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电影观后感中学生

2024-04-18

老炮儿电影观后感中学生(精选9篇)

篇1:老炮儿电影观后感中学生

《老炮儿》讲述了当年名震京城一方的顽主六爷被时代所抛弃,现在孤身一人跟他的几个老哥们固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一部亲情兄弟情交织的影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老炮儿电影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老炮儿电影观后感1

电影开篇六爷的一句“讲究”意味深长,道出了他内心的一种规矩。也为本电影奠定了一种基调。

骑自行车的小伙儿以及张一山扮演的晓波室友是当代很多青年的典型代表,就算在求人问路的时候任然这么的趾高气昂的样子。一个“你好,请问”都不用。对老一辈的不尊敬,这正是当代孩子从小在温室里长大的结果,家里的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围绕着一个宝贝儿转,对老的呼来喝去的,自己是皇帝。踏上社会了,家里养成的坏习惯带到了社会上,孤傲的要求他人围绕着他们转,对他人的不尊敬等。这不正是老一辈看不惯的一种社会现象么。六爷指桑骂槐的教育正是许多父母在家庭教育里所缺失的。

紧接着城管收摊这个事情让我映像颇深,也为本片更深层次的奠定了基调就是万事讲个“理”字。无证设摊,被没收工具在理,弄坏面包车灯赔钱,该!你打人了,我打回去,那也是理所当然的。

现在这人儿,见事儿都躲。道尽了事态的炎凉。

在商议如何救晓波的问题上,六爷始终没有选择报警。在他的道义里,晓波不仁不义,是该赔偿人家,他还是想用江湖道义来解决眼下的事情。整件事情的转折点在灯罩儿把车刮花,本来完全可以解决的事情出现了新的变化。从侧面说了世道变了,而老一辈的不能再用当年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晓波被送了回来,钱也如数拿回,事情本来应该完美的解决了。袋子里的汇款存根引发了新的问题。龚叔不由分说的就把人打了,六爷表现出了当年的气魄,一把环形锁也不怕你人多。一向愿意以江湖道义解决问题的六爷最后选择了把证据交给中纪委。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绝不屈服。这也是一种正义。

电影中段,六爷到处借钱借不到,看的时候有点心酸。一帮兄弟如今却是变了。是事态炎凉,还是大家都变了这谁也说不清,折射出社会的一种病态,诚信的缺失。就算是过命的交情,在谈论到借钱的问题上都退避三尺。是不想破坏兄弟间的情义,还是信不过多年的兄弟情义。这都有着自己的苦楚。六爷最后没有拿洋火儿的钱,足以说明他觉得兄弟情义比钱财远远重要。

影片结尾,弟兄们一起步出看守所的时候,可以看出当年他们的情景。电影通篇没有描述过他们的过往,但其中穿插的各种细节表现出当年的他们活的精彩。为最后他们一起步出看守所所感动,无论现在我们发展成什么样,兄弟还是兄弟。情比金坚莫过于此。

小飞最后想用六爷江湖的方式将信件要回来,影片的最后,六爷强顶着身体的不适,独自一人举着军刀向对岸跑去,站在他背后的兄弟眼看着背影的远去,是何等的悲伤,也是电影向表达的,举刀将不正之风砍去,无论哪个时代,道义、情义、信义是通用的。六爷倒在了湖中心,兄弟们会继续勇往直前。晓波最后还是开了聚义厅。又养了一只八哥,学会了叫爸爸。以此纪念逝去的父亲。

老炮儿电影观后感2

提笼遛鸟的老混混,当年也算是三环十三少。六爷遛完了大半生,人生正在褪去色彩,摁倒许晴白花花一堆肉,也突然硬不起来了。半瓶伏特加直接放倒红星二锅头,自行车再环保也追不上奔跑的鸵鸟。这不是他的时代了,胡同里老少爷们都还卖给六爷一点面子。六爷讲究,六爷最大的不同是,碰到事不会躲,两个字:仗义。如果我的审美没有什么大问题,今年华语片最牛的电影就是这双峰并峙的两部:《大圣归来》+《老炮儿》。

冯小刚可能不是中国最好的导演,但冯小刚绝对是中国导演里最好的演员。那得是多少年前,冯小刚拎着一块蜂窝煤要去给人出头,临到跟前窝囊地往那一蹲,《我是你爸爸》一部戏下来冯小刚在戏中不断降低着生存的尊严底线,除了跟儿子面前脾气大基本也就对生活没什么脾气了。头十几年,都说贾平凹水平高,抓住了这个社会最核心的冲突写了本书叫《浮躁》,这么些年都说中国人最缺的是信仰,这话一说就显得那么大那么空,硬是把《狼图腾》都当作图腾了,到现在,见着事还是躲,见着权还是跪。

以前冯小刚拍《一声叹息》,最不可信的不是那些关系的走向,而是徐帆和刘蓓怎么能看上张国立,如今换成比张国立长得还尴尬一点的冯小刚,你说许晴这样的怎么就死心塌地得那么可信。六爷人讲究,没邋遢过,走哪儿有股子范儿和劲,说话声不大,力道都在出口的规矩里,框得方方正正,人活着得有规矩,人活着得有原则。半部电影过去,就像冯小刚和许晴没能震颤起来一样,故事都是绷着劲来的,六爷就是那么淡定,带你遛鸟、遛弯、后海溜冰,活的是个腔调。

六爷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中国人喝了这么多年蓝瓶的,还是缺钙!六爷同样用实际行动告诉你,温柔不在每天睁眼起来的对白里,中国人嘴上说什么就没什么,没什么就爱讲什么。震颤的生活里根本就没什么道义,礼崩乐坏。嘴巴再干净,生活还是脏。你别一口一个孙子,六爷脸上就三个字:不认怂。电影院里有两种血性:青春少年样样红,他们帮你使劲;老夫聊发少年狂,你暗地帮他攥拳。热血青春荷尔蒙,凭的是冲动,真要在脸上活出个坚毅,凭的是血性。老炮儿是经过洗礼的古惑仔,刀剑入梦,铁骨柔肠。顶不住的也就一颗褪色的心脏,FadingWave不是永不消逝的电波,而是人活的那个心劲,不能丢了。

管虎好手段,眼神毒看人准,尤其是老炮儿身上那股子劲绷到了最后,然而最后理想主义的花朵还是开得有点荼蘼。《让子弹飞》里有个细节,对面正开膛破肚呢,姜武一跪:六爷,碗!《老炮儿》的六爷一点都没这豪气,淡淡一句兵来将挡水来土囤,别掰扯:一码归一码。于无声处听惊雷。喜欢李易峰,那叫冲动消费。喜欢老炮儿,那叫人格魅力。何况,冯小刚演的是李易峰他爸。

老炮儿电影观后感3

冯小刚与张涵予主演的老炮给我留下很深的爷们味,这部电影没有刀光剑影的特效,也没有靓丽动人的辣妹,确点滴之间揭露了社会无数问题,当缺钱的孩子跪求求助时给还是不给,主演六哥这么说的,你是真的,就当我积德,你若骗了我,就当我给你的;当城管追小贩收车打人,六哥是这么说的,别把人逼急了,差不多就得了;当自己儿子被绑架了,六哥是想法设法去寻子。他一个五十多岁的人,也没多少钱,但是就是仗义,在自己三天要凑十万的同时,自己还不忘施舍别人。明明可以从朋友那轻而易举的拿到钱,依旧是只在直中取,不从屈中求。而好姐们许晴,在知道他凑不齐十万的时候拿出八万,他直接说房子归你了,即诙谐又幽默,不是男子气概,也果不食言,把自己的房产证全过户给好姐们许晴,不用多说一个字,都会让许晴痛哭流泪。当看到有人跳楼,路人都会刺激,怎么还不跳啊,是不是演戏啊,又是六哥嚷嚷,对路人说:嗨嗨嗨,什么人啊,你这么不跳啊,是不是都当真人秀啊,看戏啊!六哥每次走到巷口都会给一位老者点一根烟,尊老,当最后一个镜头,一个人拉架,手握军刀,自己已经患癌,但依旧如约而赴。这部电影,给我感觉老一辈人的仗义,与新一代人的不仗义形成鲜明对比,这辈子钱多钱少不是最重要的,品德的高尚与否与金钱与学历没有太多关系,关键还在于是否有一颗善心,这片勉励我,不管以后是骗还是不骗,选择性的帮助一些人,不要以冷漠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所有人,也许一千个骗子,有一个真实的穷人需要帮助,只要我帮到了,也就算积德了,大爱无疆,我不再年轻,更应该成熟,去关爱身边的人与事,做一个热血热心的真男儿!

老炮儿电影观后感4

电影《老炮儿》能顺利放映,确实可喜可贺,说明监管卓有成效,不能容忍非无产阶级思想占领这块几经交手的重要阵地。但是,如果你具备朴素的阶级情感,具备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信念,看后也许会垂泪叹息。

《老炮儿》告诉我什么?晚7点看,近10点吃一盖饭,回屋急急学六哥窗边模样,不得法观后感600字反被奚落,说明自己连痞子都不如,也别提老流氓了,更遑论去老莫聚餐了。

老北京什么样儿不太清楚,我是说四九之前,只是通过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等略知一二。里面有地痞、无赖、恶霸,善良人居多。京腔京韵非话剧《茶馆》莫属,四合院、小胡同、前门楼子宽城墙是旧时的甜蜜回忆。父亲曾痴迷京戏,想入戏班儿学艺,因个头高且扮相儿过于一般,家中又极力反对入下九流的行当,关键是要断掉资助,最后只好作罢。但他一生对曲艺、电影、体育比赛的兴趣偏爱从未减低,即使后来患重病也不改初衷。有时候不和家人打招呼,北京的弟弟买好名角儿的票,他坐火车便去观瞧。九八年我带他去京看病,老人领我走胡同遍尝美味小吃,多个老字号的来龙去脉门儿清。值得庆幸的是当年远离了北京,不然以后的岁月只有无穷的批斗直至遣返回原籍。亲人们的遭遇就是最好的验证。

四九城现无从谈起,拆没了,只剩故宫和它前面孤零零的正阳门。据说还是周最后采纳了梁思成的建议,不然全无。其实周边都拆干净了,何苦还留一个不伦不类的孤楼,叫后人除了叹息便是恶语先人的无知愚昧和蠢。去年北京还被评为保护古建筑十大城市,梁思成陈占祥们若地下有知是否会被刺激的苏醒?

《老炮儿》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以恶制恶,但老流氓们还知道讲理,讲规矩。那我要问了什么人不讲理,不讲规矩?是谁毁了前时定下的规矩?胡同都快没了,还能有串子?住进高楼彼此不相往来,早已失去旧有的坦陈热情。看一公益广告,白岩松感慨北京城怎么怎么地,又怎么怎么地,最后来一句老北京什么也没丢。是凭手中的证据积极举报?京城南站都聚集些什么人,他们绝大部分的结局怎样?难道像影片结尾六哥高举东洋刀冲向对岸?自不量力姑且不论,身体单薄与众徒搏斗,先倒下的肯定是你自己。暴力抗争轮回的结果就是一个比一个黑。

天生具有黑色幽默的冯导,你想告诉我们什么?不会是那冲破牢笼的鸵鸟自由地奔跑在拥挤不堪的机动车道上,尽管后面有警车尾随,还有路人的流言讥笑。向着非洲大地,一往无前,奋力奔跑!

老炮儿电影观后感5

这几日,《老炮儿》又成了一个焦点话题,一些人憋着劲儿为那些曾经的强者和叛逆者叹息,表达着不甘寂寞、不愿意与时代告别的悲情。在电影里,“老炮儿”成了比大叔更有色彩、更有魅力的“大爷”,看上去是老腊肉,但比小鲜肉更有道义感,更多一抹英雄色彩。然而,影片所塑造的“老炮儿”形象,无论是讲理儿的还是死磕的,无论要面子的还是讲道义的,或者是片中时常闪现的那种麻木、呆滞、甚至扭曲的目光,都让我感受到他们即将与这个时代告别时的无奈和挣扎。

事实上,“老炮儿”这种称呼,曾经说的是在北京城里的一些混混,甚至是那些因为在街头闹事而频繁进出炮儿局的惯犯。别人说“老炮儿”是对他们惯犯身份的指认,他们自称“老炮儿”则是自嘲,甚至是一种自我标榜,表示自己在混混中也很牛逼,听上去显得非常不羁、狂放。电影所展示的“老炮儿”,又几乎集中了所有北京混混常用的道具,比如三棱刮刀、将校呢、鸟笼,还有在北海溜冰的场景,让“老炮儿”成为这个时代最浓重的、最让人难以忘怀的一个记忆符号。

但是这仍旧难掩“老炮儿”们的落寞,以及被混球“小炮儿”们嘲讽时的那种无力感。一个时代终将结束,即使你不愿意与它告别,那个新成长起来的时代并不会停下来多看你一眼,更不会怜悯你、给你半丝的温情,相反,新的时代会像一列阻挡不住的列车无情地从你身上碾过。这个时候,你连一声临死前的哀鸣都不可能发出,甚至能保留一副完整的尸体都已经是万幸了。

我在电影里看到了“老炮儿”这种旧时代的人物在和新时代交汇时的绝望、无奈、挣扎,和那副不甘死亡却必须死亡样子。当“六爷”挥着军刀在野湖的冰面上奔跑时,他身上的所谓道义、正气、不屈、勇敢,都显得那么脆弱、无力、苍白。

其实,这种题材的故事和电影作品,在中国的民间社会非常多,在香港的江湖片中尤其多。无论是《纵横四海》,还是《跛豪》,或者是《古惑仔》,一代又一代的江湖电影,讲的都是这样的主题——

老一代的大佬年岁渐长,有家眷之累,又有生计上的压力,身体也逐渐衰老,他们无法继续冲在一线喊打喊杀,于是过起了“半正常”的生活,甚至退到街角一隅,喝茶、抽烟、斗嘴、打麻将,又或者是守着自己的小女人,过着猥琐而可怜的日子。

当他们的生活慢慢安定了,和那些刀光剑影渐行渐远之后,如果突然又遇到一些冲突或打斗,特别是面对着一些更年轻的愣头小伙、街头的新生英雄,他们总是会感叹“世道变了”,年轻的一代心太狠手太辣,一点都不讲江湖道义,对老人更是不尊重,全然不顾道上的规矩,破坏了江湖秩序。

这些老江湖所谓的“江湖秩序”,实际上只对他们自己有利,因为这种秩序也是他们在早年的生活环境中自己创造的。在他们20多岁的时候,当他们挑起事端、抄起家伙和上一代死磕、玩命抢地盘、好勇斗狠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他们正在破坏着他们上一代人的秩序;而在那些上一代人的眼里,他们也是不讲道义、不守规矩的一帮混小子。

老炮儿电影观后感中学生

篇2:老炮儿电影观后感中学生

在开始描述之前,我想先表明一个标准,即一部优秀的作品,多数情况下,人物是最关键的一环,人物推着剧情走,即故事的发展走向是由人物性格及大环境共同推动的,导演或者原作者只是代笔而已,他们必须遵从剧中人物的决定来进行故事的描绘,人物决定剧情,而不是导演决定剧情。

有关这部电影我要描绘的关键有二,一是六爷人物本身,二是六爷这一代人及其所在的江湖在当代社会洪流中消失的身影。

我会觉得,电影老炮儿里的六爷,所代表的的一批人,可能是目前以男性意识盛行社会下的,最后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男性。这部电影牛逼的地方在于,你几乎无法用几个关键字或者一段文字就完整的描述六爷。剧里六爷的台词我几乎都从父辈的口中听过(别问我为什么……)这一代男性的潜意识里是“我是强者,所以我要以我的强带来维护身边的人和秩序。”(这种“我很强”的思想可能来源于两点,一是我是男人,二是我是长者。)而这种强者意识,导致了六爷故事的全部发展,决定了六爷面对事情的一切行为,譬如:因为我是强者,所以我得罩着我身边的兄弟,所以我要提灯罩出头,哪怕是扇城管的耳光,更不要说闷三儿被关了看守所,借钱我也得赎他出来;因为我是长者,所以儿子犯错担不起了我来兜着,所以小辈对我不客气哪怕对方大人物我也得教训对方,所以我说话儿子必须得听。至于大男子主义就更不必多提,他们大多时候绝对不会听从女性的合理建议和劝阻,就算是告诫年轻人不能动手打女人,其实也是一种“男人是强者不能欺负弱者”的内心表现。其实老炮儿们所具有的特点和行为,有许多,在我来看,是为了维护他们自我心中“强者”的形象,仗义疏财如是,打抱不平如是,冰湖茬架更如是。不过令我稍微遗憾一点的是,可能是为了人物的正面形象突出,老炮儿们身上的缺陷没有在片子里过多的提及,比如不够尊重女性及晚辈,比如固执己见,比如不相信科学。这些其实在影片里都有提及,不过相对那些正面的描述,可能许多观众不会有意识的去体会到这些东西。但这些组成起来,可能才是更完整的老炮儿。

相对于当代社会的思想体系,老炮儿们的形成可能来源于那个特殊时期,人们喜欢说乱世出英雄,人们也常说,乱世须强权。老炮儿们所坚守的规矩和道理,其实也就是那个时代的秩序,没有老炮儿的规矩和坚持,也就没有了社会的秩序。

片子里最震撼人心的一幕,六爷拔刀,在冰湖上冲向对手,却倒在了中途。那个充满裂纹的冰湖一下让我脑海里出现了三个场景。(至于说老炮儿冲锋倒下,寓意很明显了,六爷所代表的一代人的意识形态在冲往新的时代的时候,必将被新的时代所碾压淘汰)这三个场景分别是:其一,三国演义常山赵子龙,年轻时当阳长坂七进七出,年近七旬北伐单挑韩家五虎,可结果不是战死沙场,战场上没有他的对手,所以最终落得老死家中;其二,中国人有守墓人一词,其实六爷何尝不是一个守墓人,守着墓中的历史瑰宝,也守着那些活人陪葬的历史糟粕;至于最后一个场景,则是想起二战时候,波兰最优秀的骑兵团高举着马刀冲向了德国人的坦克。

好的影片总有些地方是想通的,因为他们都着眼在人的身上,徐浩峰在《师父》里说,“高手的生死,一技的兴衰”。放到《老炮儿》里,那就是“六爷的生死,一代人的一口气”。

去电影院里大银幕前感受一下老炮儿们那含着血和眼的一口气,去感受一下这口气的摧毁与传承。可能你也会想和我一样,给六爷点上一支烟。

篇3:老炮儿电影观后感中学生

《老炮儿》是一部由管虎执导, 冯小刚主演的电影, 于2015年年末上映。影片讲述一个曾经风光四九城的老炮儿六爷, 难以适应社会巨变, 蛰伏于胡同深处, 过着遛鸟、管闲事、发牢骚的无聊日子, 卷入自己儿子纠纷的故事, 为摆平儿子与“三环十二少”的纠纷, 老炮儿重新出山[1]。该片已被选为2015年威尼斯电影节闭幕电影。2015年11月20日, 第52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三大奖提前颁发, 《老炮儿》获得伯爵年度优秀奖, 冯小刚也凭借此片获得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电影上映后, 广受好评的同时也引起一些争议, 因为该片中充斥了许多粗口[2]。本文意在通过对影片的主人公“六爷”使用的有意不礼貌话语进行分析, 从语用学的角度阐释, 其不礼貌话语产生的语用含义, 同时探讨分析有意不礼貌话语的选择对其个人形象塑造产生的影响, 透过主人公的有意不礼貌话语, 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 不礼貌的定义与分类

礼貌的沟通方式一直是为人们所提倡的, 自从Brown和Levinson[3]对礼貌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之后Leech[4]对礼貌原则作出探索之后, 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礼貌现象, 但相对于不礼貌的研究尚少。Culpeper (1996) 在Brown和Levinson (1987) 的基础上, 对“不礼貌”进行重新定义, 认为旨在引起社会负面影响并造成社会不和谐的话语或行为即为不礼貌[5]。Bousfiled (2008) 在Culpeper (1996) 提出的9种不礼貌言语实现方式基础上, 又提出批评、阻碍、迫使角色转变、质疑同样为重要的策略, 认为不礼貌是“交际者故意实施的威胁面子行为”[6]。

针对不礼貌的定义和分类, 国内学者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国内学者张大毛 (2009) 将不礼貌言语分类进行了梳理, 张大毛的研究基于礼貌原则和前人对不礼貌现象研究的基础上, 对语言中的不礼貌言语定义和系统进行分类, 为进一步对不礼貌言语的语用研究奠定了基础[7]。另外, 从语言使用所产生的效果角度, 王传奔 (2010) 将不礼貌分成表面不礼貌言语行为和实质不礼貌言语行为;根据语言使用者不同的意识程度, 他又细化地区分有意识的不礼貌言语行为和无意识的礼貌行为[8]。

本文从交际者的角度出发将不礼貌看作一项交际策略, 它是交际者为了实现交际意图而采用未经语用调整 (如缓和) 的、威胁对方面子的话语, 它可以是质疑、驳斥、批评、詈骂、警告等言语事件中的某一语句或言语行为, 语言手段主要体现为反问语、直接否定语、负面评价语、祈使句等[3]。

本文根据语言使用者的意识程度出发, 对电影《老炮儿》中主人公六爷 (张学军) 的不礼貌言语进行探究。依据对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对不礼貌言语进行分类, 不礼貌可分为有意的和无意的不礼貌[9]。无意不礼貌是由于说话者的疏忽或无知而没有做到应有的礼貌, 即不成功的礼貌;或是说话者本身没有不礼貌的意图, 却被听话者误认为有[10]。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有意不礼貌言语, 它是交际者为实现交际意图而采取的一项交际策略, 采用Culpeper的不礼貌策略, 对电影《老炮儿》中有意不礼貌言语进行分析。

3 有意不礼貌的实现方式

结合电影《老炮儿》中台词, 根据说话者的用意, 以六爷张学军为说话者以及不礼貌发起者的角度, 作者从言语行为层面总结出以下五种有意不礼貌的实现方式。

3.1 质疑

质疑主要由反问句实现。说话者以强势语气质问对方, 向对方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质疑对方的地位、立场、信念、假定的权利、义务等等[5]。表面是要对方作出解释或进行回应, 实际则指出其观点或行为的不恰当性, 将对方置于无力辩解或尴尬的地位, 由此伤害后者的面子需求。

1) 年轻人:问一下新街口怎么走?

张学军:你跟我说话呐?

年轻人:你看这里也没别人了啊。 (讥笑)

张学军:出门前, 家里大人没教你怎么叫人呐?

年轻人:大爷对不起啦, 我怕我走不出去啦。

年轻人在向张学军问路时, 没有使用称呼语, 而直接发问, 导致直接不礼貌行为的产生, 使听话人张学军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 威胁了听话人的面子需求。张学军作为一个老派的顽主, 他一直认可的是规矩, 路人问张学军路的时候, 没有加任何称谓, 于张学军看来这是一种非常没有规矩的行为。他心中有所不满, 所以用反问句“你跟我说话呐”质疑说话人的提问对象。张学军的回答暗指路人没有指定询问对象, 所以他要再确认一下, 但实际上, 张学军是故意问这话的。通过这句话来表明一方面, 我是没有必要和义务来回答的, 另一方面则使用了间接不礼貌的策略[5], 即用“答非所问”的方式回应了路人的提问。张学军用反问的语气问说话没有礼貌的路人“家里大人没教你怎么叫人呐?”, 张学军使用了直接不礼貌行为, 批评年轻人的行为无教养, 直接攻击了听话人即问路年轻人的面子, 伤害了听话人的面子需求。

3.2 威胁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威胁”的解释是“用威力逼迫桐吓使人屈服”[11]。言辞威胁是引发人际冲突常见的实现方式, 在多数情况下说话人可借助类似话语试图阻止听话人的某一行为, 或迫使其做某事[5]。说话人表达了将采取某些敌对行为的意向, 比如让听话者遭受某种痛苦或损害, 或者承担不利后果等, 试图以此对听话人施加影响。

2) 小偷:我要是不还, 你能咋?

张学军:不听话是吧?你试试, 你出得了这条胡同吗?

张学军要求小偷把钱包里面的证件还给失主, 小偷用质疑的语气表示“我就不还了, 你能拿我怎么样。”见小偷这样挑衅, 张学军则表示“不还?不还你就出不了这条胡同。”张学军的话并不是说这个胡同是死胡同, 实际上是表示, 你要是不按我说的做, 我现在就叫我的兄弟出来打你。张学军是这个地片的顽主, 在这条胡同里, 小偷不按这个地片的规矩的话, 张学军一定会好好教训他的。在这个片段中, 很明显, 张学军相比小偷, 张学军是权势的一方, 他发起威胁, 提出的条件是使听话人即小偷的权利和利益遭受严重损害。

3.3 詈骂

在言语不礼貌中, 就对听话人的冒犯程度而言, 詈骂语宵当其冲。詈骂语是指语言中逐渐规约化的、侮辱性、粗野或恶意的话语。语言学研究向来视詈骂语为禁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可能将詈骂作为感情宣泄的手段, 以此表达愤怒、憎恨、嫉妒、恐惧之情[12]。

3) (群众围观意欲跳楼者)

看客甲:一咬牙一闭眼, 你跳啊!

看客乙:跳下来就舒坦了!

张学军:看热闹的不怕事儿大是吧, 当真人秀跟这儿看呢是吧, 都盼着他跳下来?什么人啊?!跳下来砸死你 (这个) 王八蛋!

众人围观一个想要跳楼的人, 警方在紧急施救, 可是围观的众人却幸灾乐祸地看热闹, 巴不得亲眼目睹这场跳楼事件的发生。张学军是一个非常有正义感的人, 看到这样的情形, 他痛骂幸灾乐祸的看客, 并用“王八蛋”来称呼两个看客。“王八蛋”这个词是规约化了的侮辱性词语, 人是万物灵长, 说话人将听话人贬低为动物, 毫无疑问是对被骂者的轻蔑。以物骂人, 视人为物, 显然侮辱了被骂者人格。

3.4 驳斥

驳斥是指通过直接否定对方所陈述命题进行反驳, 即如果A说出命题P, B则说¬P;还存在对原有否定性命题进行肯定的情况, 即如果A说出命题¬P, B则说P[13]。另外, 很多情况下它还体现为对对方交际用意的对抗[14]。

4) 张学军:这世界要是人人都没规矩, 成什么了?

张晓波:您有规矩的是什么世界呀?除了打架斗殴, 您还会什么呀?

张学军:打架斗殴也是江湖, 都讲礼。

张晓波:一群地痞流氓, 江什么湖啊?

张学军与儿子张晓波的对话中, 张学军提出“要讲规矩” (P) , 儿子张晓波反问“什么规矩?”, 暗指那不是规矩 (¬P) 。同时提出新命题即张学军只会“打架斗殴”而这并不是规矩 (¬P) 。张学军反驳“打架斗殴也讲礼”即“打架斗殴也有规矩, 也是一种规矩” (P) 。对话表达了父子二人的针锋相对, 张学军极力维护自己的面子, 张晓波直言不讳, 表现了父子二人对于“规矩”二字理解的对立冲突。

3.5 批评或责备

批评是指说话者对听话者的缺点、错误、不当言语行为等做出评价, 提出意见, 并常常伴随有对其人格的攻击[15]。说话者用负面评价语或反问直接指出对方观点或行为的不当之处, 往往其中暗含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不满情绪, 同时也可能包含讥讽、批评、责备、侮辱的语用用意。负面评价语主要是通过否定性话语表达说话者对对方言行的行为本身, 或对该行为涉及的内容、观点、性质等进行的负面性评价, 说话人通过这样的言语实现方式攻击了听话人的正面面子, 表达其不满情绪, 从而形成不礼貌。

5) 张晓波:就算我道歉了啊 (提起酒杯) , 以后咱们俩互相理解。

张学军:杯子低点儿, 没大没小。

影片中一直自尊心很强的张晓波用向父亲张学军敬酒的方式道歉, 作为父亲的张学军也不计较, 默许了儿子的道歉, 也同意喝了儿子敬的酒。因为在中国的传统礼仪中, 小辈向长辈敬酒, 小辈的杯子要低于长辈才可以, 不然显得不礼貌。但看到儿子提酒的酒杯高于自己时, 作为一直都很讲究“规矩”的老辈人忍不住教育起儿子, 教育他“杯子低点儿”, 批评他敬酒的杯子高于自己, 不尊重长辈, 没大没小。

6) 张学军:互相理解, 我还是理解不了, 你说你们这帮孩子成天都想什么呢?除了图钱, 图女人, 还图什么?

张晓波:图个乐呗。高兴就好。

张学军问儿子张晓波他们这代年轻人每天都想什么, 暗指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务正业, 实则是批评责备的语气。张学军自己后面又补充“除了图钱, 图女人, 还图什么?”, 作为老辈的张学军直言不讳的贬损、蔑视包括听话人张晓波在内的一代人没有责任感, 只知道钱和女人, 对现在的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观念表示强烈的不满。张晓波的漫不经心的回答, 表示现在的年轻人也没什么图的, 就为自己高兴。

4 有意不礼貌言语的使用对主人公形象刻画的作用

4.1 凸显权势身份

权势身份的建构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建构强势身份;一种是建构弱势身份[16]。在不礼貌的语境下, 说话人有意使用不礼貌言语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的强势。“老炮儿”张学军则更是习惯用不礼貌言语来表示自己的地位。比如在影片开头, 小偷不听张学军劝告拒绝把身份证还给施主时, 发生的3.2中的例子2) 。张学军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暗含了威胁的不礼貌言语, 也通过这句话表现张学军就是六爷, 是这个胡同的老炮儿, 这个胡同归他照看。张学军的回答强调了他的权威性和领导地位, 明确了上下级的关系, 即在这件事儿上, 小偷必须按照张学军的要求完成, 体现了交际互动中强势身份的建构。

4.2 刻画侠客的人物性格

篇4:电影《老炮儿》的叙事艺术解读

关键词:情节点 电影叙事 叙事时间 叙事空间

北京题材的电影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特殊的标识,从《茶馆》到《阳光灿烂的日子》再到《老炮儿》,时代在更迭,人物在成长,故事在发展,导演的视角在丰富,唯一不变的便是影片中浓浓的北京情怀。管虎导演的《老炮儿》正是以这种不变的北京情怀投射出在时代的变革中对于北京、对于北京人的一种思考。

一、影片结构

“一部电影从叙事的角度讲,首先,它是由许多情节点组成的。然后,数个情节点组成一个情节段落。最后,数个情节段落组成一部完整的电影。”[1]也就是说,一部电影的起承转合是由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所串联起来的,从根本上是由无数具有相关联性质的“情节点”构成的。而在这些情节点中,有三个情节点最应该引起关注,即“情节点Ⅰ”“情节点Ⅱ”“情节点Ⅲ”。这三个情节点分别是电影叙事的开头、高潮与结尾的标志。更为详细地对其进行阐释:情节点Ⅰ表明了故事中的社会环境、叙事时间以及人物关系基本交代清楚、故事的基本矛盾基本确定并奠定了电影的语言风格与叙事风格。与此同时,足以紧密地引起影片故事的发展。情节点Ⅱ是一部电影中仅次于情节点Ⅲ的存在,它的出现表明了人物的性格、成长,已经有了明显的成长轨迹,故事的基本矛盾已经按照艺术的发展规律逐步推向高潮。情节点Ⅲ对一部影片至关重要,它是决定影片艺术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它的出现则表明电影叙事高潮的出现,影片由此走向结束。至此,电影开头所营造的一系列问题得以解决,人物性格的塑造得以完成,主题在此得以升华。

《老炮儿》全长137分钟,它的故事结构游走于常规结构与非常规结构之间。在传统的戏剧式结构之间融入了生活流式结构的某些特点,使得影片在保持传统戏剧张力的同时更多地融入生活,彰显生活的魅力。

胡同、鸟笼以及具有北京味道的北京方言,告诉观众,这是一个发生在北京的故事,一个关于老北京人的故事。教训小偷、教训问路人、掌掴城管以及借钱保释闷三儿,告诉观众这是一个仗义局气、讲规矩、以理服人的老北京人。一系列具有生活气息的零散但相对完整的情节,构建出以六爷为核心的人物关系——六爷与晓波之间的父子线、六爷与话匣子的情人线以及六爷与闷三儿等人的兄弟线。在构建这些初具叙事形态的线索的同时,故事中基本的感情矛盾已经初步奠定,即六爷与晓波之间的感情较量。至此,影片叙事中的情节点Ⅰ“晓波被绑”出现,在结束影片的开始部分的同时,把影片的叙事引入“六爷救子”的发展情节之中。

影片的发展部分其实是由两条线索构成的,六爷与晓波的情感线、六爷与小飞的动作线。这两条线一条作为影片的外在框架,即两个世界、两种江湖、两种秩序的对撞;一条则是影片的情感线也是在剧本创作中具有典型性与戏剧性的线索,即传统父子关系的一种对抗。这两条线索相互作用,合情合理地统摄在一个主题之下,共同构成影片的发展部分。父子之间的关系由对抗到松动再到“杯酒释前嫌”,两种江湖的对撞由针尖对麦芒到惺惺相惜再到道义的传承。在两条线索的交汇中,六爷的形象得以丰富。好面子、对身边的人脉很清楚,北京老炮儿身上所具有的特征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晓波对父亲的感情也从最初的略带恨意到与父逃离医院,共戴一副耳机共听一首歌再到共葬鹦鹉;而以小飞为首的新时期的混混,从目中无人到真心佩服。影片中的主要矛盾从父子之间的感情较量扩充至时代更迭中新旧秩序的对抗。当动作线与感情线交汇融合时,影片叙事中的情节点Ⅱ“晓波被打昏迷,小飞被禁足”出现,结束了影片的发展部分。而这也就意味着,六爷与晓波之间的感情线得以圆满地结束,父子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

要注意的是,影片叙事中的情节点Ⅲ并不同于情节点Ⅰ与情节点Ⅱ的情节性,而是“完全依赖电影的视听语言才能够实现的”“电影化”[2]。在电影的最后有这样一个长镜头,六爷拿着军大刀,穿着军大衣,向对面的湖上走着跑着。这个长镜头所表现的是六爷骨子里所具有的专属于老炮儿的尊严,这里不再有新旧江湖的对抗,而是对旧时代逝去的一种悲壮感。正是这个长镜头,完成了六爷的形象塑造以及影片主题的升华。正是这种电影化的情节点的存在,才使得影片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如此悲壮的艺术效果。

二、电影叙事学

“由于电影遇到了叙事问题,它才通过后来的各种探索形成一套独特的表意体系。”[3]对于电影的划分,麦茨给出了相应的界定,他将电影分为非叙事体电影与叙事体电影。目前理论界对于电影叙事学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叙事体电影为研究对象。笔者之所以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对《老炮儿》进行解读,很大程度上也源于此。

(一)电影的叙事时间

电影的叙事时间本身就是比文学的叙事时间更为复杂的存在,后工业时代电影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影的时间叙事较其诞生初期更为复杂。一般来说,电影的时间分为三种形态:影片的物理时间即观看一部影片所需要的客观时间、影片的主观时间即观众观看一部影片所需要的心理时间以及影片的文本时间即电影所叙述的故事所承载的时间。在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等影片中电影的物理时间基本上与其文本时间相等。随着电影剪辑技术的不断发展、蒙太奇理念的不断深入,电影技术与电影叙事的不断融合,使得电影史上出现了诸如《公民凯恩》《美国往事》《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影片。在这些影片中,影片的物理时间与影片的文本时间呈现出极其大的差异性。如在将近4个小时时长的《美国往事》中,导演赛尔乔·莱翁内为我们呈现出的是面条等主人公从少年时期到老年时期几十年的人生经历。这也就表明“电影叙事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压缩了自然时间”[4]即前文所说的物理时间。除此之外,由于电影的剪辑技术以及“格式塔”的存在使得电影的叙事时间呈现出重组的状态与趋势。这种重组是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序列而言的。以《美国往事》为例,影片中的少年时空、青年时空、老年时空是相互交错的,是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时间的。因为电影《老炮儿》中不存在电影叙事时间的重组,这里将不再赘述。

《老炮儿》的文本时间是一种模糊化的时间,我们无法从影片中得知这是一个具体发生在哪个时间点的故事,也无法得知这个故事结束的具体时间,我们只能从影片中的画面得知这是一个发生在新世纪的故事。对于影片中的时间处理,导演所依据的是影片在时间维度上的节奏。这种节奏外化为影片的物理时间。在137分钟的时间内,要将与两条线索有关的情节串联起来就必须要有所取舍。影片将叙事的重心放在六爷与小飞的动作线上,由“六爷救子”引出这一动作线,进而六爷与晓波的感情线服务于六爷与小飞的动作线。也就是说,导演在影片中着重表现的是新旧时代下两种秩序、两种江湖的对撞。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的最后长镜头堪称是影片中的精华。在这个镜头中,导演采用的是延长时间的处理方式。而这种方式使得观众的心理时间与六爷的行动高度契合,从而实现了情感由屏幕内延伸至屏幕外,并由此激发观众对于六爷所生活的时代的一种情感共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导演对于影片的时间处理上融入了其对于北京情怀的理解,对于老北京人的一种尊重,对于老北京道义的一种推崇,以一种近乎粗暴直观的方式展现出影片特有的北京味道。

(二)电影的叙事空间

在叙事学的研究上,空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部分的叙事形式具有一个接纳产生行动的空间环境。”[5]在电影叙事的研究上亦是如此。这是因为电影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性艺术,画面作为电影的基本单位本身就是一种空间能指。然而,对于什么是电影的叙事空间以及电影叙事空间对于电影叙事的作用,学术界暂且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能被广泛接受与认可的认识。随着学者们将心理学、现象美学、接受美学等诸多领域内的思想内涵融入到电影的叙事空间中,使得空间在电影叙事中逐渐脱离其物理空间的界定——空间与环境的等同,成为电影叙事中的环节之一,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笔者认为电影的叙事空间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从空间的物理意义上说,电影的空间是电影中的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电影的空间是影片故事主人公以及观影人群的心理空间;从接受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而言,电影的时空是观众根据影片所想象出来的空间。这几种时空的相互关联构成了导演、演员、观众之间更为复杂的空间的存在。这里,我们主要从电影的物理空间以及故事主人公的心理空间对电影《老炮儿》中的叙事空间进行解读。

尽管导演已经淡化影片中老北京地域风格,避免其陷入京腔京韵自多情的状况之中。但是,影片所呈现出来的还是具有某些北京特色,毕竟它是发生在北京这个城市空间中的故事。[6]不同于《茶馆》中的世纪之交,也不同于《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特殊年代,《老炮儿》更多的反映的是时代的更迭中新时期所具有的焦虑与浮躁。影片中的空间不单纯是电影人物的活动空间,更多的是赋予其塑造人物的叙事性意义。在北京这个充满焦虑与浮躁的空间里,人物的行为动作都有了合理性的解读。比如,小偷将被偷者的身份证扔掉,问路人的不礼貌以及晓波朋友的不仗义。而这一系列行为又反过来作用于影片中的主要人物的塑造。更为巧妙的是,这些行为搭建起了六爷的心理空间。这种心理空间实际上是日常生活空间在心理学意义上的投射,反观出老一辈北京人对现代化与信息化进程中的“异化”景观的无可奈何。从时代的角度而言,城市空间的变化是无可厚非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活在时代中的人应该跟着时代前进,但是请保留住人与人之间的最原始的最纯真的真善美。这或许是《老炮儿》在空间叙事中所传达出来的北京情怀。

三、结语

在商业电影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无法否认过分的商业化渲染对于电影艺术的戕害。当电影与叙事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便意味着电影不再是单纯的影像。《老炮儿》的高票房与好口碑恰恰说明,回归电影本身才能实现艺术性与商业化的共存。

注释:

[1][2]苏牧:《荣誉》(普及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0页,第312页。

[3]麦茨著,崔君衍译,[法]克里斯蒂安:《电影符号学的若干问题》,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页。

[4]温彩云:《新时期中国电影叙事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5]刘云舟译,[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著:《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04页。

[6]管虎,赵斌:《一部电影的诞生——管虎<老炮儿>创作访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年,第06期,第34-40页。

参考文献:

[1]管虎,赵斌.一部电影的诞生——管虎《老炮儿》创作访谈[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06):34-40.

[2]温彩云.新时期中国电影叙事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3]刘云舟译,[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著.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崔君衍译,[法]克里斯蒂安·麦茨著.电影符号学的若干问题[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5]苏牧.荣誉(普及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篇5:电影老炮儿观后感

姜文曾盛赞小刚会演戏,说他不当演员,真是中国演员界一大损失。我觉得冯小刚个人与昆汀倒有几分相似,看起来都痞里痞气,多数作品却充满才气,有嚼劲儿;还尽喜欢在自己电影里客串,一天有事儿没事儿瞎BB。

管虎当然没有这癖好,他顶多在电影里安插个乞讨者,然后说乞讨者来自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其实是自己祖籍。搞得像模像样。他曾在电视圈混了几年,始终放不下早先学的电影,又开始拍了。《斗牛》、《杀生》、《厨子戏子痞子》,无一不是霸气侧漏,叙事缜密,画面特立独行,无论要表达什么主题,总会在循序渐进中推演出一套思想。

所以管虎要讲这样一个充满时代感的故事,冯小刚要演这一个充满历史感的角色。也许没有比这更配的搭配。

有同事说结尾欠缺点高潮,有同事整体上给七分。从来都是有人叫好,有人则不。在我看来,《老炮儿》并没有透露出管虎的十足才气,小刚的表演也不尽然完美,但直到最后一刻,让人惊艳。

这股惊艳挥之不去,只要我一想起结尾,一想起起承转合後的那一幕斗争,就憋着一口气,想多看几遍,再去二刷,舒缓舒缓。

我知道北京一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者还有些文化,但一定有过自己的辉煌。他们在文化名城下熏陶出的不是文化人气氛,而是介于这之间的,不守旧又不立新,只顾着自以为的一股豪气。说是揷架,又不是打架那么简单。六爷就是这样一个人。

没事儿提笼遛鸟儿,也不刻意打抱不平,如同他不会刻意去寻找自己半年不回家的儿子,看到小偷偷东西厉声责骂几句,帮卖煎饼果子的老熟人给城管说几句话,凡事儿都会点个道儿,霸气犹存,却又显得不温不火。

他与闷三儿等几个人,身上留着年轻的遗留的“江湖风骨”,遇到事儿不会躲。他也常常感叹现在的年轻人,打架没轻没重,不小心就插死几个人。

“老炮儿”有老炮儿的规矩,“小炮儿”也有。现在敢玩的年轻人要么是富二代,要么是官二代。人家早就不管你那套规矩了。偏偏吴亦凡饰演的小飞,又是个爱读武侠的阔少,不可一世,却被六爷的“江湖侠气”,有嘛说嘛的公平给震撼到,磕来碰去事件早已升级,却还是相约颐和园揷架,干净利落。

中间故事很平,在管虎的调教下却生出许多生气,老子与小子的纠葛,时有时无展现出的老炮儿过去,六爷与小飞对峙,很多时候就是磨磨嘴皮子,没有动手分毫,却话听有味儿,气势情感爆棚。甚至,在都市中看到了一股武侠的气息!本来就该有的地铁十号线,怎么看起来那么违和!

这也说明了每个人心中自有一堆火焰,你知道地铁上的六爷是主角,你会记得他。当六爷淹没在了人群的洪流里,你才惊觉:这世界没什么不同。

当六爷犯病时,他就成为了普通人。再也无法对旁人指指点点。当儿子责骂他,当初是多么地不负责任时,他边喝酒边默默流泪,说:我给你磕头行吗!

就算坚信着“长幼有序,儿子不能打老子”的信条,情绪也在最后一刻崩盘。

六爷背起那把武士刀,忍着病痛,独自去揷架。他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死去,是在路上就病死,还是揷架时扛不住离开。

他就像平常那样,把头发剃光,走出门,在巷子口,给常年坐在那儿的老爷子照旧点上烟。大雾(霾?)弥漫,一个宛若永恒的特写,他的脸上不带任何悲喜。

篇6:老炮儿电影高中观后感

六爷和相好话匣子的暧昧关系,还是和儿子晓波的僵持与缓和,以及和曾经的生死兄弟们的隔阂和亲近,都是影片向观众传达六爷这个角色陷入在人生的困局中,腰板不再挺直,劲儿也逐渐示弱,没有厚实身家,更无和睦的家庭。作为社会底层的一个老炮儿,他如何应对一切变故,显得尤为得有戏。

影片让人看了沉重,一个什么都不是的老头,如何拯救自己的儿子,变得敏感和局促。小时代的社会人人为己,金钱变得比什么都重要,六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证明,这个时髦的价值观根本就不是回事。当我们看到曾经共患难的兄弟重新聚在一起为六爷挺身而出,影片终究还是升华了主旨,情义二字并不是金钱才能衡量。

影片比较巧妙的戏剧设置有着很强的代入感,六爷这样的角色几乎在任何一地方都有代言人,曾经年少轻狂,没能履行好作为男人的责任和义务,但他们并不是无药可救,亲情、爱情和友情,依然是他们的索求。

心理思忖,如果自己像六爷一样遭遇各种变故,能否坚持挺直腰板,还是接受各种妥协,丢掉曾经的正骨,在无可奈何中没了底气,丢掉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子的那股子敢为和耿直。像六爷这种人的确稀少,但他不暴戾,还颇具古惑仔们的侠肝义胆。这个现实的社会,拜金主义横行,物质是幸福的第一要素,一无所有的人,拿什么来拯救自己的幸福,拿什么来赢得尊重和关爱?

六爷的人生际遇,其实也是一本教科书,他告诉那些像小飞的官二代还是富二代们,人的一生有顺也有背的时候,顺的时候莫癫狂,背的时候也莫丢范儿,就像六爷,北京男人的精气神还得有,并且要发扬光大。

影片真正有意义的还是披露了那些位高权重者们的嚣张和跋扈,这片多少又有点现实批判主义的风格,和老炮儿死磕,显然是他们找错了对象。两种不同群体的对垒,尽管影片最终没有表现出输赢,但一切显然已经说明了问题。“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这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六爷吆喝奔跑鸵鸟那些话儿,这同样表明六爷心中对自由的向往之心不泯。

篇7:老炮儿电影高中观后感

1、这次讲的重点是道理,而不是故事

冯小刚饰演的老六,是个老炮儿。按照片中许晴 饰演的果儿所述,“当年一把军刀力扛十数人”,是“真牛逼”而非“吹牛逼”。可这不21世纪都过了20__年了嘛,老炮儿遇到了新问题,儿子跟官二代闹纠纷,老六决定重新出山,按照当年的规矩解决问题。

剧情细节略过不提,总之是整天只知逗鸟、蹓弯儿、扯闲篇、管闲事的老炮儿蓦然发现,自己当年纵横市井的那一套不灵验了。面对官二代,老六发现“我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了。

《老炮儿》的剧设框架,基本上就是这么个对立关系。大伙儿都读过很多关于官二代的社会新闻,打心眼里儿明白,这种抗争在现实生活里是基本不存在、且毫无胜算的。所以剧情上的戏剧性还是略高于现实。

这些前提条件就给《老炮儿》定下了一个基本基调。这就不是一个靠故事取胜的片子,《老炮儿》这次用故事做壳,只想跟大家叨唠叨唠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

所以呢,奔着看故事来的朋友们,出门左拐吧。

2、不是老北京的执念,是老一辈的精气神

《老炮儿》的故事背景植根于北京,从老六满嘴方言用词里,就能感觉到明显的地域性。但这样去限定《老炮儿》,就有点儿狭隘了。

片中有个很重要的细节台词,老六在1994年犯事儿蹲过牢,出来后一直生活清贫,就靠一套房子养老,这句一晃而过的台词,透露了一个实用信息,老六就是在改革开放时期被淘汰的那拨人。

这显然是大家、尤其是80一代深刻体会到的社会变故。九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对当下的社会现状影响深刻。一来是建国以来首波离婚潮,80一代单亲和再婚家庭比例奇高;二来是诞生了首批富二代;第三,则是父辈和年轻一代精神文化的分野。而这三点,在片中都得到了体现。

《老炮儿》对老六的设定,固然有地域限制在里头,但老六本身的个人遭遇,还是放在全中国范围内而皆准的标杆。所以在戏剧性的撕扯上,老六不是一个人,吴亦凡饰演的富二代也不是一个人,这相当于两代人的交锋。而且这种交锋不分富贵和贫贱,老六和李易峰 饰演的儿子之间的矛盾,也源于代际沟通的障碍。

片子不厌其烦地交代了两代人交流时的种种隔阂。比如小辈敬长辈酒时酒杯要低于对方,再比如问路、求助等一系列请求,都该使用敬语等。这种“我教教你们年轻人怎么做人”的思想,贯穿影片始终。

这一点特别酷似《一步之遥》里,姜文 代表的“Old Money”和文章 代表的“New Money”的正面交锋。

3、针砭时弊同时,只秀了没有“癌”的“直男精神”

近几年,貌似对国内男导演拍片“直男癌”倾向的苛责比较多,韩寒 、宁浩纷纷趟枪过。但在《老炮儿》里,管虎和冯小刚这样的超级直男组合,反而收的恰到好处,没给人留下话柄。

鉴于之前说过的、剧情性相对弱化的整体选择,《老炮儿》在情绪宣泄上相对还比较保守。没有那种热血贲张的燃情戏,所有男人戏,都是基于剧情需要来处理。

但管虎又怎么可能只做一个小品!《老炮儿》关于社会时弊的针砭并没有一丝耽搁。这其中,有对年轻一代“恨铁不成钢”的惋惜,也有对社会大众日益冷漠的公德心的调侃,总之,不一而足。

在高级的层面里,片子宣泄的情绪也都是我等常人所能理解和感慨的。比如最基本的“兄弟情”,或者“赤脚不怕穿鞋”式的对权威的原始反抗。

篇8:老炮儿电影观后感中学生

关键词:现实主义电影市场,经济票房,老炮儿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电影院,感受电影艺术带来的精神享受,这也拉动了我国电影票房的逐年攀升。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电影票房数据显示,2015年为440.69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全年城市影院观众人次达到12.6亿,比2014年增长51.08%。近几年,单部影片票房过亿的不在少数,有的甚至达到十几亿、二十几亿,但在这些影片中,多是一些魔幻电影、古装电影、怀旧电影,或是一些娱乐性的现实题材电影,真正反映当今社会普通百姓真实情感、体现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电影,票房大都不尽如人意,这严重影响了现实主义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下,电影既能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又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提高影片票房,《老炮儿》等既有较好口碑又有较高票房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模式,为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启示。

1 国内现实主义电影的现状

所谓现实主义电影,“是以展现现实社会生活为标志,批判社会不良现象,具体拍摄手法为采用自然光,运用简单电影语言,还原最本真的世界。”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先生曾经在《现实主义要深化》一文中说,“电影现实主义的有无,将最终决定电影是否能够成为‘最重要的艺术’”。电影在120多年的发展中,能够成为“最重要的艺术”,留给人们深刻印象的,不是靠娱乐观众,而是靠电影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对人性的关照和对情感的关怀,通过对现实社会中人们生存状况的真实反映,弘扬真善,鞭挞丑恶,激发观众的情感,引发观众的思考,使观众通过影片获得生活的启示。当下,现实题材是电影创作题材的主流,但一些现实题材的电影,或以时尚、奢华、享乐,为观众包装一个现实童话,或以夸张人们生活中挫折、尴尬,为观众编造一个无聊的笑话,这些都为观众营造了一个虚无的、不真实的现实社会,和电影的现实主义精神背道而驰,但是,这些电影往往有较高的票房,而那些真实反映社会、关注情感、关注普通人生活、直击人性,真正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优秀影片,多数票房惨淡。如贾樟柯导演的影片《三峡好人》,关注三峡大变迁背景下底层移民的生活状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史实价值,获得2006年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电影金狮奖,但国内票房仅为30万,同年上映的商业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票房却为2.91亿。王小帅导演的表现拯救家庭亲情的影片《左右》,直击真实生活,挑战道德伦理底线,催人泪下,感人至深,获2008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国内票房仅为60万,同年上映的喜剧电影《非诚勿扰》,票房为3.25亿。《我们俩》《团圆》《钢的琴》《人山人海》《神探亨特张》《日照重庆》《推拿》《一个勺子》《山河故人》等一系列现实主义优秀影片,都以惨淡的票房收场。

低票房的现状,说明现实主义电影缺少观众的共鸣,这和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宗旨是相悖的。在市场经济社会中,长此以往,没有资金愿意投资现实主义电影,对现实主义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如果中国电影市场只剩下娱乐观众的影片,电影的功能只剩下娱乐功能,那将使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悲剧性后果。

2《老炮儿》的成功之道

电影《老炮儿》无疑是一部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影片,它关注的是胡同里的底层北京人的生活,他们生活艰难,社会地位低下,这样一个弱势群体,在经济高度发达、物欲横流、人情淡漠的社会中,相互信任,相互温暖,相互扶持,坚守着规矩、诚信和道义。在大片、神片扎堆的2015年,《老炮儿》以9.02亿票房排名第11位,并且获得观众一致好评,在豆瓣网上,观众评价达8.2分,真正做到了既叫好又叫座。《老炮儿》的成功,表明观众并不排斥现实主义电影,只是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作为电影观众主体的年轻人,生活压力较大,他们花钱买票看电影,是为了减缓压力,寻找休闲和放松,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下欣赏电影艺术。

《老炮儿》的导演管虎是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中的一员。真实反映生活、直击社会弊病、关注弱势群体,是第六代导演创作的标签,他们是最具现实主义精神的导演群体。但是,第六代导演早期的作品为了突出影片的真实性和社会责任感,他们排斥戏剧化冲突的情节,让演员生活化表演,运用长镜头放慢影片节奏,不使用任何特技效果,以近乎写实的手法反映社会生活,不考虑观众的观影体验,作品的票房大都非常惨淡。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第六代导演的创作风格也在改变,开始重视观众的观影体验。

管虎是第六代导演中较早开始改变的,他近年来的作品《杀生》《厨子戏子痞子》,都有市场化商业元素。在《老炮儿》的创作中,管虎在坚持现实主义精神的同时,加强了影片的戏剧化冲突,设置了悬念,加快了影片节奏,注意到了画面的视觉效果。除此之外,管虎在演员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到了年轻观众的感受,在选用了符合角色定位的冯小刚、张涵予、许晴等演技派大腕儿的同时,还选用了李易峰、吴亦凡两位当红偶像派演员,老戏骨和小鲜肉在片中演技过招,激发了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的好奇和期望。李易峰和吴亦凡有着众多粉丝,在年轻观众中有着很强的号召力,他们为了观看自己偶像的表演,愿意掏钱买票,他们的热情将《老炮儿》的票房推高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高度。

3 对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启示

其实,在票房至上的当下,许多坚守现实主义精神的导演,为了适应市场,使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能够继续下去,在创作风格上都在发生转变。其中,第六代导演中最顽固坚守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贾樟柯,在遭受多次票房惨败之后,也开始向市场化转变。他的影片《天注定》,在保持关注社会、关注底层弱势群体主题特点的同时,聘请了姜武、王宝强、张嘉译等知名演员参演,影片中设计了较为激烈的戏剧冲突,加快了影片节奏,影片的观赏性得到了较大提升,本来很有希望创造较高的票房,成为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影片,为贾樟柯在票房上打一个翻身仗,可惜的是,影片反映的内容较为敏感,在国内市场遭到禁映。

无论是管虎的《老炮儿》还是贾樟柯的《天注定》,都表明了坚守传统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模式的导演们,开始走出象牙塔,寻找和市场化接轨的途径。《老炮儿》等影片的创作模式,对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有着很现实的启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其一,现实主义的主题也需要艺术性地表达,观众掏钱买票看电影是要有好的观影体验,是在各种电影艺术手段构建的良好的视觉环境中去体会电影主题的。要舍弃那种传统的平铺直叙、长镜头的、白描式的表达方式,在影片中设计合理的戏剧化冲突,加快影片节奏,丰富影片的结构模式,通过光影、运动镜头、布景、特技技术等电影艺术手段,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提升观众的观影感受。其二,在演员的选择上,要摒弃那种像普通人的演员去演普通人的思想,在符合角色定位的前提下,要选择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演员,特别是演技好的当红偶像级青年演员,不要担心他们的表演会破坏影片的整体感觉,要给他们充分的信任。事实证明,《老炮儿》中对李易峰和吴亦凡的选择是成功的。另一部有较高票房的现实主义电影佳作《亲爱的》,选用了赵薇饰演失去孩子的农村妇女,赵薇的表演真实到位,丝毫没有给观众出戏、相悖的感觉,为电影加分不少,拉动了影片的票房。现实主义电影不要怕用明星,或者犹犹豫豫,贾樟柯的电影《二十四城记》中,在选用了陈建斌、陈冲、赵涛这些大家熟悉的明星的同时,又选择了一些真实的普通工人参演,结果两种类型的演员交替出演,不伦不类,给观众一种违和出戏的感觉。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关注人性、关注情感、直击社会的现实主义电影带给人们的思考和启示显得尤为珍贵,但如果一味追求真实生活、写实社会,而忽略了影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现实主义电影将没有出路,应该像《老炮儿》的创作一般,在坚持现实主义精神的前提下,借鉴商业电影的成功经验,重视观众的观影体验,通过演员精彩的表演、富于冲突的戏剧化情节、丰富的结构模式、充满视觉冲击力的画面、精妙的特技技术等艺术形式来表现主题,提高影片的观赏性,进而提升影片的票房,使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电影能够健康持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不详.2015中国电影票房报告国产影片47部过亿[EB/OL](2016-01-05)[2016-04-04]http://sn.people.com.cn/n2/2016/0105/c190216-2746874.html.

[2]任艳.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3.

篇9:老炮儿电影观后感中学生

【关键词】 《老炮儿》;硬汉类型;侠义精神;类型人物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老炮儿》的票房火了,还引起了多年未见的社会大讨论。在微信、微博、博客和各大论坛贴吧上,随处可见观众对老炮儿的历史背景及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探幽、对社会现状戏谑骂街的喝彩和热议,以及对末路老大和少年游侠碰撞过瘾之处的激赏和品评。老炮儿的“以武犯禁”、“仁义道德”、“宝刀未老”、“士可杀不可辱”的侠义气概,让中国观众在当代的语境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现实反观性和酣畅淋漓的释放感。

《老炮儿》对外发行的类型归属是“故事片”或者“剧情片”,但在一定意义上,《老炮儿》填补的是大陆黑帮及侦探等硬汉类型的空白,首次尝试展开硬汉类型本土化的叙事探索。“老炮儿”六爷也是一个真正的“硬汉”类型,这个硬汉不同于“古惑仔”和商业黑帮片中的反派,也不同于没有暴力色彩的顽主,而是没落但依然无敌的“雄性自恃”。这种自恃融和了华夏文化当中的“侠客”精神,但与本土武侠片当中奇幻迷离的“侠义功夫”以及武侠精魂的表现不同,《老炮儿》以现实主义手法在当代人物身上还原了中国“侠义”文化的精神,并真正契入了类型功能的建构。老炮儿是都市的放牧者,他的无身份性、边缘性和自由感、尊严感是当代“流氓文化”的精神象征,让当代人得以反观自身,也得以看到超越生活枷锁的理想。《老炮儿》最终没有真实对决的打斗镜头,可谓是对商业电影陈规俗套的超越。电影表现的是六爷的精神,当他的信念坚持到底,胜负已经不重要了。

一、具有反观意味的“主体”身份

“对类型化的理解,除了稳定且动力强大的叙事模式、独特的空间表现、类型化主人公等,还有类型电影所表现的主流价值观念以及虚幻缝合当前社会文化矛盾的隐蔽宣教功能。”[1]128在好莱坞类型电影中,随处可见美国主流价值观念强大的宣教力量和极为精妙的宣教策略,建构了一种国家和社区的集体归属和认同。它所提供的作为现实或者作为允诺的乌托邦让所有的创意、科技奇观和固有的矛盾解决变得体面而深厚。艺术电影的深邃思考、叙事冒险和技艺实验,都被好莱坞有效地借鉴和整合,从而让类型电影的梦境奇观变得优雅迷离,无可阻挡地获得美国人的文化认同和归属,也侵略和征服着世界电影市场。

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和成熟被认为是对抗好莱坞的必由之路。近十年来中国喜剧片在大陆逐渐成为大量生产、广受认同的类型,赢得了新一代青年观众的喜爱,成为带动中国电影,使其超过好莱坞获得国内市场半壁江山的主力。这致使青春爱情、动漫、动作、魔幻或武侠等类型电影都受之影响,故而为喜剧而喜剧,刻意添加喜剧成分。过分喜剧狂欢的后果,使得在娱乐至死和粉丝经济泡沫的影像盛宴中,颇有文化深度的观众常感无法获得“庄重”的美感,无法深刻地去感怀,真诚地感动或会心地微笑,甚至哪怕是体面地走出电影院。太过于商业化的喜剧类型发展,也让中国电影的文化传播影响力逐渐减弱,难以传播和建构主流文化,更难以走出国门影响世界。

“中国‘放纵的、原子式的和物质主义的个人’及其文艺已经过剩,因此无需‘文艺复兴’,相反,倒是需要一场‘让个人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社会复兴与道德重建运动,以形成保护个人尊严的‘元规则’。”[2]作为当前影响最为广泛的文艺形式之一的国产电影,“却罕见‘个人尊严’的觉醒或者‘社会复兴与道德重建运动’的标志性主流价值观念的形成”[1]128。个人尊严和社会主流道德在主旋律电影当中倒是大力倡导,但当儒家文化已经退出中国精神信仰的神坛,任长霞、雷锋、焦裕禄等完全神话的人物塑造和叙事策略,便无法再与观众一起完成一个对于个人和现实的观照和解读。至于类型电影,其所要担负的重任和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将主流价值观念融合到类型叙事中,实现有趣并有意义的文化传播和对话,从文化影响到票房发挥类型功能,最终对抗并胜过美国类型大片的侵袭。

黑帮人物、西部英雄、侦探作为类型人物往往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反面承载体。这样的人物给了电影制造奇观的可能,也正是这样的人物才能反观母体甚至对抗社会机制,并最终在毁灭中虚拟缝合社会裂隙,让观众在电影梦境般的体验中获得释放,找到秩序。用沃肖的话来说:“有人也许会说,真实的城市生产的只是罪犯;想象的城市生产的是黑帮分子:他是我们想要成为却又害怕成为的人。”[3]90同时黑帮的发展——硬汉侦探,“不仅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他也是一个社会调停者:他的暴力和适应都市环境的能力也在他身上与桀骜不驯的元素结合在一起,虽然他的价值观和态度让他致力于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允诺。侦探对合法社会过于熟悉,而不相信它的价值观和动机”。[3]134

“福柯称后现代社会为‘视式监狱’。它以日益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监察体系,全面俯瞰、监视着生活其中的人们,并以现代教育训诫人们学习如何遵守这套体系和现代生活的游戏规则。同样,这套体系是否完善,也有赖于人们对于体制的‘反观’。”[1]62黑帮和硬汉侦探就是地道的反观者,也是代替观众的反叛者,他们的毁灭透着窥探母体缺陷的英雄气概和正义精神,他们自身罪恶在死亡当中获得救赎,引导观众看到作为允诺的愿景。在世界电影史中,黑帮和侦探的硬汉形象如此长盛不衰,就足见其难以抗拒的人格魅力。

二、作为“硬汉”类型的“老炮儿”

黑帮和侦探等硬汉类型在大陆国产电影中是稀少的。香港警匪片倒是比较成型,但其借鉴和模仿好莱坞的痕迹十分严重,它特殊的地域特质和只集中于法制本身的反观,相对于大陆社会不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性。坊间流传一句话“《教父》教好了一代人,《古惑仔》带坏了一代人”,就是因为香港硬汉太流于阴郁和义气的表面,暴力的拼贴脱离现实,太过于传奇,丧失了“类型”化解社会矛盾的“仪式”功能。老炮儿六爷的出现,以现实的边缘身份为这一虚空类型的本土化注入了灵魂。老炮儿是“文革”期间对抗大院高干子弟红卫兵的四合院平民帮派老大,如今时过境迁,一个人在胡同里开一家小店,自在逍遥。他年轻时一人拿着一把日本大刀,对抗十几个红卫兵,成为胡同一带的帮派之主。他那把刀和军大衣在当年可是只有高干子弟才有的高贵物品,也成为他风云一时的英雄符码。英雄暮年,老北京江湖传统也在信息爆炸、经济飞升当中烟消云散,被人淡忘和不解。但是在胡同和老兄弟们的生活圈子里,六爷依然主持正义,替老弟兄们和邻居撑事平事,是他们或者憋屈或者发达的生活中的精神支柱。六爷常以武犯禁,但暴力有暴力的法则,这样的规矩和秩序相对于无序无规矩的当下,反倒有了正义和信仰的意义。

nlc202309041540

在电影的开始,六爷提着鸟笼,在属于他的地盘上主持正义。这种正义是属于边缘人物的,比如小偷偷了东西把身份证给寄回去,路边摊把罚金和车交了,但得把挨打的冤屈要回来,等等。从后续导演在网上发布的删减片段(一个是闷三儿代驾,主动要求进监狱,讽刺80年代严打;一个是六爷不满监控器,爆粗口讽刺自己还有隐私),可以充分看到电影赋予六爷这个人物强烈的反观性和边缘感。难能可贵的是,这种侠义的“犯禁”和“仁义”融合在了这样一个当代的人物身上,让他说压在观众心口想说不敢说的话,又通过他看到母体的疏漏和缺陷。六爷对待这些漏洞当中的边缘人物和矛盾纷争,是依然信奉当年江湖规矩精神的“侠客”,他要为他的江湖抵挡一面。六爷也尊重社会法制,但对于母体的缺陷造成的屈辱却坚决不容姑息。

老炮儿的仁义道德和侠义精神让当代的国人陌生又熟悉。当老炮儿高举他的“理儿”,提着“人心”,拿着扳手指的“暴力”救赎儿子,平息一桩桩愈演愈烈的纷争,他反观的是一个迥异于他年轻时的世界,也是一个依然暴露出诸多问题的“母体”。这些漏洞、缺憾和道义问题对于国人并不陌生,却和老炮儿的侠义与仁义世界背道而驰。于是,老炮儿又化身为“文化调停人”的身份。他要替这帮小孩的老子教育他们,包括自己的儿子,怎样做人,老祖宗的规矩、社会的秩序、人情道义都不能丢。

老炮儿是经典电影类型中黑帮、强盗和侦探的变体,他铤而走险、义气、孤独、血性、唯利是图,但又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他是一个本土化的走向毁灭的“硬汉”。这个“硬汉”的地气儿和陌生的传奇,如同一面镜子让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看到青春文化的苍白和缺陷,也让他们和父辈与历史有了沟通的可能。个人尊严的觉醒、文化的复苏、社会道德的重建、秩序的寻找等等当代主流文化,便在其中得以建构和传递。个人的无序和社会的矛盾,便在两代的和解和父系身份的认同中获得引导和可能。

三、作为反观者的“老炮儿”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侠”和类型电影的硬汉之间有着共通的精神气质。两者都是“孤独的狼”,都常常以暴力立世,也常被作为暴力的工具。这类人物是社会秩序破坏者也是修正者,他们的义气和忠心让他们的叛逆显出更为自由的英雄光辉。侠客跨越体制,依靠暴力换取公平。这类人是现存秩序走向突破和完善的希望,但又不同于一般的革命者。他们的个人主义会永远游走于机制之外,在暴力中越轨和毁灭是注定的命运。纵然一切的矛盾冲突得以暂时的平衡,侠客也是走向一望无垠的原野和夕阳的独行者,昭示着自由和野性的力量。当侠客们替天行道,虽刀光剑影,但是边缘化了的弱势群体却藉此而看到正义,母体由此得到修正和完善。侠客也是融精明、智慧、暴力乃至唯利是图于一体的,他们游走在历史的栅栏之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自由尊严”的奇观。中国电影尤其是香港武侠片不乏这样的形象,商业影视剧更是对侠客进行天马行空的叙说,使侠义的孤独感、边缘性和悲剧性离大众文化渐行渐远,成为大众消费的明星偶像,抑或游戏对象。《老炮儿》在六爷身上表现了侠义的“自由和尊严”,也还原了侠士的孤独感和悲剧性, 而不仅仅是帮派斗争的血腥和硝烟,抑或暴力的天马行空和传奇无厘头。电影浓墨重彩他在反观和调停之中的孤独和豪情。对于历史和人性真实的尊重,让老炮儿六爷有了发挥类型功能的根基,变得深厚而丰满。

那只奔逃的鸵鸟正是老炮儿的镜像,孤独、自由、高贵,勇猛地奔跑在不属于它的轨道中,去往一个天边可以肆意奔跑的世界。尽管六爷面对的年轻人几乎再也不懂他,这个世界也不再高看古典主义的英雄,仁义道德也不再是说服人心的符码,但他依然要用这样精神去给所有的矛盾换一个自尊的解决。跟美国类型片当中硬汉的离开或者毁灭相比,六爷将尚武精神坚持到底,以精神的胜利换来一个“侠义”的士气和高贵。他单刀赴会,心脏衰竭,一人对十几个小年轻,也要把当年的英雄气概坚持到底。老炮儿还是死了,他的死对他自己曾经铁马兵戈的腥风血雨是一个救赎。少年子弟江湖老,没有不老的英雄,老炮儿要输也就只输给自己。

“英雄类型与对立的价值进行调停的倾向是这个问题内部所固有的,以一种加强现存社会和概念秩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努力。类型电影,就像原始文化的民间故事一样,服务于去掉社会秩序的威胁,因而就为这个秩序提供了某些逻辑上的一致性。”[3]269老炮儿的“死”意味着一切矛盾的解决。儿子的苏醒和那个叫聚义厅的酒吧,以及儿子通过鹦鹉对父亲身份的认同,意味着秩序的回归和道义精神的延续。新生代对父辈的认同和继承,是虚拟解决社会矛盾的可能。老炮儿融儒家传统和侠客精神于一体的文化传统,是否能劝诫和度化新一代本身是一个虚无夸大的“乌托邦”,在这个精神指引下所暴露的社会矛盾是否得以解决,是类型电影功能必须自圆其说的剧情逻辑。为此,电影特意加上了老炮儿向中纪委举报以及贪官的落马,来强调电影的“他人引导”功能。这样,老炮儿的家庭获得了重生,恢复了秩序,老炮儿看到的社会缺陷也获得了修复。

让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依靠自己的规矩,自由地高扬尊严和士气的旗帜,却将事不关己的事以老百姓的身份向政府举报,这在边缘人物的电影美学上是“煞风景”的。这个“他人引导”的功能可交由其他人,但万不可是当代极端个人和欲望膨胀下的一个孤独和落伍的侠客,就如同“教父”最终被训诫了,否则,不仅在现实中成立的逻辑会在银幕的倒映梦境中失去调和的矛盾,那游离于制度之外的英雄之美,也失去了新一轮秩序建构之后的下一个反观点和介入点。一个维系逻辑的可能是老炮儿的精神能够感动儿子,是否也能同样感动另一个叛逆少年“小飞”?小飞是否可以为自我救赎做一些相似于老炮儿的作为?但无论怎样的解决,被称为“孤独的狼”的中国式侠客,无论古今,是不应该也不可能臣服和妥协的。

参考文献:

[1]田卉群.探寻:中国电影的本土化和类型化之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2]李静.“个人”的精神成熟与“中国文艺复兴”[N].南方周末,2007-1-25.

[3](美)托马斯·沙兹.好莱坞类型电影[M].冯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上一篇:日报》报社实习总结下一篇:遣愁,遣愁杜甫,遣愁的意思,遣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