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诗词佳句

2024-05-22

中秋节诗词佳句(通用13篇)

篇1:中秋节诗词佳句

千里试问平安否?且把思念遥相寄。皓月闪烁,星光闪耀,中秋佳节,美满时刻!共赏圆月一轮,喜迎中秋良宵。彩云追月,桂花飘香。

您生命的秋天,是枫叶一般的色彩,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时值霜天季节,却格外显得神采奕奕。

月圆年年相似,你我岁岁相盼。那满天的清辉,遍地水银,便是我们互倾的思念。举杯望明月,天涯共此时。

秋空给人以深深的思索,您留给我的瑰宝是哲人的深思明辨,还有那从容出世的信条。中秋的月亮,在窗外静静地悬着。我愣愣地看着它。仿佛它是一面明镜,你我在互相注视。明月当空洒银泄玉,中秋正至喜世悦人。

月白风情两岸亲人同望月,牛耕女织双星伴侣偶牵牛。中秋月圆圆,人儿团圆圆。

三五良宵秋澄银海,大千世界光满玉轮。华夏九州同祝福,中秋两岸盼同圆。九夏芳辰八蜒共庆,一轮明月两岸同圆。

中秋应节名诗佳句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篇2:中秋节诗词佳句

慧霖(清)

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

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

菊花信待重阳久,桂子香闻上界留。

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

注释

①禅边句:谓一边领略习禅的风味一边怀抱着客居的忧愁。馈:赠送。清光:指闰中秋的月光。

②百年句:谓闰中秋是难得的。按大约每四年置一闰月,从闰正月、二月顺序推移,当四十八年方得一闰八月,得一闰中秋。百年乃举整数。

③菊花信:指菊花开放的.消息。桂子:桂花。上界:天上。

④遮莫:尽管,任凭。圆明:指中秋之月又圆又亮。前度:指上个月即八月的十五之夜。广寒:广寒宫,神话故事中的月中仙宫。

鉴赏

农历一年与地球公转一周相比,约差十日有奇,每数年积所余之时日为闰,而置闰月。这是闰八月,即有连续两个农历八月,自然也就出现两个中秋节。霖公于闰八月中秋之夜赏月,写下这首有名的赏月诗。诗写了客边之愁,满月之光,菊花之艳,桂子之香。一个百年难遇的闰中秋,被霖公写得有声有色,多姿多彩。

篇3:让诗词佳句点染你的语言

巧用古诗词方法之一:直引

所谓的“直引”, 就是直接以古诗词作为文章的语言。由于古典诗文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大量、多处的引用, 将能大大提升文章的文化品质和审美趣味, 充实文章的底蕴。

例1:

“一事能狂便少年”, 少年的锋芒是调色盘中最耀眼的亮色。少年的杜甫面对壮丽的山河朗声宣告:“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目光清澈而炽热, 而在他前后, 有李白的“兴酣落笔摇五岳, 诗成啸傲凌沧州”, 有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幽幽, 独怆然而涕下”, 有李商隐的“桐花万里丹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这些年轻的心脏, 有力地搏动, 从而翻卷出大唐的万千气象, 使大唐绽放成一朵傲视群芳的牡丹, 使后人远远仰望远远怀想。

——《圆润锋芒》 (福建高考范文)

例2:

“起来慵整纤纤手, 闻声来, 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彼时的你, 生活悠闲, 赶在赵明诚出现后变得更加芬芳, 总羡慕你的文采斐然, 嫉妒你。生活如画, 你的人生的美丽不仅仅只有光明, 也不乏阴影。你那时“绿肥红瘦”, 你“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你怕它“载不动许多愁”。你的生活词坛光明, 一代词宗引得三尺男儿甘拜下风, 悠悠愁苦, 感情迷茫, 痴情女子, 恨首依依, 你生活的美源于词坛的光明, 感情的阴影……

——《美源于光明与阴影》 (山东高考范文)

例3:

黄州密州, 长江两岸, 赤壁搂头, 岭南千嶂里, 海盗密林中, 居士, 我追随你的足迹, 看到您身遭贬谪, 却依然高唱“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高唱“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高唱“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居士啊, 贬谪使您的人生蒙上了一层阴影, 但你的人生却依然光明, 我看到的便是一番光彩人生, 你的人生的变化, 人生的美便是由这光明和阴影构成。我想进入到您乙卯正月二十那晚的梦里, 看您“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我想站在赤壁边的小船上, 和您一起看“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我想做八月十五的一杯酒, 让您“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因为我看到你的魅力, 您的人生之美就在于这光明和阴影的共生之中。

——《光与影的人生》 (山东高考范文)

这些高考优秀作文在古典诗文语言的借鉴上, 恰到好处的引用、嵌入古典诗词。使哲理思考和情感抒发传达得深刻而有底蕴, 让文章拥有了较高的文化品位, 显示出了作者个性的写作才华和较为深厚的古文修养, 以及较好的驾驶语言的功力。当然, 引用诗词时一定要自然、和谐, 千万不能为引用而引用。

巧用古诗词方法之二:化用

1.重组

例如:

“精神贫瘠者, 幸福与之捉迷藏, 任你踏破铁鞋亦无所得;精神富足者, 幸福就在他身旁, 仿佛得来全不费工夫。”“时而山重水复疑似身处绝境;时而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见了曙光。”“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 ;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 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语言需要创新, 对大师诗句的创新使得我们的语言生动活泼而又不失韵味。

2.改写

诗词佳句是中华文化的经典, 融入新的时代内涵, 又会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歌词作家从古典诗词中汲取影响, 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流行音乐。

例如:《东风破》原词是“一壶漂泊 浪迹天涯难入喉 水向东流 三春如梦向谁偷 花开却错 谁家琵琶东风破 岁月流离 不解时候 仍记总角幼”歌词作者方文山完成了对原词的白话创造, “一盏离愁 孤单伫立在窗口 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 旧地如重游 月圆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烛火 不忍苛责我 一壶漂泊 浪迹天涯难入喉 妳走之后 酒暖回忆思念瘦 水向东流 时间怎么偷 花开就一次成熟 我却错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 一曲东风破 岁月再墙上剥落 看见小时候 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 而如今琴声幽幽 我的等候你没听过”, 再经过周杰伦独特的演唱, 让这首歌传唱一时, 成为流行音乐的经典。

还有我们熟悉的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经过词作家的创作, 就成了一首非常好听的《白云深处》:“坐在路口对着夕阳西下, 白云深处没有你的家, 你说你喜欢这枫林景色, 其实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半路下车只是一丝牵挂, 走走停停总是过去的她, 长长的石径回响你的相思, 回头的时候已经是梦失天涯。等车的你走不出你收藏的那幅画, 卷起那片秋色才能找到你的春和夏。等车的你为什么还参不破这一刹那, 别为一首老歌把你的心唱哑。”

篇4:化俗为雅的唐宋诗词佳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律名篇《使至塞上》的颈联,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王维奉命以监盔史的身份前往凉州宣慰立边将士,此诗即在途中写的。这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其所著《人间词话》中称誉此联诗境为“千古壮观”。诗人捕捉住塞外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几种典型的景物意象,精心锤炼出“大”、“孤”、“直”、“长”、“落”、“圆”六个形容词和动词,真切地勾画出混莽、苍凉、孤寂、奇丽、壮阔的塞外风光。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苍凉,没有什么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为“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出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空旷,没有青山绿树,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感伤的印象,但紧接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兼画家的王维以雄健的笔触,毫不费力地勾出了这幅画面的基本线条:横贯画面的地平线与垂直线相交,弯曲的长线与圆形对映,将一个奇妙的诗境呈现在读者面前。

而嵌在这联诗中的“直”与“圆”二字,看似粗俗,却最精警传神,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它们与全篇的典雅语言映照融合,有化俗为雅之妙。

无怪乎曹雪芹在《红楼梦》四十八回中借香菱之口评述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却有有理有情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也找不出两个字来。”这番话极其洞见,“直”与“圆”,正是王维精心锤炼出的一对“诗眼”,它们似无理而有情,似俗而雅,有极强烈的鲜明的视觉效果,如画龙点睛之笔,使全篇都活了。

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

这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七绝《乞猫》的三四句,此诗作于元丰二年(公元1079)。全诗 如下:“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盘搅夜眠。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诗的前两句意思是说秋天来了,自从家里的猫死了后,老鼠特别猖獗,它们要窃取粮食过冬,所以窥瓮翻盘,搅得人夜里睡不着觉,十分可恶。后两句说:听说你家的猫儿生养了几只小猫,我要买了鱼,用柳枝穿好,去你家聘请一只小猫回来。此联中“将”的意思是养、带,“聘”的意思是聘请、延请。“衔蝉”指猫,是当时的俚语。黄庭坚主张写诗要“以俗为雅”,而这首诗的语言浅显而通俗,明白如话,其中“鼠辈”、“搅”、“闻道”、“将”、“衔蝉”等,或是口语,或是俚语,都被诗人巧妙地组织入诗中,使诗显得诙谐风趣,亲切有味,增添了生活气息。难怪后来人陈师道《后山诗话》赞此诗:“虽滑而可喜,千载而下,读者如新。”吴可《藏海诗话》也说:“‘聘字下得好,‘衔蝉、‘穿柳四字尤好。”

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五律《发广州》的颔联。绍圣六年(公元1094)九月,苏轼被

贬赴惠州,途经广州(今属广东)时作,全诗如下:朝市日已远,此身良自如。三杯软饱后,(浙人谓饮酒为软饱。)一枕黑甜余。(俗谓睡为黑甜。)蒲涧疏钟外,黄湾落木初。天涯未觉远,处处各樵渔。诗中写他在广州短暂停留时的生活感受,表达出一种处艰危而坦然的爽朗心情。

首联“朝市日已远,此身良自如”,说自己虽离朝廷和都市越来越远,但身心仍感觉良好自如。颔联写他在广州能喝能睡,过得潇洒,惬意。作者自注:“浙人谓饮酒为软饱。”(“俗谓睡为黑甜。”可知“软饱”和“黑甜”都是方言俗语。这一联“三杯”对“一枕”,“软饱后”对“黑甜余”,对仗工整,新颖灵活。苏轼此处将饮酒说成“软饱”,将酣睡说成“黑甜”,通俗明快,富于生活气息,并巧妙地组成对仗,从而活灵活现地写出他喝饱睡足、悠然自得的神态,真可谓是化俗为雅。难怪沈德潜在其《说诗啐语》中评价苏轼驾驭语言的本领时认为其“胸有洪炉,金银铅锡,皆日熔铸”。

夜深一鸟忽飞起侬不觉它它觉侬

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绝《晚归再渡西桥四首》(其一)的后一联。此诗的前一联是“归近西桥东复东,蓼花舞路近西风”,写诗人在暮色中赶路归家,他的家在一条西桥的东面。

他走过桥时,瑟瑟的西风吹动着路旁的蓼花,田野笼罩在一片静寂中。忽然,一只受惊的鸟儿从草丛深处腾空飞起,打破了这宁静的画面。诗人从这极平常的生活小景中感悟到:

自然界的小动物似乎比人更灵敏,人无法看到草丛深处的栖鸟,鸟却能凭它的敏锐的听觉判断出人的来临,为预防潜在的危险而逃避飞去,正所谓“侬不觉它它觉侬”。杨万里作诗讲求“师法自然”,认为“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要擅长发现捕捉自然界的生机与动态,力图描写转瞬即逝、变化迅疾的景色,并从中发掘新鲜的情趣和俚趣,从而营造出幽默诙谐的氛围,这就是严羽《沧浪诗话》中所称的“杨诚斋体”。此诗即是一例,一“侬”字,既丰富了语汇,又增添了语言的通俗性与表现力,但杨万里并不是为俗语而俗,而是以俗写雅,在通俗活泼的形式中表现出他从自然中妙悟到的禅机理趣,因此他的诗在通俗中富于雅情雅趣,成为古代诗人中化俗为雅的高手,对当时及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几联佳句对于浩如烟海的唐宋诗词佳句来说,也许算不上最具代表性的诗句,但是古人对于语言的创新与锤炼实践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篇5:中秋节的诗词佳句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篇6:最美中秋诗词佳句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古诗2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古诗3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古诗4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古诗5

倪庄中秋(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古诗6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古诗7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古诗8

中秋待月(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古诗9

《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古诗10

秋风词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古诗11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古诗12

《中秋月》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古诗13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古诗14

《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古诗15

《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古诗16

《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古诗17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篇7:中秋佳节的诗词佳句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篇8:古诗词中秋愁意象解读

一、丧偶之痛

梧桐, 一种普通的树种, 青干绿叶, 枝干扶疏。相传梧桐雌雄异株, 梧为雄, 桐为雌, 同生同死, 因此, 我国民间通常以梧桐来象征男女之间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忠贞爱情。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便化用了这一象征意蕴:“两家求合葬, 合葬华山旁。东西植松柏, 左右植梧桐。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 自名为鸳鸯。”然而, 梧桐落叶早, “梧桐一叶落, 天下尽知秋”。古人深信“天人合一, 物我相通”, 由物及人, 见梧叶飘零自然就会联想到生命的终结。因此, 古人常以梧桐半死或叶落来象征爱情的零落。以梧桐象征丧偶, 最早可近溯到枚乘的《七发》:“龙门之桐, 高百尺而无枝, 中郁结之轮菌, 根扶疏以分离, 上有千仞之峰, 下临百丈之溪, 湍流溯波, 又澹淡之, 其根半死半生。”后人由此加以引申联想, 产生了许多名篇佳句。贺铸在为其爱妻所作的悼之词中写道:“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 头白鸳鸯失伴飞。” (《半死桐》) 就是以清霜之后的半死梧桐象征丧偶之痛。作者与妻子曾经住在苏州, 后来妻子死在那里, 当贺铸要离开苏州时, 痛感物是人非, 满腹辛酸无处倾诉, 只能哀叹:“你我一起来这里, 怎么就不能一起离开呢?”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 已经成为枝叶凋零的半死梧桐, 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 它也经历了失伴之苦!留下的一半该是多么孤单、凄凉啊!因为“梧桐相待老, 鸳鸯会双死”。 (孟郊《烈女操》) 李清照在遭遇家破人亡后感慨:“断香残酒情怀恶, 西风吹衬梧桐落, 梧桐落, 又还秋色, 又还寂寞。” (《忆秦娥》) 那阵阵秋风, 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 风声、落叶声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重, 更加忧伤。叠句“梧桐落”, 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此时那片片落叶就象用哀愁锻铸的锤子, 一下一下重重地敲打在她的心上;阵阵风声, 更像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这里既有国破家亡的伤痛, 又有背井离乡的哀愁, 那数不尽的辛酸, 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

二、离愁之苦

离愁别绪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古人常借用不同的意象来表达离愁的凄凉、悲怆。梧桐就是被运用得最为频繁的载体之一。

1、离人之思

求官远游是大多数古代文人都要经历的生活, 这样, 他们就不得不与所爱之人天各一方, 由此就产生了许多抒发思念离人的作品。

“嘶骑不来银烛暗, 枉教人立尽梧桐影。谁伴我, 对鸾镜。” (李玉《贺新郎·篆缕销金鼎》) 思念离人已苦, 立于黄昏中疏桐下思念更苦, 夜深人静之时, 听着窗外雨儿嘀嗒嘀嗒, 一声声地滴在梧桐叶上, 思念的人儿缠绕心中, 思而不见, 挥之不去, 则苦不堪言了。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就刻画了这份极苦:“玉炉香, 红烛泪, 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 鬓云残, 夜长衾枕寒。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 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在华美的画堂之中, 玉炉飘香, 红烛堕泪, 好像有意和愁思无寐的人过不去, 偏将烛光投到她身上, 使其更为难堪。涂在眉毛上的黛色已经稀薄, 乌云一样的头发散乱不整, 在那漫长的秋夜, 怎么也不能入睡, 只是翻来复去, 深感枕冷衾寒!时序已是半夜三更, 细雨正打在梧桐树上, 此时此景, 应是怀人最切, 让人最难忍耐的时候。那一滴一滴的细雨慢悠悠地落在梧桐叶上, 声音凄凉, 催人泪下。雨, 这个湿淋淋的灵魂, 仿佛有意让思妇痛苦, 极力折磨她, 竟然“空阶滴到明”, 人也愁到明, 哭到明。是雨, 亦是泪。雨声, 亦是心声哭声。雨打在梧桐叶上, 更是一滴一滴打在思妇的心上, 浸透了思妇的心。“不道”, 有不管、不顾、不考虑、不理会的意思, 是说秋雨打在梧桐树上, 发出凄凉的悲声, 完全不顾思妇的内心痛苦。自古以来, 雨打梧桐就是表现愁思的一种方式。像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冯延巳《采桑子》:“雨过残花落地红……独倚梧桐, 闲想闲思到晓钟。”冯延巳《芳草渡》:“梧桐落, 蓼花秋。烟初冷, 雨才收”韦庄《定西番》:“闷杀梧桐残雨, 滴相思。”晏几道《清平乐》“卧听疏雨梧桐, 雨馀淡月朦胧。一夜梦魂何处, 那回杨叶楼中。”晏殊《撼庭秋》“梧桐夜雨, 几回无寐!”晏殊《踏莎行》:“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萧萧雨。”周紫芝《鹧鸪天》:“梧桐叶上三更雨, 叶叶声声是别离。”张辑《疏帘淡月》:“梧桐雨细, 渐滴作秋声, 被风惊碎。”徐再思《水仙子》:“昭阳殿梨花月色, 建章宫梧桐雨声。”高启《明皇秉烛夜游图》:“孤灯不照返魂人, 梧桐夜雨秋萧瑟。”

秋天是个忧愁的季节, 但是能把秋愁写得深入人心, 把秋雨梧桐之悲凉凄清写得如泣如诉, 应是集大成者李清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李清照笔下的梧桐细雨, 不是听, 不是观, 而是一点一滴地数, 是一字一泪地诉说, 这更让读者心颤。李清照把秋雨梧桐写绝了。

王国维把诗的境界划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并说“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其实, 优秀的诗人在选取意象时, 已经把自己也融进了意象之中。把自己当成了物, 或者把物当成了自己。“梧桐”二字, 不正是“吾同”吗?也就是说, 诗人们用梧桐做意象的时候, 实际是想表达“吾同”这一隐意。“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 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的这首《长信秋词》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宫女, 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 形单影孤、卧听宫漏的情景。那句“金井梧桐秋叶黄”, 不正是说她的美貌如同秋天的梧叶一般, 日益枯黄凋零吗?

2、离乡之愁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 。“金风细细, 叶叶梧桐坠。” (晏殊《清平乐》) 秋天的萧条悲凉, 极易使人产生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天涯游子, 最难忍受的莫过于思乡之愁了!“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思乡之愁能使人断肠啊!“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夜深人静, 一弯残月挂在疏落的梧桐之上, 月夜朦胧, 孤雁独飞。倍受离乡之苦的游子目睹此景怎不引起思乡之愁!“时光只解催人老, 不信多情, 长恨离亭, 滴泪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 好梦频惊, 何处高楼雁一声?” (晏殊《采桑子》) 一幅多么萧瑟凄清的秋夜图。“疏雨洗天清, 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 千里飘零。” (邓剡《浪淘沙》) 离家千里, 客居异乡的游子感到自己就像凄风苦雨中飘摇不定的梧叶一样。

在乡愁之苦中, 去国之愁恐怕是最深沉、最凝重、最伤感的。去国之人归期遥遥甚至是无期!每念及此, 怎不叫人肝肠寸断。把去国之愁与秋味体会得最深刻的当数李煜这个从帝王沦为阶下囚者, 而那份浓浓的秋味, 正是借助梧桐这个意象表达出来的:“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乌夜啼》) 秋风萧瑟, 秋叶飘零, 秋月凄清, 孤影无声!起句“无言独上西楼”, 摄尽凄惋之神, 为全词定下了凄凉的基调。“无言”者, 并非无语可诉, 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 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 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 因为栏外景色会触动他心中的愁思, 而今他却甘冒其险, 可见他对故国怀念之甚、眷恋之甚。作者仰头看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 (《破阵子》) , 这会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 但见深院为萧萧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这里, “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锁”住的究竟是庭院秋意还是作者的幽居之身?感到凄“清”的究竟是秋景还是作者的心?已无法、也无须分辨, 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三、孤高之悲

篇9:中秋节诗词选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

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

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

睡眼朦胧,恍若梦中。

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篇10:精选中秋佳节诗词佳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望江南·中秋独愁 青玉盏

薄酒月分明

纤指漫裁银光碎

断肠独伴木樨听

叹罢第三声

-----------

南乡子·中秋感怀

月满满,桂香飘,年年岁岁望今朝。

乡客不归凭栏处。

望断路,鬓发成霜人不驻。

-----------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云天自古夜苍茫 应盼今宵幽梦长

明月徘徊江两岸 流光宛转水中央

才窥游子眸前泪 又染离人鬓上霜

但有清辉同此刻 世间何必怨凄凉

李白的《关山月》

玉轮高高挂 银辉满人间

游子归乡道 九转十八弯

君本出故地 匆忙把家还

每每常思忆 今朝会别颜

言欢当此夜 把盏莫等闲

浣溪沙.中秋月

月色清阴曲院凉,蟾光寒水旧池塘。醉人何处晚花香?

嫦娥遥遥弄广袖,鹤影绢娟动霓裳。梦魂归处是潇湘。

-----------

《中秋》.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太常引》.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中秋待月

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倪庄中秋

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左车右并)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夜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嗣布。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秋夜月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

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

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

惹起旧愁无限。

秋蕊香引

留不得。

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

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

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

忍思忆。

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

向仙岛,归冥路,两无消息。

长相思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

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叆金茎。

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

凤烛荧荧。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盈。

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

墙头马上,漫迟留、难写深诚。

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望汉月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

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

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鹧鸪天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

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

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十二时(秋夜)

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

觉翠帐、凉生秋思。渐入微寒天气。

败叶敲窗,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

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都在离人愁耳。

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十分萦系。

夜永有时,分明枕上,觑著孜孜地。

烛暗时酒醒,元来又是梦里。

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憀情意。

怎得伊来,重谐云雨,再整馀香被。

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抛弃。

念奴娇.中秋对月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圆月被视为团圆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系。下面是从历代诗词中节选出的与明月、中秋有关的名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篇11:中秋的某些经典诗词名言佳句

2、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5、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6、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7、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篇12:中秋节诗词佳句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杜甫《惜别行》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

食过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粽叶再厚裹不住思念,五彩绳再长缠不住童年。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摘来半户青芦叶,香里晶莹玉一团。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粽香端阳晴,仲夏日赋闲。

篇13:古典诗词中秋景描写的艺术探析

关键词古典诗词 秋景描写 艺术探析

秋天是一个多彩收获、悠闲恬静的季节,也是一个空旷寂寥、萧瑟凋敝的季节,这就决定了在这个季节里诗人的情怀是多样的。因此,我们也只有从诗人内心情怀入手,才可以真正感悟到古典诗词中秋景描写的艺术魅力。

一、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悲秋”情怀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古典诗词中,“悲秋”也就成了诗人内心情感的主线。秋月、秋风、秋雨、落叶无不成为了诗人抒写内心愁苦寄托景物,道不尽的离愁别绪,说不完的寂寞孤苦,秋日季节里的萧瑟肃杀、枫叶凋零正好衬托出了诗人内心的失落悲凉之感。总的来说,诗人“悲秋”情怀多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离愁别绪。

离别是伤感的,在秋日里离别更增添了几许愁绪,这也就成了古典诗词中诗人咏叹一大主题。柳永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写出了词人内心无限的离别愁绪,面对美景已无心欣赏,只有绵绵不断的愁苦之情。白居易《琵琶行》一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句中萧瑟的秋景,也增添离别哀愁。《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之句,更是勾起了人们无限的离愁别绪,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孟郊的“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还有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都抒写了离人愁苦,感人至深!

(二)羁旅思乡。

诗人久居在外,漂泊天涯,往往在秋天更容易触景伤怀,在中秋、重阳佳节来临之际更是思乡情深。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过满目凄凉的秋景图表现出了漂泊在外游子内心深切的羁旅之苦。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是悲秋之绝唱,诗人由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写出了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

(三)闺妇伤秋。

寒夜深秋,闺妇独守空房,心里既有对丈夫无限思念,也有内心孤寂无法派遣的怨恨愁苦。“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在《秋夜曲》中写出了秋夜微凉,闺妇寂寞难寝情景。张仲素也曾写过《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诗中通过秋夜、秋月、秋虫形象地写出了闺妇凄清孤寂的感情。“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在《玉阶怨》中通过秋露、秋月呈现出一位深秋之夜盼望夫君归来而未果,内心突生悲凉寂寞的深闺怨妇。

(四)征人愁思。

这一类群体身份特殊,长年征战边疆,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生活坏境,因而悲秋情怀独特。其中既有痛苦、悲愤和无奈的情感,又不失作为军旅之人所特有的英雄豪迈。卢纶的“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诉说的是征人生活的艰难困苦;王昌龄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表达的是征人怀乡的痛苦。塞下秋来风景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边塞风光何等开阔,然而范仲淹看到的却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沙场秋点兵的场景何等壮观,辛弃疾空怀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壮志,到头来却只能感叹可怜白发生。这些都是边塞征人所特有的一种悲秋情怀。

二、古典诗词中诗人的“颂秋”情怀

(一)激昂向上。

诗人面对秋景有时候会看到秋天的另一面,用秋的色彩表现内心激昂向上情感。刘禹锡的《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虽被贬朗州,却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表现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是一洗寂寥冷落的悲秋情调,用火红的秋色来表现诗人的高怀逸致、英气豪情。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更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副生机勃勃的秋景图,有力表现了诗人激昂的革命豪情。

(二)欣喜万分。

秋景同样是迷人的,诗人也会从秋天的景象中寻求它的动人之处,借以表达对秋的喜爱之情。王勃的《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中“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通过描写深秋江天图,表现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畅快之情。宋之问的《始安秋日》中“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也是写出桂林的秋色迷人,就像洛阳春日一样缤纷多彩,表现了诗人初见景色时内心的喜悦。戎昱的《戏题秋月》中“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更是表达出诗人对秋宵月色的喜爱。杨万里的《秋凉晚步》中“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则是用新颖的手法把秋天描写景色宜人,令人倍增喜爱之情。

(三)物我两忘。

上一篇:绿色食品行业现状下一篇: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