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报告制度

2024-05-19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精选8篇)

篇1:环境监测报告制度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

国家环保局 环监„1996‟914号 1996年11月27日

八部分: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环境监测快报、第三章环境监测季报 月报、第四章环境质量年报 报告书、第五章污染源监测报告、第六章报告的管理、第七章奖励和处罚、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制度制定的依据、目的、监测报告的类型、报告的编制单位、监测数据的上报等)第一条 为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管理,完善环境监测报告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制定本制度的目的是:加强环境监测报告的管理,实现环境监测数据、资料管理制度化,确保环境监测信息的高效传递,提高为环境决策与管理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准确性和系统性。

第三条 环境监测报告分为数据型和文字型两种;数据型报告是指根据监测原始数据编制的各种报表、软盘等;文字型报告是指依据各种监测数据及综合计算结果进行文字表述为主的报告。

第四条 环境监测报告按内容和周期分为环境监测快报、简报、月报、季报、年报、环境质量报告书及污染源监测报告。

第五条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协调本辖区各类环境监测报告的编制和审定;并按本制度规定的要求,向上一级环境保护局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出各类文字型环境监测报告。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及各级环境监测站具体承担本辖区各类监测报告的编制,并按本规定的要求报告;各流域(区域)近岸海域等专业监测网(以下简称“专业网”)组长单位负责按本制度规定的要求组织编制和上报本网络各类环境监测报告。

第六条 市级以上环境保护局有权要求本辖区下一级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向其报告监测数据和其它有关资料;市级以上环境监测站有权要求本辖区下一级环境监测站向其报告监测数据和其它有关资料。

第七条 各省、市环境保护局每年应至少两次组织所属环境监测站,向同级人民政府或有关政府部门汇报本辖区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情况,每次汇报的重点内容分别由各级环境保护局确定。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每年至少两次向国家环境保护局汇报全国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排放情况。

第八条 本报告制度规定的各类环境监测报告的编写内容、数据处理与评价方法等,执行《国家环境监测报告编写技术规定》的规定。

第二章 环境监测快报

第九条 环境监测快报是指采用文字型一事一报的方式,报告重大污染事故、突发性污染事故和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等事件的应急监测情况,以及在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及其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

第十条 环境监测快报由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编写并报出,报送范围是:主送上级环境保护局、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同时直接以传送计算机文本方式上报国家环境保护局,并通报可能影响到的有关省、市环境保护局。

污染事故发生后二十四小时内应报出第一期环境监测快报,并应在污染事故影响期间内连续编制各期快报,编报周期由当地环境保护局根据污染事故情况确定。

第十一条 国家或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确定的环境敏感地区,在污染事故易发期间,地方各级环境监测站应在定期组织开展有关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上,负责编制文字型环境监测快报,并在每次监测任务完成后五日内将本次监测快报报到同级环境保护局,同时抄报上一级环境保护局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接到地方监测快报五日内,将有关内容编制成《环境监测快报》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三章 环境监测季报、月报

第十二条 环境质量监测网基层站、“专业网”基层站应于每季度第一个月的十五日前将上一季度数据型环境监测季报报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站。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站以及全球环境监测系统中国网站成员单位负责编制本辖区环境监测数据型季报,并于每季度第一个月三十日前将上一季度的季报报到同级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于每季度的第二个月二十日前将上一季度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和全球环境监测系统(中国站)数据型报告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十三条 参加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三十七个重点城市和国务院确定的经济特区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及重点旅游城市的环境监测站,应于每季度第一个月十五日前将上一季度的数据型环境监测季报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应于每一季度的第一个月底前编制完成上一季度全国重点城市环境质量文字型季报并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第十四条 各流域环境监测网络成员单位应于每年的二月底、五月底和九月底前分别将当年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的数据型监测季报报到组长或副组长单位。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成员单位应于每年五月底、十月底前将当年枯水期、丰水期的数据型监测季报报到组长或副组长单位。

其它专业环境监测网成员单位的数据型季报的报送时间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各流域监测网组长单位负责编制本流域各类文字型环境监测季报或期报,并于三月底、六月底、十月底前分别将当年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监测期报报到网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组长单位负责编制近岸海域文字型环境监测期报,并于七月底、十二月底前分别将当年枯水期、丰水期监测期报报到网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其他专业环境监测网的季报时间参照上述规定执行。第十六条 已开展大气自动监测的城市环境保护局应组织所属环境监测站编制数据型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月报,并于次月五日前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汇总、编制各有关城市环境监测站上报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月报,于每月十五日前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四章 环境质量年报、报告书

第十七条 环境质量年报属数据型报告,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成员单位应自一九九七年一月一日起,正式开始实行微机有线联网;同时以微机网络有线传输方式,逐级上报环境质量年报。

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成员单位应于每年一月二十日前将上的环境质量年报报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专业网”成员单位应于每年一月二十日前将本单位年报报到网络组长单位。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和专业网组长单位,应于每年二月二十日之前将本地区、本“专业网”年报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第十八条 《环境质量报告书》属文字型报告。《环境质量报告书》按内容和管理的需要,分环境质量报告书和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两种。为了提高环境质量报告书的及时性和针对性,按其形式分为公众版、简本和详本三种。

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的起始年为一九九一年,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只编详本,在其编写不再编写环境质量报告书详本。第十九条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应于每年三月底和六月底前,组织所属环境监测站完成上一《环境质量报告书》简本和详本的编制,并报到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环境保护局;五月底完成环境质量报告书公众版。

各环境监测专业网组长单位应于每年五月底前完成上流域(区域)、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报告书,并报到网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应分别于每年三月底、五月底、六月底之前编写完成上全国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简本、公众版和详本,并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应于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年的八月底前,将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报到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亦应于八月底前将全国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五章 污染源监测报告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环境监测站负责核实、认可各排污单位申报的排污状况数据,并将核实后的排污申报数据报到当地环境保护局。

第二十一条 污染源监督监测季报是及时反映当地环境监测站在实施污染物总量核实、抽检、治理设施验收与运行效果检查等各类污染源监督监测基本情况的文字型报告。各市级环境监测站负责于每季度第一个月十日前,将上一季度本辖区污染源监督监测情况季报报到同级环境保护局及省级环境监测站,并应向有关排污单位展示其监督监测数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站负责于每季度第一个月底前,将本辖区上一季度污染源排污在前三十位的企业监督监测数据及基本情况汇总后,报到同级环境保护局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于每季度第二个月十五日前,将上一季度全国重点污染监督监测数据及基本情况汇总后,将排污在前三位的企业监督监测数据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二十二条 地方各级环境监测站负责本辖区内重点污染源的监测,各地方环境监测站负责于三月底之前将上一、国家确定的重点污染数据型报告汇总编制完成;并报到同级环境保护局和上一级环境监测站。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中心站负责于当年四月底之前将本辖区国家重点污染源的上一数据型报告汇总后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各“专业网”成员单位,负责于三月底之前将上一污染源数据型监测报告报到网络组长单位;网络组长单位于四月十日前负责编制完成上本网络所监测范围内污染源排污状况文字型报告,并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站和各流域、近岸海域等专业网络组长单位上报的重点污染源监督监测数据,于六月底之前,负责编制完成上全国重点污染源排污状况文字型报告并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二十三条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确定的本地区重点污染源数据型报告上报周期、时间和内容,可由地方和级环境保护局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另行规定。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编写本辖区内污染排污状况文字型报告,并于六月底前将上年报告报到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环境保护局。

第六章 报告的管理

第二十四条 环境监测站的各类监测报告、数据、资料、成果均为国家所有,任何个人不得占有;属于保密范围的监测数据、资料必须严格按照国家保密制度进行管理,监测数据资料的密级划分及解密时间按国家环境保护局的有关规定执行;未经市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外单位提供、引用和发表尚未正式公布的监测报告、监测数据和相关资料。

第二十五条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需要向本制度确定的范围以外的任何单位提供监测报告、监测数据和资料时,应当履行以下审批手续:(1)由需求单位向市级以上环境监测站提交申请报告,写明需求报告、数据、资料的用途、名称和数量。

(2)环境监测站填写报告、数据、资料出站报告单,报同级环境保护局核批后提供。

(3)县级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不得向本制度确定的报送范围以外的任何单位直接提供本制度规定的各类环境监测报告,确因工作需要必须提供的,必须经上级环境保护局核批后才能提供。

(4)应用监测报告和数据的单位不得超出申报范围使用环境监测站提供的监测数据和资料;根据环境监测站提供的监测数据对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污状况所作出的评价结论,必须征询提供数据的环境保护局的意见。

(5)经市级以上环境保护局批准,环境监测站在向本制度规定范围以外的任何单位提供监测报告、监测数据、资料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并参照地方财政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适当收取成本费用。

第二十六条 凡属有偿服务性监测、国际合作项目监测,各级环境监测站在向委托方提供监测资料或报告时,必须附有监测数据、报告使用范围的限定,并报同级环境保护局备案;凡有偿提供监测报告、数据和资料的,应执行地方财政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

第二十七条 负责收集、贮存和管理下级环境监测站、网络成员单位上报的监测数据、资料、报告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及地方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有责任维护报送单位的权益,未经报送单位的认可及同级环境保护局核批,不得将有关监测数据、资料及监测报告用于有偿性服务。

负责编制各类监测报告的环境监测站,必须及时将编制的各期文字型监测报告发送给有关监测数据、资料提供单位,以保证监测信息的双向交流。

第二十八条 为了保证环境监测报告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各级环境监测站应按计量认证的有关规定实行三级审核;各级环境监测站应指定专人负责监测报告的收、发、登记工作,以便随时查询和考核。

第七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九条 对认真执行本制度,上报各类监测报告及时、准确、完整的,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地方环境保护局可以职权范围内,对其给予通报表扬、参加评选和优先享受网络各项权利的资格。

第三十条 对违反本制度规定,拒报、谎报或逾期不报各类监测报告,或违反监测数据、资料管理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其所属环境保护局或上一级环境保护局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有关单位领导及其直接责任人员相应的行政处分,并取消该单位或个人参加各类评优活动及享受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所规定的各项权利的资格。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制度自分布之日起施行,原《全国环境监测报告制度(试行)》同时废止。

篇2:环境监测报告制度

国家环保局 环监〔1996〕914号 1996年11月27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管理,完善环境监测报告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制定本制度的目的是:加强环境监测报告的管理,实现环境监测数据、资料管理制度化,确保环境监测信息的高效传递,提高为环境决策与管理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准确性和系统性。

第三条 环境监测报告分为数据型和文字型两种;数据型报告是指根据监测原始数据编制的各种报表、软盘等;文字型报告是指依据各种监测数据及综合计算结果进行文字表述为主的报告。

第四条 环境监测报告按内容和周期分为环境监测快报、简报、月报、季报、年报、环境质量报告书及污染源监测报告。

第五条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协调本辖区各类环境监测报告的编制和审定;并按本制度规定的要求,向上一级环境保护局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出各类文字型环境监测报告。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及各级环境监测站具体承担本辖区各类监测报告的编制,并按本规定的要求报告;各流域(区域)近岸海域等专业监测网(以下简称“专业网”)组长单位负责按本制度规定的要求组织编制和上报本网络各类环境监测报告。

第六条 市级以上环境保护局有权要求本辖区下一级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向其报告监测数据和其它有关资料;市级以上环境监测站有权要求本辖区下一级环境监测站向其报告监测数据和其它有关资料。

第七条 各省、市环境保护局每年应至少两次组织所属环境监测站,向同级人民政府或有关政府部门汇报本辖区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情况,每次汇报的重点内容分别由各级环境保护局确定。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每年至少两次向国家环境保护局汇报全国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排放情况。

第八条 本报告制度规定的各类环境监测报告的编写内容、数据处理与评价方法等,执行《国家环境监测报告编写技术规定》的规定。

第二章 环境监测快报

第九条 环境监测快报是指采用文字型一事一报的方式,报告重大污染事故、突发性污染事故和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等事件的应急监测情况,以及在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及其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

第十条 环境监测快报由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编写并报出,报送范围是:主送上级环境保护局、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同时直接以传送计算机文本方式上报国家环境保护局,并通报可能影响到的有关省、市环境保护局。

污染事故发生后二十四小时内应报出第一期环境监测快报,并应在污染事故影响期间内连续编制各期快报,编报周期由当地环境保护局根据污染事故情况确定。

第十一条 国家或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确定的环境敏感地区,在污染事故易发期间,地方各级环境监测站应在定期组织开展有关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上,负责编制文字型环境监测快报,并在每次监测任务完成后五日内将本次监测快报报到同级环境保护局,同时抄报上一级环境保护局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接到地方监测快报五日内,将有关内容编制成《环境监测快报》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编写环境质量报告书详本。

第十九条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应于每年三月底和六月底前,组织所属环境监测站完成上一《环境质量报告书》简本和详本的编制,并报到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环境保护局;五月底完成环境质量报告书公众版。

各环境监测专业网组长单位应于每年五月底前完成上流域(区域)、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报告书,并报到网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应分别于每年三月底、五月底、六月底之前编写完成上全国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简本、公众版和详本,并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应于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年的八月底前,将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报到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亦应于八月底前将全国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五章 污染源监测报告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环境监测站负责核实、认可各排污单位申报的排污状况数据,并将核实后的排污申报数据报到当地环境保护局。

第二十一条 污染源监督监测季报是及时反映当地环境监测站在实施污染物总量核实、抽检、治理设施验收与运行效果检查等各类污染源监督监测基本情况的文字型报告。

各市级环境监测站负责于每季度第一个月十日前,将上一季度本辖区污染源监督监测情况季报报到同级环境保护局及省级环境监测站,并应向有关排污单位展示其监督监测数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站负责于每季度第一个月底前,将本辖区上一季度污染源排污在前三十位的企业监督监测数据及基本情况汇总后,报到同级环境保护局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于每季度第二个月十五日前,将上一季度全国重点污染监督监测数据及基本情况汇总后,将排污在前三位的企业监督监测数据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二十二条 地方各级环境监测站负责本辖区内重点污染源的监测,各地方环境监测站负责于三月底之前将上一、国家确定的重点污染数据型报告汇总编制完成;并报到同级环境保护局和上一级环境监测站。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中心站负责于当年四月底之前将本辖区国家重点污染源的上一数据型报告汇总后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各“专业网”成员单位,负责于三月底之前将上一污染源数据型监测报告报到网络组长单位;网络组长单位于四月十日前负责编制完成上本网络所监测范围内污染源排污状况文字型报告,并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站和各流域、近岸海域等专业网络组长单位上报的重点污染源监督监测数据,于六月底之前,负责编制完成上全国重点污染源排污状况文字型报告并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二十三条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确定的本地区重点污染源数据型报告上报周期、时间和内容,可由地方和级环境保护局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另行规定。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编写本辖区内污染排污状况文字型报告,并于六月底前将上年报告报到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环境保护局。

第六章 报告的管理

第二十四条 环境监测站的各类监测报告、数据、资料、成果均为国家所有,任何个人不得占有;属于保密范围的监测数据、资料必须严格按照国家保密制度进行管理,监测数据资料的密级划分及解

(四)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其他环境监测活动。

第三条 环境监测工作是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法定职责。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按照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的要求,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体系,为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等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第四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监测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一)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监测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

(二)组建直属环境监测机构,并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机构建设标准组织实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三)建立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审核和检查制度;

(四)组织编制环境监测报告,发布环境监测信息;

(五)依法组建环境监测网络,建立网络管理制度,组织网络运行管理;

(六)组织开展环境监测科学技术研究、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适时组建直属跨界环境监测机构。

第五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具体承担下列主要环境监测技术支持工作:

(一)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

(二)承担环境监测网建设和运行,收集、管理环境监测数据,开展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编制环境监测报告;

(三)负责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

(四)开展环境监测领域科学研究,承担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法研究以及国际合作和交流;

(五)承担环境保护部门委托的其他环境监测技术支持工作。

第六条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依法制定统一的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对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并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备案。

第七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统一发布本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事故、环境质量状况等环境监测信息。

有关部门间环境监测结果不一致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协调后统一发布。

环境监测信息未经依法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公布或者透露。

属于保密范围的环境监测数据、资料、成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的规定进行管理。

第八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依据本办法取得的环境监测数据,应当作为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费征收、环境执法、目标责任考核等环境管理的依据。

第九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按照环境监测的代表性分别负责组织建设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环境监测网,并分别委托所属环境监测机构负责运行。

第十条 环境监测网由各环境监测要素的点位(断面)组成。

环境监测点位(断面)的设置、变更、运行,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规定执行。

各大水系或者区域的点位(断面),属于国家级环境监测网。

第十一条 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按照其所属的环境保护部门级别,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

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加强对下级环境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

第十二条 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与所从事的环境监测业务相适应的能力和条件,并按照经批准的环境保护规划规定的要求和时限,逐步达到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标准。

篇3:环境监测报告制度

企业既是工业污染的主要来源, 也是节能减排、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微观主体。随着公众环境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 企业的社会生存空间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环境信息公开压力越来越大, 为了让公众充分了解企业在环保方面所做的各种努力, 实现企业的和谐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发布环境报告书的形式向社会展示企业的绿色形象、提高社会亲和力和市场竞争力。

协庄煤矿把年度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工作列入重点工作, 并以此为契机, 研究探索建立环境报告书制度, 将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化, 以倒逼机制提升节能减排实效, 将降低环境污染负荷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工作规范化。

2 实施内容

2.1 工作步骤

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筹备与策划阶段) :企业成立环境报告书编制领导小组, 讨论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的相关事宜, 确定企业环境报告书的编制工作组 (企业自行组织或委托第三方) 、编制内容和完成时间。

第二阶段 (资料收集与分析阶段) :收集国内外典型企业的环境报告书、国际普遍采用的环境保护指令、国内关于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等相关资料;分析国内外企业环境报告书的推广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根据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单位的基本信息和环境信息, 编制工作方案, 提出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大纲。

第三阶段 (编制阶段) :根据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大纲, 依据本标准选择相应指标, 起草企业环境报告书文本, 并对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说明。

第四阶段 (审阅与发布阶段) :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单位组织相关人员对环境报告书文本进行评阅;根据评阅意见, 编制工作组对企业环境报告书内容和格式进行进一步修改与完善后, 向社会公开发布。

2.2 企业环境管理

2.2.1 环境保护理念

协庄煤矿经济发展不以破坏环境, 高耗能、高污染为代价,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严格执行国家环境政策, 努力实现清洁生产, 积极推进循环经济, 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互协调,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

2.2.2 环境管理机构

协庄煤矿成立节能环保领导小组, 全面协调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创新节能环保管理模式, 在集团公司率先创建节能环保网络体系, 将全矿31个单位纳入体系管理, 每月以月度例会的形式, 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为推进企业节能降耗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目前, 协庄煤矿在系统节能、技术节电、设备节能、节能照明、污水处理、矸石充填、资源综合利用等诸多领域,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3 环境宣传与培训

重视环保管理规范及各环保相关岗位管理人员的培训。协庄煤矿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环境管理体系及公司内部环境管理文件为依据, 要求各环保相关岗位管理人员定期学习, 并将学习效果纳入岗位考核, 保障环保设施的稳定运行, 提高相关岗位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协庄煤矿还充分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 精心组织, 全员发动, 积极开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宣传工作, 使节能减排理念深入人心, 提高了矿区全员节能减排的意识和自觉性。

2.4 清洁生产审核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本着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协庄煤矿将清洁生产理念与生产、管理和经营紧密结合起来, 按要求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审核, 企业实现了预期目标, 达到了清洁生产三级水平, 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极大地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减轻了环境污染, 达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5 与产品服务相关的降低环境负荷措施

2.5.1 选煤厂浮选系统改造工程

为提高经济效益, 提升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 聘请国内知名选煤专家对集团公司所属全部选煤厂进行技术会诊, 对浮选系统改造进行方案论证, 最终确定选用先进的旋流微泡浮选工艺, 以彻底解决煤泥高效浮选回收问题。浮选系统改造完成后, 提高了精煤质量和选煤率, 减少了固体废物的排放量。

2.5.2 盘活资源量

通过利用物探、钻探等手段, 结合现有的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 对十三、十五层煤底板徐灰及奥灰富水性进行了全面探查分析, 并在其开采前进行安全性评价, 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综合防治水措施, 解放受水害威胁的十三、十五层煤100余万吨。通过盘活资源量, 大大提高了煤炭资源回收率。

2.5.3 以矸换煤及井下煤矸分离系统建设情况

煤矸分离系统的建设, 实现了充填矸石运输、分选、破碎、储存、充填一体化和自动化, 减少了轨道提升矸石车的环节和工作面上平巷矸石破碎及扒装机转载矸石等多道工序, 矸石输送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通过以矸换煤工作的开展, 成功回收呆滞煤量21万吨, 大大提高了矿区煤炭回收率, 延长了矿井服务年限。充填矸石30.1万吨, 成功消化了井下产生的矸石, 避免了矸石升井堆积造成的环境污染, 实现了煤炭产品的绿色开采。

3 创新点

3.1 科学制定工作流程

创新将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工作的四个阶段用流程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便于在全矿范围内推广应用, 如图1。

3.2 编制指标内容分类统计

企业环境报告书的每项共性内容均由多个指标组成, 为扩展本标准的适用范围, 提高其实用性, 将指标分为基本指标和选择指标。基本指标是必须披露的指标, 选择指标是可选择性披露的指标。

3.3 创新开展环境会计分析

环境会计披露了企业在环境方面采取的措施及环保投入。本报告所公开的环境会计信息有利于利益相关方对协庄煤矿的环保工作做出正确评价, 包括污染防治费用、环境管理费用以及节能降耗情况。

4 效益分析

4.1 社会效益

4.1.1 为配合政府开展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企业如实地公开环境行为信息, 使政府环保管理部门充分了解企业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为政府部门制定出正确的环境政策、适当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提供有效依据。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有助于政府将以指令性和强制性为主的环境管理方式转变为以市场配置和政府指导为主的友好型环境管理方式, 有助于促进企业和政府沟通。

4.1.2 为企业提升品牌实力提供支撑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公众对企业的信息需求已经不在局限于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而更加关注企业的环境友好性。通过环境信息公开, 可使公众详细了解企业的环境行为, 让煤矿企业摆脱脏、差、乱的不好印象, 在公众和消费者眼中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得到群众认可, 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品牌实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

4.2 经济和环境效益

4.2.1清洁生产审核报告顺利通过山东省环保厅验收。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采取降低环境负荷措施, 共实施完成了清洁生产方案44个, 其中无/低费方案36个, 中/高费方案8个。年均实现经济效益2418.8万元, 减少了矸石排放和粉尘产生, 改善了施工现场环境, 减排二氧化碳13838.74吨/年, 减排粉尘87.95吨/年。

4.2.2通过开展环境会计分析, 实施环境绩效考核, 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由0.71吨标煤/万元降低为0.69吨标煤/万元, 原煤生产综合能耗由64吨标煤/万吨原煤降低为63.8吨标煤/万吨原煤, 主要工序能耗稳步下降, 煤炭资源回收率保持在91%以上。

篇4:环境监测报告制度

【关键词】制度环境;财务报告;企业投资

财务报告作为一种书面文件具有多方面的作用,能够将企业经营成果有效反映出来,同时也能够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比如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等均能够作为财务报告的一部分,有这些财务报告作保障,企业在投资方面便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但是,倘若企业存在虚假信息、谎报财务报告等一系列问题的情况下,便会使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大大降低。对于财务报告质量来说,主要的降低致因体现在文化教育环境的差异、法律制度环境的不完善及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均衡等方面。鉴于此,本课题对“不同制度环境下财务报告质量对企业投资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重要意义。

一、制度环境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所存在的联系性分析

对于制度环境而言,主要指的是企业在发展及生产等方面的环境。与此同时,制度环境也涵盖了不同环境下的一些文化、价值观念及制度等。不管是何种企业,均不离开社会的作用,企业只有在社会环境下才能够进行有效地经营及管理。换而言之,对于企业当中的财务报告来说,也需要相应的制度环境,才能够使其开展更具流畅性及有效性。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文化教育环境对财务报告产生的影响

在企业中,企业文化是不可忽视的。如果企业文化能够充分融入到企业当中,并且产生积极作用。那么这个企业在运营方面就会体现出科学且先进的特点,进一步在完善财务报告的形式及制度的基础上,便能够让财务报告反映出来的信息更具可靠性及真实性,最终便能够使财务报告的质量大大提升。反之,倘若企业文化落实不到位,员工工作散漫、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随处可见,那么在财务报告方面也会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财务报表失真、虚假信息存在等,这样便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财务报告的质量。

2.法律制度环境对财务报告产生的影响

对于国家而言,在经济法律法规方面进行构建及完善,能够使企业经济行为更具规范性,从而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提供保障依据。比如现状下我国所颁布的《审计法》、《企业所得税法》及《公司法》等,便为企业财务报告的完善提供了依据,进一步使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机。如果国家法律法规不具健全性,便会使企业财务报告质量大大降低。

3.政治经济环境对财务报告产生的影响

这几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稳健增长的背景下,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比如,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及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便让法人财产权与出资人所有权很好地分离开来。如此一来,企业便不再受到行政的巨大束缚,从而实现了自主经营及发展,最终也使企业当中财务报告更具完善性。现状下,在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也使企业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大大提高,这样有助于财务报告质量的提升。

二、财务报告质量与企业投资者保护之间所存在的联系性分析

基于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运营状况层面分析,企业经营管理权与所有权通常不是属于一个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可以出现各类问题,比如导致企业当中的经营管理者、债权人和企业有关利用人员对企业信息掌控不具全面性及对称性。进一步便使企业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大大增加。与此同时也可以致使企业外部股东和经营管理者之间产生代理权方面的矛盾冲突。

为了使上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广泛应用企业财务报告便有着实质性的作用。如果企业的财务报告具备透明度高及质量优良的特点时,便可以使企业相关利益者更加全面地对企业的各类信息进行连接。如此一来,不但使企业在投资者心中的信誉度增加,而且还是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大降低,在使企业融资效率提升的前提下,便使投资不足等现象得到了有效避免。另外,在财务报告有效使用的情况下,能够使企业外部股东采取及时的应对策略,以此为防范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不正当行为提供了巨大保障。对于财务报告来说,质量高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债权人与企业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使企业投资不足等问题实现有效规避。通过上述分析,认识到在企业投资金额不充裕的情况下,企业财务报告质量越高,则企业的总投资额也会相应增高。反之。在企业投资金额充裕的情况下,企业财务报告质量越高,则企业的总投资额便会相应降低。

三、不同制度环境下财务报告质量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探究

不同制度环境下财务报告质量对企业投资的影响需要结合两种影像学说进行分析,即为互补学说与替代学说。在认识到企业投资会受到不同制度环境下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企业财务报告质量有效提升的策略便显得极为重要。具体内容如下:

1.两种影响学说分析

一方面,对于互补学说而言,具体内容表现为:在法律制度环境相对完善、市场秩序环境相应规范、市场经济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前提下,对法律制度合理科学地利用,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真实性得到提升。充分实现上述要求后,那么企业投资者的权益便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保护。

另一方面,对于替代学说而言,具体内容表现为:在法律制度较差、市场秩序不具规范性、市场经济化程度偏低的前提下,那么相关法律制度便无法使企业投资者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此时便可以利用企业的财务报告将法律制度替代,从而为投资者权益起到保障作用。

对于上述两种学说,有的学者表示互补学说更具说服力,在法律制度环境较好的地区,并且拥有质量高的财务报告的情况下,便能够使企业投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使企业投资不足及过甚等情况实现有效避免。与此同时,也有学者表明替代学说更具说服力,在法律制度不具完善性的条件下,如果企业财务报告质量高,便能够为弱势投资者权益的保障提供依据。

2.使企业财务报告质量得到提升的有效策略

结合上述两种学说,虽然各自观点有所差异,但是无法否认的是,对于企业投资者的权益,企业财务报告质量是极其关键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要想使企业财务报告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1)对财务报告方式进行改进。目前,部分企业的财务报告方式还较为传统,企业财会人员在对财务报告进行编制时,主要的形式为表格,因为过程过于简单,因此使其有效率大大降低,从而对财务报告的及时性受到严重。所以,便需要对财务报告方式进行改进,通过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使财务报告编制得到有效促进,进一步使其准确性及时效性得到有效提升,最终使财务报告的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2)对财务报告内容进行完善。对企业财务报告信息层次进行调整,对企业财务报告要素的计量属性进行改进,再对企业财务报告要素进行扩充,这样便能够使财务报告的内容更具完善性,进一步为财务报告质量的提升提供依据。

(3)对财务报告体系进一步规范。对于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的规范,需要与我国基本国情相结合,以此同时借鉴国外丰富经验,在我国企业目前存在的财务报告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调整及改善,比如对财务报告的结构进行科学调整,又比如对分部信息的披露财务有效的规范措施等。相信如此,财务报告体系将更具规范性,进一步使财务报告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企业当中财务报告的质量会对企业投资效率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在企业拥有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的情况下,那么企业投资者的权益便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与此同时,基于具有差异化的制度环境下,也会对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产生显著影响。所以,对于企业来说,要想使企业投资者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便需要对制度环境进行分析及掌控,进一步财务有效措施使财务报告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如此一来,便能够为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利.杨苗.不同制度环境下公司治理质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J].证券市场导报,2013,12:28-34.

[2]陈汉文.周中胜.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J].南开管理评论,2014,03:10-11.

[3]徐玉德.李挺伟.洪金明.制度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银行债务融资约束——来自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贸经济,2011,05:51-57.

[4]李万福.林斌.宋璐.内部控制在公司投资中的角色:效率促进还是抑制?[J].管理世界,2011,02:81-99.

[5]姚曦.杨兴全.市场化进程、财务报告质量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探讨[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2,04:77-89.

篇5: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要求,有计划地开展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及时统计、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率、发生部位、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耐药性、发生发展趋势以及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情况,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保证医疗安全。院内各级主管部门和临床科室应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要求,减少、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防止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一、医院由专人负责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监测。每月对各科室上报和兼职人员检查的感染病例进行汇总、分析。通过分析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流行倾向,需要其他科室协调解决时,应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和院领导,及时解决问题,防止医院感染的流行和暴发。

二、兼职人员应对口腔科等重点科室加强监测频率,以提高医院感染的监测效果。同时开展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年监测病人数的10%,医院部位感染率控制在10%以下,漏报率低于10%。

三、确诊的医院感染散发病例经治医生应及时向主任报告,同时认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并于24小时内报医院办公室。

四、如发现以下情况立即报告医院办公室,医院办公室立即报告院长和分管院长,并于12小时内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经查证发现医院有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2、因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3、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篇6: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1.护士、医生或药师等一旦发现可疑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当立即报告患者的主管医生,并通告医疗主管部门及药剂科。

2.药剂科在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或报告电话后,药师应当即时(至少报告的当日)前往调查,要与临床医师沟通,降低患者用药风险,分析因果,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并按规定程序上报。

3.在病历上记录发生的不良药物反应及采取的措施。

4.临床医师与药师及时跟踪/随访所报告的不良反应,记录不良反应的治疗及预后情况。评价所报药品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如有重要发现及时通知医疗主管部门(科)。

篇7:疫病监测及疫情报告制度

一、对本场主要动物疫病和免疫后抗体水产要定期进行监测,了解免疫状态,选择最佳免疫时机,有效控制疫病发生。

二、积极配合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监督抽查。

三、发现疑似重大动物疫病时,要立即隔离病畜,并立即向县级畜牧部门报告。

四、积极配合畜牧兽医部门或专家现场诊断。五、一旦确认为重大动物疫病时,要配合畜牧兽医部门采取控制扑灭措施,立即实施封锁、扑杀病畜,并无害化处理病死畜禽,彻底清理消毒,场内人员、物品不得外出。

六、对于重大动物疫情,不得瞒报、迟报或谎报。

七、接受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篇8:环境监测报告制度

一、制度环境与财务报告质量的关系分析

制度环境主要是指企业赖以产生、生存、发展的环境, 其是一种所处的特定阶段的客观条件, 制度环境包括有不同环境下的价值、文化、思想、制度等。任何企业都不能脱离社会独自存在, 其管理、运营必定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所展开, 而企业内部的财务报告亦是如此, 其需要在相应的制度环境下, 才能更好地开展与进行。制度环境的不断变化, 对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 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 文化教育环境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一个企业整体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其便可以运营过程中采取比较科学、先进、复杂的技术措施, 对财务报告的形式与制度进行完善, 这使得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也比较真实与可靠, 自然会大幅地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但若是企业的整体教育水平不高, 则会影响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能力, 这也会导致所编制的财务报告简单、不系统、不健全, 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必然要大打折扣[1]。

2. 法律制度环境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一个国家经济法规的建立与完善, 可以为企业经济行为的规范提供有效的依据, 例如我国《注册师法》、《审计法》、《证券法》、《公司法》、《企业所得税法》等法律制度的颁布与修订, 使企业的财务报告有了更加全面、直接的法律约束和保证, 这也会极大地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反之, 若国家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时, 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也将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3. 政治经济环境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 其政治经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使法人财产权和出资人所有权也实现了“两权”分离, 当企业不再属于行政的附属物, 开始进行自主经营、自主发展、自负盈亏时, 企业的财务报告也会随之完善。而在当下信息化的时代, 各种先进技术的层出不穷, 为能进一步地增加企业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 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然成为必然的趋势。

二、财务报告与企业投资者保护之间的关系分析

从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发展运营情况来看, 企业经营管理权和所有权多不同属于一个人, 在这种现象下, 有可能引起企业的债权人、经营管理者、外部股东等与企业相关的利益人员对企业信息掌握的不全面、不对称。进而也会增加企业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导致企业外部股东与经营管理者之间发生代理权冲突等现象。

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 为能有效地缓解企业存在的问题, 企业财务报告的应用便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当企业具备有高透明度、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时, 能够使和企业相关的各利益人员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各种运营信息, 这自然也会增加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度, 进而降低融资成本, 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 并避免了投资不足问题的发生。除此之外, 财务报告的有效应用, 可让企业的外部股东及时采取有效性措施, 来防范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不道德行为。且高质量的财务报告还会避免债权人和企业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降低企业资产替代和投资不足的发生率。由此可见, 当企业的投资金额不足时, 财务报告质量越高, 企业的总投资额便会越多;而当企业的投资金额充足时, 财务报告的质量越高, 企业总投资额便会越少[2,3]。

三、不同制度环境下财务报告质量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分析

1. 不同制度环境下财务报告质量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学说

通过对我国企业的现状分析, 关于不同制度环境下财务报告质量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主要有两种学说:⑴互补学说。互补学说是指法律制度环境比较完善, 市场秩序环境比较规范, 且市场经济化程度比较高时, 科学、合理地应用法律制度, 可大幅地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与有效性, 在两者的融合下使企业投资者权益能得到更好地保护。⑵替代学说。而替代学说主要是指若法律制度比较差, 且市场秩序不规范, 市场经济化程度较低时, 使得相关的法律手段起不到对企业投资者的有效性保护, 此时可利用企业财务报告替代法律制度来保护投资者权益。

以上的两种学说在当今社会各有一定数量的拥护者, 例如雷宇、翟华云等人便认为互补学说比较有说服力:在法律制度环境比较好的地区, 具备的真实、可靠, 较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时, 其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 减少企业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现象。但是魏明海、陈胜兰、于李胜等人却比较支持替代学说, 其认变在法律制度环境不完善、不健全的国家, 若企业具备有高质量的财务报告, 则可以替代法律制度成为弱势投资者的一种保护手段。

2. 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有效性措施

根据以上学说的分析可见, 不管互补学说和替代学说, 哪一种比较有说服力, 但均不可否认的是, 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因此, 采取有效的手段来提高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才是最为关键的, 而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⑴改进财务报告方式。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 一些企业还沿用传统的、手工操作的财务报告方式, 财会人员编制财务报告时, 多以表格形式为主, 由于过程太原始, 会使效率降低, 严重影响财务报告的及时性。因此, 改进财务报告方式也尤为重要, 应用现代化技术, 促进财务报告编制、发布和传递的快速性、准确性与合理性, 进而保证财务报告的高质量。⑵完善财务报告内容。完善企业财务报告内容的要点包括有:调整企业的财务报告信息层次、改进企业财务报告要素的计量属性以及扩充企业的财务报告要素。通过对相关企业财务报告内容的完善, 使企业的财务报告更加全面、系统、真实, 进而也会大幅地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⑶规范财务报告体系。规范企业财务报告的体系, 应在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 借鉴国外经验, 于企业现有的财务报告基础上, 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进, 具体包括有:科学调整财务报告的结构、有效拓宽附注提供的信息量以及合理规范分部信息的披露[4]。

综上所述, 财务报告的质量对企业的投资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企业具备有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时, 可对企业的投资者权益起到有效的保证。但是, 不同的制度环境, 又对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良好性有着明显的作用。因此, 相关企业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使财务报告在不同制度环境对企业的投资均以起到良性的影响, 进而促进我国企业的长效、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不同制度环境下财务报告质量的变化, 并探讨财务报告与企业投资者保护之间的关系, 以及不同制度环境下财务报告质量地企业投资的影响, 期望能通够过详细、全面、综合性的分析, 更好的保障我国企业投资者的权益, 进而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打好基础, 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效、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不同制度环境,财务报告质量,企业投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亚楠.股权结构与财务报告质量对过度投资影响问题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会计学, 2010

[2]胡涛.投资环境与财务报告质量对投资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会计学, 2012

[3]吴宗法, 张英丽.所有权性质、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基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5

上一篇:浅议如何塑造高效团队下一篇:船员证书和值班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