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优秀作文400字

2024-05-18

读红楼梦有感优秀作文400字(精选6篇)

篇1:读红楼梦有感优秀作文400字

这是一本来自几百年前人写的书,从实质意义上来讲,经历过岁月的洗礼,时间的考验,好书是不言而喻。对我个人阅读史来讲,这也极具有非凡的意义,这是我主动阅读完古人写的书籍,这是我读过距离我这个时代最久远的作者所写,仿佛通过书籍文字,在时间的长河与之对话,倾听其故事。

纵观我自己的阅读史,从数据量来看,主要读当代、现代作家所写的.书,最近更是倾向于读处于自己这个时代人写的书,对胃口、紧贴当下社会,文字风格也是很习惯的,阅读障碍难度上小很多很多。然而,当尝试阅读完《红楼梦》,一路读来是不顺畅是磕磕碰碰,有时惊讶有时茫然有时不解,更多羞愧于自己的文学功底。现在想来,阅读需要这样去挑战自己的非舒适区,那样收获会更多元化,会更丰富。

《红楼梦》前八十回,甚是喜欢,后四十回,结局的处理,以及很多人物的结局,总感觉没处理好,有表面却没灵气般,索然无味。

《红楼梦》这本书,我注定会尝试多读几遍,这本书的阅读,还仅仅只是开始。

篇2:读红楼梦有感优秀作文400字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红楼梦》,让我欲罢不能。每每读到佳句,欢喜的紧,读到伤心处,泪眼连连。

《红楼梦》以贾府衰亡为主要线索,全书以贾府为中心,描写上至朝廷,官场,下到市井、乡里的人情世故和风尚习惯,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最吸引我的就是上至宝玉,金陵十二钗,下至丫头都是那么的具有才华,个个都出口成章,让我刮目相看,更让我崇拜得五体投地。印象最深的就要数黛玉和宝钗了。

黛玉或许是从小体弱多病,又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此养成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她的眼泪总是又多、又细、又长。空有了一颗玲珑心和无人可及的诗情才艺,真是让我倍感遗憾啊!

反之,宝钗从小就在大户薛家出生,又有母亲和哥哥的疼爱,她的性格就大家闺秀所具备的大气了,因此也更得长辈们的喜爱了。更是“是非面前绕道走”,连丫头们都喜欢她。而我又觉得她虽然表面上是风光了,但做每件事都要思前想后,肯定是件特累的事。

《红楼梦》里对每个人都是刻画得入木三分,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心思,读了以后真是受益匪浅,更感到世态炎凉,真真假假,到头来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红楼梦》引人入胜的地方数不胜数,真不愧为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啊!

篇二:读红楼梦有感400字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题记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诗句一直被古往今来传唱着。这句诗出自于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了《红楼梦》的悲惨结局和它之中蕴含着的作者对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与无奈。

前几天,我刚读完《红楼梦》。第一次读时,那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清高,宝钗的大方,凤姐的见风使舵、心狠手辣……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就是这样理解的但当我再一次细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识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俗气的故事了,他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回想的黛玉初进荣国府,府中上上下下,都一片欢迎。然而,当她父亲死后,那曾经对她嘘寒问暖的人,便一点点冷淡下来。而当她在生命最后的时候,又有谁管过她的死活?

她的一生,正如她当年所吟唱的诗句一样: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掉陷渠沟。

玉黛林中柱,金簪雪里埋。——后记

篇三:读红楼梦有感400字

在这个周末,我把《红楼梦》这部古典名着粗略地读了几遍,一部中华公认的鸿篇巨着,让千百万人研究探讨的文学作品,就着这样让我草草的读完了。

《红楼梦》是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与其说它是一部小说,倒不如说它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明清历史画卷。

在《红楼梦》中,我认为林黛玉最为悲惨,林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肚鸡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对于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我认为重要因素是:林黛玉的清高个性,她的清高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洽”,她的自卑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黛玉是这样的可怜,然而宝钗是那样的无情。宝钗,堂堂公侯之女,堂堂千金大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难道她不明白当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变成了宝姐姐便会大失所望,便会把她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会叫她情何所堪。也许她根本没想到原本一个“任是无情也动人”,也会落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当我合上《红楼梦》后,不禁感叹:“真是说不尽红楼梦,道不尽红楼梦,每阅一回《红楼梦》,便多生一种人生的情怀。”

篇四:读红楼梦有感400字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首!又名《石头记》全书共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创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贵族公子贾宝玉,娴静稳重的薛宝钗等等,为我们演绎了一段精彩的故事。

如:“黛玉葬花泣残红”早晨宝玉和黛玉在聊天。宝玉无心说了一句冒犯黛玉的话,黛玉哭着就跑了出去。黄昏,黛玉以为宝玉被别人叫去一整天,心中担心,晚饭后过来看他,丫环没听出来是谁,没让黛玉进去。

黛玉听了,气的愣在门外,想到自己孤苦伶仃。不禁落下泪来,她回房抱膝含泪坐了一夜。第二天中午,宝玉听到山坡那边有人在低声哭泣,边哭边诉说,非常伤心。宝玉止住脚步细心听,只听那人念得悲悲切切,痛彻心扉。原来这是黛玉因为昨夜被关在门外,伤心难过,将这些残花落瓣拿来掩埋时因感而发吟出一首《葬花吟》。当宝玉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只是谁”时,不禁大哭,黛玉看见是宝玉,就质问他,昨晚为何不让丫鬟开门?宝玉发誓说不知道这件事。黛玉想可能是丫鬟偷懒,于是原谅了宝玉,两人破涕为笑,重归于好了。

篇3:读红楼梦有感优秀作文400字

《<红楼梦>中英文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研究》一书是燕山大学刘泽权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同名项目的研究成果。该项目创建了国内甚至国际上首个一文多译且进行标注的平行语料库, 首次尝试对典籍及其译本进行句法标注, 可应用于不同层次和目的的大规模翻译比较、翻译批评以及翻译教学研究。

2《红楼梦》中英文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研究

该书分为两部分。上篇围绕《红楼梦》一中文、三英译文语料库的创建, 着重介绍了在该语料库创建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以及在实践中所摸索出来的解决办法, 包括平行语料库概述、《红楼梦》版本及英译述要、语料库的设计、全库数据统计分析及检索软件功能介绍。该语料库的创建, 实现了中文文本和三个英译本在段落和句子级别的对应, 为开展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文及其英译本的语言和翻译研究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该书下篇为实证研究部分, 涉及习语、叙事标记语、话语报道方式、颜色词及其英译等方面的研究。这些实证研究在方法上的特点归纳如下。首先, 对所考察的对象进行详尽的文献综述, 以揭示现有文献的不足或为接下来的分类奠定基础;其次, 明确所采用的分析理论。实证研究直接应用或涉及到的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理论有:系统功能语法、Leech的语义理论、Venuti的归化和异化理论、翻译普遍性等;再次, 在定量统计基础上进行定性的比较分析和讨论;最后, 总结译者们翻译策略的异同点和翻译得失。

这些实证研究选题新颖且广泛, 涵盖了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但是, 相对于词汇层面、句法和语篇层面的研究还比较少, 还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此外, 可能为了兼顾Joly的 (前56回) 译本, 以上实证研究均未涉及闵福德的 (后40回) 译本。事实上, 忽略对该译本的研究是国内红楼英译研究中一个普遍的问题。对此, 肖维青 (2009:258) 曾指出:“在《红楼梦》英译本的众多研究成果中, 有人认为霍克斯和闵福德是一个整体, 从翻译风格上看不出两人的痕迹, 也有人把后者当作隐性人, 翻译的所有功过都归在霍克斯一人的名下”。

3 该书的贡献

该书对发展中的红楼译学研究做出了其应有的贡献。一方面, 该书重点介绍了在语料库创建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在实践中所摸索出来的解决办法。它的成功经验将为《红楼梦》其它语种的译本乃至我国其它典籍的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另一方面, 该书对三个英译本的语言形式参数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

该书不仅对红楼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对原著的研究也不乏独到之处, 这一点尤见于对原著中习语、叙事标记语、话语报道方式和颜色词“红”的研究。主研人员对原著中习语的频数/样数统计分析后再次证实了原著前80回与后40回的作者并非同一人。在对“章回标记语”研究中, 主研人员发现其体现了章回小说所特有的拟书场特征。原著报道方式结构单一, 基本为“报道句:被报道句”的形式, 这是该书在报道方式研究方面的又一贡献。此外, 主研人员通过考察前80回中颜色词的种类和数量, 印证了红学界“尚”红的假设。

4《红楼梦》英译研究的新阶段

该书下篇实证研究的典型特点是从原文入手, 考察译者如何再现原著或原作者的风格。这些研究结果为最终形成对译者们整体翻译策略的认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要对《红楼梦》英译者有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 离不开从英译文入手考察他们的整体风格。如果说从原著出发, 考察译者的翻译策略是红楼英译研究的必经阶段的话, 那么从英译本入手考察译者整体风格便可视为红译研究的第二阶段。

考察译者整体风格的关键是发现能够反映译者风格的语言学或文体模式。目前国内红楼英译研究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逐渐过渡的一些条件已经具备。刘教授在书中给出的语言形式参数为考察译者在具体方面使用语言的特点提供了认知前提。另外, 现有语料库文体学方面的著作、从叙事学和语言学视角考察译者风格的文献以及翻译普遍性假说方面的研究成果, 为考察译者整体风格提供了基于语料库和语料库驱动的研究方法以及众多的语言学或文体学模式。

考察译者整体风格不能仅仅停留在发现反映译者各方面风格的语言学或文体模式上, 还有必要深入研究其背后的原因。胡开宝等 (2007:67) 指出, “目前基于语料库的翻译风格和翻译共性的研究仅仅满足于有关事实的描写或量化分析, 至于翻译风格和翻译共性的内在成因未见深入研究”。Baker (2000:258) 指出确定译者的“语言习惯和文体模式”的最终目的在于探究“译者或译者群体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定位”, 或者探究“有助于塑造我们翻译行为的认知过程和机制”。译者整体风格可能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综合考察:结合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来考察;鉴于三个英译本创作时期的不同, 从共时和历时两方面结合译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翻译目的来考察;结合英语文学作品自身的创作规范来考察;结合汉译英文学翻译的规范来考察;结合认知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来考察。

5 结语

近十几年来, 国内外基于语料库的译学研究发展迅速, 主要表现为语料库的创建及其意义研究、语料库与译者风格研究等趋势。《<红楼梦>中英文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研究》一书顺应了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 也是红楼英译研究发展的必然要求。该书为《红楼梦》其他语种的译本乃至我国其它典籍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帮助。结合该书, 本文提出《红楼梦》英译研究可以逐渐向以译文为出发点过渡, 以形成考察原著和原作者的风格以及译本和译者的风格相结合的总体局面。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经典作品, 然而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在英语世界受欢迎程度远远低于我们的想象, 各种数据表明杨译本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王柏华, 2010:4) 。戴乃迭在1980年的书评中公开赞美霍克斯的“创造性”, 承认他们夫妇的翻译“灵活性太小”、“太死板”、“读者不爱看”, 事先没有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接受问题。鉴于此, 本文认为更有必要从译文文本层面出发全面考察译者的整体风格, 这样在知其然的基础上, 更有助于知其所以然 (也就是究竟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哪些个人翻译风格特点造成了这种不同的接受效果) , 以便为中国文学之“走出去”尽我们翻译研究工作者应有的义务。

参考文献

[1]Baker, Mona.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J].Target, 2000 (2) :241-266.

[2]胡开宝, 吴勇, 陶庆.语料库与译学研究:趋势与问题——2007语料库与译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外国语, 2007 (5) :64-69.

[3]刘泽权.《红楼梦》中英文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

[4]王柏华.论中国文学之“走出去”——也谈今天我们该如何纪念杨宪益先生[J].东方翻译, 2010 (5) :4-9.

篇4: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里黛玉所作诗词众多,最清晰预示她的命运的,大约有三首。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葬花吟》、《秋窗风雨夕》与《桃花行》。

当黛玉葬花之时,是与宝玉怄气。她到怡红院来寻宝玉,偏巧看见宝钗进去,暗自心中疑了一层,前去叫门,偏偏晴雯和碧痕拌了嘴,正没好气,没听出是黛玉来,黛玉痴立门外,隔墙听见宝玉和宝钗在院内笑语,益发伤了情。《葬花吟》便是次日她在避人处的伤心吟。时当春末夏初,大观园春光深浓,花草繁盛,人亦兴致勃勃。就连黛玉和宝玉之间闹了误会,也没什么大不了,哄一哄,笑一笑,说清楚便过去了。依旧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

世上的事就怕说不清楚。到有一日他们之间隔了千山万水,百口莫辩的时候,虽然同处一个屋檐下,也是相对怅然。

《秋窗风雨夕》写于秋分之后,风雨之夕。黛玉痰疾发作。这日黛玉喝了两口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近黄昏时,且阴得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玉不能来了,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不觉心有所感,不禁发于章句,成《秋窗风雨夕》一首。那一夜,他冒雨来看她,多少情意尽在眼底,这时还是将来有望的。

黛玉写到《桃花行》时,时值孟春。时日轮回,岁月已薄。虽然众人依旧要起诗社,明眼人都知道是强弩之末,不复往昔盛况。诗情也越来越淡薄,咏的是桃花、柳絮等随风不能自主之物。

这三首诗时间上暗自演进,基本格调一致,都是悲切的底子。顾花自怜,风起残红零落。她是人花相看,寂寞开无主。

奈何前世冤孽,心结难纾。她此来不为别的,就是为偿他前世之恩。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绛珠仙草以一生眼泪还之。可他有了凡人躯体,就有了凡人之思,凡尘的牵绊。他虽知弱水三千,非她不饮,一腔爱意亦只能徘徊于心,欲言又止。

看似无情却有情的人,对红尘仍眷恋奢望,所以必须经历过放手,偿还后才如愿。任由欲念附着人生,衍生情孽,如光透过琉璃,生出五彩斑斓的幻觉来。人既留恋良辰美景,亦必须承受难得的永恒之痛。镜花水月虽美,曲终仍是悲叹。

篇5:读红楼梦有感字作文

读红楼梦有感2000字(一)

我觉得中国诗词史上有两句诗有难以描摹的霸气,一句是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另一句是杜子美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巧合一样同是以“安”字开头“颜”字结尾,它们却各自代表了中国士人两种境界,出世则旷达不羁、入世则心怀天下。

李唐几百年以后,在清初,有位伟大的作家用他细腻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他眼中的这两种士人,同时渲染出那个君主专制达到鼎盛时期的大悲剧。

读尽红楼,只得一世伤。红颜伤逝的背后,便是中国古代士人们悲剧的写照。

黛玉在大观园中格格不入,可没有人否定她超凡脱俗的才华谈吐和细腻优雅的生活态度;宝钗在大观园中受到老少妯娌的喜爱赞美,她有男子都少有的治家能力,她温婉贤淑,她谦逊怜下,是那个时代女子的典范。如果说黛玉是小家碧玉柔娟风流,宝钗则是大家闺秀的冷艳风骨,一个细声“嫁与东风春不管”,一个韵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无论是出世的黛玉还是入世的宝钗,在这么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时代中,她们都无路可走,无处可逃。

黛玉隐寓着超凡脱俗的士人们,她代表的是奔波辛劳的徐霞客,是医者仁心的李时珍,他们有不同于世俗之人的理想抱负,又或只为自己而活,不理睬世人的目光,甚至不能被世人所容,但活出了自己的味道,他们的成就也被后世人肯定,可是他们所生之年,必定不会被大众理解,必定有人笑他们痴傻,出世者,不被世所容,怎一个孤寂了得。

宝钗隐寓着兢兢业业的士人们,她代表的是鞠躬尽瘁的张居正,是心忧天下的王安石,他们把社稷乾坤当成自己的归处,他们为了这个时代,为了这个天下而活,文死忠谏,武征沙场,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是,树大招风,那些嫉妒怨恨他们的人又怎么会少呢,他们用一生之力守护的东西,最终也会破碎、消融在历史中。

红楼梦以一种毁灭的绚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悲剧不可怕,可怕的是,彻头彻尾而无法避免的悲剧。

林黛玉是天上的飞鸟,命运却把她牢牢锁在海底,要她眼睁睁地被海底的暗波汹涌吞没,生不逢时不自由,是千万孤高者的写照,他们明明比时代站得更高,却不得不接受这时代的潮流;薛宝钗是海底的游鱼,命运却在她有生之年,一点一点的把她生命中的水抽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是千万权谋者的悲哀,他们真挚的热爱自己的时代,他们为之努力过,却无力改变,只得消融。

有人说林黛玉尖酸刻薄,有人说薛宝钗圆滑世故,却忘了他们无法决定自己命运,却忘了只要是人都会有弱点,人们只记得孤高者不与时同,是怪人,只记得权谋者殚精竭虑,是奇人,却忘了他们也有弱点。

我们既不是怪人也不是奇人,我们只是常人,曹公用草蛇灰线温雅绚烂的文字却逼得我们一跳,红楼梦十年而作字字是血,似乎在提醒我们做一个早就该做的选择,人这一辈子,无论是出世还是入世,都该做一个非常人,做一个凤颜龙骨的人,哪怕泯灭,也不该浑浑噩噩过一辈子。

红楼梦中不仅隐含了士人们的抱负和追求,还凸显了在那个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士人们所追求的爱情。林黛玉之所以在花团锦簇环肥燕瘦的大观园中脱颖而出成为红楼梦的第一女主角,不是因为她小家碧玉姿态倾城,不是因为她才情天赋出口成章,甚至不是因为她境界高远令人敬悟,而是因为她拥有,红楼梦中唯一真挚动人的爱情。而给她这份殊荣的,正是她的宝哥哥。因为爱,所以结合,是士人们真挚的所求。

千万人中读红楼梦,读出千万种心得体会,这才是红楼梦魅力所在。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折射的是整个时代的兴衰沉浮,你可以从红楼梦中读出人生百态,读出世态炎凉,但不可遗忘的是,红楼梦在本质上是一部唯美的爱情,所以,读这样的名作,必定要刻骨铭心深深沉思,但也未必不可以小儿女情态,默默泪流。

红楼的泪,不仅仅是红颜的泪,亦是士人的泪;红楼的血,不仅仅是红颜的血,亦是士人的血。大哉,红楼。

读红楼梦有感2000字(二)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红楼梦》叙说着那些痴人痴事,感叹书中他们不 ,不伤不灭,却一遍一遍的上演着悲剧。《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道是只有那无情无欲的石头才能如此真实的作为旁观者叙述着这些点滴心泪。

作为主角之一的林黛玉在第二回就出场了,可是等待她的却是遭遇自幼丧母,

于是故事就这么展开了,林黛玉便进入了贾府。《红楼梦》总是用几大段文字描写着主角们的风姿神韵,如王熙凤,贾宝玉,从容貌的美到繁饰的衣装。而对于林黛玉却只是描写了她三分病态如西子的模样。是否注定了她内心的自卑和低人一等的心理,低调自卑到衣物可以朴素到忽略不计,生怕写出来与凤姐,宝玉对比起,让别人笑话了。留笔三分给了人无尽的深思,或许结局在这里悄悄种下了根。

不知林黛玉是何时喜欢上那不爱武枪爱颜色的少年。或是刹那的初见:贾宝玉因为如天仙一样的林妹妹没有携玉而要把他落草时含的宝玉扔碎,又或是贾宝玉总是宽容她的无理和冷笑。佛曰:“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虽不知她是否在一念之间恋上了如玉少年郎,却知道在无数的须臾中他们将这份美好无尽的展现。

记得书中林黛玉经常以泪洗面,说话总是有那么几分刻薄。对于别人的话,总是多心留意,比起小心翼翼的露怯,她则总是喜欢冷笑回答,好像当代有些人仇恨社会,认为世界上没有好人。而宝玉是她的知己,明白她那身刺猬装下脆弱的心,所以他总是劝着她,让着她,保护着她。爱之深,责之切。林妹妹却像是不知道似的,也许是潜意识知道了他的包容,才总是常常将自己的醋意暴露:“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呢?”“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

每每读到贾宝玉,林黛玉的言行时,我总是感叹幸好他们命运算不错,至少最初在贾氏家族中是少爷,小姐,不然让他们这种性格生于现代,必是两个娇命之人。先是贾宝玉,本就生于深院,大哥早年逝世,嫡系子孙中只有他一人,身边女子便多,且他居然喜欢胭脂,还是女子脸上的。要是在现代,必以他骚扰妇女几进牢房了。

其二他不喜欢四书五经,虽然本就不是什么十分好的书,但怎么也是经典,鉴古才能引今。他喜欢的总是那些艳书或是婉约感伤的诗词。他身为男儿应当自立自强,虽不能百战沙场,九死一生,也因顶天立地,有长剑走天涯的豪迈之志。都说字能反应人性格,而我却认为没有经过雕琢的诗才能体现人性格。

其三他对父亲不孝,贾政虽然作为一家之主确实是严厉而规矩的。我认为却是书中唯一能对贾宝玉指引正道的人,但贾宝玉却总是对贾政欺骗着他的学业,这厢贾政拉着不情不愿的贾宝玉向正路走一尺,那厢贾母凤姐儿却纵容贾宝玉向岔路走一丈。

次次读到这种时候,我只能望天长叹:“恨铁不成钢啊!”其四贾宝玉身边已经美人如云了,竟还是起过龙阳之好。我真不知道此人怎么想的,明明心属林妹妹,身有袭人,居然仍撞上了蒋公子。再说林黛玉,她身为小家碧玉,柔柔弱弱自小有病根,却不珍惜自己的身体。寄住在外可能思家,落落泪很正常,但她却把哭当饭吃,三天两头哭一回。眼泪可能引起别人同情,但次数多了,那些泛泛之交的.人便不会再理会,伤的是自己和那些真正爱你,心疼你的人。

在当今社会,如果要不怕别人,不再自卑,第一点便是要笑对生活。其二林黛玉说话总是带几分讽刺意味,也许有时她是无心的,但大多数时候她都以嘲笑自己和别人的样子试图掩饰她内心的自卑。却不知她这样既不能让人尊重她,又使别人远离她。这样的她就像是带刺的玫瑰,大家只愿意远观,不愿意为了了解她而走近伤害到自身。

也许她内心是嫉妒薛宝钗的,因宝钗的识大体,说话带三分笑,受别人的喜欢,还与贾宝玉有“金玉之合”。但林妹妹内心又是那么清高,自认为宝玉视她为知己,而薛宝钗不过只是头顶虚名而已,而且自己又博览群书,才华辈出,只是恨不得身为男儿,一展自己的全部才华。在现代做人一定不能像林妹妹,而要像薛宝钗。我最敬宝钗的一点就是她的大气,不会因小事而闹别扭。

我又时常想着,若不是在书中,在那个时代,他们不会是他们,也不会成长成那个样子。时代环境决定了一生,比如不能要求汉代深闺明白现代的短裙,不能要求长期吃肉的人理解吃素的美好。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书中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人写下的特定的他们,留给他们应有的结局。

宝哥哥和林妹妹的故事未能使我落泪,而是心中涩涩的,只想叹气,毕竟我在很早以前便知道了他们的结局。时下流行写同人文,很多人把一些没有明确结局和悲剧的文章写成了好结局,圆了书中人物一个梦,也是圆了自己一个梦。在我们小时候总是读着童话,读者“从此,公主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也听着父母说世界上有很多坏人,但是也有更多的好人。于是,我们总相信故事和生活会有一个好结局。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和我一样,读小说除了很经典的,好结局不记得讲了什么,甚至连书名都记不住,而悲剧却总记得那么清楚,主角们的名字,他们怎么相遇,经历了些什么,说过最刻骨铭心的话。他们总是有梦一般的前言,却最终明白那只是雾里看花。即使在书中挣扎,历险,却最终没有迎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我想林妹妹和宝哥哥也是这样的,一个红颜薄命,一个皈依佛门。最后他们没有执手走过一生,我认为这是他们最好的结局。毕竟在那个时代,那个岁月,留下曾经美好的回忆已是不错了。

篇6:读红楼梦有感作文450字

这本书的主题思想: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爱情小说,历史小说,政治小说等等,主要体现了揭示封建社会灭亡的必然性,赞扬女性向往平等与自由,谈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爱情。

里面的人物有很多,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贾宝玉,林黛玉,袭人,薛宝钗,王熙凤,贾母等。书中的故事环节有贾探春理家、林黛玉葬花、王熙凤治丧、抄捡大观园…虽然我第一次读的时候不知如何细品这本书,但是经过百般回读,我真正理解这本书里的含意,讲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林黛玉是因为忧郁而死,但她坚持自己对自由的向往,这点让我非常感动,而宝玉出生时嘴里就含着宝玉,因为他身体虚弱,所以才叫他贾宝玉。宝玉每天带着玉和别人与众不同,是因为他的生命和这块玉紧密相连,不能离开身边!后来才知宝玉是下凡历劫的,林黛玉死后,宝玉出家当了和尚。

上一篇: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下一篇:高中数学说课稿《简单线性规划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