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国崛起》读后感

2024-05-21

有关《大国崛起》读后感(通用12篇)

篇1:有关《大国崛起》读后感

思想文化不仅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结合大国兴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具体谈谈这些联系。

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文化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往的政治体制必然不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陈旧的政治体制日益暴露它的种种弊端,阻碍了历史的前进。此时,新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文化往往会深入人心,促进人们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的勇气与决心。17世纪上半叶,英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已不再适应新生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阻碍了英国工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国王处处限制资产阶级的利益,加强自身的权力集中。但国王忽视的一点是,此时资产阶级思想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了,人们对封建王朝已不再抱有太大的希望,资产阶级带给人们的利益远远胜于封建王朝的统治。随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以贵族为中心的封建王权政治体制,建立起了有利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利益的君主立宪制。

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使英国更大程度上支持海外贸易、殖民扩张等有利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行动。由于资产阶级利益的刺激,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在英国爆发。英国成了日不落帝国,称雄于世界强国之林。又如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之前,启蒙思想在法国茁壮成长,深入人心,使人们日益察觉到腐朽落后的封建王权主义的落后。长久的思想酝酿之后,出现了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影响时代的启蒙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激发了资产阶级探索革命的热情,终于在1789年爆发了法国大革命。随后拿破仑进一步把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传播到大部分欧洲大陆,有利地推进了整个欧洲政治体制的变革。

所以,没有思想的进步,是很难在政治上取得突破的;而没有政治上的进步,其他方面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从而一个国家就无法走在时代的前列。与西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期满族统治之下的中国,外族入侵,中华文明遭受了很大的残害。满清统治阶级紧紧束缚人们的思想,禁锢人们进步的、革命的思想。这种封建王权集中思想造就了中国特有的奴性文化,在这种奴性文化下,很多人不敢有任何的奇思妙想,包括科技上的创新、政治上的革命、文化上的变革等等,一切秩序都在顺与从中。这种奴性的思想严重束缚了人们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遏制了其新生的萌芽。满清政府还建立一套严密的思想制度,并因此滋生了人类罪恶的文字狱,以及各种惨不忍睹的酷刑。这些危及人的生命的措施,进一步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使之如一条狗一样服服帖帖地跪在主人的面前,并为其舔足。

篇2:有关《大国崛起》读后感

——观《大国崛起》有感

《大国崛起》是一份沉甸甸的智慧,它以理性的态度、开阔的视野、敏锐的眼光,较为客观地解读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九国先后崛起、叱咤风云的辉煌历史,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一个国家的崛起是辉煌的,但在这荣光的背后,无时无刻不飘荡着战争的血腥与罪恶。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是战争造就了一个个世界性的大国,一个大国的崛起历程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战争史。

大国的崛起在新时代可以不依赖战争,新的大国崛起的道路有待探索。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就是《大国崛起》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战争是政治博弈的延伸”,战争自古以来一直被认为是解决国家间利益矛盾、打破旧国际秩序、建立新的世界格局的最有效的手段。战争固然是残酷的,但战争的胜利能极大地提高国家的地位,为国家获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与所需的发展资源,使国家间的实力对比产生根本性的变化,为一个国家的崛起奠定了不可代替的基础。战争带来的红利是巨大的,因此,一个国家的崛起总是会伴随着血与火的洗礼。战争,从一定程度上说,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助推剂。

回顾过去5 个世纪大国的崛起历程,大国的崛起基本上都是通过战争来实现的。荷兰奠定欧洲领先国家的地位是始于赢得抗击西班牙人战争的胜利并获得独立之后。法国的头号欧洲陆上强国的地位是通过三十年战争及1657年和1667年的两次对西战争的胜利获得的。英国的崛起始于16世纪末的伊丽莎白时代,但直到19世纪初通过联合其他欧洲大国击败拿破仑帝国后才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其间,英国先后在军事上击败了当时欧洲的海上及陆上霸权国。英国海军先是1588年在大西洋一举歼灭西班牙“无敌舰队”,继而从1652年开始,又三次对荷兰开战,彻底剥夺了荷兰殖民及海上优势。18世纪英国又与法国展开激烈的霸权争夺战,从1689到1815年,先后与法国展开了7次大战。其中1805 年英国在特拉法加海战中的胜利,不仅标志着英国在海上彻底战胜法国,而且也确立了英国长达百余年的海上霸主地位。德国的崛起则是经历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战争的胜利才最终完成,而日本则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后才获得了大国地位。美国的世界大国之旅始于1898 年的美西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则最终正式确立了它的全球性超级大国地位。

然而,战争却好比一把可怕的双刃剑历史上崛起大国的地位既靠军事力量的使用而赢得,也因它的过度使用而丧失。

为欧洲最先崛起的葡萄牙,通过1143年光复领土战争的胜利成为欧洲大陆上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然后在取得环球航海领先地位后,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地,继而展开对外扩张战争,最后随着战争的失败而将海上霸主地位让位于西班牙,荷兰和英国。西班牙在伊莎贝尔女王的领导下,于1492年1月2日通过格拉纳达一战的胜利而结束了长达800年的土地收复战争。随后也展开了对外的征

服战争。最后随着英西海战的失败而将海上霸权让位于英国。于1581年7月26日赢得了独立战争胜利的荷兰,通过民间集资的方式成立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在海洋上彻底冲破西班牙的封锁,建立了全球殖民帝国。但最后也随着三次英荷战争的失败而将海上霸权让位于英国。

英国的崛起始于1588年英西海战的胜利。在随后的岁月中,英国首先通过三次英荷战争的胜 利迫使荷兰接受了《航海法》,其后于1763年打败法国赢得英法七年战争,又于1815年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英国最终通过战争建立了其庞大殖民帝国。不过最后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彻底将霸权让位于美国。法国通过1789年的大革命,推翻了路易十六,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随后,当拿破仑民选上台当上皇帝后,便展开了一系列的对外征战,先后四次打破欧洲大陆的反法同盟,建立了一个几乎囊括整个欧洲的法兰西帝国。但法国最终还是被反法同盟击败。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却是法国走向衰败的真正开始,尽管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打败了德国,但法国已是筋疲力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惨败于德国,尽管在盟国的帮助下获得解放,但战争却使法国散失了欧洲大陆第一大国的地位。1862年9月30日,普鲁士开始实行首相俾斯麦所谓的“铁血政策”,对外发动战争,先后打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此后,为了取得全球霸权,德国先后发动两次世界大战,不过在两次大战中都被击败。日本1853年被美国强迫打开国门,开放横须贺港口并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随后,荷兰,英国,法国,俄国等世界大国也纷沓而至,先后与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从1868年开始实施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走向强大,并通过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与 1905年日俄战争的胜利赢得了大国地位。但日本征战并不止于此,1931年攻占中国东北,1937年全面侵华,1941年12月8日偷袭珍珠港,对美国宣战,发动太平洋战争,最后1945年被同盟国彻底击溃。

俄国自1689年彼得大帝实施改革以后,也开始了对外征服战争,1702年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 发动第一次对瑞典的战争,以失败而告终。但自此以后,俄国励精图治,改革军队,终于在九年之后赢得了对瑞典的战争。在彼得大帝以后,叶卡捷琳娜二世用了34年的时间,先后打败土耳其,瓜分波兰,领土扩张至北美洲。在叶卡捷琳娜二世以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打败拿破仑,成为欧洲神圣反法同盟的盟主。1914年第俄国被拖入一战的战争泥潭,内部矛盾也激化,从而导致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爆发。1945年,通过苏德战争的胜利,最终成 为世界超级大国之一。1991年苏联走向解体,苏联的解体尽管没有通过战争,但疯狂的军备扩张却是拖垮苏联的关键原因。

1776年7月4日,经过8年独立战争,美国宣告独立,又经过南北战争而走向强盛,美西战争和一战而崛起,最后经过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终于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不过美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的失败却导致了美国的战略收缩和威信的受损。

战争带来了灾难,却是大国摆脱落后,实现崛起的最彻底的途径。

战争带来了崛起,却是大国跌落顶峰,走向衰败的最致命的毒药。

可以说,九个大国的崛起充满了血腥,多建立在对别国掠夺侵略的基础之上,而今天我们中国走的是一条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决定的。

在新的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这不仅大大地降低了大规模全球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同时也极大地提

高了战争的成本。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和普遍装备,也使得各国的当权者不敢轻易发动战争。此外,和平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国际民间团体组织影响力的增强,国际交流合作的日益紧密,这些因素使得战争越来越不为人们所接受,和平的力量在渐渐增强。新时期的国内外环境,和平崛起成为中国人民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崛起之路。

中国一贯倡导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侵略和对外扩张不是中国人民的风格,现今的世界不是以侵略和霸权所能统治的。在现今的世界格局中要发展中国,就要找到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确认识和摆正我们的位置,还应看到我们在教育上存在的差距,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再教育等,经济的发展是提高国家地位的首要保证。因此,中国要成为世界性大国,就要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唱主角,做弄潮儿,敏锐捕捉世界经济的脉搏,使中国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列,并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兴衰更替启迪人们:崛起,随战争而起,也随战争而落,今天的中国决不能走过去资本国家发展的老路,陷入极盛而衰的循环。一个民族的崛起,应是以前瞻性的眼光瞄准事物变化趋势,立足创造性地化解难题,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的过程。进入二十世纪后,寻求摆脱危机的良策,保持持续、良好的发展态势,则是崛起的必然要求。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篇3:大国电商崛起

P26电商“中国梦”

P28平台经济助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P31流量红利

P34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及其核心竞争力

当前电子商务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驱动力。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到296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电子商务市场。2013年11月21日,为落实《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我国公布《促进电子商务应用的实施意见》使得电商行业“春风得意马蹄疾”,到2015年,电子商务将成为重要的社会商品和服务流通方式,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随着大国电商的崛起,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地区电子商务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等)将进一步发力,传统企业电子商务业务模式将加速落地,行业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电子支付,互联网金融等电子商务创新发展进程将迎来爆发,目前以城市、基地、企业的电子商务示范体系,点面结合构筑起中国电商体的基础骨架。但给力的数据增长和企业居高不下的热情下暗藏多种隐忧,行业规模不等于国家电商行业竞争力,中国电商目前仍面临哪些“升级”的问题?扩消费、启动内需,将中国经济增长转变到靠内需拉动,流通体制的变革最为关键,而条款分割、地域封锁等是电商流通行业的痼疾,如何化解?如何着力提升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随着中国电商基础设施开始成型,电子商务发展到今天,正由单纯的电子商务转变为一种平台经济的发展,在华东地区特别是在广东上海等地,这种转型是非常明显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在电子商务在发展到具有物流平台支撑时,电子商务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可以说电子商务正在被平台经济所代替。这不仅仅是概念的问题,而是两者出现了内容上的区别。平台经济概念的转变也意味着电子商务的创新又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利用电子商务的创新能力,实现电子商务自身商品的市场流通模式的创新,这给电商们提出非常严峻的挑战,也是非常重大的利好。“平台经济”正改变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篇4: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如何共处

现在,国际体系已经完全发生变革了,70年前联合国的成员不到60个,现在已经将近200个了。在二战快结束的时候,外交政策主要是集中于大西洋地区,现在每一块大陆、每一个大洲都是国际社会关注的对象。所以,我们一定要具备一种能力,能够了解正在发生的变革。在世界不同的地区发生着不同的变革,有些地方一切井井有条,但也有一些处于混乱当中,比如说中东地区,在那里发生的事情也影响着其他的地方。

同时,现在还面临着新的挑战,比如说网络安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都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应当如何同时应对这些挑战呢?谁又能为处理国际事务来负主要的责任呢?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世界各地区如何相互影响,过去有一些地区是无法相互联系的,而现在世界各个地区都可以非常便利地建立相互联系,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影響着事态的变化。

我来重点谈一谈中美关系。人们常说美国是一个守成大国,而中国是一个崛起的大国,这两者之间肯定会发生冲突,那么如何处理冲突就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对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意在与潜在竞争对手之间建立这种关系,奥巴马总统也对此表示欢迎。

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赋予这个概念更多的内涵。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告诉我们:崛起的大国和守成大国在多数情况下都会陷入冲突的境地,世界各国在互动过程当中对问题有不同看法是非常正常的。同时它也显示:过去很多冲突是靠着军事胜利而告终的,但当前的情况下,军事手段已经行不通了。很多全球挑战只有通过合作才能解决,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个新特征,这也是中美两国超越冲突,开启一种国际秩序新模式的动力所在。

中美两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美国相对来说看问题是很务实的,它把和平看作国家之间的一种正常状态,如果有紧张或者潜在冲突要出现的时候,就会想办法来平息。而中国往往比较有忧患意识,一个问题发生之后就会觉得它可能会导致新的问题出现。可见,中美两国看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

然而从最根本上来说,中美两国面临的挑战就是要充分认识合作的重要性,处理好每天都会遇到的问题,以高效的方式来管控好这些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两国需要在一些日常问题和长远问题的中间地带找到某些合作的领域,双方都应当以坦诚的态度向对方说明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对国际秩序的看法是什么,共同探讨应对全球挑战的战略。只有这样,双方才不会被危机所困,这也是在我看来中美两国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中美双方应当继续加强对话和合作,双方合作的效果、对世界各地冲突的看法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影响整个国际体系,对于未来国际秩序的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40多年前来中国的时候,我们处理的是双方之间的分歧,现在要做的是如何把握共同的机遇;40年前,我们要做的是管控好眼前的威胁,现在要做的是如何来影响整个国际体系,确保不同地区间的危机和冲突处于可控范围内。所以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谢谢。

篇5: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所介绍的是不同时期在世界上有着显赫地位的九个国家。正如纪录片中所说的一样,这些大国崛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有民族凝聚力、重视思想文化的繁荣、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后发国家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加快现代化步伐等。

纪录片是按着文艺复兴后的时间顺序进行讲述的。距离文艺复兴最近的世界大事便是新航路的开辟,随之崛起的便是以“海洋时代”为名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葡萄牙是欧洲大陆上统一较早的国度,在当时的欧洲大陆上,邻国西班牙还未统一,德意志还在百个部落的战争之中,英国和法国也是一片混沌。良好的世界形势便为其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未出海的里恩王子大兴海洋事业,开辟了从好望角驶向东方的航线,最早进行海上贸易。之后统一的的西班牙,在善于用人的伊莎贝尔女王的统治下,先后走出了哥伦布和麦哲伦两位伟大的航海家,走上了与葡萄牙不同的殖民掠夺道路——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及环游世界。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在于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然而两个大国在殖民掠夺的巨大财富下,也付出了本国工商业严重衰弱的代价,崛起不久的大国衰弱了。

最先崛起的两个大国因为香料,金银掠夺的诱惑,带着欧洲人勇敢的心最先尝到了殖民掠夺的甜头,他们为之后英国法国的发展起到了导航,但是法国的邻国荷兰却靠着民族的独特智慧创造出了国家的发展。靠鲱鱼起家,以造船打败英国,再用钱财从贵族手中买下城市自治权。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纪录片中说“十七世纪是荷兰的世纪”同前两国不同的崛起方式最终也因为本国土的自然因素,使荷兰失去了霸主地位,接下来的霸主自然是同荷兰竞争多年的英国。

英国的发展是历史书上的介绍内容。英国的的发展史,在我看来事实上便是葡萄牙西班牙与荷兰的结合版,即对外掠夺和对内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方式。这使得英国的霸主地位维持了很久,直到两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的消失及战争中巨大的花销使其成为今天发达国家中的重要一员。

之后崛起的法国,因为先进思想的不断涌现渐渐崛起,无论是帝国还是共和国还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巴黎公社,都是一次又一次的伟大尝试,都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虽然二战使这个充满活力的国家消失殆尽,但是在戴高乐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带领下,法国恢复了往日的光荣,开始重新谱写属于自己的激情岁月。德国和之后的日本,是两个有着极大相似之处的国家,兢兢业业,刻苦创新奋斗的民族精神,对应着两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就在现在,德国和日本的产品一直保持着高质量,高诚信的称谓。高度重视教育,科技成为两国崛起的垫脚石,然而浓厚的封建残余,封建思想又使两国步入了军国主义道路,并因战争大受打击。强大的生产力保护了饱受战争打击的两国经济,才使得德国现在几乎不受欧债危机影响,日本经济总量稳定领先。

最后介绍的是沙皇俄国-苏联和美国。沙皇俄国用过度专制做代价崛起,与之对应的必然是灭亡。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在20世纪进行冷战的大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崛起方式。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依靠无产阶级领导,巨大的资源财富成功得到发展。在二战后更显发达,然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导致了这个国家的覆灭,新生的俄罗斯,虽不如原来强大,但依然成为现世强国。至于美国,靠着独立自主的发展以及一战时的大发战争财,脱颖而出,美国本土仅进行过南北战争,这使得生产力得以保留。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美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由此开始主导世界。

篇6:大国崛起:读后感

英国的崛起是在比较开放,自由宗教的环境下开启的,一些科学家在这个时候敢于创新,标新立异,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在当时,他的实验没有被世俗宗教所批判,没有被王室所阻挠,所以,这样的历史环境给瓦特提供了自由发明创造的机会于有利的环境,当他的实验成功时,利 用到工业当中,使英国的工业飞速的发展,从而成为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时代的先锋者,无与伦比,把一些亚洲国家远远地抛在后面,而中国是闭关锁国的政策,殊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开天辟地的进步,中国还一直处于落后封建的农业和基础的手工业。当一声炮响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时,这时的中国只能处于挨打的地位,一系列的侵占领土、赔款的条约接二连三的签订,那时,中国被轰醒了。

1588年,伊丽莎白继承王位时,从英吉利海峡那边,不断地传来了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家探险成功的发财消息,这个时候是一个寻求新大陆,成为海上霸主的时代,这对于雄心勃勃的伊丽莎白来说是一个挑战的机会,一个成为海上霸主的机会,她认为这个时代,谁抢到先机,接受新的思想,谁先抢到海上霸主的地位谁就会先发展起来,成为第一强国,自从英国以弱小的力量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英国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大西洋海上的霸主,又风骚了数百年。

还有,在伊丽莎白时期,她合理的处理了国王与庄主贵族的 权利与利益,各个知道自己应该拥有什么,做好自己的本分,这成为了不成文的法律,各个尽其所职。伊丽莎白的智慧与胆识不得不让我们佩服,从而她永远不会在英国人民的记忆中消失,乃至世界人民。每个国家的兴旺发达都离不开一个有魄力的国王。在英国经济不稳的年代,伊丽莎白一世看到了海洋的潜力,明智的向海上扩充势力,以充盈国库。而面对当时的海上霸主西班牙的声讨时,沉着的打退他们的舰队,并赶走了海上的马车夫——荷兰,从此谱写英国的海上历史。在面对和贵族们的关系时,看清了国家的局势,严格遵守大宪章的条例,和贵族们处在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上。伊丽莎白去世之后,英国陷入了内战,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英国人民在不断的摸索着新的,适合自己国家的管理体制,终于在光荣革命之后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走上了强大的道路。

同时,英国的文化,戏剧也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他的古典文化值得我们考究。

总之,《大国崛起》英国篇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震撼,也是我更加了解了这个“日不落帝国”!

大国崛起:美国读后感

美国早在是英国殖民地时就对教育非常重视,到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教育环境甚至都强过今天的北京市。殖民地时期的初等教育相当发达。北部几个殖民地以麻省(Massachusetts)为代表,特别重视普及教育,当局曾于1647年发布法令,规定市镇中只要有50户居民就应设立一所小学,于是市镇学校在北部兴起。这种由地方当局办理、干预教育的做法,超过了其宗主国--英国的教会办学的方针,一举奠定国民素质的优势!在这个世界,凡是受过教育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美国的《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当我们热血沸腾地听着这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声音的时候,请不要忘了美国还有一个伟大之处,那就是《宪法》所标榜的以教育培养国家公民。为了普及教育,他们先是采用了英国的兰卡斯特导生制。1818年兰卡斯特本人还应邀到美国宣讲导生制。英国式的教育不能满足这个新国家对教育的要求。1843年,贺拉斯• 曼(Horace Mann,当时任麻省教育厅长)考察德国,才引进了当时普鲁士的教学制度,同时大力宣传卢梭、裴斯塔洛齐等欧洲教育家的思想,美国各地的小学遂开始采用西欧最先进的教学制度。

南北战争以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迈得更快,这期间新成立的大专院校就有二百余所!它一面学习当时欧洲重视学术的样板——柏林大学,于1876年创设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大学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学术研究;一面根据国会于1861年、1890年所通过的二个《摩雷尔法》,由国会拨地、拨款资助各州大办农(业)工(艺)学院,很快培养出大批适合工农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当今举世闻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由此而来。工农学院初办时,由于众多贫苦学生求学其中,曾被讥为“牧牛娃学院”,在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方面大大领先于欧洲。事实证明,穷人的对财富的渴望远远高过富人子弟!这就为美国造就了一批敢于冒险和创新的高知识人才,当他们对财富的渴望的欲火被点起,那就是火山,那就是海啸,那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南北战争以后,公立中学本来是兼顾学生升学与就业两方面要求的4年制综合中学,由于此时学生逐年猛增,准备升学者日少而准备就业的日众,所以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公立中学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不仅如此,1880年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工业中学,1888年明尼苏达州首创农业中学,此后各种职业中学不断大量涌现。欧洲人由于世俗观念而不喜欢职业中学,以“生来平等”为信念的美国人则没有这种历史包袱。职业中学造就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第一架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据统计,1870-1940年,美国人口增加了3倍,而中学生则增加了90倍。当时的口号是:“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到1918年时美国高中已发展到2万多所,而12亿人口大国的中国到1998年才有1万多一点的高中。由此可见,美国的高效率、高技术、高产出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先进的教育。今天,美国基础教育的方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础上几经改进,教育的口号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各州都将40%的税收用于教育。上世纪80年代垄断着大约70%左右的专利发明,70%以上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奥运会奖牌总数第一。

“2061计划“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于1985年启动的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它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为此计划,美国动员了800多位科学家、企业家、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参与了这项再造青少年智慧的宏大工程。他们总结战后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的深刻变革和未来发展趋势,汲取美国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成果,打造21世纪新的美国人。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大国崛起:日本读后感

这是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岛国,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土地贫瘠,资源匮乏,人口老龄化严重,几乎每一天都遭受着地震的袭击,任何时刻都有遭逢台风和海啸的可能——这样一个在天灾人祸中本该苟延残喘的岛国,却曾用他的铁蹄踏碎了亚洲的许多国家,其野蛮和凶残不亚于纳粹,让世界为之震惊;而今的和平年代,这个弹丸之国则以其严谨精致的工艺,时尚精巧的商品,细腻美味的料理又一次席卷整个世界,我们把这个岛国叫作“日本”。

作为一个接受了十余年社会主义教育的学生,提起日本,许多人知道更多的是七十多年以前其发动的那场惨绝人寰的侵华战争——仇日思想,从我们接受教育的那一天起便无孔不入地钻进我们的脑海,根植于我们的魂灵,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当历史的风烟早已散去,亚洲土地的疮痍也逐渐愈合新生,那段刻骨铭心的国殇早已成为骨髓里被刀劈斧斫出来的一个胎记,化作基因链里不知名的一串密码——低头自忖,是否更应该从日本的崛起中反省,泱泱中华,何以为如此蚍蜉所欺?我想,《大国崛起·日本》给了我们一个不错的答案。

每每看到书上将中国描述为一个地大物博,土地富饶,人民智慧勤劳的国家时,总会禁不住发自内心地一阵战栗——华夏民族,正是因为自恃上天毫不吝啬的厚爱才会一直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肯醒来。与中国相比,日本实在是个不幸的国家,孤立海上,莽莽四望,只看得到自己脚下再不能更贫瘠的荒土;人民在各种天灾中只为生存,更不要去谈追求更多,危机感如猛兽时时刻刻匍匐在身边,似乎一凝神都能听到死神的呼吸——正是这种孤立无援的危机感,造就了日本人坚毅谦虚的性格。他们比任何人都明白生存的不易,合作的重要,坚持的力量。这样严谨的态度,亦成就了今天日本企业的辉煌——佳能,尼康,松下,三菱……数不尽的日本产品销往世界各国,并因其精湛的做工获得好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日

本人靠自己的严谨获得世界的信任,继而赢得财富,于世界大国俱乐部中占领了不可小觑的一席之地。

日本的崛起,得益于日本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从中国的盛唐开始,日本就开始到中国来学习儒学,医学,佛学,茶道,围棋等等,吸收了大量中国的文化成果,从而走上了以中国为师,仿效中国发展的道路,坚持以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为目标;后来,鸦片战争的炮火惊醒了沉睡的中国,美国的黑船也轰裂了封建日本沉重的国门,日本人意识到闭关锁国只能导致国家日益衰落,转而向西方寻求更先进的文化,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走上强国之路。如果说大化改新使日本从愚昧的奴隶制社会发展成封建社会是中国的影响,那么明治维新使日本从落后的封建社会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则是西方社会的贡献——这两次极具划时代意义的改革,都使得日本经历了改天换地的发展。

其次,日本重视科技教育,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日本人强烈的学习欲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1871年12月23日,日本横滨港。4500吨的美国商船“亚美利加号”缓缓驶出港口。甲板上,日本使节团成员向送行的人挥手告别,驶往美国旧金山。这是在日本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远航,使节团在欧美历时近两年,但是其结果却影响了 日本的近现代历史。”(摘自《大国崛起·日本》第十节 维新1)新政权是在政变和战争中诞生的,这样的一个新政权,是此后日本腾飞的重要保证。同时,日本何尝不是幸运的。恰逢世界工业革命的大潮流,抓住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致力于发展生产,促进经济的腾飞——在明制治维新时期,日本大力发展工业,为日本以后经济的发展和腾飞夯实了基矗不得不提的,是这其中包含着的日本大和民族的凝聚力,这种不惧牺牲,坚持不懈,敢于拼搏的“武士道”精神可敬而可怕——可敬于其改革时的铁腕热血,可怕与其战争时的残忍暴虐。我曾看过美国人类社会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所撰写的《菊与刀》——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这种矛盾,也正是深深根植于日本人身上的特质,其教育方式也成为日本人性格两重性的最重要原因。他们一方面谦虚严谨,精益求精地制造着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电子产品,一方面又近乎变态地有着让人难以理解的色情与暴力文化;他们一方面描绘出动漫世界里温馨美好的生活图景,一方面却无法承受社会的压力选择自杀;他们一方面开放到吸收各种新潮文化,一方面又传统到男尊女卑……这都是日本当下的社会现状。

在我看来,日本是一颗光鲜的洋葱,蜡质的外皮带着妖艳的光芒,可一层一层掰开,刺鼻而辛酸,到最后,是空心的。日本的文化是一颗洋葱,没有自己的源头,只是靠着不断的学习吸纳包裹住自己脆弱的空心,却无法用这种表象将自己充实。看似光鲜的今日日本,当被人们一层层剥开它的表皮,何尝不是日本人民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的辛酸,这样的刺鼻气味,让剥开的人流泪,何尝不让日本也为之苦痛呢?如今,再提及对日本的仇恨或许过于愤激,可历史也不能被遗忘,当我们看着不敢面对历史的日本人时,为什么不想想自己?——这样一个贫瘠潦倒,苟延残喘,没有历史渊源的弹丸之国都能获得今日的辉煌,我巍巍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数不尽的灿烂文明,为何还未走出历史的烟尘?三省吾身,是否还沉沦于黼黻烟霞的迷梦?七十年前,警钟犹在响,绕梁不绝,只望我中华亦能崛起,不让警钟变丧钟!

大国崛起法国读后感

法国,5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使它成为欧洲的天然大国;巴黎,文化、艺术之都,让每一个喜爱历史的人都流连忘返。法国是我很喜欢的国家之一,三次法国之行,法国人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浪漫、开朗、大方、热情,颇具亲切感。

大国崛起法国篇重点介绍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社会变革,及此后法国陷入长期社会动荡的情况。1789年之后不到100年时间里,法国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革命,两个帝国,两个王朝,三个共和国。激烈而反复多次的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改造社会的同时,消耗着法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动荡的局势使经济发展缺少必要的、稳定的社会基础,法国的大国之路因而变得格外曲折。

编者拿法国与隔海相望的英国作了比较:统一的民族国家开始出现,英国是1485年,法国是1589年;开始进行由专制走向民-主的社会变革,英国是通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法国是通过1789年的大革命。相对于两个100年的时间差而言,影响两国更大的变革方式的不同:在法国经历着百年动荡的时刻,以和平方式完成社会变革的老对手英国已经在进行一场工业的革命。在这一轮的国家竞争中,法国遗憾地错失了时机,不得不始终居于“第二”的位置。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中国与日本这两个同样是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的明治维新是19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是20世纪,两者也相差了100年,如果中国政府能认真、耐心地学习其他强国的崛起之路,吸引他们的教训,强国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法国在17-18世纪中涌现出许多思想家,他们给世界留下了一部部经典之作。其中有: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沉思》、《哲学原理》等;伏尔泰的《哲学通讯》、《牛顿哲学原理》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即三权分立方式保障公民权利说);狄德罗编撰的《百科全书》。

书籍变形象地将历史上曾经的辉煌、荣誉、血战前行和繁华散尽形象地在大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将历史反思从精英的书斋挪移到草根大众思考的有益尝试。

它大概是:葡萄牙在14世纪末打败了西班牙,当时领导打赢战争的葡萄牙国王是若昂一世,他的老婆是英国公爵之女,他的长子杜亚尔特是后来的国王,三子恩里克是地理大发现的鼻祖。

哥伦布发现美洲是1493年,当时的西班牙双王是费尔南德国王和伊萨贝尔女王,葡萄牙国王是若昂二世。

西班牙双王费尔南德国王和伊萨贝尔女王的长女是胡安娜,幼女是凯瑟琳。

胡安娜的老公是普利普,博艮第公爵。普利普的爸爸是罗马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妈妈是勃艮第的玛丽亚(哈布斯堡家族)。胡安娜后来成为女王。她的儿子是查理五世,凯瑟琳是查理五世的小姨。

凯瑟琳的老公是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他们的女儿是玛丽.都铎,亨利八世有6个妻子,留下三个王位继承人:玛丽.都铎、伊丽莎白和幼子爱德华。

查理五世接受哈布斯堡家族的教育,他的弟弟斐迪南接受了西班牙教育。查理五世后来继承了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遗产。查理五世当国王的时候,法国国王是佛朗索瓦一世,土耳其苏丹是苏莱曼。查理五世的妻子是伊萨贝尔,她的哥哥是当时的葡萄牙国王若昂三世。

查理五世和伊萨贝尔的儿子是普利普二世。查理五世将德意志给了他的弟弟斐迪南,将西班牙给了他的儿子普利普二世。普利普二世掌管西班牙后,又因为若昂三世的去世,继承了葡萄牙。

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去世后,爱德华继承王位,6年后去世,玛丽.都铎成为玛丽一世。玛丽一世嫁给了普利普二世,从辈份上玛丽一世是查理五世的表妹,普利普二世的表姑。

篇7: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是一本气势恢宏的书。花一周时间读完,仔细品味,过程中有很多感悟与惊喜,感悟在两三年之后再次接触这几个大国的沿革变迁,确实好的书多次读每次都是不同感觉;惊喜在我好久不读历史书了,这次读这本书竟然发现我在半年之后,还是对这些历史有着较充分的兴趣,半年前读了本关于宋代的简约介绍的历史书。《大国崛起》是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历史的书。书中提到的9个国家的崛起历程,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国家崛起的震撼,更多的是一国家如何在顺应发展潮流中通过经济的崛起从而实现国家崛起的思考。《大国崛起》浓缩了海洋时代上出现的各个强国发展的精华,让我再次感受的强国的不易。

葡萄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许多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走向全球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他用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德国,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人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我们有韧劲,却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们有力量,却缺乏动力,也缺乏勇气。恰似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人均数据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

对于中国乃至任何一个国家强大的战略,我有个简单的体会:

一是重视科学和教育。回顾五百多年来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九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都离不开重视科学和教育,尤其是德国。德意志民族诞生了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伟人,而位于柏林的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精心培育下一代是历届德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高度的物质财富和社会文明。德国再次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大批杰出的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工程技术领域,这也奠定了德国现代工业的基础。今天,德国生产的汽车、电子、通讯等产品遍及全球,世界各国的青年学子都喜欢到德国留学,今天德国的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令人叹服。

二是选择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在于几百年来,西方主要大国的强盛无不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选择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放眼欧美大国,无论是葡萄牙、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制度创立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而成就的大英“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等,这些强国的崛起都离不开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以及德国俾斯麦的改革等无不如此。而位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都曾经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所以,国家的强弱、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主要看政治上是否具有进步性。三是靠实力说话。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不单是丛林准则,亦是政权更迭和历史发展过程的不二法则。弱国无外交,我们都了解中国最屈辱的那段近代史,因为闭关锁国,因而闭塞视听,因此夜郎自大,然而,也正是他们口中的蛮夷倭寇未开化的不屑之流,用坚船利炮,轻易就敲开了自诩的所谓泱泱大国的国门,让中国丧权辱国,我想对现在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心都还是有影响。于国而言,实力就是综合国力,乃政治、地域、科学、技术、军事、经济、人口等的概括和整体评价,井底之蛙看到的永远是自己头上的一小片天空。

同样于企业而言,实力也就是核心竞争力。说起房地产,人们总是想到万科;讲到IT,大家自然会想到微软;就连小孩吃快餐,首先想到的还是肯德基。因为它们在本行业内确实做得出色。

四是学习与创新。无论哪个大国的崛起,没有一个不曾历经过学习与创新这个积淀的过程。大国的崛起,也同时证明了学习与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永动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一直讲了几千年,从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近代严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再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活到老,学到老”。

1871年12月,日本派出48人的“岩仓使节团”历时两年,访问了美欧12个国家。每到一国,团员们都本着认真学习的态度,对该国的情况进行细致的研究,使节团回国之后,编辑了长达100卷、共2110页的《美欧回览实记》,以欧美之行的收获为基础,日本政府提出了“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作为指导国家建设的总方针,引着日本向强国之路迈进。日本在二战后能迅速重新崛起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是他们积极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五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需要人才。对于人才的重视,我们可以看英国的例子,当年牛顿去逝后,英国为这位出身低微的科学家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当时等级森严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国家应加强对知识分子的重视。

21世纪,我国无论从人口还是地域面积上来说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国,然而这样得天独厚的大国特质却让我们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上远远落在了包括日本以及许多欧美资本主义小国的后面。这让我们不得不在“大国”的问题上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像是一个高大魁梧却步履蹒跚的人,卖力的走着自己的一条路。然而,可曾想过,我们地域辽阔,但却地大物薄,我们资源辽阔,但是人口密集,使得人均占有量仅仅是其他国家的几十分之一,如果把那些发达小国家比作独生子女家庭,那么我们国家就是拖着十几口人过日子的大家庭,我们要用同样的一份口粮去养活十多口人,这样想来,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啊!我们承载着大国之难,带着庞大的人口一步一个脚印的在发展道路上走的虽然艰难,但是一步一个脚印。

我们没有他们轻松的步履,是因为我们从未遗弃前进队伍中任何一群的落后者,从未卸下身上的责任,走在队伍最前列的人总会回过头,向后头的大部队伸出援助之手,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和谐的,全面的,我们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绝不是只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在发展的道路上,超速度的快感只能造就虚华世界的表象,只有统筹兼顾的大国风范才支撑得起大国沉重的脊梁。

我们既要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作为世界猪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因为拥有五千年的深厚底蕴,我们可以充满自豪地历数家珍:长城、兵马俑、“四大发明”、丝绸之路等等,我们也要向世人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有了这些成就,我们才有实力来承办奥运会,建成以鸟巢、水立方等为代表的美轮美奂、巧夺天工的奥运场馆和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并决心把她组织成一次恢宏壮丽的盛会。我们看到,奥运会精彩的开幕式有中国元素,也融入了世界的色彩。

篇8:大国崛起读后感

前段时间去看了《厉害了,我的国》,看到对中国高铁的介绍,当时就想着要找个机会好好的了解一下中国的高铁,因此找了《大国速度》来看。

《大国速度》作者自称高铁见闻君,通过此书讲述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有到新的创新发展之路。结合自己的专业有几点感受:

1、对产业有了新的看法:一个优质的产业足以带动一个民族的崛起

近期在进行产业小镇的研究,发现在国外很多产业小镇都是由一个企业带动起来的,比如说德国沃尔夫斯堡由大众汽车而闻名于世,美国的好时小镇因好时巧克力而广为人知,法国的依云小镇因依云水而声名远扬。一个优秀的企业足以带动一个区域的发展,同样一个优质的产业足以带动一个民族的崛起。

高铁作为一个产品,它的形成从产业链上来说,既需要铁轨建设,又需要车辆研发、生产,还需要大量的周边零配件支持;从产业使用上来说,对物流、服务业从很大的带动;从带动效应上来看,降低了区域间的时间成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从产业销售来看,对外输出,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所以,作为产业规划从业人员,我一直认为,产业规划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非常慎重的事情,一个好的产业规划,会改变一个区域的发展。

2、对事情有了新的看法:不要着眼于眼前利益,看事情要长远

看这本书,其实就是在看中国高铁的发展史,而这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在创造历史。在高铁发展阶段,有众多知名学者参与,并因为观念不同,支持的高铁产品不同,产生过很多分歧,因各种原因也让中国高铁走了不少弯路。但事实证明事情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如果自己不能成为推动历史车轮前前进的支持者,那最起码不要成为阻碍者。

篇9:《大国崛起》读后感

中国的崛起之路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迅速老年化的人口、已经过度开发的资源和恶化的环境、思想观念落后教育程度不高的国民,如何能实现崛起?能否通过对外战争掠夺和殖民?如何应对分离主义势力的威胁?所谓和平崛起是否只是美好的梦想?

很高兴《大国崛起》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9个全球性大国崛起和衰落的过程,为我们展现了大国地位变化的内因和外部环境。让我有了直接通过别国历史得出经验分析本国问题的机会。

篇10:《大国崛起》读后感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新时代,科学技术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占据了比军事力量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增长更加重要的地位,随着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提升,这个国家便能够至少能够得到生存下去的保障。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在世界历史中被反复证明过的一条真理。有了发达的科技,国家就有了生存的根基,就不会被别人卡住脖子,从而被轻而易举的被消灭。科技是立国之本,科技的创新与创造能够带领着其他方面的进步。反之,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发达的科技,纵使其他方面发展的再好,也是空中楼阁,不能长久地生存下去。

第二点,强大的军事力量也是大国崛起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强大的军事力量能够保证国家的安宁与社会的稳定,能够保证国家在和平的环境中进行建设和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对其他国家进行侵略,这些军事力量是要保障国家的安全,而不是用来侵略他国。当然,这一点也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更先进的科技,就能有更好的装备等优势条件。

篇11:大国崛起读后感

――引自《大国崛起》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一定了解中国经历过无数个**时期,又从**不断走向和平,如果出一个选择题的话,你选择和平还是**?我想作为普通的百姓的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和平。但是,这样的选择就真地对了吗?

老百姓闲下来的时候,总会觉得活的不那么壮烈,于是关于英雄的故事就会成为一种调剂生活的话题,大家都知道英雄更多地出现于乱世,乱世中的平民有更多的机会成为英雄,这时乱世的苦难已经淡漠了他的色彩,留下的只是关于英雄的梦想和传说。而我想说的是不关英雄的事情,是一个比英雄更为重要的关于乱世的话题,那就是伟大的思想。

伟大的思想和乱世有关系吗?有,当然有。且看我的理由: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思想高峰时期,那就是春秋战国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就是离我们很近的五四时期,试问这三个时期难道不同时又是中国历史上最**的时期吗?这是一种巧合呢?还是有着必然的联系?

我之所以立论**时代与伟大思想的产生存在必然联系的依据有四个:

一是任何伟大思想的产生必须经历来自多方的强烈的思想碰撞,这种思想的碰撞要求各方必须势均力敌,而后才能产生剧烈火花,从而引导出的思想光芒。多重的势均力敌的思想只有在**时代才有可能发生,尤其是中国。大家知道在大一统的和平年代,作为强大的中央政权必然谋求思想统一,古往今来,莫不如此,**时代这样的禁制才会放松。

二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思想家们都要在能够保住性命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合着留,不合则去,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所以**时代的知识分子反而能够畅所欲言,并无顾忌。这里不让说,就到别处说。如果在和平年代,一个公然和强大政府倡导的主流思想唱反调的人是不可想象的,哪个地方你都呆不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时代,那就很自然了。

三是**时代,强势者都要延揽人才,要谋求统一之策,统一国家只靠武力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有哲学思想做为行为依据,思想家这时就成了奇缺之物,各种强势力量必然会孵化各种不同的思想为其服务。

四是知识分子的天然秉性是要不断的追求,通过超越前人而显示自己的价值,在和平年代,知识分子本身受到的具有主宰地位的主流思想的压抑,人格中叛逆因素会在**时代肆意宣泄。

在为了能印证我的说法,就拿刚才讲到的三个思想高峰来说事:

先从第一个高峰说起吧,那个时代离我们太久远了,但那个时代的思想巨人们的伟大思想成为一个横亘在中国历史上至今也无法超越的高度,那些巨人的名字: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孙武子……使后来几千年的中国思想家无人敢称大师。中国现代却到处都有大师,真的、假的且不论,却没有一个人妄称自己是思想大师,即便狂傲有如李敖者,也望之却步,不过这话还不能让李敖知道,否则他非要称自己是思想大师,还真没有几个人能够劝得了的。

遥想那个久远的春秋战国年代,王权衰落,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好多国家一夜之间冒了出来,兼并战争接连不断,诸侯为求争霸,延揽人才,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孙武子们,纷纷开山凿河,各成一派。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各种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争论。当时各国诸侯大都知道要尊重人才,尊重思想,所以,对持不同思想的各派的学者兼容并包,都受礼遇,允许其“合着留不合则去”。学者们可以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和随意议论政事。刘向《别录》记载说;“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说的就是当时各派学者的定期聚会,各学派代表人物在此阐发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批驳与他们观点不一致的学派。他们争论既要对不同观点进行洁难,还要张扬自己的主张内容从自然开始,涉及人生、社会、道德、王霸乃至整个宇宙。还有吕不韦以三千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时,思想氛围也是宽容的,允许充分的争论,再如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可以说正是因为频繁的兼并战争使各国统治者尊重思想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思想的自由碰撞才催生出这个时期的伟大思想,并一举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社会的以后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高峰是汉亡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说起魏晋南北朝的思想还必须从汉朝谈起,汉朝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统一的国家要求统一的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地”。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使儒学在其后两千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里被视作正统官学。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所形成的儒学思想重压成为**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思想叛逆的最重要的精神根源。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重大转折。

我们知道魏晋时期的文人讲究名士风度,喜欢谈玄,按张英基先生的说法:“魏晋时代,是一个充满着战争和饥馑、阴谋和残忍、悲歌慷慨和背信弃义、寻欢作乐和潇洒风流的时代。由于社会的**,礼教的虚伪,不少士人为了逃避现实而信奉老、庄,寄情于山水。他们蔑视礼法,追求虚静超然的精神境界,于是玄学清谈之风兴起”。譬如那时候的名士都喜欢奇装异服,还有的就干脆少穿衣服或不穿衣服,有人当街抓虱子并吃掉它,而旁若无人,有人惯用“青白眼”看人,有些人以豪饮为荣,像刘伶、阮籍那都是能喝酒的好汉,中国文人的好酒之风就是从他们开始的,喝醉了什么都可以轻狂,哪有什么礼法在眼里。而且魏晋名士恐怕是世界上最早吸毒的人,他们喜欢吃一种叫“五石散”的东西,吃完之后,浑身燥热,满街狂奔,令人羡煞。种种怪异行为的背后,是魏晋名士对传统的儒学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强烈叛逆,在这样的冲击下传统的礼教束缚逐渐转向松弛,先前那种思想独尊的局面被打破了,各种思想活跃了起来。玄学是在儒学高压下的一种思想解放,是向老庄思想的一种回归,是在人性上追求自由的一种表现,东晋以后,玄学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并改造了佛学,造就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禅宗。为中国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打下了思想基础。可以说正是一个强大王朝的瓦解后的**时代为这种思想叛逆提供了历史机遇。

第三个高峰就是五四时代了。我们都不会忘记中国在近代的衰落,到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甚至走到了亡国的边缘,中国本土文化孕育出的思想已经不能给中国找到出路了,中国向何处去第一次成为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摆在了国人面前,好在封建王朝已经解体了,又开始了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有一场我们谁都不会忘记的、著名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和科学两面这旗帜,猛烈抨击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使中国思想传统在那时发生了断裂,而这种代价为中国换来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是各种流派兼容并包、自由辩论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几千年来中国接受外来文化思想最深刻的年代,也是中国人思想解放最彻底的一个时代,尤其是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篇12:大国崛起读后感

2008025121李基东

过去的500年是思想激荡的500年,是世界强权相继更迭的500年,是英雄人物造就大国传奇的500年,《大国崛起》讲述了世界500年来,七个世界大国的漫漫风雨历程,这部影片引发我了众多的历史思考与现实反思。

葡萄牙舰队南达好望角,东抵印度,西班牙横跨大西洋,拉开了海上强权和世界殖民统治的序幕;弹丸之地荷兰凭借其革命性的商业模式主宰了世界经济近一个世纪;大英帝国宽容的社会环境成就了世界霸主地位,开启了工业革命的车轮;法国大革命则吹响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号角,拿破仑的铁蹄踏碎了欧洲的封建君主制,自由之风席卷而至;德意志民族通过经济统一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在欧洲列强中夹缝求生;日本不战而开国,卧薪尝胆,迅速崛起;俄国沙皇强势改革,谋求振兴;十月革命迎来了社会主义的春天,工业化进程成就了苏联一代霸业;美国梦的诞生,终成世界一极。

反观世界历史,大国的崛起,莫不以民族之统一与独立为前提。民族不统一,将难以集中力量发展实力而错失历史机遇,民族不独立,将难以维持其大国地位。葡萄牙在教皇的承认下,率先成为当时欧洲第一个民族国家,继而西班牙完成民族统一大业,自此伊比利亚半岛上两个偏远小国在国家力量的支持下踏上了海洋霸主的征程,德意志人则通过经济统一完成了国家的统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迅猛腾飞,一度成为欧洲第一强国。如果一个国家尚且不能实现统一,就很难说得上这个国家是强大的,更难以谈及世界大国的地位。这为中国的崛起敲响了警钟,也许我们最终不得不像西班牙那样实现武力统一,但我们更寄希望于德国式的统一模式:通过经济统一完成政治统一。因为当时德国的境遇与中国现状颇有相似之处,同处强权包围之中,同处经济腾飞的时刻,夹缝中求生存,忍辱负重,为自身谋求和平发展的空间,但不能忘记,德国最终也用对外战争形式完成了自身的统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为了最终实现民族统一,从而踏上崛起之路。

维护民族独立,不仅仅意味着政治上的独立,同时也意味着经济、文化和军

事等诸多方面的相对独立。尽管全球化发展趋势,但我们不能停止谋求自身的独立性。中国需要建设自身独特的工业体系和文化体系,而不是盲目地涌入世界潮流,我们可以引进世界最先进的工艺设备生产歼-20,但是我们更需要有属于自己的工业体系去制造这些最先进的工艺设备,我们可以仿制舰载机,但我们更需要走出属于自己的产品研发体系。国家发展命脉需要自身来控制,而不是掌握在它国手中,如此才能不被全球化潮流淹没,而是成为新一代的弄潮儿。

如果说民族统一与独立将让中国踏上崛起之路,那么紧握历史机遇进行明智的社会变革将让中国最终踏上大国之路。

然而,不难想象,改革的道路必将充满挑战。变革是对旧势力发出的挑战,不仅需要有雄才伟略去识别历史机遇,还要有足够的实力推动变革。也许我们需要有强大的领导者扛起这历史的重担,像恩里克王子指引葡萄牙的帆船驶向非洲西海岸,像伊莎贝尔女王资助征服大西洋的航程,像伊丽莎白一世倡导开明的政治,像拿破仑挑起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和征服欧洲的雄心,像斯大林发展计划经济实现工业强国,像铁血宰相俾斯麦武力统一德国,发展经济,甚至像路易十四利用君主强权成就法国辉煌。然而,究竟是这些伟大人物成就这段非凡的历史抑或时势造就了这些英雄? 我们不得而知,中国改革何去何从?也许是经济制度的改革,也许是政治的改革,更可能是科技的革命,或许就像15世纪那样,不过已经不再是海洋冒险,取而代之的是太空探索,总之未来的道路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相信,终将有一位强有力的人物指引中国完成崛起前的重大变革。

上一篇:渔业安全事故报告制度下一篇:党建研究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