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新员工的自我总结

2024-04-11

报社新员工的自我总结(精选8篇)

篇1:报社新员工的自我总结

报社新员工的工作自我总结

我来到了报社这个集体。温故而知新,回想近xxxx月来的工作,我把这段时间分为三个阶段,以下就是本人的工作自我总结。

一、以“做人”为开始。

任何事情、任何集体都是以人为主体。而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又是一个团队必须具有的精神,也是一个社会人必须具有的品质。我首先用了几天时间观察、参与和同事们的沟通,争取快速融入这个集体。经过近xxxx月时间的努力,我以为,这一点我已经做到了。

二、开始迫不及待地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

这是一个从模糊到明确的认识过程,其痛苦也就在这个过程里。

现在,我基本上可以这样理解我的工作职责: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宣传工作――对内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凝聚我部员工的向心力,宣传企业的人性化和精细管理;对外就是提升企业的影响力,整合媒体营销方案,推动报纸的广告空间不断延伸。值得提出的是,从企业经营的角度讲,公关策划工作还包括通过调查研究,创新出一些决策性建议,辅助领导进行企业管理。

三、开始做事。

1、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提前上班,认真做好办公室卫生,给大家营造一个整洁的工作环境。

2、学习、学习、再学习。短短2xxxx天的工作,我已经对广告和营销策划有了浓厚的兴趣,为此,我看了一些这方面的书籍。《中国广告》里关于广告策划的案例、在“中国广告网”和“中华广告网”上别人的一些广告策划理念、近期《精品购物指南》以及众多报纸媒体上的时尚专题……这些都是我现看现学的活教材。

3、做了几件小事情。

第一件,我写了一封函,那是毕业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所以我认认真真的写了好几次,最后竟然发现一个成功的秘诀――多修改就会有进步。

第二件事,当我看到本报的广告类型中餐饮行业很少涉及时,便写出一个简单的策划书――关于“美食版”的策划。经领导指出其不足之处、前辈同事们帮忙指点,几次修改,终于通过了审查,决定从8月份开始试实施。

第三件事情,打电话联系企业老总,给他们派发报纸,以增进他们对报纸的了解,拉拢投资商家同时也是消费群体。

事后,又写他们写了一封函,在写作过程中再一次证明了我的秘诀――多修改就会有进步。我喜欢换几种思考角度、行文风格来操作同一件事情,比如说这封信函,开始的角度就很类似向对方推荐自己的信,第二稿,我们的视角就太高一些,做到不卑不亢。刚刚工作,我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通过比较,找出最佳方案。

最后还得提到,平常我对广告策划的一些想法,在和领导、同事沟通中,他们指出我思想上的偏差,还鼓励我多想问题,不怕出错,增加了我的工作积极性。甚至日常的一些琐事,同事们都给了我很多帮助。在我的第一份工作,给员工撰写一封小小的慰问函时,从整体结构到遣词造句,我都虚心的请领导帮我一次次提意见,希望把最精美的信函呈现给大家;在我给客户打电话时,遇到他们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又是领导和同事们教我怎样解决问题,让我顺利完成了给客户派发报纸的任务。

随着渐渐对工作环境的熟悉,我要踏上新的征程,任重道远,我需要加倍努力,争取做一个好的员工。

友情提醒:本文来自【自我总结】收集与整理,特别感谢版主!

篇2:报社新员工的自我总结

2010年8月2日,广州日报新员工花都培训正式启程。下午4时18分,我背着桃红色双肩帆布背囊,单手拖着黑色行李包,表面上为装酷但实际上是为了消除尴尬地堵上耳塞,目光一扫报社大厅一张张陌生鲜活的年轻面孔,黑框眼镜遮盖黑眼圈却无法掩饰眉眼间流窜着紧张与好奇。

接下来的八天会怎么样呢?我祈祷别太平淡。

第一夜的不安

5时10分,众人坐上前往花都的班车。我身边坐着刚认识的葛丹,一位拥有健康小麦肤色的湖北女孩儿,在将近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中,健谈的她一直活跃着气氛,虽然彼此都清楚此时刻意营造的相谈甚欢只是为了避免冷场,但我俩却的默契十足地将这种活跃一直延续全程,以致最后我们竟意外地真成了好友。

抵达花都已是六时四十五分。领取房卡,认识了将与我共住八夜的湘妹子喻丽萍,相视一笑,客气不逾矩的言辞往来给彼此留下美好的初印象。一瞄腕表,时间已近集合聚餐的钟点。在此说明,我是那一种身处陌生环境就忘却了正常生理需求的敏感人群。即便当日胃部空虚且恰逢饭点,但由于精神上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在花都培训的第一顿饭,纵然伙食很好,不过胃口欠佳。草草地扒了两口饭,从同桌用餐的女生手中接过纸巾,抹去唇边油渍。一夜过得很平淡,但也庆幸第一夜的平淡,让我有更多时间去平复稍显焦躁的情绪。晚睡前在微博上留一句,“这是第一天,过得有些不安,很希望能早日融入这个团队。”

关于团队,我们说得多,想得多,但做得太少

拓展训练在培训的第三夜拉开序幕,而七巧板事件成为拓展培训的一个转折点。

一群喝着应试教育苦水的娃儿们,习惯孤军奋战、勇闯独木桥的娃儿们,面对常被提起的团队意识,以史为鉴,自文学中引经据典,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分层次剖析团队建设的利害得失,博学如斯名校高材生,总能变着花样解读团队之于人生的重要性,但这一切仅仅是故事的开始。一次拓展训练让事前的花言巧语瞬间瓦解,几副造价低廉的七巧板轻易地扳倒高等教育的骄傲身姿。我被划入一个被培训师称作“领导”的小团队,很可惜,在活动展开的前半段时间里,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团队不仅仅是一套领导班子,而是花都十三期的42位。同时,42位花都十三期成员亦没有意识到彼此在竞争关系中所存在的共赢,相互抢夺资源,高声喧哗中火热进行的交换、交易、交战,就是忘记了心平气和地对等交谈。各扫门前雪的结局令人不悦,低头不语并非因为本队在游戏中的成绩平平,而是反思在游戏中暴露的各自为政的脆弱人性。童趣十足的游戏尚会招致如此残忍疯狂,倘若以现实中的真实抢夺替换,最终局面会是令人多么的寒心。

七巧板事件迫使我们正视自身团队意识的无力。回归本真的团队生活体验,几乎零科技含量的游戏器材却激活了众人的才智,更重要的是让各自为政成功转化为各司其职,爱护并珍惜团队所给予的一切。众人拾柴火焰高,并不是儿戏与调侃,而是闯南走北理应信奉的真理。

记者是……?

省略号里面应该填什么才不令人感觉困惑呢?呃,我想这没有标准答案,它毕竟不是培训结束前考核试卷上的填空题。作为一道主观题,我欣赏它的开放性答案,却也痛恨其中可供参考的数值过多。我的答案:记者是一趟直面冷暖人生的理想旅程。

培训课程被新媒体和全媒体占据大半壁江山,但机智的老报人都清楚,新媒体也好,全媒体融合也罢,改变的只是传递信息的载体。许多年后,当我们手持ipad,双眉微皱地观望阅读群体日渐疏远日产185万份的散发油墨香的报纸时,却仍能执著更新自我,以己之力见证并推进社会发展,坚信铁肩担道义的精神尚在。这就是我拥有的生活状态,而成为一名记者则是过上这种生活的先决条件。虽然已是广日人,但离这种生活状态还有相当长的距离。除了必备的新闻业务能力,博览群书,强化外语,认识并掌握新媒体基础技术,这一切都需要更细致且持久的准备。新人培训并未涉及具体的新闻采写业务,但在几位老总的讲座里我听到了激励我要加快步伐的声音。

这些说起来很虚的内容却着实需要兢兢业业地脚踏实地。

结语

絮叨中走完八天行程,有些不舍,却没有遗憾。首先,能碰上如此关心我们发展的老师们,是我的幸运。亦师亦友的相处让人难忘,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我们的教导与照顾。其次,很高兴能认识一班心存高远的朋友,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收获了纯真干净的友谊。再次,通过新人培训,我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从而更明晰自己的发展规划。

篇3:报社新员工的自我总结

×报创刊于1999年, 是一份新锐都市类晚报。报社的发展目标为, 打造一份面向城市市民读者的一流的都市类生活报纸。要达成报社发展战略目标, 新闻产品的生产是关键所在。报社确立了记者、编辑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对采编人员的绩效考核, 主要是对其采写稿件与版面的考核, 通常是经过稿件与版面定级的方式进行的。

业绩指标是记者、编辑绩效考核中最核心的部分, 记者、编辑的业绩考核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数量指标、一般以发稿量多少来衡量, 即记者每月采写并最终见报的新闻稿件的数量;二是质量, 一般以独家水平、稿件写作水平、社会影响等来衡量。

(一) 采编岗位月度考核

对记者、编辑的考评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是以月度为单位, 是对每一篇稿件、每一个版面的评价;第二层是对记者、编辑的年度表现进行综合考评。

一线采访记者每月需要完成稿件指标数为20篇。指标计算及折合办法:3000字以上重点新闻稿, 1篇折合2-3篇;长稿及一些写作难度较大的稿件, 由总编辑和副总编辑折合成一定指标;与通讯员合写的稿件, 每篇计0.5篇。编辑每月需完成22个版面的编辑工作。

报社制定严格的评定标准和评定程序, 稿件、版面分A、B、C、D四等, 前两等是好稿、好版面, C为一般稿件、一般版面, D为差稿、差版面, 多为出现差错、或是导向性错误等。等级评定的结果与薪酬挂钩:C类稿为基本稿酬, B类稿的稿酬是C类稿的两倍, A类稿的稿酬是C类稿的三倍。版面费同理。出现D类稿或是D类版面则有相应的扣罚。

(二) 采编岗位年度考核:

采编岗位的年终考核是在对员工个人按月绩效考核的基础上进行的, 将员工自评和上级评价相结合。

报社在考核绩效结果时, 采用强迫分布, 即确定好各等级在被考核者总数中所占的比例, 然后按照每个员工绩效的优劣程度, 列入其中的一定等级。规定评价优秀为10%、合格为80%, 有待改进为5%, 不合格为5%。对被评定为优秀的员工, 报社给予隆重的表彰和奖励。对于被评定为“有待改进”和“不合格”的员工, 报社将给予提醒和警告, 连续两年被评“不合格”, 将面临解聘。

二、对报社绩效管理的分析与建议

×报的绩效管理, 较之过去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方法, 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但仍有如下问题和不足, 需要继续探索、改进和完善。

(一) 从目前情况看, 还是要进一步把绩效考核放在报社发展整体的体系中来考虑。

绩效评估系统必须与公司的战略相一致, 将战略准确及时地传递给员工, 并对员工有利于战略实施的行为给予正性的评价[1]。

(二) 需要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和强化制度执行力度。

卓越的绩效管理不仅仅是建章立制的系统完备与否, 更重要的在于章程落地留痕, 执行畅通有力。直至目前, 尚未听说×报有任何一位采编人员年度考核出现“不合格”, 至于因连续考评不合格而遭解聘, 更是闻所未闻, 多年来, 基本处于“罚标”放空的状况。

(三) 进一步充实、完善采编考核规定。

稿件主要分为“新闻类稿件”与“类新闻稿件”。建议报社能对报纸所有新闻作品和版面作大类和体裁的细分, 以提高评分的准确性。还有, 应增加对本地重要新闻漏报、迟报的罚分条款。同时建议确定指标的权重, 比如说采用权值因子分析法, 对记者业绩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加以确定。

进一步细化考核中的“社会影响”指标, 将“读者满意度、读者获得率”等信息纳入考核体系, 定期组织读者为稿件、版面打分。研究表明, 受众并不是完全处于孤立和被动的状态[2]。要想将报纸销售出去, 就需要了解读者的需求、让读者对报纸提供的服务和产品感到满意。

(四) 进一步建立起正式的绩效反馈和沟通制度。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 员工经常会就自己的所得与其他人所得相比较, 当自己的所得与付出之比的数值, 小于其他员工的所得与付出之比时, 他就会感到明显的不公平。公司要采取相关的措施, 以消除或防止员工产生不公平感, 如采用保密工资制、积极主动地与员工进行沟通等[3]。比如, 有明确的正常化的周期, 有正式的记录, 这样可以查上一次提到的问题有无改进。从管理层的角度来说, 定期的沟通能够更好地把握每个记者、编辑的心态、状态的变化, 及时进行辅导和调节, 给予指点和帮助。

(五) 加强团体绩效管理。

不同的报道领域由不同的编辑部门承担, 是否采用相同的考核标准?如果不是, 那么哪些因素需要考虑进去?通过多层次的整体绩效考核,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避免团队内部员工的不协作行为, 减少团队内部的政治行为。

(六) 建议充分考虑编辑记者的上升通道问题。

对于记者、编辑而言, 向上渠道就是部门助理—副主任—主任—总编助理—副总编—总编, 但毕竟相当有限, 而且管理性质的岗位对专业性知识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报社是否能借鉴《南方周末》的做法, 引入内部职称制度。《南方周末》的内部职称体系分成高级、资深、普通三等, 通过对胜任特征进行分析和界定。拥有最高档级的记者、编辑与最低档级职称的记者、编辑在每个月固定薪酬部分的差距有5—8倍, 绩效工资部分则按实际的稿件考核得分决定, 等级间的差别还体现在年终奖励、部分补贴、培训等相关内容, 让采编人员有一种切实的向上通道。

关于对特别优秀的采编人员的管理方法, 为了强调非量化因素在绩效考评中的地位, 让记者免于量化的焦虑和压力, 增强作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 是否可以参照“年薪制”的管理方法来管理为数甚少的资深记者。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N·巴伦等著, 王垒等译.战略人力资源.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178

[2]朱宝荣.应用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434

篇4:报社员工工作的自我总结

2012年的我,是关键而忐忑的一年。新的单位,新的岗位,新的责任与挑战。“画眉深浅入时无?”细细回顾,发现自己一年来的工作,竟可以用几个“有”来概括:

有挫折。从未做过编辑工作,初到出版中心的我有些摸不着头脑。记得刚刚接手传媒版的时候,有一次,领导要求给头题的稿件配发表格,我手忙脚乱、张牙舞爪地弄了一个多小时,还是没有弄好,汗顺着两颊流了下来。而交清样的时间已过,没办法,只好求助老编辑帮忙,勉强过关。

还有一次,是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专版,主任安排我和张武两个人共成一块版。正式组版从晚上7点开始,我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有思路。硬着头皮在版心上一顿乱划乱比,文字和图片却脚劲一样的不听使唤。我们大眼瞪小眼,没了主意。最后,还是抓了技术部马云鹏做劳工,整个版面从头到尾都是他一个人在操作。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马云鹏成了我隐形的翅膀,情急之下召唤,总能帮我度过难关。

至于工作之初的更多窘境窘态,就无须一一陈列了,它们俨然是我实习工程中的一次次考试,每过一关,成长一分。到今日,这种考试已经越来越少了,然而曾经摔过的跤、出过的错、帮助过我的人,共同组成了一条青涩的风景线,回味时感慨无限。

有感动。还是上岗之初,我代替同事排民生版。那天处理的是《丈夫卖房换肾感天动地》的稿子,版面配发的是一张哈市迎春花刚刚开放的图片。感动就来自于给社长看清样的时候。通读了整篇稿件后,社长亲自操刀改写了导语和结束语,“大爱夫妻”、“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不多的句子和词汇,然而让原本平淡的情感叙述升华了,稿件因而平添了很强的感染力,让我惊讶不已。也就是从这篇稿件开始,我意识到以前关于“新闻的散文化写法在南方吃香,在北方不被认同”说法很武断,更加深了对稿件要敢于改、善于改的认识。

然而,更大的感动却不在于此,是迎春花的图片。因为不清楚图片中的花色花卉是迎春花中的哪一种,我只好把题目作成“人面春花相映开”,文中所有关于花卉名称的地方都用春花代替。社长审过之后说:这样不准确,因为迎春花是个大概念,它包括很多种类,而我们应该精确到最准确的定义。然后,他打开网页,按文中交代的花的特征,亲自帮我搜索资料。大概半个小时之后,突然接到社长的电话,告诉我那种花可能是连翘,然而不能最终确定。我于是搜索了连翘的相关资料和图片,感觉和我所采用的图片和文字内容都比较吻合,经请示后,正式把文中花的名字都改成了连翘。从此,“连翘”这两个字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自然,它代表的已不仅仅是一种迎春花卉而已。

此外,身边的感动也处处存在。正式接手第19版,刘朋会把当天要用的稿件找好存在文件夹里给我,并明确指明每条稿件的位置和篇幅,甚至侧重点;独立完成组版,对于刚刚正式工作的我来说困难随时可见,很多同事就成了我紧急时刻的“救命稻草”,不推不吝等等。有的时候我会感觉,如果要衡量这一年的时间里我收获的价值,感动的比例应该超过金钱,并持久于金钱。

有收获。首先要从每天的编辑例会说起。幸运的很,初入报社,刚好赶上编辑例会制度的启动,窃喜之余,格外珍惜每一次总编辑耳提面命的机会,记录下每一个品评要点。印象最深的是一些稿件的特殊处理,比如对一张毛驴车与宝马车并行于大街上的图片的讲授。社长说:在现代都市里,这种状况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遇到了,没有处理好,就是资源浪费,就象对待一个杯子。大家都知道,一个杯子看起来很普通,可是从熔炼到成型到剖光再到成品,它需要很多个环节,需要工人付出很多的劳动。如果你走进一个制造杯子的车间,拿起一个成品的杯子当着工人的面摔到地上,碎了,工人的感觉,相信大家都能体会。新闻稿件就是个杯子。从发生、发现到成稿、上版,也需要一系列的过程,如果编辑没有处理好,没有发掘出它本身的价值,就象杯子的剖光,那和当着工人的面摔碎杯子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资源和劳动的浪费。就这张图片而言,它可以有很多想象空间:宝马与宝驴、城市与农村等等,都比眼下这个题目好……诸如此类,在场的人无不叹服。

其次主任的指导。每天,把清样交给主任的时刻也是我收获最大的时刻,因为每一条稿件,从自己最初的判断到最终定稿,再到主任的指点和修改,这期间的差别是一目了然的,也是最直接的。可以说,这是自我成长的最有效途径。

最后是和周围同事的交流。从一点不会蹒跚走来,我始终有一种婴儿学步的感觉,于是乎格外留意别人版面的亮点。每每看到自己还不会的处理方法,就询问或观摩对方,直到自己也能熟练操作为止。

到现在,我已熟练掌握组版的流程、技术和技巧,在去年的版面评定中,我有十几个版面被评为二等版,这对我来说,无疑是重要的肯定和鼓励。无论怎样,这段摸爬滚打的日子和它带来的收获和启迪,我都将受益终生。

有期待。如果说,2012年我在晨报实现的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第一层:生存需要”(也称生理需要),那么XX年年我将更进一步:实现“安全需要”,甚至“归属和爱的需要”。

篇5:报社新进员工自我鉴定

“人生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由于深谙此道,在报社的这段时光我未敢丝毫的放纵自己,过得还是比较踏实的。上班时间除了收文,复印、传导阅文件及临时干点其他的杂活外,我便争分夺秒的学业务、看杂志、做摘抄、写笔记,下班后我又读诗词、背英语、练书法、学写作,星期天用来阅读文学名著及有关为人处世的书籍。此外,按照老舍总结出的要勤于动笔的写作经验,我不仅做到了常常练笔,而且坚持将自己的文章与相关的优秀作品进行认真比较,及时总结经验,寻找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经过这段学习我已将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史及其社会定位、服务宗旨、运营体制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初步掌握了一些常用公文的结构、语言和语气。在此基础上我还总结出了自己的写作小窍门,如:文章要神气完备、合情合理,表达要辞至情达、淋漓尽致,选材要慧眼独具、另辟蹊径……进步是有了点,可不足之处依然很多。单就写作来说,品味他人佳作,在拍手称快之余,我也自愧不如,是语言功底不够扎实?是表达技巧不对?是表达方式不好?还是切入点缺乏新意?……反复的“质问”也常令我辗转反侧、彻夜不眠。回想起来,其实是不服输的信念支撑着我,给了我无限的精力,使我从未感到过疲惫。

本是自我鉴定,但中国人是讲求谦虚的,我也是其中的一员,进步了不想直言,然而又不甘落入俗套尽列自身缺点,故闲谈了许多并无几语中的,索性避开得失说说今后打算。

说这份工作“苦”“累”“难”等,这些我早已有了初步的领教,相信喜欢文学、酷爱写作的秉性一定会给我持久的内在动力;追求理想的炽热情感一定会给我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对于工作的无限热忱;扎实的知识积累一定会给我以自信,同时也为更好的完成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所以对此我只想断章取义地套用一句广告:我能!

今后,我将立足“一个高度”,明确“一个中心”,做到“三个结合”,从德、才、胆、力、学、识、器等方面不断充实、完善、提高自我。

立足“一个高度”,就是要立足于实现人生价值的高度,将决不辜负青春,浪费生命的信念,贯穿到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入手,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以此历练自己的品格,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篇6:报社员工的辞职报告

这几天我认真回顾了我这一段时间的工作情况,觉得来报社工作是对我的锻炼和磨练,我一直非常珍惜这份工作,这一段时间来,公司领导对我的关心和教导,同事们对我的帮助让我感激不尽。在报社工作的这段时间中,我学到很多东西,在很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感谢报社领导对我的关心和培养,对于我此刻的离开,我只能表示深深的歉意。非常感激报社给予了我这样的工作和锻炼机会。

经过长时间慎重考虑,我决定辞职。我是XX年年8月份进入新法制报的。尽管新法制报是我参加工作后的其次,我急切地希望,我的业务水平能进步快些,再快些,我想趁着自己年轻,去广东沿海经济发达、报业发达的地方闯闯,既增加可观的收入,同时学习新的理念。刚好,我有进入东莞时报——一张即将诞生的都市报的机会,希望报社领导批准我的辞职报告。我知道,20xx年是法制报关键的一年,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法制报人,当然不能在这个时候临阵脱逃。但是,时间不等人,再过一年,家中的父母就年老一岁,希望报社领导能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批准我的离去。

我考虑在此辞呈递交之后的一个月内离开报社,这样您将有时间去寻找适合人选,来填补因我离职而造成的空缺,同时我也能够协助您对新人进行入职培训,使他尽快熟悉工作。能为报社效力的日子不多了,我一定会把好自己最后一班岗,做好工作的交接工作,尽力让项目做到平衡过渡。离开报社,离开这些曾经同甘共苦的同事,很舍不得,舍不得领导们的尊尊教诲,舍不得同事之间的那片真诚和友善。

最后,我再一次恳请报社领导,谅解我的选择,准许我的辞呈。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20xx年10月x日

报社员工的辞职报告范文 篇2

尊敬的领导:

我将于下个月离开贵报社,特此向您提出辞呈。

报社是我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的第一站。感谢贵报为我提供这一平台。借助这一平台,我更广泛而深入地认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人情冷暖。

两年来,领导们对我的教诲与关心,同事间兄弟姐妹般深沉而厚重的情谊,每每思之,仍令人心绪难平,流连不舍。

新闻事业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神圣的事来,新闻这一职业因而显得崇高。然而,在从事采访报道的过程中,纵然自己事以全能、几以竭力,结果往往却不尽如意,有负他人瞩望。从而,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能做于他人有意义的事,也就越来越缺乏工作的激情,越来越不适应这样的.工作。这与自己的初衷及目标都是尽不相同的。

不过,因为常伴领导们的关心与提携,仁人同事的无私友爱,在报社的时光仍然是色彩斑斓的。这两年的经历也必将转化为一笔宝贵的资财。

但愿贵报今后能广纳贤才,开创辉煌的事业。

报社员工的辞职报告范文 篇3

尊敬的报社领导:

经过长时间慎重考虑,我决定辞职。

我是XX年年8月份进入新法制报的。尽管新法制报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二个单位,但在新法制报工作的这一年半时间里,我的新闻采写等业务水平得到明显进步,人生观、价值观也在工作中逐步完善。

我由衷地感谢新法制报这个平台。是它给了我践行新闻理念的机会,也正是因为有新法制报这个平台,我才有机会踏遍江西数十个县市,饱览风俗人情,体会人情冷暖。

我同样感谢报社领导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的一些牢骚和抱怨,报社领导没有过一句责备之言;对于一些比较重大或突发的新闻线索或选题,报社领导亲自过问;而在我情绪出现波动时,有报社领导耐心开导。这些,无一不曾深深地感动我!

同时,我也可以自信地说,我并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除了写出部分有一定份量的稿件以外,我始终恪守职业道德、坚持新闻原则。

我决定辞职的原因,主要有二。

首先是我的经济压力很大,我生在四川偏远农村,父母年事已高,且均患病,每月需要我寄钱回家,另外,20xx年下半年,我与女友借款在南昌市郊购买一处房产,欠下十余万债务。作为家中长子,尽孝、还房款自然是自己义不容辞的头等大事,但目前囿于短时间无法改变的种种客观因素,我每月的收入与支出存在巨大鸿沟,现实收入远远低于理想收入,这迫使我不得不另觅一个收入更高的单位。希望报社领导能够谅解。

其次,我急切地希望,我的业务水平能进步快些,再快些,我想趁着自己年轻,去广东沿海经济发达、报业发达的地方闯闯,既增加可观的收入,同时学习新的理念。

刚好,我有进入东莞时报——一张即将诞生的都市报的机会,希望报社领导批准我的辞职报告。

我知道,20xx年是法制报关键的一年,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法制报人,当然不能在这个时候临阵脱逃。但是,时间不等人,再过一年,家中的父母就年老一岁,希望报社领导能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批准我的离去。

最后,我再一次恳请报社领导,谅解我的选择,准许我的辞呈。

报社员工的辞职报告范文 篇4

尊敬的领导:

我将于下个月离开贵报社,特此向您提出辞职报告。

报社是我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的第一站。感谢贵报为我提供这一平台。借助这一平台,我更广泛而深入地认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人情冷暖。

两年来,领导们对我的教诲与关心,同事间兄弟姐妹般深沉而厚重的情谊,每每思之,仍令人心绪难平,流连不舍。

新闻事业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神圣的事来,新闻记者这一职业因而显得崇高。然而,在从事采访报道的过程中,纵然自己事以全能、几以竭力,结果往往却不尽如意,有负他人瞩望。从而,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能做于他人有意义的事,也就越来越缺乏工作的激情,越来越不适应这样的工作。这与自己的初衷及目标都是尽不相同的。

不过,因为常伴领导们的关心与提携,仁人同事的无私友爱,在报社的时光仍然是色彩斑斓的。这两年的经历也必将转化为一笔宝贵的资财。

【报社员工的辞职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报社员工的辞职报告

2.报社员工的辞职报告

3.报社员工的辞职报告范文

4.有关报社员工的辞职报告范文参考

5.报社员工的辞职报告范文精选

6.报社新进员工的自我鉴定范文

7.报社新员工的自我鉴定范文

8.新闻报社员工的辞职报告

篇7:报纸消亡和报社新媒体布局

千年之交, 不断有人预言报纸将要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走向消亡。2006年,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 给出了报纸消亡的时间:“到2044年, 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 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笔者认为, 如果前几年“报纸消亡”只是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的话, 那么今年4月苹果IPAD的面世则让人看到了其现实的可能性, 并且报纸消亡的速度可能比菲利普迈尔的预言来得还要快。“报纸消亡”并非一味是悲观的论调, 相当部分的报纸早就应该停印不再浪费纸张, 而对于有读者市场的报纸, 采用电子介质可以节省大量出版成本。摆在我们传统报人面前的问题就是, 尽快做好新媒体布局, 在将来的新媒体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一席。

报纸所受冲击并不致命

最近三年, 裁员、破产和停刊在美国报业不断上演。百年老店《西雅图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于去年停止印刷仅网上发行, 丹佛的《落基山新闻》由于无法找到买家而停刊, 《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世界最知名的报纸也宣布裁员、减版或财务状况不佳。2007年1月至2009年2月间, 美国报业被停职或解雇的记者约有11250名。

我国的信息化进程与美国差距并不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表明, 25岁以下青少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6.5小时 (全国平均水平为每天34.09分钟 (资料来源: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青少年网民中, 71.6%的中学生和88.9%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新闻。

美国报业的今天会不会成为我们的明天?中国报业会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迅速出现倒闭潮?2044年10月, 会不会出现“最后一位日报读者结账走人”的情景?把这些问题放在今年4月之前, 要得出肯定的答案是艰难的。认真分析对纸质报纸产生冲击的英特网、手机和电子阅读器三种媒体, 笔者认为他们对报纸的冲击都不是致命的。

首先看英特网。上网看新闻最普遍的是上门户网站, 它按要闻、国内、国际、社会、财经、体育、娱乐等等分门别类, 把大量新闻汇聚在一起, 每个门类再推荐出几条重要的新闻放在首页——不管是谁, 想看的新闻几乎都包括在里面, 这看似所有人都能满足需求, 但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 而门户网站提供的新闻都是一样的, 过量的信息对所有人又都成了负担。在与网络竞争中, 以《广州日报》为代表的报纸提出了“比上网更省时, 比网络更精彩”、“变厚报为优报”等理念, 对于时间很宝贵的读者来说, 这些报纸还是有优势的。另外, 多数网站并没有找到很好的盈利模式, 旺丁不旺财, 这也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

其次看手机。手机作为移动互联媒体, 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网络, 听起来是非常好的新媒体, 但通过手机登录新闻门户网站, 比起电脑有较大的劣势——屏幕太小, 更容易在信息海洋中迷失自我。传统媒体以彩信形式出版的手机报, 由于阅读体验的制约, 只适合短小和少量的阅读。

再看电子书。不管电子书如何环保, 能少砍多少棵树, 也不管厂商如何鼓吹E-ink技术把电子书的阅读效果做得多么像纸张, 不反光不刺眼, 但用电子书看报需要先把报纸下载到阅读器上面, 这个过程是麻烦的。电子书虽然也集成了音乐、词典等一些附加功能, 但这些功能和随身手机的附加功能存在诸多重叠, 吸引力并不大, 这就决定了绝大多数人还是会掏5角或1元买一份非常便携的报纸, 而不会因为环保而掏几千元买单。

此外, 使用影响范围比较大、带有一定新闻功能的新媒体, 还包括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以QQ为代表的在线聊天工具、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站, 以及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即时发布系统等等, 这些都很有前景, 它们都可以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广阔市场, 它们一方面威胁着报纸, 另一方面又延伸了办报的手段, 但它们都代替不了报纸——由专业机构、专业人员生产新闻, 仍将是社会的主流。

至此, 我们似乎可以得出结论:新媒体会导致传统报纸的空间受限, 促使它们重新洗牌, 一批没有市场需求或者经营不善的报纸将会关门;但纸张印刷的报纸, 作为一种媒体,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 将长期存在。

苹果, 苹果!

潘多拉的盒子在今年4月打开——苹果ipad上市。为了阐明为什么ipad的出现将对报纸产生致命冲击, 有必要简单介绍“苹果”的前两个产品i Pod和i Phone。

ipod最早是听MP3的, 后来可以看照片和视频, 再后来发展成一个口袋型电脑和一个令人着迷的游戏装置:内置Wi-Fi, 可以上网、发邮件、更新博客、使用即时聊天。更重要的, “苹果”创新了这种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苹果网上商店——用户可以通过Wi-Fi前往App Store购物, 将新游戏新应用添加到装置中。苹果商店中的应用超过10万种, 学习、工作、新闻、商业、娱乐, 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无所不包, 到2009年9月, 各种应用的下载量累计达20亿次。

iphone比ipod多了电话功能。从2007年上市到2009年底, iphone在全球卖出5700万台!基于多点触屏技术, iphone能让用户得心应手地阅读文字、图像、视频, 以完全不同于普通手机上网和彩信手机的阅读体验来阅读新闻。国外的《纽约时报》、《周日泰晤士报》, 国内的《广州日报》、《解放日报》等都纷纷开发iphone的应用。

ipad是“苹果”开发的一款平板电脑, 轻便易携, 能通过Wi-Fi或3G随时实现无线连接, 功能介于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之间。相对于iphone, 9.7英寸的宽大屏幕可使其优秀的阅读体验扩大到极致。与以往其他形式的新媒体可能开启一个市场而不是取代纸质报纸不同, 笔者认为平板电脑很可能取代纸质媒体, 这基于以下三点理由。

首先是提供了报纸无法比拟的阅读体验。“苹果”的官网提供了《华尔街日报》 (WSJ) ipad应用的例子, ipad屏幕可以显示整张报纸的版面, 用手指点击可以放大局部;手指左右抹动可以实现翻页;报纸版面中关于人物的访谈可以嵌入高清视频;文字、图像、视频、打开、关闭、放大、缩小, 完全自由切换。WSJ的ipad应用, 让人仿佛置身哈利波特在魔法学校中阅读魔法书的情景, 这是阅读传统报纸所无法领略的。WSJ的ipad应用每月费用17.99美元, 在一个月时间内吸引了6.4万用户。

其次是平板电脑有惊人的魔力, 能迅速普及。前文提及, 电子书由于阅读功能过于单一, 其他功能过于薄弱, 只能在爱好阅读的发烧友中推广而很难在社会中普及, 但ipad堪称“奇妙与革命性的产品”, 在很快的时间里可以像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一样普及。ipad上市28天销售了100万台, 预测今年销售量可达800万台。由于ipad取得的成功, 使“苹果”因市值超过微软而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 而微软、中国电信等等, 纷纷模仿, 准备推出自己的平板电脑。

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平板电脑大大节省了报纸发行成本。以广州报摊上的主流报纸为例做粗略测算:每吨新闻纸5000元, 一份报纸0.4公斤, 仅纸张的成本就高达2元;每份报纸的零售价为1元, 但发行环节成本为0.4元。也就是每发行一份纸质的报纸, 报社至少要亏1.4元, 相比纸张印刷产品以元为数量级, 电子产品每份的发行成本可能是以分为数量级。当然, 今天的报纸能在发行环节亏得起, 有赖于广告商的支持, 但一旦出现性价比更高的媒体, 广告商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个新的媒体。

由一种阅读体验比纸张更好、成本比纸张更低的新的介质来取代报纸, 这如同纸张代替竹简, 是历史的必然。再举一个数码相机代替菲林的例子, 菲林的发明使其在世界上风靡了几十年, 数码相机的普及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大约10年的事情, 用胶卷拍照, 现在变成了专门玩摄影的艺术圈里的事情。在不太久远的未来, 可能一些人还有纸张印刷报纸的需求, 只不过那时候的报纸, 每份的价钱可能会比现在昂贵得多。

报纸转型

如同现在的很多数码相机使用者不知道中国曾经有一个胶卷厂叫“公元”一样, 如果不及时转型, 未来的数字报刊读者, 也未必能叫起现在某些报社的名字。

在谈到报社转型时, 人们可能会有诸多问题:报社的转型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什么样的报社将被淘汰, 什么样的报社能在转型中生存下来并且发展壮大, 在未来的媒体形式中报社应该如何进行布局?

首先, 报社转型的条件是知识产权的集体保护行动。

当下, 新闻报道不受著作权保护, 读者和其他机构可以免费或者以极低廉的费用获得新闻似乎成了通例, 这与我们报业的发展历史有一定关系。我国的第一个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于1996年, 整个报业的市场化发展和门户网站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在当时以新浪为代表的门户网站需要大量的新闻来源, 而比较弱小的报纸也需要借助门户网站的传播扩大影响, 大家各取所需, 门户网站于是可以用极低的价格获得各家报社的稿件, 然后供网民免费阅读。由于稿件在门户网站和地方网站之间反复转载, 加上各地方新闻的同质化非常严重, 同一新闻可以通过很多来源得到, “新闻卖不了钱”成了一个事实。报社的维权意愿也不强烈, 因为靠纸张印刷的报纸, 还有很好的利润。

问题是, 一家综合性报社的新闻采编人员可能有300人至500人, 每年的采编成本以千万元甚至以亿元为单位计算, 但卖给门户网站却以十万元或者以百万元为单位, 在以纸张印刷的报纸式微或消亡的时候, 报社必然要提高价格或另寻途径。如果报社集体提高价格, 门户网站的模式就要破产。报社可以将数字新闻卖给门户网站, 也可以卖给读者和广告商。一种可能的方式就是报社把简单的新闻卖给门户网站, 把价值更高的新闻想办法卖给读者和广告商。

在现阶段, 知识产权的保护只是个别的行动, 比如《新京报》告浙江在线7706起侵权, 但在下一阶段, 知识产权会得到集体重视。

其次, 能在转型中生存并且发展壮大的报社, 将是能创造具有独特价值新闻的报社。简单的、同质化的新闻, 尤其是一般的社会新闻, 仍将随处可得。报社能将新闻卖给读者和广告商, 是因为它能提供门户网站和其他报社所提供不了的价值, 它不仅生产新闻, 更制造品位;它不但创作内容, 还告诉读者应该关注什么内容。

报社的新媒体布局

在未来, 报纸很可能采用平板电脑+台式电脑 (或笔记本电脑) 的方式进行阅读。在第一地 (家庭) 和第二地 (办公室) , 通过台式电脑 (或笔记本电脑) 进行网络阅读, 也可通过平板电脑进行无线网络阅读;在第三地 (家庭和办公室之外, 比如通勤路上) , 则通过平板电脑或者更现代的终端实行无线网络阅读。

第一, 按目前的模式看, 读者使用平板电脑进行无线阅读, 需有报社提供该平板电脑的应用。在平板电脑阅读中占据一席之地, 是报社新媒体布局的一个环节。WSJ的应用只是一个例子, 各报社恐怕都不能脱离这一进程。

第二, 现在多数报社自办的网站都提供数字报纸, 供互联网的用户阅读。但如果认为, 把每天100来个版的报纸进行数字化, 然后放到网上去就是新媒体, 那就大错特错了——从这里, 读者看到的还是纸上的东西, 根本没有超出纸张的阅读体验;而且人的阅读耐性是有限的, 而点击打开数字报纸远不如翻看报纸来得直接方便, 点开方知这个版面或这篇报道不是我需要的, 恐怕没有几个人有耐心把100来个电子版面全部看完, 更不用说还会心甘情愿地掏这个腰包。因此, 在报社的新媒体布局中, “苹果”的应用是个好老师, 要从读者的阅读体验出发, 重新安排内容和设计形式。

篇8:报社编辑员工的个人述职报告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收获了不少成绩,将过去的成绩汇集成一份述职报告吧。为了让您在写述职报告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报社编辑员工的个人述职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报社编辑员工的个人述职报告1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上午好:

来报社快一年了,非常感谢领导给了我这个工作机会,也非常感谢同事们这么长时间以来对我的帮助。在报社,我看到了领导对下属的体恤,看到了同事间的合作共事,这是个团结向上的团队。我很高兴自己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努力而快乐地工作着。

一、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刚来报社前几个月都是实习阶段,每天就是帮其他同事校对稿件。刚开始认为这项工作很简单,可是时间长了,才意识到这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需要高度的责任心、细心和耐心。虽然大学学了几年英语,但是毕业后干了一段时间的翻译工作,所以编辑这一行对我来说很陌生,有很多理念和知识需要我去学习。正式开始中考湘教版14版的编辑工作以后,王延伟老师,徐辉老师,王丛军老师等同事给了我很多帮助,让我很快熟悉了我们报纸的特点和流程,使我能够很快地独立开展工作,度过了新工作的适应期。

由于一开始就接手九年级的编辑工作,我知道自己面临着很大压力。由于湘教的作者少,来稿有限,需要很多时间修改,所以想做好并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湘教教材来得晚,从8月份拿到教材到11月份,短时间内就签了半年的报纸。所以那段时间经常加班加点,研究教材,研究中考试题,和其他同事按时签付印。虽然辛苦,但我觉的是值得的。为自己喜欢的工作而努力,虽然辛苦但也是一种享受。在每次看到新一期的报纸出来时,就有一种成就感,干劲也更大了。

二、努力培养作者队伍。

作者的多少和来稿的好坏对报纸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接手工作以后,我尽快熟悉并巩固了现有的作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尽量和他们多联系沟通,征求他们对自己工作的建议,虚心接受并改进工作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想办法寻找新作者,给他们发邮件,寄样报。虽然辛苦换来的收获并不丰盛,但我会继续努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三、加强业务修养和专业水平,努力创新。

对于报纸来说,质量就是报纸的生命。内容为王,质量取胜。而编辑的业务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业余时间,我会看相关的书籍,争取今年通过出版专业职称考试。同时,加强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熟悉课本,更透彻地研究中考试题,把握考试趋势,使报纸真正获得学生的肯定,老师的认可。同时突破一些旧的观念,使报纸版面和内容再创新。

但是我深知这段时间有成绩也有不足,有快乐也有遗憾。高兴的是自己有机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尽心尽力地去做了。遗憾的是由于自己毕竟是刚接触这一行,没有一线教学经验,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工作中仍有不少失误。有时候看着自己辛苦的成果不是那么完善,很是难过。不过我会以此为鉴,认真总结并吸取每次教训,更加努力地去充实自己,多看书,多向别的编辑学习,多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求新求精,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争取在新的一年里把工作做得更好。

报社编辑员工的个人述职报告2

20xx年即将过去,总结一年来自己的各项工作,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一、严格遵守晚报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团队中的一分子。

从20xx年11月1日至20xx年10月31日一年的时间里,自己能够严格遵守报社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按要求上下班,按时打卡,以确保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

副刊部的人员和具体工作经过几次调整,更突出了这个部门的团队性,为此自己做事前,总是时时想到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并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以能为这个集体增光为荣。

二、认真、及时地完成连载、开卷、专栏版面的编辑工作。

自进入城市晚报,我一直负责连载版面的编辑工作,连载版面除法定假日外,每天都要做版。从组稿、选稿、报选题、编稿到具体的版面编辑工作,我都能够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个环节,所选稿件一直受到读者的关注。

开卷版面是很受读者欢迎的读书版面,每周一期,有新书推介、书评、书人剪影等栏目,是读书人的精神家园。我知道这对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许多过往的知识要补充,还有许多新的知识需要学习,为此我一方面多读书来充实自己,同时也经常阅读其他一些报刊杂志上的“读书”版面,使自己不足的信息及时得到补充。

此外,我还负责每周一期的.专栏版面的编辑工作,专栏版面的约稿一直是难度很大的工作,有时为了寻找作者和有关名家,往往要打许多电话,发好多次邮件,才能组到适用于版面的稿子。每个作者都是一部书,在认真完成工作的基础上,我从结识的作者那里学到了更多宝贵的知识。

三、积极配合其他同事的工作,提供采访线索。

副刊部的名家访谈栏目开办以来,提升了报纸的文化品位,并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可有时却苦于找不到更好的采访线索,所以我利用平时与专栏作者、出版社联系工作的机会,联系到著名作家,为名家访谈的采访提供线索。

上一篇:各具特色的民居公开课下一篇:生下孩子之后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