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集的大国重器读后感

2024-04-10

分集的大国重器读后感(精选5篇)

篇1:分集的大国重器读后感

看《大国重器》的时候是让人激动和振奋的,很多自己不曾了解和接触过的东西一一展现在面前,在了解这些大国重器的时候,也对身边一些朋友的各个岗位和工作内容有了更多的了解。国之重器,展现了国家的实力和强大,也展现了一个个平凡岗位上的`人民,在国家的领导和助力下,构筑了一个个大国重器。

看到施工团队时,想到了常年在国外跟进工程项目的高中同学,一个很努力的人,毕业后在北京安了家,但在北京的时间却很少,朋友圈里的消息大多是在国外跟进项目或者去学习的内容。

看到我们的大飞机时,想到了在南方航空做飞机维修的高中学弟,一个喜欢阅读和文字的人,曾经我跟他说,工作不忙的时候可以写一写文字,他说,工作的时候要高度专注,不能做别的事情,飞机安全关系到几百人的生命。容不得马虎。

第三集介绍了中国第一台12吨轮式装载机,看了非常自豪,这是我们广西的柳工出品,赶紧给在柳工上班的学弟报喜,他告诉我,这个产品的其中一部分就是他设计的,还得了几个发明专利。忍不住赞赞赞,虽然和他沟通交流比较多,但确实不知道他在做着这样一件大国重器。

看到新材料的介绍时,也总会想到在上海的高中同学,他所在的研究所,有时候要给军工产品提供部件,他是重要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去年一年都听说他各种忙,各种出差,我到上海时,也只能匆匆忙忙见一面。

说到5G技术时,想到好几个大学同学都奋战在国内著名的通讯公司里,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挣钱养家糊口,也在为大国重器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共享单车,这些每天切切实实在使用着的产品,逐渐构筑出了新时代下中的新的四大发明。

大国重器,国家富强,民族兴盛,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更多的可能性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成就自己的同时,也为建设国家出一份力。愿每一个人在这个大时代中,在自己热爱的领域能够大展宏图,大显身手,奋斗出自己的一片天。

篇2:分集的大国重器读后感

第一集:公司!公司!

片中一开始提到了标准时的产生过程,然后用一系列的数据表明公司力量的强大、发展的迅速,用数据证明了公司对世界的巨大的影响力。后面讲到了公司的形成过程是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自然催生的,公司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推动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公司不再仅仅是一种组织、一种制度,它已经变成生存和生活的方式。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其中公司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否拥有强大的公司已经成为关乎到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问题,那些充分利用竞争的国家,吸引更多的智力、才能、资本和企业,并且动员起公共资源,从而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好的国家,在一个自由的市场中,公司真正成为富民强国的力量。

第二集:市场无限

自多欧洲人发现了到达东方的新航道,浩瀚的大洋就成为追逐财富的赌场,但面对一个空前庞大的蛋糕,精明的英国商人却因为巨大的风险而有些踟蹰不前,但有限责任的提出却使这一壮举得以完成。后面通过约翰.劳制造经济泡沫的故事说明市场是具有无限性的,但是市场的持久繁荣是需要强有力的规则来维持的。通过保护主义、对外征服以及独家的垄断地位,可以赚取大量金钱,公司的雏形开始到现如今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发展不是长久性的。

第三集:猎富时代

本集围绕对范德比尔特、洛克菲勒、卡内基、西门子经历的讲述,通过钢铁、铁路、机械、电子等工业领域中普通人和小公司登上经济舞台的故事,探讨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及其如何推动公司从特许变为自由的注册,从特权变成平等的权利。

美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在自由市场中蕴含有巨大的生机。许多平民企业家通过技术和管理发家致富,从普通的工人一跃成为资产大亨,聚集了大量资本,公司开始蓬勃发展向上。而拥有这些成就的美国一跃成为强国。

1776年,美国独立前夜,一本不到20页的小册子开始流传,小册子名为《常识》。作者托马斯·潘恩用朴素的文字激励人们反抗暴政和奴役。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常识》一书对民众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1904年,美国《企业家》杂志选用《常识》中的一段话作为发刊词,此后百余年中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扉页上的这段话却从来没有改变,它被称为企业家誓言:

我是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的如果我能够做到的话

我有权成为一位不寻常的人

我寻找机会 但我不寻求安稳

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 成为一个有保障的国民

那将被人瞧不起 而使我感到痛苦不堪

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

我要梦想 我要创造

我要失败 我也要成功

我拒绝用刺激来换取施舍

我宁愿向生活挑战 而不过有保障的生活

宁愿要达到目的时的激动 而不愿要乌托邦式毫无生气的平静

我不会拿我的自由与慈悲做交易

也不会拿我的尊严去发给乞丐的食物做交易

我决不会在任何一位大师面前发抖

也不会为任何恐惧所屈服

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

骄傲而无所畏惧

我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

自豪的说

在上帝的帮助下 我已经做到了

第四集:进步之痛

本集围绕公司进步带来的损失和灾难进行了讲述,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代价也是沉重的。

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开盘的铃声刚刚响过,交易大厅就被抛售股票的叫价声淹没,到中午12点,股票市值缩水95亿美元,相当于1928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八分之一,这不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危机,当然也不是最后一次,但在当时,还没有人预料到这是一场雪崩式的坍塌。在金融市场支撑下,肆意驰骋的公司在无边的自由里自我膨胀的公司缔造了人类从未领略过的成就,也酿成了人类从未历经过的祸端。公司既是灾难的引发者,也是受害者。这场危机,不仅改变了公司的未来,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于市场经济的认识。

第五集:危机时刻

围绕30年代经济危机的产生和解救,通过观察英美等国公司在危机前的商业狂欢、危机爆发之初各国政府的贸易保护、没过大公司对政府救市活动的不同反应等,探讨政府、公司和市场的关系。

这一集,谈到了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应对之策,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经济从公司和政府相分离到出现混合式经济体制,国家还是规范公司的发展,以及美国公司法的建立。同时,也看到罗斯福总统的在面对经济危机时候的救市计划,其中就包括加大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拉动就业,减少失业的措施。而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下,中国所采取的救市计划中也有类似的措施,让我们感叹历史何其相似。

第六集:谁执权杖

这一集,通过对亨利.福特家族故事的讲述,以及通用公司的崛起历史,人们将通用汽车的成功归于一套独特的管理方式,几乎所有的大公司都在努力效仿。

在独裁者的公司,一个机构是不能发展成为成功的组织的,如果独裁者知道所有问题的所有答案,那么独裁制度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但没有一个独裁者能做到这一点,将来也没有人能做到。

这一集还提到了文化的重要性:人们发现,公司归根到底是人的组织,在制度和理性之外要想调动人、激励人、凝聚人,唯有文化,那是公司管理的更高境

界,也是效益和利益的新来源,只有那些善于汲取先进文化并创造出自己独特新文化的公司,才可能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第七集 :各领风骚

本集介绍了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和沼泽荣一的经历及对日本发展的贡献,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在二战之后的崛起之路,以及美国对日本崛起的恐慌。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再次依靠创新、软件、互联网、晶体管等核心技术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者。看了该集,让我们认识到了创新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创新诞生的先决条件是自由,创新的主体是公司,创新的保证不是技术而是管理。美国之所以可以拥有如此多的核心技术,源自于美国政府建立的大学、企业、研究机构的产学研模式,而中国也在推行这种模式。

第八集:创新先锋

本集从阿司匹林的问世到工业革命到杜邦公司将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到晶体管的产生,以公司在信息时代争夺科技制高点为线索,通过日美公司的芯片大战、硅谷的创新型公司、印度的硅谷故事,探讨公司成为社会创新主体的内在动力及其背后的体质支持。

第九集:本土雄心

以近代几次中国的公司热为线索,通过公司在中国曲折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及其在中国转型为新兴市场国家中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探讨坚持走市场经济之路、实现富国强民之梦的主体。

本集讲到中国的体制也开始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而改变,从官督商办到全民下海,从国家垄断到自由竞争,从中央计划到市场主导,和所有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一样,中国公司历经了发展模式的一次次试验和修正。改革开放后,随着公司的不断产生和壮大,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和发展。

第十集:地球无疆

本集对IBM公司、可口可乐历史等公司的故事说明:今天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经济活动的大舞台,大家都可以登台,扮演着某个角色,台词甚至剧目并不雷同,但没有人能演独角戏。

将来,国际性的企业会超越国家,它们将牵引着国家向前发展,公司需要解决最重要的社会问题,而一个社会的进步与青年人如何理解公司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大家都来学习《公司的力量》相信公司能够进步的更快。

没有人能够断言,处于矛盾、机会、合作、分歧种种复杂境地中的公司,最终将会走向哪里。但我们知道,历史不会回头!

没有人能够预测,在财富、权力、科技、文化等等的合力作用下,公司还有多少可以被激发的潜能。我们只知道,未来总在想象之外!

篇3:《大国重器》观后感

智能制造是指工业企业广泛采用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并实现集成应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比较顺畅、柔性、敏捷,产品的电子信息技术含量也较高。智能制造是工业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

工业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关键环节的智能化,包括研发设计智能化、生产制造智能化、经营管理智能化、市场营销智能化。二是通过相关信息系统的综成应用产生的企业智能。例如,通过研发设计和生产的集成、生产与管理的集成、市场营销与研发设计的集成等,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业务与财务一体化、集团管控一体化。三是产品的智能化,即在产品中嵌入电子信息技术,增强产品的功能和性能,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

在生产加工方面,鼓励软件企业开发智能化的工业控制软件、数控系统,推广智能控制、工业机器人、快速成型、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网络协同制造、制造执行系统(MES)等技术,提高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的智能化水平,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进料设备、加工设备、包装设备等的联网协作,打造“无人工厂”。在企业管理方面,鼓励软件企业开发智能化的管理软件。鼓励工业企业开展ERP和MES集成应用,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车间管理,实现生产管理的智能化。推广商业智能(BI)系统,鼓励企业建立知识库和知识管理系统,发展辅助决策的“仪表盘”系统,通过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联机处理和数据挖掘,实现管理决策的智能化。

促进企业信息化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在企业内部信息化集成应用方面,以信息化推进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的集成、生产与管理的集成、生产与销售的集成、业务与财务的集成、总部与分支机构的集成,实现产销衔接、管控一体,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减低成本,控制风险。在企业之间信息化集成应用方面,以信息化推进产业链协同,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进行信息系统对接,相互共享设计、库存、物流等信息,以提高协同效率,降低总成本,实现即时生产。

篇4:大国重器观后感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就是我国重工业发展的一个典型。

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大气魄绘就了超过1.2万公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

同年,中国在广深铁路首次开行时速达160公里的国产快速旅客列车。广深铁路被誉为中国高速铁路成长、成熟的“试验田”。

20至,中国南车青岛四方、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和唐车公司先后从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法国阿尔斯通和德国西门子引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高速动车组。

4月18日,全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繁忙干线提速区段达到时速200至250公里。这是世界铁路既有线提速最高值。同时,“和谐号”动车组从此驶入了百姓的生活中。

2月26日,铁道部和科技部签署计划,共同研发运营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

208月1日,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

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工程类型最复杂的武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2月6日,世界首条修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时速350公里的郑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207月1日,沪宁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

如今,“中国高铁”这个名词已经开始让世界耳熟能详。继李总理在泰国为我国高铁作出推广、伦敦市长对我国高铁作出高度评价以后,阿根廷的采购计划也得以顺利签订。从8月30日第一组200KM/H级别的CRH1A列车在青岛出厂到年5月27日长春中国北车长客股份高速车制造的“首辆车”(注:不是“首列车”)CRH380A下线,新一代高速列车超过京津、武广上运营的高速列车,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运营速度最快纪录,持续运营时速达350KM,最高商业运营速度达380KM/H,为世界之最。其中,最高运营时速于2010年12月3日的先导试验中达486.1KM。

篇5:大国重器观后感

《大国重器》记录了中国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及创新,机床,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电器装备,重型装备,海港装备,关键零部件等,首先我想到的是片中有那么多的优秀技术人员敢于拼搏,敢于担当,“严谨的工作态度比工作技能更为重要”,有个好的态度,不会的技能可以学,但如果有技能只是把工作当成任务草草了事,那照样是做不好一件事情的,一个德国学习回来的女焊接技术说了一句“焊品如人品,要表里如一”我在想我们公司人员真能做到把公司当成一个大家庭吗?片中也讲到一个拉小迪琴老工程师从年纪轻轻进公司一直到退休一直在做一件事情,他说:“我们工人把高科技的产品做出来也是一种了不起的创新”,在他身上可以看出公司的事情就是他的事情,那种工作精神,很让人感动,而且他的创新就是把东西做好,其实也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去设计只需做好,如都像那老工程师那样就没什么是做不好的了,我们都能做到吗?所以我们要建立更完善的生产制度,但监督好像更为重要,我们制定过一系列的制度,但执行到最后好像都没有执行了,(就像一个《员工提案》一样,今年好像就执行过2次,前2次都无果而终)现在是第三次,标准文件还没有最终下发。我觉得我们好像缺少这种担当,负责,及严谨的态度。

我们都知道数控机床以后的发展只有那么几点,更高的精度,更高的速度,更高的稳定性,更完善的功能,片中也讲到一家数控机床厂有那么多的机床卖不出去为什么?因为它没有好的精度,没有快的速度,注定要被好的机床替代,因为现在产品的精度越来越高,大家也许都知道现在有些机床都论斤卖的,那样的话是在卖高科技的数控机床吗?不是的,是在卖铸铁!高精度的产品没有高精度的机床它生产的出来吗?我在想,近快一年了的丝杠热变形我们解决了吗?我们讨论过的方案落实了吗?难道是我们公司解决不了?难道要像机床漏水的问题一样要处理一两年的时间?的确我们做的不好,我们做的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还有很多,就像客户要求的打样产品一样,我们认为可以了,其实有的还没有达客户要求,严谨的工作态度很重要,样件不合格就失去一个订单,就像片中清洁船内部如不穿厚衣服,不戴手套,不拿毛巾,汗水滴在上面就会有隐患一样,他们对工作进行了标准化,我们现在也在做,我想我们也可以做好。

每集都会讲到自主创新,我想我们也一样没有自主创新技术,也是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现在市场上的机床凭借低成本,低价格优势聚拢客户,机床也越卖越便宜(高端除外)便宜后它的质量肯定会下降,当产品性能,质量存在一系列问题时,终究还是会失去所有客户,就我们而言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我们的核心技术在哪?有哪些是我们需要去努力的)生产高精,高速,稳定的产品才能走的更远,“片中有个数控加工的拿个深度尺还讲解说道,加工这个高精度产品”有点不符合实际,但我们要做的是需要实实在在去做,让“品质改变未来,服务成就梦想”离我们更近一点。

上一篇:剧目排练课在舞蹈教学的重要性论文下一篇:《针灸入门一夜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