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冷落小学语文“自读课本”

2024-04-09

切莫冷落小学语文“自读课本”(共4篇)

篇1:切莫冷落小学语文“自读课本”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增加的文言名句

与七上语文教材同步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释义】指人固有的(羞耻憎恶)之心态。【出 处】《孟子·告子上》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释义】 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上万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峻。也形容一个人有万夫莫当之勇,一个人挡上万个人。【出处】 《淮南子·兵略训》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释义】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头。【出处】杜甫《前出塞》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释义】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后来流传演化而为成语“赏奇析疑”和“奇文共赏”。“赏奇析疑”和原诗意思一样,形容欣赏诗文、分析疑难。“奇文共赏”却和原诗的意思不同了,含有奚落和讥讽的语气,凡是故意把不通的、可笑的文字公之于众,让大家一起来贬斥,讥刺为“奇文共赏”。【出处】陶渊明的《移居》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释义】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另人陶醉。【出处】宋朝志南和尚的《七绝》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释义】比喻作者想做的一件事情,花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结果并没能如愿。而且不经意的事情,反而很顺利的得到好结果。【出处】《增广贤文》

与七下语文教材同步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释义】这就像蚂蚁想摇动参天大树,太可笑,太不自量了!用以比喻力量微小,却不自量力,妄图动摇强大的事物。【出处】唐代诗人韩愈的《调张籍》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释义】只拉紧弓弦而不放松弓弦,即使是文王和武王也做不到;只放松弓弦而不拉紧,却是文王和武王不会做的;有时拉紧弓弦有时放松,这才是文王、武王治理民众的办法。启发:凡事要适度,不要走极端;要注意掌握节奏,适当调节。【出处】《杂记下》 殊途同归,一致而百虑。

【释义】殊途同归,是说从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最后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百虑一致,即使有许多不同的打算与心思,但目的一样。【出处】《周易》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释义】南方的土山上有一种鸟,三年不鸣不飞,但一飞便可冲天,一鸣便能惊人。后世遂用“一鸣惊人、一鸣、一飞鸣、冲天翼、三年翼”等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施展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出处】《韩非子·喻老》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释义】(做)一年的打算,没有赶得上种植庄稼的;(做)十年的打算,没有赶得上栽种树木的;(做)一生的打算,没有比得上培养人才的。表示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这句话选自《管子 权修》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释义】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出处】《论语》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释义】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意思是脑筋的作用就是思维。寓意:要你勤思考,多学习。【出处】孟轲《孟子·告子上》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释义】长衣袖合于舞蹈,本钱多便于做生意。比喻有所凭藉,事业容易成功。也比喻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

与八上语文教材同步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释义】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出处】《论语》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释义】(孔子)发愤用功,以至于把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出处】《论语·述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释义】: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释义】这是起兴的手法,用来说明人生一去不返,应该及时行乐的观点,有点消极。【出处】李白的《将进酒》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释义】你们(守旧文人),在历史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出处】唐 杜甫《戏为六绝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释义】停下车来,是因为爱赏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出处】唐·杜牧《山行》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释义】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出处】高适《别董大》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释义】指空前绝后。【出处】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释义】身上没有彩凤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心灵却像犀牛角一样,有一点白线可以相通。【出处】唐朝李商隐《无题》

与八下语文教材同步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释义】百战百胜不是最高明的策略,最高明的是不通过暴力流血手段就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才是最最高明的战略。【出处】孙子《谋略篇》 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荫。【释义】愚昧的人对于已经成了的事实还昏昧不明,聪明的人则在事情还没有萌发的时候就已有所察觉了。【出处】《战国策》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释义】这句话中“立德”是指做人,“立功”是指做事,“立言”是做学问,也就是说,做人最为重要,然后才是做事做学问。【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释义】对贫穷卑贱的知心朋友不能忘,共患难的妻子不可抛弃。【出处】《后汉书》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释义】能够做到一件事情的人未必能够说出他是如何做的,而能够说出怎么做这件事情的人不一定能够做得好这件事情。引申意思为有才能的人不一定口才好,他只能做不能说;而有理论知识的人实践能力不一定好,他只能说不能做。【出处】司马迁《孙子吴起列传》 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释义】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出处】《诗经·小雅·北山》 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释义】那美妙的歌声萦绕着房子的大梁,三天三夜都不停止。形容声音悠扬,好听经久不率。【出处】《列子·汤问》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释义】过去的一切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不息地流逝。【出处】《论语》

与九上语文教材同步

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释义】万物都出于自然,又入于自然。【出处】《庄子·至乐》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释义】贤人是自己先弄明白了再去让别人明白,现在的人却是自己稀里糊涂便企图让人明白。【出处】《孟子·尽心下》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释义】一生不希望获得极高的官爵,只希望能够有一个结识韩朝宗的机会。【出处】李白《与韩荆州书》。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释义】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出处】杜甫的《赠花卿》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释义】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出处】《山居秋暝》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释义】阳光映射下的彩霞与野鸭一起飞翔。大雨后的江水显得异常的充盈,远远望去,江水似乎和天空连接在一起。【出处】王勃《滕王阁序》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释义】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出处】于谦《石灰吟》

与九下语文教材同步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释义】楚国虽剩下三户能灭亡秦国,岂有堂堂中华而没有一个英雄人物呢!【出处】陆游《金错刀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释义】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出处】《岳飞满江红》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释义】此语讽刺了官场的黑暗腐败,买官鬻爵,任人唯亲,推举的秀才却没看过书,推举的孝廉不养老父亲。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释义】与其有智慧,不如借助时势;正如在农业生产中与其有农具,不如不误农时。这句主旨是强调抓住时机的重要性。“镃基”是当时的农具,一种大锄头,“乘”和“待”都是依靠、凭借的意思。【出处】《孟子·公孙丑》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释义】不经历一番透骨的寒冷,怎么会有梅花扑鼻的香味呢?比喻不经历一番艰苦奋斗,就不会有辉煌的成就。争:通“怎”,即怎么。【出处】元 高明《琵琶记·旌表》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释义】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凋,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出处】《论语·子罕》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释义】金钱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困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出处】《孟子·媵文公下》 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释义】 一个只有十步大小的泥泽,一定会有好草;一个只有十户人家的乡邑,也一定会有忠诚的人。意义:其实人才到处都有,而所谓的人才,不过是遇到了好的机遇而已。【出处】刘向《说苑·谈丛》

篇2:切莫冷落小学语文“自读课本”

神往远方,以为未涉足的所在,必有非凡的旖旎与出乎意料的奇美——这,似乎是人喜新厌旧的天性。

其实不然;或未必然。

我的家乡锦州有一座绵亘辽西的医巫闾山。峻石嵯峨,危崖高耸。沿着苔藓斑离的古道拾级而上,未到半腰,人则喘吁不置;而仰望极巅,尚百十级余。然而当你怀着企盼攀爬终于登临绝顶的瞬间,你只有失望:峭厉的山风中,你不得不紧紧地用风衣将头裹紧。引领四望,天地一片浑茫,站且不稳,早没了“一览众山小”的征服感。细察山后,原只是再平常不过的缓坡,农人正在山地上耕种。峰南峰北,陡然间险峻演化成平庸,那种扫兴是可想而知的。

出差至福州,当地友人盛情相游秀甲东南的武夷山。那时我正当盛年,一口气攀上了武夷诸峰之冠——峭拔如削的大王峰。争强好胜的我,执意站到峰岩的最边缘以示不虚此行。于是我攀住了岩边的一颗小树往下瞧。大王峰是孤峰,四周少了参照,因之全失了“扪参历井仰胁息”的高度与惊魂。

许多事情就是这样:未得到的总是最妙的。而常在身边眼前的却往往熟视无睹,甚至冷落。

其实,何不在登临途中随意去聆听林中的鸟鸣,俯品山溪间流动的幽韵?何不细谛嶙峋断层的年轮,与远古混沌做倾心的`长谈?抑或我们干脆仰卧如茵草毯上,看蓝天,看白云,看傲慢的苍鹰在高空的展翼搏游?

一切的细节,细节的一切,都可能是美好的,绮丽的,只要你有足够的平常心、平和心和仁爱之心。

我们常常惊叹摄影师微焦镜头下一朵花的无比娇艳,以为它必是撷自万花丛中最美的一朵。其实,那默默生于路旁,侥幸未被路人践踏,却依然芳香四溢的一朵,也许就是它。

篇3:切莫冷落小学语文“自读课本”

纵观近年来各省语文高考试题不难发现越来越呈现出回归课本的趋势。有的文段阅读、诗歌鉴赏在课本中可以直接找到相关内容, 有的题目中则大量隐含着课本的材料和信息, 其答案也是隐含在课本之中。话说“万变不离其宗”, 尤其是近些年来江西命题越来越注重提倡“回归课本注重素养”, 这从近几年江西语文高考试卷略见一斑。

2008年高考江西语文卷, 回归教材的特性非常突出。

比如第1题字音A项:付梓“……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出自高中第二册朱光潜的《咬文嚼字》, 第4题标点符号C项:材料来自高中第一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诗词鉴赏取材于江西作家杨万里的《初入淮河四绝句 (三) 》, 要求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这道题是直接考查了第五册《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的知识。考查文言文实词“病”字的词类活用, 四个选项都来自中学教材《病梅馆记》《论语·卫灵公》《触龙说赵太后》。语言表达题第20题仿写题:“山上有了小屋, 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 是单纯的底边上一点灵动的色彩。”素材来源于高中第一册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再看江西省2010年与2011年语文高考卷的字音题。

【2010年题】 (注:江西至2010年学生使用的仍是老教材, 即人教版实验教材。)

绚丽 (《南州六月荔枝丹》) /丰腴 (《米洛斯的维纳斯》《过秦论》有“膏腴”) /倩影 (《荷塘月色》) /赦免 (《林黛玉进贾府》有“贾赦”) /嗜好 (《灯下漫笔》、《孔孟》、《孟子见梁襄王》) /逡巡 (《过秦论》) /弱不禁风 (《阿Q正传》有“禁不住”一词, 词义也同“弱不禁风”中的“禁”。) 游说 (《孔孟》) /愤懑 (《〈呐喊〉自序》) /逶迤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阿房宫赋》均有“逦迤”一词, 毛主席《长征》诗有“五岭逶迤腾细浪”的诗句。) /不见经传 (《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泅渡 (《荷花淀》) /坍圮 (《我与地坛》, 另穆旦《赞美》中有“倾圮”。) /否极泰来 (《孔雀东南飞》《边城》) 。

2010年的字音题, 除了“乳臭未干”与“恐吓”两个词, 不能从课本中寻出, 其他14个词语全都出现于课本。

【2011年题】 (注:江西2011届学生使用的是新教材, 即人教版课标版教材。)

蹑niè足行háng伍 (必修3《过秦论》) /彳chì亍 (必修1《雨巷》第6页有注释与读音) /着zháo装 (这是干扰项, 试题注音错, 应读zhuó。必修2《故都的秋》有“着zhuó着很厚的青布单衣”) /少不更 (gēng) 事 (必修3《祝福》) /造诣yì (必修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校xiào对 (这是干扰项, 试题注音错, 应读jiào。虽未出现于课本, 但2007年字音题却考了这个词语。/珐 (fà) 琅 (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动人的北平》) /茕qióng茕孑立 (必修5《陈情表》) /蟊máo贼 (必修4《哈姆莱特》) /弹劾hé (必修4第64页《苏武传》注释4, 内有“劾”的注音) /勖xù勉 (必修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内有“相勖”的注释及注音) /鲜xiān有所闻 (这是干扰项, 试题注音错, 应读xiǎn。必修5《陈情表》有“终鲜xiǎn兄弟”, 初中课文另有“陶后鲜有闻”。) /圭臬niè (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都江堰》) /肖xiào像 (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特利尔的幽灵》) 迤yǐ逦 (迤逦yǐlǐ必修5第3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注释7, 另有注音。) /咄duō咄逼人 (必修4《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2011年可以得出结论, 命题人特别重视从课本中提取语音题的命题素材, 16个词语除“校对”一字未出现于课本, 15个词语均出自课本。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从课本出发, 夯实基础。

组织同学们将必修五册的课文及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重点词语, 一一归纳汇总, 反复巩固, 强化复习。并且以上教材课文中词语, 大多是注释中的词语并出现了注音的, 这些词语就是复习的重点词语, 就要加倍注意。2011年江西高考题中的16个词语绝大多数是课本注释中有注音的词语。

2011年江西卷的诗歌鉴赏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

清明 (1)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 (2) 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1)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2) 士:指介之推, 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 功成后拒绝做官, 隐居绵山被烧死。

(1) 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 (4分)

(2) 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这里的第二问用典的出处就是考察课本知识选修教材《齐人有一妻一妾》。

文言文在高考中的考察对许多考生来说是致命伤。其实同学们不应该有太多的畏难情绪, 文言文的知识点主要来源于课文, 因此文言文的复习要回归课本, 掌握重要的词义、句式, 对文章的注释和一词多义等给予更多关注。有的同学针对高考文言文大多出自《史记》《资治通鉴》的情况, 就花大量的时间去看这些典籍, 其实这样是收效甚微的海底捞针而已, 即使你曾经看过这篇文章, 试题未必能做出来;有的同学则是搞文言文题海战术, 这也没有抓到问题的根本, 滥做不如细看精练。高考对文言文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所以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抓住课本, 将课本的所有文言篇目吃透, 一个字一个字地细抠, 这个字什么意思, 它放在这用了什么做法,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还是怎么样的, 然后每句话的意思, 不留死角, 不留盲点, 做到课本中所有的文言文烂熟于心。这样的话, 语感自然就提高了, 并且试题中的词句可以很快在所学课文中找到一样的用法, 试题就迎刃而解了。

从对近年高考试卷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直接使用教材命题的有默写古诗文的名句名篇, 在答题中可以直接使用教材内容的有四类题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正确使用词语 (包括熟语) 、古汉语实词和虚词的解释及翻译等。事实上, 无论高考试卷怎样命题, 都要从课本中寻找答题的思路和方法。甚至我们的作文素材也可以从课本积累灵活应用而生发出来。

后期作文复习, 除了要搞好审题立意、文体规范等方面的工作, 不但要指导学生积累素材, 更要教给学生合理运用素材, 准确引用素材, 紧扣观点分析素材, 这应该成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很多老师和学生过于热衷社会新闻、名人逸事、时文选粹、明星动态、流行歌曲之类的素材。这些并无不当, 但是千人一例, 未免一例千用, 作文难以有亮点和新意。其实, 多数阅卷老师喜欢学生灵活运用教材, 把教材作为语文各项能力的基础, 是为活学活用, 举一反三, 知识迁移。教学过程中, 包括高考复习中要教给学生把教材读薄, 再把教材读厚, 从每天所学的课本中深入挖掘, 从更深的层次认识教材。不必好高骛远, 不必舍近求远, 认真研讨教科书, 也是作文材料“无尽藏也”, 取之不竭, 用之不尽。

历年高考成功应用课本素材写出佳作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2009年高考 (湖北卷) 作文题:请以《站在________的门口》为题写作文。 (60分) 要求: (1) 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然后作文; (2) 立意自定。有一考生的作文就是《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以其独特的构思, 精巧的文笔获得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 被判为满分作文。阅卷专家组给予了高度评价———“文学艺术作品魅力无穷, 它可以滋养人的身心, 牵扯人的灵魂。孔老夫子听韶乐, 三月不知肉味;青年学子品美文, 心灵为之感动, 情操为之陶冶, 想象为之激发, 还被它成就了考场美文一篇, 这不正是阅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对于抱怨缺乏直接生活感受的中学生来说, 合理利用教材阅读得来的间接生活为文, 不也是路径之一吗?”

篇4:谈谈初中语文自读课本的阅读

【关键词】自读课本阅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是什么?是听、说、读、写。读,特别课外阅读,是最经常的、最直接的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低于145 万字。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学生学习越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象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0页。)阅读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升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形成学生独特的风格。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一部分语文教育方面的专家编撰的,旨在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巩固和扩展学生所学的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自读课本”文质兼美,针对性强,可读性强,适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欣赏水平,是学生进行独立阅读的基本材料,也是开发学生心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媒介。

一、自读课本视角多样,内容丰富。它包括花鸟虫鱼,山川风貌,天文地理,民俗民风,异域人情,军事科技,人文景观,可以说是追溯历史,展望未来,古今中外,南北东西,无所不包。这些课文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大有裨益。

二、自读课本紧跟时代的脚步,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各种资源自由阅读自读课本,带着兴趣整体把握内容及情感,完成和文本的对话,在这个对话过程中,自觉进行积累和感悟,逐渐培养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三、自读课本形式多样,风格不一。这些优美的文章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涵养学生的性灵,滋润学生的文笔,丰富学生的积累,大有裨益。开发好这个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都有巨大的帮助。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理应成为广大初中生课外阅读的首选,但长期以来,自读课本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一些学校虽然给学生订了自读课本,但教师不重视,把自读课本作为摆设。由于自读课本的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教师也就不加指导和检查。还有不少学校把订阅自读课本看作是负担,认为眼下课外读物浩如烟海,学生订阅自读课本是多此一举。初中生兴趣广泛,感情充沛,但自制力不强,分辨能力较差,往往沉湎于武侠、言情小说,尤其容易迷恋于情节离奇的卡通读物。同时,网吧、游戏室也占用了学生大量的阅读时间,阅读,成了奢侈行为。

那么,该怎样阅读初中语文自读课本呢?

1.建立学生自读课本阅读记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根据这一精神,宜为每位学生建立自读课本阅读记录,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两次评价,每次评价都做到师评、生评、学生互评、家长评相结合。根据评价结果,每学期对成绩突出或进步大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

2.做到从教材到自读课本的自然延伸

课程教材研究所的温立三先生在《继承传统,更新观念,追求个性——人教版初中课标语文自读课本简介》一文中介绍编写自读课本的原因时,提到了要“加强课内外联系,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谈到自读课本的特点时,强调“与教科书单元相照应,实现课内向课外的拓展阅读”。人教版自读课本就是“为自己编写出版的教科书配套的,使自读课本成为教科书的自然合理的延伸,成为教科书进一步腾飞的翅膀”。“正因为考虑到它的延伸性,所以我们要让自读课本与教科书单元相照应,使学生阅读之后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课内学习了一篇课文,同时又阅读了课外的三五篇文章。”例如: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是以写人为主的叙事性文学作品,《我的母亲》是胡适先生中年追忆母亲的深情叙写。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以朴实的文字追忆了自己的母亲既是“严师”又是“慈母”,以及母亲“仁慈、温和、富有刚气”的个性,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恋。这种追忆慈母,怀念母恩的作品,八下自读课本《随鸟走天涯》“回忆母亲”单元中还有三篇,分别是《回忆我的母亲》(朱德)、《我的母亲》(老舍)以及《我的母亲》(邹韬奋),教师可以在新课结束之后的拓展延伸中,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相关文字来阅读,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赞美母亲。有同学说:母爱,犹如波澜壮阔的大海,翻滚着,奔腾喧涌,轰轰烈烈,深沉无际。有同学说:母爱,犹如一场温暖的雪。还有同学说:母爱,犹如一望无垠的蓝天,广阔无边……

3.精读教材,教给学生阅读自读课本的方法

精读就是对于重要的、自己喜欢的文章,要逐字逐句研读,掌握要点,吸取精华,以求对内容的透彻理解与把握。精读教材有三个方面含义:一是以内容为出发点来指路。如在教完《背影》以后,可让学生自学自读课本中的《约翰逊博士的忏悔》,从内容上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精读课文的理解,还能让学生认识到相同题材和主题可以用不同体裁、从不同角度来表现的道理。二是以方法为出发点来指路。如教材要求学生会划分段落、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分析文章的主旨,教师不妨让学生运用这些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自读课本中的文章。三是以能力为出发点来指路。语文的能力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把在精读教材中形成的能力运用到自读课本中去,如有的精读课文要求学生口述,学生在阅读自读课本中的文章时,可进行口述训练,以提高说话能力。如八年级上册《白天的星星》中“英雄本色”专题的五篇课文,九年级上册《我的家园》中小说单元几个专题的课文等,都可以用这种口述的方法。

在自读课本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自己的阅读内容。可以自由思考,自由发表见解,使在精读教材过程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努力向语文自读课本拓展与延伸,从而既拓展学习的空间,积累写作的素材,又可以自觉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加以实践应用——印证、对照、比较、揣摩,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通过对自读课本的阅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教材中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教材教学,做到课内教材教学带动课外自读课本,课外促进课内,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4.做到勤动笔,多写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增强记忆,能促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笔记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圈点批注、摘抄、摘要、写读书心得等。每读完自读课本中的一个单元,让学生选一篇最受感动的文章写一篇读书笔记。可摘抄自读课本中精彩语句或片断做读书卡片,定期归类整理,如分风景类、人物类、名言类等等。大类之中还可分小类,如风景类还可分春、夏、秋、冬等小类。也可让学生写读书心得,目的是引导孩子们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程标准》)。例如:

诗人为了冲破封建家庭的桎梏,为追求自由,追求理想,作了一次又一次的不懈努力,历经坎坷和磨难。即使这样,她仍称自己的一生是“辛苦又快乐的旅程”。这样一个心灵世界丰富美丽的诗人,一个纯粹的诗人,虽然岁月的风沙和命运的磨难给她的心灵留下了缕缕伤痕,但是她的作品展现给我们的却依然是她的热情洋溢,她的美妙心画。可能正是缘于此,诗人提醒人们要时刻砥砺自己的思想,放飞自己的心灵,拥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要让现实生活干涸了我们的心田,麻木了我们的精神家园。(《读〈思想——一盘琴键〉有感》,李云红)

让我们重视初中语文自读课本的阅读吧,为改革语文教学推开一道门,打开一扇窗,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上一篇:血色星期五的三年级作文下一篇:舞友见面联谊舞会上的欢迎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