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扶苏的散文

2024-04-27

公子扶苏的散文(共5篇)

篇1:公子扶苏的散文

公子扶苏的散文

秦汉之间的人物与事件是《史记》里最为重要的内容,我一直以为这也是司马迁最为看重的部分。读《史记》,最为喜欢的也是关于这段时间的记录。由于好多人物传记摹写的如此精彩,说实话,我甚至一直都把这部分内容当成是一部长篇小说来读的。

在那些性格各异的人物中,最让我惋惜的既不是“狡兔尽,走狗烹”的韩信、彭越,也不是四面楚歌里不得不徒呼奈何的楚霸王项羽,而是那个在《史记》里连专门的“传”都没有的公子扶苏。

关于扶苏的记录,散见于《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以及《陈胜世家》。而我第一次知道他,是中学时,语文课本里《陈胜世家》中陈胜的“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那么,在秦始皇去世后的第二年,陈胜听到的扶苏之死是二世所为,而继承人也应该是扶苏。而在《史记》中,关于扶苏的死,在《秦始皇本纪》里是这么写的:

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其)赐死。

也就是说是赵高伙同公子胡亥(秦二世)、丞相李斯暗中换了秦始皇封起来准备给公子扶苏的书,然后伪造了秦始皇给丞相李斯的诏书,在沙丘立胡亥为太子。重新给公子扶苏、蒙恬写了诏书,列了他们的罪行,赐他们死。而在《李斯列传》里记录的就更为详细,详细叙述了赵高是如何先说动胡亥,然后又从李斯的角度分析了扶苏继位后他地位的变迁,从而用他自己的利害关系说通了李斯,终于使他们三人站到了一起。并且也具体列出了给扶苏书的主要内容,还详细记录了扶苏自杀的过程。相关内容是这么写的:

于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长子扶苏曰:“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诬陷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封其书以皇帝玺遣胡亥客奉书赐扶苏于上郡。

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属吏系于阳周。

这封诏书不知道司马迁是根据保存的历史文件抄写还是自己根据当时的情形拟写,细读总觉得不像是真的。特别是关于扶苏的部分,他到蒙恬军中最多也就两年,怎么能说是十有余年呢?蒙恬倒是在外十有余年,可每年的情况,秦始皇不是都很清楚吗?怎么会在十余年后追加责任呢?更何况扶苏被派到边境监军,以他的身份,按照他当时的处境,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多次上有“怨望”内容的书的。或许有这么多疑点吧,蒙恬选择了重新核实这道旨意的真实性,并且也暗暗地给了扶苏以提示:我们手中有三十万军队,这是可以改变天下局势的力量(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可是“仁弱”的扶苏选择了遵照旨意,自杀了事。

《蒙恬列传》由于着眼点是蒙恬,所以这部分内容记录就较为简单,但其中也透露了一些内容,具体部分是这样写的:

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於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

这里再次点明了赵高立胡亥的原因(他和胡亥关系好),赵高要谋害蒙恬的原因(他和蒙毅不睦)。

综合以上的这些记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秦始皇死前是希望扶苏继位的,并且已经写了给扶苏的诏书,可这份诏书没有能发出去;原因是秦始皇暴死,赵高发起了一个涉及皇位继承人的大阴谋;赵高和李斯伪造了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并改了给扶苏的`诏书,赐扶苏死;扶苏在蒙恬的疑问中自杀。

这个被后来史学界称为“沙丘政变”的过程应该是很清楚的:秦始皇去世、立胡亥为太子、派使者赐死扶苏及梦恬、扶苏自杀。但扶苏自杀前,一定不知道秦始皇已经去世,但他肯定知道胡亥被立为太子。只要知道有一个弟弟被立为太子,扶苏的自杀就不是什么“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的孝道,而是他知识系统里的必然结局。因为他知道早他四百多年的太子申生被晋献公派去征讨东山时,晋国大夫里克曾经对晋献公说过这样的话:“太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夫率师,专行谋也;誓军旅,君与国政之所图也:非太子之事也。师在制命而已,禀命则不威,专命则不孝,故君之嗣适不可以帅师。君失其官,率师不威,将安用之?”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国家将来的继承人,一定要守在君主身边(表面上说是尽孝道,其实是为了君主有意外好马上继位,以免由于国家无主而发生继承权方面的争夺)。要是国君出巡在外,那就应该守在都城。要是都城有守卫的人就该跟随君主出巡。跟随出巡是抚军,守在都城是监国,这是从古以来的规矩。里克因此觉得晋献公这事做得不对,而当时的晋献公之所以派他带兵,也确实有废除他太子之位的意思。而当时秦始皇出行带的是胡亥,又喜欢胡亥,他被立为太子就好像是必然的结果了。相比于春秋时的申生,申生可以选择逃亡,可在已经天下一统的大秦帝国,扶苏想逃亡又能逃到哪去呢?所以,他只能选择自杀。

读完这段记载,我是有两个疑问的:

第一个是关于扶苏到底是不是会被立为太子?

我们知道,前面的那些结论都是根据《史记》里的记载得出来的。其中秦始皇死前希望扶苏继位的依据是他在病危时,写给扶苏的诏书(也就是后来据说被替换掉的那“封书”),据《史记》记载大体内容是:“与丧,会咸阳而葬(要是我不在了就到咸阳来参加葬礼)。”这句里理解的关键点是“会”字,要是说理解成“主持”,那就明确了要扶苏继承帝位;要是“参加”,那到底让谁继承其实没有说清楚。其实就算是这“封书”肯定也不是司马迁根据流传下来的实物抄写的,而是根据当时一些人的传说记录的(被替换当然也就等于被毁)。除了这个传说外,没有别的证据。可根据《秦始皇本纪》,我们知道他是爱少子胡亥的,所以出游时,一直带在身边。而扶苏作为长子,帝国最有希望继承帝位的人,却被帝王早在一年前就派到边境“监军”。根据已有的历史规律,扶苏当然知道自己已经在继承权方面失去了先机。这种类似于绝望的心境就是扶苏知道胡亥被立为太子后,没有任何怀疑就哭着自杀的原因。

第二个是关于那份伪造的诏书的。

我一直奇怪,那份伪造的诏书为什么同时赐带军大将和监军死呢?这份诏书的主人就不怕他们联合起来造反?用蒙恬的话,他“将军三十万”,而扶苏是监军。也就是说,只要他们联手,他们确实可以发动一次足以影响历史走向的叛乱。说实话,蒙恬的话也被后来的一些历史学家们当成是建议扶苏起兵的。可扶苏“仁弱”,他选择了丝毫不做反抗的自杀。

当然,扶苏的自杀以及蒙恬的没有公开建议起兵,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身体条件好到可以巡游四海的秦始皇会暴死。要是他们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我们现在读这段历史,觉得扶苏的死很可惜(司马迁也应该在内心中觉得扶苏的死可惜吧),大多数人可惜的原因应该在于他们觉得扶苏本来可以继承帝位,并且隐隐地希望他继位后能把那个强盛的大秦帝国延续下去。但他死了,他们那隐秘的希望破灭了,所以他们恨李斯恨赵高也恨胡亥。可我惋惜他是由于他代表了一类人,帝王后裔里像前面提到过的申生、后来的汉献帝等等。至于普通人,几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都是他这样的人,完全跟着命运走,命运让自己好就好着过,命运让自己坏就坏着过。从来没有想到过反抗一下命运,就算是命运让自己放弃他的生存权。好多年前,读过一个南京大屠杀经历者的回忆,说那么多身强力壮的士兵,被几个日本兵押送着走好长的路去刑场,直到进入刑场后,看到喷火的机枪时才有人想到要反抗。或许,相对于世界或者是一个团体,单独的我们都很弱小,可由于自己弱小就连反抗的念头都不敢有甚至压根就没有,那这样的人生不是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的吗?当一个人站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却不敢去争斗时,他的人生其实在那一刻也就已经结束了。

篇2:公子扶苏的散文

扶苏公子墓位于绥德县城疏属山。扶苏(?――公元前2),秦始皇长子。贤良明达,颇得众望,始皇三士五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在咸阳坑杀儒生460多人,引起扶苏犹虑,及时进谏:“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以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贬谪扶苏于上郡监蒙恬军。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5次出巡,因病重无治,死于原赵国的沙丘宫(今河北省广宗县)监死前曾遗诏扶苏,让他回咸阳参加葬礼。随行的`中车府令赵高,趁机勾结左丞相李斯及始皇幼子胡亥,秘不发丧,假造诏书,废掉太子扶苏,立胡亥为太子,并把始皇临终前命扶苏“与丧会咸阳”的遗嘱篡改如下:“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帅数十万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就这样一纸伪诏逼死了子扶苏。

扶苏死后,葬于疏属山巅,即故扶苏府。此处山势奇险,拔地而起,犹飞龙跃虎之势。登临其上,古城南北,二川上下,方圆三十里,尽收眼底。

扶苏公子墓呈长方形,长约30米,宽6米,高约8米,墓旁有扶苏祠,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篇3:公子扶苏的散文

这样一位高贵优雅、品德高尚而又命运悲惨、哀怨惆怅的女神, 简直不像我们原本理解的万能无忧的神, 而更像我们熟悉的一个人, 一个“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却备受排挤、遭到放逐、命运多舛、终至怀石沉江的人, 一个在作品中以比兴寄托、香草美人之法倾吐内心的追求与慨叹、希冀与焦虑、向往与忧念的诗人——屈原。

屈原“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 用诗人自己的诗句来言即是“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诗人才华横溢又能以天下为己任, 以图富国强兵, 在七国争霸、战事频繁的战国后期, 尤其是身处没落和衰败的楚王朝内, 屈原“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秉德无私”的高尚情操和坚贞精神“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样一位抱负宏伟、理想远大、才华超群、品德高洁的诗人与其笔下的“山鬼”多么相像, 这就如同诗人在其《离骚》中自述的一样:“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畦留夷与揭车兮, 杂杜衡与芳芷”、“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山鬼”与诗人, 形象皆是如此之高洁、威严、神圣不可侵犯, 其如此相似, 让你不得不感叹道“山鬼”就是屈原本人, 就是诗人自己。

屈原一生对理想执著追求, 对祖国挚爱深情, 他坚决与黑暗现实抗争:“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离骚》) “鸟飞反故乡兮, 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 何日夜而忘之!” (《哀郢》) 这些诗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正如司马迁所言:“屈平既嫉之, 虽放逐, 眷顾楚国, 系心怀王, 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 俗之一改也。”屈原的爱国与忠君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诗人的心目中, 君王是楚国的代表, 忠君就是爱国, 忠君只是形式, 爱国才是实质。也正是缘于对祖国的深深挚爱, 诗人才有上述的那种不解的追求精神, 而这种追求与挚爱深情同《山鬼》诗作中山鬼对爱情的专一、坚贞, 对“公子”的一往情深以至于苦恋着对方的境界又是如此惊人的相似。

屈原生不逢时, 他的高洁品德与追求精神并没有换来君主的认可。屈原所事、所忠之“君”, 乃我国历史上以亲奸昏聩而著称的楚怀王。诗人用《山鬼》中阴风苦雨、雷电交加的恶劣环境再现了他所经历的日趋没落的黑暗时期。诗中的山鬼忠贞的守候“公子”, 也表现出了诗人屈原对祖国的挚爱、对楚王寄予的幻想。屈原虽忠事楚怀王, 却屡遭排挤, 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在当时阴晦可怖的政治环境中屈原顽强拼搏、执著追求。他对君主有怨愤, 但更多的还是规谏与期待, 即使是遭流放、被贬谪, 他仍没有改变对理想的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对楚王的幻想。山鬼的“君思我兮不得闲”正是屈原内心的真实写照:你可以迟到, 你可以负我, 但我永远不会变心, 永远等着你!

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 他用“山鬼”这一山中女神形象, 将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自己摆在我们面前, 又用“负心公子”这一形象, 将楚王鲜明的摆在我们眼前。公子, 最初指诸侯的儿子。试想, 一位出身贵族豪门, 受过良好教育的儒雅男子, 与出身山野丛林, 与野兽草木为伍的山鬼, 两个人想要走到一起, 先不考虑感情的问题, 单是来自各方的阻挠, 就有多少?这公子的家里能接受这样一位野性十足的女孩吗?就如同楚王身边的奸佞小人, 怎能眼看着不愿与他们为伍的屈原去接近楚王?而更关键的是公子本身的意愿, 山鬼对公子的爱, 更像是一场单恋, 就像屈原一心一意的忠君爱国, 等来的只是流放和被贬。无论是山鬼的爱情还是屈原的一生, 似乎早已写好了悲剧的结局, 而屈原, 明明料到了结局, 却还是心存希望的一步一步执著的走下去。这也正是屈原的可敬之处吧?

“雷填填兮雨冥冥, 猿啾啾兮又夜鸣。”在等待中, 楚国日渐衰落, 这时, 诗人屈原在经历了一段“君思我兮然疑作”的彷徨之后, 深深地明白了自己的一片忠心永远也不会被楚王接纳。诗人感到“国无人莫我知兮, 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最终走上了以身殉国之路, “于是怀石, 遂自投汨罗以死”, 结束了他惨烈悲壮、可歌可泣的一生。

篇4:公子扶苏,你后悔吗?

也许,因为你的母亲来自异国民间,从小你便小心翼翼,同情弱者。所以才有了后来仁德的你。也许,因为你是长子,从小到大,你处处忍让着骄纵的胡亥,只因他是你父亲最小最宠爱的儿子,他生性顽皮,喜欢恶作剧,而作为长兄的你,宽宏大度,温文尔雅。所以,才有了后来善良的你。

扶苏,你后悔吗?

三更寒雨总是打在梧桐叶上,这雨太冰凉,夜太漫长!辗转反侧不能寐时,捧书因你而悸动,怪我太矫情吗?

你敬重你的父亲,打心眼里崇拜他的雄才大略。作为他的长子你是骄傲的,但是你却与你父亲斩钉截铁的性格截然相反。你文质彬彬,宽厚待人,你珍惜这大一统的天下,深知这一切来之不易,你看到许许多多的隐患,多次极力劝阻你的父亲,却最终给他造成了一种“你很懦弱”的错觉。

在你父亲继位三十五年,发生了一件举国惊慌的大事件,460多名的儒生全部“坑之咸阳”。这是对你打击最大的一件事,你实在想不到你所崇敬的父亲,真的那么残暴无情,作为他的长子,你不知该如何面对天下,终于忍不住向父亲进谏,也许你早知道会惹起他的勃然大怒,然而为了天下,为了百姓,你还是不顾一切迎难而上。你以一句“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来试图劝解他,不料却被他遣派北方,协助大将军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你渴望的是怀柔天下,以仁政治理百姓,正与你父亲相左。

或许,你不知道吧。

你的父亲嬴政深知,自己好杀戮,征战多年,动用了太多的人力劳力,百姓早已对他深恶痛绝,他知道天下需要一个温和派进行调整修养。但同时,他又担心你的仁慈无法震慑朝堂上心怀不轨的大臣,担心历经六世而立的大秦帝国覆灭。他可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才将你安排到北方军营,希望铸就一个坚毅果断的你。

事实上,你并没有让你的父亲失望,当他听到你上郡出任督军,立下赫赫军功,受到百姓的推崇和爱戴后,他是多么的高兴和自豪,在他的内心深处认为,可以放心的将天下交给你了。而这一切,你并不知晓。

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你的父亲嬴政开始巡游天下。当然,这对朝野上下来说是一场重大的政治活动,百官随行,千军万马,浩浩荡荡。也许,当你听说胡亥也随同前往时,你很惊诧吧。你想不通如此隆重的出行,父亲为何会带上胡亥?你开始有些若隐若现的担忧和难过。想到自己置身北方,难道,父亲开始忽略自己了?难道,父亲最终还是不能忍受自己的性格?难道,父亲对胡亥的宠爱日益浓厚?难道……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寒风凛冽,孤城凄凄, 秉烛长坐时,你感慨万千。我想,你一定有无数个这样难眠的夜晚吧。可是心怀天下的你,一直努力着,坚持着。

可是,为什么?

扶苏为什么,在你听到所谓的“诏令”后,不听蒙恬的劝阻,毅然选择了自杀?你是有多么绝望才会说出“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你的万民之心呢?天下大义呢?多少人在痛斥你的“不可理喻”。

扶苏,世人唤你“公子扶苏”,是多么敬重于你,天下人将希望寄予你,你可知道?

在使臣宣读完圣旨后,你悲痛落泪,不能自拔,无人知晓你的孤寂与绝望。驻北几年,你觉得自己被抛弃了,你痛恨不能再为天下人谋求安定了,从小你便敬畏父亲知道他一旦下定决心,绝不反悔,你认为再争执也是无用,你知道父亲更宠爱胡亥。蒙恬劝你,这也许一个阴谋,希望你查明真相。你又深知胡亥单纯,没有政治野心,不会如此逼你。可是你却怎么也没料到,他早已被赵高和李斯操纵。在使臣的逼迫下,没有再多想一秒的你,执剑自刎,鲜血洒向冰冷的大地,暴风雪席卷了北方,悲痛万分的蒙恬和将士们将你安葬在阴山之阳。你是归于你所谓的父命了,可你心心念念的秦国呢?最终覆灭了。

扶苏啊!世人都说有你才有秦国,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时也说:“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然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叹息止于历史潮流中,这一切本就无法预料,你的归去,虽留下了太多遗憾,但你却收获了世人对你的赞赏和爱戴。至少,你是一位明主。扶苏,这样你可知足?

篇5:一水无间-给青砚公子散文

玉指抚琴,

熟练或者不熟练的音符,

高高低低和心弦共鸣,

隔着千万座大山,

竟无阻碍。

笑靥如花,

只不经意的一眼,

就醉了。

烂醉在万花丛里,

眼睛里只剩下一种色泽。

于落英缤纷里,

你独爱昆曲,

能唱响这百戏之祖的,

难道是江南柔弱女子?

并不!

燕赵有佳人,

细腻地同样可以理清所有愁绪。

我尝试听了一晚牡丹亭。

曲笛缭绕过指尖,

九曲婉转的唱腔,

竟淤塞了每一处血脉喷张,

居然成瘾。

尽管听不懂吴音,

所有值得的纪念都要历经磨难。

所有的`遇见都是缘分,

哪怕不经意的一眼。

所有的昙花都开在寂寞的夜,

生生世世地任性,

只为韦陀。

不要问当年磨穿骨髓的,

那些句子到底躲到哪里。

也不要问所坚持的,

到底值不值。

若所有的努力能换来一眼,

也就足够了,

足够记起所有的因果。

愿岁月温柔以待,

上一篇:舒缓考生高考压力从母亲做起下一篇:爱就在身边从未离开幼儿园大班教育心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