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节脑溢血后遗症的治疗方法

2024-04-18

基底节脑溢血后遗症的治疗方法(共7篇)

篇1:基底节脑溢血后遗症的治疗方法

我们都不会对基底节脑溢血这一类疾病感到陌生,我们也都知道这一类疾病可以通过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但是手术以后,往往会伴随着各种并发症的出现。那么,这些后遗症该如何进行治疗呢?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基底节脑溢血后遗症的治疗方法。

一、饮食治疗:

1、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尽量少吃蔗糖、蜂蜜、水果糖、糕点等。

2、应适当补充维生素C、尼克酸、维生素B6及维生素E;还应注意钾、镁和微量元素铬、硒、锰、碘等的摄入。

3、定时定量,少量多餐。三餐的热量分配最好为;早餐25%-30%,午餐35%-40%,晚餐25%-30%,两餐之间可以加餐。

4、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量,尽量少吃或不吃含饱和脂肪酸高的肥肉、动物油以及动物内脏。

5、盐摄入量每日控制在4克左右。

6、每日蛋白质应占总热量的12%-15%,并包含一定量的优质蛋白。

二、注意合理用药:由于病人往往同时患有几种病或多种症状,本来医生开给的药物已有多种,亲友或家属不要自行再加用许多药物。过多、过乱的应用药物,对胃、肝、肾或造血系统有可能产生副作用,不但不能加快恢复,反而可引出其他问题。

上面的内容对基底节脑溢血的治疗方法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大家在看过上面的内容以后,也都多少知道了一点基底节脑溢血后遗症该怎么治疗。如果大家想要知道的更多的话,可以向我们24小时在线的医生进行咨询,相信他们一定可以解答您的疑惑。

篇2:基底节脑溢血后遗症的治疗方法

脑溢血患者经过治疗,有一部分性命保住了,但留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尤其是患者的手,总是象握拳似的掰都掰不开。我们家祖传一个绝招,通过按压患者的手指甲根,可以使手伸开,如果每天压一次,经过按压七、八次,即使恢复不到原来好手的程度,自由伸展是不成问题的。

具体的作法是:施术者,用两手的大拇指甲,按压患者的患侧手甲根。要求是必须压到指甲根上,不许压指甲肉上。位置找好了,轻轻的一使劲,患者的手指当时自己就伸开了,时间不要超过30秒,如果加上意念更好。

施术者和患者都念“经络畅通,脑血管畅通”。按压的顺序是:先压中指和拇指甲根(一使劲手指就伸开了),再压食指和无名指甲根,最后重复压中指甲根配合小指甲根,前后压共三次即可。

脑溢血患者度过急性期后,以下问题应当注意:

心理护理:

急性期家属及病人的注意力在抢救生命上,而在康复期则往往急于功能恢复,要求很快自理,甚至去工作。要求用新药、新方法治疗者颇多;有部分病人表现悲观、失望,精神抑郁。因此,要多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要身残志不残、身残也要志坚

篇3:基底节脑溢血后遗症的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90例于本院住院部治疗的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患者, 采用随机配对的方法, 分为内科治疗组 (A组) 、外科开颅手术组 (B组) 和微创引流手术组 (C组) , 组间比例为3 0对。所有患者全部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例学术会议 (1995) 制定的诊断标准[1]。A组30例, 其中男21例, 女9例, 年龄31~84岁, 平均62.7岁, 出血量27~80m L, 平均41.87m L;B组30例, 其中男21例, 女9例, 年龄41~80岁, 平均64.1岁, 出血量40~86m L, 平均54.9m L;C组30例, 其中男22例, 女8例, 年龄48~85岁, 平均67.5岁, 出血量23~100m L, 平均46.63m L。

1.2 配对条件

(1) 全部患者血肿位置相同, 均为基底节区脑出血; (2) 出血量相差≤3m L; (3) 年龄相差不超过5岁; (4) 干预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差异。

1.3 治疗方法

A组依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试用版) 》[2]采取常规药物治疗, 包括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调控血压, 降低颅内压, 预防治疗并发症, 支持及对症等治疗;B组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全麻下开颅手术清除血肿;C组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 根据头颅CT片确定穿刺点并穿刺深度, 选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颅内血肿穿刺, 破入脑室者视出血量及有无梗阻性脑积水再决定是否进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 然后根据血肿凝固和抽吸情况注入尿激酶5000~10000单位以加快血肿引流。3组患者一旦病情稳定, 均尽早给予正规康复治疗。病人出院后嘱其继续功能锻炼并严格按要求定期复诊。

1.4 观察指标

(1) 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既往史和伴发病评分、出血量等; (2) 干预前、3个月和6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欧洲脑卒中量表ESS) ; (3) 干预前、3个月和6个月时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改良Rankin量表) ; (4) 6个月的病死率; (5) 随访时间≥6个月。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3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 (表1)

2.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A组患者死亡11例, 6个月的病死率为36.7%;B组患者死亡10例, 6个月的病死率为33.3%;C组患者死亡6例, 6个月的病死率为20%。3组存活者3、6月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ESS)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表2) 。

2.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按照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分级, 6个月时C组Ⅰ、Ⅱ级患者与A组、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表3) 。

3 讨论

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 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 对于大、中量出血患者, 目前国内已广泛开展外科开颅手术, 也有少数条件较好的医院开展了纤维内镜手术治疗, 但据相关资料报道预后水平参差不齐。而近几年来, 我国县市级医院普遍开展了微创血肿引流术和腔室引流术治疗脑出血[3]。

基底节区出血约占全部脑出血的70%, 由于基底节区解剖的特殊性, 一旦出血, 多数出现较严重内囊损害体征, 在出血量>30m L偏瘫多数完全, 致残率高。基底节脑出血手术的目的是降低颅内压, 改善脑血流, 清除血肿以解除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 除去引起脑水肿的原因, 减轻后遗症, 解除或防止威胁生命的脑疝出现。目前其适合手术治疗的条件已基本达成共识, 但最佳手术方法仍然存在着很大争议。如:Kandel EI等[4]报道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 急性期开颅血肿清除术231例并不比内科及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效果好, 仅适用于出血速度快、脑疝早期和预后窝血肿的病人;Teernstra OP等[5]运用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抽吸术进行的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治疗幕上脑出血患者, 认为策侵袭手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但手术治疗组与内科治疗组在6个月时的病死率无显著差异。曹铭华等[6]研究认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 (出血量25~40m L) 者, 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本文通过病例随机配对研究的方法比较了内科保守治疗、微创引流手术和开颅手术3种不同治疗方法对基底节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发现微创引流手术相比传统保守内科治疗和开颅手术无论在病死率, 还是存活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都有更好的疗效, 同时由于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 在病房即可完成手术, 更简便、易行, 对脑组织损伤更小且更经济, 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但也发现微创血肿引流术因为不能在直视下止血, 有发生再出血的可能, 本研究行微创引流术患者中有5例发生再出血, 其中1例因活动性再出血置血肿进行性扩大, 家属拒绝开颅手术而死亡。所以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 降低死亡率, 探索对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更安全更合理的治疗模式, 以改善基底节脑出血的预后, 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目的 探索对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更安全更合理的治疗模式, 以改善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减少脑出血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方法 比较分析90例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分组分别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开颅手术和微创引流手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微创组在病死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要优于内科治疗组和开颅组。结论 微创引流手术较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开颅手术疗效更好、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利于推广,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基底节脑出血,微创引流,预后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6~381.

[2]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田继伟, 尹黎英, 田巧薇.外科开颅手术和微创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J].临床医学实验杂志, 2006, 15 (7) :524~525.

[4]Kandel EI.Stereotactic evacuation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atonas[J].Stereotact Funct Neurosurg, 1990:54~55, 427~431.

[5]Teernstra OP.Stereotactic treatment of intracerebral hematona by means of a plaminogen activator: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SICHPA) [J].Stroke, 2003, 34 (4) :968~974.

篇4:脑溢血后遗症病人的康复护理指导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179-01

2009年9月至2012年5月,对我院18例脑溢血伴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后遗症病人进行康复护理指导,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3岁,合并右侧肢体瘫痪8例,左侧肢体瘫痪4例,双侧肢体瘫痪6例。1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功能障碍。

2 护理指导

2.1 心里护理

脑溢血病人合并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生活不能自理,极具悲观失望、情绪不稳定。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因势利导地开导病人面对现实,保持心情舒畅,告知病人所有症状,通过顽强锻炼,均可逐步改善,避免一切不良刺激,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和健康。

2.2 饮食护理

合理营养是保持生命健康的物质基础,清淡饮食,少食多餐,食温不宜过冷过热。不能自行进食者,喂食不宜过急,以免引起呛咳,给含有足量高蛋白的食物、蔬菜、水果、低糖低盐、低脂肪食物。

2.3 口腔护理

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特别是食物残渣易存留在瘫痪侧齿颊内,餐后应帮助病人用生理盐水棉签清洗口腔,若发现口腔粘膜破溃,用1%甲紫或冰棚散涂患部,保持病人口腔清洁,促进食欲。

2.4 预防禄疮

避免局部长期受压,经常更换卧位,根据病情鼓励和协助病人翻身,每2-3H/次,最长不超过4H,必要时每小时翻身1次;经常为卧床病人更换床单,避免局部刺激,床铺保持平整无皱折,清洁干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天用温水擦澡,定期用50%乙醇按摩全背或受压处。

2.5 保持大便畅通

耐心排便,便秘时排便用力易使动脉硬化的病人再次发生脑血管破裂出血。预防方法:1》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2》饮食中保持一定的粗纤维和水果;3》多喝水,每晨空腹饮一杯温水有通便作用;4》中药潘泻叶泡水饮用或用干塞露。

2.6 按时服药

根据医嘱按时给病人服将压药等,大的片剂或胶囊不易服时碾碎送入病人口中,坚持服药。

2.7 功能锻炼

协助和鼓励病人加强患肢功能锻炼,根据“以健带患”,以下促上,由卧到坐,由坐而立,立而走之”的原则分阶段锻炼。

2.7.1 语言训练。与病人对话时讲简短易懂话语,清楚而很慢,并给病人充分的时间回答问题,讲病人最关心的事情,使病人有讲话的愿望。要求病人在需要什么时一定要说话,如吃拉等,不厌其烦反复训练。

2.7.2 肢体功能锻炼。a、每天早晚帮助病人做被动运動,每次不少于30分钟。当病情稳定即抓紧早期功能,保持正确的体位和功能位置,采取正确的体位有利于关节的活动度,先大关节后小关节,运动幅度从小到大,以防止关节废用性挛缩。b、患侧按摩应轻柔缓慢进行,开始轻柔,然后逐渐加强,对瘫痪肌肉以以按摩揉捏,肌肉韧带放松后再进行。c、按关节的屈曲、外展、内收的旋转方向进行,用力勿过猛,牵拉勿过快、过度,以防关节脱位,动作轻柔和活动幅度要适应。d、患侧出现主动收缩应指导病人以健在带患侧主动运动。

2.7.3 步态及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根据病情作以下训练:a、在床上坐稳后躯干脑溢血后遗症病人的康复护理指导

金卫华

(江西省乐安县人民医院 江西 抚州 344300)

【摘 要】目的:掌握脑溢血后遗症病人的康复护理,使病人自理能力提高或恢复。方法:回顾分析18例脑溢血后遗症病人康复效果,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3岁,合并右侧肢体瘫痪8例,左侧肢体瘫痪4例,双侧肢体瘫痪6例。1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功能障碍。结果:无一例发生禄疮,其中12例一侧瘫痪有10例能自己下床活动,自己洗脸,进餐生活自理。4例双侧瘫痪的病人能在轮椅上自己进餐等,其语言障碍功能都明显恢复。结论:对脑溢血后遗症病人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指导,病人自理能力提高或恢复取得较好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179-01

2009年9月至2012年5月,对我院18例脑溢血伴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后遗症病人进行康复护理指导,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3岁,合并右侧肢体瘫痪8例,左侧肢体瘫痪4例,双侧肢体瘫痪6例。1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功能障碍。

2 护理指导

2.1 心里护理

脑溢血病人合并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生活不能自理,极具悲观失望、情绪不稳定。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因势利导地开导病人面对现实,保持心情舒畅,告知病人所有症状,通过顽强锻炼,均可逐步改善,避免一切不良刺激,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和健康。

2.2 饮食护理

合理营养是保持生命健康的物质基础,清淡饮食,少食多餐,食温不宜过冷过热。不能自行进食者,喂食不宜过急,以免引起呛咳,给含有足量高蛋白的食物、蔬菜、水果、低糖低盐、低脂肪食物。

2.3 口腔护理

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特别是食物残渣易存留在瘫痪侧齿颊内,餐后应帮助病人用生理盐水棉签清洗口腔,若发现口腔粘膜破溃,用1%甲紫或冰棚散涂患部,保持病人口腔清洁,促进食欲。

2.4 预防禄疮

避免局部长期受压,经常更换卧位,根据病情鼓励和协助病人翻身,每2-3H/次,最长不超过4H,必要时每小时翻身1次;经常为卧床病人更换床单,避免局部刺激,床铺保持平整无皱折,清洁干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天用温水擦澡,定期用50%乙醇按摩全背或受压处。

2.5 保持大便畅通

耐心排便,便秘时排便用力易使动脉硬化的病人再次發生脑血管破裂出血。预防方法:1》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2》饮食中保持一定的粗纤维和水果;3》多喝水,每晨空腹饮一杯温水有通便作用;4》中药潘泻叶泡水饮用或用干塞露。

2.6 按时服药

根据医嘱按时给病人服将压药等,大的片剂或胶囊不易服时碾碎送入病人口中,坚持服药。

2.7 功能锻炼

协助和鼓励病人加强患肢功能锻炼,根据“以健带患”,以下促上,由卧到坐,由坐而立,立而走之”的原则分阶段锻炼。

2.7.1 语言训练。与病人对话时讲简短易懂话语,清楚而很慢,并给病人充分的时间回答问题,讲病人最关心的事情,使病人有讲话的愿望。要求病人在需要什么时一定要说话,如吃拉等,不厌其烦反复训练。

2.7.2 肢体功能锻炼。a、每天早晚帮助病人做被动运动,每次不少于30分钟。当病情稳定即抓紧早期功能,保持正确的体位和功能位置,采取正确的体位有利于关节的活动度,先大关节后小关节,运动幅度从小到大,以防止关节废用性挛缩。b、患侧按摩应轻柔缓慢进行,开始轻柔,然后逐渐加强,对瘫痪肌肉以以按摩揉捏,肌肉韧带放松后再进行。c、按关节的屈曲、外展、内收的旋转方向进行,用力勿过猛,牵拉勿过快、过度,以防关节脱位,动作轻柔和活动幅度要适应。d、患侧出现主动收缩应指导病人以健在带患侧主动运动。

2.7.3 步态及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根据病情作以下训练:a、在床上坐稳后躯干前后左右摆动练习。b、拉住床栏在床边进行站立、抬膝、伸腿、足尖及足根离地、着地练习。c、病人行走时易前倾,陪人可在其前当支柱进行跨越障碍练习。d、加强手的功能锻炼,先抓大东西,如碗、杯等,待目标达到后再行系扣、洗脸、吃饭等日常生活技能练习。

3 效果

本组18例通过上述方法持之以恒精心护理,协助功能锻炼及药物治疗无一例发生禄疮,其中12例一侧肢体瘫痪的病人有10例能自己下床活动、自己洗脸、进餐、生活基本自理,4例双侧瘫痪的病人能坐在轮椅上自己进餐等,其语言障碍功能都明显恢复取得较好的效果。

前后左右摆动练习。b、拉住床栏在床边进行站立、抬膝、伸腿、足尖及足根离地、着地练习。c、病人行走时易前倾,陪人可在其前当支柱进行跨越障碍练习。d、加强手的功能锻炼,先抓大东西,如碗、杯等,待目标达到后再行系扣、洗脸、吃饭等日常生活技能练习。

3 效果

篇5:基底节脑溢血后遗症的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所收治的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病例, 随机抽取其中的76例, 并将其分成保守组与手术组。保守组男26例, 女12例;年龄32~86岁, 平均53.7岁;出血量30~50 mL, 平均42.6 mL;手术组男28例, 女10例;年龄34~85岁, 平均52.6岁;出血量30~50 mL, 平均41.9 mL。

1.2 方法

保守组: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 保证患者能够充分休息, 防止出现感染, 甘露醇脱水使颅内压降低, 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使生命体征维持稳定, 使水电解质处于平衡状态, 对血压进行动态调节, 使呼吸道保持通畅, 根据情况适当应用脑保护制剂, 使微循环得到改善, 防止出现并发症, 对症进行治疗[3]。手术组: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全麻, 然后进行开颅手术对血肿进行清除处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恢复情况以及死亡率等[4]。

1.3 疗效评价方法

根据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订的关于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相关标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恢复情况给予合理评价。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表示, 针对计数资料展开t检验, 对于组间对比则实施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保守组患者治疗效果:显效11例, 有效14例, 无效13例, 有效率65.7%;手术组患者治疗效果:显效15例, 有效19例, 无效者4例, 治疗有效率为89.3%。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保守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 (42.9±9.1) 分和 (66.4±12.7) 分;手术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 (43.3±9.8) 分和 (88.9±12.6) 分。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保守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 (35.1±10.3) 分和 (62.1±11.5) 分;手术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 (34.7±9.8) 分和 (89.6±12.2) 分。两组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组间进行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死亡率

手术组和保守组在治疗后死亡人数分别为2例和7例,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基底节区脑出血是临床脑外科的一种常见疾病, 由于基底节区的生理解剖结果相对比较特殊, 多数患者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内囊损害体征, 因此该类患者的临床致残和致死率相对较高, 对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积极有效的治疗是使其预后得到显著改善的一个关键因素[6,7]。保守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2种重要方式, 2种方法对患者治疗的共同目的是使患者的颅内压降低, 使脑血流得到改善, 对血肿进行清除, 使其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得以解除, 对导致脑水肿的原因进行根除, 使后遗症进一步减轻, 防止出现威胁生命的脑疝症状。但是上述2种治疗方案孰优孰劣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在临床实际治疗过程中根据不同患者的意识状态、血肿的大小及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均可以使患者的生存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显著提高。但该次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手术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和患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保守治疗, 且可以使患者死亡率降低。由于样本容量较少, 该结论有待进一步证实[8,9]。

参考文献

[1]崔刚, 周任, 师蔚, 等.基底节脑出血120例外科治疗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 2003 (7) :26-27.

[2]吴凤瑞.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治疗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4) :67-68.

[3]王文娟, 刘艳芳, 赵性泉.脑出血治疗指南[J].中国卒中杂志, 2006 (12) :62-73.

[4]钟高贤, 王伟, 唐洲平, 等.急性脑卒中患者脑水肿动态变化及微创血肿清除术减轻脑水肿作用的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6 (2) :23-25.

[5]吴庆明.硫糖铝混悬液与山莨菪碱预防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J].中国医药导报, 2006 (18) :69-70.

[6]杨万杰, 任朝来, 张如梅.早期气管插管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并发症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 (2) :21-23.

[7]陈凯, 张艳, 董立辉, 等.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0 (4) :45-47.

[8]杨树泉, 赵涛.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探讨[J].吉林医学, 2010 (21) :68-69.

篇6:基底节脑溢血后遗症的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南江县人民医院外二科2008年3月至2011年2月期间共收治且需要手术清除血肿的基底节脑出血患者75例,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成人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并通过CT检查确诊出血部位。其中微创钻孔引流组39例行穿刺血肿碎吸术,开颅手术组36例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钻孔引流组包括男27例,女12例;年龄(60.9±2.9)岁,出血量(45.3±5.7)m L,破入脑室7例;开颅手术组包括男25例,女11例;年龄(61.2±3.1)岁,出血量(46.7±6.3)m L,破入脑室9例。两组患者的男女构成比例(χ2=0.0004,0.9490)、年龄(t=0.2458,P=0.3432)、出血量(t=0.4582,P=0.2761)、破入脑室患者的比例(χ2=0.5546,0.4699)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手术方法

微创钻孔引流术:(1)对患者进行常规内科治疗。(2)在CT扫描下对患者的血肿层面进行定位,选择血肿中心距离头皮最近的位置为穿刺点,选择血肿中心与头皮穿刺点的距离为穿刺深度。(3)以2%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局麻,此时可根据患者的意识情况选择是否需要静脉注射安定。(4)选择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在钻杆尾端接一电钻,针钻合为一体,穿刺头皮、颅骨直接进入血肿中心。(5)退下钻芯,将穿刺针固定在颅骨上针尾退出钻芯后立即盖帽封严,然后在侧孔接引流管准备抽吸血肿。(6)在引流管上接一5m L注射器缓慢地抽吸血肿,同时用生理盐水冲洗,反复地等量抽吸至血肿吸净或冲洗液未见明显的陈旧血性液体。(7)将5万~10万U尿激酶、2~5m L生理盐水经引流管注入血肿腔,关闭引流管,每4~6h时后即开放引流。每8~12h治疗一次,如此治疗1~2d。(8)术后3~7d复查头颅CT显示血肿基本消失后可以拔出引流管,如果血肿破入脑室可以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先对患者进行常规内科治疗,然后对患者进行全麻,进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其均值之间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方差齐时使用)或t'检验(方差不齐时使用),其检验统计量用t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其均值之间的比较采用大样本u检验,其检验统计量用u表示。计数资料率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其检验统计量用χ2表示。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比较

39例行穿刺血肿碎吸术的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有7例死亡,病死率为17.9%;36例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有14例死亡,病死率为38.9%。开颅手术组患者的病死率要高于微创钻孔引流组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17,P=0.0451)。

2.2 两组患者存活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用欧洲脑卒中量表(The European Stroke Scale,ESS)对2组患者的存活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其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微创钻孔引流组患者术后3个月(u=2.4397,P=0.0438)、6个月(u=4.3298,P=0.0229)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要高于同期的开颅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微创钻孔引流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开颅手术组患者轻。

2.3 两组患者存活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巴氏指数对2组患者的存活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其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微创钻孔引流组患者术后3个月(u=2.5457,P=0.0409)、6个月(u=3.3478,P=0.0329)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要高于同期的开颅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微创钻孔引流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开颅手术组患者强。

3 讨论

基底节脑出血是目前中老年人常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2]。该病如不及时处理,其早期血肿会继续扩大,这将加重对脑组织的损伤,使患者病情迅速恶化;此外,由于血肿组织自身释放的各种炎症物质还会导致脑组织水肿,引起继发性脑组织损伤[3,4,5]。因此,我们应该尽快清除基底节脑出血患者颅脑内的血肿组织。

清除基底节脑出血患者颅脑内的血肿组织最理想的手术方法应该是最小的手术创伤就能够把血肿组织尽快全部清除,但是目前的手术方法都未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在手术过程中发现,微创钻孔引流术具有对患者创伤小,操作简单,不需要全麻和复杂设备,可以在床旁直接手术等优点;但是由于在手术过程中使用了尿激酶,因此不能止血,大部分患者还不能一次抽净血肿组织。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虽然可以在直视下直接清除血肿组织,可以立即降低患者的颅内压,且止血效果较好,可以干净地清除血肿组织;但是该手术方式必须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还必须较大面积地损伤患者的颅骨,增加患者的负担。通过国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开颅手术组患者的病死率要高于微创钻孔引流组患者的病死率;微创钻孔引流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要高于同期的开颅手术组患者。由此可见,微创钻孔引流术为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比较微创钻孔引流与开颅手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2月期间,我科共收治基底节脑出血患者75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组,其中微创钻孔引流组39例行穿刺血肿碎吸术,开颅手术组36例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比这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①开颅手术组患者的病死率要高于微创钻孔引流组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17,P=0.0451)。②微创钻孔引流组患者术后3个月(u=2.4397,P=0.0438)、6个月(u=4.3298,P=0.0229)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要高于同期的开颅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微创钻孔引流组患者术后3个月(u=2.5457,P=0.0409)、6个月(u=3.3478,P=0.0329)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要高于同期的开颅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创钻孔引流术较开颅手术能更有效地改善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微创钻孔引流,开颅,基底节,脑出血

参考文献

[1]高明政.微创液化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0(7):97-99.

[2]Parodi CI,Cammarata S,Pizio N,et al.Traumatic basal gangliahaemorrhage with slight clinical signs and complete recovery[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5,55(1):72.

[3]寇堏,傅元贵,陈征新.微创脑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5,2(4):168-169.

[4]史晶晶,黄黎峰,吴红芳.微创血肿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失败原因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08,20(8):603-604.

篇7:基底节脑溢血后遗症的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3例, 女45例;年龄35岁~78岁, 平均年龄56岁;术前GCS评分<6分6例, 7~12分51例, 13~15分41例;术前意识状态分级:Ⅰ级18例、Ⅱ级23例、Ⅲ级32例、Ⅳ级19例、Ⅴ级6例, 一侧瞳孔散大15例, 双侧瞳孔散大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偏瘫症状, 手术距发病时间<7 h的56例, 经CT均表现为基底节区出血, 左侧48例, 右侧50例, 破入脑室型11例。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40~70 m L 50例, 70~105 m L 48例, 均有中线结构移位。

1.2 手术方式

(1) 选择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穿刺58例。适应证选择:a) 血肿量在40~70 m L, 术前GCS评分不低于6分, 未出现脑疝, 术前意识状态Ⅰ~Ⅳ级;b) 高龄体弱, 基础病较多, 血肿量超过70 m L, 不能耐受全身麻醉及开颅手术者。方法:CT室定位, 穿刺点选在血肿距头皮最近、无大血管或重要功能区处, 在CT室或床旁局部麻醉, 垂直将穿刺针置入血肿腔分次吸出血肿, 术后残留血肿注入尿激酶溶解引流。 (2) 开颅血肿清除40例。适应证选择:血肿量在70 m L以上, 术前已出现早期脑疝表现或病情进行性加重, 血肿破入脑室者, 术前评估能耐受全身麻醉。方法:通常在额颞部或颞部行马蹄状切口, 钻孔后扩大骨窗, 剪开硬脑膜, 选择血肿距皮层最浅处颞上或颞中回入路, 或者经侧裂-岛叶入路, 直达血肿腔, 清除血肿, 双极电凝责任血管。术毕, 颅压下降不明显, 必要时可扩大骨窗减压, 血肿腔留置引流管。术前破入脑室者, 行脑室穿刺置管引流。

1.3 术后治疗

术后血压一般控制在140~160/80~100 mm Hg, 常规脱水、镇静、预防感染及应激性溃疡出血, 防治高血糖, 保护心、肾功能,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术后早期胃肠营养, 昏迷时间长的患者早期行气管切开术。

2 结果

选择硬通道穿刺所有患者术后血肿量清除均超过40%, 手术时间20 min~50 min, 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血肿清除均超过80%, 手术时间1.5 h~3 h。术后并发肺部感染25例, 其中气管切开12例, 消化道出血5例, 泌尿系感染5例。术后死于脑水肿, 高颅压, 再出血, 脑疝13例, 死于肺部感染5例, 死于电解质紊乱1例, 死于冠心病1例。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ADL) :Ⅰ级14例, Ⅱ级20例, Ⅲ级23例, Ⅳ18例, Ⅴ级3例。

3 讨论

基底节脑出血急性期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颅内压增高, 能否快速、有效地降低颅内压是救治的关键。多数患者不能及时开颅减压, 病死率高达30%[2]。因发病急、危、重, 多不允许长途转运, 多数患者远离良好的神经外科救治环境, 就近入住基层医院。基底节脑出血在血肿超过30 m L以上多需手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 使受压 (未被破坏) 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性, 防止和减轻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 打破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3]。但对于不同条件环境、不同病例、不同医疗机构, 对手术指征选择不同。

结合我院特点, 出血量在70 m L以下未形成脑疝患者, 首选硬通道穿刺血肿清除, 其次再考虑开颅血肿清除, 70 m L以上优先考虑开颅血肿清除。硬通道穿刺血肿清除由于创伤小、操作简单, 手术时间短, 简化开颅程序, 对救治环境条件要求低, 符合患者家属救治心理, 已成为基层医院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手段。因其在床旁或CT室均可完成, 赢得了有效的救治时间, 明显降低了病死率。开颅手术血肿清除因其需全身麻醉, 娴熟的操作技术, 手术设备 (如显微镜等) 、熟练掌握显微解剖, 在基层医院存在条件限制, 仅限于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但近年来采用直切口小骨窗经侧裂入路, 通过自然间隙进入血肿腔清除血肿, 已得到大多数上级医院认可, 病死率及致残率明显降低。我们也试图实施该术式, 本组有5例患者实施, 1例成功, 余4例患者侧裂分开后, 周围血管结构复杂, 间隙过小, 无显微镜照明不够, 为防止加重损伤只行岛叶穿刺后中途改经皮层入路清除血肿。由此可见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仍为基层医院救治脑出血患者不可替代的手术方式。根据我院技术实力、硬件设备等人为地将脑出血手术指征细化, 必要时联合应用, 在多年的基底节脑出血救治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组有3例患者, 入院时已双侧瞳孔散大, 经与家属短暂沟通后急诊行硬通道穿刺血肿引流, 一侧瞳孔缩小, 赢得了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机会, 挽救了患者生命, 可见两种术式的结合同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高血压脑出血无论采取那种手术方式, 目的均为了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硬通道技术目的在于快速、有效地降低患者颅内压, 而不是彻底清除血肿, 只是排空血肿的一部分, 赢得抢救的时机和条件, 更多血肿的排空需后期尿激酶冲洗和持续引流[4]。为防止继发出血, 其穿刺一般在出血7 h后进行, 且血肿需分次吸出, 这使得富有毒性的血肿不能一次性排空继续损伤周围组织, 对于减少并发症、后遗症和改善预后显示出其弊端。但对于颅脑深部出血如丘脑出血、进展缓慢的脑干出血等, 以及高龄体弱、基础病较多、不能耐受全身麻醉开颅手术的患者, 又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开颅血肿清除强调在早期或超早期 (<7 h) 手术, 方能有效地将大部分血肿清除, 降低颅内压, 恢复受损神经元的功能, 有助于毒性生物活性物质及其他炎性反应递质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终止, 或减轻继发性病理变化, 尤其对血肿周围半暗带区神经功能有保护和改善作用。尤其是直切口小骨窗侧裂入路, 对脑组织损伤小、血肿清除率高、止血彻底、神经功能恢复好[5], 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因其手术创伤大, 手术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手术时间长, 在大多数基层医院却无法推广。

总之, 基底节脑出血手术方式各有利弊, 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不同条件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Mendelow AD, Cregson BA, Fernandes HM, et al.Early surgery versus initial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supratentorial intracerebral haematomas in the International Surgical Trial in Intracerebrel Haemorrhage (CTICH) :a randomised trial[J].Lancet, 2005, 365 (5) :387-397.

[2]黎文欢, 黄祜鸿.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J].华夏医学, 2008, 21 (3) :582-584.

[3]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866.

[4]赵宪林, 焦德生, 高飞, 等.CT监测下硬通道技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9, 25 (8) :710.

上一篇:新目标七年级下册下一篇:牵起你的手二年级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