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2024-05-07

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精选14篇)

篇1: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超高层建筑具有工程技术含量高,工程量较大,且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需要对施工的技术不断的优化,主要是:首先,超高层建筑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不是一蹴而就完成的,建筑施工的各个部分和工序是逐级进行建设的,在实际的施工和建设中主要是先对主楼进行施工,然后再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布局,使施工的质量得到保证,适当加快施工的速度。其次,在施工的建设过程中要提高施工的安全,加强安全保障,对施工中的安全措施进行优化。然后,对超高层建筑中高度的要求,要合理科学运用垂直升降系统操作,从而使施工作业安全。在对承包以及管理中对施工的作业以及时间利用等情况要加强提升效率。同时,还要对超高层建筑施工的作业特点,对各个楼层进行有组织的施工,使建筑施工的流水作业得到实现,使各个工序能够衔接得当,对作业面进行优化设计,以缩减对建筑工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后,在现场施工中,对于逆向施工技术也广泛应用于超高层建筑施工中,这种施工技术不是一种单一技术,它包括了许多方面,有建筑的地上结构,以及地下的连续墙等各种结构。其逆向施工中要逐层地浇筑地下室结构支撑,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和结构的刚度达到一定的要求,同时避免出现基坑沉降,或者基坑变形。逆向施工技术要在地上工程和地下工程两相同时施工,可以有效地缩短工期,节省一定的建筑费用,使工程快速竣工。在进行管线的布置后,针对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及方式,可对地下连续墙作为永久性外墙使建筑面积得到有效的扩大。

3超高层建筑在施工中存在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容易出现孔洞,针对这种问题,应在浇筑混凝土时选取较细的石子混凝土。同时,在浇筑柱子时以及高强板要进行孔洞的检查工作。此外,还应把成形孔洞旁的混凝土进行清理,使之清洁之后再进行表面防护工作。如果出现蜂窝麻面的问题,需要对混凝土以及砂浆砂率的科学配合比例,注意在进行浇筑时要分层进行施工,还要加强对模板的刚度。针对缺少棱角的情况,首先要对木模板进行抛光表面,保证模板的平整和良好状态,然后在拆模过程中避免边角受到破坏。如果混凝土构件棱角出现破坏的情况,应及时对其进行修补。对于钢筋混凝土的预制桩出现各种问题,如顶桩出现破裂,在这种情况下桩设计应按照一定的质量标准来设计,对于预制桩要达到一定的设计强度,按照规定的要求打桩。在选择桩锤方面要科学合理,应该做到重锤轻击。如果桩身出现断裂,应加强控制桩的长细之间的比例,对施工前期应严格对桩的弯曲等情况进行筛选,还应使混凝土质量得到保证,如果出现桩身断裂,要及时地进行防护和修补工作。当桩身发生一定的倾斜时,首先将对施工的场地设置平整,同时还要对预钻孔的垂直度严格控制,保证接桩时桩的上下轴线能够重合。超高层建筑在施工技术层面上对于钢结构安装时也有一些问题出现。例如,钢柱容易产生位移问题。针对这种问题,首先要对柱子的轴线进行测量以及复核等工作,而且对于浇筑混凝土之前应加强对预埋螺栓以及固定架的固定等工作,从而避免出现钢柱的位移等情况。对螺栓的`位移问题,应保证对螺栓的固定架强度以及适当的刚度,此外还要校核螺栓的固定框尺寸,结束对螺栓的安装后,对其进行复查,避免其他问题的出现。如果出现钢柱的垂直有偏差,或者偏差的度数比规定情况要大得多,这种情况下,应该立即进行临时支撑,以防出现碰撞或者受风而造成一定程度上影响,此外还要对整排柱加以固定,使柱间的支撑得到较好的安置,最后在坝上部的结构进行吊装等施工。连接板在连接中会出现不紧密的情况,在进行钢板的连接时要进行平直连接,需要注意的是钢板的连接中零件平面坡度以及型钢之间要有1∶20的比例,如果比值较大,就要进行空隙处加以垫片的垫放工作,使连接板保持紧密连接。装配面如果没有符合既定的要求,要对其进行清理,或者用打磨的方式对装配面进行清理污垢。

4结语

本文对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超高层建筑有关施工技术在我国一些大型城市得到了许多应用,但在一些小城市的发展极不平衡。因此,要在实际的施工和实践中对施工的技术进行总结经验,并吸收一些现代先进的建筑技术,使超高层建筑施工的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同时使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篇2: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1超高层建筑的特点

超高层建筑的特点具有高技术含量以及工程量较大的特点,超高层建筑由于特殊的建筑情况,对安全性能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很强的抗风性以及密闭性。超高层建筑施工的地基强度非常大,因为超高层建筑对地基的要求以及负荷量很强,使得地基的承受力在一定范围内比较稳定安全,但如果超出了一定的负荷承受力,地基就承受不了建筑物负荷。这时,建筑物的地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遵守如下的原则:地基的设计必须和建筑物的设计两相吻合。其次地基要达到在大气层所能够影响的深度。在实际的施工中,地基对建筑施工和地基的强度都有着密切关联,建筑物的高度越高,其对地基的强度也就越强。因此,高层建筑施工中,要求地基的面积要足够大,而且要达到一定的深度,从而使施工的结构抗浮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超高层建筑特点还具有良好的结构性以及施工的工期较短的优势。很多高层建筑的结构大多是混合型结构,其功能很复杂,使得高层建筑的施工结构性能以及工期能够合理地结合优势。

篇3: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研究

1 施工前的技术管理

施工准备工作是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保证完成施工任务的必要前提,其根本任务是为正常施工创造良好的条件。因为有一部分准备工作与建设单位有关,所以必须与建设单位建立必要联系。充分做好施工前的技术管理工作,在满足建设单位要求与合同的前提下,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通过施工方案的比较,选定最佳施工方案,制定指导施工的网络计划,抓住主要矛盾,合理地组织施工,充分利用本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个工种、每个工人都有合理的施工面与流水顺序,做到施工中严密、紧凑、连续、均衡,做到文明施工,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与施工前的技术管理工作是分不开的。概括而言,施工前的技术管理工作大致可分为内业和外业两部分。

1)内业的主要工作内容有:

熟悉与审阅施工图,组织图纸会审,了解设计意图,弄清工程范围、建设规模与施工技术要求;编制施工图预算,进行工料分析,为编制各种资源需用量计划和施工计划提供技术上和经济上的依据;编制施工方案与施工组织设计,分阶段确定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通过网络计划安排整个工程的施工顺序,制定各种施工技术措施。

2)外业的主要工作内容有:

进行施工现场和经济条件调查,包括城市规划要求,材料资源,交通运输、供水、供电及生活物资供应等;做好施工现场的“三通一平”工作及完成生产与生活所必需的临时设施,为开工创造良好的施工条件;落实建筑材料、工具、施工机械等物资的供应、储备工作,以确保工程开工后连续地施工;办理开工报告等手续,与建设管理部门建立必要的业务联系。企业计划管理部门与技术管理部门协同施工部门制定施工计划,应综合平衡,反复测算,使之符合实际情况,切实起到组织生产、指导施工的作用。

2 施工中的一般性技术管理

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办理设计变更与洽商手续,坚持施工日志记录,进行技术交底与隐蔽工程验收,施工测量及复测,建筑材料检验等,是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每一个工程施工时必须进行的技术管理项目。这些技术管理项目决定了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也体现了施工企业管理与技术管理的水平。

2.1 设计变更与洽商记录

所有设计变更均需由设计单位或设计代表签字(或盖章),通过建设单位提交施工单位(或工程项目技术管理负责人),一般施工单位直接接受设计变更是不合适的。若设计变更对施工有直接影响,如施工方案、施工工期、施工进度、施工设备、施工材料,或提高建筑标准,增加建筑面积等,均涉及到工程造价与施工预算,应及时与建设单位联系,商讨解决办法。在施工日志中,应及时填写洽商有关问题与结果。各种洽商记录均应由现场技术人员负责管理,统一编号,工程施工完后存入技术档案,并作为竣工验收的主要技术资料。

2.2 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是施工企业极为重要的一项技术管理,其目的是使参与施工的技术人员与工人熟悉和了解所担负工程的特点、设计意图、技术要求、施工工艺和应注意的问题。根据建筑施工复杂性、连续性、多变性的特点,各级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技术交底责任制,并加强施工质量检查、监督和管理,从而提高施工质量。

技术交底的内容包括设计意图、施工图要求、构造特点、施工工艺、技术安全措施、规范和规程要求、质量标准和材料要求等。技术交底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不但要领会设计意图,还要贯彻和执行上一级技术领导的意图和要求,技术交底必须执行和满足施工规范、规程、工艺标准、质量评定标准和建设单位的合理要求。技术交底同时也是工程施工中重要的技术资料,所有技术交底均须列入工程技术档案。

2.3 施工日志

施工日志是施工现场技术管理的内容之一,是工程施工的备忘录,记录了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在交接班时,接班负责人通过查阅施工日志可以清楚地了解前一班工程的施工情况。施工队或工区负责人外出归来,通过查阅施工日志,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施工实况。上级管理部门来检查施工情况时,也可以通过施工日志较全面地了解施工队或工区的施工情况,如施工进度、质量、安全、工作安排、现场管理水平等。当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在某些问题上发生纠纷时,需要运用法律手段予以解决,这时施工日志可以为施工企业提供原始资料与线索。因此,施工现场的施工日志记录是否完整、全面,反映了该施工企业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的水平。

2.4 隐蔽工程验收

隐蔽工程检查验收是施工中工序前及工序间的检查工作,是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应及时办理,不能后补,更不能闭门预制与伪造。隐蔽工程记录表格应填写齐全,检查意见要具体明确,各方负责人应签字,注明日期。如需复验应填写复验日期、检查人与结论。

2.5 建筑材料与建筑构件的技术管理

搞好建筑材料技术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的基本条件。若技术人员不能及时提出所需材料的品种、规格、数量、性能等要求,供应不能了解工程具体情况,常造成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停工待料、延误工期的现象。加强施工现场建筑材料的管理,可达到降低材料消耗、降低成本、减少建筑材料二次搬运的目的。建筑材料进场必须经过检查验收,检验其规格、数量、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原材料出厂合格证。对砖、砂、石、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必须进行抽样检查验收。建筑构件必须要有出厂合格证明,不合格的构件或无出厂合格证明的构件不得使用,构件技术资料不全的工程,均应判为工程技术资料不合格。

参考文献

[1]彭军龙.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J].基建优化,2004(3).

篇4:超高层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技术研究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电气节能;节能措施

一、超高层建筑现状及节能原则

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经提出,各个领域积极响应,作为建筑行业,更应从自身各个方面思考如何将节能减排做到最大化。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传统的建筑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近些年来超高层建筑遍地开花,超高层建筑作为一个庞大的建筑系统,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求,解决了城市空间问题,然而,超高层建筑的用电是一项巨大的消耗,超高层建筑的用电问题事关每一位市民的切身利益,因此,需要从各个方面着手,将超高层建筑的用电效益最大化。

(一)超高层建筑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建筑电气行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整体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在以往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为搞好超高层建筑节能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总的来说,具体问题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供电线路的设计问题,为了达到良好的体验效果,经常出现供电线路迂回设计,这样一来就造成了线路损耗的问题;其次是变压器型号的选择问题。在实际选择变压器时,必须以真实的用电符合数据来计算才能选择具体型号的变压器。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用电符合不具有代表性,真实性受到质疑,所以往往造成变压器型号选择不合理加大耗能;最后,空调运转问题和电梯的节能控制问题。空调缺乏智能温控系统,制冷剂、风机长时间运转,大大增加了电能的消耗。

(二)超高层建筑节能设计原则

在具体的建筑设计环节,一方面需要保证用电设备可以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也要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全面实现节能问题,将效益最大化。然而也不能盲目考虑节能问题,忽视了实际应用时用户体验。在考虑节能设计问题时需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把握好节能设计成本与其实际带来的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节能措施定会在能源节约方面有功效,然而节能设计本身也是需要投资,决定是否投资与否关键在于目前的投资在将来的时间内能否通过能量的节约回报过来。假如在节能设计上的投资在一段时间内通过节能效益得到回报,那么这样的节能投资就是值得的。入不敷出的的节能设计没有进行下去的必要。第二,将无用的能源消耗降到最低。超高层建筑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其中难免有一些不必要的消耗,节能设计中应避免这一疏漏。在实际的项目排查过程中,将无用的用电设施排查出来,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在研究具体的解决方案时,也要将这部分无用设施剔除,使能源消耗效率最大化。

二、超高层建筑电气节能设计

(一)科学选择变压器位置

超高层建筑由于自身错综复杂的的位置且项目工程庞大,不确定因素太多,因此变压器的选择尤为重要。在选择变压器的位置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位置因素、楼层因素、设备因素以及检修时是否方便的因素。超高层建筑负荷点众多,且分布散乱,造成了不小的能源消耗且各地方分散的负荷点还会造成大量电缆线路的使用。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消费。因此合理的选择变压器的位置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总的来说,变压器的位置一般选择在距离各个负荷点最近的位置,通常的超高层建筑都选择把变压器安置在地下室、中间层、最高层这几个位置,实际中具体安置在什么位置还要根据超高层建筑的具体负荷点的分布、建筑的具体结构形式、管理条件以及相应的规模来合理安排。总的来说就是要用一种方式或者几种安装方式相結合,在达到用电设备的用电需求以后最大限度的节能。

(二)安装合适型号的变压器

安装适合型号的变压器是电气节能设计的核心。变压器的型号决定了能多大程度的节能并能多大程度的降低损耗。变压器的损耗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空载损耗,它主要是铁损,铁损又包括了磁滞损耗和涡流损耗。频率、最大磁通密度、矽钢片的厚度等因素都可以影响空载损耗。另一部分主要是浮载损耗。负载损耗主要是负载电流通过绕组时在电阻上的消耗,通常把这种消耗称为铜损。铜损的大小随着负载电流的变化而变化,与负载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因此在选择变压器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尽量选择电阻值较小的变压器,铜芯制作的变压器通常是比较好的选择。

(三)改善照明系统来节能

超高层建筑中最大的电能消耗之一就是照明系统,想要最大程度的节能还需从照明系统入手,传统建筑中白炽灯是首选用来照明,白炽灯耗能较高,因此节能设计中应摒弃白炽灯。选用节能灯具首选LED灯,虽然安装成本和灯自身成本较高,但长期使用下来,节能灯节约的能源效益远大于其成本投入。在超高层建筑中,加入太阳能设施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太阳能不仅可以用来加热水,还可以利用太阳能来照明,增大玻璃面积,选择透光率较好的玻璃材质可以大大提高太阳能的节能效益。把自然光、节能灯、太阳能相结合可以达到可观的节能效果。空调系统的能量消耗也是很大一部分。在超高层建筑中使用中央空调系统,这套系统是目前比较先进的运行控制系统,通过新风设备、风机盘以及水泵风机的控制来节能。因此在系统中加入控制系统,预先设定温度从而达到节能目的。在高层建筑的电梯与自动人行道之间添加启停的传感器,采用节能型电梯,这些措施都可以大大降低能源消耗。

三、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超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因此,精心做好节能设计工作,将高效节能设备应用到超高层建筑中。同时,相关人员也应把握好投入与效益的关系,权益好成本与利益,防止弊大于利的情况。在选材上,注意变压器的型号问题,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线粗细材料等来降低能源消耗。

参考文献:

篇5:高层建筑结构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1高层建筑在结构施工方面的特点

1.1地基处理技术复杂

高层建筑施工需要把握这样的基础:首先高层建筑必须达到整体稳定性,这一点一定要保证。因此,高层建筑在地基处理方面相关技术特别复杂。通常条件下,埋置高层建筑的地基在深度方面需要达到建筑高度的8.5%,如果选用的方式为桩基方式,埋置深度至少要高过建筑物高度的6.7%。换而言之,即高层建筑在稳定性方面一定要保证,因此地基处理技术非常复杂,如果高层建筑是建设在软土层上的,因为可供选择的施工方案不止一个,要是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差异,这容易造成工期与工程造价方面也出现差异。

1.2高技术与高作业

高层建筑势必在高度方面相当高,因此必然涉及大量的垂直运输作业。普通建筑施工与高层建筑施工比较,高空作业量大成为最突出的特点。高空作业必定涉及建筑人员、建筑材料、相关设备等方面的垂直运输工作,这一方面的工作必须妥当安排好,尤其要做好高空坠物事故的安全防护,有效保障好高空作业者的人身安全,高层建筑建设是一项高危工作,一定要在安全方面做好防护与预防,这样才能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在国内,从低层建筑与高层建筑建设需要的材料比较来说,明显存在很大的差异。低层大部分采用砖混材料,而高层建筑物大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开始呈现出向钢混结构发展的趋势。钢筋混凝土大部分采取现浇的方式,因此建筑施工需要面对的难度很高。

1.3高层建筑施工离不开各个方面的共同协作

高层建筑的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结构特别复杂、工程量狠大、技术含量高等方面。同时,国内目前的高层建筑大部分是同步展开准备环节、设计环节、施工环节,所以参与到实际工程建设中有很多单位,因此要想保障工作效率,一定要加强相互质检的合作与协调。1.4高层建筑需要很长的施工时间通常条件下,不管是低层建筑还是高层建筑都需要大约10个月的建设工期。但因为高层建筑工程量庞大,技术含量比较高,会明显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因此从其平均工期来看通常都特别长,基本都要超过两年。目前国内为了实现高层建筑施工工期的缩短,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建筑架构、缩短装饰的方式。要是采用的模板体系不一样,那么耗费的时间势必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结合实际确定恰当的模板体系,这对于有效缩短工期是非常有效的。

2模板工程施工

2.1关于柱模板方面

在对柱模板进行安装的时候,在楼板上面将边线与轴线弹出,接着和边线第一片安装侧纵板相互对准,同时还要增置临时支撑或者临时固定铁丝和柱主筋,将他们进行绑扎,接着对第二片柱模立即安装,为了有效防止发生漏浆的情况,将两厘米后的海绵条黏贴到接缝位置,然后按照顺序对第三片、第四片侧纵板安装,做好链接,用线锤对垂直度做好校验,以螺栓有效完成它们之间的连接,对柱套箍遵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安装,让它们能够保持方桶型。对柱模的垂直度偏差、轴线位移进行校验,最后确保其牢靠结实,做好固定。

2.2关于墙模板方面

在安装墙模板过程中,第一步需要对墙中心线与墙的边线弹出,安装顺序需要遵照先横墙,之后再安装纵墙的原则,依据顺序把一个流水段的.内墙正号模板向安装处移动,对模板位置进行调整,以墙中心线与模板的起止线为参照依据,同时对模板的水平度、垂直度、标高进行校正,依靠钢管完成就位以后,需要第一时间扭紧螺栓。对反号模板开始安装,对它的水平度、垂直度、标高完成校对以后,把两个模板用穿墙螺栓使劲锁紧,模板接缝一定要确保非常严密,浇筑砼时要防止发生漏浆的情况。依据一样的方法,对外墙外侧模板与内侧模板依次安装同时做好校正,最后对墙模和侧模之间,墙模之间、施工缝的位置是不是有缝隙存在做好检查,确保相关位置能够严密连接,非常可靠,而且牢固结实。

2.3关于梁模板方面

在没有对梁模支架开始安装前,将垫板铺设到梁模下方地面上。通常采用双排来支撑,间距的范围在0.5米至1.0米比较理想,通常在支撑上方位置与梁底短钢管连接固定,支撑之间大约每隔1.5米的距离,设置一个纵横水平联结杆,此外还要与满堂架子拉结,对大体积深梁一定要进行剪刀撑设置,并对相关连接件重视做好检查,确保其牢固完整。楼层间的上支座与下支座之间需要保持位于相同的直线上。

3钢筋工程施工方面

3.1对钢筋原材料一定要严格把控好质量

在没有开始高层建筑结构施工以前,在钢筋采购方面,需要对其质量以及性价比综合展开对比,选择具有较好信誉、钢筋具有稳定性能、具有较好质量的生产厂家,在供应商选择方面同样要青睐那些具有良好信誉,能够及时供货的。钢筋原材料需要与现行的标准、设计规范、设计要求相符合,每进购进来一批钢筋,都需要对其的质量报告、产品合格证等材料严格检查,在外观质量方面做好检查,钢筋外观必须保证没有损伤、保持平直,同时要在现场进行抽样,展开力学性能方面的检验。

3.2加工钢筋方面

(1)在钢筋工程没有施工之前,具体下料要依据图纸要求的钢筋形状、直径、尺寸、级别根数等,保护层的大小,接头的位置,都不能超出设计要求与规范。在进行钢筋制作以前,需要对其表面的氧化皮与污垢做好清除;(2)对下料单以及下料卡一定要科学编制,对具体规格、编号、形状、尺寸、具体的数量做好标示,各部位的钢筋制作件的加工需要以钢筋下料单为参考依据;同规格钢筋需要结合下料单具体长度做好科学搭配,防止发生以短尺量长料的情况,预防最终带来累积误差进而对工程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3)钢筋加工尺寸要想确保与设计要求与相关标准稳和,必须要有样板,在预检取得合格之后才能开始进行下一步的批量生产。

3.3安装、绑扎钢筋

(1)在绑扎、安装钢筋的筋时,需要结合相关的规范要求以及设计标准确定钢筋规格、数量、尺寸、实际位置、锚固具体长度、节点构造、连接接头,确保能够非常牢固地绑扎;(2)钢筋绑扎的准备时期一定要对配筋图、施工图全面掌握,对绑扎地点清扫,对规格直径、形状、尺寸大小,实际数量做好核对,对各部位做法做到清楚掌握,将构件的边线、中线以及钢筋位置线弹出;(3)安装、绑扎梁钢筋,受力钢筋纵向呈现多层排列的情况下,需要将直径长度是25毫米的短钢筋垫在两排相邻的钢筋之间,就纵向钢筋直径长度在25毫米的情况下,纵向钢筋规格与短钢筋直径规格是一样的。主梁与次梁出现交叉的地方,主梁钢筋处于下方的位置,次梁钢筋处于上方的位置,要是存在圈梁或着垫梁这种情况,位于上部位置的是主梁钢筋;(4)在对柱模板开始安装以前进行绑扎柱钢筋的操作,竖向钢筋具有的弯钩在方向上需要面向柱的中心,中间钢筋的弯钩与角部钢筋的弯钩同模板之间形成的角度分别是90°与45°。对箍筋的接头需要在四角纵向钢筋位置按照交错的方式布置,纵向钢筋同箍筋转角会形成一个交叉点,在这个位置一定要确保扎牢,对箍筋进行绑扎的时候,绑扣间需要保持八字形;(5)钢筋绑扎安装全部结束后,在施工阶段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严防出现踩踏以及变形的情况,特别是要对弯起钢筋、梁、板的构造钢筋加大力度做好保护。在浇筑混凝土时,钢筋工需要跟班作业,这样才能保证做好加固与及时有效的调整。

4混凝土工程施工

(1)高层建筑的施工混凝土用量大,应尽量采用预拌混凝土和泵送混凝土;(2)高强混凝土适用于高层建筑底层柱等部位,但施工中应注意不宜使用强度过高的混凝土,以免引起收缩;(3)混凝土的浇筑时应注意每层楼按二次浇筑,分别浇筑柱和梁板。对于高度超过3m的柱子的浇筑,应在两侧开设门子板,并由其斜槽向模内灌入混凝土,按300-500mm的厚度分层浇筑,并采用高频振捣棒从顶部插入振捣。泵送混凝土时,应使料斗内始终保持有20cm以上厚度的混凝土,以防空气进入造成混凝土逆流形成堵塞。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宜连续进行浇筑,在下一层的混凝土达到初凝前完成上层混凝土的浇筑;(4)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养护,尤其要注意不能忽视墙、柱等竖向部位混凝土的混凝土。应结合季节和工程特点来选用浇水、蒸汽、综合蓄热、电热等养护方法,并覆盖薄膜等保温材料;(5)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标准层的楼板、梁的强度等级通常都是一致的,而板、梁的强度等级又比柱的强度低,并由下而上逐渐降低,因而节点处存在强度差,不利于施工操作,所以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施工质量;(6)应由设计单位提出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和位置,并同施工方商量;后浇带宜选用早期,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浇筑混凝土前,应将后浇带表面清理干净,浇筑后也需对表面进行覆盖养护。

5结束语

以上三个方面是高层建筑结构施工的技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们建筑工程技术人员一定要掌握好这三个方面的施工技术要点,做好施工质量管理,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确保高层建筑结构的质量。

作者:胡阳琛 单位:厦门市斯特安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珺.高层建筑结构施工技术要点[J].山西建筑,,33(2).

篇6: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我国建筑行业近两年来的发展速度极快,建筑行业同时的发展带动了其它许多行业的繁荣。高层房屋建筑是房屋建筑按照层高划分的一种建筑类别,与低层房屋建筑相比,我国高层房屋建筑的建筑高度高,在24米以上,层数为十层及十层以上,鉴于高层房屋建筑的以上特点,既节省了建筑的使用空间,节约占地面积,又解决了城市人口众多地区的居住问题,使人口居住得到了合理的分配和划分。近几年,高层房屋建筑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及政府的大力支持,由于其本身高度高,层数多的特点,在施工技术上的要求比较高,难度上也比较大。因此,为更好的促进高层房屋建筑的进一步发展,要对其施工原理及施工技术要点进行合理、细致地分析,以保证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

篇7: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第一,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材料,在运行时应该做好相应的安排。混凝土、钢筋的运行过程中,注意材料的保存和安全运行,注意现场材料的`堆放,选择恰当的安放位置,做好防潮、防尘的处理,保障材料使用时的性能,降低主体结构材料应用的难度。

第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中,存有多项技术标准,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技术标准执行,才能确保高层建筑达到安全的水准。各个主体结构的施工环节,均对应了技术标准,一方面规范主体结构的施工,另一方面解决施工中的矛盾,确保主体结构施工的顺利进行,改善主体结构的施工过程。

第三,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中的安全控制,尤其是施工人员的安全,因为高层建筑楼层多,垂直高度大,所以施工中涉及到多项高空作业,施工人员应该按照安全要求,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施工前先检查安全保护措施,再进行施工工作。

4结语

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中,按照施工技术的要求,落实各项注意事项,完善主体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主体结构是高层建筑的重点部分,也是关键性的结构,为了保障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质量和性能,需不断优化主体结构的施工,做好技术管理的工作,既要满足主体结构的施工需求,又要确保主体结构的稳定性,由此才能提升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宋涛.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方法的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07):55.

[2]沈左爱.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技术探析[J].江西建材,(02):93.

[3]贾小凯.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2015(09):116-119.

篇8:超高层建筑测量技术研究

1 工程概况

兰州会展中心建筑群项目基地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盐场堡中心滩中段。北侧为北滨河路, 东西两侧为市政规划路, 南邻黄河。其中, 五星级酒店位于场地东南侧。本工程由主楼和裙楼两部分组成。主、群楼地下连为一体, 地上用抗震缝划分为2个独立的抗震单元。

主楼地下2层, 地上36层, 室外地面至屋顶高度为138.45m, 构架顶的高为151.80m, 首层平面宽度为41.85m, 长度为54.55m, 高宽比为3.31, 长宽比为1.30, 标准层建筑平面呈“T”形, 随着高度增加建筑逐渐向内收敛, 主楼结构形式为钢管砼框架-钢筋砼剪力墙筒体砼结构。

裙楼地下2层, 地上5层, 从室外地面至屋顶高26.60m, 建筑平面呈矩形, 首层平面宽度为27.15m长度为54.55m高宽比为0.98, 长宽比2.01, 裙房结构形式为现浇砼框架剪力墙结构。

2 超高层建筑测量准备工作

超高层建筑测量的准备工作直接影响着后续的测量工作, 平面坐标定位以及高程定位的准确性决定着工程的质量, 它为工程的下一步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2.1 平面定位坐标依据

施工单位进场后, 由业主单位提供D1、D2、D3、D4四个坐标点及边角关系, 经施工单位检查并符合规范要求, 可以作为本工程平面定位的要求;同时业主单位提供五星级酒店的轴线交点坐标电子版图, 经过施工单位复核与首层建筑图中的尺寸吻合且五星级酒店与周边建筑物垂直距离符合规划设计距离、设计图及实测检查现场条件满足规划设计的要求。

2.2 高程定位依据

由业主单位指定两个使用的高程点, 联测航空港建筑工程公司的两个高程点, 经监理单位对高程点的联测, 测量值符合规范要求。

3 超高层建筑施工阶段测量工作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测量工作, 不仅是工程建设的基础, 而且是关系到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施工过程中建立一个稳定、高精度的测量控制网是工程测量的重点, 也是保证建筑质量和结构安全必不可少的手段。建筑工程中的施工测量一般是将平面和高程分开进行的,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一般可以分为控制测量、施工放样测量和垂直度测量。

3.1 控制测量

3.1.1 控制轴网布设

由于场地条件的限制, 平面定位无法完成在现场四周布置控制轴线桩点, 故基坑施工时先在施工场地东侧马路上布置字母轴控制轴线, 在大剧院工程场地内布置数字轴控制轴线, 待五星级酒店工程挖土完成后将轴网移至场区内, 以便于施工和保护。

3.1.2 高程引测

为了便于施工单位现场施工, 在主楼南侧引入两个标高点, 并根据以上两个标高点事先在离本工程上口开挖线10.000m左右, 人不宜走到的地方深埋挖坑浇灌混凝土桩, 硬化14天后用经检校合格的业主单位提供测绘院高程点, 按附和线路引测其桩顶φ20钢筋头绝对标高, 如图1所示, 对此3个高程点进行标识, 严格的保护, 作为本工程高程及沉降观测依据点。

3.2 施工放样测量

3.2.1 水平方向施工放样测量

1) 基底、垫层及地下各层施工测量控制

施工单位用已联成整体的一级外控网及工号外控网 (桩点均代坐标值) , 分别将轴线控制线直投到坑底, 经联检无误后对各工号的轴线加密, 测放出各单位工程的轴线、边线、门窗洞口线、集水井、电梯井线, 作标识, 经自检、交接检查验无误, 上报监理查验无误后, 作为平面施工的依据线, 垫层、保护层、地下各层均用坑上基坑外控网直投来完成测量主控线后, 再加密各轴线及细部线。

2) 首层验线及内控点留置

当工程结构施工到±0.000层后, 用经检测 (测绘院导线点) 无误的整体基线外控网桩严格投测到首层混凝土面后, 实测其点位精度并保证其内部几何尺寸达到边长允许误差1/15000、测角允许误差14"√n合格后, 请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0.000层进行查验, 当合格后施工单位将进行首层各轴线、边线、各细部线测放并作标识, 并对控制线引伸出500mm线, 标出三角油漆。在施工到±0.000层钢筋面未浇筑混凝土时, 用工程定位时外控桩, 按工程内控点布置图放置200mm×200mm×10mm的铁件, 用钢锯在铁件上沿轴线方向刻划十字线, 其交点即为首层布设的内控点, 并做施工期保护, 作为以上各楼层平面控制的传递点, 这些点所组成的方格网即为±0.000以上各楼层的平面控制网, 然后浇筑首层结构面砼。墙体施工完成后, 将轴线、墙体定位线、门窗洞口线等的控制线 (500mm线) 投射到竖向墙体上, 并标出三角油漆。

3) 首层以上各层轴线传递及平面放线

本工程采用激光铅垂仪配合经纬仪进行竖向轴线传递。将激光铅垂仪架设在首层内控点上, 接收靶放在待测楼层的相应预留洞口 (事先留置的施工层150×150洞) 上, 对中整平铅垂仪后, 打开发光电源并调整光束, 直至接收靶接收到的光斑最小最亮。慢慢旋转铅垂仪, 每转90°停下来观察光斑的变化, 最后接收靶将得到一个激光圆, 当该圆直径小于2mm时, 圆心即为该控制点的接受点, 然后依次投测所需其他控制点, 据本工程实际情况分别在首层、12层、24层转换测控点。利用经纬仪和50m钢尺对待测楼层的接收点所组成的轴线矩形进行角度、距离的测量。作为该施工层的平面控制网, 以此放出其他各条轴线, 并用红油漆作好明显标识。

在每层轴线控制点传递到作业层后, 用经纬仪对楼层的控制轴线进行加密, 由于此建筑逐渐向内收敛, 因此采用分阶段加密不同的控制轴线, 如图2所示, 加密方法为正倒镜分中法、多测回修正法。

3.2.2 首层以下高程控制传递及楼层高程控制

1) 采用附合法悬吊钢尺往基坑下引测基底高程网, 用φ20钢筋长1.5m横向打入基坑立壁上留20mm钢筋头测上高程, 精度控制在±12mm。地下各层施工标高抄测, 均以基坑下引测的高程网为依据进行抄测。所抄测的各进度不一的施工段标高必须在统一的依据下进行, 所抄测标高允许误差±3mm。

2) 首层及首层以上各层高程测量

当结构施工至首层墙柱时, 用经业主指示高程确认的本工程施工高程点校核无误后, 用附合法引测到首层墙柱上建筑+0.500m点, 限差不得超过2mm。

按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分划段内选择竖面无障碍物地方固定二到三个建筑+0.500m准确标识点作为向上传递依据点, 此依据点进行联测其高差不得超过2mm, 作标识保护。

从首层固定有标识的建筑+0.500m点利用内控点预留洞采用双水准仪悬吊钢尺法向上传测至实测层, 一个施工段引测不少于2个点, 经实测引上2点高差不大于2mm时平差使用, 测量本楼层高程并要与下面一层联测, 查其层高误差, 当引上2点高差超过3mm时应及时检查其原因进行解决。因为高层钢结构施工中量距精度多在1/8000以上。

3.3 垂直度测量

建筑物垂直度及各楼层垂直度的有效控制措施。

3.3.1 内控点布置图的充分利用——控制整体高度垂直度

在首层完成过程中我们按施工段及外大角布设了数个内控点, 此内控点从首层埋点, 其铅直到本工程的顶层为同一铅垂直点, 从首层埋点通过中间各层留点直到顶层为同一铅垂点, 故以此来控制整个建筑物的垂直度。

3.3.2 楼层垂直度的有效控制

利用整体内控留的各层的点形成的控制, 进而控制楼层的垂直度, 而楼层的各层均由从底到顶统一的内控依据点, 因此各层的垂直度本身是在同一个垂直线上的。

3.3.3 外墙大角及楼层模板的竖向控制

当首层以上各层延伸施工时, 均用仪器在各外角10cm处或外角柱轴线投出从下向上的垂直延伸竖线以此辅助控制大角外模的垂直度。

各层外角及外模板按本层底线支模板时, 均用仪器校正外角及本层外墙模板的垂直度。

4 测量过程中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兰州五星级酒店的主楼结构形式为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筒体结构, 裙房结构形式为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主楼、裙楼结构形式的不同及其施工方法的多样性给施工测量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1) 本工程为钢混结构, 柔性大, 结构受自振、风荷载、日照、温差等影响较大。塔吊附着直接附着在核心筒结构上, 随核心筒不断向上顶升, 其吊装过程中的动荷载通过塔吊支撑梁直接传递到核心筒柱身, 致使核心筒上部结构在吊装过程中不停的轻微震动, 因此施工过程中测量控制网向上引测难度大, 平面控制网基准点的垂直引测精度尤难保证。

对策:为了克服环境因素和特殊结构的影响, 通过选择合适的天气、时间以及避免塔吊吊装时间, 采用高精度垂准仪进行轴网控制点多次投测, 尽量减少环境影响及投测误差。

2) 错层施工测量控制网如何衔接

对策:外楼板滞后核心筒、土建滞后钢结构, 测量控制网的衔接尤为重要。施工过程中统一使用I级建筑物控制网, 测量精度指标严格控制在测量规范限差之内, 外楼板与核心筒轴网联测, 土建轴线网与钢结构轴线网联测, 做到交圈闭合。

3) 轴系之间如何转换

对策:随着楼层不断增高, 二次结构的施工, 随之而来的是轴系之间的相互转换, 控制点的上升转移保证轴与轴之间的净空尺寸、角度、距离等, 因此施工中必须仔细审图, 保证轴系之间转换精度。

依据场区控制网结合本工程结构形状布设矩形建筑物方格网, 采用全站仪以极坐标和直角坐标定位的方法测设, 经角度、距离校测符合点位限差要求后, 作为该建筑的轴线控制网。

4) 轴网竖向传递

对策:主楼轴线网采用内控法, 结合建筑物的平面特点, 本工程主楼设置10个主内控点, 裙楼6个内控点, 作为该工程的测量内控点。主楼在首层共设置10个主内控点。由于施工过程中结构不停加载, 结构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 所以一次投测过高会产生过大误差。为了提高测量精度, 采用内控基准点轴网垂直转移的方法进行测量, 平面轴线的竖向传递及精度保证为本工程测量工作的难点。根据铅直仪的投测精度, 主楼基准点轴线网分别设置在首层、9层、24层, 每层施工作业层投测中内控基准点校合, 以保证空间基准轴网闭合精度。在内控点的投测过程中, 为消除同心圆误差, 同方向旋转激光准直器0°90°180°270°, 激光点在投影面上留下圆形旋转轨迹, 移动接收靶使其中心与旋转轨迹圆心同心, 通过接收靶上的刻划线使全圆等分并取其中点作为控制点的垂影点。

5) 核心筒竖向墙体采用爬模技术先行施工, 核心筒结构施工较核心筒外框架钢柱、梁施工提前5层, 核心筒爬模施工墙体的标高如何控制。

对策:用鉴定合格的钢尺从首层标高的结构+1.000m线竖直量至核心筒四角的竖向钢筋上, 用红漆做出标记, 统一为本施工层的结构+1.000m线, 作为顶板支模高度的依据;每一次爬模滑升至高于楼层1m以上位置时, 测量人员将本层的+1.000m线引测到核心筒墙体侧立面上, 并弹出墨线, 用红漆做好标记, 标出标高数值, 作为下一步滑升高度控制。

5 结语

通过对兰州五星级酒店施工测量的论述, 较为全面的介绍了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工程测量工作, 并针对工程结构特点产生的测量困难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测量工作是超高层建筑施工的先行与保障, 因此, 精确的测量是不可或缺的工作, 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一项建筑工程的实施均已测量为开端, 尤其是超高层建筑更离不开完善的测量体系。

参考文献

[1]GB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S].

[2]JGJ8-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S].

篇9: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特点;施工技术

0.前言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及其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只有结合具体工程的具体要求,认真贯彻相关法规、条例的要求,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才能满足人们对外形美观、结构合理、布局自然、安全性高和低成本高环保的建筑要求。

1.高层建筑施工特点分析

施工特点:

(1)民用建筑中采用钢结构的建筑做法与传统结构形式区别较大,施工中可借鉴的经验不多,须做好前期细部设计,尤其是装饰装修与主体结构的结合。加工精度要求高,要加强构件加工工序质量控制及安装顺序的合理安排。焊接工作量较大,焊接质量要求严,对特殊工种人员的劳力组织及专业技能要求高。由于钢结构高空作业防护难度大,施工中安全管理要引起高度重视。严格安全操作规程,强化全员安全意识。

(2)高层建筑施工周期长。一般多层住宅每栋平均工期在10个月左右,而高层建筑的施工周期平均为2年左右。要缩短施工周期,主要是缩短结构和装饰施工周期。各种高层结构体系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而现浇混凝土是高层建筑施工的主导工序,合理的选择模板体系是缩短主体结构工期,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

(3)高层建筑地基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2;采用桩基时,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桩的长度不计算在埋置深度内),至少应有一层地下室。因此,一般埋深至少在地面以下5m。超高层建筑的基础埋置深度甚至达 20m以上。深基础施工,地基处理复杂。尤其是在软土地基,基础施工方案有多种选择,对造价和工期影响很大。

(4)高层建筑平均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由于工程量大,工程项目多,涉及单位多、工种多。特别是一些大型复杂的高层建筑,往往是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总、分包涉及许多单位,协作关系涉及众多部门。这就带来了高层建筑施工计划、组织、管理、协调的难度大。必须精心施工,加强集中管理。当然,由于高层建筑层数多、工作面大,就可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进行平行流水立体交叉作业。

(5)施工技术要求高。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主要以钢筋混凝土和钢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及相关的施工技术构成,而钢筋混凝土又以现浇为主,需要着重研究解决各种工业化模板、钢筋连接、高性能混凝土、建筑制品、结构安装等施工技术。其次是装饰、消防、防水、设备等要求较高。平面类型的多样化、立面造型的个性化、立面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谐,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消防设施要求高,深基础、地下室、墙面、屋面、厨房、卫生间的防水,甚至管道冷凝水的处理,都比多层建筑要求高; 高层建筑的设备繁多,高级装修装饰多这些都给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质量和技术要求。

2.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分析与研究

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1)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

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 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低。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混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

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 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在满足设计要求的质量指标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这两条要求实际上是尽量降低混凝土的标准差。混凝土的强度有一定离散性,这是客观的,但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控制其达到最小值。因此,混凝土标准差能反映施工单位的实际管理水平,管理水平越高,标准差越小。可以说,混凝土质量控制实质上是标准差的控制。

(2)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由于高层建筑结构下部楼层受力很大,上部受力较小,正常布置时应当是下部刚度大、墙多、柱网密,到上部逐渐减少墙、柱,扩大轴线间距。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结构必须以和常规相反的方式进行布置。上部布置小空间,下部布置大空间。上部布置刚度大的剪力墙,下部布置刚度小的框架柱。为了实现这种结构布置,就必须在结构转换的楼层设置转换层。不管采用何种转换形式,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仍是目前工程应用的主要结构形式。

随着转换层位置上移,应设计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对带转换层筒体结构其主要影响因素表现为转换层上部外筒的刚度、转换层设置高度和内筒刚度。对这两类转换结构,转换层高度是影响其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转换层高度越高,转换层上下层间位移角及内力突变越明显,设计时应限制转换层设置高度。转换层与其上层的侧向刚度比对结构抗震性能有一定影响。对转换层位置较低的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控制侧向刚度比可以控制转换层附近的层间位移角及内力突变。对于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或筒体结构,可采取以下措施强化下部结构:加大筒体及落地墙厚度,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必要时可在房屋周边增置部分剪力墙、壁式框架或楼梯间筒体,提高抗震能力; 可采取以下措施弱化上部: 不落地剪力墙开洞、开口、减小墙厚等。

(3)施工后浇带的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物中,由于功能和造型的需要,往往把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在一起,裙房包围了主楼的大部分。从传统的结构观点看,希望将高层与裙房脱开,这就需要设变形缝; 但从建筑要求看又不希望设缝。因为设缝会出现双梁、双柱、双墙,使平面布局受局限,因此施工后浇带法便应运而生。一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基础同时施工,这样回填土后场地平整,便于上部结构施工。对于上部结构,无论是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同时施工,还是先施工高层后施工低层,同样要按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预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使两侧地梁、上部梁和板连接成一个整体。

目的是为了把高层与低层的差异沉降放过一部分,因为高层主楼完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60~80%,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多了。这时再补齐施工后浇带混凝土,二者差异沉降量就较小,这部分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可由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结构承担。对于施工后浇收缩带,宜在主体结构完工两个月后浇筑混凝土,这时估计混凝土收缩量已完成60% 以上。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 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但钢筋不能断。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 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浇带的配筋,应能承担由浇筑混凝土成为一整体后的差异沉降而产生的内力,一般可按差异沉降变形反算为内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强。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1000mm为宜。施工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留直缝。

3.结语

通过施工中对施工技术进行了摸索总结并进行了科研开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充分体现了我国现代建筑及其施工技术的科技水平,尤其是我国超高层建筑的现代施工技术,已逐步形成一系列的成熟工艺,并得到广泛应用。 [科]

【参考文献】

[1]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篇10: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在高层建筑的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与否与相关的地质存在很大的关联,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由于地质的情况难以预测而且存在很大的变化,所以在设计高层建筑的深基坑结构时,随机取得的土层样本不可能准确地反映土层的真实情况。所以在制定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中必须根据当时不同的情况来制定。

1.2在高层建筑中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中的.选择难点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高层建筑中深基坑的支护种类也日益的增加,那么在众多的深基坑的支护种类中进行选择,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么在众多选择中如何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也成为建筑中的难点。基坑的支护形式主要有加固型和支挡型这两大类,而这两大类又包括若干不同的类型,所以在选择深基坑的支护方式时应该综合考虑多种情况,以最大程度的保证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质量。

1.3在高层建筑中深基坑的深度加大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城市的建筑用地也在逐渐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必须通过种种方式来缩小用地面积。那么就衍生出了高层建筑和对地下空间的利用。那么,就要实现高层建筑和地下空间的双重利用,就必要要考更加可靠的深基坑支护来实现,来保证建筑的质量和安全。这样就会直接导致高层建筑的深基坑不断加大。例如在北京、上海、广东这些一线的大城市,土地面积的利用率更大,那么他们的深基坑相应的深度也会更深,甚至已经深入地下20m,或者是往更深的趋势发展。

1.4高层建筑中深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难度高

篇11: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对于高层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材料控制技术而言,其主要应注意如下方面的问题:一是确保材料的质量,二是注意对混凝土温度进行控制。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材料质量而言,进行施工前必须先要对混凝土进行有效的搅拌,以确保不同强度的建筑均可满足其要求。对于柱子混凝土来说应尽可能减少水泥、水灰的用量,同时加大石子的用量,对粉煤灰及外加剂的配合比进行调整,以更好地控制混凝土的强度。对于混凝土温度的控制而言,则应注意进行碎石的浇水过程中药确保温度的适宜,同时确保通风良好,这样方可实现混凝土裂缝情况的有效避免。

(2)浇筑技术

篇12: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2.1在建筑安全的管理方面

高层房屋建筑技术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对于高层建筑的垂直度和轴线方面的控制问题。垂直度作为整个高层建筑高的保证,控制好相关的垂直度才能够保证整个建筑顺利施工。如果没有做好相关的出制度的调整,哪怕是建成了高层的建筑,也会由于建筑地基与楼顶的偏差过大而产生坍塌的隐患。所以高层建筑对于垂直度的控制是建筑技术的要点之一。在进行垂直度的测量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建筑的布点进行合理的测量,一定要将建筑的垂直度做到绝对的垂直,一旦稍有偏差,就很难挽回。另外对于建筑轴线的控制也是高层建筑技术管理的要点之一。高层建筑中的一切的施工都需要以一个轴线为准进行,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通常地基和脚手架都是同时进行建设的,这就为相应轴线的测量带来了困难,因此就需要在建筑的外面在进行一些基点的设置,保证轴线的确定情况,在通过在每一层的地基中添加有孔钢板的技术,在每一层中都进行基点的再度设计,保证每一层的轴线都没有偏颇,这样就能够保证高层建筑的安全问题。

2.2对工程技术设备的管理方面

对于整个高层房屋建筑技术方面的管理问题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对相关的技术设备进行安全的管理。技术设备是整个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最不可少的设备,能够更大程度的帮助建筑进行施工,提高工程施工的速度,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促进工程施工的效率。因此,保证技术设备的管理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高层建筑来说,高层建筑中的技术设备很有可能关系到相关人员的生命以及建筑的稳定性,一旦出现差错,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在进行技术设备的管理的过程中,不但需要对设备进行及时的检查、更新也要对旧的的设备及时的进行维修,保证施工的质量和准确性。

2.3在相关的技术工作人员的管理方面

在进行高层房屋建筑工程中,与相关技术接触最多的就是相关的技术人员,技术人员的是否专业,经验是否到位将严重地影响到工程技术的应用的情况。因此,对于高层房屋建筑的技术人员进行招聘的时候要严格的进行把关,不仅要选择专业性、经验性够强的操作人员,更要选择资质和能力以及道德水平过硬的操作人员,,保证每一位上岗人员都具备足够的能力,能够准确的把握每一个技术的使用情况。保障了技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2.4在建筑工程的监督与检查中

在进行技术的管理方面,要加强对各方面技术应用过程以及结果的监督,防止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影响工程的进度。另外,在进行工程施工之前,也要对相关的建筑基础的技术使用的情况做好控制和管理的工作,防止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的缺乏影响工程的施工速度。并且要促进建筑工程以质量第一的标准为建筑的最终建筑目标。梁歪还要加强对于工程施工中的技术规范、环境影响,技术更新以及工人的安全进行监督和管理,保证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

2.5在建筑工程材料的使用上

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是每个工程都必不可少的物品,建筑材料的好坏直接的影响到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好坏,尤其是在高层房屋的建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建材使用的刚性和柔性,还要保证相关的建材没有气味超标的特点,保证居民入住时的安全问题,在建筑工程的材料的使用过程中,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技术上的管理。第一,在材料的质量上要进行严格的把关,以能够确保利用建筑材料进行的建筑没有质量方面的问题,保证高层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第二,就是要保证在高层建筑中材料的使用数量,在高层房屋的建设的过程中,不要因为想要减少成本就缩减材料数量的使用,严重的会影响到房屋的韧性,严重的影响房屋的安全。

2.6在技术的给更新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也在不断的革新,这在高层房屋建筑工程的技术方面也不例外,要想能够加快施工的进度以及施工的质量的问题,就要加强对新技术的使用,以及对旧技术的更新换代,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大程度上的提高建筑的精准度,才能够保证高层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应用度。另外通过对于现代技术的使用,还能够使得建筑中的智能化程度加强,帮助施工商减少人力的开支,减少成本的开支,保证了利益的最大化。

3总结

综上所述,要充分的重视高层房屋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方面,加强对高层建筑的工程技术的管理,就能够很好的保持高层建筑的质量安全的问题,就能够更大程度的保证国民的安全。另外,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的要点的管理,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建筑的优质性,提高建筑行业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文莉.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

[2]宁艳红.论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要点[J].四川水泥,,01∶33.

[3]熊伟俊.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浅析[J].门窗,2015,09∶68-69.

篇13: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1 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

高层建筑是指超过一定高度和层数的多层建筑。但是不同的国家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定义。比如在美国, 24.6m或7层以上视为高层建筑;在日本, 31m或8层及以上视为高层建筑;在英国, 把等于或大于24.3m的建筑视为高层建筑。而在我国自2005年起规定超过10层的住宅建筑和超过24米高的其他民用建筑为高层建筑。

目前, 世界各城市的生产和消费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 无不积极致力于提高城市建筑的层数。实践证明, 高层建筑可以带来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首先, 使人口集中, 可利用建筑内部的竖向和横向交通缩短部门之间的联系距离, 从而提高效率;其次能使大面积建筑的用地大幅度缩小, 有可城市中心地段选址;最后, 可以减少市政建设投资和缩短建筑工期。

而超高层建筑和高层建筑的定义有着一样的特点, 在国际上都没有一个比较规范化的规定, 它是根据不同国家的标准进行, 不同的划分。我国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当建筑高度超过1000m时, 无论是住宅及公共建筑都被称为超高层建筑。

2 建筑实例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筑都开始向世界进程迈进, 自20世界80年代我国的超高层建筑和高层建筑就开始进行发展, 目前我国的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已有30年的历史了。随着强震记录的收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 动力设计方法的不断完善以及建筑用钢材的发展, 日本正迎接钢结构超高层建筑时代的到来。

2.1 超高层建筑的现状

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物, 需受到我国建筑高层评委的评审, 并通过城市建筑规划有关部门的认定后, 方可允许建造。从我国的建筑杂志上刊载的这些建筑物的有关数据资料, 可以看出, 除塔状构筑物及烟囱等以而且尽可能的开发出一些新型的结构材料。

高性能钢: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 超高层建筑中的大跨结构得到迅速发展, 因此对钢材性能的要求也越多。主要包括有高强度, 低屈强比等耐震性能;可焊性, 形状尺寸加工精度的施工方面的性能以及耐久性等。

(1) 高张力钢

在设计方面就需要保证结构的刚度要求, 防止局部屈曲;在施工方面就要保证结构的可焊性。另一方面, 在多震国, 地震时确保结构建筑物的安全性是一个最大的课题。因此, 高张力钢不仅要有很高的屈服点及抗拉强度, 还要具备充分的塑性变形能力。从这些观点出发, 1988~1992年间, 日本开发研制了屈服点为590N/mm2的高张力钢, 广泛用于超高层建筑中。近些年来, 又开发研制了屈服点为780N/mm2的高张力钢, 已开始部分应用于超高层建筑中。

(2) 低屈服点钢

另一方面, 还开发研制了利用钢材的低屈服点和屈服特性的技术, 耐震设计中的隔震和抗震构造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地震对建筑物输入的能量, 通过建筑物特殊的部位吸收, 从而确保整个结构的安全, 防止结构构件 (梁, 柱) 的破坏和损伤, 低屈服点钢主要用于这些特殊部位, 作为吸收地震能的材料。低屈服点钢, 其化学成分主要是纯铁。如屈服点为100N/mm2的钢材 (为普通钢材屈服点的一半左右) , 具有很大的塑性变形能力。

目前随着时间的推移, 以前的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随着地震的影响或者其他外力因素的影响, 内部结构都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从地震加速度反应谱曲线上可知, 为了减小建筑物上的地震力, 需要延长建筑物的固有周期, 使其获得大的衰减。隔震结构是指, 在建筑物基础上, 安装夹层橡胶等水平方向柔软的减震支承, 使水平变形集中在减震层上, 把整体结构的固有周期延长2~3S的同时, 再利用某种衰减装置 (阻尼器) , 使作用在建筑物上部的反应加速度、位移得到大幅度衰减的结构体系。超高层建筑的固有周期都比较长, 所以它自身也包含了减震效应。但是如果把衰减装置安装其上, 则对于抗震更是一个有效的方法。用于超高层建筑

外, 高度超过60m的建筑物, 我国现在的超高层建筑都有1000栋以上, (高层建筑) 上的衰减装置, 有对应于建筑物上下层的水平位移差 (层间

其结构类型:纯钢结构 (S结构) 为60.6%;下部为钢-钢筋混凝土结构 (SRC结构) 、上部为S结构 (S+SRC结构) 为3.8%;SRC结构为21.3%, 以RC (钢筋混凝土结构) 高层住宅为主的建筑数量不断增加, 且比率达13.9%。高度超过150m以上的建筑物, 已有65栋, 其中S结构占84.6%;下部为SRC结构、上部为S结构占6.2%;SRC结构占7.7%, 从而可以看出超高层建筑以S结构为主的变化状况。

层评委评审的全部建筑物 (65栋) 的结构类型把我国的超高层建筑按高度顺序由大到小进行20位的排列 (排列表略) , 第20位的建筑最高高度为200m。如果看一下这些建筑物的结构特性, 其主要的结构材料, 全部是S结构。并在S结构中, 配置了支撑系统及钢板抗震墙、带缝墙等, 以减小强震或强风时的侧移变形。此外还增设了抗震装置。

2.2 新材料的利用

在进行材料的选择时, 是超高层建筑工程的重中之重, 它不但是超高层建筑工程的基础, 还是超高层建筑的核心骨架。我们只有保障了材料的质量, 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因此, 在选择材料时, 我们就要选取那些耐久性好、抗震、抗压力强的而且还要有着超强的强度, 这样的材料才能更好的保障工程的质量, 否则很容易使得建筑物的内部结构变形, 受到外力的影响就会发生安全事故。但是, 目前我们在工程施工中使用的材料还不能完全的保障工程的质量, 因此, 我们在选择方面还要进行不断的研究, 移) 而运动的钢制弹塑性阻尼器;高衰减的油性阻尼器;粘性抗震墙;粘弹性阻尼器等。其中, 钢制弹塑性阻尼器, 是利用钢材塑性荷载-变形关系曲线描述大的循环过程, 并把振动能用循环面积消耗掉的一种装置。蜂窝式阻尼器就是一例。它是利用200N/mm2级的低屈服钢, 利用它有限的塑性变形特性, 提高吸收地震能的能力的装置。把这些衰减装置设置在超高层建筑上, 多数情况下, 可使设计地震力减小约30%左右。

3 结论

篇14: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多,在舒适与实用的两大居住理念前提下,房屋建筑不断向高空发展,一些高层多功能建筑正在日益崛起。这一方面缓和了紧张的人口与用地矛盾,另一方面却给我们带来了安全施工隐患。如何规范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推动建筑施工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本文针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进行了简要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  施工技术  人口  矛盾

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对技术要求十分严格,非常复杂。参与项目施工的各个单位一定要做好本职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施工要求,才能确保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其中施工单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施工单位必须制定严格、合理、科学的施工计划,并使用先进的施工技术进行施工。下文针对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进行详细阐述。

1 高层建筑施工特点的分析

高层建筑施工,顾名思义,施工的场所较高,属于高空作业。在高空作业中,注意做好机械设备、施工材料、施工人员的安全运输工作,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做好水电、通讯等的安全使用工作,做好安全防护。建筑体量较大是高层建筑施工的又一特点。高层建筑工程不仅有着较大的建筑体量,还有着较大的工程量。施工中所涉及的单位比较多、施工方法的选择也较多、施工工种多、管理技术要求较高、安全质量要求也较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不断协调与配合,进行良性合作。除此以外,高层建筑的施工周期也较长。施工周期太长,难免会涉及到诸如夏季、冬季施工等季节性施工,更需要多加注意。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基础埋置较深,对普通高层建筑而言,通常为地面下5米左右。超高层建筑的埋置深度则为20米以上。

2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

2.1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支护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各项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加之人口的膨胀,现代化城市中可供建筑利用的土地资源将会越来越少。而建筑房屋朝着空中领域不断发展将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一大特征。建筑房屋的不断高升在提高居住者生活体验的同时也为施工带来了严峻的考验:面对越来越高的房屋建筑,如何确保并提高土地的稳定性非常重要。传统的放坡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快速发展的高层建筑了,这就需要我们寻求更加安全、实用且较为经济的支护结构体系。当前在高层建筑支护体系中使用较为频繁的支护结构分别有钢板桩、钻孔灌注桩、冲孔灌注桩以及钢筋混凝土板装等。[1]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由于工程项目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如地质因素、高空作业、建筑体量较大、建筑结构、土层基坑的大小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不能完全照搬某一模式,因此,在具体的施工中,切记按照建筑的实际条件、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依照基坑支护结构不同的要求与标准,做出合理的判断,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阶段性施工。

2.2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预应力技术

预应力技术指的是预先对将要承受荷载的结构施加压力,使其在外荷载作用时的受拉区混凝土内力产生压应力,用以抵消或减小外荷载产生的拉应力,使结构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不产生裂缝或者裂缝产生得比较晚。预应力技术无论在高层建筑施工中抑或底层房屋施工中都倍受青睐。预应力技术对刚度要求更高,且抗裂性好;在横界面上混凝土体积更小;经济价值与经济效益较为客观。预应力技术的这些优势使得其在施工中被广泛应用,在高层建筑施工中,不仅能将其本身的优势凸显出来,同时也能满足底层建筑的施工要求。在高层建筑施工中,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应用较为频繁的一种施工技术。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施工工期较短、工艺也比较简便,有利于建筑物功能和结构的提高,不断满足人们舒适居住的生活要求。

2.3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钢筋连接技术

高层建筑施工与普通施工不一样,由于其本身施工所具有的特殊性,需要在施工中用到许多变形钢筋,且这些变形钢筋的数量较为客观,而随之而来的施工难度便是钢筋连接问题。钢筋连接技术非常重要,一旦出现问题,造成的后果不堪想象。当前我国高层建筑施工中较常使用的钢筋连接技术为带肋钢筋套筒挤压连接技术。带肋钢筋套筒挤压连接技术指的就是将两根带肋钢筋插入到钢套筒里面,同时使用压钳朝钢套筒径向施压,让其在压力下产生塑性变形,而后被连接的钢筋与变形后的钢套筒进行紧密结合,进而形成整体的钢筋的一种连接方法。带肋钢筋套筒挤压连接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所使用的施工设备较为简单、施工速度较快、质量安全可靠性高、接头性能良好等。[2]但切记进行带肋钢筋套筒挤压连接施工的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进行安全操作教育,以防出现设备以及人身安全事故。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施工具有建筑体量较大、工期较长、基础埋置较深的特点,并属于高空作业,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秉着十二分的认真精神,切不可有丝毫的马虎与懈怠。如此,才能确保施工质量,为高质量施工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鹏飞.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山西建筑,2012,21:109-110.

[2]李雪华.浅析当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9:148.

[3]韦振宇.高层建筑桩基础施工技术研究[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

上一篇:教学工作亮点汇报下一篇:雷雨导学案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