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超载过牧”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2024-05-20

草原“超载过牧”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精选4篇)

篇1:草原“超载过牧”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草原“超载过牧”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作者:那木吉拉苏荣

时间:2007-5-31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呼伦贝尔草原上“超载过牧”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超载过牧”对草原生态破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弄清为什么会出现“超载过牧”和哪些人在“超载过牧”,笔者于2006年4月19日至22日,走访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的16户牧民和4户非牧民居民,做了实地调查。通过以下两个典型案例的研究,对呼伦贝尔草原的保护和利用有了新的认识。

案例调查之一

1.调查对象为当地牧民、牧业大户,新巴尔虎左旗乌布日宝力格苏木乌兰诺尔嘎查牧民A。

2.调查时间为2006年4月19日。

3.调查内容及调查情况

(1)A家,2005年牧业年度牲畜头数为4100个羊单位,年末存栏数为2950个羊单位,是一个达到规模经营的牧户。

(2)A家于1996年划分到草牧场6000亩,承包期为30年。因为近几年牲畜头数增多,自家承包的草牧场不够使用,所以他们每年租用其他牧户的草场,达到“草畜平衡”要求。以2005年为例,租赁他人草牧场2万亩,为草牧场原使用者一次性预交了三年的租赁费12万元(每亩草场每年租用费2元),临时草场使用费8000元,夏营地转场费用1.5万元,打储草费用7万元,围栏草场投入2万元,以上支出合计23.3万元。

(3)A不惜重代价,严格采取保护性生产措施,落实“草畜平衡”制度,实施循环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备好棚、水、草和动力设备及生产生活用机械设备,提高了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合理组群,适度规模经营,走夏营地放牧160天、舍饲30天、游牧转场175天左右,采取了“逐水草而牧”和季节性舍饲补料等“草畜平衡”的综合型措施。三是严格淘汰劣质牲畜,注重选种选育,提高了畜产品质量和产量。四是加强防疫措施,以畜产品安全为保障,瞄准市场,集约经营,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关系。五是诚信交友,拓宽流通渠道,带动牧民群众进入市场,提高了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商品化程度。

(4)A采取“草畜平衡”综合措施以后,实现了保护草原和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的双重目标。以2005年为例,A的家畜平均草场面积为18.0亩/羊单位,符合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规定的“草畜平衡标准”。

(5)关于“超载过牧”,A认为:一是外来人口的猛增,给草原牧区带来的巨大生存压力造成了“超载过牧”。近20年间,乌布日宝力格苏木人口增加了两倍还多,而草原的可利用面积却减少了1/4左右。二是不顾草原生态基础,开垦种地,破坏生态,减少放牧场,加剧草畜矛盾,是“超载过牧”的直接原因。三是不尊重草原牧区生态基础特点,定居或围封,使草原局部压力过重,水、草、畜失衡,造成了“超载过牧”的结果。

(6)关于谁在“超载过牧”问题,A认为:牧民最热爱草原,牧民最不愿意看到草原遭到破坏;没有草原,就没有草原牧民的一切。牧民要过上富裕生活就得靠草原多养牲畜,没有草原就不能养好牲畜,这个道理牧民最清楚。所以,牧民绝不是“超载过牧”者,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牧业大户,知道怎么保护和利用好草场。真正依赖草原生存的人绝不会去破坏它。只知道从草原上获取利润的那些人,他们不知道珍惜和爱护草原,经常“超载过牧”或挖药材,进行掠夺式经营。

(7)关于怎样“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草原”问题,A强调:一要坚决退耕,还我草原;二要合理配置草原资源,以牧民联户的形式整合草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牲畜资源等,实施资源互补的节约性措施,“逐水草而走”,“草畜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三要保护水资源,接住天上水,节约地表水,控制使用地下水;四要适度利用草原,适度利用是草原保护的最好措施。现在搞禁牧、休牧,实践证明这个措施不怎么好;牛羊走动,适度踩压草原,使草籽入土、吸收水分,对牧草生长有好处;牛羊的粪便是天然肥料,适度放牧是自然调节牧草种类和长势、提高草地生产力的一种好办法。没有牛羊、没有牧人不叫草原,这样的草原不可能有百花争艳、水草丰美的自然景色。

调查之二

1.调查对象为外来的非牧民户,占用牧民草场达15年之久的原阿木古郎宝力格苏木供销社下岗职工B。

2.调查时间为2006年4月20日。

3.调查内容及调查情况

(1)1992年B与原阿木古郎宝力格苏木伊和库仁嘎查牧民D口头协商,支付1000元购买了D在伊和库仁嘎查放牧场上私建的30平方米土坯小屋。

(2)B以购买的土坯小屋为居住点,开始了畜牧业经营活动,采用掠夺式生产经营方式,无偿使用嘎查牧民草场至今。

(3)B除在起步时购买少量牲畜外,没有其他任何投入。从1992年至2000年的九年间,他每年饲养大小牲畜400余头(只),年均出售牲畜170头(只)左右,获纯利约24万元;2001年至2005年的五年间每年饲养大小牲畜600余头(只),年均出售牲畜270头(只)左右,获纯利约26万元。15年间B从这片草原上获得了近50万元的纯收入。

(4)按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草畜平衡标准”规定,B饲养这么多牲畜每年至少也要使用1.5万亩草牧场;应租赁使用的1.5万亩草牧场,按最低标准收费,每年的租赁费3万元,15年的租赁费合计45万余元。

(5)B无视各级政府保护草原的有关规定,采取掠夺式经营活动,损害了周边牧民的利益,使本来松散、无力的嘎查管理更加混乱,草地产出率逐年下降,对草原生态破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6)B和被调查的伊和库仁嘎查的部分牧民认为,“超载过牧”是牲畜多,放牧场不够用造成的。

(7)B和被调查的伊和库仁嘎查的部分牧民认为,“超载过牧”的是大户,他们的牲畜多。

(8)B和大部分苏木所在地居民户认为,他们为牧区建设曾经做出过贡献,现在下岗没有工作了,应该有草场,不给他们划分草场不公平、不合理。

调查结论

1.“超载过牧”是草原牧区人口猛增,草场压力过大的结果,牧民是“超载过牧”的直接受害者。

2.产生“超载过牧”的原因很多,但是人们对草原生态基础和草地养育能力认识不够,无限制地索取是“超载过牧”的根本原因。

3.把生存希望全部寄托在草原上的牧民,认为草原的兴衰决定着他们的命运。所以,牧民是热爱草原的,理解“草畜平衡”的必要性,并积极采取“草畜平衡”措施。

4.只知道从草原上获取利益的外来户,对草原从来就没有什么感情,不懂得为什么要去保护草原和怎样才能做到保护草原。

5.草原是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根子,牧区的草原是按照国家的政策,嘎查所有、牧户承包使用的集体所有土地。有些地方领导对国家土地政策理解不深,把握不准,没有按政策办事,随意把草场划分给外来居民户和其他非牧户,默认或支持侵占牧民利益的行为,使草场纠纷矛盾加剧,引发了影响牧区稳定和发展的潜在隐患问题。

关于稳妥解决“超载过牧”问题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清理非牧民占用牧区草场和依法规范草场使用权流转的意见》(内党发[2003]3号)文件精神,巩固“呼伦贝尔市清理党员领导干部占用牧区草场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严禁外来人口进入我市牧区从事简单种植和养殖活动,按照自治区统一部署继续做好“清理非牧户占用牧区草场”工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在牧区的政策。

2.学习宣传《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使制度约束和牧民的自觉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以草定畜”。

3.正视呼伦贝尔草原牧区生态基础,关停污染厂矿企业,保护水资源,保障草原水系生态和牧民生产生活安全,退耕还牧,从源头上进行治理。

4.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以呼伦贝尔地方优良品种为重点,选种选育,加强和巩固家畜改良工作成果,提高产量和质量,有效减轻草原生产压力。

5.依法确认集体所有草原权属,实现牧户自主自愿的联营,整合草原、牲畜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资源,专业化配置,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优化经营模式。

6.优化发展环境,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意识,传承草原畜牧业思维方式和生产技术,广泛学习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培养和造就新型牧民,提高劳动者素质。

7.拉长畜牧业产业链条,强化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拓宽草原牧区剩余劳动力就业门路,减少人口压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

8.解决“超载过牧”问题关键在领导,领导能够认识草原生态基础问题,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准确把握生产环节上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就能解决好“超载过牧”问题,实现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局副局长)

篇2:草原“超载过牧”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当信息处理需求 (完成任务所需的信息数量) 超过信息处理能力 (决策过程中必须使用的信息数量) 时, 将产生信息超载 (Eppler和Mengis, 2004) , 从而导致功能异常, 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大脑只有有限的处理信息的能力。目前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少则100多页, 多的甚至300多页, 其中除了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摘要、财务报告外, 其余的公司简介、董事会报告、重要事项、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情况,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等信息均属于表外信息。纵观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的表外信息, 可以说是图文并茂, 柱状图、饼状图、照片的应用比比皆是。这样虽然极大地丰富了年度报告的内容, 增强了报告的可读性, 但却存在关键信息不足、质量不高、披露形式不统一等问题, 超出了信息使用者在使用这些信息进行决策时的信息处理能力, 造成了事实上的信息超载问题, 表外信息不但没有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反而加重了信息使用者的负担。

为了规范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编制及信息披露行为, 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根据《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有关规定, 对投资者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 公司均应当披露;但是到底哪些信息对投资者决策有重大影响, 确实无法准确界定, 因而上市公司为了满足投资者、注册会计师和监管机构多方面的需求不得不扩大表外信息披露范围, 增加表外信息披露量。这极有可能产生负面效应, 使得上市公司为了满足各方的信息需求, 片面地追求大而全, 极有可能陷入信息超载的泥潭, 反而导致信息有用性的降低, 影响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如何平衡上述两方面的利弊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本文将在深入分析产生表外信息超载原因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信息超载的相关措施。

二、表外信息超载的原因

Eppler和Mengis通过对在这个领域里数十位专家超过30年所获的成果进行研究和总结, 认为个人因素、信息特征、任务流程与参数、组织设计、信息技术是导致信息超载的主要原因。从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信息披露的规则及使用情况来看, 造成上市公司年报信息披露超载的原因也不外乎如下几点。

1. 投资者的个人因素导致的信息超载

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信息处理的能力都是有限的, 超越个人信息处理能力的极限信息有可能导致信息超载。首先根据目前的年度报告披露规范要求, 表外披露依附于财务报告, 并不具有独立性。因此大部分投资者的决策依据依然是财务报告, 因为从几十页、甚至几百页的表外信息的文字描述中投资者很难获取比财务报告更有用的信息, 因此大部分的投资者对表外信息的兴趣并不大, 虽然在很多情况下表外信息对决策是很有用的, 但是在目前证券市场还是以公众投资者为主的情形下, 公众投资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 缺乏系统的投资概念和相关的财务知识, 不擅长运用报表信息进行投资决策, 不会或者是不能从几百页的年报中攫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也可以说是不具备阅读财务报告相关知识的能力。这样的市场机制造成了对高质量信息的需求不足。这不利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质量的改善、数量的增加、及时性的加强等。其次, 我国证券市场充斥着极强的投机气氛, 投机价值时常高于投资价值, 缺乏长线的、稳定的长期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面临着盈利压力不得不放弃稳健的投资策略, 而陷于炒作、坐庄等等恶行之中。个人投资者则更喜欢短线投资的行为, 因此自然造成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表外信息的需求不足;最后是证监会的披露规范要求显然高估了投资者的需求能力和理解能力。可以说个人因素是导致表外信息超载的重要因素之一。

2. 表外信息的信息特征导致的信息超载

表外信息的信息特征在触发信息超载的过程中, 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表外信息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等特征都可能导致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超载。首先, 表外信息不同于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的内容主要以会计数据的形式呈现, 数据之间既有相关性、又有可靠性, 是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确认的信息。而表外信息既可以用数字也可以用文字进行描述, 比如财务报表附注不属于确认而属于披露 (葛家澍, 2004) 。其次表外信息包含的内容庞杂, 来源广泛, 既包含了财务信息, 也包含了非财务信息, 甚至还包含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环境状况、管理者素质、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张翼, 2005) , 与财务报告的统一性、规范性相比, 表外信息显得很模糊。第三, 表外信息的边界不统一, 不受会计制度的约束, 不需要注册会计师的确认, 更不属于强制性披露的范畴, 有时为了传递良好业绩的假象, 还会进行选择性的披露, 导致各上市公司各行其是, 报告内容五花八门, 表外信息的内容非常复杂。因此, 信息的不确定、模糊和复杂性也会导致信息超载。

3. 组织设计导致的信息超载

按照占美松、徐雪慧 (2011) 的说法, 表外信息包括附注、补充信息、其他财务报告及其它信息, 而其它信息甚至包括公司治理信息、管理当局的战略规划、行业或企业统计年鉴等。问题在于财务报告必须按照会计准则的规范进行编制, 格式统一、内容统一、含义统一, 这样的设计使得财务报告的披露内容有限, 无法完全表达管理层所要表达的内容, 因此往往在表外信息中进行补充描述, 而表外信息不受会计准则的规范, 披露形式灵活自由, 正是因为这样的制度设计, 使得表外信息成为信息超载的重灾区。

另一方面, 由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由证监会制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和《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则》均对信息披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但是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 造成重复、甚至相互矛盾之处。比如《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企业在财务报告的披露中必须采用的会计准则, 证监会是否有必要继续要求这类披露, 证监会的规定中没有明确指出, 导致所有企业都重复披露了这方面的信息。虽然这些信息量并不是很大, 但从对决策的有用性角度而言, 已造成了资源浪费, 形成信息超载。

4. 信息技术导致的信息超载

随着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 信息使用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获得上市公司的年报信息。电子邮件、互联网、即时消息、移动电话、越来越多的电视频道, 每天人们都受到信息的轰炸, 任何时间都可以获得大量的消息, 必然导致信息量暴增, 造成无所适从的困境。表外信息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需要投资者具备信息筛选能力, 必须要知道是谁产生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可靠度如何?信息中是否包含了明显的事实上的错误或者误导读者的图表或统计数字?信息的时效性等问题均考验着表外信息的使用者。对使用者来说, 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投资者在短时间里搜索到需要的信息, 但是鱼龙混杂的大量信息给投资者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检索却带来困难, 导致查找可用于决策的信息成本上升, 同时大量的信息被处理、打包、计算机化, 会使决策者陷入盲目状态, 不知道哪些信息是可用的, 哪些信息是失效的, 这与决策者需要在短时间内确定信息的可用性存在矛盾, 使得决策者无法据此做出决策。因此, 超载的信息非但起不到帮助决策应有的作用, 反而使信息使用者无所适从, 判断错乱, 甚至会误导使用者, 影响其正确决策, 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三、表外信息超载的应对措施

1. 提高投资者的个人素质

我国资本市场以中小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结构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由于中小投资者在投资经验、知识、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局限, 需要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教育, 提高中小投资者的素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离不开结构合理、成熟理性的投资者群体。理性投资者队伍的培育, 除了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 更重要的是要从制度上加以引导、促进和保障, 虽然目前上交所已有《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暂行办法》, 也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措施, 比如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投资者教育和风险揭示, 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通过网络向投资者提供证券投资知识的学习、测试及认证服务、模拟交易服务等等, 但是对于投机价值高于投资价值的市场, 在加强对各种主体违规行为惩罚的同时, 还应该提高个人投资者的财务报告阅读水平、分析水平, 只有分析水平提高了, 才会需要高质量的年度报告, 才会使用表外信息中的信息进行决策, 才能够达到提高决策有用性的目的, 如此也可以促使上市公司提高年度报告的质量, 做到对表外信息的有效利用, 从而达到减少表外信息超载的目的。

2. 规范表外信息的范畴

一个公司应当对外报告的事项, 不等于财务报告中披露的会计信息, 更不等于财务报表中确认的会计信息 (葛家澍, 2003) 。基于以上认识, 表外信息中的附注是用来解释财务报表的, 故附注必须披露。而其他信息是否应在表外披露, 则应视情况而定, 对于同会计相关的、影响财务报表项目的信息, 也应该在财务报告中进行披露;对于不影响财务报表项目但对决策有用的非财务信息可根据需要单独列报披露, 所以财务报告中应该披露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 而公司报告应该披露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附注、其他财务报告和其他非财务报告。

同时应该对财务报表的相关内容进行浓缩, 以达到减少信息量的效果。三张报表的数据来自于交易的原始信息, 原始信息需要经过第一阶段的会计确认后进入会计账户, 而后把会计账户里的信息转化为财务报表。之后进行第二阶段的浓缩汇总、合并处理, 形成财务报告。总之, 浓缩的作用在于既不使信息过量, 又保证信息的有用性, 以利于使用者据以做出正确决策 (葛家澍, 2004) 。表内信息经过不断汇总、浓缩与提炼, 才能用最简短精炼的数据来表述对信息使用者最有用、最重要的信息, 以达到减少信息超载, 从而准确地反映相关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目的。

3. 完善和协调信息披露的规范

目前对于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规范主要有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由证监会制定的《年报准则》、《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和《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则》等几部规范。信息披露要同时遵守这两个部门的规范要求, 造成一些披露信息的重复出现甚至相互矛盾。例如在《年报准则》中, 第十节重要事项第四十四条规定“公司应披露重大诉讼、仲裁事项”, 与《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中“未决诉讼、仲裁形成的或有负债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规定存在相互重叠之处;《年报准则》第十节重要事项第四十六条“公司应披露报告期内发生的重大关联交易事项”, 与《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中有关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的规定存在重复描述。类似的重复性披露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同时还导致年报信息冗长, 不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这也是造成信息超载的重要原因, 因此只有财政部和证监会相互协调、相互沟通, 二者各司其职, 各自分管自己的职责范围, 避免相互冲突与重复披露, 最大化地提高效率、节约资源是化解信息超载的有效途径之一。

4. 加强监管力度

目前审计准则并不要求对附注之外的其他信息进行审计。因此, 表外信息来源不明、可靠性差, 在披露时避重就轻, 导致虽然表外信息内容丰富, 但信息质量却缺乏保障, 甚至存在虚假的信息误导信息使用者的情形, 这些情况均无法在信息披露时由注册会计师进行专业控制。有的信息需求者在使用这些信息时无法确定信息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客观性, 严重影响了决策的正确性。因此, 有必要扩大注册会计师监督的范围, 使得注册会计师不仅要对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附注进行审计, 还应该对影响财务报表项目的其他信息进行审计;而对于不影响财务报表项目的其他信息, 则应由相应的行业专家进行审阅, 以保证所披露的信息真实可靠。

参考文献

[1]Eppler, M.J&Mengis.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Overload:A Review of Literature from Organization Science Accounting Marketing, MIS, and Related Disciplines[J].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004.20 (5)

[2]龙凤姣.上市公司表外信息披露超载:现状、困境及出路.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2年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2:123-128

[3]张白, 郭芳.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表外信息披露过剩问题的探讨[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133-37

[4]葛家澍.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J].会计研究, 2003, 3:3-7

[5]葛家澍.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总体设想[J].会计研究, 2004, 1:9-19

[6]张翼.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完整性探讨[J].管理科学文摘, 2005, 5:41-43

[7]占美松, 梅建安.表外披露与会计准则变迁[J].财会通讯 (综合版) , 2011, 4:27-30

篇3:农机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1.1车辆存在的隐患

1.1.1机车车容、车貌差 油泥污垢遍布全车,不利于检查和故障排除。机车车况差,难启动,噪声大,功率不足,油、水跑冒滴漏严重。

1.1.2 机车机件不全 没有发动机前罩盖,不安装空气滤清器,没有排气管及消音器,缺少前机盖,座位上无坐垫、靠垫、没有操纵杆球头帽,安装离合器未带护罩,没有变速箱左侧带轮护罩,离合器踏板、油门踏板、制动踏板缺少回位弹簧,甚至不安装驱动轮的挡泥板等。

1.1.3机车机件失灵如仪表失灵、喇叭不响、灯光不亮、油门踏板失灵或不回位,水箱损坏,离合器分离不彻底,甚至脚制动失灵,仅靠挂档制动行车。

1.1.4部位配合不良,留有间隙处调整不当 方向盘自由行程、前轮前束调整不当,轮胎充气压不合适,方向盘蜗杆、蜗轮间隙调整不当,离合器间隙、制动间隙调整不当,踏板行程调整不当,配气相位不正时供油提前角调整不合适,精密配件严重磨损,连杆轴瓦和曲轴轴瓦配合松旷,凸轮轴与连杆和铜套配合不适当等。

1.1.5忽略对车辆的维护保养和检修如不清洗油箱,不清除机体,水箱处水垢,不更换变速箱用油,轴承、油嘴处不注入润滑油,不保养空气滤清器,不清理排气管积碳等。

1.2驾驶員自身问题

1.2.1不遵守交通法规和农机管理法规,不听从指挥,不服从管理如酒后驾车,穿拖鞋开车,带病作业,高速行使,车辆超载,违章载人,不按规定超车、会车和停车,车辆不年检,无证驾驶等。

1.2.2行使中注意力不集中如驾驶车辆时与乘车人聊天、吸烟、饮食。驾驶员开车过程中精神不集中,长时间疲劳作业驶及由于天气、路况不好,或者突发事件等原因造成的事故。

2.应对措施

2.1加强农机事故的宣传教育定期对农机驾驶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驾驶员的自身素质和安全意识,要做到出车前必须检查车辆运行是否正常,定期对车辆进行保养、维护、检修,消除各种隐患。加大宣传力度,把各种隐患酿成的事故案例,制成宣传板,在乡村集会或者村屯中进行宣传。通过真实案例,引起社会警醒,教育驾驶员及家人,帮助他们提高对安全行车的认识。

2.2搞好农机法规的宣传消除驾驶员法律意识淡薄和逃避管理的观念提高他们学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使他们养成学习技术、重安全的习惯,自觉遵守农机法规。

篇4:生猪免疫失败原因及综合应对措施

【关键词】 免疫失败原因 应对措施

在对生猪进行免疫工作中,经常遇到生猪接种了某种疫苗后仍发生传染病,通常称为免疫失败。提高动物免疫质量,避免免疫失败,是当前各级动物防疫机构及养猪场(户)十分重视的问题,因此如何加强疫苗的生产、运输、保管、使用等环节上的管理,不断提高疫苗的效价、免疫质量及制定应对之策已成为当前防疫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1.生猪免疫失败产生的原因

1.1疫苗质量 在疫苗的制造过程中,常添加的某些物质在制造后期未能除尽,常易引起免疫接种副反应。目前生物制品生产厂家众多,设备参差不齐,品种繁多。从产品上看,有的是国家主管部门正式批准生产的,有的是省市主管部门批准生产的,有的则是中试产品,还有的不是正规厂家生产的,或者未经过严格检验的疫苗,难以达到规定的效价。各种疫苗没有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规定进行保存、运输,引起疫苗的效价会迅速下降。

1.2疫苗稀释不当 疫苗的稀释剂选用不当,使用未经消毒或受到污染的稀释剂;饮水器未消毒、清洗,或饮水器中含消毒药;稀释后的疫苗不能在2~3小时规定时间内用完等都会造成免疫不理想或免疫失败。

1.3疫苗接种方法不当 猪的免疫接种方法有饮水、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等。如果未按规定方法接种疫苗,而是想当然、图方便,肌肉注射免疫时,容易出现“飞针”,疫苗根本没有注射进去或注入的疫苗从针孔流出,从而造成疫苗注射不足并污染环境;有的接种部位不正确,如应该肌肉注射的疫苗进行皮下注射。

1.4器械消毒不严格 有的防疫员责任心不强,不按规定进行严格消毒,未能做到一畜一针头,一针一棉球。有的一栏一针头,甚至一个针头打到底或根本不消毒,这极有可能诱发疫病或导致生猪死亡,还会造成整瓶疫苗受污染或机械带毒接种,使防疫注射变成带毒传播,注射后引起疫病流行。

1.5疫苗间的干扰作用 随意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疫苗同时接种,导致机体对其中一种抗原的免疫应答显著降低,从而影响这些疫苗的接种效果,如口蹄疫疫苗与乙型脑炎病疫苗等。

1.6免疫程序不合理 猪场未根据当地猪病流行规律和本场实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不合理、时机不当,对免疫的效果影响较大。如过早免疫接种,受母源抗体干扰,导致免疫失败;过迟接种,会出现免疫空白期,易造成猪群发病。同时进行多种疫苗免疫,会出现疫苗间相互抑制的现象,从而引起疫苗的免疫失败。

1.7应激因素 生猪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在猪群处于应激反应敏感期时接种疫苗,会减弱猪的免疫能力,使猪的免疫应答能力减弱,从而降低猪的抗体水平。

1.8药物因素 许多药物(如痢特灵、氯霉素、卡那霉素等)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从而影响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有的猪场为防病而在免疫接种期间使用抗菌药物或药物性饲料添加剂,从而导致机体免疫细胞的减少,以致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导致免疫失败。

1.9环境因素 高温、寒冷、阴雨、温差过大、过度潮湿、噪音、异常响动、鼠类等小动物骚扰,以及各种有害气体的存在都会造成生猪免疫失败。

1.10管理因素 养殖密度过大、混群、通风不良、粪便不及时清理等都可引起应激反应。消毒卫生制度不健全,栏舍及周围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在用疫苗期间猪群已受到病毒或细菌的感染,这些都会影响疫苗的效果,导致免疫失败。饲喂霉变的饲料或垫料发霉,霉菌毒素能使胸腺淋巴萎缩,毒害巨噬细胞而使其不能吞噬病原微生物,从而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

1.11疾病及个体因素 当猪接种疫苗时,可能已经处于疾病的潜伏期,或存在严重的寄生虫感染时,接种疫苗后必然会导致猪群发病。有时有些接种对象由于健康状况、品种或处于某种病理生理状态,接种疫苗后,会导致免疫副反应发生。

1.12生猪健康情况 免疫接种前对生猪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保证免疫质量和降低死亡的关键环节。接种前应详细询问了解生猪病史,仔细观察生猪健康情况,必要时可进行临床健康检查,以确保万无一失。许多基层防疫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往往忽视这一点,随意注射,从而导致体弱生猪及病猪死亡。

1.13生猪机体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 有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会引起生猪免疫抑制。导致机体免疫抑制的病原体有很多,如猪瘟、蓝耳病、猪圆环病毒Ⅱ型、伪狂犬病、肺炎支原体感染、寄生虫病等,这些传染性病原体主要侵袭、损害动物的体液或细胞免疫中枢器官,使其淋巴细胞生成受到破坏、降低或不能产生免疫球蛋白,导致免疫机能下降,使动物群体对疫苗接种的应答反应性降低,出现免疫抑制。蓝耳病、圆环病毒Ⅱ型感染、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猪瘟、猪流感、喘气病、传染性胸膜肺炎、沙门氏菌病、弓形体病等,均为免疫抑制性疾病。

1.14 疫苗本身的因素活疫苗接种后,疫苗毒株可在体内繁殖、复制,出现类似轻度自然感染的临床症状。生猪在注射疫苗后,机体均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不良影响,对正常机体本身就是一种源自外界的刺激和逆作用力,对已携带细菌或病毒的牲畜而言,更是一种强刺激,增加了发病可能性,从理论上分析,由于疫苗自身安全的问题造成生猪在免疫时发生死亡的情况是存在的。

2.应对措施

2.1加强技术培训 加强防疫人员的技术培训,特别是对强制免疫疫苗保存、运输、免疫操作程序、免疫副反应处置和消毒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防疫人员的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免疫人员操作不规范而造成的免疫副反应的发生比例。

2.2正确选择和保管疫苗 优质、安全疫苗是确保防疫质量和安全的根本保障,因此,必须按规定从已获得农业部GMP认证的生产厂家组织疫苗,以保证疫苗安全可靠。养殖场(户)应到兽医行政部门批准的兽医生物制品定点经销点购买疫苗。购买疫苗时,应认真检查核对疫苗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家、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物理性状、储存条件等是否与说明书相符,禁止购买一些无批号、无生产日期、有效期已过、储存条件不符合要求、物理性状异常、标签模糊不清以及来源不明的非正规疫苗,以免影响免疫效果。严格按照疫苗保存运输要求,做到防冷冻、防暴晒、防强光等,应严格按规定标准执行。疫苗使用前应仔细检查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有效期、密封情况、包装情况、颜色变化及存在状态等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如发现疫苗超过有效期,瓶盖松动或有异常现象则不宜使用。

2.3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养殖场(户)应在有资质的兽医人员指导下,根据本地区或本场疫病流行情况和规律、猪场的病史、品种、日龄、母源抗体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以及疫苗在体内会相互干扰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还应根据疫情变化、疫病流行特点、猪群动态等情况,在兽医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免疫程序及时进行修改和补充。规模化养猪场要做到每一次给生猪免疫之前,做好抗体监测,以抗体水平的高低为依据,确定科学免疫程序。

2.4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生猪免疫力 对于免疫接种对象,养殖户要逐渐改善生猪饲养条件,提高疫苗接种后抗体产生的效率,增强生猪抗病防病的综合能力。有很多生猪养殖场(户)规模不大,以家庭式养殖为主要方式,导致养殖不专业,养殖户不能准确掌握生猪的饲养条件和健康状况。一些环境卫生差、温度不达标、猪舍间距近、同舍不同日龄等现象,都会影响生猪的健康状态,进而影响免疫效果。接种疫苗时,生猪处于健康状态,疫苗才能真正起作用,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否则就会发生免疫后的副反应,甚至出现死亡。因此要不断改进养殖方式,从散养到规模化养殖过渡,积极推广“生态床”养猪模式,开创高质量养殖新局面。加强对饲料的监测,以确保饲料不含霉菌毒素和其他有害化学物质。

2.5加大对研究新型疫苗的投入随着生物技术在兽医生物制品领域的应用,动物疫苗制造技术发展迅速,研发出基因重组亚单位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基因缺失疫苗、多肽疫苗、基因疫苗、核酸疫苗、T细胞疫苗等新型疫苗,特别是核酸疫苗、T细胞疫苗不但可预防生猪疫病,而且还有治疗疫病的作用。新型疫苗代表着疫苗研究的方向,并能有效克服常规疫苗的缺陷,政府部门应该继续加大对新型疫苗的研发。

2.6重视生猪健康检查 疫苗注射接种前对生猪进行健康状况检查,主要进行病史询问,动静态观察和个体群体观察相结合,必要时还可进行体温、脉搏、呼吸等指数测定,以确保接种动物临床表现为健康,个体特别瘦弱、怀孕后期或饲养管理不良等患病、体质特别弱、临产期近一个月、从市场购回不满7天、骟割后伤口未完全愈合的动物暂缓免疫接种,待体质好转和产子后、病愈后再适时免疫接种。

2.7避免刺激,减少应激 免疫接种前后,避免生猪受到寒冷、转群、运输、脱水、突然换料、噪音、惊吓等应激。在免疫前1天与后3天内应尽量避免刺激,减少噪音,防止应激反应的发生。遇到不可避免的刺激时,应在接种前后3~5天内,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维生素C、维生素E,或在饲料中加入利血平、氯丙嗪、杆菌肽锌等抗应激药物,均能有效地缓解和降低各种应激反应。

2.8规范免疫操作程序给生猪免疫接种必须严格遵循十大操作规程和有关注意事项。一是生猪免疫接种的野疫苗多数为病毒类弱毒活疫苗,因此在给生猪免疫接种前后12小时内,应禁止投喂抗病毒类药物和使用消毒类药物。二是生猪免疫接种的疫苗要做到现配现用,疫苗稀释后应存放于阴凉处,并在两小时内用完。否则,疫苗稀释后存放时间过长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三是给生猪免疫接种时,应尽量降低猪舍内的光线,减少群体应激,应尽量做到动作轻微,避免因粗暴捕捉和生猪的强烈反抗而加重猪的应激反应,甚至导致生猪的意外伤害。四是给生猪免疫接种疫苗时,器械应事先经高温灭菌处理,生猪的注射部位应严格消毒,注射要准,用力要均匀,严防用力过猛和重复损伤猪的皮肤。注射完毕后,其注射部位和针头均应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注射针头应尽可能采用煮沸消毒后使用,谨防生猪免疫注射交叉感染疫病。五是注射油剂疫苗时,疫苗在使用前应充分摇匀,气温较低时,应提前将疫苗放在37℃的温水中预温,谨防油剂疫苗吸收不良,导致注射部位产生疙瘩,甚至发生感染。六是严格按照规定剂量,依照不同畜种、性别、畜龄、类别、体重进行接种,准确把握接种剂量,杜绝超量或少量注射。七是在接种疫苗时,要考虑疫苗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在不了解情况时,不要几种疫苗同时免疫接种。可联合使用的疫苗最常见的是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八是注射完毕后,及时建立免疫档案及免疫台账,认真填写、填全项目。九是免疫注射后要留意观察。在免疫注射后,要留意观察生猪反应情况,对接种后反应较大的生猪要及时救治。十是生猪的免疫接种结束后,器械须经高温灭菌处理,剩余的疫苗严禁随处扔放,应采用煮沸的方法灭活处理。

2.9强化抗体监测,适时补免 影响生猪机体免疫效果的因素很多,导致免疫失败。因此在免疫注射21天后进行免疫效果监测,不达标要及时补免,消除疫情隐患,以提高生猪整体的免疫质量。

2.10加强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控制 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呈上升趋势。如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肺炎支原体感染、寄生虫病等造成免疫抑制,往往导致免疫失败。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当发生疾病时,不能进行免疫的应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加强对这些疾病的控制。在引进猪时,必须通过有效检测,淘汰免疫抑制性疾病病原阳性的猪,防止母猪持续感染和崽猪胎盘感染现象的发生,达到净化猪场的目的。若猪场已发生上述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或采取淘汰病猪、淡化治疗、优化猪群等措施。

上一篇:黑龙江畜牧业发展下一篇:新疆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