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分析技术总结

2024-05-09

材料分析技术总结(通用9篇)

篇1:材料分析技术总结

十一章晶体薄膜衍射成像分析

一、薄膜样品的制备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薄膜样品的组织结构必须和大块样品相同,在制备过程中,这些组织结构不发生变化。

2.薄膜样品厚度必须足够薄,只有能被电子束透过,才有可能进行观察和分析。

3.薄膜样品应有一定强度和刚度,在制备,夹持和操作过程中,在一定的机械力作用下不会引起变形或损坏。

4.在样品制备过程中不容许表面产生氧化和腐蚀。氧化和腐蚀会使样品的透明度下降,并造成多种假象。

二、薄膜样品制备工艺过程和方法:

第一步是从大块试样上切割厚度为0.3—0.5mm厚的薄片。电火花线切割法是目前用得最广泛的方法

第二步骤是样品的预先减薄。包括机械法和化学法。

机械减薄法是通过手工研磨来完成的,把切割好的薄片一面用黏结剂粘接在样品座表面,然后在水砂纸上进行研磨减薄。化学减薄法。这种方法是把切割好的金属薄片放入配好的试剂中,使它表面受腐蚀而继续减薄。

第三步骤是最终减薄。最终减薄方法有两种即双喷减薄和离子减薄。

四、晶体结构的消光规律

1.简单立方:Fhkl恒不等于零,即无消光现象。

2.面心立方:h、k、l为异性数时,Fhkl=0

3.体心立方:h+k+l=奇数时,Fhkl=0h+k+l=偶数时Fhkl0

4.密排六方:h+2k=3n,l=奇数时,Fhkl0

五、晶体缺陷:层错、位错、第二相粒子。

1.层错:发生在确定的镜面上,2.位错:在材料科学中,指晶体材料的一种内部微观缺陷,即原子的局部不规则排列

3.第二相粒子:这里的第二相粒子指那些和基体之间处于共格或半共格状态的样子。

十三章扫描电子显微镜

1.扫描电子显微镜成像原理:以电子束作为照明源,把聚焦得很细的电子束以光栅状扫描方

式照射到试样上,产生各种与试样性质有关的信息,然后加以收集和处理从而获得微观形貌放大像。

2.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构造:电子光学系统,信号收集处理、图像显示和记录系统,真空系

统三个部分。电子光学系统由电子枪、电磁透镜、扫描线圈和样品室等部件组成3.电子束与固体样品中作用时产生什么样的信号?

背射电子,二次电子,吸收电子,透射电子,特征X射线,俄歇电子

背散射电子:是指被固体样品中的原子核反弹回来的一部分入射电子。利用背散射电子作为成像信号不仅能分析形貌特征,也可用来显示原子序数衬度,定性地进行成分分析。

二次电子:是指被入射电子轰击出来的核外电子。它对试样表面状态非常敏感,能有效地显示

试样表面的微观形貌。分辨率较高。

投射电子:指如果样品厚度小于入射电子的有效穿透深度,那么就会有相当数量的入射电子能

够穿过薄样品而成为透射电子。

特征X射线:是原子的内层电子受到激发以后,在能级跃迁过程中直接释放的具有特征能量和

波长的一种电磁波辐射。

俄歇电子:如果原子内层电子能级跃迁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E不以X射线的形式释放,而

是用该能量将核外另一电子打出,脱离原子变为二次电子,这种二次电子叫做俄歇

电子。

4.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主要性能:

放大倍数:当入射电子束作光栅扫描时,若电子束在样品表面扫描的幅度为AS,在荧光

屏上阴极射线同步扫描的幅度为AC,则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MACAS

分辨率:分辨率是扫描电子显微镜主要性能指标。对微区成分分析而言,它是指能分析的最小区域;对成像而言,它是指能分辨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

这两者主要取决于入射电子束直径,电子束直径愈小,分辨率愈高。

景深:是指透镜对高低不平的试样各部位能同时聚焦成像的一个能力范围,这个范围用一段距离来表示。

5.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样品制备:对金属和陶瓷等块状样品,只需将它们切割成大小合适的尺

寸,用导电胶将其粘贴在电镜的样品座上即可直接进行观察。

十四章电子探针显微分析

1)电子探针(简称EPMA)的功能:主要是进行微区成分分析。

工作原理:是用细聚焦电子束入射样品表面,激发出样品元素的特征X射线,分析特征X射线的波长即可知道样品中所含元素的种类,分析X射线的强度,则可知道样品中对应元素含量的多少。

2)常用的X射线谱仪有两种:

一种是利用特征X射线的波长不同来展谱,实现对不同波长X射线分别检测的波长色散谱仪,简称波谱仪(简称WDS)

另一种是利用特征X射线能量不同来展谱,的能量色散谱仪,简称能谱仪(简称EDS)。

3)波普仪工作原理:在样品上方水平放置一块具有适当晶面间距d的晶体,入射X射线的波长、入射角和晶面间距符合布拉格方程2dsin时,这个特征波长的X射线就会发生强烈衍射。

4)波普仪分析方法:横坐标代表波长,纵坐标代表强度。谱线上有许多强度峰,每个峰在坐标上的位置代表相应元素特征X射线的波长,峰的高度代表这种元素的含量。

5)能谱仪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探测器、前置放大器、脉冲信号处理单元、模数转换器、多道分析器、小型计算机及显示记录系统组成,它实际上是一套复杂的电子仪器。

工作原理:利用不同元素X射线光子特征能量不同这一点来进行成分分析。

6)电子探针分析有四种基本分析方法:定点定性分析、线扫描分析、面扫描分析和定点定量分析。

能谱仪分析特点:

优点:

1、能谱仪探测X射线的效率高

2、能谱仪可在同一时间内对分析点内所有元素X射线光子的能量进行测定和计数,在几分钟

内可得到定性分析结果,而波普仪只能逐个测量每种元素的特征波长。

3、能谱仪的结构比波普仪简单,没有机械传动部分,因此稳定性和重复性都很好

4、能谱仪不必聚焦,因此对样品表面没有特殊要求,适合于粗糙表面的分析工作 缺点:

1、能谱仪的分辨率比波普仪低

2、能谱仪中因Si检测器的铍窗口限制了超轻元素X射线的测量

3、能谱仪的Si探头必须保持在低温状态,因此必须时时用液氮冷却。

篇2:材料分析技术总结

摘要:本文介绍了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研究进展、分析仪器构成以及在材料微分析方面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XPS分析技术;微分析;应用

1、引 言:

近年来,利用各种物理、化学或机械的工艺过程改变基材表面状态、化学成 分、组织结构或形成特殊的表面覆层,优化材料表面,以获得原基材表面所不具 备的某些性能,如高装饰性、耐腐蚀、抗高温氧化、减摩、耐磨、抗疲劳性及光、电、磁等,达到特定使用条件对产品表面性能的要求的各种表面特殊功能处理技 术得到迅速发展;对表面分析技术发展提出更高要求[1]。

材料表面分析业已发展为一种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特别是对于固体材料的分析和元素化学价态分析。目前常用的表面成分分析方法有: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俄歇电子能谱(AES),静态二次离子质谱(SIMS)和离子散射谱(ISS)。AES分析主要应用于物理方面的固体材料科学的研究,而XPS的应用面则广泛得多,更适合于化学领域的研究[2]。SIMS和ISS由于定量效果较差,在常规表面分析中的应用相对较少[3]。但近年随着飞行时间质谱(TOF-SIMS)的发展,使得质谱在表面分析上的应用也逐渐增加。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也被称作化学分析用电子能谱(ESCA)。该方法是在六十年代由瑞典科学家Kai Siegbahn教授发展起来。三十多年的来,X射线光电子能谱无论在理论上和实验技术上都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XPS已从刚开始主要用来对化学元素的定性分析,业已发展为表面元素定性、半定量分析及元素化学价态分析的重要手段。XPS的研究领域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化学分析,而扩展到现代迅猛发展的材料学科。目前该分析方法在日常表面分析工作中的份额约50%,是一种最主要的表面分析工具。在X射线源上,已从原来的激发能固定的射线源发展到利用同步辐射获得X射线能量单色化并连续可调的激发源[6];传统的固定式X射线源也发展到电子束扫描金属靶所产生的可扫描式X射线源;X射线的束斑直径也实现了微型化,最小

篇3:金属材料失效分析技术

失效分析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分析学科。金属材料失效分析涉及的学科和技术种类极为广泛。学科包括:金属材料、金属学、冶金学、金属工学、金属焊接、材料力学、断裂力学、金属物理、磨擦学、金属的腐蚀与保护等。实验分析技术包括金相、化学成分、力学性能、电子显微断口、х-射线相结构等。

技术水平

钢铁研究总院拥有适于进行失效分析的先进的综合实验装备, 并具有众多失效分析专家, 已为机械、航空、船艇、铁路交通、冶金、石油化工等部门进行过数以百计机械部件和机械设备的失效分析研究工作, 受到广泛好评, 其中不少项目获得了国家、部委的科技成果及技术进步奖。具体典型项目有:热裂化反应塔失效分析与寿命估算;人造水晶用高压釜破坏事故分析;废热锅炉管集箱断裂分析;尿素汽提塔管件失效原因分析;缩聚装置焊制圆盘腐蚀疲劳破坏失效分析;20万千瓦发电机组主蒸气管道外表面裂纹综合分析鉴定;预加氢氢气管线焊缝泄露原因分析;废热锅炉刺刀型外套管爆破原因分析;锅炉过热器管爆裂事故分析;不锈钢空冷器断裂原因分析;柴油机排气阀阀盘断裂原因分析;液压泵塞头失效分析;鼓风机叶片断裂原因分析;焦碳塔塔体鼓胀原因研究分析;三级旋风分离器焊缝开裂原因分析;初馏塔冷凝器裂纹成因分析;乙烯装置裂解炉炉管破裂原因分析等。

技术服务

费用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而定。

单位:钢铁研究总院科技质量部

地址: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76号

邮编:100081

篇4:复合材料加工技术分析

关键词: 复合材料加工技术加工难点 材料切削 零件结构工艺性差

中图分类号TU5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碳纤维复合材料尤其是高性能、耐高温碳纤维复合材料因为它结构的可设计性、优良的性能、长寿命、减重等,在航空领域应用的越来越广泛。 加工复合材料是当前复材零件使用过程中周期比较长、成本比较高、风险比较大的工序之一。 在我国构建复合材料产业链还存在相当大的缺失,相关的配套加工技术也不太成熟,在复合材料的加工技术研究方面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也相对不够,跟国外比较先进的机械切削加工技术研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正是因为复合材料在各方面日益广泛的应用,才使其加工工艺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 复合材料加工技术的分析

复合材料是一种多相材料,所谓多相是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组织或者化学性能的材料,而复合材料就是将多相材料经过各种加工方法加工而成。复合材料所含有的两相为增强相与基体相。复合材料有两种机械加工方法,即常规加工和特种加工两种方法。常规加工工艺与金属加工的方法相同,加工方法相对简单,工艺相对较为成熟。然而,当加工复杂工件的时候会对切削刀具产生很大的磨损,而且其加工质量较差而且切削过程中所产生的粉末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影响。特种加工工艺过程相对较易监控,加工时切削刀具与被加工工件接触量很小甚至为零,这对自动化加工非常有帮助。但因为复合材料自身的复杂性,特种加工的应用受到限制,所以相对而言,常规加工应用较多。

2.1 复合材料常规加工技术的研究

在复合材料加工初期,所采用的加工方法一般是金属材料的加工方法。随着复合材料的种类增多,加工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刀具磨损较快等,这就要求复合材料的加工技术面向多样化。后来,国内外很多的学者相继提出了一些关于复合材料加工的方法,并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复合材料切削工艺以及更新切削刀具等一系列的观点。直至后来,Koplev进行了很多的实验,认为复合材料切屑的形成其实就是其断裂过程的发生,而这个观点后来也得到很多人的认可。自此,很多学者开始把重点转向切削刀具结构设计等。

2.2 复合材料特种加工技术研究

复合材料常规加工过程中会对切削刀具产生很大的磨损,而且其加工质量较差而且切削过程中所产生的粉末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此外,常规加工方法加工复杂工件也较为困难。而特种加工工艺过程相对较易监控,加工时切削刀具与被加工工件接触量很小甚至为零,有利于自动化加工,而且随加工工件的切割面所产生的损伤很小,所以,被加工工件形变量会非常小。目前常用的复合材料特种加工方法主要有:超声波加工以及电火花加工等等。

3复合材料加工难点分析

3.1材料切削性能差

复合材料在其密集处的脆性较大,所以切削较易崩裂,而在小分子区域,分子结合力很小,切削更易崩裂;而纤维密集处不容易被切断,此时若切削刀具不够锋利而切削过程当中的切削进给量又过大,这样,材料纤维极易被成片扯离而发生一系列的缺陷。复合材料强度较大,切削性能也很差,在切削过程中更易发生“起毛”和“扯离”。同时,在复合材料加工过程当中,刀具较易磨损而变钝,这既会对被加工件的表面质量及尺寸精度产生很大的影响,还会降低材料加工效率。总之,正是由于复合材料本身的组成及其特性,而使其切削性能较差。

3.2零件结构工艺性差

有很多零件都呈回转体形状,其主要是由柱、锥、曲面等所组成的,零件的主要的工作面大多是尖边结构,由单个圆孔或者锥孔等所形成,而这会严重影响复合材料的加工,而导致其在切削过程当中极易出现翻边以及崩边。

4 解决复合材料加工问题的措施

4.1改进毛坯结构和模压成型工艺

为了有利于材料加工,就要对结构进行改进,主要方法就是减少直角边,在台阶处要选择光滑连接并且应尽量减少尖角结构。研究表明影响复合材料切削性能的一个很大的方面就是其组织的均匀性,此外,模压过程当中的预浸料预烘环节的均匀性也是影响复合材料切削性能的一个主要因素。

4.2选择合适的刀具与切削参数

由于复合材料本身的特性,在进行复合材料切削加工时所用的切削刀具硬度要高,同时还要满足耐冲击以及耐磨等条件。而硬质合金作为一种能承受较大冲击负荷的材料可以同时满足上述条件。此外,人造金刚石以及立方氮化硼都是超硬的材料,所以可以用这三种材质刀具进行切削,同时选择合适的速度及进给切削参数。

4.3优化加工方法

研究各种加工方法可以减少复合材料加工问题的发生,通过对复合材料进行各方面的分析研究,笔者总结出如下几个方法:

(1)合理编排切削路径。

在复合材料的加工过程当中,如果被加工件的切削部位受到很大的拉应力会使其发生“翻边”、 “崩边”等现象。所以,在进行切削的时候要按“入体”的切削路径进行切削。

(2)设置工艺槽,防止零件崩边。

由于乱纤维复合材料在钻头的锋利程度上受到限制,不适合采取普通的钻孔方法进行加工通孔。但是可以用增加工艺槽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孔口崩边现象的发生。

(3)采用粗、精加工。

对于乱纤维复合材料的模压件不适合用大切深的方法进行加工。为有效防止以上问题的发生,应该尽量增强刀具的耐用度,并尽量提升加工的效率,采用分粗、精加工的加工方法。

5 总结

通过分析复合材料加工技术,对复合材料加工技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研究当中应该在下面几个方向加以努力:

通过分析复合材料加工技术,对复合材料加工技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研究当中应该在下面几个方向加以努力:

(1)对切削力、复合材料的性能、切削热温度场的分布及产生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

(2)对复合材料的加工刀具的材料、几何参数进行研究;

(3)对复合材料的特种加工技术进行研究;

(4)通过研究复合材料的表面质量的生成原因,建立一个可以综合评价其表面质量的统一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汪周斌, 付晓阳. 复合材料加工技术研究[J]. 科技资讯, 2011 (21): 58-58.

[2] 陈玲林, 孙会来. 复合材料加工研究现状及激光在其加工中的应用[J]. 激光杂志, 2014, 35(2): 7-9.

篇5:信息技术教育总结汇报材料

网络进入课堂,给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实践中不难发现,由于对网络学习的内涵与本质缺乏全面认识和深入思考,网络学习追求“形式”而忽视“本质”的现象频频发生。例如,有的只是将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简单移植到网上,大搞同步练习,忽视了网络学习在促进交流与思考方面的价值;有的只是满足于对学生网络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有的只把网络学习视为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它在合作学习、社会学习上的价值;有的只把网络学习看作一种虚拟学习,忽视了对真实学习环境的构建。诸如此类的现象表明,如果不能全面而深刻地把握网络学习的本质,网络学习就会误入歧途。

一、网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网络学习通常被称为“数字化学习”或“在线学习”,比较权威的欧洲委员会把网络学习定义为“通过促进利用资源与服务的机会以及远距离的交流与合作,用新的媒体技术与互联网改进学习的质量”。无论何种定义或解释,都突出了网络学习需要以“技术”为基础这一显著特征。

作为对网络学习的“技术支持”,计算机的拥有是前提,因特网的使用质量是关键。缓慢的、不能支持人机对话或丰富的多媒体内容的连接方式无法满足网络学习的要求。网络学习一方面需要技术“铺路架桥”,另一方面需要学习者掌握使用技术进行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技术支持不仅仅意味着给学习者提供一台计算机或者帮助他们与因特网相连;更在于它使得学习者与一个充满学习资源的新世界相联系,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使其思想得以拓展的机遇。网络学习代表着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网络给学习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第一,使自主学习成为时尚。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可以一连数周、一声不吭地坐在教室里记笔记,而不参与教师和同学的讨论。网络学习改变了这种状况。一方面,互联网将全世界的各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成为一个海量的资源库;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或专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相同知识的学习素材和教学指导,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进行网络访问,形成多对多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对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就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自主学习成为必然;第二,使学习更有可能成为乐趣。网络学习改变了学习者依赖粉笔、黑板、简单说教进行学习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动画、图形、影像、声音等多种信息媒体,采用先进的三维人机交互界面,将信息接受、表达、传播相结合。学习者通过自身与网络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化成果的对比,可获得一种成就感,或使自身的临场感更为强烈,从而在学习时达到一种“不亦乐乎”的迷恋状态;第三,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没有机会和班里的每个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也有许多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不敢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在互联网上,学习者不仅可以从网上下载教师的讲义、作业和其他有关的参考资料,而且可以向远在千里之外的教师提问,在网上与其他同学讨论和评价课堂上所学知识;第四,打破学习的时空界线。传统的学习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在空间上是狭小的。而网络学习使信息的传递不再受旧有的时空限制,学习者可以依据个人情况来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只要学习者愿意,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学习。

因此,我们不能把单纯的技术应用误认为目标,忽视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忽视网络学习的真正力量。而要把促进学习作为最终目标,要研究在教学中怎样更有效地使用技术,以此来思考、实验、发展和完善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

二、网络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是为了理解与运用信息 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利的传播方式,为网络学习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是,网上许多信息并不是人们所希望的那样高质量,适合学习者需要的信息也并不容易查找。更为重要的是,获取信息并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如何把信息转化为知识,使学习者能够消化、理解信息并使其具有意义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

一方面,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通常存在于人身上,与人身具有依附关系。相对而言,信息是一种自我独立的东西,人们可以;阵其取走、占有、舍弃、存入数据库、遗失、寻找、抄录、积累、计算、比较等等。另一方面,知识需要有一个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它的获得取决于接受人对知识的理解及某种程度上的认同。因此,虽然一个人经常会有相互抵触的信息,但不会有相互抵触的知识。

信息与知识的差异,提醒我们应把网络学习的重点放在学习者对信息的认知、理解和转化上,这一过程需要学习者作出思考、分析和判断。网络学习不是将信息简单地搬到网上,或是把信息下载到文件包上,更重要的是要把信息转化为知识,变成学习者的财富。

知识可以创造行为,而可靠的信息又是它的前提,但是,只有富有意义的正确判断才能唤醒其活力。从这一角度来看,要把信息转化为真正有用的知识,提高学习者对信息的加工能力至关重要。

反观我们的网络教学,许多师生认为“拥有网络就意味着占有知识”,教师往往把学生的头脑变成了填装信息的容器,设计的题目往往是填充式的、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答案,开展的研究也是浅尝辄止的,教师设问的含金量低,学生回答的创新性差。有的师生对网络达到了迷信的程度,认为网络是获得信息的惟一来源,以至于凡有资料需求就上网查寻,凡开展研究性学习就在电脑上进行。网络教学在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如果教师只是把学生的作品随意放到网上,结果生成的将是一个很快过时的、没有多大用处的网站。如果教师清楚地意识到开设一个网站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学生能够利用网上展示的信息开展协作研究,学生的学习就会因为有了网站而得到提高。

为了使学生不至于成为网络信息的奴隶,就必须转变教育的功能,把教育从单一传授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通过教育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为了使学生能够学会“网络学习”,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用电脑存放结论,用大脑观察、思考、存放问题。

三、网络学习不仅是个体学习更是社会性学习

传统学习往往围绕着教师、课堂、书本进行,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学习囿于固定的教室、固定的教学内容、固定的教学速度、固定的评价标准。网络改变了这种习惯已久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学习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在网络学习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意愿,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自我控制学习进度。学生还可以通过数字化网络访问和使用更多的信息,在世界的任何地点获得在线教学帮助,获得同伴对自己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网络学习的这种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学习时空的非局限性,大大增加了个体学习的自由度和效率。同时,更重要的是,在网络学习中,人们已不再把知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必须掌握的、共同的标准,而是强调知识对个体的意义以及对个体解决各种问题的重要性,强调个体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相应地,“为需要而学习”的观念在个体学习中得以确立。

然而,网络学习不等于个体学习,它也是一种社会性学习。网络增强了知识的动力和多样性,增强了知识生产和知识消费之间、社会实体和网络虚拟团体之间的流动,形成了一种学习生态。通过网络学习不仅仅能够获得知识,而是能够以知识为媒介,同生存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沟通,同这些人们共享知识的现实意义。

如果我们在网络教学中,忽视了网络学习的社会性特质,我们就会“流失”网络中存在的、更为丰富的、新的学习资源,就不能平衡许多人的小努力和少数人的大努力,就不能使学习者充分享受到网络所带来的强大功能。同时,如果只把网络学习看成是一种个体化的学习,就可能会导致学习者只埋头专注于自己的学习思维、学习体验牙口实践操作,从而使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欠缺、思维狭窄、情感交流缺乏,严重时还会使学习者产生心理障碍(如网络恐惧症、网络自闭症等)。

网络的实质是资源共享。我们在注意到网络学习的个性化的同时,应更注重于扩展学习的地理空间、人际关系空间和学习主体空间,扩大学习主体间的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交流和合作。要训练学生能够运用合适的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吸纳别人的合理想法,在交流中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交流中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和学习快乐。

四、网络学习不仅是“虚拟学习”更是“真实学习”

“虚拟”作为计算机的一个术语,往往与“现实”相反,意为潜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虚拟现实是计算机仿真和感觉共同创造出来的现实,而不是真实的现实。但当学习者沉浸于虚拟现实之中时,虚拟现实又可能在感觉上跟真实现实是一样的。依赖于虚拟技术,人们可以设计出“虚拟教师”、“虚拟实验”、“虚拟图书馆”、“虚拟研讨”、“虚拟教学”、“虚拟辅导”„„。通过这些虚拟,一方面可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的多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到对学习对象的感知、理解与记忆当中去,另一方面可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刺激单一化、平面化的缺陷,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

尽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技术的优势,采用虚拟的方法,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静态的变为动态的、复杂的变为简单的、不可能的变为可能的,但是,网络学习并不等于虚拟学习,虚拟、模拟、逼真不能代替真实、事实,虚拟环境不能取代真实环境。

网络学习中,需要用信息技术来反映现实问题;需要通过解决问题来促进学习;需要通过网络互动来分享思想;需要提供一个平台使学习者能够从专业人员和学习环境中获得帮助。

网络学习还需要考虑如何与社会现实建立联系。在这里,虚拟是工具,是手段,现实是目标,是着眼点。利用虚拟来扩大与社会现实的联系的学习不仅仅意味着学习了什么、习得了什么知识,还意味着以这种知识为媒介,同生存于现实社会的人们沟通,同这些人们共享知识的现实意义。

作为网络学习者,要善于进行网际的自我调适:一是自我选择,即使自我成为信息收集和虚拟生活的主人,而不能被信息所淹没或沉溺于虚拟生活不能自拔;二是适度节制,即使信息收集量控制在自己的处理能力之内,使虚拟生活仅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杜绝其对真实生活的侵蚀;三是虚实协调,即使虚拟生活成为改善学习、改善真实生活质量的一种有益补充。

信息技术教育总结汇报材料

篇6:采矿高级工程师技术总结评审材料

采矿高级工程师评审材料总结人:张俊锋技术总结张俊锋,男,现年36岁,中共党员,1999年7月毕业于东北大学黄金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同年到中国华北冶金建设公司参加工作。参加工作12年来,我一直在施工生产一线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先后参加了我单位负责施工的酒钢黑沟矿区露天大爆破工程、西部矿业锡**二矿改扩建工程、西部矿业四川呷村银多金属矿矿山建设工程,西部矿业锡**铅锌矿过渡衔接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在多年的施工生产工作过程中,在矿山施工生产的技术管理与现场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公司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99年7月至2001年7月,我先后在唐钢庙沟铁矿和山西**铁矿带队学习,在这两年的露天矿采矿技术与生产管理学习过程中,我每天到达生产的一线跟班作业,对露天采矿中的钻孔、爆破、铲装、运输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我结合自己在校时学习的采矿专业技术知识,对露天矿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进行实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并主动向矿山管理多年的专业工程师虚心请教、探讨,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提高了自己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篇7:信息技术备课组课改经验总结材料

高二信息技术备课组

2008年11月17日

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改革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全新的教材、全新的知识体系、全新的授课理念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从开始的茫然不知所措到现在的从容应对,在教学实践中逐步适应了新课改的新要求,逐渐形成了本学科应对新课改的整体策略。结合学校的具体要求,在这个总结材料中,我着重从两个方面谈一下我们信息技术备课组的具体做法。

一、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1、要求“知识整合型”教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引自《技术课程标准》所讲的方法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具有有效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到术业有专攻,而仅还要有更加广博、全面的知识,了解所教学生当前所学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知识体系,做知识整合型的教师。这样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时,讲授可指导其他学科学习的方法时,才能更加有的放矢,更加有效。

2、对教师理论积淀的高要求

看过信息技术课改教材的人最深切的感受就是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再讲软件的操作了,而是讲授的基于信息学理论的有关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发布等层面的知识,要想使学生真正学透教材知识的精髓,仅备好教材内容所涉及到的表象知识还远远不够,要求教师要有更高的理论积淀,要掌握如信息学、方法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的相关理论。只有将教师的头脑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好,才有可能在教学备课中深挖教材,讲透知识的内涵,讲出知识的外延。教师站得高了,学生才有可能望得更远。

3、要求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

课程标准特别要求信息技术的课堂任务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 也就是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的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任务前,都会通过网络论坛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他(她)们关心关注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想学习哪方面的技能方法。我们从服务于学生的角度出发,适时、合理地根据学生的要求调整学习主题。举个例子:在学习图像处理时,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为软件学习枯燥、无趣。我们备课组的老师一方面与学生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征集改进方案,另一方 面通过网络,了解软件最新的应用。最后我们综合了两方面获取的信息,将授课主题改为——非主流图片的制作。非主流图片是网络上的新名词,追求时尚的学生在QQ空间,网络冲浪的时候它都特别熟悉,将其作为课堂学习内容,迎合了学生的时尚心理,可谓一呼百应,授课效果大有好转。仍然是图像处理知识学习,但赋予了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就获得了完全不一样的效果,所以这节课让我们教师感觉到,在新课改的教学中,了解学生需求的重要。

4、要求教师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注重平时的素材积累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一般在课堂上都会有课堂活动这一环节,活动的形式贵在推陈出新。如何出新,我们的做法是广泛涉猎各种媒体的信息,特别是电视媒体中的各种学生喜欢的综艺节目中的各种活动形式,如猜词、传话等,注意平时的积累,让我们的活动形式能与时俱进,符合学生的口味。

新课程标准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一般说来,态度与价值观,可能是没法“教”的,关键还是落实,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会、感悟、反思,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进行这种价值观教育的素材又要求教师用心选择。比如,在《初识多媒体》一课,我们选取了美国大片《哥斯拉》的片断给学生赏析,电影精彩、感人的情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受到了情感方面的教育,教师再做点拨,请同学们好好回味、反思电影中的情节,记住这部电影呈现给我们的道理:做一个懂得感恩母爱的有心人,做一个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好心人,情感教育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设想,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善于思考、感悟,这部电脑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就无法实施了。所以要求教师能注重平时的素材积累、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方可呈现更加多彩、深刻的教学。

二、新课改后备课的变化,教师是如何研究教学的

1、备课—教学的变化

学校的要求是每个周二第八节开始备课,根据我们的学科特点,我们要每堂课做课件,所以我们备课组执行了“轮做制”。周五上午就要初备下一周的课,做课件的老师要在周一前做出下周教学的课件,周一上班就课件的问题备课组提出改进方略,并假设学生会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周一用新课件教学,要求备课组教师互相听课,听后个人反思,其他教师提出意见,再针对学生实际提出的问题及教师上课时反思到的、领悟到的新问题修改课件,改进教学策略(再次备 课),再根据比较完善的想法,制定最后较成熟的教学方案。

以上就是我们备课组的备课—教学流程。虽然每周只有一节新课,但我们都感觉似乎一周里时时刻刻都在备课,改课。甚至回家的途中,吃饭的时候还在想怎么能将某个环节讲得更好。虽然很累,但感觉课改的教材很锻炼人,坚持下来,对个人的成长、业务的进步都是大有裨益的。

2、研究教学的新形式——信息技术研讨网站

对课改教学的研究我们组采用两种方式。

一、直接研究法。

二、网络研究法。在每节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同组的老师会通过互相交流、向老教师求教、查阅相关资料的方式加以解决。对于课程相关的问题及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及业务提高技巧等等不是每节教学中直接呈现出来而在教学中还会遇到的问题,我们建立了信息技术研讨网站。集合我们全体老师的智慧,设立了十五个类别的研讨板块,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与他人研讨,共建学科资源库,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略。坚持一年来感觉利用这个研讨平台可以提升理念、精化知识、取人之长、共同进步。

篇8:材料阻燃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关键词:阻燃特性,木质材料,高分子

0 引言

随着现今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 火灾灾害频频发生, 材料阻燃特性研究成为当下一个热议的话题, 如何高效的利用材料自身的性质, 加以合理的聚合和改造, 使之成为阻燃特性好, 阻燃性能优异, 安全系数高, 低烟低毒的材料, 本文将从家庭使用的木质材料阻燃特性出发和现今工业在汽车、电子电气方面广泛使用的聚丙烯高分子阻燃剂, 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材料的阻燃技术的发展和技术现状。

1 材料阻燃技术在家居木质材料上的应用分析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家居环境的美化, 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不断的更强, 带来一些必须考虑的问题, 家居环境的密封性使得家居所用材料对材料的阻燃技术有更高的要求, 材料的阻燃特性对家居的安全隐患问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材料阻燃技术不断的提出新的技术, 满足各类需求。现今家庭所用的木质材料大多数是采用的是密度板, 密度板有诸多益处, 木质板材用于家庭装饰, 美观, 而且质轻, 结构较为规则, 一般木质板材表面度经过抛光处理, 其现在广泛的应用于家庭装修中。当然木质板材也有很多的缺陷, 例如时间长了后, 容易变形, 模板容易两端翘曲等问题, 但是人造板材的使用, 也使得木质材料的来源更加的广泛;更重要的一点是人造板材的使用, 虽然是阻燃的一种, 但是其级别相当于B2级别, 也就是可燃性, 其燃烧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材质激将逐渐的改变, 现如今的家庭火宅情况也时有发生, 一旦火灾后, 该木质板材将受到破坏性的损坏。现今家居环境室内所用密度板是一种木质的人造板, 该板材从阻燃技术出发, 京承天然木质材料咋阻燃性能方面的优势, 有着良好的阻燃特性, 装修材料按其燃烧性能应划分四级, 见表1。

现今的阻燃材料多为难燃性, 不燃性的材料少之又少, 可燃性的材料也较多的被应用在现实生活中, 对于易燃性的材料多为一些露天设施, 家里的电线等等。对于难燃性的材料, 其阻燃特性较为良好, 其质量有保障, 安全系数较高, 较多的被现在的家居材料的所用, 开发密度板阻燃特性良好的材料, 是当今的材料阻燃技术研究是根本。

3 材料阻燃技术在聚合物方向应用分析

聚丙烯是我们熟知的高分子材料, 而一般的聚乙烯的材料属于易燃物质, 例如我们家居生活中使用的塑料用具都是采用聚乙烯加工制造的, 而对于材料阻燃技术的相应你果断要求的提出, 聚丙烯高分子材料被广泛的应用于当今的日常生活中, 聚丙烯简称pp, 广泛用于汽车电子、家庭的装饰、建筑物的防火材料等等领域, 聚丙烯和聚乙烯一样, 属于B3级别的材料, 易燃特性, 但是聚丙烯高分子材料燃烧过程中, 由于其亲氧气性能较低, 燃烧不易产生含碳化合物, 大大的增加了其易燃的特性, 要保证其阻燃的特性, 只有进行诸多的测试和实验, 以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研究新型的高分子材料, 改善聚丙烯材料的阻燃特性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必须,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际经济意义。

对于聚丙烯类高分析物质, 其中对于膨胀型阻燃剂, 近年来发展较快, 其阻燃特性较好, 被广泛的应用在生活中, 其阻燃性能高, 安全系数高, 低烟低毒等优点。以前膨胀型阻燃剂被美国两个特学家提出来, 当时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 近年来, 醉着材料阻燃技术的发展, 环保问题的日益凸显, 人们追本溯源, 开始寻找一种新型的可用于环保的一个低毒的无卤阻燃剂, 基于这些问题的提出和综合权衡, 给膨胀型阻燃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膨胀型阻燃剂的基本成分和各组分的主要功能见表2所示。

该聚丙烯阻燃材料膨胀所形成的的碳层阻止氧气从周围介质扩散到正在讲解的塑料中, 材料的阻燃特性从高分子物质到现今的夹板材料, 都是从材料的燃烧特性、低毒等方面考虑, 深入的分析材料的阻燃特性, 如此, 安全系数高、低烟低毒的材料将更加的为现今所关注, 从而在很大程度满足用户阻燃特性的要求, 达到阻燃的目的。

4 结论

对于阻燃特性好, 阻燃性能优异, 安全系数高, 低烟低毒的材料, 本文从家庭使用的木质材料阻燃特性出发和现今工业在汽车、电子电气方面广泛使用的聚丙烯高分子阻燃剂, 全面的分析了材料的阻燃技术的发展和技术现状。木质材料的合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将改善我国森林资源匮乏的现状, 木质阻燃材料的研究将期待了家居原始的木质材料易变性等缺点, 大量的节约木质材料的使用, 而聚丙烯聚合物高分子的使用, 也得电子电气、汽车应用材料方面的特性提升, 而且一般具有耐用性好, 耐腐蚀等优点。材料的阻燃特性的分析和技术的发展将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王建祺.无卤阻燃聚合物基础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2]郑美钦.我国中高密度纤维板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福建林业科技, 2003, 12:100.

[3]张军, 纪奎江, 夏延致.聚合物燃烧与阻燃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篇9:现代轿车车身材料连接技术分析

关键词:车身材料;连接技术;发展态势

一、车身材料概述

1.车身材料发展现状

汽车构成零件大约是两万多件,并且这些零件均由各式各样的材料所制成。根据有关统计分析,大约86%都是金属材料,其间属钢铁材料比重最大,约为80%,这也就表明目前汽车制造过程中,车身材料多采用钢铁材料。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传统汽车车身零件生产时大都是冲压方式,钢板冲压车身零件时其利用率高,生产率良好,有利于组织流水生产,可以冲制出形状复杂的零件,零件之间互换性较好;二是钢板强度较高且吸收能力极强,这则提升了汽车安全系数。目前汽车车身所运用的钢板生产方式大都采用冷轧钢板及热轧钢板。冷轧钢板表面质量较高且常用在车身外覆盖件上,热轧钢则是多用在底盘及车架等方面,此方面零件要求具备高强度,但是表面要求偏低。根据钢板特征,则车身用钢板多是普通碳钢板及特殊钢板,通常特殊钢板是包括高强度钢板及涂层钢板与拼焊钢板。车身材料还包括铝、镁及塑料等,不过应用比重较小或是处在实践时期。

2.车身材料发展态势

汽车材料应用开发过程中,材料轻质高强度化是主要发展态势。车身轻量化要求使得轻质材料从实践中转为实用。

(1)钢板材料高强度且高塑性加工性能。未来钢板材料必定为汽车车身材料的主要材料。钢板材料开发及应用则是强度更高且更易塑形,以便降低车身重量。功能性材料则主要是趋向于多性能开发,比如形状记忆合金;能源材料则就属储氢合金;环境材料则主要是修复钢板等方面开发应用,这些材料的应用必定是车身应用的主要方向。

(2)铝、镁合金材料的应用。现如今的汽车零件铝化程度持续加大,可以说未来安全舒适且美观耐用及轻量化,加上易装配及维修和易回收、节能无污染等综合性能极高的全铝化材料会被广泛应用。目前,铝、镁合金材料大都应用于发动机活塞及气缸盖和歧管等类零件上,白车身上应用仍是样车实践阶段,并未大批量生产及投产。铝、镁合金形成中极易出现破裂现象,并且其表面极易擦伤,冲压难度较大。这使铝、镁合金的使用比例有增加趋势。更重要的是欧美铝、镁合金价格偏低,所以未来汽车车身应用材料中大都会是欧美国家的铝、镁合金。

(3)车身塑料化、复合材料化。未来车用材料将逐渐转化为塑料及复合材料。塑料大都是以石油为原料,可以使得车身轻量化且节源。现如今的塑料大多是应用于轿车内部。若是可以处理成本及强度和外观品质方面的问题,则塑料运用会逐渐转向车外部件。新型塑料的持续涌现,比如发泡板、聚氨酯材料等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条件。新型车身材料应用于车身则随着此类材料成型问题处理而比重增大,车身材料轻质性、易成型性、低成本、高稳定性是未来车身材料发展的主要趋势。

3.车身材料连接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型材料的使用,促进了新的连接技术的快速发展,下面简单介绍车身连接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复合连接技术在国内的开发和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兰州理工大学的樊丁与日本大阪大学的中田一博等人联合设计了YAG激光—脉冲MIG电弧复合焊接机头,开发了其焊接铝合金的新工艺,探讨了各规范参数对焊缝成形的影响规律及激光与电弧的复合作用。我国的北京吉普汽车公司和东风汽车集团正在着手对复合焊接工艺的进一步研究。东风汽车公司工艺研究所的郑成刚介绍了胶粘剂、密封胶在汽车生产、装配中的应用概况,阐述了有关胶粘剂品种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动向。

在所有的连接方法中,焊接技术具备更好的自身优势,从而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车身制造中。国内车身材料均是采用汽車专用薄钢板、涂层钢板为主的焊接方式均是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方式,或是电阻点韩及点焊铰接、铝合金焊接性能偏低,加上各类不同种类材料混合运用,涌现出各种自铆机械式连接。汽车粘接技术对汽车焊接质量极为重要,车身尺寸制作务必精确无误,熔焊机器人焊接技术应用也是非常广泛,加上有效的焊接方式则得到更好的效果,开发激光MIG复合焊以降低激光器功率,从而减小结构装配存在误差的问题出现率,保障激光焊深熔是高效且快速,并且实现低热输入。

汽车生产批量化和高效率有着极高的产品一致性要求,机器人生产方式因其自身优势被汽车焊接广泛应用。国内现如今汽车和汽车零件厂商焊接机器人运用所占的比重为全国焊接机器人总量的80%。汽车制造机器人焊接在西方发达国家应用较为普遍,其均是全部自动化,并且产品具备极高的一致性,成本不高。美国或是德国汽车行业机器人焊接及自动化率早已超出钢结构及造船和建筑行业。

参考文献:

[1]王元良,周友龙,胡久富.铝合金汽车轻量化及其焊接新技术[J].现代焊接,2006(8):1-4.

[2]张满福.汽车车身材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汽车研究与开发,2000(4):46-48.

[3]梁超,郑安波.AudiA6L的车身材料和连接技术[J].汽车配件,2007(12):34-35.

上一篇:协助投资合同下一篇:蝴蝶的联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