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区关于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

2024-04-30

鼓楼区关于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共7篇)

篇1:鼓楼区关于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

鼓 楼 区 残 疾 人 联 合 会 鼓 楼 区 人 民 法 院 鼓 楼 区 人 民 检 察 院 鼓 楼 区 公 安 分 局

鼓 楼 区 司 法 局 文件 鼓 楼 区 民 政 局 鼓楼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鼓 楼 区 教 育 局 鼓 楼 区 卫 生 局

鼓残发〔2011〕15号

南京市鼓楼区关于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苏发[2009]11号、《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宁委发[2010]24号)和《中共鼓楼区委鼓楼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委发[2010]78号)精神,进一步建立完善残疾人法律救助体系,扎实做好全区残疾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工作,明确相关单位和部门维护残疾人权益的职责,加大查处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案件的力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

— 1 — 法》和国家、省、市有关部委印发的《关于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意见》,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清开展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区委、区政府非常关心、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和残疾人权益保障,把残疾人事业发展纳入到鼓楼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把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摆上议程日程。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体系,做好残疾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工作。区相关部门必须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文件精神,切实做好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

(一)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救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制约残疾人群体不和谐的因素依然存在,依法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救助是人权保障事业在残疾人工作领域的实际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救助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区有近5万残疾人,约占全区总人口6.4%,是一个特别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近年来,区委和区政府非常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明显增强,残疾人享有幸福生活的期待明显提高。但是,残疾人在社

— 2 — 会中的弱势地位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残疾人的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歧视残疾人、侵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仍然是残疾人工作的主题,仍然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救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举措。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各种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必将直接影响到残疾人合法权益保障。因此,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残联等单位和部门要高度重视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把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纳入到工作议程,努力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救助服务。要把全面开展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作为体现国家司法救助、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的功能和作用的重要手段,真正使全区残疾人享受服务门槛更低、服务内容更多、服务范围更广的法律服务,在我区逐步消除歧视残疾人的现象,更好地防止侵害残疾人权益行为,进一步缓解残疾人在法律救助方面的供需矛盾,真正意义上体现鼓楼的发展、文明与进步。

二、建立健全鼓楼区法律救助工作体系

鼓楼区残疾人救助的重点是为残疾人提供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并以各种形式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区各有关部门要主动参与、积极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落实。

(一)成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等9个部委印发的《关于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意见》(残联

— 3 — 发[2009]10号)、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等9部委印发的《关于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意见》(苏残发[2010]41号)和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等9部委关于印发《南京市关于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区民政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教育局、区卫生局和区残联联合成立鼓楼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工作组(成员名单见附件1),具体负责指导全区范围内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研究制定全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计划,总结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经验,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开展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针对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重大典型案件,协调有关部门妥善处理和解决。

(二)成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在区残联建立区级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负责全区残疾人法律救助日常管理工作,通过社会化工作方式积极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救助服务,并依据国家和省、市《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制定《鼓楼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管理办法》(见附件2)。并结合我区实际,健全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规程,向社会公开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救助服务的范围和条件,明确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的联络人,推进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落实。

(三)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制度。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组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总结残疾人救助工作情况,分析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形势,部署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开展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调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督促解决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重大典型案件,完善残疾人法律救助

— 4 — 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

三、严格落实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分工负责制

鼓楼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组是指导全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件的服务机构,主要负责督导全区相关部门和机构开展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是保证残疾人获得法律救助服务的具体实施机构,了解残疾人诉求,解决残疾人面临的法律服务困难。各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如下:

(一)区人民法院。按照国务院制定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残疾当事人的诉讼费用实行缓、减、免。对于已经接受法律援助的残疾人申请司法救助的,应当直接给予相应的司法救助。简化残疾人申请司法救助的程序,并且根据我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扩大对残疾人进行司法救助的范围。审理涉及残疾人的案件,应尽量减少残疾人的往返,方便残疾人参加诉讼。区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对于涉及残疾人的案件就地立案、就地审理,当即调解、当庭结案。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依法保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对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有关单位存在侵犯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及时向相关单位发出司法建议,督促其加以纠正。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自审查完毕之日起3日内,在告之残疾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的同时,应当告知如果经济困难,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盲、聋、哑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为其指定辩护。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中残疾人因为经济困难没有聘请代理人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依法申请法律援助的权利。

(二)区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履行检察职能,全力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对于侵害残疾人的各类刑事犯罪,特别是侵害残疾人人身和财产权益的犯罪、侵害残疾人群体利益的犯罪,要加大打击力度。在办理残疾人犯罪案件时,要认真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于残疾人实施的轻微刑事犯罪,要根据当事人和解情况和具体案情,做好刑事和解工作,依法从宽处理或建议法院从宽处理。对涉嫌犯罪的未成年残疾人,一方面要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采取适合其身心特点的办案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家长、学校、残联及其他有关部门的联系配合,共同做好帮教工作。在办案过程中发现有关单位侵犯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及时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加以纠正。对于检察机关侦查的残疾人犯罪案件,在对残疾犯罪嫌疑人依法进行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在告知有关诉讼权利时,应当一并告知如果经济困难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对于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申请法律援助应当经侦查部门批准。侦查监督部门在审查批准逮捕残疾犯罪嫌疑人时,要综合考虑案件性质、犯罪事实、情节和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性等因素,确定是否有逮捕必要。对于不必采取强制措施或者采取非羁押性强制措施不会妨碍正常诉讼的,可以不予逮捕。公诉部门自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残疾人犯罪或者被害人为残疾人的案件材料之日起3日内,在告知残疾犯罪嫌疑人和残疾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有关诉讼权利时,应当一并告知其如果经济困难,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对于残疾人实施的轻微刑事犯罪,如果犯罪嫌疑人认罪悔过、赔礼道歉、积极赔偿损失并且得到被害

— 6 — 人谅解,或者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并已经履行的,可以依法作出不起诉处理;确实需要起诉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理的意见。对于残疾人控告、举报、申诉的案件应当优先受理、优先审查、尽快结案;对于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案件,要及时传送有管辖权的单位,并告知相关人员。进一步强化对监狱、看守所、劳动教养机构等场所的监督,保障被羁押和劳动教养的残疾人合法权益。

(三)区公安分局。整治社会治安秩序,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依法查处并打击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采取宣传预防措施,提高残疾人的防范能力。严厉打击以暴力、胁迫等手段组织残疾人乞讨和强迫、拐骗聋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对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犯罪分子和犯罪团伙依法从重从快处理。贯彻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维护残疾人的道路通行权益,严厉打击非残疾人驾驶残疾人机动车和机动轮椅车等各种侵害残疾人道路通行权益的行为。盲人或者聋哑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规定的,应当遵循教育、挽救为主,处罚为辅的方针。讯问残疾犯罪嫌疑人一般不得使用戒具,对于确有人身危险性必须使用戒具的,在危险消除后,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在对残疾犯罪嫌疑人有权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或者为其申请取保候审的同时,应当告知如果经济困难,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对于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应当告知残疾犯罪嫌疑人申请法律援助应当经侦查机关批准。

(四)区司法局。加强与法院、残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卫生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高效、便捷的残疾人维权工

— 7 — 作机制,推动残疾人无障碍法律救助工作向基层延伸。组织和引导法律援助机构及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鉴定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参与涉及残疾人的诉讼活动或非诉讼协商及调解活动,努力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加强对代理残疾人案件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服务质量跟踪、检查机制,及时收集意见,开展抽查卷宗、检查评比活动,提高办案和服务质量,确保残疾人及时获得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积极组织推荐律师参与残疾人权益保障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制订和修改论证工作,推动残疾人工作的法制化进程。积极开展《残疾人保障法》的宣传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努力营造良好的残疾人权益保护的法治氛围,提高残疾人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五)区民政局。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要求,切实保障困难残疾人生活,按照分类施保、分类救助的政策,不断提高对残疾人的保障和救助水平;加强对流浪、乞讨残疾人的救助工作;对社会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员达不到规定比例和标准的不予认定。加强对社会福利企业、社会福利机构等残疾人集中的场所进行监督、检查,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规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残疾人就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依法查处用人单位违反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定,侵害残疾人劳动保障权益的行为,督促用人单位严格遵守国家《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残疾人保障法》等规定,依法维护残疾人的各项劳动保障权益。依法、公平、及时处理涉及残疾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的来信、来访、申诉、行

— 8 — 政复议等,及时、依法处理。

(七)区教育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中涉及残疾人教育权的相关规定,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利,协助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各种侵害残疾人受教育权的行为。对于拒绝符合入学条件的残疾人入学的,或者对残疾学生进行歧视的教育机构,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对于涉及残疾人受教育权的来信、来访、申诉、行政复议等,及时、依法处理。

(八)区卫生局。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规定,落实残疾人医疗、康复服务政策和措施,加强对精神专科医院等残疾人集中的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和指导,依法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机构减免残疾人的鉴定费用。对于涉及残疾人医疗康复权利的来信、来访、申诉、行政复议等,要及时、依法处理。

(九)区残联。切实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密切联系残疾人,了解残疾人的状况,反映残疾人的法律需求,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各项合法权益。区残联会同区相关部门开展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扩大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救助的能力和范围,对需要法律帮助和服务的残疾人在咨询、文书代写、调解、代理等方面给予无偿帮助。采取咨询热线、网上答疑等多种形式为残疾人提供帮助。加大对残疾人的法律救助力度,畅通法律救助渠道,完善法律救助制度,健全法律救机构,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法律救助服务。深入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残疾人的法律救助需求和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残疾人的法律救助工作。定期召开残疾人法律

— 9 — 救助工作会议,对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进行总结和部署。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配合有关单位和部门,保障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能够获得司法救助、法律援助和其他相关法律服务,并减免法律服务费用。积极吸纳法律专业人才,开展专业化的法律救助服务。总结和推广支持诉讼和非诉讼的工作模式,探索对残疾人维权的公益诉讼,逐步形成残疾人维权的公益诉讼制度。

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是区各相关部门共同责任。要相互配合,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不断总结推广成功经验;要做好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经费预算,积极吸纳社会资源,争取相关项目经费,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保障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落到实处。附件:

1、南京市鼓楼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组成员名单

2、南京市鼓楼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管理办法

区 残 联 区人民法院 区人民检察院

区公安分局 区 司 法 局 区 民 政 局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区 教 育 局 区 卫 生 局

二○一一年八月五日

附件1:

南京市鼓楼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组成员名单

组长:李秀文 区残联副理事长

成员:张

联络员:杨爱华

伟马遇鸣 魏珅珅施 军王晓阳储 锦曹小平庄永忠檀宝根区人民法院办公室助审员 区人民检察院控申科检察员 区公安分局法制大队民警 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科长 区民政局社会保障科科长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区教育局小教科科长 区卫生局医政科科长 区残联办公室主任 区残联办公室主任科员 — 11 —

附件2 南京市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管理办法

第一条 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是为符合条件的我区持证残疾人提供法律救助的协调服务机构。

第二条 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在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区民政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教育局、区卫生局、区残联共同领导下开展工作,区相关部门负责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的相关业务指导和管理。

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设在区残联。

第三条 残疾人法律救助的主要内容但不限于法律咨询、代书、调解、协调、代理等。

第四条 残疾人可以通过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提出法律救助申请。对于残疾人的法律救助申请,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应当认真处理。

第五条 负责将符合法律援助、司法救助条件的案件转介到相关机构,并协助残疾人获得相应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对需要由相关单位或者部门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其他案件,应当协助残疾人获得相应法律服务和帮助。

第六条 除第五条规定的案件外,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应当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不断扩大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救助服务的范围和条件,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应当公示。

— 12 — 对于下列残疾人案件,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应当直接提供法律救助服务。(1)低保或低保边缘户家庭的残疾人;(2)侵犯残疾人群体利益;(3)案情复杂、涉及面广、社会影响较大。

第七条 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应当有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鼓励通过社会化的工作方式,聘请律师、法律工作者和志愿者等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救助服务。

第八条 建立案件登记、统计制度,完善残疾人法律救助档案管理资料。

第九条 加强对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宣传教育,及时宣传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典型案件。

第十条 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情况报送制度,每末将工作开展情况报送区残疾人法律救助协调组及相关单位和部门。

第十一条 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经费由同级人民政府财政支付。区残联等相关单位和部门应当采取多种渠道为我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提供经费支持。

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应当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规范经费的使用。

主题词:残疾人

法律救助

意见

通知

南京市鼓楼区残疾人联合会

2011年8月5日印发

共印30份

篇2:鼓楼区关于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

情况的汇报

根据《关于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粤综治办【2016】1号)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局为切实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救助工作,积极采取四项措施,加大救助力度,减轻了困难家庭对象的经济负担,维护了社会稳定。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真诚关爱、服务为先、预防为主”的理念,加强和创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服务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法。坚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人管、不托管、不失控、管得住、管得好”,有效预防和减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对社会、家庭和自身造成危害,促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恢复生活功能,回归社会。

二、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平安佛冈建设的要求,建立起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信息监测、排查评估、依法收治、服务管理、双向转诊、社区康复等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

三、组织机构

成立XX县司法局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服务管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各镇司法所长和股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法律援助处,负责日常事务。各司法所负责对接县司法局对当事人的保外就医精神病罪犯监管工作,确保其不发生危害社会的行为,加强与肇事肇祸行为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及监护人的联系,协助司法鉴定机构对符合条件的肇事肇祸精神病人进行法律援助,并加强对鉴定机构的监督管理。

经初步调查,暂无发现有严重精神患者。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救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也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各有关股室、司法所要充分认识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精神病人肇事肇祸案件的发生。

(二)加强协调配合。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救助工作,各部门要分工负责,密切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在日常实际操作过程中,司法所和相关股室要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同心协力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

(三)严格责任追究。司法所和相关股室要将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救助工作作为本单位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层层落实责任,切实加强检查督导,狠抓措施落实。对于因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而导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生肇事肇祸案件的,要坚决追究责任。

篇3:鼓楼区关于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

该指导意见要求充分认识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实施中加强技术标准研制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国家科技计划专项中研制技术标准的分类引导,在专项设立阶段统筹协调把握技术标准研制需求,在专项项目(课题)立项阶段明确技术标准研制任务和要求,在专项项目(课题)实施阶段强化技术标准研制的要求与服务,在专项项目(课题)验收阶段把握技术标准研制任务完成情况,支持在研和已结题验收专项的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加强专项中研制技术标准的统计与应用,加强技术标准人才培养和专家队伍建设,鼓励地方制定配套政策措施。

根据该指导意见,在技术标准研制任务实施中,专业机构及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充分发挥前期参与专项设计、实施方案编制和指南编写标准化专家的技术咨询与评议作用;在标准关键技术和指标的评估、验证及确定中,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充分发挥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的作用;将修订标准作为研究任务的,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主动与原标准编制单位进行有效沟通;项目(课题)研究任务变更中涉及标准研制任务的,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提前就标准研制任务变更事项与相关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做好协调沟通,由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变更后标准的性质、类型、名称、适用范围、主要内容等提供咨询意见建议;对于强制性国家标准研制任务的变更,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征得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相关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应为标准研制任务承担单位提供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方法的服务与指导。

篇4:鼓楼区关于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审计的监督和保障作用

(一)加强审计监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把审计监督提升到与党的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等8大监督的同等地位,同时作出了加强审计工作的重大部署。《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充分发挥审计作用、完善审计工作机制、狠抓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推进审计职业化等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审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各部门要深刻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审计工作的战略意图,增强依法接受审计监督的自觉性。

(二)加强审计工作是建设“三个陕西”的重要保障。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以中央精神为指导,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中心,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完善审计工作机制,创新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坚持依法审计,充分发挥国家利益捍卫者、公共资金守护者、权力运行“紧箍咒”、反腐利剑和深化改革“催化剂”作用。加强对中省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尤其要在“促改革、促发展、促反腐”上积极主动发挥作用,为 “三个陕西”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二、进一步完善审计工作机制

(三)依法接受审计监督。凡是涉及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自觉接受审计、配合审计,不得设置障碍阻扰审计。审计工作所涉及到的部门和单位,要依法、及时、全面提供审计所需的财务会计、业务和管理等资料,不得制定限制向审计机关提供资料和开放计算机信息系统查询权限的规定,已经制定的应予修订或废止。对不配合、不接受审计,阻扰审计工作的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审计机关依法处理,或提请本级政府或者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严肃查处。

(四)提供完整准确真实的电子数据。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应根据审计工作需要,依法向审计机关提供与本单位、本系统履行职责相关的电子数据信息和必要的技术文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应当具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数据接口,按照审计要求的数据格式提供电子数据;在确保数据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在网络连接、数据传输、工作环境等方面积极协助审计机关开展联网审计。

(五)积极协助审计工作。审计机关履行职责需要调查、函证、问询、查阅相关资料时,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要积极予以协助和支持,并对有关审计情况严格保密。完善审计与纪检监察、公安、检察以及其他有关主管单位的工作协调机制,对审计移送的违法违纪问题线索,有关部门要认真查处,及时向审计机关反馈查处结果。审计机关要跟踪审计移送事项的查处结果,适时向社会公告。

(六)加大审计成果运用。全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对审计机关上报的重要审计情况、审计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审阅和研究,把审计结果作为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要把审计结果及其整改情况作为部门考核、领导干部奖惩、选拔任用的参考依据。

(七)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全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部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事业单位要落实内部审计职责,加强日常内部审计监督。审计机关通过内部审计自查、审计机关抽查方式进一步扩大审计覆盖面。审计机关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三、不断强化审计监督作用

(八)加大对重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力度,发挥审计促进中省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保障作用。全省审计机关要持续组织实施好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监督检查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的具体部署、执行进度、实际效果等。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着力督查各地各部门落实情况,加大跟踪审计力度,督促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促进重大项目落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政策性意见和建议。密切关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改革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合情况以及实施效果,对不合时宜、制约发展、阻碍改革的制度规定,及时予以反映,推动改进和完善。

(九)加强公共资金审计监督,促进公共资金安全高效使用。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从财政资金筹集、管理、分配、使用全过程强化审计监督,促进财政预算管理规范、有序、高效运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密切关注财政资金的存量和增量,促进减少财政资金沉淀,盘活存量资金,推动财政预算资金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建设。要看护好财政资金和社会公益资金以及行业协会资金等公共资金,严防贪污、浪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公共资金安全。加强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持续开展对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情况以及“三公经费”、楼堂馆所建设情况等方面的审计监督,有效控制行政运行成本,促进节约型政府建设。

加大国家建设项目的审计力度。认真贯彻《陕西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条例》,建立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平台,从投资项目建设程序、项目管理、资金管理、项目质量以及项目投资效果等全过程开展审计监督,促进投资项目强化管理、提高效率、顺利实施。

(十)加强民生资金、“三农”资金以及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促进改善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三农”、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扶贫、救灾、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确保资金安全、完整,严防挤占挪用,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促进各项惠民、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加强对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以及大气、水、固体废物等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情况的审计,确保各项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促进资源、环保等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十一)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推动履职尽责。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全覆盖,强化对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全面推进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重点监督检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职尽责情况,深化审计内容,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促进各级领导干部主动作为、有效作为,切实履职尽责;依法依纪反映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促进健全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以任中审计为主,创新审计方法,把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等专项审计相结合,探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高审计效能和效率。

(十二)加大对依法行政情况的审计力度,促进法治政府建设。要加大对依法行政情况的审计力度,注意发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切实维护法律尊严。要着力反映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妨害公平竞争等问题,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

(十三)加大对经济运行中风险隐患的审计揭示力度,维护全省经济安全。要密切关注财政、金融、民生、国有资产、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各级政府性债务、重点地区金融稳定等情况,注意发现和反映非法集资、违规借贷等非法金融活动以及融资担保、金融租赁等业务环节的风险隐患,提出解决问题和化解风险的建议。

(十四)加大对经济案件线索的查处力度,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审计发现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线索查处力度,重点关注财政资金分配、重大投资决策和项目审批、重大物资采购和招标投标、国有资产和股权转让、投融资环节、土地和矿产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揭露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污受贿、内幕交易等违纪违法问题,注意发挥好审计与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的合力,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加大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力度

(十五)健全整改责任制。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作为整改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抓好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对重大问题要亲自管、亲自抓。按照《陕西省审计整改工作暂行办法》(陕政办发〔2012〕124号)印发的规定和要求,被审计单位是审计整改工作的主体,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审计建议,要及时整改和认真研究,整改结果在书面告知审计机关的同时,要向同级政府或主管部门报告,并通过本单位网站等公开媒体向社会公告。

(十六)加强整改督促检查。全省各级政府每年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审计工作以及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将审计整改工作纳入政府督查督办事项。对审计反映的问题,被审计单位的主管部门要及时督促整改。审计机关要建立整改检查跟踪机制,必要时可提请政府督查等有关部门协助落实整改意见。根据各级人大监督的需要,审计的重点单位和部门,可直接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整改情况。

(十七)严肃整改问责。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监察、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依纪作出处理,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审计反映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被审计单位要及时研究,完善制度规定。对拒不整改、整改不到位的,政府分管领导要与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对整改不力、屡审屡犯的,要严格追责问责,并将问责结果向社会公告。

五、提升审计能力建设

(十八)推动审计管理模式、审计方式的创新。加大全省审计机关审计计划、行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审计业务统一组织管理力度,从工作安排、组织实施、工作报告、审计处理等业务环节积累统一管理经验。加强统筹协调,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对重大政策措施、重大投资项目、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突发事件等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加强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强化系统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控制,建立健全工作报告等制度,各级审计机关将审计结果和重大案件线索向同级政府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根据审计项目实施需要,审计机关在国家建设项目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大型企业集团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项目中可以通过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方式,解决审计力量和专业人才不足的矛盾;涉及一些专业性强的工作,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参与。

(十九)强化审计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建立审计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实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逐步推行职务、职级和专业技术资格并行制度。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和后续教育培训体系,加强系统内审计人员的交流,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风过硬的审计队伍。严把审计人员进口关,审计机关负责人原则上应具备经济、法律、管理等工作背景。招录审计人员应加试审计工作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部分专业性强的职位可实行聘任制。

(二十)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与审计机关实现信息共享,加大数据集中力度,构建省级审计数据系统,省政府电子政务建设部门应当积极协调、支持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审计机关要积极探索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创新计算机审计技术,提高审计工作能力、质量和效率。推进对各部门、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审计。

(二十一)保证履行审计职责必需的力量和经费。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按照依法行政要求,配备合理的人员力量,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能,切实做好审计工作。按照科学核算、确保必需的原则,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切实保障本级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需经费。

六、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二)健全审计工作领导机制。全省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要依法直接领导本级审计机关,支持审计机关工作,定期听取审计工作汇报,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审计整改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要加强政府监督检查机关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利用已有的检查结果等信息,避免重复检查,维护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全省各级政府要关心审计干部成长,重视审计干部的选拔任用,对优秀的审计干部,可以选拔充实到相关的经济管理部门或单位任职。

篇5:鼓楼区关于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

【发布文号】司发通[2017]110号 【发布日期】2017-11-02 【生效日期】2017-11-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司法部

司法部关于“十三五”加强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的意见

司发通[2017]1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法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国发[2016]47号)、《“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国发[2017]9号)和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现就“十三五”时期加强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的重要意义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人民生改善,推动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总书记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为残疾人事业做更多事情,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依法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是残疾人小康进程的重要内容。司法行政部门履行律师、公证、人民调解、司法鉴定、法律援助、法治宣传等公共法律服务职能,与残疾人权益保障密切相关,在促进残疾人小康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更优惠、更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是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的重要任务。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扎实工作,多谋残疾人之利、多解残疾人之忧、多急残疾人之难,认真履行职责,切实维护残疾人权益,不断增进残疾人福祉,促进残疾人事业取得更快发展。

二、明确为残疾人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对残疾人工作和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指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以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需求为导向,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着力增加残疾人在律师、公证、人民调解、司法鉴定、法律援助、法治宣传等方面的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到2020年,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体系覆盖所有残疾人,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使所有残疾人在需要时都能获得普惠、精准、及时和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

(二)主要任务

1.健全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可及的公共法律服务。在健全县、乡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基础上,根据残疾人法律需求,推进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村(居)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基层普法阵地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互补的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引导各类公共法律服务主体向残联和特殊教育学校等残疾人比较集中的场所延伸。做好与县级以上残联设立的残疾人法律救助站的业务衔接,就地、就近为残疾人提供及时、便利的公共法律服务。加强“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建设,建立一体化呼叫中心系统,为残疾人提供在线咨询解答、法律服务、纠纷调解、法律援助、法治宣传、服务投诉等服务。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借助“12348中国法网”及移动客户端、“掌上12348”微信公众号平台,为残疾人提供融合电话、网站、短信、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种方式服务。在“12348中国法网”主页上集成文字大小控制、页面色彩对比、语音朗读等辅助工具,实现网站无障碍浏览,为残疾人从网上获取方便快捷的公共法律服务提供保障。健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12348中国法网”及“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与残联网络平台和“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的对接,努力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提高残疾人获得公共法律服务的便利性。

2.增加服务供给。拓展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领域,鼓励为残疾人就学、就业、医疗、保险、救助、托养照料、康复、灾害及事故致残鉴定和监护等提供公益法律服务,促进解决残疾人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做好残疾人涉法涉诉信访等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倡导志愿助残服务,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认真落实《支持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工作政策措施清单》,对试点地区在康复辅助器具领域探索开展司法鉴定工作给予指导和支持。扩大残疾人法律援助范围。开展残疾人法律援助需求调查,为扩大残疾人法律援助范围和提供精准服务奠定基础。推动将残疾人社保、康复、教育、就业和劳动权益保护及贫困残疾人脱贫等基本民生保障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加强残疾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做好盲、聋、哑及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通知辩护案件的法律援助工作;对没有辩护人的残疾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办案机关的工作衔接,落实告知、转交申请等事项,使残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时获得法律援助或值班律师的法律帮助。加强残疾人法治宣传工作。认真落实“七五”普法规划,加强对《残疾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增强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全社会服残助残、残疾预防及康复的意识与能力;坚持“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在涉及残疾人执法、服务过程中做到实时普法、精准普法,促进残疾人权益保障有关法律法规有效实施;开展残疾人学法用法专项行动,提高残疾人对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知晓度和维权能力。广泛开展公共法律教育,设计制作满足残疾人需求的公共法律教育产品,引导残疾人依法维权。

3.完善便利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市、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与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窗口无障碍环境建设。鼓励支持各类公共法律服务主体为需要诉讼法律服务的残疾人提供语音和文字提示、手语、盲文等信息和交流无障碍服务。简化法律援助审查程序,对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救助供养范围、城乡医疗救助范围的残疾人和持有残疾证的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领取生活补贴的困难残疾人和领取护理补贴的重度残疾人申请法律援助的,免予经济困难条件审查。司法行政机关要主动商残联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对象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掌握贫困残疾人动态更新信息,提高审查效率;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申请法律援助,可当日受理、审查,并快速办理;对重度残疾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提倡实行上门服务。注重利用好全国助残日、爱耳日、爱眼日、防灾减灾日、国家宪法日等宣传节点,开展残疾人专项服务活动。

4.提高服务质量。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公开制,增强优质服务意识。广泛开展“残疾人维权示范岗”创建活动,培育一批维护残疾人权益的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和执业规范,提供符合标准的公共法律服务。创新服务方式,根据不同服务类别和服务人员探索组建公共法律服务专业团队,对重大疑难案件实行集体讨论、全程跟踪、重点督办,提高公共法律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强监督检查,将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纳入同行评估范围,促进提高案件办理水平。健全服务信息反馈机制,开展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满意度调查,使各项服务措施更加符合残疾人需求。

三、加大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保障力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高度重视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对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协调研究解决。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残联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和衔接配合,健全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律师、公证、人民调解、司法鉴定、法律援助、法治宣传等业务部门要加强协调联动,在服务平台建设、人员配备、资金保障、资源供给、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做到统筹、整合、融入、共享。有效整合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司法鉴定人员、法律援助工作者等服务力量,加强团队协作,强化职业素养,引导他们树立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更好服务残疾人。大力表彰为残疾人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先进典型,增强公共法律服务队伍的荣誉感、使命感。

(二)强化资金保障。各地要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加大对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经费投入力度。加强经费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机制,探索编制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公共法律服务产品“政府购买目录”,争取将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项目,保障残疾人获得普惠性、公益性、可选择的公共法律服务。推动建立公益性法律服务补偿机制,对积极参与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的机构和人员,通过奖励、免费培训等方式给予补偿和激励。使用中央补助地方法律援助办案专款、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资金时,对办理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所需经费实行政策倾斜,确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及时获得法律援助,平等享受法律保护。鼓励各级法律援助基金会积极募集社会资金,设立残疾人法律援助专项基金,为法律援助惠及更多残疾人提供经费保障。

(三)注重宣传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对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高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时总结和推广为残疾人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先进经验和创新举措,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和新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宣传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努力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司法部

2017年11月2日

篇6:鼓楼区关于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

一、残疾人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政策比较

残疾人医疗保险是免除残疾人疾病后顾之忧的重要制度安排。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主要目标,残疾人显然是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保障群体之一。当前,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的医疗保险制度已经从制度上实现了对城乡居民的全覆盖。在残疾人医疗保险方面,各地的政策目标也是与中央精神高度一致,即残疾人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是全体残疾人。例如,河北省《实施意见》指出,“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将残疾人全部纳入”;内蒙古则规定,要“将残疾人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山东省提出“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残疾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其他省、市、自治区在《实施意见》中的有关残疾人医疗保险覆盖面的规定也与以上三省类似。

由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前仍然采取自愿投保原则,“全民医保”的目标还难以真正实现,还有很多下岗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和城乡贫困居民游离在这一制度之外,残疾人就是其中主要的群体之一。2005年北京市残疾人千分之一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33.6%的城镇残疾人参加了某种形式的医疗保险,87.1%的农村残疾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虽然四年前的数据难以准确描述当前残疾人群体的医疗保障状况,但可以推测,由于就业不稳定、收入无保障,目前仍然有相当比例的残疾人群体还难以享受医疗保险。因此,各地《实施意见》在将残疾人医疗保险对象确定为全体残疾人的同时,有必要制定出更具体的政策措施来激励游离在制度之外的残疾人参加到医疗保险中来,通过社会的力量帮助残疾人化解医疗风险。

二、残疾人医疗保险保障范围的政策比较

残疾人群体的身体状况比较特殊,对医疗服务有着较高的需求。残疾人医疗保险遵循“普惠特惠相结合”的原则,在一般性医疗保险制度安排的基础上,对残疾人群体给予了更多的照顾,即残疾人医疗保险在保障残疾人所面临的一般性医疗风险基础上,内容有所扩展。

资料来源:各省《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同)

就各地《指导意见》来看(见表1),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残疾人医疗保险保障范围,但未明确列明项目名称,天津、上海、浙江、广东、海南、安徽、湖北、新疆、福建等省市属于这一类情况;二是将列明的医疗康复项目纳入残疾人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各地根据本地的情况规定不同的康复项目,例如,山东、辽宁、山西、江西、河南、内蒙古、甘肃、重庆、广西、贵州。一般而言,各地的康复项目目前都包括了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治疗、畸残矫治手术等。

总的来看,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前者的政策尺度相对灵活,但操作起来缺乏客观的判断标准,容易引发寻租行为;后者的政策限制性较大,但易于实施。当前,我国医疗保险建设正进入制度定型化的关键时刻,残疾人医疗保险政策也应当更加规范化。对纳入残疾人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内的医疗康复项目进行明确规定,显然是有必要的。具体的实施办法,不妨先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残疾人康复项目基本组合包,各地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并有所增加。

三、残疾人医疗保险资金补贴的政策比较

资助残疾人参加医疗保险,是各级政府保障残疾人基本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主要政策之一。对此,各地《指导意见》从资金来源、补贴对象和补贴方式等方面对残疾人医疗保险的资助政策进行了规范。

在残疾人医疗保险补贴的资金来源方面,各地《实施意见》主要分为两种情况(见表2):一是规定了由政府为残疾人提供医疗保险补贴,但并未对政府资金性质进行明确说明,上海、天津、辽宁、福建、江西、湖北、重庆、新疆都属于此类。其中,湖北规定了补贴资金由县级以上政府提供,重庆规定的是由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提供,而其他省市尚未对补贴资金的财政责任进行具体划分。二是规定由医疗救助资金为残疾人提供医疗保险补贴,例如,河北、广东、山西、河南、内蒙古、广西、甘肃等。从目前各地已有的政策实践来看,资助残疾人参加医疗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和医疗救助资金,此外,还有少量的资金来自于社会捐赠等其他渠道。

在残疾人医疗保险补贴对象方面,各地的划分标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总的来看,分为五种情况,即贫困重度残疾人、重度残疾人、低保残疾人、贫困残疾人以及普通残疾人(见表3)。其中,河南的补贴对象范围最窄,城乡补贴对象都仅限于贫困重度残疾人。新疆的补贴对象范围最广,包括了城乡所有残疾人。其他各地主要是以重残、低保或贫困残疾人为对象,有选择地进行补贴。有些省市的补贴对象政策还存在着城乡差别,例如,在湖北、天津、广东等地,就补贴对象的限制条件而言,农村要优于城镇,放宽到了所有残疾人;而在陕西、江西等地,城镇补贴对象的限制条件要优于农村。

有关残疾人医疗保险的补贴方式,各地主要分为了三种情况,即个人缴费全额补贴、个人缴费补贴和适当补贴三种(见表4)。北京采用的是全额补贴;天津在城镇地区全额补贴,而在农村地区政策却有所区别,仅对重残、低保残疾人个人缴费进行全额补贴,其他则是适当补贴;辽宁、新疆都规定了适当补贴;其他省市的规定较为含糊,仅规定对个人缴费进行补贴,但未说明具体的补贴比例。

注:天津农村地区重残、低保残疾人个人缴费全额补贴。

资金补贴的来源、对象和方式是落实残疾人医疗保险政策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是目前各地《实施意见》差异最为明显的部分。这在一定程度在体现了目前各方在残疾人医疗保险的具体政策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残疾人医疗保险政策的落实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虽然残疾人的医疗需求比健全人要高,但其支付能力却相对较弱。为了减轻残疾人的医疗费用负担,与普通医疗保险相比,残疾人医疗保险在某些项目上的给付待遇相对优厚。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见表5):一是减免就医费用,例如,天津、江西、陕西都制定了减免残疾人就医费用的政策措施。二是提高报销比例或保障标准,从各地的《实施意见》来看,提高报销比例或保障标准的待遇给付方式最为普遍,北京、浙江、湖北、重庆、陕西、甘肃都普遍采取了这一做法。三是取消起付线或降低自负标准,目前湖北和甘肃两省已经开始试行该项政策。四是增加了精神病患者特殊保障,例如,北京和辽宁两省分别从用药和门诊两方面制定了针对精神病患者的特殊保障政策。

总体而言,以上政策在减轻残疾人医疗费用负担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残疾人医疗保险政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却还面临着不小的考验。一方面,政策的规定过于笼统,以原则性的意见居多,缺少客观指标,不利于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由于城乡分割、制度碎片化,身份不同的两个残疾人即使在同一地区患同种疾病,享受的医疗保障待遇也会有很大区别,这将使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五、总结与建议

(一)各地《实施意见》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乡分割显著。我国残疾人医疗保险政策在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制度分割现象,主要体现在医疗保险的资金补贴和待遇给付两方面。从医疗保险资金补贴对象来看,城镇补贴对象的范围要大于农村地区;在补贴方式和金额方面,城镇的标准也要优于农村地区。从医疗保险待遇给付来看,以职工医保为主体的城镇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则要明显高于农村地区。形成这种城乡分割现象的原因在于残疾人医疗保险政策缺乏统筹城乡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这一方面是源于我国医疗保障政策自身的城乡二元化问题,医疗保险体系存在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套制度,因此各地在制定实施意见时,很容易将残疾人医疗保险政策割裂为城镇和农村两部分。另一方面,政策制定缺少公平、平等的价值理念,这是制度分割的深层次原因。[3]如果不从残疾人的实际需要出发,这种现象将难以从根本上扭转。

二是政策指向模糊。从残疾人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来看,虽然各地《实施意见》在政策目标上高度一致,即将残疾人全部纳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但却没有一个省市对残疾人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进行明确界定,大多数省市都仅模糊地规定为“将残疾人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残疾人医疗保险的资金补贴方面,各地《实施意见》的规定也含糊不清,补贴资金从哪里来,补贴给谁,补贴多少,从各地现有的《实施意见》中很难得到满意的答案。在残疾人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方面,很多省市也仅原则性地规定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缺乏可操作性。残疾人医疗保险待遇给付方面的政策与此类似,也只是建议“提高残疾人报销比例”、“减免就医费用”等,但具体如何落实却没有下文。现阶段的残疾人医疗保险工作,还任重道远,只有将《实施意见》进一步细化,政策才能落到实处。

三是财政责任不明。残疾人是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之一,对于残疾人的保障,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资助残疾人参加医疗保险就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但就目前各地的《实施意见》来看,大多数地区仅泛泛地规定了政府应当资助残疾人参加医疗保险,仅有少数省市提到了“由县级以上财政承担责任”、“各级政府共同承担财政责任”。虽然在相关的政策文件中对残疾人医疗保险补贴的资金来源有所规定,例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或是医疗救助基金,但这都属于政府的间接责任。所以,还有必要对政府在残疾人医疗保险中的责任边界、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进行更明确的划分。

(二)完善《实施意见》的政策建议

一是推动城乡残疾人医疗保险的均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大势所趋,残疾人医疗保险更是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推动制度在城乡的均衡发展[4]。目前来看,农村的残疾人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当务之急是推动农村残疾人医疗保险与城镇的整合与衔接。政府应当以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为重点,在政策和资金方面有意识地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的扶持力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村残疾人的医疗保障水平,逐渐缩小残疾人医疗保险的城乡差距,实现制度的城乡一体化。从各地的《实施意见》来看,天津市已经提到“将农村残疾居民纳入到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政府给予适当补贴”,这种做法值得肯定。

二是全面提高残疾人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残疾人群体是一个较为弱势的社会群体,在医疗等方面往往存在着更大的需求。根据一般性保障与特殊性保障相结合的原则,有必要通过扩大保障范围和提高保障水平的方式来保障残疾人的基本医疗需求。例如,增加相关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降低残疾人自付比例、提高报销比例。就《实施意见》来看,目前各地已经开始进行各种有益的探索,也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经验,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并落实相关责任。

三是明确界定残疾人医疗保险的政府责任。在残疾人医疗保险的制度建设中,政府的责任主要体现为政策引导和资金补贴。残疾人群体属于弱势群体,参保率低,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因此政府有责任为其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和补贴资金,以帮助残疾人参加医疗保险。在这一点上,各地的《实施意见》是一致的,即“政府有责任引导和帮助残疾人参加医疗保险”。但就具体的责任边界划分而言,目前各地的差异较大,有的省市将医疗保险补贴的对象扩展到全体残疾人,有的界定为低保残疾人,有的则限定为重度残疾人;补贴方式上,有的是全额补贴,有的则是适当补贴。因此,有必要对残疾人医疗保险的补贴对象和补贴方式进行明确的规定,可以针对不同类别残疾人采取不同的补贴方式,将补贴对象从贫困重度残疾人扩展到全体残疾人,将补贴方式从适度补贴扩展到全额补贴。

四是合理划分残疾人医疗保险的各级财政责任。各级政府是残疾人医疗保险的主要财政责任主体,应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残疾人参加医疗保险。目前各地《实施意见》关于财政责任划分部分还相当模糊,只有湖北、重庆等少数省市对此有所涉及,但并不具体。划分各级政府财政责任是落实残疾人医疗保险资金来源的重要政策保证,有必要在政策文件中进一步明确。中央必须承担主要的财政责任,其次是省级政府,市县级政府承担部分财政责任。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2),18.

[2]齐心,厉才茂.北京市残疾人医疗保障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07,(2):48-50.

[3]郑功成.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宏观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84-88.

篇7:鼓楼区关于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权益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规范管理,加强统筹衔接,不断提高医疗救助管理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减轻困难群众医疗支出负担。

(二)基本原则。

托住底线。按照救助对象医疗费用、家庭困难程度和负担能力等因素,科学合理制定救助方案,确保其获得必需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统筹衔接。推进医疗救助制度城乡统筹发展,加强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等制度的有效衔接,形成制度合力。加强与慈善事业有序衔接,实现政府救助与社会力量参与的高效联动和良性互动。

公开公正。公开救助政策、工作程序、救助对象以及实施情况,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确保过程公开透明、结果公平公正。

高效便捷。优化救助流程,简化结算程序,加快信息化建设,增强救助时效,发挥救急难功能,使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有效救助。

(三)目标任务。

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于2015年底前合并实施,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细化实化政策措施,实现医疗救助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与相关社会救助、医疗保障政策相配套,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权益。

二、完善医疗救助制度

(一)整合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各地要在2015年底前,将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整合为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要按照《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财社〔2013〕217号)的要求,合并原来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分设的“城市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和“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在政策目标、资金筹集、对象范围、救助标准、救助程序等方面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确保城乡困难群众获取医疗救助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待遇公平。

(二)合理界定医疗救助对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和特困供养人员是医疗救助的重点救助对象。要逐步将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等困难群众(以下统称低收入救助对象),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纳入救助范围。适当拓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对象范围,积极探索对发生高额医疗费用、超过家庭承受能力、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家庭中的重病患者(以下称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实施救助。在各类医疗救助对象中,要重点加大对重病、重残儿童的救助力度。

(三)资助参保参合。对重点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部分进行补贴,特困供养人员给予全额资助,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给予定额资助,保障其获得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具体资助办法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救助资金筹集情况等因素研究制定。

(四)规范门诊救助。门诊救助的重点是因患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或者患重特大疾病需要长期门诊治疗,导致自负费用较高的医疗救助对象。卫生计生部门已经明确诊疗路径、能够通过门诊治疗的病种,可采取单病种付费等方式开展门诊救助。门诊救助的最高救助限额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救助对象需求和医疗救助资金筹集等情况研究确定。

(五)完善住院救助。重点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中,对经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负担费用,在年度救助限额内按不低于70%的比例给予救助。住院救助的年度最高救助限额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救助对象需求和医疗救助资金筹集等情况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减免救助对象住院押金,及时给予救治;医疗救助经办机构要及时确认救助对象,并可向定点医疗机构提供一定额度的预付资金,方便救助对象看病就医。

三、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

(一)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各地要在评估、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扩大政策覆盖地区,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对重点救助对象和低收入救助对象经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等报销后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直接予以救助;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等其他救助对象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先由其个人支付,对超过家庭负担能力的部分予以救助。合规医疗费用主要参照当地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确定,已经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地区,也可以参照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有关规定确定。

(二)合理确定救助标准。综合考虑患病家庭负担能力、个人自负费用、当地筹资情况等因素,分类分段设置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比例和最高救助限额。原则上重点救助对象的救助比例高于低收入救助对象,低收入救助对象高于其他救助对象;同一类救助对象,个人自负费用数额越大,救助比例越高。对重点救助对象应当全面取消救助门槛;对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可设置起付线,对起付线以上的自负费用给予救助。

(三)明确就医用药范围。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的用药范围、诊疗项目等,原则上参照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相关规定执行。对确需到上级医疗机构或跨县域异地医院就诊的医疗救助对象,应按规定履行转诊或备案手续。对已明确临床诊疗路径的重特大疾病病种,可采取按病种付费等方式给予救助。

(四)加强与相关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保险监管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做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保险的有效衔接,确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覆盖所有贫困重特大疾病患者,帮助所有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获得保险补偿和医疗救助。加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与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高效联动,将救助关口前移,主动对符合条件的疾病应急救助对象进行救助。民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以及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承办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机制,共同做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相关基础工作。

nlc202309021004

四、健全工作机制

(一)健全筹资机制。各地要根据救助对象数量、患病率、救助标准、医药费用增长情况,以及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保险报销水平等,科学测算医疗救助资金需求,加大财政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捐赠,健全多渠道筹资机制。县级财政要根据测算的资金需求和上级财政补助资金情况,合理安排本级财政医疗救助资金,并纳入年度预算。省级和地市级财政应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经济困难地区的资金补助力度。中央财政在分配医疗救助补助资金时,将进一步加大对地方各级财政筹资情况的考核力度。各地应根据年度筹资情况及时调整救助方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健全“一站式”即时结算机制。做到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保险等信息管理平台互联互享、公开透明,实现“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救助对象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可先由定点医疗机构垫付医疗救助基金支付的部分,救助对象只支付自负部分。结合医保异地就医工作的推进,积极探索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异地就医管理机制。

(三)健全救助服务监管机制。要在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内,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确定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民政部门要与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委托合作协议,明确服务内容、服务质量、费用结算以及双方的责任义务,制定服务规范,并会同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等部门及商业保险机构做好对医疗服务行为质量的监督管理,防控不合理医疗行为和费用。对不按规定用药、诊疗以及提供医疗服务所发生的费用,医疗救助基金不予结算。对违反合作协议,不按规定提供医疗救助服务,造成医疗救助资金流失或浪费的,要终止定点合作协议,取消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并依法追究责任。

(四)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的衔接机制。各地要加强医疗救助与社会力量参与的衔接机制建设,落实国家有关财税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规定,支持、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资金、物资积极参与医疗救助特别是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形成对政府救助的有效补充。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提供救助需求信息,为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救助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形成工作合力。要从困难群众医疗保障需求出发,帮助他们寻求慈善帮扶。要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专业优势,提供医疗费用补助、心理疏导、亲情陪护等形式多样的慈善医疗服务,帮助困难群众减轻医疗经济负担、缓解身心压力。

五、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缓解因病陷入困境群众的“不能承受之重”,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细化政策措施,明确进度安排,落实管理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督促检查,务求取得实效。要切实加强基层经办机构和能力建设,做到事有人管、责有人负,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各级民政部门要主动加强与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保险监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做好医疗救助方案设计、政策调整等工作,更好地发挥医疗救助救急难作用。对于医疗救助政策难以解决的个案问题,要充分利用当地社会救助协调工作机制,专题研究解决措施,避免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的事件发生。

上一篇:以 开始的英语短语下一篇:支配碎片化的时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