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个人心得及感悟

2024-04-22

大学生毕业个人心得及感悟(精选5篇)

篇1:大学生毕业个人心得及感悟

当“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旋律响起,”我们为着“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前赴后继。我们牢记在清华百年校庆上对全国青年学子的殷殷寄语: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我们不能忘记温总理在中南海座谈会上对青年人的深切希望,我们必将努力塑造自身,做“有理想、善学习、讲道德、要自立、勇奋斗”的新青年。

当五四洪流汹涌来袭,我们看到火热五月,莘莘学子足以燎原的激情,年少无畏的万丈豪气,还有那欲与天公誓比高的凌云壮志。我们看到燃情五月,弥漫着飞絮的山师校园,散落的才情飞扬。从学校到各二级学院再到各个班集体;从高层领导到普通教职工再到我们各年级的学生;从申报“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五四红旗团支部”到校“五四红旗团委”评选;从座谈会到五四励志歌曲大赛再到各类纪念活动,我们全情投入,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怀念,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追寻这样一段铭心刻骨的记忆,领略这样一段惊心动魄的岁月。从校团委的“青春担当”纪念五四运动92周年座谈会到城环学院“五四精神讨论会”、“追

寻五四记忆 重温红色感动”演讲比赛;从传媒学院的“纪念五四激扬青春”英文歌曲大赛到政管学院“携手团建_载共议五四1”主题座谈会;从物电学院的“五四献礼”纪念活动到“弘扬五四精神积极实践社会追求全面发展”劳动保障局招聘会政管学子的实践之行……我们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创造。还记得五四青年节之际,胡向峰校长走进政管1006班,与青年学子共度佳节的温馨画面,“有了精神,就有了价值取向,有了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和志向,就能沉静下来,虚心一意的学习、思考和行动,就能不怕挫折,克难攻艰,不断接近现在的目标,实现精神的升华,获得人生的幸福。”他对我们这样殷殷期许。

常相忆,那句为中华之崛起,年少的血脉里,当存着济苍生,匡社稷,用我们的壮心不已,誓把神州奋起。传承五四的精神火炬,脚踏实地,穷尽毕生气力,去开创属于我们的奇迹!

篇2:大学生毕业个人心得及感悟

王辉,女,30多岁,报考三支一扶,在海岛上工作,岛上唯一工作医生。面对一次突发事件,她从容不迫,她知道了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处理问题是不够的,还得靠不断地实践。今年疫情期间,她舍小家为大家,全力镇守小岛,为岛上居民服务。这些年来,小岛早已成了她的第二故乡。她坚信有奋斗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付出和奉献中绽放绚丽色彩。理想信念并不是虚无缥缈,它是当代青年的人生导向。

作为苏北计划志愿者,我们就应该如饥似渴不断加强学习,要孜孜不倦持续提升本领,把远大抱负付诸于实际行动中,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干出一番事业。

篇3:大学生毕业个人心得及感悟

对设计实践而言,信息技术应用的三个核心内容如下:建筑形式的数字化表达、专业设计信息的数字整合和设计事务所实践的数字组织。我们现阶段接触到的是建筑形式的数字化表达,是数字化在方案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数字化生成可以通过计算机严密地回应环境对建筑的要求。在当前众多实例中我看到,数字化生成只能解决建筑中的一部分问题,或是通过采光需求控制它的表面开窗,或是由日照分析生成院落间距与围合形式,或是生成具有逻辑美学的表皮……随着技术的提高,严密性也不断提高。但由于环境与建筑的复杂要求,永远也不可能达到完全的逻辑严密,故而程序编写永远不可能代替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仍需融入建筑师的主观意志。

现阶段的数字化只是作为建筑创作的一种参与实现手段,而无法达到“完全”与“纯粹”。但这并不让人感到悲观,正是依靠计算机的强大运算能力,才有了实现建筑师更多大胆创意与想象方法的可能,甚至形成超越意志的复杂形体。

本次毕业设计的数字化主要是用现有脚本Grasshopper达成的。Grasshopper是08年底刚推出的一个与Rhino紧密结合的图形算法编辑器,是基于几何描述和逻辑计算法来生成新造型的工具。从这种角度来看,这次数字化的应用更贴近于参数化设计,因为参数设计法在运用过程中较多地局限于设计模型的物件尺寸或者几何变化。它不仅仅看作是对几何形体的调整,而且看作是对环境因素比如温度、重力或其他力的调整。

基于这种图形算法,我们引入了折叠这一手法的几何特性作为逻辑关系,并寻找折叠与建筑之间的形式与功能联系,即用数字化参数控制折叠,解决一种建筑问题。以物质守恒为原理的折叠动作,可以通过逻辑联系生成一个建筑整体,按照格雷格·林的说法:“各种数据参数会形成关键帧,同时通过表达式产生动态联系,最后改变最终的形体。某个动态设计的建筑,其形式也许会由于虚拟的力与运动而成形。”这就是数字化能够实现复杂空间与整体关联性的魅力。

分析任务书,方案要求的是一个以会展功能为主的综合功能建筑。会展功能对空间形态要求比较宽泛,但是需要空间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八大综合功能混合在一个区域甚至一座建筑中,要求有合理的关系组合成一个系统。

联系到折叠理论,我对空间流动性产生了兴趣。折叠本身就可以表现一种地面形态,像山脉,地质层,以及联系到基地洛川的土塬地貌,自然的路面总是连续而折叠的;而常规建筑中地面无一例外是打断的水平层,由楼梯连接,同样形状的空间在垂直高度上不断重复,并且封闭独立使人们受到限制,互相隔离,从而增加了心理的单调和不安全感。如果建筑内部也能像自然像土塬一样可以连续起伏,可以互相观看,使用者参与建筑的兴趣与相互之间交流度或许可以增加许多,能与使用者互动的建筑才有生命感。于是,我打算从建筑内表面的折叠连续作为出发点。

结合基地狭长的形状,我使用纸条作为模型原型。并选择了剪口折纸作为模型原理,在长方形纸条中间切口,把切口张开,两端向内推形成纸环,就完成了一个折叠基本单元。它既体现了剪口折纸的牵动整体性,又可以实现起伏内表面的分别与连续。同时,环的起伏以及环的剪口又将高低内外相联系与模糊,可以很好地与建筑中的空间流动对应,这样,基本模型就解决了建筑中的空间流动问题,剪口也解决了采光问题。

为了便于操作和实际使用,我对剪口和折痕做了与纸条边线平行垂直的设定,以简化基础探究模型的操作难度,这样就牺牲了基本形态的剧烈变化来成全深化聚构的可能。

基本单元的脚本的编写是根据剪口两条折线总长相等,用一个旋转角度来牵动纸张变形的。其控制量有13个,除纸条各边长度,折痕、剪口位置及长度均可调之外,与建筑需求对应的就是一个斜面的旋转角度,即剪口大小,以及两端平台的高度差。

当一条折纸能与建筑基本要素很好地对应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建筑整体性的端倪。当这些单元纸环通过随机生长的方式聚构的时候,它们就形成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根据地形与功能系统的需要,选择相对适宜的聚构片断。再根据功能空间的需要调整几何参数的尺寸以满足使用要求。这样,经过人工介入与引导,最终形成建筑空间适宜与内外表面连续整体的计算机形体模型。

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新的设计方法与传统设计思路的区别。传统的设计是根据头脑中的意象进行的再现与片断性的组合,而数字化生成的设计则是倚赖计算机的复杂运算功能,表达设计师对于建筑与环境、形态与功能等逻辑关系的发现与设想。它的魅力在于超越人脑的严密,超越想象的局限,以及对建筑师创作思维的解放。

篇4:大学毕业实习心得感悟

当初自己来到XX公司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职场小白,如同一个毛头小子般的进入到这个集体,我也在自己进入公司的第一天起,就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融入这个大家庭,我知道自己现在对于公司的很多的事情以及自己所需要做的工作都不太了解,我也清楚的知道自己作为一个毕业生来说,年轻好学虽说是我们的优势,但是我们也有很多的不足,完全没有工作经验的我们对于一个公司来说都需要花费很大的力量去栽培,我也很荣幸自己可以、来到公司实习,也正是因为自己懂得珍惜,所以自己在工作当中也一直跟着公司的同事一起学习公司的工作和业务,争取自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为公司做出一些贡献。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日子也在一天一天的过去,而我也在公司一点一点的成长,现在的自己已经完全可以承担起自己所应该承担的工作了,对于自己的日常的工作也能够很好的完成,也包括公司领导交代给我的其他的事情,我也都可以熟练的完成,我也感觉自己在这段时间的实习当中,已经快要完全的融入到职场的生活当中了。在思想上,我也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自己成熟了很多,不管是对于自己在职场上的工作的处理能力,还是对于自己在离开学校之后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我都变得开始沉稳懂事了,我也懂得自己工作的不容易,不管是在什么方面,都觉得自己成长了很多,已经完全有能力去处理好自己生活和工作上的事情。其实这段时间里,在自己的工作当中,我也懂得了不管是什么时候,学习真的非常的重要,也更加的懂的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了。

篇5:个人工作感悟及心得

产品生存的基础在于用户需求,我们会抓住用户的某一个需求,然后依此来规划并设计一款产品。用户需求体现在他想买一个电视,一件衣服,细化到某一个物品,生活中的一个非常细的环节。当然前提也是这个需求能通过技术手段满足。一般来讲,现实生活中的需求通过互联网来满足通常都会更便捷,实现的成本也会更低,但也不排除其中会出现一些风险,例如非常普遍的盗号现象。产品人员去设计一款产品,大致有两个思路:一个是用户在生活中的不便利,希望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更好的解决;另一个则是用户在生活中本身是没有需求的,或者说这种需求无论从强度还是从广度来讲都不是很高,产品人员设想如果开发出一款产品后,会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从成功概率来讲,当然是前者更高一些。互联网的一大特色就在于分享,用户之间的无报酬行为,而产品在这其中扮演着平台的作用。所以就造成了一种现象,产品很难面向用户收费(中国尤为严重)。惯用的商业模式是产品供免费使用,然后通过积攒用户量来带动广告收入,因此也只有产品的用户量达到足够的量级后,才有盈利的可能性。我们不能讲盈利的收入与用户量是成正比的,但是却可以笼统的说产品的成功率与用户量的多少是成正比的。归根到底,隐藏在其中的是产品的市场需求必须足够大。

用户选择产品的出发点在于用户动机,拿用户找菜馆的这个需求为例,用户的基本需求是寻找吃饭的地方。有些用户是从身边朋友那里听说了一家很不错的饭店,所以自己就想到网上看看这家饭店的评价如何。这个时候他的需求就是那家饭店的客户评价,满足需求的目标产品是大众点评,而其他因素例如价格或距离就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常常发生在外出旅游的人们身上,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对周围的饭店不熟悉,需要到网站上看看周边饭店的评价如何,便于做出选择。有些人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临时决定请朋友吃饭,而且时间比较急,只是想在附近找一家吃饭的地方,这时候直接拿出百度地图来看看附近有什么吃的就非常方便,这种情况常发生在出差人群的身上,出于商务合作的需求。还有一些人,他们毫无目标,想吃饭但又不知道吃什么,这时候拿出食神摇摇这样的应用,让应用推荐一个商家给他,然后就抱着试试的心态就去了。 产品规划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用户应用场景,说白了就是用户要在什么时候使用你产品的什么功能或查看什么内容,这其中会涉及到角色、时间、地点等因素。虽然我前面所说的几款应用之间的功能会有比较大的重叠,但是这几款应用还是会有各自的受众,也可能是受众相同但用户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动机下选择了不同的产品。同一需求,满足的方式各有差异,我在上一篇博文中也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当两个产品的功能或内容都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点的时候,用户之所以会有不同的选择,关键在于初始动机的差异,当然还可能跟用户习惯有关。提起用户习惯,这涉及到产品出现早晚的问题,当产品出现的早的时候很容易先吸引一部分用户,而这也算是提高产品竞争门槛的一个手段。用户动机,应该算是用户选择产品的源点,从源点切入,然后再提供应有的功能进而满足,缩短用户实现目标的路径,这也是产品设计的思路。

上文说了,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场景下用户的需求是不同的。时下,行业内在倡导一种极致简单的产品理念,把需求定位的更准一些,把核心功能做到极致,但可悲的是当大家发现自己的产品简单后,盈利空间也会相应变小。对于一个产品来说,肯定是希望面向的受众越多越好,这样市场才足够广阔,但结果是产品的结构势必也会越来越复杂。不过毕竟功能有强弱之分,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从页面的布局上来讲,重要的功能明显程度肯定会更高一些,在不砍掉功能的前提下,产品结构中会把那些使用频率低的功能隐藏的深一点,这种做法背后的基于的考虑是当用户需要某项功能的时候找到即可。用户选择一个产品是因为其核心功能,除了核心功能以外产品还有辅助功能等额外功能。尽管产品的功能很多,但用户使用的可能也就那么几个,有些产品在空间维度上把功能划分为了平级,但这也只是产品功能还比较少的情况下,功能多了这种设计方式肯定就不适用了。究其产品复杂与否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关键还是在于需求把握的是否准确,这种需求的商业价值能否够支撑公司的发展。而且产品设计师要明白一个道理,人是多变的动物,每个人都不有不同点,产品永远都切不准用户所有的需求点。所以我们只能寻找许多用户都拥有的一个需求点,这样才能确保产品有足够多的受众。

不知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触,有些产品使用后感觉挺好,对生活中一些问题的解决也方便多了。产品人员由于个人好奇心或职业需要可能会去尝试一些新的产品,但这多半是工作需要而非自身的需求。一段时间体验之后,失去了工作的意义,自然也就回归到了一个用户的角度,这时候发现自己其实根本就不会去用这个产品,如果没人提醒的话甚至都会把它忘记。如果说一个产品面向的受众不是自己的话,倒也可以理解,例如医药网站主要面向医学工作者,而自己却不是医学领域的从业者,但其实很多时候自己是属于产品面向的受众的。互联网的出现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美好,当我们越来越难寻找用户的强需的时候,去创造一些能让生活更美好的产品也是非常好的。但是只有当用户感受到产品确实非常便利时,给自己的生活确实带来了非常大的益处时,他才会感受到产品的价值。工作中产品人员总是要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用户,一个是产品设计师。作为用户我们自身也会有需求,作为产品设计师我们就是要设计出好的产品来满足用户。这个时候,产品人员就会把自己当做一个用户,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去设计产品的功能点。需求落实为产品时,需要把用户的需求细分成每个功能点,然后把各个功能点连接成自始至终的一条线达到满足用户需求的目的。也许作为产品设计师会觉得自己的产品很棒,但是作为用户,却感觉没有使用的必要,必须得承认,互联网的确带给了人们很多的益处,但是从时间上来说感受到这种益处的时间互联网产品并不如实物那样快捷,效果那么明显,而且互联网产品的益处很多都是精神上的,所以说在用户愿意为使用产品付出成本的层面上互联网产品不如实物。

挖掘用户需求要追溯到用户心理。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身边的朋友可能会因一时冲动而做一些事情。产品只会成为人们情感化表达的载体,但是情感的产生需要很重要的铺垫,这种情感的产生往往也是可遇不可求。如果用户使用一款产品只是因自己的一时兴起,瞬间的情绪感受的话,成功的概率必然很低,一来是产品所抓住的用户那种情感的产生的频次特别低,第二很多隐私心比较重的用户也不愿意在互联网上表达出来,即便有相应的情感产生也不愿寄托在互联网上。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因为人们主观因素上的顾虑和每个人的个性使然。产品对于用户情感化的需求越深,用户接受的门槛就越高。

人是不确定的动物,很多时候他们自己都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或许你会说,产品可以做精准推荐,但是精准推荐要基于两个很重要的基础第一数据量要足够大,第二你的公司要有好的技术实力。即便第二条满足了,但是要想实现第二条真的是不容易,数据的积累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数据的获取需要的成本也不会低。精准推荐是很多产品的愿景,但必须是一步一步开始。产品在无法实现精准推荐之前,用户的体验效果难免会不理想,产品还需要保证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不放弃,因为一旦放弃就意味着你失去了数据源,即精准推荐的基础。

产品的成功跟方向有关,但是产品不可因为过分花哨而忘记了用户需求。拿网址导航这款产品来说,说到底网址导航就是方便人们进入一些他们常用的网站,一键到达,省去搜索的麻烦。刚开始最简单的网址导航,就是汇聚一些流量最大的网站,慢慢的会根据用户的点击次数和访问记录等数据,将用户最常用的网站放在最明显的位置,根据各网站流量指标的因素对导航站网址的位置做更改,也会让用户自己去设置。网址导航产品最大的优势还是互联网入口的价值。我看到有的网址导航为了避开竞争,走差异化道路,将网址导航的界面做的很酷,将各类网站分的很细,还需要用户在导航站中不断的去切换页面。酷的产品确实很棒,但如果是单纯为了形式上的酷,而造成了很差的易用性,就得不偿失了。用户进网址导航,是方便进入他的目标网站,而不是来找网站的,所以不要让用户有过多的操作,延长了用户进入目标网站的路径,导航站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随着发展,产品势必会越来越复杂,但这种复杂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技术手段减少用户的操作成本,千万不要让用户在操作层面上感到复杂。有些产品的使用门槛之所以会比较高,就因为它需要用户做的东西太多,例如上传内容、填很多的表单等,当然我也并不是说产品就不应该有类似这样的功能,还是说要尽量通过一些方式降低用户的操作成本。

我们常讲用户体验的重要性,用户体验主要体现在产品的细节层面,两个产品相比,只有用户体验的差距足够大才能够体现出来,而且还跟用户的使用频率有关,使用频率越高感受用户体验就越明显。用户体验是产品之间深层次的竞争,当产品资源相差悬殊的情况下,靠着用户体验很难拉开差距,拿新闻网站来说,用户上新闻网站最主要的目的是看新闻,所以这个时候谁家新闻更权威、更新的速度更快就成了用户选择谁家的必要因素。即便用户体验再好,内容上更新不及时,有大的缺陷,也是很难赢得用户的。虽说是互联网产品,但是对某些产品来说用户体验不仅仅停留在网站的界面操作上,还体现在线下的售后服务上,最明显的代表就是电商网站了,在价格平等的情况下,用户选择京东的理由在于它快捷的送货速度。情人节,男友给女友送巧克力,即便快书包网站的体验并不好,用户依然选择快书包的原因就在于他1小时内配送速度,因为用户对巧克力的需要很急迫。所以说用户体验的比拼也是分层次的,究竟该在哪方面拼用户体验跟产品的特性和提供的服务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你的产品面向的领域已经有了领头羊或先行者,而你的产品又没有很大的创新,只能靠用户体验取胜的话。这种境遇下,一定要寻找那些用户的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产品去超越。最近经常会用到的产品就是美图看看,其实Windows系统中本身就有图片查看器了,但是美图看看之所以还这么受欢迎就是因为它优秀的用户体验,还有一些功能上的优势,例如打开的图片格式更多等,以此来赢得用户。

产品有其定位,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维度把用户划分成不同的人群,而定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界定产品的受众人群。同样的产品面对不同的人群,结果可能是不同的。也许你的产品在面向某一个人群时是失败的,但是当你把产品其中的几个小的功能点一改或者是改一下表现形势,在另一个用户群中就会大获成功。每一个用户群体都有自己特性,你如果把一款网络游戏宣传给企业家群体,成功的概率可能就会小很多,虽然他们有钱,但是他们没时间,而且可能还没兴趣,但瞄向学生群体用户量就会高很多。我们不能否认一个用户群不是自己的用户,只能说这个用户群中的目标用户占比例很少。

产品固然有其价值,但是价值的大小需要推敲,而价值的爆发点在什么时候这都需要产品自身的努力包括推广、宣传等。这要提到的一点就是产品的宣传,宣传可以理解为是产品的单向推动,希望用户能够接受产品、使用产品,用一些方式增加用户使用产品的意识,但是用户能否接受就要看他们自己了。互联网产品的成功大多都是熬出来的,这种熬的背后是对用户意识的培养和产品方向的摸索,也许产品刚出来的几年并没有多少用户,但是经过几年后培养了一批种子用户后,产品的用户数量会随之越来越多,逐渐也就有了成功的可能。用户的培养,其中参杂着人们的从众心理和彼此之间的推荐以及所获取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回报等,因此产品不同推广的方式也会不同。

上一篇:体育产业申报材料下一篇: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