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光漫说随笔

2024-05-14

大学时光漫说随笔(共10篇)

篇1:大学时光漫说随笔

漫说谪仙

说起谪仙,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其实谪仙这个名称并非从李白开始,也不专指李白.

作 者:黄景春 Huang Jingchun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刊 名:中国道教 PKU英文刊名:CHINA TAOISM年,卷(期):“”(2)分类号:B95关键词:

篇2:大学时光漫说随笔

毛驴?对,说的就是毛驴。

毛驴有什么好说的,无非是犟驴,蠢驴,驴脾气,黔之驴,与驴有关最好的也无非就是张果老骑驴。然而毛驴也是生命所在,灵性所在,与人的渊源千丝万缕。

说起毛驴,对于70后的民勤娃来讲并不陌生,因为他们都是曾经的放驴娃。

毛驴容易饲养,使唤起来又灵巧,所以上世纪八十年代毛驴是农家最受欢迎的畜力,而放驴是孩子们喜欢干的事儿。

放驴就是在夏收后秋收前将毛驴牵到田间或荒地里吃青草,又不能伤害到树木和庄稼的一种限制性放牧行为。

放驴这项劳动相对自由又可结伴玩耍。到了目的地后小伙伴们开始分工合作,轮流放驴,轮流玩耍。

毛驴生性倔强不易服管,而男孩子又特别有征服欲,在长期的放驴活动中积累了不少办法。将毛驴栓到树桩上用鞭子抽打以示小主人的威严是常见招数,也是最笨的办法。采用一些辅助工具便是行之有效的招数,比如:使用嚼子或过梁子,就是将一段铁链子放到毛驴的口中或鼻梁上,两端连在缰绳上,通过铁链子在毛驴嘴角或鼻梁上施压迫使毛驴听话的一种酷刑工具,还有使用绊子,绊子有三种组合方式,其一将绊子捆在两个前蹄子的踝骨处,使得毛驴只能小步伐向前挪动两个前腿,从而限制它乱跑或快速向前推进,这样也就间接减少了放驴娃的劳动强度,腾出时间玩耍。其二将顺侧的一前一后俩条腿在踝骨处捆上绊子,其三也是让毛驴最难适应的一种,就是一前一后两条腿交叉捆上绊子,使得毛驴举步艰难,唯有老老实实地吃草。

骑驴也是非常能够吸引孩子们的,中午最热的时段过了,大人们陆陆续续开始下地了,孩子们也准备出发,各自牵着自家毛驴在大门口等着,聚的人差不多了,个个自信满满的跨上毛驴后背向目的地出发。然而毛驴并不是那么的心甘情愿,一低头,撅几下屁股,撒腿就跑,还一个劲的扭着身子撒欢,全然不顾骑在背上的小主人。当然小主人也知道平时和毛驴积怨太深,遭报复在所难免,只能双腿紧紧夹住毛驴身体,找好平衡,使劲收紧缰绳,人畜相互博弈着,在熬过初期的疯狂后,都会平和心态,小主人和他的爱驴都能够找准各自的位置,相安无事,和平到达。当然特殊性还是存在的,有胆小者或技术差者再或心态急躁者也有被毛驴重重摔下来的`,若还想骑驴那只能丢掉幻想继续积累经验提高驾驭能力了。

其实毛驴和其他牲畜一样是非常通人性的,特别会察言观色。孩子们对毛驴的强制措施也大都在双方接触初期,等到相处久了,相互摸清了脾气,更多的就成了一种和睦相处甚至惺惺相惜。

毛驴既可驾辕拉套,推磨碾米,也可耕地打场,驮人载物。然而现在机械化程度极高,毛驴只能黯然下岗,农村里毛驴也少了,昔日的场景不复存在了。如今毛驴更多的贡献可能在餐饮业,我们经常谈到的关于毛驴的话题只剩下什么驴三样,驴肉火烧,东阿阿胶等等,如此境地不知毛驴有没有失落寒心,反正会勾起我童年的回忆。毛驴本来生长在荒漠里,自由自在生活,生老病死听天由命,有朝一日被人类牵到槽口前,变成了家养,虽说衣食无忧却也劳苦一生,现如今它工作的岗位也被剥夺,从田间又一次被牵到城市的动物园,甚至餐桌上,从磨坊中转到熬胶的药房里……这是怎样的一种变革,这是怎样的一种命运,不是你我能够想明白的。

篇3:漫说唐宋诗

作者:董乃斌

近来随意浏览唐宋人诗集和有关资料,偶有所感,稍作条理,述之于后。愚者千虑,或有一得;野人献芹,聊作谈资。亦以求教于广大读者通人也。

唐诗乃中国文化无上瑰宝,是国人永远的骄傲,此殆为全民族之共识。不必追溯得更远,我们这代人应都记得,即在“破四旧”呼声甚嚣尘上,大革文化之命的年代里,就仍有很多人偷偷地吟玩唐诗,年轻的父母也仍会教自己的孩子背诵唐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些或清新淡雅,或深沉多情的诗篇,慰藉着,柔软着,细腻着,丰富着,也美化着人们的灵魂,帮助人们度过那些被无谓斗争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日子。至于今日,在伟大的民族复兴途中,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生活也有更多的余暇,唐诗自然会得到人们更多的喜爱。

中国向有诗国之称。在中国文学中,诗歌起源最早,发达也早,而唐诗则创造了诗史的高峰。中国诗歌为什么恰恰在唐代登上峰巅?文学史家们曾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列举过许多原因,都有道理。概言之,则不妨曰:此乃历史的一种宿命。质言之,悠久漫长的诗歌史发展至此,一切条件均已具备,出现高峰自有其无可避免的必然性。

从诗歌内部言,诗体至唐而齐备,诗法至唐而精严,诗美至唐而璀璨辉煌无以复加。而从外部条件言,则唐诗得天独厚,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空前绝后的崇高地位。皇家、官府重视,科举以诗赋取士,皆是唐诗发展的有利条件。

唐太宗邀虞世南论诗并唱和,武则天亲自为诗歌创作竞赛颁奖,唐明皇率群臣赋诗送张说巡边,唐宣宗作诗哀挽白居易,历来传为佳话。更难得的是唐人下至平民几乎人人懂诗爱诗:“李白游慈恩寺,寺僧用水松牌,刷以吴胶粉,捧乞新诗。”(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旗亭画壁一较短长,被梨园乐妓奉为“神仙”(薛用弱《集异记》),可证释子歌女对诗人的爱戴;“荆州街子葛清,……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凡刻三十余首)……背上亦能暗记。”(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八)长安歌妓因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大言增价,可见白居易诗在民间被崇拜受欢迎的程度;元“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元《白氏长庆集序》)描绘了唐诗风会之普及;洛阳商人之女、十七岁的柳枝姑娘酷爱文艺,擅长音乐,闻人口诵李商隐《燕台》诗,心领神会爱慕不已,主动提出与商隐约会(李商隐《柳枝诗序》),充分显示唐平民少女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对诗人的热情;王谠《唐语林》卷二载:“衡山五峰,曰紫盖、云密、祝融、天柱、石廪,下人多文词,至于樵夫,往往能言诗。尝有广州幕府夜闻舟中吟曰:„野鹊滩西一棹孤,月光遥接洞庭湖。堪憎回雁峰前过,望断冢山一字无。‟问之,乃其所作也。”可知唐时渔人樵夫皆能诗,且水平不低。此外,还有不少传说,讲到用诗竟能排难解纷,以至明人胡震亨击节感慨:“王毂举生平得意句,市人为之罢殴;李涉赠„相逢莫避‟诗,夜客为之免剽——唐爱诗识诗人何多!”(《唐音癸签》卷二六)

合以上诸例,足以证实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所言其诗流传盛况之可信:“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也足以说明,诗在唐代确实已成为全民言志抒情、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同时也可用来游戏,消闲,愉悦心怀,呈才斗智。唐人生活中到处有诗,唐人简直就生活在诗的氛围之中。正是如此全民性的积极投入,全民都来贡献聪明才智,才

将唐诗推上了诗歌艺术的巅峰。

说到唐诗的根本特色,古人几乎一致的意见是:唐诗主性情。元好问说:“唐贤所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云耳。”(《遗山先生文集》卷三七《陶然集序》)杨慎说:“唐人诗主情,去《三百篇》近。”(《升庵诗话》卷八)王士祯说:“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带经堂诗话》卷二九)这些自是针对唐诗总体特征的宏观判断。另一方面,唐代诗人众多,身份地位、性格气质各不相同,又加不少人经历曲折,心态屡变,诗风亦往往随之变化,所以,唐诗之风格、色彩极是丰富多样。别说整个唐诗,就是诗圣杜甫一人,平生就创造出多少风格,沉郁顿挫,豪放壮阔,悲怆凄婉,亲切诙谐,幽默多讽,议论风生,乃至玲珑轻倩、晦涩朦胧,可谓色色有之,以致后人认为宋人诗的各种风格各种流派都能在杜甫诗中找到源头。然而研习诗歌史既需细察,更需宏观,故“唐诗主情”以及“宋诗重理”这样就一代诗歌总体风格而作的概括,因为能够涵笼全体,而能得人们的会心与首肯。特别是将它们的总体和主体风格做比较的时候,这样的宏观概括,更有它的必要性和启发意义。

所谓“唐诗主情”,我理解,是说唐诗天真——充满天趣而又真诚,善于倾诉感情,且以倾诉感情(而不是挖掘思想)为创作的根本追求。唐人做诗当然也用心推敲,甚至字斟句酌,也发表议论,甚至也颇富理趣;但与宋人相比,就显得率意而洒脱,心思远不是那么细密深曲了。正如宋人做诗也绝非不用情(否则哪来的诗),但与唐人相比,却显得在炼意修辞上更下功夫,从而使诗意更深刻,诗艺更精微,而天真浑灏之趣则未免减少了些。批评唐诗的人爱说“唐诗浅”。是的,比起许多宋诗来,唐诗确实浅,意浅,语亦浅,它们往往直抒胸臆,写眼前事眼前景,不大掉书袋,较少耍字眼,也较少制造反常拗涩的句式,然而它们却与人心、与口语更为贴近,也更易引起普通人心灵的共鸣。这显然与唐诗属于全民所有这个根本特点颇有关系,这一点不但是宋诗,也是此后任何时代的诗所难以相比的。我们都熟知李白之诗在下层百姓中广为流传,白居易写诗追求“老妪能解”,以及杜甫诗中常有“村夫子气”的情况,不仅唐代最杰出的三大诗人创作“主情”而真诚,其他多数诗人大抵也是如此。唐人得天独厚之处,就在于他们生活在一个诗的时代,人们的心灵被诗占据着,从他们眼中看出去,几乎到处是诗,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能够诗化——可也只能用诗的形式来对象化,因为他们还没有宋人那么多抒情叙事的文学工具可用,他们的情感和智慧都集中于诗歌,诗歌成了他们精神生活最主要的方式,也成就了他们精神创造的最大业绩。唐诗的总体特征和发展大势如此,结果中国诗歌就命定地在唐代达到了它的峰巅。在这个无比壮丽、奔腾澎湃的文学洪流中,当然也包含着很多支派、分汊乃至回流,其发展变化也可分为很多段落,其中也就有高潮和低谷,只是这些都不能改变其汹涌向前的总趋势。于是后人发现:好诗大抵已被唐人做尽,诗歌的天地到处是唐人的声音和身影,唐以后的诗歌创作之路该怎么走?这实在是

个历史性的难题。

宋诗存在于高度发达、美轮美奂的唐诗之后,从继承一面看,自有其得天独厚的好处;但从超越一面看,又处于高峰难再的困境。这是一切后来者无法避免的历史命运。不甘步人后尘的宋人,在诗歌创作上不能不左冲右突,另辟蹊径,以继续攀登高峰。

审视文学史不难发现,宋人在抒情叙事和交流思想感情的文学手段方面多所创造,他们发展了词这种适合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发展了说话(小说)这种可供细腻叙事和精细刻画人物形象的新文体,他们手里多了两件功用卓绝、前途无量的文艺利器,他们文艺创造的天地比唐人更为开阔无垠。问题是传统诗体又将如何?因为科举考试科目变更,诗的功利用途减少,宋诗的天时地利均远不及唐诗。但宋人仍然发现诗歌发展并非已至绝境,尤其是格律体中的七言律绝,尚有深挖细凿、精雕细刻的余地。他们就在这些方面狠下功夫,投入大量聪明才智和时间精力。功夫不负苦心人,即使不计词创作的贡献,宋诗仍然堪称与唐诗并列的另一个诗歌高峰。

生活在唐之后的宋人写诗只能从学习、模拟唐诗开始,这并不奇怪,也不丢人。他们尝试过元白体、义山体和姚贾体,学得很用功,也挺像,但寄人篱下,屋下架屋,难以有成。可是,前人的努力绝不白费,时候到了,欧阳修出来振臂一呼,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崛起响应,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人继承并发扬光大,宋代诗人终于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塑

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新面目。

宋诗究竟以怎样的特色与唐诗分庭抗礼?集中到一点,就是上文已提及、为许多前人所一再强调的:与唐诗之“主情”不同,宋诗以“重理”为特色。

所谓重理,也就是重意,说的是爱在诗中发表意见,张扬思想,阐述道理,而不仅仅是抒情寄慨。诗是离不开“情”的,宋诗绝非“无情”,而是在“情”之外,更加之以“理”,从而形成宋诗“以理引领,情理交融”的特色。当然,“重理”也就要格外重视逻辑,重视修辞,多用典故(包括用事和用前人成言),为了更清晰准确而又更含蓄蕴藉地表达丰富曲折的意思,便不免较多采用散文化句法,所谓宋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正是指此而言,其实说到底,乃是为了独创,为了有别于唐诗,而不得不然。这样一来,宋诗的主流风格果然呈现出不同于唐诗的面貌,由唐诗的一片天真烂漫,情感外露,变得矜持整饬,高深难测,同时也就拘谨内向起来。拿人来比方,唐诗总的来看像个血气方刚、口无遮拦、敢说敢叫、不惮喜怒形于色的年轻人,宋诗则变为老成持重、含蓄内敛、说话字斟句酌而更富于内涵、更耐人寻味的中年人了。诗风的不同,其实是文化性格差异的一种外在表现,根子是在于唐宋两代国家、社会之时势景况不同。然而就这样,宋诗发掘出了不少新的、为唐诗所没有的意思,创造出许多新的话语和境界,在唐诗之后开凿出一片别具特色的天地。

每个时代的诗歌,从内容上说,总会打上当时生活的印记,想完全洗掉或遮掩此类印痕都难以办到。所以诗歌史真正重要的议题,不是检查诗的内容,而是关注历代诗歌在表现其时代生活时,各自采用了什么独特的方式。以文、以议论和以才学为诗,本是宋诗的特色,是宋诗之与唐诗区别的独到之处,是宋人创造性的突出表现。对此,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自然尽可悉听尊便。但后来竟成了对宋诗的致命批评,成了否定宋诗的口实,理由是这就表明宋人不懂形象思维。其实,形象思维并不是那么神秘的东西,写诗或者其他类型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形象,也就不能不用形象思维。无论主情的唐诗,还是重理重意的宋诗,只要是诗,就都不能不用“象”并且“重象”,说宋人不懂形象思维并不符合实际。

宋人的好诗,是既有意,又有象的,而且也并不乏情。苏轼有些诗很富理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说的是当事人易犯糊涂的道理,但你能说它没有形象吗?又如“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说的是人生短暂无定却到处留痕的哲理,之所以成为传世警句,系因其取象新颖,譬喻贴切。这不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收获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所谓江西诗派一祖(杜甫)以外的三宗,每人都有这种既富形象又阐哲理的佳句佳作。像黄庭坚的《次元明韵寄子由》(其三):“想见苏耽携手仙,青山桑柘冒寒烟。骐堕地思千里,虎豹憎人上九天。风雨极知鸡自晓,雪霜宁与菌争年?何时确论倾樽酒,医得儒生自圣颜?”被后人极口称赞的中间四句,纯然是阐说道理的,大意是说俊才欲报国,恶人偏挡路,相信天总会亮,不必与小人争短长。但这些意思完全是用刻意寻觅而又刻意组成对句的形象比喻来表达,比喻和说理结合得十分妥帖。我们只能说宋人的形象思维有他们的独特之处,却不能认为他们不懂形象思维。刻意地炼意炼句炼字,力图在有限的字数内熔铸更丰富的含义,是黄庭坚、江西诗派,也是众多宋诗的典型特点,是他们区别于许多唐诗的重要特色。像“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其二),“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春雨中”(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都是经刻意经营而于凡常中寓奇警的佳句,最饶宋人意味,也最见宋人功夫,唐人中也许只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和堪与他比美的李商隐才能写出这样凝练浓缩的句子——可是只因杜甫、李商隐在前,黄庭坚们便只能屈居后学的地位。

在诗名比黄庭坚们小得多的,甚至标准理学家的诗中,也不是没有形象思维。朱熹的《读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大家熟悉的,不用说了,就是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阐发厚积薄发、豁然开朗的道理,也是十分精彩。再差一等,像吕本中的《海陵病中五首》(其一):“病知前路资粮少,老觉平生事业非。无数青山隔沧海,与谁同往却同归?”像叶采的《暮春即事》:“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也都是颇具形象性和真情实感的好诗,不能因其含有理趣就否定了它的诗味——当然这诗味是宋理学家而不是唐诗人的,是一种与“春眠不觉晓”“床前明月光”不同的诗味。宋诗的滋味独特别致,就像新鲜而青涩的橄榄,可能有人吃不惯,但是不能就此否定其价值。诗艺上有集大成之誉的清人,就有一部分十分赞赏宋诗,甚至以为借助宋诗能够重振日渐衰落的诗运。可惜他们错估了时代,复古的努力终未成功,但这仍然

不该成为贬低宋诗历史地位的理由。

要说宋人诗中少情,恐怕只能说他们把“情”分了一大块给词。艳情和爱情本是唐诗中很重要的题材,是唐诗很见彩、很吸引人的所在。宋人将其放到词中去表现,而在诗中则多写重大题材,发正大议论,标崇高主旨,从而使宋诗一定程度地淡薄了情味,消减了游戏娱乐色彩。如果我们承认词在本质上也是诗,把宋诗和宋词加在一起来计算,我们无论如何也得不出宋人诗歌少情或宋人不懂形象思维的结论。

但历来文学史往往赞美宋词,而轻慢宋诗。一说起来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谓之“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云云。此说抓住中国文学史文体变迁升沉的某些现象,突出不同时期文坛的主流文体,对文学史作出简洁的概括,有提纲挈领的好处,但也明显地有片面之弊,如若强调过份,比如造成唐惟有诗,而唐以后则无诗之类错觉,就会造成对文学史的莫大误

解,故需清醒对待。

应该说,唐宋诗在诗歌史上基本是双峰对峙的状态,两个高峰一前一后,这不成问题,但是否有高低,又孰高孰低呢?于是便引发了绵延至今的唐宋诗之争。我的看法是,二者各具特色,也各有存在价值。唐宋诗的差别,主要是时代的差别,时代由唐至宋,国家情势、社会生活和各阶层人们(特别是文人士子)的遭际命运都发生了种种变化,有的变化幅度之大,前后不啻有天壤之别。时代的变迁不能不带来诗人心态的演变和关注点的转移,也就不能不导致诗歌内容和情调的种种差异——要求宋人再按唐人的风格和调子继续唱下去,实在是既不合理,也办不到。于是,唐宋诗歌风格总体上显出了颇不相同的色彩,然而本质上是一致的,表现上各有千秋,水平却不相上下,犹如人的长相性格和衣着打扮不同,但归根到底,仍然是人,而且两个都是美人。唐宋诗是前后继承发展的关系,是一幅相映生辉的双美

图。

如上所述,时代——诗人——诗风,像一条链索,前者之变引发后者之变,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在这里起的是核心作用。但诗人是否完全被动,生活在哪个时代便必然或只能写出哪种风格的诗呢?并非如此,每个诗人自身的体性素质不同,这内在因素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决定性力量。对此,钱锺书先生有精彩论述。他在名著《谈艺录》中,一开篇就说:“诗分唐宋,唐诗复分初盛中晚,乃谈艺者之常言。”“余窃谓就诗论诗,正当本体裁以划时期,不必尽与朝政国事之治乱吻合。”(此据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之《谈艺录》增订本,以下所引皆出此本)这是大前提,对诗史、文学史的分期提出了“本体裁以划时期”,即按文学本身的变化为基准的原则。这个问题很大,这里不能多说。具体到唐宋诗,钱先生则云:

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谓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这真是发人深省的透彻之论。钱先生的意思是说,人的体格性分——禀性气质不同,导致诗风不同,时代尽管由唐至宋地变,人的禀性才是形成诗风的真正根源,所以唐人不妨写出宋调之诗,而宋人的诗亦可含有唐音。这一从人的因素、从文学内部来究明诗歌风格的观点,很值得重视。只有综览全部中国古代诗歌,涵泳其中,深有体会,又善于宏观概括,才能提出这个打破历史朝代而重划诗歌风格归属、看似不甚周严却极具启发性的观点。请再看钱先生的进一步发挥:

夫人之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有不期而然者。故自宋以来,历元、明、清,才人辈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唐以前之汉、魏、六朝,虽浑而未划,蕴而不发,亦未尝不可以此例之。

这席话证明钱先生的确是综观全部中国诗史之后才得出的如上观点,并且认为可以回到诗史中去回溯检验的。其实,如以之来看今日甚为热闹的旧诗创作,除了那些不入流者,凡在水平线以上的,不是仍能大致看到有人近唐、有人近宋的风格差异吗?看破此点,实在是

一件很有趣的事。

人的体格性分是一成不变的吗?当然不是。故钱先生随即进一步指出,人由幼至老,年龄既增,性情可变,故“一集之内,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并举出明人王世贞早年诗风近唐,晚年变为近宋的情况为证。王世贞以外,乃

至今人,似也不乏其例。

钱先生的论述实际上也就从根本上打消了一切唐宋诗优劣论的基础——唐宋诗确有异同,这异同的表现集中在诗歌的风格,而真正的根子则在于人之体格性分(亦即脾性、气质、秉赋、心理之倾向与特点等)之中。人之体格性分有所不同,如前引所谓“高明”、“沉潜”之别,也可如通常所分的“阳刚”、“阴柔”,“内向”、“外向”等等,区别确乎存在,但却不一定是此高彼低的关系。既然人的体格性分无所谓高下,对总体风格不同的唐宋诗强分优劣岂不是也很无谓吗?钱先生之所论不但囊括整个中国诗史,而且拓展至文艺心理学,乃至心理学范畴。文风诗风,归根到底不过是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征的一种表现、一种客观化、对象化而已。我们研究诗文风格不应止于字面,甚至不应止于作者生活的客观时代,而该努力深入到人的内心,由风格而及人,由人的外在遭际、客观境遇而及于其内心波澜,甚至某些隐秘层次。以此论为指导来研究中国诗史,眼光便易通达开阔,也容易挖掘得更深。诗歌无分唐宋,皆有好有坏,就诗论诗,实事求是评价即可,又何必要以近唐还是近宋来判断它们的优劣呢?

篇4:漫说国外宣传海报

我这里要谈的是另一类海报——宣传海报,尤其是政治宣传海报。地区范围限制在国外,主要介绍欧美国家的宣传海报。平心而论,现在并不是宣传海报的黄金时 代,当今宣传媒介的头把交椅已被后来居上的电视独占。覆盖范围广、图像生动逼真的电视一问世,广播、报纸、杂志这些原先很有市场的宣传媒体相继大受影响,就不用说只作为墙头招贴的宣传海报了。现在有时还能见到一些宣传海报,比如在一些西方国家大选的前后,或是一些和平运动者号召反对某一场战争的反战运动 中,但数量毕竟很少了。

如果把时光倒退回去半个世纪,在20世纪的前50年却是宣传海报大行其道的黄金时代。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的苏俄,首都莫斯科市中心邮电局的橱窗里贴满了 海报,每隔几天都要换上新的海报。相当多的市民是靠看这些花花绿绿的海报来了解革命形势发展的。橱窗里的海报画了一个骑着战马奔驰的红军战士,上面写的标 语是“无产者上马”,这是一张红军的征兵海报。几个月后海报换成了一群年轻人在火车头前干活,这是在号召青年参加“星期六共产主义义务劳动”。这样的宣传 海报一般画面简单,主题突出,号召什么、反对什么,一眼就能看明白,往往有着强烈的感召力和鼓动效果。比如有一张红军征兵的宣传海报,画了一个持枪的红军 战士用手指着看海报的人,在严肃地发问:“你参加红军了吗?芽”其宣传有直指人心使人警醒的奇特效果。

在20世纪前期,宣传海报出现的高峰时期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和几次政治的动荡之中,因为这是最需要海报来扩大宣传影响的时刻。各国都征召艺术家创作海报,有 些名画家也在被召之列。比如美国画家克里斯蒂,曾创作过著名历史画《签署美国宪法》,在一战中他就被请到军事宣传部门专门画征兵和募捐海报,为美国在战争 中开发兵源和财源出了不少力。但一般情况下,这些艺术家都甘当无名英雄,不在画作上留名。为了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海报设计家们绞尽脑汁,选择最有说服力 的角度创作,来打动人心。逐渐形成了各国海报表现同样内容的不同风格。就以一战时的征兵海报为例,目的都一样,但着眼的重点却不同。英国的海报注重表现国 民的社会责任感,画一队背着行囊荷枪出征的英军士兵;法国的海报着重强调多种族的参战意识,画一队由黑人组成的法军外籍军团士兵在吹号冲锋。最绝的是美国 的一战征兵海报,更多在焕发男人的骑士精神上下功夫,这种海报就要请前面提到的名画家克里斯蒂来创作了。他除了画历史画外,最擅长的是画妇女,内容有点像 古代的仕女图。克里斯蒂就在海报上画一个漂亮的姑娘,身穿海军水兵服,卷曲的头发微微被风吹起,双手叉腰,向后歪着头。海报上印的一行文字就是她说的话: “我要你当海军。”面对这样的征兵宣传,哪个热血男儿好意思硬着心肠去拒绝呢?芽这种注重煽情的宣传风格在美国的海报中屡见不鲜。二战时期在美国有一幅很 有点名气的宣传海报,画了一个气息奄奄的士兵,海报上还写上了这样的话:“别人献出了生命,你难道不愿意借点钱给国家吗?芽”借钱的意思是号召国人去购买 国家发行的战争公债。看到这样的海报谁能无动于衷不掏钱包呢?

利用海报这种大幅图像进行宣传只是一种手段,本身谈不上好坏,既要被革命政权用来动员人民投身革命事业,也可被法西斯政权用来迷惑和欺骗国民。在20世纪 前期海报宣传中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两个阶段是苏联革命时期和纳粹德国执政时期,这是正反两方面的两个典型例证。流传到今天的这两个时期的海报再现了当年 的政治和社会场景,是我们解读过去政治生活的极好材料。当年的苏联革命和建设需要动员千百万人民参加这一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宣传就成为最重要的动员手 段。浏览十月革命后苏联艺术家创作的众多萦系着红色情结的宣传海报,简直就像让我们穿越过了长达几十年的时光隧道,返回到那昂扬而火热的年代。这些海报反 映的都是当时的政治理念,有一幅苏联早期海报题为“消灭帝国主义”,海报画面上是各国无产者正在围歼象征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吃人怪兽,表现当时人们希望 在本国革命成功后,转而进行世界革命,很快消灭帝国主义的理想。20年代以后,苏联海报的题材随着形势的变化也在改变,由战争转向建设。有一幅题为“面向 未来”的海报就反映了这一变化。在这幅海报上苏联伟大的革命家列宁正挥手指引人民面向未来,准备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而奋斗。海报背景是冒着浓烟的烟囱 和巨大的工厂厂房,象征着苏维埃国家已经拉开了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序幕。在人物形象上苏联海报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有一幅描绘苏联纺织女工的海报,画面上有 个面带微笑、身体健壮的女工,她的形象就体现了当时的审美情趣,塑造身材高大、圆臂粗腿的健壮劳动者。今天我们重新回顾这些充满着理想情愫和浪漫情怀的苏 联海报,仍会被其中反映出的真诚和热烈的精神所感染。

而与此正好相反,纳粹德国的法西斯政权虽然也很重视海报宣传,但其中透露出的却是欺骗和蛊惑。德国纳粹党也很注重到处张贴海报以制造气氛,纳粹党魁希特勒 就曾针对宣传海报谈到,要把海报着上鲜艳的颜色,让人看后留下永远难忘的印象。1932年希特勒参加德国总统竞选,竞选宣传中就包括在各大城市墙上贴了大 约100万张宣传海报。其中有一张海报上,凶神恶煞的希特勒紧握拳头,眼睛死盯着前方,一副好斗的模样。在他的身后画上了密密麻麻的支持者。纳粹德国的海 报很注意在表面上做文章,海报上那虚张的声势,堂皇的外表,危言耸听的口号,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人引向了歧途。可以这么说,一张张纳粹德国的海报就是 法西斯分子当年窃国欺世愚民的罪证。

尽管众多的宣传海报在世界艺术史上没有多少地位,但这些海报并不是没有艺术价值。正如前面所提到,有些海报的创作者是有很高造诣的艺术家,不过他们大多是 应召而来,往往是在画室里集体创作,在自己的作品上不留名姓,也就使他们的名声隐而不显。从艺术风格上来看,大多数海报都是用水粉画创作的具象作品,重在 写实,重点不在表现艺术技巧。但也有少数海报在艺术上做了创新的尝试。比如有一张苏联早期题为“钢枪在手的工人”的海报,就是海报中少见的抽象艺术作品。海报描绘的是一个正在干木工活的工人,他的手边有一支上了刺刀的步枪。画面几乎全是由几何形的色块组成,笔触简练传神。

本身创作目的不在艺术探求的海报有些在事过境迁后也会永久地流传下来,成为某种固定的时代形象。比如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各有一幅作品已成为可传之久远的 名作。一战中有一张美国的征兵海报,画面上是一个代表美国人形象的“山姆大叔”用手指着看海报的人。他要说的话在海报上印着:“我要你参加美国军队,去最近的征兵站。”“山姆大叔”是典型美国人的形象,模样是一个留着山羊胡子的瘦高个老头。他这种双目凝视直指人心的经典动作后来被不少类似的海报仿效,前面 提到的那张红军征兵海报就是其中之一。在二战中美国也有一张特别有名的海报,画的是一个身穿工作服的美国妇女,正在捋袖曲臂以显示自己强壮有力。她嘴里 说:“我们能做。”能做什么?芽能做以前只让男人干的活。这张海报的宣传目的是动员妇女走出家门参加工作,为美国赢得二战的胜利效力。大量的美国妇女战时 找到了工作,战后她们不愿意再回家重操家庭妇女的旧业,而是继续工作。这就在经济上解放了妇女,有人认为二战播下了战后美国女权运动的种子。而这张海报就 是这一重大变化的明证。

篇5:漫说企业法律文化建设和企业发展

漫说企业法律文化建设和企业发展

从清末列强入侵一百多年来,中国和中华民族就频频面临危亡、生存、发展的历史严峻考验,痛苦地思考、艰难地探索,寻求摆脱贫弱走向富强之路。经历一个多世纪的艰苦探索、道路抉择的反复曲折,付出巨大代价,终于确定了以改革开放为航向,理论破冰、观念启蒙、文化变革为先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为硬道理的科学发展轨道。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这条金光大道上加速前进,国家的面貌、实力、国际地位和人民的衣、食、住、行发生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外国人瞠目,连中国人自己也不敢相信。这是人类历史伟业奇绩。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过程中,新企业不断产生,老企业不断壮大,遍布全国,企业成为国家经济生活的主体,社会发展的网络。

篇6:致大学时光的杂文随笔

摘要:一年不止有四季,还有一种季节,叫做毕业季。它比四季更美好,更令人怀念。今年夏天,我们对大学轻轻的说声再见,将最美好的记忆封存到内心深处。

毕业啦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屈指一算大学生活已达四载,记得那日同学会,大多数同学如约而至,欢聚一堂心里好开心的。经历过半年实习生活的同学们,外形或多或少都变了模样,但看着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面孔,撩起我记忆的帷幔:那年夏天,刚承受炼狱般高考的我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刹那,我曾撕心裂肺的哭过。经过短暂调整后还是带着对大学的无限向往与期待走进鞍山师范学院。9月,一个月的思想教育后,正式开始大学生活。

课堂

完全自由式的大学生活,让我一时适应不及,大一是一个过渡期,可长可短,有人只需要一星期,一个月,自认为适应能力很强的我却整整用了半年的时间来习惯这所谓的大学生活。那时的我将自己锁在一个封闭的牢笼中,左侧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生物教师梦,右侧却是看得见,摸不着的水中月,镜中花。没错在接触到专业知识后,才发现与我想象的相去甚远,对于专业知识的欠缺,对于未来的迷茫,沉迷于自己的世界无法自拔。“你要清楚,真正的爱好是什么?是喜欢生物,还是受高中生物老师影响。计算机专业是真的毫无建树,还是你一心排斥。”刘老师的一席话,让我思索了好久,让我听到了自己真正的心声。

成绩单

大一那段跌跌撞撞的过渡期过去之后,没想到迎来的却是更加浑浑噩噩的生活。大二结束,体育加试时,腿摔坏了,导致体育挂科。看着电脑屏幕上跳出分数的时候,在怪老师不近人情的同时也暗自松了一口气,是的这是一个句点,该结束那种不知今夕是何夕的生活了。既然无处可逃,不如挺胸面对,不辜负大学时光。底,在陶院长的引领下,我提交了大创项目申办书并成功立项。这也是我从迷茫到顿悟,从放弃到坚持的一个转折点。大三,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最难抉择的一年,考研或是就业,充分考虑后我选择了后者。尽管放弃考研,那段整日钻研大创项目的时光还是蛮充实的。在导师李老师一点一点的引导下,我渐渐学会了如何快速搜索文献,如何撰写优秀文章,如何做好项目管理等知识。

实习

夏,我独自离开生活,学习了三年的大学校园,开始我的实习生涯。回顾三年的学习,感觉专业知识仍有所欠缺,特别是经历了四个月的`实习之后感觉自己有很多不足。意识到这些之后,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亲自完成了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在此期间,虽然无数次想要放弃,为了心中的那个梦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看着花了无数心血的作品,我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感恩最美的季节遇到最美的您

篇7:大学回忆随笔:我的大学

我信心十足地跨进了大学的校门,而且津津有味地读起了向往已久的心理学著作,并满怀希望地作着各种打算,甚至有时还写点诗,抒发一下遥望夜空或注目草地时的情怀;在得到真理照耀时,觉得心里有一个金灿灿的世界,这里流淌着甘甜的清溪。虽然对学院自封的各种诱人的美称不感兴趣,往往沉浸于读书和思考带来的快乐中,但校园里发生的事情却时时引起我的注意,时间久了,便逐渐产生一些失望——

图书馆里的陈旧与贫乏,课堂上的单调与机械,食堂里的焦急等待以及思想教育的牵强附会,都让人不禁摇头叹息。

铃声响了,老师来了;铃声再响了,老师又走了。细细一想,老师给我们灌输的好象是两三百年以前的观念,既便用它来复辟也显得过于陈旧。也许大学不是要我们学什么,而是要我们不学什么,但是我一直没弄清楚,有用的东西为什么不让学;总之,课堂引导、考试方向都从不同的方面限制我们,使我们如同笼中小鸟,永远难以长大。

当然,为了解决我们的思想问题,学院必然要进行思想教育,但是我总觉得,思想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让我们明白什么,而在于让我们相信什么。尽管我也知道,历来自由和秩序之间很难协调,但我依然觉得,既没有创造也没有毁坏的生活,乃是虽生犹死的生活。

悄悄地一个人坐在窗前,把脸深深埋在掌心;或者,独自漫无目的地游走在树影斑驳的大道上,哼着低沉的乐曲;或者,斜靠在花园里的长椅上,仰望着深邃的星空……在晨曦微露的时刻,静气凝神,感受天人合一;在空荡的教室里,走进《前夜。父与子》所描写的时代;在昏暗的过道里,行色匆匆地体验着基督山伯爵的深沉与高傲;在恬淡的中午,玩味《红楼梦》里的人情世故;在宿舍的卧谈会上,尽情地发泄着愉快与不满,笑得荡气回肠,骂得落花流水。莫非这就是大学生活?

突然间,我觉得自己脑袋空空,不知所措。焦虑、急躁甚至愤怒,一起围着我的灵魂转来转去。我望着这原以为很熟悉实际上却很陌生的一切,开始担心自己会因为精神失明而躯体沦丧,也担心这颗幼稚的脑袋会因为不能自主而为别人所用。我怀疑自己所谓严谨的可靠性,厌恶像钟表一样没有色彩的机械运行;我想了解别人,也希望别人了解我,可我又不知道该如何与人互动。我感到自己在没有着落地下沉着,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真正感到了恐惧,它深重而强有力地震撼着我的灵魂。我不明白这是我的“哥白尼革命”还是精神崩溃!

在一次回老家的途中,我豁然觉得,农村和城市的这一段距离,竟如一幅历史长卷,把纷繁的现实和久远的历史置于同时代的同一空间,让人们直观的感受到了历史的差异和告诫,同时也看到了未来的方向。从这幅长卷上,我看到了更多的东西,看到了城市的秩序和农村的恬静,看到了社会在矛盾交叉中的坚韧运行,也看到了只站在画卷的一边所看不到的不同环境中人的心理。历史可能是悲剧,但无论如何,它还得沿着已定的方向运行下去;人生也许真的是苦海,但既已如此,就必须坚定地渡过这苦海,我以及我们,都别无选择。

这些发现和感悟,促使我对自己、对社会重新进行思考。在我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整理时发现,从前的许多记忆虽已破碎,但思想的精华却没有消失,在我重新构建精神世界的时候,它照样会放出光彩。我心里一下子明朗起来了,不再恐惧和不安,也不再迷茫和疑惑。我终于明白,踏实与沉稳的道路并不在大学校园里,而在自己所选定的方向中,在现实社会中的坚韧行进中。我同时也明白,我考入的并不是真正的大学,而只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人生的真正大学不是考进去的,而是靠自己的毅力顽强地走进去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

作者:范笠

篇8:年轻时光情感随笔

年少时,被多少人以讹化讹? 年少时,被多少人眈眈相对?

年少时,被多少人逆来顺去?

年少,只是年华的序幕。年少,这充满诱惑而又心酸的人生首端,其实很短,短到想蒸汽被日光晒到那般迅速。

我只能用这严肃散碎的文字来刻下那些历历在目的往事。

年少时的他们或者她们,一群昏天暗地也是玩的叛逆青年,一群心灵一直得不到净化的青年,一群性格变化迅速的青年。一年了,在我看来,稍瞬即逝,只是在我年幼时他们已将那栩栩如生的行为通过一无四处的阴霾刻到自己的冰心。

年少时的他们或者他们,曾想着天真的玩玩感情,自以为是的以为人的承受能力像沉甸甸的水球,却在自己享受过后所遇见的恶梦拼命挣扎、拼命挽回,不择手段、追逐、求生。直至梦醒时分,自己情迷意乱的时候才渐渐人性化的向年华的序幕奔跑,淡忘过往可笑的嬉戏以及埋藏着夏韵的炽热情感。

年少,就是在他们或者她们的思绪蜕变下,像一个缠绕成千上万白丝的蛹,不由自主地滑落谷底。他们或者她们已长了一双雪白无暇的翅膀,等待他们或者她们的是充满荆棘的明天。

年轻时,多希望沿途的站牌静待。

年轻时,多希望窗外的梦醒飞快。

年轻时,多希望桌前的笔尖青睐。

年轻,并不代表年少,而是年华接近尾声时对你提出无情的警告。曾经在手中用手指细细揣摩的精致细沙如今以变成扎手的石块在手中欲碎难碎,可碎了,你便义无反顾地寻找这曾经所带给你的.刺眼冲击及灵魂震撼,因为那对现在的你来说异常珍贵。

年轻时的他们或者她们,已经把自己变成情感交流中的个中强手,在那种所谓虚假的“择偶”中,知道了外表、地位、身份。接着像死人般的把另一个自己硬拉入这场自认为“甜蜜”的情感中。把他和她的事用自己最精通的语言炫耀得有声有色,可这场“明知道不能这样下去”的悲剧破裂后,她或者他,却滞呆的麻木的站在那听对方说:“离我远点!!我们结束了!”自己却歇斯底里的像电影里的女人一样狼狈大喊:“远?怎么才算远?以前你在法国,我在大陆,我们聊这家常,哼着小曲,那时却觉得心很近,而如今站在这,心却远远地贴在另一个陌生的心。”说完优雅的强忍着泪提着包,扶着腰,等待下一个他或者她的到来,可惜,年华以去,只能像傻子一样看他远去。

年华就在他们或者她们的情感探究下,随风逝去即在日光中化作无人知晓的空气一去不回来。

这份庞大的灰色年华以及情感告诫,纪念那些曾经在街头被凄凉冷落的他们或者她们,同时也赠与我们正在初中阶段享受情感味蕾的同学,及用这文章奖励自己没用在年华中浪费太多无谓的青春。

篇9:时光串烧杂文随笔

摁不住的花儿,不知为谁开,眼含泪珠,那份矫情,在田野里招摇。

日光从南窗射进来,分秒不间断连续给我拍照,影子一日日印在办公桌上,铺得层层叠叠。早上,抹布轻轻吻过往日痕迹,脑袋里过滤一遍当日要点,一杯水升腾着热气,香烟在两指间闪着明暗交替火光,烟雾冉冉弥漫四散,气定神闲坐下,打开电脑,手指不停在键盘上按动“密码”。就这样经年累月敲敲打打,手指竟敲打出一个医学名词,不是医生吓唬我,是真的,叫键肌炎。

我问医生,在没有出现电脑之前,医学上有键肌炎这个名词吗?他淡然一笑,笑我的问话可归类到智商发育不全,说肌腱炎大概与手指和键盘形影不离的原因。

经典上说,人类是在大脑的指挥下,用双手改变着世界,我茅塞顿开半条缝。肌腱炎与手指和键盘有关,那两个姓爱的人估计患不上肌腱炎,爱迪生和爱因斯坦揣度不会使用电脑。比尔盖茨让办公桌上多了件摆设,把时空缩进了电脑,也让人患肌腱炎的概率大增,福兮祸所依。

日影,不知疲劳,没有莺哥的撩舌,花言巧语是浪费时间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滴滴答答,是信奉的晨钟暮鼓,后羿为什么射日,一个太阳足矣。让全世界统一在格林尼治时间,就是提醒,居住在球体不同面上的人,好好珍惜吧,切莫舍弃每一毫秒的阳光。

阳光不吝啬施舍,你是谁,你为了谁,都不重要,存在就有它的必要性。

电影拷贝教我们懂得了视觉暂留现象,当你闭上眼睛,回顾一下当日的影像,亦或重播一次生命周期中的卡片,每时每刻都笼罩在阳光里。可能有人会叫真,那些唱“你是我的眼睛”的人,从没见过光。他们虽然看不见光,生存却需要光的眷顾,依现在的认识程度,生命不存在了,有没有光倒是随便的事情。

光阴似箭,艳光普照,万物生灵依赖光合作用才能生存,世间没有了光,就没有彩练当空舞。暗无天日将是多么恐怖,任凭谁喜怒哀乐,光阴都不会停下脚步等一会儿。古人不见今时日,今日曾经照古人。

有的人总嫌时光走得快,恨不得慢点再慢点,或者有浪漫的想法,要是伸出双手把时光拦下来该有多好,这样将有充足时间,去描绘理想中的蓝图。

篇10:心兆-大学随笔

人的一生除了千奇百怪我真的没有其他形容词可以来形容了,从出生到死去,我们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喜怒哀乐,在缘分的驱使下,我们认识了不同的人,有了种种的羁绊,这让我们相信世界原来真的很小,同样在命运的捉弄下,我们只是上帝棋盘里供他娱乐的一枚棋子,我们在这世界的.棋盘上受到各种的限制,当我们没用了的时候,我们就会被他舍弃掉。

现实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根本不会出现奇迹,努力不一定有拥有成果,相对而言大部分的人还是平静的来,平静的走~再寂寞,再寒恨,再留恋,也无法与命运抗拒。尘归尘,土归土。我们活在信仰的世界,却不能被信仰所救赎。可悲,可泣。

也许我们还年轻,前人会告诉我们未来是美好的,但我们正在跟着时间随波逐流,总有一天我们会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画上句号。回首一下往事,无论是好的,坏的我们都将不在,谁也不知道我们将到哪里去,死后我们会寂寞会空虚会有遗憾,活着的人会伤心,会流泪,所以我们告诉它,我们有来世,我们还会在有机会再见面,玛雅人曾经说过,死亡只是新生的开始。可是谁又能知道这是预言还是堕落。

上一篇:销售开会心得体会范文下一篇:校园创业部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