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帮教工作概述

2024-05-22

安置帮教工作概述(共10篇)

篇1:安置帮教工作概述

安置帮教工作概述

一、安置帮教工作的概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0647.5—2006《社区服务指南第5部分:法律服务》,术语安置帮教(helping and arrangement)定义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简称安置帮教工作,是在各级政府领导下,依靠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进行的一种非强制性的引导、扶助、教育和管理活动。

安置帮教工作的性质在我国政策法规文件中有明确规定,既有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帮教的含义,又有对刑释解教人员予以就业前过渡性安置工作的含义。

二、安置帮教工作的组织

安置帮教工作的开展依靠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早在20世纪90年代,由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牵头,成立了由司法部、公安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国家工商局、全国妇联和团中央主要负责人组成的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

并且,各级人民政府也加强了对安置帮教工作的领导,把安置帮教工作作为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制定工作措施,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定。规定安置帮教的具体工作由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各有关部门、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新闻单位、社区居民组织、村民委员会等组织和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安置帮教工作。

三、安置帮教工作的对象

安置帮教工作的对象是特定的,主要是:

(1)在刑满释放3年或解除劳教3年之内,即归正期的人员;

(2)没有生活出路的刑释解教人员;

(3)有重新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

归正期一般是指刑满释放或解除劳教3年之内这段时期,有些地方调整为刑满释放5年或解除劳教3年之内。没有生活出路的刑释解教人员通常指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有重新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通常指没有改造好的人员,暴力犯罪、恶习较深、屡教不改的人员。

四、安置帮教工作的内容

安置帮教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对服刑劳教人员进行回归社会前进行思想教育、就业技能培训;

(2)向刑释解教人员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接收单位介绍情况,移交有关档案材料;

(3)引导、扶持刑释解教人员劳动就业或解决生活出路问题;

(4)努力营造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和创业不受歧视的环境;

(5)对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帮助教育,落实预防重新违法犯罪的措施;

(6)加强调查研究,掌握本地区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后的情况,对他们跟踪调查、掌握去向,协助追逃工作,总结安置帮教经验,定期向上级报告工作,负责各项数据统计、信息反馈。

综上所述,安置帮教工作更为具体的含义是: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司法行政机关牵头组织,依靠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对国家规定期间内(刑满释放3年,解除劳动教养3年内)的刑释解教人员进行的一种非强制性引导、扶助、教育和管理活动。

摘自《安置帮教工作手册》

篇2:安置帮教工作概述

一、安置帮教工作台帐

(1)安置帮教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站)名册

(2)村、社居、企业事业单位安置帮教机构与工作人员名册

(3)安置帮教志愿者名册

(4)安置帮教协会会员名册

(5)培训中心、安置基地、安置实体名册

(6)创业典型名册

(7)安置帮教对象名册

(8)安置基地、安置实体、培训中心登记表

二、安置帮教对象档案

(1)封面

(2)目录

(3)安置帮教通知书(监所填寄的《刑满释放人员通知书》、《解除劳动教养人员通知书》、《帮教通知书》或县(市、区)司法局(安置帮教办公室)寄发的《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通知书》);

(4)监所填寄的《罪犯出监(所)鉴定表》《劳教人员出所鉴定表》;

(5)转移帮教函及回执

(6)委托帮教函及回执

(7)安置帮教协议书

(9)安置帮教责任书

(10)《教育改造矫正情况登记表》

(11)《安置帮教对象基本情况登记表》

(12)《安置帮教工作记录表》

(13)《访谈笔录》

(14)《解除安置帮教申请表》

篇3:安置帮教工作概述

一、何为安置帮教

所谓安置帮教工作, 就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了帮助出狱人 (在我国, 还应该包括被解除劳动教养的人) 成功的回归社会, 避免重新犯罪而对出狱人进行生活上的关心、就业上的安置、思想上的帮教、行为上的管理。

我国政府历来都比较重视安置帮教工作, 近年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 各地初步建立起由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指导协调, 以司法行政部门为主, 相关成员单位如监狱、公安机关、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等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安置帮教工作格局, 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事实上, 安置帮教作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制度, 是保护人权的要求, 是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 安置帮教工作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安置帮教工作的成效如何, 直接关系和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着再犯罪率的高低。另外, 随着刑法修正案 (八) 和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实施, 今后的长刑犯将逐年增加, 对于今后的罪犯改造工作和安置帮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监狱在安置帮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思想改造效果较差, 社会帮教未引起足够重视, 监狱改造质量有待提高。

现行的监狱行刑制度, 是通过将服刑人员隔离于正常社会的方式, 去追求再社会化的目标, 这就导致了行刑方式和目标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 监狱与社会信息不能畅通, 资源不能共享, 工作不能互动, 对接不够紧密, 严重制约了教育改造质量的提高。通过监狱改造, 矫正罪犯的犯罪心理、重塑健康的思想观念、提高其文化素养、培养其劳动技能等, 能够降低重新犯罪率。实践中, 监狱的罪犯改造质量虽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良好态势, 总体状况仍存在较大差距, 成为影响安置帮教工作成效的一项重要因素。

(二) 衔接管理不到位, 导致刑释人员出现脱教、漏管现象。

刑释人员脱教漏管现象普遍存在, 这与监狱与安置帮教部门的衔接管理有一定的关系。当然, 还有其他因素诸如户籍管理、拆迁、刑释人员逃避帮教等原因, 导致出现了刑释人员脱教漏管现象的发生。此类问题在全国都存在, 有相当数量的服刑人员刚释放即漏管失控。

(三) 尚未建立合理的服刑人员工资报酬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 导致刑释人员刑满释放后缺乏物质基础, 增加了刑释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难度, 并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重新犯罪率的增加。生存问题是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最直接原因。而目前的体制内, 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 不享受工资和社会保险待遇, 导致很多服刑人员在出狱后因为缺乏生活保障, 更容易走上重新犯罪的道路。

三、创新监狱工作模式、增强安置帮教工作有效性

(一) 建立出监监狱, 创新出监教育形式, 为安置帮教工作打好基础

2011年司法部明确要求有条件的省 (区、市) 要至少建立一所专门的出监监狱, 将剩余刑期较短、需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的服刑人员, 调到出监监狱集中培训。

出监监狱是主要关押余刑较短、即将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 以社会适应性训练、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 以就业指导与职业推荐为实现方式, 以增强与社会的对接, 有效降低重新犯罪率为最终目的, 具有过渡性、较低戒备性的监狱。建立专门的出监监狱, 强化对出监犯的培训、政策教育及就业、创业指导是最佳的出监教育模式。然而在目前出监监狱尚未建成的情况下, 各监狱必须充分切实做好以上所述的出监教育工作。

(二) 实现技能培训、学历教育

1. 要进一步加强服刑人员的学历教育。

监狱应鼓励和帮助服刑人员和劳教人员在改造期间从事各种文化知识学习, 开发服刑人员的智力, 具体来说, 可以采取自学、函授、监狱课堂教育等形式, 对考试合格的, 颁发学历证书。

2. 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增强刑释人员走上社会后的生存能力, 为今后的安置帮教工作打好基础。

监狱改造中要注重对服刑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 鼓励改造对象考取各种专业技能资格和等级证书, 如烹饪、缝纫、美容美发、电子加工、花木养护等, 使刑释人员有一技之长, 增强刑释人员走上社会后的生存能力。

(三) 监狱应积极建立服刑人员工资和社会保险制度, 为服刑人员重新融入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监狱要改革现行的处遇制度, 提高服刑人员的劳动报酬, 根据服刑人员的刑期长短、犯罪性质和犯罪记录、在狱内的表现、工作岗位、等来确定建立服刑人员的工资制度。另外, 对于之前未参加社会保险的服刑人员, 由监狱统一从罪犯的劳动报酬中拿出部分为其办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 而对于之前已经办理社会保险的人员, 则在服刑期间由监狱从罪犯的劳动报酬中提取一定比例, 继续统一为罪犯缴纳。在保险的金额比例上应当与社会保险无任何区别, 并且由监狱和服刑人员户籍所在地或者居住地劳动保障部门建立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接续手续, 以便在其走上社会之后, 能够为服刑人员将来重新走上社会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

(四) 监狱应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工作衔接, 实现教育改造和安置帮教工作的一体化

监狱应当加强与社会相关部门的衔接工作, 具体来说,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加强监狱与社会的信息沟通, 通过社会帮教来提升罪犯改造质量。

2. 监狱还应当通过认真开展出监罪犯的质量评估工作, 提出安置帮教工作建议, 为罪犯刑释后接茬帮教提供依据。

3. 监狱还应当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等部门的沟通与配合, 联合开展就业、创业指导与推介, 帮扶刑释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等, 尽可能的为刑释人员走上社会提供帮助, 防止其重新犯罪。

总之, 监狱应当继续致力于教育改造与安置帮教一体化, 积极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无缝对接, 协助社会有关部门做好安置帮教工作, 尽最大可能防止脱教、漏管现象的发生。

另外, 还应加强监狱与司法行政机关之间的信息反馈管理系统。刑释人员的改造质量如何, 只有根据出监后的表现才能综合评定。因此, 监狱应该加强同地方司法行政机关的信息沟通工作, 定期了解刑释人员的行为表现, 以便各监狱及时总结改造工作中的“得”与“失”, 为下一步的监狱改造工作提供经验和教训, 促进监狱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反过来促进改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宋行主编.安置帮教工作理论与实务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8.

[2]黄京平, 席小华主编.帮教安置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8.8.

[3]<安置帮教工作手册>编写组.安置帮教工作手册[M].北京:研究出版社, 2008.8.

[4]李志鹏.我国出狱人保护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5]四川省锦江监狱课题组.出监监狱建设探索[J].犯罪研究, 2011 (4) .

[6]殷本明, 李愈.关于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衔接工作的调研与思考[Z].2010 (5) .

[7]王鹏.新时期我国安置帮教工作的法治化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 (2) .

篇4:当今安置帮教工作的现状与挑战

关键词:安置帮教;刑满释放人员;社会融入

一、安置帮教工作现状

一)、近年来安置帮教工作的变化和发展

1、安置帮教工作总量逐年增加

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帮教已经成为刑满释放人员进入社会的一个必要环节,这是保证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融入社会,回报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和谐的必然要求。这要求我们针对每一个刑满释放人员都必须进行相应的安置帮教工作,做到绝不偏颇、绝不遗漏、绝不放弃。相应的,安置帮教工作的工作量必然大大增加。以新都区为例,仅2013年上半年就有138人刑满释放,近年来平均每年都有超过300名刑满释放人员重新回归社会,相比93年的每年100余人增加了两倍多。今后,这个数字将会越来越大。

2、安置帮教工作形式不断丰富

刑满释放不仅仅是服刑人员结束监狱生活这么简单,回归社会也不仅仅是服刑人员出狱这么容易。刑满释放人员出狱后能否走上正途,能否重新融入社会,能否重新投入家人怀抱,这都是全新的挑战,这都需要安置帮教工作人员提供一系列帮助。随着长时间工作经验的积累,安置帮教工作的形式不断丰富,为刑满释放人员在社会融入、职业融入③、家庭融入④、社会交往融入⑤等各方面提供帮助。工作形式、工作范围相比之前有了相当程度的扩大。以新都区为例,安置帮教工作由区政府牵头,分配至乡政府,乡政府再联系居委会,将工作渗透到最基层,保证工作落到实处。居委会定期举行恳谈会,对刑满释放人员进行持续的教育,加强引导。

3、安置帮教工作相关制度逐步完善

随着社会法制的不断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也对安置帮教工作逐渐重视,相应的规章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规章制度从安置、户口、档案、就业、社保、贷款等相对全面的覆盖了刑满释放人员在回归社会生活后的方方面面。以新都区为例,在十年前,获刑死缓和无期的服刑人员的田地将收归国有,现在通过相关手续,在服刑期间可以由亲人代耕,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后予以返还。这从物质上保证了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后的经济地位,为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融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安置帮教工作的社会关注逐渐加强,社会意识逐渐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文明逐步开放,人们对安置帮教工作的关注前所未有的提高,对刑满释放人员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服刑人员不再是“废人”,即使他们的人生有了“污点”,也不能对他们进行完全的否定。尤其是刑满释放的、“改邪归正”的这一部分人,既然法律已经对他们所犯的罪恶做出了判决,他们也为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承受了相应的惩罚,社会、人民就应该再给他们一次机会重新做人,绝不应该把人“一棒子打死”。事实证明,人民、社会对于刑满释放人员的态度相比从前已经更加宽容。人民并没有忘记他们,并努力从新的角度去看待他们,努力把他们当做一个全新的个体,平等相待。现在社会上更有不少用人单位对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为他们的就业问题出一份力。这些社会意识层面的改变也对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意识融入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当今安置帮教工作的主要内容

1、组织刑满释放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就业

对服刑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从狱中一直持续到狱后。在服刑过程中,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培养其职业道德意识,也为他们刑满释放后正确就业奠定基础,有效避免再次走入歧途。狱后,刑满释放人员回到所在地,仍可以接受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以新都区为例,刑满释放人员回到乡镇后,乡镇为其准备了丰富的职业培训科目,包括:缝纫、烹饪、电工、计算机、制鞋、手工、种植养殖等,可以说是“需要什么,学什么”,刑满释放人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进行学习,加快就业。据我们调查了解,有的学习烹饪技术后开起了农家乐,也有学习了养殖种植技术后开办养殖场并形成相当规模的,这都是安置帮教工作取得的成效。

同时,安置帮教工作还重点联系社会上的“爱心企业”接收刑满释放人员在企业工作,解决了一部分刑满释放人员就业难的问题。以新都区为例,2013年与新都区合作的安置帮教企业就有11家,他们有的是热心公益的“爱心企业”,有的是本身有过类似经历的成功创业者想要回报社会,行业涉及机械加工、建材、保洁、养殖等。

2、引导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融入家庭,融入社会

第一,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进行提前教育,分析邢释后可能遇到的各方面的困难、问题以及挑战,端正心态,减少出狱后可能面临的冲击。

第二,出狱前后举行家庭座谈会,让服刑人员家属与服刑人员共同面对问题,共同分担责任,增强服刑人员的家庭归属感,为重新融入家庭做好精神准备。这是安置帮教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第三,组建用专业知识武装的志愿者队伍,对刑满释放人员进行教育。志愿者多以大学生为主,他们具有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极高的热情,对安置帮教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以新都区为例,安置帮教志愿者分为“传统教育组”和“法制教育组”,分别对邢释人员进行教育。

二、安置帮教工作存在的困境

一)、安置帮教工作实施者所面临的挑战

nlc202309020631

1、工作量大,人员紧缺,相关立法有待完善,制度仍需完备

近年来,安置帮教工作的工作量呈倍数增加,工作形式不断丰富,工作面增幅明显,工作时间跨度不断拉长。但是相关人员配置却远远跟不上工作量的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性跟不上工作内容的专业化发展趋势。

另外,工作量增加,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培养,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虽然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安置帮教工作的关注,但相对于安置帮教工作的工作量和重要性仍有很大的差距。以新都区为例,2013年的刑满释放人员是20年前的三倍,但国家给这一部分工作的专项资金却与当年的5万元持平,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同时,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刑满释放人员仍带有有色眼光,无法做到平等相待。刑满释放人员回到社会后,自身的经历难免成为今后工作、生活的绊脚石,甚至在有些情况下自身合法的基本权益也无法得到保证,这都需要相应的法律对他们的权益进行维护,也需要相关部门从宣传层面为他们的权利谋求出路。

2、刑满释放人员就业难

就业难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大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更何况是有特殊“标记”的刑释人员,更是难上加难。第一,刑释人员有着社会还不能完全接受的“污点”,承受着从用人单位、周围人群投来的有色眼光甚至偏见,这对他们正常就业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且刑释人员由于自身原因,在技能、知识、品行等方面有缺陷,大部分用人单位不愿录用。第二、刑释人员长时间离开社会,不具备连贯的社会关系,这对他们顺利融入社会形成了阻碍,更别说像正常人一样找工作。第三,刑释人员往往不具备拿手的职业技能和正常的工作经验,这也是他们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接纳度有待提高

刑满释放人员虽然已经接受了相应的惩罚和改造,但终归被打上了“有前科”的烙印,此类人员往往很难被社会大众接纳。自古以来人们就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认为“有前科”的人就是现行的犯罪者,不存在改过自新一说,从情感上就不愿意再给他们一次机会。这需要从上自下的改变观念。甚至在当今的领导队伍中有部分领导也抱有此类看法,这对刑满释放人员融入社会是非常不利的。自上而下的意识转变,自上而下的宣传,带动人民大众意识看法的转变是提高社会接纳度的关键。同时,发动人民群众对刑释人员投予更多的关爱,全方面客观的审视他们,对值得帮助的对象予以帮助,对需要教育的对象进行教育,培养人民群众的自身责任感,这是提高刑满释放人员社会接纳度的重中之重。

二)、安置帮教对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1、部分刑满释放人员态度有待端正,自我意识有待明确

服刑人员进入监狱后,必将经历巨大的思想冲击,之前所形成的观念看法都将面临极大的挑战。通过监狱教育的改造,一部分刑满释放人员能够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重新做人,但有一部分刑满释放人员仍未能形成正确的观念,甚至负面情绪愈演愈烈。这是安置帮教工作所面临的最大考验之一。

经历牢狱生活后,如何正确的看待自己,端正态度,是所有服刑人员都必须思考的,站在安置帮教者的角度上,只能尽力教育他们转变观念看法,但最重要的还是他们内心的答案。政府可以提供相当程度的帮助,但政府不是万能的,关键还是靠自己。一部分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后就陷入了精神阴影,萎靡不振、无所事事、自甘堕落,或是把自己看成是社会弱势群体,对当地部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都是是不正确的。

2、长时间与社会脱轨,融入社会存在困难

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后,面临精神和物质的极大挑战。长时间断绝社会交往,精神上一时间难以融入社会生活,意识短时间很难适应全新的社会生活。朋友的离去,家庭的冷遇,对于未来生活的迷茫,都对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融入形成了阻碍,调整不好的话很有可能再入迷途。无法面对入狱前的同事或是入狱前就没有正常的工作,自身职业技能的限制,使得刑满释放人员的物质生活也面临挑战。在当今社会,没有稳定的工作不仅无法维持自身生存,对于社会稳定和谐来说也是极大的隐患。以上也是安置帮教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安置帮教工作在不断的发展中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和比较完善的体制,但相关制度、法律法规的完善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关部门和人民大众也应当对安置帮教工作投入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永远都会有犯罪,不应该过于理想化的去思考。今后,在安置帮教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其他未知的变化及问题,我们应当牢牢把握安置帮教工作的现实状况,用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安置帮教工作。

注释

①社会融入:具体操作化为刑满释放人员的身份融入,即社会对他们是合法公民的认可.

②刘武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行政制度论纲(上)[J].北京:2013(12)

③职业融入:主要指他们的就业、收入情况.

④家庭融入:主要指他们与家人的密切程度.

⑤社会交往融入:主要指他们与其他社区居民、朋友、同事之间的交往状况.

作者简介:廖一如,女,(1989年7月21日——),经济学学士,西南石油大学 法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篇5:安置帮教工作要点

2011年安置帮教工作要点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委关于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指示精神及全省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协调小组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安置帮教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认识,消除社会各界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歧视现象,使刑释解教人员在政治生活、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其他公民同等待遇,增强接受帮教的自觉性和迈向新生活的信心。

3、进一步完善安置帮教制度。一是把好“接收关”。把好“接收关”是刑释解教人员走向新生活的第一步,其关键是防止脱管、失控。首先,积极开展大墙内外帮教活动,促使服刑与劳教人员认罪服法,积极改造。同时,通过与监所的不断联系与沟通,明

1确各自的任务,履行的职责,互通信息,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服刑和劳教人员改造工作,为他们顺利“回归”打好基础。其次认真做好接收工作。刑释解教人员回归后,及时督促其驻地派出所落户口,到居委会登记,不放任自流。二是把好“帮教关”,严格实行“三定一包”的帮教制度,2011年安置率达到98%,帮教率达到100%。三是跟踪做好外出打工人员的帮教工作,会同外出人员现住地的公安机关采取双列管、两头包的办法,落实安置帮教措施,不留空白点。

4、要运用多种手段,切实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工作,要加强劳教人员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加强协调沟通,把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政策用好、用足,教育疏导刑释解教人员转变观念,鼓励他们依靠自身努力实现就业。

5、积极争取领导支持,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机构的必需业务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释解教安置帮教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

篇6:安置帮教工作汇报

近年以来,高度重视司法所工作,对社区矫正工作及安置帮教工作尤其重视,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上级相关部门指导下,在司法所、派出所、各综治成员单位通力协作下,不断创新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管理长效机制,充份运用社会关爱、整合各方资源,本着“以人为本,教育转化”的方针,认真开展矫正、帮教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会矫正、安置帮教工作基本情况:

自矫正、帮教工作开展以来,乡党委始终把此项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成立了矫正、帮教领导小组,由为组长,司法所、派出所、各综治成员单位为骨干成员,配齐配强工作人员,乡党政领导成员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者,各村村委会主任为社区矫正监督人,治保调委会主任为社区矫正志愿者的监管工作队伍,做到工作有人管、有人问,切实把具体工作落到实处。截止目前是,全乡共有矫正对象人、帮教对象人。无一人脱管、失管、漏管,无二次涉案现象发生。

二、双管齐下,管教并举,确保成效。

一是注重方法,切实抓牢握实矫正、帮教人员思想防线。乡党委一直贯彻“以思想教育为主,监督管理为辅”的人性

化工作宗旨,将有限的资源全部投入到对矫正、帮教对象的思想教育方面,用真诚感动矫正、帮教对象,建立起互相信任的联络关系,让矫正对象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我们帮助其重新回归社会的决心和信心,打破原先陈旧的汇报形式,拓宽矫正对象思想汇报渠道,通过电话交谈、家庭走访、个别谈话、感化心灵等方式方式详细掌握矫正、帮教对象动态。同时,严防死守,积极避免因矫正对象情况掌握不及时而引发的重新违法犯罪情况,积极的养成矫正对象定期汇报的习惯,严防思想二次滑坡。

二是措施得力,确保在矫正、安置帮教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我乡积极的拓宽矫正、安置帮教工作方式,积极探索提矫正、安置帮教工作方法,针对性地完善个人矫正、帮教方案。通过组织法制教育、公益劳动等活动,密切观察矫正、帮教对象接受社区矫正的思想态度和积极性,对认识不足、思想态度不够端正的矫正、帮教对象进行重点关注,发动村民十户长对其个人及家庭进行密切关注,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同时组织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村矫正志愿者、派出所民警对其进行不定期走访,深化思想教育,申明各项矫正、帮教纪律,帮助其看清目前社会形势,权衡利弊,以便其端正矫正态度,从内心深处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与思想,真正的树立回归社会的决心。另外,我乡矫正、帮教工作一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过分教条和墨守成规,针对了解的

最新情况以及社会的变化,对需要进行强化和改正的矫正措施进行逐一纠正,为矫正工作的推进制定详细的方案。

三是建立劳动基地,定期组织公益活动。为了更好的开展好矫正、帮教工作,体现人性化管理,增强他们改正罪行的决心和悔过心理,乡党委建立了孤寡老人镇为乡矫正、帮教劳动基地,乡司法所和矫正、帮教人员签订公益劳动协议书,根据实际情况我们每月都安排组织矫正、帮教对象入户进行公益活动,如种菜时节,组织他们到孤寡老人家给老人们翻地种菜;冬天到了,为敬老院的取暖炉运煤;平常有时间帮助打扫卫生,拆洗被褥;这些活动受到了老人们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加强了他们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决心。在每次活动后,我们都要求每名矫正、帮教人员写出心得体会。从而感悟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人与社会的和谐。同时,我们还安排每名矫正对象每月在各自村组参加不少于5次的公益劳动,这项工作主要由各个监督小组负责,这项活动内容不限,根据实际情况各个监督小组自行制定活动内容并上报乡司法所,如:今年在民生年富民安居活动中,社区矫正、帮教人员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各村自已组建筑队伍中就有不少帮教人员的身影,即富裕了自己的生活,也拉近了群众的距离。

四是严格程序、规范操作,确保矫正、帮教工作依法进行。为确保矫正、帮教工作依法规范进行,我们规范了矫正、帮教对象接收、管理等一系列的工作流程。为了便于管理,我们印制了配套的表格,每个矫正对象一人一档,按时记录在服刑帮教期间应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奖惩等情况(如:参加学习、公益劳动及谈话、奖惩、扣分等情况),从而有效调动了社区矫正对象接受社区矫正的积极性,增强了监管的透明度。在管理机制上,充分发挥乡、村、组三级管理网络的作用,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制定和建立司法所每月一次例会制度和“一帮一”的帮教制度。通过例会摸排矫正、帮教对象的心理动态;通过“一帮一“的帮教,矫正、帮教人员思想行为,从而遏制矫正对象重新违法犯罪,为全乡矫正工作、帮教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狠抓矫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教育

篇7:安置帮教工作思路

工作思路

为进一步做好刑释解教工作,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制定安置帮教工作措施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以安置帮教工作“帮教社会化、就业市场化、管理信息化、工作职责法治化”为总体思想,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开创新局面,努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

二、安置帮教实务工作

1、及时做好回归后帮教对向的衔接工作。

一是收到监所寄发的通知书后,及时为帮教对象建立个人档案;二是及时进行走访,掌握帮教对象的思想动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及其家人共同做好帮教对象的思想转化工作;三是定期对帮教对象进行考评,确保帮教对象不失控、不脱管,并及时提出新要求。

2、及时做好回归后帮教对象的思想教育和转化工作。

切实把握导向,正面教育; 工作中大力倡导帮教小组与刑释解教人员开展交朋友结对帮教活动。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鼓励刑释解教人员放下思想包袱,燃起生活的希望。在教育中做到对刑释解教人员不嫌弃、不歧视、不敌视、不纠缠历史旧帐。工作中加大定期、入户、逐人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思想引导和法制教育的力度,定期组织帮教对象参加集体、公益活动,使刑释解教人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从而改变其人生观、价值观,走向新生之路。

3、完善安置帮教作工作责任制

乡、村帮教组织与刑释解教人员签订帮教协议书,明确帮教小组、帮教人员、帮教对象三方权利义务,奖惩兑现。形成乡、村、组三级帮教责任制,确保安置帮教工作层层有责任,刑释解教人员个个有人管、有人帮。

附表:1 合作经营协议书

甲方: 乙方: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中石油煤层气保德区块地面工程合作经营事宜,自愿达成如下协议,以资信守:

一、合伙宗旨:共同合作、合法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二、合作经营项目:中石油煤层气保德区块地面建设工程。

三、合作经营地点:山西省保德县。

四、出资金额方式:期限垫付。

1、甲方以现金方式出资200万元;乙方以现金方式出资200万元(主要用于补足前任合伙人撤资款项)。

2、合同签订之日乙方向甲方交付100万元投资款,剩余100万元乙方须在2012年3月31日前全额到位。3、2012年3月31日前应付前任合伙人撤资的17万利息,双方各承担8.5万元。

4、乙方垫付2012年2月开工前期全部费用。(回款前)

五、股份划分:甲方 %、乙方 %。作为确定盈余分配和债务承担的基础。

六、合作期间甲乙双方的出资为双方共有资产,不得随意请求分割。

七、甲乙双方的任何一方原则上不得中途退撤,任何一方在不给合作事务造成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可以退出,但须经双方协商认可。

八、甲乙双方的分工、权力与义务:

1、甲方为合作项目的负责人,全面负责合作业务的日常经营与管理,重点负责商务活动及工程的回款工作。费用不得超过工程总额的10%。

2、乙方负责合作项目的生产,施工、安全工作。

3、以甲方公司的名义,在保德县与当地银行开设账户,双方各留印鉴、共同管理。乙方负责施工过程中的财务工作,对于涉及财务、账目以及借款、还款、日常投资等资金使用事项在超过 元额度(元以下的应各自记账留存凭证定期对账),应许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方可进行。同时,甲乙双方都有对财务账目的监督权利。

九、盈余分配与债务承担:

合作双方共同经营,共同合作、共担风险、共负盈亏。

十、合作任一方违反本协议导致合作损失的,应当对另一方承担。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本协议一式 2 份,甲乙方各执一份,经甲乙方签字画押后生效。

甲方: 乙方:

篇8:安置帮教工作概述

蓝天教育基地综合评估, 顺利回归社会

滨海蓝天教育基地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是对即将刑满释放的新区籍服刑人员进行回归社会前改造的场所。在出狱前的三个月, 他们将在这里完善职业技能, 接受心理辅导, 过渡性地回归社会。

滨海蓝天教育基地由天津市滨海新区司法局与港北监狱联办, 2011年2月底, 揭牌投入使用。基地是对即将刑满释放的新区籍服刑人员进行回归社会前改造的场所。通过职业技能培训, 使他们掌握谋生本领;通过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 使他们出狱后能够尽快适应和融入社会。新区籍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前三个月接受系统测试, 对其认罪悔罪程度、心理健康状况、政治文化素养、遵守监规监纪及掌握劳动技能等情况做出判断。

为让服刑人员顺利走向社会, 基地首先完善了监狱教育改造与社区矫治工作的“无缝衔接”。通过组织服刑人员书写“新生历程”、召开回归立志座谈会、评比优秀学员、收集“新生寄语”、举办英雄模范讲座以及实施“一帮一”短信帮教等措施, 用温情、亲情感化他们, 增强服刑人员重新走向社会的信心。

其次, 通过对服刑人员平日的认知, 以及对其刑满释放后可能面临的生活问题、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等进行综合评估之后, 针对其个体特征进行强化教育, 重点是思想道德和职业技术课程。在技术教育方面, 基地开设了服装、电脑、汽修、电气焊等多项课程, 由服刑人员根据兴趣自行挑选, 学习相关课程, 掌握一技之长。聘请法制、心理咨询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老师, 讲授法律法规、人文伦理道德以及滨海新区发展形势, 同时开展心理辅导。

此外, 滨海蓝天教育基地还为安置帮教工作提供有效的对接资料, 实施无缝衔接、分类管控、教育疏导和困难帮扶。为安置帮教工作的科学发展, 维护和促进滨海新区社会和谐稳定, 在对即将刑满释放的新区籍服刑人员衔接帮教工作中, 重点突出回归教育, 细化衔接帮教等环节, 使他们能够适应出狱后的生活。

阳光培训中心学习技能, 为新区建设出力

“隆隆隆……”伴随着轰鸣的车床声, 一张张精致的铁制罐用材料被整齐地碾压而成, 在一旁操作机床的, 是假释人员小王。“过往的犯罪经历让我非常后悔, 在这里, 我能够重新学习生存技能, 鼓足融入社会的勇气, 从而得到内心的平静。”小王是滨海阳光培训中心的学员之一, 他现在每个月凭自己的劳动可以获得1000元的收入, 居住、饮食、医疗等都有了保障。

滨海阳光培训中心的服务对象是已经刑满释放或解除劳动教养的人群。该中心拓宽了刑释解教人员和重点帮教对象安置就业渠道, 搭建了开放式管理劳教人员试工和劳教、戒毒人员技能培训的平台。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以座谈会、报告会、演讲会和文艺联欢会等形式开展联合帮教活动;协调有关部门, 帮助服刑人员解决家庭生产生活和子女就业、就医、就学中出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促使服刑人员安心改造。滨海阳光培训中心依托板桥劳教所下属企业———津港印铁制罐厂建立, 在厂区内建起的阳光培训中心是一家集食宿、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特殊企业, 主要承担起刑释解教“三无”人员过渡性安置、改造、帮助和教育等工作。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 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之后, 生存和发展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就业谋生、基本生活保障面临较大困难和压力。开展过渡性安置, 使刑释解教的“三无”人员的就业和生活得到妥善安置, 可以有效防止其因生活压力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他们可以在阳光培训中心过渡性安置三至六个月, 安排他们从事安全系数高、劳动强度低的手工项目, 并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阳光培训中心遵循“人格上尊重、精神上鼓励、工作上帮助、生活上照顾”的原则, 协助刑释解教人员平稳过渡、回归社会。

走进培训中心, 一楼是四人一间的宿舍, 淡黄色的床单和蓝色的被子显得干净整洁。隔壁是法律援助室, 定期有法律援助团体来到中心, 为安置在此的刑释解教人员提供咨询服务。文体活动室摆有乒乓球台、台球桌;而在不远处的阅读室里, 摆满了技术知识、人生哲学、历史名著等书籍, 甚至有武侠小说可供阅读。

在这里接受培训的不只是刑释解教人员, 还有社区服刑人员。对社区服刑人员, 阳光培训中心以教育改造为主, 包括心理矫正、心理辅导、宣讲政策法规、劳教人员现身说法、干警授课、法律咨询以及观看教育片等。今年, 滨海阳光培训中心将为滨海新区全部794名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轮流培训。目前, 已有第一批30名学员成功走向社会,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随着滨海新区推进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阳光培训中心还与蓝天教育基地联手, 将开发果树种植、蔬菜大棚、鱼塘等项目, 聘请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采取服务外包方式增加安置岗位, 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使这些“特殊人员”顺利地融入社会, 参加新区经济建设。

心语热线用心沟通, 大墙内的倾诉空间

为帮助即将回归社会的服刑人员释放压力, 缓解紧张情绪, 滨海蓝天教育基地和滨海阳光培训中心特设了专业细致的心理疏导与咨询服务。

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女狱警卢靖, 是滨海蓝天教育基地“心语热线”的负责人, 她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咨询, 还参与服刑入监时的改造取向评估。“特别是即将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 回归社会后有很多不适应, 通过心理辅导可以让他们重拾信心, 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卢靖说, 心语热线共有3名咨询师, 并且都是女性, 服刑人员习惯称她们为姐姐。她们也确实像服刑人员的姐妹一样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 疏导化解他们的苦恼, 引导他们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当服刑人员有倾诉的想法, 会找到主管队长, 预约心语热线, 由咨询师通过网络系统与服刑人员视频聊天。“恋爱矛盾、感情裂痕、急于重回社会、惦念父母和孩子……服刑人员聊起的话题多集中在这些方面, 这时候, 我们更多的是倾听。让他们道出心中的苦闷, 再适时地宽慰他们, 亲人般的关心、轻柔的话语会令他们烦躁的情绪安静下来, 心情豁然开朗。”做了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 卢靖清楚服刑人员的诉求多是需要社会的认同、亲人的关怀, 大墙内的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渴望得到关爱。

除了电话和网络, 传统的书信也成为服刑人员与咨询师联系的纽带, 通过“服刑指导信箱”写给卢靖等咨询师的信源源不断, 不少倾诉者从视频改为写信, 将家长里短、人生感悟、人生计划写给咨询师。通信往来过程中, 服刑人员又会收到一封封充满鼓励、洒满阳光的励志信。令卢靖感动的是, 不少人走向社会之后仍寄信来汇报自己的近况, 获得自由的他们并没有忘记向大墙内的心理咨询师问一声好。

篇9:安置帮教工作措施(范例)

1、加强组织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完善服刑、在教人员的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机制。

2、统筹安排,为刑释解教人员广辟就业渠道。

3、加强协调落实扶持政策,促进刑释解教人员多渠道就业。

4、加强指导,完善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的建设。

5、强化调查摸底,落实保障政策,切实维护刑释解教人员的基本权利,落实符合保障对象的生活保障。

6、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抓好协调沟通。确保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落到实处。

规范安置帮教工作程序

落实帮教措施

1、安置帮教办公室为刑释解教人员建立一人一档,建档率要达到XX%。

2、认真查找人户分离和下落不明的刑释解教人员,努力减少脱管漏管,当年刑释解教人员衔接率达到XX%。

3、对于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要每季度进行一次,每半年要回访,并作好谈话记录等资料归档工作。

4、对外出打工人员的帮教,要掌握其去向,摸清其动态,要利用多种形式如亲属联系,电话联系等,在重大节假日等特定时间亲自上门,对其帮教,做到无空白点。

5、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安置措施。对符合城市低保和农村救助条件的刑释解教人员,及时纳入低保和农村特困户基本生活救助范围,协调工商部门减免刑释解教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有关费用。

篇10:安置帮教工作总结

(XX年以来,全街道共有刑释解教人员65名,其中刑释56名,解教9名)这一情况,为帮助他们重新走上社会,克服和防止再犯罪的行为。我们根据我镇实际情况,始终坚持把教育、感化、挽救这一工作方针作为安置帮教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围绕一条主线,把好两道关口,强化三项管理,落实四条措施,抓好五个环节的办法,积极探索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安置帮教基地安其身,暖其心,用其长,育其人,正其本的回归目的。目前,XX年来刑释解教的65名人员得到全部工作安置,安置率达100%,建立帮教对象档案65宗,列入帮教对象65名,帮教率100%,重新犯罪率为零,为维护辖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治安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下面我就我镇今年的安置帮教工作做出如下总结:

一、围绕一条主线,明确安置帮教工作的责任近几年来,我们始终围绕党委、政府保稳定,抓经济,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把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预防和减少他们重新违法犯罪,作为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加强领导入手,通过抓三个落实,形成有序的安置帮教工作机制。一是落实机构。辖区31个行政村村村成立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分管政法工作的副镇长总牵头,镇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镇综治办、司法所有关人员落实日常工作。并在各村(居)委会、各企业也相应地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形成镇、村、组三级帮教网络。全镇现已建立帮教小组32个,帮教人员108名;二是落实责任。把安置帮教工作列入有关单位、村综治工作的考核内容,通过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并实行三包(即包帮助安置、包考察教育、包思想转化),促进安置帮教各项内容、措施落实。三是落实经费。近年来,我镇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拿出2万元用于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运行,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把好两道关口,确保刑释解教人员的思想稳定

许多正反事实证明,归正人员回归社会后的最初环节是他们今后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家庭、社会的宽容心、接纳度直接影响他们的弃旧图新、重新做人的决心。为此,我们把有机衔接好监所和社会开放教育作为基地运行的首要环节和刑释解教人员心理稳定的出发点、切入点,通过把好接茬关、安置关,确保刑释解教人员的思想情绪稳定。

(一)把好接茬关。重点做到五个及时:一是及时造册建档。收到监所寄发的通知书和区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办通知后,我们即着手做好接茬准备工作。在接茬时,对刑释解教在监、所的表现情况和家庭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为以后开展安置帮教工作提供资料、打基础;二是及时家访。归正人员回家后,村(居)帮教工作小组随即指派帮教人员到其家中进行家访,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并动员其家人共同做好思想转化工作;三是及时签订帮教责任书。同有关村居、企业和家庭签订四方协作帮教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帮教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四是及时进行法制教育。通过赠送法律常识读本、组织学习法律知识等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促使他们遵纪守法;五是及时制定和落实帮教措施。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使他们能够自食其力,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五、抓好五个环节,摸索安置帮教工作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小学体育课教学评价表下一篇:关于普通话的内容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