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腔热忱助青年 情系教育谱新篇

2024-04-07

满腔热忱助青年 情系教育谱新篇(通用4篇)

篇1:满腔热忱助青年 情系教育谱新篇

满腔热忱助青年 情系教育谱新篇——“党旗下的风采”征文“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明确写入《党章》的。作为一名新时期工作在教育战线的普通共产党员,应该如何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呢?我校的老党员——**老师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永远是党的一块砖”**老师是1994年来到我们学校的。来京前,他在东北师专工作,担任师专总秘书长的要职,可谓是经过风雨,见过世面。作为引进人才来到我校后,学校领导把他安排到中学文科组,从事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这在有些人看来,真有点大材小用。也有人说,我们这个小庙容不下这个大和尚,**老师早晚会调到市里高校去工作的。可是**老师在**校师资培训工作的岗位上一干就是9年,直到退休。“共产党员是块砖,任党用来任党搬。拿我盖高楼不自满,拿我砌茅厕不心寒”,这是**老师常说的一段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刚来时,由于他原来在高校工作,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不是很熟悉,从事师资培训工作有一定的困难。于是他利用一切机会深入中小学听课,和基层领导、教师座谈,虚心向同教研组教师学习请教,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大纲、教材、教法进行了认真地分析与研究……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不仅熟悉了师资培训工作,而且很快地进入了角色,承担起师资培训的重任,成为我校师训、干训工作中一块过硬的“砖”。在短短的几年里,他开出了一个又一个既具有前瞻性,有具有针对性,深受基层领导和教师欢迎的培训专题;完成了本科班、专科班、小自考考前辅导班、干训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班等多个培训层次、多门学科、多个专题的培训任务。他渊博的学识,他精湛的教学艺术,他全身心投入的敬业精神都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半天我把自己卖给你了”“行!没关系。这半天我把自己卖给你了,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咱们一起研究。”这两句话是**老师说的,它令我们一进校每位青年教师都深受感动。在一进校,**老师职称最高(是副教授),学识最渊博。大家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愿意向他请教。每每他也总是耐心地、热情地、想方设法地、不辞辛苦地帮助大家解决问题,用他的学识与经验促进我们每一位青年教师的成长。记得2002年的上半年,我承担了小学艺术教育大专班《艺术概论》课的教学任务。一天,文科组组织教师听我的课。尽管事先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但由于这门课教学对讲课教师的文化底蕴要求太高,再加上我是第一次上这门课,手头艺术作品材料不全等多种原因,有些地方我自己觉得不是很满意。下课后,我没有勇气去主动征求**老师——这位教授的意见。可第二天上午做完工间操后,他却主动找到我,诚恳地对我说:“吴老师,咱们找个地方,我想就昨天的课和你交换一下意见,你看好不好?”当时,年近40岁的我又有了许久已来不曾有过的感动。我和**老师来到了一个无人的教室里,面对面坐下。他肯定了我的成绩,还说我的许多做法都值得他借鉴,他的态度是真诚的;他指出了我的不足,是开诚布公的;他为我指明了今后的努力方向,饱含着一位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关心与期待……那半天,他又一次把自己“卖”给了我,以至误了吃中午饭。这几年,一进校调进许多新教师,而且这些教师都很快地就成长起来,挑起本学科教师培训的大梁。其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周围有许多像**老师这样热爱教育、关心青年、甘为人梯的老教师,他们给予了年轻教师数不清的热情而又无私的帮助。“我愿做教育改革的呐喊者”**老师的退休日期是2003年12月27日。与许多人不同,在临近退休的时候,他不但没有要求领导在工作安排上给予照顾,反而从2001年开始,带领我校教师围绕当前教育改革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展开了大讨论,并着手编写《****》一书。为了写好这本书,他推掉了外边酬薪很高的学历课;为了写好这本书,他翻阅了上百本资料,对许多问题都进行了再思考,形成了许多新认识;为了写好这本书,他闭门谢客,经常伏案工作到深夜……看着他那疲惫的面容,许多人都不理解他这样的投入究竟是为什么。图名吗?不是。很多年以前他就开始出书、发表文章了,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他称得上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他没必要再借这本书出什么名,何况他就要退休了,要名有什么用呢?图利吗?不是。这本书教委以成本价推荐给基层教师,作为我区“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教材,编写者个人无利可图。那么,他坚持在退休前完成这本书的编写,到底为的是什么呢?他这样对我说过,“就要退休了,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还应该为我们通州的教育,为我们一进校的师资培训工作再做点什么。现在教育存在的问题太多了,培养出的人才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教育必须改革,作为

教育工作者对许多问题必须重新认识。我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是想给大家立个靶子、开个头,引起大家研究、讨论的兴趣。如果通过研究、讨论,大家观念更新了,认识提高了,对搞好我们的教育和师资培训工作有点新思路了,我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一个老教育工作者、一位老党员的胸怀,他们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到了退休的时候,还是心系教育。看过这本书的初稿后,我有一种忧虑。因为书中许多提法都与原来的教育理论不一致,许多观点都是超前的。联系**老师前两年开过的“文学革新理论与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施”等专题,我觉得他很像鲁迅先生,是一个先觉者的角色,而先觉者往往是不被人理解的。我担心这本书和学员见面后,会招来各种各样的议论。可**老师却笑呵呵地说:“没啥。江总书记不是说了吗,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我呀,力量有限,就做一个为教育改革摇旗呐喊的人吧。希望你们和我一起喊,我们能为教育改革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相信不久的将来,许多理想都会变成现实。”这就是我们*校的老教师、老党员。他们志存高远,严谨笃学,淡薄名利,情系教育。为了教育的今天与明天,他们耕耘着,他们开拓着,不断谱写着新的篇章,而**老师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让我们像他们一样去学习,去工作,无私奉献,积极进取,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展示出我们年轻一代共产党员应有的风采。

篇2:满腔热忱助青年 情系教育谱新篇

追求卓越谱新篇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刘伯权校长先进事迹 刘伯权同志从教34年,2002年8月至2011年7月担任顺德李兆基中学校长,2011年8月至今担任顺德区第一中学校长。他模范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敬业爱岗,廉洁奉公,勤勉务实,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工作成绩突出,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曾先后被授予广东省优秀班主任、顺德教书育人优秀教师、佛山市教育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佛山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工作优秀校长百家、顺德区优秀校长、顺德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顺德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优秀管理者等荣誉称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

一、深化理念,明确办学目标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时代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刘伯权校长以新课程改革精神为依据,结合学校实际,大胆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挖掘学校文化,走文化强校之路,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传承着学校“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身”即“四个学会”这个校训。践行“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为教师专业发展铺路、为学校未来发展改革”的办学思想,并引导师生努力践行这一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教育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二、优化队伍,打造精兵强将

刘伯权校长深刻领悟到先进的教育理念要变为现实,需要一支高

素质的队伍来实践。他特别注重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作风建设,做到团结、勤政、廉政,充分发挥集体决策的作用;他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确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办学过程中始终相信和依靠全体教师,始终为教师的工作、生活以及发展需要提供帮助,始终把学校的发展建立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之上。通过“名师工程”的实施,培养学校骨干教师,通过“结对子”、“压担子”,培养青年教师,努力打造一支理念先进,敬业奉献,学识渊博的教师队伍。

为了让青年教师迅速成才,他主持开展了“青年教师培养的课题研究”的课题研究。他以“注重培养、大胆使用、重点突出、整体提高”为出发点,按照“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型教师”的培养层次,培养青年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年龄优势、学识优势,对脱颖而出的青年教师给机会、给担子、给压力、给动力。通过“名师工程”和“导师制”让一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发挥积极作用,带动影响青年教师迅速成才,形成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良好局面。他鼓励支持教师进修,参加省内外教研活动,提高业务素质。通过一系列措施,大批骨干教师迅速得到锻炼、成长,管理人才脱颖而出。

他特别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用自己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打造出一支精英型教师团队,使具有管理才能的教师脱颖而出。在李中、一中当校长的几年,为区教育局和区属学校输送了行政干部达11名之多,为顺德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自己更是以身垂范,积极参加在职进修、科研学习,撰写文章,用自身的努力给教师们树立了榜样。他选择的课题“青年教师培养研

究”理论水平高,科研价值高,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中《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被总课题组评为优秀;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程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英语教学效能研究与实验》被总课题组批准为实验基地;负责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新特征研究》的子课题《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规律与模式探索》已经立项,目前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所写文章《青年教师培养研究》发表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素质教育研究》上。他撰写的《实施名校名师建设工程,促进跨跃式可持续发展》在第三届“TCL杯”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办学思想论坛中获二等奖(2005.3);《人本管理与和谐教育》在《教育创新》2006年第2期上发表。他主编了《教苑无处不飞花》、《苹果里的五角星》、《e代建构》、《竹韵清吟》、《竹韵春晓》等书,影响深远。

三、深化改革,富有创新意识

刘校长认为:没有学校的深化改革,就不能为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保障;没有教师的不断成长,就谈不上为学生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改革和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

1、课程改革。将传统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进行整合,建设特色校本课程。目前,学校根据现有的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特

点,仅2013至2014学年,在高

一、高二年级开出了81门校本课程共117节课。其中,由学生开设并由学生自己授课的就有21门共42节课。这些校本课程上课时间集中安排在每周星期二下午的三节课,统一管理、规范管理。特色校本课程的开设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高二(19)班的梁颖宜同学就荣获2013年广东省中学生创造发明大赛一等奖。

2、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但要因校制宜,因科制宜,因生制宜。刘伯权校长倡导的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固化的模式,是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通过加强集体备课,形成教学案,并为学生创设探究知识、生成知识、拓展能力的课堂情景去落实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对教师要求更高,教师付出更多。其关键在于班级学习小组建设和评价机制的确立,核心在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通过学生自学、生生互学、师生对学以及学习成果展示等途径完成学习目标。这样的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灵活。

实践证明,这种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思考、分析、探究、综合、组织、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三维目标也得到更好地贯彻落实;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得到转变,不少年轻教师在课改的领域里有一定的知名度。如化学的胡光富老师、政治的王瑶老师、黄光毅老师、英语的蒋蓓蓓老师;刘校长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与经费投入,教师分批到省外名校学习,由一线教师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了“顺德一中以“生本教育”为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具体实施细则”,实行每周两次集体备课,每节课形成“教学集”,学生

人手一份,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

3、年级管理体制改革。

创新学校管理模式,强化年级管理的力度,组建由副校长为组长的年级管理领导组,加强年级过程管理,把学校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每个年级由一位副校长统管,一位教务处主任负责教学工作,一位德育处主任负责德育工作,三位级长落实具体工作,实现扁平化的管理模式,真正做到上下沟通、上下互动,形成整体互动思考,密切协调合作的氛围,一方面,将决策管理层的精神直接贯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收集教师的信息,增加考核评价的针对性和真实性,大大提高了学校管理效率。

四、深入教学 强化质量意识

刘校长先后在两所学校担任校长,他总是深入教学实际,经常听课,及时掌握教学情况。例如,2013年至2014学年,刘校长累计听课就达96节。他每听一节课都要跟上课的老师进行交流,特别是年轻老师,更是细心的指导,有效的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各种分析质量会,学生座谈会、备考会,更是亲自参加,提出指导性意见。他充分认识到,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强化“质量意识”,真抓实干,指导教学工作个性鲜明,思路敏捷,措施得力,操作科学而有效。

他力主加强教研活动,科组工作制度化。他重视高考备考质量跟踪及其分析,分析教师教学状况和学生学习动态,制订科学备考策略。正因为他出色的教学指导工作,学校高考年年突破,成绩突出。连续三年,学校高考重点本科和本科上线率均名列区属学校第一,在佛山市也名列前茅,获“佛山市高考优胜奖”称号。

2013年高考取得辉煌成绩:参考人数927人,重点上线人数529人,本科上线人数905人,总上线925人。区理科总分前十名占3人,文科总分前十名占7人;区语文单科前十名占8人,英语单科前十名占8名,文科数学单科前十名占9名,理科综合单科前十名占7名,文科综合单科前十名占1名。

2014年高考成绩取得跨越式的历史性突破:报考人数950人,重点本科上线人数703人,上线率74%。本科上线人数931人,上线率98%。总上线人数947人,上线率99.68%。黄韵同学以677分的成绩喜获顺德区理科总分第一名。

五、彰显特色,强化素质教育

刘伯权校长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故此,学校的工作就紧紧围绕“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着眼于他们的长远发展来展开。

首先是文化育人。通过开设特色校本课程,邀请院士、科学家给学生作关于科学与人文素养方面的报告;开展高效课堂教学、图书漂流、朗诵比赛、阅读之星评比、知识竞赛、探究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勤思考、善表达、重合作、敢创新、能担当的优良品质。

第二是制度育人。开展自主德育,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引导学生朝着“厚德、明礼、博学、笃行”的方向发展。

第三是环境育人。围绕“高雅”主题建设校园文化主题墙、校史展览、民族脊梁等文化长廊和德育宣传长廊,以及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四是活动育人。将德育与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实施高雅教育,开展读书活动、社团活动、义工活动、诚信系列教育、感恩教育、成人责任教育以及各种高雅的文体娱乐活动等,引导学生向善向美,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

与此同时,刘校长还着重开发了卓有成效的“自主德育”、“高雅教育”和“特色校本课程”,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育人效果。因为“自主德育”是顺德一中德育的基石,而“高雅教育”则是顺德一中德育的核心,它们都是落实“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重要抓手。省德育重点课题《高雅教育校本德育模式的探究》获省优秀奖,2012年获省德育创新一等奖;省德育课题《高雅文化取向的自为班级生命共同体建设》研究,已结题。

六、甘为孺子,凸显人文关怀

刘伯权校长身为一校之长,一身正气,廉洁自律,在教师中威望很高。但他为人谦逊,待人处事公正,情系师生,乐于助人,甘当师生的勤务兵,任劳任怨。

作为顺德区党代表,他充分利用党代表工作室,做到“知党情、听民意、促和谐”,搭起民意的连心桥,广泛地听取家长、教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的反馈,不断地修正,促进学校发展。

刘校长的思想工作切中要害,举重若轻。他不偏私,不盛气凌人,也不避重就轻。他能耐心听取他人意见、申辩,然后非常中肯地摆出自己的观点。不强求对方硬性接受,而是让对方在他的分析中折服。管理的人文化凸显了刘校长的人格魅力。

刘伯权校长在李兆基中学十几年,在顺德一中三年,他关心爱护同事,切实关心教师生活的例子举不胜举。他支助过许多困难教工,他

是许多单身大龄青年的月下牵线人。教工患病入院,总能看到他百忙中抽时间亲自上门探望。有时的确抽不开身,他也会叮嘱学校工会的老师买上礼品,带上慰问金上门或到医院探望,老师们都十分感动。

刘伯权校长关心退休教师生活的事迹同样传为美谈,为人津津乐道。顺德一中退休、离岗退养的教师近200人,刘校长对他们十分关心。除按上级有关要求做好工作以外,还在平时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组织丰富的活动,以至于退休教师都十分关心学校,乐于为学校献计献策,发挥余热。七、三尺讲台 尽显教坛风流

刘校长不但是一为优秀的校长,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教师。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刘老师就牢记“教师应当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多年来,他凭着“三尺讲台同样有伟大事业”的信念,全情投入教学工作,并在实践中追求“以己之德,化学生之德;以己之情,化学生之情;以己之行,导学生之德”。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他自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语言风趣幽默,课堂引人入胜,善于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教学过程注重知识迁移和方法的归纳。数学成绩优异,多年在佛山市名列前茅,成为顺德数学教学的权威,被推荐为顺德数学学会会长。

八、政绩突出,办学成果显著

在刘伯权校长带领下,短短三年学校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取得了许多荣誉: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外语教研工作示范学、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全国第四届和谐校园先进学校、全国科研先进集体、首批“广东省德育示范学校”、广东省教育后勤先进集体,被授予广东

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基地称号,还被评为顺德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学校,学校党支部被评为佛山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顺德区红旗基层党组织、顺德区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化学科组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科组,物理科组业绩成果在2012年广东省普通高中物理示范教研组展示交流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奖。女子篮球队参加2013年区中学生篮球赛获区属学校第一名,并代表顺德参加广东省2013年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篮球比赛获甲组第四名好成绩,其中有6名主力队员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并在高考中享受加分的优惠;在2013年12月举行的广东省中学生田径竞标赛中,陈培豪同学以1.94米的成绩获跳高第三名。

篇3:心系教育情不改大胆创新谱新篇

任职两年来我如履薄冰, 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两年后的今天, 学校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回顾走过的历程, 我感想良多。但说起我的治校之创新。

心存热爱是不改的情怀

鲜花不热爱大地, 人间就缺少几分春色;星朵不热爱夜空, 宇宙就缺少几分灿烂;校长不热爱师生, 校园就缺少了几分生机。作为校长, 我热爱这所百年老校, 更爱我们全体教职员工和一个个渴求知识、天真烂漫的学子, 这便是我不改的情怀, 前进的动力。

刚迈进实中校园, 看到古老的儒学圣地勃发着时代的生机, 联想到活跃在县内外的社会中坚乃至海外立身扬名的阳新籍人士, 大多出自这所百年老校, 亲切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永葆百年老校焕发青春, 是我上任后和我的同仁们不懈的追求。

怀着这份热爱, 带着这份执着, 我努力为师生拓展空间, 搭建平台, 是龙就给他一片碧绿的海洋, 是虎就给他一片苍翠的森林, 是雄鹰就给他一片蔚蓝的天空。有了宽松的环境和和谐的氛围, 学校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均取得骄人的成绩。

2009年高考、中考各项指标均处在全县同类学校榜首。当年1190人参加高考, 上本科线突破600人大关, 其中应届生上一本线人数翻了一番;1032人参加中考, 上华师一附中线2人, 上黄石二中线37人, 上阳新一中线122人, 创历史新高。

这一年, 学校的荣誉也接踵而至。3月, 被黄石市委市政府授予“影响黄石市民生活一百品牌”, 被县关工委、文明委授予“阳新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4月被市体育局授予“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6月, 被中国地理学会授予“全国地理教学先进集体”, 11月被市教育局授予“办学特色奖”, 12月, 被县教育局授予“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巩固奖”。

不斐的成绩为我和全校师生两年的辛苦打拼带来几分慰藉和骄傲, 也激励着我更加热爱学校, 更加努力工作。

思想更新是不移的航标

学校惟有创新才能出活力, 才能有竞争力, 才能创品牌。为了让实验中学蓬勃发展, 我上任后, 大胆地进行一系列的创新。首先是办学思想的更新。具体体现在:科学践行新理念, 着力推进“两抓两促”, 坚持加强师风建设, 突出抓好四项建设。

科学践行新理念。结合学校发展历程, 我提出了“人本、民主、崇实、创新”的办学理念。“人本”即以人为本。把学生看成是学校的生存之本, 发展之本, 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这是我校办学的核心理念。“民主”即民主治校。它是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有力举措, 更是学校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的重要途径。“崇实”即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寻求事物原本实在的真谛和倡导严谨务实、踏实肯干的态度作风, 讲究实际, 追求实效, 是学校高效快速发展过程中对全体教职工的具体要求。“创新”即要求用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开创工作新局面。创新是发展的灵魂, 创新办学思想, 创新管理模式, 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方向。

着力推进“两抓两促”。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源, 然而稳定是促进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要让师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 必须“抓稳定促质量”。发展是永恒不变的方向, 效率是发展的主脉, 只有高效率的运转才能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抓效率促发展”, 干部要向每一件事要效率, 老师要向每一堂课要效率。

坚持加强师风建设。教育的素质取决于教育者的素质。我校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活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大力促进师德师风建设。主要内容是在全校教职工当中大力弘扬“三种精神”, 积极倡导“四多四少”新风尚。三种精神即主人翁精神, 敬业精神, 团结协作精神。“四多四少”, 即多一点奉献, 少一点功利;多一点信任, 少一点舆论;多一点建议, 少一点指责;多研究一点工作, 少议论一点待遇。。

突出抓好四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自身要在“认真、吃苦”四个字上下功夫, 不要怨自己教学水平低, 不要怨生源质量差, 教学效果好与坏首先要追问自己认真没有、吃苦没有;制度建设, 要进一步在“修订、实施”四个字上做工作, 重在于贯彻好、落实好;干部队伍建设, 在“建制、尽责”四个字上做工作, 建立新的干部运用机制, 要求做到两个坚持, 坚持以勤政务实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坚持以廉洁自律获得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 使干部真正能切实履行职责, 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校园环境建设, 在“平安、和美”四个字上做工作, 要长抓不懈, 将学校建设成一个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美丽校园。

措施出新是强劲的风帆

在新的办学思想指引下, 学校的管理措施和方法相应出新, 成为强劲的风帆, 推动学校发展进程。措施和方法的创新具体体现在:

优化育人环境, 追求“博大”“净美”。实验中学规模大, 但空间小。为拓宽发展空间, 优化育人环境, 我们引进外资1400万元, 使搁置四年之久———制约我校新一轮发展的新生活区工程在全校师生期待的目光中如期开工建设。开展以“拓大道、排隐患、扫尘埃、除污垢、洁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改造工程。拓宽校园大道近2米, 消除安全隐患22处, 建起文化长廊300余米, 实现开阔、秀美、洁净、安全的校园改造目标。

严格财务纪律, 坚持“规范”“自律”。财务是学校的命脉。我上任后, 严格规范学校财务纪律。大宗物品的采购, 学校认真执行先预算报批、审批后联合采购的制度, 从而保证了办学经费的合理和有效使用。同时, 我处处自律、节俭, 以身示范, 不该招待的坚决不招待, 不该开支的坚决不开支。一学期下来, 招待费用竟控制在2万多元的历史最低水平。

创设均衡教育机制, 做到三个“不”字。大的方面大家讨论过也做过不少, 就我们的学校而言要求做到三个“不”字, 第一, 不放弃班级的每一个学生, 促进学生的整体进步;放弃一个学生对于一个班级来说, 你放弃的只是1%的希望, 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你放弃的却是他们100%的希望;无论成绩的好坏, 关系的远近, 一个也不放弃。第二, 不因家庭的贫富分层次教学, 取消大小班, 控制班额规模, 实现平均班额在60人左右的目标, 让学生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第三, 不忽视学生的每一个方面,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要求教师上好三课, 常规课、答疑课、活动课, 特别是活动课, 学校开设了语艺课、乐艺课、棋艺课、才艺课, 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充分的发展。

打造安全文明校园, 落实“营造”、“培养”。一是安全文明环境的营造, 构建了警校联防, 五位一体的管理机制。两年来7000多人的学校事故率为零, 被评为省级安全文明单位。二是安全文明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安全文明知识的学习, 坚持上好法制、消防、安全预防知识课。注重文明修养的提升, 开展文明行为礼仪修养的培训工作。两年来师生的文明素质有了质的飞跃。

篇4:用心助县域 真情谱新篇

2014年12月24日,在罗江县农村信用社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四川罗江农村商业银行隆重开业。曾在过去10多年间创造无数辉煌的罗江县农村信用社由此迈上了新的征程。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那么,诗就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名片。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四川是诗歌之乡,那么,位于成都平原东北边缘的罗江县无疑是一个与诗相伴的城市。

依江而建,因江得名的罗江县作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灵的山,秀的水,迤逦的风光,厚重的历史,声名远播的名胜古迹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来这里写诗作赋,抒情表怀。远有大家杜甫、陆游、姚鼐在罗江留下传世佳作,近有两年一度的中国诗歌节豪情书写幸福罗江。

如今,在这片诗的土地上,罗江农商银行正用他们的真情和智慧,书写着支持“三农”,服务县域经济的华丽新诗篇。

根植县域 在发展中写出华章

伴随罗江县恢复建县,罗江县农村信用联社自1998年5月成立后,10多年间创造了无数的辉煌。2001年,在全国西南地区首家实行县“统一法人”试点。 2007年以来,更是连年被罗江县委、县政府评为“服务三农特别贡献先进单位”;2008年,被四川省联社评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2010年,被德阳市政府评为“金融服务创新先进单位”;被德阳银监分局评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 2013年,被四川省联社表彰为“人均创利10强”,各项指标在全省农村信用社名列前茅,成为全省农村信用社现代金融标杆行(社)试点单位。目前,罗江县联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工作已基本完成,正择机挂牌开业,一个更具活力的现代商业银行即将在罗江这个诗的土地上诞生。

作为县域内最大法人金融机构,罗江县农村信用联社十分清楚自己的位置,那就是紧紧围绕罗江县“推进二次创业,再造一个罗江”的发展战略,将自身发展活力注入县域经济环境,坚守“诚信、高效、开放、创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特别是自2011年以来,罗江县农村信用社大力开展网点渠道建设,大力推进“惠农兴村”和“扶微助小”两大工程,以占全县金融机构46%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全县金融机构62%的贷款。其中,发放了98%以上的涉农贷款,90%以上的中小企业贷款,99%的农房灾后重建贷款,为罗江县“一城四区”的打造,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金融动力。

惠农兴村 与5万农户结下深情

围绕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罗江县农村信用社从创新入手,拿出了多种新产品、新举措,全方位满足“三农”资金多元化需求,“惠农”政策惠及全县5万余农户。

——普惠制金融,让农户生产生活“不差钱”。一方面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行“一户一卡一证”农户贷款管理新模式,采取“额度提高、期限突破、整贷零还、手续简化、利率优惠的惠农举措。另一方面推行信用户评级授信制度,全县评定信用户5.1万户,占辖内总农户的88.6%,授信总额11.73亿元,户平均授信金额2.3万元。实现向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100%授信,优秀农户授信100%纳入循环的“双百”目标。到目前,他们已累计向全县1.92万户农户发放农房灾后重建贷款和房屋维修贷款2.7亿元。

——权益担保,为农业产业化“加油”。一方面创新开办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水面承包权”抵(质)押贷款,将经营承包权通过金融杠杆作用变为农户产业化经营的资本,支持包括制种、蔬菜、核桃、翠冠梨、调元枣、柚子种植基地、水产养殖产业化基地建设,全县基地建设经营规模扩大到4万余亩。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农村专合组织发展,近5年来,引导组建信用共同体(农户联保)570个,累计专合社和专合社社员发放贷款1.12亿元。同时,大力支持现代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引导辖区内7个乡镇的农村种养殖大户、承包经营户、加工企业分别成立3家会员制担保公司,采取 “担保公司+联保”“惠农循环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户”等方式,5年来累计投放贷款2.37亿元。

——集体土地担保,为新农村示范片添彩。通过“政府+信用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为农村“新民居”建设提供金融支持。2009年以来,针对白马关景区拆迁农户的资金需求,适时推出 “中国幸福家园-安居乐”贷款,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房确权、集体土地抵押担保模式,累计发放贷款2890万元,支持两个集中安置点的223户农户建房和发展农家乐经济,建成“倒湾古镇”“五丁谷”“五美寨”乡村旅游新亮点。

——按揭贷款下乡,提速农村城镇化。围绕全县“一城四区”规划,将“个人商、住房按揭贷款模式”移植到金山等乡镇,2009年在金山镇率先开办了“按揭贷款下乡”。该贷款品种在金山推出后,较大程度满足了农户购房资金需求,受到广大农户的欢迎。

——微小贷款,助力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向微小企业“颁证授信”,开办微小企业联保贷款、循环贷款、仓单质押、动产浮动抵押等贷款,扶持微小企业发展壮大,助推了城乡统筹发展。罗江县联社在全省农村信用社系统试点推出“惠商贷”“惠薪贷”两个品牌的三个微贷产品后,截至目前,全縣有4743户从事第三产业个体工商户获得“惠商贷”6.3亿元。

——组合贷款,掀起罗江创业潮。2010年5月,在全省率先推出“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的惠农贷,近3年,共向1810户农村专业户、个体工商户发放惠农贷1.97亿元,支持了全县11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同时,创新助学、妇女创业贷款模式,累计向全县290户发放助学贷款148.13万元,发放青年创业贷款95万元,向775户发放妇女创业贷款5034万元。2013年以来,累计办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贷款1178户,金额2541万元,为政府排忧解难。

扶微助小 10亿元助小企业成长

围绕罗江县“一城四区”和招商引资1号工程,在贷款投放上采取“单列计划、单独考核”的措施,不断创新完善中小微企业贷款融资产品体系,积极引进小贷技术,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近3年,罗江县农村信用社年平均累计投放中小企业贷款9.5亿元。目前,全县农村信用社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5亿元,占全县金融机构中小微企业贷款总量的90%,贷款余额每年增长保持20%以上。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6.5亿元,占全县金融机构该类贷款总量的60%,涉农贷款余额21.03亿元,占全县金融机构“三农”贷款总量的98%。同时,对招商引资入驻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实行批量授信的新办法,先后对73家中小微企业授信6.1亿元,有效解决入驻企业生产流动资金需求。

便民银行 让金融服务不留死角

罗江县农村信用社以建设“便民银行”为目标,以“惠农兴村”工程为载体,以建立“三大网络”为路径,让县域内的金融服务不留死角。

——推行“便民”金融服务。县联社在辖内18个营业网点、10个乡镇设立“金融三下乡”服务窗口120个,设立LED电子窗口15个,建立“信合专栏”270个,建立农村金融宣传广播站126个,多形式向群众普及金融知识。同时,在全县发行了蜀信卡、福农卡、社保IC卡31.3万张,布放ATM机29台,布放POS机364台,在县辖109个行政村组安装EPOS机131台,覆盖面达100%。此外,县联社还外聘了175名村组信息联络员、131名EPOS代理员,在全县建立了2000户种养专业大户、20000户网银客户、20000户手机银行客户信息和联系服务制度。

——建设高规格金融服务网点。2013年末,罗江县联社完成了对城乡网点的精品化建设工作,全县大多数网点标识形象统一、功能分区综合服务功能迅速提升。罗江县联社理事长宋小飞说,今后两年内还将打造旗舰网点1个,争取领跑辖内金融同业并成为罗江的“金融名片”。

——打造专业化服务队伍。坚持“专业、专注、专心、高效”的服务理念,努力打造服务“三农”、中小微企业、县域经济的专业化队伍,在城乡设立了1个微贷业务部和6个微贷分部、1个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部和3个中小企业贷款中心、1个消费贷款中心和10个农业贷款分部,从事信贷服务的专业人员达58人,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能力。

面对未来,四川罗江农商银行董事长宋小飞表示,全新亮相的罗江农商银行将更好的在服务县域经济的发展中,书写崭新的诗篇。

上一篇:为微笑添光彩作文下一篇:烙印的作文60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