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报告框架

2024-05-23

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报告框架(通用10篇)

篇1: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报告框架

第一部分 街道概况

1、街道的地理位置及面积;

2、人口分布特征及人口构成;

3、社会单位构成分析尤其是工业与商贸网点分布情况、安全卫生服务设施情况等;

4、区域安全特征分析、辖区内安全相关重点难点问题分析;

5、安全社区创建历程及近三年来获得的安全相关荣誉。

第二部分 对照《全国安全社区创建基本要求》(AQ/T2001-2006)开展的工作

一、针对一级指标:安全社区创建机构与职责开展的工作

(一)针对二级指标1:“有安全社区创建领导机构,成员组成符合跨部门合作的要求,涵盖了辖区内主要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及其负责人,负责组织、协调安全社区建设和绩效评审工作。”我们建立了安全社区促进委员会。

其他根据指标一一阐述。

具体参考如下:

● 指标

一、安全社区创建机构与职责,主要描述:

★ 安全社区促进委员会的成员、各工作的项目成员构成、职责分工(具体内容可放在附件)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及实施情况。

★ 要用图表来展现创安组织机构体系的关系、人员组成要表达清楚;

★ 提供清晰组织结构图反映促进委员会和项目小组之间的关系;

★ 长期和的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工作目标应尽可能量化,并有可操作性;

★ 安全社区创建资金投入的保障机制及资金投入情况。

● 指标

二、信息交流和全员参与,要描述:

★ 社区参与国内外的经验交流活动情况,每项活动应介绍具体时间、地点及主题;★ 介绍上级部门、社区横向职能部门、内部社会单位、居委会和公众(包括流动人口)的信息交流渠道及通过这些渠道开展工作的总体情况;

★ 介绍承担安全工作或参与安全促进工作的志愿者队伍及社会组织情况,包括队伍数、人数、工作方向及参与安全社区创建的途径和发挥的作用。

● 指标

三、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描述内容主要包括:

★ 社区采取的诊断制度或方法,要重点介绍方法实施的范围、途径、时间及获得的结论;

★ 结论应明确提出社区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及其原因、确定居民的安全意识、行为能力水平和主要的安全需求,辨识并确定特定安全问题的“两高一脆弱”(或各类安全方面的重点问题、重点人员、重点场所);

★ 对辖区内各类生产经营和商贸、服务性单位安全管理机制情况,例如,建立安全台帐、巡检制度、分级分类管理等。

● 指标

四、事故与伤害预防目标及计划,主要描述:

★ 通过风险识别、以往事故与伤害调查等方法分析确定的需要进行干预的主要安全问题、制定的干预目标、计划及内容,这些问题可以是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也可以是针对某特定问题或特定人群的。

★ 促进目标要针对提出的特定问题的解决程度,并尽可能量化。

★ 促进计划要描述实现目标的主要方法或计划的主要内容,如管理、硬件保障、软件提升等。

● 指标

五、安全促进项目:

★ 把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单独作为一部分介绍;

★ 要突出地区实际开展的重点、亮点、特色工作建议采用项目化描述的思路进行介绍。项目要有针对性,针对突出问题、重点问题等。

★ 促进项目的策划。要依据待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工作量、覆盖面、解决问题的时限性等来策划一个或多个安全促进项目。促进项目对象要具体,并有明确的指向性(针对特定的问题而开展)和目的性。

★促进项目的实施。促进项目措施大体包括政策、管理、服务、宣传、环境、设施、产品等。通过各促进措施的内容、实施起止时间及实施情况。对于重点促进项目还应描述项目实施方案,包括实施部门、时限、资源保障等。

★ 项目评估通过项目的预期目标作主要依据,通过实施过程中获得的数据或客观证据,例如伤害人数、事故起数、安全知晓率、满意度、项目针对目标人群和场所的覆盖面变化情况或环境改善情况等客观证据来佐证项目实施效果。

★ 安全促进项目要有项目背影(为什么做这个项目)、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干预措施、干预效果、持续改进计划。

● 指标

六、宣传教育与培训,要描述:

★ 制定的安全教育管理制度情况,包括宣传、培训、教育的程序和管理方法;

★ 社区能够利用的宣传教育与培训的设施和资源,例如,安全宣传栏、宣教基地、师资力量等;

★ 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的安全培训计划及管理要求、开展安全教育与培训的途径、方法和频次。具体开展的工作可在指标五的促进措施中描述。

● 指标

七、应急预案与响应,要描述:

★ 地区潜在的重大突发事件类型及可能的后果;社区的应急组织机构设置情况;★ 各层级的应急预案制定情况;应急队伍建设情况,包括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人数、分布情况及履职能力等;

★ 物资保障,应急设备设施的配备及分布;

★ 应急演练与培训,包括针对不同场所、人群的演练和培训工作;

★ 申请方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描述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其他方面的工作,例如应急机制、应急平台建设、应急模式、资源共享机制等。

● 指标

八、监测与监督,要描述:

★ 采用的监测监督方法,例如,行政监督(各类安全检查、评估等)、公众监督(满意度调查、事故曝光台等)、媒体监督(媒体曝光等),应介绍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实施途径、内容和实施情况及获得结论(数据变化趋势等)。

● 指标

九、事故与伤害记录,要描述:

★ 事故统计管理部门与分工;

★ 不同信息收集渠道及记录要求:交通、火灾、生产安全、社会治安等四大类及社区内相关单位(如学校、燃气公司、妇联、工会、大型企业等)的事故与伤害记录应符合地区实际状况;

★ 医疗单位的伤害数据收集应尽量采用伤害监测卡或诊疗日志;社区自行记录伤害的应描述记录格式、内容;

★ 事故与伤害记录的管理要求(查询、使用、保存、处置)等。

● 指标

十、安全社区创建档案,要描述:

★ 创建档案保留的信息内容;

★ 负责建立档案的部门及相关职责;

★ 创建档案的管理方法。

● 指标

十一、预防与纠正措施,要描述:

★ 制定的预防与纠正措施管理制度,包括事故与伤害调查制度;

★ 针对安全检查、信息交流、专家指导、绩效评审中发生的问题(不符合项)及整改措施的描述,例如隐患排查与整改;

★ 针对已发现的问题及各类事故伤害发生原因,社区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采取的预防措施的描述,事故与伤害可以是社区内发生的,也可以是社区外部发生的。预防与纠正措施是管理上的要求,报告中需举例说明。

● 指标

十二、评审与持续改进,要描述:

★ 社区采用的重点项目与整体绩效评估的方法(实施部门、适用范围、实施途径和频次)及实施情况,包括年终工作总结、第三方评估、社区事故与伤害数据分析等,重点促进项目的评估包括对项目计划、过程、结果的评估;评审的结果分析、发现的问题;★ 持续改进计划,包括下一步安全促进工作的重点、目标计划与措施等。

篇2: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报告框架

常用格式

(一)第一章 社区简介

第1节 社区概况

1、社区结构(地理位置、辖区面积、下辖村居等);

2、人口信息(数量、性别分布、年龄分布、职业分布、户籍〔外来人口数〕等);

3、社区单位分布(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院校、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职能部门等,主要体现社区资源); …………………………………………………………………等 第2节 区域特点

1、区域特点和社区特点(安全形势、特点和工作重点等);

2、生产经营单位分布包括九小场所分布(按规模分布,按危化、机械加工、纺织、农副产品加工、商贸、客货运营等企`````````````````````````业类型分布,主要体现对重点单位的监管;必须写明九小场所的数量及其结构〔餐饮、娱乐、宾馆、危化品经营〕等);

3、安全管理机构及安全管理队伍情况;

4、安全特征或影响安全的重要因素(地域特点所反映出的安全特征,如:山区的地质灾害,濒海临河的涉水安全等;居家环境的特征,如:开放式无人管理的老旧小区、棚户区、纯农村生活环境等,主要体现居家生活环境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等 第3节 相关荣誉

…………………………………………………………………

第二章 创建历程

第1节 创建背景 第2节 启动

第3节 主要历程(主要思路、重要事件、重大节点、阶段性标志)等。

第三章 安全社区建设情况

第1节 组织机构及职责

1、组织机构建设情况(含图)

2、各机构工作职责

3、工作制度建设情况

4、安全社区建设目标和计划

5、组织机构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6、资金投入情况

第2节 信息交流与全员参与

1、信息交流(1)外部交流情况(2)内部交流情况

①内部信息交流制度或机制建设情况

②内部信息交流的载体和渠道 ③内部信息交流开展的主要活动

2、全员参与情况

①全员参与的平台、机制和载体

②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情况和参与创建工作的情况 ③全员参与的主要活动开展情况

第3节 事故与伤害风险源辨识及其评价

1、辨识的方法及其实施过程

2、每种方法的数据分析及其结论

3、社区诊断的综合结论 第4节 安全促进工作开展情况

1、道路交通安全促进(1)情况介绍 ①道路交通基本情况

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③风险源辨识及其评价中得出的关于本领域的结论(2)预防目标和计划 ①目标 ②计划

(3)安全促进项目 XXX安全促进项目 ①背景介绍(立项依据)

A、本项目所针对问题的基本情况

B、风险源辨识得出的关于本项目的数据分析 C、容易发生事故和伤害的原因分析 ②主要措施 ③实施效果

依次类推,把本领域的项目介绍完毕

…………………………………………………………………(4)道路交通安全促进效果

本领域综合的三年数据对比或相关证据

其他领域依次类推,把开展促进工作的所有领域叙述完毕 ………………………………………………………………… 第5节 宣传教育与培训

1、宣传教育机构、人员、组织等建设情况;

2、社区固定的宣传培训教育设施(教师、教具、广播、网络、宣传栏等);

3、宣传、培训、教育的程序与管理方法(职责、计划、师资、教材、方案、考核、记录等);

4、安全健康宣传教育规划及(季度)计划;

5、计划实施情况总体介绍(方式、次数等);

6、安全社区骨干人员培训情况;

7、对从业人员职业安全、健康教育情况。

可以打破框架,重新组织,只要把必要的要素叙述完毕即可。第6节 应急预案与响应

1、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2、应急计划制定情况;

3、应急队伍建设情况;

4、应急设施配备情况;

5、符合实际的自救互救知识、应急培训与演练。第7节 监测与监督

1、监测与监督的方法、机制

2、监测与监督的内容

3、监测与监督结果的运用等 第8节 事故与伤害记录

1、事故与伤害收集、汇总、分析的渠道和方法

2、事故与伤害信息收集的内容和标准

3、事故与伤害信息分析结果的运用 第9节 安全社区创建档案

1、档案管理机构及责任人

2、档案收集的内容及标准

3、档案管理的机制及要求 第10节 预防与纠正措施

1、预防与纠正所针对的不符合项(问题)信息的收集及其标准

2、预防与纠正措施的实施、责任等

3、预防与纠正措施结果的评估

4、列举几个实例

第11节 评审与持续改进

1、评审的方法及实施过程

2、评审的结论(三年相关数据的对比)

3、持续改进计划

第四章 结束语

常用格式

(二)1.社区简介 1.1.社区概况

1.1.1.社区结构(地理位置、辖区面积、下辖村居等); 1.1.2.人口信息(数量、性别分布、年龄分布、职业分布、户籍〔外来人口数〕等);

1.1.3.社区单位分布(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院校、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职能部门等,主要体现社区资源); …………………………………………………………………等 1.2.区域特点

1.2.1.区域特点和社区特点(安全形势、特点和工作重点等); 1.2.2.生产经营单位分布包括九小场所分布(按规模分布,按危化、机械加工、纺织、农副产品加工、商贸、客货运营等企业类型分布,主要体现对重点单位的监管;必须写明九小场所的数量及其结构〔餐饮、娱乐、宾馆、危化品经营〕等); 1.2.3.安全管理机构及安全管理队伍情况;

1.2.4.安全特征或影响安全的重要因素(地域特点所反映出的安全特征,如:山区的地质灾害,濒海临河的涉水安全等;居家环境的特征,如:开放式无人管理的老旧小区、棚户区、纯农村生活环境等,主要体现居家生活环境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等

1.3.相关荣誉

………………………………………………………………… 2.创建历程 2.1.创建背景 2.2.启动

2.3.主要历程(主要思路、重要事件、重大节点、阶段性标志)等。

3.安全社区建设情况 3.1.组织机构及职责

3.1.1.组织机构建设情况(含图)3.1.2.各机构工作职责 3.1.3.工作制度建设情况 3.1.4.安全社区建设目标和计划 3.1.5.组织机构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3.1.6.资金投入情况 3.2.信息交流与全员参与 3.2.1.信息交流 3.2.1.1.外部交流情况 3.2.1.2.内部交流情况

3.2.1.2.1.内部信息交流制度或机制建设情况 3.2.1.2.2.内部信息交流的载体和渠道

3.2.1.2.3.内部信息交流开展的主要活动 3.2.1.3.全员参与情况

3.2.1.3.1.全员参与的平台、机制和载体

3.2.1.3.2.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情况和参与创建工作的情况 3.2.1.3.3.全员参与的主要活动开展情况 3.3.事故与伤害风险源辨识及其评价 3.3.1.辨识的方法及其实施过程 3.3.2.每种方法的数据分析及其结论 3.3.3.社区诊断的综合结论 3.4.安全促进工作开展情况 3.4.1.道路交通安全促进 3.4.1.1.情况介绍

3.4.1.1.1.道路交通基本情况

3.4.1.1.2.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3.4.1.1.3.风险源辨识及其评价中得出的关于本领域的结论 3.4.1.2.预防目标和计划 3.4.1.2.1.目标 3.4.1.2.2.计划 3.4.1.3.安全促进项目 3.4.1.3.1.XXX安全促进项目 3.4.1.3.1.1.背景介绍(立项依据)

3.4.1.3.1.1.1.本项目所针对问题的基本情况

3.4.1.3.1.1.2.风险源辨识得出的关于本项目的数据分析 3.4.1.3.1.1.3.容易发生事故和伤害的原因分析 3.4.1.3.1.2.主要措施 3.4.1.3.1.3.实施效果

依次类推,把本领域的项目介绍完毕

………………………………………………………………… 3.4.1.4.道路交通安全促进效果 本领域综合的三年数据对比或相关证据

其他领域依次类推,把开展促进工作的所有领域叙述完毕 ………………………………………………………………… 3.5.宣传教育与培训

3.5.1.宣传教育机构、人员、组织等建设情况;

3.5.2.社区固定的宣传培训教育设施(教师、教具、广播、网络、宣传栏等);

3.5.3.宣传、培训、教育的程序与管理方法(职责、计划、师资、教材、方案、考核、记录等);

3.5.4.安全健康宣传教育规划及(季度)计划; 3.5.5.计划实施情况总体介绍(方式、次数等); 3.5.6.安全社区骨干人员培训情况;

3.5.7.对从业人员职业安全、健康教育情况。

可以打破框架,重新组织,只要把必要的要素叙述完毕即可。

3.6.应急预案与响应

3.6.1.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3.6.2.应急计划制定情况; 3.6.3.应急队伍建设情况; 3.6.4.应急设施配备情况;

3.6.5.符合实际的自救互救知识、应急培训与演练。3.7.监测与监督

3.7.1.监测与监督的方法、机制 3.7.2.监测与监督的内容 3.7.3.监测与监督结果的运用等 3.8.事故与伤害记录

3.8.1.事故与伤害收集、汇总、分析的渠道和方法 3.8.2.事故与伤害信息收集的内容和标准 3.8.3.事故与伤害信息分析结果的运用 3.9.安全社区创建档案 3.9.1.档案管理机构及责任人 3.9.2.档案收集的内容及标准 3.9.3.档案管理的机制及要求 3.10.预防与纠正措施

3.10.1.预防与纠正所针对的不符合项(问题)信息的收集及其标准

3.10.2.预防与纠正措施的实施、责任等

3.10.3.预防与纠正措施结果的评估 3.10.4.列举几个实例 3.11.评审与持续改进

3.11.1.评审的方法及实施过程

3.11.2.评审的结论(三年相关数据的对比)3.11.3.持续改进计划

4.结束语

常用格式

(三)第一章 社区简介

第1节 社区概况

1、社区结构(地理位置、辖区面积、下辖村居等);

2、人口信息(数量、性别分布、年龄分布、职业分布、户籍〔外来人口数〕等);

3、社区单位分布(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院校、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职能部门等,主要体现社区资源); …………………………………………………………………等 第2节 区域特点

1、区域特点和社区特点(安全形势、特点和工作重点等);

2、生产经营单位分布包括九小场所分布(按规模分布,按危化、机械加工、纺织、农副产品加工、商贸、客货运营等企业类型分布,主要体现对重点单位的监管;必须写明九小场所的数量及其结构〔餐饮、娱乐、宾馆、危化品经营〕等);

3、安全管理机构及安全管理队伍情况;

4、安全特征或影响安全的重要因素(地域特点所反映出的安全特征,如:山区的地质灾害,濒海临河的涉水安全等;居家环境的特征,如:开放式无人管理的老旧小区、棚户区、纯农村生活环境等,主要体现居家生活环境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等

第3节 相关荣誉

…………………………………………………………………

第二章 创建历程

第1节 创建背景 第2节 启动

第3节 主要历程(主要思路、重要事件、重大节点、阶段性标志)等。

第三章 安全社区建设机构

第1节 组织机构建设情况(含图)第2节 各机构工作职责 第3节 工作制度建设情况 第4节 安全社区建设目标和计划 第5节 组织机构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第6节 资金投入情况

第四章 安全促进工作开展情况

第1节 事故与伤害风险源辨识及其评价

1、辨识的方法及其实施过程

2、每种方法的数据分析及其结论

3、社区诊断的综合结论 第2节 安全促进项目

1、道路交通安全促进(1)情况介绍 ①道路交通基本情况

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③风险源辨识及其评价中得出的关于本领域的结论(2)预防目标和计划 ①目标 ②计划

(3)安全促进项目 XXX安全促进项目 ①背景介绍(立项依据)A、本项目所针对问题的基本情况

B、风险源辨识得出的关于本项目的数据分析 C、容易发生事故和伤害的原因分析 ②主要措施 ③实施效果

依次类推,把本领域的项目介绍完毕

…………………………………………………………………(4)道路交通安全促进效果

本领域综合的三年数据对比或相关证据

其他领域依次类推,把开展促进工作的所有领域叙述完毕

…………………………………………………………………

第五章 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机制

第1节 信息交流与全员参与

1、信息交流(1)外部交流情况(2)内部交流情况

①内部信息交流制度或机制建设情况 ②内部信息交流的载体和渠道 ③内部信息交流开展的主要活动

2、全员参与情况

①全员参与的平台、机制和载体

②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情况和参与创建工作的情况 ③全员参与的主要活动开展情况 第2节 宣传教育与培训

1、宣传教育机构、人员、组织等建设情况;

2、社区固定的宣传培训教育设施(教师、教具、广播、网络、宣传栏等);

3、宣传、培训、教育的程序与管理方法(职责、计划、师资、教材、方案、考核、记录等);

4、安全健康宣传教育规划及(季度)计划;

5、计划实施情况总体介绍(方式、次数等);

6、安全社区骨干人员培训情况;

7、对从业人员职业安全、健康教育情况。

可以打破框架,重新组织,只要把必要的要素叙述完毕即可。第3节 应急预案与响应

1、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2、应急计划制定情况;

3、应急队伍建设情况;

4、应急设施配备情况;

5、符合实际的自救互救知识、应急培训与演练。第4节 监测与监督

1、监测与监督的方法、机制

2、监测与监督的内容

3、监测与监督结果的运用等 第5节 事故与伤害记录

1、事故与伤害收集、汇总、分析的渠道和方法

2、事故与伤害信息收集的内容和标准

3、事故与伤害信息分析结果的运用 第6节 安全社区创建档案

1、档案管理机构及责任人

2、档案收集的内容及标准

3、档案管理的机制及要求 第7节 预防与纠正措施

1、预防与纠正所针对的不符合项(问题)信息的收集及其标准

2、预防与纠正措施的实施、责任等

3、预防与纠正措施结果的评估

4、列举几个实例

第六章 评审与持续改进情况

1、评审的方法及实施过程

2、评审的结论(三年相关数据的对比)

3、持续改进计划

篇3:谈网络安全框架的建设

因此计算机安全问题, 应该象每家每户的防火防盗问题一样, 做到防范于未然。甚至不会想到你自己也会成为目标的时候, 威胁就已经出现了, 一旦发生, 常常措手不及, 造成极大的损失。很多大型企业已经意识到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投入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来维护自己的网络, 而一些小型的企业或者家庭往往缺乏相应的资金以及网络管理人员, 从而忽视了网络安全这一重要问题, 本文给大家介绍一下网络安全构架的建设, 希望能给这样的企业或家庭用户些许的帮助。

1 简介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 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 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 网络服务不中断。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从广义来说, 凡是涉及到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网络安全的具体含义会随着“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从用户 (个人、企业等) 的角度来说, 他们希望涉及个人隐私或商业利益的信息在网络上传输时受到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保护, 避免其他人或对手利用窃听、冒充、篡改、抵赖等手段侵犯用户的利益和隐私。

对于网络安全需求, 我们主要考虑以下因素:a.对网关的监测和控制;b.对无线局域网的访问控制和入侵检测;c.用户管理。基于以上因素, 阐述一个管理网络安全的解决方案。

2 综述安全管理框架

为满足上述安全需求, 我们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网络安全框架。本框架是一个基于Open Service Gateway initiative (OSGi) 的网络中间件。OSGi规范为网络服务定义了一个标准的、面向组件的计算环境。将OSGi服务平台添加到一个网络设备中, 可以为其增加在网络的任何地方管理组件的生命周期的能力。软件组件可以从运行中被安装、升级或者移除而不需要中断设备的操作, 但是这些方法还有不足之处。本文使用在OSGi服务结构体系之上增加了三种网络安全服务。

一是通过对防火墙进行实时控制和监测来防止拒绝服务攻击。二是无线局域网安全服务。通过使用无线局域网来进行无线入侵检测和移动设备的访问控制。三是域控制器进行用户管理服务。

3 网络安全服务

3.1 防火墙

所谓防火墙指的是一个有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专用网与公共网之间的界面上构造的保护屏障.是一种获取安全性方法的形象说法, 它是一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结合, 使Internet与Intranet之间建立起一个安全网关 (Security Gateway) , 从而保护内部网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入, 防火墙主要由服务访问政策、验证工具、包过滤和应用网关四个部分组成,

防火墙就是一个位于计算机和它所连接的网络之间的软件或硬件 (其中硬件防火墙用的很少只有国防部等地才用, 因为它价格昂贵) 。该计算机流入流出的所有网络通信均要经过此防火墙。

防火墙对流经它的网络通信进行扫描, 这样能够过滤掉一些攻击, 以免其在目标计算机上被执行。防火墙还可以关闭不使用的端口。而且它还能禁止特定端口的流出通信, 封锁特洛伊木马。最后, 它可以禁止来自特殊站点的访问, 从而防止来自不明入侵者的所有通信。

3.2 无线网络的安全

无线网络由于其传输媒介的特殊性以及802.11标准本身的缺陷, 具有很多安全问题, 如刺探、拒绝服务攻击、监视攻击、中间人 (MITM) 攻击、从客户机到客户机的入侵、Rogue AP, flooding攻击等, 本文中仅研究了对Rogue AP的检测。Rogue AP是现在WLAN中最大的安全威胁, 黑客在WLAN中安放未经授权的AP或客户机提供对网络的无限制访问, 通过欺骗得到关键数据。无线局域网的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以为自己通过很好的信号连入无线局域网, 却不知已遭到黑客的监听了。随着低成本和易于配置造成了现在的无线局域网的流行, 许多用户也可以在自己的传统局域网架设无线基站 (WAPS) , 随之而来的一些用户在网络上安装的后门程序, 也造成了对黑客开放的不利环境。

无线局域网安全服务具备入侵检测和访问控制的能力。入侵检测系统包括代理搜集和入侵检测服务器。代理搜集监察和收集接入点信息以及通过无线网络传送数据的移动站点。收集到的数据传送给检测引擎并被转换成审计数据的格式。

当识别出无线网络攻击假冒AP之后, 应该立即采取的措施就是阻断该AP的连接, 有以下方式可以阻断AP连接:a.采用Do S攻击的办法, 迫使其拒绝对所有客户的无线服务;b.网络管理员利用网络管理软件, 确定该非法AP的物理连接位置, 从物理上断开;c.检测出非法AP连接在交换机的端口, 并禁止该端口。可以利用无线网络管理软件来完成该任务。一旦假冒AP被确认, 管理软件查找该AP的MAC地址, 然后根据该MAC地址, 找到其连接在交换机的哪个端口, 从而断开或阻断所有通过该端口的网络流量。这能自动阻止客户连接到该假冒AP, 而转为向其他相邻AP进行连接。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对于Rogue客户, 当确认客户为非法客户时, 网络管理员可以断开其网络连接。通常的做法是把非法客户的MAC地址从AP的访问控制列表 (ACL) 中去除, ACL决定哪些MAC地址可以接入网络, 那些不能接入网络。

3.3 域用户管理服务

用户管理服务向用户提供认证和授权。我们使用基于域的用户管理。域控制器中包含了由这个域的账户、密码、属于这个域的计算机等信息构成的数据库。当电脑联入网络时, 域控制器首先要鉴别这台电脑是否是属于这个域的, 用户使用的登录账号是否存在、密码是否正确。如果以上信息有一样不正确, 那么域控制器就会拒绝这个用户从这台电脑登录。不能登录, 用户就不能访问服务器上有权限保护的资源, 他只能以对等网用户的方式访问Windows共享出来的资源, 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网络上的资源。

4 结论

以上我们设计和使用了网络安全管理框架, 所使用的安全机制是、基于OSGi服务框架。这个框架的中心是综合有线和无线安全机制来保护网络免受有线或无线的攻击。为达到这个目的, 我们设计了一个基于传输的防火墙、无线网络安全等等并使之综合成一个解决方案。

篇4: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报告框架

【关键词】 海事安全管理;信息化;投入;产出

1 我国海事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海事安全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管理工作本身的缺陷,加之现代海事安全工作要求的提升和管理难度的加大,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辅助管理是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针对海事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已有一定的历史,一些国际性、国内实力较强的船代企业、海上运输企业、集装箱企业在20世纪末就已运用先进的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等手段创建海事管理平台。由于受信息资源的保密性、技术壁垒、投入资金庞大等因素的制约,信息化发展速度较慢,部分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其信息化发展往往局限于自身,无法在行业内进行普及和带头建设;部分企业虽有信息化建设,但碍于庞大的投资及维护费用,未能发挥信息化的本质价值,海事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有效的发展环境。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的结合。海事安全管理借助当前互联网大好发展机遇及优良的技术基础,可以实现整体管理在水平、技术、效率等方面的提升,真正提高海事相关作业活动的安全系数,减少事故损失及人员伤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投资大、建设时间长、维护成本高,中小型企业及部门难以构建。因此,需要行业联手或国家相关的专项投资建设,还需要对投资资源进行合理测算和配置。

2 我国海事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 必要性

在海事安全管理工作中,有关信息化建设已经历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全球定位系统、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已经在船舶运营中得到普及。国际大型船舶企业、石油企业、船舶组织、海事监管部门[1]在海事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上投入较大,马士基航运公司长期致力于国际航线安全水平的提升,其旗下的国际船舶运输信息化程度高,船舶对突发情况的响应速度较快;法国达飞轮船有限公司、日本邮船有限公司、川崎汽船株式会社等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部分船舶及国际航运企业信息化投入占其总投资的比例高达30%。在国内,航运、船舶企业也正大力探索信息化建设,中海集团、中远集团都在探索建设信息化系统平台,并对其所属或租用的船舶及设施进行有效管理。

海事安全管理工作涉及海事基础信息(海事活动的环境、船舶、码头、船员等)的收集和分析、海事设施的调配和优化(船舶航线的优化、船舶搭载物资的合理配置、船员配置、新建海事设施规模的选择、码头等终端的选址)、安全建设和投入(管理人员、安全投资、建造技术等)、安全操作和安全管理(技术标准、安全规范、检查表、有害因素辨识、风险预警等)等。海事安全管理所包含的要素组建成为一个专业的数据库,有关挖掘数据库的解读和有效挖掘是提升海事安全管理质量、削弱人为主观意识的重要手段,而对数据库的有效分析则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因此,海事安全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1)信息化建设可弥补人为管理的不足,削弱主观意识。海事安全管理工作需要较多的决策,而决策的制订往往受决策者主观意识的影响。信息化系统通过数据库对整个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梳理,利用大数据分析对现有管理资源进行更优化的利用,绘制更加优化、合理的技术路线图,提升响应速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人为决策的主观性不足。

(2)信息化技术是深度挖掘海事活动内在规律的手段。信息化技术可以通过深度挖掘数据库资源,分析海事相关活动的内在规律。例如,在识别某项海事活动风险有害因素时,可以依托统计学基础及事故树理论,梳理出该活动所涉及的风险因素,通过历史事故分析,对各有害因素的风险等级进行界定,如此,则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有害因素的风险。随着海事活动技术要求的不断提升,现代海事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更多,挖掘内在规律,使用正确方法、正确技术进行管理和风险处理,是减少海事安全事故的保障,也是海事安全管理的必经之路。

(3)信息化建设应立足于整个行业,不应局限于单个企业内部。信息化的建设需要整个行业甚至跨行业的合作开发,在信息化建设完成后,可以在整个行业进行推广,其所用的分析工具、所建设的大数据库资源,可以从单个企业拓展到整个行业,实现有效信息的共享,降低重复建设费用,提升数据挖掘和使用的水平。如此,既可以避免单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因投资不足而未达到理想的水平,同时可以通过整个行业的资源优势,实现整体开发速度和质量的提升,最终提高整个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3 我国海事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路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海事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工作是建立专业的数据库。数据库既包括海事活动所涉及的设施信息、历史事故数据等静态信息,也包括船员、海况等动态信息。数据库的建立需要利用专业的计算机处理技术,以便于数据的调用、丰富及分析使用。海事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结构见图1。

信息化建设的第二步骤则是处理技术的选择和使用。数据库的挖掘是海事安全管理质量提升的关键,由于传统海事安全管理对海事相关活动的内在挖掘存在局限,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则显得尤为重要。有效提升传统的管理水平,关键在于技术方法的运用,常用的技术手段包括云计算、系统工程、最优化算法及统计学,通过数据库资源,结合海事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仿真模拟。[1]

信息化建设投资需要结合海事安全管理水平目标,对标进行信息化建设投资,投资的大小直接影响管理水平的提升程度,继而影响海事活动的风险及损失降低的大小。这属于投入-产出经济学问题,符合经济学投入-产出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具有海事安全管理领域的特点(见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随着信息化建设投资的不断增加,事故及风险降低所产生的价值也在相应地增加。然而,受技术、管理水平等局限,当安全系数达到一定程度后,海事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所需要的成本投入将呈现指数递增;当投入成本达到某一值时,成本与产出相等,即图2中的Sm点;当投入成本超过了该点后,虽然安全性仍在提高,但整体安全经济效益开始为负(即产出小于成本)。因此,Sm所对应的安全性为最佳。信息化建设需要重点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并做到投资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用。

信息化建设第三步为效果的生成阶段。通过前期数据库的建立和分析,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具体表现在海事安全管理质量的提升、安全系数的增加、风险的降低、成本的减少。例如,在对某项海事活动的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后,根据各要素风险等级进行安全投入,使安全投入能够更优化地使用;通过船舶的分布及路径的优化,有效调配海上船舶,可减少船舶空载、交叉运输,提升船舶运率,降低运输风险。

通过信息化建设,最终实现安全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有效降低风险及事故的发生率,减少损失。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法研究信息化建设投入(安全投入)与产出(损失减少)的关系,运用安全经济学优化信息化建设投资,既可以避免因投资不足而无法满足安全管理的需要,同时可以减少投资浪费。

4 结 语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以及国内海运、海上资源勘探开发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海事安全管理工作面临更大的技术难题和挑战,思考并提升海事安全管理水平是必然的选择,是保障海事活动及相关经营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海事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属于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涉及的要素多、技术难度大,数据库的建设需要开展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数据库的处理需要结合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运筹学、最优化方法、系统工程学等,同时需要结合海事安全管理的行业特点。海事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应立足于整个行业,破除企业间技术、信息的壁垒,寻求整体管理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篇5:社区走访报告框架

第一部分:概况

陈述调查必要的背景材料、时间、地点、调查区域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等)、参与调查的志愿者人数、调查的方法、接受访谈者的基本情况等需要提前说明的客观事实以及需要提前说明的情况。

请分条列出。

第二部分:调查结果反馈

1.历史与文化。

2.与水有关的情况:水的来源、生活污水排放、农业用水、村庄边的河流、养殖场等。

3.看到的问题以及对于问题解决的建议。

4.其他在调查中发现的任何值得提及的情况。

以上有多少写多少,如果没有,则不写。

第三部分:总结

自己的收获以及对于以后开展类似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总体要求:

篇6: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报告框架

调研报告

佛山市委、市政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村镇,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心下移,提出建立镇(街道)、办事处(管理处)行政服务中心的部署,使基层政府的行政和公共服务更贴近群众、方便群众,使政府服务网点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均等化,更好的为村居自治、自主组织服务。全市各区、镇、办事处村居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如火如荼,现已完成全市五区767个村居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为了掌握目前各基层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实际运作情况,佛山市村(居)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专题调研课题组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4月27日对已建成的村(居)行政服务中心进行了系列摸底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我市村(居)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一村(居)一中心模式对村民的影响

(二)村(居)行政服务中心的实际建设情况

 硬件情况

办公设备

挂牌情况

办事指南

信息共享系统

······

 软件情况

工作制度

业务素质

激励措施

······

(三)村(居)行政服务中心的实际运作情况(模式)

 运行模式

 组织架构

第1页,共2页

 人员管理考核及培训情况

 人员配备情况

 各区运行经费来源、工资水平

 窗口设置情况

 进驻事项业务量情况

 即办承办事项情况

 事权下放情况

 各机构沟通情况

·······

二、我市建设村(居)行政服务中心的经验和做法(各区村(居)中心建设的经验和值得借鉴的做法)

三、我市村(居)行政服务中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一村(居)一中心模式存在的问题

(二)事权下放问题

(三)经费支出问题

(四)部门间的协调问题

(五)······

四、完善我市村(居)行政服务中心运行的对策和建议

(一)村(居)中心模式的探讨

(二)需要配套的政策

(三)······

篇7: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报告框架

实验教学档案是指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从事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管理所留下历史记录和经验总结。包括现在和过去的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在实验教学管理和实验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原始记录。实验教学档案管理的分类及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一、政策法规类:

包括各级主管部门制订、印发的有关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政策、文件、评估方案、细则及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体制、实验教学质量评估方案等;(未出台新的前长期保存)

二、实验室管理类

1、包括实验室基本情况(实验室、仪器室的个数、面积、建设年份;仪器橱架的个数、容积;实验桌凳、水、电、通风设施的配套数;各科实验仪器的配备达标情况、各种统计报表 等)(不经常填写,可反映学校不同时期的装备情况,建议永久保存)

2、实验人员档案(姓名、性别、年龄、所学专业、从事专业、工作时间、从事实验教学、管理的时间等)。(不经常填写,分年度统计长期保存)

3、学校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领导小组名单。(不经常填写,分年度长期保存)

4、学校实验室、实验教学工作计划、总结;(分学期、学年编制装订,保存近三年)

5、学校研究实验室、实验教学工作的会议记录;

6、仪器账目明细(有变化及时记录,长期保存)

7、教学仪器说明书(永久保存)

三、实验教学管理类:

1、学校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领导小组名单(要求同上)

2、实验教师档案(姓名、性别、年龄、所学专业、从事专业、工作时间、从事实验教学、管理时间等)(要求同上)

3、实验项目汇编(也称实验总目录);(除教材变化需更新外长期保存)8、4、学科教师实验教学计划(附进度表);(分学期、学年编制装订,保存近三年)

5、低值易耗品盘存统计、教学仪器购置计划申请、实验通知单、教学仪器、器材借还记录、实验记录、教学仪器报废、报损记录、危险药品使用审批记录、实验室开放记录、教学仪器维护保养记录、实验课开出情况一览表等原始记录;(分学期、学年编制装订,保存近三年)

四、实验教学教研、荣誉称号类(无新内容补充可适当保存一定年限,确保档案盒不太空)

1、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的相关活动的通知及学校实际参与情况(学校安排、报名、评选、结果等材料)的记录;

2、实验教师在实验方法、实验手段、实验技术等方面的改进意见、实施情况、及实验成效;

3、学校(或教师)在各级相关会议上的经验交流材料、发表、获奖的论文等;

4、包括学校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方面取得的各级荣誉称号(时间、称号、发牌单位等)、教师、学生在实验教学、实验技能竞赛、科技发明、自制教具等活动取得的成绩(时间、获奖人、证书内容、奖次、发证单位等)的详细记录及部分证书复印件;

五、声像类:(依据学校实际确定是否设置,建议永久保存)

篇8: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报告框架

一、现行法律法规体系对监理安全责任的规定

(一) 建设行业“一法两条例”规定

从《建筑法》上看, 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职责在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施工安全的责任主要由施工企业负责, 对监理单位的安全责任没有明确规定。《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质量条例》) 第七十四条明确了对监理单位降低工程质量标准, 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处罚措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安全条例》) 明确规定“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 并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承担监理责任。”

(二) 《安全生产法》和《刑法》中的规定

《安全生产法》主要强调了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责任, 还明确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对安全监督管理的职责, 没有对建设工程监理单位的安全责任做出规定。《刑法》 (2005年2月28日修正) 第137条规定:“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 降低工程质量标准, 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 对直接责任人员, 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 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

(三) 监理单位承担安全责任的依据

1) 国家法规《安全条例》的直接规定;

2) 委托监理合同中包含安全监理的内容。

二、监理安全责任分析

从承担法律责任的角度看, 建设工程监理的安全责任可以分为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另外, 也有人按照建设监理主观行为方面划分为过失责任、渎职责任、未尽职责任等。

(一) 从安全责任的内涵上划分

1) 工程实体安全责任。工程实体安全是指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要确保工程实体的安全性能, 要满足必要的可靠度和质量标准, 本质上讲属于产品安全范畴。《质量条例》和《刑法》中关于监理的安全责任均指工程实体质量安全责任。2) 施工措施安全责任。施工措施安全是指施工单位在施工安装过程中要确保施工措施与行为的安全, 是一种施工过程安全责任。施工措施、设施的设计、施工、使用、拆除等都由施工单位负责, 费用从措施费中计取, 它属于施工单位为了完成合同内容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或组织措施。

(二) 从建设监理单位行为划分

1) 由于不作为引起的安全责任。《安全条例》第五十七条规定了对监理单位下列不作为行为的法律责任:未对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审查的;发现安全事故隐患未及时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或暂时停止施工;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 未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的;未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理的。

2) 由于不当作为引起的安全责任。主要有以下表现:与建设或施工单位串通, 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的;将不合格的建设工程按照合格工程验收的。由上述行为引发安全事故的, 监理单位要承担相应安全责任。对上述行为的法律责任在《建筑法》和《质量条例》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三、监理安全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现行法律、法规的不协调性

法律的产生一般是滞后于实践的。由于各部法律制定的时间不同, 调整的范围不同, 造成《建筑法》、《安全生产法》、《质量条例》、《安全条例》和《刑法》在建设工程监理安全责任方面的规定并不一致。

(二) 各种规范性文件的不协调

目前, 建设工程监理工作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现行法律法规, 二是建设单位的授权。《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工程建设监理委托合同示范文本》《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这些规范性文件与现行法律一道, 为建设工程监理的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工作程序、权力、义务、责任等提出了要求。虽然监理的安全责任来源于法律要求, 但是两种合同示范文本上都未体现监理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 这除了与法律要求不协调外, 也不利于建设单位对监理工作进行考核。

(三) 监理单位自身方面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监理安全责任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监理安全责任防范机制缺失;2) 监理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 安全责任制度不完善;3) 专业安全管理方面的人员培训缺乏。

四、针对监理安全责任的宏观与微观对策

(一) 国家宏观管理方面

1) 法律法规体系的协调。为了更有效地贯彻国家安全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国家应该对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作出修订, 保证法律体系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完善监理安全责任的法理依据。同时, 国家相关部门还应该对《建设工程监理规范》和两种合同的示范文本作出相应调整。

2) 出台易操作的安全监理深度规定文件。例如国家电力公司在2000年4月16日发布的《关于加强电力建设安全工作的几点意见》, 云南省2005年7月1日起实行《云南省建设工程安全监理实施细则》, 都对安全监理作了一些规定。但是这些行业和地区规定所要求的内容、深度要求并不相同, 且只在本行业、本地区实施, 法律效力低。

为了更好地贯彻《安全条例》, 国家应该出台全国性的安全监理方面的实施细则:统一全国安全监理的标准;对安全监理工作深度作出要求;作为判定监理安全责任的依据, 为了提高安全监理细则或实施办法的法律效力, 最好以建设部令的形式发布。

(二) 监理单位微观对策方面

1) 健全组织机构, 完善规章制度;2) 加强专业安全监理人员培训。

(三) 监理安全责任方面应避免的倾向

由于监理单位安全责任与权利、利益之间的严重不对称性, 监理单位很难承担过细、过多的安全责任。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 要合理区分施工单位安全责任与监理安全责任, 避免安全监理工作过细以致成为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应该充分发挥施工单位作为安全生产主体的安全管理职责, 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安全技术措施的审查应侧重程序性审查与符合性审查。要以事实为依据, 以《安全条例》为准绳, 客观公正地进行处理, 避免监理单位的安全责任无限扩大。

摘要:根据现有法律法规, 归纳了建设工程监理安全责任的法律规定, 对安全责任性质进行分析, 指出现有法律法规的协调性、安全监理的深度、安全审查、监理费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国家宏观管理和监理单位微观对策方面提出建议。

篇9:XML安全加密技术框架

关键词: XML;XML加密;XML数字签名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6-30897-02

Scheme of XML Data's Encryption Technology

WU Qi-mi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Hechi University,Yizhou 5463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s pointing on the XML-Security problems,and a scheme was designed for the XML's secure transmission which is being used in a application system,by researching the XML encryption and XML signature.This scheme provided a protection for the XML,which also can enhance the security of the data.

Key words:XML; XML encryption; XML signature

1 前言

安全性领域是一个快速增长的领域。随着网络的爆炸性的发展,其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利用像Internet这样的公开性网络进行通信或者商业活动时,如何保证信息在通信中的保密性、完整性并能得到认证,是Internet实用化的关键。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利用XML来传输结构化数据,文档的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XML的优势来自于它的语义和结构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也正是这些优点引入了一些与其他文件安全问题不同的XML数据文件安全问题。当今,为XML数据安全提供保障的关键技术是XML加密,XML签名等。如何把这些技术合理,高效的应用到实际当中去,为网络间的信息交换提供有力的支持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XML应用系统的安全加密方案,一方面使用XML加密来保障数据的安全,另一方面使用数字签名方式来保障数据的安全传输。

2 XML的特点及其在网络服务程序中的应用

XML从总体来讲,具有以下的特点:

自描述性:XML允许自定义标签(tag),并且这些标签可以说明数据的语义,而不是HTML中的格式说明。

独立于平台和应用:XML的文档内容是基于UNICODE的文本,适于网络的传输。

半结构化:XML数据可以用 DTD或者Schema来规范;同时XML表示的是一种层次型的数据,因此比传统的数据库更适合描述现实中的信息。

机器可处理的(machine processable):相对于完全无规则的文本,计算机很容易处理XML文档,同时相对于无法表示语义的HTML文档,计算机很容易理解XML文档的语义,并且这种可读性对人同样适用。

可扩展性:XML是一种元标记语言,可用来定义各种实例标记语言标准,用户可以为数据定义它们自己的词汇表,从而定义数据的处理方式。

按W3C标准,典型WEB通信程序层次结构如图1。

在XML基础上发展起来的Web服务(Web Service)是一种革命性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它使用基于XML的消息处理作为基本的数据通讯方式,消除使用不同组件模型、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的系统之间存在的差异,使不同类系统能够作为计算网络的一部分协同运行。开发人员可以使用像过去创建分布式应用程序时使用组件的方式,创建由各种来源的Web服务组合在一起的应用程序。由于Web服务是建立在一些通用协议的基础上,如HTTP(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WWW服务程序所用的协议),SOAP (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简单对象访问协议),XML, WSDL( 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Web服务描述语言),UDDI ( 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通用描述发现和集成协议)等,这些协议在涉及到操作系统、对象模型和编程语言的选择时,没有任何倾向,因此Web服务将会有很强的生命力。不管是B2B,B2C还是P2P形式的系统,其WEB服务的核心都可以按图1实现。

图1 Web通信程序层次结构

3 XML加密技术

3.1 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也就是利用技术手段把重要的数据变为乱码(加密)传送,到达目的地后再用相同或不同的手段还原(解密)。

加密包括两个元素:算法和密钥。一个加密算法是将普通的文本(明文)与一窜数字(密钥)的结合,产生不可理解的密文的步骤。密钥由位序列(数字)组成,密钥和算法对加密同等重要。密钥加密技术的密码体制分为对称密钥体制和非对称密钥体制两种,他们使用的算法叫对称算法和非对称算法,非对称算法又叫公开密钥算法(简称“公钥算法”)。相应地,对数据加密的技术分为两类,即对称加密(私人密钥加密)和非对称加密(公开密钥加密)。

XML数据的加密与传统的数据加密相比有如下特点:可以对整个文档进行加密、也可以对XML文件中元素和元素内容进行加密,基于XML文件传输的数据中有着更灵活的安全机制。

在国外,对这种技术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国内对于XML技术的应用研究以及XML安全方面问题的研究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都不够深入,应用也不是十分的广泛。然而,XML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不可阻挡的趋势。XML以及XML安全技术一定渐渐的被人们所接受,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目前已经存在一些工作在Internet加密和安全协议,如安全套接字层(Secure Socket Layer,简写SSL)、传输层安全性(Transport Layer Security,简写TLS)和IP安全性(IP Security,简写IPSec),这些协议能够被用于在两个通信应用程序之间保护隐私和确保数据的完整性。XML加密与上述协议在两个方面存在差异。第一个差异是:如果使用XML加密,我们可以选择加密那些真正需要加密的XML元素,而其他不重要的元素则不会被加密。第二个差异是:XML加密既可用于加密直接传送给另一个应用程序的数据,也可用于加密许多应用程序通过存储介质所访问的数据。相反,诸如SSL,TLS和IPSec之类的协议从总体上加密两个通信应用程序之间所使用的整个连接,但不能用于加密数据存储。XML加密并不能替代这些己有的安全协议,不过它能解决完全不同类型的安全性问题。下面是XML加密能够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

(1)只加密结构化数据的特定子集

(2)加密多个通信方能访问的结构化数据存储

3.2 XML加密方案

XML加密组合对称和非对称算法。对称算法用于XML数据元素的批量加密,非对称算法用于安全地交换对称密钥。下面给出接收和发送加密的XML数据消息时的一个方案:如图2。

图2 XML加密过程图

以上XML加密用XML格式来表示加密结果,提供了一个标准的处理模型。这种标准的表示格式和处理模型支持互操作性,从而有助于加密文档的交换。

4 XML数字签名(digital signature)

对数据进行加密只解决了传送信息的机密性问题,而防止他人对传输的数据进行破坏(数据完整性),以及如何确定发信人的身份(身份的确定性)还需要采取其它手段,这一手段就是数字签名。在公钥加密中,用公钥进行加密操作,同时使用私钥进行解密。而在数字签名中,用私钥加密原始数据的消息摘要,同时使用公钥进行解密,然后再重新计算这个消息摘要并检查数据是否被篡改。

XML签名提供的功能:

XML签名能用于任意数据,这些数据可能位于指定XML文档的内部或外部 XML签名为数据提供下列的性能:

(1)完整性:由于对数据进行签名,所以能够保证数据不被篡改或者没有讹误。

(2)身份验证:保证数据来自签名者。

(3)不可抵赖性:保证签名者承认文档内容。

XML数字签名的生成过程如图3 。

图3 XML数字签名的生成过程

5 应用程序XML加密框架

应用程序XML加密框架如图4,其中加密模块见图2,数据签名见图3。

图4 应用程序XML加密框架

6 总结

XML安全技术是与XML技术最好的结合,XML安全技术尽管是一门较新的技术,但是它具有灵活,方便,安全等特点,同时它也是与XML数据结合效果最好的安全技术。正因为如此,由于各种数据生成,传输,处理,全部采用的是XML技术,所以为了更好的加强XML数据的安全性,本人选择了使用XML安全技术。有着传统的安全技术基础,又有着适应新技术的改进。为基于XML开发的应用系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安全加密解决方案。尽管XML加密处理了许多加密中的问题并且使它在Web服务中的使用更为简便,但它的确也存在着一些限制。如(1) XML加密的语法和处理模型非常复杂,如果没有适当的实现工具来支持,则应用程序发现使用XML加密很困难。(2) XML加密没有为加密和解密提供标准的编程API或者Web服务模型。这对于那些跨平台的应用程序来说可能会产生可移植性的问题,因为应用程序的代码由专用供应商的API决定。这也是我今后一段时间重点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韦琳娜,张连宽,段新东.XML数字签名和传统数字签名的对比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4(10):16-20.

[2]王浩川,孙挺.数字签名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中州大学学报,2001(1):77-79.

[3]禄凯,唐小梅,马明武.加密技术在Web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电讯技术,1999(4)63-67.

篇10:锚杆框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

锚杆框架(高边坡防护施工)专项安全施工方案

为确保本坡段在锚索框架防护的过程中各工艺的施工安全,预防事故发生,保障职民工生命财产安全。结合实际施工条件,我部特制定以下专项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坡段由于受断层构造的影响,YK139+403~YK139+470段边坡欠稳定性,边坡高度虽然不高,但是边坡开挖后极易产生滑移。YK139+355~YK139+405边坡,边坡地质情况相对较好,但是受地形限制,边坡坡率较陡,同时变质岩岩性差。

二、现场的安全管理

1.对重大危险要采取“两个控制”,即前期控制,施工过程控制。前期控制:工程开工前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时,针对工程的各种危险源,制定出防控措施。施工过程控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各项操作规程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施工和监督检查,认真落实整改。

2、加强安全生产的综合管理。认真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杜绝一切人为事故的发生。加强对员工队伍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作业人员素质和安全生产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安全责任意识,加强安全专业知识培训。严格加强各种危险源预防管理工作,结合工程特点,针对确认的危险源实施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3、切实加强安全交底制度的落实交底必须在施工作业前进行,任何项目在没有交底前不准施工作业。交底工作一般在施工现场项目部实施。交底必须履行交底人和被交底人的签字模式,书面交底一式三份,一份交底给被交底人,一份附入安全生产台帐备查,一份交底给工程质检科。被交底者在执行过程中,必须接受项目部的管理、检查、监督、指导,交底人也必须深入现场,检查交底后的执行落实情况,发现有不安全因素,应马上采取有效措施,杜绝事故隐患。

三、脚手架搭设方案

㈠ 地基与基础

1、脚手架地基与基础的施工,根据脚手架搭设高度,原土或回填土必须事先进行夯实,(地基能承受0.8kg/c㎡的压力)后用C20砼浇筑厚度大于10cm硬化,2m平面沿杆基础周边位置,基础和能承受上澡结构荷载。

2、脚手架底面标高高于自然地坪50mm3、立杆基础外侧设置截面20cm×20cm的排水沟。

㈡ 脚手架设计尺寸

1、脚手架底步距为2m,其余每步为1.8m。

2、立杆纵距为1.5m,横距为1.2m。

3、踢脚杆、防护杆从

件连接,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纵向水平接头设置相互错开不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最近主节点的距离不大于纵距的1/3。

2、纵向搭接长度不小于1米,并等间距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搭接纵向水平杆杆端的距离不小于100mm。

3、纵向水平杆的各节点处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横向水平杆上。

4、横向水平杆的各个节点处必须设置并采用直角扣件扣接且严禁拆除。

5、脚手片必须垂直于墙面横向铺设,满铺到位,不留空位。四角用18铁丝双股并联绑扎,固定在纵向水平杆上,要求绑扎牢固,交接处平整,无空头板。

6、脚手片底层满铺,中间每隔三层,操作层的上下层顶层都必须满铺。

7、脚手片外侧自第二步起必须设1.2m高同材质的防护栏和30cm高处的踢脚杆。㈣ 立杆

1、每根立杆垂直稳放在垫板上。

2、脚手架里立杆距离墙体净距为20cm,大于20cm处的须铺凤站人脚手片,并设置平稳牢固。

3、脚手架怕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离底座上不大于200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亦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伸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高低差不小于1m。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小于500mm。

4、立杆必须用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

5、立杆接长除顶层步可采用搭接外,其余各层各步接头必须用①、对接扣件连接。对接、搭接均须符合下列规定。

立杆上的对接扣件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相互错开,不设置在同步内,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小于500,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大于步距的1/3。

②、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应采用不小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应小于100mm.㈤ 搭拆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要求

搭设工艺

1、扣件式双排钢管脚手架搭设一般顺序是:里立杆→外立杆→小横杆→大横杆→扫地杆→脚手片→防护栏杆和踢脚杆→连墙杆→安全网

2、脚手架必须配合施工进度搭设,一次搭设高度不应超过相邻连墙件以上二步,保证搭设过程中和稳定性。

3、脚手架搭设中累计误差超过允许偏差,难经纠正,每搭完一步脚手架后,按规定校步距、纵距、横距、立杆的垂直度。

4、竖立杆时应由两人配合操作。大、小横杆与立杆连接时,也必须两人配合。拆除工艺

1、拆除脚手架应设置警戒,张挂醒目的警戒标志,禁止非操作人员通行和地面施工人员能行,并有专人负责警戒。

2、长立杆、斜杆的拆除应由二人配合进行,不宜单独作业,下班时应检查是否牢固,必要时应加设临时固定支撑,防止意外。

3、拆除外架前应将通道口上的存留材料杂物清除,按自上而下先装后拆,后装先拆的顺序。

4、拆除顺序为:安全网→踢脚杆→防护栏杆→剪刀撑→脚手片→搁栅杆→连墙杆

→大横杆→小横杆→立杆,自上而下拆除,一步一清,不得采用踏步式拆除,不准上、下同时作业。

四、危险源分析及相应的防范措施

1.临时用电

触电伤害:工程外侧边缘距外电高压线路未达到安全距离,用电设备未做接零或接地保护,保护设备性能失效,移动或照明使用高压,违规使用和操作电气设备,对人身造成伤害或损害。

为了加强施工现场用电管理,保障施工现场用电安全,防止触电事故发生。特制定了以下防范措施:

⑴ 施工现场专用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供电线路必须实行TN-SR 接零保护系统,同时必须做到三级控制两级保护,电箱为标准电闸箱,并采取防雨、防潮措施。

⑵ 电气设备应根据地区或系统要求,做保护接零,或做保护接地,不得一部分设备做保护接零,另一部分设备做保护接地。必须由持有合格证件的专职电工,负责现场临时用电管理及安拆。

⑶ 对新调入工地的电气设备,在安装使用前,必须进行检验测试。经检测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

⑷ 专职电工对现场电气设备每月进行巡查,项目部每月对施工用电系统、漏电保护器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查。

⑸ 配电箱设在干燥通风的场所,周围不得堆放任何妨碍操作、维修的物品,并与被控制的固定设备距离不得超过3m。安装和使用按“一机、一闸、一箱、一漏”的原则,不能同时控制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设备,否则容易发生误操作事故。配电箱应标明其名称、用途,并做出分路标志、门应配锁,现场停止作业1h 以上时,应将开关箱断电上锁。

⑹ 在潮湿和易触及带电体的照明电源必须使用安全电压,电气设备架设或埋设必须符合要求,并保证绝缘良好。任何场合均不能拖地。

⑺ 线路过道应按规定进行架空或地埋,破皮老化线路不准使用。使用移动电气工具和钻孔作业时按规定穿戴绝缘防护用品。

⑻ 凡是从事与电有关的施工作业时,必须实行电工跟班作业

2.高空作业

高空坠落:由于作业人员或装(拆)人员在高空操作时没有佩戴安全带和穿

防滑鞋一时大意而坠落造成的人身伤亡。

为了预防在施工过程中高空坠落及物体打击对人员造成的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特制定了以下安全防护措施:

①施工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技术交底。

②从事高处作业人员要定期或随时检验,发现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癫痫病者以及其他不适于高处作业的人员不得从事高处作业。严禁酒后登高作业。

③架模工衣着要灵便,禁止穿硬底鞋和带钉易滑的鞋。作业时所需的材料要事先准备齐全,工具应放在工具袋内。在人工吊送钢管、孔等物件时,工人要佩戴好安全带,底下施工工人要撤离,以防止物件在运送过程中坠落伤人。

④翻脚手板应两人由里经外按顺序进行,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挂牢安全带。

⑤钢管脚手架的外围要围护安全网以防止施工过程工人的人身安全。

3.钻孔安全作业

机械伤害:机械运转工作时,因机械意外故障或违规操作可能造成人身伤害或机

械损害。

为防止作业人员在作业时违规操作造成被喷出的碎渣打击及落物打击对人员的伤害,制定了一下安全操作规程:

(1)必须对桩机进行全面检查,特别是制动部件是否有效或失控。

(2)就位,应对钻机及配套设备进行全面检查。钻机安设必须平稳、牢固;钻架应加设斜撑或缆风绳。

(3)钻进速度应根据地质变化加以控制,以保证安全运转。

(4)要佩戴好安全防护用品以防止钻孔时飞溅出来的碎渣弄伤。

(5)必须钻头提出孔外,置于架上,不得滞留孔内。对钻机使用的电缆线要定期检查,接头必须绑扎牢固,确保不透水、不漏电;对经常处于水、泥浆浸泡处应架空搭设。挪移钻机时,不得挤压电缆线。

4.边坡作业

坍塌和滑坡:路基开挖时因施工方法不当,机械使用不当,造成的坍塌和滑坡,对人身或机械造成伤害或损害。

为防止施工过程中出现坍塌和滑坡事故,特制定防护措施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防护的地质情况进行监视:

1.锚杆防护施工前认真检查作业区的危石,确保施工队人员的安全,施工用电线路、开关设防触电设施,针对施工机械操作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非施工人员不得进入施工区,施工用的工作平台牢固可靠并设安全护栏。

2.使用前要对设备使用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技术交底和教育工作,使用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交底内容及最近操作规程操作。使用中眼经常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停止使用后切断电源并锁好电闸箱。各种机械设备必须专人专机,凡属特种设备,其操作负责人要按规定每周对施工现场的所有机械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隐患及时解决处理,确保机械设备的完好,防止机械伤害事故的发生。

3.对施工锚索防护的地质情况,施工情况等信息,要尽心动态监测,对地质有出入的应联系设计部门进行相应设计修改。高边坡监测:用于稳定性监测的位移边桩设置一般纵向每隔50-100 米左右设置一个观测断面,对于一些特殊可酌情增设观测断面。施工时,要设置坡体监测人员,如出现坡体裂痕,并立即警告要求人员撤出施工现场,停止施工。待经过设计部门检测无安全隐患后,方可恢复施工。

4.充分考虑季节性气候对高边坡施工的影响,尽量避免安排在雨季施工。所有高边坡的施工必须提前做好截水沟和排水沟,截断山体水流。排水设施必须与实际地形和临近的沟渠顺接,确保雨季排水畅通,不积水。

上一篇:席慕蓉的诗下一篇:温暖的回忆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