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行诗歌赏析

2024-04-09

侠客行诗歌赏析(精选12篇)

篇1:侠客行诗歌赏析

侠客行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简析:

《侠客行》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描写和歌颂侠客的古体五言诗。此诗前四句从侠客的装束、兵刃、坐骑描写侠客的外貌;第二个四句写侠客高超的武术和淡泊名利的行藏;第三个四句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来进一步歌颂侠客,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抱负,侠客得以结识明主,明主借助侠客的勇武谋略去成就一番事业,侠客也就功成名就了;最后四句表示,即使侠客的行动没有达到目的,但侠客的骨气依然流芳后世,并不逊色于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写史的人应该为他们也写上一笔。全诗抒发了他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

注释:

⑴行,这里不是行走的行,而是歌行体的行,侠客行,等于说“侠客的歌”。

⑵赵客,燕赵之地的侠客。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庄子·说剑》:“昔赵文王好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缦,没有花纹。胡缨,古时将北方少数民族通称为胡;缨,系冠帽的带子。缦胡缨,即少数民族做工粗糙的没有花纹的带子。这句写侠客的冠带。

⑶吴钩,宝刀名。霜雪明,谓宝刀的锋刃像霜雪一样明亮。

⑷飒沓,群飞的样子,形容马跑得快。

⑸“十步”两句原自《庄子·说剑》:“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这里是说侠客剑术高强,而且勇敢。

⑹信陵,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为人礼贤下士,门下食客三千余人。

⑺朱亥、侯嬴,都是信陵君的门客。朱本是一屠夫,侯原是魏国都城大梁东门的门官,两人都受到信陵君的礼遇,都为信陵君所用。炙,烤肉。啖,吃。啖朱亥,让朱亥来吃。

⑻“三杯”两句说几杯酒下肚(古诗文中,三、九常是虚指)就作出了承诺,并且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

⑼素霓,白虹。古人认为,凡要出现不寻常的大事,就会有不寻常的天象出现,如“白虹贯日”。这句意思是,侠客重然诺、轻死生的精神感动了上天。也可以理解为,侠客这一承诺,天下就要发生大事了。这样与下文扣得更紧。

⑽救赵两句是说的朱亥锤击晋鄙的故事。信陵君是魏国大臣,魏、赵结成联盟共同对付秦国,这就是合纵以抗秦。信陵君是积极主张合纵的。邯郸,赵国国都。秦军围邯郸,赵向魏求救。魏王派晋鄙率军救赵,后因秦王恐吓,又令晋鄙按兵不动。这样,魏赵联盟势必瓦解。信陵君准备亲率家丁与秦军一拚,去向侯嬴辞行(实际是试探侯嬴),侯不语。信陵君行至半路又回来见侯嬴。侯笑着说:“我知道你会回来的。”于是为信陵君设计,串通魏王宠姬,盗得虎符,去到晋鄙军中,假托魏王令代晋鄙领军。晋鄙生疑,朱亥掏出40斤重的铁椎,击毙晋鄙。信陵君遂率魏军进击秦军,解了邯郸的围。

⑾太玄经,扬雄曾在皇帝藏书的天禄阁任校刊工作。《太玄经》是扬雄写的一部哲学着作。

译文:

燕赵的侠士,头上系着侠士的武缨,腰佩吴越闪亮的弯刀,骑着银玻白马,像流星一样在大街上弛骋。他们的武艺盖世,十步可斩杀一人,干里之行,无人可挡。他们为人仗义行侠,事成之后,连个姓名也不肯留下。想当年,侯嬴、朱亥与信陵君结交,与之脱剑横膝,交相欢饮。三杯热酒下肚,便慷概许诺,愿为知己两助擂刀。一诺重于泰山;眼花且热之后,胸中之意气,可贯长虹。朱亥为信陵君救赵,挥起了金椎。此一壮举,使赵都邯郸上下,都先为之震惊。二壮士的豪举,干秋之后仍然在大梁城传为美谈。他们纵死而侠骨犹香,不魄为是盖世之英豪。要做人就要像他们这样的侠士一样,传名百代,为人称颂。谁能愿像扬雄那样,白首着书,老死窗下呢?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游齐州时。唐代游侠之风颇为盛行,这是与唐代西域交通发达,全国经济日益繁荣,城市商业兴旺的盛唐时代有关,所以,不仅是燕赵传统的多任侠而已。特别是关陇一带的风习“融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论稿》)更促成了少年喜剑术、尚任侠的风气。李白少年时代,颇受关陇文化风习的影响,因此,他自幼勤苦读书“观百家”外,“十五好剑术”(《与韩荆州书》)“高冠佩雄剑”(《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甚至,他一生都不离剑的:“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赠张相镐》其二)“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赠崔侍御》)堪称是“文武不殊途”,兼备于李白一身了。诗人李白如此爱剑和他轻财重义,尚任侠分不开。他说;“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正是当时任侠流行的社会意识,为了事业心和抱负的驱使,尚任侠的少年都企求干一番豪纵、快意的事,得到社会上的普遍赞誉。李白这首《侠客行》就是在以这任侠意识为尚的背景之下创作的。

篇2:侠客行诗歌赏析

唐朝: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侠客行》古诗简介

《侠客行》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描写和歌颂侠客的古体五言诗,是李白“乐府三十首”之一,收录于《李太白集》中。

《侠客行》翻译/译文

赵国的侠客帽上随便点缀着胡缨,吴钩宝剑如霜雪一样明亮。

银鞍与白马相互辉映,飞奔起来如飒飒流星。

十步之内,稳杀一人,千里关隘,不可留行。

完事以后,拂衣而去,不露一点声,深藏身名。

有时空闲,步过信陵郡,来点酒饮,脱剑横在膝前。

与朱亥一起大块吃肉,与侯嬴一道大碗喝酒。

三杯下肚,一诺千金,义气重于五岳。

酒后眼花耳热,意气勃勃劲生,气吞虹霓。

朱亥挥金槌杀大将窃兵符救赵,使邯郸军民大为震惊。

朱亥与侯嬴真千秋万古二壮士,声名煊赫大梁城。

身为侠客纵死侠骨也留香,不愧为一世英豪。

谁能学扬雄那个儒生,终身在书閤上,头发白了,还在书写《太玄经》。

《侠客行》注释

赵客,燕赵之地的侠客。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缦,没有花纹。胡缨,古时将北方少数民族通称为胡;缨,系冠帽的带子。缦胡缨,即少数民族做工粗糙的没有花纹的带子。这句写侠客的冠带。

吴钩,宝刀名。霜雪明,谓宝刀的锋刃像霜雪一样明亮。

飒沓,群飞的样子,形容马跑得快。

这两句原自《庄子·说剑》:“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这里是说侠客剑术高强,而且勇敢。

信陵,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为人礼贤下士,门下食客三千余人。

朱亥、侯嬴都是信陵君的门客。朱本是一屠夫,侯原是魏国都城大梁东门的门官,两人都受到信陵君的礼遇,都为信陵君所用。炙,烤肉。啖,吃。啖朱亥,让朱亥来吃。

这两句说,几杯酒下肚(古诗文中,三、九常是虚指)就作出了承诺,并且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

素霓,白虹。古人认为,凡要出现不寻常的大事,就会有不寻常的天象出现,如“白虹贯日”。这句意思是,侠客重然诺、轻死生的精神感动了上天。也可以理解为,侠客这一承诺,天下就要发生大事了。这样与下文扣得更紧。

这两句是说的朱亥锤击晋鄙的故事。信陵君是魏国大臣,魏、赵结成联盟共同对付秦国,这就是合纵以抗秦。信陵君是积极主张合纵的。邯郸,赵国国都。秦军围邯郸,赵向魏求救。魏王派晋鄙率军救赵,后因秦王恐吓,又令晋鄙按兵不动。这样,魏赵联盟势必瓦解。信陵君准备亲率家丁与秦军一拚,去向侯嬴辞行(实际是试探侯嬴),侯不语。信陵君行至半路又回来见侯嬴。侯笑着说:“我知道你会回来的。”于是为信陵君设计,串通魏王宠姬,盗得虎符,去到晋鄙军中,假托魏王令代晋鄙领军。晋鄙生疑,朱亥掏出40斤重的铁锥,击毙晋鄙。信陵君遂率魏军进击秦军,解了邯郸的围。

篇3:侠客行诗歌赏析

客行

作者:马戴朝代:唐 路岐长不尽,客恨杳难通。芦荻晚汀雨,柳花南浦风。

篇4:侠客行诗歌赏析

欲出鴻都門,陰雲蔽城闕。

寶劍黯如水,微紅濕餘血。

篇5:侠客行诗歌赏析

②鸿都门:东汉宫门名,在今河南洛阳。

③薛烛善相剑,谓纯钩(剑名)观其文如列星之行,“观其光如水溢于塘”。见《越绝书·宝剑》。黯:深黑。

④惊:全诗校:“一作嘶。”

篇6:侠客行诗歌赏析

峡客行

作者:陆龟蒙朝代:唐体裁:七绝 万仞峰排千剑束,孤舟夜系峰头宿。

篇7:江湖最后一位侠客的诗歌

手握着缰绳与美女

站在海岸边的礁石上

酒 刀 弯弓 长剑

豪气 恩仇 儿女情长

剑随意动 飞崖走壁

万里狂沙一声吼

飞马斩奸雄

侠客心中有无限的燃烧的火焰

燕子李三 大刀王五 黄飞鸿

令狐冲 西门吹雪 小李飞刀

云尖上飞翔着雄鹰

侠客站在高高的山上

仰天长叹

谁能从窗户里飞身而出

谁能一刀斩断贪的官的咽喉

谁能一夜间洗劫城中的商贾

把珠宝分送给农夫

长剑上滴着鲜血

用血在墙壁上画上骇人听闻的标记

粉碎了 一身绝世的武功

在擂台上 只能一争高低

铁拳 飞腿

无限的惆怅滴落在雨里

黄叶片片 暮雪纷纷

鼠标 在荧幕上点出对手

这 就是英雄

篇8:侠客行诗歌赏析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是一首五言律诗,由骆宾王所作。该诗不但格调高亢,音韵优美,词藻华艳,而且构思新颖,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赏析】

唐高宗显庆(656-661)年间,契丹等贵族集团,多次掳掠侵扰边境,东北辽阳一带战事不断。郑少府大致就是在此时远赴边疆从军的。骆宾王作为他的友人就写下了这首《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诗为他送别。

首联“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指的是这边报警的烽火刚一燃起,那边御敌的军队就已到来,表现了“侠客”高昂的爱国热情与牺牲精神。与“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与“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之类的诗句相比起来,更显陡率、有力。诗歌的主人公是“侠客”,唯有这样的诗句才能自然、准确地表现出“侠客”的性格,侠客既不同于书生,又迥异于一般的军人。他豪爽而又能雷厉风行。“榆塞”不仅是实际的地点,而且还暗示了战争的正义性。这里借用了秦国大将蒙恬的故事。秦统一六国之后,蒙恬率兵30万击退匈奴的侵犯,收复了河套失地,“以河为界,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置烽燧,然后敢牧马。”此后“榆塞”就成了边防要塞的代称。诗中点出“榆塞”,是想表明“侠客”是为了戍卫边疆而出征的。

战胜敌人,不仅要有决心,更需要有高超的武艺。紧接首联,颔联诗人就以生动的笔触,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侠客”非凡的武艺。“柳叶开银镝”,是个倒装句,指银箭头射穿柳叶。此处是借用战国时养由基百步穿杨的典故,形容“侠客”箭无虚发,技艺过人。“桃花照玉鞍”,一个“照”字,将奔腾驰跃的骏马写得活灵活现。因为只有马飞驰时,鞍鞯上的金玉饰物才会闪闪发光。此处用的是烘云托月手法,不正面描写人,借写马从侧面衬托出“侠客”英姿飒爽、光彩夺人的形象。

颈联进一步表现“侠客”勇于拚搏的大无畏精神,“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本来是指弓拉得满以致影如十五的.圆月,剑出鞘光若闪闪的群星。但诗人有意不直说,反而写成,“满月”是临摹弓的影,“连星”是飞入了剑之端。奇思异喻,生动传神。此处关于两军如何对阵未着一字,而敌人的望风披靡由此可见一斑。

尾联“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反用荆轲刺秦王的典故。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其剑术不过硬。陶渊明在《咏荆轲》中曾写道:“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此写的是“侠客”不学侠客,其含意就新中见奇。严有翼在《艺苑雌黄》中说道,“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孪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闻一多先生眼中“天生一副侠骨”的骆宾王,看来写起“侠客”来的确有独到的过人之处。

该诗的色彩与音乐俱美,大大增强了诗的表现力。马茂元教授对这首诗评价很高:“格高韵美,词华朗耀,居然是李白《塞下曲》一类律诗的先声。”

【作者介绍】

篇9:侠客行有感

在我的印象中,侠客行这本书在金庸的诸多小说里并不出名。主角石破天本就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子,只是浑浑噩噩的活着,是非观也不像其他小说里那么明确,整篇小说里几乎没有纯粹的坏人,也没有纯粹的好人。

不同于其他作品,《侠客行》中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有关儿女情感的话题也只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却也有三位姑娘,丁当,侍剑和阿绣,一个泼辣,一个成熟,一个温柔。至于叮当,坏是称不上的,只是对爱情的痴迷而自私的忘了道义而已。侍剑便令我感到郁闷了,或许她只是阿绣的一个副本,没有着墨太重,结局仅是一死而已。阿绣,一个善良的小姑娘,却偏生在武林世家,通常来说,这类女子都会有不平凡的经历,她却是个例外,她只是失踪,接着出现,是误会的导火索,得到了最好的结局。

读过《侠客行》这部书,相信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石破天和石中玉容貌的惊人相似了。其中的主人公石中玉和石破天(狗杂种)这兄弟俩天生性格迥异,前者是油嘴滑舌、花花肠子、好逸恶劳;后者则耿直率真、憨厚纯朴、助人为乐。石破天时常替石中玉“背黑锅”,石中玉则经常被误当作是石破天而“捞好处”。石破天的身世这一重要线索贯穿全书,从一开始的“狗杂种”,到最后石破天迷茫的一句:“我是谁”,随着梅芳的死,石破天的身世也成了不解之谜。不过,身世之谜一直也不是故事的重点,金庸先生也在后记中写到:“由于两个人相

貌相似,因而引起种种误会,这种古老的传奇故事,决不能成为小说的坚实结构。虽然莎士比亚也曾一再使用孪生兄弟、孪生姊妹的题材,但那些作品都不是他最好的戏剧。在《侠客行》这部小说中,我所想写的,主要是石清夫妇爱怜儿子的感情,以及梅芳姑因爱生恨的妒情。因此石破天和石中玉相貌相似,并不是重心之所在。”“我是谁”的疑问和“机关算尽太聪明”的隐喻才是这部寓言式作品的真正旨归,也是它的全部精华所在。

篇10:侠客行优秀征文

当士兵被炮弹击中,他破烂的军装也如王袍般尊贵。

——《瓦尔登湖》梭罗

梭罗的这句话一直让我心疼,让我敬畏。我的舅舅也是一个军人,他是我的偶像,是我追逐的目标。因为他我写了一篇军旅短篇小说。写到最后,故事已经不是当初想的样子。我知道在我提笔那一刻结局早就已经出现。我只是将它说出来。为了写文,我看了很多资料。几十年前那场惨烈的战争,血流成河的夕阳硝烟,刀剑碰撞前嘶哑的呐喊,似乎穿过了那薄薄的纸张来到我身边。那时候我长长舒了一口气,看着窗外强盛的阳光,电视里是《亮剑》里骑兵连最后一次一个人的冲锋号角。

节目中说,他们生的沉默,活得沉默,死的沉默,却在抗战中留下了不沉默的印辄;我的文章里说,他们为生活挣扎,为感情挣扎,为信仰挣扎,却不用挣扎死去。正因如此,他们成了我最感恩、我最心疼的人。

电视剧里的士兵,都有着强硬的“笨蛋风格”。若不是笨蛋,怎么会不顾一切,为与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千万陌生人付出生命?没人不想活着,否则就不会有一种动物叫做汉奸。所以我想,不是他们有多坚毅能够视死如归,而是他们在面对那些更可怜的人时没法厚着脸选择让那些人去死。有战争必有杀戮,他们如此选择结局只能是自己去死,于是他们成了烈士。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很年轻,可他们年轻的生命却为了一场战争永远破碎在那个年代不能前行。这究竟是他们的悲哀还是光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谁都没有谈论的资格。

在我写短篇的时候,我写到主角的理想,并为他最初的理想纠结了很久。我不知道他是从一开始就执着于要当一个军人还是到后来被迫把参军当做理想。到最后我写的是,最初时候他的梦想是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后来在不知不觉中梦想变成了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中国自古就有一句话叫乱世出英雄,但真正到了现实的生活里,就没人会期望是乱世。谁不想找个地方去流浪,不带多少行囊,一路闻着花香,想着心仪的姑娘,肆意吹着牛皮开心地矫揉造作,没事的时候牵着瘦马一面乱溜达一面感慨这生活是地狱还是天堂?有这些足够了,真的足够了。可是偏偏,偏偏在那个年代这梦想还真的就是梦中所想。可悲的`年轻人,他们只能拿起菜刀铁锹去不顾一切的呐喊,去厮杀。不过还好,他们在这条路上找到信仰,找到深埋的忠诚和尊严。他们上路,流血, 看身边的人倒下,最后自己也倒下。但他们没有眼泪,没有后悔,他们知道不能回头,于是他们一直向前走,纵使头破血流。

当炮火扬尘,把刀剑代更……望尽古道风飞尘,战马嘶嘶尸体已冷,如今岁月已封,仰头常问,为何生,戎马一生。

数次读到舅舅这段字,心里都是一种悲壮的无法把握的苍凉。我看着这盛世中国的刺眼阳光,眼前时舅舅参军那天穿着笔挺军装胸带“光荣”红花的模样。他放弃他优秀的学业走进军人队伍,大家都为他叹息不值。如今终于明算是看明白,那时一直难过发自内心的感恩和爱,以至于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如今,那些曾经具体到每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已经在岁月的长河中被湮灭,但总有一点总算证明了真理在时间中暗自运行,那就是,我们早忘了几十年前那场鸡飞狗跳的战争,但我们依旧会记得,在那场战争中温暖的感情,善良的心肠和勇敢行走的侠客之心——永不消散。

我给固执留在军人队伍中的老兵舅舅看这文章,他安静的笑着,着一身笔挺军装,纽扣折射出柔和的金色光芒。

初三:二十三韩

点评:无论是从读后感角度还是从感恩征文角度,这篇文章在众多文章中也是熠熠生辉,显得与众不同,我们也跟随着作者的思绪在他的感想中进行遨游。

文章从《瓦尔登湖》开篇,从《亮剑》展开,从身边的事例叙述开来,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对电视剧情节的理解与对舅舅的领悟紧密结合起来,思绪的悲壮和对感恩的理解,让舅舅终于“安静地笑了”。

篇11:《侠客行》读后感

何为侠客行?侠客之行当干净爽利:纵马奔驰,矫健的身姿如划过天际的`流星;当不为名利:“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当一诺千金:“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当舍身取义:“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侠客之行是惩恶扬善,是于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是于艰险时百折不挠。侠客的胸中所装的是天下百姓,是仁义道德。

如何才能实现侠客行?侠客之行是大本领和高品格的外在体现。要行侠客之行就要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能力,否则遇事就只能哀叹心有余而力不足。而这能力来自于“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执着磨砺。要行侠客之行还要有“深藏身与名”的高尚情操,做好事不为作秀,做无名英雄得到的是精神上的愉悦与进退自如的爽利。而高尚品格的养成,则得益于对贤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学习与靠拢。

侠客之行不只在于勇。在抗战时期,面对日寇的侵略,当时的中国最高学府――西南联大中,同学们群情激奋,相当一部分人投笔从戎,加入到抗击侵略的队伍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们的行为是侠客之行,但是选择留下继续学习又何尝不是侠客之行呢?读书为救国,倘若中国失去了最顶尖的知识分子,那么即使胜利了,又拿什么来建设国家呢?更何况于国难之时,为国著史可以凝聚民族意识,谱写歌曲可以激励抗战热情,学习数理化更是可以为国铸剑增强国防工业实力。为国为民者皆为侠客,不只在于勇也。

篇12:侠客行读后感

《侠客行》是金庸的第12部小说,颇有名气。里面讲述的是石破天在一个不知名的女人抚养下长大,他把她误认为是自己的妈妈。有一天,他的妈妈不告而别,在他寻找妈妈,街头流浪时,遇到石清,闵柔、贝海石等武林高手奋力抢夺“玄铁令”,这枚玄铁令却被石破天无意中得到。

“玄铁令”的主人是谢烟客,当年被谢烟客送给自己的恩人,并许下重诺,谁拿着玄铁令来找自己都可以提一个要求,谢烟客都会满足。谢烟客见这个小叫花(石破天)得到了玄铁令,怕他给自己提一个无理的要求,便在雪山派弟子花万紫告诉石破天这条规矩之前将他掳走。在路上,石破天想救大悲老人,但最后没成。大悲老人临死前交给他十个小泥人儿。这些泥人正是一套武林绝学“罗汉伏魔神功”。

因江湖规矩,谢烟客不能以一指之力加害石破天。于是,谢烟客便教石破天“罗汉伏魔神功”,却只告诉他如何用内力把筋脉疏通,并不教他贯通之法,想让他走火入魔而死。

忽然有一天,长乐帮找上门来,将石破天带走,并叫他石中玉。石破天和石中玉极为相像,再经贝海石加工,一模一样。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故事。

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金庸想写的是石清夫妇爱怜儿子的感情,和梅芳姑因爱生恨的妒情。而石中玉与石破天相貌相似并不是作者想表达的地方。

看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体会到母亲爱怜儿子,处处庇护儿子的母爱。石中玉如此顽劣,石清夫妇都说好了要亲自抓住他向白自在请罪,但在母子分离的时候,母亲还是为保住自己罪行累累的儿子,牺牲了自己的名誉,不听丈夫的劝告,独自一人拼死把儿子救出去。她明知道儿子永远逃不掉白万剑、封万里的追杀,但她还是没有犹豫,宁可把自己的生命赌一把,换来儿子几天的时间,母爱就是这么伟大。

另外我觉得石破天的为人老实。他一直以为所有人都是好人,但在金庸的书中,他因内力强大,想害他的人大多被他不经意间打死,他还为他们悲哀,这着实有点儿好笑。

上一篇:南苑的荷花小学生作文下一篇:2024年春季学期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小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