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搞笑养殖技术纲要

2024-04-09

牛蛙搞笑养殖技术纲要(精选4篇)

篇1:牛蛙搞笑养殖技术纲要

(一) 牛蛙的繁殖牛蛙到5-7月开始产卵,产卵的最适水温为24-28℃,产卵时间为10-30分钟,产卵量随母蛙袋子个体大小而异,一般产卵为数千至5万粒。产卵后30分钟即应采捞,采捞卵块时,人要站在水中,用剪刀将卵块周围和卵块下边与其相连的杂草全部剪断,用采卵器将卵块搬运至孵化池进行孵化。孵化池要求50-60厘米深的水体,面积1.2-2平方米,每平方米孵6000粒卵为宜。卵的孵化,水温要求20-30℃,水的pH值为7-7.5;重金属离子含量不得超过饮用水标准。孵化过程中不要惊动水体,灌水要防止流量与高度不宜过大,池上搭荫棚防暴晒和暴雨。

(二) 蝌蚪的培育刚孵出的牛蛙蝌蚪游泳能力差,要在孵化池中饲养十天左右才能转入蝌蚪池。蝌蚪池要清洗消毒后5-7天再放入蝌蚪,池子不宜过大,30-36平方米为宜,最小可设6-8平方米,水深0.6-1.2米。 蝌蚪要求的适宜水温是26-30℃,盛署高温要搭设凉棚,适当加深水位,勤换新水。刚孵化10天的蝌蚪,每平方米放养1000-2000尾,孵化后10-20天的蝌蚪,每平方米放500-1000尾,30天后每平方米放100-130尾。蝌蚪孵出4-15天后开始摄食单细胞藻类,以后可适当增加各种动物性饵料,如田螺肉、鱼肉、动物肉脏、死鱼等,再搭配部分米糠、玉米粉、豆饼、麦麸、稀饭等。投饵量:7-30天内日投饵40-70克,动物饵料占60%;30天后到变态,每百只蝌蚪投饵40-80克,动物性饵料占47%。一天投放一次,在下午4-5点钟进行。

(三)商品蛙的养殖饲养场地要选择水源充足,干旱不干涸,洪水不泛滥,树荫多的地方,以潮湿、温暖背阳的地方和杂草丛生地较好,面积要根据养殖数量而定,可开塘养殖,也可开沟养殖,水深冬季要保持1-1.2米。蛙池周围要用芦帘、竹篱笆或铁丝网、尼龙网、砖墙等围起来,围栏要入土15-20厘米,高1.5米,防止牛蛙外逃。池中要种植莲藕及其他叶大叶多的挺水植物,也可种植水花生、睡莲等水草,水面到围墙间须留1-2米较缓坡的陆地,并要为蛙修建蛙穴,可用粘土泥团做,也可用砖作骨架,内外侧涂上一层泥以免擦伤蛙皮。蛙洞与池地面平行,进深50-70厘米,宽15-20厘米,高10-15厘米,洞内要有2-5厘米深的水。

蛙只吃活动饵料,需要人工补充饵料,方法有:

1、灯光诱虫。用30瓦的紫外灯或40瓦的黑光灯效果较好,天黑即开灯,可看到牛蛙群集灯下,跳跃吞食昆虫的热闹情景。

2、补充小鱼虾。其方法一,是在蛙池边挖浅水坑,投入小鱼虾,以补充饵料不足;其二,采用木竹制成的槽状饵料盘,其底钉上尼龙沙布,盘中水与池水相接,固定在蛙池内荫凉处,放入活的小鱼虾。天气转凉,昆虫稀少时采用这种方法有显著作用,

资料

3、人工捕捉蝗虫、螳螂、蝼蛄等昆虫放入蛙池杂草中,让蛙自然摄食。

篇2:牛蛙搞笑养殖技术纲要

池壁斜度要略大些,便于蝌蚪在池壁休息和变态后的幼蛙登陆。

因刚孵化的蝌蚪体长仅5毫米—6.3毫米,游泳能力差,主要靠吸盘吸着附着物休息,池中应投放水葫芦、水草、树根等,覆盖率占1/3。

池四周用竹箔围好,以防敌害,池中水面下10厘米处设饵料台。

牛蛙的放养密度

刚孵出的蝌蚪可适当密养,便于管理,每平方米可放养蝌蚪只—3000只。

10天后随着个体长大,摄食能力增强,密度应逐步降低,一般每平方米放养500只—1000只,30天后至变态前每平方米放养100只—300只。

放养时用3%食盐浸洗5分钟,消毒杀菌。

牛蛙的投饵数量

孵化后的前6天,蝌蚪主要靠体内卵黄囊提供营养,6天后随着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浮游生物和人工饵料,培育前先施肥,培育浮游生物,解决蝌蚪开口饵料,能提高蝌蚪成活率。

投喂的人工饵料,主要有田螺、鱼肉、动物内脏、水蚤、豆饼、米糠等。

投喂量:7日龄—30日龄的蝌蚪,每1000只每天投饵40克—70克,其中动物性饵料占70%;30天后至变态前,每1000只蝌蚪每天投饵60克—80克,其中动物性饵料占57%。

粉状饲料要煮熟后搓成团投喂,鱼肉、鱼肠等要切碎,田螺要压碎后投喂。

每日投饵时间为16时—17时。

牛蛙养殖的日常管理

培育过程中每3天—5天换水一次,每次10厘米—15厘米,每次换水时水温差不能越过3℃,每天要定时清洗食台。

蝌蚪经80天—110天培育变成幼蛙,变态前这一阶段死亡率较高,因此要加强管理,停止投喂,保持环境安静,努力提高变态期蝌蚪成活率。

肉食性鱼类、蜻蜒幼虫、水蛇、虎斑蛙蝌蚪、龙虱幼虫等均会吞食牛蛙蝌蚪,一旦发现,要及时清除。

牛蛙蝌蚪的饲养管理

蝌蚪是牛蛙个体发育的幼体阶段,也是生产过程的苗种阶段,所以是生产牛蛙的物质基础。

蝌蚪饲养工作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蝌蚪的生长发育、规格大小、质量,而且对以后变态的幼蛙质量和成活率,也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是牛蛙养殖生产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对牛蛙养殖的成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蝌蚪饲养池

目前用于饲养蝌蚪的池子有水泥池和土池两种。

由于土池开挖方便,成本又低,所以多数使用土池,而水泥池则主要用在高密度、高产量的集约化养殖。

1.水泥池 面积15~20平方米,池深1米,可蓄水深80厘米。

水泥池的优点:水质较清;水泥池的壁,适于蝌蚪早期吸附在上面休息,可避免这阶段蝌蚪被泥沙覆盖而造成窒息死亡换水等日常管理比较方便,成活率高,一般可以达到70%~90%;放养蝌蚪密度大,产量高。

但因为放养密度大,生产出来的蝌蚪规格小,变成的幼蛙也小,只有4~5克;变态后的幼蛙,不能及时登陆,如不及时捕出,会造成变态幼蛙大量死亡;造价相对较高,一次性投入较多,这是水泥池的不足之处。

2.土池 面积50~100平方米,池深0.8~1米,可蓄水深60~80厘米,四周的坡度要稍大,以1∶1.5~2为宜,这样可保证堤埂牢度和适于蝌蚪变态成幼蛙后登陆栖息。

土池的优点:水体相对较大,水质比较稳定,培育出的蝌蚪规格大,变态成幼蛙的规格也大,为7~10克以上;但管理难度大,敌害也多,成活率较为低,一般只有50%左右。

二、放养蝌蚪前的准备工作

1.放养蝌蚪的时间 刚孵化的蝌蚪,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且这时消化器官没有贯通,又有腹部的卵黄囊供给营养,无需摄取外界食物。

所以刚孵化的蝌蚪,不宜马上移养到蝌蚪池,可待腹部卵黄囊吸收完毕,消化器官完全沟通,或者观察到已有初便排出,这时才应将蝌蚪移养到蝌蚪池中饲养。

至于具体时间,应根据当时水温状况而定:即水温18℃~20℃时,约为孵化后180~200小时,水温20℃~25℃时,约为孵化后150~170小时,而水温26℃~30℃时,只要70小时。

2.蝌蚪池的清整消毒 水泥池在蝌蚪放养前2天,要用浓度每升为1毫升的漂白色粉或浓度每升为20毫升的生石灰溶液涂刷池底及池壁,进行消毒,然后在阳光下曝晒1~2天后,再放进干净水,才能放养蝌蚪;新开挖的水泥池更应在使用前2周,放水浸泡脱碱,然后换入新水后才能放养蝌蚪。

对土池,应在蝌蚪放养前10~15天,用生石灰或漂白色粉进行药物清塘。

生石灰清塘多采用干塘法,即将池水排剩5~10厘米,然后按每平方米90~110克的生石灰溶于水,将石灰浆遍洒全池,清塘后7天,才能放水放养蝌蚪;用漂白色粉清塘时,漂白色粉的用量为每平方米7.5~15克,溶水后遍洒全池,清塘后3~5天即可放水放养蝌蚪。

3.注水施基肥 牛蛙蝌蚪在天然水域中,主要吃食浮游生物。

所以用土池饲养时,应在放养前先施基肥培育浮游生物的方法来饲养蝌蚪。

即在蝌蚪放养前7天,蝌蚪池先注水30~40厘米,然后在离池岸1米左右的浅滩水中,堆放牛、马粪或人粪尿或青绿肥,肥料量为每平方米0.5千克。

施肥后,浮游生物很快就繁殖起来,这样放养蝌蚪以后,蝌蚪就能吃到丰富的适口饵料,迅速生长。

水泥池则因为施肥会败坏水质,造成蝌蚪窒息死亡,所以水泥池不能施肥,只能投喂人工饵料。

三、蝌蚪的放养

蝌蚪的放养密度,应根据饲养条件、养殖方式、饵料、蝌蚪大小和饲养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来决定。

一般刚放养时,蝌蚪的密度可大些,全长1.2厘米的蝌蚪,每平方米放养800~1000尾;待全长达3~4厘米时,稀放到每平方米300~400尾;全长达6~7厘米时,稀放到每平方米150~200尾。

水泥池由于管理和换水等条件优越,放养密度可比土池增加1~2倍。

四、饲养管理

蝌蚪的饲养管理,主要是控制水温,调节水质和合理投饵。

当水温高达32℃时,蝌蚪的活动能力下降,吃食减少,生长受到抑制;35℃时,蝌蚪处于极度衰弱状态,并开始出现死亡;38℃时,会出现大批死亡。

所以在夏天高温季节,必须采取降温措施。

水泥池上面要搭遮荫架,种上葡萄或瓜类等爬藤植物遮荫降温;对土池,因面积较大,可在坐南朝北搭半个池子的遮阴架,也种上爬藤植物遮荫作者单位: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降温。

此外,在有水源的地方,也可以通过加注外河新水来降温。

水质的好坏对蝌蚪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有密切关系。

所以在蝌蚪饲养过程中应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加水或换水。

土池还应根据水质的肥瘦进行追肥,大致每3~7天1次,每亩每次追施粪肥或青绿肥料150~200千克。

肥料和浮游生物不足时要适当投喂人工饵料。

水泥池主要投喂人工饵料,一般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投1次,每天投饵量大致是蝌蚪总体重的2%~10%。

五、蝌蚪的生长发育和变态

蝌蚪生长发育的快慢,主要取决于水温和营养条件来决定。

根据在水泥池中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600尾,饲养期内水温变动于22~30℃,采用全人工饵料条件下的饲养结果:孵化后27天,全长达4.9厘米、体重1.4克,长出后肢芽;孵化后51天,全长达9.1厘米、体重8.1克,后肢长0.4厘米;孵化后81天,全长达10.3厘米、体重8.3克,并先伸出左前肢,接着第二天右前肢也破皮质鳃盖伸出,口裂变深,随后蝌蚪尾部逐渐吸收缩短;孵化后88天,尾部吸收完毕,变态成蛙。

蝌蚪在变态阶段是处在最危险时期,管理上稍有疏忽,会造成大批死亡。

篇3:蔬菜大棚牛蛙养殖新法

蔬菜大棚适宜面积为1至2亩, 普通拱形大棚, 东西方向较长, 上面覆盖双层无滴塑料薄膜, 大棚内种植芹菜, 并有水井一眼 (自来水也可) 。用麦草或稻草做成草苫, 每日下午4时将草苫盖在棚上面, 次日上午9时掀起, 使阳光透射到大棚内。草苫起保温作用, 阴天时草苫不必卷起, 以防棚内温度降低。

蛙池建设青蛙池面积为20平方米, 位于大棚中央, 池深1.5米, 坡度为1∶2.5, 池内有移植的水花生、水葫芦, 青蛙放养前20天用20×10-6漂白粉清池消毒。孵化池设在产卵池旁边, 面积4平方米, 池深0.6米。

青蛙放养在商品蛙中选择体重在500克左右、蛙龄两龄以上、性成熟较好的牛蛙作为青蛙, 每亩放养10组, 雌雄比为1∶1。气温在15℃~18℃时, 将青蛙放入准备好的大棚内。

饵料投喂3月份以后, 大棚内气温、水温都比较高, 牛蛙摄食旺盛, 每天要定时投喂2次, 以膨化颗粒料为主, 搭配小杂鱼、蚕蛹、蚯蚓等动物性饲料。将饲料投在饲料盘上, 投喂量以当日吃完略有剩余为宜。

篇4:牛蛙人工养殖技术

1. 建池 根据饲养需要,应建好3种蛙池:

①饲养池。要选择排灌方便、环境安静的地方建造,池面宜为南北窄、东西宽,长20米,宽50米,水面占2/3,陆地占1/3,池堤坡度为1∶2.5,池堤面宽1米。成蛙池水深为1.2~1.5米,池两头要设遮阴棚,种植扁豆、丝瓜遮阴,水面要种植水葫芦等浮水植物。幼蛙池水深0.6米,应分别建成大、中、小3个。为防止成蛙攀登逃窜,要在池四周用青砖砌起1.2米高的围墙。每平方米可放养成蛙40只、幼蛙80只。

②产卵池。该池不要太大,池水以15厘米深为宜。要在水中放些水草或浮萍,供雌蛙产卵用。其他规格要求与成蛙池基本相同。

③孵化池。可建60厘米或150厘米见方的水泥池,水深15厘米,池底铺6厘米厚砂土,供孵化蝌蚪用。

2. 繁殖 牛蛙一般12月龄性成熟,当雌蛙体重达到350克以上、雄蛙体重达310克以上时,即可交配繁殖。要选择体格健壮、跳跃灵活,雌蛙腹部膨大,雄性婚瘤明显的牛蛙作亲蛙(即常蛙),按雌雄比1∶1放入产卵池交尾产卵。为了促进亲蛙多产卵,要保证足量饲料供应,每次投喂量应为其体重的10%以上,饵料以多喂小虾、小鱼、蚯蚓、椎实螺和蝇蛆等为佳。若饵料不足,则亲蛙消瘦体弱,会影响性腺发育和产卵。雌蛙一般于每年5~9月间产卵,最适宜水温为24~28℃,每只每次产卵少则几千粒,多则3万~5万粒。多于夜间或凌晨行人稀少时,在背风、安静、水草丰茂、水深35厘米以上的岸边产卵。根据这一特点,清晨要加强检查,进行采卵,当卵结成块后,应用手轻轻将卵块连同水草或其他附着物托起放入容器内,再慢慢倒入孵化池,只要水深适宜,一般2~4天即可孵出蝌蚪。

3. 饲养 牛蛙在饵料缺乏的情况下,以大吃小的残忍现象相当严重,因而,必须进行分阶段饲养,通常分为:

①蝌蚪。刚孵出的蝌蚪宜在20~30℃温度下生活,可不必投饵料,待4~5天自身卵黄被吸收完后,才开始以天然单细胞藻类为食。鉴于此,在孵化前要肥育池水,以保证食物供应。蝌蚪25日龄左右长出后肢,食量增加,要投喂些切碎的螺肉、蚯蚓和煮熟的玉米粉、稀饭等饵料,每日下午喂1次,1月龄后每日喂两次。

②幼蛙。蝌蚪70日龄长出前肢即成幼蛙,可移入幼蛙池饲养,以每平方米放养70~80只为好。最适宜温度为23℃。池面要遮阴,并在池水中放些木板,供幼蛙栖息。开始宜喂些蝇蛆、小鱼、小虾等活饵料,1个月后可喂1/3死饵料,两个月后可全都喂死饵料。

③成蛙。幼蛙体重达0.2千克左右后为成蛙。成蛙饵料中蚯蚓、蜗牛、鱼虾、蝇蛆等动物性饲料占60%,玉米、米糠、油饼等谷物性饲料占40%,加工成混合饵料或制成小圆粒投喂。成蛙1年左右即可长成。食欲旺、发育快、活泼健壮的牛蛙可留作种用,其余体重达0.5千克以上者,即可上市供应或向外贸部门交售。在养殖过程中,要预防蛇、鼠等天敌为害。在春、夏季节,要用生石灰水对蛙池进行消毒,预防水生昆虫和其他病害。

4. 越冬 牛蛙同其他蛙类一样,冬季需要冬眠。它们大都在原池中过冬,一般从每年11月下旬开始,到翌年3月中下旬为止。有的喜欢在水下冬眠,有的则在土洞中越冬。在水下冬眠的要采取以下防护措施:一是牛蛙池内的水位应保持在1.2米深左右,以防极端低温天气使水面全部结冰;二是池内水上层要铺些水葫芦、水花生类的水生植物,但要保持有1/3的空白水面,池边要多放些杂草,使其一半浸入水中,一半搭在池边陆地上,池底和池坡最好有6厘米厚的淤泥;三是有条件时,应在水面搭保温棚防寒防冻;四是牛蛙冬眠一般不需要饵料,但当气温回升时(晴天中午),有的牛蛙开始活动,并有摄食能力,此时可投喂少量饵料;五是坚持每天巡塘1~2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此外,亦可于牛蛙冬眠前,人工在池边四周松土,并在向阳避风处挖几个直径13厘米、深100厘米的洞穴,洞内要保持湿润,但池水切勿淹没洞穴,以便让一些喜欢在洞内冬眠的牛蛙安全越冬。

上一篇:想对爱人说的话杂文随笔下一篇:微生物学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