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开发职业规划及核心价值?

2024-05-06

前端开发职业规划及核心价值?(通用7篇)

篇1:前端开发职业规划及核心价值?

工作两年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阅历的增长,现在想的问题跟刚毕业出来不一样了。刚毕业出来只是想找份工作,还好那时候做的工作也是网络,但是定位比较模糊,经常前后端都要做。但也是因为这段时间的积累,现在能更好的和后端配合,为后端考虑,所以多学点总是好的。

一年前专职做前端,基本都是重构的工作,很多人对前端的概念很模糊,有的人觉得只是切切图没什么技术含量,有的人甚至不知道前端是干嘛的。看来有必要科普一下,然怪前端不被重视。

先说说在公司的工作。前期跟客户了解需求,然后通过原型来理清客户的需求。原型确认完后交给设计师做视觉稿,这时我可以先构思网站的结构。视觉稿客户确认完后,我开始写样式表和脚本。所有的页面出来后交给后端套程序。

由于公司缺少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的职位,所以经常要做这部分的工作,而这部分算在对接费用,公司的考核还是按前端制作的数量。所以这部分没办法花很多时间去做。如果想往产品经理或交互设计的方向走,应该要怎样才会更专业,还有怎么让公司承认这方面的价值。

重构如果做细了,真的差很多,特别是对可访问性,性能优化,seo都有所了解的情况下。但是花一个月做出来的页面跟一天的页面看起来没什么差别,而考核又是按件算的,怎么去做平衡,又怎么体现这方面的价值。

每个人的工作环境都不同,所以听听大家的看法,合适的相互借鉴。

前端开发职业规划及核心价值?

篇2:前端开发职业规划及核心价值?

文章出自:易莱胜

官网:易莱胜

第一阶段——HTML

我们发现无论是静态网页还是动态网页,最终返回到浏览器端的都是HTML代码,浏览器将HTML代码解释渲染后呈现给用户。因此,我们必须掌握HTML的基本结构和常用标记及属性。

第二个阶段——CSS CSS叫做层叠样式表。是能够让网页表现与内容分离的一种样式。同时CSS中的盒子模型、相对定位、绝对定位、固定定位,浮动等能够实现对网页中的内容位置惊醒精确的控制。第三个阶段——JavaScript JavaScript 是属于网络的脚本语言!被数百万计的网页用来改进设计、验证表单、检测浏览器、创建cookies,以及更多的应用,并且这门语言可用于 HTML 和 web,更可广泛用于服务器、PC、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设备。

第四个阶段——jQUery jQuery 是一个 JavaScript 库。极大地简化了 JavaScript 编程。不仅如此现在也有很多的jQuery的插件可供选择,这样就有利于我们编写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网页了。

第五个阶段——Bootstrap Bootstrap是前端开发中另外一个框架,是用来制作响应式布局页面的。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Bootstrap提供的CSS样式、组件、JavaScript插件等快速的完成页面布局和样式设置。

第六个阶段——前端其他框架的学习

篇3:前端开发职业规划及核心价值?

关键词:图书馆,新时期,职业核心价值,构成,建设

对于图书馆工作而言,由于其具有社会性,且核心价值成为人们关注、研究重点,试图以核心价值指导该行业未来发展。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服务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的本质,承担着共享服务、知识传播、思想教育等责任,在人们获取知识信息、保存文献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方便读者索引、查阅信息,新时期各图书馆开始信息化建设成为必然,但一些图书馆仍保持传统服务方式,缺乏图书馆服务化、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核心价值发挥不足。

一、图书馆核心价值概述

1.核心价值内涵。在商品经济范畴中,“价值”不是物的自然属性,是反映商品交换的社会关系,价值凝结在劳动中。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引入“价值”概念后,其成为衡量某种社会行为的标准。而核心价值一般认为组织价值,渗透在组织发展、成长的各个环节中。柯林斯和波勒斯“核心价值”术语,认为其是组织长盛不衰的根本信条,是组织的永久与中心原则,不仅具有主客观性,还具有稳定、独特性[1]。例如,在社会方面,图书馆职业具有社会规定性、隐蔽性特点。首先,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样,在人类、社会需求知识的条件下,图书馆职业产生,并赋予其应有的价值。同时,社会对其的需求程度决定图书馆价值大小,社会对图书馆职业具有越强烈的需求,其具有越大的价值。其次,由于图书馆具有社会性、无偿性,是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播,其价值不被工作人员直接创作,价值依附于图书、信息资料,价值隐蔽。而且,通常情况下,图书馆人员在向他人、社会提供服务过程中,服务是无偿的。查阅者利用图书文献资源获取效益,工作人员劳动价值被转移。

2.构成因素。从职业价值构成分析,图书馆核心价值由成就因子、义利因子、责任因子、归属因子、权利因子、求新因子等要素构成[2]。首先,成就感是一个人工作的强大推动力,是调动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热情的动力。因此,成就因子在图书馆价值中占据重要作用。例如,在图书馆行业中,工作内容较为单调、机械,多数管理员认为该工作不能实现自我价值,缺乏工作信心和成就感,进而对自身能力的发挥造成严重影响。同时,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增加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图书馆传递信息的重要性凸显,价值越来越重要。但是,在利益驱动下,许多人不愿从事图书馆工作,人才匮乏,工作效率不足。其次,责任、归属、环境因子方面,责任因子指的是工作态度,归属即为工作人员被组织承认的倾向,而环境即工作条件、居住环境等。在具体图书馆工作中,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在社会中地位被确立,人们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滋生。且图书馆工作福利差、待遇低,多不受社会重视,工作人员工作消极。最后,在创造、挑战因子方面,要求图书馆工作者要跟随时代变化,积极改进工作,满足社会需求,并保持创新、好奇意识,以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意识面对工作,确保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时期图书馆核心价值定位

1.保存知识、精致服务。图书馆职业存在的基础是保存人类文化知识和记录。因此,在新时期,信息知识越来越多样,需要图书馆加强组织、选择、保存信息资源,建立适合于用户需求的、平衡的、各式各样的馆藏,进而生产出二次文献,并充分利用设备、现代信息向读者提供可有访问远程、本地信息的工具,确立“保存知识”核心价值观。同时,用户是图书馆的中心,图书馆需要为用户提供主动的、个性化的服务,履行图书馆使命。如在“图书馆事业新五律”中,戈曼把“服务全人类”作为地调,将提供服务看做是图书馆核心目标[3]。同时,该职业核心价值被纽约州立研究图书馆如此要求:尽可能地向公众提供高质量服务;同友好、敏捷的专业客户服务;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客户;客户服务将优先于其他活动等。

2.充分开发知识,综合信息。在整合知识的基础上开发知识的隐性面即是对知识的开发,即深入分析、研究现存知识内容,进而生出新知识,增值知识。在此过程中,知识增值效应体现在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将普通知识扩充为增量知识等。而整合资源,及时系统分析、科学整合使用文献资料、主题内容,有序化各类知识,发挥内在价值。例如,在信息大爆炸的现代,文献资源量快速扩展,我国每年问世十多万种新书,电子文献、外文图书数量巨大,为用户使用查找、使用拥有信息提供不便。在此情况下,就需定位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功能,对知识信息进行分门别类,合理整合各专业知识,细化知识信息,为用户使用信息提供方便。

3.信息传递、引领学习。作为一个公益机构,图书馆需要首先实现社会服务目标。而不同于其他信息提供商的是,图书馆信息传递是无偿的,通过无偿信息提供制衡信息市场力量,进而对市场带来的追求眼前利益、功利、分化等消极后果进行弥补,对公众利益进行维护。这样,在定位图书馆职业核心价值过程中,需突出信息传递功能,合理、适度保持文献的传统、正常借阅,然后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络平台传递信息,共享信息,突出图书馆实际存在价值。同时,图书馆可通过文献揭示、讲座、刊物出版引导用户学习,提供支持学习者不同需求的资料,启发人们思想。此外,图书馆与教育密切联系,图书馆在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高校图书馆是教师、学习的重要保障,为教学开展、学生学习、研究提供文献资料,引领学习功能突出。

三、新时期图书馆核心价值实现措施

1.树立正确观念,分析社会信息需求。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否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人们判断信息价值的主要标准。在这种思想观念下,信息被界定为商品,忽视信息、图书馆的社会性、无偿性,现代图书馆职业理念与现存思想相背离,价值体系存在漏洞。因此,在目前社会,应首先扫清思想障碍,坚定贯彻平等、开放、自由等价值理念,突出图书馆职业核心价值。例如,图书馆管理人员认清图书馆服务方向、价值取向、社会地位,准确从公益机构角度出发考虑图书馆建设,从设备、平台、服务各方面完善图书馆建设,实现信息传递、知识整合、教育学习功能。同时,图书馆建设、核心价值突出的基础是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因此,了解读者心声、信息需求,结合用户需要采购图书、引进文献[4]。例如,在网络冲击下,人们查询、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改变,这样,就需要图书馆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建设本图书馆网,使用户通过登录网站查询在架图书、图书位置,并开放一定的电子参考文献,为用户借阅图书、查询文献提供方便。

2.推进阅读、推动图书馆联盟。新时期,每个人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终身学习,未来,读书将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对于我国而言,建设学习型社会首先需要人们养成科学、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及自我素养。在此背景下,需要构建和谐的读书环境,发挥图书馆的精致服务、引领学习功能。在图书馆职业核心价值构建中,需要图书馆加强文化工程建设,改进服务,拓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例如,各地文化部应加大图书馆建设资金投入,支持其开展“送书下乡”、“送书进社区”、“农村图书室建设”等活动,针对农民、社区群众需求选择有用图书,进而推动全民阅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民众文化水平、文化素养。同时,在网络信息社会,人们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共享信息,信息需求增加。为了保证公众对文献信息需求,各图书馆可加强联盟,相互分享信息,降低文献购买资金投入,降低个人阅读成本,增加图书馆信息提供能力,满足广大读者的多样需求。

3.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由于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是图书馆最恒久的核心价值,因此,我国图书馆界应完善资格准入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对于图书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而言,其即是根据图书馆行业规定的任职条件,专门的考核机构对入行者进行全面、科学、专业的技能水平评定,确保其满足职业需求,进而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水平、素质,提高服务质量[5]。同时,在制度建设方面,我国应加强机构建设、完善条件要求,实现专业化服务。例如,首先明确分类图书馆职业岗位,将所有工作人员分为研究性工作、技术性工作、教育性工作、管理性工作等方面,建立与此对应的职业资格,如咨询人员、数据库开发人员、信息技能培训人员、组织领导人员等。其次,完善图书馆资格认证法律法规,出台《图书管理法》,细化任职条件、途径,规范图书馆事业。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图书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行业,担负着传播知识、教育民众等责任,核心价值理念突出。在新时期背景下,图书馆职业具有全新价值理念,需要采取合理措施全面构建价值体系,从各项制度入手,分析社会需求,提高建设水平,提供优质服务,满足新时期社会、读者需求,确保图书馆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荣贤.基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1,(29).

[2]金鑫.新时期图书馆核心价值理念及实现路径[J].卷宗,2014,(2).

[4]于良芝著.图书馆学导论[M].科学出版社,2003.

[3]吕立.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高效管理机制研究[J].图书馆,2010(1).

篇4:服务: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

一、服务产业,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

产业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发展速度、技术水平、经济剩余以及人才需求发生变化,从而要求和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人才结构和培养规格。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的发展,必须在资源配置、专业结构、发展规划上与区域产业“无缝对接”。

1调整资源配置,对接产业布局

研究区域产业布局,掌握服务区域内的地方产业发展现状,能够为科学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合理配置职业教育资源提供依据。对接产业布局,调整资源配置,需要跨越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的鸿沟,打通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以统筹发展的宏观视角对各类职业教育资源进行重组,既突出重点学校,体现基础性,确保做专做强;又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前瞻性,确保做精做优。惟其如此,才能发挥和放大优质职教资源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打造区域职业教育品牌,形成区域人力资源的市场竞争力。

2003年10月,通州在南通地区率先实行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成立“通州职教集团”,就是调整资源配置,走集约化、集团化发展道路的一种尝试。2008年8月,为了进一步推进通州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集聚全力做大做强通州职教品牌,通州职教中心与江苏电大通州学院进行了资源整合,力争建成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省内领先的高职特色院校,成为通州、南通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储备库。

2调适专业结构,支撑产业集聚

近年来,通州的产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区域性的产业特色。“十一五”期间,通州将继续强化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家纺、纺织服装、机械电子、船舶修造及钢结构、食品加工等五大产业,力争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80%;重点推动船舶海洋工程、机械电子、风力发电等产业,实现区域产成品协作配套;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实施建筑业多元化发展战略,持续做强做专做精建筑业;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发展空港经济,加快发展铁路运输业及相关仓储、配送、采购等物流业。

为此,通州职教将加快与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商业服务、信息服务等产业相关的专业群(链)内部结构调整,减少相同专业的设置数量。积极推进与家纺、纺织服装、建筑、船舶修造、钢结构、模具、现代农业、房地产、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社区服务等产业相关的专业群(链)建设,形成内部门类较多、结构合理的专业群(链)。

3调优发展规划,推动产业转型

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还要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在技术、信息方面的优势,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2008年4月,通州市委、市政府继2006年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后,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晰了今后一个时期通州职教的发展方向,即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办职教,加快构建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全市将重点围绕五大支柱产业,加快推进“主导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形成与支柱产业系统配套的专业结构,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通州职教中心将成立服务业外包研究中心、工业品设计中心、动漫设计中心、家纺设计中心,为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和骨干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服务:农综技校将进一步深化与明德重工、景瑞现代农业园区等的合作,为船舶修造与钢结构、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做好技术人才培养培训的配套服务;通州建校继续大力开展建筑职业技能培训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为通州建筑业高位走强、健康发展做好服务。

二、服务企业,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就是服务企业:为企业发展提供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为建设学习型企业,面向在职职工提供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服务;为企业产品升级提供新产品、新技术信息;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为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提供服务。

1强化共识,集聚校企合作推进要素

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之又少,大多数校企合作亦都停留在浅层。

通州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意见》,将“校企合作工程”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措施加以推进,力图打通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隔膜。首先,职业学校强化服务意识,主动寻求合作伙伴,按照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培养对口人才,与企业建立契约式的紧密合作关系。其次,确立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办学,参与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再次,强化部门推进校企合作工作职责,为校企合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2创新思路,探索校企合作多元模式

通州在校企合作工程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互赢的合作机制,在人才合育、资金合股、教学合作、研发合创、产业合建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

——订单培养。学校依据企业需要培养专业人才,整个过程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学生毕业后到下单企业就业。一种模式是学校一条龙服务,企业按照用工需求,委托学校招生培养,学生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后,由企业安排就业。如通州职教中心与凯瑞家纺、农综技校与明德重工的合作办学;另一种模式是校企共同培养,校企合作共同招生,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实习训练,学生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后,由企业安排就业,通州电子技术学校与江华机械厂、华东职业技术学校与上海中达电通公司的合作就是这种模式。

——共建基地。企业和学校共同提供设备,建立校内或厂内“生产与教学合一型”实训基地,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办学。通州职教中心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合作建设的“富士康精密模具(南通)人才培训中心”就是一个典范。基地由通州投资3500万元人民币建设基础设施,同时负责招收学员;富士康科技集团投资价值1亿多元人民币的实训设备,用于学员的技能培训。基地占地总面积近50亩,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年培训总量4000人次。2008年10月16日,富士康精密模具(南通)培训中心正式揭牌,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设施将该中心打造成了全国一流的精密模具专业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示范工程,为通州、南通乃至长三角的精密模具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校企共训。通州建立了教师到企业实践服务制

度,主动为企业服务: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开展以工商管理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管理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以“技术创新、科技攻关、成果应用、产品开发”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对各类技能人员和一线职工实行以岗位技能和实用操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技能性强化培训;共同参与企业技术攻关,解决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3加强考核,落实校企合作目标任务

通州为了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程,制定了校企合作考评考核制度,将为企业服务列入部门、学校年度考核的重点内容,通过督促学校、部门、企业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推动多方参与的校企合作机制的形成与建立。

学校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企业要为职业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兼职教师,帮助学校的训练基地建设。优先接受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各部门要充分履行工作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积极有效地支持校企合作,指导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或咨询委员会、企业家联谊会,帮助职业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并长期跟踪服务。

三、服务农村,全面开展职业培训

职教富民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主题,职业教育和培训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

1努力丰富职教富民培训模式

通州以高效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建设为出发点,充分挖掘职成教资源。努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探索和丰富职教富民的有效路径和模式。

培训主导型——以各类培训为重点的富民途径。开拓创新,形成课堂、基地、村头田头、流动大篷车、远程网络等多种模式,合理利用农忙与农闲、白天与晚上等不同时段,广泛开展各类培训。

技术推广型——以农村实用技术推广为主的富民途径。“请进来”,为农民传授知识;“走出去”,为百姓送教上门。学校与家庭作坊、果园田头挂钩服务。

合作经营型——参与农村经济组织建设与服务的富民途径。以技术为纽带,参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或直接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开展经济产业化服务。

创业引导型——引导、支持农民创业发家的富民途径。通过开展农民创业的宣传与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帮助农民了解创业信息,掌握创业本领,投身创业致富的大潮。

2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只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才能富裕农民。

通州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加以推进,成立了“通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统计、考核工作。

各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重点工作,加强劳动力培训基地建设,加强与市内外劳务输入地和用工单位的联系、协作,坚持异地转移与本地转移并举,根据劳动就业市场的需求,积极实施“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增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3着力推进农科教结合

农科教结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兴盛、科技进步、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多年来,通州牢牢抓住“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这一载体,加大投入,注重示范,初步形成了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教育培训为渠道、以科学技术为动力的基地建设模式,以农科教结合的示范基地为核心、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的功能辐射网络。

通州利用职成学校的教育资源和燎原基地等良好条件,采用联办、独办等多种办学形式,创建了20多个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开发、引进、推广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科技致富项目。通过引进试验、教育培训、提供信息、印发资料、现场示范、上门指导等途径,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使农民致富受益。目前,通州已建成3个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

四、服务社区,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

开展社区教育服务,是职业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担的新的工作任务。通州以“提高市民素质,促进社区发展”为宗旨。以创建学习型城市为载体,建立、健全市、镇、村和社区职业教育网络,为更多的群众提供学习的机会、发展的空间。2001年,川港镇被列为省级乡镇社区教育实验区;2008年,通州建成了江苏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江苏电大通州学院建成了江苏省级社区培训学院,另外,川港、十总、三余3个镇通过了省级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的验收。

社区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均衡发展的要求决定了社区教育必须全面服务于社区发展和人的发展,服务最广大的民众,尊重民意,满足民需。通州社区教育实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社区教育培训服务的模式、方法和质量,在服务中完善功能,在服务中提升品质,在服务中彰显价值。

1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社区居民创业致富能力

职业教育服务社区的长处就是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公益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为社区居民增添一技之长。能够有效提升他们就业与创业的能力。通州创新培训方式,启用“职业培训大篷车”,将技术培训送进社区,做到了面对面、手把手,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通州还在社区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变“打工教育”为“创业教育”,培养社区居民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促进了全员创业氛围的形成,推动了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

2开展在岗职工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综合素质

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服务于企业职工素质的提高、技能的提升,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品质,不断增加职工的收入,是职业教育服务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出发点和着力点。通州各镇社区教育中心主动服务企业员工培训,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十总镇社区教育中心以上市公司——东源电器为龙头。联合工业园区内其他企业,成立了东源职工学校,职工教育开展得红红火火,企业职工的参培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

3开展休闲文化教育活动。丰富社区精神文化生活

篇5:前端开发职业规划及核心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四维结构,大学生国学研习公益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

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四维结构

如何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呢?学者们给出了多个角度。“概括起来, 关于中国文化结构、中国文化格局, 有三种常见的观点, 是值得商榷的:一是强调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儒学;一是确定中国文化的主体是道家;一是认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儒、道、佛三家。这三种见解, 都有自己的历史根据, 都有一些道理, 但是也都缺乏历史的辩证的分析。”[3]论中提到的三种观点即儒家主体说、道家主体说、儒释道三家互融互补的三元结构说。另外, 还有李泽厚先生提出的著名的儒道互补说、刘士林先生提出的中国文化的文化层与反文化层两大层面说等。

但是, 这些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概括都不尽完善, 如我们所熟知的唐诗宋词, 在里面就找不到。在此由于篇幅的关系, 我们不做具体探讨。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演变, 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不能简单地断言:中国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或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精髓是道家文化, 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辨哲学是佛教文化等等。”[4]

那么, 如何全面而又简明扼要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结构和内容呢?这里, 笔者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四维结构说, 即从“身体、情感、道德、智慧”四个维度来认识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我们可以从文明产生之初来看这个问题。雅斯贝尔斯认为, “人类在文明之初并无反省的思想, 直到某一文化的成员对生存的意义提出问题时, 人类的文明遂得出现”。[5]汤因比认为, 人类文明的起源来自于对挑战的回应:“在文明的起源中, 挑战和应战之间的交互作用, 乃是超乎其他因素的一个因素——就是说它是超出平均系数的。”[6]无论是对生存的意义的提问还是来自自然与社会的挑战, 都把人类引向一种反思自身存在性的焦虑状态。可以说, 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 从根本上源自对自身存在性焦虑的克服。蒂利希把存在性焦虑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 (要言之, 对死亡的焦虑) 、对空虚和丧失意义的焦虑 (要言之, 对无意义的焦虑) 、对罪过与谴责的焦虑 (要言之, 对谴责的焦虑) 。[7]

总的来看, 这三种焦虑其实就是生与死的问题。蒂利希说:“作为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 这是最基本最普遍、最不可避免的焦虑。”[7]从对生死问题的追问与解答的视角来考察, 中国传统文化从身体的维度、情感的维度、道德的维度和智慧的维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也使我们从这四个维度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内容。

1. 身体的维度

从身体的维度, 中国人如何应对生死焦虑?答案是, 维持身体的健康并尽量延长寿命, 是中国人从身体的维度对抗生死焦虑的方法。这个维度以道家的养生、仙道、中医、太极、武术等为代表。传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活了两百多岁, 比老子更早的道家代表人物彭祖活了八百岁, 代表了中国人对长寿的期望。《庄子》内篇中也有《养生主》一篇, 提出“为善无近名, 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 可以保身, 可以全生, 可以养亲, 可以尽年”[8]的养生思想。老子和庄子还只是在顺其自然的情况下, 尽量保全自己的性命, 活够自己的天年, 后来又发展出炼丹修道以求长生不死乃至成仙的思想。传统文化中的中医、太极、武术等都有着对身体健康和长寿的追求。

2. 情感的维度

一个人即使身体健康, 无病无灾, 也不保证就没有烦恼。中国传统文化还特别重视人的情感。庄子的朋友惠子就曾经批评庄子说:“人而无情, 何以谓之人?”[8] (《庄子·德充符》) 当然, 庄子是从熄灭情感和欲望的角度讲的, 有他的道理在, 但惠子的这一反问也表明了中国人是非常注重情感的。

从情感的维度来看, 对待死亡焦虑的方法主要是情感的宣泄和升华。这个维度以中国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茶艺戏曲等为代表。心中有了痛苦、焦虑, 通过这些艺术形式进行宣泄或者升华, 从而使心灵得到释放。

3. 道德的维度

如果一味地宣泄情感, 会使一个人感到空虚无所依。所以儒家提出“致中和”。《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9]这里的“致中和”其实就是儒家要以道德来规范情感。

为什么要用道德来规范情感呢?明代著名的心学家王阳明曾说:“使学如韩、柳, 不过为文人, 辞如李、杜, 不过为诗人, 果有志于心性之学, 以颜、闵为期, 非第一等德业乎?”[10]在中国文化中, 如果一味在情感中打转, 是不行的, 需要上升到道德的层次, 才是更高的追求。

从道德的维度, 主要是依靠道德的完善来应对生死的焦虑。道德的维度以儒家思想为代表。

4. 智慧的维度

身体的维度、情感的维度、道德的维度都需要进一步超越。用一种超越之维来透视宇宙人生, 将获得真正的智慧, 以这种真正的智慧来看待宇宙人生, 则能真正解除生死的焦虑。

如《论语》中孔子对颜回说应当“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9], 如果没有智慧, 纯粹以此来要求自己, 则会带来道德的压抑。如果我们知道《老子》里说过“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1], 就会了解到, 非礼的视听言动对我们的身心都是有害的, 如此就能够以智慧来对待之从而消除道德的压抑, 也就能更好地遵守道德。又如单从道家思想来看, 即使彭祖活了八百岁, 老子活了两百多岁, 但是最终还是要死的, 于是, 《庄子》一书中以昼夜交替、四季循环等比喻生死, 将生死与天道自然的运行融合起来, 使人以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死问题, 从而消除了生死的焦虑。

智慧的维度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中关于心性和道的学说为代表。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四维结构可以用下面这个表格做一简要说明:

从这个四维结构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还需注意两点:

首先, 这四个维度是由低到高上升的。身体的健康是基础。但是, 人的生命质量不完全在于身体的健康和寿命的延长。为了避免人成为一具行尸走肉, 他要有人的情感, 这就上升到情感的维度。但是情感需要节制和规范, 需要致中和, 这就上升到道德的维度。道德的维度犹有局限。道德只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 而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 因此需要上升到智慧的维度, 智慧告诉了我们坚守道德的原因。

其次, 每个维度的代表内容不是绝对的。如身体的维度里, 要达到养生的目标, 儒释道三家的智慧是少不了的, 有了这个智慧的指导, 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如情感的维度, 在诗词歌赋中不仅仅有情感的宣泄和升华, 由于中国人思想的复杂性, 这些艺术门类里面自然而然地表达了很多儒释道的思想, 成为“载道”的工具。如儒释道里面, 都有对道德的论述 (儒家的伦理道德自不必多言, 道家《老子》有“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11]之语, 佛教也提倡“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 也都有对智慧的探讨, 只是说在道德的维度中, 以儒家更为突出, 因而作为代表。实际上, 这些内容都是有交叉重合的。

总之, 从这四个维度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内容, 能比较全面地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四维结构说为基础的大学生国学研习课程体系设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层面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说:“从某种角度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12]

以上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四维结构说为基础, 从公民修身的层面看, 国学研习可以包含四个维度的内容:

身体的维度——身 (体) :太极、武术、养生、中医等。

情感的维度——美 (美) :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茶艺戏曲等。

道德的维度——善 (德) :圣贤的榜样、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

智慧的维度——真 (智) :儒释道中的心性之学和对宇宙人生智慧的论述。

国学研习的内容恰好包含了公民修身所要求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我们所开发的大学生国学研习课程即是围绕着这些内容展开的。

“大学生国学研习”的方式主要有大学生国学研习公益课程、国学讲座、国学沙龙、国学访学、国学游览等, 建立以辅导员为主要成员的国学研习团队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国学社团, 并进行相应的网络宣传和教育。这里, 我们着重介绍一下大学生国学研习公益课程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国学研习公益课程已经完成了一个周期的课程, 在此基础上, 我们把国学研习课程扩展为十六次的课程。列表如下:

该课程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注重身心兼修, 即注重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成长相结合;二是注重知行合一, 即注重学习传统文化和践行国学精神相结合;三是注重时代精神的融入, 即注重国学精神的浸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相结合。

三、课程内容设置的依据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1.“道以养生”课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意义

以八段锦的练习为例。八段锦的练习是从“道以养生”的角度来促进身体健康的。身体的健康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最基本的。用流行的话来说, 健康是1, 其他是0。有了健康, 才有一切;没有健康, 一切都是0。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养生方面的知识, 包括中医、武术、太极、气功等等, 这里我们选取八段锦这一个简单易学且非常有效的养生“体操”来和大家一起练习。

八段锦起源于北宋末年, 分站式八段锦和坐式八段锦两种。本课程采用的是站式八段锦。站式八段锦于2014年3月被北京交大附小列为小学生的课间操。[13]

孔子说:“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9] (《论语·卫灵公》)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 “道”在古代指的是“仁义礼智信”等人伦道德规范, 在当下则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价值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靠的是人。而人最基本的就是身体的健康。八段锦的练习对身体健康的促进有很好的效果。

与武术相比较, 八段锦比较柔和, 不容易受伤;与太极拳相比较, 八段锦招式简单, 容易学习。以八段锦作为入门, 培养学生的兴趣, 让大家进一步再接触太极拳等复杂的拳法。八段锦、武术、太极拳里面存在着一种和谐的精神, 有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追求, 练习纯熟, 也有助于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的“和谐”这一重要内容。

2.“诗以抒情”课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光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还不足以称为人。人还是一个情感的动物。如前引惠子说:“人而无情, 何以谓之人?”魏晋风流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一往有深情”[14] (《世说新语》谢安评桓子野语) 。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这里有一个短短的童话》一诗里, 写一个美人鱼想变为真正的人类, 当她让魔法师去掉她的尾巴, 并向人类倾诉了她的请求时:

于是有人走拢去拥抱她,

她全身轻轻地颤抖,

而且流出了她第一次的眼泪;

而且接着放开了她,

她又笑出了她第一次的笑。

自从有了笑和泪,

她就真正变成了人类,

变成了人的姊妹。

美人鱼只是去掉了尾巴, 有了人的外形, 还不足以称为人;等她有了第一次的泪和笑时, 就真正变成了人类。泪和笑是情感的象征。人有了情感才能真正称为人。

情感的表达, 需要借助于艺术, 才能生动感人。王阳明说:诗歌是一个人的“精神心术之所寓, 有足以发闻于后者”[15] (《罗履素诗集序》) 。这里的诗歌, 广义地可以包括一切艺术形式。

孔子说:“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9] (《论语·泰伯》) 君子人格的培养过程中, 从开始到完成都离不开艺术。艺术虽然是表达情感的, 但是艺术在表达情感的过程当中, 使情感趋于温柔敦厚, 从而有助于唤醒和涵养人的品德。君子人格的形成正是在诗乐艺术的熏陶中开启和完成的。

所谓君子, 最初指的是贵族;后来则指道德完美、品德高尚的人。在古代, “仁义礼智信”是君子人格的基本要求。在当下, 君子人格的培育离不开“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之根, 又要结合时代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当下对君子人格的要求。也可以说, 在当下, 要培育具有君子人格的公民, 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导向。同样,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也需要从中国优秀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 需要“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的过程。

以诗乐艺术的熏陶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选取那些积极的、正能量的诗乐艺术。最基本的乃是符合“思无邪”“关雎,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小雅怨诽而不乱”等要求。一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的各项内容都是中和的、不偏不倚的, 《礼记·经解》篇说:“温柔敦厚, 诗教也。”[16]以诗乐艺术来培养温柔敦厚的感情, 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序言里评价杜甫说:“老杜天姿惇厚, 伦理最笃。”[17]一些道德情感和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的诗篇以及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 其表现在诗歌中的道德情感本身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多契合之处, 这些道德情感以诗歌等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 本身就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这正是本课程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茶艺戏曲等的原因。

3.“儒以涵德”课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 外面世界有各种各样的诱惑, 需要一定的道德和价值观来规范我们的情感。孔子说自己“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9] (《论语·为政》) 。矩是指一定的道德规范, 从心所欲则是情感的表达与外发完成。既能够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完全的表达, 同时又符合一定的道德要求, 这才是真正的“中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是当下对道德规范的一种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条, 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都能找到深刻的思想源头。

因此, 在第三部分课程中, 我们主要是从道德的维度, 将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一方面从儒家文化中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头, 另一方面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落实探讨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是具有当代道德内涵的公民, 那么儒家文化培养的就是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君子。儒家文化教导的是“希圣希贤”“成圣成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当培养以古代圣贤为榜样的当代君子。故第三部分课程设置儒家的道德与君子人格的培养这一篇目,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

孔子说“立于礼”, 一个人懂得礼, 那么他的言行就有了一定的规范, 他就可以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故设置“礼仪与品德”这一篇目。

《大学》首章云:“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9]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道德。这里的道德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踏踏实实的修身养性的实践。学校培养的是“人”, 教师也要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师”。要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道德教育的层面落实到修身养性的实践, 就要像古人学习。这是设置“传统教育中的‘人师’”这一课的原因。

4.“智慧净心”课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大学》首章云:“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9]止者, “为人君, 止于仁;为人臣, 止于敬;为人子, 止于孝;为人父, 止于慈;与国人交, 止于信。”[9]“止于至善”, 则“道盛德至善”也。止是道德要求。但是, 止不是终点。在《大学》的这段话中, 道德的要求只是最基本的。在遵守道德规范的基础上, 还要能有定静安虑得的功夫。这一功夫能使外在遵守的道德规范, 内化为人心本来具有的东西。如果说, 止的功夫, 是让人在遵守一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成为一个君子的话, 那么定静安虑得的功夫, 则是使这些道德规范内化为人心中本来具有的东西, 从而使人成为一个圣人。

同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起初我们遵守它, 在外在的语言和行动上去按照这一价值观的要求去做, 这就是“止”的功夫。但这还不够, 我们还需要能有“定静安虑得”的功夫,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这十二条美好的元素内化为我们内心本来具有的东西, 或者说, 通过“定静安虑得”的功夫, 我们会发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这些内容是我们本心中原来就具有的因素。

那么, 如何去完成这一内化的过程呢?这一过程就是由止到得的过程。这是一个智慧开发的过程, 内心明觉的过程。我们在第三部分课程的学习后,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一定的认识, 并努力开始遵循这一规范, 然后, 在第四部分课程中, 就学着把这一价值观内化为我们本来具有的东西。

“止”是道德的遵守;“定静安”是让我们的心慢慢平静、专注;“虑得”则是在前面基础上的智慧的开发。“止”在第三部分课程中已经完成。第四部分课需要完成后面的部分。

我们可以通过闭目养神的方式让心平静和专注。可以采用观呼吸和慈心观的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

当心平静和专注下来以后, 我们可以开始“虑”, 这个“虑”在儒家那里, 就是要时时思维“仁”“敬”等, 做“主一”的功夫。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思维这些方面, 因为这些方面本身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通。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思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这12条中的某一条或某几条的内容。如此能经常思维, 就一定会有所“得”,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慢慢内化为我们心中本来具足的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慢慢地涵养成了。

以上由静心到思维的过程, 一开始是要在安静、静止的条件下练习的。可以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练习。王阳明《传习录》云:“初学时心猿意马, 拴缚不定。其所思虑, 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 息思虑。久之, 俟其心意稍定, 只悬空静守, 如槁木死灰, 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 则无时而可间。”[15]“无时而可间”, 就是时时刻刻都不要停, 无论是静静地坐在那里, 还是在忙着做事情的时候, 都要“省察克治”。这就需要我们慢慢地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练习。所谓“道在日常伦用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练习的。比如“公正”这一条, 静心使我们的心平和, 思维“公正”使我们理解它的含义并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 还需要在日常事务中练习和落实。如遇到一件涉及到个人情感的事情时, 我们能否心平气和地公正处理呢?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在事上磨炼。因此, 在第四部分课程中, 我们学习古代圣贤教导弟子日常洒扫应对的情形, 并带领学生去做一些志愿服务。

篇6:前端开发职业规划及核心价值?

核心技术是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派生出来的一个概念。Prahalad and Hamel[1]在论述核心能力作用时,将其比喻为树根,而核心产品为树干,结合产品与战略业务单元(SUB)为树枝,最终服务为叶子,而核心产品实际是核心技术的产品化;李军,谷兴荣[2]认为核心技术是在技术领域起着关键作用,且其概念、方法、原理可以嫁接、移植、影响和带动其他技术并由此形成一个技术高潮的技术。核心技术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优势之一,而我国企业则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因而目前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是如何获得并使之产业化问题,其观点可以分为自主创新论、开放创新论和开放式自主创新论三类。在自主创新论中,王石 [3]认为核心技术无法通过引进、购买方式获得,而只能通过不断地自主创新来获得;郭丽岩[4]认为企业欲获得核心技术必须不断地自主创新和知识积累,而试错性探索和“失效”知识的持续积累是其重要来源。在开放创新论中,吴添祖,陈利华 [5]对借收购兼并方式获得核心技术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一些学者吸取上述两种观点合理成份形成了开放式自主创新论,马俊如 [6]、郁培丽和孙飞[7]认为可以通过吸取外部创新资源进行自主创新,取得核心技术整合的成功。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核心技术价值开发问题研究不多,似乎一旦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就拥有了一切,但这是一个误区,因为企业获得核心技术未必能获得巨额效益,也未必对产业带来多的溢出效应。因此,对于核心技术价值开发进行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现实需要均是必要的,本文依据技术寿命周期理论对核心技术价值开发策略进行探讨。

1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的核心技术价值开发理论模型

Rousse[8]将技术生命周期分为萌芽、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实质上是技术价值从发现到获得,再到价值实现的过程;Anderson和Tushman[9]则提出了技术循环模型,认为新技术产生于技术不连续状态,在经过动荡竞争期后产生主导设计范式,随后进入渐进改进期,直到一个新的不连续技术状态出现;Meade[10]则基于市场占有率针对新兴技术提出了六个阶段的生命周期模型,等等。技术生命周期实际是与其价值开发相联系的。对一般技术而言,其价值是在技术成熟阶段大规模实现,到了衰退阶段为止;而对于核心技术而言,它可以借助于向其他行业嫁接技术而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因而,其价值开发存在延续过程,开发周期相对较长。比如,军用核心技术,可以经过改造应用于民用;民用核心技术可以应用于军用技术开发,从而获得技术价值延续;信息产业内一些核心技术如CPU芯片、电子操作系统等,除用于电脑外,还可以嫁接到机械制造、电子、航天、航海、能源、教育等许多领域,等等。所以,可以将核心技术价值开发分为研发、成果转化和新成果再转化三个阶段(核心技术再获取和成果再转化过程通常是由某一组织单独完成的,故可以将二者合二为一,简称谓核心技术的新成果再转化阶段)。如图1所示,该图显示了军民两用核心技术价值开发过程。

在核心技术研发阶段,技术价值由零变为负值再到正值,实际是核心技术初始开发者对技术开发的投资过程,在获得核心技术价值之前其投资增加,技术价值为负,只有到其价值获得后才能逐渐弥补其亏损,并成为正值;在核心技术成果转化阶段,其价值可以取得最大值,然后逐步降低;在核心技术新成果再转化阶段,其被应用于其它领域或者通过技术逐步升级而提升,技术取得更大价值,当达到最大值后逐步降低,以至到零。如图2所示。

图2中技术价值是以技术产出来间接表示的(在货币投入阶段,认为技术的产出为负)。

在一项完整的核心技术价值开发流转过程中,其价值开发有两个特点:①如果价值开发停留在某一阶段,其后续价值无法实现,也就无法实现其最大化,开发者甚至要赔本。比如核心技术研发者在前期投入了大量经费,没有取得成功,技术价值为负,他若前功尽弃,其投入损失无法收回;若一项理论性成果没有经过产业化试验,该核心技术就没有跨越死亡之谷,技术价值仍为负。如此推理,其他各阶段情况也类似。②核心技术价值开发处于不同阶段,其目标导向不同。在研发阶段,其主要任务是确保研发成功,因而其目标为技术导向型;在成果转化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将产品推向市场以获得回报,目标为用户导向型;在新成果再转化阶段,既要确保技术二次开发成功又要确保新产品被用户所接受,目标为技术和用户双兼顾导向型。不同的目标导向将意味着开发者采取不同的对策,以确保该阶段价值开发目标的顺利实现。核心技术的主要开发者必须满足上述要求,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开发价值,并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回报;开发者若违背上述规律决策,将无法取得预期收益,甚至血本无归。

2核心技术生命周期内不同价值开发阶段的开发者策略分析

2.1核心技术生命周期内价值开发各阶段的目标、致命因素与对策对应关系

核心技术价值开发实质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一种复杂探索活动,其面临着失败风险,一旦前一阶段失败将影响到后一阶段价值的后续开发,还将面临着巨额损失。评价该类开发成败的关键是在不出现致命诱因前提下,确保技术价值获得最大化。因此,开发者首先应当分析在整个技术寿命周期内,各价值开发阶段的目标、致命因素和对策间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并依其对应关系和典型案例决策,才能减少失败损失。

2.2核心技术开发者在技术价值开发各阶段的对策措施分析

2.2.1核心技术研发阶段开发者应采取的对策

该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取得科研的实质性突破,并克服产业化试验失败困难,跨越技术的“死亡之谷”。开发者的主要职责是做好研发管理角色,把核心技术搞到手。重点应做好三方面工作。其一是有效地调动项目开发者的积极性。要通过物质奖励、产权激励、个人价值实现等方法,将直接参与技术研发者的积极性调整到最佳状态。华为公司诸多核心技术开发成功是和该公司奉行的高额奖励、股权激励和平台激励分不开的[11]。其二要处理好技术的前期投入者和后续追加投资者间关系。二者在技术所有权的分配比例应为二者对技术开发投入费用之比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地谈判,以确定合理的分配比例;而不能纯粹依照讨价还价的实力进行博弈分配,以免为后来分道扬镳埋下种子。美国硅谷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化成功不仅归功于该地区具有良好的配套环境,还在于这些技术的原始拥有者能够恰当地处理其前期投入和后续风险投资之间的关系,在产业化开发阶段把主要角色让位给风险投资者,以便及时将技术推向市场[12]。其三是主要开发者应当及时调整科研的方向和方法,尽可能同其他研究者进行合作,以防止研究陷入闭关自守的死胡同。奇瑞发动机等核心技术开发成功的关键就是其能与奥地利AVL公司等国外顶级研发机构合作开发,如果没有合作也可能会像一汽红旗轿车开发新项目一样遭受失败[13,14]。

2.2.2核心技术成果转化阶段开发者应采取的对策

该阶段技术价值开发的中心任务是核心技术的市场化运作,以取得尽可能多的市场回报。因而,核心技术价值开发者的职责是充当好企业家角色,正视管理、技术、资金、市场和用户等多面挑战,不遗余力地把产业做大做强。需要抓好三方面工作。首先应结合自身实力正确地选择产业化方式。如果自身实力雄厚,可以采用垄断经营,如生产核心技术产品或采用OEM运作方式,把产业化的其他任务分包给合作企业;若自身不具有资金实力和市场运作能力,运用合作开发平台“借船出海”或者选择把技术卖给大型投资公司让其进行产业化开发。英特尔、微软正是因为其分别掌握着电脑产业的“心脏”和“大脑”而牢牢地控制着整个产业,获得产业化运作的巨大成功;而Cerent公司光纤核心技术产业化成功案例说明,当自己没有足够实力对核心技术产业化开发时,不失时机地把技术卖出去可能获得更多的回报[15]。其次,要转换角色,整合好各种资源。技术价值开发者要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当好管家;若自己没有当管家的天赋就应委托给职业经理来做,敢于放手让其大胆地去做,以尽快把产业做大,使核心技术价值在本产业领域实现最大化。思科公司昔日大量兼并高科技项目的成功之处也在于该公司能把最优秀的人才留住,大胆放权让其继续充分发挥作用[16]。第三,要循序渐进开发,防止产业化“大跃进”。要把每步工作做细做扎实,逐步把产业化推向顶峰;要防止急于求成,引起生产和市场运作的混乱开发和过度开发,为实现产业化盈利最大化带来困难。思科公司由于兼并收购曾搞“大跃进”,为其目前的困境留下种子,这说明产业化开发要和自己实力结合,不可贪得太多[17]。

2.2.3核心技术新成果再转化阶段开发者应采取的对策

在该阶段开发者的主要任务是尽量延长技术生命周期,同时又要防止投资过多而陷入无法退出的泥潭。该阶段管理者应当做好变革者的角色,带动企业实施面向市场以技术变革为主线的一系列改革,把企业再次推向高潮。为此,应抓好三项工作。首先要为核心技术找到新的应用领域。企业要在做好市场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市场前景良好的新产品开发项目,借助于自主开发或合作开发对核心技术进行二次开发,为其再利用找到新领域。比如,晋西车轴正是借助于自身力量,将用于制造高炮管的核心技术二次开发转移到用于实心火车轴生产,获得批量化生产技术,并借助于技术改造和企业上市,获得了核心技术二次开发的巨大成功[18]。其次,要带领企业进行管理变革。由于该阶段开发者已取得了规模效益,可能存在盲目乐观、思维惯性、路径依赖等管理惰性,若遇更好替代品等重大技术变革,企业很可能就会陷入“安乐死”陷阱。为此,开发者既要变革现有技术,还应当对管理和市场营运策略进行一系列调整,使之适应已变化的形势。英特尔虽然一直以绝对优势占据着全球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市场,但其价值却在智能手机芯片市场上没有得到延续。其原因在于其处理器虽很智能,但手机并非一定要用像PC那样高智能芯片,ARM芯片比英特尔功耗低,搭载ARM智能手机会更加省电,这就为用户带来更多方便,因而ARM芯片被选中[19]。第三,要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动态,做好产业战略性调整。如果没有更先进的替代技术,则企业应当对现有核心技术进行升级,并做好产品升级换代;若有效率更高的替代技术,企业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核心技术转让或转产,及时撤离现有领域。王安公司于1976年得到了文字处理机的核心技术,并成功地实施了产业化。但当后来个人电脑对文字处理机构成威胁时,王安却一味爱上它,未及时将产品生产转移到个人电脑业务上,最终导致该公司于1992年宣布破产[20]。

3结论与建议

本文借助于基于生命周期的核心技术价值开发模型、理论与案例分析,概要地勾勒出了基于生命周期的核心技术价值开发策略的基本思想。该策略可概括为:核心技术价值主要开发者应当依照核心技术难以获得、价值具有延展性和开发致命诱因多等特点,针对核心技术价值开发的研发、成果转化和新成果再转化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应采取与各阶段开发主要任务相适应的对策。在研发阶段,主导开发者应用好产权欲望杠杆尽可能地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把项目研发成功;跟随开发者,要找到便于合作的高手,获取核心技术。在成果转化阶段,核心技术的拥有者应当找到有力的合作伙伴,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开发,尽可能多地获得经济效益;在新成果再转化阶段,主要开发者既要抓好技术再开发又要注重市场化开发,在新应用领域为核心技术的价值延续找到新增长点。同时,在核心技术整个生命周期内,建立合作开发机制是主要开发者确保其技术价值开发成功的根本保障。

篇7:前端开发职业规划及核心价值?

1 中医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特色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代表国家意志,其所体现的价值观是主流的、整体的、共性的,但其整体性与共性又是寓于千姿百态的各行各业的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个性之中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所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实际上已经成为全民族共享的精神财富。也就是说,在中医药院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是基于中医药院校的历史传统、教育哲学、课程能力和课程资源等基础之上的,突出中医药院校的历史传统、教学特色与学校哲学。学生只有从熟悉的情境文化为切入点,才有可能更深刻的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底线明晰。中医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本课程是中医药院校与其他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互区别的重要“名片”,但这种区别不是漫无边际的,也不是没有基本要求的。这种边际和基本要求就是中医药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底线”。把握“底线”的关键就要是弄清中医药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课程开发的落脚点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有时需要以中医药文化知识为基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能变成单纯的“中医药文化教育”或“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高度契合。所谓“高度契合”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其中医药院校的条件或环境精密吻合,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中医院校的具体教育现场、与教育实施者的专业发展、与教育对象自身的实际需求之间的良性衔接与和谐统一。

2 中医药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

“资源”概念源于经济学,指的是作为生产实践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即原材料。“教育资源”的涵义很广泛,“凡是有利于教育影响力增强的物件和事项都可视为教育资源。它包括人力资源(教师、学生和其他有教育作用的人员)、物力资源和环境资源等”。[1]据此推论,中医药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是指可以为中医药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提供支撑的一切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总和,可分为设施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文献资源和制度资源五类。

2.1 设施和人力资源

设施资源主要包括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网络、教材、学科与专业资源等。中医药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基本依附于所属高校,在普通高校设施资源普遍短缺的情况下,主要通过加强对学校现有设施资源的重组,实现与其它学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谋求设施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和价值的最大化。

师资短缺、教师质量问题是困扰中医药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瓶颈问题。在中医药院校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规律,还必须掌握一定广度和深度的中医药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规律;不仅积极性高,责任性强,而且具备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因此,必须利用中医药院校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医药专业课教师和学校教育管理人员等多种人才优势,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人才集群。尤其要挖掘专业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潜质,充分发挥各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使之能从日常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日常专业课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此外,学生也是中医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宝贵人力资源。一是因为校本课程应该为学生展开活动和进行研究性学习留下足够的空间,创造有利的条件;二是因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例如学生所收集的相关中医药的民间故事、医家格言、所写的优秀调研报告、当代杰出校友的采访稿等,都可以成为下一届学生宝贵的学习资源,对于教师、专家、学者进行课程开发工作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2 财力、文献和制度资源

财力资源主要是指投入中医药院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资金,它是保证中医药院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之一。由于校本课程开发主体主要是学校,所以就其资金来源看,主要是学校多渠道筹措,也可以通过申请国家相关基金项目的方式获得国家财政资助。在国外,接受教育捐赠也是一种很实际且盛行的做法,但它在我国还缺乏政策和法律依据,因此,借鉴国外经验,创造性地开发国内未见的财力资源,是尚待开发的广阔天地。

中医药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校本课程开发,应充分利用中医药院校得天独厚的文献资源优势,整合校史馆、图书馆、名老中医传承人等整理的中医药文献资料,探索和构建以中医药文化、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集物化形式和精神内涵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体系,并将其开发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本课程教材。

学校制度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尽管现实中制度不能增加教育资源的数量,但制度的优化程度对中医药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彰显出极大的价值。因此中医药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注重制度建设。学校应有科学的制度规划,保证设施资源的高效使用和财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来之不易的资源投入用到真正所需的地方,减少内部消耗和无效利用。此外,建立健全相关激励制度是调动中医药院校各类人员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发挥中医药院校人力资源的效益。

3 中医药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策略

3.1 建设一支团队,打好两大基础

中医药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有自己的教研团队,没有全面优化的教研团队,就没有高质量的课程体系,一切美好的课程设计只能是空中楼阁。教研团队成员的知识背景应该是多元的,科学研究方向也应该是多元的。因为中医院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加强现有课程多点知识的联系,点连成线、线连成面,才能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因此,团队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为基本点,从校情出发,既注重团队成员各自学科知识内涵、科研能力提升,又要引导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科研方向朝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延伸与拓展,形成知识结构、研究方向之间的横向联系,最后不同学科交叉汇集,形成新的学科知识体系与科学研究方向。

一个基础是指根据学校优势和具体实际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高水平教材。现代教育虽然拥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但其教学资源的常用的介质仍然是纸质教材,因此,编制教材,尤其是高质量的精品教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校本课程开发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规范、系统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中医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本课程的品质和科学性。

另一个基础是深层次开发中医药文化资源,根据中医药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兴建自己的专题数据库。可以根据中医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确定几个专题,充分发动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多方力量推荐、收集资源和数据,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进行资源、数据加工,依托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行资源、数据共享。建设专题数据库以中医药院校可控资源为主,凸显中医药资源特色和资源优势,辅之以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密切相关的普及型、大众化的知识,深入调查掌握学校已有的数据、资源的内容与特色,了解相关资源的数与量,在此基础上,确定以校本课程开发需求为牵引、以学校特色为基础,以相关资料为依托的专题数据库,为中医药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撑与深厚的底蕴。

3.2 构筑三大平台

第一,构筑教学与科研平台。中医药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多层次、系列化的教育体系,要有一个新思路去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具有管理各科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功能,应该担负起制定符合学校实际、地方实际和学生实际的理念、制度、方法和模式,灵活运用学校内部的资源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课程的组织工作。因此,可以依托思政部组建教学与科研平台,对中医药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业务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服务,如:组织中医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队伍培训,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研究,探索创新校本课程开发组织体制,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资源和教学模式等优势构建校本课程教育体系等。依托思政部是中医药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先选择,除了思政系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许多明显的优势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中医药院校大多缺乏再建一个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校本课程教育工作系统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依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建立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本课程与科研平台是最佳选择。

第二,构筑社会实践教育平台。构筑社会实践教育平台是指提供并保障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本课程元素的制度设计、项目安排、活动组织以及硬件支持,是中医药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重要载体和条件保障。这一平台的构建以鼓励学生的探索体验为宗旨,遵循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其主要内容有:①搭建社团平台。学生社团具有群众性、民主性、多样性、实践性等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学生社团组织的非正式性、结构松散性、活动自主性和成员广泛性,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因此中医药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不可忽视建设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富有浓郁中医药文化氛围的社团,通过这些社团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以依托社团走出校门,通过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教育。②搭建校园舆论平台。学术研讨会、讲座、报告、演讲、名医雕塑、医家格言、中药图谱、仿古建筑等是中医药院校一些特有的、常见的舆论传播形态,此外中医药院校还拥有一般高校都拥有的校园信息传播系统,如宣传栏、橱窗、板报、标语条幅、有线广播、报纸、电视等。值得注意的是,校园网络是新兴的传播媒体,一出现就备受青睐并迅速崛起,已经成为重要的校园信息传播途径。这些都是构筑校园舆论平台的基本资源,这些舆论传播形态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获得神奇的传播效果。因此,要将上述舆论传播形态有计划地纳入校本课程开发的视野中,形成强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舆论平台,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使大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受到启迪、熏陶和教育。③搭建研究性学习平台。在网络技术日益成熟的条件下,QQ群、微信群的易用性、资料管理和交互的方便性等方面能够很好地满足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可以作为搭建研究性学习平台的凭借。学生通过这一平台可就自己思考的问题、设计的研究内容和形式进行相互交流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设计课题,检查督促学生的研究进度,甚至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发起专题研讨。这一平台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能力的重要手段。

第三,构筑开放式教与学的互动平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而是对自己知识的主动建构者。”[2]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是简单地灌输现成的知识、直达结果,它应该是受教育者运用所拥有的学习资源与外界交往、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互动的,任务则成为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界面。教师以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为着眼点,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任务;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控制自己行为的意识、信心和能力,通过完成教师的任务实现自己对知识的建构。这就需要构筑开放式教与学的互动平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优秀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条件。

构筑开放式教与学的互动平台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涵盖了教育教学原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首先建设资源库,将教学大纲、文字教材转变为电子文档,广泛收集有中医特色的图片、音像资料、图书,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料或资料清单并建立网上学习资源链接。其次应该组织中医药院校有教学经验和专业特长的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编写出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案脚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专业的软件公司,制作高质量的网络教学教育课件。最后配套开发基于Web的双向视频答疑系统、学生间的交流和协作系统,要注重增加思考题、复习题等补充知识,开发设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际操作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摘要:在中医药院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校本课程开发,应该禀从特色突出、底线明晰、高度契合的理念,可资利用的资源分为设施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文献资源和制度资源五类。中医药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校本课程开发操作策略是:建设一支优质的教研团队、打好两大基础(教材和专题数据库建设)、构筑三种平台(教学与科研平台、社会实践教育平台、开放式教与学的互动平台)。

关键词:中医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教研的学问[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44.

上一篇:如何管好一个班级下一篇:听王华老师的课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