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人生边上论文人

2024-04-16

写在人生边上论文人(精选7篇)

篇1:写在人生边上论文人

《写在人生边上》书评

电子1202 林皇鑫

钱钟书先生对凡事均有其独特见解﹐推翻了惯例的观点。一切﹐需要時間来慢慢消化。

首先,是《论快乐》。快乐,应当是轻松地谈,而非“论”,可见本文其实并不快乐。文章中讽刺人类追求快乐﹐却无奈留不住快乐的矛盾之处。快乐﹐如同字面的意思,表现人生一切乐事的难以保留﹐逝去之快。作者指出 “永远快乐”的说法 ﹐如同 “四方的圆形”一般荒謬。快乐在人生中﹐是一种騙取人们生活下去的东西﹐为了短暂的快乐﹐我们承受了太多的痛苦。与此同时,作者则认为﹐“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因为快乐是属于精神方面的。这岂不是充满了矛盾吗?但细想之下,并无矛盾。两种快乐,并非同一种快乐——前者短暂的快乐,属于人的情绪;后者长久的快乐,则更应说是心中的安定感。既然两者性质并不一样,又如何相提并论?更不应谈及矛盾了。

快乐以外,也不能不谈人性的黑暗之面——《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作者透过与魔鬼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中人们阿臾奉承的厌恶感。对话中,魔鬼多次谈到了繁复的应酬,并讽刺一味伪装客气的文人学者,这难道不是作者发自肺腑之言吗?魔鬼亦谈到他的处世之道,便是於不同的人面前,谈论不同的话题,以示自己的见闻广博---这不正正在讽刺社会中人类虚假的表面功夫!谈到虚假,魔鬼亦提到世人为别人写传记,也要加入自己的主见,正是借着别人的名字来表现自我,实属虚伪。作者透过魔鬼的言语,表现自己对社会上虚假的人,感到愤怒、厌恶——魔鬼的言语,不正是作者的想法吗?魔鬼是做灵魂交易的,以诱惑代替斗争。人世间一切战争,虽是因诱惑而起,但其中的残忍与暴力,却均为人类所为。在魔鬼与作者的谈话中,魔鬼是直率的,但作者却仍然逃不出人类一贯的伪装,一时“恭恭维维“,一时“敷衍几句”。这样一来,人类与魔鬼的角色似乎变得模糊了——作者是否才是魔鬼?而魔鬼是否才是受害人? “无边际的夜色在静等着他。他走出了门,消溶而吞并在夜色之中,仿佛一滴雨归于大海。”魔鬼最后离开时凄凉的情景,不正是作者面对现实时无奈的感受吗?此时,更分不清谁才是魔鬼了。

最后一则,是《一个偏见》。“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许多人认为,事事必须客观公平,正经严肃,而这正是每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相反地,作者则认为,这就“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如此不自然。正道公理其实也只是一种偏见。世界上最扰人的,是人籁。天籁是能与寂静融合的,造成“一种有声音的寂静”,但只要有人籁,思想便无法在保持冷静客观,此时,也只能由偏见来代替了。“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在阅读此书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过程中,随意在空白处记下一点随想,尽管只是一个偏见,尽管前后矛盾,又何必如此在意呢?这本书,并不容易读懂。何必要让自己费力肩负上“教育家伟大的使命”,而不轻松地享受人生呢?

每一篇短文,都蕴含了钱钟书先生独特的观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让读者透过思考来理解他的思想。《写在人生边上》,这个名字,确实也取得巧妙。作者将人生比喻为一本书,将一部分人比喻作

书评家或批评家,而另一些人则为消遣者。这样的比喻,已然是出人意料,而十分贴切。

在《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中,魔鬼说:“你受我引诱时,你只知道我是可爱的女人﹑可亲信的朋友,甚至是可追求的理想,你没有看出是我。”提及魔鬼,通常会联想到战争﹑死亡或暴力,但又何尝想到真正的魔鬼,其实是这些美好事物的引诱,一直藏在我们心中?

《窗》,则更有趣味。作者巧妙地以窗子与门来作借喻,以窗比喻人内心中真实的想法,而以门来比喻在现实中无可奈何之下所作的虚伪之行为。“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这是讽刺社会上人人都懂得虚假的表面功夫,却有许多人已经失去了灵魂。作者能透过细心地观察门与窗的分别,而联想到这一切,实在不得不佩服。

此外,《吃饭》将人生百态比喻为做菜,而将人生观分为“吃饭”与“吃菜”的,并以后者讽刺社会中各种虚伪的应酬。《伊索寓言》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但作者却认为,寓言将孩子教得更简单,灌输美好社会的假象,可事实上成人的世界中,却并非如此黑白分明,进而批评社会中的虚伪行为。《译文盲》中,作者又幽默地将不懂得欣赏文学作品的人,与色盲作类比,成为“文盲”。这“文盲”,并不代表看不懂文字的人,反而是文字方面的专家,常常畅谈文学,表面上做许多花花绿绿的装饰,但事实上内心中却没有文学的美感。这一切,均可见作者与众不同的观点,极度深入的观察力,并且令人异想不到的各种联想。

钱锺书先生,拥有大智慧,反而愿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体验出人生百态。有谁能说人生不是一本大书呢?

篇2:写在人生边上论文人

2、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和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

3、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与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起来先关了窗。

4、真正的善人,有施无受,只许他教训人,从不肯受人教训,这就是所谓“自我牺牲精神”。

5、在一个人认为俗的事物中,一定有供过于求的成分。

6、王丹麓《今世说》也记毛稚黄善病,人以为忧,毛曰:“病味亦佳,第不堪为躁热人道耳!”

7、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

8、世界上的大罪恶,大残忍――没有比残忍更大的罪恶了――大多是真有道德理想的人干的。没有道德的人犯罪,自己明白是罪;真有道德的人害了人,他还觉得是道德应有的代价。上帝要惩罚人类,有时来一个荒年,有时来一次瘟疫或战争,有时产生一个道德家,抱有高尚得一般人实现不了的理想,伴随着和他的理想成正比例的自信心和煽动力,融合成不自觉的骄傲。

9、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

10、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魔鬼在但丁《地狱篇》第二十七句中自称:“敝魔生平最好讲理。”可见地狱之设,正为此辈;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当然,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

11、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12、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

13、纯正的目的不妨有复杂的动机。义正词严的叫喊,有时是文学创造力衰退的掩饰,有时是对人生绝望的恼怒,有时是改变职业的试探,有时是中年人看见旁人还是少年的忌妒。

14、自以为干净的人,总嫌别人龌龊,甚至觉得自己就是肮脏,还比清洁的旁人好受,往往一身臭汗、满口腥味,还不肯借用旁人使过的牙刷和手巾。……这样看来,我们并非爱洁,不过是自爱。“洁身自好”那句成语,颇含有深刻的心理观察。老实说,世界上是非善恶邪正等等分别,有时候也不过是人我的差异,正和身体上的秽洁一样。所以,假使自己要充好人,总先把世界上人说得都是坏蛋;自己要充道学,先正颜厉色,说旁人如何不道学或假道学。

15、真的,文明人类跟野蛮兽类的区别,就在人类有一个超自我的观点。因此,他能够把是非真伪跟一己的利害分开,把善恶好丑跟一己的爱憎分开。他并不和日常生命粘合得难分难解,而尽量企图跳出自己的凡躯俗骨来批判自己。

16、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17、对牛弹的琴本就不用挑选什么好曲子。

18、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都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久”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消失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19、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20、“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

21、我们有急需的时候,是最不需要朋友的时候。

22、不料你的见识竟平庸到可以做社论。

23、训诂音韵是顶有用、顶有趣的学问,就只怕学者们的头脑还是清朝朴学时期的遗物,以为此外更无学问,或者以为研究文学不过是文字或其它的考订。朴学者的霸道是可怕的。圣佩韦在《月曜论文新编》第六册里说,学会了语言,不能欣赏文学,而专做文字学的功夫,好比向小姐求爱不遂,只能找丫头来替。

24、“洁身自好”那句成语,颇含有深刻的心理观察。老实说,世界上是非善恶邪正等等分别,有时候也不过是人我的差异,正和身体上的秽洁一样。所以,假使自己要充好人,总先把世界上人说得都是坏蛋;自己要充道学,先正颜厉色,说旁人如何不道学或假道学。

25、经提倡而产生的幽默,一定是矫揉造作的幽默。这种机械化的笑容,只像骷髅的露齿,算不得活人灵动的姿态。柏格森《笑论》说,一切可笑都起于灵活的事物变成呆板,生动的举止化作机械式。

26、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27、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

28、拉罗斯福哥《删去的格言》第五八九条里说:“道学家像赛纳卡之流,并未能把教训来减少人类的罪恶;只是由教训他人而增加自己的骄傲。”

29、真有幽默的人能笑,我们跟着他笑;假充幽默的小花脸可笑,我们对着他笑。小花脸使我们笑,并非因为他有幽默,正因为我们自己有幽默。

篇3:走到人生边上

人生有命

神明的大自然,对每个人都平等。不论贫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灵魂,都有个性,都有人性。但是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丑八怪。凭什么呢?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讲理的。孔子曾慨叹:“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第六》)是命,就犟不过。所以只好认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尧曰二十》)。曾国藩顶讲实际,据说他不信天,信命。许多人辛勤一世,总是不得意,老来叹口气说:“服服命吧。”我爸爸不信命,我家从不算命。我上大学二年级的暑假,特地到上海报考转学清华,准考证已领到,正准备转学考试,不料我大弟由肺结核忽转为急性脑膜炎,高烧七八天后,半夜去世了。全家都起来了没再睡。正逢酷暑,天亮就入殓。我那天够紧张的。我妈妈因我大姐姐是教徒,入殓奉行的一套迷信规矩,都托付了我。有部分在大弟病中就办了。我负责一一照办,直到盖上棺材。丧事自有家人管,不到一天全办完了。

下午,我浴后到后园乘凉,后园只有二姑妈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爸爸妈妈都在屋里没出来),忽听得墙外有个弹弦子的走过,这是苏州有名的算命瞎子“梆冈冈”。因为他弹的弦子是这个声调,“梆冈冈”就成了他的名字。不记得是弟弟还是七妹妹建议叫瞎子进来算个命,想借此安慰妈妈。二姑妈懂得怎样算命,她常住我们家,知道每个人的“八字”。她也同意了。我们就叫女佣开了后门把瞎子引进园来。

瞎子一手抱着弦子,由女佣拉着他的手杖引进园来,他坐定后,问我们算啥。我们说“问病”。二姑妈报了大弟的“八字”。瞎子掐指一算,摇头说:“好不了,天克地冲”。我们怀疑瞎子知道我家有丧事,因为那天大门口搭着丧棚呢。其实,我家的前门、后门之间,有五亩地的距离,瞎子无从知道。可是我们肯定瞎子是知道的,所以一说就对。我们要考考他。我们的三姐两年前生的第一个孩子是男孩,不到百日就夭折了。他的“八字”二姑妈也知道。我们就请瞎子算这死孩子的命。瞎子掐指一算,勃然大怒,发作道:“你们家怎么回事,拿人家‘寻开心’(苏州话,指开玩笑)的吗!这个孩子有命无数,早死了!”瞎子气得脸都青了。我和弟弟妹妹很抱歉,又请他算了爸爸、妈妈、弟弟和三姊姊的命——其他姐妹都是未出阁的小姐,不兴得算命。瞎子虽然只略说几句,都很准。他赚了好多钱,满意而去。我第一次见识了算命。我们把算命瞎子的话报告了妈妈,妈妈听了也得到些安慰。那天正是清华转学考试的第一天,我恰恰错过。我一心要做清华本科生,唯一个机会又错过了,也算是命吧?不过我只信“梆冈冈”会算,并不是对每个算命的都信。而且既是命中注定,算不算都一样,很不必事先去算。

我和钱锺书结婚前,钱家要我的“八字”。爸爸说:“从前男女不相识,用双方八字合婚。现在已经订婚,还问什么‘八字’?如果‘八字’不合,怎办?”所以钱家不知道我的“八字”。我公公《年谱》上,有我的“八字”,他自己也知道不准确。我们结婚后离家出国之前,我公公交给我一份钱锺书的命书。我记得开头说:“父猪母鼠,妻小一岁,命中注定。”算命照例先要问几句早年的大事。料想我公公老实,一定给套出了实话,所以我对那份命书全都不信了。那份命书是终身的命,批得很详细,每步运都有批语。可是短期内无由断定准不准。末一句我还记得:“六旬又八载,一去料不返。”批语是:“夕阳西下数已终。”我后来才知道那份命书称“铁板算命”。一个时辰有一百二十分钟,“铁板算命”把一个时辰分作几段算,所以特准。

我们由干校回北京后,“流亡”北师大那年,锺书大病送医院抢救,据那位算命专家说,那年就可能丧命。但锺书享年八十八岁,足足多了二十年,而且在他坎坷一生中,运道最好,除了末后大病的几年。不知那位“铁板算命”的又怎么解释。

“生死有命”是老话。人生的穷通寿夭确是有命。用一定的方式算命,也是实际生活中大家知道的事。西方人有句老话:“命中该受绞刑的人,决不会淹死。”我国的人不但算命,还信相面,例如《麻衣相法》就是讲相面的法则。相信相面的,认为面相更能表达性格。吉普赛人看手纹,预言一生命运。我翻译过西班牙的书,主人公也信算命,大概是受摩尔人的影响。西方人只说“性格即命运”或“性格决定命运”。反正一般人都知道人生有命,命运是不容否定的。

命理

我认为命运最不讲理。傻蛋、笨蛋、浑蛋安享富贵尊荣,不学无术的可以一辈子欺世盗名。有才华、有品德的人多灾多难,恶人当权得势,好人吃苦受害。所以司命者称“造化小儿”。“造化小儿”是胡闹不负责任的任性孩子。我们常说“造化弄人”。西方人常说“命运的讽刺”,并且常把司命之神比作没头脑的轻浮女人,她不知好歹,喜怒无常。所以有句谚语:“如果你碰上好运,赶紧抓着她额前的头发,因为她背后没有可抓的东西了。”也就是说,好运错过就失掉了,这也意味着司命之神的轻浮任性。

可怪的是我认为全不讲理的命,可用各种方式计算,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相同。这不就证明命有命理吗?没有理,怎能算呢?精通命理的能推算得很准。有些算命的只会背口诀,不知变通,就算不准。

算命靠“八字”。“八字”称“命造”,由“命造’推算出“运途”。“命造”相当于西方人所谓“性格”(character);“运途”相当于西方人所谓命运(destiny)。一般星命家把“命造”譬喻“船”,“运途”譬喻“河”。“船”只在“河”里走。十年一运,分两步走。命有好坏,运亦有好坏。命造不好而运途通畅的,就是上文所说的笨蛋、浑蛋安享富贵尊荣,不学无术可以欺世盗名。命好而运不好,就是有才能、有品德的人受排挤,受嫉妒,一生困顿不遇。命劣运劣,那就一生贫贱。但“运途”总是曲曲弯弯的,经常转向。一步运,一拐弯。而且大运之外还有岁运,讲究很多。连续二三十年好运的不多,一辈子好运的更不多。我无意学算命,以上只是偶尔听到的一些皮毛之学。孔子晚年喜欢《周易》,作《说卦》《序卦》《系辞》《文言》等,都是讲究阴阳、盈虚、消长的种种道理,类似算命占卜。反正有数才能算,有一定的理才能算。不然的话,何以算起呢?

人能做主吗?

既然人生有命,为人一世,都不由自主了。那么,“我”还有什么责任呢?随遇而安,得过且过就行了。人不能自己做主,可以从自己的经验来说。回顾自己一生,许多事情是不由自主的,但有些事是否由命定,或由性格决定,或由自由意志,值得追究。

抗日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某高官曾许钱锺书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位。锺书一口拒绝不要。我认为在联合国任职很理想,为什么一口拒绝呢?锺书对我解释:“那是胡萝卜。”他不受“胡萝卜”的引诱,也不受“大棒”的驱使。我认为他受到某高官的赏识是命。但他“不吃胡萝卜”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自由意志。因为在那个时期,这个职位是非常吃香的。要有他的聪明,有他的个性,才不加思考一口拒绝。

抗日胜利不久,解放战争又起。许多人惶惶然只想往国外逃跑。我们的思想并不进步。我们读过许多反动的小说,都是形容苏联“铁幕”后的生活情况,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处境,所以我们对共产党不免害怕。劝我们离开祖国的,提供种种方便,并为我们两人都安排了很好的工作。出国也不止一条路。劝我们留待解放的,有郑振铎先生、吴晗、袁震夫妇等。他们说共产党重视知识分子。这话我们相信。但我们自知不是有用的知识分子。我们不是科学家,也不是能以马列主义为准则的文人。我们这种自由思想的文人是没用的。我们考虑再三,还是舍不得离开父母之邦,料想安安分分,坐坐冷板凳,粗茶淡饭过日子,做驯顺的良民,终归是可以的。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不是不得已。

又如我二十八岁做中学校长,可说是命。我自知不是校长的料,我只答应母校校长王季玉先生帮她把上海分校办成。当初说定半年,后来延长至一年。季玉先生硬是不让我辞。这是我和季玉先生斗志了。做下去是千顺百顺,辞职是逆水行舟,还兼逆风,步步艰难。但是我硬是辞了。当时我需要工作,需要工资,好好的中学校长不做,做了个代课的小学教员。这不是不得已,是我的选择。因为我认为我如听从季玉先生的要求,就是顺从她的期望,一辈子承继她的职务了。我是想从事创作。这话我不敢说也不敢想,只知我绝不愿做校长。我坚决辞职是我的选择,是我坚持自己的意志。绝不是命。但我业余创作的剧本立即上演,而且上演成功,该说是命。我虽然辞去校长,名义上我仍是校长,因为接任的校长只是“代理”,学生文凭上,校长仍是我的名字,我的印章。随后珍珠港事变,“孤岛”沉没,分校解散,我要做校长也没有机缘了。但我的辞职,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命,是我的选择。也许可说,我命中有两年校长的运吧。我们如果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关键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运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但“命造”里,还有“命主”呢?如果船要搁浅或倾覆的时候,船里还有个“我”在做主,也可说是这人的个性做主。这就是所谓个性决定命运了。烈士杀身成仁,忠臣为国捐躯,能说不是他们的选择而是命中注定的吗?他们是倾听灵性良心的呼唤,宁死不屈。如果贪生怕死,就不由自主了。宁死不屈,是坚决的选择,绝非不由自主。做主的是人,不是命。

第二次大战开始,日寇侵入中国。无锡市沦陷后,钱家曾有个男仆家居无锡农村,得知南京已失守,无锡又失守,就在他家晒粮食的场上,用土法筑了一座能烧死人的大柴堆,全家老少五六口人,一个个跳入火中烧死。南京失守,日寇屠杀人民、奸污妇女的事,很快就传到无锡了。他们不愿受奸污、被屠杀,全家投火自焚。老百姓未必懂得什么殉国,但他们的行为就是殉国呀!能说他们的行为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不由自主吗?这事是逃到上海的本乡人特到钱家报告的。钱锺书已去昆明,我不知道他们的姓名。

命由天定,故称天命

我们看到的命运是毫无道理的,专开玩笑,惯爱捉弄人,惯爱捣乱。无论中外,对命运的看法都一致。神明的天,怎能让造化小儿玩弄世人,统治人世呢?不能服命的人,就对上天的神明产生了怀疑。我们思考问题,不能轻心大意地肯定,也不能逢到疑惑就轻心大意地否定。这样,我们就失去思考的能力,走入迷宫,在迷茫中怀疑、失望而绝望了。我们可以迷惑不解,但是可以设想其中或有缘故。因为上天的神明,岂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呢。造化小儿的胡作非为,造成了一个不合理的人世。但是让我们生存的这么一个小小的地球,能是世人的归宿处吗?又安知这个不合理的人间,正是神明的大自然故意安排的呢?如果上天神明,不会容许造化小儿统治人间。孔子不止一次称“天命”,不仅仅称“天命”,还说“君子有三畏”。第一就是“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十六》)。这是带着敬畏之心,承认命由天定。

篇4:读《写在人生边上》

本书第八篇的《一个偏见》似乎应是我们窥探作者思维结构的一个“窗口”。作者在《序》中说自己属于这样一种人,这种人读人生这部大书“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先后也许彼此矛盾,说话过火。他们也懒得去理会,反正是消遣,不象书评家负有指导读者、教训作者的重大使命。”其实,“偏见”也好,“消遣”也好,都是庄言谐出,看似自嘲,实在是严肃之极。“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象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这些看起来确实很偏的对“偏见”的偏见,其实都是钱先生的心里话,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钱先生思维方式的特点所在。本来,连谬误都不是真理的绝对对立(见莱依的《现代哲学》),更何况钱先生之所谓“偏见”,是一种佯谬,真理往往隐藏在佯谬背后,而对真理的探求,恰是钱锺书一生的根本。冠以《一个偏见》之题的这篇文章,就是一个现成的例证。它指出“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因为“寂静能使人听见平常所听不到的声息”(这仿佛《窗》中说的:“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为了说明这一点,他拿天籁来作比,说天籁是“一种有声音的寂静”,能和寂静“相安相得”,“溶为一片”。乍看起来,你会觉得这是多么自相矛盾,违背形式逻辑,但细细想来,却又确有道理。四十年以后,钱先生在《管锥编》里考察了更多的例子,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并把空间感觉也引入这种“同时反衬现象”之中:“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虚空之辽广者,每以有事物点缀而愈见其广。”这样的分析和运用不仅深得辩证法之奥,也是符合心理科学的,他引用过的大量中外文学遗产和思辨结晶都可以说明,“偏见”之下,是对真理的热忱探求。

蕴涵着真理的佯谬可以说是钱先生许多启神益智的思想和妙趣横生的警句的基本特点。如《魔鬼夜访钱锺书先生》中说:“你要知道一个人的自己,你得看他为别人做的传;你要知道别人,你倒该看他为自己做的传。自传就是别传。”(《围城》里写方遁翁记日记一段妙文,可以拿来作对比)《窗》里说:“学问的捷径,在乎背后的引得,若从前面正文看起,反见得迂远了。”(我们也许能从李梅亭的卡片箱悟得个中奥秘吧?)《论快乐》:“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谈教训》:“不配教训人的人最宜教训人;愈是假道学愈该攻击假道学。”《释文盲》:“偏是把文学当作职业的人,文盲的程度似乎愈加利害。好多文学研究者,对于诗人的美丑高低,竟毫无欣赏和鉴别。”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到一段运用佯谬的妙文,最精彩的是《围城》里方鸿渐演讲“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中说的:“海通几百年来,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这番话曾被方鸿渐的乡人理解为提倡抽烟狎妓,也被很多《围城》的读者当成荒唐的笑话。但是我们如果好好的想一下,这不就是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历史里悲剧的喜剧化表现吗?这些话或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或形同悖论,或正经话作荒唐语,充满了佯谬,又充满了真理;好象一切的矛盾都集中在一块儿并且统一在一块儿了。“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而智慧就在于从矛盾中发现为人们所忽视或所误会或所掩盖的内在统一。这是钱先生用佯谬蕴涵真理的思维结构的本质。在《管锥编》中,钱先生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对矛盾与统一、一与不一的思辨艺术。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结构。美国精神心理学家A.卢森堡总结出一种他称之为“两面神思维”的高级思维结构,即“同时积极地构想出两个或更多并存的和(或者)同样起作用的或同样正确的相反的或对立的概念、思想或印象。在表现违反逻辑或者违反自然法则情况下,具有创造力的人物制定了两个或更多并存和同时起作用的相反物或对立物,而这样的表述产生了完整的概念、印象和创造。”我们认为可以移来作为“用佯谬蕴涵真理”的思维结构的心理学描述和界定。

根据结构主义的思想,语言思维的结构与作家认识中的世界深层结构形成一种同构,钱锺书的这种思维结构启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除了通常的思维方法以外,还可以采取一种更加深入的看法,即善于从许多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矛盾和悖论,转而从它们的内部联系中发现佯谬并最终导致对真理的认识。我们还可以尝试透过钱先生的作品,来看他如何把这种语言的思维结构拓展为把握世界与人生的整体意义上的思维结构。如本书书名所示,这是一本探索人生的著作,但它摒弃了一切堂而皇之的教训,甚至没有任何令人尊敬、令人神往、令人昂奋的格言警句,从平凡入手,从矛盾入手,从佯谬入手。《论快乐》从快乐的快字,看到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永远快乐”的悖论式矛盾,又指出“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然后总结:“我们希望它(引者按指“快乐”)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但“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享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12——13页)看起来好象很有点悲观,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者,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含有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事实上,这本散文集和钱先生以后的所有著作,都是他追求和探索真理的轨迹,其中对人生大欲的研究是他的小说、散文的主要题旨。人生大欲,就高尚的一类而言,是对理想、事业、友谊、爱情的追求,就卑微的一类而言,则是饮食男女、虚荣妄名等等。不过这样说也许是教科书的准确却刻板的分类。钱锺书要运用佯谬打破这种简单化的认识,所以他说受魔鬼引诱时,只知道是可爱的女人、可亲信的朋友,甚至是可追求的理想;而开窗关门(《窗》),吃“饭”还是吃“菜”(《吃饭》),却引起了他的一连串深思。在稍后几年写的短篇小说《纪念》中,他以极其出色的细腻笔触描写了一个少妇从希望被另一个男人追求的虚荣开始,逐渐地跌入情网,而一旦爱情达到高潮,她才明白原来这所谓爱情只不过仅是“结实、平凡的肉体恋爱”而已,“使她感到超出希望的失望”。当那男人不幸战死,对她来说,他又重新值得怜爱,但同时她又感到“不由自主地寒栗”。这个毫无玫瑰色的爱情故事刻划了这样的心理过程:她总是不满足现状,要追求爱情,这种动机里面掺杂着虚荣,也不乏真诚的爱情;但恋爱的完成也就是爱情的完毕;而恋爱的完结同时又是爱情的净炼,新的感情的开端。这是一个充满佯谬的复杂过程。它决不是仅仅在这个特定的情节里才有,也不是仅仅在爱情的层次上才有。到了写《围城》的时候,钱锺书就把这种心理过程放到整个人生的系统之中,把《纪念》中隐含的象征、《论快乐》等文中的零星议论拓展为整体的、丰蕴的、深沉的象征。《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状态: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着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这一包含着无数组经过佯谬处理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悖论性矛盾的象征,使我们再也不会为了结果与目的的虚妄而堕入虚无,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贯串于钱锺书的小说与散文中的对人生大欲的研究,至此臻于成熟;而贯串于其中的由矛盾引出佯谬继而求得真理的“两面神思维”结构则延伸到后来的一部部学术巨著之中——这正是我们研究《写在人生边上》及其作者的思维结构的主要动机。

篇5:希望——写在人生边上

白玉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时间在墙上班驳,流几行清泪,伴一夜冷雨。那船中沉思的女子,模糊在打浆南行的涟漪中,只听低语:不如归去!

黑夜又如期而至,模糊了双眼的明净,远处寥落的灯火凝望着夜空的几颗孤星,早已疲乏的身躯缩卷在这个凄冷的屋顶。寻觅她,忽远忽近,似云烟,似梦境。或许,该说“还记得”:那个总是在黑夜才能哭泣的女孩,那总爱在屋顶守望的身影。那时,她只是个懂得在自己的世界游离,而不懂向别人打开心扉的奇怪孩子。小小年纪,却一味地咀嚼着远古愁苦的诗句,在只有自己的阴霾天空细听那逝去的感慨之音。寻觅,冷清,梧桐更兼细雨,滴滴打碎在她幼小的心灵。甚至,她还能听见那寒寺的半夜钟声和悠远的琵琶曲。她偶尔也问:“我的天空,为何总是灰的脸?”之后浮现在脸上的是不该在那个年龄触碰的冷笑。朋友们都对她渐行渐远,她就自嘲地写了一首诗:掩好重门,欣赏这窗前的美,无人问及,霜冻这一夜的醉,几番回眸,封存的我和世界背对着背。这是不堪回首的童年,因为女孩把自己束缚在满是伤痕的世界里,没有飞鸟的痕迹,不见浮云的漂移,狂风骤雨压得她快要窒息。她那时就想:或许,这就是我的命,无法逃脱的宿命。人生边上悬着快要熄灭的希望„„ 只有她一个人,就如海上无根的浮萍,抓不住任何可以依靠的东西,她从未试着走出来,只是将伤痛在自己缔造的世界里一遍又一遍放大着,并反复将自己的泪往伤口上洒着,没人能懂。

在一个夜晚,她站在已无人息的山顶,试着往更边缘望去,从那里飘下去,可以踏上去天堂的路径。就在那一瞬间,那个陪伴了她十年的天空划过一颗流星,那么绚烂,那么璀璨。她从没有见过如此的美丽,从来没有。将五指伸向天空,从指缝间她仿佛看见了烟火的绽放。从那一刻起,她决定不再放弃生命。她根本都不知道生命到底可以幻化成怎样的梦境。所以,她学会了期待,懂得了希望,并可以重生。

和贝贝谈起过去时,此刻眼前这个落落大方,纯真快乐的女孩,怎么也不会有人将她与过去联系,你看着她的眼睛时就仿佛看着欢快的溪水趟过般明净,还有那一脸灿烂的微笑,即使在寒冷的冬天里也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贝贝说:“我在那个晚上把十年的的伤都喊出来了,将十年的悲都哭出来了,就像一个重生的婴儿。我原来也这么舍不得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也要让自己的生命如流星般耀眼,即使人生短暂,也一定要让它绽放一夜的光芒,照亮整个夜空的黑暗。

不想再去探究她过去的遭遇,当事人都已经放弃的东西,我更无须再问,只是希望那灿若杨花的微笑永远不要逝去,停留在脑海一辈子,幸福我们永生的友谊。没错,我们俩奇迹般地相遇,就在那个她重生的夜晚。

她是我这一生的第一个敞开心扉的朋友,就在看见那颗流星坠落的同时,我看见了不远处的她。我接受了自己,而冥冥之中,作为礼物,上天也给了我一个朋友,在我释放自己的那一刻,我听到了世界上最遥远的安慰,我相信我们之间将有一份长存的友谊。

没人知道那一晚我差点就那样死去,也没人知道当我读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眼角感动的泪滴。现在的我,学会和朋友谈谈心,唱唱曲,开开玩笑,吃吃东西,在别人看来这是再平凡不过的事情,可于我,却只有感激。我再没去屋顶看夜,总是在阳光下歌唱,在关怀中睡去。对于过去,说不清是憎恨,还是淡去,但现在,我时刻将心中填满希望与珍惜。经过这么多,我似乎明白:人,只有自己能救自己,千万不要放弃自己,不要让此生落

空。

我希望,若是春风,将吹开生命的花朵;若是细雨,将扶平创伤的心灵;若是黑夜,将等待美丽的奇迹。将希望——写在人生边上,它将幻化成一缕春风,吹开乌云,迎来不同的人生之旅!

会计学062

篇6:推荐写在人生边上

推荐书目:《写在人生边上》

李山山105080540017

读书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阅读是一种际遇。读书的感受是记录此时此刻的心境。读书的此时此感必然不同于彼时彼感。读到书中的妙处也应是在不经意间。

我推荐的书是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这是钱钟书的散文集。其中包括: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窗、论快乐、说笑、吃饭、读伊索寓言、谈教训、一个偏见、释文盲十篇文章。《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的第一本散文集,1941年出版,文中但凡写人论世,总有其鲜明的褒贬,于自然天成的诙谐中表现出他对庸俗、堕落、虚伪的鄙视与尖刻嘲讽。《写在人生边上》虽然只有10篇散文,不到3万字来谈人生的大问题,但却字字珠玑。大放智慧的异彩,自然地把读者引入一个广阔无垠的人生天地,给予我们的是丰富多彩的深刻启迪。他或旁征博引,或侃侃而谈,文风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见俯拾

皆是。他些他都幽默的写出,让人发笑的同时令人深省。正如书中所说: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我读此书的感受应该就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了。

书中的一篇《一个偏见》有这样一句话:偏激二字,本来相连;我们别有所激,见解当然会另有所偏。让我想起几日前的一件事。也有些体会。某日的早上,我和班中某君争论一个问题,起初如何不必讲,但后来是为了赢得所谓的胜利吧,我的言语有些过激。后来冷静下来的时候想想此事,感觉当时的话确实有点偏颇。但当时为什么不觉得呢?就是因为当时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读到这里想到这些,我沉思良久,这些应该就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吧!

篇7:写在人生边上读书笔记

“文如其人”,这句话用在钱先生身上实在适宜但是了,看过钱先生的生平,其父为其取表字“默存”,意在挫其锐气,避其锋芒。但是钱先生的文采就如同宝剑的锋芒一般,一旦出鞘,便是明晃晃让人胆寒。

读钱先生的作品很费脑神经,不下苦功夫不行,奇怪的是,有时候你很认真去阅读,却发现作者不知所云,不是人家的功夫不到家,而是自我的天资太差,正如他的夫人杨绛先生所说的,钱先生的作品有些很晦涩,读者很少,有些通俗一些,但是仍然不是畅销作品。乍一听,觉得似乎有些在故弄玄虚,实际上就是自我的水平不到家,看书如同牛听琴一般无用。本文由一齐去留学修改整理

私以为,钱先生更多是为了抒发才气而进行创作,至于读者是否能够全盘理解,就要看自我的脑子是不是能够跟上他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以及他取之即用而又不留画工的学识了。

知识是死的,是僵化的,但是到了钱先生笔下,就成了活灵活现的桥段,每一个引用都让人觉得身临其境,然后赞叹巧妙。但是这种对于细节的过度关注和描述,往往成为后人诟病钱先生的一个理由,认为他“掉书袋”,而且小题大做。但是这正是钱氏风格,即“于细微处见真章”,而这种风格,不是将知识变成积木般熟练的把玩,而是将它们化成了血与灵魂,融在了人生里;若不是大家,怎有如此的智慧呢?

这集子里每一篇短文,都蕴含了钱先生独特的观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让读者透过思考来理解他的思想。《写在人生边上》,这个名字,确实也取得巧妙。作者将人生比喻为一本书,将一部分人比喻作书评家或批评家,而另一些人则为消遣者。这样的比喻,已然是出人意料,而十分贴切。

将快乐与黑暗应对立起来的《论快乐》与《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实际上描述了他的一种思想,即快乐是相对而短暂的,而那些失望苦闷虚伪才是贯穿人生的真正主题,而这种颓废美,正是钱先生在他所有作品都暗暗透漏的思想。

《伊索寓言》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但作者却认为,寓言将孩子教得更简单,灌输完美社会的假象,可事实上成人的世界中,却并非如此黑白分明,进而批评社会中的虚伪行为。

《谈教训》中写道“我常奇怪,天下何以有这许多人,自告奋勇来做人类的义务导师,天天发表文章,教训人类。”反映了先生对于假道学的一贯鄙视,也证明了他性格中确实看不起为人师者,就如同当年在清华之狂语“清华园中,无人配做我钱某人的老师。”

私以为钱先生是个敏感而仔细观察的人,他的生活中充斥着智慧的火花,他却很少从大处着手,反而愿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体验出人生百态。有谁能说人生不是一本大书呢?

上一篇:守合同、重信用星级评比主要事迹下一篇:安平桥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