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法治思维 运用法治方法 推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2024-05-07

树立法治思维 运用法治方法 推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共4篇)

篇1:树立法治思维 运用法治方法 推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在“十三五”规划建议当中,关于法治建设的内容虽然不多,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却是重中之重,深刻勾勒出“十三五”期间法治建设的核心要求。规划建议在强调提高领导干部法治观念的同时,号召全党和全体人民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抓住了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主要矛盾,确立了推动发展的关键理念。

法治思维就是以法治的理念和法律的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观念和意识。法治方式则是运用法治思维从事法律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的途径和方法。

历史发展到今天,相较于道德、宗教和其他社会规范,法律调整具有一般性、逻辑性、稳定性、程序性、可预期性和权力保障性等优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法律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中心环节和主要调整手段。由此,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要求和主导方式。

分析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核心内涵,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人民主权,处理好民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树立法治思维,首先要求树立民主思维,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其次要发扬人民民主,科学民主决策;再次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自主权。

第二,尊重和保障人权、完善公民权利体系并监督其实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和公民权利是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强大动力。,“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为全面推进人权和公民权利保障提供了雄厚的制度依据。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以法律权利体系的完备为基础,以健全和落实宪法监督制度和宪法解释程序机制为抓手。

第三,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要依法实现权利的平等、机会的平等、规则的平等,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要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四,弘扬理性精神,坚持严格规范文明执法。值此改革的关键阶段和矛盾高发期,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如城管、警察、工商税务等经常面对各种冲突和问题,对此要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

第五,夯实程序观念和法治精神,遵循正当程序。在现代社会,程序法(立法程序、行政程序、司法程序、选举程序等)是否完备并得到严格的遵守执行,是衡量国家法治文明、司法公正、诉讼民主、人权保障程度的重要标志。法治实践中,一切事情都按程序办、按规则办,必然会大大降低出现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的可能性。

当前法治实践中,要强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一、深化改革中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改革是“变”,法治是“定”,一动一静,二者天然存在一定的矛盾,必须妥善、辩证地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一方面,必须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以法治引导改革方向,以法治规范改革程序,以法治确定改革方式,以法治保障改革成果,唯如此才能理顺二者关系。另一方面,要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立改废释等多种途径,让改革与法治良性互动。

二、推动发展中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以人为本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逻辑起点。依法促进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内在要义;处理好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关系,是制度目标;善于运用法治方式解决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土地承包转让、林权改革、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优化发展的法治环境,是当务之急。

三、化解矛盾中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法治是最大的社会公约数。在法律框架内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惩治各类犯罪、维护政治安全,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预期、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社会支持,使法治成为社会安定有序的压舱石。要处理好法理情的关系,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要重视和善用司法作为矛盾终结机制的制度与方法,维护司法尊严、权威和公正。

四、维护稳定中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现维权与维稳的统一。要把执法司法权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关键是明确执法司法权都由法律授予;没有法律授权,不得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执法司法行为。要把严格公正执法司法与理性文明执法司法结合起来。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刻认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动法治建设工作在创新中发展,不断迈向新的水平。

篇2:树立法治思维 运用法治方法 推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后,新任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的开场白中说:“我们衷心感谢人民代表的信任,从担任新职的那一刻起,我就深感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是重大责任。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把努力实现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作为神圣使命,以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政府,去造福全体人民,建设强盛国家。”不愧为我国著名学府北京大学法律系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届毕业生,简短的几句开场白,他就将法治政府的实质讲得清清楚楚,将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根本讲得明明白白。

法治,追根溯源是追求公平、公正、公开。法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权力与权利的冲突。这里的权力指的是公权,权利指的是私权。法治的精髓就在于限制权力、保护权利。对于权力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对于权利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由此可见,法治重在治权、重在治官。人民政府应该是“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的政府;政府官员应该是“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的公仆。这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的本质所在。

法治思维,是相对于人治思维和权力思维来讲的,主要是指各级领导干部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时,必须时刻牢记人民授权和职权法定的原则,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定程序,必须切实保护人民权利和尊重保障人权,必须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自觉接受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限制权力,保障权利,既是法治的精髓,也是法治思维的核心。

党的报告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的报告还提出要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推进依法治国的意识和能力,指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首次被写入党代会的报告,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这一提法从价值观和方法论上,对新时期各级领导干部如何治国理政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当前,我国仍处于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型期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较为常见。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尚未完全树立,一些领导干部只敬畏上司,不敬畏法律,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现象不在少数。在此背景下,强调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强调法治思维,就是要改变一些领导干部头脑中长期存在的重权力轻权利、重治民轻治官、重管理轻服务等传统思维误区;就是要改变一些领导干部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思想;就是要铲除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悖离法治精神等现象滋生的土壤;就是要使每一个领导干部都成为“敬畏法律,敬重人民”的好干部。

敬畏法律,首先要懂得法律。普法的重中之重是领导干部。领导干部应该从切实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开始,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真正尊崇宪法和法律,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障人民享有更广泛的权利和自由。领导干部学法应该增强自觉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克服甘当法盲、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懂装懂等毛病,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力争通过自身的努力,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点学懂弄通、熟练掌握与自身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不是法律专业毕业的领导干部可以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律本科课程的学习和不作弊的考试,切实了解法律基本知识。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律在于应用,法律知识学得再好,如果不用或者不会用那也是没有意义的。法律知识应用得好,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3:树立法治思维 运用法治方法 推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关键词:法治;法治思维;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在以往的党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明确指出党员机关干部要合理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执政,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中再次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了系统化的阐释,这是我国采取依法治国方略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合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持续推动改革和发展,破解社会各个层面的管理难题,提高社会管理人员的创新水平,而完成这些的前提就是我们党员干部首先要做好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表率。

历史经验表明,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治相对于人治而言,更能保持社会的稳定,而且法治也是最基本和稳定的方法。为实现依法治国,十八大报告表明了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是思想层面和工作层面上的具体实施办法。对于社会层面来说,各个阶层能否顺利实行依法治国,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于决策制定者和人民群众能否普遍接受与法治理念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即法治思维。之前立法是我国依法治国以及法制建设的工作重心,即“有法可依”,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现在和将来法治建设的重心将会转移到如何使中国的各个社会阶层知法和守法上。普通群众和党员领导干部在意识里都应具有法治思维,不仅公民应培育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等,领导干部也亦然,而且要有理有据的依照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目前,我国党和政府依法执政的中坚力量是各级领导干部,所以他们将如何培养法治思维、合理运用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直接影响党依法执政理念的落实、影响各级党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效果,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成败。从另一方面说,如果说连党员领导干部都不遵从法治思维、不养成养成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习惯,起不到领导带头作用,社会的其他阶层将更无从下手,久而久之也就没人把法律当回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将无从谈起。

法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规范和引领作用。而各级领导干部是党依法执政、推动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将直接决定党的经济政策的落实、影响各级党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效果,也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一定要具备法治思维,要学会运用法治方式来履行工作职能,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领导干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树立法治思维观念,也就说无论是在处理工作,还是是其他事情时,要将合法、合规摆在首位。其次,要增强法治思维的能力,也就说要心中有法,并且能够熟练的运用法律解决问题、以及重大决策。最后,要提成依法履职的水平,就是说要严格的约束自身的行为,守住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认真履职,坚决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领导干部只有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才能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起到应有的作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努力打造清单明晰、程序正义、问责法定、公开透明的具有较高公信力、满意度的现代诚信政府。因此,各级政府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具体或宏观服务时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推进法治建设,加强保障宪法实施和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建设,加快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二是加强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社会规范建设,保障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坚持严格公正实施法律,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四是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健全普法和依法治理体系,深化“法德共进”,进一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严格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五是深入实施诚信建设活动,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诚信是法治型政府的基本要求之一。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来管理国家、管理经济文化事业,所作所为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为人民所知晓、参与和决定。这就要求政府工作公开、透明。政务公开是“阳光行政”的内在要求,关键是做到内容具体、真实、新鲜,反映实实在在的东西,让群众清楚明了政务的运作轨迹。

另外,政法机关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发挥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更应树立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法做好政法工作,并充分发好工作职能:

一是创新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政法机关在依法打击刑事犯罪、优化法治环境的同时,要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社会风险研判应对机制,参与构建富有中国法治特色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二是强化能动司法,服务经济发展。审判机关应紧密围绕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和重大工程项目,立足工作实际,通过妥善审理企业破产、土地征收及经济合同纠纷案件,积极保障和服务企业发展。同时组织法官到行政机关举办法制讲座,规范行政行为,促进依法行政。以走访、座谈等形式深入企业了解基本情况,提供法律帮助和支持。同时,强化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力度,推进诚信体系建设。立足司法职能,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治、防控,建立“老赖”曝光台,定期披露、公布失信“黑名单”和“不良记录”,与公安、银行、房管、铁路、民航等部门建立执行联动机制,对失信行为进行谴责和钳制。开展执行工作“一打三反”专项行动,加大对失信被执行人的打击力度,

三是强化普法宣传力度,增强群众法制意识。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开展好“送法进企业”、“送法进校园”、“送法进社区”、“送法进农村”活动,不断提升群众法制意识和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充分运用新兴媒体扩大普法效果,在官方微博开设“公安专线”、“法官说法”等栏目,及时发布典型案例,组织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地以案释法,营造“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推进经济发展走上法治化、规范化快车道。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安守宸.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的法治信仰[N]. 本溪日报. 2015-12-23 (004)

[2] 卜泳生. 领导干部要自觉增强法治素养[N]. 苏州日报. 2014-12-10 (A06)

篇4:树立法治思维 运用法治方法 推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关键词:法治思维;预防;社会矛盾

中图分类号:DF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72-01

一、典型事件中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一)“枫桥经验”中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是“枫桥经验”的形象概括。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 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之后,“枫桥经验”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成为新时期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典范。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调解和教育并重是“枫桥经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枫桥镇在各居委会、村、甚至重点企业都建立了相应的调解组织,每年成功调处民间纠纷1000多起,成功率97.2%,其中80%在村一级得到解決。建立健全具有自身特点的基层民主法治是“枫桥经验”运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另一重要特点。法制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照搬西方法律,基层民主法治是推动和提升国家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民主法治建設的关键环节。枫桥镇在加强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法制建設方面,推动村民自治,保証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

(二)“瓮安事件”和“乌坎事件”中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1.做好信息公开工作。

瓮安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立即对瓮安事件做了客观公正的通报,安定了民心,终止了谣言。同样,乌坎事件的解决同样离不开信息公开工作,广东省委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公开,并且将阶段性的处理结果、乌坎村民的诉求、最终制定的解决方案,也一并向大众公开,重新树立了政府的法治形象和诚信形象,从而推动了整个事态的平息。

2.调查事件原因,依法解决矛盾纠纷。

社会矛盾发生之后,首当其冲的就是调查事件的起因,并依照法定程序对社会矛盾发生的争议、纠纷、问题进行调节和沟通,同时注意调解的方式和方法。依法解决矛盾纠纷是指按照法治思维、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以及法律规定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给予大闹大解决的那一类群众超出法律规定范围以外的解决方案,否则不仅不在群众中威信扫地,更会造成更多闹访缠访的现象。瓮安事件和乌坎事件最终能够得到妥善解决,都得益于政府拿出了可靠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化解了矛盾纠纷。

3.对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要追究刑事责任。

瓮安事件从一起少女溺亡案件,最终发展成为众多无关人员参与的打砸抢事件,已经属于骚乱事件,在将近七个小时的时间里,三百多人直接参与打砸抢事件,造成三座大楼、交通工具以及办公设施的严重损毁,一百五十多人受伤。对瓮安事件中带头打砸抢的人员必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乌坎事件性质不同,参与其中的基本都是本村村民,个别情绪激动的,属于表达意见过程中的激烈举动,不认定为犯罪活动、流氓活动,不追究法律责任。

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社会会矛盾发生后要依法妥善处理,但是更重要的在于预防,防患于未然找到引发社会矛盾的原因和根源,之后尽最大的努力消除原因和根源,积极做好应对措施。

(一)依法行政,建设诚信政府、法治政府。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成绩举世瞩目,但是问题依旧很多,比如经济发展粗放、经济发展方式单一、社会贫富差距增大等等,百姓与企业甚至政府的对抗也表现在很多层面,比如在农村土地流转、村民搬迁、生态保护、城市房屋拆迁、农村土地征收等层面。通过瓮安时间和乌坎事件,也可以看出,社会矛盾的爆发并非短时间累积而成的,这跟地方政府的法治水平,管理水平和地方秩序有很大的关联。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消除社会矛盾的根源,核心就在于地方政府是否能够做到依法行政。一些地方政府,在重大项目的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没有给百姓应有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机制保障措施方面更是缺乏。因此,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决策,首先应当贯彻公正公开的程序,科学分配利益平衡事宜是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关键之关键。另外,政府依法行政尤为重要,只有建立起建设一个诚信的政府,建成一个法治的社会,才能真正做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二)变刚性维稳为制度维稳,依法化解社会矛盾。

习总书记在2012年12月4日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讲话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也就是说,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首先要做的转变维稳思路,从刚性维稳向制度维稳转变,从压制打击向沟通调解转变,通过多重方法从信访不信法向信法转变,积极推动社会矛盾在法治途径内解决。

(三)依法善用慎用警力,维护公安机关依法行政的形象。

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当中,一旦出现示威、游行、静坐、抗议等群众有组织的行动,公安干警人员往往都冲在第一线,因此,善用慎用警力,维护公安机关依法行政的形象变得尤为重要,甚至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公安机关有权利也有义务动用警力维护国家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但是不适当地、频繁地动用警力,甚至违法使用警力,都会对公安机关的形象造成极大的伤害。善用慎用警力与不用警力不能一日而语,需要区分清楚。

(四)做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预警和监测机制。

上一篇:研究发现:结伴散步更减压下一篇:绿野仙踪读后感400字左右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