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案(高二选修)

2024-04-30

《庖丁解牛》教案(高二选修)(通用16篇)

篇1:《庖丁解牛》教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先秦群星璀灿的夜空中,庄子是最耀眼的星座之一。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庄子的思想被后人称之为最早的关注人心灵的哲学。

二、知人论世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从而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坑。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手法,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三、解题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丁是他的名。解:分解。

庖丁解牛: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有好的效果。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四、阅读文本,积累知识

1、字词正音。踦yǐ(支撑,接触)騞huō(象声词)卻xì(同隙,空隙)窾kuǎn(空)綮qìng(结合处)軱gū(大骨)硎xíng(磨刀石)怵chù(害怕,恐惧)謋huî(象声词)2.自读课文,并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3、归纳一词多义。

篇2:《庖丁解牛》教案(高二选修)

课题 《庖丁解牛》 课堂类型 欣赏课

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学重点 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教学难点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学方法 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程 一、指导自读

自读要求:

1、朗读课文,正音正形。

p砉dS U綮硎f

2、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3、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二、探究以下问题

1、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况大L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①奏刀d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4)于: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2、讨论本文的段落及大意。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分类作业 A类:熟读全文,理解文意。

B类:JC。

预习布置 预习讨论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板书设计

篇3:《庖丁解牛》教案(高二选修)

以《双机互连》这一节为例,学时安排就是2课时,课标要求教师讲解使用网卡与双绞线实现双机互连的方法,包括双绞线的线序、制作方法与测线;教材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双绞线互连的方法,还要求教师介绍其他双机互连的方式,这就需要从连接方式、连接介质、连接方式的难易度、传输文件速度的快慢、软件部分的设置等方面进行比较,学生才能有所体会,这些内容不是看看图片和视频就能解决的。如果学生有实验的过程,不仅他们能有实际操作的经验,有利于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为后面的内容,比如IP地址、网络拓扑结构等知识点的学习打下非常好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偏硬件的实验课应该开设而且不可或缺。

二、如何上好实验课

(1)实验课的教师备课模式及课前准备。1备课模式:实验课是理论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课程,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因此老师的备课应该从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自学能力作为切入点;对实验内容要有亲身体验,要考虑到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在什么地方有困难,能否通过某种提示或课件让学生解决难点,如何设置实验报告的相关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学、互助、求教等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课前准备:实验机房内学生上机所需的计算机及有关外部设备都要能正常运行,功能完好,适合学生上机实验;学生所用的设备要合理分配,集中管理,一些辅助教学设备(如摄像头、投影等)都要能满足实验的要求。根据实验报告,选择好所需的硬件、和软件,比如:网线、水晶头、USB连接线、操作系统、应用系统和辅助教学软件,预先把这些软件装入计算机内并调试好随时可供调用。

(2)实验课的教学环境。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够有专门的实验室,供学生上课,这样可以避免实验课对机房软硬件产生一些改变而导致其他课程无法开展。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在开学之初,总体备课计划制订时,将实验课程集中在某个时段开设,也可以将实验课程放在学期末段开设,从而避免和正常课程机房使用之间的矛盾。由于实验课通常的课时以2课时为宜,因此最好能调课实现2节课连上,达到最佳效果。

(3)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实践表明,“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应在实验课上得到充分利用。“少教”不是教师该讲的不讲或少讲,而是通过大量、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课件的制作、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报告的设计等,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方法,在实验报告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挖掘答案,而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这种模式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信息技术教学特有的第四维目标———行为与创新。

(4)实验课的学生学习方法。由于是硬件实验课程,“动手”是学生必不可少的能力,而从哪儿“下手”,怎么“动手”,通过“动手”解决什么问题,是学生在“动手”之前应该搞清楚的问题,因此,实验课程的学习方法应围绕以下环节进行:分析任务、学会知识、解决问题。

(5)实验课的评价标准。实验课的评价标准应该分两方面:第一方面是任务完成度评价,比较直观,看结果;第二方面是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深度评价。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能够评价一个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学习深度,同时学生的评价结果也反映出任课老师对本次或者该类型的实验课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提供了佐证。

三、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反思

以一堂双机互连课为例,本节课从备课的角度来考虑是想让学生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将相邻电脑连接起来,测试连接的电脑是否连通,然后实现通信、共享,最后通过几种连接方式的体验比较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进一步提出如何使多机互联的实现方案。因此将课型定义为实验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分组协作的方式来完成自主探究学习。

从课堂实践的结果来看,虽然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实验报告几易其稿,从五种常用的连接方式入手让学生实验:直通双绞线、无线网卡、蓝牙、USB电缆、9针串口,让学生分组选择两种以上的方式实现双机互连,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1是否需要安装驱动程序;2硬件连接难易度(是否支持即插即用);3软件配置调试的难易度;4互访方式;5传输速度(约);6最大传输距离(约);7造价;8是否易于扩展到多台互联。但实施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暴露出来。如何使实验课堂的收放自如;学生一旦放开操作后,教师的阶段性点评如何落实,是本课型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让教师在实验课上沦为旁观者。

篇4:高二语文选修课学习模式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10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要求,我校高二语文科的教师在高二上学期第1学段完成了必修课程5个模块的上课任务,接下来将进入选修课程的学习。经过备课组成员的讨论,我们把《先秦诸子选读》作为选修的第一个模块。按照以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表现,如果教师走老路,按照介绍写作背景、作者,翻译课文,总结知识点等环节上课,那么给学生的“伤害”可想而知。学生不但没有从文言文的学习中品尝到快乐,更难以从文言文的学习中切实地感受到它独特的文化魅力,而只是为了高考分数吃力而苦闷地学着文言文,甚至为拿不到高分而苦恼,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学习的依赖性强,情绪低落,教师教得累。为了让选修课堂“活”起来,我尝试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课前我把班级学生分为10个小组,每组5-6人,各组设小组长一名。接着又把学习内容分成若干部分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本组的研修任务。研修任务具体步骤是:一、由学习小组的一名成员带领全班诵读三遍;二、一名成员翻译;三、一名成员把本则需要积累的重点词、句式圈出来提醒全班同学记住;四、一名成员解读本则蕴涵的思想和具有的现实意义;五、一名成员从选修课本中找出与本则有相同思想的文句;六、学习小组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 ;七、学习小组与教师对话:老师,让我考考你。

以研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第一则(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为例,这个小组为全班展示了以下内容:

第一步和第二步略 ;第三步学生认为需要积累掌握的内容有:

重点词:(略)

(1)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

(2)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3)请问其目目:条目,详情。请:请求对方做某事;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4)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不敏:资质愚钝;事:实践,实行。

文言句式:(略)

(1)克己复礼为仁判断句

第四步,学生认为本则蕴涵的思想:一、礼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所以必须加强自我约束,不自我、不任性,一切行为要合乎礼的准则。所谓礼仪,体现在与人相处中对他人的礼让、礼敬,对自我的约束,以及对欲望的节制,这就是孔子崇尚的“克己复礼”精神内涵。二、礼的关键在于内化和自觉。要做到仁,最重要的是自己渴望拥有仁心并且躬身去实践。

具有的现实意义是通过礼对于自我的约束,使个体的行为合乎礼,减少人与人之间冲突,最终达到社会的和谐,这就是“克己复礼”的目的。

第五步,学生找出与本则有相同思想的文句是本课的第六则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第六步,学生质疑环节中,有学生提出,一切行为要合乎礼的准则是“神人”“圣人”的要求,我们凡夫俗子能做得到吗?

学生回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作为凡夫俗子一切行为要合乎礼的准则是很难的,只能说我们的一言一行应尽量合乎礼的规范,做有礼之人。”

第六步,学生问:“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礼节,那你认为学生与老师交往应注意哪些礼节?”

我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回答。

按照这样的设计,我这节课只上完两则的内容。

课后评课时教师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你一节课就只上了两则的内容,上课进度很慢,什么时候才能把《论语》选读上完 ?其中一位领导尖锐地提出:语文课不应模式化。这句话让我陷入了思索中,我的这节课真的失败了吗?设计的学习模式是不是太复杂了? 我不应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吗?在随后两周的文言文实验教学中,我一直坚持这样的教学模式。作为实验对象的学生有何感受呢?一位学生在本节下课后对我说:“还是老师教学得到的东西多。”所有的小组轮流发言后我又问他,他说:“还是让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上讲台发言好,起码我们不能睡觉了。”有许多学生为了上台发言提前学习本组研修的内容,有的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出现的;还有学生开玩笑地对我中说到: “老师,我原来以为文言文很深奥,自己学不了,去研究了才发现它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难以理解,反而感觉《论语》挺有意思的。其实,只有自己学了,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老师,你下岗了!”等等,更可喜的是这两周学习时间中,学生由原来的不问问题到争着问、问得多、问得更有深度,许多问题是我没想到的,问的范围之广、之细更是始料未及。我体会到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受益匪浅,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而对我来说更重要的认识是:过去太不相信学生,不注意挖掘学生的潜力,太自以为是了。

几点思考:

一、文言文教学中必须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学生怕学文言文,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势在必行。归根结底是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走进文本。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完全可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只不过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具有探究性,一定要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探究才能完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这一节课通过改变文言文教学的模式,学生已经走进了文本,参与到课堂来,交流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激励了自我,学生在参与教学体验中获得了进步的喜悦,同时也获得知识上的满足,这正是我想要的。尽管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但这完全符合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语文教师的观念未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求

丰富渊博的知识是一名教师立足于三尺讲台的基础,时代发展了,语文教师更应善于学习,勤于学习。通过学习,开阔视野,拓展时空,提升理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思考能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是,当前仍有些教师坚守自己多年养成的“经验”故步自封,仍以书本为自己的根据地而毫不动摇,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仍然坚持唱独角戏,上课面面俱到唯恐遗漏了“重要”的知识点,而这一切最终导致冷落麻木了学生,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基于此,新课改形式下,语文教师应注重更新知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构建语文学习兴趣的平台。我认为只要学生乐于学,乐于探究,即使上课进度慢也无可厚非。就本节课而言,学生能从自己的探究中认识到“一切行为要合乎礼的准则”的观点,要比教师的说教“言行举止要规范,要讲文明,有礼貌”好很多倍。

三、语文新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我们除了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较高的认知水平,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挖掘文本与现实相关的学生关注的话题,促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在本节课中我设计的“解读本则蕴涵的思想和具有的现实意义”的环节,除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思考本则语录的现实意义:它给我们现代人转达了哪些做人与处世的道理?这些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带给我们现代人哪些有用的营养?它与现代社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是相吻合?我认为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帮助的。

篇5:《庖丁解牛》教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体会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习惯,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4、体会庄子运用寓言说理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重)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难)

【课时安排】

1课时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划线字词注音:

庖丁     砉然向然      d然    中音      技盖     技经肯綮

大S    大U     大L    更刀    硎    有间      f然    怵然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乃中经首之会          进乎技矣    依乎天理      批大S

导大U     更刀       新发于硎      如土委地      为之四顾

善哉                 族庖             因其固然

善刀而藏之           每至于族         虽然

合于桑林之舞            手之所触              以神遇

而刀刃新发于硎          合于桑林之舞          是以

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为之四顾

虽然,每至于族,吾视其难为(       ),怵然为(       )戒,视为(      )止,行为(     )迟。

天理  古                 固然    古

今                         今

踌躇满志  古

游刃有余:

目无全牛:

切中肯綮:

虽然,每至于族,吾视其难为(       ),怵然为(       )戒,视为(      )止,行为(     )迟。

天理  古                 固然    古

今                         今

踌躇满志  古

游刃有余:

目无全牛:

切中肯綮:

3、翻译下列语句。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技经肯綮之未尝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提醒:你还有疑问吗?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共同进步!

【整体把握】

1、本文的作者庄子,名        ,         时期蒙人,      学派的重要代表。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你能一句话评价下庄子或者庄子的文章吗?

2、请复述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的时候请尽量用到我们刚刚学到到“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三个成语。

【自主赏析】

1、 庄子是怎么描写庖丁解牛之技的.?

2、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游刃有余”这个境界的?

3、庖丁能成为一代名厨,原因是什么?

【拓展延伸】

你或者你身边的同学,有什么方面值得称道的?你能说说他的成功之道吗?

篇6:《庖丁解牛》教案(高二选修)

《论语》选修

周 而 不 比

第二课时

(课间播放朋友的歌曲)

(一)导入

好的朋友就像这一首首唱不完的歌……

朋友一词最早出现在……

《周礼地宫大司徒》:“五曰联朋友”

郑玄注:“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板书)

友,甲骨文……

孔子很重视交朋友,《论语》中有很多精辟的交友之道,现在让我们简单的复习一下昨天的内容:

孔子择优的标准,齐背,(板书择友)

孔子择友的方法,(察友)

古人读《论语》的方法  齐读

读法建议一

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 --程颐

归纳为  落实文字 读懂文章

读法建议二

凡看孔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程颐

归纳为 联系自己  联系生活

(二)课堂分析

俗话说“相识易得好,久住难为人”,交到了朋友,我们还必须学会怎样与朋友相处。(板:处友)

孔子认为应该怎样和朋友相处,找出有关语句

大致有15.15;14.34; 5.17;4.26;12.23

齐读,按照昨天学过的方法进行探究

探究问题一

1、古汉语中怨/憾/恨的区别

2、如何理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之、忠的词义

补充资料:(幻灯片)

钱穆《论语新解》

敬之:此之字有两解:一,人敬晏子。人敬晏子,当因晏子之贤,不当谓晏子善交。一、指晏子敬人。交友久则敬意衰,晏子于人,虽久而敬爱如新。此孔子称道晏子之德。孔门论人,常重其德之内蕴……今从第二解。

白话试译:

先生说:“晏平仲善于与人相交,他和人处久了,仍能对那人敬意不衰。

4、5.17章的评读

补充资料:(幻灯片)

南怀瑾《论语别裁》《古文观止》上有一篇,辑自《史记管晏列传》,提到晏子的车夫,一天回家时,太太要求离婚。车夫问什么原因,他的太太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载晏子经过门口,晏子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简朴无华,自居人下的样子。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显得意气扬扬、自足自满的样子。你竟是这样没有出息,不长进的人,所以我要离婚。晏子的车夫听了这番话,就马上改过,力学谦卑。晏子看见他突然一反常态,样子变了,觉得奇怪,问明了原因,晏子就培养他,从此立志读书,后来官拜大夫。从这个故事可知晏子有他了不起的地方,孔子尤其佩服他这个人对于交朋友的态度。他不大容易与人交朋友,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全始全终。

朋友之间的交往,多数人喜欢接交新友而轻慢故人,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君子之交,依于礼义,重在相知,故淡如水。唯淡于水,故能长久。虽为久交之友,然不敢相忘,在于思朋友之德、感朋友相知之情,所以说才会“久而敬之”。

探究问题二

小组讨论:选择这五章中的任意一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探究问题三

读了4.26;12.23这两章,你是否认为

孔子很圆滑?如不是,又该如何理解?

补充资料:

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                         --南怀瑾《论语别裁》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儒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礼的运用,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和。以礼为美,以和为贵,但这个“和”必须“以礼节之”。按照不同阶层间的界限分别用“和”。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这两个章节的现实意义?

补充资料:

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

--李泽厚《论语今读》

读法建议三

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程颐

归纳为 领悟思想  取其精髓

7、 孔子提出了处友的各项原则,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提示:为了辅仁(板:仁)

孔子讲择友也好,处友也罢(周),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益于仁德的培养,不是为了结党营私谋私利(比)。因为这些处友的原则都是符合孔子的“忠恕之道”,符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道的,故而,辅仁之功,取友为大。

结尾:

我们已经开始了《论语》的学习 我们都在路上,可能坑坑洼洼,

但是我们相信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心灵激荡

总有一种情怀,让我们精神坦然

篇7:《庖丁解牛》教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2、诵读品味本诗的意境。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杜甫的作品。

二、解题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gàn)、郭英乂(yì)、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三、朗诵

四、字词提问  岁暮  阴阳  短景  霁  五更  漫

五、内容概括

 首联岁暮雪霁  颔联五更见闻  颈联战后所见  尾联追昔抒怀

六、鉴赏: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夔州,有沦落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上下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何种感情?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抒发了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

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篇8:三“解”《庖丁解牛》

1. 从“解”的字形入手,导入新课。

《说文解字》解释“解”字: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开。“解”的本义是“分解牛”,后泛指“剖开”。在新课导入时,我以浅显易懂的字谜开头,然后结合对“解”的字义的解说,引入道:“‘我有一角钱,买了一把刀,杀了一头牛’,打一汉字。是个什么字呢?”(生答:“解”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庖丁是怎样解牛的?他的技艺如何?是否有高超的解牛秘诀?”于是,通过对“解”字字形的分析,我一边自然地引入新课,一边板书课题。

2. 通过对“解”与“宰”、“杀”、“割”等动词的辨析,解读课文。

导读中,我紧扣“解”字提问:“把庖丁‘解’牛改为庖丁‘杀’牛,或者是‘宰’牛”,或者是‘割’牛,好不好?为什么?”然后,我结合“解”的字面含义与“解”在本文中的具体内涵,与学生一起分析、明确。“杀”字平白无奇,而且让人觉得很残忍。“割”字让人觉得庖丁动作笨拙,速度缓慢。“宰”字让人觉得解剖牛这一难事与“杀鸡”等小事一样,极其平凡简单,无技巧与奥妙可言。而“解”字,则能很好地体现庖丁熟悉牛的结构,谙知杀牛技巧,并能吸引读者探究庖丁到底是如何解牛的。

3. 从“解牛”过渡到“解惑”,探究课文主旨。

篇9:《庖丁解牛》教案(高二选修)

关键词:新课标;高二语文;选修内容;教学初探

在教学中选修部分的内容虽然不需要必修课那样严格进行,但也要求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引领学生自主地梳理重点,选择性地学习选修的内容。本文以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修内容为例,阐述一下日常教学过程中对这部分选修内容的体验与探究。具体如下:

一、教师做好选修指导,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标中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修内容指出:旨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在选修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必像必修课那样面面俱到,完全可以大胆放手,在做好指导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他们对古代诗歌散文的潜能。

如陆游的《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道出了作者经历了多年沧桑变化,战争之事后,仍然壮心不死,仍然渴望效仿诸葛亮为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在学习这一课程时,我带领学生回顾了陆游的一些其他作品,并透过本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使学生的思想都受到很大的触动,从而,使学生更愿意自主地进行学习。

二、增加文化素养积累,夯实诗词理论基础

高中阶段的学生既有了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文化沉淀。加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部分内容的学习,就是让学生不但具有一定的应考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一定的益处。古代诗词是我国千年文化的结晶,每一篇都有他的可取之处,学好古诗词不但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深入的理解,还可以更好地传承先人优秀的文化理念和知识,打下良好的诗词理论基础。

李白的《将进酒》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以两组长排比句开端,将整首诗的大气磅礴的气势带了出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豪爽、不羁、洒脱的形象跃然纸上。让学生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诗人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的情感,逐步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让他们学习了更多的诗词理论知识。

三、辅助教学,更好地融合到古代诗词赏析教学中

古代诗词,有很多是通过音乐曲子的形式得来的,也有很多是通过音乐曲子的方式表达的。在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修内容,也有很大一部分这样的篇章。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些篇章的内容,以及融入到当时诗歌所在的背景环境中去,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相关的形式,进行辅助教学,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篇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和所见事物的文章。在这篇文章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景色,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画面与《春江花月夜》同名曲和诗词朗誦同时播放,取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杜改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课堂教学模式尝试[J].学周刊,2012(18).

[2]曹剑锋,贾小华.中学语文选修课授课理念的三大转变[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3).

(作者单位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第一中学)

篇10:高二地理选修教案

本节内容属于初中的地理知识,本节课属于复习课,教材中的内容因为属于初中的地理知识,在初中阶段只是识记简单的内容,但是面对高考,区域地理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表面知识的识记,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重在引导学生得出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以便于更好的学习之后的区域地理知识。本节课主要包括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分析,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对于自然特征的因果分析,让学生梳理清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日本是第一个分区地理东亚的重要国家,地位非常重要,无论是相关的内容还是学习的方法都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四个核心素养:人地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地理的复习要重在体现这些素养的培养,通过对于日本这个区域的认知,问题设计层次深入,帮助学生梳理关系时对学生进行综合思维的培养,通过讨论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生分析】

由于与初中地理学习相隔的时间过长,再有文科普班的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高低有别,对于相关知识的分析需要有侧重,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别,问题设计多元,层次多样。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能运用核心特征分析区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能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日本的气候特点和成因。

3.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对日本自然特征学习,分析日本资源状况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提高资源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日本位置特征的分析、描述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

2、难点: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教学过程】

先引导学生分析出掌握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在哪里:位置(经纬度、海陆、半球、相对位置等)

有什么:自然特征—气候、地形、河流、植被、资源等

人文特征—农业、工业、人口、交通、城市等

为什么:解释上述特点的形成和分布原因

如何做: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1、 读图明确日本的位置和范围

高二区域地理-日本(一)教学设计 高二区域地理-日本(一)教学设计

篇11:《庖丁解牛》教案(高二选修)

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由韩愈的《马说》《师说》;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名言引入新课教 学。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 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顾问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 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 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 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 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 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 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读。1.给下列词语注音: 不省()所怙()、殁()死、汴()州、孥()、薨()

嗣()位、殒()生、奴婢()、窆()、尚飨()颍()水

2.给下列句子断句:

篇12:选修高二语文教案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2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二能力目标

历史辩证地理解孔子的德政思想。

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三德育目标

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

重点:认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今异义。

难点: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

教学流程

(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课前准备

本节是选修课《论语选读》的第一课,在课前应布置学生去寻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在课内进行交流,让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好《论语》选修课。

二导入新课

“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

三整体感知(一)设疑自探《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须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须以《论语》为主要依据。今天我们学习《为政以德》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问题: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2孔子的两个学生在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们的“老板”,为什么有军事行动要跑来告诉孔子?

3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

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

5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

(二)解疑合探

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完成以上任务:独立完成上述问题,做出批注。勾画出你认为值得深入品位的语句,并简要评述。

教师找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老师总结

1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是一票否决的事。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2孔子对学生是一种道德的感召,学生不敢骗他。这两位学生是季氏的家臣,是文人兼武职带兵的.。季氏想吞并颛臾,他们参与其事。他们不是不知道季氏的野心,他们受孔子的影响,又是孔子的高才生,内心也觉得季氏这件事做得不对,而且做出来一定要挨老师骂。可是这两人到底不是孔子,认为季氏这样做似乎也未尝不可,因而没有坚决反对,但又怕孔子知道以后吃不消,于是两个人来拭探孔子的意向。

3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颛臾这个国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是周天子所领导下的一分子(周天子把它封给鲁君)怎么可出兵去打它呢?你季氏根本没这个资格。这些小国大多是上古帝王贤哲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为中华文明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些小国中仍然保存继承了其祖先的优秀品德、风俗习惯。孔子推崇周文化,也不歧视小国文化。在他看来,三代先王保存这些小国的祭祀血食,表现了三代尚德精神。若将这些小国消灭,不仅是它们的悲剧,亦会使自己因失德而走向灭亡。

4“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均”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平”(公平),这是它在词典中的意义。词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一旦用到言语里,有了具体的语境,词的意义就由语言义变为言语义,就会添加很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

5孔子讲为政,不是谈政治,他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则,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言论才更有价值,更有普遍意义。作为思想家作为圣人,其价值乃是提供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不是具体某一个样板。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理,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12.19)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12.19)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16.1)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孔子设教,不仅注意个人修行,其对家庭社会国家种种法则制度秩序,所以使人群相处相安之道,莫不注意。自孔子之教言,群己即在一道中。为人之道即是为政之道,行己之道即是处群之道。不仅是双方兼顾,实则是二者合一。就政治言,治人得与治于人者同是一人,惟职责应在治人者,不在治于人者。其位愈高,其权愈大,则其职责亦愈重。故治人者贵能自反自省,自求之己。孔子答季康子问政诸条,语若平直,而寓义深远。若不明斯义,不能修己,徒求治人,不知立德,徒求使民。人道不彰,将使政事惟在于争权位,逞术数,恣意气。覆辙相寻,而斯民日苦。

四语言及写法品读

(一)设疑自探

《论语》是一部说理为主的语录。它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周王朝的普通话(即“雅言”),以当时中原地区的群众口头语言为基础,既通俗平易,明白晓畅,同时又吸收古代书面语言精粹、洗练、典雅、整饬的长处,形成一种新的语言风格。所以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或体会,请提出来共同解决。

(二)解疑合探

教师找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预设问题:

1孔子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

2本文的文言句式有哪些类型?

3背诵名句名篇

4检查落实

5小结回顾

(三)质疑再探

学习之后,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结合课文和当今现实提出自己的思考。

预设问题

对于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与“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观点,如果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是否有不当之处?

五运用拓展

1请大家结合《课堂新坐标》找出你认为最有价值难度的练习,让同学解答。

2今天如何看待孔子的以德治国思想?

六总结全文

课后反思

篇13:企业家要学会“庖丁解牛”

在改革的大潮中, 许多企业家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 造就了许多商业传奇。但第一代企业家许多都成了历史的记忆, 不是企业从昌盛走向了衰亡, 就是企业家本人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王者归来, 最后完美谢幕的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 根本之处就在于成功之后, 心态发生了变化, 没有很好地把握企业和自我管理之道。

从开始的兢兢业业到以后的浮躁散漫, 从开始的小心谨慎到后来的盲目自大, 从开始的谦虚平和到后来的唯我独尊, 从开始的调查研究到后来脱离实际, 从开始的内敛慎独到后来的飞扬跋扈, 目空一切, 这都是其成功之后没有严格要求自己, 没有遵循古人内圣外王的哲学管理和处事理念造成的。

“庖丁解牛”的故事原是说养生的道理, 但更是揭示了管理者如何运用王者归来的自处之道和处事之道。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管理者要想取得成功必须经历管理的三个阶段。庖丁开始解牛时:目有全牛, 不懂规律;三年之后:目无全牛, 懂得规律。方今之时:游刃有余, 应用规律。管理只有经历“不懂规律, 懂得规律和正确应用规律”这三个阶段, 管理才渐入佳境。管理者在此基础上方可取得成功。

除此之外, 这则故事还揭示了成功管理者成功后必须把握的自处及处世之道。同时说明了管理者要想达到内圣外王的管理境界所必备的几个哲学理念。

首先, 干事一定要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 即使很成功也要按规律办事。

疱丁顺着自然的纹理去解剖筋骨盘结的牛, 指出世事、世物的复杂, 只要能顺乎事物的自然规律去做, 乃可迎刃而解。这说明了处世之道:勿强行妄为, 否则往往会使成功得而复失。

其次, 虽然对事物内在的规律很了解, 成竹在胸, 事业达到了一个高度。但还要小心谨慎, 如履薄冰, 并且还要收敛锋芒, 低调做人。疱丁解牛, 虽然游刃有余, 但是每次解牛的时候, 他总是小心谨慎。解完牛, 虽然踌躇满志, 但不露锋芒, 随即把刀揩干净收藏起来。这种心理上的警觉和行为上的收敛便是自处之道。海尔的张瑞敏和联想的柳传志之所以能走到今天, 就是遵循了虽然功成名就, 却依然小心翼翼和谦虚谨慎的处事之道。

第三, 办事一定要避开锋芒, 从长计议, 并且要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还要休养生息, 养精蓄锐。

成功永远没有止境。最后的不失败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庖丁解了十九年牛, 做到游刃有余的原因就是避实就虚, 不局限于每次的成功, 把每一次都作为第一次。把每次成功都作为阶段性胜利。把成功定位为常态化和终极化。每一次成功后都把刀收藏起来, 养精蓄锐, 为下次解牛作准备。

篇14:《沂水春风》教案 (高二选修)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的。掌握相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敏锐的语感,通过积累词语,熟悉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3.情感目标:了解孔子教学思想、人格魅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古人的政治理想和行为规范。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分段背诵。

2.辨析多义词:如、方、与。理解和掌握则、尔、以、者等词语以及文言疑问句的用法。

3.品味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性格和志向,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准确地理解课文最后部分孔子对学生的评判。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注字词,疏通文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先进》是记录孔子对学生的评论,共二十六章。课文是最后一章,是《论语》中写得比较长而又比较生动的一章。文章记录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关于“志”的讨论,寥寥三百余字,写出了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志趣爱好,如子路的直率粗犷,冉有、公西华的谦逊谨慎,曾皙的从容淡泊以及孔子的和蔼可亲和循循善诱。让我们走近他们师徒的身边。

二.阅读课文 积累字词

<一>速读课文,理解下列字词(课件展示,学生作答,教师纠正)

1.毋吾以也()2.居则曰…()

3.因之以饥谨()4.夫子哂之()

5.舍瑟而作()6.异乎三子者之撰()

7.子曰:“何伤乎?…”()8.吾与点也 ()

如或知尔() 且知方也 ()

如如五六十() 方 方六七十 ()

如其礼乐() 今方来()

<二>【思考】 “率尔”的“尔”何意?找出文中和它用法一致的词。

【明确】“尔”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率尔”即“轻率的样子”。

如“鼓瑟希,铿尔”,“铿尔”形容弹瑟的样子。

【想一想】我们曾经学过“尔”“乎”“然”“如”“焉”等作为词尾的句子吗?

一、尔词尾,译作“…的样子”

例①、夫子莞尔而笑。《论语》

二、乎形容词词尾,可译作“…地”。

例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三、然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词尾,相当于“…地”。

例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②、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氯恍酥矣。《孟子梁惠王上》

2、用于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照应,可译作“…的`样子”

①、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四、如用作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

例①、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必冠,申申如也。《汉书石奋传》

五、焉用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作“…的样子”“…地”。

例①、盘盘焉,镅桑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三>请找出《论语》中有关形容词词尾的句子

1.学生口头作答

2.老师展示

【示例】(课件展示)

①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文采丰富的样子)《克己复礼》课本7页

②夫子怃然曰(怅然失意的样子)《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见课本第19页

③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有文采的样子)《十二高山仰止》见课本第57页

④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微笑的样子)《十二高山仰止》见课本第58页

⑤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忽焉:一下子。循循然:有次序的样子。卓尔:高高地竖立,超群出众的样子。)

《十二高山仰止》见课本第59页

二.研习文本 探究文意

<一>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情态来

进行朗读训练

(1)学生个别朗读

(2)小组朗读

(3)教师范读(并明确朗读要点)

(4)学生自由朗读

<二>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探究下列问题:

1.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从他们的话当中,可看出他们怎样

的性格特点?

2.孔子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志向的?他为什么要笑子路?

3.结合曾点对暮春的描绘,试想象具体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4.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志向表示赞同?

【探究一】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从他们的话当中,可看出

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

子 路:直率、粗犷,长于治军,表现出一副力挽狂澜的气概;

冉 有:谨慎、谦虚,善于治政理财,满怀“可使足民”的信心;

公西华:谦退,专于宗庙祭祀之仪,会盟宾客应对之礼,雍容大度。

【探究二】孔子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志向的?他为什么要笑子路?

【材料】孔子对这几个学生的才干是很了解的,他曾对每个人都作过评价:“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论语公冶长》。

【明确】对三个人的志向,孔子都持赞同、欣赏的态度。子路“率尔而对”,直率中透着鲁莽,所以孔子才会笑他,但笑的是他的性格脾气,而非笑他的志向理想。

【探究三】结合曾点对暮春的描绘,试想象具体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探究四】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志向表示赞同?

1.曾点的志向,表明了他“知时而不求为政”思想,这与孔子的心情契合.

(孔子虽然热衷于人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曾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

2.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主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4.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外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资料】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这一入世精神的,而曾的志向历来则有两种理解。

1.认为曾的说法体现了“礼治”的最高理想。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泰伯》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泰伯》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雍也》

尧舜都选贤举能,使天下大治。这种“尧舜气象”是孔子极为赞美、向往的,可谓是他的最高的理想境界。他的“博施济众”老安少怀友信,更加具体地说明了其最高理想境界的社会风貌。在《礼记礼运》对大同世界作了具体的描述。

曾皙所言句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风咏而乐的图画。孔子的太平社会就是行仁复礼恢复西周以来君臣有序的等级制度,建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和谐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教导子弟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子者言志,或言使有勇,或言使足民,或言为小相,都非常契合孔子实现理想的现实步骤,曾皙则用非常感性的图景表达了这一志向。

2.认为曾的说法体现了归隐的人生境界。

孔子一方面主张积极从政,另一方面,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情况下又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甚至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示想要放弃追求,去过一种清淡自适的生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此次谈话时孔子已经60多岁,孔子一生奔走列国,四处碰壁,最后只得回到鲁国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晚年的孔子对世道看得已经很清楚了,他决意不再求仕。而孔子之所以赞赏曾皙所言之“志”是因为曾皙所说正合于“天下无道则隐”。曾的无意用世之言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共鸣。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微子》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

可见孔子的“求仕”是有原则性的。“求仕”是为了“行道”、“行义”。能“行道”、“行义”

则出仕做官。不能“行道”、“行义”则去之。为了实现理想,为了弘扬大道,孔子不动摇,

不怨尤,终生积极乐观。他虽叹惋过“莫我知也”。但接着又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可进可退、唯“义”是存的人生态度,安贫乐道的生活追求,对照一下曾皙所描绘的暮春逸游图,其表达的情志和精神世界何其相似!曾皙“歌咏先王之道,而归夫子之门”,正是孔子退隐传道的生动写照。

三.拓展延伸 畅叙情怀

你有怎样的人生理想?说出来和大家共勉!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完成导学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第二环节“阅读课文 积累字词”时,字词的落实较到位;第三环节“研习文本 探究文意”中,学生朗读训练也较注重,且效果较好。但【探究三】这一环节时,给学生准备的时间不足,学生叙述的效果没有很好体现,学生参与回答的人数也不多。【探究四】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志向表示赞同?给予学生较多的资料,学生参与较好,但学生联系已学的内容较少,缺乏自己的理解,且理解深度不够。在这一环节中所花时间也过多,以致在“拓展延伸 畅叙情怀”环节中,缺少了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以调整,控制好时间分配。

篇15:《庖丁解牛》教案(高二选修)

1、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人情感。

2、认真研读课文,掌握表现手法。

一、资料链接

1、滕王阁简介

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

滕王阁始建于唐代,后几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现在的滕王阁楼于1989年10月8日竣工,全楼九层,高57.5米,背城临江,占地达47000平方米。如今滕王阁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王勃的《滕王阁序》及《滕王阁诗》。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3、趣味故事

相传王勃在写完这首诗后便离去了,却留下了一个字没有有填上,就是“槛外长江空自流”的“空”字,这个地方是空白的。太守阎公一看,急命小吏去追求这个字,王勃就在他的手掌上写了几笔,让他回覆。不料回去一看,哎呀!他的掌中空空的什么都没有。阎公才要发怒呢,突然间却明白了,惊叹道:“真奇才也!”原来,这个地方缺的就是这个“空”字啊!

二、初读诗歌 原文

滕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三、整体感知

尾联: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四、品读诗歌

首联滕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鸾罢歌舞。

1、试概括首联两句的内容。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位置):高阁临江; 第二句写了滕王阁的现状:盛况不再”。

2、首联从哪两个角度写滕王阁?寄寓了什么感慨?

篇16:留侯论(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留侯论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2、掌握“挟持”“所以”“可爱”“下人”“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3、理解作者“忍小愤而就大谋”的观点。

4、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升华深化的说理思路。

教学重点:1、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2、掌握“挟持”“所以”“可爱”“下人”“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升华深化的说理思路。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高祖本纪》一文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

姓,给r,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其中

的子房就是今天所学文章题目中的留侯,也就是张良。汉高祖给予他高度的评价。把他和

韩信、萧何并称为三杰(三驾马车)。张良为什么能赢得如此高的赞誉,他的身上有着怎样

的优点让高祖欣赏不已呢?宋代文豪苏东坡又是如何评价留侯张良的?今天就来学习这一篇

名文《留侯论》(也可以从“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一成语当时的新意而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学生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1、卒(猝)cù然临之 2、刀锯鼎镬huò3、虽有贲bēn育4、倨jù傲鲜xiǎn腆tiǎn

5、肉袒tǎn 6、圯yí上老人

三、翻译文中的重点字词:

1、必有过人之节(节操)

2、卒然临之而不惊(突然)

3、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

4、所以微见(现)其意者(表现)

5、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互相)

6、其平居无罪夷灭者(杀戮)

7、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

8、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迎接)

9、其君能下人(谦逊的对待))

10、遂舍之(放弃,之,代词,攻打郑国)

11、三年而不倦(厌倦)

12、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由折辱而引申为削弱)(挫伤)

13、非有平生之素(旧交情)

14、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15、状貌(形体、容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志向气度)

四、词类活用梳理:

1、臣妾于吴者(n-v 做奴仆)

2、油然而不(以之)怪者(意动,认为……怪)

3、此固秦皇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使动,使……受惊,使……发怒)

五、古今异义

1、人情有所不能忍(人之常情)

2、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抱负)

3、其身之可爱(可贵)

4、其君能下人(谦逊地对待别人)

5、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

6、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六、重点句翻译

1、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突然面临灾祸却不惊慌,无缘无故受到侮辱却不发怒。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看他用来表现他的.心意的话,都是圣人和贤人互相劝戒的道理。

3、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

此固圯上之老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子房凭出类拔萃的才能,没有谋划像伊尹、太公那样计谋,却偏偏实施像荆轲、聂政那样

的冒险之举,妄图侥幸而求不死,这本来就是圯上老人最可惜之处。因此采用傲慢

武力

4、非子房其谁全之

如果没有子房难道还有谁能保全他呢?

5、见于词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讨课文内容

一、问题设计:

1、读课文第一节,说说作者所谈论的中心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突出这一中心的?

(匹夫之勇和大勇者的不同表现对比,表明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为能忍)

2、从第二段文字出发,分析圯上老人出现的用意是什么?(抓重点句:且其意不在书)

简说有关张良的传说,指出第二节为破典引事,从而证明作者的独辟蹊径。)

3、读第三节,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一个人成功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研讨重点语句“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之计谋,以侥幸不死,

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明确:首先要有杰出的才能,其次要有过人的气度。(突出了作者对“贤而能忍的重视”)

补充引导:张良存在的不足是什么。

补充说明,张良只具其一,未具其二,是以老人教之。从而得出一个观点,忍小忿而就大谋

4、分析课文第四、第五节:

问题:A、疏通两个人物事例中的文字。并用“活国/复国”加以概括

B、研讨:结合上文“太公、伊尹”和下文中的“高祖、项羽”,说说论及这些人物对表现文

章中心的作用?(正衬和反衬,有力地证明了能忍则成大事,不忍则坏大事的道理)

5、研讨:太史公的猜测之误,对表现张良以及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张良名显天下,不是因为魁梧奇伟,而在于贤而能忍并成就了大业。

再一次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二、巩固练习

1、词类活用梳理:

(1)臣妾于吴者(n-v做奴仆)

(2)油然而不(以之)怪者(意动,认为……怪)

(3)此固秦皇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使动,使……受惊,

使……发怒)

2、古今异义

(1)人情有所不能忍(人之常情)

(2)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抱负)

(3)其身之可爱(可贵)

(4)其君能下人(谦逊地对待别人)

(5)必能信用其民矣(使……相信,为……所用)

(6)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三:布置作业

重点句翻译

1、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突然面临灾祸却不惊慌,无缘无故受到侮辱却不发怒。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看他用来表现他的心意的话,都是圣人和贤人互相劝戒的道理。

3、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

圯上之老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子房凭出类拔萃的才能,没有谋划像伊尹、太公那样计谋,却偏偏实施像荆轲、聂政那样的

冒险之举,妄图侥幸而求不死,这本来就是圯上老人最可惜之处。因此采用傲慢武力

4、非子房其谁全之

如果没有子房难道还有谁能保全他呢?

5、见于词色

附:板书设计

(板书一)

豪杰之士,有过人之节(忍):(提出论题)

举留侯事论证典故:圯上老人授书

(阐释论题)

破典:且其意不在书授“忍”(翻出新意)

叙史深化论题盖世之才能忍(成功条件)

(论证论题)

(板书二)

(做法)(作用)(原因)

举例论证论点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活国

(论证论点)能忍

勾践卧薪尝胆复国

文本框:一字立骨(映衬)====强调“忍”

高祖养其全锋而待其弊败亡不能忍

(对比)

项羽轻用其锋胜利能忍

(突出论点)史公之疑魁梧奇伟(出名原因)

(对比)盖世之才,过人之节====突出“忍”

实际情况状如妇女

上一篇:边贸企业走访调查报告下一篇:立夏句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