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氢系统事故处理措施

2024-04-28

制氢系统事故处理措施(精选7篇)

篇1:制氢系统事故处理措施

一是建立了工作机构和基本规范。二是制定了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

三是加强了日常监督和管理工作。针对查找出来的隐患,分析了隐患产生原因,并制定了强有力的整改措施,建立了重大危险源的“五可”监测监控系统,即对重大危险源可视看、可检测、可报警、可记录、可巡查。

应急体系的总的目标是:控制事态发展,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恢复正常状况,这三个总体目标也可以用减灾、防灾、救灾和灾后恢复来表示。应急运作机制主要由统一指挥、分级响应、属地为主和公众动员这四个基本机制组成。应急信息通讯系统要保证所有预警、报警、警报、报告、指挥等活动的信息交流快速、顺畅、准确,以及信息资源共享;

应急标准化操作程序(SOPS)主要是针对每一个应急活动执行部门,在进行某一项或某几项具体应急活动时所规定的操作标准,这种操作标准包括一个操作指令检查表和对检查表的说明,一旦应急预案启动,相关人员可按照操作指令检查表,逐项落实行动。

应急体系的应急响应程序按过程可分为接警、响应级别确定、报警、应急启动、救援行动、扩大应急、应急恢复和应急结束几个过程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3

迅速的反应主要是:迅速查清事故发生的位置、环境、规模及可能发生的危害;迅速沟通应急领导机构,应急队伍、辅助人员以及事故现场人员之间的联络;迅速启动各类应急设施;迅速组织医疗、后勤、保卫等队伍各司其责。

正确的措施包括:保护或设置好避灾通道和安全联络设备,撤离灾区人员;力争迅速消灭灾害,并采取隔离措施,转移易引起灾害蔓延的设备和物品;撤离或保护好贵重设备,尽量减少损失3注意防止死灰复燃及二次事故发生。

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才能在事故和灾害发生的紧急关头反应迅速、措施正确。从容地应付紧急情况,需要周密的应急计划、严密的应急组织、精干的应急队伍、敏捷的报警系统和完备的应急设施。

氢气瓶使用注意事项

因生产需要,必须在现场(室内)使用气瓶,其数量不得超过5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室内必须通风良好,保证空气中氢气最高含量不超过1%(体积比)。

建筑物顶部或外墙的上部设气窗或排气孔。排气孔应朝向安全地带,室内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得少于三次,局部通风每小时换气次数不得少于七次。

2.氢气瓶与盛有易燃、易爆物质及氧化性气体的容器和气瓶的间距不应小于8米。

3.与明火或普通电气设备的间距不应小于10米。

4.与空调装置、空气压缩机和通风设备等吸风口的间距不应小于20米。

5.与其他可燃性气体贮存地点的间距不应小于20米。

6.设有固定气瓶的支架。

7.多层建筑内使用气瓶,除生产特殊需要外,一般宜布置在顶层外墙处。

8.使用气瓶,禁止敲击、碰撞;气瓶不得*近热源;夏季应防止曝晒。

9.必须使用专用的减压器,开启气瓶时,操作者应站在阀口的侧后方,动作要轻缓。

10.阀门或减压器泄漏时,不得继续使用;阀门损坏时,严禁在瓶内有压力的情况下更换阀门。

11.瓶内气体严禁用尽,应保留5千帕以上的余压。

第七节 发电机氢气系统的异常及事故处理

15.8.1 发电机内氢压低 15.8.1.1 现象

发电机内氢压指示<0.28Mpa,光字牌发氢压低报警。15.8.1.2 原因

氢气系统泄漏量比正常情况增大。15.8.1.3 处理

15.8.1.3.1.检查关紧各排污门、排空门。15.8.1.3.2调整空、氢侧油压在正常范围。15.8.1.3.3.检查氢密封油箱补泄油正常。15.8.1.3.4.发电机补氢至正常。

15.8.1.3.5.若氢气系统大量泄漏,连续补氢不能维持氢压,则应打闸停机。保证汽机房充分通风,若故障不能立即修复,应进行事故排氢。15.8.2 热氢温度高或冷氢温度高 15.8.2.1 现象

冷、热氢温度上升,氢温高报警。15.8.2.2 原因

15.8.2.2.1.冷却水温度高。15.8.2.2.2.冷却水流量不足。15.8.2.2.3.冷却水中断。15.8.2.3 处理

15.8.2.3.1.检查开启氢冷器冷却水手动门。

15.8.2.3.2.检查氢冷器冷却水调节阀自动动作情况,若自动动作失灵时,切为手动调节,若为冷却水调节阀机械故障,应使用旁路门调节冷氢温度在46℃左右。

15.8.2.3.3.进行氢冷器排空。15.8.2.3.4.若冷氢温度无法维持在46℃,应降负荷运行。15.8.2.3.5.若冷却水中断无法立即恢复,应降负荷停机。15.8.3 事故排氢

15.8.3.1 发生以下情况应进行事故排氢

15.8.3.1.1.汽机房内发生火灾,可能引发氢气系统爆炸时。

15.8.3.1.2.润滑油系统发生火灾,主油箱事故放油门已开,密封油系统面临补油中断时。

15.8.3.1.3.密封油系统大量泄漏,无法维持密封油箱油位时。

15.8.3.1.4.交流密封油泵电源失去且备用油源不正常,无法维持油氢差压时。15.8.3.2 事故排氢情况下,发电机内氢压迅速下降,氢压<0.02MPa后,停止排氢。

15.8.3.3 根据需要进行CO2置换H2及空气置换CO2的操作。

1.1.1.1 制氢站

a)制氢纯度不低于99.9%,绝对湿度不大于4g/m,露点小于-25℃。b)设备运行时每四小时分析氢气纯度一次,每八小时分析湿度一次,将结果及设备运行参数填在报表上。

c)每班计算本班制氢量、供氢量。

d)严禁氢、氧气体急剧排放,避免因静电火花产生自燃,氢、氧气门应缓慢开关。e)发现制氢设备、氢罐、发电机漏氢量大时,立即向班长、值长及部门领导汇报,并及时查找原因,及时消除。

f)每瓶CO2、N2经分析合格(CO2含量≥98%,N2含量≥97%)后,应贴上标签,未经分析的CO2、N2禁止使用。

g)向发电机补氢时,贮氢和供氢不能用同一套罐,特殊情况经领导批准后可以进行,以防有水进入发电机内。h)检查漏氢时,只能用肥皂水或微量测氢仪来检查,严禁用火找漏。

i)冻结的氢管道、阀门及其他设备等,只能用蒸汽或热水来解冻,严禁使用火烤。j)制氢值班人员应严格执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和有关规定。

k)与工作无关人员严禁进入制氢站内。制氢间严禁明火、抽烟、穿钉鞋。工作人员不宜穿合成纤维、毛料工作服,严禁用铁器工具相互撞击。制氢间禁止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l)电解槽表面应保持清洁,严防任何金属导体掉到或碱液撒在电解槽上,以防极板间的短路。

m)制氢间工作人员要定期检查消防器材是否完整,缺少或失效应及时补充和更换。n)制氢室着火时,应立即停止电气设备运行,切断电源,排除系统压力,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由于漏氢而着火时应用CO2灭火,并用石棉布密封漏氢处,不使氢气逸出,或用其他方法切断气源。

o)进行与碱液有关的工作时应戴上橡胶手套和防护眼镜。

3p)油脂和油类不能和氧气接触,以防油剧烈氧化而燃烧,制氢操作人员的手和衣服不应沾有油脂。

q)氢氧混合具有爆炸危险,上限96%氢、4%氧,下限5%氢、95%氧,严禁使氢氧混合。

非正常情况下停车

(1)在装置运行中如果发现带压部件突然泄漏时,大量的气体或液体外喷有可能发生重大的事故,或者制氢站周围发生紧急事故,有可能危及制氢装置,发生燃烧或爆炸等重大事故时,必须紧急停车。但是,不到万不得已不得使用这种方法。

(2)立即关闭供氢阀门,开6B,切断整流柜电源,解除联锁,送水泵至手动停运,关闭1D、2D。

(3)操作槽压调节仪给定旋钮卸压,但密切注意氢氧分离器的液位均在液位计上有所指示,以防氢氧混合造成爆炸。当压力降到零后,切断全部电源和气源。(4)迅速撤离现场,做好停车记录和现场记录,以便事后分析处理。

(5)非正常停运后,应对整个设备进行彻底检查,各仪表都应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校验,确认设备良好后方能开车。3.3安全注意事项

(1)设备应良好接地,以防止产生静电引起氢气燃烧或爆炸。(2)电解槽前的操作地面上应放置一块绝缘橡胶板。

(3)电解间应设防爆灯,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并安装氢气报警装置。(4)凡是与氢气、氧气接触的管道,阀门等都要用四氯化碳清洗以除去油污。

(5)装置运行中不得进行任何检修工作,若必须修理则必须停车,但不能动用明火;迫不得已需要在制氢间动火时,首先应对制氢间的空气进行氢浓度分析,必须低于爆炸极限。并在需焊接的管道内事先用氮气吹扫,以排出残留的氢气和氧气。

(6)制氢间严禁烟火,操作人员禁止吸烟,不准穿带钉子的鞋,应穿防静电的工作服、工作鞋,带防护眼镜。操作时使用防爆工具,严禁铁器相互撞击,以免产生火花。(7)制氢间必须设有二氧化碳、砂子、石棉布等消防器材。

(8)制氢间必须备有2~3%硼酸溶液,以便防碱液烧伤,配制碱液时应带防护眼镜,和防护手套。

(9)排空和紧急排空时,一般只将

6B打开,通过自控系统进行,非到万不得已,不允许开2B、5B来放气卸压。因为这样氢氧放气时会引起燃烧或爆炸。是非常危险的。(10)在操作和维修设备时,手和衣物上不能粘有油脂。任何油脂都不允许落入有可能与氧气接触的设备上。

(1)运行罐禁止和供氢罐串联使用,如果需用两个罐以上供氢时必须由班长以上领导批准。

制氢站安全注意事项

制氢站安全注意事项:

1、制氢站周围必须设置高度不低于2米的围墙,并挂有“严禁烟火”等明显的警告标示牌。

凡是与氧、氢气接触的管道,阀门均应经过除油处理。设备运行时不得进行任何修理工作,如若进行修理应先停车,充氮气,排除设备和管道中的氢气和氧气,并用氢气测报仪检测,工作场所氢气浓度低于规定值,并办理有关工作票、动火票等手续后,方可进行修理工作。

6、制氢站严禁明火、吸烟、穿钉子鞋操作人员不宜穿合成纤维、毛料工作服,严禁金属铁器等物相撞击,以免产生火花。

7、制氢间应设有消防器材,按数量要求到位。

8、严禁氢气、氧气从压力设备及管道内急剧排放,以免造成爆炸或火灾。

9、氢气系统运行时,不准敲击、不准带压修理,严禁负压。

12、设备发生故障或设备大量漏碱、漏气体时,应立即切断电源、汇压,并开启轴流风机通风,分析原因,尽快排除故障。

13、用肥皂水或氢气测报仪检查氢、氧系统、管道、阀门是否渗漏,严禁使用明火检查。

14、制氢间不得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15、凡进入氢站人员须交出火种放入“火种箱”,触摸“放静电装置”,并履行进出氢站登记手续,氢站值班人员要提醒、监督进入氢站人员执行好此项措施。

16、凡在氢站进行的设备检查工作,必须使用铜制工具,如必须使用钢制工具时,应涂上黄油。

4、设备运行时冷却水不得中断。

5、各设备、仪表应有良好的接地装置。

篇2:制氢系统事故处理措施

关键词:psa变压吸附 制氢 优化

变压吸附氢提纯工艺过程之所以得以实现是由于吸附剂在物理吸附中的具有的两个性质: 一是对不同组分的吸附能力不同,二是吸附物质在吸附剂上的吸附容量随吸附质的分压上升而增加,随吸附温度的上升而下降。利用吸附剂的这些特性,可实现吸附剂在低温、高压下吸附而在高温、低压下解析再生,从而构成吸附剂的吸附与再生循环,达到连续分离提纯氢气的目的。

由于变压吸附(psa)气体分离技术是依靠压力的变化来实现吸附与再生的,因而再生速度快、能耗低,属节能型气体分离技术。并且,该工艺过程简单、操作稳定、对于含多种杂质的混合气可将杂质一次脱除得到高纯度产品。因而近二十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已广泛应用于含氢气体中氢气的提纯,混合气体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氮气、氢气和烃类的制取、各种气体的无热干燥等。而其中变压吸附制取纯氢技术的发展尤其令人瞩目。

一、变压吸附的操作原理

变压吸附分离技术是以固定床吸附,在连续改变体系平衡的热力学参数下,加压气体组份吸附,减压被吸附组份解吸,放出该气体组份,吸附剂得到再生。如果在吸附和解吸过程中床层的温度维持恒定,利用吸附组份的分压变化吸附剂的吸附容量相应改变,如图 1,过程沿吸附等温线t1进行,则在ab 线两端吸附量之差 △q= qa-qb 为每经加压(吸附)和 减压(解吸)循环组份的分离量。如此利用压力变化进行的分离操作就是变压吸附。如果要使吸附和解吸过程吸附剂的吸附容量的差值增加,可以同时采用减压和加热方法进行解吸再生,在实际的变压吸附分离操作中,组份的吸附热都较大,吸附过程是放热反应,随着组份的解吸,变压吸附的工作点从 e 移向 f 点,吸附时从f点返回 e 点,沿着ef 线进行,每经加压吸附和减压解吸循环的组份分离量 q= qe-qf为实际变压吸附的差值。由此分析,要使吸附和解吸过程吸附剂的吸附量差值加大,对所选用的吸附剂除对各组份的选择性要大以外,其吸附等温线的斜率变化也要显著,即等温线的曲率要大,并尽可能使其压力的变化加大,以增加其吸附量的变化值。

二、影响变压吸附的主要因素

1.原料其组成对装置吸附能力的影响

由于不同的制氢装置所采用的转化工艺、制氢原料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所以 psa 原料中温变换气中烃类及 co、co2的含量差别也较大,原料气组成与吸附塔的处理的关系很大。psa 的氢气吸附能力通常是以产氢量或原料量来衡量的,当原料气中氢气含量越高时,由于所需要吸附的杂质含量低,在吸附剂能力一定的情况下,吸附塔的处理能力越大; 反之,原料气杂质含量越高,特别是净化要求高的有害杂质含量越高时,吸附塔的处理能力越小。

2.原料气温度对装置吸附能力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原料气温度越高,吸附平衡曲线越靠下,吸附剂的吸附容量越小,吸附、解吸、再生的循环时间越短,吸附塔的处理能力越低。

3.操作压力对装置吸附能力的影响

psa 单元的吸附压力一般为系统压力变化过程中的最高压力,在近年来的制氢装置设计中,最高吸附压力与中温变换反应器出口压力接近。一般来讲,制氢转化的压力在 2.1mpa-3.1 mpa 之间,整个转化中反应的系统压力差越小,原料气的压力越高,吸附剂的吸附量越大,吸附塔的处理能力越高,但由此增加的操作费用和设备投资会随之增加。而解吸压力越低,吸附剂再生越彻底,吸附剂的动态吸附量越大,再次吸附效果好,吸附塔的处理能力越高。

三、psa变压吸附制氢技术优化措施

1.产品纯度的调整

变压吸附工艺具有产品纯度范围宽,且易于调整的特点,由于产品纯度与产品回收率是成反比关系的,即:在原料气条件不变和吸附、解吸压力一定的情祝下,产品纯度越高,氢气回收率越低:产品纯度越低,氢气回收率越高.因而,要保证装置运行于最佳状态,就必须将产品纯度控制在即能满足生产需要,又尽可能低的范围内,修改吸附时间和修改操作系数,延长吸附时间、增大操作系数,则降低产品纯度;缩短吸附时间,减小操作系数,则提高产品纯度。

2.装置参数的调节

2.1调整吸附时间

当装置的处理量改变之后(或原料气组成改变后),将有可能影响产品的纯度,这时可调整操作系数以调整吸附时间,使产品纯度重新运行于最佳范围,或将tmadjust置为on让计算机白动调整。

2.2产品气升压控制

产品气升压的速度的控制是通过产品气升压调节阀kvl621的随动pid调节来实现的,kv1621的设定值由计算机自动计算产生,无需操作工进行修改,需要调节的只是kvl621的最大,最小开度和pdi参数。

2.3逆放压力的调节与控制

本装置逆放压力的调节与控制是通过调节阀pv162a5、pv1625b来实现的,调节的目的是在保证逆放终压达到设定值要求的同时使逆放过程尽量缓慢(减小逆放对解吸气混合罐压力造成的波动),调节方法是随动pid调节,需要调节的只是改变pv1625a、pv1625b的最大!最小开度设定值和时间参数设置(在吸附时间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时间参数tl、t2、t3、t4的设定值。

2.4顺放压力的调节与控制

本装置顺放压力的调节与控制是最为重要的,顺放压力降的大小!冲洗过程的均匀连续性对产品氢的纯度和收率影响很大,pv1624调节的目的是在保证一定的顺放压力降的前提下,使冲洗过程尽量缓慢均匀,终压达到设定值要求的同时使逆放过程尽量缓慢(减小逆放对解吸气混合罐压力造成的波动),调节方法是随动pid调节,需要操作调节的也只是改变pv1624的最大,最小开度设定值。

参考文献

篇3:制氢系统事故处理措施

炼油第二联合车间制氢二套装置2004年底投入正式生产。装置以油田气为主要原料, 采用烃类水蒸气转化法造气, PSA法净化提纯的工艺路线制取氢气, 设计产氢规模为年产99.9% (V) 的工业氢气0.9万吨, 年开工8000小时, 相当于每小时产纯氢12000标准立方米[1]。

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存在的问题排烟温度高。

2.2.1 转化炉烟气负荷核算

(1) 转化炉燃料组成

制氢II套转化炉燃料为炼厂干气和弛放气, 炼厂干气组成、弛放气组成为见表1、表2, 装置原料加工量为4300 Nm3/h时, 瓦斯用量约为1400 Nm3/h, PSA弛放气用量约为4000Nm3/h。

(2) 烟气量计算

说明:由于含硫量及硫化氢含量较少, 计算中忽略不计。以表2-4中数据利用下面公式进行计算。

(1) 理论空气量

式中:V0—1kg燃料燃烧时所需的理论空气量, m3/m3或kg/kg;

(2) 实际空气量

α—空气过剩系数, 取1.2。

(3) 气体燃料烟气生成量

式中:V—表示燃料燃烧后烟气的生成量, m3;

G—表示燃料燃烧消耗量, m3/h;

2.2.3 空气预热器效率下降

转化炉烟道中的空气预热器为热管式空气预热器。热管内装有一定热载体, 受热面的一侧通过烟气、热载体气化, 上升到空气侧, 进行热交换后热载体被冷凝, 自流至下部受热侧, 如此循环, 使空气得到加热, 提高温度;使烟气排烟温度下降, 提高烟气余热的利用程度[3]。

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 长期运行后热管翅片积灰, 降低热管传热效率。从这次检修更换的热管来看, 热管翅片有不同程度的积灰现象。

(2) 烟气高温加速热管失效。

2.2.4 烟气温度超标分析结论

根据前面的分析, 造成烟气温度超标的主要原因如下:

(1) “烟气走廊”现象, 造成烟气热负荷回收达不到设计值, 空气预热器入口温度超标。

(2) 热管有失效现象, 高温烟气加速热管失效, 造成空气预热器热效率下降, 烟气出口温度超标。

(3) 转化炉混合燃料 (炼厂干气+PSA弛放气) 中, 氢组分及CO2较高, 燃烧后烟气负荷较大, 加重对流室各热回收段的负荷。

3 改造措施及效果

3.1 空气预热器翅片换热管束更换提高空气预热器效率

考虑到制氢二套空气预热器的效率降低是由于部分翅片换热管束的效率下降所致, 在2009年大检修过程中:

(1) 在烟气进口处预留热管安装区域增加3排共计62根高温热管;

(2) 更换原制氢二套空气预热器前12排共计250根热管;

(3) 在烟气出口处预留热管安装区域增加3排共计62支高温热管。

效果不是很好, 2012年大检修空气预热器进行了以下改造:

(1) 空预器热管全部更换, 约872根。

(2) 空预器支撑框架开裂整改补焊;

(3) 空预器内增加部分隔热衬里

3.2 转化炉对流室进行改造, 去除“烟气走廊”现象

(1) 加厚转化炉对流室内壁衬里, 将“烟气走廊”的间隙用隔热材料填补, 这样就大大的减小了“烟气走廊”现象, 增大了烟气在对流室与各换热段的换热程度, 从而控制烟气温度。

(2) 增加烟气折流挡板, 改变“烟气走廊”中烟气的流动方向, 增加烟气气流的湍动程度, 使对流室换热段截面温度分布均匀, 增强对流室的换热效果, 从而达到控制烟气温度的目的。

3.3 对转化炉、对流室及空气预热器进行清洗

转化炉、对流室及空气预热器在长期运行后其内的换热管束外表面积聚了大量的污垢, 大大降低了换热管束的传热性能。运用换热管束外表面化学清洗技术, 通过使用专业的清洗工艺和药剂, 可以有效地清除换热管束的外表面污垢, 清洗后换热管束见金属本色、外表面基本无污垢, 并且对换热管束无腐蚀、不损坏衬里, 对恢复转化炉、对流室及空气预热器的换热效率有很高的作用, 因此, 对整体控制烟气温度, 换热管束外表面化学清洗技术可谓是一种实效的方法。

3.4 合理调整转化炉运行参数, 优化转化炉操作工艺

转化炉燃料气流量、燃料气成分、压力等发生的波动变化, 影响到转化炉烟气温度, 使转化炉烟气温度超高, 在这一方面上, 有必要合理调整转化炉的运行参数, 优化转化炉的操作工艺, 在实际工作中, 这对转化炉烟气温度的控制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1) 稳定转化炉的进料, 稳定配汽, 稳定原料气。

(2) 对于转化炉的调节, 尽可能地勤调, 微调, 控制炉膛负压在指标范围内。

(3) 转化炉燃烧器的火焰要尽可能的燃烧均匀, 做到短火焰、蓝火苗。

4 改造效果及效益分析

4.1 改造效果

4.2 效益分析

制氢二套转化炉经过改造后, 转化炉烟气超高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提高了烟气的有效利用率, 使空气出预热器的温度由原来的243℃提高到310℃, 增加了带入转化炉内的显热, 因此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燃料气的使用, 改造后转化炉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

5 结论

转化炉烟气温度超高的原因:转化炉对流室存在“烟气走廊”;转化炉烟气负荷过高;转化炉对流室热负荷低于设计值;制氢二套空气预热器效率降低以及空气预热器烟道温度分布不均等。通过对转化炉的改造, 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的。

参考文献

[1]黄晓晖.刘海涛等.12000NM3/h制氢Ⅱ装置操作规程 (第一版) [J].中国石油克拉玛依石化分公司, 2006, (02)

[2]毕明树.工程热力学[J].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07)

[3]刘艳睿.制氢转化炉排烟温度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措施[J].石油炼制与化工, 2009, 40 (2)

篇4:制氢系统事故处理措施

关键词:煤矿;井下运输系统;事故原因及控制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带动着煤矿事业也在快速发展,其中的煤矿井下运输系统在实际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能够提升生产的质量。我国的煤矿井下运输系统主要是利用皮带进行运输,这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提高煤炭的生产效率,但是其井下运输系统也在管理和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导致事故的发生。本文通过分析煤矿井下运输系统事故发生的原因,来进行控制措施的探讨。

1.煤矿井下运输系统出现事故的原因

通过对煤矿井下运输系统实际的运行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出现事故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下面就具体进行分析。

1.1在井下运輸系统管理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首先煤矿井下运输系统中在进行系统管理方面存在安全隐患,大多数工作人员对煤矿井下运输系统,一般是皮带运输系统的管理方面松懈,在思想和意识上没有认真落实安全第一和生产第二的思想,有时候甚至是在实际的管理中违反相关的规章制度,导致一些生产安全违规行为的出现,影响井下运输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操作。

1.2对运输系统进行维修的工作人员缺少必要的专业素质

在煤矿皮带井下运输系统中,进行维修和护理的工作人员自身缺少必要的专业素养,他们自身的文化程度就高低有别,一些专业的维修技术还不能完全掌握,这些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不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这样在进行设备维修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安全意识,责任心也不强,最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1.3专业人员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在井下运输系统运行过程中,值班人员在管理上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值班人员经常被冒名顶替,尤其是一些系统中非常重要的操作人员,他们本身的责任就比较重大,让别人冒名顶替,尤其是让新进人员进行值班,没有考虑到他们的专业技能还不够熟练的问题,以及这些人员在上岗工作的时候还没有进行专业的安全培训。让这些人员进行顶替值班,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1.4经常调换岗位操作人员

在煤矿井下运输系统中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就是运输系统实际操作人员经常进行调换岗位的行为,这些岗位调整的行为没有考虑到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技能,在不考虑用工的因素时,经常会出现一些老弱病残人员纳入实际的操作岗位上的现象,这些行为都是引起安全事故的一些影响因素。

1.5井下运输系统的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除了一些人员上的因素之外,煤矿井下运输系统还存在的问题就是设备的更新。许多运输系统还未能达到设备整体更新的程度,许多设备已经出现了老化现象,但是还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操作,这些设备上的隐患容易导致整个井下运输系统产生严重的安全事故。

2.控制煤矿井下运输系统事故的措施

2.1加强质量管理标准化,规范用工制度

为了减少和避免煤矿井下运输系统在运行过程出现安全事故,首先应该加强质量管理标准化,这样才能保证煤矿企业在生产时的安全性,其次应该严格规范用工制度,使工作人员能够在工作中端正态度,认真对待工作,在工作中保证项目的质量,按照发展的目标进行标准质量的生产。质量的标准化主要是体现在工程的设计环节、操作环节、维修等环节,加强技术操作人员的技能,从思想意识到技术维修各方面都重视质量的标准化。

2.2加强对系统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

为了使煤矿井下运输系统的操作人员能够熟练进行业务,应该对系统的操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主要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必要的竞争机制,这样能够使员工通过竞争来上岗工作,按照岗位制度进行员工管理,并且按照岗位所需的技能进行工资分配,这样能够带动员工进行自主学习;二是定期组织工作人员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技术检验,对于比赛胜利的员工予以物质奖励,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使员工能够在工作岗位上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作业;三是进行外培与内培相结合、内培为主,重点与业余培训相结合、重点培训为主,以及新岗位、新工人、新技术相结合的“三结合”方式对员工进行强化培训,以此来不断地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减少工作时出现的安全隐患。

2.3对系统操作进行管理监督与检查

除了对煤矿井下运输系统进行人员的培训以及加强生产的质量之外,还应该对整个系统操作进行严格的管理监督和检查,这样才能够减少违章蛮干以及麻痹侥幸等心理现象的产生。具体的监督管理方式有:加强对生产安全的监督管理和制约机制,这样能够在煤矿工程中设置相关的管理监督部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监督井下运输系统的正常运行;建立有效的、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这样能够根据制度严格规定员工的工作职责,在员工当中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以及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这样能够使员工明确了解各自的责任,在工作中树立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激励机制,这样能够及时激励员工认真工作,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对员工进行督促和检验,使员工能够有工作紧张感,严格进行安全作业。

2.4及时对系统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新

为了加强煤矿井下运输系统的安全性,应该要及时对系统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新,要对使用设备的人员进行责任制落实,让员工谨记安全责任;在实际的工作中,煤矿企业可以采用包机制,认真做到定机、定人、凭借证件上岗工作,这样能够在员工当中执行岗位制度,并要求员工按照规定进行设备操作;工作中要对设备交接班工作进行严格的管理,认真做好交接班时设备的运行记录。对于设备本身,工作人员要设计好设备的安装以及改造等环节的工作,认真选好设备的型号,并进行购买,在施工过程中认真做好监督管理工作,这样避免和减少设备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3.结语

煤矿井下运输系统直接影响到整个煤矿事业的生产。因此企业应该十分重视煤矿的井下运输系统,使其能够正常运行起来,并能够保证生产质量,对于一些安全隐患要采取预防措施,减少事故的发生,并为整个工程项目做好基础保证。

参考文献:

[1]宋修通,王军,刘建伟.煤矿安全事故分析及对策[J].山东煤炭科技,2012.

[2]祝军.里伍铜矿井下运输系统改造方案优化选择[J].采矿技术,2010.

篇5:污水处理厂系统应急措施

一、遇有下例情况之一应紧急进行处理:

1、发现出水水质超标时

2、污水水量超过设计标准时

3、大面积、长时间停电时

二、应急处理原则

1、及时控制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染物总量

2、加强运行控制,保证运行正常

3、加强设备运行维护

三、事故预防措施

1、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防止因检查或失误造成事故。

2.及时合理的调节运行情况,严禁超负荷运行。

3、加强设备管理,认真做好设备,管道,阀门的检查工作,对存在的安全隐患的设备、管道、阀门及时进行修理或更换。

四、事故应急措施及注意事项 紧急事故的处理流程:

1、发现后当班人员立即向调度汇报,并在事故处理过程中随时保持与调度的联系。

2、调度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向厂领导汇报,并在事故处理过程中随时保持与厂领导保持联系。3.当班人员排查造成事故的原因: ①发现进水超出设计标准 a立即向领导汇报,减小进水量

b立即对进水水质,工艺运行参数,出水水质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化验数据对相关工艺进行及时调整。②突发暴雨

a根据天气预报,预先对各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完好,组织力量对厂区雨水管线进行疏通,确保畅通。

b各岗位将门窗关紧,防止雨水流入,影响设备运行。

c随时观察调节池的水位并向领导汇报 d外出巡视,必须两人一组,注意防滑。③水量超过生化系统设计处理能力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发现水质超标时,及时通知岗位工:(1)立即启动二氧化氯发生器;(2)向混合反应池增加污水净水剂和聚丙烯酰胺的投放量;(3)向公司主管部门反映,要求上游工序控制废水排放量。④突然停电

a将现场设备退出运行状态。

b如长时间停电超过6小时,则通知上级主管部门及时送电。c来电后,按操作规程及时开启设备,恢复运行。

五、发生火灾及其它事故时按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处理。

急救电话: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24h):(调度室(24h):

篇6:制氢系统事故处理措施

一、制粉系统启动

1、正常启磨前先打开冷一次风门保持风量不低于36t/h对磨煤机及粉管进行吹扫5分钟以上,再逐渐打开热风门进行暖磨,控制暖磨速度,控制暖磨期间磨入口风温不超过80度。严禁为提高启磨速度,全开热风门进行暖磨。在磨煤机运行正常前,严格控制磨煤机入口风温不超过180度(磨煤机启动后,观察磨运行稳定,逐渐提高出力)。磨煤机暖磨前,符合以下规定时先进行磨煤机惰化。2.1 紧急停磨2小时后启动。

2.2 磨制褐煤磨煤机停运6小时后启动。2.3 磨制其他煤种磨煤机停运24小时后启动 2.4 磨煤机内部有着火迹象等。

3、磨煤机惰化操作步骤

3.1 检查磨煤机冷、热风门关闭。

3.2 检查磨煤机密封风门开启,压力正常。3.3 开启磨煤机任一出口门。

3.4 开启磨煤机消防蒸汽门,对磨煤机进行惰化。

3.5 磨煤机充消防蒸汽时间大于5分钟后,方可进入下步操作。4

启动磨煤机3分钟后必须对磨煤机排渣一次。

二、制粉系统停运

1、正常停运磨煤机时,要控制停磨时间,从开始到磨煤机停止保持在15分钟左右,逐步减少给煤量,尽量减少磨煤机内存煤。

2、启动给煤机刮板机连续运行。

3、在停磨操作过程中,减少给煤量时,应及时开大冷一次风门、逐步关闭热一次风门,将磨出口温度控制≤60度,如果出口温度高可关热风关断门(个别磨热风调门漏流大)且应保持足够的一次风量;在停止给煤机前应先关其上插板门,待皮带上的煤走空后再停给煤机。给煤机停运后立即开大冷一次风门80%以上、且全关热一次门及其关断门,控制磨出口温度逐渐下降。停运给煤机1分钟后,磨煤机电流下降至27A左右,磨煤机略有振动时抬起磨辊,继续用不低于36t/h的冷风吹扫磨煤机10分钟后方可停磨。

4、磨停运后必须立即对磨煤机排渣一次。

5、停运后的磨煤机,在确认其热一次风门关闭严密后,轮流开启磨分离器出口闸板用密封风吹扫各粉管10分钟(根据磨煤机任一出口门打开后磨入口一次风压是否到零判断粉管是否堵塞,延长吹管时间,直至疏通)。

6、如磨煤机需停运超过3天及以上(仓内为褐煤的停运超过1天及以上),须将该原煤仓的余煤烧空。

7、如制粉系统故障跳闸不能恢复启动时,应关闭给煤机上闸板,启动磨煤机或人工将积煤排尽,期间加强磨煤机排渣(防止将积煤排入磨入口一次风道),避免积煤自燃。

8、机组降出力时,合理调节,尽量让磨制褐煤的制粉系统保持运行,安排磨制其他煤种制粉系统停运。9、1A制粉系统大修,原煤仓应采取可靠隔离措施,防止皮带余煤落入原煤仓。(可将1B原煤仓犁煤器在1A制粉检修期间放下。)

10、故障停运转检修的制粉系统原煤仓应采取可靠防火措施:定期检查仓内情况,必要时充入惰性气体防止煤自燃。

三、制粉系统运行中

1、制粉系统正常运行时,磨制褐煤时,出口温度控制在60度左右,最大不超过65度;磨制其他烟煤时,出口温度控制在75度左右,最大不超过80度;磨煤机出口温度最低不小于55度,避免粉管结露,煤粉粘壁。

2、磨煤机运行中应定期进行排渣,规定4小时/次,如渣量较多,还应适当缩短间隔时间。运行中注意测量渣箱温度,发现温度偏高,及时进行排渣,防止渣箱煤渣自燃。

3、维持各粉管合理的风速,风速不低于25m/s,如粉管风速低于20 m/s,应降低给煤量,提高一次风压进行吹扫,防止制粉系统粉管堵塞。

4、定期对出口粉管进行测温,发现粉管温度异常降低的及时进行降出力吹扫。

5、定期检查给煤机内部是否因为皮带和刮板机原因导致底部积粉,及时联系检修检查和清理。注意定期检查给煤机外壳温度是否正常。

6、制粉系统的漏粉,运行人员应积极创造条件联系检修处理,漏粉应及时清理;因为保温铝皮损坏,导致煤粉渗入保温棉时,应及时更换保温及恢复铝皮。

7、定期检查和清理磨煤机平台、磨分离器顶部、一次风管道顶部的积煤积粉。

8、运行中要关注磨煤机排渣情况,发现渣量不正常减少或没有、渣箱处有焦味时,应及时联系检修检查,必要时停磨检查处理。

9、运行中应定期在煤仓间检查各原煤仓内部是否自燃、异味,检查确认各原煤仓锁气器自由灵活,不上煤期间关闭严密。

10、制粉系统断煤时,应立即开大冷风,关小热风,控制磨煤机出口温度在允许范围;制粉系统运行时,将冷风门投入自动控制方式;制粉系统因为原煤仓煤粉贴壁导致断煤时,严禁采用非常规方法保持制粉系统在处理断煤期间长时间运行,避免因为原煤仓“打洞”导致原煤仓着火、爆炸。

11、原煤仓每月进行一次降仓位,时间为每月(18~27日白班,依次进行)仓位降至2米及以下,观察仓壁无粘煤后方可继续上煤。

12、磨煤机消防蒸汽系统保持热备用状态,定期检查自动疏水器是否正常,消防蒸汽参数:压力0.4~0.6MPa,温度160~250度左右。每月对磨煤机消防蒸汽气动门进行活动试验,时间为每月11日白班。

13、对运行中或备用磨煤机出口粉管在锅炉四角可能积粉的部位:水平段与上升段之间的膨胀节处定期测温。

四、制粉系统备用中

1、磨制烟煤的制粉系统停运超过48小时或磨制褐煤的制粉系统停运超过12小时,应及时启动运行,保证运行时间不小于10小时。

2、定期监视和检查停运磨煤机和给煤机参数和状态,发现磨入口温度不正常升高和给煤机外壳温度高,按着火进行处理。

3、考虑停运后磨煤机中心盘总是有少量积煤,如果热风门不严,将导致积粉自燃。要求停运磨如果热风不严,每三小时开启消防蒸汽1次,时间1分钟,磨出口门关闭。

五、制粉系统着火处理

1、发现磨煤机入口温度或出口温度迅速升高,应立即将制粉系统打闸,按以下程序处理: 1.1 关闭冷、热风门,磨出口门。1.2 关闭给煤机下闸板。

1.3 开启磨煤机消防蒸汽进行灭火。

2、确认磨煤机内部着火已扑灭,就地检查无着火迹象时,方可逐一开启磨出口门吹扫;正常后转入磨煤机正常启动程序,适当延长磨煤机冷风吹扫时间。

3、原煤仓着火:

3.1 原煤仓轻微冒烟时,应加大改制粉系统出力,尽快烧尽存煤,原煤仓上煤压制原煤自燃。

3.2 原煤仓发生火灾时(明显有着火点,烟雾较大时),应停止制粉系统运行,关闭给煤机下闸板,关闭给煤机密封风,打开给煤机前后检修孔,原煤仓喷入消防水灭火,严禁通过上煤的方法灭火,避免原煤仓落煤产生的扬尘发生爆炸。

六、制粉系统爆炸

1、制粉系统发生爆炸,按紧急停磨进行处理,确认制粉系统可靠隔绝。

2、立即组织人员消除制粉系统引起的火灾事故,清理因为爆炸溅出的煤粉。

广州华润热电有限公司发电部

篇7:厂用电系统受电反事故措施

厂用电系统受电反事故措施

为实现公司的厂用电系统受电及调试期间安全管理目标,坚持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关于《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和《山西省电力公司“二十五项反措”实施细则》,根据国家电力公司反事故技术措施汇编要求,特制订我公司运行部厂用电系统受电反事故技术措施,以提高防范事故意识,增强防范事故能力,把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确保我公司厂用电系统受电顺利进行。

1.防止电缆火灾事故

1.1电缆火灾的防止:

1.1.1严格执行《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等一系列有关规程。

1.1.2电缆有无受临近高温设备烘烤,而引起电缆绝缘部分老化、损坏的现象,有无承压高温设备突然破裂后将介质喷射到电缆的可能。

1.1.3电缆排上有无严重积粉现象,对于易积粉的地方有无积粉自燃的现象。

1.1.4电缆沟道内积油或渗油,防止充电电气设备的油流入电缆隧道内,在设备起火时引燃电缆。

1.1.5电缆沟盖板是否严密,防止因电缆沟盖板不严,电焊渣火花等火种误入电缆沟而引起电缆着火。

1.1.6

电缆隧道内有无漏水、积水和电缆浸水现象,防止长期水浸泡电缆而造成电缆绝缘降低而发生爆炸,造成火灾。

1.1.7检查电缆有无发热、鼓胀现象,特别是对高压电缆和电缆接头应加强检查。

1.1.8严格控制在电缆附近,隧道内的动火作业。

1.1.9

电缆上无重物积压而造成绝缘损伤的现象。

1.2

电缆防火阻燃情况的检查:

1.2.1

通往主控室电缆夹层的孔洞盘柜的电缆孔,都应进行密实可靠的封堵处理。无采取木版之类易燃材料作为封堵材料和承托的现象。

1.2.2

易受外部着火影响的电缆区段,加装的罩盖,封闭式槽盒以及其它的挡火措施齐全。

1.2.3对防火墙附近的电缆涂着的防火材料良好,无漏洞和脱落的现象。

1.3

灭火装置的检查:

1.3.1

定期全面检查消防装置的良好备用及运行状态,一旦发生火情,能迅速启动。

1.3.2

对于固定的自动灭火装置,必须保持齐全、完整,损坏的装置应及时更换。

2.防止电气误操作事故

2.1

防止电气误操作事故,首先必须从各级管理人员着手抓起,保证各级管理、指挥人员的正确指挥与合理协调,在安全管理上要尊重科学,尊重客观现实,杜绝违章指挥。

2.2

建立良好、合理、畅通的操作联系制度,在操作命令的上传下达过程中,不管何种方式都必须保证其正确性,当接令人对操作任务发生疑问时,发令人应予以解答,使操作人员心中有数。

2.3

加强安全管理,提高职工安全意识

2.3.1

加强职工业务培训和安全思想教育,使每个职工通过学习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严细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工作责任感。

2.3.2

每个职工通过学习以往的误操作事故通报和案例,要认清习惯性违章的“顽固”性和“危害”性,要清醒地认识到反习惯性违章是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2.3.3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和安全工器具,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2.3.4

定期进行事故预想和反事故演习。

2.4

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的有关规定和“两票”制度。

2.4.1

应填写操作票的工作必须填写操作票。实行操作监护制度,操作票的执行过程要规范、合理。杜绝无票操作。

2.4.2

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实行唱票、复诵、三秒思考后方可操作。

2.4.3

执行完后的每一项均应立即打“√”,禁止提前或操作完毕后集中打“√”。

2.4.4

在操作中发生疑问时,禁止操作人员私自改动操作票的内容或倒项、跳项、漏项、添项后进行操作,如有疑问,必须重新填写操作票,并审核合格后方可进行操作。

2.4.5

厂用电系统受电操作,应由山西电科院调试人员监护,对本系统熟悉的主岗运行人员进行操作,山西电科院调试人员和瑞光热电运行部专业管理人员应现场监督操作执行情况并对操作的技术问题严格把关,对违反操作原则和不合理的操作应立即予以制止。

2.4.6

对电气倒闸操作实行动态管理,过程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5

对安全用具应规范管理,合理使用。

2.5.1

专人保管,定期存放,经常保持良好状态。

2.5.2

根据安全用具的有关规定,及时定期送交有关部门进行试验,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不合格的安全用具禁止使用。

2.5.3

有可能时在使用前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试验,以确认其良好,谨防因安全用具损坏而误导操作人员出现误判断误操作。

2.5.4

使用完后的安全用具,要及时交专责人收管,禁止乱扔乱放。

2.5.5

安全用具只能供操作专用,禁止当作其它的工具使用。

2.6

加强对接地线(接地刀)的管理

2.6.1

220KV系统及6KV带接地刀的开关送电前应先检查接地刀三相断开。

2.6.2

合开关接地刀前应应检查开关确断并在开关的负荷侧验电。

2.6.3

临时接地线拆装应按正确的顺序操作:装设接地线应先装接地端,后装导体端;拆接地线的顺序与此相反。

2.6.4

进行接地线(接地刀)操作后,应在《接地线登记簿》中详细记录接地线的位置和编号。接地线(接地刀)拆除前应查阅《接地线登记簿》,查找到相应的接地线(接地刀)记录后方可拆除地线(接地刀),若查找不到必须查明原因并确认具备拆除条件后方可拆除地线(接地刀),操作完要记录拆除时间。

2.7

采取技术防误措施:

2.7.1

防误闭锁装置必须经常良好的投入工作,在正常运行中如需退出工作或进行检修时,必须履行有关的手续,任何人不得私自退出防误闭锁装置。

2.7.2

防误闭锁装置的紧急解锁工具、钥匙应严格管理,不得随意外借。

2.7.3

在操作中,如确因防误闭锁装置出现问题,应查明原因,需要解锁时,必须经值班负责人(值长)同意后方可解除闭锁,禁止操作人员私自解除防误闭锁进行操作。

2.7.4

对于有问题的防误闭锁装置,应及时通知检修进行检查处理。

2.7.5

对于在操作中一些习惯性的违章操作,实质上已构成人为解除电气闭锁,在不能确认为电控回路故障,特别是在有闭锁操作脉冲的情况下,禁止直接操纵220KV刀闸动力回路的接触器。

2.8

强化运行人员的劳动保护用品配备,特别是在高电压回路上进行操作时,应佩带静电报警装置,防止操作人员误入带电间隔造成触电、短路等事故的发生。

2.9

对操作中的不规范,不合理现象,加大考核力度,有效利用考核手段辅助操作的安全性与合理性。

2.10

加强有关规章制度的学习贯彻与落实,强化技术培训,使操作从技术上、管理上都得到有力的保障。

3.防止变压器损坏事故

3.1

防止变压器绝缘损坏事故

3.1.1

运行中的变压器应检查各部位渗油现象,变压器本体无积水,以防止水分和空气进入变压器引起变压器绝缘损坏。

3.1.2

变压器的呼吸器的油封应保持一定油位并保持畅通,干燥剂保持干燥,保证吸湿效果良好。

3.1.3

认真检查保证变压器的安全释压阀完好,防止与空气直接连通,造成变压器的油中水份含量增大,使油的绝缘性能变坏。

3.1.4

在给变压器补油时,应注意储油柜中的油质合格,防止补油而引起油质恶化,并且禁止由变压器的底部给油箱补油,防止空气和油箱底部杂质进入变压器身中,特别是防止金属杂质进入变压器内部。

3.1.5

当轻瓦斯保护动作后发出讯号时,要及时取气进行检验,以判明成分,并取油样进行色谱分析,查明原因,及时排除。

3.1.6

运行中的变压器轻瓦斯保护,应当可靠地投入,不允许将无保护的变压器投入运行,如工作需要将保护短时停用,则应有措施,事后应立即恢复。

3.1.7

要对变压器绕组温度、上层油温进行重点监视,当接近报警温度时,要及时对负荷、冷却器及环境温度等进行对比性综合分析,并进行有效控制,争取做到及时发现变压器内部的潜在故障。

3.1.8

经常检查变压器的避雷器动作记录器,并做好动作次数记录,发现避雷器动作后,应设法停运变压器并进行检查

3.1.9

对变压器本体油样孔螺栓要重点检查,防止检修人员取样后未紧固造成漏油。

3.1.10

防止变压器的线圈温度过高,绝缘恶化和烧坏。合理控制运行中的顶层油温温升。特别是对强迫油循环冷却的变压器,当上层油温温升上升超过允许值时应迅速控制负荷,油温温升保持在规定范围内,否则变压器降负荷运行。在变压器过负荷运行期间,必须严密监视其油温温升在规定值以内,并尽量降低负荷,减少过负荷运行的时间,防止长期高温运行引起绝缘的加速老化。

3.2

防止变压器损坏事故

3.2.1

定期对变压器引线接头进行测温,防止接触不良造成过热。

3.2.2

定期对变压器冷却风扇进行检查,定期对变压器的绝缘油的色谱分析和化学监督,保证变压器的油质良好。

3.2.3

经常检查变压器的中性点接地情况,防止变压器过电压击穿事故的发生。

3.2.4

经常检查变压器的套管清干净、无裂纹,防止变压器的套管闪络。

3.2.5

变压器的保护装置必须完善可靠,严禁将无保护的变压器投入运行。如因工作需要将保护短时间停用时,应有相应的措施,事后立即恢复。

3.2.6

发生过出口或近区短路的变压器,必须进行必要的电气试验和检查,以判明变压器中各部件无变形和损坏。

3.2.7

加强对充油套管油位的检查,如发现充油套管中缺油时,应查找原因并进行补油,对有渗漏油的套管应及时处理。

3.2.8

加强变压器的防火工作,完善变压器的消防设施。

4.防止开关爆炸损坏事故

4.1

操作前应检查开关及所带设备的地刀、接地线是否全部拆除,防误装置是否正常。

4.2

设备或开关在检查和检修后,送电之前要对开关、电缆及设备进行摇绝缘正常方可送电。

4.3

开关操作前要检查控制回路、辅导回路、控制电源或液压回路均正常,储能机构已储能,具备运行条件。

4.4

为防止开关灭弧室烧损及爆炸,应合理调整系统运行方式,对开关开断容量不足的开关必须限制、调整、改造、更换。

4.5

合理改变系统运行方式,限制和减少系统短路电流。

4.6

从继电保护上采取相应措施,辅助一次设备、控制开关的跳闸顺序,对有过流闭锁的回路,必须做到良好、可靠的实现闭锁。

4.7

经常注意监视开关灭弧室灭弧介质的运行状况,发现开关的灭弧介质渗漏时应及时通知检修处理,严禁在开关严重缺乏灭弧介质的情况下运行。在发现开关漏气且不能维持正常运行时,应立即通知检修进行加装机械锁,防止开关分闸。对于一些允许控制回路断开的开关,必要时可断开开关的控制电源,固定开关状态。

4.8

定期检查套管,支持瓷瓶及绝缘子的污秽程度,防止因绝缘瓷瓶脏污而导致发生闪络。

4.9

在开关检修后的投运前,应做开关的合、跳闸试验,做到合跳闸铁芯动作灵活,无卡涩现象,防止拒分或拒合。

4.10

合理维护直流操作电源,防止因直流电源故障而造成开关拒动及烧损事故。保证直流电源供电的可靠性和直流电压的正常规范。

4.11

防止空气开关漏气及受潮。

4.12

压缩空气系统的储气罐,母管应定期排污、排水,防止开关进入水及潮湿的空气。

4.13

对于各密封部位的密封应无老化、变形和损伤,如有漏气现象应及时处理。

4.14

必须严格监视开关的绝缘电阻,对绝缘电阻合格的开关严禁投运。

5.防止全厂停电事故

5.1

严格执行操作票制度,防止人为误操作引起的厂用电系统事故发生。

5.2

对工作票所列的安全措施、接地线、绝缘隔板,应做好记录,并有明显的标记,防止恢复系统后安全措施未拆除引起系统故障。

5.3

定期检查厂用系统的备用电源完好,主厂房各厂用备用电源的联锁按钮在“投入”位。

5.4

加强对启动/备用变压器的运行监视和维护工作。

5.5

加强直流系统的维护,保证在厂用电系统交流中断时,蓄电池组能够承载机组最重要的厂用电负荷。

5.6

直流系统各级保险容量、开关保护定值应有统一的整定方案,合理配置,保证在事故情况下不越级断开而中断保护操作电源。蓄电池应定期做好充放电工作,正常应工作在浮充电状态。

5.7

正常情况下必须保证最大限度的按正常运行方式运行。如需倒换运行方式时,必须做到可靠、合理。在工作结束后,应尽快恢复正常方式运行。

5.8

主厂房380V厂用电系统发生故障,备用电源自投不成功时,应检查有关厂用设备无故障后方可向停电的厂用设备试送电,未经检查,禁止送电。

5.9

厂用电系统发生故障时,应积极稳妥地尽快处理事故。

5.10

厂用电系统发生事故处理中,要防止非同期扩大事故,使运行设备损坏。

5.11

在事故情况下,直流系统带动力设备运行时,应严密监视直流母线电压,根据电压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5.12

柴油发电机投入良好的热备用状态,并定期进行联动试验。

6.防止厂电动机损坏事故

6.1

电动机可以在额定电压变动-5%至+10%范围内运行。

6.2

电动机在额定出力运行时,相间电压不平衡不得超过5%.6.3

电动机大小修后投运前应检查测量电动机绝缘合格。

6.4

发现电动机进水、受潮现象时,应测得绝缘电阻合格后方可启动。

6.5

电动机事故跳闸后,应测得绝缘电阻合格后方可启动。

6.6

电动机润滑系统、冷却系统投入正常,电动机所带机械部分完好,允许启动。

6.7

严防电动机因断油、轴承内套松动,轴承磨损,大幅度振动而造成电动机转子扫膛。

6.8

严防因机械在带动电动机转子反转的情况下启动电动机的运行。

6.9

电动机启动时应监视启动电流,起动后的电动机电流不应超过额定值,转速和声音正常。

6.10

正常情况下,电动机在冷态允许起动两次,起动间隔>5min;热态允许起动一次;对于起动时间不超过2--3s的电机,在事故处理时可以多起动一次。

6.11

电动机正常运行时,检查电机振动、温度是否正常.6.12

防止电动机的非全相运行。

6.13

尽量避免在厂用6kV母线电压降低的情况下进行启动。

6.14

对带空气冷却器的电动机运行时,应注意空冷器不结露,防止因结露导致电动机的绝缘水平下降而造成电动机烧损。

6.15

运行中的电动机发生冒烟、着火;电动机轴承或静子线圈温度急剧上升并超过规定值,应立即停运。

7.防止误拉误合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的措施

7.1

倒闸操作发令、接令或联系操作,要正确、清楚,并坚持重复命令,有条件的要录音。

7.2

操作前要进行三对照,操作中坚持三禁止,操作后坚持复查,整个操作要贯彻五不干。

7.2.1

三对照:a.对照操作任务和运行方式,由操作人填写操作票;b.对照“模拟图”审查操作票并预演;c.对照设备编号无误后再操作。

7.2.2

三禁止:a.禁止操作人和监护人一齐动手操作,失去监护;b.禁止有疑问盲目操作;c.禁止边操作边做与其无关的工作(或聊天),分散精力。

7.2.3

五不干:a.操作任务不清不干;b.应有操作票而无操作票不干;c.操作票不合格不干;d.应有监护人而无监护人不干;e.设备编号不清不干。

7.3

预定的重大操作或运行方式将发生特殊的变化,电气运行专工应提前制订“临时措施”,对倒闸操作进行指导,作出全面安排,提出相应要求和注意事项并做好事故预想等,使值班人员操作时心中有数。

7.4

通过平时技术培训(考问,事故演习),使值班人员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并领会规程条文的精神实质。

7.5

认真吸取事故教训。

8.防止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的的措施

8.1

按照隔离开关允许的使用范围及条件进行操作。拉合负荷电路时,严格控制电流值,确保在全电压下开断的小电流值在允许值之内。

8.2

用刀闸拉合环路电流,应与对应的允许断口电压差配合,环路电流太大时,不得进行环路操作。

8.3

加强操作监护,对号检查,防止走错间隔,动错设备,错误拉合隔离开关。同时,对隔离开关统一加装防误操作闭锁装置。

8.4

拉合隔离开关前,现场检查断路器必须在断开位置,隔离开关经操作后,操作机构的定位销一定销好,防止因机构滑脱接通或断开负荷电路。

8.5

隔离开关检修时,与其相邻运行的隔离开关机构应锁住,以防止误拉合。

8.6

手车断路器的机械闭锁必须可靠,检修后应实际操作进行验收,以防止将手车带负荷拉出或推入间隔,引起短路。

9.防止带电挂地线(带电合接地刀)的措施

9.1

断路器与隔离开关拉闸后,必须检查实际位置是否拉开,以免回路电源未切断。

9.2

坚持验电,及时发现带电回路,查明原因。

9.3

正确判断正常带电与感应电的区别,防止误把带电当静电。

9.4

隔离开关拉开后,若一侧带电,一侧不带电,应防止将有电一侧的接地刀合闸,造成短路。

9.5

普遍安装带电显示器,并闭锁接地刀,有电时不允许合接地刀。

9.6

认真吸取事故教训。

10.防止带地线合闸的措施

10.1

加强地线的管理。按编号使用地线,拆挂地线要做好记录并登记。

10.2

防止在设备系统上遗留地线。

10.2.1

拆挂地线或拉合接地刀,要在模拟图上做好标记,并与现场的实际位置相符。交接班检查设备时,同时要查对现场地线的位置和数量是否正确,与电气模拟图是否一致。

10.2.2

禁止任何人不经值班人员同意,在设备系统上私自拆挂地线,挪动地线的位置,或增加地线的的数量。

10.2.3

设备第一次送电或检修后送电,值班人员应到现场进行检查,掌握地线的实际情况,防止漏拆地线。

10.3

对于一经操作可能向检修地点送电的隔离开关,其操作机构要锁住,并悬挂“有人工作,禁止合闸”标示牌,防止误操作。

10.4

正常倒母线,严禁将检修设备的母线隔离开关误合。事故倒母线要按照“先拉后合”的原则操作。

10.5

设备检修时的注意事项:

10.5.1

检修设备的隔离开关应保持在断开位置,以免接通检修回路的地线,送电时引起短路。

10.5.2

防止工具仪器等物件遗留在设备上,送电后引起接地或短路。

10.5.3

送电前坚持测设备绝缘电阻。万一遗留地线,通过摇绝缘可以发现。

11.防止继电保护事故

11.1

为了防止继电保护事故的发生,应严格执行<<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等一系列继电保护规程,认真执行<<山西电网变压器保护配置及整定原则>>和<<山西电网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运行规程>>等规程。

11.2

严格执行各项安全技术措施,防止继电保护“三误”即:“误碰、误整定、误接线”事故的发生。

11.3

在保护校验时,认真做好安全隔离措施。

11.4

加强继电保护定值整定计算和管理工作,并认真执行<<220-500KV电网继故障分析,确保机组和线路故障录波器完好可靠,保证故障后的数据完整。

11.5

加强公司三级继电保护技术监督管理,重视发电机、变压器保护的配置和整定;继续完成升压站100mm2铜排和微机保护独立电源供电的反措任务。

11.6

每一套独立的保护装置均应有专用于直接接到直流熔断器正副级电源的专用端子对,这一套保护全部直流回路包括跳闸出口继电器的线圈回路,都必须且只能从这一对专用端子对取得直流电源的正负电源。

11.7

保护屏必须有接地端子,并用截面不小于4

mm2多股铜线和接地网直接连通,保护屏本身必须可靠接地。

11.8

跳合闸引出端子应与正电源适当的隔开。

11.9

两个被保护单元保护装置配在一块时,其安装必须明显分区,并画出明显界线,以利于分别停用试验。

11.10

电流及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回路必须分别接地且只能有一点接地。

11.11

检查并保证在二次回路电压切换过程中,不会产生电压互感器二次反充电。

11.12

不允许在未停用的保护装置上进行试验和其它测试工作,也不允许在保护未停用的情况下,用装置的试验按扭作试验。

11.13

采取措施保证继电保护操作电源可靠。

11.14

加强故障录波器的管理,保证故障时能可靠启动。

12.防止人身伤亡事故

为防止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应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有关安全规定、国家电力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规定》、《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以及其它有关规定。考虑到构成生产系统的三要素“人、机、环境”中任何一要素处于不安全状态或发生不安全行为,都可能发生人身伤亡事故,所以,在安排和从事工作时,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做好安全措施并进行安全管理,使生产系统中各要素达到较高的安全生产水平,以防止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

12.1

环境安全

12.1.1

工作场所所有建筑、设施必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中有关安全的规定、国电公司《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以及其它有关规定。

12.1.2

工作场所安全警示牌、标示牌符合国电公司《电力生产企业安全设施规范手册》以及其它有关规定,数量充足、醒目。

12.1.3

所有设施、设备上的安全色标应符合有关规定。

12.2机具安全

12.2.1

工作或作业场所的各项安全措施必须符合《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及《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以及其他有关要求。

12.2.2

严格执行危险因素控制卡制度,做到一票一卡,补充、完善安全措施。

12.2.3

所有设备的安全防护设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12.2.4

配备经国家或省、部级质检机构检测合格的、可靠性高的安全工器具和防护用品。

12.2.5

所有工作人员穿带的劳动保护用品应符合有关规定。

12.2.6

正确使用电动工器具,注意使用时应按有关规定接好漏电保护器和接地线。

12.2.7

检修行灯电压不准超过36伏。在特别潮湿或周围均属金属导体的地方工作时,行灯的电压不准超过12伏,行灯变压器不得带入容器内。工作人员必须使用24V以下的电气工具。在金属容器内工作时,必须使用24伏以下的电气工具,否则需使用Ⅱ类工具,装设额定动作电流不大于15mΑ、动作时间不大于0.1秒的漏电保护器,且应设专人在外不间断的监护,漏电保护器、电源联接器和控制箱应放在容器外面。

12.3

人员安全

12.3.1

所有工作人员人人持安全资格证上岗工作,焊工、起重、架子工和电梯操作工种人员应持相应特殊工种的工作许可证.12.3.2

所有进入工作或作业现场的工作人员生理安全素质、心理安全素质应符合或通过调整符合工作要求。

12.3.3

所有进入工作或作业现场的工作人员应按照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和工作安排从事相应的工作,不得从事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无关的工作.12.3.4

所有进入工作或作业现场的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及《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以及其它有关规章制度。

12.3.5

工作负责人应向工作参加人员介绍安全措施情况、危险源情况以及其它安全注意事项。

12.3.6

工作前,工作负责人应根据工作任务、工作环境向所有工作人员详细介绍工作票安全措施以及安全注意事项和危险因素控制卡安全措施以及安全注意事项,所有工作人员签字认证后方可开始工作。

12.3.7

操作前,应仔细核对设备名称、详细检查设备情况,站对位置,方可操作。

12.3.8

高空作业必须搭设合格的脚手架,工作人员正确使用安全带。严禁向下抛扔工器具、物品。

12.3.9

严格执行工作票制度,认真审查、检查措施正确完善,符合现场条件;把好布置措施关,严格按工作票要求进行停电、装设地线、围栏、悬挂标示牌;进行隔绝汽源、水源、消压等工作;把好许可工作关;工作许可人同工作负责人共同到现场检查安全措施布置情况。指明带电部位,注意事项;把好工作终结关,工作许可人应同工作负责人到现场全面检查工作结束,现场清理干净,设备恢复正常状态,护罩遮栏恢复,工作人员全部撤离工作地点。

12.3.10

设备工作后需加压试转,应收回工作票,恢复常设遮栏,工作人员撤离工作现场,换挂禁止工作标志牌;试转后需继续工作,应重新布置安全措施。履行许可手续。

12.3.11

进行缺陷处理时,至少二人一起工作,一人为监护人,做好安全措施,高压设备必须停电,无须停电工作要注意安全距离,必要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12.3.13

工作中应进行不间断的安全监护.12.4

安全管理

12.4.1

各级管理人员应经常深入工作现场检查、指导安全生产工作。

12.4.2

定期召开安全分析会,针对发生的不安全行为和倾向性问题,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12.4.3

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安全资质、有关技术资质的审核。

12.4.4

定期对执行安全规程制度的主要人员如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负责人、操作监护人等进行正确执行安全规程制度的培训,熟练掌握有关安全措施和要求。

12.4.5

定期进行安全技术培训,重点是工作流程、工作行为规范化的教育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

12.4.6

新人员进入现场前应经过专门培训,考试合格。熟悉系统、设备特性、现场规程。

12.4.7

定期进行急救培训。

12.4.8

经常开展安全思想、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认识与安全意识。

12.4.9

下达重要和复杂的工作任务前,应详细制定工作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安全措施计划。

12.4.10

工作前,应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素质审查。

12.4.11

多班组工作,工作总负责人应由工区(车间级)管理人员担任,并不得兼任班组工作负责人。

12.4.12

加强对各种外委工程的安全管理,不允许对工程项目转包。

XX热电运行部

2010年X月

上一篇:吴庄小学下一篇:创安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