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劳动有关的诗歌

2024-04-13

与劳动有关的诗歌(共8篇)

篇1:与劳动有关的诗歌

运送货物真忙

我在诗歌创作

内心火热激动

创造财富

创造舒适的环境

大家一个目标

建设伟大的中国梦

发挥大家的正能量

听机车隆隆

呼啸而过

看农民喊着号子

备耕生产

农民大哥在大棚里

发蔬菜和水果

用心血和汗水浇灌

清洁工人是城市美化师

把街道打扮得干干净净

这是一个现代化城市

高楼林立

街道整洁

树木茂盛

市场繁荣

车流不断

聆听天籁音

隐约人语声

蕴含着人们的期待

期待着春风常在

期待着夏天火热

期待着秋天收获

期待着美好的一年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建设美好家园

世界对人们微笑

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劳动增进友谊

大家团结向上

劳动最光荣

劳动者是最美的人

热爱生活

真惜生命

把满腔的热情

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劳动过后

能享受生活

安心休息

好大家一起来劳动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爱劳动的诗歌

2.赞美劳动的诗歌

3.赞美五一劳动节的诗歌

4.五一劳动节的诗歌精选

5.五一劳动节经典诗歌大全

6.歌颂五一劳动节诗歌短

7.51劳动节的现代诗歌

8.歌颂辛勤劳动者的诗歌

9.关于劳动节的儿童诗歌

10.五一劳动节古诗和诗歌

篇2:与劳动有关的诗歌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诗歌吧,诗歌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五一劳动节诗歌(精选6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一劳动节诗歌1

劳动创造财富

小时候,父母早出晚归

幼小的心灵,总是难以理解

为什么爸爸妈妈不在家陪伴着我们

小时代,兄弟姐妹多

哥哥姐姐看弟弟妹妹

作为孩子

还要打扫家里卫生

还要脖子上戴着家里的钥匙

有时,还要烧饭

等爸爸妈妈中午和晚上回来吃饭

幼小的心灵,想啊想

爸爸妈妈为什么白天不在家

想也想不通

想不明白

今天,我人到中年

终于通晓天机

原来我们的爸爸妈妈是在劳动

白天,爸爸妈妈不能留在家里

爸爸妈妈需要劳动

创造财富,用以养家

用以养护我们幼小的生命

爸爸妈妈不辞辛苦

爸爸妈妈任劳任怨

爸爸妈妈就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守护神

辛苦了,我们的爸爸妈妈

感谢二老,现在我们长大了

五一节!向我们的爸爸妈妈致敬

爸爸妈妈劳动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上

我们努力,我们加油

爸爸妈妈!我们变得更加成熟了

五一劳动节诗歌2

劳动者赞歌

为了让沙漠边的小城能有不夜的亮光,为了千万劳动者能安全连续地运用电能,去建设祖国。

我们的电业工人,起五更,归月色,战沙暴,巡线,检修,消缺,从不毛之野到喧嚣的街头闹市。

从架空线到地缆的每个角落,细心检查,不让每一个隐患从眼前滑过……

这就是光明使者,为自己劳动者的节日献上的最真的赞歌!

五一劳动节诗歌3

劳动号角

昨天的风吹起了劳动的号角,今天,晴朗的天空在预告

劳动的时刻即将来到

劳动者是辛勤的农民

在清晨的田野里,满是耕种的农民

构成一幅朴实的画

劳动者在农民身上得到最美的体现

面朝黄土背朝天

勤劳朴实一年年

与地为友至大寒

平平实实过大年

今天,我看见劳动者走进田野

清晨的温馨使他们与土地融为一体

满脸大汗

他们却笑一笑,接着干

到处都是

使我心灵震撼

劳动人民对土忠,劳动人民不平庸

劳动人民在流汗,劳动人民最能干

劳动人民最勤劳,劳动人民在耕种

劳动人民被歌颂,劳动人民真感动

劳动人民节日干,劳动人民在流汗

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我敬佩劳动人民。

劳动人民最贫穷,劳动人民最光荣。

五一劳动节,劳动人民的节日

他们却不知道该休息该旅游

只知道雨后耕种

他们正扛着锄头往田里走。

五一劳动节诗歌4

赞美劳动

今天过节

法定的属于劳动者

于是,赞美授勋都在二十四小时内

拥挤

今天休息

但我听到

早晨四点

邻居大哥已经出门

和往日一样

他要在七点前

扫完小区的全部通道

他的老伴儿租了个两平米

冬冷夏热的彩钢房

做着缝补和纤裤脚的生意

从来没看到她休息

只感觉她的眼神儿越来越不济

就在刚才

我问五一节也不歇一天

大哥说

楼道哪能一天不扫

大嫂说

少出一天就少挣一分

老的要吃药

小的学费等着掏

五一节的上午十一点

忙碌的人们不约而同地说

夏天来了

五一劳动节诗歌5

树在春天里

我们朴素的愿望

就是永不停息的劳动

就是让劳动成为美德和手艺

代代相传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这深入骨髓的传统和习惯

纯粹如父亲的面孔

让人无法抗拒

一天又一天

一年又一年

我们把田野小心的拿在手上

放在心上

在乡村在四起的歌谣里

劳动是我们成熟的唯一途径

如今幸福正从深入浅出的劳动开始

从田野和乡村的所有角度

天南地北的包围我们

热爱劳动

我们疲倦的身子纯净

灵魂安详

五一劳动节诗歌6

共同奋斗

清秀的水

飘扬的五星红旗下

盛开着五十六朵鲜花

每一个民族就是一朵花的光华

光华如同劳动的自豪伟大

祖国人民一心一意

共创和谐、文明、富强、幸福的大家

春风吹绿化

春雨催发达

共同奋斗

山河迎盛世

儿女勤劳

同甘共苦

开拓新世界

生命闪金华

幸福靠创造

价值递增加

春天播撒快乐种

不怕虫豸糟蹋

秋天收获幸福果

阳光灿烂

我们似星光奋发

业精于勤

行在平凡你我他

时代的春天

科学的修凿

崎岖的路

用我们的智慧和坚硬的手

绘制理想的蓝图

勇敢的战胜困难

幸福就在明天

眉舒颜开

愉悦的心怀

只有在劳动得到收获的时刻

快乐幸福就在无比的欢欣中

篇3:与劳动有关的诗歌

1953年起, 国家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国民经济建设进入有计划发展时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强化, 劳动工作纳入国家计划经济范围, 城镇劳动力配置由国家包揽, 对职工的招收、调配实行统一管理;职工工资也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政府通过加下达指令性工资总额计划, 严加控制;劳动保险实施范围、待遇标准实行审批, 退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 调剂使用;厂矿企业编制安全技术劳动保护措施计划, 加强劳动安全卫生管理, 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1957年, 全省职工63万人, 比1952年增长了2.24倍, 职工年人均收入由1952年的385元提高到516元。同时加强劳动保护的工作, 职工劳动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 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 生产建设盲目上马, 劳动力管理失去控制, 过多地从农村招用新工人, 至1960年底, 全省职工猛增至145.59万人。基本建设战线和“大炼钢铁”大量使用民工, 削弱了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力。1958年底, 全省农村劳动力由1957年的518.8万人, 下降到479.1万人。在工资分配中, 否定按劳分配, 大搞平均主义, 取消计件工资和奖励工资, 劳动生产率急剧下降;加以新职工增加过多过猛, 职工平均工资从1957年的516元降至1958年的433元, 降了16%。劳动保险亦因职工人数剧增而停止审批, 新、扩建企业新职工的劳动保险问题, 由企业自行制订一些权宜办法。在“大跃进”中, 由于企业的劳动管理遭到严重破坏, 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受到冲击, 瞎指挥和违章蛮干作风盛行, 各种工商事故不断发生, 1958年全省职工因公死亡高达580人, 1959年为451人, 1960年为516人, 这是职工伤亡事故最多的时期。“大跃进”期间, 技工培训工作有所发展, 技工学校从1956年的1所, 发展到1960年的29所, 这些学校大部分是因陋就简办起来的, 教学质量不高, 但为以后职工教育工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从1961年起, 国家为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 进行国民经济调整, 压缩基本建设战线, 缩小生产建设事业规模。按照中央统一部署, 福建省大量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精简的主要对象是1958年后来自农村的新职工。1962年底, 全省职工人数为103.49万人, 比1960年减少42.10万人, 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精简职工的同时, 全省加强劳动计划管理, 严格控制增加职工。企业普遍加强劳动定额定员管理工作, 进行劳动组织整顿。到1965年底, 全省职工仅比1962年增加14.59万人, 增加的人员主要是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中专和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复退专业军人以及回收一些精简不当的职工。在工资分配方面, 根据1961年中共中央在《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 (草案) 》中重申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 福建省逐步恢复计件工资制和奖励工资, 1961年底, 全省占总数25.42%的工人实行计件工资制。1961年和1963年两次调整部分职工的工资级别, 1965年, 职工的年人均工资提高到501元, 接近“大跃进”前的水平。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经过整顿逐步得到恢复, 加强了企业安全管理, 健全安全机构和规章制度, 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 全省安全生产状况有所改善, 1961~1965年, 职工年均因公死亡数为123.4人, 大大低于“大跃进”期间的数量。

“文化大革命”期间, 福建省劳动工作受到严重破坏。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后, 全省各级劳动管理机构相继瘫痪, 学校停课、企业停产“闹革命”, 各项劳动规章制度被彻底冲垮。1966年至1968年, 学校基本停课, 大学不招生, 工厂基本不招工, 大批初、高中毕业生滞留城镇, 就业形势严峻。1968年12月, 根据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 福建省开始大量组织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此期间, 除通过征兵、升学、招工等离开农村的以外, 1978年底在乡的城镇知识青年仍有12万人。1970年至1972年, 由于扩大基本建设规模, 劳动力管理权限下放, 企业大量增加人员, 出现职工增加人数、工资总额、商品粮人口计划“三个突破”, 1972年福建省全民职工总数达到109.2万人, 比1969年增加22.44万人。在用工制度上, 1970年以后, 开始控制招收临时工, 对部分全民所有制企业临时性用工, 符合条件的转为固定工;1971年, 全省有6.2万名临时工转为固定工, 进一步强化了固定工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 技工学校全部停办, 企业放松对职工的技术培训, 工人技术素质下降。职工工资管理工作被取消, 在“突出政治”、“反对物质刺激”口号下, 否定按劳分配, 工资长期冻结, 在10年中, 全省职工的平均工资仅增长7.2%。在“文化大革命”中, 劳动保护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劳动保护机构从上到下被撤销, 企业安全技术机构陷于瘫痪,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被砸烂, 安全管理陷于空白。职工的劳动条件得不到改善, 工伤事故上升, 1972年至1975年, 全省年均因工死亡152.2人, 重伤450人。同时, 劳动保险管理机构亦被撤销, 结余的劳动保险基金被移作他用, 劳动保险基金的统筹、调剂中止。原由劳动保险基金项下开支的费用改由企业直接负担, 导致部分退休职工生活发生困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福建省劳动工作在清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影响的基础上, 得到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各项工作贯彻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努力适应发展经济的需要。

1979年, 根据《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 福建省对上山下乡政策作重大调整, 缩小上山下乡范围, 逐步安排在乡知识青年回城。1981年,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工作全面停止, 共安置返城知识青年34.3万余名。

为解决“文化大革命”后出现的就业高峰, 从1980年开始, 福建省对劳动就业制度进行改革, 贯彻国家制定的“劳动部门介绍就业, 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 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广开就业门路, 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城镇待业青年通过举办集体经济等形式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从1979年到1990年, 全省共安置城镇失业人员146.56万人, 失业率从1979年的9.7%下降到1990年的2.6%, 基本解决历年积累下来的失业问题。在解决就业问题中, 从1979年开始, 全省各级劳动部门相继组建事业单位性质的劳动服务公司, 担负组织社会劳动力进行生产自救、就业服务、就业训练、创办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任务, 并行使劳动部门失业救济、社会劳动力管理等部分行政职能。

1982年, 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也相继创办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劳动服务公司, 开办生产、服务网点, 安置本单位待业人员。到1990年, 全省共创办劳动就业服务企业3733家, 累计安置失业人员37.58万人次, 为解决就业问题做出贡献。随着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福建的境外就业工作也迅速发展, 境外就业人员遍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澳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民间劳务输出和外派劳务输出, 为福建省劳动力向国际流动、拓宽就业渠道开辟了道路, 同时也取得经济效益。自1980~1990年, 福建省累计外派劳务人员25614人次, 完成营业额10986万美元。

随着生产建设的发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只能进, 不能出”的固定工制度, 已不能适应企业生产需要, 因此从1982年开始, 福建省对用工制度进行改革, 一些企业在当年招收新工人时, 实行劳动合同制。1984年, 福建省在全省范围实施以搞活固定工为重点的用工制度改革。长期以来单一的、以固定工为主体的用工制度开始得到改变。同年, 试行劳动合同制的范围扩大到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 从社会上招收的新工人, 疑虑试行劳动合同制。与此同时, 在国营工业企业中开展整顿劳动组织工作, 严格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1988年至1990年, 在深化劳动制度改革中, 整顿劳动组织的主要内容为企业优化劳动组合, 全省有312家企业、11.54万职工参与优化劳动组合, 占国营企业固定职工的12.81%;优化组合后有富余职工6569人, 大部分得到重新安置。

为搞活企业用工制度, 1984年5月, 福建省根据55位国营企业厂长、经理发出的给企业“松绑、放权”的呼吁, 向企业下放部分招用、辞退工人的权利, 逐步向用人、就业双向选择的方向发展, 促进企业劳动制度的改革。1986年底, 福建省开始试办劳务市场, 为企业选择劳动者和劳动者选择职业提供服务。到1988年, 全省共建立各级劳务市场94家, 进入市场交流的劳动者有23.53万人次, 这为以后培育发展劳动力市场打下基础。为配合劳动制度改革, 根据国务院《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 福建省从1987年起相继在省、地 (市) 、县三级恢复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建立劳动争议仲裁机构, 处理因履行合同、开除、除名、辞退违纪职工而发生的劳动争议。1987~1990年, 全省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412起, 设计职工人数585人, 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

工人技术培训工作在1978年后开始恢复, 1985年前, 福建省主要进行青壮年职工的文化、技术补课。1986年, 在工厂、企业实施“先培训、后上岗”制度, 普遍开展中、高级工人等级培训、岗位培训, 逐步建立“培训、考核和使用、待遇”相结合的制度, 全省工人队伍的技术结构有明显改善。同事加强技术学校教育, 1979年, 批准新办和复办15所技能学校, 至1990年, 全省技工学校发展到141所, 累计培养具有中级技术水平的毕业生8万余人, 为企业输送一大批技术骨干, 促进工人队伍整体技术素质的提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 福建省开始对工资分配制度进行重大改革, 恢复按劳分配的原则。1984年, 福建省下放给国营企业部分工资管理权限, 企业有权按照生产需要选择工资形式, 取消奖金封底, 企业的奖励基金, 可用于发奖, 也可用于调整部分职工的工资或自费工资改革等, 这对搞活国营企业起了促进作用。1985年起, 国营企业的工资改革和调整与机关、事业单位脱钩, 在有条件的企业中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到1990年, 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国营企业共2403家, 职工75万人, 分配占企业总数和职工总数的31.62%和70%, 初步理顺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在企业内部分配改革中, 逐步打破吃“大锅饭”的工资分配制度, 实行浮动工资、计件工资、岗位结构工资等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 搞活内部分配, 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在生产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 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迅速得到提高, 1990年, 职工年人均工资达到2162元, 比1978年增长了281%, 扣除物价因素, 实际增长了52.6%。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城镇集体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享有较充分的工资分配自主权。

随着《劳动保险条例》实施范围逐步扩大, 1985年起, 福建省对劳动保险进行探索性改革, 在全国率先实行退休基金省级统筹, 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固定职工中试行退休基金全省统筹, 厦门经济特区以市为单位自行统筹。全省纳入统筹的单位有1833个, 在职职工60万人, 退休职工8.7万人, 改变了企业退休费用负担畸轻畸重的状况。1989年1月, 全省退休基金统筹范围扩大到除民政福利企业、劳动改造企业和国营农场外的所有全民所有制企业和供销合作社、劳动服务公司集体所有制企业中的全部职工。至1990年, 全省纳入统筹的单位共13441个、职工112.7万人、退休职工22.42万人, 有效地保障了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与此同时, 还对企业职工病假、探亲假、医疗、抚恤等待遇进行改革, 制定劳动合同制工人、临时工的社会劳动保险待遇。1986年, 建立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制度, 对失业职工按规定发给待业救济费、医疗补助费等。至1990年, 全省实施待业保险的全民所有制单位1.2万余个、职工120万余人, 帮助14733名失业职工重新就业, 促进了企业劳动制度的改革。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劳动保护、安全生产工作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1982年, 省人民政府颁发《关于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试行规定》, 在企业中普遍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1984年, 对劳动保护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 在福建省建立国家劳动安全监察制度, 劳动保护由单纯的行政管理转变为实行国家监察。1986年, 运用安全系统工程方法, 制定《福建省工业企业劳动安全监察程序表》, 对企业开展全面监察, 收到显著效果。《福建省工业企业劳动安全监察程序表》被编入《1988年中国职业安全卫生年鉴》, 在全国推广, 为全国劳动安全监察工作做出贡献。与此同时, 工程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管理、尘毒危害治理、女职工劳动保护、矿山安全监察和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劳动保护科学研究等项工作也取得成绩, 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大为改善, 职工的千人死亡率和千人重伤率从1982年开始连年下降, 有效地保障生产建设的顺利进行。

1991~1996年, 福建省劳动工作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劳动工作提出的任务和要求, 全面深化劳动制度改革, 加快建立劳动力市场,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制度的框架基本确立, 劳动工作基本实现从传统的劳动体制向新型劳动体制的历史性转变。

就业局势稳定, 就业领域多元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和就业机制市场化的新格局初步形成。市场就业已成为主导地位, 全省失业率控制在2%以下, 低于全国3%的平均水平。劳动力市场建设取得成绩, 职业介绍所发展迅速, 基本形成遍及城乡的网络。

企业自主用人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新型用人制度基本确立, 全省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覆盖面和进度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1993年8月, 省政府发布《福建省劳动监察暂行规定》, 在全国率先建立劳动监察制度, 并扎实开展工作。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全面开展, 调解和仲裁的结案率、准确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得到加强, 限制高收入、保障低收入和工资正常增长的新型分配体制不断完善。

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为龙头, 工伤、失业、生育、医疗等各项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初步建立起社会保险体系。

职业技能开发工作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 改革培训制度, 调整培训内容,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全面展开, 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行。

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的新体制基本建立, 加强了法制建设, 强化综合管理和安全监察, 突出抓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强化了对重特大事故的查处, 安全生产形势较好。

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劳动法制建设得到加强, 全省先后制定颁布40多个地方性劳动法规和配套政策文件, 初步形成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劳动体系法规。

篇4:与劳动有关的诗歌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劳动力;价值;劳动时间

中图分类号:F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45-02

在今天不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中,有一种“去马克思的言论”有些专家公然说马克思的理论已经过时,现在我们需要西方那一套理论。更多的是在信奉马克思的内部也有这种质疑的声音,他们尝试各种方法来重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之所以人们对这个问题纠缠不清我想是由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社会的变化了,今天的社会和马克思那个年代相比完全不一样了。第二个方面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这两个方面之间不能够划对等但是也不是不相关。时代的变迁对于我们怎样去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

一、劳动成为商品的历史前提

劳动创造价值,这一观念是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先提出来的。这个观念里面已经包含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劳动产品的意思,问题是仅仅在这个停留在这个理论,并不能揭示出交换关系的平等与实际结果不平等之间的矛盾之处。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是在这里,“当别人看到物的时候,他从物的背后看到了人”。

马克思在这方面努力之处是:一方面沿着那些给予过他指导方向的古典经济学家的思路就是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劳动产品价值,分析劳动关系在历史上是如何演进的。另一个方向是从别的角度进行挖掘,创造价值的工人为什么会一贫如洗,相反资本家是怎么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呢?对于第一个方面马克思通过仔细考察工人的劳动,由此论证了现有的劳动关系不是偶然发生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个方面的认识就花费漫长的时间,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劳动者消费价值的差异来揭示劳动与资本之间交换结果的不平等或者说是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马克思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影响很大,马克思也正是借助黑格尔的辩证法来完成的。他利用辩证思维方式,对价值加以抽象,使其具有不同于价格的概念,对劳动加以抽象,使其与具体劳动区别开来,并且将实际含义的劳动力概念与劳动时间的概念区别开来。然而在1857—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当中,马克思还没有清晰区分“劳动”,“劳动力”这两个概念,一直到他的《资本论》中才正式加以区分。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概念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劳动创造价值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的;第二种是维持劳动力的价值以生活品费用来计算的。从劳动关系的历史来看,马克思这样写到:“所有权同劳动相分离表现为资本和劳动之间的这种交换的必然规律。”①这是我们国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中的翻译。这里的“所有权”与德文相对应,英国“所有制”,“财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然而英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没有使用“所有权”这个概念而是使用的是“财产”这个概念②。“所有制”,“所有权”他们都是关系概念。他们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发生关系来表现,概念本身没有不代表任何事物,然而财产概念却是一个实体概念,它的含义是很明确的。上面所写的“必然规律”也就是前提条件,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这一点。如果我们考虑到资本本身是积累的劳动产品,是对象化劳动的结果,对于这一前提条件我们应该加以关注。但是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马克思的关注点是对既有社会关系及其结果的分析,但是没有展开具体分析。

二、劳动力的价值化与货币化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时候,劳动力就有了可以进行交换的价值,当然就可以用交换的象征——货币来衡量了,这是劳动力被商品化的生产关系,在马克思看来:“要在交换价值,在货币的基础上,由联合起来的个人对他们的总生产实行控制,那是再错误和再可笑不过了。”③劳动经过交换成为一种商品,交换行为由直接交换发展到间接交换是通过货币来完成的,货币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有着被愈加抽象的过程,即它所代表的价值与自身价值越来越分离。例如:本来具有同等价值的贝壳、金属货币、贵金属货币、只是具有象征性的、本身的价值与其代表的价值不成比例的纸币,甚至连纸币都不需要的数字信息,等等,这一分离一直延续到今天。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本身作为劳动时间对象化的货币与其自身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是不相同的。这一趋势与社会制度的发展是一致的,货币作为交换价值的日益抽象以社会制度的不健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稳定为条件。例如:纸币依赖于国家而数字信息依赖于电脑系统。

所以说我们对马克思关于货币与对象化劳动的理解,也要将货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与货币所代表的劳动时间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将货币作为交换价值的手段与货币所代表的交换价值区别开来。

货币变成人们追逐的对象,是因为货币是财富的象征;所以人们才不顾一切追逐财富。马克思在书中这样写到:“货币在这里不仅仅是致富欲望的对象,而且是这一对象本身。这种致富欲望的本质就是万恶的求金欲。致富欲望是这样的,就像一种特殊形式的欲望,因此,它不同于对不同于特殊形式财富的追求,货币不仅仅是对象,同时也是致富欲望的源泉。贪欲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也是有可能的;致富欲望本身是一定的社会发展的产物。当然不是非历史的产物。”④

这里写到虽然贪欲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正是由于货币才给贪欲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劳动价值的货币化,给予了他人能够占有别人的剩余劳动机会,正是这样资本才能够得以形成和运作。从这一方面也可以说,人们追求财富也是一定历史的产物,是社会关系到一定程度的展现。换句话说,如果劳动力没有成为商品,没有被货币化,那么占有别人的劳动只能是通过战争,使用武力、仰赖于封建特权,这种财富的占有也是有限的、看得见的;只有到资本主义商品的生产关系和劳动力的商品化,才赋予这种财富的占有和集中以无限的空间和可能性。同样我们也得承认这也是时代的进步,就像上面所写的那样,社会关系没有發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占有别人的财富是通过战争的方式来解决的话,那么可以肯定的话就是血流成河更不要谈什么占有你的剩余劳动了,你的生命也被“无偿”占有,就是奴隶。

nlc202309030905

三、劳动力与劳动时间:谁与价值相关

早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就形成了劳动价值理论,已经蕴含了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劳动产品价值的思路,对于马克思来说,仅仅看到这里是不行的,这里不能解决的是不能揭示在交换关系的原则平等与财富分配不平等或者说形式的平等与内容的不平等之间的矛盾之处。因为这种情况下对于工人来说,他们劳动工资就是一定劳动时间的报酬,工人用一定的工作时间来换取相应的报酬看似很合理,没有什么不平等。古典经济学家的眼光也就止步在这里他们看到了用劳动时间与劳动价值之间是对等的,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解释资本是如何创造利润的。既然他们之间是对等的,工人劳动换取工资那利润从哪里出来的?资本家也不会辛辛苦苦不为挣钱,所以说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劳动价值理论并没有给这一问题合理的解释。

馬克思是通过对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的认识来解释劳动力付出的劳动时间与为了维持劳动力而消耗的劳动时间(生活费用)在量上的差,前者大于后者,这个差就是利润的空间,后者以工资形式获得了支付,前者支付工资后的剩余部分以立人的方式成为资本收益。当然,这个仅仅是一个理论推算,现实情况比这个要复杂的太多。从一定的“劳动—资本”交往的范围来说,这一基本的理论不可能被推翻,但是并不排除有特殊的、别的例外情况的出现。

马克思对问题第一个方面的认识是主要是受到古典经济学家的影响,对第二个方面的认识可以归结为对第一个方面古典经济解释缺陷的认识,即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在解释工资与利润的关系是不能自圆其说。

显然,仅仅强调价值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的理论,并不能将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理论区别开来,马克思的贡献在于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工资+剩余价值)与劳动力消费的价值(体现为工资)之间存在“价差”。为了进一步论证这一“价差”的存在,在马克思那里,价值的概念又被解析为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概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53页。

[2]Karl marx Frederick Engels Collected Works,Progress Publishers,Moscow1986 年版,第221—22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0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74页。

篇5:与诗歌有关的随笔:诗歌的边界

一个诗人把诗歌的题材纳入诗歌历史谱系进行研究是必要的,我们说一首诗歌有边界,是说一个诗人有边界意识。我们常常把一首诗歌说成小诗歌或者大诗歌,就在于一首诗歌有没有边界感。什么意思呢?有了边界,诗人在处理情感内容和修辞路径的时候,就会有所选择,包括句式,语调的掂量,各种诗歌元素的平衡。当一个诗人对诗歌的边界有了充分的认识以后,一首诗歌的完成会比较从容,而不是我们读到的表达慌慌张张,甚至产生混乱。也会避免表达的过剩,即使有意的越界,但并不妨碍诗歌的完整性和饱满度。边界意识的强调,是为了“去边界”的自觉,抵达巴特式的“中性”和“写作的零度”,成为语言事实之中可能的雄辩。

考察诗歌的写作现场,诗歌边界意识首先是生活给的,你的视野有多宽,眼界决定境界。其次是认知给的,边界在我们无知中已经成为某种高标,在茫茫大海成为礁石上的灯塔。现实是我们只能够在这个向度上无限地接近边界,边界甚至可以说是关于诗歌的虚构和诗人自我设定的理想乌托邦。历史-边界构成的诗歌写作乌托邦,不断地加入到思想观念、生存状态和趣味的美学革命中,成为诗人个体写作打破惯性牢笼的力量。边界,从众声合唱走向个人私语,召唤暗藏的灵感和生命的激情。边界,使个人美学的突围成为可能,因为,边界彰显“限制”,边界所编织的语言神话正是在边界中被解构,使语言的重构朝向未来的可能。边界的美学突围,是把现实人生转化为精神结构,凸显文本内在的生机。现代主义铺天盖地的意识形态、经济贸易、工业城市在语调上的趋同,诗歌在形式上的危机日益严重,诗歌在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上的边界意识已经成为诗歌创造自己身份的重要途径,边界意味着艺术的醒觉状态,意味着诗人的重生。

边界,意味着诗歌在处理诗人与世界的关系时的合法,边界意味着诗人与世界,诗人与语言事物之间的某种默契,是诗人与天、地、人、神和自己划定的契约,这样,我们的写作是不是赴某种宿命的约定,诗歌是约定,赴天地人神之约。边界是我们对外界事物的敬畏,边界使诗人练就一个强大的内心去赴命运之约。纵观历史上一切伟大的诗人,无一不是在边界上激励鞭策自己,打破幻觉,走向苦役一般的语言推陈出新之路。在公共话语强大磁性的写作语言、心理气氛之中,把细节的力量、想象的力量融入感受的边界,感受的边界决定诗歌的边界,在感受中直觉深渊一般、迷一般和我们内心呼应同时召唤当下现实的创造力,一定是边界的真相所在。

20xx/3/7

篇6:与春节有关的诗歌

1:把春天遗忘

春夜无人的庭院

轻轻的风儿在梦中歌唱

听,有人远去天涯的脚步声

有人又回到了故乡

如果我的枕畔有一片月光

今晚我便无法安眠

只因那心里还有她的倩影

在舞动我沉寞的眼神

每次仰望蓝天

云都飘往日落的地方

每次拥抱黑黑的夜

星都在最远处闪烁

想在灯下流几滴眼泪

又怕泪水反射昨日的心碎

离开温暖的软床

却不知道春天在等待着谁

你就在明亮的窗下

想着春天的爱

想着秋天的霜

想着一切甜美的花香

我已在梦醒的路上

偷偷地哭

悄悄地笑

慢慢地把自己的心遗忘

遗忘给春天

遗忘给思念的烛光

或是寂寞的希望

2:《踏进春天的门槛》

最后一场雪

与窗外的树巅

遥望无期

枝丫低垂叹息着

喷出的雾气

滴成春天的向往

一枚悄然拱出

冻土的嫩芽

轻叩着大地的门扉

那只逍遥漫步的麻雀

吱地一声

消匿于冰裂的树干后

享受爱情

郊外 轻盈的风筝

驾驶季节的小船

一路抒情地

抵达春天的领地

路上仍然泥泞着

偶尔的行人

竖起衣领

将寒冷关在门外

而春天的门内

阳光灿烂

3:过年回家真好

长大了

为了生活,为了生存

常年在外面漂泊

只能在过年时回家看看

背上沉重的行李

踏上熟悉的火车

听着火车的奏响声

慢慢地向家里走近

在那个火车上

看着许多陌生的面孔

一个又一个迫切想到家的愿望

人人都很兴奋

只能望着窗外

看着广阔的田野的荒芜

看着万里群山的孤寂

看着村庄的人为过年做准备

时钟走得太慢

拿着手机插上耳机

听着动听的旋律

得到心里的一种欣慰

等待着

等待着

盼到何时才能到家

当汽车快到村庄的路口

爸妈早已望着家乡的马路

看着父母在家门口等待着

看着家乡的亲戚朋友

家门口爸妈帮忙拿好行李

那一刻的心终于放下

原来回家真好

然后一家坐在一起吃饭

那时才真正体会到家的温馨

也感受到有家的温暖·幸福

过年时

天天在亲戚朋友家拜年,吃饭

走的脚酸了,也累了

有时看书,听音乐,看电视等等

能够陪我走过寒冷的春节

还经常出去看着大雪的纷飞

看着梅花盛开的美景

看着小孩子打雪仗,堆雪人

看着自然的宽广

享受自然的优美

看着孩童享受天真无暇的快乐

自己也想有那种快乐

但毕竟不能回到从前

因为自己长大了

不能像孩子那样天天玩着

作为自我要承担社会负义我们的责任

朝着我们人生的目标前进

向着我们的理想走近

勇敢飞向那片不知未来的天翼

今晚的月亮很美,快要圆了

时间飞快

就快要出去外面

又要背着厚厚的行李

踏上熟悉的火车

真舍不得那深爱的家乡

在外面

看不到家乡大雪纷飞的场景

看不到家乡梅花盛开的画面

看不到家乡孩童天真无暇的快乐

其实

过年回家

才能感受到有一种爱

一直存在我们的身边

才能体会到家的温暖

篇7:与春天有关的英文诗歌

与春天有关的英文诗歌1

THE SCENT OF SPRING

春天的味道

The village is full of the colour of white, and noises

Acacia flowers are blooming, attracting the wings of bees

To be covered with pollens of the sunshine

If you mix acacia flowers with flour and steam it—

We take a short cut to get ahead of the bees

And smell the scent of spring

“Acacia honey, acacia honey—“ Beekeepers

Prolongs his cry

And the road from * to the beehives are prolonged as well

翻译:

满沟的白,满沟的吵闹

洋槐花开了,它让蜜蜂的翅膀

沾满了阳光的花粉

把洋槐花和著麦面蒸熟——

我们抄捷径赶在蜜蜂前头

尝到了春天的味道

“槐花蜜槐花蜜——”养蜂人

在楼下叫卖的声音拖得很长

像从洋槐花到蜂巢的路一样长

与春天有关的英文诗歌2

Sound the Flute!Now it"s mute.Birds delight,Day and Night.Nightingale,In the dale,Lark in Sky,Merrily,Merrily Merrily to welcome in the Year.Little Boy,Full of joy.Little Girl,Sweet and small.Cock does crow,So do you.Merry voice,Infant noise,Merrily Merrily to welcome in the Year.Little Lamb,Here I am,Come and lick My white neck.Let me pull,Your soft Wool..Let me kiss,Your soft face.Merrily Merrily we welcome in the Year.翻译:

把笛子吹起!现在它无声无息。白天夜晚鸟儿们喜欢。

有一只夜莺在山谷深深,天上的云雀,满心喜悦,欢天喜地,迎接新年到。

小小的男孩无比欢快。小小的女孩,玲珑可爱。公鸡喔喔叫,你也叫声高。愉快的嗓音,婴儿的闹声,欢天喜地,迎接新年到。

小小的羊崽,这里有我在。走过来舔舐,我白白的脖子。

篇8:与劳动有关的诗歌

关键词: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工机制,劳动关系

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 对于完善我国劳动合同制度, 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 也应该看到,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也引来了诸多争议, 劳动者们认为, 单个的劳动者在具体的劳动关系中, 相对强大的用人单位永远是弱者, 企业则希望自身的自由度越大越好, 法律对企业规范得越少越好。在关于劳动合同法的诸多争议中, 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争议最为激烈。

一、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出现问题

《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不少人认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就是“终身制”, 主要是认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经签订就不能解除, 因而导致很多劳动者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视为“护身符”, 千方百计要与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用人单位不愿意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将其看成了“终身包袱”, 想方设法逃避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律义务。也有部分劳动者特别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 认为如果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自己就会受到极大约束, 终身捆绑在企业中从而丧失了选择的机会。

深圳华为公司出现大规模裁员事件曾引起广泛关注。华为公司补偿10亿元人民币鼓励7000名员工自觉离职, 公司要求包括任正非在内的所有工作满8年的员工在2008年元旦之前都要办理主动辞职手续, 竞聘后再与公司签订1至3年的劳动合同;废除现行的工号制度, 所有工号重新排序。劳动法学副会长董保华说:“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款限制过于严格, 不符合国际惯例。他在评价这一条款时半开玩笑得打了个比方说:“如果一个老板要开一家饭店或美容院需要招十几个女服务员, 然后和她们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如果他的老婆懂法的话, 肯定会大闹, 因为他和女员工之间的关系比他和他老婆之间的关系还要稳固的多, 因为据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之间感情破裂还允许离婚呢, 而签了无固定劳动合同他们之间就算绑在了一起。”北京大学教授、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肖鸣政谈及华为裁员事件时称这些企业的做法是在消极执行法律和政策。立法本意是为了在更大程度上保护劳动者, 尤其是更好地保护那些对单位贡献了“黄金年龄”的老职工的合法权益。虽然大多数劳动者对此持欢迎态度, 但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却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对此不满与忧虑。

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一种常态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非是我国首创, 这一做法在国际上也是通行的做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看看其他国家的做法。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与地区, 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比例远远超出固定期限合同的签订比例。而中国恰恰相反, 据统计, 中国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不到30%, 大量合同是固定期限的, 并且合同短期化现象十分严重, 三年以下的劳动合同占大部分, 一年一签的劳动合同最多。短期化的劳动合同不仅对劳动者会产生不利影响, 对单位的长远发展, 及对整个社会的就业稳定都是有一定负面影响。从世界范围看, 无固定期限合同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典型的模式:一种模式是美国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劳动力市场完全开放, 法律虽主张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但这种合同可以自由解除, 没有限制, 因此基本上仍是雇佣自由的模式。

还有一种是是欧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劳动力市场相当开放法律只对解雇作了部分限制。法国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只要有实际的严肃的理由就可以解除。英国的制度可以说是介于美国与法国之间, 需要有解雇的原因:即解雇理由、提前通知、经济补偿而言英国一般实行有理由不必通知, 有通知不必有理由, 通知期也可用补偿金代替的制度。我国劳动合同的解除制度则要求三者同时具备解雇理由还必须是法律严格限定的几种理由。比较起来, 这些国家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解除都没有我国的劳动合同法要求那么严格。

在日本, 终生雇佣是一种主要的用工形式, 我国的《劳动合同法》一出台, 不少人就质疑“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日本终身雇佣的“翻版”两者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还有很大区别: (1) 实际的适用对象不同。实际上, 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很大一部分是市场竞争力较弱的员工。因此, 无固定期限合同可能呈现社会福利性的趋势。而日本终身雇佣以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正式员工为对象, 精英化倾向明显。很多日本企业定期录用出色的非正式员工为正式员工, 给予终身雇佣待遇。 (2) 形式和保障手段不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有社会福利性倾向, 但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非福利性机构, 两者之间矛盾较为突出。因此, 主要通过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的强制力保障实施。而日本终身雇佣并非由国家立法确立, 而是完全由企业自发形成, 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做法, 其实施依赖于企业信用和惯例化的行业规则。

三、正确认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发挥其作用

1.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是铁饭碗

《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所说的无确定终止时间, 是指劳动合同没有一个确切的终止时间, 劳动合同的期限长短不能确定, 但并不是没有终止时间。一旦出现了法律规定的情形,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也同样能够解除。《劳动合同法》规定得非常清楚,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不同于过去的固定工, 它是劳动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的突破而不是倒退。无固定期限合同与计划经济的终身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打破“铁饭碗”是我们国家市场经济改革的最大成就之一, 企业活力是国家经济活力的发动机, 我们国家的立法机关不会去扼杀企业的活力。一个员工在这个企业达到了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件, 说明企业对这名员工的认可和肯定, 也证明员工对企业具有忠诚度, 无固定期限合同有利于维护一种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这对双方都有好处。如果仅仅考虑员工年龄大了就甩掉, 不承担社会义务, 企业不仅在道义上失了分, 也说明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感, 是一种短视行为。为了消除误解, 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将分散在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三十七条、三十八条中劳动者可以依法解除包括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内的各种劳动合同的13种情形做了归纳, 将分散在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三十九条、四十条、四十一条中用人单位可以依法解除包括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内的各种劳动合同的14种情形做了归纳, 非常有利于澄清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铁饭碗, 是终身制的误解。

2.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具有明显的优势

上一篇:寺坪镇中心小学教学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樊川所执法规范化建设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