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1203考试批次

2024-05-04

福师1203考试批次(精选4篇)

篇1:福师1203考试批次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历史地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小题,共25分)

1、关中: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其来源有二:一指在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和大震关(今陇县西北)之间称关中;《长安志》中一指居于函谷关(东),大散关(西),萧关(北)和武关(南)四关之中部,称为关中。《三辅故事》。现在通称关中是指秦岭以北,黄龙山、桥山以南,潼关以西,宝鸡市以东的渭河流域地区。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 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考核知识点,参见P228、221

2、扬一益二考核知识点:经济区域,参见P232、222

3、湖广熟,天下足考核知识点,经济区域变迁,参见P234

4、东南财赋地考核知识点,经济区域变迁,参见P236

5、南四湖考核知识点:中国江河湖沼演变,参见P110

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3题,共36分)

1、简述我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情况。考核知识点:气候变迁,参见P33

2、谈我国古代农牧业分界线的变迁情况。考核知识点,参见P

古代农牧业分界线的变迁。农业与牧业的分离是在原始社会晚期发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随后,我国农业与牧业之间的分界线逐渐形成,并多次发生变迁。

夏、商、西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有许多部落,他们过着游牧生活,与华夏诸部杂居。农业区主要集中在三河地带,即渭河、黄河与洛河地区,北界到达汾水流域。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及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使农业区得以迅速扩大。《史记〃货殖列传》说当时的农牧业分界线大致为龙门——碣石一线。这条分界线经过太行山、北京北等地。龙门指山西河津、陕西韩城附近的龙门山,碣石指今辽宁绥中县的碣石。此线以北、以西多马、牛、羊等物产,为牧业区,以南为农耕区。关中平原是当时农耕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秦汉时期,这条农牧业分界线发生了一些变化。公元前214年,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占领河南地。政府在那里设臵郡县,修筑长城,实施大规模的移民实边,将农耕区向北推进至长城及阴山脚下。河套及鄂尔多斯高原一带,因农耕经济发达而被称为“新秦中”。后来,中原内乱,匈奴南下,农牧分界线又回到原来位臵。汉武帝时期,政府派兵再次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臵了敦煌、张掖、酒泉、武威等四郡,农业耕作区再一次向北推进,其北界大致位于湟水流域——河西走廊北侧——贺兰山——阴山及长城一线。

东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南迁,黄河流域广大地区成为了半农半牧区。尤其是后期,农业的北界在渭河平原的北部及汾水中游一带。

隋朝时,农耕区虽然北推至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但关中平原以北的地区仍是一个 1

半农半牧区。《隋书〃地理志》记:“安定、北地、上郡、陇西、天水、金城,于古为六郡之地,其人……勤于稼穑,多畜牧”。唐代时,政府在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等地兴修水利,进行屯田,农业区有北移的迹象。但随后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等少数民族内迁,又将牧业线南移了一段。唐政府在陇右、关内、河东等地设臵了许多牧监,用来养马。因此,总的来说,唐前期的农牧业分界线大致还是碣石——龙门一线。后期牧业区则有从西北向内地移动的趋势。

北宋时期,河南、河北及黄河下游一带成为农牧业交错的地区。与此同时,辽国、金国将辽河、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洮河、嫩江等流域开垦为农业区。金国在此基础上,沿大兴安岭东侧,直到大青山以北,挖掘了一条长达3000公里的界壕,这就是当时松辽平原和蒙古高原之间的农牧业分界线。

元时,中书省管辖的范围为“腹里”,包括有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河南一部。腹里的北部为畜牧业区,南部为农业区。陕西北部为半农半牧区,云南大概也是如此。

明朝称长城为边墙,东起鸭绿江,西至祁连山麓,全长12700公里,这实际是当时的农牧业分界线。

清朝农牧业分界线在我国北部有两条:一条为陕西北部,经山西、河北北部,到辽西的努鲁儿虎山,此线以南为农耕区。另一条为贺兰山、阴山,至乌拉山、大兴安岭南端,这一线以南为半农半牧区(河套平原、银川盆地为农业区),以北为牧业区。东北地区以柳条边(老边)和新边为界,以东为农业区,以西为牧业区。

3、简述政区演变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考核知识点:政区演变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参见P197

三、问答题:(每题13分,3小题,共39分)

1、我国古代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13分)考核知识点: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参见P309--316

2、试析近2000年来中国经济区域重心变化的基本走势。考核知识点:经济区域重心变化的走势,参见P221--224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考核知识点: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参见P23---31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历史地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小题,共25分)

1、全新世大暖期 考核知识点:气候,参见P33

2、皇木采办考核知识点:南方森林资源的损耗,参见P73

3、监考核知识点:行政区划,参见P197

4、阳关考核知识点:关隘,参见P211

5、都江堰考核知识点,参见P231

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3题,共36分)

1、简述近5000年来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考核知识点: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参见P106

2、谈政区演变与中国政治制度的关系。考核知识点:政区演变,参见P195--196

3、谈谈东北边疆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争端。考核知识点:边疆的历史演变,参见171--173

三、问答题:(每题13分,3小题,共39分)

1、简述中国历代长城兴筑及其与中国社会的关系。(13分)考核知识点:长城的兴筑,参见P208

2、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考核知识点: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参见P269---281

3、试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演变的趋势。

考核知识点:中国海岸演变的趋势,参见P142--145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历史地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三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小题,共25分)

1、行省制 考核知识点:行省制,参见P201

2、道考核知识点:历史地名,参见P200

3、九边考核知识点:军事地理,参见P207

4、长城内三关考核知识点:军事地理,参见P215

5、天府考核知识点:地理名称,参见P221

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3题,共36分)

1、简述中国水陆交通路线发展与经济区域的演变。

考核知识点:水陆交通路线的发展,参见P292---295

2、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人口分布变迁的基本走势和原因。

考核知识点:中国人口分布变迁的基本走势,参见P316--318

3、政区演变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考核知识点:政区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参见P197--198

三、问答题:(每题13分,3小题,共39分)

1、以闯关东为例分析移民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13分)

考核知识点:移民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参见P325--326

2、谈谈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

考核知识点:西北丝绸之路,参见P301

3、试分析中国古代战争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

考核知识点: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变迁,参见P216

篇2:福师1203考试批次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

教学中心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儒家八派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史称“儒家八派”。

2、密宗

佛教发展到公元七世纪后,出现衰落的趋势,神秘化密教的出现就是重要标志。密教,是大乘佛教一些派别同婆罗门教混合而成,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民俗信仰为基本特征,着重宣扬口诵真言即咒语(语密)、手结契印(身密)、心观佛尊(意密),三密同时相应,就能即身成佛。密教至迟在三国时就已传人我国,通称“杂密”。杂密的内容与中国传统的道教、儒术和民间巫术有许多是相通的,以至在宗教实践上相互影响,很难区别。中国密宗的正式建立,当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密教与政治结合紧密是其特征,这一点被藏传佛教所继承。

3、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

释迦牟尼去世后,约在公元一世纪时,佛教分化成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所谓“乘”,是“道路”之意,大乘是大道,小乘即小道。

4、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要概述文化的特征。

“文化”一词在当今世界哲学和各门科学都取得重要发展的历史环境下,它的实质性含义应该是人类主体通过各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对社会和自然客体的适应、利用和改造。其实现成果的体现,既表现在各种自然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和发展,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所以,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乃至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

1)物态文化:通常又称之为物质文化,这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诸种条件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程度与结果,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人类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

2)心态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緸缊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具体说来,心态文化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社会心理指人们的日常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包括人们的情绪、愿望和要求等等。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升华,并以著作或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流行传播,垂于后世。

3)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的行为模式。

4)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等制度在内。

2、简述经今古文学之争与经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经今古文学之争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儒家五经的传授全靠记诵,在师徒之间一代代口耳相传,由汉朝人用当时同行的文字“隶书”记录成书的,所以称为今文经,训解、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汉武帝所尊崇的儒学,就是今文经学派。

汉武帝以后,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称为儒家经学的一统天下,但是在经学内部,却因学术派别不一致,而爆发了经今古文学之争。经今古文学 2

之争,不仅仅是书写文字和读法问题,而是随着经师源流不同,传授的方法和对经义的解释也不同,因为,逐渐形成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和政治派别。经今文学派认为孔子是政治家、教育家,尊孔子为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的“素王”,视孔子删定的“六经”为治国之道。而经古文学派则把孔子看成是史学家,尊孔子为先师,六经是古代的历史资料。

2)经学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和六经被尊奉为神圣不可触犯的圣人和经典,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经学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可见经学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之深远。

3、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1.与哲学和政治融为一体,构成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意识形态的中心,强烈地影响着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

2.具有强烈的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的色彩,特别表现在道德规范上,重视忠孝,强调整体和服从。

3.有着强烈的中庸气息,在形而上学的体系中,有些朴素辩证法的因素。

4.重视人伦日用和实际生活,这在方法上表现为重了悟不重论证,在内容上表现为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佛教是如何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1)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是唐代形成的各佛教宗派。其中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是典型的中国佛教。禅宗对佛教理论的革新,实质上是把中国传统哲学中诸如孟轲、庄周等思想融入佛教,使之进一步精练化、哲学化、世俗化;摆脱繁琐的修炼过程和经论 词句的解释,由思辨推理转入神秘直觉,用“顿悟成佛”说来增强佛家法力,缩短天国和人世的距离,以吸引更多的人信仰佛教,弘大禅宗。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这里仅举哲学、文学艺术、语言学和社会民俗四个方面,借以窥见一斑。

自魏晋以后,中国古代哲学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魏晋玄学,先是作为般若学传播的媒介,进而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后为般若学所取代。佛教还 3

促进了宋明理学的完成。宋、明理学固然是儒学的一大转变,是儒学的哲学化,但是,其受佛教影响的痕迹,也是明显的。宋明理学在思维模式、修行方法等方面,受华严宗、禅宗理论的影响十分明显。佛教思想中对宇宙、对人生的分析,蕴含着独到的哲学智慧,对中国人重经验认识轻理论思维的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在文学方面,佛经本身的翻译,就是我国翻译文学产生的标志;汉译佛经的流传在我国创造了变文、俗讲、语录体等新文体;中国评话、评书、戏曲、俗文学等深受其影响;佛经中的幻想、夸张等写作手法对中国小说亦有影响,如许多志怪小说,特别是神话小说《西游记》更是以佛教故事为主题的经典之作。世界闻名的甘肃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的壁画,都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向来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之冠冕的诗、书、画,皆注重“境界”,这境界与佛教的“禅机”多有相通之处。另外,中国的建塔造像也起源于佛教,这其中包括建筑与雕塑两门艺术;随着佛教的传播,建塔造像的艺术亦随之流行各地。

佛教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最能直接地反映出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实际、平等、现在、刹那、清规戒律、一尘不染、三生有幸、一针见血、天花乱坠、相对、绝对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它们大大丰富了中国的词汇,成为中国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有,佛经用梵文写作,梵文是拼音文字,发音变化高低,要求严格。我国古代音韵学,对生字的注音只靠直字注音法,唐代名僧守温参照梵文,仔细分析汉语的音素,创制30个字母,为宋人36字母的蓝本,中国音韵学从此发展起来。

在长期的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思想深入民间。如民间对观音菩萨和弥勒佛的崇拜。“观世音”在唐代为避唐太宗之讳也称“观自在”或“观音菩萨”,被尊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善神,其典型造像为“千眼千臂”,简称“千手观音”,表现其是遍观世界、遍护众生的神灵。对观音菩萨的信仰民间十分普遍。弥勒象征未来和光明,可普度众生,使五谷丰登,民众长寿多福。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军常打出弥勒的旗帜来号召民众参加,期望弥勒出世,改变他们的处境。佛教的传人对我国的习俗也发生重大影响:农历七月十五的孟兰盆、十二月初八的佛成道节,几乎是全族的节日;另外佛教的超度、拜佛、赶庙会、放生、素食等活动和规戒,也成为民间习俗,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2)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首先体现在哲学方面:对魏晋玄学及宋明理学的影响。

(2)佛教对文学也有很多的影响,体现在翻译学、小说等多个方面。

(3)佛教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最能直接地反映出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4)在长期的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思想深入民间,对我国的习俗也发生重大的影响。

2、论述古代社会政治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以宗法制度盛行不衰和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达为显著特征的古代社会政治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举其要者概述如下:

(1)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发展特征,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型范式的形成。其积极作用,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表现为提倡“民胞物与”,“克己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做人问题上,表现为强调"慎独”、“自省”,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提倡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节。在行事上,表现为脚踏实地、积极人世、自强不息、木讷刚毅的民族精神。其消极影响表现在“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等观念的形成,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专制制度的充分发展,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一方面,使得中华民族在心理上、文化上普遍认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整体观念,因而成为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得以产生的源泉;另一方面,也培植和强化了国人严重的迷信权力、服从权威的心态。

(3)宗法制度与专制制度的结合,思想上表现为儒法合流,文化上表现为“内圣外王”心态的形成。其妙用是以伦理修养来沟通政治关系和家族关系,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天下平”。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伦理政治型文化发展定型的原因。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二及参考答案

教学中心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人本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的倾向又是以一种不同于西方“人文主义”的人本主义为前提的。

2、儒家八派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史称“儒家八派”。

3、藏传佛教

据可靠的历史文献记载,佛教最初传人西藏始于松赞干布(约617—650)执政期间。佛教传人之前,西藏盛行一种原始信仰——苯教,苯教的主要活动是祈福禳灾,又与当地政治斗争联系较紧密。松赞干布引进的佛教,主要是印度密教和汉地的大乘佛教。它们以佛教教义为基础,又吸收苯教的一些神祗和仪式,形成西藏地方宗教——喇嘛教。十三世纪后期,在元朝统治者的扶植下,上层喇嘛开始掌握政权。15世纪初,宗喀巴创立格鲁教派(俗称黄教),后来成为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基础,对西藏社会具有深远影响。

4、家族本位

中国社会的最大特征是家族本位,家构成社会的本位与本体。家族精神在古代渗透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答儒学的经学化进程。

在战国时代,不仅儒家典籍,其他各家各派的著作都称为“经”。儒家的经,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著作。但并非所有的儒家著作都可以称经,只有那些被封建统治阶级所认可的、所推崇的儒家书籍才能称经,因为儒经的数量也是不断变化的。儒家的经书最初只有六经,到唐宋时期,就成十三经了。

到了西汉武帝以后,儒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儒学超乎于众学之上,儒家典籍“五经”成为治国之“本”,人伦之“常”。

2、简单概述儒、玄、释、道文化的交互影响与相互合流。

(1)魏晋玄学,是**年代的社会产物,是从儒学衰落中产生出来的新思潮。玄学产生之初,便同儒学发生剧烈冲突,儒学和玄学虽然相互排斥,却又在排斥中相互吸收。这导致了“儒玄双修”的学者大量涌现,表现出了儒玄合流的态势。

(2)道家学说是道教的重要思想渊源,因此,道教从诞生之日起,便与道家结下了不解之缘。范文澜在阐述儒、道关系时说:“儒家对道教不排斥也不调和,道教对儒家有调和巫排斥。”

(3)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流传的佛学主要是般若学。般若学的基本特点是视世界万物为因缘和合所生,认为它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所以性空。

儒教对佛教,排斥多于调和,佛教对儒家,调和多于排斥。从《弘明集》这部著作中,我们大体上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矛盾冲突的情况。

道教一直反对佛教,当时,它的思想体系远不如佛教那么严密,于是,在排斥佛教的同时,不得不模仿佛教来完善自己。道教原来没有像样的经典,因此,它模仿佛经,摄取佛经的教理,编造道教经典,许多道教经典都是在佛教经典的直接影响下形成。

3、概述宋代四大书院与书院的优良学风。

书院是教学的场所,又是学术研究的基地。在几百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些优良的学风。第一,刻苦学习、深入钻研的学风。书院中的教师,多是德高望重、学术上有造诣的学者,这些大师刻苦自励、深入钻研的治学精神对学风影响很大。很多学生慕名而来,质疑问难。第二,注重创发、提倡求真的学风。书院教学重视学生自行理会、独立思考。如朱熹要学生读书做事“须是更经思量方得”,张拭要学生读书“如其可取,虽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其可疑,虽或传以圣贤之言,亦须更加审择”。在名师的指导下,书院中不囿旧说,注重创新,注重求真之风盛行,培养出了许多有创建的学者。第三,师友讲习、自由讨论的学风。师友讲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向大师质疑问难,大师指点开导,可以相互争辩; 二是同学朋友之间,不同学派之间可以讲辩讨论。在书院中师生聚于一堂,朝夕讲问,各大师之间又频频来往,相互切磋,这种学风在历代书院中一直保持。第四,修身养性、重在做人的学风。书院 7

都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要求学生通过研讨经书,修身养性,完备自身,完善封建人格。朱熹曾手订白麓洞书院教规规范学生行为。陆九渊建象山书院,旨在“教人做个人”。因此,追求自身人格的完善成为历代书院的传统。第五,尊师爱生的学风。书院生徒是自由择师,倾慕在先,道义为重,一日为师,终生不忘,故以尊师著称,“程门立雪”是其典型例子。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尽心尽力,直至终老,有的还资助贫寒学生。师生关系融洽,感情甚笃。第六,关心时事、学政兼论的学风。不少书院是既论学,又论政。宋朱熹、张拭曾指摘科举之弊,明东林书院则“讽议朝政,裁量人物”。至今,东林书院旧址的石柱上仍然刻着顾宪成题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述佛教各宗派在中国的传播与流布。

佛教传入我国后,经过大致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1)汉至南北朝:传入与扩展

这个时期,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译的主要是禅经和《般若经》。从汉至三国,佛教发展缓慢,只在上层人士中传播,教派主要有两个:一是由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禅学,注重修炼精神的禅法,比较接近神仙家言;一是以支谶、支谦为代表的大乘般若学,即空宗学说。所谓“般若”,指的是佛教所讲的最高智慧。般若学义理认为,现实世界的认识及对象都是虚幻不实的,只有“般若”,才能超越世俗认识,才能把握诸法(即一切物质现象)的绝对真理。这种般若学说与当时的玄学相表里,形成玄学化的佛教。到了曹魏嘉平二年(250),正式确立了佛制,建立了处理僧侣和僧团事务的制度,开始有了正式受戒的沙门。

东晋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佛教发展迅速,很快普及到社会各阶层。在这一时期内,佛教逐渐形成了不同学风和不同佛教思想的中心──南区和北区。北区佛教的中心在长安,代表人物是道安(312—385)和鸠摩罗什(344~413),他们传播的是大乘空宗,用玄学观点释般若理论,主“本无宗”。南区的佛教中心在庐山的东林寺和建康的道场寺,代表人物是慧远(334~416)和佛陀跋陀罗(359~429)。慧远是道安的弟子,他提出协调王权和僧团、名教与佛法的理论,还创造了弥陀净土的佛教思想,宣称只要口念“南无阿弥陀佛”,8

人死后就能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南北朝时期,从广译佛经进入到深人地研究佛经,讲经和著述之风甚盛。随着对佛经研究的深入,开始出现中国自己独立的佛教学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后来的佛教宗派。“涅檠佛性”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理论的中心问题,而“顿悟成佛”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

2)隋唐:宗派林立的全盛期

隋唐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植,中国佛教进入了鼎盛时期,也进入了成熟期。有三个标志:一是寺院林立;二是僧尼众多;三是中国化宗派涌现。

隋代有寺院3985所,僧尼23.6万人。唐代有寺院近5万所,僧尼30多万人。寺院拥有庞大田地,并有免赋役特权,寺院经济极其发达。佛教传人后,经过五个多世纪的消化吸收,到了隋唐时期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八宗,即天台宗(也称法华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法相宗、密宗、律宗、三论宗。其中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宗派有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和净土宗,这几个宗派后来都传播到了朝鲜、日本和越南。

由于唐统治者实行儒、佛、道三教并行的政策,促进了儒、佛、道的融合。封建统治者充分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在维护统治方面实现互补。唐宋之际,三教之间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三教合一的思潮进一步形成,佛教终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宋明理学就是在儒、佛、道三教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家学说。从这些佛教宗派的思想理论观点来看,都围绕一个重心,即“心性”。心性问题是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向上追溯到孔孟,特别是孟子一系,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为中国心性学说奠定了基础。自晋宋以来,佛教学者就着重探讨人格本体即心性,把本体论和心性论的研究统一起来,大讲“佛性”,以此为人心之本,成佛的根据。由于佛教中国化,使得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特别是禅宗大大改变了印度佛教的原貌。佛教在中国从“出世”走向世俗化,原来被佛教排斥的“忠君”、“孝父母”等等思想也可以被容纳在佛教之中。成佛全靠自己“心”的觉性,“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

3)宋至清:由盛而衰的停滞期

中国封建社会自宋代开始走下坡路,而中国佛教也由此走向衰微。

佛教传人中国以后,大体上一直处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附庸地位,成为 9

儒家思想的一种补充。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宗派内部融通趋势增强,对心性问题的认识已趋一致。宋代理学一面批判佛教的“出世”思想,一面又吸收佛教的心性学说,建立了以“心”为本的形而上学体系。程朱的“性即理”和陆王的“心即性”说法虽不同,但都是要为他们“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找一形而上学的根据,这样就使宋明理学较之先秦儒学成为一种更加精致完善的理论体系,成为官方御用哲学。这样,佛教就只能处于次要的、从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又说:“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与忠义大夫等。”这就是说,禅宗的主张与世俗的道理相一致,它既要人不离世间,又应超越世间,这一观念其实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模式。

2、论述佛教和道教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冲击

佛教约产生于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印度,伦理纲常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它不仅是中国政治统治的精神支柱,而且也是各种文化观念的出发点。

另一方面,佛教因其文化的外来性,遭到了中国传统的夷夏观念的有力排斥。在夷夏之辩中,很多儒家和道家学者从民族特点、性格、民风民俗等方面来分析佛教中国传统文化的互不相容。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不仅受到传统伦理观念的抵制,而且还受到了中国无神论的挑战。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继承了我国古代的巫术、儒家、墨家、道家、阴阳五行思想,还吸收了外来佛教、摩尼教、火袄教的有关内容,形成了包容广博、独放异彩的宗教文化,丰富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容,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的神仙学说不仅是我国古代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的思想宝库之一,而且还对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甚至形成了民间风俗。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三及参考答案

教学中心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天人合一

大体而言,“天人合一”是指天与人是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认为天是人伦道德的本源,人伦道德源出于天。“天人合一”既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地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的被动地顺从与崇拜。

2、宗法集体主义原则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法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3、定慧双修论

释家非常重视修养方法和途径,印度佛教把五花八门的修行途径和方法归纳为两个方面:定和慧,也叫止和观。“定”或“止”就是禅定,着重于佛教思维修习。“慧”或“观”,就是学习佛教义理,培养佛教智慧。南北朝时,南方注重义理,北方注重禅定。隋代天台宗传世人智頉综合这两种方法,提出了“定慧双修”,“止观并重”的双轨并行主张,以求达到涅槃境界,求得解脱。

4、嫡长子继承制

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始行嫡长子继承制。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总的原则是嫡长子继承父位,嫡子和庶子分封,五世而斩。这种继承制度与商制相比,有效地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1.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把气看作是艺术作品的根本。无形的气,在有形的作品中显现出,这就是虚实相生。中国艺术的显著特征。

2.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从审美角度看: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或浓与淡之美。3.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追求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宇宙之 11

和,中国艺术业把和作为最高境界,追求“和”之美。

2、分析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大乘佛教比起小乘佛教来,更具有宗教色彩,它把佛教完全宗教化和神圣化,使佛教更具有精神统治的力量。释迦牟尼最初创立的原始佛教,除了业报论(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具有宗教色彩外,其他主要的理论宗教化的程度不高,如小乘佛教就不承认有一个宇宙的最高主宰,也没有把释迦牟尼奉为神,而只把他奉为教祖或传教师,而大乘佛教却把释迦牟尼神化为如来佛。第二,在佛教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方面,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更彻底。小乘佛教认为,世界是由一些微小元素在一定条件下偶然合成,因而世界上无永恒的东西。而大乘佛教却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微小的物质,离开了所谓的涅檠世界,就是绝对的空。这更有利于诱导人们去追寻虚幻的精神世界。第三,在宗教实践上,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更具有诱惑力。小乘佛教比较注重个人的解脱,大乘佛教则不局限于个人的修行,而主张普渡众生。它极力宣扬大慈大悲,把建立西方极乐世界(佛国净土)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第四,在修行方式上,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更具有世俗的性质,较易推广。小乘佛教主张出家,过严格的禁欲生活,这就限制了自身的推广与普及。大乘佛教则主张,除出家的僧尼外,还要有大批的居家信仰,他们不必严格禁欲,只要做布施的功德就可以了。

大乘佛教的产生,使佛教具有了走向世界的可能性。

3、简述中国传统宗教的总体特征

一、不发达性

宗教在中国从未占据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但又不为宗教所左右,他们始终将神权限制在王权之下,而不允许神权与王权平起平坐,更不能使其凌驾于王权之上。正因为中国大众对宗教没有表现出特殊的热情。所以,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并没有发现诸如十字军那样的宗教战争的痕迹,也没有发现诸如在宗教改革运动以及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当中令新教和天主教双方都大为丢脸的那种宗教迫害的痕迹。

二、实用性

中国人“以研究人生现世生活之理法为中心”,对来世生活不甚向往。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结构特色是超自然因素与伦理道德因素有相当程度的分离,12

中国人看宗教只是人和神灵的关系,这种关系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而这一部分可以说是为求福免祸。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表现出极大的功利性。

三、兼容性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佛、道、伊斯兰、火袄教、摩尼教、犹太教、基督教长期同时共存,这现象本身即是兼容性的表现。中国传统宗教的种种特征,实质上是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特征在宗教上的反映。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学派的价值取向。

一、追求仁义的儒家

1、以仁为思想核心

“仁”的概念,古已有之。《尚书.金滕》里有“予仁若考能”的文句,“仁”与技巧相联系;《诗经》里有“洵美且仁”,“其人美且仁”,“仁”与美相联系。此时“仁”的涵义比较单薄。到了春秋时代,“仁”的涵义丰富起来,《左传》中多次出现“仁”的概念,其意义有关政治、道德、事功等多种层面。孔子正是凭借这些思想资料,创造了“仁学”体系,并以此作为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2、以义为价值准绳

在价值判断方面,如何确定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仁”的精神、“礼”的规范,儒家提出必须以“义”为价值准绳。孔子以义为立身之本,他说:“君子喻于义。”“君子以义为上。”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荀子也把义置于首要地位:“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二、崇尚自然的道家

道,本义是人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宇宙之本源等意义。先秦诸子中,以“道”为学说核心内容的学派,被成为“道家”。“道家的中心问题是全生避害,躲开人世的危险。”是以超然的态度来对待尘世的纷争。

1、“天道”、“无为”

2、超世、顺世、游世

三、主张兼爱互利的墨家

在百家争鸣中,墨家是儒家最大的反对派。墨家有自己严密的“天志”观。13

墨家的“天”是经过改造的下层劳动者理想的“天”,因而“天志”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神秘的天命,而是下层劳动者利益与愿望的神圣的“外化”。墨家借助“天志”的权威提出尚贤、尚同、兼爱、交利等诸多社会政治主张,要求人们在利、欲与义、理的冲突面前,放弃私利、私欲,选择公利、公欲。

四、注重功利的法家

法家是现实主义者、功利主义者。他们认为人生最大的现实莫过于功和利,他们除了现实和实用之外,没有什么理想,没有什么境界,“计功而行赏”、“功多者受多,功少者受少”。“赏必出于公利”。这里的“公利”是指封建国家之利,也可以说是皇帝的“私利”。“赏功罪过”是法家治国的基本原则,“功用”是法家提倡的最高价值标准。“欲利而身,先利而君;欲富而家,先富而国”。可见欲利是法家价值论的中心。

2、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统一性与延续性

中国文化具有连续的统一性特征,又具有一元的连续性特征。(1)政治的统一

从政治方面看,中国文化经历了持久的统一过程。自秦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个时代于封建割据状态,但分裂是短暂的,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2)民族的融合与凝聚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是在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的。中国文化的统一性特征,与中国境内各民族的融合息息相关。

(3)文化传统的承袭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前代文化遗产的价值,充分宣扬传统本身得以存在和流传的合理性,自宋以降,其质的规定性基本上已经沉积。因此,虽然它也有起伏跌宕,并多次面临挑战,但一次一次表现出巨大的再生能力,成为世界上罕见的不曾中绝过的古老文化。

2.人文精神与民主主义(1)人文传统即非宗教性

中国文化就整个体系来说,是非宗教性的,充满了人文理性精神。由于中 14

国特定的古代历史环境所决定,宗教神权始终不发达。

(2)尊君重民的“民本”思想

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民本思想有以下内容构成:其一,肯定民是邦国的基础本根,即统治者赖以建立金字塔统治机构的基底。小农经济是专制王权建立的基础,是国家兵力与财政的直接来源,没有民的的支持,任何一个政权都无法维持。民在邦国之中,既处于统治地位,又对邦宁与否起着决定性制约作用。其二,主张君为民主。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国家的代表是君主不是民众。民众离不开君主,“君为民主”才符合民众的天性。君主与民众之间本质上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君主对于社稷和百姓既具有绝对统治之权,又负有贵民以存社稷之责。孟子倡“民为贵,君为轻”,君若害民“民之从之也轻”之义,实质是通过贵民以隆君之论。其三,“固本”与“宁邦”,必须重民心,以民情向背而顺导;重视民力,以农为本;重视民生,以求“元气培而本根固”。这些下恤民生之法。乃是“上筹国计”之方,“安贫保富”之计。

3.重群体轻个体(1)家族本位

中国社会的最大特征是家族本位,家构成社会的本位与本体。家族精神在古代渗透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

(2)宗法集体主义原则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法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3)追求社会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往往是把人作为与牲畜、动物相等对待的整体的“类”来理解,即认为人是社会动物,把人的个体价值归结为人的社会价值,以社会标示个人,强调人的社会义务与责任,强调人对社会的服从。

4.重人伦轻自然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是“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不把外在自然界作为一个客观的认识对象来研究,而把它作为一个具有人伦情感的整体来体验,其结果是不注重探求自然规律,只注重践履人伦关系、道德原则。中国的哲人们不去探讨自然的奥秘,反而把关于自然界的知识视为雕虫小技。

5.崇老尚古

崇古意知识的浓厚还表现为祖先崇拜与先王观念。尊老尚古传统客观上保留了古文化,有利于继续发扬传统,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因循守旧、依傍前人的思想作风,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篇3:福师1203考试批次

1.衡量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成绩,要看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所决定,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为了克服我国原有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的弊端,改革开放以来,恢复和发展了非公有制经济,从而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增长,这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非公有制经济已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大小,要根据我国现实生产力水平和客观需要来确定,不能简单地以它来衡量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成绩,更不能以它来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计划和市场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是国家经济制度的范畴。

不全面。理由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市场是经济调节的基础。但是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仅有市场调节是存在弊端的。因此需要国家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使市场与计划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经济平稳有效的发展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对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2)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指和平与发展代替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代世界面临的两个重大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问题”或“主题”本身就包含了有待解决的意涵;如果解决了,就不成其为“问题”了。二是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4.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1)从性质上来看,二者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2)从内容上来看,二者都包含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是民主与民主专政的统一;

(3)从历史使命来看,二者都是为了保卫无产阶级的政权,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后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因此,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二、论述题(60分)

1.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重大意义。谈谈学习体会。

历史进程(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4)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重要意义(1)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2)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

(3)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我们强调的重点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有两层含义:

一、把个人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挂钩。

二、把生产要素的收益和各要素的经济效率挂钩。坚持效率优先,就必然要求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当然,强调效率优先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公平,不能出现两极分化,这是效率优先原则实现的社会条件。

(2)我国现阶段的收入政策时,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3)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国民收入再分配应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具体措施:①保护合法收入,②取缔非法收入,③整顿不合理收入;④调节过高收入。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

处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把握好“度”,效率优先的度是不能发生两极分化,兼顾公平的度是不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从现实的情况看,效率优先主要应从微观分配过程中体现出来;兼顾公平主要应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实现。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二

一、辩析题(40分)

1.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的基本走向是单极化的格局不可动摇。

1)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的演变是战后世界历史运动的一种基本趋势,这种历史趋势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具体表现为三个并行发展的历史进程。(2)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在多极化趋势出现后,两极格局并没有立即瓦解,但是,由于两大阵营的分化,两极对抗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美苏关系作为东西方冷战的主轴进一步凸现。

2.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结合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发展生产力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互为条件的。

(1)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

4.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个普遍规律,因此对东西部差距拉大问题无需特别关注。

错误。谁这么说就是想要国家走上分裂的道路。虽然地区发展不平衡很普遍,但是也有人为因素和历史原因以及国家政治原因等,而且现在来说在现行的国家体制下中国地区差距还在在逐步拉大,甚至更甚。要强调和谐社会的构建,就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并且采取恰当的措施加以加以调整或改善。说一句实话,就算是不想和不能那样做,但也不能那样说,这真的会伤欠发达地区人民的心,其结果是对政府和国家离心离德,这样你愿意吗?所以在舆论上还是要倡导“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和同步富裕),就算是政治欺骗也是必要的。

二、论述题(60分)

1.为什么要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党要承担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生产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

(4)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靠自己的发展。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特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2、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立党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3、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三

一、辩析题(40分)

1.“一国两制”构想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

(2)“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

(3)实行“一国两制”。在统一的中国境内,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4)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的方针,在一个中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至少五十年不变。

2.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

(1)工人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2)广大农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3)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开拓者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

3.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1)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历史经验和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是实现我国现阶段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4.公有制经济是指全民所有制(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错误)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经济这一含义的确定,拓展了公有制经济的范围,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也对指导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层次的问题。公有制反映的是生产资料的公有性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反映的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同一种所有制经济,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反之,同一种具体的实现形式,可以为不同的所有制经济所采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如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承包制、租赁等。

二、论述题(60分)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社会唯一的分配原则。

(2)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3)就全社会范围内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来说,按劳分配实现的价值量以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

(4)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表现。

2.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走出去”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

(2)“走出去”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

(3)“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

篇4:福师1203考试批次

语言学概论 40 主 祝敏青

2008年12月第2版

海峡文艺出版社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福师1108考试批次《语言学概论》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

教学中心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简答(20分)

“世界语”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造的,这能说明语言是个人现象吗?为什么?

考核知识点:语言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的发展也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语言的产生、存在与发展都是依赖于社会,离不开社会的。个人虽然有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权利,但使用的依然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材料,依据的依然是全民语言的基础。

二、论述(35分)

如何辩证地看待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特点,试举例阐述。

考核知识点: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由社会任意约定的;语言符号在开始制定时用这个声音代表这个义是任意的,如hua代表花;正是因为语言符号形式和内容的这种联系不是天生的、必然的,世界上才有多种多样的表示同样意义的符号,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联系才是可以改变的,语言符号才是可以发展变化的。

三、问答题(45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建立在民族基础上的。从最一般的、或最原始的情况看,一定的民族产生了一定的语言,同时产生了一定的文化。这样,语言和文化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目前尚有不同看法,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释。

文化,一般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关系:一方面,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反映该民族的面貌。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劳动中同时创造了语言这个宝贵财富,一个民族的面貌,不仅决定于它的信仰、伦理观念、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同样也

决定于它的语言。

另一方面,语言又作为文化的形式,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包含在语言之中,都借助语言来表达。没有语言而有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都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关系,一方面,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表现文化的一系列民族特征;另一方面,语言又作为文化的形式,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典型的例子是词汇。在语言中可以划分出与文化特点有关的词汇范畴。具体地说,属于文化中心成分的词汇要比属于文化边缘特征的词汇详尽。反映文化现象的词汇,其数量与它在文化上的重要性成正比。

福师1108考试批次《语言学概论》复习题二及参考答案 一、简答(60分,每题30分)

1、词语的搭配要受到哪些语义条件的限制?

参考答案:词义的组合是通过词语的搭配来实现的,词语的组合要受到语法规则的约束,同时还要受到词义条件的约束。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受到现实现象之间实际关系的制约

“我读书”可以,“我读饭”就不行。受到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的制约

语言不是废物堆,不是杂乱无章的一堆词的集合,而是很像“七巧板”。其中,每一块要和它周围的几块巧合妙拼,这就是说要从语义场去了解词义。处于同一语义系列中的成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甲的搭配关系不仅决定于它自己,而且还取决于它与乙、丙的关系,如果这个系列中消失了乙,甲和丙的搭配关系也会相应变化。如“汤”原包括开水、热水,后出现“开水”、“热水”,“汤”便仅指食物煮熟后剩下的汁水,不能与“洗”搭配了。

要考虑到社会使用习惯的制约。

使用习惯是由地域、民族约定俗成的,因此,词语搭配必须适应不同语言(方言)的表达系统的要求。比如,汉语普通话中用“吃”“喝”“吸”三个词表达的行为(如“吃饭”“喝水”“吸烟”),在上海话以及南方的一些方言中只用“吃”一个词就可以表达了(如“吃饭”“吃酒”“吃烟”)。再如 2

“肥”、“胖”在普通话和一些方言中的分工也不同。“寿”。民族:“龟”在汉语与日语中的寓意不同。

2、语法的特性有哪些?

参考答案:语法与语音、词汇既互相联系,又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语法具有以下的特性: 抽象性

语法规则是从语言实践中不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研究语法时必先撇开词语的具体意义(词汇意义),才能从其中概括出抽象的意义(语法意义)来,这就是语法的抽象性,如“救火”与“放火”,“我打他”与“他打我”,语法学上的许多术语,生成性

语法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则,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有限的规则造出无数合法的句子,这就是语法的无限的生成性。

这一生成性表现在替换,这一替换涉及到组合关系、聚合关系。

例:小明看书。→小王看书。→小王看报。→小王买报。稳固性

由于语法是抽象的,语法体系是逐渐形成的,它就具有相当的稳固性。它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如汉语的词类,组合方式。当然,也有发展、变化,如古今汉语、语序有了一些变化。民族性与普遍性

语法体系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如汉语:两本书two books,这两个意义相同的短语,汉语在数名之间需有量词,英语就不同,但英语名词常加上词尾s表示它是名词复数。汉语不用词尾表复数,而是名词前的数量词表示。

语法的民族性也是相对而言的,语法还具有普遍性。如一般语言都有名词和动词的区别,一般句子都可以划分为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这是因为人类的头脑构造和发音器官基本相同,人们所接触的客观世界相同,所以不同民族的思维规律也基本相似,语法规律受思维规律的制约和影响而产生普遍性。

二、论述题(40分)

语义有什么基本属性?(举例说明)参考答案: 1一般性

词义的概括舍弃了事物具体的特殊的东西,保留了一般的普遍的东西。如“水”: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黄河之水天上来。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才饮长河水,又食武昌鱼。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同是一个“水”,代表了多少不同的形象,有的是惊涛拍岸;有的是碧波荡漾;有的是春风吹拂,令人心醉,有的是清流孤注,感人神伤。但这一切都是“水”。不仅这些,“蒸溜水”,苦涩的“海水”,清甜的“泉水”,也是水。任何一个词的意义都是概括的,“水”不是指某一种水,而是指一切水。词所表示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东西,而是一般的东西。有人说“我喝水了”,那么他可能喝的是开水,生水或茶水。但它又是与其他东西区分开来。如与“稀粥”区别开来,因为“水”概括了这类东西与其他事物不同的特殊性。模糊性

语言中的概念是模糊的,如“大”“小”,什么是“大”,比认为“小”的大就“大”,比认为“大”的小就是“小”,所以可以说“小黄牛”、“大老鼠”,而实际上“小黄牛”比“大老鼠”大得多。细菌相对人体是小得无可比拟,但对病毒、原子、基本粒子等又是一个庞然大物。地球相对于人是 4

太大了,但相对于银河系、宇宙则又是不足为沧海之一粟,如果硬要在“大”与“小”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显然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再如“稀”与“密”,也是一对模糊概念。“头发之稀”与“树林之密”相比,头发要密得多。“美”也是一种模糊的概念,且不论审美观念不同,就是审美观念一致了,承认不承认她美,也不很容易达到一致,几个人同时说“她真美”时,各人心目中认为美的程度却不相等,有的打80分,有的打90分,有的只给70分。古语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是古时的绝世美人,但在情人眼中,对象的美如同西施那样,甚至超过西施。“美”在这里没有精确性,仅有一种模糊性。不仅形容词带有模糊性,其他词也大多带有模糊性。如名词“青年”、“中年”、“老年”之间也很难严格切分出一条界限。英哲学家罗素说过:如果要等头上最后一根头发脱落了,才说他由非秃头变成了秃头,那显然是可笑的。

3全民性

在阶级社会中,有些事物如人、军队、国家、监狱、都有很强的阶级性,但反映它们的词义却是全民的,没有阶级性。因为词义的概括舍弃了这类现实现象的阶级性,保留了阶级所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的东西,因而可以象其他词一样,一视同仁地为各阶级服务。

福师1108考试批次《语言学概论》复习题三及参考答案 一 操作题(30分)

请以“云雾笼罩着高山”为基本句式,按要求变换出下列句子,并写出变换所用的手段。

(1)(2)(3)以“云雾”为疑问点的特指疑问句。以“高山”为中心语的名词性非主谓句。以“高山”为全句主语的主谓谓语句。

参考答案:变换常使用的手段:P131

1、移位:指句式构成成分的相对位置的改变。

2、添加:主要指语法成分的增加。

3、删减:主要指删去一些语法成分。

4、替代:主要指虚词、语调等语法成分的换用 例如:以“云雾”为疑问点的特指疑问句。

什么笼罩着高山?

二、简答(30分)简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参考答案:语言与思维存在着辩证关系,这一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离的两种独立现象。

(一)语言与思维不可分离

(二)思维与语言是两种独立现象

三、论述(40分)

如何辩证地看待语言符号任意性(约定俗成)的特点,试举例阐述。P45 参考答案:英国著名语义学家瑞恰慈的“语义三角”理论:

意(思想)

约定成俗

概括反映

言-------物(现实现象)

代表

特点与语义三角有关系。处理两种关系:言与意;语言本身。

任意性与线条性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来的。一 任意性

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实际上这个特点应具体地,分阶段地看待:

符号在创制过程中带有任意性和强制性。

语言开头用这个声音代表这个意义时是任意的,如现代汉语的hua•代表“花”这个义,“ren”代表“人”这个义,为什么用这个符号代表这个意义,•不能不带有某种任意性或偶然性。与征候不同,如前所述。“粉笔”、“黑板”、“公路”似乎可从组合知义,但“粉”、“笔”等创制时是任意的。汉语的量词丰富,但人用“个”,“马”、“牛”用“匹”、“头”也说不出什么道理,只能是约定俗成。*留学生:“我在公路上看见一张兔子。”“一双裤子”。

当然也有些语言学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至少有一些语言符号包含着某些象征意义,似乎和某些意义有内在的联系,首先是各种语言中都有

相当数量的拟声词,如汉语中的“布谷”、“知了”、“噼啪”、“轰隆”,英语中表示“流动”意义的很多名词都包括“l”这个音。这种意见经久不衰,可见也不能随意地一笔抹煞。但总的来看,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语言的声音只不过是一种符号,符号与他所代表的东西没有任何的联系。中国古代的一些统治者就不懂这个道理。他们总以为语言的声音和它所代表的东西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因此,他用了一个什么声音来称呼自己,就仿佛只有他自己才配得上用这个声音。在故宫,有一个“宣武门”,被清朝的宣统皇帝改成了“神武门”。因为这个“门”的名称和宣统皇帝用了同一个“宣”字,犯了忌讳。但“喧”与“宣”音同。一个新皇帝即位,就总要有一批人得更改自己的名字。再如我国古代皇帝传位给下一代是称为“世”的,“一世”相当于“一代”,秦始皇是“一世皇帝”,胡亥即位是“二世皇帝”。但从唐代开始,这种称呼改变了,“世”为“代”所代替。因为避唐代开国皇帝李世民的讳。这种避讳的事,在封建统治下确实十分严格,更有甚者,清朝一考官出题:“维民所止”,被认为是“雍正”去头,诛九族。布什的猫“印度”。现代数字迷信。

当然任意是就单个的符号最初产生时候的情况之来说的。一旦已经约定俗成,那就不是任意的了。如花已经是“花”,任何人就不能任意改变,除非得到全社会的承认。而这在实际生活中是办不到的。如有些是国际性的,“SOS”是国际紧急呼救信号,语言中的国际术语通用于全世界。

任何人企图改变语言的发展方向,改变整个语言的基本规律,哪怕是改变一个字的意义和用法,也是办不到的。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罗马皇帝狄伯里乌斯(•公元前42年-公元37年)有一天说话用错了一个字,大臣马尔凯鲁斯是语法学家,•就指出皇帝的错误,另一个语法学家加比多也在场,他拍马屁,说皇帝的拉丁语很好,即使现在大家不这么说,不久以后大家也会这么说。马尔凯鲁斯当即指出:“加比多是一个说谎的家伙,因为,陛下,您可以把罗马帝国的公民权授予任何人,却不能规定一个字眼眼。”

非语言的符号也是如此。如《东周列国志》“烽火戏诸侯”。文革也有这样的例子:红、绿灯这一对符号作为交通讯号是规定的,但文革时红卫兵企图改变,因为他们从来接受的都是“红”作为革命的象征:红旗、红领巾、红心、红太阳„„等等,而现在突然发现,在十字路口:红灯却表示要停止不前,他 7

们的幼稚而天真的大脑认为这完全是同革命开玩笑,“红”原当是所向无敌,而不充当是退却的,因此他们曾经提出改为红灯表示可以通过,绿灯表示不能通过。但这是不可能的。语言符号被非语言符号所代替,它也具有约定俗成的道理。在使用过程中带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承认,需要有稳定的成分。但稳定并不等于排除语言的发展变化,约定与变动可以说是一对辩证的统一。在语言符号使用过程中,有些符号的意义或用法有了改变,这一改变又有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于是又成为规范的用法。例:意义--帅呆了,酷毙了。组合--吃食堂,救火,打扫卫生,恢复疲劳。您们。出现了规范与突破的抗衡,谁胜谁负,看最后的约定俗成。

此外,在特定的语境中,语言符号有时突破了约定俗成的使用规律,产生一种临时用法。如文学语言:

①等绕到丹桂商场,老李自己种在书摊面前。

老舍《离婚》

②„„只见一皮鞭抽下去,屁股上陡然暴起两道红印!国杀猪一般叫着,哭得鲜艳而热烈!

李佩甫《无边无际的早晨》

③小村没有绿色邮亭,她喜欢缘小路,去投寄羞涩。

冯静辉《邮亭》

④滚圆的月亮,滚圆的诱惑,滚圆的温馨,滚圆的欢乐,中流《滚圆的诱惑》

有人将此称为“文学的狂欢节”。

这种语言的狂欢不但表现在文学语言中,而且表现在网络语言中。有人说,网络是一个没有过滤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语言的变异表现得无以复加。如“gg哥哥”、“mm妹妹”(读上声),以隐身的面目出现在聊天室的网虫们,为自己起了一个个能吸引人上前攀谈的网络名字,如四海为家的面条,大尾巴狼等等。这种变异现象在英美早已出现。英美一些青少年在用移动电话传递讯息时用了一些稀奇古怪、去头截尾的文字,早已形成风气。如RUOK(are you OK--你还好吗?)CULE(see you later--再见)。对这些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 8

关系的变异,能指符号形式的变异,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这是语言污染,有损祖国语言的纯洁,是语言的危机。有人则认为这是一种社会方言,是语言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把这种现象看成语言的危机是神经衰弱的表现。

歌词例:

《牵手》、《很受伤》、《你王菲所以我王菲》

此外,在广告用字中也常见超常规的变异,如:咳不容缓,随心所浴,衣衣不舍,信誓蛋蛋,一触而就,一网打尽,痔者必得等等。这些用法有表达效果还是有负面作用,值得探讨。

二 线条性

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依次出现。如:你好啊。(链条性)

说话总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一个字儿说的,没法几个字儿一块说出来,这就是语言符号的线性特点,也就说,语言符号只能在时间上形成单向的一维的线性排列。既然是声音,就指语词在时间上的先后承接。我们的认识和思维活动却可以是多维的,一下子就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认识。我面前桌子上有一个苹果,又大又红又圆又香,我一下子就全部及时把握住了。但是我要把这种认识和思维内容告诉别人,由于语言符号的线性特点的限制,就没法一下子把我的印象全部告诉对方,而不得不通过语言符号把这种整体的认识分解成线性的结合,再传递给对方,由对方再还原为近似的认识和思维内容。有人打比方:喉咙象山洞,如“你好,你坏”一齐往外挤就挤不出。有时感觉到不知该怎么用语言来表达,大概和语言的这种特点有关。

上一篇:北翟营小学开学典礼暨新生开笔礼仪式下一篇:遗落战境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