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债资信评级报告

2024-04-30

中债资信评级报告(共6篇)

篇1:中债资信评级报告

【发布单位】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3-08-29 【生效日期】2003-08-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资信评级机构出具证券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报告准则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三年八月二十九日

第一章 基本要求

第一条 为了规范资信评级机构出具证券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报告的行为,根据《

证券法》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资信评级机构出具证券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报告(以下简称“评级报告”),应当遵循信用评级的行业标准和自律规范。

第三条 资信评级机构出具评级报告应当采用浅显、简练、平实的语言,对评级结论的标识做出明确释义。

第四条 资信评级机构在出具评级报告前必须履行尽职调查义务。必要时应予以回避或做出相应的人员回避安排,保证有充分的理由确认出具评级报告的数据、资料和结果客观、准确、公正和及时。

第五条 资信评级机构应建立健全统一的内部信用评级标准和程序,并在出具评级报告时保持所依据的标准和程序的一致性。

第六条 资信评级机构出具信用评级报告应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实行有效的内部审核和质量控制。

第七条 资信评级机构应当为每一受评债券指定专门的评级项目组,建立和保存完备的档案资料,并接受监管部门的检查。档案资料至少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委托协议;

(二)发行债券的证券公司(以下简称“发行人”)提供的原始资料;

(三)历次尽职调查记录;

(四)信用评级报告;

(五)信用评级委员会的表决情况;

(六)跟踪评级资料;

(七)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章 评级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第八条 评级报告应当包括概述、声明、评级报告正文、跟踪评级安排和附录等五部分。

第九条 概述部分应概要说明评级报告的情况,包括发行人和受评债券的名称、信用级别及释义、资信评级机构及人员的联系方式和出具报告的时间等内容。

第十条 声明部分全面登载资信评级机构关于评级情况的声明事项,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除因本次评级事项资信评级机构与发行人构成委托关系外,资信评级机构、评级人员与发行人不存在任何影响评级行为独立、客观、公正的关联关系。存在其他关联关系的,应当予以说明。

(二)资信评级机构与评级人员已履行尽职调查和诚信义务,有充分理由保证所出具评级报告的数据、资料及结论的客观、准确、公正、及时。

(三)评级结论是资信评级机构依据内部信用评级标准和程序做出的独立判断,未因发行人和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任何影响改变评级意见。

(四)已对发行人及受评债券的跟踪评级做出明确安排。

(五)资信评级机构自愿接受中国证监会对评级工作的监管。

第十一条 正文部分是完整的信用评级报告,应当包括评级结论及评级结论分析两个部分。

第十二条 评级结论应包括发行人名称、受评债券名称、信用级别及释义、评级结论的主要依据等,并简要说明本次评级的过程和发行人、受评债券的风险程度。

发行人为受评债券提供担保的,应对比说明有无担保情况下评级结论的差异。

第十三条 评级结论分析部分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对发行人的简要分析。重点分析发行人股权结构、业务及其特点。

(二)对受评债券的简要分析。重点分析受评债券的主要条款及有关偿债保障措施。

(三)对证券行业的简要分析。重点分析行业状况、发展趋势、行业风险及其对发行人的影响。

(四)分析发行人风险因素。应当针对实际情况,充分、准确、具体地揭示风险因素,按照重要性原则排列分析顺序。对风险应当尽可能做定量分析,无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应当有针对性地做出定性描述。

(五)描述和分析发行人及其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过去三年内发生的违法违规及违约事实。

(六)分析发行人财务状况。重点分析发行人的债务结构、资产质量、盈利状况、现金流状况、关联交易及其对发行人财务状况的影响,判断其财务风险。

(七)分析发行人募集资金投入项目。分析募集资金投向对发行人未来的财务状况、债务风险等方面的影响,以及项目实施可能出现的风险。

(八)分析有关偿债保障措施对受评债券风险程度的影响。有担保安排的,应当特别说明担保安排对评级结论的影响,说明无担保情况下发行人的实际信用状况或评级结论,此外还应对担保人或担保物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发行人建立专项偿债账户等其他保障措施的,应当分析说明有关保障措施的情况及其可靠性、局限性。

(九)分析发行人履行债券义务的能力、可信程度和抗风险能力。

第十四条 评级报告分析应当针对证券行业和发行人的特点,重点揭示风险,反映发行人及受评债券的信用水平及信用风险。

第十五条 评级报告分析可在显要位置作“特别风险提示”,必要时应详细分析该风险及其形成的原因,说明过去特别是最近一个会计曾经因该风险因素遭受的损失,判断将来遭受损失的可能程度。

第十六条 跟踪评级安排部分应明确说明对受评债券存续期内的跟踪评级时间、评级范围、出具评级报告的方式等内容,持续揭示受评债券的信用变化情况。

第十七条 附录部分应当收录其他相关的重要事项,主要包括资信评级机构简要介绍、尽职调查报告等。

第三章 跟踪评级报告

第十八条 资信评级机构应当在首次评级报告中明确有关跟踪评级的事项。跟踪评级应当包括定期跟踪评级和不定期跟踪评级。

第十九条 资信评级机构应当密切关注与发行人、受评债券有关的信息。如果发生影响前次评级报告结论的重大事项,资信评级机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出具不定期跟踪评级报告,并报送中国证监会。

第二十条 资信评级机构应当在受评债券存续期内发行人发布报告后一个月内出具一次定期跟踪评级报告。定期跟踪评级报告应当与前次评级报告保持连贯。

第二十一条 定期跟踪评级报告与前次评级报告在评级结论或者其他重大事项方面出现差异的,应当分析原因,并做特别说明。

第二十二条 定期跟踪评级报告应对受评债券发行后发行人出现的违约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

第二十三条 跟踪评级报告应当针对发行人外部经营环境、内部运营及财务状况的变化,以及前次评级报告提及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说明其变化对受评债券的影响,并对原有信用级别是否进行调整作出明确说明。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准则自2003年10月8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中债资信评级报告

1听说过资信评级吗?a 听说过 B没有

2听说过个人资信评级吗?a 听说过 B没有

3是否想毕业后申请个人贷款用于购车? A是 B不

4是否想毕业后申请个人贷款用于买房? A是 B不

5是否考虑使用贷记卡?A是 B不

6用过的手机号(用个人身份证登记)是否还没有消号,而且已经欠费。A是 B不是

7工作后主要收入来源A 工资B投资C佣金 D 租金E人供养 8预计以后平均月收入(人民币)A4000以上 B3000-4000元C2000-3000 D1000-2000

9平时向朋友借钱是否出现过“拖欠” A有 B没有

10认为身边朋友们对自己的信任度A高 B一般 C低

篇3:中小企业资信评级

(一) 对中小企业的意义

1. 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融资问题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难的严峻考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之一是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资信评估机构可以将其评估结果提供给企业的供货商、投资人、贷款银行、顾客、员工、保险公司等一切与该企业有关的社会公众, 帮助企业对外部展现其经营状况、经营水平、内部环境等一系列具体情况, 提高社会对该企业的认知程度, 增加企业的融资机会, 降低融资成本。

2. 可以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资信评级机构将评级结果公之于众, 会对企业产生一种压力。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资信等级而积极改善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 努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与业绩水平, 增强信用意识, 使企业长久健康发展。

3. 可以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获得较高资信等级的企业能得到相关金融机构和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 有助于企业树立自身形象。

(二) 对银行的意义

1. 可以降低银行的信息成本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低, 银行为获得更多的信息必须进行大量的调查、审核工作, 需要付出相当的信息成本。资信评级机构能够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风险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银行据此决定是否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大大地节约了人力、财力、时间等。

2. 可以提高银行的收益水平

资信评级有效地解决了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减少了银行的成本。银行可有选择地对信用状况良好、还款能力强的企业发放贷款, 保证了银行的收益。

3. 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水平

银行依照资信评级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评估结果, 一方面决定是否提供贷款, 另一方面在提供贷款的同时准确分析和控制风险, 大大降低了银行所承担的贷款风险。

(三) 对银行监管部门的意义

由于银行监管部门和银行的目标存在差异, 加之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作为信息优势方的银行为了自身利益可能违背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规定, 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因此, 需要有独立的第三方提供意见, 以便于对银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监管。通过参考评级机构的意见, 中国人民银行可以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角度对信贷政策进行检验和修正, 银监会也能更好地分析、判断和评价银行的风险, 从而更加科学地分配监管资源。

(四) 对资本市场的意义

资信评级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诚信。可以作为市场管理部门审查决策的依据, 保持资本市场的秩序稳定。

二、中小企业资信评级存在的问题

(一) 内部问题

1. 中小企业方面

(1) 中小企业对评级缺乏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目前资信评级对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增加中小企业资产的作用不是很明显, 导致中小企业对资信评级的作用及意义没有充分认识, 信用意识不强;某些中小企业认为资信评级仅仅是为了通过贷款卡年审、获取贷款的条件, 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 不能与贷款银行及评级机构密切合作;一些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欠佳, 对评级结果存在消极预期, 担心等级过低难以从银行取得贷款;再加上评级机构会收取一定费用, 对本已亏损的中小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2) 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失真。主要原因有:中小企业为得到较高的资信等级, 向评估机构提供虚假财务报表、虚假数据或经粉饰的财务报告, 并刻意隐瞒经营过程中的不良行为;中小企业为了逃税漏税, 采取多种手段隐藏利润, 夸大支出, 造成利润不实。

2. 评级机构方面

(1) 评级机构自律性差。评级机构为了争夺市场或者谋取更大收益, 违背公平、公正、诚信的原则, 与中小企业串通, 破坏市场规则。

(2) 评级机构体系不完善。资信评级只是对企业一定时期内资信状况的表述, 只能反映某阶段的企业状况。没有跟踪监测, 缺乏灵活性, 不能反映企业在下阶段的经营状况或经营状况的变动, 增加了银行的风险。

(3) 评级技术不完善。对企业的分类粗糙:对于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评级, 在评估指标选取等方面未进行严格区分;主要以财务报告的定量分析为主, 同时又缺乏发现“财务粉饰”的技术, 不能避免信息失真的问题。

(4) 评级人员职业操守缺失。存在少数评级人员在接收企业的评级申请时, 没有认真审核信息的真实性;加入个人情感因素, 在明知企业不合格的情况下, 人情加分;甚至与企业串通, 帮助其粉饰信息以获得额外收入。

(二) 外部问题

1. 政府作用不明显

资信评级在我国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政府对该行业发展的态度并不明确。在我国, 政府是一切行业发展的导向, 政府的不作为或者少作为导致了企业、金融机构对资信评级的态度是消极的, 资信评级的结果利用率低, 资信评级行业很难发展起来。

2. 对评级机构缺乏制度和法律规范

(1) 对于资信评级行业, 缺少明确的行业准入规则, 导致我国资信评级行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资信评估结果的可信度难以判断。

(2) 资信评级机构缺少明确的行业规则指导, 自律性差的机构就会趁机钻空子, 在资信评级有效需求本来就不够的情况下加重该行业的危机。

(3) 资信评级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目前《证券法》、《企业证券管理条例》、《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对资信评级做出了一些规定, 但这些规定比较零散且相对抽象, 评级机构的权利义务缺乏完整、具体的法律依据, 现有条款还不足以解释复杂的资信评级关系。

3. 资信评级行业监管缺失

没有明确的行业监管部门, 资信评级机构各自为盈就会产生恶意竞争的现象, 破坏行业秩序。而且, 评级机构和评级人员的不合法行为不能得到制约, 会严重影响资信评级在我国的发展。

三、对中小企业资信评级的建议

(一) 内部

1. 资信评级机构要加强自律, 树立起权威形象

(1) 制定严格的人员考核制度, 确保评级人员高素质高水准。

(2) 对评级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和道德素养。

(3) 积极借鉴国外评级机构的经验, 规范评级体系, 学习有关技术, 有条件的评级机构要与有关机构探索合作或合资, 提高整体评级水平。

(4) 真正落实客观、独立等评级精神, 排除外来干扰, 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官方指定市场以及地区封锁, 树立权威评级机构形象。

2. 完善资信评级技术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资信评级技术还相当落后, 我们应当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资信评级技术。积极与国际评级机构合作接轨, 也可以派人员外出学习先进技术经验。

(二) 外部

1. 政府发挥作用

(1) 政府要明确资信评级活动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 在观念上确定资信评级的必要性。

(2) 政府帮助提高资信评级结果的利用率, 把资信评级结果与银行贷款、企业工商年检、税收优惠待遇等结合起来, 成为考核、监管的一项指标, 从而增强企业进行资信评级的意识。

(3)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快信用立法或指定相关政策法规, 明确信用制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充分发挥资信评级对资本市场的定价功能, 积极培育评级市场。

(4) 资信评级业标准等想要上升到法律层面, 真正落实监管者的责任, 就需要出台社会认可的统一的行业标准、制度法规, 避免政出多门, 还需要政府各部门和立法机构的强有力支持。

2. 加强监管

(1) 对资信评级业的准入政策应当有明确的规定, 符合规定的资信评级机构方能取得评级资格, 不符合规定的应及时进行清理, 鼓励资信评级机构展开正当竞争。

(2) 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 对资信评级机构的组织结构、资本来源、员工数量和质量、独立性、评级工作程序以及能否处理非公开业务信息等方面进行考察。

(3) 鉴于资信评级产品的市场检验周期较长, 还应该明确规定资信评级机构的不合法行为, 如有触犯则应该取消有关人员的从业资格或资信评级机构的评级资格。

(4) 还要进一步建立完善资信评级业的自律意识, 促进资信评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庞建敏.国内外企业资信评级的分析与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 2006 (2) .

[2]刘俊剑.借款企业资信评级模式的思考[N].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5) .

[3]高新.浅析企业资信评级的内容[N].科技创新导报.

篇4:中债资信评级报告

首先,什么是中债市场隐含评级?大家对中债估值应该比较熟悉,什么信息对于估值机构最重要?市场价格是估值最重要的参考信息。交易员在买卖债券的过程中,不仅参考外部评级,也会有自己对标的债券信用风险的判断,并反映在交易价格中。例如,我们发现对于相同外部信用评级等级、相同待偿期的债券,属于“两高一剩”行业的债券收益率比非“两高一剩”行业的债券收益率要高。换句话说,目前市场认为“两高一剩”行业的债券发行人信用风险相对较高,因而要求更多的信用风险补偿,反映出的市场收益率也就越高。当市场价格是持续、可靠的,估值应客观反映该市场价格,从而引出了市场隐含评级的概念,也就是以市场价格为依据,综合企业资质(企业性质、行业、财务信息)、偿债顺序、担保等信息,客观反映市场对债券信用资质的判断。中债市场隐含评级自2008年推出,现已覆盖所有在岸人民币信用类债券,每日发布市场隐含评级约20000个。

中债隐含评级与评级机构评级的区别

中债市场隐含评级与外部评级的区别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信用风险进行预警。随着市场有效性的提高,市场信息迅速在市场价格中反映,市场隐含评级可以逐日反映债券信用风险变化。相比之下,外部评级一般每半年跟踪评级一次,时效性较差。二是检验外部评级。从市场价格角度抽取的信用评级可与外部评级互为校验,亦可填补部分债券无评级公司评级的空白。三是,挖掘投资机会。根据市场隐含评级与外部评级的差异,投资者可以挖掘交易投资机会。

我们采用2016年5月16日有外部评级的信用类债券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中债市场隐含评级成正态分布,AA级债券只数最多,占比34.18%;外部评级成左偏分布,AAA级债券只数最多,占比39.51%。从评级结果看,两者评级一致的占比62%;外部评级高于中债市场隐含评级的占比37.2%;低于市场隐含评级的占比0.8%。其中,外部评级高于中债市场隐含评级的债券发行人,集中在煤炭、钢铁、有色等产能过剩行业(即采矿业、制造业)。 以13陕煤化MTN1为例,该发行人财务在2013年出现剧烈下滑,市场收益率不断走高,中债市场隐含评级从AAA下调3次至AA,外部评级仍保持在AAA水平。

自2013年11超日债违约后,债券市场信用风险不断。中债市场隐含评级能否对信用风险事件进行预警呢?从2015年至2016年4月,已有15家公募债发行人发生了违约,隐含评级全部有所反应。对比违约债券在违约前一个月的隐含评级与外部评级,结果显示2015年有8家发行人的隐含评级低于外部评级一个信用等级;2016年有7家发行人的隐含评级低于外部评级两个信用等级。以11蒙奈伦债例,违约前一个月的中债市场隐含评级为CCC,外部评级为B。因此,从违约债券的角度,中债市场隐含评级可以给投资者起到风险预警的作用。

中债地方债估值与市场隐含评级

2009年至今,我国地方政府发债模式经历了“代发代还”、试点省市“自发代还”和“自发自还”三个阶段。随着自发自还的地方债在2015年全面推开,市场对于自发自还及自发代还、代发代还债的定价逻辑出现差异。因此,自2015年开始,我们将自发代还和代发代还债置于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上估值,依据历史市场价格加流动性点差估值,并将自发自还地方债全部置于中债地方政府债收益率曲线进行估值。自2015年开始,地方债的一二级市场价格出现分化,为了提供更加精细化的估值服务,2015年9月21日增加中债地方政府债收益率曲线(AAA-)。自发自还的地方债采用相应市场隐含评级的中债地方政府债收益率曲线进行估值。地方债市场隐含评级的确定,除了参考市场价格外,也借鉴国内外评级机构对主权债的评级方法,建立地方政府隐含评级的财务打分卡,综合反映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经济基本面、债务水平和偿债能力方面的差异。中债地方政府债收益率曲线的日常编制主要依据公开发行的自发自还地方债的一二级市场价格,并参考其与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关系进行调整。此外,我们会定期测算最新的地方债AAA曲线与国债曲线的理论点差值进行参数校验。

如何获取中债市场隐含评级呢?有两种渠道,一是中央结算公司的数据渠道,包括中债数据下载通道和中债综合业务平台;二是授权信息商,如财汇、万德等。为了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我们在《中债收益率曲线和指数日评》、《中债信用债月度估值说明》按日、按月分别披露当日、当月隐含评级发生变动的债券,为市场提供更多参考。

责任编辑:鹿宁宁 刘颖

篇5:借款企业资信评级资料清单

借款企业资信评级资料清单

申请资信评级企业需提供下列基础资料:

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贷款卡复印件;最近一次资本变化的验资报告复印件; 企业章程; 企业前3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及其

审计报告(含附注)。凡有分公司、全资及控股子公司的企业,应提供合并报表,并同时提供母公司或本部报表;没有合并报表的企业除提供本公司会计报表外,还要提供控股子公司或具有重要影响的子公司的会计报表; 

 当年最近一期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企业简介(包括历史沿革、股权变更、组织结构、经营业务、品牌资质等); 企业前2年工作总结报告和当年工作计划书; 企业基本情况,按照《借款企业资信评级数据收集表》要求填写; 企业股权结构,按照《借款企业资信评级数据收集表》要求填写; 企业下属子公司情况,按照《借款企业资信评级数据收集表》要求填写; 企业法定代表人情况、主要管理人员简介以及员工构成情况,均按照《借款企业资信评级数据收集表》要求填写; 企业产品结构及利润构成,主要产品成本结构、营销情况,采购销售情况,主要竞争对手情况,均按照《借款企业资信评级数据收集表》要求填写; 企业在建项目情况以及过去3年的资本支出情况,均按照《借款企业资信评级数据收集表》要求填写; 连续3年及最近一期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数据、补充财务数据和另需提供的数据, 按照《借款企业资信评级数据收集表》要求填写; 最近末企业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明细,按照《借款企业资信评级数据收集表》要求填写; 企业当前长、短期借款金额、期限、担保方式、贷款银行及利率等明细情况,按照《借款企业资信评级数据收集表》要求填写; 企业或有负债情况,按照《借款企业资信评级数据收集表》要求填写; 企业历史信用记录,按照《借款企业资信评级数据收集表》要求填写。(注:以上部分为基础资料,是企业必须提供的材料,市场人员收集资料时以此为标准,配套使用《借款企业资信评级数据收集表》。以下部分为补充材料,是分析师在企业访谈过程中可能会要求企业提供的资料,这个部分有较大的可变性,分析师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决定哪些资料要求企业补充提供。企业提供的书面资料应加盖公章。)

借款企业资信评级技术文件之八——资料清单

申请资信评级企业根据需要提供下列补充资料:

篇6:中债资信评级报告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业务许可

第三章 业务规则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规范发展,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和透明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依据《证券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资信评级机构从事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以下简称证券评级业务),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申请取得证券评级业务许可。未取得中国证监会的证券评级业务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证券评级业务。

本办法所称证券评级业务,是指对下列评级对象开展资信评级服务:

(一)中国证监会依法核准发行的债券、资产支持证券以及其他固定收益或者债务型结构性融资证券;

(二)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债券、资产支持证券以及其他固定收益或者债务型结构性融资证券,国债除外;

(三)本款第(一)项和第(二)项规定的证券的发行人、上市公司、非上市公众公司、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四)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评级对象。

第三条 取得中国证监会证券评级业务许可的资信评级机构(以下简称证券评级机构),从事证券评级业务,应当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 证券评级机构从事证券评级业务,应当遵循一致性原则,对同一类评级对象评级,或者对同一评级对象跟踪评级,应当采用一致的评级标准和工作程序。评级标准有调整的,应当充分披露。

第五条 证券评级机构从事证券评级业务,应当制定科学的评级方法和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遵守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业务规则,勤勉尽责,审慎分析。

第六条 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证券评级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中国证券业协会依法对证券评级业务活动进行自律管理。

第二章 业务许可

第七条 申请证券评级业务许可的资信评级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中国法人资格,实收资本与净资产均不少于人民币2000万元;

(二)具有符合本办法规定的高级管理人员不少于3人;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评级从业人员不少于20人,其中包括具有3年以上资信评级业务经验的评级从业人员不少于10人,具有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的评级从业人员不少于3人;

(三)具有健全且运行良好的内部控制机制和管理制度;

(四)具有完善的业务制度,包括信用等级划分及定义、评级标准、评级程序、评级委员会制度、评级结果公布制度、跟踪评级制度、信息保密制度、证券评级业务档案管理制度等;

(五)最近5年未受到刑事处罚,最近3年未因违法经营受到行政处罚,不存在因涉嫌违法经营、犯罪正在被调查的情形;

(六)最近3年在税务、工商、金融等行政管理机关,以及自律组织、商业银行等机构无不良诚信记录;

(七)中国证监会基于保护投资者、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资信评级机构负责证券评级业务的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取得证券从业资格;

(二)熟悉资信评级业务有关的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具备履行职责所需要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且通过证券评级业务高级管理人员资质测试;

(三)无《公司法》、《证券法》规定的禁止任职情形;

(四)未被金融监管机构采取市场禁入措施,或者禁入期已满;

(五)最近3年未因违法经营受到行政处罚,不存在因涉嫌违法经营、犯罪正在被调查的情形;

(六)正直诚实,品行良好,最近3年在税务、工商、金融等行政管理机关,以及自律组织、商业银行等机构无不良诚信记录。

境外人士担任前款规定职务的,还应当在中国境内或者香港、澳门等地区工作不少于3年。

第九条 申请证券评级业务许可的资信评级机构,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报告;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公司章程;

(四)股东名册及其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比例、背景材料,股东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的说明;

(五)经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告;

(六)高级管理人员和评级从业人员情况的说明及其证明文件;

(七)内部控制机制、管理制度及其实施情况的说明;

(八)业务制度及其实施情况的说明;

(九)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条 中国证监会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根据审慎监管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市场发展和行业公平竞争的需要,对资信评级机构的证券评级业务许可申请进行审查、作出决定。

第三章 业务规则

第十一条 证券评级机构应当自取得证券评级业务许可之日起20日内,将其信用等级划分及定义、评级方法、评级程序报中国证券业协会备案,并通过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本机构网站及其他公众媒体向社会公告。

信用等级划分及定义、评级方法和评级程序有调整的,应当及时备案、公告。

第十二条 证券评级机构与评级对象存在下列利害关系的,不得受托开展证券评级业务:

(一)证券评级机构与受评级机构或者受评级证券发行人为同一实际控制人所控制;

(二)同一股东持有证券评级机构、受评级机构或者受评级证券发行人的股份均达到5%以上;

(三)受评级机构或者受评级证券发行人及其实际控制人直接或者间接持有证券评级机构股份达到5%以上;

(四)证券评级机构及其实际控制人直接或者间接持有受评级证券发行人或者受评级机构股份达到5%以上;

(五)证券评级机构及其实际控制人在开展证券评级业务之前6个月内买卖受评级证券;

(六)中国证监会基于保护投资者、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认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 证券评级机构应当建立回避制度。证券评级机构评级委员会委员及评级从业人员在开展证券评级业务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本人、直系亲属持有受评级机构或者受评级证券发行人的股份达到5%以上,或者是受评级机构、受评级证券发行人的实际控制人;

(二)本人、直系亲属担任受评级机构或者受评级证券发行人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三)本人、直系亲属担任受评级机构或者受评级证券发行人聘任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财务顾问等证券服务机构的负责人或者项目签字人;

(四)本人、直系亲属持有受评级证券或者受评级机构发行的证券金额超过50万元,或者与受评级机构、受评级证券发行人发生累计超过50万元的交易;

(五)中国证监会认定的足以影响独立、客观、公正原则的其他情形。

第十四条 证券评级机构应当建立清晰合理的组织结构,合理划分内部机构职能,建立健全防火墙制度,从事证券评级业务的业务部门应当与其他业务部门保持独立。

证券评级机构的人员考核和薪酬制度,不得影响评级从业人员依据独立、客观、公正、一致性的原则开展业务。

证券评级机构应当指定专人对证券评级业务的合法合规性进行检查,并向注册地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报告。

第十五条 证券评级机构开展证券评级业务,应当成立项目组,项目组组长应当具有证券从业资格且从事资信评级业务3年以上。

项目组对评级对象进行考察、分析,形成初评报告,并对所依据的文件资料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和验证。

第十六条 证券评级机构应当建立评级委员会制度,评级委员会是确定评级对象信用等级的最高机构。评级委员会对项目组提交的初评报告进行审查,作出决议,确定信用等级。

第十七条 证券评级机构应当建立复评制度。证券评级机构接受委托开展证券评级业务,在确定信用等级后,应当将信用等级告知受评级机构或者受评级证券发行人。受评级机构或者受评级证券发行人对信用等级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复评一次。

证券评级机构受理复评申请的,应当召开评级委员会会议重新进行审查,作出决议,确定最终信用等级。

第十八条 证券评级机构应当建立评级结果公布制度。

评级结果应当包括评级对象的信用等级和评级报告。评级报告应当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评级对象的信用等级做出明确解释,并由符合本办法规定的高级管理人员签字。

第十九条 证券评级机构应当建立跟踪评级制度。证券评级机构应当在对评级对象出具的首次评级报告中,明确规定跟踪评级事项。在评级对象有效存续期间,证券评级机构应当持续跟踪评级对象的政策环

境、行业风险、经营策略、财务状况等因素的重大变化,及时分析该变化对评级对象信用等级的影响,出具定期或者不定期跟踪评级报告。

第二十条 受评级机构或者受评级证券发行人对其委托的证券评级机构出具的评级报告有异议,另行委托其他证券评级机构出具评级报告的,原受托证券评级机构与现受托证券评级机构应当同时公布评级结果。

第二十一条 证券评级机构应当采用有效的统计方法,对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进行验证,并将统计结果通过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和本机构网站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二条 证券评级机构应当建立证券评级业务信息保密制度。对于在开展证券评级业务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证券评级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应当依法履行保密义务。

第二十三条 证券评级机构应当建立证券评级业务档案管理制度。业务档案应当包括受托开展证券评级业务的委托书、出具评级报告所依据的原始资料、工作底稿、初评报告、评级报告、评级委员会表决意见及会议记录、跟踪评级资料、跟踪评级报告等。

业务档案应当保存到评级合同期满后5年,或者评级对象存续期满后5年。业务档案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10年。

第二十四条 证券评级机构应当建立证券评级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开展培训活动,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 证券评级机构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以及评级从业人员不得以任何方式在受评级机构或者受评级证券发行人兼职。

第二十六条 证券评级机构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不得投资其他证券评级机构。

第二十七条 证券评级机构应当在下列事项发生变更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报注册地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备案:

(一)机构名称、住所;

(二)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三)实际控制人、持股5%以上股权的股东;

(四)内部控制机制与管理制度、业务制度;

(五)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八条 证券评级机构不得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证券评级业务许可证,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证券评级业务许可证。

第二十九条 证券评级机构不得为他人提供融资或者担保。

证券评级机构的实际控制人、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遵纪守法,不得从事损害证券评级机构及其评级对象合法权益的活动。

第三十条 证券评级机构应当在每一会计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向注册地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报送报告。报告应当包括本机构的基本情况、经营情况、经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重大诉讼事项、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统计情况等内容。证券评级机构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对报告签署书面确认意见;对报告内容持有异议的,应当注明意见和理由。

证券评级机构应当在每个季度结束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注册地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报送包含经营情况、财务数据等内容的季度报告。

发生影响或者可能影响本机构经营管理的重大事件时,证券评级机构应当立即向注册地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报送临时报告,说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状态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第三十一条 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应当对证券评级机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经营运作、风险状况、从业活动、财务状况等进行非现场检查或者现场检查。

证券评级机构及其有关人员应当配合检查,提供的信息、资料应当真实、准确、完整。

第三十二条 证券评级机构及从业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应当向证券评级机构发出警示函,对责任人或者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谈话,责令限期整改。

证券评级机构逾期未改正的,中国证监会可以不受理由其出具的评级报告。

第三十三条 证券评级机构不再符合证券评级业务许可条件的,应当立即向注册地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书面报告并依法进行公告。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应当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间不得从事证券评级业务。期限届满仍不符合条件的,中国证监会依法撤销证券评级业务许可。

证券评级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限期更换。逾期未更换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应当责令证券评级机构整改,整改期间不得从事证券评级业务。

第三十四条 证券评级机构应当加入中国证券业协会。

中国证券业协会应当制定证券评级机构的自律准则和执业规范,对违反自律准则和执业规范的行为给予纪律处分。

中国证券业协会应当建立证券评级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从事证券评级业务的资料库和诚信档案。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未取得中国证监会的证券评级业务许可,擅自从事证券评级业务的,依照《证券法》第二百二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六条 证券评级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未勤勉尽责,出具的文件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依照《证券法》第二百二十三条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七条 证券评级机构的从业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资料,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的,依照《证券法》第二百条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聘任不具备任职条件、证券从业资格的人员的,依照《证券法》第一百九十八条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九条 证券评级机构未按照本办法规定保存有关文件和资料的,依照《证券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处理。

第四十条 利用证券评级业务进行内幕交易的,依照《证券法》第二百零二条的规定处理。

级管理人员会规定的条件的,应及时予以撤换并向中国证监会及证监局第四十一条 证券评级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改正的,依照《证券法》第二百二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处理:

(一)违反回避制度或者利益冲突防范制度;

(二)违反信息保密制度;

(三)未按照本办法规定进行跟踪评级;

(四)未按照本办法规定披露信息,或者未对其所依据的文件资料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和验证;

(五)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证券评级业务许可证,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证券评级业务许可证;

(六)违反本办法规定,拒不报送、提供经营管理信息和资料,或者报送、提供的经营管理信息和资料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七)承诺给予高等级信用级别,贬低、诋毁其他证券评级机构、评级从业人员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八)内部控制机制、管理制度与业务制度不健全、执行不规范,拒不改正;

(九)为他人提供融资或者担保;

(十)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投资其他证券评级机构。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资信评级机构从事期货相关资信评级活动,参照本办法执行。

上一篇:每日经典励志名言格言集下一篇:工程问题二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