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由来是怎么样的作文

2024-05-05

除夕的由来是怎么样的作文(精选8篇)

篇1:除夕的由来是怎么样的作文

立冬的由来

立冬时节的南方地区,仍处于“三秋”繁忙时期,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5℃。绵雨业已结束。气候条件适宜于油菜移栽。生长期较短而春性较强的小麦也要抓播种,因为立冬后期多有强冷空气侵袭,气温常有较大幅度下降,如果播后气温低,出苗缓慢,分孽不足,就会影响产量。红苕在日平均气温低于15℃时,生长已渐趋停止,应该及时收获。华南西北部个别年份立冬曾出现过早霜,更要早挖窖,免冻害。高原地区这时已是干季,湿度迅减,风速渐增,对森林火险必须高度警惕。说到“冬”,自然就会联想到冷。“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

“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现在,人们常以凛冽北风,寒冷的霜雪,作为冬天的象征。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亦霜雪稀少,所以,在气候学上,不固定以“立冬”这天作为各地冬季的开始,而是以气温来划分季节,即5天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立冬时节的南方地区,仍处于“三秋”繁忙时期,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5℃。绵雨业已结束。气候条件适宜于油菜移栽。生长期较短的小麦也要抓播种,因为立冬后期多有强冷空气侵袭,气温常有较大幅度下降,如果播后气温低,出苗缓慢,分孽不足,就会影响产量。红苕在日平均气温低于15℃时,生长已渐趋停止,应该及时收获。华南西北部个别年份立冬曾出现过早霜,更要早挖窖,免冻害。高原地区这时已是干季,湿度迅减,风速渐增,对森林火险必须高度警惕。

古人有在立冬看气象、卜冷暖的说法,如“立冬晴,一冬凌(严寒意)”;“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从立冬起,“水始冰,地始冻”。而到了冬至,则阳生,即阳光直射位置向北部移动。老天津卫说:“冬至起,一天长一抄。”意为白天渐长。

立冬的礼俗

在食俗方面,《天津卫志》和《天津县志》,对立冬没有说法;对冬至,则说是“食馄饨,绘消寒图”。而在民间,特别是河东水西“老天津卫”聚居地,立冬则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

立冬时,到市场买倭瓜,已很稀见。这种倭瓜是夏天买的,存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做饺子馅,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

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我读书不多,是从农耕社会风俗理解这一点的。同时,古代认为瓜代表结实,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

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冬至也叫“过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贺,民间互相拜贺、宴请。普通百姓则食馄饨,象征咬破混沌天地,迎来新生。天津人则吃“冬至面”,谓面条长长,祝白昼一天天长了。

中国的节气是农耕风俗的载体,历史过去了,留下的是文化。节令风俗实际是农俗文化(食俗也是其中之一)。在现代生活中虽然已无实际意义,但增添了生活情趣。美国有的节日,就以南瓜或玉米为祝贺内容,游行于现代化的纽约街头。

立冬意味着冬季的来临。在潮汕地区,立冬这一天,人们都会遵循古例,进行进补、食蔗、炒香饭等习俗。

潮汕人讲究立冬进补,认为立冬日是进补的最佳日子。进补药膳用的中药材有人参、当归、枸杞、西洋参、鱼胶、鹿茸、冬虫夏草、茯苓、黄芪等等,药膳常用的食品有乌鸡、鹧鸪、鸽子、鹌鹑、水鸭等。

在潮汕地区流传着一句俗语,叫“立冬食蔗无病痛”。潮汕先人认为在立冬这一天吃了甘蔗,既可以保护牙齿,又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立冬日,用花生、蘑菇、板栗、虾仁、红萝卜等做成的香饭,深受潮汕民众喜爱。潮汕地区立冬“炣饭”的食俗在远古时期就有了。潮汕地区俗谚说“十月十吃炣饭”,十月初是新米上市的时候,加上当时的白萝卜、小蒜、新鲜的猪肉等,一道简单美味的炣饭就做成了。

另外,潮汕还有立冬节气腌制“橄榄糁”之说。橄榄糁有咸、甜二种,主要是配料的不同。橄榄糁是由香橄榄制成,制作时橄榄先洗净晾干,然后用臼仔轻捶,使其裂开,(不能用重力捶至破碎)。以前农家多腌制咸橄榄糁,通常是10斤橄榄配3斤粗盐和3斤南姜末,把捶破橄榄与盐、南姜末拌匀后,便可食用。咸橄榄糁装入坛、罐之后,可保存数年。老橄榄糁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一般肚痛、涨风、消化不良、食积等,用两三粒橄榄糁煎水喝,常有立竿见影功效。咸橄榄糁还可用来作煮鲫鱼、鲤鱼的配料。

甜橄榄糁只用少量的盐,先与橄榄拌匀,再加白糖、南姜末、熟芝麻、芫荽等,调匀后便可食用。甜橄榄糁味道甘、香、甜,能消食开胃,刺激食欲。一般只能保存两三个月。

据说在入冬季节,尤其是立冬这一天腌制的“橄榄糁”容易保存,不易变质,且功效更佳。立冬时节腌制“橄榄糁”成为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


篇2:除夕的由来是怎么样的作文

据说在尼古拉(圣诞老人的前身)不远的地方,住着三个美丽的少女,父亲是一位清寒的学者,经常靠借货来过日子。有一次,因为没有能力还债,只好狠心把美丽健康的三女儿,卖给债主带到非洲去做女仆人。三个女儿知道了这件事情,便拥抱在一起伤心的痛哭着,家中悲伤的情形,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尼古拉知道了这件事,跑到她们家中,安慰了一番。到了夜里,尼古拉就装了三长袜子的金子,偷偷地挂在三个少女的窗前。她们有了金子,还了父亲的债,三女儿也就脱免了作女仆的命运。第二天正是圣诞节,她们知道是尼古拉作的好事,便请他来一面庆祝一面感谢。以后每到圣延节,这三个少女就讲这个故事。孩子们听了,非常的羡慕,也希望圣诞老人,来送给他一袜子礼物。

圣诞老人的传说在数千年前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即出现。北欧神话中司智慧,艺术,诗词,战争的奥丁神,寒冬时节,骑上他那八脚马坐骑驰骋于天涯海角,惩恶扬善,分发礼物。与此同时,其子雷神着红衣以闪电为武器与冰雪诸神昏天黑地恶战一场,最终战胜寒冷。

据异教传说,圣诞老人为奥丁神后裔。也有传说称圣诞老人由圣.尼古拉而来,所以圣诞老人也称st.nicholas。因这些故事大多弘扬基督精神,其出处,故事情节大多被淡忘,然而圣诞老人却永驻人们精神世界。每年圣诞日,圣诞老人骑在白羊星座上,圣童手持圣诞树降临人间。

篇3:页岩气是怎么产生的?

当我们在山区行走的时候, 在山体裸露的地方就经常会看到一层层像棉被一样叠加起来的岩石, 这就是沉积岩, 因为成层性就是沉积岩最典型的特征。沉积岩一般形成于地表和地表以下不太深的地方, 仅占地壳岩石总体积的5%, 但由于它在陆地表面和海洋盆地中广泛分布, 所以它占据了地表面积的75%, 在我国大陆沉积岩的覆盖面积则达到了77.3%沉积岩的形成是在有丰富的水、氧、二氧化碳和生物参加的条件下完成的, 因此它的矿物组合成分比较简单, 粘土矿物、盐类矿物以及煤、石油等有机物质都是沉积岩所特有的。而且, 沉积岩中颗粒之间总是有孔隙的存在, 这就给油、气等资源以储藏空间。

如果仔细观察, 就可能会进一步地发现, 有些山体裸露岩石的层理极薄, 厚度仅为几毫米甚至1 mm左右, 叠加起来就像书页一样, 用锤子敲打的话很容易分裂成薄片, 这就是沉积岩中最丰富的一类岩石:页岩。

页岩气形成于页岩当中, 按照我国学者张金川的观点, 页岩气的形成是天然气生成之后没有远距离运移, 而在该页岩层内就近聚集、滞留的结果。当聚集达到现有技术水平能够开采的规模时, 就形成了页岩气资源。

篇4:除夕的由来是怎么样的作文

文/田歌

在泰山极顶玉皇殿门外,有一方高6米、宽1.2米、厚0.9米的长方形石表,白中透黄,形制古朴,石上无字,因此被称为泰山“无字碑”。这块无字碑是何人所立?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泰山无字碑为秦始皇所立,立碑的涵义在于焚书。关于这一点,清乾隆皇帝说得最明白。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本意欲焚书,立碑故无字。”但这种说法经不住推敲。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八(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开始第二次出巡,“……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刻所立石,其辞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这充分说明秦始皇在泰山上的立碑是刻有文字的,绝非无字碑。

有些人认为,泰山无字碑原是有字碑,只是饱经风雨,字被风化剥蚀殆尽,以致无迹可寻。这种说法也难以自圆其说。现存无字碑石的风化并不严重,且在宋代才称为无字碑。如果是秦碑,秦二世所立之碑在宋代尚可辨认146字,这方石碑不可能剥蚀得一字无存。

还有人认为无字碑是汉碑,为汉武帝所立。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走出皇宫,踏上泰山封禅的旅程。公元前109年初,武帝到达泰山。《封禅书》载:“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上遂巡海上,四月还至奉高,上泰山封。”这说明汉武帝的确在泰山顶上竖过碑的,但史书上只载“立石泰山之巅”,却没有“刻所立石”的记载。这证明武帝所立的是一块无字碑。这方无字碑与现存的无字碑位置相似,是在泰山极顶。按照惯例,不是开国皇帝,是没资格在泰山刻石纪号的。因此汉武帝只能立石而不能刻字。但仔细一推敲,又有令人疑惑之处:秦二世非开国皇帝,却在泰山立有字碑,碑文为胡亥诏书,丞相李斯篆书镌刻。汉武帝完全可以援引秦二世的做法,大颂他的文治武功,不至于仅为封禅而封禅,而放弃在泰山上留下文字的机会。到目前为止,确定无字碑为汉武帝所立,还缺乏足够证据。无字碑究竟为何人所立,一时还难下结论。

“垂青”一词的由来

文/侯夫强

“垂青”,《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为“用黑眼珠看,表示重视或喜爱(青:青眼,黑眼珠)”。如“他的表演深受观众垂青”。说起这一词语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据《晋书·阮籍传》所载,阮籍狂放不羁,愤世嫉俗。他能作青眼和白眼,两种眼神各有所用。对情投意合的人,他就青眼相看,对那些“礼俗之士”,便以白眼对待。他母亲死后,有一个名叫嵇喜的人前来吊丧,他认为此人太庸俗,于是拿白眼对着人家,闹得嵇喜很不高兴。嵇喜之弟嵇康,也是当时一大狂士。当嵇康携酒挟琴来看望他时,他立刻笑脸相迎,以青眼相见。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用“青眼”和“白眼”分别表示重视和鄙薄。“青眼”,即眼珠在中间,正视。后人用“青眼”、“眼青”等表示对人的尊重和喜爱。这里的“青”,都是指青眼,即以黑眼珠对人直视。

“青眼”常被写成“垂青”,表重视之意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篇5:大家都是怎么过除夕的

年夜饭

年夜饭的来历还是有一个远古传说,在传说中年是一个怪兽,而人们为了躲过年所以不停地研究它,每到年出没的时候人们就会将家中的家畜关好,大门紧闭做好丰盛的晚餐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所以每当一年的最后一天人们都会回家与父母亲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包饺子

与以往不同的是过年吃的饺子里会包一些带硬币的饺子,寓意着来年发财,不过各地的风俗不一样有的,地方还会吃混沌或者面条不过都是祈福来年健康财运连年。

贴春联

春联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庆祝新年特有的,无论是什么地方都会选择一副寓意好喜庆的春联贴在大门上来增加节日的气氛,对联分为上联下联与横批,有的地方还会在中间贴个福,不过有大门的那种则会在门上贴门神。

燃放烟花炮竹

鞭爆声是比较大的而春节放鞭炮除了为了增加过年的气氛给人们创造更多的欢乐外另一个寓意则是希望噼里啪啦的响声可以将一切小鬼吓跑,来年可以过得更好更顺利。

挂灯笼

有些地方是要在门口挂上红灯笼增加过年的喜庆氛围,而除夕夜要将屋里的灯全部打开灯火通明,门口的灯笼从初一到十五晚上要一直亮着寓意着延年益寿灯火相传。

压岁钱

压岁钱可是这一年最好的最受孩子们喜欢的事情了,年夜饭过后晚辈要给长辈们拜年这样可以得到一份压岁钱,这更能体现出一家人其乐融融,更意味着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晚辈受到长辈的关爱。

关于除夕的对联

上联:星回于天岁云暮;

下联:年尽此夕夜如何。

上联:夜歌有酒消残腊;

下联:高烛谁家候曙光。

上联:寒笳送尽人间腊;

下联:晓角吹回雪里春。

上联:爆竹声中催腊去;

下联:寒梅香里送春来。

上联:才子祭诗,词坛雅事;

下联:农人祈谷,村落遗风。

上联:灶祀黄羊,早辞残腊;

下联:樽浮绿蚁,以待来年。

上联:夜如何其,晓钟未动;

下联:岁云尽矣,更漏频催。

上联:俗记吴农,分岁家家喧爆竹;

下联:辞传楚客,迎年处处换桃符。

上联:美景良辰,喜见天时初转泰;

下联:光风霁月,幸逢人事又重新。

上联:美景良辰,喜见天时初转泰;

下联:光风霁月,幸逢人事又重新。

上联:几点梅花添逸兴;

下联:数声鸟语助吟怀。

上联:莺梭织出添花锦;

下联:燕剪裁来特色春。

上联:淑气千重山水秀;

下联:春光万里画图新。

上联:东风吹暖英雄门第;

下联:喜报映红光荣人家。

上联:国逢安定百事好;

下联:时际芳春万象新。

上联:山河有幸花争放;

篇6:除夕加班工资是怎么算的

日工资(月工资÷21.75)×200%×天数;

小时工资(日工资÷8)×200%×小时数。

2.公式说明:

其中21.75天为平均每月计薪天数。加班工资计算基数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来确定。

3.加班工资基数算法:

(1)签订劳动合同:法律规定是日工资按平均每月计薪天数21.75天折算,小时工资则在日工资的基础上再除以8小时。不包括年终奖,上下班交通补贴、工作餐补贴、住房补贴,中夜班津贴、夏季高温津贴、加班工资等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2)没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没有约定的,按照集体合同约定的加班工资基数确定。

篇7:有关除夕的由来介绍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返回目录

除夕的来历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年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以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除夕之夜,最为热闹、喧阗,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它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头发白了都不能忘记。

每年阴历十二月三十或二十九日是一年最后一天,俗称过年,是一年最重要的节日。在农耕的社会与作物的收获有关,在殷墟甲骨文上,「年」字亦可能解释为「收获」,说文解字中解释「谷熟」,所以古代过年就与今日原住民的丰年祭相似,表示一年的结束并庆祝作物的丰收,神人同乐,另一方面,祭祀神灵,感谢其护佑,并祈求来年好运。

过年的目的在除旧布新,因此,民间在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上天,接着就举行大扫除,俗称「清」,将家内洗刷一新,意味着除去旧年的一切晦气,扫除之后,接着要贴春联。除了门上贴春联之外,在室内外贴「春」或「福」的方形红纸,也在米缸或谷仓贴「满」字,在橱柜贴「山珍海味」,猪寮、牛寮贴「六畜兴旺」。贴红色的春联显现出即将来临吉祥的新气象。

除夕当日午后,各家张灯结彩,每家备牲醴、菜碗、粿类祭祀祖先和神明,供品中一定会有发粿和年糕,表示年年高、步步高,事业发达。还有饭上插春花,称为「春饭」,春与剩谐音,表示富裕,另加一碗「长年菜」,这些供品都有吉祥的意义。除夕的祭祀是感谢神明和祖先一年来的庇佑并祈求来年多福。

祭祀神灵之后,一家大小围坐一桌吃年夜饭,俗称「围炉」。古人席地而座,围着炉子吃饭,有桌子之后,将炉子放在桌下,不忘古人围炉的旧俗,并在炉的四周摊铺制钱,象征财旺。围炉时所备的菜也都有吉祥意义,如菜头取意好彩头,长年菜取意长寿。鱼圆、肉圆和虾圆取意三元及第,鱼取意年年有余,吃的时候,越慢越好,取意长久,菜中唯独鱼不能吃,要留下有剩余。

围炉之后,长辈分压岁钱,将炉周所摊的制钱或另用红线穿的铜钱一百个「取其长命百岁」作为压岁钱,现在则以红纸包纸钱,俗称「红包」。

分过压岁钱后,一家人围坐炉边,欢谈达旦,谓之守岁,民间认为守 岁具有为父母祈寿的效用,这是孝道的表现。守岁到午夜十二时后,大家放爆竹,迎接新年。

<<<返回目录

除夕为什么要隔年饭

供隔年饭是从古代开始就延续下来的新年传统之一。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以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当然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图个吉利。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籽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隔年饭体现了我国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祈愿。

篇8:你的论文是怎么写的?

在挣扎了近一个月之后, 终于开始于五月初动笔写论文的第一稿。选题是关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频道中的夜间栏目《神州夜航》。因为在上学的时候经常会听, 所以一些感触是有的。

之后的一个月, 每天都上网去写一点, 有了灵感就写在纸上。终于在六月来临的时候完成了第一稿《情感·解惑·人生——我看〈神州夜航〉》。7000多字的论文, 原创部分应该在二分之一吧!但自己也已经很满意了, 毕竟这是自己在大学四年里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了!

答辩时间大概在二十分钟左右吧!后来的成绩是“A-”, 老师评的, 心里有想法也是无处说的。见好就收!以后的日子里, 自己想起大学的时候, 论文还是我一段不错的记忆!毕竟那是自己独立、认真完成的, 虽然不够成熟!

刘国荣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 (徐州)

我的本科论文选题是关于曾国藩。之所以选择写曾国藩, 主要是自己对曾国藩十分喜爱, 这样就打定主意写他了。对曾国藩的研究有很多人, 我的专业是中文, 就想从曾国藩的文论思想做点探讨。一开始就大量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先看看别人是怎么研究的, 从哪些方面入手, 然后自己找了个切入点, 与指导老师商议并征得同意后, 开始研读曾国藩的研究资料。

这个工作进行了大约一个月左右, 对曾国藩的文论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后列出了一个大概的写作提纲。有了大概的提纲, 我写了个开头, 之后就无法继续下去, 感觉难度较大。后来与指导老师商议, 得到指点后, 又开始研读资料。由于一个指导老师带七八个学生, 因此只能给予一些宏观的指导。我一边写一边查阅资料, 到最后还是借鉴和借用了别人的大量研究资料才得以完成15000字的论文。

虽说自己下了很大功夫写论文, 但还是觉得自己的论文价值不大。主要是梳理了一些研究成果, 加之少许自己的见解。但通过这次论文的写作, 自己懂得了论文写作的过程, 也认识到研究需要注意的东西。

俞水毕业于南开大学

2005年春节过后, 我开始考虑毕业选题, 因为学习的是法律专业, 但是对新闻传媒感兴趣, 又即将于毕业后读新闻传播专业的研究生, 于是开始寻找法律与传媒的结合点, 后来在翻看和查阅了一些资料之后, 选择了新闻报道中的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一题。

在有了设想之后, 便找到学院民商法方向的老师请教可行性, 得到许可后, 表明了希望这位老师做我的论文指导教师的意愿, 老师同意, 这个论证题目的阶段结束。

之后就是再准备资料, 撰写论文提纲, 提交指导教师, 老师给予指导, 几个来回之后, 提纲敲定, 开始写作具体内容, 写作的过程就比较快了。之后提交指导老师, 老师给予细节的修改意见, 再修改意见后, 就定稿了。6月份, 准备答辩, 自己准备老师在答辩时可能问到的问题, 最后, 答辩顺利通过。

高萍萍暨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我的本科论文题目是:“作者之死”对语文教师角色的启示。从2006年10月25日到2007年6月9日, 花了将近8个月的时间。为写此论文, 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进行综合、发现, 其中引用了一些学者的观点作为论述的论据, 最终的观点及结论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的, 论文大部分为自己独立写作。

指导老师对论文的撰写过程及定稿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认为观点新颖, 论证充分, 对当前的语文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答辩小组老师在审阅、答辩后认为本篇论文的观点较新, 对当前的语文教师角色定位有所思考, 但应加强语文教师新角色部分的写作, 以便更具指导性。

我自己认为该论文所选的角度比较新颖, 因为基本上很少有学者把“作者之死”理论与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结合起来, 这样扩充了文学理论的用途范围, 也为探讨语文教育提供了新视角。但限于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对文学理论认识的程度高低不一, 加上当前应试教育的现状, 所以真正用于指导实践还有待时代的发展和语文教育的不断深华。

潘慧黑龙江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我的本科论文题目是对《水煮三国》后现代性叙事特征的分析。从2006年12月到2007年5月, 我可谓是悉心准备。论文参照了一些观点, 主要是自己写的, 并没有大部分的抄袭前辈的观点。

在最终的答辩中, 我的论文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老师也给予了比较好的评价:有新意, 能联系当下文学热点现象探讨《水煮三国》, 是从小处入手, 从大处出来, 是一种较好的对文学的研究方法。

上一篇:修改后德育练习题下一篇:幼教工作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