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宪法学习贯彻总结

2024-04-07

新宪法学习贯彻总结(通用9篇)

篇1:新宪法学习贯彻总结

法律,是一个社会国家的管理约束。是每个人都要遵守的规矩。“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说的就是宪法的重要性,任何人都不能缺少它的束缚,否则社会将腐败,国家将灭亡,一切都将方寸大乱。而宪法,在我国更是至高无上的法律准则,对人们来说是公平的,对社会来说是公正的。

此前,在国际上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案件——江歌案。11月3日凌晨,江歌接到刘鑫的电话,希望她到车站去接她回家,之后抵达江歌居住的公寓楼时,刘鑫的前男友等在公寓楼前,三人发生了争执。随后刘鑫回了房间,留江歌和其前男友在外辩论,并挡着男子不许其进屋。男子因恼羞成怒将江歌刺了数十刀,满地都是鲜血。最终江歌因失血过多,没能保住生命。

这件事无论对被害者的家庭还是社会,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最过分的就是刘鑫,在事发后就隐姓埋名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使人们重新审视了人性的险恶。

在深入了解此次案件后,我陷入了沉思……是什么让那男子下得去如此狠的手,残忍地结束了一个鲜活的生命?是什么让被受保护的刘鑫在案发后不愿意为自己的好朋友出庭作证?是什么让日本法庭不判杀人凶手一个死刑,还被害者家庭一个公道?

这归根究底还是法律漏洞问题,但我国长期坚持完善法律法规,宪法更是严谨无比。中国宪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对于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形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而行凶性质恶劣残忍,杀意强烈,有恐吓尾随骚扰,企图性杀人并在法庭狡辩的陈世峰只被判了二十年有期徒刑。这让一直期待着判罪结果的江歌母亲彻底绝望,也让人们震撼。

在得知判罪结果后,我问过母亲:“是不是我犯一些不容易被发现的错就没有关系,不会受到惩罚?”母亲犹豫了一下,又重新露出了笑容说:“我们生活在中国,在危险时被宪法保护着,同时在犯错时也会被宪法惩罚。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听完这段话我恍然大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学会用宪法精神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诗词正体现了宪法的本质,宁可做最微小的善,也不为轻而易举的恶。懂法知法,守法用法,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愚昧无知而毁了自己的一生。

篇2:新宪法学习贯彻总结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党的十八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必将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宪法保障。在新时代更好发挥宪法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作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确立共和国宪法发展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要顺应时代大势、事业发展、党心民心,就要集中体现人民的意志,体现了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精神。我们要把学习宪法作为我们做好工作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是我们把握政治方向保障。

作为企业中层干部,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带头加强宪法学习,增强法治观念,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教育引导全体员工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做尊法学法守法的模范,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通过对新宪法的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它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依据。它不仅对公民权力进行了确认和保障,同时对国家权力的设置和行使进行了规范。我们要深刻理解《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是相互作用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维护好员工的权利义务,还要让员工了解到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来源。公民权利是经过宪法确认的我们应该在国家宪法的基础上使用我们自己的权利。我们还要把握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目的。国家权力的设置是以公民权利为对象,以维护公民权利为目标的,所以,维护和执行好国家权力是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让我们员工认识到只有通过有组织的国家权力,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才能得到有效保护。

通过学习《宪法》规定,使我认识到公民在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国家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任何公民都有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中,要让员工知道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地位是平等的,享有平等的权利,同时要履行应尽的义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公民在法律上的平等权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也是宪法在保护公民权利这一精神内涵的重要体现。

我认为现在修改宪法是符合发展需要、顺应人民意愿的,是党中央充分发挥民主、广泛凝聚共识、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党在新时代依宪执政、依宪治国、领导立法的生动实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修改宪法的意义,认识到修改宪法对国家和人民是有极大的历史担当,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和卓越见识的体现。

修改后的宪法,更好的体现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更好的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的优势,更好地适应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必将更有力地动员和组织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奋斗。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学习是前提,关键在贯彻。在工作中,我们要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学习了解,真正使员工了解掌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和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意识”的要义,树立工作信心,建立大局观念,把本职工作干好,在公司提出“大干100天”劳动竞赛的号召下,借学习宪法的东风,鼓足干劲,圆满完成各项生产工作任务,为公司效益创历史新高作出积极贡献。

篇3:试论新形势下我国宪法实施的完善

关键词:宪法,宪法实施,社会文化,宪法价值,完善

一、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宪法实施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但我们也无法否认社会文化对宪法实施的影响。当一种社会文化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公民日常行为和生活之中的时候, 即使是宪法的实施有时候也会显得“苍白无力”。进入新世纪, 我国依法治国的国家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具体, 整个国家法治化进程的执行也越来越坚决。可以说, 宪法实施是我国法治化进程的一个关键性的步骤, 是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的节点, 更是统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全局性纲领。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起这个问题。

我国的社会文化中, 自然而然地包括广大人民群众对宪法实施的感情和行为习惯。因此, 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宪法实施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在某种程度上说, 没有相适应的社会文化, 宪法的实施也就不可能进行下去。

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 新形势下的社会文化发展也在转型, 也在摸索。广大群众对于宪法的态度和法制观念的接受将在宪法的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影响力。我们知道, 在新形势下, 近年来, 我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由社会矛盾激化所导致的违法行为。可以说, 我们国家的法律文化或者说宪法宪政的观点总体上还是淡薄的, 我们实现国家的法治化就必须要改变这种现状。

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 要进一步促进宪法实施, 增强宪法的执行力和实施效率, 还需要深层次地认识和了解我国的社会文化。我们提出,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通过社会文化发展促进宪法实施:

第一, 要大力推进党中央关于“党的事业要为先、人民利益要为先、宪法法律要为先”的“三为先”理念。如果说, 不同时期国民对宪法的认知理解是不同的, 那么, 新形势下, 我们就应该有新形势下的认知文化。我们应该大力推进宪法思想、法律思想的社会文化, 加大对公民的宪法和法律宣传, 及时制止错误观念和不正之风, 循序渐进地提高公民的宪法和法律认知水平, 以文化发展促进宪法的实施。

第二, 要大力加强对公民的宪法和法律教育。可以从社会文化层面出发, 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体会到宪法实施带来的实际意义, 这样就能够发过来促进群众对宪法文化的认识, 提高群众的宪法文化认知和理解水平。当群众的宪法和法律意识增强了, 也会反过来促进宪法实施的执行。

二、宪法价值与宪法实施分析

从我国宪法实施的过程来看, 宪法的价值并没有被完全地体现出来。宪法的实施程度不够, 也正是宪法价值共识不够造成的。不客气地讲, 我国的宪法颁布实施至今, 宪法价值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认可和认知程度并不广泛, 甚至可以说有时就是一种“无用的摆设”。因此, 我们要从宪法价值的共识角度出发, 加强广大群众对宪法实施的认识, 要在全社会形成对宪法价值的信仰和共识, 使人民群众心中有法, 有法可依, 这样我们才能促进宪法的实施, 做到依法治国。

三、新形势下我国宪法实施的完善

我国宪法的内容上基本做到了与时俱进, 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根本大法。但是, 与一些国家操作、实践基础扎实并且实际应用性强的宪法相比, 我国的宪法仍然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从宪法的实施来看, 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 宪法要能够与社会文化紧密切合、相辅相成

前文已经提到过这个问题, 如果想宪法的实施能够真正发挥出宪法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与社会文化就要紧密的切合, 要相互适应, 实现互相促进、相辅相成。这会是宪法能否可以积极地以根本大法的形式领导法律体系的必要条件, 也将是宪法不沦为“摆设”的必要条件。这对宪法的实施来讲, 是关键性的因素。

(二) 完善宪法的监管制度

完善宪法和宪法实施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有效加强和完善宪法的监督机制, 对此, 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关于违宪审查机制。我国目前并没有专门的违宪审查机构,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独立机构, 对行使宪法权力的机关进行监督, 并逐渐拓展为对全民性质的违宪监督。对待国家机关, 应当及时纠正违宪行为, 督促宪法的执行, 加强对违宪行为的监督;对待普通群众, 应当教育为主, 大力引导全社会对宪法的学习和认知, 努力提高公民的宪法思想和法律意识, 保证宪法实施的有效进行。

二是建立健全宪法诉讼制度。我国目前尚没有专门的宪法诉讼程序和制度, 应当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宪法诉讼程序和制度。所谓的宪法诉讼, 指的是凡是我国公民和组织、乃至国家机关, 当受到不法行为的侵害时得不到有力的司法救济和帮助, 有权提起宪法诉讼, 要求依法享有宪法赋予的权利, 并可以依法对任何违宪行为提出诉讼。当然, 实现宪法诉讼制度的完善需要漫长的路要走, 不能一蹴而就, 但是我们要重视和关注这方面的实际困难, 不断地完善我国的宪法相关制度, 最终实现健全的符合国情的宪法诉讼制度的确立, 并以此促进宪法实施。

(三) 促进宪法原则要求具体化

要能够与时俱进, 使宪法的立法指导思想不断完善, 进行相应的配套性立法, 将适时立法、超前立法和经验立法结合起来, 丰富立法来源和思想, 以达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 在原则上不能粗枝化, 要能够精确地反映宪法的思想和精神, 要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活动并指导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总的来说, 就是要具体化的宪法原则才能对宪法的实施有促进作用。

(四) 要重视宪法的全民性意识

我们制定和完善宪法的根本目的是为民所用, 因此, 提高宪法的全民性意识是能够真正对宪法的完善和实施起到重要作用的。全民性意识的普及, 可以说是保证宪法实施所具有的社会思想基础和普遍社会心理的必要条件。我们应该以行之有效的形式和途径, 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活动, 把提高全民、全社会的宪法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来进行, 使宪法真正走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才是促进宪法实施的根本性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杜承铭.社会转型与中国宪法理念的重构[J].法学评论, 2000 (3) .

[2]薛小建.中国社会转型的法律基石:1982年宪法的历史地位[J].中国法学, 2012 (4) .

篇4:新宪法一周年

横沙岛是闻名遐迩的长寿圣地,风景优美,三面环江,一面向海。小岛面积不足50平方公里,人口接近5万。这里隶属上海宝山区,不过即便是乘坐快艇,也需要1个小时的航程。 在这个多少有些偏僻的海岛之上,“老百姓的维权意识正在逐步增强,”横沙乡综合治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曹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以前办什么事情,大家都觉得作一些牺牲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现在有了很大不同。”

曹明特别强调了2004年3月14日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的影响,“具体来说,宪法修正案好像并没有和某件事情发生关系,由于岛小,相对独立,类似拆迁等发生纠纷的事晴并不多,但是老百姓都知道,宪法修正案增加了维护他们权利的内容。”

一年前,宪法修正案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高票通过。舆论一片叫好声,认为贯穿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必将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这次修改不仅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增加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还包括完善土地征用制度,首次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写入宪法。当修宪涉及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时人们才发现,宪法其实并不遥远。

修宪一年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宪法正在我们身边,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北京有个拿着宪法不搬的老头”

“如果放到现在,我的遭遇或许不会这么惨了。”钱国量是华东某市一名出租车司机,看得出来,他并不是特别爱讲话的人,不过,当提到拆迁问题时,他的话匣子就关不住了。

钱先生家位于该市的黄金地段。2002年的时候,他所住的地方要拆迁,钱先生家约18千方米的地方,当时给了12万多的拆迁款。

这点钱去哪里买房呢?钱先生不愿意搬走,结果,他在一天晚上被拆迁公司雇来的民工暴打了一顿,“足足在医院躺了半个月”。无奈之下,他被迫搬走,如今只能在郊区亲戚家临时借住。

令钱先生感到现在比过去好的事例就是“北京有个拿着宪法不搬的老头”。 2004年4月1日上午,当强制搬迁的人员来到63岁的北京老人黄振法家时,老黄拿出一本宪法单行本进行抵制,其中一页被特意折起一角,蓝色圆珠笔划出一句“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靠着这件“武器”,老黄使他的那座建于清朝的院落暂时保留下来。这正是18天前宪法修改案新增的一个重要内容。

无独有偶,2004年4月30日起,沈阳公民董国明被拆迁公司困在了自己家中。在一片废墟中,董国明把宪法贴在窗口,他坚守了27个日夜,董国明称自己是在“捍卫私权”。

这样的事情并非偶然。“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并非只是谈谈而已。

在北京比安管理咨询公司工作的傅元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对于新宪法一年来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经常能够在媒体上看到国家领导人关心普通百姓的新闻,这些事情虽然有时仅是针对一户矿工、一家农产,却能体现国家领导对于人民的重视,表明去年写入宪法的人权条款等事关民生的条款并非只是文字。

“越来越多公民的宪法意识已被唤醒的时候,政府在行使职权时就要慎重考虑了。”他说。事实上,新宪法实施以来,有关政府部门加强依法行政的报道,也更多地见诸报端。

钱花得理直气壮了

2月2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俊九在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评选工作会议上表示,这次评选把私营企业主也纳入了推荐评选范围,这是首次把私企纳入评选范围。

这与宪法修正案的精神完全一致。新修改的宪法明确提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事实上,早在党的十六大上,就指出“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山西是相对落后的内陆省份,不过,近些年,这里出现的富人并不少,山西人在北京大肆买房,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不过,怕露富也是许多人心中解不开的结。亢友计是山西一家规模颇大的房地产公司的老总,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以前是怕穷,所以拼命去赚钱,有了钱之后,却又害怕招惹是非,所以一直非常低调,有钱也不敢花。

宪法修正案的颁布给了他不少勇气,至少让他心里安定不少。2004年,他终于让儿子去北京上新东方的英语辅导班,准备送儿子去加拿大读大学。而他自己,也开始关注起上海等地的房价,探求异地炒房的可能性。

他说,“这些是几年前,我只能想想的事情。”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晖明是多家公司的董事,他平时与许多企业家都有交往,其中不乏民营企业家。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新宪法颁布后,他在和这些企业家的聊天中,能够感到他们确实比以前更加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安全感增强了。

感到轻松的并非只是富人。无论财产多少,只要是合法渠道获得,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虽然我的私人财产并不多,只是一个普通百姓,不过,这种财产受到保护的感觉很好,让我感到自己作为人的权利受到了尊重。”作为上海的一名普通的公务员,陈涛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

“穷人的屋子,风进得,雨进得,国王却不能进。”这种理想中的情况或许目前还无法真正实现,但是至少,距离又缩短了一步。

呼唤配套法规的完善

修宪一年来,虽然出现了诸如黄振活、董国明等手持宪法据理力争的热点事件,不过,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虽具有最大的和普遍的约束力,但它的影响是无形中施加的。

“宪法毕竟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界定的是根本原则。”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张世信认为,从表面上来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距离是完全正常,如果宪法距离日常生活太仔细,反而违背了宪法的性质。

张晖明教授则强调,当前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如何保证与宪法配套的相关法规的完善和实施。

可以确定的是,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经过一年的检验,得到了人民的拥护。这构成了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篇5:新宪法修改学习心得体会

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宪法第一条第二款“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后增写一句,内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宪法第二十七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宪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阐述精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带头尊崇宪法,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

根据中央精神,各级党委政府需认真开展《宪法》的学习宣传活动。我单位也积极贯彻落实县委部署,把学习宣传贯彻宪法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全民宪法意识,大力推动和保证宪法实施。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充分认识这次宪法修改的重大意义,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作出新规范,才具有持久生命力;此次宪法的修改在总体上保持了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推动了宪法的与时俱进。体现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历史进步,展现出宪法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更好地发挥了宪法的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篇6:宪法学习日活动总结-宪法日宣传

宪法日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总结

玉凤中心校深入开展宪法日宪法学习宣

传教育活动总结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宪法教育是法治教育的首要内容,培养尊重宪法、维护宪法尊严的意识是树立全社会法治意识的核心要求。今年12月4日是我国的第一个国家宪法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按照自治区教育厅《关于深入开展国家宪法日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的要求,我校以“宪法是国家根本法”为主题,充分

利用晨读、升旗仪式、板报、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大力营造宪法日宣传教育的浓厚氛围,认真做好今年的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教育活动,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宣传教育活动有影响、有实效。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有序,推动宪法学习宣传活动全面开展

为确保我校宪法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我校领导高质重视,及时成立了宪法学习领导小组。结合我校工作实际,认真制定了我校组织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和计划安排,把《宪法》学习宣传活动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结合实际,认真制定了学习宣传计划,形成了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齐抓共管的工作校面。由于我校领导重视、组织有序、保障有力、有力地促进了我校宪法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确保宪法学习宣传活动全面落实

开展宪法教育活动是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我校积极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加强法治教育、培养法治意识的核心内容,积极组织动员广大师生以弘扬宪法精神为宗旨,以宣讲宪法基本原则和基本知识为重点,全面开展宪法学习教育活动。

宪法晨读活动

学习宪法是当前,为了更好地学习宪法内容,我校利用晨读时间组织全体师生学习通读《宪法》全文,做到学习人员、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四落实,并安排教职工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真正做到集中组织灌输式学习与个人精读自学相结合,集体座谈讨论与个人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调研相结合,研究理论与解决实际工作相结合。

举行特别升国旗仪式

为深入宣传宪法关于国旗的规定,我校举行了特别升国旗仪式。玉忠红副校长在国旗下发表了感人肺腑的讲话,从他的讲话中我们深知: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国徽的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我们要爱护好我们的国旗、国徽。他还指出,要以学习宣传宪法为契机,争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忠实崇尚者,要以践行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争做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的自觉遵守者,要以拥护法律权威为信仰,争做建设法治瓷都的坚定捍卫者。玉忠红副校长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锐意进取,大力弘扬宪法精神,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坚定捍卫法律尊严,共同推动法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丰富多彩的宪法教育课

宪法教育是一种面向所有人的教育,是一种普适化的科学教育理念。在强调依法治国的今天,宪法教育旨在全

社会培育一种宪法意识和法治精神,塑造现代化的公民人格。但是不少中小学生对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的了解程度并不十分理想,对宪法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和基本制度,尚缺乏应有的理解与认同,这显然与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相差甚远。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类型、我国宪法的作用和宪法的历史发展情况,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积极维护我国宪法,我校规定每周上一节宪法教育课。通过上宪法教育课,学生对我国的宪法有更深入的了解,提升我校学生的宪法意识,有利于他们克服市场经济对其产生的负面效应;同时,培养他们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形成对宪法和法律的普遍信仰和自觉遵守,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的行为习惯。

“宪法是根本大法”主题班会

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

数竟高达15万。这些犯罪行为的形成,除了受某些外界因素影响外,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很重要。为预防未成年人学生犯罪,我校各班均举行“宪法是根本大法”主题班会。班会上教师向学生讲述了宪法的相关内容,明确了我们小学生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又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得方式,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探究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从而自觉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这次班会活动,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了解并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同时,还要勇于与犯罪行为、犯罪分子智斗

通过开展宪法日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我校师生对宪法有更深入的了解,懂得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校内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在校外遵守法律法规,争做一个守法的合格公民,进一步提高法制

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为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奠定了基础。

2016

篇7:新宪法学习贯彻总结

2018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并予公布实施。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这次宪法修正,是时代所需,民心所向,是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宪法保障。

这次修改宪法意义重大,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政治决策。新宪法把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并写入,把十九大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写入宪法,为今后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宪法保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篇8:新宪法学习贯彻总结

一、当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的现状及成因

1. 大学生由于没有接受系统的宪法学教育, 对宪法知识掌握少、兴趣低

宪法知识的掌握是形成宪法意识的前提。宪法相对而言具有一种超脱性, 没有民法、刑法调整力度强, 不能给人们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在高校中, 法科学生为了在毕业以后获取一个高薪的职位, 往往热衷于选修民法、经济法、国际经济法等热门课程, 对宪法情有独钟者甚少。而非法科学生则更多地专注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 接触宪法的几率更小, 只能通过法律基础课来获得一些零星的认识。在这样的环境下, 大学生从来就没有机会获得系统的宪法教育, 显然这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宪法意识。

2. 大学生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宪法权利意识差

我国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 政治上的君主专制, 造成了我国人民缺乏民主的习惯、法制观念的淡薄。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说, 自始至终贯穿着对于王权、等级、秩序的顶礼膜拜。迷信权威、畏惧权力、崇尚人治、义务本位等传统观念积淀在民众的心中挥之不去, 压抑了他们对独立人格、平等权利的追求, 以至于宪政建设所要求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监督意识始终未能在民众中彻底扎根。有的大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享有宪法权利, 主体意识不强;有的大学生对宪法权利的理解存在偏差, 把宪法权利仅仅理解为单一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对诸如人身自由, 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言论自由、结社等宪法权利知之甚少;大部分大学生没有行使过宪法权利。对权利行使方面始终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

3. 我国宪法实施、监督制度不完善, 大学生难以形成宪法至上的理念

现实中公民权利受到侵犯, 在穷尽了其他手段后, 无法通过宪法诉讼得到救济, 时常发生宪法被侵犯而免遭惩罚的事例。宪法不能进入司法, 缺乏相应的宪法诉讼制度, 也就使得这部分权利的争议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这种状态的存在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而且其本身也是违反宪法的。“宪法具有双重功能, 即授予权利并限制权力。”[2]政府权力往往容易被滥用, 前些年发生的“孙志刚事件”便是政府不守法的典型例子, 我国没有一套有效的违宪审查机制来进行约束。制度上的不完善, 或者说是制度的软化, 社会也没有形成一种尊重宪法的环境, 而这势必对大学生形成强有力的冲击, 使大学生难以形成宪法至上的理念。

二、当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确立宪法意识, 忠实地遵守宪法、捍卫宪法, 对每一位公民而言, 都是责无旁贷的。胡锦涛同志在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时, 就首先向全国人民宣誓要忠实地遵守宪法。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宪法意识水平如何, 直接影响到宪法的贯彻和实施, 影响到宪法的最高权威的树立。因此, 确立起强烈的宪法意识对当代大学生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党和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对青少年进行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 邓小平同志就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高度提出要培养“四有”新人, 其中特别强调纪律的重要性。明确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 ”“大中小学的学生从入学起, ……就要学习服从各自所必须遵守的纪律。对一切无纪律, 无政府的违反法制的现象都必须纠正”[3]。江泽民同志曾经针对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青少年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的状况, 深刻指出:“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 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要经常在学生中开展纪律法制教育, 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 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4]胡锦涛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宪法时发表讲话指出, 必须坚持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切实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 充分发挥宪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 中共中央下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 多次强调指出, 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 要大力加强宪法教育, 使大学生确立强烈的宪法意识。

2. 从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高度认识培养当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的重要性

自从党的十五大确定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之后, 依法治国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一方面,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民和全社会法律意识尤其是宪法意识的提高。因为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 宪法意识不等同于一般的法律意识。面向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 造就依法治国的法律文化环境, 使宪法意识成为全社会的主导意识。依法治国必须以依宪治国为重要前提和途径。当代大学生作为依法治国的中坚力量, 要从根本上树立宪法意识。

3. 宪政建设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它的执行、遵守和维护, 是要通过人的行为来完成的, 而人的行为受到一定意识活动的决定和指挥, 宪法能否得以切实执行, 能否被严格遵守和维护, 同公民的宪法意识有直接的关系。在宪政建设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曲折的、有时甚至是相当激烈的斗争。当代大学生只有学法、懂法, 树立起宪法意识, 自觉地以宪法为活动最高准则, 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 为建设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法治国家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的途径

宪法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 必须经过有意识的培养, 使大学生形成遵守宪法、捍卫宪法、崇尚宪法、信仰宪法的基本理念, 使宪法意识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心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新时期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加强学校课堂中的宪法学教育, 开设宪政公共课程

宪法知识的掌握是形成宪法意识的前提。目前我们要想提高大学生对宪法的认识水平, 只能靠普及宪法知识, 加大宪法学知识的教育。考察当前的大学公共课程设置, 与法相关的通常只有法学基础理论课, 在国内外巨大压力与时代潮流的双重挤压下, 宪政建设势不可挡, 在这个特殊历史意义的阶段, 开设宪政方面的公共课程来弥补现有宪法学教育的不足, 从而在思想上、行为上真正重视起宪法学的教育, 切实提高大学生宪法知识的普及。

2. 要革新宪法教育方式

高校的宪法教育, 首先要遵循法制教育的一般规律。法制教育是对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认同”、“接受”、“消化”的教学过程, 是培养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和塑造体现民主、正义、效率、公平等现代法治理念的教育。目前, 依靠传统的“课堂说教”很难奏效, 较适宜的是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中感受为什么要遵守及如何遵守这些规范。法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没有经过法律实践是难以真正理解法律的。因此宪法教育要学习英美法系国家的“实践性法律教育模式”, 采取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宪法教育要与班级干部选举、学生会选举与基层人大代表选举等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切身体验宪法的某些方面与环节,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培育、形成宪法意识;宪法教育要密切关注世界各国的政治事件, 采用案例分析方式培养宪法意识, 当代世界, 宪政事件接二连三, 有的已经发生, 有的正在发生, 很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震动, 如美国的总统选举及其争议、伊拉克的总统选举及政府重组等等, 不断变化发展的各国政局为宪政教育提供了生动而具体的素材。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宪法案例, 以案例剖析的方式, 在对现实世界的关切中不断培养他们的宪法意识。

3. 要加强宪法实施制度的建设

实现宪政的理想, 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违宪审查机制, 并将之贯彻落实下去。违宪审查可以有效地遏制任何对宪法的冒犯、僭越的行为, 从而维护宪法的权威。建立了违宪审查机制, 其他的诸如人权保障机制、宪法权利保障机制等, 就会相应地贯彻落实下去, 最终会作用于全社会, 形成一种“宪法至上”的信仰。

宪法是生活之法、精细之法[3], 宪法要由革命宪法转变为执政宪法, 要通过追问“人民是否负有宪法义务、宪法权利是不是母体性权利”等宪政命题, 来理解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科学的宪法意识。“少年强则中国强”, 只有当代大学生具备了系统的宪法知识, 才可能有科学的宪法意识与宪政追求。因此, 宪法意识的培养是重塑富有天下意识、忧患意识与人文关怀的大学生的一个契机。无疑, 这种培养是高等院校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社会的骨干, 他们的宪法意识水平如何, 直接影响到宪法的贯彻和实施。他们宪法意识的培养与树立, 对实现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客观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的现状、成因, 对当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新途径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严存生.略论法制观念的现代化[A].法制现代化研究 (第2卷) [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何华辉.比较宪法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8:12.

篇9:贯彻实施宪法 推动宪政建设

关键词:宪法;宪政;宪政建设

一、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宪法是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是治国安帮的总章程。我国古代虽然也有“宪”和“宪法”的词汇,但那是泛指典章制度或法令的颁布,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宪法。现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宪政也称“民主宪政”或“立宪政体”。宪政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它是指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状态或政治过程。

二、推动宪政建设的几点思考

依法治国核心是依宪治国,只有严格依法办事,认真贯彻实施宪法,才能够推动宪政建设。宪政是一种完整的价值理念,追求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和法治等是宪政的目标。推进宪政建设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首先要具备几个条件:有极好的经济基础,有一部真实、科学的宪法,有相应的宪法文化,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健全的宪法实施机制。这就需要各系统、各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甚至是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法治建设的初级阶段,应当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和宪政意识。我们要继续实施国家“四五”普法规划,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学法用法,每个公民都要自觉学习跟本人工作生活有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学习,使人人关心国家大事,使人人都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养成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树立宪法意识,维护法律尊严,推崇宪法至上。

2.贯彻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首先要加强立法工作,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各行各业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定宪法并且不断修改完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宪法,再好的法律不去实施也无异于一堆废纸,因此,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完善法律制度,健全法律体系,并狠抓落实;其次要严格依法办事,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切实做到“四个一切”: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每个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允许用党内处分或行政处分代替国家的法律制裁。

3.完善最高权力机关的宪法监督体制。宪法监督制度最早源于美国1803年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件。我国现行宪法也有规定宪法监督制度,由宪法自身规定: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在宪法第5条中规定了“四个一切”,并在第62条、第67条中赋予了最高权力机关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但目前的这种宪法监督(违宪审查)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起不到保障公民权利,维护宪法权威的应有作用,影响着人们对宪法、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信心。

4.落实“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宪法原则。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带头遵守宪法,为其他团体组织和全国人民树立一个良好的“守法者”和“护宪者”的形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需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要依法领导依法执政,实现党和国家关系、党和社会关系的法治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坚持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关键是党要怎样领导和执政,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拥戴,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5.要建立有限和有效政府。有限政府是指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不是万能或全能的,其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政府要有一定的工作效率,有效政府是指政府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切实的保护,决策正确、措施有力。要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公民权利至上是现代宪政以及行政法律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现代法律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公民权利,应“打破治人者与治于人者的传统关系的格局,要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克制其成为治人者的强烈欲望”。对人民群众来讲,“法律不禁止的就是自由”,对政府机关来讲,“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就是禁止”。

6.深化司法改革,确保司法公正。司法独立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司法权独立,即司法权在国家的诸权力的关系中保持独立性,不受其它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二是法官独立,即法官独立处理自己承办的案件,不受法院以外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也不受法院其他法官或上级法院的干涉。法官在本级法院内部对包括院长和庭长在内的其他法官独立,消除现有的上下级关系,院长是首席法官。法官办案只服从法律,不必向上“请示”,也不必接受指示,拒绝办理“关系案”、“人情案”和“金钱案”。当然,法官要有独立行使职权的能力和资格,人民法院在人事上、财政上要获得独立行使审判权所必不可少的制度保证。司法是否独立与公正关系到依法治国的成败问题,近年来的司法改革力度很大,体制不断在完善,理顺法院审判与人大监督的关系;理顺上下级法院的关系;赋予法官独立办案的权力,实行主审法官负责制度,建立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改革法官、检察官的任免制度,为其提供职务保障,防止专断性的开除和调动工作,使法官、检察官能够顶住压力、秉公执法,以确保司法公正。

参考文献:

[1]许崇德《宪法学》[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3月.

[2]司法部国家司法考试中心编审的《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M]。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卷.

[3]许安标《立法法对立法监督的制度创新》[J].《法学杂志》,2004年1月15日第25卷.

[4]李步云《宪政中国》[J].参见《宪法比较研究文集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3年版.

[5]蔡定剑:《中国宪政之路——百年回眸与未来之路》载于刘海年主编《人权与宪政》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上一篇:特高压线路维护人员先进事迹下一篇:谈搞好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