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铺子赏析

2024-04-24

林家铺子赏析(精选8篇)

篇1:林家铺子赏析

《林家铺子》影评

——兼论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问题

人文院2007级中文班 张欢 学号:2007713004

这部影片改编自茅盾同名小说,改编者是著名戏剧家夏衍,导演水华,副导演谢铁骊,主演谢添。这一系列可谓星光闪耀的名字注定了本片将成为那个年代的经典。该片于1983年在葡萄牙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获评委奖,并作为唯一一部中国电影参加了1986年在香港举办的“世界经典影片展”。这些世界级的荣誉在当时中国电影界可不是随便哪部影片说得就能得到的。

比较起同年产生的一批所谓优秀影片如《青春之歌》《五朵金花》《林则徐》等等来,本片的确在许多方面都高出同侪远甚。因为是改编自茅盾先生的名作,其主题思想又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十分契合,故而影片内容与小说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偏差,所不同者仅在于影片是以影像为媒介来叙述故事,而小说则是以文字为材料的。因此,为了避免将本影评写成书评,在下面的篇幅中笔者将重点从影视所独有的元素来论述,这些独有的元素也许才是影片《林家铺子》存在的价值所在。

影片开始,镜头即是跟随着一条江南水乡常见的摇橹渔船进入小镇的。小镇是典型的江浙地区的镇店,渔船由镇外宽阔的水域进入小镇后,观众便看到了一幅中国三十年代的南方市镇图景:狭窄的水路,逼仄的街巷,污浊的河流,看似繁华实则凋敝的市井。当不知何人倾倒的污水激起河面涟漪时,如泣如诉的背景音乐也到达了紧张激愤的顶点。

接下来影片便依着原著中的叙述,由林家女儿林明秀引导着观众进入了林家铺子。林明秀因穿着日本料子的旗袍而遭到抵制日货的同学的耻笑,心中不快,正准备回家大闹一场,哪知道到家之后发现父母也在为抵制日货的事愁眉不展呢。由此,林家铺子真正的主人林老板开始接过了叙述的接力棒。接下来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贿赂余会长得以改头换面继续销售日货,上海商行收账员催账,钱庄拒不贷款还下达了年前还账的通牒,以“一元一套”的手段卖给上海难民日用品,警察局长抓走林老板逼娶林明秀,一桩桩一件件的危难,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直把精明强干的林老板逼得走投无路,只得把明秀许给伙计寿生,与明秀逃往乡下。林家铺子最终挣扎不过还是倒闭了,然后倒闭之后从钱庄到下层贫民等等与林家铺子有种种利益联系的人又为了店铺的分割吵得不可开交,张寡妇、朱三太等底层贫民成了最终的牺牲品。

无论是原著还是影片,都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一。影片叙事忠于原著,有条不紊,将官僚的威逼、商会的欺压、同行的竞争、底层的辛酸以及小资产者和工商业者的无奈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的叙事基本上是线性的,以林家铺子的兴衰为主线,穿插各种势力的兴风作浪和各阶层人物的悲欢荣辱。层次分明,使影片结构简洁,没有给观众欣赏造成障碍,但同时也略显呆板,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尤其对于阅读过原著的观众来说,好在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可以稍稍补足这一缺点。

影片整体上的色调是暗淡阴冷的,不祥的阴云自始至终笼罩在观众心头,不多的几个喜气洋洋、明亮温馨的段落又迅速被一片愁云惨淡所代替。而几次出现的风雪笼罩着林老板落寞蹒跚的身影,更烘托了其中人物的孤苦辛酸。对于重点几个段落的处理尤其显示了导演的功力。如上海商行来人讨账一场,对于林老板和讨账人的面部特写很多,演员丰富的面部表情展现了讨账者的装腔作态、狗仗人势、飞扬跋扈,以及林老板的万般无奈、走投无路。而最后一段林老板出逃和众债主瓜分林家铺子的情节,导演将这两者的影像和背景音乐合二为一,镜头转换极为频繁,音乐节奏快速而显激愤,并重点刻画林老板的无奈、失落和底层贫民如朱三太、张寡妇等人的悲惨遭遇。

值得一提的还有本片的音乐。影片中的背景音乐主要以琵琶和二胡为演奏乐器,二者曲调与音质特点十分鲜明:琵琶适合表现紧张、强烈的情绪,而二胡则更侧重忧伤、悲惨的情调。二者结合使用,时而此为主,时而彼为主,将影片各段的主题和情绪均可表现得完美、丰富。而两者同为民族传统乐器的身份也隐约间揭示了导演与作曲者的民族意识,这或许也是该片能引起国际注意的原因之一吧。

在文章的最后,笔者想略谈下名著的影视改编问题。经过二十世纪百年的发展,电影已被公认为艺术的基本形式之一,即使无法和传统的拥有几千年积淀的文学分庭抗礼,也已经呈现出独立于各种艺术的优长之处。而许多流传成百上千年的文学名著在试图转化为影视经典的过程中却遇到了较之其他题材远为强大的阻力和更为尖刻的责难。原因之一不难理解,就是传统经典在读者心中早已有了其稳定成熟的印象,而读者不同对同一经典的印象也大相径庭,影视作品如果完全照搬原著,势必因众口难调而骂声不断,最终少有几部名著改编作品不弄得个灰头土脸。本片同样有这种问题。如果这部影片的剧本是纯粹原创性的话,那它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经典,即使相隔这么多年,社会意识形态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但可惜的是任谁都能感觉到它的魅力恐怕大半来自茅盾先生的原著小说,影片只是使文字变得更为直观而已,它充其量只是原著小说的附庸,拍得很好只是使它成为小说一个极好的附庸,永远不可能拥有自己独立的地位。而这一由文字到影像的变化又同时随来了因电影节奏太快、不够细腻而引起的细部刻画粗糙、人物心理表现不够深刻、段落转换过于生硬以及给予观众想象空间狭窄等一系列硬伤。如此一来,对影片初看之后的好感就必然会大打折扣了。

那么该如何进行文学名著的影像转化呢?笔者认为应当从电影所独有而文学没有或少有的艺术手段与元素入手,扬长避短,凸显电影的独立性,摆脱对原著的完全依附和照搬照抄的思路,大胆改造,只着眼于对原著深刻精神的表现。世界影坛的名著改编成功的作品给了我们最有价值的借鉴。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几部改编自莎翁名剧的电影作品便是极好的例证。他的《蜘蛛巢城》和《乱》分别改编自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和《李尔王》,但黑泽明大胆舍弃了莎剧中具体的人物、背景、台词等,而将故事转移到了日本古代某些时期的某些人物身上,运用富于民族性的影视元素极好地表现了莎剧的精神内质。两部电影均被视为世界电影经典作品,《蜘蛛巢城》更被誉为“改编莎剧电影中最成功的一部杰作”。

《林家铺子》可以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影片之一,也可以成为茅盾同名小说的电影改编经典之一,但它距离成为超越时代的经典影片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需要中国电影人在改编文学作品时共同弥补。

篇2:林家铺子赏析

读完这本书,我心潮澎湃,我想在那人吃人的黑暗旧社会中,究竟还有多少人在默默忍受的惨痛一切?钱庄老板,黑麻子他们究竟有什么资格去榨干基层人民的生命?不正是那沉重的“三座大山”吗?这三座大山,不就是那些局长、会长的武器吗?

可是,在那林老板之下,还有着无穷无尽的小人物!这些人,安分守己,忠厚老实,方才是社会真正的支柱!他们渴望生的希望,可那三座大山,却是不给他们生的希望,农村三部曲中的老通宝,不也是如此?他不断地奋斗,希望可以还清债务,可是无数人的欺压,终究因病失去生命,想要活下去,唯有像多多头那般奋起、造反。可是,在那人吃人的社会下,又有几人能成功呢?他们的希望已经彻底泯灭。

把镜头回到现在,看似安逸舒适的新社会也隐藏着不堪入目的一面。

街头,乞丐手中仅剩的几枚硬币摇得叮当响,可却没人理睬;小巷中几个人用大水桶运着刚捞上来的地沟油,竟也没人制止;警局里,欠债不还的事情几乎天天发生,可却一犯再犯。

篇3:林家铺子赏析

在我看来, 林老板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杂货铺老板, 他从父辈的手中继承了这家杂货铺, 不敢浪费, 老老实实, 并且仰仗这小小的杂货铺也勉强维持了一家人的生计。他有善良的妻子, 有可爱的女儿, 还有三个伙计, 他们相处融洽, 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林老板其实是一个善良勤快的老好人, 这些, 从他对他的女儿、伙计以及对待他的顾客中都不难发现。

一、作为父亲

在对待自己的女儿时, 他是非常疼爱甚至于宠溺的。文中的很多细节都体现出这一点。

比如文章一开头就是林小姐烦乱的在自己的闺房中脱下被同学们嘲笑的东洋旗袍, 想找点别的衣服来穿, “她撩开这件驼绒旗袍, 从床下拖出那口小巧的牛皮箱来, 赌气似的扭开了箱子盖, 把箱子底朝天向床上一撒, 花花绿绿的衣服和杂用品就滚满了一床!”[4]125还有“她那只常为同学们艳羡的化妆皮夹以及自动铅笔”。[4]126这些表明他平时非常娇惯女儿, 尽自己所能给她创造一个好的物质生活。

不仅在物质条件好的时候对女儿宠爱, 就算在生意冷清的时候, 他也只是一人承担压力。因为生意清淡, 没有挣到什么钱, 他想到家里的开销, 又想到女儿想要的新衣也没有着落, 他觉得对老婆和女儿有愧疚, 他“心里的难受, 比刀割还厉害”[4]130, 但是不管自己是怎样的难受, 他却还是勉强安慰这自己的妻儿“还只半天呢!不要着急。”[4]130他宁愿自己一个人硬扛, 也不愿意让家人一起担心。

虽然这个女儿丝毫没有节约意识, 但是他也从来不对女儿生气。店里做了一天的生意, 一共售出货物十六元, 其中欠账八块, 并且都是“大放盘”照本出卖, 根本就没有赚到什么钱, 而林先生的小女儿却并不知道, 还以为家里生意很好, 私自到绸缎庄去赊了四块二角的“大绸”想做一件新衣服。林先生呢, 听到女儿去赊“大绸”, 虽然心里焦急, 却也只是“叹一口气, 轻轻埋怨道:‘那么性急!过了年再买岂不是好!’”。[4]133他对女儿的任性行为虽然也有不满, 但是并没有严厉训斥, 也没有刻板说教, 甚至都没有告诉女儿店里生意的实际情况。对待女儿, 他温柔而且呵护, 这些, 都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父亲的尽职尽责。

二、作为老板

对待自己店里的伙计时, 他温和善良, 大方体恤。

在熬过了凄惨的年关之后, 林先生的铺子在年初五要开市了, 纵然在这么艰难的处境中, 他还是想着他的伙计们, 并且“勉强筹措了三块钱, 办一席酒请铺子里的‘相好’吃照例的‘五路酒’”。[4]143他知道家中困难, 苛捐杂税已经让他不堪重负, 但是也不会因为这困难而亏待了他的伙计们。当他意识到店铺已经快要支撑不下去时, 他想节约家用, 动了裁员的念头, 因为此时只有裁员才能够节约家用, 使家里多维持一段时间, 他自己也思忖道:“惟一的办法是减省开支……裁去一两个店员罢, 本来他只有三个伙计, 寿生是左右手, 其余的两位也怪可怜见的, ”。[4]143本来又要面对捐税派响, 又要支撑一家老小开支, 林先生自己已经是自身难保了, 他明白可以通过裁员的方式来节约开支, 可又同情他的伙计, 所以最后还是把他们留了下来, 他的伙计们不至于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失去工作, 没有活路。也正是因为他素日对待店员亲切和蔼, 所以大家在林家铺子面对危难之际, 才会同心协力。

不仅如此, 他跟店里的伙计, 寿生的关系也是非常好的。店铺里的所有的收账都是由寿生去跑的。这说明林老板非常信任寿生, 同时也表明寿生对林老板是非常忠心的。在那样战乱的年代, 如果寿生拿着收回来的帐跑掉了, 林老板也没有丝毫办法, 可是寿生长途跋涉, 冒着各种风险, 躲过了大兵和土匪, 还能把钱带回来, 这不能不说是林老板平时待人以诚, 他的伙计才会在任何时候都对他忠心耿耿。文章中用了很多笔墨去描写寿生和林老板之间的沟通对话, 让人看后就觉得他们不像雇主和学徒那么冷冰冰, 纯粹的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在那样的年代里, 人与人之间能有这样的信任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而且故事发生到最后, 他和林大娘把自己的宝贝女儿、掌上明珠——林小姐许配给了寿生。

三、作为商人

在面对上门的顾客时, 他也是察言观色, 百般讨好。只要有顾客上门, 他都特别会揣摩顾客的心思, 例如, 当农村来的年轻人“歪着头看那些挂着的洋伞”时, 他立马“猛转过脸来, 一对嘴唇皮立刻嬉开了”并且亲切的称呼人家为“阿弟”, 他心里明白这位年轻的小弟是看中了自己的洋伞, 赶忙叫卖自己的洋伞“便宜货, 一只洋伞卖九角!看看货色去”。[4]129

另外他也是一位对顾客热情, 服务也特别周到的生意人, 并且他为了促成生意的成交, 还让自己的女儿出来叫顾客“伯伯”, 在遇到还价的客人时, 也是笑嘻嘻的让步, 这些都让他的“商业交易蒙上了人情的面纱和色彩”。[5]

而且, 林先生还是一位特别精明的生意人, 文中多次提及到。他虽然身在农村, 但是他的生意经却随时跟随大城市的潮流, 当店里的生意不好做时, 林先生“摹仿上海大商店的办法, 写了许多‘大廉价照码九折’的红绿纸条, 贴在玻璃窗上。”[4]128当寿生提议把店里的日用品大批量卖给来乡下逃难的上海人时, 林先生立马“又摹仿上海大商店卖‘一元货’的方法, 把脸盆, 毛巾, 牙刷, 牙粉配成一套卖一块钱, 广告上就大书‘大廉价一元货’。”[4]144这样的方法果然奏效, 在镇上的大小铺子倒闭了二十八家的背景之下, 林家铺子居然一天就卖了一百多元, 创下了小镇十多年来的历史新高。由此可见, 林老板精明能干, 头脑灵活。

四、“好商人”失败的原因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 林老板其实是一个忠厚善良、精明能干的老好人。他是一个对家庭负责任, 对员工体恤, 也颇有生意头脑的一个人。他始终都在努力琢磨市场, 靠着自己的劳动赚钱。而且他待人真诚, 办事周到。按理说, 这样的一个人理应是生活圆满幸福的, 可是, 他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却给与不了他幸福的生活。所以他才不得不苦心经营他的小店铺, 才会想到“先拉些主顾来再慢慢儿想法提高货码”。[4]132有学者认为他的这种经营方式是纯粹的小资产阶级压榨农民的血汗钱, 我却觉得这恰恰是他头脑精明的表现, 他懂得他拉拢顾客, 然后再才是挣钱。也有人指出, 他在政治上的懦弱胆小, 不敢反抗。这也是不客观的, 在当时那个社会, “大鱼吃小鱼, 小鱼吃虾米”, 他不仅被官僚压榨, 时不时要“斋斋那些闲神野鬼”, [4]126而且还饱受同行的恶性打压, 同时农民的购买力十分低下, 他的生意十分难做。所以他不得不步步为营, 在恶霸面前低头。在这样的情况下, 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哪里还顾得上什么政治觉悟呢?他就跟茅盾笔下的老通宝是一样的, 苦苦挣扎求生, 只是想执着的活下去。只不过老通宝是农民, 所以大家对他抱以同情, 而林老板是商人, 就被定性为小资产阶级了。很多人指出他没有反抗精神, 但其实到最后, 他的铺子倒闭, 他带着女儿出逃, “实际上也是一种反抗的形式。”[6]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重农抑商的, 提倡的是耕读传家, 大部分人想到商人就会联想到“无商不奸”, 在革命时代, 也是有“工农兵学商”这样的排序, 商人的政治身份是很低下的, 直到市场经济时代, 商人的地位和劳动价值才得到认可。所以这也关于这篇文章真正的核心内涵, 茅盾先生自己曾说过:“他们 (指国民党) 自己大卖日货, 当民众自发起来抵制日货时, 他们却又借抵制日货之名来敲诈勒索小商人, 或没收他们的日货, 转手之间, 勾通了大商户, 又把日货充作国货大卖而特卖。国民党的腐败已到了这步田地!这就是《林家铺子》的主题。”[6]而一些学者却仅仅盯着林老板是商人, 商人等同于小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就是自私懦弱, 这样对林老板盖棺定论。这既不客观, 也不真实。实际上也对茅盾先生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产生了误读, 把一些先入为主或强加的政治观念强加到作品本身, 这样对作品进行牵强附会的政治学和社会学解读, 在我看来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

而对于林老板这一人物形象, 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要把他放到特定的时代和环境中, 把他当作一个个体的“人”来看待。看到他的善良热情, 精明能干, 同时也看到他生存的艰辛与不易, 他只是一名在绝望中求生的普通民众而已。

摘要:《林家铺子》通过叙述江南水乡小镇上的一处普通的日用品杂货铺, 由艰难挣扎求生到最后困顿失败破产的全过程, 向我们展示了中国1930年代广大百姓生活的悲惨境况。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林老板的经典形象, 自从小说发表之后, 学术界对林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比较多见的形象分析是侧重于把他归为小资产阶级, 从阶级分析出发, 剖析他身上的弱点和缺陷, 我对此有不同看法, 为此, 对于这一人物形象, 我做了一点新的探究。

关键词:林家铺子,林老板,形象,新探

参考文献

[1]王鹏飞, 《‘恶狗’亦‘绵羊’, 可恶又可怜——评电影<林家铺子>之林老板的形象》[J].文学界 (理论版) , 2012年12月.

[2]孙中田, 《沉渣的浮泛——批判影片<林家铺子>的人性论思想》[J].吉林师大学报, 1965年1期.

[3]李华, 《可怜的‘两面人’——<林家铺子>中的林先生》[J].咸宁学院学报, 2003年第期.

[4]丁尔纲, 选编, 《现当代名家作品精选矛盾作品》[M].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年4月.

[5]周婧, 《林家铺子的倒闭原因再认识》[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月第7期.

篇4:林家铺子,罐头的“理想

能获得全球最大投资机构之一的IDG资本投资,对于林楠无疑是幸运的。在国内,林楠创立的大连理想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想食品)也是IDG资本在农业领域独立投资的唯一一单。

“去年第一次参加年会时,觉得自己40多岁还不算老。一看傻眼了,其他嘉宾都30岁左右,原来我算老人了……”理想食品董事长林楠对《新领军》笑言。林楠确实是这个行业的“老人”了,他已在水果罐头行业中深扎了22年……现在,理想食品已成为东北最大的水果罐头加工企业,获得过无数次行业第一,更是中国食品行业中唯一一家参加世界顶级博览会的民营企业。

小罐头大生意

最初,林楠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

1994年,林楠从大连一家外贸公司辞职。筹集了10万元创办一家小型罐头加工厂。但因经验不足,向日本出口红豆罐头时,每瓶少装了5克,遭到日本客商索赔80万。而那时,只有26岁的林楠要身背近百万外债,这也许是同龄人做梦都不会想到的事情。要走下去,就必须解决这笔外债……

在林楠最艰难时,一位贵人出现。张相宝是林楠的朋友,在大连经营粮油生意。当时,为了能得到张相宝100万元的资金支持,林楠开出了每年30万元利息的高昂回报。其实,当时的林楠对30万元能不能还上,根本一点概念没有。只知道如果借不到100万元,自己就死定了。林楠的执着打动了张相宝。他没有要每年30万元的高额回报,而是拿100万元入股林楠公司,占有他公司百分之二十五的股份。在张相宝眼中,林楠是对事业极其有信心,做工作做生意细致,精打细算的人。

徘徊在倒闭边缘的罐头加工厂,终于又可以正常运转。林楠的好运也随之而来,1997年开始,林楠为日本客商提供鹌鹑蛋罐头加工每年便可赚200多万元。转做水果罐头后,仅靠出口罐头,林楠的“林家铺子”罐头在2009年时便已销售过亿元。

眼下,林楠的理想食品已是东北最大的水果罐头加工企业,而“林家铺子”则是企业的主打罐头品牌。“林家铺子”的成长势头,吸引了IDG资本在2011年的投资进入。资本的进入,不仅让林楠可以拥有充足的资金扩张,同时也要背负巨大的发展压力。

2011年,林楠的企业整体销售成绩近5亿元,其中包含水果罐头及贸易公司的成绩。而近3年的时间里,理想食品的业绩始终保持在每年25%以上的增长,这确实值得林楠欣喜。但今年,这一目标也许会无法超越。“能持平就不错了,前半年的成绩是涨的,后半年又掉下来了。”林楠说。

似乎今年所有行业的成绩都整体出现下滑。不久前,公司的销售总监告诉林楠:“林总,你要做好打8折的准备。”距离今年结束还有两个月时间,整体成绩没有超越去年,结果反倒下降了……林楠急了,从2005年以来,这还是他第一次遇到的情况。

导致成绩下滑的因素很多,有市场、成本、资金周转等各种综合问题。曾经,IDG投资人给林楠算过一笔账,理想食品如果要实现100亿元规模,其中会有58亿元是贷款。就算有这个市场,凭什么能贷到58亿元?“其实就是说商业模式出现资金周转慢的现象,我的想法是维持一个比较良性的运转,自然增长,不要做过度投入。”林楠说。

创新突围

需要突破的是什么东西?周转率或许是林楠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资金周转率能达到每年5次,利润率则能达15%的增长。不久前,投资方还一直和林楠反复沟通,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便是资金周转慢。因为罐头企业要按季节性把原料组织完毕,所以会占用大量资金。目前,理想食品的资金每年只能周转两次。

为了更加明确公司未来发展定位,几个月前,林楠还专程拜访了由“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创建的全球领导性战略定位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谢伟山。“如果不是因为IDG介绍,谢总不可能接见我两个多小时。”此时的林楠显得很兴奋。

在水果行业中都能有什么?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去重新组合水果产品?虽然林楠表示暂时还没有非常明确,但至少他已理清头绪。完全创新产品,还是形态营销意识?“可能是组合拳。”林楠说。

在林楠看来,理想食品做到今天,已不可能再继续凭自己有限的力量和精力去做太多的事情。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来完成“组合拳”的实施。

目前,理想食品与众多罐头企业面临同一问题,线下渠道和推广成本。林楠认为,KA店(KeyAccount大型零售终端)不叫渠道,至少不是独特的渠道。因为KA店,只要交店面费其实就可以解决进场问题。如果产品卖不好,随时会被下架。同时KA店是经销商在做经营,没有人际关系的构建,也没那么大精力去构建。

“我在思考,如何在中小店上建立起我们自己的队伍?”林楠似乎正在将战略眼光从KA店转移,寻找其他的渠道方式。直营店的形式或许可以解决渠道问题,但林楠却有其他构想。“不一定完全是直营,我的经销商只是一个配送商,我们自己来做这个事情。”目前,林楠最紧迫的事情就是要解决好渠道的扭转工作。KA店不能做过大的投入,过大的投入会导致利润急剧减少。

俗话说“大店做形象,小店做利润”。在林楠的构想中,未来将会把如“原料仓储、货物运输”等内容进行优化,将优化内容分配给其合作伙伴来管理操作。减少企业链条上的重复性内容,减少成本后,利润自然便提升上去,同时能增加资金周转率。

“如果能有提升,一定会实现理想的目标。目前这个行业里,还没有一个能玩明白的,都苦大仇深。”话语中,林楠多少显得有些无奈。

为了更有效地发展,现在林楠的企业正在开始控制新市场的开发。黄河以北和长三角是理想食品的主要市场,其他城市的份额不高。东北地区是理想食品的发展重地,在这里甚至连村镇市场都有其产品。

林楠认为,罐头行业的提升,一定不能摊大饼,摊大饼模式一点意义都没有。此外还必须解决资金周转速度,才能真正成为对农民有带动作用的产业或企业。目前,罐头产品市场容量在200~300亿,如果能占到10%的份额,那就是十几个亿的规模。这绝对是可以完成老树新生的行业,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罐头对于许多70、80后的人来说,具有极深的儿时记忆。但如今,最了解罐头的70、80后们却不再吃罐头。眼下,在理想食品的消费群中,90后的年轻人正在逐渐成为主力军,这让林楠感到很吃惊。为什么?或许在这一代年轻人的概念中,没有意识到这曾经是稀缺的商品。在70、80后的年代,或许只有在生病时或过年时,才能吃到罐头。

而新一代年轻人更多的消费是在网络中完成,对于网络购物没有任何尝试的林楠来说,增加这样的模式似乎还需一点时间。其实,就在前不久,林楠已在尝试自己投入做线上销售平台。只是做到一半,又被自己叫停……如果做线上平台,林楠就必须要解决物流配送问题。如果物流费用过高,将直接导致利润大幅缩减。林楠还在思考,线上内容何时开始。

除水果罐头外,理想食品又相继推出水产罐头、肉类罐头。比起新产品,林楠表示更多的精力依然是放在水果罐头上。其实,新产品的市场同样巨大,只是暂时没有全力去爆发性发展,路还是要一步步走的。在新产品方面,因为产品与水果罐头不同,销售与资金的周转方面都非常快速。这着实让林楠喜出望外……

成长的烦恼

做过10年外贸,后来调头做内销又做10多年,林楠和罐头有着不解之缘。

其实,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而言,罐头行业实在算不上大行业。“差不多出口有300亿,内销有400亿,这就是罐头行业。”林楠用两组简单的数据便概括了罐头行业的规模。

2007年时,罐头行业内销大于外销,在此之前一直是出口大于内销。罐头属于食品类,出口量是最大的。30年中,粗略累计占中国食品出口量10.8%。

金融危机之后,罐头市场将重点转向内销,东北和西北成为理想食品两大主战场,而东北三省是全国罐头消费量最大的。为何是东北市场最大?或许这与地区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东北地区,老百姓经常会将黄桃和祈福文化结合到一起,比如:道家、佛家等供奉时,里面一定有桃子、朱砂、红布。民间对祈福文化,从桃来讲就很多。

眼下,国内消费者对于罐头的消费意识似乎还不高,而美国每年每人消耗水果类食品都在90公斤以上。多年前,中国老百姓根本没有喝牛奶的习惯,但现在却是乳业升天。如果说“一杯牛奶强壮中国人”,那么水果罐头也应该是打造生活品质的一张牌。如果“林家铺子”罐头不仅是罐头,更是代表一种生活品质,相信这种能量对罐头市场而言是不可估量的。

在很多人眼中,罐头是没有营养的食品,甚至有人说其中含有防腐剂,但其实不然。“罐头能够长期保存而不变质,完全得益于密封的容器和严格的杀菌,与防腐剂毫无关系。制造罐头都会在最合适的季节选择最新鲜的原料,我们平时买的新鲜水果,它们只是看起来新鲜,营养素却在不断地损失。因为任何蔬果在采摘后都仍在继续‘呼吸’,一些营养素会不断减少。而水果罐头从原材料的采摘到加工,全过程不超过6小时,高温热处理会停止或减缓营养损失的化学反应,保持食物的鲜度和营养。”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志红解析说。

当然单纯只有好产品、品质是不够的,品牌的影响力同样重要。但对于利润低的罐头行业,大家似乎都不愿意去大规模砸钱来换知名度。林楠很形象地比喻“我们这个圈里的都是穷亲戚”。曾经,林楠对主管农业的副局长说:“你们敢不敢干一件事,把给我们的各种补贴,全部用于做产品广告。这样既有品牌影响力,又能拉动农户的效益。”但林楠并没有得到希望的答复……很多时候,有心无力、有力无劲使得林楠感到更多的还是无奈。

如果说只为养活企业,按理想食品的销售能力,十几、二十亿的成绩不算什么。可能一个美国客户,很简单就可以轻松订一百个集装箱。但林楠绝不会只将宝压在几个客户身上,那样风险会太大。

“这个行业很难赚钱。”林楠感慨道。罐头企业还要面临“劳动强度过大、靠天吃饭、市场波动大”等一系列问题,资金周转慢,利润低,组织生产的不确定性多方因素,导致罐头企业能做到三五亿的规模已是很难得。

此外,靠天吃饭的企业一旦出现问题,就无法保证充足的货源。在超市里,如果产品出现断货,所有的条码费就要作废。渠道商是绝对不会退还这笔费用的,而且明年如果还想继续在卖场就需要重新交费。“一个条码费是1500~2000元,一个条码只对一个产品,我有40多个品种,这只是一个店,6个沃尔玛再乘以6。”大量的费用消耗在渠道商中,如果不能尽快转变,企业会很难做大做强,这让林楠一直很头疼。

目前,理想食品面临着一个新起点,该如何去求变?林楠感叹,难!

过去30年中,在中国的罐头行业,出现过两家国企蜕变的企业,其他企业全部倒闭。“椰树”和“露露”这两家最初完全是罐头企业,最后却走上生产饮料这条路。

理想食品在徐州新工厂的隔壁是一家饮料企业,这家进料的车,大概能排到一公里以上。而理想食品的进货车就只有几十米 他们的东西,可以在一夜之间全部加工。而我们是需要慢慢挑选,这明显的区别对行业有着巨大的限制。”林楠说。

2000年,银鹭八宝粥的出现,彻底革新了罐头领域的生产模式。八宝粥就是罐头的一种,但福建人却将罐头加工实现了管道生产,先放入后蒸煮,一般模式是先蒸煮再放入。工艺的转化实现了工业化的产品,“只有这样的情况才会产量不断地攀升。”林楠似乎在银鹭的身上发现了什么……

林楠认为,要想实现罐头行业第三次突围,必须实现大工业化的改革。理想食品已经在生产设备及人员配备方面实现了改革的进程,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很多都已完成技术“消化”,而很多自动化生产线上的设备,都已完成自主研发的进程,极大地提升了工业化生产速度。员工人数上相比同行减少一半以上。“这是我的骄傲,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做到我现在这个成绩。必须要实现一次蜕变,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领军者。”林楠显得非常自信。

篇5:林家铺子读书笔记

林先生是《林家铺子》这篇短文中的主要人物,他精明能干,也很会做生意。可他最后的结局竟是店铺倒闭,妻离子散。虽然他很想在来自四面八方中,有一丝喘息之地。但最终还是不得不向命运投降。其实比他更惨的是那些搭钱给他的底层人民。辛辛苦苦劳作了一辈子的钱,转眼就变成了帐单上空有其名的数字。张寡妇在要债的过程中儿子被踩死,最后精神失常。人们替她惋惜,可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又有多少个张寡妇呢?没有人来怜惜她们,她们只能坚强的活下去。

老通宝是本书描写的很成功的一位小人物他坚强,乐观,古板,思想落后。不敢用洋水车,肥田粉。觉得洋水车是泥鳅精吐出的唾沫。肥田粉是毒药。然而老通宝有错吗?并没有。他只是想让田种得更好。但就这个老实本分的人,在丰收的季吃着地瓜活活病死在床上。当时的社会只能是越狡猾,越懂得变通的人,活的更好。像多多头,他总是能替大家搞到吃的。当时真的是以食为来,有多少的人饿死在街头,没有人同情施舍。因为谁的日子都不好过。

篇6:林家铺子读书笔记

第一只:帝国主义

在《林家铺子》中,开店铺的林老板因为日本人攻打中国,导致店里的东洋货一律不准卖,无奈的他拿钱收卖了高官,才卖出了店里的“中国货”,结果各地的人因此要不到债。尤其是许多农民,日本的经济制裁,让很多老百姓辛辛苦苦种了一整年的粮食,全都变得十分便宜,害好多人因吃不上饭而饿死,比如老通宝,他种了一年的田,结果换下来几文钱,他的肚子空空如也,饥饿比蝗虫更可怕,如风暴一般席卷了中国的大陆。

第二只:官僚资本主义

中国的官场,似乎总是洗不干净,不然哪来的革命?在书中,林老板对门的一个老板,用钱收卖了高官,在他破产时,将他店里的货“吃”的干干净净。而另一方面,四十多岁的卜局长,看到了林家的女儿后,便想点为己有,逼得林老板带女儿逃离在外,还花费了大量的金钱,无力还债,许多债主因此而失去了出路。

第三只,封建地主

《林家铺子》中最悲惨的一群人,就是无产阶级的农民,林老板破产出逃后,带了他仅有的一些家当,陈老七、张寡妇这些人可就惨了,无依无靠的他们只得自暴自弃,走上了坠落之路。由此可见,封建地主的统治,是人民的背上难以拿下的重物,也是农民自卑的源头。

篇7:林家铺子读书笔记

故事梗概:小说讲述了林先生惨淡经营的铺子从开张到倒闭的艰难历程。情节的冲突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的铺展开来。林先生由生意的窘迫到稍微有了一些周转,再到很快的又陷入绝境的命运也就成了定局。

短评:小说关注视角是动荡社会的小商人。尽管林先生在那样的年代就很有营销的本领,他待人和气,会讨好顾客,他会囤积货物,会搞集资(朱三太张家嫂的),而且会在恰当的时候大搞促销活动。但这些最终都没有改变他的命运,不但没赚到钱,反而把他拖入负债累累的深渊,不得已,只能落魄逃命他乡。我们可以细数一数导致林先生破产的诸多力量:和西洋的战争,导致人们抵制洋货;商会长,局长的盘剥和威逼利诱;股东索要的股份股息;银行倒闭致使周转资金的不畅;关系户的索帐;乱世土匪强盗的抢劫。但这些原因归结到一起,就是那个**的世道。林大妈说:“那些狠心的强盗,都咬定了我们的钱。”其实咬定的哪里仅仅是钱呢?她自己不就死在了自家倒闭的铺子里了吗?

小说中还有两个苦命的女人,一个是朱三太,积攒了一辈子钱的老太婆,伴随着林家铺子的倒闭变得一无所有,老无所依。一个是张家嫂,股金的付诸东流,让本来就孤寡的女人失去了依靠,更可怜的是在要账的混乱中,警察不仅摸了她的屁股,而且还打死了她唯一的儿子。

小说在一片混乱的场景中结束,在张家嫂的儿子滴在衣襟上的几滴血色之中结束,在张家嫂的一声“玉皇大帝救命啊”的呼喊之后结束。张家嫂信玉皇大帝,林大娘信菩萨,但她们所信奉的主并没能拯救这两个苦命的女人。

篇8:林家铺子赏析

我国语言学家胡壮麟在Halliday的框架模式上把语境分为三类:语言语境, 即上下文 (context) , 指语篇内部环境、情景语境 (situational context) , 指语篇产生时的环境, 事件的特征、性质和谈话的主题、时间、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 指语言社会团体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

1.1 二语词汇在上下文语境中

上下文因素在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绝对不容小觑。词汇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语不同, 含义便会大相径庭, 因此要正确判断词汇的含义需结合上下文语境。

例如:

(1) The girl is thin and she looks very beautiful.

(2) The girl is so thin that she looks sick.

两句中都出现了“thin”, 只因整句话的语境不同, 产生的情感态度就不同, 译者翻译的侧重角度继而不同, 则改变了thin的词义, (1) 句能明显看出是以喜爱或者羡慕的语气阐释这句话的, 因此要选择褒义美好的词义“苗条, 纤细”; (2) 句则可能带着同情或悲伤的意境解读这句话的意义, 所以要选择相对贬义的翻译“瘦弱, 瘦小”, 更恰当。

1.2 二语词汇在口语交际中

俚语是一种特殊的非正式语言形式, 在现代美国口语交际中司空见惯。当一些俚语随着语境发生变化, 相应的它的意义就不只是单纯表示字面意义。

例如: (3) Man:You look very beautiful.

Girl:Get out of here.

这里的get out of根据语境绝非“滚开”之意, 因为不合乎情感, 而是“别开玩笑了, 别骗人了”的意思。

(4) Peter:How was the economy of the country in the1930s?

Tom:A lot of people were between two jobs during the big recession.

“between two jobs”是对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失业的幽默和委婉的说法, 而不是指在两份工作之间。

1.3 二语词汇在不同文化语境中

人类处在相似的客观环境中却拥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和生活体验, 即社会文化背景, 反映在语言中也是有差别的, 同一个概念在不同语言语境中有时截然相反。

例如: (5) “freeze”这个单词, 基本意思是“冰冻;结冰”, 而在允许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 其含义是“站住, 不许动”。

(6) “dragon”在汉语中被视为权威的象征, 而在英语中则被理解为“恶魔的化身”。

(7) “White elephant”在中国、印度及东南亚国家被认为神圣之物, 而在英语国家中则被视做无用的东西。

(8) “Mary and Jane”大家可能乍一看是两个英文名, 其实表达的意思是“大麻”, “Miss Morph”并不是指某小姐, 而指“吗啡”。这类词是一些吸毒者的行话, 由此可见它们各自的特色及相应的群体, 所处环境不同, 语言词汇的意义会有不同凡响的改变。

(9) 常用negative patient care outcome治疗无效 (医院用语) ;to cross over进入来世 (宗教用语) ;last round up送终 (牛仔用语) “to turn one’s heels, to be a goner, to join the majority”表示“死亡”。

2.《林家铺子》中语境与二语词汇习得的关联性

《林家铺子》以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战争前后的江浙农村为背景, 那时的中国外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内部社会动乱, 民不聊生。小说透过林家铺子的倒闭, 反映民族商业破产的厄运。充满独特性的背景信息, 以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语言, 造就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 随之建立起了强大的语言环境, 言语的潜在意义应运而生。特定的时代气息和语言环境, 让人物的语言与社会历史大环境和个人历史小环境相得益彰, 丰富了故事内容, 作品更真实自然。

《林家铺子》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林老板、林太太、林小姐、寿生, 因为身份不同, 立场不同, 例如:林老板去王老板家要账的态度和在会长面前的态度截然相反, 不同的情境, 相同的表达, 却有不同的情感。林太太在小说中的几十次打嗝, 如出现危险情况时, 她会打嗝如连珠炮般接连打个不停;当知道卜局长看上林小姐时, 她打嗝的声音连隔壁邻居都听得清楚;当林家遇到开心的事情时, 打嗝会减少, 声音也会减小。都是打嗝, 却呈现出不同的方式, 因而语境和词汇本身组成的语言就像糖果中的夹心巧克力, 两个放在一起品尝, 才能体味到其中真正的滋味。

2.1 语境有助于理解词的语用意义

在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 要准确理解一个词的词义, 尤其是语用意义, 即语言运用者在一定语用目的支配下, 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以语境或上下文作为参照而赋予一个词的临时意义, 终究离不开语境。

例如: (8) 爸爸, 我还有一件老式的棉袄, 光景不是东洋货, 可是穿出去人家又要笑我。 (p.10)

Papa, I’ve got an old style padded jacket.It’s probably not made of Japanese material, but if I wear it they’ll all laugh at me, it’s so out of date.

(9) 那简直不像买东西, 简直是抢东西, 只有倒闭了铺子拍卖底货的时候才有这种光景。 (p.102)

They weren’t just buying;they were practically grabbing.Such a scene can be found only when a bankrupt shop has a clearance sale.like it would be a bankrupt shop selling its stock out at auction cheap.

(10) 他只好进去了瞧光景再定主意。 (p.110)

He decided to go in and size up the situation, and then determined what should be done.

(8) 句中作者认为她的棉袄不可能产自日本材料, 把“光景”看做一个副词, 表明一种毫不迟疑的推测。20世纪初, 来自日本的棉布衫在中国上层社会非常流行, 可是作者觉得这样陈旧的款式不可能源于日本人的手中, “probably”一词, 在字典中的意义表示有极大的可能性, 根据作者的语气和语调的坚定性, “probably”显然恰如其分。

(9) 句中, “光景”指的是人们成群结队地蜂拥而至商店抢购打折商品, “scene”这个词表达出一种被大家观察到或者捕捉到的画面, 因此用在这里更符合语境, 更准确地说明了人们当时热火朝天的购物欲望。

(10) 句中“瞧光景再定主意”意味着仔细考虑、权衡利弊, 分析情况后再决定怎么实施计划, 虽然只一个“瞧”字, 但这中间的过程是一系列的, 因而选词斟句方面不能用简单的“view”or“see”, 这就涉及语境, 所以使用“size up”会比较精确, 传达出一种看待事物具有辩证或者批判性的性质。

2.2 语境有助于确定多义词义项

在一个句子里, 这个多义词究竟选择哪一义项, 通常依赖语境确定。

(11) 近年他虽然万分拮据, 面子上可还遮得过。 (p.62)

Although he had been having a hard time the past few years, he had been able to keep up a front.

(12) 商会长却又郑重地接着说:“我们是老朋友。什么话都可以讲明白。论到这种事呢, 照老派说, 好像面子上不好听。” (p.94)

The head of the Merchants Guild continued solemnly:“We’re old friends.There’s nothing we can’t speak freely about to each other.This kind of thing, according to the old standards, would make you lose face.”

虽然两个句子中都用到了“面子”一词, 却是在不同语境情况下使用的。 (11) 句中“面子”指的是店铺生意上的窘迫境地, 尽管林先生的生意不顺利, 可是他仍然在继续维持, 想要把店铺打理得井井有条, 译者把“面子”翻译成“front”, 表现出文中林先生对店铺生意的竭尽全力和由坏转好的一种期望。 (12) 句中的“面子”指的是女儿嫁人是否光耀门楣, 给家族带来荣誉, 家人的脸上是不是有光彩, 所以很形象地用“face”表达, 也是无可非议的。

2.3 语境有助于推测词义

学会运用语境推测词义, 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一项必备技能。能够斟酌词义, 会给予语言学习方便。

例如: (6) 给林先生斡旋那“封存东洋货”问题的商会长轻声道:“如何?四百块是花得不冤枉罢!—可是, 卜局长那边, 你也得稍稍点缀, 防他看得眼红, 也要来敲诈。生意好, 妒忌的人就多, 就是卜局长部生心, 他们也要去挑拨呀!” (p.42)

“How goes it?That four hundred dollars was well spent!”he said softly.“But you’d better give a small token to Kuomingtang Party Commissioner Pu too.Otherwise, he may become annoyed and try to squeeze you.When business is good, plenty of people are jealous.Even if Commissioner Pu doesn’t have any“ideas, ”they’ll try to stir him up!”

试看文章中“点缀”一词, 这里的用法与它本身的字面意义不同, 对外国读者来说难以理解, 可是根据“四百块”、“花得不冤枉”及“稍稍”、“敲诈”这些词的暗示线索, 就会想到肯定跟钱有关, 因此不难理解其中的意思。

3. 结语

词汇习得是学习第二语言的基础和核心, 是学习者掌握一门语言的关键, 而语境又是学习词汇的秘密武器。文章以《林家铺子》英译本中的片段为例, 综合分析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语境扮演的角色。语境实则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为确立关联性和寻找最佳关联提供了一种推理依据, 让人们听到或看到的每一句话都充满画面感, 使得无论是在上下文中, 还是交际中, 抑或不同文化中, 让人们能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最大的益处。充分利用语境的引导, 而不仅仅依靠字典的帮助习得二语词汇。当然, 二语词汇习得的策略不应该仅局限于语境, 如果我们能将语境和其他词汇习得策略结合起来, 则能更好地提高学习者的二语词汇习得效率, 这才是语言学习者应该引起重视的关键问题。

摘要:二语词汇习得与语境的关联问题一直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文首先探讨了第二语言 (英语) 习得中二语词汇习得与语境之间的关系, 将语境分为:上下文语境、口语交际语境、文化语境。其次, 以《林家铺子》英译本为例进一步阐释了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语境对语言输出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二语词汇,语境,词汇习得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2]陈治安, 文旭.试论语境的特征与功能[J].外国语, 1997, 4.

[3]邓志勇.语境、修辞与翻译[J].中国翻译, 1999, 6.

[4]茅盾, 著.沙博理, 译.林家铺子[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3.

[5]西殑光正.语境研究论文集[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

[6]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7]王玉霓.从误译看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J].中国翻译, 1999, 1.

[8]戴炜栋, 周大军.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现状与前瞻[J].外国语, 2005.

[9]汪庆华.关于我国大学生英语词汇量的初步探讨[J].外语界, 1998, (2) .

[10]胡壮麟.语境研究的多元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11]曹京渊.言语交际中的语境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某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巡察反馈问题整改措施方案下一篇:201809普通话周国旗下讲话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