李绅《悯农》古诗解释

2024-04-28

李绅《悯农》古诗解释(精选5篇)

篇1:李绅《悯农》古诗解释

悯农李绅_悯农古诗

《悯农》

作者:李绅

原文: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翻译: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

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

可种田的农夫却仍然有饿死的。

注释:

1、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

2、粟:泛指谷类。

3、秋成:一作“秋收”。

4、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赏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篇2:李绅《悯农》古诗解释

悯农

李绅

chūn zhòng yī lì sù

春 种 一 粒 粟 ,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秋 收 万 颗 子 。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四 海 无 闲 田 ,

nóng fū yóu è sǐ

农 夫 犹 饿 死 !

注词释义

粟:谷子,去皮后就小米。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子:谷子。

四海:全国之内。

闲田:空闲的、没有利用的土地。

犹:还是。

悯:怜悯。

【译文】

春天,这个播种的季节里,农民们种下一粒谷子,

待到收获的秋天,就可以收获千万粒的谷子。

即使普天下荒地都变成了良田,

农民还是会饿死。

赏析:

篇3:李绅《悯农》古诗解释

一、课堂片段回放:图文引入, 助解文本片段一:

师:“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老师觉得这句话有问题, 既然全天下的田地都种上粮食了, 每个人都应该能吃得饱饱的啊, 农民怎么还会饿死呢?农民忙碌了一年, 到头来得到的是什么?农民的粮食去了哪里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悲剧?我们来看大屏幕。

(生交流)

生1:我觉得是揭露了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残酷, 他们把粮食全部都拿走了, 所以农民饿死了。

生2:有可能那些农民是为自己的后代着想, 把粮食全部卖了得到钱财之后给自己的后代享用。

众生:不合理!我要改正!

生3:我想问的就是:上面第一幅图, 农民辛辛苦苦种出那么多粮食, 漫天遍野, 那为什么底下的那些农民都会被饿死呢?

生4:我知道是那些达官贵人们收走了本来应该是农民的粮食, 我想问的就是:就像另一首诗中说的一样, “朱门酒肉臭”, 为什么那些达官贵人们宁愿把那些粮食仍在那里吃也吃不完, 也不给农民吃, 让农民饿死呢?

师:有没有同学来回答一下她们两个提出的问题呢?

生4:被贪官抢走了!

生5:我觉得还有可能被偷了。

生6:有可能是那些地位比较高的人逼他们把粮食拿出来。

生7:有可能是他们已经把粮食收好了, 贪官挨家挨户地收, 把粮食收走了。

生8:还有可能是有人打劫。让他们把所有粮食交出去。

生9:可能是那些地位很高的皇亲国戚, 他们把那些地都包下来了, 农民去种的时候得在他们的田里种, 种的粮食也都归他们了。虽然“四海无闲田”, 但四海没有一片地是农民的, 都是那些皇亲国戚的。

师:对, 地根本就不是农民的。我们知道, 以前很多农民是没有地的。农民种的地都是租的地主的, 对吧?

生:对!

师:那他们收了粮食以后要给地主交租, 农民收的粮食, 有很大一部分都给地主交租了。打个比方, 有时候一个农民收了100斤粮食, 可能要交给地主90斤。

生:哇!

师:剩下10斤还够吃吗?

生:不够!

师:所以“农夫犹饿死”。再加上交了租以后, 还要给国家交税。交完租交完税……

生:就没有钱了!就没有粮食了!就所剩无几了!

师:所以农民辛辛苦苦干了一年, 到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生:饿死!

师:悲不悲惨?

生:悲惨!比凡卡还悲惨!

师:我们提到了凡卡, 确实比凡卡还悲惨啊, 凡卡还能有一点东西吃, 可是农民却要被活活饿死。封建时代, 租重税苛, 农民辛苦终年, 最后到自己手上的没有多少, 农民不得温饱, 甚至饥饿而死。下面, 请我们带着对劳动人民无比同情这种感情, 朗读一下这首诗。

生声情并茂齐声朗读。

师:刚才的朗读很到位, 老师通过你们的朗读, 仿佛看到了丰收成灾的场面, 看到了人吃人的剥削社会的残酷无情。

片段二:

师:在我们中国古代诗歌中, 还有很多描写剥削阶级的残酷、劳动人民的苦难的诗歌。老师搜集了相关诗歌, 请同学们欣赏后进行理解交流。

课件呈现诗一:

垄上扶犁儿, 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 手织身无衣。———唐·李绅《悯农 (其三) 》

生齐读, 举手谈理解。

生:我从这首诗中知道了耕地的人肚子却是饥饿的, 整天织布的人, 却没有衣服穿。

课件呈现二: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宋·梅尧臣《陶者》

生齐读, 举手谈理解。

生:我从这首诗中知道了整天做瓦的匠人却没有瓦房住, 只能住在茅草房里。而那些达官贵人, 什么都不做, 却住在舒适豪华的屋子里。

二、资料价值评析:以读促解, 拓宽视野

在这两个教学片段中, 老师引用了两个资料进入课堂, 体现了课外资料的两个功能:以读促解, 升华情感;以诗解诗, 拓宽视野。

第一个资料是一组图片资料, 她将一副丰收景象图和三幅农夫被饿死、饿得踉踉跄跄的图片进行了组合, 将“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的诗句形象化的呈现出来了,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视觉冲击力, 在学生内心深处引发了强烈的震撼和愤慨。在此过程中, 老师并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说“看了这组图片, 此时此刻你心中想说什么?”而是让学生结合这组图片去猜解“为什么丰收了, 农民还被饿死?”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讨论、互动、追问, 理解了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是耕者无其田、残酷的剥削造成的。

第二个资料是一组表现统治阶级残酷无情、劳动人民生活悲惨的古诗 (有的是节选) 。引入后, 老师以“齐读———理解”为范式, 对每首诗作了简单处理, 最后又回到对主体诗《悯农二》的朗读上。

篇4:李绅——《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赏析:

这首名诗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既然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那么丰收的粮食都到哪里去了呢?人们不难知

作者之意:“苛政猛于虎也!”诗人委婉而深刻地揭露了统

治者剥削者残酷剥夺农民军劳动果实的罪恶。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

这首描写农民在烈日下艰辛苦锄地,感慨叹一粥一饭

来之不易,暗斥侵夺农民劳动果实的剥削阶级。两首“姊

妹篇”都具有与内容相称的形式,均选用短促的仄声韵律,

给人以急切悲愤的感觉、抑郁难伸的气息,因而更具有艺

术感染力。

篇5:再读李绅《悯农》有感点滴

一晃来农园租地种菜、做志愿者已是四年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忙忙碌碌,甚是生活愉快!对“人、土地、生活”有何感想,乍一说,空空如也!认真回顾一下,感悟多多,收获大大。切入再读到唐朝诗人李绅《悯农》诗句,感悟珍惜劳动成果之必须。

李绅的诗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本人年轻时就能背诵,今日重读《悯农》诗句,深感古代诗人之伟大,仅仅几句,竟然对几千年农人辛勤劳作做出了精辟的概括、褒扬。从而又告诫人们,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都是农人用汗水换来的,要注意节约、珍惜,不要浪费。时过境迁,历史沿革,它仍为当今世人遵循的遗训。结合在农园几年的切身体会,对于“锄禾”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锄禾一是为蔬菜疏松土壤,给秧苗保墒、透气;二是除掉杂草和多余秧苗,免除它们与必要的秧苗争取营养,促进蔬菜茁壮成长,无后顾之忧。锄禾最佳时间段就是中午前后,正是“赤日炎炎似火烧”之时,被除掉的杂草才能快速晒干,不致复活。

也正因为蔬菜禾苗的自然生长要求,促使来农园租地种菜的都市市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或拔草,松土,或施肥,整地,浇水等;冒着炎炎烈日,不怕流汗,劳作于农园这块土地上,哺育着无化肥、无农药的生态蔬菜与大自然进行有力的抗争,在各种害虫的侵袭下,得以健康成长。一些市民到农园的劳动强度,辛苦劲,就是现在的农民也难以做到,难以承受,有的早上五点就起床乘公交出发,忙时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比如桃花源9、20号的地主,夫妻俩一般自驾车都在八点以后到,忙时一干就到下午三点左右,中午也从来不休息,正值炎热天气,衬衣被汗水全浸透,人如同游泳刚上岸,大汗淋漓不是夸大,喝水十来斤,全由出汗排毒了,感叹说:“真锻炼,炼在三暑”!再如34、35号地主来农园一干就是十来个小时,饿了吃点东西,渴了喝点水的功夫算是休息,如此地主,不一一列举,“真能干”,使人佩服,是我学习的榜样!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劳动,一年来生产出30多种新鲜蔬菜,丰富了家庭餐桌,并自觉不自觉的锻炼了身体,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高兴,全家人从种菜中得到体验学习,这些都是无法用经济价值来衡量,来计算的。

用货币换来的间接劳动产品,也应该珍惜,仔细想一想,一个人能生长到上班挣钱的年龄,多不容易:父母的精心哺育,老师的谆谆教导,自己的百般努力,社会各方的付出,二、三十岁挣点钱,还得起早贪黑,有的两头不见太阳,说实在够累、够辛苦的了,可有的人买了东西,没用几天,好好的,说是过时了,到期限了,扔掉买新的。连卖破烂换俩钱都懒得。试问,像这种做派,中华民族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能发扬光大吗?我们富裕了,别忘了还有一些偏僻山村的人没有脱贫呢,需要人们的帮助!

上一篇: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终结还是转变下一篇:绩效管理活动汇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