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采访稿

2024-05-11

主持人采访稿(精选9篇)

篇1:主持人采访稿

——女

1. 第一次来公安大学有啥感受?

因为家里人就有警察,并且对警察印象很好,有种亲切感,因此来到公安大学很高兴并且感到很亲切。2.今天学生的表现如何呢? 挺好的,虽然身着警装,但依旧有大学生的阳光和激情,也都很多才多艺的。

3.我校与一些电影学校和一些表演系的同学的差距在哪里呢?

身着警服就给人一种成熟沉稳庄重的感觉,但同样也很活泼开朗。其实才艺方面都差不多,主要还是看发挥吧。4.电影节主持人大赛的流程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其实我们这个主持人大赛就是为4月26号大学生电影节准备的,这只是第一次的海选,之后还会有几次的晋级赛,主要是让大学生的电影节更能体现大学生的激情和色彩。石头

1,我们大学生电影节主要在哪些高校开展呢?

如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当然还有你们公安大学等很多大学,外地的大学还可以邮寄录像带来参加比赛,因此覆盖面很广。2其他大学表现如何呢?

没有你们这么有组织性纪律性吧,你们学校的同学看来很积极,其他大学表现的更松散一些吧。3.您主要介绍一下大学生电影节。

大学生电影节其实是我们北师大主办,就是以大学生为主,就连工作人员也都是大学生。他还有诸如投片、学术等很多环节,主要就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创作的平台。

篇2:主持人采访稿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吴建华老师的“才”与“情”、“光”与“热”

清代人张潮说,“才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情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对于任何一个深受学生热爱和尊敬并在学生的人生路上留下深刻 印记的老师,必定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魅力何来?无外乎“才”“情”二字。旅游学院的吴建华,正是有如此“才情”,如此“光热”的魅力老师。

才:扎实的功底

无论是学生,还是同事朋友都能从吴老师的讲课谈吐等举手投足中被其“才”折服。吴老师说这种“才华”或“才气”是奠基在她读书年代扎实的功底上的。

“要读书,因为只有读书才能思考!”听过老师课的学生总能感受到吴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导,“本科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离不开读书。不仅要读书,还要学会读书,读书不能泛泛而读,可以集中一个感兴趣的领域,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不断扩枝散叶,厚积薄发,久而久之即使谈不上专业,但你熟悉了,说话做事都会变得有底气。”通过对吴老师的采访,我们得知吴老师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专业都是历史。吴老师以自己读书年代的经验建议“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同学,广泛涉猎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类的书籍,包罗万象,对拓展思维,扩大个人视野更重要。”“对待学术,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还要有胆识、毅力、严谨的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吴老师曾为写一本专著――《雷州文化》而走遍了雷州半岛,为此总共花了七八年,老师说“在出发前要有充足的资料准备,然后以小学生的姿态,带着问题去调研。如此以来不懂的,错误的,空白的,就能得到由针对性的弥补。”

谈及当下大学生教育问题,吴老师有些激动:“都说广商的毕业生上手快但不耐用,为什么同样是大学四年,塑造出来的学生素质,发展前景如此不同?很多大学把教学方针定位为就业率,这固然有其现实因素的背景,但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实践固然重要,但理论和文化是基础,是一栋房子的奠基石,本科教育是对学生综合能力,文化素质的全面培养。除了学校制度方针的因素以外,老师和学生都有责任。所谓‘只有差的老师,没有差的学生’,老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对学生有不可逃脱的责任。身为人师,首先教育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底子打好了上课才能自由驰骋,任意飞翔。这又牵涉到一位老师在自己的读书年代是否打好了扎实的基本功,是否经历过学术与文化上的修炼。”吴老师认为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理论的兴趣。她举了自己的小孩为例,吴老师的儿子在香港科技大学读书,香港大学的老师上课不太讲课,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为主,吴老师告诉我们她的小孩读大学很忙,但不是瞎忙,主要是忙着读书。比如为了在一次课堂上能够有5分钟的演讲展示,她儿子连过年都留在学校读书!相比之下,中国大陆的大学实在太容易混了,而这一混就过去了。

对此学生也有责任。比如老师布置的作业论文,学生只当应付;老师上课提问,无人响应。说到这里,吴老师有些可有些心凉:“其实师生是需要互动的,学生和老师都希望置身于热烈讨论而非死气沉沉毫无创造力的课堂,这样的氛围和条件,需要师生共同的创造和努力。”当然吴老师也经常自我反思,她也一直在努力完善自己。

情:关爱年轻人

吴老师是广商引进来的资深教授,对待年轻人吴老师有个开放的心态。吴老师不仅对学生充当为“人梯”的角色,对年轻教师亦如此。她认为年轻教师的成长也需要上一辈教师的帮助与引导,她敬佩很多比她强的年轻人,她更希望年轻人超越上一代,因为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

在众多的身份角色中,吴老师最喜欢的是教师,她以自己的原则和热情在教学与师生关系中践履着“为人师”的角色。

光:理想之光

一个人是需要理想的,没有理想的人生如同行尸走肉,吴老师说她现在依然有理想。在提及有关人生的规划时,吴老师指出:“人生不要规划。大学时代就给人生定下路的轨迹太早了,也太狭隘。当然,对于某一个领域,自己还是要有大致的方向,并且这个领域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欢,然后在不断地尝试中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其实好比“试婚”,吴老师称虽然自己不会去做,但不反对。对待人生就要有一个开放的态度,不断尝试,人生的意义不就在走的过程中吗?人生是没有答案的,只有试过了才知道。成功总是在不经意之间的,当然这不经意本身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功底。”

很多老师说吴老师有“书呆子气”,可是吴老师似乎挺享受这种“书呆子气”,“它不是说你只会死读书,不懂变通,而是因为一个人的关注点和精力是有限的,当你把兴趣和精力都投入到学术或项目中了,哪里还会去想什么社会关系呢?”吴老师说她的儿子身高一米八,大学生了,可是大家都觉得他跟中学生一样。不是因为他生得一张娃娃脸,而是因为他依然是一颗孩子式的心,简单纯粹。吴老师相信“傻人自有傻福”,她对自己的儿子的期望就是“搞技术”。吴老师所言的“技术”可不是工具化的技工,而是既然儿子对理工科技有兴趣,就须静下心踏踏实实地钻研,好比居里夫人,在通往充满了奥秘与未知的科学世界的路上孜孜不倦,这种探索与发现的幸福与快乐,很纯粹,很充实,是只有真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和追求才能体验到的。

吴老师最想传授给学生的是学会做人和做事,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她认为“学校带给学生的就应该是正面的思考,那些社会上的东西,你出去了自然会知道,可是在学校里就应该打好底子,以后面对社会、人生的精神底子。良心、正直这些美好的品质应该成为社会价值观的主流。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啊,如果连教育育人的学校都被污染了,社会也没希望了。”

其实,真正搞学术的人何其不需要这种“呆气”和“傻气”呢?

热:生命的热度

吴老师是个很可爱还有些“孩子气”的老师,经常会流露出一些俏皮的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吴老师喜欢打乒乓球,她说读博士时期还给邓亚萍当过裁判呢。吴老师曾经只用三百块游澳门三天三夜,这份经验早在前几年就在学生中流传,并被无数学生实践。看来吴老师真的是一个很会生活的老师呢。吴老师说要懂得谦卑地对人对事,要以诚相待,热心地为人着想,不炫耀个人的“传奇经历”,不要摆架子,做一个值得朋友信任的人。这是生命的体温,生命的热度。那么怎样保持对生命的热度呢?吴老师反复强调,靠文化。

那么文化又是怎么修炼出来的?吴老师认为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接受别人的批评,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自我反思。“文化不能光靠教育”,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而文化又是全方面渗透的。我们所说的“有文化”不是说读多少书,拿了什么学位,一个有文化的人可以体现在其一举一动、穿衣打扮上,尤其是“为人师表”更要注意。比如人多坐电梯时,只要把皮包放在膝盖处,即可腾出多一个人的空位,这是细节,其实也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点点滴滴都是文化。

这是文化的热度,亦是生命的热度。但愿作为每一个个体的我们都能在文化的熏陶中为自己添砖加瓦,添热加温,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亦是为我们共同的世界创造生命的热度。

篇3:播音主持人采访技巧探究

1 主持人采访的特点

1.1 时效性强

所有的新闻采访一般都讲究时效性,而主持人的采访时效性更强。毕竟,主持人的采访往往是实时进行的,一边采访,另一边采访的内容往往就同步与受众见面了。在事件发生时受众能够产生与主持人相同的切身感受和体验。

1.2 节目特征鲜明

一般的新闻记者采访,为了弄清楚采访事件的真相,往往围绕事实展开大量详细的调查和采访,而播音主持人的采访还要注意其采访过程就是节目形态,尤其是直播的主持节目,注定是无法更改的,这对主持人采访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1.3 采访的原生态性

与新闻采访可能经过一定的处理不同,主持人的采访是将采访的过程以真实的、现场的形式传播出去,这是人际传播的内容、大众传播的形式。主持人的这种采访和播出方式,呈现出了明显的平等交流的原生状态,从主持人和采访者的一个表情的变化、一个轻微的下意识的动作等都可以让受众全方位、直观地感受到。

1.4 个性特征突出

不同的主持人因为自身的学习、专业素养、气质、谈吐等的不同,在节目中的采访个性就会不同。而主持人的采访,正是要体现出各自的特色和不同。这样主持人的个性特征会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2 播音主持人在采访中存在的问题

2.1 采访太随意

主要表现为在脱稿的条件下,很难应付各种突发事件,造成语法或者语音偏差。尤其是新主持人,表现欲强,在采访的过程中没有把握好个性发挥的“度”,出现了不和谐的画面和声音。

2.2 采访的准备不足

有些播音主持人在采访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对将要采访的人物、事件还有许多盲点的情况下就开始了采访工作,使得采访过程僵硬,交流磕磕绊绊,对整个节目的质量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2.3 提问无重点

提问是采访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如何提好问题是新闻采访尤其是播音主持人在采访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很多主持人的专业功底不够扎实,缺乏足够的采访经验,所提出的问题没有抓住事件或者人物的关键点,针对性较差甚至偏离了主题。

3 主持人采访的技巧

3.1 给自己准确定位

播音主持人的表现对节目的效果和质量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一定要准确定位:要有绝对的真实感,保留采访的灵魂。新闻主持人一定要保证采访的真实性,让受众能够感同身受。

3.2 采访要做好充分准备

采访活动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社会活动,需要探索更深刻的新闻事实。因此,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只有如此,才能保证采访活动的顺利、流畅进行。采访前一定要对采访对象做足准备工作,一定要对采访的对象尤其是人物的基本情况甚至是详细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才能避免采访过程中出现尴尬的现象。

3.3 把握好提问技巧。

采访必然少不了提问,提问技巧掌握的好坏,决定着此次采访能否成功。首先,要确定好提问的主题,把握好方向,要与节目有很强的相关性;其次,要学会“察言观色”,这是获取新闻素材的基本能力之一,可以采集到丰富的场景素材;最后,还要注意观察被采访人的“言”和“色”,把握好被采访人的情感反应。

3.4 要善于和学习倾听

“一个好的提问者必定是一个好的倾听者”一语,很好的表明了倾听的重要作用。主持人要发自内心的倾听,赢得被采访者的信任,这样被采访者才会愿意向主持人倾诉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才能探查到事情的真相。在倾听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听清事件的全貌,尽量不要留下“死角”,还要特别留意事件的重点部分,培养敏感性,以提高采访的深度和质量。

3.5 大胆创新自己的采访风格

不同的节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事件需要主持人采用不同的风格。播音主持人在求稳的基础上,一定要善于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要拘泥于现有的模式和风格,大胆突破前人的范式和经验,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采访风格。

4 总结

成功的采访能体现出播音主持人的专业性,更决定了节目的成功与否。在日常的工作中,播音主持人要善于积累采访技巧,时刻保持专业的敏感性,充分发挥采访技巧,稳中求变,大胆突破,以完成优质的采访,创造优秀的节目。

参考文献

[1]田丽.浅谈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J].新闻传播,2013,(7).

篇4:论记者型主持人采访技巧

关键词:记者型主持人;采访;双重角色;受众

近几年来,一些优秀的电视栏目可谓层出不穷,节目主持人作为媒体和受众之间联系的桥梁,无疑受到更多的关注,集采编播多种技能于一体的记者型主持人也就脱颖而出。一名记者型主持人的采访能力如何,是这类主持人能否突出重围,独具特色的关键所在。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从播音员到主持人、从新闻记者到栏目编辑的实践经验,就记者型主持人的采访技巧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采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采访的成功与否和采访前的案头准备成正比。经验丰富的记者都会有这样共同的感受,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做十分钟的准备。作为一名记者型主持人,兼具了主持人和记者的双重身份,要考虑的因素远比一般的记者要更多更复杂。记者型主持人采访前的案头工作,应在条件可能、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考虑周全。

1. 研究分析选题,确定采访重点。选题是电视节目创过程中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键所在。采访前就要对已确定的选题,进入深入的分析,以求挖掘出最精彩的内涵。记者或主持人的提问,实际上代表受众的提问,因此,作为一名采访者时刻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揣测受众最想听到采访对象说什么,最想通过采访者的采访中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因此,记者型主持人必须在采访前将选题研究透彻,以确定采访重点是什么,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 初拟采访大纲,设计问题。所设计的问题对于采访主题、采访对象来说,应该是全面具体,有针对性的。既能反客观事实,又能获取和主题相关的信息,并且对受众有吸引力,这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求设计问题简单明了,准确传达给受访者,切记含糊不清、抽象宽泛。另外设计的问题应该是受众所关心的和想要知道的问题,了解受众心理,站在手中立场上,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

总之,采访前的准备对于采访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一次采访是否可以取得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样才可以在采访中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二、采访中要抓住记者型主持人采访的特点

记者型主持人的采访不同于一般记者的采访,他兼具了主持人和记者的双重身份,除了演播室外记者式的现场采访,还包含有演播室内主持人的访谈类采访,既要达到记者式采访的目的,又要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把控好作为主持人的声音、语言、形体等方面的,良好的主持状态和得体的语言运用是迅速打开局面,并使采访顺利进行的保证。

1. 采访要以平等的方式进行。记者型主持人虽然和记者一样,采访的对象无所不及,上至政界官员,下至平民百姓,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可能成为采访对象,但与记者又有所不同,主持人是媒介与受众的直接联系者、代言人。所以在采访过程中,要注意把握采访时的神态、语调、形体、服饰等等。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所使用的语气腔调都要有所不同,在称呼上也要注意,既要准确,还要得体,要与被采访者的身份,以及采访的环境相吻合。但是有所区别绝不等同于把被采访者分成三六九等,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采访对象都要一视同仁,不能对任何采访对象带有个人感情色彩,面对政府官员不能仰而望之,面对平民百姓更不能俯而视之,对于一些特殊群体,比如残疾人、监狱服刑人员等等,更要注意语言、语气、神态的把控。笔者在法制类栏目工作多年,采访的对象经常会是一些在押服刑人员,甚至一些死刑犯,面对这样的采访对象,更加不能掺杂个人感情,不能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就对他们产生恐惧或者厌恶的情绪,这些都是采访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些特殊群体比一般人更加的敏感,抵触媒体。所以采访时一定要和他们保持平等的交流状态,要暂时抛开他们的身份,尊重他们的人格,这样他们对采访者才会没有戒心和抵触,才可以顺利的进行采访。

2. 采访提问方式要因人而异。一些采访对象面对主持人的话筒不免有些紧张,有时对主持人的提问表现得茫然,不知所措。这个时候,主持人千万不能着急,而应该力争做到:他紧张你放松、他冷淡你热情,他言者无意你听者有心,抓住机会,一举突破。营造良好轻松的氛围,采访才会顺利进行,甚至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采访时提问的方式应因人而异,比如,对一时还不能集中注意力的采访对象,主持人可以用笼统的提问开头,让采访对象在不经意的回答中慢慢进入状态。还有就是在一些比较激烈话题的采访中,也可以用一个含义广泛的问题开头,然后缩小话题,最后进入正题。在做一些曝光类节目的采访时,一些被采访者可能并不愿意接受和配合采访,不愿回答记者提问,这种情况下,采访者就要抓住问题要害适时追问,根据所掌握和了解的情况,引导被采访者回答出受众或节目主题所需要了解到的信息,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引导绝不等同于诱导,决不能一味追求采访效果,而诱导被采访者说出与事实向悖的东西,另外追问也并不是咄咄逼人,不依不饶,即便是被曝光者(被采访者)做了有悖常理甚至违规违纪违法的事情,我们也要尊重其人格,尊重其话语权、隐私权。仍然以笔者的实际采访为例,笔者曾经采访过一名杀害其舅母的死刑犯,虽然在采访前监狱工作人员也对其做了大量工作,希望其配合媒体采访,但这名死刑犯仍在采访时三缄其口,拒不回答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改变采访思路,不再直接提问所需要获知的信息,而是根据采访前所做的一些工作,了解到这名犯人之前最为亲近的人是自己的祖母,便以其祖母为话题,慢慢打开他的心里防线,再逐步引导,不漏痕迹的转入需要了解的问题。用这样迂回引导慢慢渗透的的方式进行采访提问,使这次采访最终按照预期的设想完成。

3. 采访时给被访者回答的空间。第一,提问时的问题不要让被采访者用简单的“是”与“不是”就可以回答,应该给被采访者以回答的空间,尽可能表达出更多的内容,但同时问题也不能过于空洞宽泛。第二,善于提一些“难题”,难并不是刁难、为难,而是问题可以使被访者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而不是被动应付回答,觉得索然无味。

三、记者型主持人采访时服装服饰要得体

服装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共同构成了主持人进行大众传播的基本载体,直接传达着主持人的思想、文化修养、个性艺术品位,与受众直接无声的交流。记者型主持人的双重身份,对于服装的要求更高一层,记者型主持人选择穿什么样的服装,取决于采访的地点、环境以及被采访者的身份和节目所要反映的主题思想。央视记者型主持人董倩、柴静等服装造型简约柔和、朴实自然,现场采访态度亲和,却环环相扣、思维清晰,思想锋芒藏于言语之间,服装和语言的相互呼应,相得益彰使得采访充满了内涵和思想。笔者曾在农村类栏目工作多年,采访时大多在农村的田间地头,被采访者也常常是普通农民,这个时候服装就应朴实自然,接地气,这样才能拉近与被访者的距离,消除他们的局促感和紧张感,更自然的进行交流,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采访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记者型主持人,兼具了记者和主持人双重角色,采访虽然因节目、场景、环境以及被访者不同而需各具特色,但共同的是在采访时要能够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记者型主持人,除了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掌握采访技巧,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一条是要时刻站在受众的角度,明白受众关心和需要了解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在采访中游刃有余,使采访客观真实且生动自然,才能通过采访,体现记者型主持人的价值所在。(作者单位:运城市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篇5:主持人采访稿

1、时间、地址的预约;

一般直接电话预约(尽量不要发短信),注意措辞,先自我介绍并说明情况,诸如“我是学通社记者团记者„„,我们在做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系列专访,请问你近期(这两天)有没有空?”之类的话。采访老师最好亲自到老师办公室询问预约。

地点可以定在7斋、咖啡厅、办公室(B04)等地,最好找些清净的地方,便于交流。如对方有要求则根据其所需。

2、如有变动,第二方案的制定;

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这个一定要准备充分,避免到场尴尬);

3、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国奖的采访可以在预约时向对方要一下国奖申请资料);

4、事前对重大历史或时事政治要有一定了解(如需要);

5、对于是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一般非正式场合(会议、重要人物采访等)不用录音,不过这个根据个人习惯来,采访记录一定要做,写的自己能看懂就行。);

6、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不要一味受受访者的引导)、时间的控制(30min-1h);

7、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

要永远记住采访不是问题和答题的过程,而是一种在交流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所以采访者一定要融入到谈话过程中,不要因为记录忘了认真听对方讲话并思考。

8、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

不要让对方不知道你在问什么,或者是你自己都没想清楚就问对方了。

9、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问,绝对避免主观编造和添加;

对于一些自己没听说过的东西一定要问清楚,包括地点、人名什么的(重要的记,不重要就算了)。。

10、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采访过程中谈及的一些影像文字资料等);

11、将完成的采访稿寄回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一般学生有些没特别要求就算了);

12、将最终刊登物寄送一份给被采访人并再次表示感谢(可看情况)。

采访稿撰写注意事项

1.采访前认真阅读分析人物资料,对受访者进行初步了解,找寻其身上最能够吸引人的闪光点作为问题以及文章的切入点;

2.文章整体感觉的把握:采访稿就是对人物的访问+记述,所有文字都在为主人公服务,不要把文章写成通知或者公告的感觉。。总的来说可以借鉴一些记叙文和议论文的风格,但绝不能写成议论文(即作者本身的感想尽量不要抒发过多)。

3.文章内容的把握:这个与问题的设置及提问的方式和深度有直接关系,若每个问题都是蜻蜓点水式的问答,那么写出来的文章也必然很单薄,不充实。建议:提问时抓住一个点(切入点),以点代面纵向拓展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会比较真实鲜活而且容易打动人心。

4.文章结构的把握:开头结尾尽量写得出彩,但不是冗长也不能过于单薄;中间内容的安排尽量张弛有度,文字重点落在能突出人物鲜明个性的段落;

5.人称的把握:采访稿中尽量不要出现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原引受访者的话除外),若实在需要自己的身份出现,就用“记者”代替;“学长”、“学姐”这一类的词也尽量避免使用,与此时记者的身份不符;

6.注意细节:写完之后一定要反复校稿,尽量避免错别字、病句的出现;标点符号的使用尽量规范,断句、过渡衔接等保持自然;同时尽量修缮文字,比如句式整齐度的调整、长短句的变换等,尽量让文字更加出彩、富于变化,当然每个人的文字功底不同,这个需要积累,并不强求。

7.格式要求:文章标题“黑体小三”、副标题“宋体四号”、正文“宋体小四”、署名“记者:xxx

调研部”

篇6:采访稿

受访人:大学生村官陆艳羽 采访人:黄斐

记录人:贾婕,桑沉吟 摄像,拍照:竺盛捷,姚晔

采访记录:

提问:

1、学姐的专业? 答:新闻专业

2、做村官的初衷?

毕业后比较的迷茫,先前有在报社工作过一段时间,主要的方向还是想要驻扎于报社的。由于进报社是要靠关系的,然后这边村官和报社同时受到了通知书,然后村官时有自己努力考取的,然后想想,可能是自我价值的体现,而不是一位的因为人情世故才能就职的,而且考虑到还要送礼、托关系,就有些失措。再者说来,在基层体会几年对以后也是一件好事。对于我来说,现在在街道里面也有接到一份报纸的主编工作,这样一样又做到了专业对口,还蛮学以致用的。也不会向很会人说的村官无所事事这样子。

3、关于办报纸的具体工作内容

我参与到了选材,编辑,排版,有时候还需要帮他们整理材料,写稿件。就是这份报纸是社区的,比较的政治性相当于思想教育,先进学习类的,所有在内容上有些局限了。

4、姐姐对于以后自身的发展的打算?

自己打算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不过不想拖得时间太长,考个几年如果还是不行的话,就可能要再谋出路了。今天我也去考了公务员,过了笔试,面试没有进的说。想想在这边再锻炼一下也蛮好的。

5、对于村官这个职位,家里人的看法是什么?亲朋好友是支持还是反对的?有人会有所误解吗? 一开始,我妈是很不支持的。面试当天的时候,妈妈还说“你千万不要进啊”笔试过了以后,妈妈也说如果面试进了也不要去。当时去考村官是因为那个时间段只有村官考试了,其他的考试时间都过了,很久没有做过卷子,想感受下现场考的感觉。考出来以后觉得还是可以试试的,体会一下还不错。

6,父母反对为什么还要去做村官?

因为村官对以后的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是有加分的,有所优惠。而下进入报社以后就是一直从事记者啊之类的,没有什么编制的,上升的空间也不是很大。这边可以激励你不断的学习,发展自己,报社的话是没有这种经历的。

7、看到待遇问题,待遇低为什么还要留下? 报社的待遇相对来说是高了很多的,不过我觉得工作不能仅仅看待工资的吧,前几年你刚刚毕业,很多问题都不懂,靠你自己主动性,你都能学到很多东西。报社的话可能你是可以接触很多人,各个线路都要跟进的,所以可能一下子会学的比较多。而村官的话,相对来说街道的事情还是比较多的,那村里面的话,就是很小,很琐碎的事情了。但是时间长了对未来还是好一点的。

8、村官之间有没有互动?

有的,我们自己建的群,有相对时间的培训交流等等,还是互相了解的。

9、现在看上去,宁波,慈溪的条件是比较好的,那如果让你去一个相对偏远落后的村里去做村官,你会去吗?去或者不去,为什么?

不会去。因为考试的时候就大致就知道自己分配的村或居委,有所了解。而且只有报自己所在区县的。即使去了哪些比较空闲的街道,可能我待的时间就不会很长了。

10、比较一下村官和街道两方面的工作,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

我在村里面的工作还是比较少的。但是就这张报纸来说,比较的官方的,实际对于民众的关注很少,所以也没什么人去看的。这报纸办的就有点功利了,所以我自己的想法空间也很少。

11、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环境是什么样啊?

这边的人都很好,也很有亲和力的,也很帮助我们的说,以前听说单位里面勾心斗角啊什么的这边都没有的说。只不过就是感觉不是很被重视,领导就希望你做好本分的事情,不需要你多做什么的,所以积极性就会被打击到。得到的肯定相对来说也少一点吧。

12、第一次去村里的感觉是?

感觉差距还是蛮大的,第一次去的时候车还开不太进去。落差还蛮大的,就是环境啊,素质啊都比较落后的。第一次去村里的办公室,是一个很大的屋子,分成了两间,刚进去的时候,村书记还是说里面那件是给我的,我进去一看,桌子上全是灰,电脑啊也是没有的。感觉还是蛮落魄哦。

13、村里面你主要的工作是?有参加过居民调节吗?

我主要是负责整理整理资料,打打字,统计数据,想想活动的标语这样子。(你担心自己会成为高级打字员吗?)这倒还好,因为我现在也在街道帮忙,所以涉及打字的还比较少。但是就是一开始还是积极性蛮高的说,到后来就渐渐失去了,人渐渐被同化了,这是不可避免的嘛。

14.、对于大学生村官,有什么就职培训吗?这样的培训有用吗?

这还是有的,工作前培训了一次。去了宁波上课,学习了党的思想什么的,还有紧急情况的处理。我感觉还是很抽象的,理论的,与现实脱节。在平时工作中都是用不到的。但是培训给了我们村官之间交流的机会,我妈彼此都认识了,以后也常常交流的。

15、对于你们村官有没有考核?考核制度又是怎么样的呢?

考核是每年有一次的。有书记评的,自评这样子,评出一个等级,优良这样子„„几年后会有一次评选活动,看每年的等级有优先权,对以后的推荐有好处

16、关于保障制度,你们有些什么,除了去考公务员啊事业单位之外的?

进村支委,念书久了可以做村干部进村委的很少,因为不是本村人,所以了解很少,处理起来不得民心。但是现在政策好了很多,已经有了工作几年后可以进入村委会,但不占用村里人的名额,这样子大家互惠互利,就会比较好。优惠政策比较多的,培养的政策还是比较少的。

17有人收你影响打算做村官吗?

有的,现在一个朋友,是做保险的,每天要加班啊什么啊,可能压力很大。就想做村官,生活比较清闲,想法也轻松,以后做公务员也可以加分,有所优惠,还蛮好的。还是感觉轻松吧,比较舒服的这样子。

18、对以后的发展你有什么规划?

在我看来,大多是人还是将村官当做一个跳板的,我其实也是这样子的,所以真正想要留下来的人不多的,除非你是考不上,有没有工作这样子的。就我来说吧,我还是想考考看的,经过几年如果还是一直考不上,自己也没有信心了的话,那可能我会回去报社的吧。一般很多村官没有考上的,自己创业的比较的多。比如开小店啊什么的。基本上是这样。

采访感悟:

村官的相关事项可能是比较琐碎的,想一个助理,秘书这样子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可能有些大材小用了,不具发展性,村里领导也不太将主要事情下交到村官手上,以至于久而久之,大家都兴致不高,将注意力集中到自身今后发展上,对于这份工作得过且过,不太上心。村领导见此也就更不会予以重任。造成了恶寻循环。再者访问了很多人后很明显的感悟就是村官之间,受村与村的影响,各自工作状态也有很大的差异存在。有些村官仅仅只需要上半天班,下午就可以搓麻将,打篮球,而有些却参加了街道,社区等多项工作,忙碌而充实,还有的成了一门心思为了考取“功名”为跳板,实施的“缓兵之计”。各种人的需求不同,当然侧重点也不同,所构筑的工作生活变得翻天覆地。有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是考取了公务员,实现了报复,而有些人则在岁月的磨砺下,渐渐失去了原本的菱角,变得懒散,毫无追求。这不仅仅说是村官这个职业在就的,而是年轻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只有勇往直前,坚持不妥协的人才可能触及成功的彼岸。

再者我理解到,国家政策在不断改变,对村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势必向更完善的体制发展,长此以往,可以避短扬长,摒除现在的消极因素,对于村官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

我觉得村官可能是一个大学生就业的避风港,有了这样一个职务,也许你可以逃避毕业就要失业的压力,不必去面对很多的社会问题。好似被保护起来的小绵羊,更好的说,是被流放到世外桃源的吧,与世隔绝,悠闲而清净。叙述待发,为了以后的目的,或者就被时光同化,过着这样平凡甚至平庸的日子。

完成这次采访后,对于村官的里面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原来他不公务员编制,原来出于此位置的人多数抱着无奈的心情,原来这仅仅是一个落脚点,不具备为之拼搏的动力,看到这些,我不得不思考,大学生村官这个政策到底给年轻人带来了什么?

在之后的关注中,我得到了今年宁波市宣布大学生村官将不在之后的公务员考试中加分。这一公示的告知,我不知带给那些在位上的心有“异心”的村官们,是怎么的滋味,当他们企图凭此获取一些方便时,接到这样的消息是不是又是一大打击„„我不知之后的村官热潮会不会受此影响,少了这些“好处”,是否还有人愿意心甘情愿的加入村委的行列。不过政府的这一举措,我相信是为了优化村官而设的吧,这样愿意当村官的人,那是真心实意的,是有所抱负的,对村官以后的发展以及渐渐加入村委编制有促进作用的吧。

篇7:采访稿

时间:2010-10-6晚

地点: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紫荆苑4号楼 采访者:许建凡,刘顺菁

被采访者;

苏芳茵,信息学院09自动化的班长,信息学院2010级自动化班主任助理,绩点3.9383,兴趣爱好广泛,工作及学习能力强。能言善辩,时常展现大将风范。学习刻苦认真,经过大一一年的努力,成功地获得了校一等奖的荣誉。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09自动化的芳茵同学,谢谢她能抽空接受我们的采访。简单的问候过后,就进入我们今天的主题《新生,老生》。众所周知,作为信息学子的我们是刚从泉州校区搬到厦门校区的。环境和文化气息的转变,每个人必有不同的感受。当问及芳茵同学的感受时,她欣喜地说:“厦门校区非常新颖,非常有现代化。”这点我们主持人也深表赞同啊。

我们这一届有点特殊,班主任学长们都在厦门校区,基本上做任何事都要靠我们自己摸索,难免会有碰壁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走了不少弯路。如何克服这困难,是当时作为新生的我们迫切想知道的。成绩优异的芳茵同学又是怎么迈过这道坎的呢?面露羞涩的她,给我们分享了些她的学习经验。她说她没有其他同学那么幸运,可以有学长学姐们帮忙,都是自己一点一滴悟出来的,庆幸的是最终也顺利解决了。此时自信的微笑在她脸上浮现。因为泉州校区那边娱乐文化非常丰富,社团活动也很多,那时她就迷茫了,自己整天都在忙,但是却没忙出个什么名堂来,而且自己的学习也被耽搁了许多,那时感觉自己好困惑,不过后来终于明白了,其实大学生最主要的还是学习。明白这个道理后,自己的一切都明朗了。

呵呵,也对。我们频频点头~感谢苏芳茵为我们分享她战胜困难的经验。无论怎么说,不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我们最主要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我们要解决掉它,要迎难而上,而不是知难而退。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要努力让自己成为勇者。

对于我们而言,是顺利的从大学毕业。当我们问她在后面的三年时间里,有什么打算时,她坚定道来:“未来三来,我的目标是考研,继续深造。大二,我会努力让自己的英语水平等能力都有所提高。考研的话,我会放在大三。”

篇8:电视节目主持人采访技巧探析

一、采访前充分准备

主持人在采访前准备时, 首先需要对采访对象进行选择和了解。主持人确定好采访对象并搜集资料后, 需要拟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采访提纲。主持人要清楚自己想要从被采访人那里获得什么信息, 围绕什么话题展开讨论, 根据这些目的来拟定提纲, 为接下来的采访过程的顺利进行做好充分准备。当然, 在采访中, 采访提纲只是一个引领和提示, 主持人想要使采访信息的获得更轻松生动就需要运用多种采访技巧, 对采访过程进行灵活掌控。

二、采访过程灵活掌控

在采访中, 交谈是灵活多变的, 主持人不能让提前设定的条条框框把自己限制住, 要做到随机应变, 灵活掌控采访过程。采访过程中的提问和倾听, 处处体现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采访技巧。

(一) 多种形式的提问技巧

采访过程中, 提问是采访的核心内容。主持人在采访过程中的提问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两种:首先是封闭式提问。封闭式提问往往是一问一答的形式, 问的问题是尖锐的, 具有实质性的。在封闭式提问中, 主持人总是作为采访话题的主导者, 处于主动地位, 削弱了被采访者的主人公地位。其次是开放式提问, 是一种谈体会、谈理解的问答形式。被采访者说的话多为段落性的, 发挥空间很大。一个简单的提问可以让被采访者思路顺畅, 谈及自己的看法, 使被采访者有发散思维, 说出的内容触及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 这样一来回答的内容就更加丰富多彩。

主持人在采访时应该多采用二者综合的方式进行问答, 先用开放式提问缓和气氛, 然后用封闭式提问取得验证事实的效果, 随后再接开放式提问让采访对象陈述自己的想法, 获得意想不到的内容。二者交替进行, 既可以避免填鸭式的提问, 同时又能做到连环发问。当然, 提问时也可结合迂回提问、诱导提问、追踪提问等多种形式, 使采访过程更生动, 内容更丰富。

(二) 促进沟通的倾听艺术

采访本身是一个沟通的过程。沟通是双向的, 主持人在采访过程中掌握多种提问技巧的同时, 更要学会虚心倾听的艺术。

倾听是发问的必备条件, 主持人在采访时要善于观察与倾听, 捕捉采访问答中隐藏的事实。倾听的技巧表现如下:首先, 要学会随时体会被采访者的感受。一个人的感情流露往往是最真实的思想传达, 主持人应当学会耐心体味被采访者背后的情感, 并随时以倾听的方式表示对对方的理解, 这样往往会产生相当好的效果。其次, 要注意对倾听的内容做到及时反馈。反馈一方面能够及时查证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了对方的感受, 同时也使对方感觉到采访者对他的重视和尊重。最后, 还要善于分析信息。倾听中要抓住主要矛盾, 要能够理性地分析出哪些是符合采访主题的主要内容, 哪些是次要的, 进而去抓住主要环节, 推动采访展开。

(三) 立足观察的细节敏感

主持人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因为节目需要而迅速建立的, 是陌生的, 不熟悉的, 容易产生距离感, 要打破这种局面就需要主持人敏锐的观察细节打破僵局, 找到开始谈话的切入点, 从而双方建立融洽的关系。主持人通过对被采访对象细节的捕捉, 拉近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 双方取得信任之后, 主持人就可以灵活掌控整个采访过程了。

三、采访结束及时总结

主持人采访过程的结束, 并不等于采访工作的完结。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采访不同于记者的采访, 特别是在电视节目直播过程中, 采访可能是稍纵即逝无法补救的。那么采访结束后总结采访技巧至关重要。

首先, 提问技巧运用是否到位。提问是采访的主脉络, 每次问题与回答的交织构成了一次采访, 往往主持人连环发问、见缝插针等各种提问技巧使被采访者不得不回答出自己隐匿的内容。采访结束后, 主持人要及时回顾自己设计的问题是否都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思考提问技巧是否运用得当。

其次, 语言表达技巧是否到位。主持人面对的采访对象是各个阶层的人, 可能是农民、学者等, 所以我们在采访时要注意语言的运用。尽量使用精粹的口语, 通俗易懂, 易于传播。当然, 面对学者, 主持人需要提前找好资料, 了解相关领域的专业术语。

无论哪种形式的节目, 主持人在节目中都要与嘉宾或观众进行交流、沟通, 与现场或演播室内外的人交谈、提问。由此可见, 掌握采访的技巧是成为一名优秀主持人必须具备的素质。采访能力的形成不是靠几天就能练就的工夫, 需要主持人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地学习、积累和探索。

摘要:一档有生命力的电视节目往往与能够灵活掌控采访技巧的主持人是分不开的。因此, 电视节目主持人掌握采访技巧对于主持人个人和一档好的电视栏目都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电视节目主持人,采访技巧,交流,沟通

参考文献

[1]刘天明.浅谈节目主持人采访技巧[J].新闻传播, 2009 (11) .

[2]台岚.电视节目主持人采访中的倾听艺术[J].当代电视, 2007 (7) .

[3]王文东.采访准备的艺术[J].新闻爱好者, 2011 (6) .

[4]邢红霞.怎样提问[J].青年记者, 2006 (8) .

篇9:名主持人的“失败”采访

这段救援过程被凤凰卫视《冷暖人生》节目组全程记录下来,取名《陈堅的最后79小时》。视频一经播出,令无数国人唏嘘感叹。然而,人们在感动的同时,也对现场主持人陈晓楠提出批评,认为她不该为了挖掘新闻素材,而在救援现场喋喋不休地问个没完。

陈晓楠是《冷暖人生》的当家主持人,这些天确实也在灾区进行采访报道,但营救陈坚现场的那个女主持却不是她。为此,她专门撰文向公众做了澄清。其实,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那些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新闻伦理和新闻道德,给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拷问。陈晓楠一度也很困惑。

北川中学的一批学生获救后,被安置在一家宾馆的礼堂内,陈晓楠来到这里采访。她注意到,由于地震发生时每个班级的位置不同,跑出来的学生数目也相差很多,有一个班,四十几个人,生还的只有四名。她问一个男孩,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男孩说,他和一个最好的同学往外跑,一转身,房子塌了,巨石离他只有几十厘米,再看他身后的好友,只剩下了一双脚……说到这,男孩的眼睛里充满恐惧与悲伤,陈晓楠的心里“咯噔”一下,她拍着男孩的肩膀说:“对不起,我不应该让你回忆这么残酷的时刻。”男孩很懂事地摇摇头。陈晓楠却沉默了,她扪心自问:我该问吗?

几天以后,孩子们已经在纸板铺成的大通铺上开始笑闹。陈晓楠想,毕竟是孩子,灾难磨灭不了他们的童真。她又和他们聊天,聊他们的班级,问他们叫什么名字,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回答着。从新闻的职业角度讲,她清楚,采访不该如此简单与肤浅,应该挖掘更多的细节和故事,至少她该问:“地震的时候你在哪里?”但她没有,她知道,这句话,会像一把刀子,开启孩子们生命最黑暗的回忆。她宁愿以一次失败的采访来保全孩子们眼前的快乐。

按照计划,她还要采访另一个女孩子。她被砸在一块大石板下面,后面一个男孩子,也在瓦砾堆里。女孩的伤比较轻,救援人员决定先把她抬出去,当他们返回来的时候,男孩子已经没有了气息。女孩哭着对陈晓楠说:“都是因为我……” 陈晓楠的眼睛湿润了,她抓着女孩的手,安慰她:“这不是你的错。”在女孩忏悔的泪水中,陈晓楠也陷入深深的悲悯和同情之中,她回忆说:“我的采访断断续续地进行,从来没有哪次采访像这样总是长时间地停顿,有时候,我需要长长舒一口气,才能问出下一个问题。”

陈晓楠承认,她在灾区的几次采访,从职业角度来说,是不成功的,因为不深刻、不具体、不连贯、不完整,但也不后悔。在经历了内心短暂的挣扎之后,她认识到,采访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而不是为了完成一项工作。她动情地说:“我们作为记者的同时,更重要的还是要被还原成‘人’。”

是呀,无论什么职业,都应当首先具备做人的良心和悲悯情怀,其后才是职业和身份的考虑,尤其是在如此国难面前。让我们记住名牌主持人陈晓楠的几次失败采访,因为她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这比所谓的身份和敬业要动人得多。

■编辑 陈霖

上一篇:《南泥湾开荒》第二、三课时的教学设计下一篇:研究生个人教学实践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