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自传范文

2024-05-03

教师个人自传范文(通用8篇)

篇1:教师个人自传范文

教师个人整改措施

王良初中董晓晓

认真对照自己平时的实际工作及思想动态,查摆了自己工作以来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为学生服务宗旨、实事求是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认真剖析,找准原因,明确今后的整改方向,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治思想意识不够强。

对政治学习“走过场”,停于形式,敷衍了事,平时虽然经常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毛泽东思想,没有意识其思想的精髓,更没有掌握邓小平同志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没有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

2、宗旨观念不够牢固。

我有时对待学生和自己的同事不能始终保持热情的态度,尤其当手头工作稍多,稍忙时,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以至自己为学生服务、为同事服务的公仆意识淡化,没切实做到为学生所想,为学生所急。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普通也干不了什么大事,没有深刻理解“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宗旨.以至于为学生服务意识的淡薄.“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质表明坚持任何时候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自己得失的衡量标准,而我却

忽略了群众的想法,这是工作中缺乏耐心的根本原因。“一切为了群众”是要求我们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拿出百分之百的热情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同事,做到树立党员一面旗的良好形象.3、业务知识不够钻研。

对待工作不够主动、积极,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不善于思考,动脑筋,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对业务知识的掌握不够重视,缺乏一种敬业精神,认为自己已有的一些业务知识可以适应目前的工作了,在工作中遇到繁琐、复杂的事情,会抱有可拖就拖的心态,今天不行,就等明天再说,对问题采取逃避的方法,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不是自己力求寻找对策,而是等待办法自己出现,虽然感到有潜在的压力和紧迫感,但缺乏自信心,缺乏向上攀登的勇气和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态度。没有深刻意识到业务水平的高低对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一方面,自认为是专业院校毕业,用起专业知识来会绰绰有余,不愿更深入地去钻研;另一方面,缺乏敬业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得过且过,在业务方面存有依赖性,认为领导会有具体的示,我不用先急着干,害怕自己先做做不好,反而招来非议。自己没有一整套学习业务知识的计划,所以在工作、学习中比较盲目.还有一方面,缺乏创新精神。对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很依顺,不太动脑筋去创新尝试,不够大胆,害怕失败。

4、工作作风不够扎实。

工作时间久了,没有新鲜事物出现,会有一种厌倦的情绪产生,对待工作有时抱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没有做到脚踏实地,总想在工作中找到捷径,最好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可以把事情做好。有时除了自己必需完成的以外,可以不做的就不做,省得惹祸上身。做事情只安于表面处理方法比较简单,有没有创新精神,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对问题不作深层次的分析,思考不深刻,有时还会把工作作为负担,却没有注意到工作方法的完善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动力。

二、改进措施:

1、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观念,增强公仆意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人民公仆的理论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重要的实践在于认清职责,立足本职,老老实实、本本分分为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真正把本职当作党赋予每个党员的任务和使命,按照党员的先进性要求来实践。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那样:“人民,是看实践。”我们一定要看到自己的责任,要时刻关注人民群众对党充满期待和信赖的眼睛,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自觉实践“三个代表”这一重要思想,真正体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2、加强自我改造,提高综合素质。文化修养是人们为掌握和运用文化艺术及一般知识所进行的努力学习,以及所达到的一定素养或水平。我们要努力刻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工作中的内行专家.目前对我而言,最大的问题是要加强业务学习,学习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只有狠下决心,提高对学习业务知识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自觉、刻苦地钻研业务,务实基础。

2012年2月

篇2:教师个人自传范文

本学期我任教七(1)、七(3)两个班级的英语教学。临近年末,我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工作,回顾这学期的工作,使我感到既繁忙又充实,我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存在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在这学期的教学工作中, 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工作精神从事英语教学。我积极响应学校的各项号召,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认真领会学习内容,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严格要求自己。思想积极向上,要求进步。在教学中,能够做到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学习热情和信心,以健康文明的形象言传身教。

二、业务素质方面

我不断地钻研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多次在市、校做英语教学设计课,受到了一致的好评。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业务学习和市里组织的各项英语培训,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并积极与我校的其他英语教师研究教材、教法,同时,对她们在教学中感到疑惑不解的地方,我也能毫不保留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来共同提高业务水平。

三、教育教学工作方面

我认真学习,勤于专研,注重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潜心研究英语课堂教学,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理念,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自制教具,开展英语特长活动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注重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并能够及时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由于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我积极出课,毫不保留,由于自己不懈地努力,加之校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上。这学期,我教的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很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我,以百倍的信心与努力去迎接未来的挑战。篇二:初中英语教师考核个人总结 考核个人总结 陈 琼

临近年末,回首2013年,我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工作,回顾这学期的工作,使我感到既繁忙又充实,特别是在教研员和校领导的指导下,我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为了使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下面我将这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二、教育教学工作方面: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更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但不能只做一个“教书匠”,更要做个“教育者”。具体做法如下:

1、课一前认真钻研教材,备深备透每一节课。

2、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课堂上说练结合,课外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3、利用课余时间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关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多做思想工作,从生活上关心他。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4、热爱学生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在教学工作中,我努力提高自己对学生的亲和力,与学生建立和睦友好的关系。我信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只有真正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跟学生做朋友,心心相通,学生才会愿意接近你、亲近你,才会乐意地去学习你所任教的科目。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总是努力去做到这一点。

三、工作出勤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自己的工作。平时我积极参加教研组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学校组织的例会,升旗仪式、课间操和各种工会活动。在本学,没有缺席、迟到、早退和病事假现象的发生,严格遵守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四、取得的成绩

在本学年的工作中,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学年所带领的班级无论是纪律还是学习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教学工作上,我善于总结,积极撰写论文,论文《让我们的英语互动课堂鲜活起来》获得了恩平市2013年教学论文二等奖。当然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对部分学困生转化工作还不够成功,班级管理经验还不够成熟等,而这些问题,希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解决。篇三:小学英语教师个人工作总结2013.1.5(zyp)钟英小学2012-2013上学期 个人工作总结 张娅萍2013.1.10 时光飞逝,岁月如流。在不知不觉中我也已经完成了本学期英语教学工作。在这学期中,我付出辛劳,收获成功,与我的学生们一起品尝了成长的苦与乐。回过头,我终于欣然发现,在蹒跚学步的过程中,原来收获颇丰。本学期,每个英语教师都是在忙碌中渡过的。我担任二、六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但我力求在教学中做到扎实,有效,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益,上好每一节课,带好每一个学生。现将本学期的学科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本人热爱教育事业,坚持党的基本原则、教育方针贯彻。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以党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对自己要求更为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榜样的作用。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理念、观点,注重在教学实践中的灵活应用,理论联系实践,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二、在教学工作方面: 首先我认识到了存在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由于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导致很多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有不同的基础,甚至有的学生在本学期刚转过来,在其他学校没有学过英语,所以目前的情况就是,整个高段(六年级)的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接受程度也不同,并且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学生产生了消极情感,没有兴趣,甚至厌学。

2、面对一些学生的接受程度的不同,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在教学时的差异性,要及时发现他们接受语言的快慢程度,导致有的学生吃得饱,有的学生吃不饱。吃不饱的那部分学生就会产生以下情绪:上课或讲练习的时候,就会马虎,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从错误多,上课听懂了,课后又忘了.3、在有些知识点讲过后,有的甚至操练了多遍,反反复复强调了,学生仍

没有掌握。就责怪学生,并因此加强反复训练。于是在责怪声中,在枯燥的联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消失了。

我体会到: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是因人而异的。有差别是正常的,要教好每一个学生,但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一样、一个模式,不能要求学生都按一个模式去发展,而是开发学生不同的潜能,发展学生学英语的各方面能力。而且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去因材施教。那么根据以上几点,我做出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我要遵循教学环节,课前认真备课,不但能备好教学内容,更能做到备好学生,备好作业和课堂练习,以便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做到听、说、读、写并举,眼、耳、口、鼻、脑并用,是激发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学生的学习类型是有差异的。而没有学习兴趣的差异更大;学生的喜爱也不一样,有的喜欢听说法,就是一直看着老师,听老师说,很少看书本;有的喜欢阅读法,就是一直盯着书本看,很少看老师或黑板。因此,必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他们喜欢英语。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利用直观教具、动作、表情和玩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让学生乐于学习。而且,教学中必须做到让学生明白,会用,反复练习句型和单词,提高水平,进行生动活泼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从愉快的情景中学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科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明白每课的句型结构,懂得它的规律,学会用学过的单词使用新句型对话。每课讲授完后,要求学生必须读熟,会默写单词,会做基本的对话练习。英语的学习是狠抓句型及单词,最好每天早上要求学生抽出一定时间开口读英语,锻炼口语能力,熟悉课文。在班级选出读音规范的科代表,由教师指导培养好科代表。而且教师经常巡视和抽测,使学生不知不觉巩固所学习的单词;要求每节课前学生听写十个单词,必须做到完全正确。既要学习新知识,又要巩固旧知识,得到两面照顾,不能松懈。

第三,在教学中,我还把高效课堂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自己培养学生的自学,共学,群学的能力,并且学会提前做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并且在课中,我采用大量的游戏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做课堂中的主人,并以鼓励的方式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四,对于学生的作业,我避开了传统的抄写模式,我先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对这门学科进行阅读和记忆,在每次上课的前十分钟,我都要给学生进行听写,如果在听写的过程中,有错误的学生只需改错,没有错误的学生就可以不用大篇幅的抄写单词,那么在第二次听写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逐渐的养成了课后对课文和单词记忆的好习惯,逐渐的对单词有了一定的积累,并且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时间用在更有用的学习中.第五,对于后进生和困难生,这类学生通常要么是学习节奏慢,很难跟上课程进度,要么是刚转来的插班生,甚至是没有英语基础的,所以对这些学生我采取这么几种方式: 1.“优带差”的政策,让好的学生直接“承包”后进生,包括给后进生做课后辅导及单词句型记忆.2.对于个别特别差的学生我采取辅导的形式,利用课余的时间给这些特别的学生做辅导.3.配合家长和学生本人,让家长做好学生的监督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对英语学科的学习态度.最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本学期一学期的努力,二年级学生得学到如何去学,在期末的口语测试中,各班都取得很好的成绩,特别是六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在参加官渡区英语期末测试中: 六(1)班:参考人数53人,试读生1人,总分4499,平均分为86.52,优秀率为51.9%,及格率为96.15%,其中100分5人,90-99分22人.六(二)班:参考人数50人,试读生1人,总分4507,平均分为91.99,优秀率为69.3%,及格率为100%.其中100分6人,90-99分28人.三、在教研工作中: 本学期担任英语组教研组长以来,组织成员每周定期学期研究教学教法,在今年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并且组织成员研究高效课堂的实施以及运用;2.及时抽查组员的教学进度及备课情况;3.组织优秀老师为新老师展示公开课;4.并且配合学校组织了青蓝工程,认真对待青蓝工程工作,把自己的 工作经验和方法传授于新组员中;5.认真组织“21世纪杯英语大赛”并且获得好成绩;6.在工作中认真协调好各年级和班级之间的英语教学工作,组织好期 末的复习计划以及出卷工作等.7.组织“21世纪杯英语悦读大赛”工作.虽然在工作中还有些不足之处,但是我会竭尽全力,把学校安排的工作执行到位,把教研工作抓好,努力提升整个英语教研组的教学水平.四、坚持终身学习“学海无涯”,在信息时代,作为一名教师,终身学习尤为重要。我常常不满自身现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和教学能力。我还积极响应,参加各项教师活动。

篇3:教师个人自传范文

评价的标准如此重要, 那么怎样确立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标准呢?或者说, 评价标准确立的依据是什么呢?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源于教学观。教学观是比教学评价更高一个层次上的范畴。教学观是人们对教学的一个总体的观点、态度和倾向。有怎样的教学观就相应地产生怎样的教学评价标准。

从更深层次上讲, 评价本身还必须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探究。从教育史来看, 教学观是随着历史发展的, 一个时代有着这个时代特定的教学观, 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氛围。

在机械论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人们建立的教学评价标准也相应地带上了机械论的色彩。机械论的教学观提出以学科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来建立评价标准, 即根据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师教学的优劣。在评价中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效果, 以学生的学业成绩的“结果”作为评价依据, 可把这样的评价体系归入“结果论”范畴。

随着西方社会对“机械论”哲学观的批判, 人们在教育中越来越倾向人本主义教学观。人本主义教学观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成长。这种教学观并不认为学习的“结果”是重要的, 而是认为学生对学习的“参与”这个“过程”本身最重要。说到底, 在这个教育全球化的时代, 在这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 在这个“后现代”哲学登上舞台的时代, 并没有什么固定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必须去学的。教学从总体上面临着大困惑, 加拿大著名教育学专家史密斯教授在他的著作《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中这样表述:“在教育界, 全球化过程造成的普遍不确定性一直在某些方面存在。后现代派就‘什么东西可以信心十足地教给学生’这一问题所怀的担忧, 如今更因‘信心十足地教意味着什么’这一难以理解的问题而加剧———尤其是在所谓的新知识经济时代, 教学往往被简单还原为如何‘管理’教育空间, 除了计划和组织技巧外, 不需要教师有任何个人才干。”[1]随着西方哲学对“主体—客体”、“真理—谬误”这些二元思维方式的批判, 西方后现代哲学流派更加倾向于对任何号称为“绝对真理”的体系进行“解构”。他们认为任何真理都是从某一“视角”出发来看待问题的, 并不存在自在自为的绝对真理。后现代文化的氛围也渗透到了教育领域, 人们从对真理的崇拜转向个人切身的体验世界, 强调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是第一重要的。在这种教学观下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关注教学的“过程”, 强调师生互动, 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程度在评价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可把这样的评价体系归入“过程论”范畴。

中国的文化传统讲究“中庸之道”, 对结果论和过程论的评价体系采取“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合理取舍的态度。这种中庸的态度也体现在了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上:评价的标准既要体现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 又要体现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评价时既要参照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 又要关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程度。

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 教育科学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和量化。但是为了体现教学评价的客观和准确, 又必须对评价活动给出一个“结论”。 (评价结论该“如何”给出呢?是采用“计量化”的分值, 还是根据教育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对评价结论给予文本的描述?这本身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教学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与评价结果所要求的明确性这两者处于一种“张力”之中, 如何合理把握这对矛盾 (张力) 需要极高的智慧。

由于整个现代社会竞争氛围浓烈,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需要给出明确的评价结果以选拔“胜者”。由于对于精确计量化的自然科学取得的物质和技术成就的认可和崇拜, 人文科学也慢慢开始以自然科学的客观性 (以精确的计量化为特征) 为标准。对计量化的喜好与崇拜甚至到了如此高的程度, 以至于如果某一学科 (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 不能精确进行计量, 不能最终得到一个“数据”, 那么这些科学就显得“不客观”而配不上“科学”这一称号。人文科学的计量化趋势越演越烈, 20世纪的西方哲学和人文科学对此深感忧虑, 对这个趋势给予了强烈的批判。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学专家、教育哲学家范梅南在他的著作《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中对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标准作出了明确的区分, 教育学应追求人文科学的严密性。“我们应该承认, 人文科学对于准确、精确及严密有自己的标准。在定量科学中, 准确与精确往往作为界定测量与设计精良的标志。与此相对, 人文科学则尽量追求对具体事物丰富性与完整性的解释性描述, 尽量使概念的基本本质达到完善。‘严密’的本意是‘坚硬’、‘硬度’。严密的科学研究基础被认为在方法上是严谨的、严格的, 不与‘主观性’和定性研究妥协。‘硬数据’指最能反映数量单位或可测量到的测量的知识。与此相反, 人文科学研究只有在道德和精神的意义上是‘强硬’的时候才是严密的。只有当一个人文科学的文本有勇气追求某些理念的独特性和意义时, 才算是严密的。如果一个人并未准备坚持什么, 那么坚持还有什么意义呢。这同样意味着, 人文科学研究会以‘轻柔’、‘深情’、‘微妙’和‘敏感’的方式将生活现象的意义带入我们的意识。”[2]

人文科学的“计量化”趋势虽然遭到了西方哲学的强烈批判, 但这个趋势本身似乎有进无退。为了追求精确和“便利”, “计量化”的方法也应用到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中。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给出一些量化的指标:例如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否合理, 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重“师生互动”, 教师的板书是否规范, 教师是否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等等。对每一项指标设立一个权重以赋予这些指标相应的分值, 这些指标的分值相加以百分制计算。以这些量化的指标为依据来给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通过给每一项指标打分, 并且根据统计学的权重计算对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效果给出一个最终的“总分值”。评价标准的建立是如此重要, 我们不禁要问:各项指标被赋予的权重“依据”是什么?进一步问:各项指标本身被确立的“依据”是什么?更进一步深究, 用百分制的计量化方法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什么?或许用分值进行教学评价比较“方便”, “方便”是真理的代名词吗?例如, 甲教师最终得分80分, 乙教师得分85分, 从最终的得分来看, 乙教师的教学水平“当然”要优于甲教师。当两位教师的教学评价通过两个分值摆在我们面前时, 我们不禁要对这个评价结果本身进行评价。一个问题浮现在眼前:这样的评价是否合理?

虽然这样的教学评价考虑到了“结果论”, 即教学是否达到了预先确立的教学目标, 这样的教学评价也同时考虑了“过程论”, 即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重“师生互动”等, 但这些只是“外在的细枝末节”。通过这些关注细节的指标是否“真”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更令人担忧的是:对这些“外在的细枝末节”的关注恰恰忽略了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 恰恰忽略了教师内在的学识和师德修养, 恰恰忽略了教师个人的才华。

如何评价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呢?这些都是教师“内在的”个人素质, 我们只能通过教师“外在的”教学行为来对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略知一二”。外显的教学行为与教师内在的教学能力和学识修养是怎样的关系呢?或许, 德国哲学家西美尔对伦理学的深刻论述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西美尔认为外在的“伦理行为”并不是判断德行的最终依据。任何以命令式的“应然”规定的外在的伦理行为体系无法包容人类广泛的实践领域, 无论是个人的实践领域还是社会的福乐安康。唯有“有德之人”才是一切良善行为最终的“源泉”。有德行的“人”在他的日常的一言一行中自然“流溢”出伦理的意义。作为一切外在行为载体的“人”为他的一切善与恶的行为最终负责。西美尔在他的演讲集《叔本华与尼采———一组演讲》中对此有如下论述:“古老道德所宣扬的思想是, 德行看重的不是事实, 而是事实背后的意志企图。这个思想在此处达到其完整的深度和广度:意志不再被视为具体的、受到某个特定理智推动的冲动, 而是作为基本的存在, 也就是人的那种不受任何时间与变化之决定的自在。与此相比, 那种流行的、对道德责任的逆向追究, 却让人觉得它仅仅是从看重外部行为的司法判定迈出的最初和暂时的一步。可是就凭这一步, 人们却已首先到达了道德主义, 也就是就日常实践而言已经足够的、那种针对个别行为意志的裁判机构;相反, 此时在那条外部道路的狭隘的道德含义背后, 人们才抵达了最后一站, 那形而上的终点站;整个的人, 也就是说, 他的绝对的、不可更替的存在就是载体, 就是每一个别的, 仅仅作为现象的善与恶及其相应责任的真正现实。”[3]

外在的行为并不是伦理判断的最终依据, 伦理判断的最终依据是形而上的整个的人, 良善之人在他的外在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善的伦理意义。相类似的, “外在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内在的”教学能力和学识修养的外显, 优秀的教学真正的“源头”在于优秀的教师, 优秀的教学活动是优秀教师的“整个的人”的自然流溢。对伦理行为的善恶判断困难重重, 真正的教学评价也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标准。如果要对一位教师真正的教学水平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的话, 最终依据只能是这个作为教师的整个的人。或许能通过他的一堂授课 (但决不仅仅依据这“一堂课”) 去“体会”他的作为教师的个人才华。“才华”这个词同时包容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师德修养、授课的个人风格、语言艺术等。

如果要对教师的教学给予恰当的评价, 那么评判者的权威性是必要条件, 即评判者本人的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要远远高于被评价者。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没能获得物理学诺贝尔奖, 这让我们这些后人感到惊讶。但仔细想来, 这也并不奇怪。据说,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创立之初, 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多多少少理解。它在瑞典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评审面前显然无法获得通过。 (这些权威的评审自己是否能理解相对论还是个疑问) 在这种情况下,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失之交臂就是偶然中的必然之事。评判者的权威性是评价活动和评价结果的合理性的必要条件, 但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却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看得过于重要, 学生的评价在整个评价结果中占有过多的比重, 这岂不可笑?

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首先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的建立意义重大, 这关系到教师成长方向的确立, 即依据“这标准”教师应怎样发展自身的职业修养?到底教师应把精力投入到“是否运用多媒体的手段”、“板书的规范与否”、“教学过渡的设计是否自然”这些外在的方面, 还是把精力投入到“学识是否渊博”、“对教材内容理解是否深入”、“如何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上, 这值得我们深思。如何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恰当的评价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大卫·杰弗里·斯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5.

[2]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21.

篇4:教师个人发展三“借力”

19世纪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在他的《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指出:“学校对你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校,你的全部活动,每一社会关系都会促使你不得不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培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学校也应该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实现自我教育和培养的场所。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教师如何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借力”。

一、向学生“借力”

新形势下的学生观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将他们视为受教育的对象,而应该视他们为灵动的生命体。学生本就有着属于自己个性,有着独特的灵魂、各异的思维方式,还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这样一个现状:学生的主体意识正逐步苏醒。得益于此,很多时候他们会给作为成人的我们很多提醒和启发,这不就是很好的证明吗?

具体地说,我们应该向学生学习自然流露出来的那种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而言,探索未知是一种乐趣。他们会为了一个在我们看来无须思考的问题而“打破砂锅问到底”,直到得到自己认可的答案而罢休。对比我们自身,随着年纪的增长,不少人更愿意停留在过去的知识积累层面,认为“储存”足以应付“如数家珍”的教育生活。殊不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发展同样是与时俱进。自我满足所带来的只能为时代所抛弃,为现实所淘汰。我们应该向学生学习面对失败和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乐观。学生因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在形成阶段,因此他们对于问题的思考并不是那么深入,但这种“不深入”恰恰给了他们“重新来过”的底气。面对失败和困难,他们不会想到他人的眼光;面对一些误会,他们也不会“画地为牢”。摔倒了,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继续向前。但是我们自己呢?有时因为工作中的一点挫折就容易陷入“怨天尤人”或者“自暴自弃”的极端思维之中,有时因为一个失败就会有了退缩甚至是放弃的念头……这些无疑都是不可取的,是我们成长路上的“负能量”。一个教师,要想更好地在教育的原野上驰骋,不甩开这些“包袱”肯定是不行的。我们还应该向学生学习因为点滴进步而兴奋不已的那份自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自我实现的渴求在学生身上尤为明显。所以,平时工作中我们常能够听到学生得意地走过来,高兴地说:“老师,我今天学会了包饺子”“老师,我已经会自己洗衣服啦!”“老师,今天体育课跑步我是第一名”……这些在我们看来如此微不足道的事情却足以令他们快乐许久,而且这种“快乐因子”,很大程度上会促使他们在今后做得更好。其实人应该学会悦纳自我,悦纳的过程是自我肯定的过程,这种给予自己的心理暗示会有效增强我们的信心,为我们更好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提供动力。

二、向同事“借力”

《论语·述而》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身边的同事,也是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人群之一。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资源库”,有着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年轻的同事,往往对于工作有着饱满的热情,就像是初升的太阳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光芒;年长的同事,往往兢兢业业一辈子,工作起来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让我们看到了榜样无穷的力量。在我们的同事中,有的有着高超的教学本领,进入课堂如鱼得水,挥洒自如;有的思想深邃,能够站在我们达不到的高度思考教育,帮助我们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扰;还有的心中满是流动的师爱,关爱学生,无怨无悔,尽心尽力……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师道的尊严被撑起,教师的形象被擦亮。可是,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也有长短。在我们的身边或许也存在着一些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象,有的甚至是我们所无法改变的事实。尽管我们非常不愿意看到这些现象发生,但真的遇到,也应将其作为我们进行反躬内省的契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向领导“借力”

在学校,无论是校长还是其他中层干部,绝大多数都是从教师一步一步走上去的。他们的成长之路,对于我们而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教学骨干可以给我们学科教学以方向指引和理念指引。可是一个教师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学科的“术”和“技”,更应该站在教育之“道”的层面,做到“道”与“技”兼顾,全面而均衡地发展。因而,有些领导极具感染力的演讲才是我们应该研究并学习的,有些领导灵活巧妙与人沟通的能力我们也应该研究并学习,有些领导处理突发情况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更应该研究并学习……总之,领导们的优点都应该成为我们研究和学习的方向。这样,我们就会在不断的研究和学习中逐渐开拓眼界、丰富思想、活化思维,进而更好地投入教育工作。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教师的个人成长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我们尽可能地向外部“借力”。比如学校,这个我们最熟悉的地方。

篇5:教师个人师德总结范文

一、小阵地不小觑,我所从教的是信息技术学科,这个学科与音、体、美对比来说也是个容易被忽视的学科。但是我相信在任何一个学科的课堂上,只要教师能够认真对待,从内心想要教给学生一些东西,学生就会有所得,有所发展。所以我就是本着这种想法,从良心出发,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并从培养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设计我的每一节课,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学习习惯。就是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学科里,我付出了真诚和汗水,但是我收获的却是学生的进步,这才是最珍贵的。

二、每个孩子都是我手心的宝。在机房上课,高大的机器似乎阻隔了我与学生的距离,但是这也让我能够用同一种眼光平视每一个学生,经常那些在别的课堂上的“差生”在我的课堂上表现都很优秀,我喜欢拍着他们的肩膀说:“你真行”。我喜欢他们,以一个母亲的眼光去珍爱每一个孩子。我付出了我的热情和爱心,但是我收获的却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的那份自信,这也是最珍贵。

三、做一个朴实的人,现代社会太浮夸了,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就是做一个朴实的人,只有心里坚守这份朴实才能少去一些随波逐流的浮躁,只有心里坚守这份朴实才能安心教师这份清贫的职业,只要心里坚守这份朴实,我就能与人为善,与世无争。所以我一直努力这样朴实的工作着,我也准备以后都这样的过。我付出了一些看似精彩的经历,但是我收获的是浓浓的情义和一份安心。这更是最珍贵的。

篇6:中学教师个人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中学教师个人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工作总结频道。

今年的工作我总体感觉十分顺利,没有出现任何的意外,我的学生在我的教育下也都是健康的成长,这一直很令我欣慰。现在我最早教学的学生都已经大学毕业了,看着他们健康的成长,我也感觉自己的工作是多么的伟大!

我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会继续努力的照顾好我们祖国未来,我们祖国的将来就靠他们了,把他们从小就教育成顽强的一代,我们祖国的强大就靠他们了,相信在祖国花朵长大后,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的繁荣、富强!

秋去冬来,不觉间已到外中半年了,半年来外中教给了我很多东西。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享受生活的个人空间,迎接挑战的坚韧品质,以及严谨却不失灵活的教学风貌,紧张却不失活泼的学习风貌,让我在感叹,感动,感慨之余更增加了前进的勇气和生活的乐趣。现就将一年以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

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所以,一年来,我一直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2、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应当纵向地看到: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

3、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首先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其次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后进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该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该在稍有一点进步时得到老师的肯定。

二、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

一年来,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落实教委、学校工作部署,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全力推进素质教育。

1、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

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三、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年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强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1、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奖励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让学生在游戏的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

快乐,从而爱上语文。相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中招精神,研究中招动向,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3、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初三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结合“杜朗口”教学模式,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能力,训练思维。

篇7:教师个人述职报(范文模版)

我名叫张林忠,生于1956年5月26日。1976年12月毕业于秦安县王尹中学,1978年6月参加工作。2001年3月被评为小学一级教师。现将任现职以来的工作述职如下:

本人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恪尽职守,谦虚谨慎。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教书育人。广泛的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科基础知识,充实自己,树立大教育观,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夯实基础。尊重家长,积极传播科学家教方法,自觉抵制不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言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工作中。课堂气氛民主,学生兴趣浓厚,教学质量良好。

我的教学语言亲切、幽默充满智慧,以春风化雨的细腻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授课前,认真研读教材,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外在联系,类比迁移,由点及线、由线及面,授课中,教会方法,为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善于发现问题,利用问题的积极面,对典型题型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讲解,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解题思路,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要求。在一个个活泼有趣的数学情境中,鼓励学生交流、分享、倾听、互助、反思,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激发兴趣,树立信心,从而体现了数学的价值。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思维缜密、环环相扣,随着课程的加深,学困生会越来越多。针对这部分学生,我不强调、不放弃,不制造紧张气氛,让他们和大家有平等自由的学习空间。设计游戏激发兴趣、借助直观教具分解难度,师生、生生一对一讲解。最

后,联系家长,为其树立端正的育儿理念,介绍科学方法,用教师的良好人格影响学生、家长。

参加工作以来,成绩是属于过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倍加努力,用我更好的成绩回报我热爱教育事业,发挥我的光和热。

篇8:教师个人自传范文

一、概述

(一)知识与知识管理

1. 知识

对于“知识”这一概念的阐释,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如哲学家认为知识离不开人与实践,而且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学家通过寻求知识客观性的传统认识论,发展为人具有隐性认知功能的意会认知论;而管理学家则把知识当做一种具体存在的事物,可以被应用与管理。[1]

《教育辞典》中将“知识”定义为:“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总和。”[2]美国《韦伯斯特词典》(1997版)也对“知识”这一概念做了界定:“The fact or condition of knowingsomething with familiarity gained through experience or association, and the acquaintance with or understanding of a science, art, or technique”[3]即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调查而获得的事实或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提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了解,其中可靠的成分就是知识。”[4]

归纳以上说法,本文认为“知识”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对事物的了解、识别、检验,并使其上升为理性的层面,而知识的获得者拥有对事实的熟悉度,通过应用和管理知识,以产生更大价值的各种认识。

知识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从表现形态来讲,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被清楚表达的知识,文字、数字、图形或其他象征物都可以用来作为传播媒介。隐性知识则是根植于个人的经验、判断、联想、创意和潜意识的心智模式内的知识,被认为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5]在存储方式上,知识包括公共知识与个人知识。[6]前者被看做是一种全体成员共享的资源,后者则是个体所拥有的知识。总的来说,知识种类的划分标准,为开展知识管理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2.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管理理论,作为从企业管理中发展起来的新兴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以人才开发为核心,以广泛交流为途径,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以持续学习为动力。[7]“知识管理”的概念在1986年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主办的欧洲管理大会上的一份主旨发言中被正式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理念的转变过程中,知识管理顺应网络的发展而诞生,是对一个组织或个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捕获过程,而使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合适的人,实现最佳决策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8]

简单来说,知识管理就是将能够获得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使知识与人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这其中包括了对知识的获取、整理、存储、共享、应用和创新。同时,知识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间的相互转化,进而实现组织的优化。

(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1. 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在个体方面的应用,成为有效管理个人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对这一概念的界说,最早由美国的Paul A.Dorsey教授提出:“PersonaKnowledge Management should be viewed as a set a problemsolving skills that have both a logical or conceptual as well as physical or hands-on component.”即“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做既有逻辑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9]从操作层面讲,个人知识管理包含信息的检索、评估、组织、分析,以及信息协同等技巧。

可以看出,个人知识管理其根本是在于以人为中心,个体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新知识的吸取和加工,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激发存在于自身的隐性知识,从而进行知识的创新。总的来说,个人知识管理是涵盖逻辑概念层面与实际操作层面的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个体从自身的兴趣与需要出发,组织并集中这些重要的信息,使其最终成为知识基础的一部分。

个人知识的系统、高效管理在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已逐步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必需。作为人才的培养者,教师则更需要学习运用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解决教学中的“知识之惑”,不断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成为知识的管理者和创造者,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2.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概念由台湾学者陈美玉教授率先提出,她从教师“个人发展”的观点出发,强调教师必须强化个人专业实践知识的获取、吸收、组织、管理、创新与活用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其更宽广且快速地再学习的潜能,掌握目前及未来多变且越来越不可预测的教学情境,成为一位具有实践智慧的专业教师。[10]

教师个体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对自身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识别、挖掘、创造、存储、传播、应用,使得个人知识系统化,以提高其应变能力,发展个人综合能力。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程的实施需要以学校机制和教师组织文化作为保障,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作为支持,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学效能,提升教师与整个学校的竞争力。[11]

总的来说,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中应用与拓展的一个重要层面,不断促进教师隐性知识、内隐的经验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外显的理论性知识实现转化。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可以更好地进行知识的传承与共享。显性知识的内隐化则有利于理论知识指导教育实践。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已不仅是教师的个体行为,而且是教师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和分享的过程,这点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成长

(一)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成长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教师的个人知识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师范课程所给予的教育知识,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在自己的成长中所不断积累起来的教育知识,这类知识也通常会作为教师教育行为的依据。对于教师的个人发展而言,所谓的理论知识经过学习,进入教师的大脑中,这些知识能够被清晰地复述,然而,教师若未能亲自体验并理解这些知识,将难以成为他们开展教育行为强有力的保障。

教师个人知识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教师个人知识的管理,帮助教师将所谓的理论转化成个人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同时,这样的一个过程也充分考虑了教师原有的个人知识,通过个体对个人知识的管理,将那些潜在的、未被表征和编码的隐性知识显性化,[12]实现知识的明晰化和理性化,使经验层次的个人知识上升到知识层次的真正的个人知识,指导教师的个体行为。

(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

1.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在于教师不断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13]教师的专业成长内容涵盖多个方面,教师的专业知识已成为教师成长的基础。美国教育家Shulman明确提出了教师应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即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生及其发展特点的知识、教育背景的知识。[14]

通过学习,教师可以获得相关的公共教学理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师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这就需要他们能够及时地做出反应。相比从已学过的大堆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依据自身经验和内化的理论知识分析、处理问题,对教师而言才能够更加快速地解决问题。可以说,教师的专业知识有一大部分可以被认为是来自于个人的知识。

然而,教师个人主动建构的知识由于在概念与概念之间缺乏一定程度的严密的逻辑关系,知识的内容具有很高的情景性,因而需要重新回到某个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够了解其深层的意义。如果教师只拥有庞杂的经验累积,而欠缺较为系统化的个人知识,就会将过多的时间不可避免地花费在专业实践的对错尝试上。此外,由于问题的情境总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差异性,因此就有可能会使那些极有价值的个人知识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丧失功效。

由此可见,教师采取有效途径发现挖掘自身拥有的个人知识,将其转化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显性化的理论知识就显得十分必要。此外,教师作为典型的知识工作者,其任务是要教导学生如何学习,而教师自身对知识的管理能力决定了其专业素养,同时也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影响。

2. 教师专业成长有益于推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教师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建构过程。教师从自身的生活经验、现实情境及对教学的理解出发,经过长时间的累积与创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策略、教学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自身内隐的、实践性的知识外显化,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的质量。这一系列的行为,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都可以被视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段经历。

教师的专业成长促使教师能够主动地学习,不断拓展个人的知识、技能领域,通过在教学中的反思,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处在知识时代的教师而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道路也是知识管理发展的过程。

三、结语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个人知识管理,二者彼此影响、相互促进。高水平的个人知识管理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能够通过知识管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不断地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学习素质,主动学习新知识、创造和自我超越的能力,能够对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还要增强对知识的需求意识,使自己拥有的各种信息变成更有价值的知识,不断地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摘要: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 知识成为当前社会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 建立学习型社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以及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迫切要求加快教师教育改革进程。企业知识管理进入教育领域, 为学校组织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也为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本文通过对知识、知识管理基本内涵的阐述, 探讨教育领域内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作用, 以及对教师专业成长所带来的影响。

上一篇: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下一篇:小学五年级强国梦强军梦有奖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