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生第二心得体会

2024-04-22

读学生第二心得体会(通用8篇)

篇1:读学生第二心得体会

读《学生第二》心得体会

青原区思源实验学校 曾茶香

学生第二?不是第一吗?我就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惊奇打开了李希贵校长的专著——《学生第二》。

中考休息这几天,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名家名品,确实有点囫囵吞枣,但我还是想和大家在这里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心得一:他思考问题的角度总是与众不同,他的观点总有自己独到的一面。

文章开篇以一个情境式的笑话讲起,从而引起作者反思:当强调学生主体、学生中心的时候,我们应当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李希贵校长肯定地告诉我们:应当把教师放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因为学生中心、学生主体的地位是靠教师去实现;因为只有当教师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感受到自己被重视的时候,他就会把这样的感受倾注在学生的身上,竭尽全力地呵护学生健康成长;因为只有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怎么把大家认为距离自己很远甚至虚无缥缈的学校文化演绎为每个人生活、事业甚至生命的一部分,对我们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们把切入点放在了“股份制”上,也就是“把学校文化‘股份制’,我们的工作就是在整合、嫁接、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中,让大家“入股”,让他们感受到学校文化的“蛋糕”里,有你的面、有我的糖,饱含着你的创造、他的坎坷、我的辛劳。例如组织教师开展“给校训找100条理由”的活动,教师理所当然地成为校训真正的“股东”,认同感、归属感、向心力自然就有了。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这是李希贵教育管理中的一条锦囊妙计。书中列举了用“赠字”的方式让受到冷落的老教师重新感受到自己很重要,用校长亲自颁发毕业证书的办法使全体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给收发室值班员接待家长的额外任务让他感觉很自豪等事例。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件件小事凝聚着管理者对教师和学生的尊重。而正是这种发自心底的真诚尊重,才是教育管理获得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学校的管理者对教师和学生的尊重,教师对学生尊重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这让我想起了近日发生的一件事来:班上的曾学灿同学,他的同桌因病休学了,没有谁主动愿意和他一起背书,因为规定一天要背出的内容他总要一周的时间。我笑着对他说:“老师就是你的同桌,每天到我这里背吧。”他很高兴,背书比以前专心了,每次把书递给我的时候,总是说:“老师,您先坐下,我再背给你听。”是啊,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心得二:他把眼光放得很远,他最懂得取舍。

当读到《有所不为有所为》这篇时,心底的敬意油然而生。1995年,作者在高密一中担任校长。学校集中了很大的力量进行课程体系的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选修课、活动课的设置,需要添置大量的教学器械,从社会上聘请教师也花费不少。这些开支足以建成一个体育馆,体育馆是评定省级规范学校所必备的硬件之一。而课程建设上的那些花销对评定省级规范学校来说又不顶指标,但学生却能在装备优良的自修楼、探究室、网络中心、多媒体演播室学习,能够在各种选修课、活动课中成长。他们舍弃的是一幢体育馆,收获的是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学生。当然,最后省教育厅因此破格确定他们学校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同时确定为省素质教育实验学校。

《学生第二》这本教育专著值得品读和深思的地方还有很多,她将是我以后学习和工作中的指南。

2015年6月22日

篇2:读学生第二心得体会

一直听惯了领导喊学生第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何尝听说过学生第二?刚开始听说这书名还有点不敢相信,有谁这么大胆敢在当今的教育形势下喊出这样的口号。难道是为了标新立异?

看完书后才知道,这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事实就是这样,只有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才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因为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一位教师,在校园里,在课堂上,举手投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我们怎么能让一位心情不好的老师去上好课呢?如果没看过这本书,有哪位老师带着情绪去上课,领导知道了肯定会批评老师的“怎么能把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去呢?”是的,每一位老师都知道不应该把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去,可老师也是普通的人。说到这也许有人会说老师不是“蜡烛”、“春蚕”、“铺路石”吗?他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必须无条件地保证学生的幸福成长。怎能有自己的情绪?这样说,无异乎把教师神化了。李希贵同志说:“我向来不赞成把教师看作是‘蜡烛’、‘春蚕’、‘铺路石’,那种把教师的工作视为仅仅是为学生献身,他们悲剧性地活着,仅仅是为了造就学生的幸福的说法。“我认为教师应该是‘托起太阳的人’,但同时,教师这个职业,也应该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 读完《学生第二》这本书,我反思了很久,这本书不论是对我今后的工作还是人生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它给予的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的深刻感悟,书中的每一个观点都有独到的一面,都会带给教育工作者很大的启发。摘录部分做法和思想如下: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这是李希贵教育管理中的一条锦囊妙计。书中列举了用“赠字”的方式让受到冷落的老教师重新感受到自己很重要,用校长亲自颁发毕业证书的办法使全体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给收发室值班员接待家长的额外任务让他感觉很自豪等事例。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件件小事凝聚着管理者对教师和学生的尊重。而正是这种发自心底的真诚尊重,才是教育管理获得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学校的管理者对教师和学生的尊重,教师对学生尊重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倡导自主,毕竟有自由,才有个性

在教育教学管理李希贵老师崇尚自由,就如他所说“我们应该寻求规章制度从完善走向简约,激发个人的主人翁意识,倡导自主,毕竟有自由,才有个性。”“教育不过是创造环境、设置条件、营造氛围,让学生有广阔的心理空间和心灵自由罢了。”在管理上立足人本。以人为本,李老师关心尊重每一个人,为每一个人创造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要让学生获得幸福,首先要让教师感到幸福 对一个教育管理者来说,教师第一,学生第二。李老师在教育界举国上下都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口号下提出这样“不合适宜”的“学生第二”,确实让人感到诧异。不过李老师从各行各业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说明他的观点。就如他所总结的: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这一事业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要让学生获得幸福,首先要让教师感到幸福;要让学生获得成功,首先要给教师成功的机会。当教师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感受到自己被重视的时候,他就会把这样的感受倾注在学生的身上,竭尽全力地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本,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可是,要知道,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用幸福去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任何关爱都必须经过人的传递才显得真切、动人,谁都没有办法改变这一点。一位教师,在校园里、课堂上,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近墨者黑,学生正是在耳濡目染间长大成人。因此善于管理的领导会着重培养教师的幸福感。除了期待环境改变外教师更应该“自救”,更新知识储备,积极调整心态。在读的过程中,他的一些观点常常引起我的共鸣,有时还会澄清我曾经的迷茫。在《制度衍生文化》一文中,李老师谈到要想让学校形成什么样的文化,就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去保驾护航。过去我理解校园文化的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往往是把他们分割来理解。尤其是制度文化,一直以为制度文化就是制定系统严密的制度,以便有利于学校的管理,从没有想到从中会衍生出文化来。可看过李老师的几个生动案例之后,我深深折服。真正的文化是需要制度来保障的,关键是我们制定了什么样的制度?一条条框住老师,一项项罩住学生,让老师在不敢喘息的氛围中埋头苦干;让学生走进学校就像入了监狱。从来没有想过我们可以制定有利于学校文化形成的制度。一年一度,“谢谢老师”的贺卡评选活动可以增强师生感情;怀孕的老师雨雪天必须在家休息,温暖了了教师的心;老教师的教案供青年教师借阅可得报酬,让枯木逢春„„我们的学校这样的制度是不是太少?

读李老师的文章总有一种亲近感。这种感觉源于他的理论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的与教育实践相互交融。正像它在序中写的那样:我的教育理念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从一名教师一路走来,李老师在他的每个位置上都有独到的见解,睿智的思考。在他的眼中教育就是艺术,在我的的眼中他的教育管理更是艺术。一路行,一路歌,他就像一位教育园中的舞者,那妙曼的舞姿,既赏心悦目又令人怦然心动„„

读《学生第二》有感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北图的借阅书架上,当看到这个书名时,我是怀着好奇心借阅了它。因为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上提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学生第二的提法,这是不是和提倡的教育教学理念相违背。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这本书是山东省潍放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所写,他是从普通语文教师到班主任、教导主任、校长一步一步走到领导岗位的,在书中,他把企业管理的一些理念运用到学校管理中,很有些新意。书中提出了一些引发我们思考的东西:当强调学生主体、学生中心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老师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 教育学生,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教师来实现,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当公司把员工放在第一位的时候,员工就会把顾客放在第一位。同样,当学校把老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只有当教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觉得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的时候,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去这样做。所以,希望学校不仅仅只是给老师压力而以此成为老师工作的动力,而是用教育的理性和管理的智慧培养老师在学校的“幸福感”老师工作的动力应是来自于热爱。从此意义上讲这与学

生第二并不矛盾。

书中,作者还提出多一些衡量学生的尺子,这也给我们教师很大的启示,尤其是对于职业学校的老师,非常有借鉴意义。评价学生应该是基于学生的成长和成功来实现,而我们以前总是喜欢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可这正是职高学生的劣势,评价结果,不仅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给老师带来很大的挫折感,学生越学越没自信,老师越教越没成就感。这种心态必然会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非常对学生易产生负面刺激。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形成“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启发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每位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智能,所以应多一些衡量学生的尺子,不能以唯一的目光看待学生,唯一方法教育学生,唯一标准评价学生,所以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多元化、评价应该多元化、课堂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我们的教育教学应尽量适合更多类

篇3:读学生第二心得体会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中, 老师经常费尽口舌地讲解课文, 强化课文中的重点词组和句子, 而学生的掌握效果依然欠佳。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 学生在心里把阅读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等同于语法教学那样枯燥的讲解、反复的操练、以及没完没了的背诵。久而久之, 学生就厌倦了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这与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相违背。笔者通过尝试发现, 在阅读第二课时教学中巧设情境, 可以将阅读的枯燥变为有趣, 学生可以从“厌”读转变为“悦”读, 同时深层理解文章, 掌握文中重要知识。

二、教学与反思

1、教学设计思路

笔者的教学内容是牛津初中英语drey Hepburn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 学生初步了解的奥黛丽·赫本的一生。奥黛丽·赫本是一个传奇人物, 她既是一个美丽的女演员, 也是一个伟大的慈善家, 她的成功旁人难以复制。学生被她深深吸引。因此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成探索奥黛丽·赫本成功的秘密。这个情境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猎奇心理, 又在他们探索过程中解决了文中有难度的语言点,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英语和思想的双重教育。

笔者以视频开始, 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进入教学内容——奥黛丽·赫本。看完视频, 笔者抛出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Audrey Hepburn?”从学生的回答中巧妙进入本课的情境:探索奥黛丽·赫本成功的奥秘。同时完成课前所设计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后, 还是创设情境——“影迷纪念奥黛丽·赫本的新闻发布会”。它既把本课推向高潮, 同时也顺利结束这一课时的教学。

在这节课中, 笔者把握好设计的重点以及知识讲解和运用的度, 精心创设情境, 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知识的机会, 还激发、推动和加速了学生与课文的互动过程。

2、教学实录

[教学片段1]

教师给学生先观看一段剪辑过的视频, 内容是关于奥黛丽·赫本的一生。视频以她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发言作为终点。

T: What do you think of Audrey Hepburn?

S1: She is beautiful.

S2: She is great

S: She is successful.

T: Why is she so successful? Today let’s discover the secrets of her success.

[设计思路]

笔者在课开始时以一段视频与本课内容有机结合, 既满足学生想对奥黛丽·赫本了解更多的好奇心, 缓解了上课的紧张气氛, 又呈现了本课的学习内容:开启奥黛丽·赫本成功秘密的发现之旅, 为下一步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学反思]

关于奥黛丽·赫本的资料片很多, 笔者在课前进行了耐心、细致的筛选, 通过剪辑等工作制作出了最适合本课教学的视频。精心设计的视频果然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 与此同时, 看似简单的师生交流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情境学习。

[教学片段2]

奥黛丽·赫本去世将近20年了, 每年她逝世的纪念日, 全世界各地总有许多人在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来缅怀她。本课最后笔者设计了一个情境:本班有一个她的忠实影迷, 今天他在班里开一个小型的新闻发布会, 让去世的赫本依然有更多的追随者。

Fan: Today, I’m very happy to have such an activity. She is my idol. Though she is gone, she stilllives in my heart. I hope more people will know her, love her and join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 youcan ask me.S1: You are her fan, but do you know when and

S1: You are her fan, but do you know when andwhere she was born?

S2: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quality of her success?

……

因为是学生间的互问互答, 彼此间少了些拘谨, 大家踊跃提问, 想把他问倒。而这个忠实影迷可是做了充分的准备, 他对赫本了如指掌。新闻发布会结束, 学生意犹未尽。

[教学思路]

笔者创设新闻发布会这个情境, 是基于班情而定的。班里有个同学英语突出, 尤其是临场反应及口语特别强, 而其他同学也有喜欢说英语的习惯。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他们才会更加愿意学英语、用英语、爱英语。通过情境创设, 实际上是在帮助学生内化、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好的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 在动态中学。所设情境应该结合课本, 联系学生兴趣, 先有输入, 再有输出, 使教学呈阶梯式层层推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既积累了经验, 又接受了思想教育, 还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提高了他们以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后启示

整节课笔者围绕探索奥黛丽·赫本成功的秘密设计情境, 学生的活动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具体的操作要求。在整节课中, 学生始终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 他们所获得的既有知识又有能力。

本节课给笔者带来一些启示:

情境是十分必要的。1、在初中英语阅读第二课时的教学中, 创设适当的

创设情境, 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等方式学习英语, 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相应的学习英语的能力。

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心理, 要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在初中英语阅读第二课时的教学中, 教师设计的从而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习、使用并掌握所学知识。

篇4:读《学生第二》有感

在参加山东省临沂市教科研优秀实验教师培训时,给我们发了李希贵老师的《学生第二》,拿到书后,我爱不释手,一口气就把书读完了。今年暑假,我又拿出这本书,再一次熟读,感触颇深。

《学生第二》是一本教育管理随笔,是李希贵老师在二十多年的管理中所提炼的成功经验,是对教育的感悟,也是他管理中的精华。那一个个小小的案例折射的是智慧,那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蕴含的是哲理,而那每一个小小的改革凸显的是胆识。

李希贵老师在《自序》中对用《学生第二》作为书名是这样解释的:对一位校长或者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教师开始。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与我们需要运用的手段并不是同一件事情。如果我们总是一味地盯着目标而不去思量自己的角色,说不定会闹出南辕北辙的笑话来。

这段话引起了多少人的思考,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啊。不错,“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成了很多学校的口号。学生成了我们的顾客,成了我们的上帝,我们把所有目光都聚焦到学生身上,而忽视了教师的健康,忽视了教师的发展。据专家调查,目前教师的健康状况、生存状态不容乐观,教师队伍是心理健康高危群体。教育是生命培育生命,爱心滋养爱心,温暖传递温暖,尊重撒播尊重,智慧启迪智慧的崇高事业,“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任何关爱都必须经过人的传递才显得真切、动人。教师心理扭曲怎能让学生心理健康,教师不懂得幸福又怎么能让学生享受幸福。李希贵老师在《学生第二》中就告诉我们:当强调学生主体、学生中心的时候,我们应当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豪尔认为,当公司把员工放在第一位的时候,员工就会把顾客放在第一位。同样,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因此,我们要致力于培养教师在学校的“幸福感”,這是教育的理性和管理的智慧。

李希贵老师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怎样才能提升教职工的生命质量,怎样才能让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

一是以学校文化凝聚人。李希贵在当校长时,重视学校文化的经营,让核心价值观得到全体师生的认同和维护,并成为学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他追求的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学校文化,让每一个老师都感到自己重要,让每一个老师都成为英雄。为了让老教师感到自己还是重要的,他在高密一中时采用了老教师备课本借阅率制度,设立“孺子牛”奖。为了突出优秀教师的地位,他在高密四中时,建立的教代会优秀提案制度,以及由学校评出的学生最爱戴老师给最优秀的学生发放毕业证书。在用人上,他坚持“不同寻常用人才”,在解决选修课、活动课的师资紧缺问题时,他另辟蹊径,搜集了校外众多的能人、才人,为学校所用;在学校管理中,他让优秀的教师同时担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务,“响鼓还需重槌敲”,促使这些有才华的老师脱颖而出,更快、更好的发展;他在学校的老师中间开展了“在造就学生中成就自我”的系列活动,创造一个让全体教职工发挥其潜能的氛围和环境,让每一个人在学校都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并把这化为一个鲜明而又响亮的口号:让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成为英雄!同时,为了让师生共同经营学校文化,他实施学校文化股份制,使师生们成为学校文化的“股东”,并让高密四中的“苦累文化”上市。在学校文化经营过程中,帮助每一位教师实现“成为那个最重要人物”的愿望。

二是以学校制度规范人。李希贵老师重视学校制度的建设,但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和智慧,让教师成为制度建设的主人。为此,他开展了“给校训找100条理由”的活动,提升了师生对校训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向心力。实行班主任职务聘任制,把班主任的级别分为五个档次,每年进行一次聘任。并把提高班级生活质量、建设良好校风、为学生创造充满成长气息的精神家园成为衡量班主任工作的首要条件。这样一来,班主任就变得大度、宽容和自信起来,塑造了良好的班风。

李希贵也一直在探索改革,推动改革,在改革中前进,但他追求的是没有“压力”的改革。他认为,改革,不应该是一个人的“作品”,而应该是改革主体共同的事业,应该有“万人划船唱大风”的团队文化,把改革的压力转化为团队每一个人的动力。在教师聘任制改革中,李校长采用了分层聘任、双向选择的方式,把聘任的权力交给中层部门,把矛盾消化掉,使这一项旁人认最艰难的改革最终成功。

三是以师生关系和谐人。李希贵老师认为师生关系是一所学校能够立足的重点,而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学校管理的着力点。在管理中始终贯穿“把自己与学生的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的思想,让老师明白,如果你创造一个奇迹,那么这个奇迹也同时造就了你自己。鼓励教师张扬教学个性,还学生以自由,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在评价中多一些衡量学生的尺子,取消了以往学生成绩排名次的方法,采用一个用“比值”衡量的方法,既把分数当作了学生的隐私,又避免了学习上的盲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都能发展。在高密四中时每年评选优秀贺卡和学生优秀贺辞的活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是对师生关系新的提升,也是对老师们教书育人境界的新的升华。在新课程实施中,他致力于造就一个选择的校园。即让学生自主选择,走班上课;破解“转班”难题;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导师;竞选辅导员,等等。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提升教师素质成为教师的自觉。

篇5:读学生第二有感

一、读《学生第二》的缘起。

去年张校长带领我们一行北上取经,成云雷带上了一本李希贵校长写的《学生第二》,我一看这书名好像与流行的教育话语完全相悖,就吸引了我翻阅下去。我不属于爱读高端大气教育书籍的那一拨,但当我阅读了几篇后立马被文章中所展示出的教育者的智慧、真诚和细腻所折服。只有“不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的人”才会有如此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目标。寒假里我再次读了一遍,并不是书里的语言有多优美,理论有多深刻,而是通过这本书我们能看到作者怎样脚踏实地地改变着他周围的教育。

二、写了什么?

数学老师还是举例来说明吧。

例如《关注问题背后的问题》这篇文章,说的是校园里学生扔馒头的现象特别多。李校长没采纳开大会、做报告的形式,而是展开调查,寻找问题背后的问题。结果发现食堂只有二两一个的馒头,而饭量只有三两的学生,买两个便会剩下,没处可存,便只有扔掉。于是学校研究如何让食堂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后来一两一个的花卷、半两一个的包子都上了餐桌。校园里再也见不到扔馒头的现象了。

从本书中可以看到,李校长善于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反映在他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如调查住校学生迟到的现象,发现原因在于学生增多和多个水龙头坏掉。李校长没有采纳有些管理部门的惩治方案——“迟到一次批评,两次通报,三次停课反省„„”,而是调查清楚原因对症下药,结果迟到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再如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学校机制建设要立足班级生活质量、向社会招标、购买智力、评价教师购书的借阅率、巧聘老师、多一些衡量学生的尺子、借水行舟、无中生有等做法,都是针对发生问题的原因采取的创造性的举措,都在学校管理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读后真有拍案叫绝的惊叹。

三、一段感悟

李希贵校长之所以能在事业上屡攀新高,由农村走向城市,由地方走向全国,逐步成长为很有影响力的教育者,与他独特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直接相关。

思路决定出路。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凡事必有其因,从调查原因入手。这就为进一步发现问题的本质提供了可能。只有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试想,如果李校长采纳其他老师的建议,开个勤俭节约的动员大会,给学生做一个主题报告,能解决问题吗?更有甚者,对诸如此类的现象采取扣分、罚站、写悔过书等简单粗暴的方法,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吗?可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多么重要!有与无,处理事情的方式会大有不同,结果也会有天壤之别,由此带来的教育的气候也会暖冷两重天。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就是决策的根据。因此,善于发现问题,进而由果溯因,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至关重要。凡事先多问几个为什么,提高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和基本的判断力,不急于制定措施甚至救火般的付诸实施,会更能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提高解决问题的成功率。有发现才会有改变,有改变才会有进步。

篇6:读学生第二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历史》这本书去年就已经买了,一直在读《苦难辉煌》,没有认真来看这本书,今年将其列为了理论学习的书目,是因为我感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特别是军队的政治干部,没有丰富的党的历史知识,是不合格的。所以,我抽时间认真学习了这本书。虽然还没有读完,但结合别人学习的一些体会,自己也深有感悟。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共29年。这是一段波澜壮阔而又曲折复杂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离我们很近,同今天有着直接的关联,深入学习和研究这段历史,意义重大。这本书讲得就是这段历史。

学习这段历史,可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是怎样把一个四分五裂、极端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除台湾等岛屿以外的空前统一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荡涤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采取了哪些重大步骤;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又遭受了哪些严重挫折和失败的教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犯错误、遭受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在复杂多变和严峻的国际环境中,怎样审时度势,从容应对,而始终立于主动地位;为了维护祖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进行了怎样坚定而有理有力的斗争;在严重困难面前,以怎样的姿态和精神面貌去战胜和克服困难;我们党是怎样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任何其他政治力量纠正自己的错误;党的领袖们是怎样殚精竭虑、苦苦思索,通过调查研究去寻找建设社会主义规律;他们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采取的科学的工作方法是何等地令人钦佩,等等。了解了这29年的历史,就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怎样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不是对29年的否定,它恰恰是在29年所奠定的制度的和物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其正确的,改正其错误的,与时俱进地增添了许多全新的东西。

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是这29年党史的真实纪录,对上述一系列问题作了令人信服的回答和阐述。它的出版,不仅是党史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而且是党的整个思想理论宣传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这部党史优点很多,至少可以举出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党史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要求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二者必须统一。对于党史,站在不同的立场,就必然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看法。因此,我们写党史首先要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这就是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即党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就是实事求是,符合实际。《党史》第二卷全面地实事求是地反映了29年的历史真实,紧紧把握这段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重大历史事件,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思想理论等等,作了比较准确的记述、精辟的分析和公正的评价。对于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所取得的成就和成功的经验加以充分肯定。对于党所犯的错误及其后果,如实反映,既不回避,又不渲染,以严肃的态度和语言来表述,写得恰如其分。对于党犯的错误,不是简单化地笼统地加以批评了事,而是作全面的分析。比如,对‚大跃进‛,《党史》二卷是这样写的:‚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的初衷,是希望以最快的建设速度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使中国真正发展、强大起来,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愿望,与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愿望是一致的。问题在于实际工作中背离了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便从主观愿望出发,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提出了一些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目标和方针、政策,造成了实际工作中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情况。这种头脑发热的现象,不仅毛泽东有,其他中央领导人有,而且在当时的党员和干部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是当时那个发展阶段由急于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心情而萌发出的一种历史现象。‛书中对‚大跃进‛造成的严重破坏和巨大损失作了详细叙述,同时也讲到另一面的情况:‚广大干部群众以空前的热情和干劲,战天斗地,昼夜苦干,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也取得了一部分实际成果。还有那些修建得合乎需要的农田水利工程,那些新增加的后来形成了生产能力的工业设施,不仅在当时发挥了作用,而且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发挥着效益。科学技术也有了可喜的发展,尤其是在某些尖端科技领域填补了一些空白。在全国许多从来没有工业的地方办起工业,虽然很大一部分当时没有能够巩固,但终究为这些地区后来的工业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这部党史在讲党的缺点和错误的时候,完全是为了总结经验,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以增长才干,使我们更好地前进,而不是为了别的。中国共产党的两个历史决议在这方面做出了榜样。我们党就是在正确总结经验教训中逐渐成熟起来的。

这部党史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于重大的历史事实,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判断,而不是离开历史条件的变化,用今天的政策去衡量和评价,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比如对统购统销政策的评价就是这样,书中说:‚历史地看,实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是我国工业化初创阶段必须采取的一项重大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项政策不仅稳定了市场,在不高的水准上解决了全国人民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吃、穿问题,而且基本满足了初期工业建设对大宗粮食的需要。‛‚实施这一政策20多年的实践说明,它对供给和支持经济建设,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安定,维持物价和社会秩序稳定,每逢灾年调集粮食赈灾度荒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也应看到,统购统销制度在客观上割断了农民历来同市场的联系,限制了商品生产的发展,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以避免的。‛对于党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这部党史也写得比较公道,不因为犯过错误而抹煞其贡献,也不因为有过功劳而掩饰其错误。

第二,做到材料和观点的统一,即所谓史论结合。这部党史不是简单地叙述历史,而是夹叙夹议,在叙述历史过程中都有所分析和评论。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楚,分析意见说得比较中肯、深入而恰当。当你读了一段事实的叙述之后,感到需要评论的时候,一段精彩的评论果然就出现了,使读者产生一种满足感,提高到理性的认识。书中引用了许多材料和数字,都是为了说明问题的。不是材料的堆砌,也不是平铺直叙,材料和观点融合得比较自然。对于重大历史问题,不仅说明事实是什么,并进而说明事实是怎样发生的和为什么发生的。比如,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现在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部党史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是有说服力的。它分析了当时的实际情况,用事实说明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经济客观发展的趋势,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不是人为制造的。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来说,当时情况是,就总体而言,国有企业优胜于公私合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又优胜于私营企业。正如书中所说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随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虽然也出现过一部分群众生产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但从总的方面看,所有制关系的变革不但没有破坏生产力,而且明显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粮食产量逐年都有所增长,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逐年都有所发展。原有私营企业在接受改造过程中,生产增长和效益提高也比较显著。‛同时,书中又指出了‚三大改造‛的不足之处以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

第三,达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这是历史书,主要写历史发展过程,但不能写成编年体。这段历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国防、统战、外交、党建等等,头绪纷繁,非常复杂,而又互相联系。因此,全书的编、章、节的划分和编排需要有精心而周密的设计。我认为这部党史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整体结构是合理的,条理分明,思路清晰,逻辑性比较强,前后连贯而不重复,可以一口气读下来。关于结构,有两点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一是关于前七年要不要分为两编的问题,即所谓‚前三后四‛。我赞成现在这个本子的划法,把前七年作为一编。前七年中也有阶段性,即前三年的经济恢复时期和后四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和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其实,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中社会主义因素也在不断地增长,正如书中所说:‚实践表明,在新中国成立的头三年,在某些方面(不是在一切方面)已经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工作。‛‚前三后四‛这两个阶段,同前七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十年,不是一个层次的历史阶段,不宜分成两段同它们并列,而应以前七年作为一个历史阶段,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也就是新民主主义时期或叫新民主主义社会,毛泽东、周恩来都多次说过,过渡时期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二是关于第四编‚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放在第二卷好还是将来放到第三卷好的问题。这两个方案都各有其道理。中央党史研究室经过反复研究并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后,决定放在第二卷。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如果第二卷以第三编‚‘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作为本卷的结束,读完全书会使人感到压抑、茫然,中国将向何处去呢?得不到答案。以第四编作为本卷的结束,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景况:经过拨乱反正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有了前进的正确方向,人们看到了重新振兴的希望,令人鼓舞。第四,文风比较好。文字平实、精炼而顺畅,遣词造句比较考究。用概括而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翔实而不烦琐,用尽可能小的篇幅表达了最大容量的内容,又有典型事例和代表人物的形象描述。特别是一些点睛之笔、提神之笔,读后令人感奋。书中对中国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的历史风采就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帝国主义越是封锁,国民经济越是困难,人民却越是团结在党的周围。这是因为,人民群众坚信,党所代表的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发展工农业生产,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年代,一个乐于奉献的年代,一个理想闪光的年代和一个意气风发的年代。这种时代性的社会风尚和思想氛围,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烙下了深刻的印记。‛‚文似看山不喜平‛,这部党史读起来很吸引人,不觉得枯燥。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是经中共中央批准的权威党史基本著作。它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论断为指导,吸收了多年来党史研究的积极成果,以翔实的材料,大大丰富和充实了《历史决议》的内容。这部党史的出版,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了解这段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有助于正确把握未来。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读了它,可以有新的认识,受到新的启迪,温故而知新。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们,读了它,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从前人的艰辛探索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汲取经验和教训。

篇7:读学生第二心得体会

【5续之五】

我的新年祝福

分享“为政以德”的六个修学过程

修仁心

增厚德

思 无 邪

其修学的过程是:子曰: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星共之。

在这里,孔子只说“为政”,没有说“政治”。因此“为政以德”主要是谈学问思想外用的道理。要让孩子参与家庭生活的全过程,在生活过程中修学并培养能力!父母切忌代劳!

要做学问不简单,学而时习天天练,内圣为学修品德,家庭生活功德课,扫洒应对学礼仪,父母处处做榜样: 外用为政学德字,比如北辰居其所,两人同行用一心,其利断金无私心,十方器皿为我用,德行天下乐助人; 众星共之是尊敬,万众一心事业成。一言蔽之思无邪,不贪邪欲心不浊,《诗经》三百言真爱,温柔敦厚心不歪; 道之以政多包容,兴业亲民国安宁,道之以德教礼仪,知惭知愧守规矩; 十五志学修明德,三十而立修忍性,四十方能断疑惑,再加十年寻规律,六十耳顺无怨疾,心包天地不逾矩; 以心传心教儿孙,一以贯之修一生!

孝为根

顺民心

远 贪 欲

其培育的过程是:孟懿【yi也叫孟孙】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孟孙的儿子】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是“为政以德”的引申和发挥,进一步把孝道扩充到了为人处事的精神修养方面。

为政以德远贪欲,真心服务筑根基,尽职尽责敬于民,无违民心德业成; 在家尽孝修恭敬,在外处事忠于信,忠孝修身共用心,诚信养性心正用; 生死一理都恭敬,善因种心子孙兴。喂与犬马皆能养,心不恭敬孝不真!冷言冷语板面孔,不孝双亲不是仁!尊师敬长亲民众,闲时退而省其私,检讨自己找过错,天天向上增厚德!

照镜子

改习气

矫 错 偏

其修学的过程是: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过去就是你的老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所以说,为政的人,说到底还是要有真学问的,这样才能师法过去的历史,以判断未来新事物的发展方向。

视其所以看目的,观其所由察动机,察其所安观平时,何处藏觅叛逆心!温故而又能知新,以人过错照自己,常省过错随时改,可以为师向未来; 君子不器心要宽,博学多闻比奉献,锅碗水桶与大海,智慧大小价值在,先行其言别多说,众人学您君子多; 道德学问一个体,修身养性一个理; 周而不比多帮人,互助补缺好邻居,才能品德与学问,古今中外一个理: 一学二问三体验,不罔不殆用中悟; 攻乎异端路不宽,固执偏见牛角尖。持戒修定矫错偏,阳光大道走中间; 知之为知不说假,不知装懂才愚傻,多闻阙疑不乱说,多听多问除疑惑,谨言慎行少过错,话说过分人怨多,多见阙殆多请教,模棱两可别乱来,说话做事都小心,无尤无悔禄溢中; 以德服人用正直,举直错枉别狂妄,举枉错直民不服,借鉴历史破迷雾。乱用权力多贪欲,火车脱轨翻沟底!

学历史

守诚信

知未来

其修学的过程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i),小车无軏(yue),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说:多读历史,凭借智慧,就可知道过去,同样,循历史的轨迹,也可预知未来。“温故而知新”也是这个道理。

尽忠尽责敬他人,真心帮助感化人,自尊自爱人敬您,孝慈则忠用一心,举善而教多奖励,推广善行睦四邻; 书云孝道敬双亲,和睦四邻亲兄弟,溪其为政不为政,和谐幸福才要紧; 人而无信难立身,朝令夕改难实行,大车无輗(ni横杆)牛无套,小车无軏(yue挂钩)马无用 不用真心欺骗人,金牛御马人无用!过去未来皆可知,借鉴历史知兴衰,改朝换代《易经》在,三皇五帝传现代,增益减损看成败,温故知新规律在,敬仰天地敬民众,真心服务民心顺!咸与心合才能感,心种善因成义恩,我爱民众如亲人,众人敬我如宗亲!要借鉴历史的反面教训教孩子: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就智慧人生 ; 进朱者赤、进墨者黑;

“慎终追远”知因果,摄心为戒,圆满善行 ,破迷开“悟”教孩子!

请您看看这个“ 悟 ”字中包含的智慧:

左边竖心:一心合天道,顺应自然规律做人、做事,就是智慧心灵的外用。右边:上面“五”字,是说人有仁、义、礼、智、信五种天性与人的五种行为孝、诚、信、正、慧合成十善,是人成就智慧人生的十种美德,积聚正能量而增强灵性;下面一个“口”字,是说人,若不能正用心智而走向善行的反面时,则五方天空会变成“五口陷阱”或“五种迷惑”,合称十恶:吃、喝、玩、乐是贪心,名、利、财、色是欲火,戒除反面五毒,避免消耗正能量而伤害身心。这正是: 古今育儿有《孝经》,善根播种厚土中,德拥天下顺人心,孝诚信正育慧根; 总结历史有教训,成败三五都验证:

夏商周朝前三代,仁义孝慈五百载,西周秦汉晋朝继,诚信建国败贪欲,隋唐宋元明清帝,轮转一二入共和:溺爱娇惯多不孝,忤逆任性多祸害,贪欲欺骗多败家,人有贪心烧欲火,昏迷难醒行十恶,有伤德性羞祖先,对治五毒生活中,帮贫济困天道通。一颗仁心、德有天下,用在两面:诚信建国,贪欲败家,改朝换代,轮转未来,家国一理,铭记铭记!

这就是古人为我们总结的历史经验及教训:

前两代人尽心传承培育善行品德,才能成就第三代人的智慧果实;反面亦如是:若上辈人因贪欲败家就是大不孝,有伤德性羞祖先;而对后辈人的影响,就如同父母将自己的孩子交给一位连做人道德底线都守不住的老师去培养,其结果也是惊心动魄的、不敢往下想;哪一位家长会这样做呀?但实际上自古至今:娇惯多忤逆、溺爱多不孝、贪欲多败家、任性多傲慢、哄骗多邪僻等,如饮五种毒蜜、误人一生的育儿教训,不正是我们自己做的吗:看看今天青少年犯罪率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对照、反思我们的教育问题,缺失了什么?你种蜜桃,它一定不会结个苦瓜给你的:

历史的车轮,自夏商周三朝开始,到清朝结束共经历12个朝代,基本上遵循了一个规律:前三代人用100年时间,仁慈顺人心,受民众敬爱而有天下,后三代再用100年时间,努力以诚信治理天下,再后三代再用100年时间,进入鼎盛而开始享受生活、丢失服务意识,再后三代,贪腐衰败、与民众对立,再后三代无力回天:贪欲败家丢天下,祖先蒙羞,后人背丑;这就是自汉朝以后的朝代,都没有超过500年的根本原因!值得反思、醒悟、不能复辙呀:

勤学善思要诚心,善行柔顺人恭敬,节俭谦让炼忍性,立志成才学贤圣。

积累10种善行,促使其心性品德,像培育智慧树一样,由小到大而健康成长,正面矫错、反面纠偏,阳光大道走中间;忠孝修身、诚信养性:这是《中庸》教给我们培养后人的思想及方法:孝诚信正种慧田,真做善施能圆满;

亲于民

真心做

感恩义

其修学的过程是: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就是一种自我牺牲,要智、仁、勇齐备,看到该做的事,就去做,打算把这条命付出去了:尽忠孝,要见义勇为。所以,把这句话加在《为政》篇的最后,这是为政的基本精神。全心全意一个真,为人民服务一个做!这样,才能把你的理想信仰落实到社会生活的事业过程之中,才能实现你智慧人生的梦想!心真一切真!见义勇为不谄媚,真心服务政德兴: 为政以德比北辰,止于至善亲于民!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大学》的基本文明道德教育思想!

内圣为学的道德修养是第一,外用为政是第二,能把内圣外用综合起来化为用,才是人的文化精神,即文化道德精神修养的妙用即《八佾第三》:其修学的过程是:礼仪!如:

用恭敬心孝养双亲、尊师重道的礼仪建立了家庭秩序;用诚信交往、童叟无欺的礼仪建立了社会秩序等。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因果相续,想吃蜜桃,你就别种苦瓜的种子!“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要用心观察并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深刻义理!

今天教育的问题,说到底,主要还是品德形成教育过程脱离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实际的问题。如:品德形成教育欠缺家庭传承道德文明的培养;道德思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欠缺承传家庭生活中的孝道思想的培养;学习生活中欠缺吃苦耐劳、勤学苦练及其尊师重道等思想品质的培养;社会生活及理想教育中欠缺奉献精神及其乐于助人品质的培养;做人处事教育中欠缺与人为善、和睦四邻、合作共处,爱心付出等传统优秀品质的培养等等。还是古人总结得好呀: 传给儿孙一车金,不如教念一句三世因果经!金银能用完,智慧用无穷!而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就是:

正而不贪财色,净而远离邪欲,觉而不迷权势!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篇8:读学生第二心得体会

以文中安排的“心理测试题”为依托精心创设情境作为第二课时教学的切入点组织本课教学。

一、童眼看自信:自主感悟, 读出自信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读课文, 完成了文中的心理测试题, 对自己做出了客观正确的评价。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三部分 (6-9自然段) , 看看作者为我们出了哪些增强自信的“金点子”?

师:学习课文后, 联系生活实际, 你还为身边的同学想到了哪些克服不自信的“金点子”呢?

生1:我们可以写成长日记, 记下自己成长中的点点滴滴, 使自己更自信。

生2: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创编一条名言作为座右铭, 勉励自己变得更自信。

生3:还可以反复读自己喜爱的故事, 从中汲取力量, 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也可以让自己更加自信。

……

师:再读课文, 看看文章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巧妙之处?你觉得应该怎样做才会成为“一个最好的你”? (小结过渡)

二、读议品自信:品悟语言, 读写对接

师: (指名读文, 生边听边想) 同学们, 读 (听) 了这段课文, 看看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有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汇报读书体会, 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释疑)

师: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释疑) “尺寸的大小”中的“尺寸”指什么?这段话中写了哪些东西?这些东西代表什么?

师:同学们一起读读课文, 体会体会本段课文的精彩之处。

学生交流汇报, 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巧用排比、比喻手法, 语言像诗一般, 用优美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

师:再读读课文最后一节, 假如我们把它改编为诗歌肯定文章会更美,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试一试?

学生改编诗歌, 体会语言之美与作者遣词造句和准确表达的精妙地方。

师:同学们, 我们已经把课文学完了, 把你自己的读书心得变成一句话作为座右铭, 既勉励自己又能给人以启迪。

学生独立创编名言, 汇报交流升华主题, 以思辨的眼光看待“自信”, 深化认识, 努力做“一个最好的你”! (小结过渡)

三、拓展树自信:读写迁移, 学习写法

师:同学们, 读到这里我们已经把课文读明白了, 接下来请大家迅速浏览全文, 边读边想课文在内容安排和写法上有哪些巧妙和独到的地方?

(学生汇报交流, 师生共同评议小结, 回顾课文内容, 总结写法。)

师:根据下面提供的话题, 自选一个主题, 学习课文的写法, 写一篇习作。想一想你会写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是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的?

*做一个_______的你

(生自选话题, 小组交流讨论, 开拓思路, 师巡视辅导) 。

上一篇:观假文盲真德盲有感下一篇:企业加油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