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

2024-04-13

《堂吉诃德》(精选9篇)

篇1:《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节选)(Don Quixote)长篇小说,第一部1605

年,第二部1615年

[西班牙]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1616)

[导读]

米盖尔·台·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人气鼎旺的小说家、戏剧家、诗人,被称为欧洲近代长篇小说的先驱。1547年塞万提斯出生于一个跑江湖的贫困医生家庭。他20岁以前的生活经历鲜为人知,但从他作品中显现的深厚语言功底可以看出他曾受过良好的教育。1569年作为红衣主教的一名扈从,他出访意大利,结识了大批文人学士,阅读了大量经典著作,但这种优游岁月因随之而来的战争很快告终,他开始了戎马生涯。在1571年10月7日的勒班多海战中,他带病作战,骁勇无比,但左手致残,后世尊称他为“勒班多的独臂人”。后来,他经历过5年的俘囚生涯。退伍后,曾以卖文为生,但难以养家糊口,于是谋得税吏一职,却几度因违规或被诬而身受囹圄之苦。出狱后,一边为生计四处奔走,一边积极创作。然而他注定一生贫穷,即使出版了横亘天宇的《堂吉诃德》,也未能改变他零落藳莱的潦倒生活。1616年4月23日因水肿病在马德里去世。

在作者间歇性的创作生涯中,他本着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激情,创作了一部部传世之作:田园牧歌体小说《伽拉苔亚》(Galatea,1585)第一部;剧作如《努曼西亚》(Numancia,1584)、《八

出喜剧和八出幕间短剧》(Ocho Comedias y ocho entremeses nuevos nunca rcpresentados,1615);短篇小说集《训诫小说集》(Novelas ejemplares,1613);长诗《帕尔纳索斯游记》(Viaje de Parnaso,1614);还有由他遗孀出版的长篇小说《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蒙达历险记》(Persiles y Sigismunda,1617)等。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代表作,他曾自嘲此作是“在监狱里诞生的孩子”。全称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德·拉曼却》。其实,作者下笔前只想写一个短短的讽刺剧,但是,当笔尖滑行于纸间时,灵感汩汩涌来,第一部的出版迎来了一片叫好声。此后,伪续作的面世,与作者的前理解大相径庭,于是作者又在“发愤著书”中闪电式地完成了第二部。在谈此小说的创作初衷时,作者说,只想“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他成功了,以一支笔让读者觉得骑士小说味如嚼蜡,从此倒了胃口。然而,“形象大于思想”,一个集喜剧与悲剧、严肃与滑稽、庸俗与高尚于一身的堂吉诃德形象以破竹之势灌入了读者的思维空间。

在思想内容方面:一方面,作者痛击了骑士小说这颗毒瘤,同时,作者在不自觉地进行二度创作,对16世纪末西班牙日趋没落的社会景貌进行了鸟瞰式的巡礼,这是从小说中散发出来的强烈气味,可算得上是一部针砭时弊之作。

在艺术风格方面:第一,塞万提斯汲取了骑士小说“题材众多”、“运思奇特”、“形式自由”等艺术形式,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同时,对

骑士小说中体现的“骑士精神“(忠君、护教、行侠、爱情、荣誉)进行了无情地嘲讽,可谓是对骑士小说的讽刺的模仿,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第二,小说第一部采用了流浪汉小说惯用的“一条绳子”的结构形式及背景广阔的特长;第二部则用了复线结构和穿插艺术,这样在西班牙的现实社会背景下,中心人物堂吉诃德的游侠经历伴随了上至宫廷、下至村野的各色人等的活动,现实主义色彩浓郁,信息含量广阔而深远。第三,在塑造人物方面,作者运用了对称人物手法,通过与仆人桑丘在外貌、性格、思维方式等截然不同的对比中,揶揄、讽刺堂吉诃德。德国诗人海涅认为堂吉诃德和桑丘合起来才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第四,塞万提斯吸取了古希腊悲喜剧和当时西班牙民间闹剧的成分,使小说具有戏剧性的因素。第五,语言生动形象且富有表现力,亦庄亦谐,而且广泛地采用了民间的俗语、俚语和谚语(达220句以上),一洗过去骑士小说浮糜之文风,还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使读者闻其声,如见其人。

《堂吉诃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艺理论家等都曾对其圈点过,评语不可胜数,“堂吉诃德精神”、“堂吉诃德式的统治”、“堂吉诃德式……的征讨”等批评术语比比皆是。它冲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作品]

小说共二卷。第一卷写拉·曼却地方有个穷乡绅因沉迷于骑士小说,模仿骑士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先后三次出门游侠冒险。第一次单枪匹马出门,把客店误认为城堡,哀求店主封他为骑士。在路上

遇到一牧童被财主鞭打,他冲上前去解救牧童,但等他离开后牧童更是受尽虐待。后来遇一群商人他非要与他们一试高低,结果被打得遍体鳞伤,被送回乡里。第二次,他说服同村农民桑丘·潘沙作侍从一起出游,一路上干尽了荒唐事:把风车看成了巨人,持矛跃马冲上去,结果被风车高高挑起后重重地甩在了地上;把羊群看成了军队,用长矛乱刺一阵,被牧童扔掷的石块打伤。

后来他又把理发师的铜盆当成魔法师的头盔,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终于神父和理发师设计将堂吉诃德骗进笼子,送回了家。小说第二卷写堂吉诃德和桑丘第三次出游。把路上的当成自己的意中人;向狮子挑战;帮助一位美少女逃婚,与自己的心上人终成眷属;主仆二人受到公爵夫妇的捉弄,骑木马“飞天”,桑丘出任治理海岛……最后邻人参孙扮成白月骑士,打败了堂吉诃德,他只好回家休养。在他快要咽气时,方幡然醒悟,但为时已晚。临终前他告诫外甥女不得嫁给读过骑士小说的男人,否则将得不到遗产。

(杨绛译,选自《堂吉诃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版)

[细读]

堂吉诃德带着满腔的热情高高兴兴出门,自以为“是要冒大险、成大业、立奇功的”,却干尽了傻事,理想化为泡影。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个十足的疯子,在他身上充满着喜剧色彩。你看,那分明是两群羊,在对骑士小说走火入魔的他的眼里却成了两支结仇的军队,于是他策马举枪向其冲锋,被牧羊人用弹弓射来的石头打伤了两根肋

骨,他毫不气馁,反而更勇猛,最后,接连而来的石子打落了他一嘴的牙,他也从马上倒栽下来,躺在地上不得动弹。当侍从桑丘再一次告诉他是羊群不是军队时,他仍辩解说,是和他作对的魔法师把敌对的两军队变成了两群羊。在此,一位傻相可拘,被骑士小说弄得神魂颠倒的疯子形象浮出水面。每每遇到类似于此的滑稽、荒诞不经的情节,读者怎能不捧腹大笑?但笑过后,一抹悲凉之感徐徐上升。显然,塞万提斯以笑为出发点,却以眼泪和讽喻为指归,是一种“含泪的微笑”。拜伦深究堂吉诃德发疯的原因时指出,“《堂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服坏人是他的唯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从此种意义上说,作品达到了“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境地。

塞万提斯不仅仅是同一个深迷骑士小说的人在进行诙谐的交锋,从他艺术象牙塔走出的堂吉诃德,以其深邃的寓意征服了不同时空的读者。别林斯基称堂吉诃德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英法人器重的是堂吉诃德身上的理性、智慧和道德。的确,当他撇开中世纪骑士小说的踪迹而步入现实的轨道时,他那口若悬河的陈词说理中透露着一种人文主义意识,是一种超越常人的憬然醒悟。如他认为,只有通过锄暴安良,匡夫正义,才能使他所处的黑铁时代回归到有着淳朴大自然和不分“你的”“我的”的黄金时代;美德是世界上最闪亮的东西,它与地位毫无关系;只有流芳百世,才能死而无憾;在不断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中寻找人生的快乐;在自由、平等、理性、意志力、婚姻等方面都有其独到而精辟的见地。从此种意义上说,他是一个人文主义

思想的传播者。

堂吉诃德代表着一种坚定不渝的信仰。他追求理想时表露了一种执着的理念,播扬了一种抛头颅、洒热血的忘我牺牲精神。塞万提斯曾说,“信仰会使人产生幻想”,萌生一些“镜中花、水中月”的念头。在堂吉诃德看来,风车、酒囊、羊群都是恶魔鬼怪等黑势力的化身,而他的理想就是要彻底地根除他们,他时刻准备着为实现理想而上刀山,下火海,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一路走来,他意气风发,不怕别人的冷嘲热讽、挖苦讥笑;不怕被现实的围墙撞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眼冒金星。只因有一种信仰渗透了他的整个身心。诚如屠格涅夫评价的,“我们应当承认堂吉诃德的性格中有着崇高的自我牺牲的因素,只不过是从滑稽的方面来理解罢了”。

堂吉诃德是个人生活经验或感想的象征,从这个人物身上,读者能读出或正或反的一些人生体验。塞万提斯的叙述横跨两个世界:现实的世界和堂吉诃德脑海中远离现实的骑士理想世界,并且塞万提斯常模糊这两个并置世界的界限,让堂吉诃德一味地沉湎于虚妄的幻想中。最后,丧钟为他的理想而鸣。可以说,一方面,他那种徒劳的无奈和失望也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无法逃脱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他已成为那些理想与现实相脱离的人的代名词。作为一个典型形象,他在世界人物画廊中占有一席之地。

(金舒莺)

篇2:《堂吉诃德》

这本书揭露了骑士文学的荒诞,嘲笑了骑士空洞的理想和可笑的制度,也反映了当时西班牙封建社会的恶劣天气,让读者真是哭笑不得!

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位“英雄”骑士在可怕的风车历险中做了一件可笑的事:唐吉诃德在田野里发现了风车,他马上回到骑士的小说里,对随从说:“你们在冒险方面是外行,他们是巨人,我们的机会来了。如果你害怕,站在一边,我会和他们战斗到死。”之后,他对着空空如也的妻子祈祷了几句,然后拿着长矛跑了过去。风车那么大,好像他那么小。风一吹,30多个风车出现了。唐吉诃德受不了了。他被扔出十多英里。可怜的唐吉诃德有几颗牙齿被打掉了。

还有一次,唐吉诃德和他的随从们正在散步,一个牧羊人赶着一大群羊在他们面前。但是,这个唐吉诃德不得不说,两军交战。就像书中的骑士,他想过要帮哪个队。然后他给随从讲了很多关于“这两支军队”的故事,更现实的桑乔_ _唐吉诃德随从居然信了。两个可笑的人被杀了。牧羊人大喊大叫,无法说服他们发疯。牧羊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羊群,用石头砸碎了两个“疯子”,打碎了唐吉诃德的两根肋骨。

在唐吉诃德眼里,他看到的一切都是他的骑士小说的片段。他会把自己放在小说里,扮演小说里的骑士,幻想自己是小说里的主人公。结果,一次又一次,我让自己伤痕累累。嘿!真是自作自受。

篇3:堂吉诃德与阿Q之比较

一.行走于乌托邦的边缘而丧失自我

堂吉诃德和阿Q在小说中扮演的是乌托邦式的主体人物, 他们用信心和热情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结果主观幻想在与客观现实作斗争的过程中矛盾异常突出。两个主体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艺术加工:“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1] (p111) 从这个角度而言, 两个艺术形象有可比性, 可对其进行现实观照。

堂吉诃德生活于十六世纪初的西班牙, 当时封建的生产关系尚未完全终结而资本的生产关系尚未发展完善, 人文主义的代表堂吉诃德为理想而斗, 但旧的封建势力不可能把他们的天下拱手相让, 堂吉诃德的长矛在火枪的攻击下终究不堪一击。

阿Q生活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 此时是旧的封建意识和先进的知识分子倡导西方“民主”、“科学”的思想相交锋的时代, 新的思想并未完全渗透他的头脑而旧的思想却根深蒂固。然而“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2] (p1) 他的幻想化为乌有。

从两个人物的经历中, 看到其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社会现实是多么地“风马牛不相及”, 他们的感性认识导致了对理性把握的不合理, 这是对耽于幻想却又脱离实际的总体认识和评价, 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堂吉诃德缺乏基本的现实感和简单的判断力, 想用骑士所凭借的长矛来建立人间天国, 但骑士制度赖以生存的土壤已经贫瘠, 改变不了旧有的社会制度。他幻想着一个“不懂得什么叫‘我的’, 什么叫‘你的’的理想社会和黄金时代”, [3] (p200) 现实的残酷使主体对乌托邦社会的改造显得苍白无力。“堂吉诃德深信自己是上帝主持公道的工具, 他的手是清除世上一切罪恶的手”, [4] (p199) 事实上他是一个骑着“罗西南多”的瘦老头。

阿Q是个一贫如洗, 没有籍贯姓氏且不敢张扬的人, 他衣不蔽体, 食不裹腹, 行走于土谷祠之间, 在戏台下偷摸女人的大腿;他需要人身安全和自尊安全, 却被人无情奚落;他需要归属和爱, 可赵太爷骂他不配姓赵, 吴妈惧怕他而无处寻觅所爱。

堂吉诃德和阿Q都是以“幻想”为核心的乌托邦式的人物, 主观上无视时代的变迁恪守陈旧的道德生活准则, 导致客观上受到束缚严惩。但他们毕竟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度, 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 致使其在共性中又隐含着质的不同: (1) 堂吉诃德生存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文化氛围里, 他坚信“自由是天赐的无价之宝”。此幻想是“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胸襟和抱负, 是要通过自己的“长矛”来为人们扫尽眼下障碍的。阿Q生存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 明哲保身是世人的必然选择。他以个人为中心, 成天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做“白日梦”。 (2) 堂吉诃德和阿Q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长河里, 前者偏重未来“良辰好景虚设”, 后者则偏重于眼下的境况, 即得过且过。 (3) 用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 堂吉诃德的幻想是“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层次, 清楚地体现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取向;阿Q的“幻想”是低级而强烈的需要, 带有人的动物性和原始欲望, 暴露出人在客体改造中表现出的潜在劣势。

二.化解一切不幸武器之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是人的“反抗精神与现实环境的沉重压迫的产物”, [5] (p223) 是弱者面对强者时为了求得自我解脱而产生的一种自欺欺人的心理现象。运用这一手法的原因有: (1) 无法逃避的时代磨砺。堂吉诃德和阿Q生活在新旧交替的时代, 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不平衡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 (2) 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不平衡。堂吉诃德和阿Q都是人, 首先得满足人的自然需要, 这一需求得到解决后, 他门便用长矛或做工去改变自己的际遇, 通过与他人或社会的交往来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即恩格斯:“他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 就去追求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 追求思想上的安慰, 以摆脱绝望的处境”。[6] (p189) (3) 固有文化的毒害。人文主义的代表堂吉诃德和小农经济的代表阿Q, 其“自由、平等、博爱”和“仁义、道德”的文化信条分别烙在他们灵魂的深处。堂吉诃德自我感觉良好地搭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阿Q不满足于自身的现实处境与人口舌相斗, 结果却是受调侃后从容地走向自我的心理平衡。其行为和信条如鲁迅所说:“是斫猪头, 吃猪肉而又远庖厨的仁爱, 是遵守契约的信义”。[7] (p63) “精神胜利法”是他们性格的核心, 是一种心理缺失的补偿, 使他们倍受屈辱和创伤的心灵获得暂时的安慰。

堂吉诃德耽于幻想, 荒诞不经地迷恋于骑士小说中的故事, 虔诚地信奉骑士的信条, 但没有骑士的英勇, 不能行侠仗义。与之相比, 阿Q用精神的食粮自我安慰显得“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当闲人抓住他的辫子, 在墙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后, 表面垂头丧气的被打败的他, 却又心花怒放地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于是又心满意足地得胜走了。阿Q这种乐在其中的精神不但维护着仅有的残存的自尊, 并化解着生活的不幸和苦难。

二者都把自己当作生活的强者, 其实是不堪一击的, 精神胜利法只是虚幻的精神补偿。但其精神胜利法又不完全等同, 透露出这样的差异:堂吉诃德是积极进取的、坚忍不拔的、锲而不舍的。阿Q则是消极退避的、岌岌可危的、锲而舍之的。

三.艺术形象悲喜交织的审美再现

从美学角度而言, 艺术形象可分为悲剧和喜剧两大类:“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8] (p297) 如此, 在悲喜“共鸣”中, 变得难以区分何为悲剧何为喜剧了。如尤奈斯库:“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只不过是同一情势的两个方面, ……。”[9] (p159) 而我们所面对的堂吉诃德和阿Q这两个艺术形象, 其性格是悲喜交融的。

堂吉诃德犹如人生舞台上的小丑一样活动在自己的理想天地, 把群众当军队、把皮囊当人刺……这些疯颠不尽的行为, 像儿戏般地诉说着这位游侠骑士的心声, 以此来抨击没落的骑士制度。在令人发笑的喜剧外衣下隐含着震撼的悲剧主体。堂吉诃德的瘦马终未跑过历史的车轮, 他的长矛终未抵挡住火枪的轰击, 现实社会不会让他重新展示骑士的昔日风采。

阿Q犹如被弃的小孩, 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 “被儿子打”、偷萝卜吃被狗咬、当替罪羊……其实, 他的言行举动是无奈的挣扎, 然而这却是生活在旧时代灵魂挣扎的历史再现, 产生一种“含泪的笑”的独特情感体验。

堂吉诃德和阿Q是两个悲喜交织的艺术形象, 在他们的疯癫行为中, 演绎着无数荒诞不经的故事。静观其言行, 悲喜交加中又透着细微的差别。堂吉诃德的形象更偏重于悲剧的写照:这种悲剧在其主体和历史的必然要求的冲突中显得极为明显, 带有一种崇高的阳刚之美的性质。阿Q的形象更偏重于喜剧的写照:这种喜剧在历史形态的最后阶段撕破主体的原我, 把主体的愚昧、麻木送进历史的坟墓, 令人深思。

从以上的分析中, 可以看出他们生活在一个畸形的社会中, 其精神状态和性格表现值得我们反思。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 我们有时会变得消极、堕落, 认为这“是真正的死亡生活, 是生活在死亡中”。[10] (p25) 所以, 为了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为了显示人的本质属性, 我们应该看到堂吉诃德的“不妥协、不屈服的精神”, [11]看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 勇敢地站起来, 战胜最强大的敌人———自我, 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看尽花开花落。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荀子.荀子·天论.安小兰, 译.北京:中华书局, 2007.

[3]艾青.外国名家著考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

[4]扬绛.重读《堂吉诃德》[J].外国文学研究集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1) .

[5]张国帧.民族弱点的历史透视和形象批判[J].鲁迅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25) .

[7]鲁迅.南腔北调集·真假堂吉诃德们[M].上海: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8]鲁迅.鲁迅全集 (一)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9]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吉林: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10]吉尔伯特.阁楼上的疯女人.英国:耶鲁大学出版社, 1989年.

篇4:《堂吉诃德》鉴赏

《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杰作,作者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小说主要描写和讽刺了当时西班牙社会十分流行的骑士小说,并揭示出教会的专横、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困苦。《堂吉诃德》问世以来,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堂吉诃德”这个名字在不同历史年代,不同国家流传着。别林斯基曾说,堂吉诃德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堂吉诃德的名字已经变成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名词,成了脱离实际,耽于幻想,主观主义,迂腐顽固,落后于历史进程的同义语。

《堂吉诃德》作为一部文学巨著,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故事情节的生动搞怪以及灵活运用了朴素的语言、幽默的故事情节以及大量的民歌民谚,这样,就在无形之中使作品走近了大众,转而也就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顶峰。接下来,我们就其语言特色作简单分析:

一、语言的朴素性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的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只想讲个朴素的故事,不用前言和开卷例有的一大串十四行诗呀、俏皮短诗呀、赞词呀等等装点。”事实亦证明《堂吉诃德》中的语言并没有出现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华丽词藻,相反,简单、明了、朴素、口语化则成了本著作的亮点。当主人公堂吉诃德到一家客店里,两个客店的姑娘问他要吃什么东西的时候,他干脆地回答道:“我不拘什么都吃,因为我觉得很应该吃些东西了。”这里的语言特色就很明了。像这样的语言在《堂吉诃德》中几乎到处都有,口语化极强的写作给了读者一种影视的效果,通俗易懂,让人一看思路就清晰明白。朴实无华,文笔流畅,生动活泼,是这篇佳作最成功的地方。

二、幽默色彩贯穿全篇

这本著作里的语言基本上都是采用幽默的写作手法,书中人物的交谈往往会让人忍俊不禁。风趣精彩、生动活泼的语言以一种不可战胜的姿势在全文里发光发亮。我们可以从这部作品的“堂吉诃德自封骑士的趣事”“神父和理发师在这座山里遇到新奇有趣的事”“美人多若泰的机灵以及其他逗乐的趣事”等标题中感受到这部巨著风趣幽默的语言。而这只是冰山一角,我们更多的是从文章里故事的叙述去体会,诸如:“……他说罢一片虔诚地向他那位杜尔西内娅小姐祷告一番,求她在这个紧要关头保佑自己,然后把盾牌遮稳身体,托定长枪飞马向第一架风车冲杀上去。他一枪刺中了风车的翅膀;翅膀在风里转得正猛,把长枪迸作几段,一股劲把堂吉诃德连人带马直扫出去;堂吉诃德滚翻在地,狼狈不堪。桑丘趱驴来救,跑近一看,他已经不能动弹,驽骍难得把他摔得太厉害了……”几句话精彩风趣,朴实明了,不仅让人感受到了堂吉诃德疯病的无药可救,也体现了作者高深的语言幽默造诣。

三、书中大量民谚的灵活使用

在《堂吉诃德》这部作品中,精辟的谚语约有220余句以上,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一座西班牙民间谚语的宝库。在作品里,塞万提斯灵活地运用它们,肯定了积极的思想,讽刺了可笑的事物。诸如“唱歌能驱愁解闷”,堂吉诃德在吃了大亏之后,对他的侍从桑丘说的“对坏人行好事,就是往海里倒水”等,表明了堂吉诃德尽管外表看似疯狂,内心其实还是明智的、理性的。民俗民谚在用品中的大量运用,不仅使作品中的人物更加鲜明,最重要的是它贴近了生活,贴近了大众。

综合以上方面,《堂吉诃德》的确在语言艺术上有其独特的色彩,它大量植入下层人民的语言,朴实、生动、幽默、简明、口语化成了这篇巨著的主旋律,而这些正是西班牙文学作品的特色之处。

[相关链接][][?][][?]

杨绛译《堂吉诃德》:

几番沉浮,终得玉全

□胡真才

早在1957年,国家计划翻译出版“三套丛书”(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外国文艺理论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成立了“三套丛书编委会”,《堂吉诃德》被列为《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选题之一,“编委会”领导、中宣部副部长林默涵因读过杨绛先生翻译的法国文学名著《吉尔·布拉斯》,对其译笔大为赞赏,遂决定请杨绛重译《堂吉诃德》,并告诉她从哪种文字转译都可以。专门研究西洋小说的杨绛,深爱这部小说,也深知这部小说的重要性,她找了五种英法文译本细细对比,觉得五种译本各有所长和欠缺,均不足以代表原作。要想忠实原作,必须从原文翻译。先生已有两门外语的基础,为译好《堂吉诃德》,她毅然决定再学西班牙语。

杨绛从1959年开始学习西班牙语,每日坚持,从不间断,至1962年已能读懂比较艰深的文章了。这时,她选择了西班牙皇家学院院士马林编注的最具权威性的《堂吉诃德》版本开始翻译。至1966年的“文革”初期,她已译完该书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的三分之二。但就在这年8月,她的译稿被迫交出并从此失踪。杨绛被打成“牛鬼蛇神”。有一天,她在单位打扫一间脏屋子时,忽然从废纸堆里发现了自己的译稿,如获至宝的她本想把译稿偷回家,但未能如愿,只好求人妥善保管。直至1970年7月她下放干校前夕,一位仗义的年轻人把这部译稿交还给她。1972年春,杨绛从干校回京,家中房屋被人占用,他们夫妇只好搬入单位的一间办公室去住,杨绛就是在这间陋室里接着翻译《堂吉诃德》的。因为译文搁置多年,读来好像断了气似的,无奈只好从头再译。她趴在床前的书桌上工作,一本一本大字典只好摊放在床上,当然这次重译省力得多了。至1976年秋冬,她终于译完全书。次年搬入新居后,她又将全书通校一遍,于5月初将译稿送交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3月该译本问世。

《堂吉訶德》中译本出版并畅销之初,适值西班牙国王、王后访问中国,6月15日,杨绛受到国王和王后的接见,并献上了她翻译的《堂吉诃德》,当时陪同国王的邓小平同志向杨绛介绍了西班牙国王、王后,并问她《堂吉诃德》是什么时候翻译的,杨绛先生在握手间无暇细谈,只回答说“今年出版的”。

《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后,西班牙政府多次邀请杨绛先生访问西班牙,杨绛均以自己“口语不佳”而谢绝,但她又觉得这样做有失礼仪,后来于1983年11月前往西班牙访问,受到西班牙政府和人民的热情款待。西班牙之行后的1984年,她将《堂吉诃德》全文重新校订一遍,1985年再版。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颁给杨绛“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以表彰她对传播西班牙文化所作的贡献。

二十多年来,杨绛译本《堂吉诃德》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以“外国文学名著丛书”本、“世界文库”本、“名著名译”本和“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本等多种形式出版,总印数已达70余万套。

2001年,杨绛把她丈夫和她自己的全部著作稿酬捐赠给他们的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专门扶持那些好学而贫困的学生。几年来,仅人民文学出版社划拨到“好读书”奖学金账户的稿酬,迄今已达数百万元之巨。对此,杨先生风趣地说:“其中当然有《堂吉诃德》的很大贡献,这说明堂吉诃德没有死,他还在中国实行他的骑士道呢!”

(选自《第一财经日报》2016年5月25日,有删改)

篇5:堂吉诃德 导读

作者: 【西班牙】塞万提斯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版本:2004年1月第1版 出版人:刘小津文字改写:任傲霜推荐阅读对象:小学5-6年级

一、作者生平

米盖尔·堂·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1547—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很喜欢和熟悉塞万提斯的小说。马克思认为“塞万提斯你和巴尔扎克是超群的小说家”,并把塞万提斯的《唐吉可德》看成是“衰落的骑士制度的史诗”。恩格斯曾说,他就是从塞万提斯的作品开始学习西班牙语。

塞万提斯的生活时代是在十六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初。从小跟随父亲过动荡的生活,只上过中学。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训诫小说集》(又译《模范故事》、《惩恶扬善短篇小说集》,1613)、剧本《努曼西亚》(1584)和《喜剧和幕间短剧各八种》(又译《尚未上演的八出喜剧和八出幕间短剧》,1615)、长诗《帕尔纳斯游记》(又译《巴拿索神山瞻礼记》,1613)、《贝尔西雷斯和西希斯蒙达》(1617)等。代表作:长篇小说《堂吉诃德》(1615

二、创作背景及过程

塞万提斯21岁时因卷入萨拉曼卡城皇家院内的一次争斗,为了躲避砍去右手的刑罚,逃离家乡前往意大利1569年,他进入西班牙驻意军队中服役。1571年,在与土耳其军队的一次海战中,左手致残,直至1575年才乘船回国。在归途中他被阿尔及尔人劫持,带到阿尔及尔,成了奴隶。在被囚禁的5年中,塞万提斯坚强不屈,曾4次与其他囚犯合谋逃跑。1580年他被赎身回国,但生活无着,颠沛流离。他两次结婚幸福,为了养家糊口,他找到一份纳税员的工作。但是又因他税收工作不力,账目混乱被关进监狱。《堂吉诃德》就是在他经历坎坷穷困潦倒的境遇下孕育出的作品,其中自然映照出作者自我的体验和情感。

他用了8年时间完成了《堂吉诃德》的第一部,于1605年发表,受到人们的喜爱,书中的两个形象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几乎家喻户晓。1605年后,塞万提斯着手写小说的第二部。1614年在他即将完成之时,听到有人出版了《堂吉诃德》的续集,十分气愤,因此他在书中揭露了伪作,并结束了堂吉诃德的故事。1615年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的第二部出版,人们的热情和喜爱不减,然而次年穷困交加的塞万提斯在马德里逝世。

三、主要人物关系图

唐吉可德

桑丘·藩沙:唐吉可德的仆人,他最初幻通过游侠冒险生活摆脱

贫困,最终被主人的崇高品德和追求正义的理想所吸引。

杜尔西内娅:原是堂吉诃德邻村的一个姑娘,唐吉可德把她想象

成自己的意中人,替她取了如此高贵的名字。

公爵夫妇:贵族统治阶级的代表。为了解闷,他们将唐吉可德主

仆请到府中,表面善意款待,实则作弄折磨。

参孙·加尔拉斯果:唐吉可德的朋友呢。他最后冒充白月骑士打

败了唐吉可德,迫使他回到家乡。

四、故事概括

在遥远的西班牙的一个村庄里住着个瘦削的、面带愁容的绅士——堂吉诃德。由于爱读骑士文学,入了迷,决心效仿古代骑士去周游世界,除强扶弱,恢复骑士之道。他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驽骍难得,找到了一柄生了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要去游侠,锄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他雇了附近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侍从,又把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想像为他的女恩主,给她取了名字叫杜尔西

内娅·台尔·托波索。于是他以一个未受正式封号的骑士身份出去找寻冒险事业,他完全失掉对现实的感觉而沉入了漫无边际的幻想中,硬是要把书本上的骑士故事在现实生活中重演,因而在这三次出行路上闯了许多祸,吃了许多亏,闹了许多笑话。他先后三次同侍从桑丘外出行侠,结果受尽磨难,甚至险些丧命。直到临终前他才醒悟过来,叮嘱外甥女,千万不要嫁给读过骑士小说的人,否则就不能继承他的财产。堂吉诃德到死才悔悟,知道骑士小说都是胡说八道,不过一切都太迟了。

五、总评及名家评析

《堂吉河德》是一部讽刺骑士小说的小说。以喜剧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人们自身存在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表现人性及社会现实的同时,还表现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思考。小说第二部还描写了人们对小说第一部的反映和批评,从人物对堂吉诃德的不同态度表现了社会各个阶层不同人物的形象。堂吉诃德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沉于幻想、脱离实际的艺术典型。这一艺术形象有很强的生命力。自他问世以来,人们一直把那些沉于幻想、脱离实际、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的人称为“堂吉诃德”。塞万提斯塑造的这个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史上非常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在西方,人们把他和哈姆雷特、浮士德并称为三个最杰出的典型。《堂吉诃德》之所以被世人评为世界最佳,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对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塑造的巨大成功。

塞万提斯发明了现代小说。——捷克 米兰·昆德拉

《堂吉诃德》是一个童话故事,正如《荒凉山庄》也是一个童话故事,《死魂灵》也是一个童话故事,《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都是最优秀的童话故事。倘若没有这些童话故事,世界就会变得不真实。—— 美 纳博科夫

在欧洲所有一切著名文学作品中,把严肃和滑稽,悲剧和喜剧,生活中的琐屑庸俗与伟大美丽如此水乳交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塞万提斯德《堂吉诃德》。

—— 俄 别林斯基

我感到塞万提斯的小说,真是一个令人愉快又使人深受教益的宝库。—— 德 歌德塞万提斯的创作是如此地巧妙,可谓天衣无缝,主角与桑丘骑着各自的牲口,浑然一体,可笑又可悲,感人至极„„

—— 法 雨果

六、精彩章句赏析

第一张:除此出行和自封骑士

第七章:风车大战

第三十三章:公爵夫妇的玩笑

第三十九章:骑士的结局

1、别妄想世事永恒不变:这个世界好像尽在兜圈子,也就是说,循环不已。春天过去,接 着是早夏、盛暑,而秋而冬,然后春天又回来了;时光总是这样周而复始,轮转不休。只有

人生有尽期,如风而逝,一去不返;除非到天国才得到永生。

2、自由是天赐的无价之宝,地下和海底所埋藏的一切财富都比不上。自由和体面一样,值得拿性命去拼。不得自由而受奴役是人生最苦的事。

3、血统是从上代传袭的,美德是自己培养的。

4、命运的轮子比磨坊的轮子还转得快:昨天平步青云,今天就掉在泥里。

5、穷人可以有人尊敬,恶人却不能。贫穷能掩盖高贵的品质,但不能完全埋没它。美德会从贫困笼罩不到的缝隙里透露出光芒,引起伟人的注目和重视,博得他们的爱护。

篇6:《堂吉诃德》读书心得

阿隆索。吉哈诺因阅读骑士小说而萌发成为游侠骑士,行侠仗义、助弱扶贫、扬名万世的念头,改名堂吉诃德,从此开始为人所耻笑而又艰辛的生活。第一次出行被人打得动弹不得,被驮在驴背上回到村里;第二次出行最终以被人装在木牢里带回村里告终;第三次出行在被同村学士装扮的骑士打败后郁郁寡欢地重回故里,直到最终一病不起。

我想如果说堂吉诃德的存在于他本身是一出悲剧,那么堂吉诃德临终前的清醒则是对于人类的悲哀。“去年的雀巢,今年没有鸟。我过去是疯子,如今头脑已经清醒;我曾经是拉曼查的堂吉诃德;如今,只是好人阿隆索。吉哈诺。但愿我的悔悟和真诚能够换回诸位从前对我的尊重。……”堂吉诃德的这番话出现在他生命的终点似是所谓的清醒却更像是他对现实的一种妥协,这其中包含了一切的辛酸与凄凉,讽刺与无奈。当堂吉诃德的.最后时刻终于到来时,他遗嘱的公证人刚好在场,他说,从未在任何一部骑士小说中看到过任何一位游侠骑士能像堂吉诃德那样安祥而平静地死在自己的卧榻之上。然而事实上,他却是一对矛盾中极大的一个受难者,不平的冤魂。

老师向我们介绍时称《堂吉诃德》是一部反骑士小说的骑士小说。我很认同,它通过描写阿隆索。吉哈诺的悲剧人生极明显地表现了它的主旨——反对骑士小说的泛滥成灾及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令我感触最深的是那种深深的悲哀。阿隆索。吉哈诺曾努力过,奋斗过,但最终却因为当时社会的黑暗而妥协并死在了自己的床上。他善良、有冲劲、乐于助人,但这一切却造成了他的死亡。诚然他不切实际,但又有多少人像他一样有者这么的人性中的闪光点呐。

篇7:堂吉诃德读书心得

本书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骑士小说。这个骑士小说就像我们中国的武侠小说:一样精彩,一样令人走火入魔。是什么让这种小说令人走火入魔我觉得是因为它们供给了一个玄幻的世界,一个虚拟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人们所向往的,人们都想成为这种小说的主人公:武功高,侠义,有一群知音,有一个对手,还有感情。当我在看小说的时候,我会把自我强加进这个小说,成为一个比主人公还英雄的人物。

这些小说就像酒,麻痹着人们,让人们暂时摆脱一些虽然世俗,却又真实的烦恼、痛苦。给予人们一种“自我无所不能”的想法。可是须知:喝酒是为了摆脱痛苦,酒醉时忘却了一切烦恼,可是一旦酒醒,痛苦就会增加。书里面的堂吉诃德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一生都生活于玄幻,与其说是醒不来,不如说是不愿意醒来。明白死前,堂吉诃德才忏悔,才清楚地认识了这个世界。

骑士小说、武侠小说不是不能看,就像喝酒一样,不是不能喝,可是要少喝,并且不能醉。如果不能百分之百确定自我能把我这个度,像我,我就立誓永不喝酒。

无论何时,都不要幻想着某样东西能够使我们不劳而摆脱烦恼,仅有清醒地去解决问题,才能摆脱人世间的烦恼。

堂吉诃德读书心得范文4

《堂吉诃德》是一本有意思的书,它由西班牙天才作家塞万提斯创作,这本书深深地打动了我.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堂吉诃德,由于平时里读了许多的关于骑士的书,因受其影响而经常把自我当做骑士,到处去游历,经常为人打抱不平,但却又经常弄得笑料百出,是一个十分趣味的人.

他会把自我的那匹瘦得不能再瘦的那匹马向别人炫耀说是一匹千里名驹;他还会把大风车看成了一个巨人,还宣布要与其战斗;他自我做了一个纸头盔,并且把他当作是世界上最坚固头盔;他把一个面貌丑陋的农家女想象成了公主……凡此种.种,无不给读者们呈现出了一个滑稽,趣味的人物.

主人公堂吉诃德在书中的形象是活灵活现的.虽然有点神经质,但他的身上还是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在书中,他遭遇了一连串的失败和挫折,可是他并没有放弃,越挫越勇,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如果说堂吉诃德的故事是一个杯具,那么堂吉诃德临终前的清醒则是对于我们所有人的悲哀.堂吉诃德临终的一番话与其说是所谓的清醒倒不如说是他对现实的一种妥协,这其中包含了一切的辛酸与凄凉,讽刺与无奈.

我想每一个读过《堂吉诃德》的人,都会嘲笑唐吉诃德的不切实际,说他总是疯疯颠颠的,可是,我们不应当只看到他另人发笑的一面,我们更应当看到的是他另人敬佩的那一方面,他嫉恶如仇,应对自我的“对手”,他总是光明正大地进行挑战.可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想堂吉诃德这种令人敬佩的品质,在当今社会正在渐渐地消磨殆尽.

篇8:《堂吉诃德》

他本是乡下的穷乡绅阿隆索·吉哈诺。由于读骑士小说入了迷, 甚至达到走火入魔的地步, 他变卖田产来换取骑士小说并长期沉浸其中, 结果导致“脑汁枯竭, 失去理性。”为此, 茅盾先生称他为“武侠小说”的痴迷者, 他的痴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他产生了世界上所有疯子都不曾有的怪诞想法:做一个游侠骑士。他给自己起了一个骑士名字:堂吉诃德, 深谙骑士道的他知道, 作为骑士, 三件物品必不可少:甲胄、坐骑、“意中人”。凡属骑士, 必有一个“意中人”, 一个美人。“侠士”没有意中人, 就好比一棵没有叶子和果子的树, 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适逢天意, 临村恰恰有个他曾经为之倾倒的女人, 她就是阿东撒·洛伦索, 她的头发金黄、前额如极乐净土, 眉如彩虹, 眼似太阳, 玫瑰色的脸颊, 珊瑚色的嘴唇, 珍珠般牙齿, 雪白脖颈, 大理石色的胸脯, 象牙色双手, 这个女人白皙若雪, 他给她取名为“杜尔西内娅”。

这样一位“绝色”美人藏在心间, 他开始了第一次旅行。他碰到了一群托莱多的商人, 当他们嘲笑讥讽杜尔西内娅的美貌时, 堂吉诃德十分气愤的反驳道:她眼里流出的不是你们所说的朱砂和硫磺石, 而是珍贵的琥珀和麝香。他认为他们亵渎了他美丽高贵的夫人, 怒不可遏地挥马冲向说杜尔西内娅坏话的人, 不曾想跌落马下。试想:陷入爱恋的人, 有哪个喜欢别人说自己心中女神的坏话呢?作为一个男人, 堂吉诃德认为自己有责任维护“爱人”的声誉, 他做到了, 尽管结局不令人满意。

他是那样理想纯洁地爱着。他将牢狱之苦看做光荣, 将缠身的锁链视为休闲, 把不能躺的床当做战场, 视为松软的床和幸福的洞房, 恋爱中的人把自己所受的苦当做是通向幸福的过渡。堂吉诃德亦一样, 为自己心爱的女人甘愿受苦, 他似乎看到了他们美好的未来。

他对爱情有着崇高的信仰。他认为:大多数年轻人在一起, 并不是为了爱情, 只是为了情欲, 情欲以享乐为最终目的, 一旦满足了情欲, 那个像是爱情的东西也就随之后退了。因为它不可能超越本能的界限。那种界限并没有被当作爱情, 深刻地揭示出爱情与性的范畴。表现在堂吉诃德身上的爱情丝毫没有一点肉欲的痕迹, 他的全部向往都是羞怯的, 问心无愧的。

这位可爱的骑士在第三次出征前, 决定去看望他举世无双的杜尔西内娅夫人, 希望得到她的祝福化解一切危险。现实却让他惊呆了:他难以相信面前这个宽脸庞、塌鼻子的农妇就是他朝思暮想、赐予他勇气的杜尔西内娅。他曾对桑乔说:“我这辈子没见过举世无双的杜尔西内娅, 也没跨进她的宫殿的门槛, 只是听说她既美丽又聪明才爱恋上她的。”爱情本是一个过程, 基于理解, 而后信任, 终于爱。而堂吉诃德对杜尔西内娅的情况一无所知, 甚至连面都没见过, 只是听说过她的美丽, 他的爱带有一定的盲从性。不能否认的是他对理想纯洁爱情的信仰, 理想到不怀疑他热情的对象完全不存在, 纯洁到当杜尔西内娅以一个蠢笨肮脏的农妇的形态出现在他面前时, 他还不相信亲眼所见的事情, 却以为她是被恶魔变成这样了。在他看来, 杜尔西内娅依旧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堂吉诃德对爱情的坚信不渝, 令人们肃然起敬。法国伟大作家雨果说过:爱, 就是坚信不渝, 堂吉诃德用他的真诚向人们表达了他对爱情的忠贞。

堂吉诃德把爱情看做永久的信仰, 即使他以模仿骑士小说的爱情为开始, 但他的爱无可比拟, 理想而纯洁。哈代说过:关于爱, 我们可以说越纯洁越含蓄。堂吉诃德在旅途中一直把杜尔西内娅当作精神支柱, 在幻想中给他勇气。她是他除骑士道外最忠诚的信仰, 他为他的信仰真实地活着, 真诚地爱着。堂吉诃德用他独特的方式诠释了他的爱情。他不再是猥琐的骑士, 而是谦和有礼的绅士。伊能静有言:我像一个爱情上的堂吉诃德, 对着幻想展开旅程, 拿长矛去刺风车, 与空气搏斗。堂吉诃德的名字成了普通名词。成了理想爱情的代名词, 他对爱情的狂热, 对理想爱情的忠诚, 成为后世无法模仿的典型—————堂吉诃德式爱情。

摘要:堂吉诃德对于爱情纯粹灵魂的追求, 对杜尔西内娅的高贵沉迷于幻想的虚幻爱情使堂吉诃德的名字成了普通名词, 成了理想爱情的代名词。他对爱情的狂热与忠诚, 成为后世无法模仿的典型——堂吉诃德式爱情。

关键词:理想,爱情,纯洁,灵魂

参考文献

[1]马步云。《堂吉诃德》导读。2001年10月第一版

[2]茅盾。《世界文学名著杂谈》百花文学出版社

篇9:苏北少年“堂吉诃德”

其中,《苏北少年“堂吉诃德”》由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创作,以记叙性非虚构文体讲述了作者在兴化街头长大的童年生活。全文庄重与诙谐并具,情感与记忆交织,非常值得一读。“我的童年是在等待中度过的,我的少年也是在等待中度过的……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让我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忍受力。我的早熟一定与我的等待和失望有关。在等待的过程中,你内心的内容在疯狂地生长。每一天你都是空虚的,但每一天你都不空虚。”毕飞宇在这样的期待中成长,他一年四季观望着大地变换着的色彩,贪婪地吸吮着大地的气息,倾听着“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

游泳裤

光屁股游泳算不算裸泳?不算。光屁股游泳是一件很原始的事。裸泳呢?却是城里的年轻人所玩的时髦游戏。

乡下人学游泳永远是一个谜,没有一个人真的“学”过,划着划着,突然,你就会了。这个突然真的是“突然”,仿佛身体得到了神的启示,你的身体拥有了浮力,你和水的关系一下子就建立起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相信所谓的“基因”,作为最初的“水族”,人体的内部一定储存着关于水的基因,说白了,关于水的记忆。同样,我相信人体的内部储存着音乐的基因、绘画的基因和文学的基因。摧毁基因的大多是愚蠢的父母,孩子是他们的,他们自作聪明,自然而然就成了孩子的老师。结果呢,神秘的基因消失了,水银一般灵动、水银一般闪亮的东西变成了水泥。他们为孩子的笨拙捶胸顿足。

乡下孩子在游泳的时候当然不用泳裤。泳裤?那太可笑了。我们在岸上都光着屁股,到了水下还装什么斯文?给谁看呢?反正鱼和虾都不看。再说了,不就是一个小鸡鸡加一个小蛋蛋么,都是耳熟能详的,你花钱请人看都不一定有人愿意看。

但是,是谁呢?是谁呢?他带来了一项了不起的发明——他把两条三角形的红领巾重叠起来,剪去三个角,再缝上,这一来两条红领巾就成了不折不扣的游泳裤。这个天才的发明鼓动了所有的孩子,一下子成了时尚。不要以为时尚一定就是“席卷全球”的大事,有时候,一两个小村庄也能流传自己的时尚。我们村热闹了。一到傍晚,所有的孩子都成了猴子,带着红红的屁股跳进了河流。

时尚紧接着就成了我们村子里的文化。村子里很快就有了这样的传闻——河里的鬼,也就是水鬼,最怕的就是红色。一个孩子一旦穿上红色的泳裤,水鬼就再也不敢靠近他了。道理很简单,红色的纺织品就是水下的火,它们像太阳一般,能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燃烧,它会照亮幽暗的河床——水鬼无处可藏了。想想吧,那么多的红色泳裤一起拥挤在一条小河里,小河里顿时就融入了十多个太阳。水鬼?嗨嗨,见鬼去吧!

(节选自《苏北少年“堂吉诃德”》)

毕飞宇 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2010年凭借《玉米》获英仕曼亚洲文学奖,2011年凭长篇小说《推拿》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是他个人的第一本非虚构作品。

上一篇:保证书不谈恋爱下一篇:秦时明月观后感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