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十四载 硕果累累铸辉煌

2024-05-19

风雨兼程十四载 硕果累累铸辉煌(通用3篇)

篇1:风雨兼程十四载 硕果累累铸辉煌

风雨兼程十四载 硕果累累铸辉煌

——九江市总商会福建商会成立十四周年记

文/记者 张会

自古闽商多善贾。在九江,福建商人是入驻最早、投资最多、发展时间最长的一个群体。他们以过人的胆识、睿智的眼光、坚定的信心,从家乡挺进浔城,在这片希望的热土上,掀起一个又一个新的商业热潮,缔造一个又一个商业传奇。九江也因为他们,多了一根发展的强劲动脉,因为他们,多了一个对外开放沟通发展的平台。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12月28日,九江市总商会福建商会迎来了她十四周岁生日,这一天来自九江各地的600多名闽商欢聚一堂,他们笑颜如花,满脸都是收获的喜悦有和如家般的温暖。

经过十四年的发展,福建商会成为了在浔客商组织中会员最多、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组织最完善的客商群体。据了解,截止目前,市福建商会发展企业会员648家,个人会员368名,总会员数达到了1016个。会员在浔投资规模已突破了500亿元,实现年产值逾1300亿元,安置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10多万人,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筚路蓝缕,商会成立让福建客商在九江有了“家”

福建人在九江扎根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那时在九江安家的福建人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九江工作,或是到九江当兵就地转业改革开放后,或是在九江的民工逐渐发展成为“老板”。这些最初在九江的福建人人数很少,大多单打独斗,各自为阵,彼此间谁也不认识谁。

改革开放后,九江迎来了福建商人投资的第一个高潮,随着人数的增多,很多福建人开始意识到在经营过程中,在与政府协调、沟通时,单独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无法掌握行业总体情况,达不到以整个行业看问题的高度,使协调、沟通变得困难,而且随着竞争的逐渐加剧,单打独斗势单力薄。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发扬闽商精神,整合闽商资源,把企业做大做强?一些闽商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在部分人的推动下,福建同乡联谊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建商人来浔投资的逐渐增多,同乡联谊会这种民间自发的组织形式也越来越无法满足福建客商们对“家”的渴求。

1997年12月28日,在经过了反复磋商和酝酿之后,福建商会正式挂牌成立。自此,在浔闽商终于在千里之外的九江有了“家”,有了“家”就有了更强大的动力、更丰富的资源、更充足的资金来扩展闽商在九江的事业。福建商会的成立也成为了江西首家、全国第三家异地商会。

风雨兼程 十四年硕果累累铸辉煌

1997年商会成立之初,只有60家企业会员,然而自2002年以来,九江的外向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来浔投资的福建商人越来越多,特别是近三年来,九江市大力实施“两区互动、强工兴城”战略,加强了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成功地引来了又一波闽商来浔投资潮,不论是投资企业户数还是投资总量都是空前的。

“目前,在浔的闽籍客商已已经超过2000家,总人数达6万余人,已入会的企达到了648家,个人会员368名,总会员数达到了1016个。会员企业投资涉及到房地产、冶金、投资担保、纺织、旅游、化工、轻工、电子、制衣、发电、客货运、海运、公交、建筑、建材、养殖、医疗、餐饮、宾馆、旅游、文化娱乐、金银珠宝、百货等20多个行业,投资规模已突破了500亿元,实现年产值逾1300亿元,安置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10多万人。”九江福建商会会长翁守泉用一串数据为记者勾画出了福建商会十四年来发展的大致情形。

真情服务 为政企排忧解难架桥梁

从60家到648家,福建商会用了短短的十四年时间,会员便整整翻了10多倍,这在全国的商会中都是十分罕见的,而福建商会之所以能够实现如此大跨越的发展,不但得益于九江投资环境的越来越优越,而且跟商会主真心实意为政府、企业服务密不可分。

“成立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甘当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协调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不但在会员遇到问题时做到有求必应,而且在维权的过程中不伤害政府的威信。”翁守泉告诉记者。

在接受记者采访之前,翁守泉还在为一家会员企业的遇到的问题奔忙。“昨天晚上10点钟我们一家会员企业给商会打来电话,说与当地一些部门发生了矛盾,本来今天我是要亲自过去的,但是这两天关节炎厉害,实在是去不了,所以我打电话给我们商会董克欣和郑金桂两位秘书长,大半夜把他们叫起来,今天早上7点过钟就赶到了现场。”翁守泉说。

“我父亲是第一届老会员,我这一次来也感受到了商会真心为我们办事,我很感动,商会就像家里的家长一样,让我们这些客商有了依靠。”该企业老总施先生激动地告诉记者。而这样的情况,在商会成立十四年来,更是不计其数。商会还每年两次主动到会员单位进行调研,发现问题当场就进行解决,防止了很多问题的扩大,这种行为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会员企业的积极好评和真心拥护。

“为会员企业维权的事太多了,要说起来,几天几夜也说不完。”翁守泉说。正是这种真心诚意为政府解忧,为企业排难的精神,让所有商会会员感觉到了家的温暖,“这么多年来,福建人没有离开九江,反而越来越多,可以说我们商会功不可没。” 衷情党建 发挥党员作用领导商会发展

“我们商会是九江所有商会中第一个成立党支部的,商会成立之初,就像个没娘的孩子。直到2003年,在九江市委组织部的帮助下,商会党支部成立后,我们这些老党员才过上了正常的党组织生活。” 翁守泉说。

多年来,商会党支部从最初的3名党员,发展到现在30多位党员,在商会的影响下,现在也有26家企业成立了党支部,今年还准备再发展30家。“商会党支部的建设,充分激发了福建投资人对党建工作的重视,他们也十分关心党建”

商会会员始终没有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九江经济建设和商会的发展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翁守泉多次为《九江红色记忆》、《九江党刊》、《九江党史文萃》等捐资。为了配合九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翁会长带头出资4万元,为共青麻园村、红林村捐建两家“农家书屋”,在他的模范作用带动下,商会一批常务副会长、副会长等也纷纷出资,先后为农村捐建“农家书屋”13座。

由于商会党支部工作成绩突出,连续五年被九江市总商会会员企业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支部书记林寿松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老党员、会长翁守泉被九江市委授予“全市百名优秀党员”称号。

富而思源 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作为一个民间企业组织,福建商会多年来主动策应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积极配合政府招商引资工作,这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翁守泉说。

十多年来,福建商会始终坚持 “服务经济、参与发展”这个大局。充分发挥福建客商的“人缘、地缘、商缘”优势,主动协助九江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多次到福州、厦门、泉州等地招商引资,会长翁守泉亲自出马,主动邀请有实力的海内外客商参加会议,帮助九江政府引进更多的客商到九江投资。

最近三年来,福建商会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挖潜力的方式,先后投入费用80多万元,协助市政府在福建厦门、泉州举办项目推介会、产业对接会,并先后邀请和接待了澳门金龙集团、香港四海集团、福建康宁物流集团等海内外客商48批次;同时充分挖掘会员企业的潜力,推动会员企业加快产业升级,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促成了中天钢材、德鑫纺织、南平奥普新等一大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企业落户九江,光以上三家企业的投资总额就达到了100亿元。

“在协助政府招商引资上,我们商会可以说不遗余力,能做到的我们都会去做,而起活动的经费都由商会一力承担,我们每年花费在这上面的费用差不多占到了商会经费的50%。”

长期以来,商会因在协助政府招商引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招商引资先进单位。

回报社会

热心公益情暖九江

十多年以来,福建商会始终牢记“富而思源、回馈社会”这个根本,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担当社会责任。成立十多年来,商会及会员企业为九江的慈善事业捐助资金、物品等超过亿元人民币,多次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

在2009年商会年会上,商会专门开展“爱满人间、慈善一日捐”活动,党员带头当场筹款6万余元,捐献食品价值5万余元;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商会会员一共捐出人民币300余万元赈灾。青海玉树地震,商会党员及会员企业又捐献29万元。2010年玉树地震商会及会员捐款81万元......。

“做公益不难,但一直坚持做公益事业这就很不容易了,商会成立以来,我们就一直默默地做着各种公益事业,虽然没有多么的惊天动地,但我们一直在坚持。”翁守泉说。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商会及会员企业在捐助公益事业、赈灾扶贫助学、新农村建设和光彩事业等方面总计超过了2000万元,仅会长翁守泉个人捐出善款就达到了136万元。

福建商会也因热性公益事业,在赢得社会各界良好口碑的同时,多次获得了市“慈善之星”荣誉称号。

十四沐风栉雨,十四年风雨兼程,市福建商会走过一路泥泞,挥洒万千豪情,用理想、用信念、用真诚、用服务不断地迈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从一个起点走向另一个起点,从一个辉煌迈向另一个辉煌。

篇2:风雨兼程十四载 硕果累累铸辉煌

2004年—2005年是辽河拓展团队在辽河创建和探索阶段。2004年的辽河石油学校正是教育转轨和学校转型的艰难时刻, 逆境面前, 以王正东为院长的党政领导班子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大胆决策、果断行动, 洽谈了与北京兰格拓展学校联合办学, 成功的引进拓展训练这种教育新模式。并立刻选派全校富有教学经验的5名教师去北京兰格拓展学校进行为期26天的学习, 拓展师们不辱使命, 系统地学习了高空地面项目、匹特博和室内培训课程。同时学院引进了国际一流的拓展设备, 在此期间拓展训练场地也在我院的南侧拔地而起。这种全新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终于扎根在辽河油田这片热土!仅2004年就为辽河油田培训了44期, 培训员工246人次。初战的成功为团队树立了信心, 培训后的好评激励拓展师更加奋进, 2005年全年培训有了更大步的跨越, 全年培训83期, 培训人员4305人次。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都没有阻止拓展团队奋进的脚步, 他们依然怀揣着更大的梦想:我们要打造辽河拓展特色品牌!

2006年—2007年是拓展训练团队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阶段。在此期间, 学院经历了两校重新组合和资源整合, 拓展师团队也抓住这个契机迅速壮大, 由原来的11人增加到16人, 组建后的拓展师团队焕发了勃勃生机, 新的领导班子立即确立了完善拓展训练的决定。首先, 提升拓展师业务素质, 加强拓展师自主学习能力。年初和年底分别组织到北京和广东参加全国定向协会举办的拓展师资格取证和北京成功园业务培训, 即取得当时国内最前沿的拓展理念;同时也充实了拓展师的理论知识, 为拓展团队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 拓宽培训对象领域。在兴隆台建立市场开发办公室积极与大型团队和企事业单位洽谈拓展方案, 成功开发了辽油一高学生拓展培训、辽河油田新入职大学生拓展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前艰苦环境考验拓展培训, 这些大型团队培训的顺利完成为拓展培训后期的发展总结了宝贵的经验。每当回想起参训者的心灵感悟, 我们都会无比的骄傲与自豪;倾听参训者的心声, 我们都无限的幸福和快乐;特别是看到参训者满怀激情地回到工作岗位的时候, 喜悦洗刷掉了我们多日的汗水和疲惫。再次, 拓展了新的训练项目。随着拓展训练的深入发展, 暴露出一些问题:项目的单一难以适应多次重复参训人员的要求, 教育培训与娱乐性、人性化兼容等欠缺问题。于是开发了户外野营和水上赛龙舟、皮划艇等项目, 美好的目标激励我们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如今的拓展项目已经更加丰富多彩, 无论你是否了解拓展、是否参加过拓展, 拓展带给你的都将是精神的震撼和心灵的洗礼, 你会重新认识你自己, 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 有勇气做你自己!

2008年—2009年是拓展团队壮大和突破的阶段。2008年拓展中心推选出以张涛为主任的新的拓展团队, 成立之初就面临着学院教师奖金分配制度改革压力。一方面是拓展师的经济利益不减, 一方面是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实施的突破。新的拓展团队顶住压力, 抛弃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短浅观念, 坚决执行效果保障体系标准化。首先, 规范化拓展培训, 保障培训效果标准化。1.培训目标明确化。前期调查、信息采集形成书面格式, 针对目标安排具体实施方案。a.以超越自我展示本色为目标。b.以有始有终决不放弃为目标。c.以关怀他人珍重团队为目标。d.以团结进取共同成功为目标。针对项目安排, 做到有的放矢。2.课程安排系统化。具体课程针对哪一类人群, 项目安排的配套实施系统化。a.新员工融入课程。b.组织沟通课程。c.行为领导力课程。d.企业文化导入课程。3.培训效果科学化。a.学员对项目的评价。b.学员对拓展师的评价。c.拓展师间自我评价。d.委托单位对培训效果评价。e.拓展师对学员评价。其次, 拓展资料存档收集, 保障了品牌资源的积累。1.拓展结束, 各项调查资料及时收集存档。2.培训师业务培训资料和培训后的总结材料及时收集存档。3.内训过程中形成的书面资料及时收集存档。通过科学化管理细则的实施, 保障体系的形成, 为辽河拓展品牌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框架, 使辽河拓展由过去的直观性的感觉提升为理论层次的丰富内涵, 而且在完成这些系统工程的同时, 培训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稳定的保障, 2008年和2009年培训人数都保持在6000人次以上。记忆犹新的是2009年辽河油田和长城钻探大学生入职教育拓展培训, 记得2009年8月的夏天特别闷热, 炎炎烈日下拓展师们挥汗如雨, 汗碱浸透了厚厚的拓展服;拓展场地上大学生们却各个生龙活虎迎接挑战, 越是艰险越向前。项目结束后大家围坐一圈, 畅谈挑战成功的心得, 回顾挑战失败的感悟, 最终得到的是:挑战的勇气、做人的真诚、给予的快乐、发自内心的感恩。临行前, 深深地一躬道声:谢谢你, 亲爱的教练;分别时, 紧紧围伴在你的左右将你抛向云端。这就是作为拓展师的快乐!

篇3:风雨兼程十四载 硕果累累铸辉煌

通过学子们的手,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几个成功学员的故事。朴实憨厚的文字化成无比的喜悦,透过成功学员的经验、相信我们所获得的,不仅仅只是雅大酒业助人致富的宗旨,更是他们关于成功创业的亲身讲述,他们都有着一段被自己梦想照耀的激情人生。

刘良庆 江西省吉安市某镇

我是来自江西省吉安市一个小镇,名叫刘良庆,在温州市龙湾区三甲五金厂打工多年,本来生活还算平静,但由于2009年11月份本公司生意很差,对于没有文凭没有技能的我,是第一批失业者。平静的生活受到威胁,未来让我感到迷茫。当我对再就业无望时,无意中看到了《酿酒新技术》这本书,看完之后使我重新找到人生的目标。当时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进了雅大酒业学习。

经过三天的学习实践,我对整个酿酒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梁传奇老师和雅大酒业领导的技术指导下,我有了创业志向,于2009年11月16日购买了200斤分体式的酿酒设备开始在家尝试酿酒。因是初学者,我遇到问题就打电话向老师们求助,老师们热情仔细的为我讲解每一个问题,并且教我回家卖酒的许多方法,现在我用雅大酿酒设备和酒曲蒸出来的酒、口感纯正、永不酸酒、饮后口不干、头不痛。而被全镇的父老乡亲们所喜爱。我现在家里的酒供不应求,很多左邻右舍都排队到我家买酒。我现在每月纯收入8000元以上与打工收入才1500元相比,收入大大提高了,非常谢谢老师们。

李海泉夫妇

“原来我们夫妇同在温州龙湾那一片嘈杂的工厂打了三年工,每天和妻子早上七点前就起床,晚上十点多才下班,遇到公司赶货时,还得加班到凌晨一两点。如今,我们告别了打工生涯,收获了自己的事业,全家老少和睦相处,其乐融融。而这一功的改变,只因新工艺酿酒这个好项目。”这是李海泉夫妇对湖南省永州市雅大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客户回访”时说的一席话。

李海泉心里曾无数次的算过这样的一笔帐;自己一个月挣2000元,妻子1500元,合在一起只有3500元,除去两个人的生活开支后剩下不到2500元,一年顶多30000元,两个儿子上高中一年学费以及生活费所需将近10000元,逢年过节回家得花个几千元,这样辛苦一年下来能存下来的钱也就一万多元,可不打工回家种地,只怕一年连孩子的学费都挣不到,何况自己还一直想把家里建了多年的老房子换新房。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与衡量后,李海泉夫妇辞掉了自己的工作,与一个老乡合作在工厂门口开了一间小餐馆,虽然生意一般,赚钱不多,但怎么也是自己当老板,多了一份自由与随性,这让两夫妻坚定了走自主创业这条路的决心。

2008年初,回家过年的李海泉夫妇准备重整自己的小餐馆,可因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工厂都倒闭了,顾客大大减少,生意更加黯淡,老乡也退伙了。正当夫妻俩人茫然不知何去何从时,店门口的一场现场蒸酒的宣传场景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那是雅大酒业的工作人员在宣传“新工艺”酿酒的技术。现场酒香四溢,平时喜好喝酒的李海泉也忍不住挤进围观人群亲口尝了几口,酒的口感不错,于是他也认真听了工作人员讲解相关技术。李海泉算了一笔帐:自己当地一个镇有30000多人,每五个人中仅算一个人喝酒,每个人一天仅算喝半斤酒,那么一天一个镇就消费掉3000斤酒,每斤酒利润仅算0.5元,那么就有1500元的利润,拿下十分之一的市场。那么一天就有150元的纯利润,这比打工,开小餐馆强多了……在与妻子仔细商量后来到了雅大酒业在温州的培训基地,学习新工艺酿酒技术。

学习结束后,李海泉带着雅大酒业的多功能分体酿酒设备回到家里开起了自己的小酒坊,期间他走访了镇上多家小店,以期待和他们合作。事情的进展比他想象中的要容易,原本担心自己的酒不被接受,可很多店主尝过酒后,都愿意为他代销,再加上通过每代销100斤酒就送10斤酒等让利方式,很快与20多家店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建立起销售渠道之后,李海泉便开始着手进一步扩大自己的销量了。在李海泉的建议下,很多代销店门口都挂起了“买酒送好礼”的横幅。原来李海泉利用新工艺“一粮多酿”技术,把酿酒余下的粮食发酵液做成了酱油,醋和饮料等食品,他把这些辅料作为赠品送给代销店,让代销店也采用同样的方式赠送给前来买酒的顾客,这样一来,前来买酒的顾客越来越多了,销量自然是成倍增长。

事业发展的同时,李海泉也感到了自己夫妻两的的精力有限,于是叫来了弟弟帮忙。现在,李海泉主要负责在家做酒,妻子负责养鸭,弟弟则是开着小三轮每天出去给各小店送酒。一年时间下来,李海泉夫妇的酒坊已成规模,每天外销白酒400多斤,成为当地最大的散酒供应商,连同养鸭的收入,一年有十多万元的利润,供孩子上学已不是问题,而且夫妻二人还在盘算着什么时候盖新房。

上一篇:医学院办公室工作计划下一篇:治愈系晚安问候语语录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