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科院目标计划

2024-04-27

少科院目标计划(精选4篇)

篇1:少科院目标计划

“未来之星” 少年科学院章程

一、宗旨

我校“未来之星”少年科学院,旨在培养队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将思想道德的体验教育贯穿、渗透在少先队科技活动之中;通过少科院的活动带动全校少先队员科普活动的开展,推进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四位一体的科技教育,提高队员的科技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二、任务

“未来之星”少年科学院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尖子人才,而是为了科技普及。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一代新风。我们要以少科院为核心,带动、推进全校少先队员的科技普及活动,建立一整套以大带小、以老带新、小院士带全体队员的工作模式,在带动、推进的工作上创造新经验。

三、组织

少科院拟建成有创造发明、小课题研究、航模等3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少科院。少科院设院长3名,副院长3名,由学生自荐和相关考核产生。

学校安排科学学科老师为辅导员。全面负责少科院管理工作,负责落实上课时间,统筹安排外出参观、考察、调查,组织协调等有关活动。

四、学员

觅渡桥小学3—5年级学生都是“未来之星”少年科学院的小学员。各研究所采取自愿报名与考核录取相结合的方式,招收有一定科技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作为“小院生”。每个研究所招收20名左右小院士。

五、活动

1、“创造发明研究所”

领导小院士们的创新训练活动,提高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各研究员学习研究的创新水平。使学生在科技创新领域里取得更大的成就,努力实现我校科技创新教育的飞跃。本研究所主要是招募心灵手巧、能善于发现、能善于动手动脑的“小院士”,对生活中一些现象、一些物品、一些行为进行分析,找出不足,进而进行动手改造。而对于一些无法通过我们现有能力实现的,可以形成文本材料,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2、“小课题研究”研究所

挖掘利用周边科学教育资源,例如:科学课上的一些小研究,如做酸奶的研究、水果霉变的研究等。也可以引领学生零距离了解农业科技专家、天文和地震研究专家探究自然科学的历程,教育学生像身边的科学家那样研究科学奥秘、解决科学问题,使用科学与技术服务社会、改善人们的生活。

3、“航模”研究所

四、活动方案所涉及的对象、人数和需求分析

本方案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所有对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感兴趣的学生。

五、活动内容

(一)活动主要内容

在少先队组织的领导下,申报、建立行知小学少儿科学研究院,成立植物、天文、计算机、地震科普、发明创新等六个研究所,完善组织,规范管理,确立研究课题,定期、不定期开展科技活动。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利用科学课向全体学生普及科技知识,全员参与,开展科学实验,培养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综合实践课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志趣,培养学生动手习惯和服务社会的基本技能。

3、以少儿艺校的兴趣小组为主体,每周六上午作为少科院集中活动时间,进行各研究所常规课题研究。

4、各研究所采用“集中—分散—集中”的形式,将科学研究延伸到课外,引导广大少先队员积极投身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创造,成为21世纪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六.活动过程和步骤

(一)成立”未来之星”少年科学院

1、组建筹备班子。由学校主管校长、德育处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校科技总辅导员组成。

2、资源调查分析(见本方案的第一部分)。

3、草拟少科院章程及有关制度。同时做好以下文本准备:章程草案;小课题申报表;小研究生产生及管理办法、表格;辅导员(导师)产生及管理办法、表格等。

4、动员。

5、征集小课题。

6、课题招标、确定小研究生。

7、组建小研究所,聘请配备辅导员和导师。拟成立植物、天文、计算机、地震科普、发明创新等5个研究所。设指导委员会,由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各个研究所进行指导和监督,聘请名誉院长,负责科学院的宏观指导,及时对科学院的未来发展设想提出建议,并对院内工作给予多方支持和帮助。

8、竞选小所长、小院长。

9、向市少工委申请批准成立并申请加入江苏省少年科学院建设与发展专业委员会。

10、召开成立大会。

(二)定期开展少科院研究活动

1、落实活动课时——

普及性的教学班,每周2节科学课、1节社会实践活动课,排入课表,学生全员参加,每学期用6课时进行地震科普教育,使生命安全教育有了时间保证。

提高性的研究所,每周活动一次,放在双休日周六上午,分室进行科学探究,所有”未来之星”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和研究员参加。

2、落实活动内容——

计划编印三本讲义(地震科普、荷文化、创造发明技法),作为校本教材。每学期每个人还要听一次科普讲座,看一次科普录像,参观一个科技实践活动基地。每年5-6月,组织六年级同学到“艺莲苑”、“浦禾园”、浦口区地震办开展实践活动,参观荷园、枣园、地震观测站,参加栽培管理、观察测量、植树造林等活动。

3、落实指导教师——

15个普及性的教学班,每班配一名科技活动教师,由班主任担任。5个提高性的研究所,分别从各单位聘请一位专家担任导师,并在校内配一名科技教师协助专家工作,跟随专家学习。

4、落实活动基地——

第一,在校内建立科学探究室,配备一套科学探究器材。作为发明创新研究所专用教室。

第二,利用周边的“艺莲苑”、“浦禾园”、浦口区地震办科普馆作为我校常年活动基地。并分别为植物研究所、地震科普研究所活动场所。拟开辟南农大实验农场为校外实践基地。

第三,学校兼有微机房两个,将其中一个作为计算机研究所活动专用教室。

第四,把南京多个科技场馆列为校外科技活动基地。利用春、秋游,夏令营等形式组织全体师生外出参观考察。

除每个研究所有固定的活动场地外,大队部专门开辟一个角,作为少科院小干部办公、开会、存放资料档案的地方。?

七、活动结果及呈现方式

1、各研究所小课题总结,争取每年能有二、三篇科学研究小论文在省级以上科普刊物上发表。小研究员人人有科技创新作品,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争取获奖。

2、建立小研究员的“成长记录袋”,记载自己成长足迹、研究成果、所获得的荣誉。

3、成果汇报展示。每年11月举办一次“行知科技节”,向全校队员展示少科院一年中的活动成果。

4、小院士逐级评定。开展小院士星级评比活动,每学年进行一次。小院士星级分三类:一星级小院士、二星级小院士、三星级小院士。星级评定与雏鹰科普章、发日月章的颁发相结合,无故三次不参加少科院活动,将作自动退出少科院处理。?

八、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案 ?

1、活动资金短缺、实验器材不足。主要是依靠学校行政拨款,有可能争取社会赞助,例如与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寻求帮助,配备必要的活动材料。?

2、活动时间与学校其他工作发生冲突。力争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并且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大局出发,充分保证少科院活动时间的长期稳定性。?

九、评价标准

?

1、创新性:本活动方案内容、过程或方法的设计有创意,整个活动方案的构思新颖、巧妙,能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创造性地开展科技教育活动。

?

2、科技性: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部课改的精神,重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从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有较大的动手和实践空间,能经历科学探索的完整过程,能促使学生思考其活动结果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

3、趣味性:采用角色模拟的形式,像科学家那样探究自然科学,学生乐于接受,愿意从事活动。

?

4、实践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当代科技发展方向和教育理念,着重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推广普及,并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

?

5、完整性:活动过程完整,实施步骤清晰、具体,各部分内容前后一致、系统配套。

?

6、综合性:”未来之星”少年科学院在原来学校兴趣小组的基础上,拟建成拥有植物、天文、计算机、地震科普、发明创新等5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少科院,在植物研究所下设有水生植物(荷和莲)、陆生植物(霸王枣树)两个研究小组,具有一定新意。

?

7、人文性:通过小课题研究,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认识研究对象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凸现自然事物的文化功能。?

十、活动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 少年科学院是少先队员模拟成人科学院的角色模拟活动,中心任务是学习、研究科学技术。它能满足孩子们长大要当科学家的愿望,活动具有模仿性、激励性、科学性,是他们所喜爱的一种生动形式。它有利于少先队在科技教育中充分发挥组织作用,是两种途径相结合的纽带和载体。”未来之星”少年科学院活动,具有育人功能(师、生各方面素质)、课程功能(校本课程)、社会功能(学生社会化、学校社会化)。其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

?

1、少科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跨世纪一代人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目标;

?

2、通过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新课程计划的落实; ?

3、引导广大少先队员积极投身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创造,有利于我校少先队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

4、采用少科院的形式加强对中小学的科技教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实施“科教兴国”具有重要意义。??

篇2:少科院目标计划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实验少科院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的实验少科院将在少先大队部的领导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目标,结合上学期少科院活动中已经取得的经验及教训,加强实验小学科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少科院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少科院在推动我校学生普及科技知识,引导他们参与科技实践的活动,鼓励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加强进行科技教育,培养他们对科技的兴趣和创新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工作内容

(一)加强和完善少科院工作队伍

为保证少科院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我们着力组建符合我校实际的少科院工作队伍。

1、抓管理层队伍建设,严抓考勤。

我校已成立了少科院管理组织,这是一支由校级领导主管,少先队总辅导员、少科院大队辅导员、科技辅导员为组成的管理队伍。为少科院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物资和人员上的保障。

2、继续培养学生管理队伍。

根据少科院组织章程,我们从学生中选聘了少科院院长、副院长、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执行委员。院士是少科院真正的主人,是支撑少科院的骨架。各研究所根据自己的目标相应开展活动。同时,依照“普及与提高”的原则,继续发动少科院院士,以不断壮大参加学校院士队伍,同时,让这些小院士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带动中队的相关活动。从而也不断扩大少科院活动在学校中的影响力,为学校少科院活动的持续开展做好长远规划。

(二)以活动促发展

少科院的生命在于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接受教育。为此,我校少科院将坚持以时代发展与学校实际、当地资源的三结合为原则,紧紧围绕创新的主题,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开展少科院活动。

三、具体工作安排: 1.组织学生进行假期小发明、小制作的评选活动;

2.组织学生参加的“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系列活动”;

3.组织学生参加系列科普知识讲座及科普知识竞赛活动;

4.组织学生参加“四模”交流竞赛活动;

5.组织学生参加自治区科协开展系列科普展览活动;

6.总结工作(表彰有成绩的研究所和个人;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

实验少科院

篇3:少科院目标计划

一、中科院海洋所牵头承担专项任务概况

中科院海洋所牵头承担的908专项任务主要包括底质调查、地形地貌调查、浅层剖面和侧扫声纳探测、海底浅层剖面和侧扫声纳探测调查与研究等类别的项目,作业区域涵盖北黄海、南黄海部分区域,辽东湾、黄河口、莱州湾、山东半岛南部近海,东海内陆架海域、长江口、珠江三角洲海域等。多年来,在科研、支撑、管理人员共同努力下,专项任务进展顺利,现已完成或即将完成各项调查研究任务。

二、中科院海洋所专项任务进展与成果

中科院海洋所对908专项任务的工作开展非常重视,始终不渝地坚持以质量为根本,确保专项任务严格按照合同要求,顺利、高质量地完成,为海洋综合评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准确的实测数据、基础图件和科学依据。以此为基础,认真研究和总结,取得新发现、新认识,为后续研究奠定重要基础,同时注重成果集成与应用,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北黄海底质调查新发现及成果应用

中科院海洋所通过在辽东半岛以南的黄海北部海区开展底质和悬浮体调查与研究工作,获取了北黄海区域内的底质及悬浮体样品,确定了该海区海底沉积物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沉积环境、区域工程地质特征和悬浮体分布特征。野外调查发现大范围海底泥碳层及鸭绿江口存在高沉积速率的泥质沉积区,这对该海域沉积环境的重新认识具有重大意义,也为后续研究项目的展开奠定了重要基础。项目组在完成国家任务的同时,积极将海底底质研究的成果应用转化,为该区域以海洋底播增养殖模式为主的海水养殖业提供了有利的地质环境保障。为区域内国内最大的海珍品养殖企业——獐子岛公司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生产环节的重大决策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进而促成双方以该海区为重点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与健康养殖的联合研究,以获得支撑产业发展的集成性成果。

(二)山东半岛南部海底深大沟槽地貌的发现

对山东半岛南部近海海底进行的海底地形地貌测量发现,在山东半岛南部的侵蚀-堆积平原之上,广泛分布有近北东—南西向成雁行式排列的槽沟,西南部海域发育一系列总体上呈近东西向延伸深谷。项目组在调查基础上开展相关研究,初步认为其为构造谷地貌形态。如果结论得到证实,则可能预示着该处存在一套复杂的大型构造断裂,不仅纠正前人对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演化规律的认识,而且对于山东半岛南部沿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反之,如果证实该海域海底沟谷为沉溺于海底的古河道,或者为现代潮流的冲刷槽沟,则将引起对该处海底地形地貌发育以及环境变迁历史的再认识。

(三)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区的新变化

中科院海洋所在黄河口海域开展的海底地形地貌勘测研究,是目前为止对该海域完成的最详尽的相关调查工作。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发现了黄河口附近的一些变化趋势,即黄河口现行入海口附近岸线向前推进,海底处于以淤积为主的状态,而两侧随着离入海口距离的增加,侵蚀作用逐渐增强,导致岸线蚀退、海底冲刷发生,这给黄河口湿地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困难。同时,针对现有工作图件岸线已经与实际情况发生较大出入的情况,项目组根据现场调查资料,并结合最新的遥感影像等资料绘制了新的岸线图件。此外,调查发现大量海底滑塌、沉降,在黄河口东南部海域首次发现了近东西向分布的潮流冲刷沟存在,这是黄河口沉积研究中新发现的情况。目前,国家和山东省都已经将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列入工作重点,在这种背景下,通过项目得到的上述发现以及详细的相关调查数据,不仅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而且对于促进黄河三角洲的合理开发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四)东海内陆架外缘海底礁石的发现

现有结果普遍认为,我国东海陆架是以残留沉积为主的侵蚀堆积平原,海底表层为发育很厚的沉积地层,基岩埋藏深度很大。中科院海洋所通过对东海内陆架外缘海域进行多波束调查,发现测区约54米水深的平坦海底之上,存在一处显著的海底暗礁,该暗礁高出周围海底10-20米。该处海底暗礁的发现为东海陆架演化模式研究和构造基底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窗口,对于重建我国东部陆架的发育历史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五)长江口东南海域海底灾害地质因素的发现

中科院海洋所通过开展长江口现代三角洲海域浅地层剖面和侧扫声呐调查研究,在该海域发现多种灾害性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包括海底浅层气、海底滑塌、埋藏古河道、海底麻坑、海底沙波等,这些因素会对海底工程设施构成重大的安全危害。这些因素以海底浅层气分布面积最广、遍布全区,海底麻坑次之,二者的形成具有因果关系。项目研究发现,大量生物等有机质随长江泥沙在河口区的快速堆积被掩埋在地层中,经分解等化学作用形成了含气地层。浅层气可使地层内的沉积物孔隙比增大,孔隙水压力升高,土层结构遭到破坏,海底土层抗剪强度降低而失稳。因此,在含气层上稍加载荷就可产生崩塌;钻探时,还可能伴随着泥水引起井喷,严重时会引起火灾。浅层气的溢出还会引起局部海底沉积物的掏空,形成大范围内的沉积物下陷,致使海底工程设施破坏。另外,在以沉积作用占主导地位的现代长江口入海口附近,首次发现一系列无现代沉积发育的区域,该发现改变了人们对长江三角洲沉积作用的传统认识。因此,项目的调查成果,将为长江口海域诸如围垦造地、航道疏浚、海底管线与光缆铺设等涉海工程建设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篇4:浅谈少科院小课题研究

关键词:少科院; 小课题; 研究; 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086-001

我国的教育科研,近二十年来成绩非常显著。但是认真分析,我们也得承认,有的科研项目脱离实际;有的立论依据东拼西凑,缺乏原创;某些教育专著创新不足。从时代要求来看,教育理论的文化积累意识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都有不少差距。当研究性学习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当我国教育将研究性学习列为中学学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的时候,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乃至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变成为许多学校改革实践者关注、研究的对象。

少年科学院孩子们的活动就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从本质上讲是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当然教师必须参与其中,必须给学生以必要的帮助与指导。

一、体现地方特色,引导学生选题

少科院的科技辅导员要静下心来,探索一套合适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来寻找发掘适合他们研究的课题。学生的小课题研究,学习空间大,学习内容广,校内外的自然环境都包含着可以探讨研究的问题资源。家庭、社区等许多场所,是学生获取研究资料的源泉;工厂、农田、商场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舞台,是小课题研究取之不尽的资源。小课题选题应当充分挖掘这部分资源,体现学校及地方特色,发挥地域优势。

我们淳化小学地处青龙山脚,秦淮河畔,70%的学生家中都种有茶树,是远近闻名的茶叶之乡。因此,充分利用学生已有茶叶知识,结合茶叶选择小课题进行研究,是我校学生觉得行之有效又有意义的事,所以积极性都很高。为此,我们带领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开展了“真假新茶的研究”;引导学生关注制茶过程,开展了“农村炒茶中‘杀青’的研究”、“茶叶是怎样制作的研究”;提醒学生保护环境,开展了“如何无污染防治茶树病虫害的研究”……这些围绕茶叶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小课题,学生喜欢,研究起来有兴趣、带劲,也很容易取得成果。

二、设计研究方案,解决研究问题

小课题选好了,从什么地方入手,采用哪些方法研究,研究的先后顺序,这些都很关键,因此辅导老师在研究前一定要进行精心设计,尽可能地给学生的研究提供方便。教师可先提供一些已设计好的方案,让大家传阅,让学生知道研究方案是怎样的形式,然后讲解其中一些术语。教师选择个别课题与学生共同设计方案,之后学生仿照着,小组讨论设计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以便利于解决所要研究的问题。

三、实际动手操作,激发研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课题研究让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兴趣十足地、坚持自始至终地把研究进行到底,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把握住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充分利用这些环节激发学生研究兴趣,让研究高潮迭起。如在指导学生开展“茶叶是怎样制作的研究”时,我牢牢把握了炒制茶叶过程中的四个环节:

杀青: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揉捻:锅温70~75°C,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分钟左右。

揉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15分钟。

烘干: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C,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

由于在炒制茶叶研究中我们把握住这四个关键的环节,不但为淳化地区炒制茶叶取得了第一手宝贵的数据,还使同学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研究兴趣。

四、展示研究成果,享受成功喜悦

小课题研究是不局限于在一间教室或一所学校,也不局限于一门课或几本书。为了探索有关问题,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融入到自然和社会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自然、了解社会,认识到他们的态度、行为和决定能够对现在和未来的世界发展产生影响。我校每学期的小论文答辩比赛为少科院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孩子们呈现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同时也提供给孩子们一个非常好的互相学习的机会。特别是在科学研究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在这样的平台上实现了自我价值,有了强烈的认同感,这部分学生可能在语数外这样的学科当中没有突出表现,但是他们热爱科学,愿意用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做研究,让这些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一种非常出色的科学素养。

通过少科院小课题活动的开展,学生们增长了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体验了科技与生活相结合的快乐。他们在实践中增长了创新意识,也培养了学生们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少科院小课题研究活动给了学生一个充分展示才能和想象力的舞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好机会。也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亲身实践,学生更多的了解科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从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巨鹿县新农保工作纪实下一篇:白帝镇中心小学过程督导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