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期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

2024-05-18

2019年秋期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通用6篇)

篇1:2019年秋期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

2019年秋期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白鹭》教学设计

白鹭

(知识点+教学设计+图文解图)

【诗意解读】:

《白鹭》这篇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虽没有华丽迷人的词藻,也没有浓妆艳抹的渲染,显得那么朴素无华。但是,它正是运用了如白鹭一般朴素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平常事物中蕴含的美!先是同白鹤、朱鹭和苍鹭作比照,彰显了白鹭“全身的流线型结构”,这就突出白鹭一种无与伦比的独特的美,颇有点儿“百鸟之中我为首”的意思了。不是吗?白鹤“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文末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白鹭是诗”,这一不寻常的比喻,特别是结尾具体化为“散文诗”,突出了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洁的特点,赞颂了白鹭的美。

作者: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任。

朗诵:梅园,辽宁艺术家协会会员,丹东戏剧家协会理事,丹东朗诵艺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有声语言学会认证朗诵教师,中国新诗百年优秀朗诵艺术家,中国诗歌春晚签约朗诵艺术家。

【同步练习题】: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平常--()

忘记--()

悠闲--()

2.文中第二自然段写到了朱鹭和苍鹭,这样写的作用是()

A.为了和白鹭形成比较,突出白鹭的精巧。

B.想说它们长得太大了。

C.突出它们的太不寻常。

3.第四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把清水田说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用“

“画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的句子。

5、阅读课文,回答文后题目

小题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画面名称

画面形象

画面特点

白鹭钓鱼图

和谐自然

枝头闲立

悠闲舒适

白鹭晚飞图

黄昏低飞

小题2:文中划线句中的“它”是不是在“望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小题3:评论家晓雪在《关于散文〈白鹭〉》中说“这篇散文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感受和独到的认识”,请结合文中语句具体分析其语言特点。

小题4:“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阅读下面的文段,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如何才能发现平常之景、平淡之人的美。

只要心存一份热爱与向往,一丘秀峰一片流霞,一帘飞瀑一脉河流,都会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涌动。挺拔的大树,葳蕤的小草,芳香的泥土,美丽的田舍,都能让我们领悟到美的极致。就是清晨的一滴露珠,傍晚的一缕炊烟,山林的一声鸟鸣,村巷的一声狗吠,也觉得有韵有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难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课前准备:挂图、配乐朗诵音乐带

教学时间: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诗句揭题,简介白鹭。

1、诗句两个黄丽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简介白鹭。体长50厘米,全身的毛雪白,生殖期间枕部垂有两根长翎,背和上胸部分蓬松蓑羽,以后消失。春夏多活动于湖沼岸边或水田中,主食是小鱼等水生动物。

二、初讲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写了白鹭哪几方面?

2、交流:

①指名读生字、找出新词、理解词语,并集体齐读。

寻常:平常。嗜好:特殊的爱好。

美中不足:虽然很好,但还有缺陷。韵味:含蓄的意味。

每每:每一次。

②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白鹭的?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二段(2-5)写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

第三段(6-9)写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

第四段(10)写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三、自由练读课文

1、你喜欢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

2、分类组合,学生互相评析指导。

四、写字指导

1、老师示范。鹤、蓑、喙、嵌、框、嗜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二、精读指导

1、指名朗读找出能体会作者感情的句子,读中品析。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文首、文尾相呼应,首尾圆合,深化了文旨。)

①通常的诗有什么特点?(语言精练、开锅、节奏感强,充满意境)

②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意味无穷的诗?

a、自读2~9节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明原因。

b、第2~5节写的是白鹭的精巧,第2节是概括地描写,第5节是具体的描写。

c、第6-8节写的是白鹭的韵味无穷,作者从白鹭觅食、栖息、飞行这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韵味。

(细细揣摩第七节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以《白鹭真的在瞭望吗?》为题目,晴天的早晨,白鹭常常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为开头,说话,陈述自己的观点。)

d、小结:静态的精巧、动态的韵味,都是一幅幅值得欣赏、口味的画。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

①这是什么句?请换一种说法。

(反问句,白鹭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②白鹭不会唱歌,为何还说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白鹭的外形那么漂亮,活动那么高雅,虽然它不会发出宛转的声音,但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带来欢乐,它就是一首无声的歌。)

3、说说自然界里还有哪些情景充满韵味?

(蜜蜂采蜜、秋虫呼叫、冬梅傲雪、高山流水、小桥人家)

三、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第三段的背诵:觅食-栖息-低飞-不会唱歌)

四、总结全文,巩固提高

1、作家郭沫若以诗人独特的眼睛和诗心,善于发现美、鉴赏美、评价美,发生动、形象、简洁和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言,借鉴电影蒙太奇的艺术,创造了气韵生动、情景俱美的意境,宛如一首流动的音乐,韵味无穷的诗歌,艺术地再现了白鹭不同角度的美,给读者以无限美好的艺术享受。

2、鸟是大自然中动人的音符,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鸟。

五、作业

背诵课文

小作文《白鹭真的在望吗?》

板书1:2

白鹭

精巧的诗

韵味无穷的诗

人类的朋友

板书2:

一首诗,一首的诗

韵味无穷

课文图解

篇2:2019年秋期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

1.会认“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箩”等10个生字,理解“婆婆、糕饼”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3.品读重点句子,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体会句子中蕴含的感情。

4.学习并运用结合重点语句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5.想象课文中描写摇桂花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l

重点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和“桂花雨”中,感悟语言的韵味,体会作者对童年生

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l

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所表达的感情。

1.字词教学。

注意“缠”是翘舌音,读“chán”,“浸”读“jìn”,不读“qīn”。左右结构的字有“懂、糕、饼、浸、缠、捡”6个,都是左窄右宽;上下结构的字有“兰、箩、婆、茶”4个,书写时注意上下的比例。对“糕饼”的理解可以进行看图识字,对“浸”字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2.阅读理解。

注意“缠”是翘舌音,读“chán”,“浸”读“jìn”,不读“qīn”。左右结构的字有“懂、糕、饼、浸、缠、捡”6个,都是左窄右宽;上下结构的字有“兰、箩、婆、茶”4个,书写时注意上下的比例。对“糕饼”的理解可以进行看图识字,对“浸”字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3.表达运用。

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在讲到这句话时,可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以便对母亲的话有更具体的感受。如:这里的环境很好,母亲会怎么说?再如:这里的水很甜,母亲会怎么说?课文全部学完以后,可仿照“摇花乐”的片段,以《_______乐》为题,写一段自己童年的生活趣事。

1.预习提纲

(1)课前搜集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

(2)在文中画出2个会认字和10个会写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婆婆、糕饼”等由生字组成的词

(3)课前思考下列问题:什么叫“桂花雨”?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桂花雨”?课文为什么以《桂花雨》为题?

(4)初读课文后,思考并与同学交流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回忆。

2.多媒体课件

l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初识“桂花雨”,品读“桂花雨”的香。

一、导入课文。

1.(由“雨”这个词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雨?(板书:雨)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它?(课件出示相关的词语)

春雨绵绵

牛毛细雨

细雨如烟

蒙蒙细雨

瓢泼大雨

狂风骤雨

倾盆大雨

2.点出课题。今天,当代女作家琦君将给我们带来一场与众不同的雨——桂花雨。(补全课题,生齐读)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

(1)为什么叫“桂花雨”?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桂花雨”?

(3)本文为什么以《桂花雨》为题?

4.要想把这些问题搞明白,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通过学生熟悉的雨导入新课,感受桂花雨落下的情景,引导学生质疑课文内容,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初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分类出示生字、词语,开火车读、指名读。(针对学生的认读情况,相机引导正音,切实让学生读准字音。重点指导“浸”

“缠”的读音。)

不懂

兰花

箩筐

婆婆

糕饼

沉浸

纠缠

茶叶

捡起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4.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5.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只有投入了才能有所收获。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结合文中的一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呢?(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6.指导学生朗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在扫除阅读障碍的同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并且联系生活实际读好相关句子,这样的课堂才是扎实的、有效的。

三、精读感悟。

1.初识“桂花雨”。

(1)“桂花雨”是什么意思?(是指很多桂花一起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文中是怎么说的?(生齐读)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关注感叹号,指导学生读出对“桂花雨”的赞叹。)

(3)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桂花雨”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句并写上批注。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集体汇报:这是一场的桂花雨。(请用上一个词概括说一说。)

这是一场_________的桂花雨。

生1: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板书:香)。

生2:这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板书:乐)。

生3:这是一场难忘的桂花雨。(板书:难忘)

生4:这是一场充满思念的桂花雨。(板书:思念)

2.品读“桂花雨”之“香”。

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交流,触摸文字的温度。

(1)课件出示: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①把这句话换个说法,变成肯定句。(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

②“浸”本来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

“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投入的、陶醉的、忘我的、沉醉的感觉。)想象一下,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借助老师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老师再小结:不论走到哪里,房前、屋后,左邻、右舍,村里、村外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不论白天干活,还是晚上休息,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总之,香气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③让芬芳的桂花香飘满整个教室,飘满整个校园,飘满我们的内心,让我们都浸在这浓浓的桂花香中吧。请大家用自己的方式读出你独特的理解。

(2)课件出示: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①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用“挑”而不用“捡”。(“挑”是有选择、有目的地挑选,而“捡”只是拾取。)分别用“挑”和“捡”说一句话。

(放在文中感受词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说话,这都是理解形近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的好方法。)

②“浸”是什么意思?在这句话里又是指什么?这里的“浸”和前面的“浸”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抓住“全年”“整个”“浸”等词体会桂花香气散发得久、散发得远、散发得广、散发得深入。)

③生齐读,读出桂花的浓香。

(3)课件出示:

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想象一下摇落桂花时那纷纷扬扬的情景,大声喊……

②看桂花纷纷落下的图片或视频,再大声喊……

桂花雨

③看着身边的小伙伴,边摇边大声喊……

你喊出了什么?请一起再把小作者的感受喊出来!

此环节围绕一个“香”字,紧扣“挑”“浸”两个字,通过品读词语、激情引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品析课文,感悟桂花香的浓郁和香气的醉人。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想象课文中描写“摇花乐”的情景,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一、精读感悟。

1.品读“桂花雨”之“乐”。

过渡:上节课我们品读了“桂花雨”的香,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这场奇特的桂花雨。这还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师板书:乐)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请圈画出来,说说你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交流,触摸文字的温度。

(1)课件出示: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①指名读。说说哪些字词让你感受到“我”的乐。

②引导学生抓住“可乐了”“帮”“抱”“使劲地摇”这些词语感受作者难以言表的快乐。

③为什么说“我可乐了”?联系上下文读一读。

(引导学生读读第2自然段,知道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它的香气太迷人。使学生明白联系上下文也是读懂课文内容的一种好方法。)

④辅以表情、动作,再次朗读。

(2)课件出示: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①引导学生抓住“大事”“总是”“缠着”这些词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我”盼望摇桂花时的急切心情。什么样的事是大事?

“我”会怎样缠着妈妈?

②发挥想象,完成填空。

______(时间),“我”就______(动作),______地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③师生即兴表演。

(3)现在终于可以摇桂花了,所以“我”可乐了。我们也快来和作者一起摇桂花吧。(出示“摇桂花”的动画。)师生互动采访式对话:

师:咦,你怎么这么开心,你在干什么呀?

生:摇桂花。

师:哟,瞧你乐得,你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桂花真香呀!

师:快看,桂花从树上落下来了。这桂花像什么呀?

生:真像下雨呀!

师:呀,看,一些桂花落在你的头上了,有什么样的感觉?瞧,又落到了你的脖颈上,你有什么感受?哈哈,又落到了他的身上了,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4)“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为什么说是“好香的雨”?引导读出“我”心中的快乐。

(5)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一下“我”现在的心情?你还知道哪些表示快乐的词?(生说,师出示课件)

欣喜若狂

兴奋不已

欢天喜地

兴高采烈

欢呼雀跃

笑逐颜开

心花怒放

2.品味“桂花雨”之“思念”。

(1)这场“桂花雨”又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情思?请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画一画,想一想。

(2)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3)品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指名读。把这句话改成反问句。(这里的桂花再香,怎么比得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呢?)

②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③想象说话。

如果我说:“这里的水真甜啊!”母亲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说:“这里的橘子真甜啊!”母亲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许多年过去了,我和母亲到了外地,我对母亲说:“这里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会说:“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从这里,你感受到了母亲怎样的情怀?(板书:思念故乡)让学生带着这种思乡之情再读母亲的话。

“摇花乐”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段落。采用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演一演、说一说等方法使孩子们身临其境,使孩子们读出情味,使孩子们心驰神往,使孩子们领会其精妙所在。

二、回归整体,积累拓展。

1.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以《桂花雨》为题。

2.课件出示,配乐简介作者琦君。

作者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了,自从离开家乡后,她一直不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而且再也看不到她的父亲和母亲,再也看不到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再也看不到那阵阵的桂花雨……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怀念家乡,这就是桂花香中弥漫着的淡淡的“乡愁”。)

3.老师配乐朗诵《乡愁》。

4.交流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5.推荐阅读。

花是故乡香,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能勾起人们对往事、对亲人的思念,因而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思乡的名篇,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鲁迅的《故乡》、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请同学们在课下多读一读这些书,到时我们再一起分享阅读心得。

6.仿照描写“摇花乐”的片段,以《________乐》为题,写一段自己童年的生活趣事。

通过拓展阅读,帮助学生搜集更多的阅读材料,更有利于走近作者,体会作者那浓浓的思乡情。

1.抓住文本。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在概括“这是一场怎样的桂花雨”的统领下,按照“香、乐、思念”的线索,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体会桂花雨香的滋味、乐的滋味、思念的滋味,最终悟出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留恋之情。

2.多样朗读。

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多读、创设情境引读、联系上下文导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掌握学习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与作者进行了心灵的对话。

3.语言表达。

篇3:2019年秋期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内容

这篇文章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借落花生的好处多,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比喻做人要有落花生的品格——做有用的人,不做只讲面子,而对别人没有用的人。抓住这一主题,更利于学生弄懂父亲与一家人的对话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榴”等6个这个生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便”,理解“播种、浇水”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训练学生抓重点的阅读方法。

3、通过品味父亲的话和重点句子来把握落花生的品格,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一)字词

1、抓住重点的字词

1)半亩(mǔ)[拼音]、吩咐(fēn fu)[词义(a.嘱咐;b.口头指派或命令),课文中指谁吩咐谁]、榨(zhà)油[字形结构]、石榴(liú)[读轻声]、便宜[多音字]、居然[字义,学会用词]、爱慕[字义,课文中是对什么有爱慕之心]

2)巩固字词。

(二)文章

1、这一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以落花生为线索,课文讲了“种花生”与“过收获节”、“吃花生”与“谈花生”。

2、读了课文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细读课文――明白抓重点的阅读方法

[运用“比较法”去独立阅读课文。这需要老师的指导,教学生去“渔”。]

1、“对照比较”抓重点

1)比较详略抓重点(默读方式处理)

在课文“种花生”与“过收获节”、“吃花生”与“谈花生”的比较中,老师引导学生看文章的详略,详者为重点。

2)比较内容抓重点(分角色读:注重人物对话)

在“我们谈”与“父亲谈”的内容比较之中,“父亲谈”的内容更加重要,学生通过比较内容,抓住了重点。

3)比较目的抓重点

在“赞花生”和“学花生”两点中,再找出最重要的,用前两个方法显然无济于事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看文章的写作目的,于是,“学花生——做有用的人”这一最重要的点便抓住了。

2、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每一部分的内容。

三、精读课文――体会做落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1、抓出全文的重点段落。

[估计: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落花生的品质,有了初步的印象。学生很可能会迅速地抓住全文的重点段落。]

1)找出重点段落,第10自然段,师生对比,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

交流心得:我采用的是理解记忆的方法。这一段父亲的话,分成了两部分。我采用的是一句一句背诵的方法。

2)理解帮助。

出示第10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填表助学,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在学生自由读之后填表)

位置

外表

颜色

印象

花生

桃、石榴、苹果

②指名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要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不做像苹果一样的人。]

③探讨为什么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

[引导学生读父亲接下来所说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他们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④结合现实情境,讨论注重外表是不是不好?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桃、石榴、苹果,外表非常美,使人一看便心生爱慕,做这样的人是一种现代人的追求,也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同时要明白,追求外在美,这没有什么不对的。

追问:想做什么样的人?

[估计:学生要做像桃、石榴、苹果一样有外在美的人。]

⑤理解文中“我”说的那一句:“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讨论:什么样人,才是有用的人?

[引导学生理解“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是不对的,这样的人并不是有用的人。]只有那些默默奉献的人,对别人有好处的人才是有用的人。

追问: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估计:学生回答既要做一个讲体面的人,又要做一个对人有好处的人。]

2、有感情地朗读父亲所说的话,明白做一个有用的人的意义。

理解“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四、超越文本——引发人生思索

篇4:2019年秋期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

课题

落花生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榨、榴”等·6个生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掌握“便”这个多音字,理解“便宜、爱慕”等词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

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

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榨、榴”等6个生字,掌握“便”这个多音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激趣导入

1.谜语导入: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打一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猜谜语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落花生)

3.作者简介: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kū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设计意图】运用谜语导入,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增加学生的诗歌积累。

4.“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出示课件2)

5.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3)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借助多媒体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出示课件4)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哪些事?

(①种花生、收花生。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③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非常重要,这是在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同时也是在扫清阅读的障碍,为接下来的理解分析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下一环节的教学打下基础。】

生讨论,并回答,师总结:

第一部分(1)写“我们”按照母亲的吩咐开辟空地种花生,居然收获了。

第二部分(2)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定下过节的地点。

第三部分(3—15)写“我们”和父亲吃花生、议花生的过程。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出示课件5)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出示课件6)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做到有的放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

四、布置作业

1.会写课后10个生字。

2.熟读课文。

3.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音节。

1.我现在不方便(biàn

pián)把进价告诉你,不过这件商品已经非常便(biàn

pián)宜了。

2.花生可以榨(zhá

zhà)油,还能做出各种美味来,用途真的很多。

二、辨字组词。

亩()

播()

亭()

母()

翻()

停()

三、用下列加点词语造句。

1.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过几个月,花生居然收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biàn

pián

2.zhà二、一亩

播种

亭子

母亲

翻开

停止

三、1.我们要保护动物,不要伤害它们。

2.我居然也能做出可口的饭菜,真是太神奇了!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对比手法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复习引入,交代探究目标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既能回忆巩固上节课的内容,又能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重点,有的放矢。】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出示课件7)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出示课件8)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出示课件9)

(l)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设计意图:采用理解重点词语、重点句子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

①出示父亲的话。

②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出示课件10)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一见就________,但是和________相比,还是_______最可贵。

③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出示课件11)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

(板书:默默无闻地奉献最可贵)

(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出示课件12)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板书:对比的手法:落花生和桃子、石榴等对比。

师: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出示课件13)④教师: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⑤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其他事物具有花生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课文,有助于让学生把握内容,明确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并且从中受到启发。】

这样的品质?你能用上“爱慕”一词说一说吗?

(2)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出示课件14)

①出示父亲的话。

②学生齐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③教师: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

④理解“我”说的话:

a.齐读

b.讨论交流

“体面”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联系?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

d.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分清课文的主次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思考练习2)(出示课件15)

种花生→()→()→()

(板书:收花生

品花生

评花生)

2.思考: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3.总结: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

来写,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设计意图:设计“拓展延伸”这个环节既能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又能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或体会加深理解,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能力。】

板书

内容

【板书设计】

收花生

落花生

品花生

默默无闻地奉献最可贵

评花生——对比(桃子、石榴等)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选择括号里正确的字组成词语。

(浇

饶)水

(吩

粉)咐

爱(暮

慕)

高(矮

委)

二、选词填空。

居然

必然

1.人生道路上()会遇到挫折,我们要乐观面对。

2.这道题他()做对了,太出乎意料了。

三、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A做人不能炫耀自己,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B要做一个能挣钱的人。

C要做一个会做事的人。

四、请参照文中对比的写法,写一种你喜欢的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浇

二、1.必然

2.居然

三、A

四、示例:我喜欢梅花。它不像桃花、杏花那样喜欢热闹,也不像荷花那样高傲,它有自己的风骨,它用严寒磨炼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教学反思

1.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同时,我也注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让他们知道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2.这篇文章非常富有教育意义,而这教育意义则蕴含在人物的语言中,因此,我注重通过朗读来让学生体会这种教育意义,通过把握重点词句让学生受到启发,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我还设计“分角色朗读”这样的环节来加深学生对这种教育意义的理解。

3.不足之处在于,对本课的生字教学,我没有作为重点去把握,而是一带而过,使部分学生对生字掌握不够牢固。

总之,需要改进的还很多,我要多吸取别人的经验,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争取让自己有个较大幅度的提高。

备课素材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课,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落花生》是许地山的著名散文,这篇文章抒情性不强,主要部分是以“实录”的对话形式出现,主要通过描写父亲对花生的谈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作者介绍】

许地山

(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运动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落花生:花生。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为荚果,果壳的颜色多为黄白色,也有黄褐色、褐色或黄色。花生果壳内的种子通称为花生米或花生仁,是生产食用植物油的原料,花生米可以加工成副食品。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读拼音,写词语。

1.一到春天,农民伯伯就开始耕地、bō

zhǒng()、jiāo

shuǐ(),期待秋天有更好的收获。

2.妈妈fēn

fu()我去那座tíng

zi()里等着她,不要乱跑。

二、用斜线划去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1.花生不但味道很美,而且价格便(pián

biàn)宜。

2.我家楼下是超市,买东西很方便(pián

biàn)。

3.我们家的后院有半亩空(kōng

kòng)地。

4.山里的空(kōng

kòng)气真好。

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2.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3.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花生味道很美。

花生可以榨油。(用合适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用加点的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说:“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五、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文章运用___________的手法,通过描写花生的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点明要做_________,不要做只讲_______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六、重点段落品析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选文最主要运用了()描写的方法。

A语言

B动作

C心理

2.用文中加点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七、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请你代表大家表达对他们的赞美之情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播种

浇水

2.吩咐

亭子

二、1.biàn

2.pián

3.kōng

4.kòng

三、1.开垦

2.竟然

3.爱戴

四、1.花生不仅味道很美,还可以榨油。

2.虽然我们距离很远,但是我们的心离得很近。

3.父亲说,这是他对我们的希望。

五、借物喻人

朴实

默默无闻

有用

体面

六、1.A

2.她虽然表情冷冷的,可是心地很善良。

3.做人要朴实,要做有用的人,要对社会、对他人有好处。

篇5:2019年秋期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

一、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于2019年秋期正式试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轻叩小说的大门,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珍爱我们的家园,艺术的魅力,初识鲁迅。其中,第三单元“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本册共有课文27篇,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9篇。这八组教材,每组基本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

“习作”“语文园地”五部分组成。课例包括有二至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不定,有的单元没有略读课文,有的单元有1——2篇略读课文。其中,第五单元安排了习作例文,所以没安排语文园地。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四次。“口语交际和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整册共安排口语交际四次,分别安排在第二、第四、第六、第七单元。全册8个单元便安排了8次习作,每个单元一次习作,另外还安排了两次小练笔。一次是学习了《穷人》一课后,让学生揣摩桑娜的心理活动,对桑娜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第二次是在学习了《少年闰土》以后,让学生选择一张旧照片,然后仿照课文第一段的写法对旧照片进行描写。全册共安排

“语文园地”七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书写提示”“快乐读书吧”穿插安排,其中,“书写提示”在第二和第八单元各一次,“快乐读书吧”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一次。

二、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80个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4.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5.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学会围绕中心写文章,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3.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四)口语交际:

1.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2.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养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6、学会理解和运用“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等读写方法。

7、能够珍视自己的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修能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8、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9、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二)教学难点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让学生学写活动总结。

四、提质措施:

(一)教学常规方面

1、认真落实各项教学常规工作。钻研《新课标》、教材,精心备课、上课,认真、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单元过关,勤于和各科教师和家长联系,取得他们的配合和支持等等。

2、实行分层教学,作业分层布置。好的学生侧重能力型作业,如“听写”、“基础、阅读(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课后习题、习作”阅读,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侧重基础性作业,如听写,基础,同步导学,也适当布置少量的能力型作业。

3、以“双主题阅读”为重点,继续开展自主阅读(讲读课文重点片段、略读课文写作技巧片段),经典积累重点是复习巩固词语盘点《读读写写》、《日积月累》。并增加在课本上方或下方加上每单元名言警句抄背的习惯。

4、让优秀小组长为我分忧解难。事必躬亲是不现实的,认真能干的小组长完全可以帮助我做好许多事情,如检查背书,批改练字,检查家庭作业,辅导后进生等。

5、加强对后进生的轮流辅导工作。主要是利用在校的空闲时间。

(二)教研教学方面

1、教学中努力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情况,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杜绝以往简单的“一刀切”的做法。

3、上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广泛参阅教学资料和最新的教研成果,并与备课中做好:精心设计关键性问题、科学策划学生活动、联系实际编写《学案》。

4、课堂教学中,一活动为主、学习活动以小组工作为主。小组工作落实好五个环节:明确任务——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展示分享——梳理提升

5、课后,注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及时复习好所学的新知识;认真、及时地批改学生的作业。

6、平时注重向别的老师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丰富个人的教学经验。

五、潜能生转化和优秀生培养提高

(一)潜能生转化

1、取得任课教师的协助,学生家长的配合(经常上门家访)。

2、感情投资

(1)多与后进生交流,了解后进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2)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及时表扬,让他们树立起信心;(3)对他们所犯错误和缺点及时指出和批评;(4)多关注后进生的学习。

A、课堂提问、练习多给机会(难度较浅的);

B、课后作业的布置与众不同;

C、作业尽量面批;

D、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功课。

3、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后进生的思想波动较大,各方面表现反反复复,这样教师必须经常不间断进行转化。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有一份爱心和耐心后进生一定能迎头赶上。

(二)优秀生培养提高

1、加强对优秀生的思想教育。

优秀生学习成绩好,经常得到学生的赞扬、敬慕,家庭、学校宠爱、呵护,这样易使他们产生优越感,总觉得自己已经是很好了,而忽视了自我提高,自我超越的过程。

2、要适当评价,正确引导。

教师对优秀生的评价要有针对性和适当性,对优秀生其他方面的成绩要多注意留心,并指出哪点好,为什么好。教师要有意识地经常和优秀生谈心、沟通,传输一些观念,让他们知道教师赞扬什么推崇什么。

3、培养优秀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六、教学进度

周次

起止日期

课时

教学内容

备注

9月2日—9月6日

开学第一课

1、草原

2、丁香结

2号开学式

9月9日—9月12日

53、古诗词三首

4*、花之歌

习作:变形记

中秋放假1天

9月16日—9月20日

语文园地

第一单元测试

5、七律.长征

9月23日—9月27日

66、狼牙山五壮士

7、开国大曲

8*灯光

口语交际:演讲

9月29日—9月30日

习作:多彩的活动

语文园地

国庆放假7天

10月8日—10月11日

第二单元检测

9、竹节人

10、宇宙生命之谜

10月14日—10月18日

11*故宫博物院

习作:

让生活更美好

语文园地

10月21日—10月25日

612、桥

13、穷人

14*在柏林

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9

10月28日—11月1日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15、夏天里的成长

11月4日—11月8日

616、盼

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小站

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

11月11日—11月15日

617、古诗三首

18、只有一个地球

19*三黑和土地

11月18日—11月22日

20*青山不老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

习作:学写倡议书

语文园地

11月25日—11月29日

621、文言文二则

22、月光曲

23*京剧趣谈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12月2日—12月6日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

语文园地

24、少年闰土

12月9日

25、好的故事

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7*有的人

—12月13日

——纪念鲁迅先生

12月16日—12月20日

习作:有你,真好

语文园地

综合复习

12月23日—12月27日

综合复习

12月30日—1月3日

综合复习

元旦放假1天

1月6日—1月10日

综合复习

1月13日—1月17日

篇6:2019年秋期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

一、学情分析

XX小学六年级3班,语文科于9月9日进行了本学年的摸底考试。考试的结果能够代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除小部分是内陆省份转学过来的学生,不是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学生成绩大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还有像褚姗、廖琪、蒋翼鸿、杜秋霞、鐘慧等十位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外,其余大部分同学需继续加强双基的训练,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同时由于学生阅读的自觉性不够,阅读面不够广泛,因此将在训练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力争在原有基础上作进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1、基本结构:

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于2019年秋期正式试行。本册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轻叩小说的大门,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珍爱我们的家园,艺术的魅力,初识鲁迅。本册共有课文27篇,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9篇。这八组教材,每组基本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

“习作”“语文园地”五部分组成。课例包括有二至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不定,有的单元没有略读课文,有的单元有1——2篇略读课文。其中,第五单元安排了习作例文,所以没安排语文园地。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四次。“口语交际和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整册共安排口语交际四次,分别安排在第二、第四、第六、第七单元。全册8个单元便安排了8次习作,每个单元一次习作,另外还安排了两次小练笔。一次是学习了《穷人》一课后,让学生揣摩桑娜的心理活动,对桑娜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第二次是在学习了《少年闰土》以后,让学生选择一张旧照片,然后仿照课文第一段的写法对旧照片进行描写。全册共安排“语文园地”七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书写提示”“快乐读书吧”穿插安排,其中,“书写提示”在第二和第八单元各一次,“快乐读书吧”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学段识字量。故从本册教材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18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在本册教材中,有一个与以往教材较大的改动的地方,就是不再设有

“词语盘点”,而是把所有词语都在教材最后以“词语表”的形式按课文呈现。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均在生字上方标注,多音字随文注音。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2、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二)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

(五)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80个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4.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5.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学会围绕中心写文章,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3.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四)口语交际:

1.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2.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四、教学重点及课堂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后的习题,从课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应当是教学课文的主要依据。本册教材课后题主要体现以下学习要求:

(1)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

本册的朗读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下工夫。

本册的默读要求,重点是边读边思考和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教师还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题等,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结合其他方法,如,可以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脉络;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并处理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正确的导向的关系。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阅读教学要注意提示阅读思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册教材每个专题都安排了读写方法方面的内容,需要重点学习的有三个:一个是“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安排在第一组和第八组。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体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后,课文有哪些不同,体会其表现力。另一个是“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安排在第四组。教学相关课文时,应当引导学生边读边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体会这样读书会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在单元末的“交流平台”中进行总结回顾。还有一个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其方法”,安排在第五组。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学习、总结。

(3)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精读课文,还要注意抓关键词句。本册相关练习主要安排在课后第二题或第三题,以不同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有的指向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指向体会表达效果。

如,第三组的课文《穷人》课后第二题:

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

……

(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关于语言积累,本册教材课后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有的要求比较宽泛,如,“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抄写喜欢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有的要求比较明确,如,“找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抄下来,再体会体会。”“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加强学习的指导性。

积累在于运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最好能与运用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教学生归类整理语言材料,高效、有序地做读书笔记。可以根据某方面的共同特征,把词句归归类,在课文里学过的词句旁边补充类似词句。可以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分成“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等几大类,再分别抄写下来;可以归类整理本单元或前几个单元复习过的词语,如,“狂风怒号”“碧空如洗”“波涛起伏”可以归为一类,“左冲右撞”“行色匆匆”“溜之大吉”可以归为一类;还可以补充以前课内外学习中积累过的词语,如,从课文中摘抄了“左冲右撞”一词,可以补充描写走路状态的词语“犹犹豫豫”“摇摇晃晃”“大步流星”等。这样归类整理语言材料,可以帮助学生采撷同类内容丰富语言系统,有助于提取运用。另外,还要注意帮学生在阅读和习作之间搭桥。课文中的某个词语用得好,某些语句写得好,可以随机设计相关练习,如,用词语写几句话,交流课文中的语句好在哪里,还可以用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还可以让学生在习作时,尝试借用相关语句或学习其写法。

以上几个方面,体现了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这是从整册教材来讲的。具体到每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特点各有偏重。教师可参照教材的安排,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使精读课文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又教出特色。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另外,略读课文的教学也要注意与单元学习重点结合起来。

(四)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给定一个话题的,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有的需要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力,如,听录音讲故事、谈感受;有的需要引导回忆,如,谈暑假生活,谈第一印象最深的人

“留在心里的印象”;有的最好能提前布置,如,谈“身边的艺术”。第二组召开“祖国在我心中”学习汇报会,则要注意与综合性学习的安排结合起来。

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要注意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考虑,提取需要重点训练的方面,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对于辩论、演讲等需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要根据教材安排给予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要注意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讲评的关系。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五)习作教学

本册教材对习作做了两条线的安排,一是“口语交际?习作”中安排了7次习作,其中有一次与口语交际安排在了一起。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3次小练笔。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前面说过,本册教材每一组习作,都根据习作内容,相应地提出了要求。教师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如,第一组,口语交际和习作合在了一起,教材提供了三个角度,有的先写后说,有的先说后写。对此,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师生共同商量,选定一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一种是自由组合,分别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然后再全班汇报、评议。如果采用第二种方法,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材内容,教材中提示先写后说的,可以改为先说后写等。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教材没有在每一组中对习作修改给予提示,并不意味着某次习作可以忽视修改。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下来。

“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本册安排了3次小练笔,老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教学时间,随时安排适于学生的练笔。“小练笔”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练习的时间宜短而快,教师不宜拔高要求。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练笔,写日记或写读书笔记,是积累素材的好办法。

五、教学措施

1.始终用素质教育理论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日常的教学工作,并且注意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使理论和实践融合为一体。

2.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情况,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杜绝以往简单的“一刀切”的做法。

3.上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广泛参阅教学资料和最新的教研成果,并与备课组的其他老师共同商讨,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案。

4.授课过程中,依照设计好的教案,灵活多样地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电教设备,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做法,始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5.课后,注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及时复习好所学的新知识。

6.认真、及时地批改学生的作业和作文,并组织好单元测试。

7.平时注重向别的老师学习,积极参加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和教研组的各种教研活动,以此丰富个人的教学经验。

六、教学进度

周次

起止日期

课时

教学内容

备注

9月2日—9月6日

开学第一课

1、草原

2、丁香结

2号开学式

9月9日—9月12日

53、古诗词三首

4*、花之歌

习作:变形记

中秋放假1天

9月16日—9月20日

语文园地

第一单元测试

5、七律.长征

9月23日—9月27日

66、狼牙山五壮士

7、开国大曲

8*灯光

口语交际:演讲

9月29日—9月30日

习作:多彩的活动

语文园地

国庆放假7天

10月8日—10月11日

第二单元检测

9、竹节人

10、宇宙生命之谜

10月14日—10月18日

11*故宫博物院

习作:

让生活更美好

语文园地

10月21日—10月25日

612、桥

13、穷人

14*在柏林

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9

10月28日—11月1日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15、夏天里的成长

11月4日—11月8日

616、盼

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小站

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

11月11日—11月15日

617、古诗三首

18、只有一个地球

19*三黑和土地

11月18日—11月22日

20*青山不老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

习作:学写倡议书

语文园地

11月25日—11月29日

621、文言文二则

22、月光曲

23*京剧趣谈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12月2日—12月6日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

语文园地

24、少年闰土

12月9日—12月13日

625、好的故事

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7*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

12月16日—12月20日

习作:有你,真好

语文园地

综合复习

12月23日—12月27日

综合复习

12月30日—1月3日

综合复习

元旦放假1天

1月6日—1月10日

综合复习

1月13日—1月17日

上一篇:天气降温关心的句子下一篇:十佳活动评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