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信息技术使用心得体会

2024-04-08

张波信息技术使用心得体会(通用11篇)

篇1:张波信息技术使用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使用心得体会

平潭实验小学吴云明

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它能变静为动,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懂,以直观形象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例如教学《认识角》,教材只借助钟面指针、扇面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角?这样让学生对角有了初步印象后,教师再通过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角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用不同颜色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再分别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叉开的大小有关。然后再出示两个角一样大,一个角的边很长,另一个角的边很短,让学生猜猜哪个大,哪个小,很多学生都说边长的那个角大,通过课件演示把两个角叠在一起,学生发现两个角一样大,从而引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的概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对更乐意学数学。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好奇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例如,教学“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然后提出平行四边行面积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考虑?通过课件演示分割、拼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至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中,思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高等于长方形的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利用多媒体手段,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探索创新认识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学生的创新热情,变“苦学”为“乐学”。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教师可以在复习圆柱体积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想圆锥体积该怎么计算?通过课件演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然后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再倒入圆柱形容器,看几次能倒满。通过实验,让学生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跃跃欲试,情绪十分高涨。然后再出示“高相等底不等”“底相等高不等”“底和高均不等”等几组实验进行对比,促进学生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理解。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解决问题是一个发现、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亲身感受问题、寻找解题策略,实现再创造以及体验数学价值的过程。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虚拟化场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用课件出示三种不同的圆柱,让学生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样的图形?”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说是正方形,有的说是平行四边形。这时我并不急于表态,首先表扬了他们爱动脑筋,敢说、敢争辩的精神,然后提出“到底是什么图形呢?再通过课件演示三种圆柱的展开图,学生发现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正方形。再让学生观察圆柱侧面展开图长方形的长与宽与圆柱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圆柱底面周长等于长方形的长,高等于长方形的宽,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让学生自己观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明显提高,对教学信息的反馈比较积极,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不再把学习当负担。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对于发展我们的数学教育事业,必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2:张波信息技术使用心得体会

这学期,在市教育局的要求下,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我和全体教师一样,参加了本次信息技术培训,我很高兴,同时也有一种担心,因为不懂的太多,生怕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觉得压力很大。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线教师,我没有理由不与时俱进,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都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才能不断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应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面对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出路,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培训中我们学习了以下这样一些知识内容:第一章:多媒体设备,这章我了解掌握了多媒体设备的简单维护和保养方法;知道了木马等恶意程序的发作症状,掌握防范木马等恶意程序的基本方法。第二章:软件篇,这章我学习了POWERPOINT、ACD see、音频处理和视频处理和电子邮箱等常用的几种软件和应用技巧。第三章:技术应用,这章我重点学习了交互式电子白板,了解了电子白板的主要功能,学会了电子白板的简单操作;了解了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尝试学习手工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了解在教学中如何利用博客进行积累资源、记录学习进程、师生互动和教育反思等活动。掌握博客平台应用于教学的特点,根据实际需要,使之成为有效辅助教学的工具。通过应用实例理解魔灯平台应用的优势,掌握魔灯平台的基本使用和操作;学习了制作主题学习网站的方法和常用的制作主题学习网站的软件,尝试使用新浪博客制作主题学习网站。

在当今社会,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可以与同行交流经验,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学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密切联系,信息技术今后将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未来教育应溶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最新的信息技术,致力于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

篇3:张波信息技术使用心得体会

术教材进入循环使用的行列。

自上世纪90年代初, 原国家教委就将教科书循环使用作为科研课题, 在云南、贵州、甘肃等地试验。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了“国家鼓励课本循环使用”。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在局部学校推行“课本循环使用”改革试点, 并提出了很多可行的措施。如由政府统一购买, 免费发放。除了语、数、外、理、化等教材使用率较高, 仍继续使用新教材外, 音乐、美术、劳动、英语口语等教材要求使用者保持教材的整洁, 用

后回收, 再消毒处理, 供下一年级同学使用。

教材能否循环使用,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的稳定性如何。然而, 信息技术教材在循环使用的过程中, 除了具备其他学科教材的共性因素外, 还要受一些自身因素的制约。

1. 技术更新快造成内容的不稳定性

我们知道, 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部件IC以摩尔定律的速度向前发展。实际上, 如果考虑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这个速度一点也不夸张。正如在高中课程标准中指出的, “信息技术是目前发展迅捷、应用广泛、体现时代发展特征的技术……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公民。”这些描述体现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适应迅速变化发展的信息社会。如果仅仅为使教材可以循环使用而使教材相对稳定, 与当前快速更新的知识脱节, 显然得不偿失, 完全背离了设置信息技术课程的初衷。实际上, 除了因编校、印刷等常规问题造成的修订工作之外,

目前的信息技术教材为了保证教材内容尽量与技术同步, 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不得不在使用过程中不停地修订, 甚至新编。就教材的发稿周期来讲, 一般学科要求在上一年的冬季就开始发第二年秋季的书稿, 而对信息技术教材, 一般都会拖到当年的三、四月份才发稿。不是编写者准备不足, 而是想在书稿发出之前, 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进展, 尽量删除一些过于陈旧的知识, 补充一些新的内容。

无论从经济方面, 还是从环保等方面考量, 教材的循环使用确实利国利民。在实际操作中, 尽管方方面面都做了周密的部署, 但从试点地区反馈的情况看, 还是遇到了种种问题。比如, 教材内容的稳定性, 学生的学习习惯, 现行教科书在印制、用纸等方面采用低成本工艺带来的质量问题, 出版发行方的利益, 家长在这方面的认可度等等, 都是影响教材循环使用的因素。

2. 课程自身创新需求造成编写方式的不稳定性

目前, 各个学科都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很多教育理论上的创新成果也在不停地应用于教材编写之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从计算机选修课转化而来的一门新学科, 缺少持续的历史积累, 学科内容体系的建构仍在探索阶段。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 大多数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就经历了从任务驱动式到主题活动式的变化, 课程价值的导向也慢慢从重视操作的工具论向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上转变。不过, 从近年来发展的趋势看,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完善, 这种变化会日趋平缓, 向稳定的方向发展。

3. 出版发行方式造成版本的不稳定性

目前,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选修科目, 所用教材是依据2000年发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指导纲要”) 编写的。信息技术课高中阶段是必修科目, 高中新课程试验区使用的是依据高中课程标准编写并通过审查的教材。非试验区使用的仍然是依据“指导纲要”编写的教材。依据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允许符合条件的单位编写教材, 通过审定后, 即可投入使用。受上述种种原因的影响, 信息技术教材的版本空前繁多。据粗略统计, 全国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起码不下百种。在目前的教材选用制度下, 一些地方的信息技术教材更换非常频繁。有的学校甚至连一个循环都坚持不下来, 一两年就更换不同出版社的教材。在这种情况下, 教材的循环使用便无从谈起了。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 基于当前信息技术教材的特征, 要想保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非常困难, 但教材循环使用无疑有利于减轻国家的负担,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爱护公物的优良品德, 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对构建节约型社会也具有深远意义。那么如何从中找到一个结合点呢?鉴于教材循环使用的关注点是纸质教材, 不妨跳出这个圈子, 充分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推行电子化教材, 既节约又便于更新。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主要在机房中开展, 教学设备主要由位于局域网中安装了多任务操作系统的学生机和教师机组成。这样完全可以把电子教材放在服务器上通过局域网提供给学生, 让学生开展教材上安排的学习活动;需要查阅教材时, 只需打开一个新窗口, 随时浏览其中的内容即可。

使用纸质教材时常会遇到一些如调查活动、活动评价等互动性的环节, 学生往往需要在教材上填写相关内容, 这也是让学生保持纸质教材整洁的一个重要障碍。在电子化教材中, 教材的编写者可以对这些交互性的内容以表单网页与数据库的形式发布, 再配上数据分析软件, 反馈及时迅速, 还可以一并解决教学中形成性评价难以操作等问题。

电子化教材不再受纸质教材成本的限制, 教材编写者可以根据教学需要, 把素材库、活动内容、教学评价完整地结合起来, 提供充足的信息。在当前技术的支持下, 电子化教材还提供广阔的空间, 让教材的交互性和开放性更强。教师、学生随时可以轻松地获取大量的资料, 也更容易让师生、生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可以说, 教师、学生既是教材的使用者, 也是教材编写的参与者。

当然,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全面推广电子教材也存在一些困难, 如观念问题、教师培训问题等。电子化教材实际上就是一个个软件包。如果以这种形式的教材完全取代纸质教材, 教材使用者该如何认定这种形式的教材?教育主管部门又该如何评价、审定电子化教材?这种教材的更新太容易了, 如何在持续的“修订”过程中保证教材的质量呢?此外, 这种模式的教材对信息技术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 需要教师配置软件系统、在新的教材形式下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等等。从教材开发者的角度考虑, 电子化教材非常容易复制。如何保证开发者的经济利益, 维护开发者的积极性, 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目前电子化教材在技术、设备上已经不存在任何困难。既然仅仅是体制、观念上的问题, 相信在多方努力下, 一定会找到完整的解决方案。

信息窗

篇4:信息技术教材的使用与研究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使用;教学;对策

一、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1.忽视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高中的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交流和合作,开阔视野,提高思考和决策水平,勇于创新,培养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由于对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理解不透彻,

过分注重技能操作的培训,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有些教师误认为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指计算机的操作过程,所以只是重视对计算机和其应用软件的讲解。这样的误解实质上就是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单一地理解成操作技能的培训,这不仅偏离了新课标的思想内涵,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都是非零起点的,也就是说它对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还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也不一样。例如,有些学生从小就接触了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相对来说简单,而有的学生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学习起来就很吃力。针对这一问题,如果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就根本无法让学生收到平等的教育,也不利于部分学生的发展。

3.对教材把握不准

不少教师把信息技术教材看成和政治教材一样,对教材的内容删繁就简,只是跟学生介绍书中提到的应用软件的操作方法,而忽视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发展技术能力。甚至有部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完全按照课本上的死知识讲解,不能活学活用,完全违背了新课程“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另外,由于各地的师资和教学资源的不同,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困难。

4.忽视评价与考核

虽然新课程要求把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用,但是实际上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对过程性评价的理解不够透彻,比较模糊,甚至有的教师根本不进行过程性评价,只关注总结性评价。这种单一的总结性评价容易引导教师把信息技术课程上成专业的培训课程,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1.加强学科课程的整合和研究性学习

随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在教学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无法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只有加强学科课程的整合和研究性学习,强化信息技术下的研究性学习,才能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所谓课程整合就是以学科科目为中心,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建立学科间的有机联系,使各门学科相互渗透,把学科学习任务融入信息技术课程中去。那么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以“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为解决问题的中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学习积极性和个人体验的作用,加强学生素养的培养。

2.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注重个体差异

作为教师,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认真了解教材,还要认真了解学生,以便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地域差异造成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应该在学期初就做好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加以弥补。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加强个别辅导,对于知识水平差距较大的班级,可以采取分层教学,采取有效的措施争取让认知差异不同的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于教材的使用,教师不能完全照本宣科,应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地的特点,合理有效地组织教学,创造性地灵活使用教材。那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能力与工具软件操作的关系,二是知识技能跟综合能力的关系。对于前者要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领,以典型的工具应用为范例,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对于后者,要注意在学习知识原理的过程中安排一些小型的活动来练习技能,同时要注意知识的穿插,适当加强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训。

4.采用人性化、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在课堂中适当地尝试开展学生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加强过程性评价的运用。例如,使用在线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对学生完成电子作品的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在评价中还要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及时发掘学生的优点,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能力的

开发。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教材的合理使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深刻把握教材,优化评价与考核,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张青.现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05(02).

篇5:向最美乡医张波学习心得

今天早上,我在单位的会议室通过远程教育接收终端学习了张波同志的先进事迹,被张波同志的境界、情操深深地感动了。他放弃城市医院的优厚待遇回到家乡做一名乡村医生、个人借贷维持卫生所的运转。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白衣战士队伍里有着这样的人为群众的健康坚贞不移无私奉献着,是我们的骄傲。正是千千万万像张波同志这样的乡村医生,铸就了我们我国广大农村群众的健康长城。因此,我决心做一个张波同志那样的人,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工作中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他为了岛上群众看病,四处奔走、日月兼行,出色的完成了本职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如果仅仅是牢骚抱怨、推脱逃避,往往无济于事,难有收效。张波同志的诸多事迹都告诉我们,要履行好职责,就必须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耐心。而这正是我们基层医生必需的品德要求。

篇6:信息技术的辅助使用

岁月如梭,转眼即逝,短短的几年时间,我校的电教设备发展的如此的快速:二十四间教室都配备了电脑、展台、电子白板,投影仪等电教设备;教师办公室里配备了复印机,打印机,教师应用起来得心应手,教学实效明显提高。看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终将成为过去,新的一页我们师生重新续写„„学校网站开通教育博客,能和全国的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资源共享;“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正向我们走来,那将是我校电化教学的又一个飞跃。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逐渐的发展阶段。多媒体教学在我的数学教学中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现从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交互式电子白板这三个方面阐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所总结出的一些心得体会和经验和大家分享。

一、电子白板的辅助辅助使用,使小学数学教学更高效。

交互式电子白板将黑板、粉笔、多媒体计算机和投影融为一体,其除了具有书写、编辑、绘画、图库等基本功能外,还有许多特殊功能,如放大镜、聚光灯、屏幕幕布等等。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所带的数学工具齐全

在数学学科中,交互白板的自带教学工具齐全,常用的数学工具圆规、直尺、量角器等一应俱全。另外,白板中的智能笔可以智能地识别教师所画的数学图形,比如:画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为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了方便,节省了教师画图时间,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图形教学起了快捷作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中带有几何画板,教师可以插入任何我们学习过的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以及坐标轴,极大地增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同时也方便了数学课堂教学,省时省力。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课时,传统的教学中,老师费尽口舌,学生仍然一头雾水。就量角器的组成,也得花费大半节课的时间来认识。现在采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简单明了。教如何度量的时候,又从图库里拉出不同的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指出要量的角,我采用电子白板中的操作工具量角器进行演示,学生能清楚地看到演示的量角过程,特别是如何度量不同方位的角效果更加明显。在电子白板上操作旋转的过程既省时,效果又非常突出。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并且有效地集中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动静结合直观的演示即省时,又清晰,教学实效达到了极高的实效。

又如:我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中,传统的课堂一般的处理方式是:师生共同把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用剪、拼、量、算、折等方法进行研究。学生实际操作中确实感受到自己手中的这三种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对“任意三角形内角和都一定是180度”这一认识并不深刻,甚至有学生怀疑。在有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后,课堂中,教师可以随时提供可任意变形且各角度数不断显示变化的三角形,让学生亲手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拖拉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随着拖拽,三角形各内角度数不断变化,学生在拖动过程中观察、计算、交流、体验,归纳总结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的结论。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辅助数学教学,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教育教学平台,使丰富的媒体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精彩。在我的教育教学中,因为它是个新事物,我用的还不是很熟悉,许多功能还未能掌握,只能说出自己在试用时的体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边学习边应用,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实物展台辅助使用,使小学数学教学更高效。作为多媒体教学的重要“角色”之一的实物展示台已被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为电化教学开辟了一个先进的应用平台。基于视频展示台的投影教学操作方便、效果显著,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

(一)实物展台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学步车’。

实物展台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占有绝对的优势,我认为它比课件的用处还要大。比如: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大字不识几个,有的学生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认和写,要完成每节课是教学任务,没有展台的辅助只是事半功倍。有的学生连第几页都找不到,更不能让他说出第几题了,所以,只能借助展出这一设备,让学生看着展台上老师指在那里给他们指着说:这是第几页,这是第几大题,这又是第几小题,这是做一做等等,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看着老师指的地方,一天一天的知道书上的页码、题号,图片等等。再说一年级的数学都是图文并茂的出现,没有展台,靠老师说教比较苍白无力。靠老师画图也画不出那么多的图片,不要说是画不上,就是画上了,那得要花费多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呢,所以实物展台在低年级看图理解题意中起了桥梁作用。

(二)实物展台是学生作业的‘评比台’。

在我的教育教学中,实物展台是学生作业的‘评比台’。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练习题和作业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教学环节,它像放大镜一样,把学生的作业能真实的放大展现给学生。包括书写的整齐程度、正确、错误能原封不动的让学生看个明白,部分学生看见别人的作业写的整齐,自己的很乱就会取长补短。还可以把学生错题直接变成课堂资源来应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实效。例如:我在上一年级《元、角、分》单位换算时,生一:3元+8角=13元,生二:3元+8角=13元,生三:3元+8角=3元8角。我就将这三个学生做的题用展台出示给大家,让学生看看这两道题,然后做个小老师给这三位学生批改作业。这时学生你争我抢的举手要做小老师,课堂气氛活跃,思维集中到这道题三种答案的评判之中,经过几位小老师的批改,做错的学生很快就发现自己错在那里了,进行改正,起到了错题是良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多媒体课件辅助使用,使小学数学教学更高效。

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图文并茂、动静交错的表现形式,将知识容于电、光、形、声中,不仅创造了有利的学习环境;调动了学生视听感官;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还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为现代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能加大课堂教学容量。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操作方便快捷,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上多个环节上时间的浪费,课堂容量大,可以达到优化练习,从而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手段,它需要有坡度、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练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省时、容量大、拓宽思路的特点来强化练习效果,提高练习效率。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我们就利用计算机创设“虚拟商店”让学生当售货员与消费者,进行仿真练习。由于信息技术演示具有“应变”、“重复”的功能,因而这种练习可不断重复,使练习效果不断强化。又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一课时,课件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容量很大,是传统的教学无法比拟的练习容量。是在学生理解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概念后出示的练习,练习题内容是:判断下面的三角形是那种三角形?课件出示:(1)露出三角形直角;(2)露出三角形的一个钝角;(3)露出三角形三个角中的其中一个锐角;判断出是什么三角形吗?对于前面两个学生很容易回答,对第三个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出了不同的答案,这时课堂气氛开始异常的活跃,在对露出一个锐角的判断中,有三种答案-----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对此,让屏幕一个一个的演示,说明这三种说法都正确。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得知,只露出一个锐角是不能轻易判定是什么三角形,而是要根据具体的的情况而定。通过这个练习题的设计,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媒体课件在动静转化中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这就给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带来困难,用单纯常规教学手段难以向学生阐述清楚,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又突出较强的透视性和替换性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构建。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本节课比较抽象,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不易理解。第一,把圆变成近似于长方形,是第一个视觉转换难点;第二个难点是等量代换,也就是长方形的长是用圆周长的一半(πr)代换,长方形的宽用圆半径(r)代换,这两个过程都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关于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采用实验的方法,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

2,没有视觉转换的过程,学生理解的不是很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把同一个圆分成8等份,16等份、32等份、64等份,然后并分别进行割补拼组成长方形,课件的4次操作过程虽然浪费了一定的时间,可是学生能直观地看出等份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的视觉转换过程。第一个难点解决了,学生观察的仔细,理解的也透彻。紧接着进行第二步的等量代换推导公式,我用红色的闪光线标出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πr),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r),这样学生一看才彻底明白了。利用动态展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使抽象化为具体,把静态化动态,化难为易,达到最佳效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推出圆的面积公式也就水到渠成了。而且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能力得到了提高。与此类似的还有《植树问题》、《等量代换》、《三角形的内角和》等我都用动静转化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益。

(三)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直观性和趣味性。

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是兴趣,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就要的是这位‘兴趣老师’,只要学生对这位‘老师’感兴趣了,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所以我在教育教学中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激发了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因此,我们在设计和制作课件时,就必须选好素材,并恰到好处地运用动画、音乐等手段,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动画、音乐、视频之中,使学生喜欢看、喜欢听、喜欢思,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逐渐产生对新事物的兴趣,被所设置新的教学情景所吸引,然后巧妙引入新课,很顺利的将这种兴趣及时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效果就会很明显。通过这样巧设新课引入背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想学、爱学情景中探究新知。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的练习课时,部分学生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混为一谈,也分不开来那个是周长的计算公式,那个是面积的计算公式。于是,我根据学生常对动画片感兴趣,运用“远程资源”教学中的课件创设的一个情景: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一只小羊脖子上系着一根绳子拴在木桩上,小羊围绕木桩跑一周,小羊跑的轨迹,电脑用红色光圈闪烁出来,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封闭的曲线,这条红色曲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用公式C=2πr或C=dπ来计算。然后出示两道求周长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会做。紧接着让学生再次弄清圆的面积是红线圈里的那部分绿草地,用绿色的光波显示的部分就是圆的面积。面积的大小由半径决定的,绳索长了面积大,小羊就吃草的面积就大,反之则小。用公式s=πr来计算。同样出示两道基础题,让学生利用公式计算圆的面

2积。通过以上两个过程的演示和同步练习,使抽象、难懂、容易混淆的两个几何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学生也一目了然,并且还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从那些容易混淆概念的学生眼睛里看到了自信、也看到了他们收获知识的喜悦心情。学生学的满意高兴,我教的也轻松愉快,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使用,给数学课堂插上高效的翅膀。

又如:我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课前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回家问大人,查资料,了解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将自己知道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讲给大家听,可是学生会讲的寥寥无几,部分学生只是预习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是我早预料之中的事,因为农村人对天文知识知道的不是很多,我就说既然你们了解的不多,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资料。然后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茫茫的宇宙中有无数的星座和天体在运行,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同时自身也在旋转。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同时我配上解说,学生耳闻目睹,很容易就明白了地球在围绕太阳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转,分别称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于是就有了平年和闰年之分,也就有了一个特殊的二月份。多媒体课件形、声、色、光等相互结合,生动形象,使学生观看到了奇异的天文现象,对学习《年、月、日》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刻理解了这一知识。这样教学,不仅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气氛,减少了学生疲劳感和紧张感,让学生在和谐、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快乐学习。

篇7:使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

心得体会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加之现代教学理论的更新,多媒体教育手段已经逐步运用于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教学工具。多媒体手段我们需要运用,但它不是教学时髦的“外衣”,更不应成为教学的“误导”,只有真正摆正了课堂与多媒体的位置关系,使用时遵循一定的原则,达成和谐的统一,才能更显示出多媒体手段的优势。然而,在肯定其优越性和先进性的同时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很多老师不自觉地走进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误区,舍本逐末,不问需要与否,不分对象如何,一味地追求使用多媒体,换个角度冷静地审视小学教学“多媒体热”现象,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过分追求画面的装饰性,干扰课堂

心理学告诉我们,追求声像效果,容易唤起学生过多的无意注意。因为我们在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时,忽略了学生的注意规律,导致学生注意力的最终落点不在教材上而在媒体方面,过多的无意注意使学生无法专心于视听媒体所蕴含的教学内容,削弱了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训练。我见过这样一堂数学课,前后共设计有七个之多的动画片断,孩子们甚至在结束观看后仍然沉浸其中,结果反而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使目标难以达成。其实在一节课中动画的使用一般根据需要,不宜过多,而且一定要有利于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虽然我们力求让孩子能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原本很枯燥的数学知识,但是不可否认数学具有一种天然的严谨性,低年级数学和语言仍然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我们的语言文字本身是具有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的,那么,我们把数学课中的语言文字内容统一于某一图像媒体中,不但剥夺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2.对学生的感官刺激片面

多媒体课件在视觉上占了很大优势,但是在一些动手能力方面,显得很无力。美国马里兰州洛克威尔市特定诊断研究会,对5300名学生进行了学习方式偏向测试后得出:普通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听觉学习者(声音、音乐)占34%,视觉学习者(通过图片来学习)占29%,动觉学习者(移动、触摸、行动)占37%,这说明,要使学生真正学好,必须三者结合起来,老师讲授,学生听讲,观察图片,并结合动手实践。过分依靠多媒体教学往往忽视了对动觉的刺激,三个要素失去平衡,必然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

3.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倾向,几乎所有的各种级别的教研课、观摩课或者参赛课都使用了课件,为了一场公开课,教师费尽心机苦战多日,方才磨出一个课件,而在平时教学中则敬而远之。我们应该明确这样一个观点:课件作为实现和支持特定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及配套教学资料,只能定位于辅助教学、服务教学,它只是一种手段,而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有的教师上课时貌似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即采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实质上,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无疑是“换汤不换药”。

4.对弱势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身处于弱势的学生可能由于使用了新的媒体,对课堂的容量,对上课的速度产生一些不适应,使得他们对于课堂知识不能完全接受,如果没有课后的努力,很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造成班级的两极分化。

多媒体网络教学,为教学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平台,显示了巨大的优势。如何有效地实现和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各媒体资源的合理调控,是这种新形式教学的关键所在。备课充分与否,关系到能否正常开展教学,以及教学效果的优劣。网络条件下的教学,备课时,除了传统教学中的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等环节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室教学,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对创设教学环境,选择教学网络功能,调控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提供了分配教学时间和确定教学策略的途径。

2、教学资源诸要素的搜集、整合课件的制作需要的教学资源往往比较零散,不成系统,这就需要我们对包括文本、视图、音像等教学媒体资源的合理组合设计,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课堂网络教学系统,储存到资源库中,以备教学时调用。对教学资源的搜集、整合,自始至终应从教学需要出发,融合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和方法。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中许多课型运用了课件、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技术,极大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益。许多老师用语言很难表达清楚的,较为抽象的概念,用课件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很轻松就解决问题。例如,时分关系用课件清楚表达出同时走,一个快,一个慢,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60个小格。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1小时=60分钟,不须老师过多的解释。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需要象《时、分的认识》一样。课件、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是一种形式,必须为教学内容服务,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选择恰当的时机,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网络教学资源的选择,应基于教学实际,该多则多,该少则少,切不可心中无数,更不能本末倒置。

3、教学操作的设计

教学操作的设计,应从课堂实际出发,遵循教学原则,合理分配时间,以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为原则,对各教学环节进行周密安排,精心设计。在此阶段,应考虑到在教学中应该使用网络的哪些功能,它们应该在教学的哪个环节使用,以及调配网络资源信息库中哪些教学资源等等问题。同时,理清教学思路,设计好教学流程,都要有事先安排,避免教学双方受制于教学网络。多媒体教学网络功能应围绕教学的需要,有所取舍,一切以服务教学为出发点,防止为使用而使用,追求表面的华丽。

篇8:张波信息技术使用心得体会

误区一:注重课件的“技术含量”, 忽略“教科书”的作用

近年来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 有不少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 很少甚至没有让学生看教科书。他们所注重的是自己所制作课件的“高科技”含量, 忽略了“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新的教学理念认为, 教科书与师生的关系应该是教师、学生与教科书形成一个系统, 相互影响、相互丰富、相互补充。教科书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应该努力促进学生与教科书的直接联系, 在教师的影响下, 发展和丰富教学内容, 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若使用教学课件辅助课堂教学时, 搞成多媒体成果展览, 这偏离了多媒体教学的初衷。

误区二:多媒体成为教师上课的演示道具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优势, 就是可以利用它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 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环境, 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展示大量的信息资料。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优化了教学过程, 增强了教学效果。然而,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逐渐普及, 多媒体的使用似乎变成了教师课件的展示, 而教师也就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放映员。在教学中, 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多媒体, 很多内容和知识点采用一些简单的媒体也可表现出来, 如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演示, 用手电、皮球就可以把昼夜更替这一现象表现得一目了然, 也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可有的教师几乎每课必有多媒体, 笔者觉得, 用一些简单的、常见的、易懂的教学手段就能很好地表现教学内容的, 就没有必要去避简就繁, 大张旗鼓地请出多媒体。实际上, 多媒体的应用必须结合具体学科的特点恰当地选择, 决不是越多越好, 如果泛滥, 往往会画蛇添足, 事与愿违。

误区三:使用信息技术, 没有真正理解与课程的整合

自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提出后, 不管是从教材的编定上, 还是课堂的教与学上, 都围绕着它进行了大的变革。但是许多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上出现了比较大的偏差。如:有位地理教师在讲授《天气与气候》时用Flash做了一个课件, 课件做得很复杂也很优美, 光按钮就做了四层, 点开一层还有一层, 然后又要一层一层地返回到页面, 整节课就看见他在不停地操作课件, 学生们看得眼花缭乱, 教学效果更是不尽如人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着重点是“整合”这个概念, 整合不等于混合, 要将信息技术看做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教师不要把信息技术仅仅用为一个呈现和传递知识的工具, 而应该将信息技术作为激励情感和促进学生思维、交流的工具。

误区四:过分夸大多媒体的教学效果, 弱化了教师基本功的展现

在多媒体的使用中, 有些教师把多媒体看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 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 弱化了自己基本功的展示, 久而久之, 字写得差劲了, 板书也没有条理了。自兴起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来, 教师板书逐渐被多媒体投影代替。当前课堂教学, 不少教师一堂课下来, 黑板上没有留下一个字, 有的就是杂乱无章地写一些数据之类的东西。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 为了扩大课堂的容量, 把本来准备板书的内容, 如地理概念、地理现象、轮廓图的绘制等都事先输入在微机里, 上课时直接显示出来, 这样做看似节省了时间, 但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和记录, 其效果事与愿违。同时, 教师的基本功 (板书、绘图等) 也日渐退化, 有的地理教师从教地理十来年, 竟然连中国的轮廓图都绘不出来。

篇9: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使用探究

关键词:教学现状 新课程理念 教材使用

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我县是一个山区小县,经济不发达,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升学考试不考,学校的硬件条件跟不上,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基本上不开设。有的学校即使开设了,也是形同虚设,基本上是让学生在教室中自习,一个学期接触电脑的机会难得有一次。试想,这种状况下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好吗?多数农村学生到初中毕业时,信息技术水平几乎还为“零”。

二、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和教材特点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关照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努力将教学起点从“零起点”改为“非零起点”。原课程纲要中的“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操作系统简介”“计算机硬件结构与软件系统”等3个“零起点”模块在新课程标准中不再单独列出。对义务教育阶段已学过的学科知识不再进行低水平重复,不再进行单纯的软件操作,而是对已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提升,进一步综合、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

三、思考和研究

新课程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努力将教学起点从“零起点”改为“非零起点”,从以前单纯的软件操作到现在的信息技能的综合、全面的培养,而农村高中多数新生信息技术水平几乎还为“零”,这就存在了“断层”现象。在三年时间里,若要把信息技术水平几乎还为“零”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合格信息素养的公民,是件不容易的事。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问题。用怎样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呢?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摸索总结,笔者认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是解决这些问题一种好方法值得探究。

1.立足学生实际水平、认知规律,补充、删除、调整教材内容

我们在备课时,都有两个必备环节,一是学情分析,二是教材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就能明白自己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教材的内容结构是否适合我们的学生。对于教材,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要该补充的补充,该删除的要删除,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调整。

例如,在学习“文本信息的加工”一节时,教材紧扣新课程理念要求,示例内容简单,却囊括了文字的排版、流程图、结构图和表格的操作。教材面向的是各地区的学生,编者认为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学习过Word等字处理软件,有了一定的基础,认为“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在高中没有必要单独列出。所以,应从“非零起点”出发,而不是“零起点”出发。这就脱离了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多数农村学生是初次接触Word字处理软件。在教学时,笔者参照以前的老教材,对Word软件的最简单、最基本的编辑技能进行补充,从“零起点”出发,并结合新教材的知识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立足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更改教材中的操作示例和任务

“信息技术教科书要密切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实践以及当地的社会发展,适度设置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典型案例或研究性课题”,这是新课程教科书编写建议。教材是面向各地区的学生,不可能所有学生都有一样的生活环境和实践经历。因此,要立足我们自己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更改教材中不合适的操作示例和任务。

例如,在学习“数据信息的加工”一节时,教材所用操作示例是“本校学生吸烟情况调查结果”,这个示例我们学校没做过调查,也很难调查,对于我校学生是不合适的。因此,笔者在教学时把操作示例改为“XX班学生成绩统计表”,“XX班”就是正在进行教学的班级,且成绩表也是该班刚刚月考的成绩,学生一看自己的成绩就在上面,注意力很快就集中了,看到表格中总分、平均分、及格率、排名等各项指标,都惊叹该软件的功能,学习兴趣自然得以激发。教师再适时对学生提出要求:期中考试的成绩表也要你们来完成。结果,在讲解该操作示例时,每个学生都很认真,多数学生都能够完成操作。

3.立足家庭、学校的硬件、软件条件,简化或替换教材中的任务设计

前面提到,由于我县是经济不发达的山区小县,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的经费投入很不足,且基础设施落后,学生底子又薄。所以在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时,要立足学校的硬件、软件条件,简化或替换教材中的任务设计。例如,在学习“网络是如何工作的”一章中的“网络的规划设计”一节时,有一个问题:“张家伟一家三口人,有三台电脑,只装了一根宽带线,如何让三台电脑同时上网?”这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任务,应让学生参与实践,但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中根本没电脑,即使在县城的学生,家中也只有一台电脑,况且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要让学生独自实践,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教学时,笔者对此进行了简化,设计了一个在机房就可完成的任务:“提供接通因特网的网线、一台较好的电脑(老师用机)、两台学生电脑、一个交换机、若干条已做好水晶头的网线,请你们完成一个小型局域网的组建,让三台电脑同时上网。”这个任务中所用到的硬件材料,都是机房现成的,软件资料电脑上也安装有。学生通过教材上的介绍和平时的积累,加上老师的指导,大多数都顺利地完成了这个任务。这样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学习的效果就好多了。

4.依据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话题或内容来安排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关注的、时代性强的事物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例如在学习“网络信息检索”一节时,教材上用的操作示例、活动设计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笔者设计了三个有代表性的活动,分别是“搜索神州七号发射的时间”“搜索我国航空母舰建造的相关情况”“搜索智利地震的最新情况”。这三个活动都是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连以前从没上过因特网的学生也积极参与进来,效果非常好。又如,在“学习信息技术与青少年”这节时,教材要求我们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避免网络陷阱的伤害,而这些理念的东西太笼统了。笔者就在教学时,补充了学生最近最关心的几件事,其中之一就是高一年级两个学生家长受到手机网络陷阱的伤害,被骗走几万元钱的事。骗子通过一些非法途径获取了家长和孩子的详细信息资料,致使家长相信了骗子的话,最后上当受骗。这些事例让学生深有感触,更能够提高信息的安全意识。

四、总结推广

经过几年的总结积累,笔者把平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成果写进了校本教材,笔者和同事们都感到,使用这种校本教材,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学习效果也得到明显提高。

总之,教材是可变的,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新教材,正确认识新教材。在教学设计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创造性地优化重组教材,是教学实施的关键之一。我们只有理解、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创造性地去使用、开发教材,并不断地反思总结,才能把进入高中时信息技能几乎为“零”的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篇10: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辅助美术教学

社会在进步,知识要更新,教育正改革,各种现代化先进电子产品正以特有的渠道渗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微课程、翻转课堂等教育新名词已开始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视线。课程改革给美术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美术教师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给美术课堂注入活力,利用新的教学策略,实现课堂教学的突破,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快速提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也是迫在眉睫的事。

通过这几天的听课、学习、理解、反思,我认为合理、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辅助美术教学有如下优势:

一、运用信息技术使美术课堂趣味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又是视觉艺术,美术课的教材中大量的教学内容需要通过直观图片资料来进行,在教学中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以其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悦耳动听的声音来强烈地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如王萍老师执教的《玩响炮》,一开始就以一段小朋友开心玩响炮的视频紧紧吸引住了孩子们的视线。从而使孩子们主动地加入了折响炮的行动中,开始了美术创作活动。

二、运用信息技术使美术欣赏直观化。

俗话说:生活是绘画创作无穷无尽的源泉,而现在却能“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欣赏,不仅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而且学生能多角度地进行分析、欣赏。

如方燕老师在执教《精美的邮票》一课时,当孩子们饶有兴致地聊起家乡的标志性特色时,如果方老师能适时地出示一段《魅力凤凰》,我想,孩子们的邮票题材一定更加丰富。

三、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美术学科中充分应用网络及各种多媒体资源,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学生不但能从教师那获取知识,还能从网络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所需知识。通过这样的形式获取的知识,会让学生理解更深刻、记忆更深,这样既能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又能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江四平老师执教《趣味文字》时,恰恰就是通过课件将文字的有趣性直观地展示在孩子们面前。再通过众多图片展示趣味字在生活中的应用,一下子就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以致后来孩子们多样有趣的字体设计作业引来听课老师的啧啧称赞也就成必然之势了。

四、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力、欣赏力。

美术课的教学,欣赏占很大的比重,利用信息技术,美术欣赏课能更加精彩。当我们在欣赏经典著作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生平介绍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欣赏能力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在课堂教学中,欣赏点评作业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孩子们的作业有大有小,张贴在黑板上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看清楚。这一次给我们上课例的老师们都很好地发挥了信息技术的这个长处,将作品清晰地呈现在大屏幕上,供孩子们鉴赏、评价、学习。

篇11:张波信息技术使用心得体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vb的联机帮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具体实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成就感。

前提诊测

设置vb程序的.窗体背景使用什么属性?

导入新课

编写vb程序时,遇到困难怎们办?有问题找谷歌,有困难找百度。我们这两个都不用找,就找vb的联机帮助系统。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演示操作法

教学重点

MSDN Library在线帮助

教学难点

利用联机帮助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MSDN Library在线帮助

启动vb后,在“帮助”菜单中选择“内容”“索引”或“搜索”命令,打开MSDN Library visual 6.0窗口。

任务1、利用“搜索”选项卡查看关于标签控件的用法

启动vb,在“新建工程”对话框中选择“标准exe”选项,然后单击“打开”按钮。 执行“帮助——内容”命令,打开MSDN Library visual 6.0窗口。 在“活动子集”框中选择“*visual basic 文档”

打开“搜索”选项卡,在“输入要查找的单词”框中输入关键词“标签”

单击“列出主题”按钮,在“选择主题”下面的列表框中就会列出关于“标签”的一些主题 双击“使用label控件”右窗格中会显示出关于“label控件”的详细说明

二、上下文帮助

任务2、查找关于caption属性的知识

执行“视图——代码窗口”命令,打开“代码”窗口 输入一些代码后,把光标定位到某个关键词中 敲f1键,就显示出关于这个关键词的信息

三、运行帮助中的代码实例

新建一个标准exe工程后,选定窗体,然后在“属性”窗口中选定“fillcolor”属性,敲f1键,打开“帮助”窗口

单击其中的“示例”打开 fillcolor属性示例的帮助窗口

选定其中的代码部分,用复制,粘贴将其写到另外的程序中 运行程序

形成性测试

利用MSDN Library visual Studio 6.0窗口的“搜索”选项卡查看“窗体”的信息。

小结

上一篇:段落摘抄200字下一篇:初、盛唐儒家美学范畴之检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