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硬骨头六连精神学习心得

2024-04-10

时代楷模硬骨头六连精神学习心得(通用12篇)

篇1:时代楷模硬骨头六连精神学习心得

40年来,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个以“战备思想硬、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军政纪律硬”著称的英雄连队,坚持把“硬骨头精神”作为传家宝代代相承,在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中,与时俱进,推动连队全面建设,从传统步兵到机械化、信息化步兵,从单一地面作战到陆地海上两栖作战,都走在全军的前列,成为基层建设的一面旗帜,“硬骨头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硬骨头精神”是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是克敌制胜的精神动力,多次得到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十分关心六连建设,1991年10月和10月,先后两次视察和接见六连官兵,要求全军大力弘扬“硬骨头精神”。在战争年代,人民军队就是靠这种“硬骨头精神”,勇于牺牲,顽强拼搏,攻必克,战必胜;和平建设时期,人民军队同样靠这种精神,激励斗志,刻苦训练,改革创新,肩负“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使命,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现代化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我军战斗力;在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中,我们的军队依靠这种精神,承担急难险重的任务,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硬骨头精神”,是一种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也是一种敢于拼搏、无私无畏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硬骨头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设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需要“硬骨头精神”,进行经济建设同样需要这种“硬骨头精神”。今后不管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发展到什么程度,军队建设发展多么强盛,仍然需要保持这种“硬骨头精神”。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阶段。我们面对着新的国际和国内环境,改革在深化,开放在扩大,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新的困难需要克服,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解决。大力弘扬“硬骨头精神”,以这种精神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这种精神牢牢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心灵,见之于人民群众的行动,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就能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篇2:时代楷模硬骨头六连精神学习心得

这个诞生于抗战烽火中、在挑战考验中历练成长的英雄连队,历经风雨却永葆先进、长期过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坚强有力。

在六连,干部党员管事,战士党员管事,没有不管事的党员;管战士党员,管干部党员,管支部书记副书记,没有管不了的党员……

连队坚持43年开好两个组织生活“例会”:干部调入调出召开“接风洗尘会”,围绕讲政治、强素质、练打赢提建议送诤言;完成重大任务取得成绩进步召开“庆功揭短会”,查不足找短板,助力党员干部涵养政治定力、强化政治担当、永葆政治本色。

去年6月,老连长胡迟越级提升任旅侦察营营长,连队按惯例召开党员大会,组织21名党员和3名群众代表给老连长“洗尘”。从新兵代表到老兵党员,批评不留情面、一针见血,一连指出了“对班长骨干信任不足、放权不够”“五同六到位落实不严格”等批评建议,胡迟听后顿时满脸通红、泪湿双眼,哽咽道:“感谢大家的诤言,这些火辣味的声音将不断激励我成长进步。”

同样,连长赵松怀揣满腔抱负走马上任不久,连队就为他召开“接风会”。“太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听取别人的意见”“出了问题不问原因,张口就批评,缺少人情味”“为人过于强势,凡事没有商量、没有余地,与大家的交流太少”……每条意见后面,还讲了具体事,语言犀利、直击问题,没有一句恭维客套。

那天夜里,赵松辗转难眠。一连几天,他甚至不好意思见大家。痛定思痛,赵松很快调整心态,给自己制定了整改计划,并请大家监督。

如今,这78条意见建议被工整地写在赵松的笔记本上,随身携带,时刻鞭策自己。

“战士问题不出班排、党员问题不出小组、干部问题不出支部”,这是六连的一条管理经验。党员身上出现毛病,党支部就带着“显微镜”看、拿起“放大镜”纠,无论是谁,都要交清思想、工作、生活和作风“四笔账”。

“当面不说好话、背后不说坏话,依靠组织管干部、严格制度管党员,这个传统已经在连队延续了 43年。”指导员冯杰说,党员干部是连队建设的“领头雁”,只有把他们的作用发挥好了,让支部堡垒坚强了,连队才会更加兴旺。

今年年初,连队有一个推荐学习卫生员的名额。支委会上,书记和副书记的意见很一致:“下士樊铮锋专业技能不突出,送学是个机会,给他提供一个成长进步的平台……”

然而,士官支委唐雄却有不同意见:“作为新晋士官,樊铮锋军事素质不过硬、日常表现难服众,应该多下功夫弥补不足。”

对要成绩有成绩、要口碑有口碑的唐雄,连队两个主官既“怕”又“爱”。“怕”他直言不讳,有时让人下不来台;“爱”他心系连队建设,意见说得中肯、建议提得在理。

“每个岗位都事关连队发展,送学本身也是树立一个导向……”唐雄力陈自己的理由,并建议推荐素质全面的下士廖飞作为人选上报。最终,经支委会研究,采纳了唐雄的意见。

对人不分干部战士,一把尺子量长短;对事不论党员群众,一个标准定是非。这是六连的一条铁律。

去年,中士向开行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没想到,在民主测评这一关就被卡住了。

由于擅长艺术设计制作,向开行长期担负荣誉室、活动室等场地建设完善工作。“本以为自己为连队做了些贡献,大家会看在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给个机会……”

“每个人都是连队的建设者,不能借着工作之由钻小空子,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是对连队的不负责。”班长一一点出他融入集体不够、训练勉强达标等多个问题,让向开行哑口无言,意识到自己和党员标准还有一些差距。

随后,在大家的帮助下,向开行加强学习训练,一步步朝着党员的样子靠近。前段时间,正在休假的向开行接到连队通知:经过党支部研究,确定他为重点培养对象。

去年10月,一排整治环境卫生,一名上士借故“溜号”偷懒。部队带回后,第一党小组组长唐雄立即召开党小组会对其进行教育帮带。那名上士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诚恳的在全排党员面前作深刻反思。

六连坚持严格落实组织制度,始终做到“建制打乱、制度不乱;人员分散、组织不散;点线再长、标准不降”。

去年7月正值野营驻训期间,支委成员分散在4个点位,每个点位党员都不足半数。有的支委建议,这个月连队发展势头很好,支委会往后推一推,但支部书记冯杰态度坚决:“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有规定,必须严格落实!”他们利用视频系统的形式,开了一次特殊的支委会。

“堡垒”强有力,连队坚如钢。六连就像一个大家庭,把官兵紧紧凝聚在一起。节假日党员替战士站岗执勤、帮厨做饭;营内、外训甚至演习场上,党支部都坚持给战士过集体生日;传统节日走访看望烈士亲属,或以书信电话等方式向战斗英烈家庭表达慰问……

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困难上帮扶。六连官兵认为,平时互助互爱、同甘共苦,战时才能齐心协力、生死与共,打赢强敌。

下士鄢树清参加上级组织的比武期间,母亲发生车祸,连队党支部及时靠前开展思想帮带,并向上级申请经济补助。组织的关心激发了鄢树清精武建功的动力,他及时调整好心态,不畏强手、奋勇争先,与战友一同夺得优异成绩。

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体现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上。初,六连一班参加“岭南尖兵”比武竞赛。深夜,上士党员唐雄刚躺下不久,天空突然下起阵雨,帐篷外的衣物被淋湿。为了不让队员穿湿衣服,唐雄寻柴生火,将队员的衣服、装具一一烘干,一夜未眠之后,又转入新一轮的考核。事后,有人问唐雄当时为什么不叫大家一起来烘衣服?唐雄回答道,“我是党员就该比别人付出更多!”

不久后,唐雄回老家结婚。婚礼当天,全连官兵为远在千里之外的他送去特殊礼物——党支部委托参加婚礼的士官向他表达诚挚慰问,连队还以视频的形式,为他送上美好祝福,令他深受感动。

蹈海踏浪,履险砺剑。在六连,打头阵的永远是支部一班人。一次实兵对抗演习,到了关键阶段,冯杰临阵挂帅。旅党委考虑,要不要减轻六连的任务?然而,连队党支部态度坚决,主动要求担负前沿防御任务。冯杰带领官兵勘察地形、研究敌情,制定方案、摆兵布阵,7次击溃红军进攻。

比武考核,支委跑第一棒、打第一枪;险难课目,主官驾第一车、乘第一舟……排长李锡超是从连队当兵提干的,一直坚持训练标准高于战士、自身要求严于战士、平时付出多于战士。他说:“不敢叫响‘看我的’,就不会有人‘听你的’,上了战场更不会‘跟你上’。”

风正人心齐,心齐事业兴。近3年来,连队选晋士官56人、发展党员18人,立功嘉奖76人,评上的硬气、落选的服气。官兵都说:在六连虽然很苦很累,但有人爱、心里暖,苦得值、累得值。

篇3:时代楷模硬骨头六连精神学习心得

曾国藩的对后世的影响至今不减

后世由于对太平天国革命所持的立场不同, 所以对曾国藩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誉之则为圣相, 谳之则为元凶” (章太炎语) 。前者如同治皇帝所发诏谕“朕惟位兼将相, 仗经文纬武之才, 气壮山河, 懋崇德报功之曲。爰陈芳奠, 用奖成劳。尔原任大学士两江总督一等毅勇侯赠太傅曾国藩, 学有本原, 气成远大。忠诚体国, 节劲凌霜”;后者如以“洪秀全第二”自喻的孙中山, 将其斥之为汉民族不肖子孙, 章太炎则语笞, “要其天资亟功名善变人也……死三十年, 其家人犹曰:吾祖民贼。悲夫!虽孝子慈孙, 百世不能改也!”

如果从超越政治立场的历史角度来看, 曾国藩作为清廷的一名政府官员, 授命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属其本职工作, 作为清廷官员的他恪尽职守、力挽狂澜于既倒, 终身不忘学习, 成为以儒学为主体、理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不论是其从政为官、治学论道、持家教子、疆场竞斗、处事交友、修身养性, 对后世影响都极为深远, 时至今日依然丝毫不减。

留学教父容闳博士, 曾受雇曾国藩门下, 认为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人物, 同辈莫不奉为泰山北斗……总文正一生之政绩, 实无一污点。其正直廉洁忠诚诸德, 皆足为后人模范。故其身虽逝, 而名足千古。其才大而谦, 气宏而凝, 可谓完全之真君子而为清代第一流人物, 亦旧教育中之特产人物。”

一代大儒梁启超先生认为, “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 在并时诸贤杰中, 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 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 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 而困而知, 而勉而行, 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 不求近效, 铢积寸累, 受之以虚, 将之以勤, 植之以刚, 贞之以恒, 帅之以诚, 勇猛精进, 坚苦卓绝……”

开国领袖毛泽东对曾国藩的评价远远超过孙中山、袁世凯和康有为等人, 且他的政治思想、军事思想等都深受曾国藩的影响。“今之论人者, 称袁世凯、孙文、康有为而三。孙、袁吾不论, 独康似略有本源矣。然细观之, 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实在何处, 徒为华言炫听, 并无一干竖立、枝叶扶疏之妙。愚意所谓本源者, 倡学而已矣。惟学如基础, 今人无学, 故基础不厚, 时惧倾圮。愚于近人, 独服曾文正, 观其收拾洪杨一役, 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 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毛泽东与黎锦熙《论学书》)

蒋介石一生也十分推崇并学习、效法曾国藩, 认为曾国藩的著作是“任何政治家所必读的”。早在任黄埔军校校长时, 蒋介石就亲自编辑了《曾胡治兵语录白话解》, 要求学员“人手一册”, 作为治军治国之蓝本。在家庭教育上, 蒋介石同曾国藩如出一辙。他在给蒋经国、蒋纬国兄弟的信中, 从衣食住行, 作文写字, 到阅读功课, 均有详细严格的要求。蒋经国在《我所受的庭训》一文中说:“父亲认为曾文正公对于子弟的训诫, 可作模范, 要我们体会, 并且依照家训去实行。平常我写信去请安, 父亲因为事忙, 有时来不及详细答复, 就指定曾文正公家训的第几篇代替回信, 要我细细去参阅。”

其他如毛泽东在长沙一师的老师杨昌济、中共创始人陈独秀、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任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的著名学者蒋廷黻、开国元勋陈毅元帅等许多著名人士, 从不同角度对曾国藩都有极高的评价, 并多坦陈曾国藩对他们的人生价值观有深刻影响。

曾国藩对后世的影响, 在当代依然有增无减。1993年,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前往湖南参加毛泽东同志一百周年诞辰纪念活动时, 亲自过问《曾国藩》的出版情况, 当他看完唐浩明先生所撰的《曾国藩》后, 还特别赞扬这部书写得好;前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也称, “《曾国藩》写得好, 我在看第二遍, 有时间我会与作者 (唐浩明) 直接联系”。原湖南省委副书记孙文盛调任山西省省长时, 给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带去的见面礼就是唐浩明所著的20套《曾国藩》。当时社会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从政要读《曾国藩》, 经商要读《胡雪岩》”。

曾国藩的修身、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思想, 也深刻影响着当今诸多成功企业家的行为和价值观。TCL董事长李东生在多个场合就坦言自己就是曾国藩的好学生, 说自己的人才选拔与任用深受曾国藩的影响。笔者曾经工作过的某金融控股集团, 很多年前曾给公司数百名高管和骨干员工每人发了一套《曾国藩十三经》, 随后多次召开专场读书会交流、讨论曾国藩思想在企业管理与个人修身中的现实意义, 时至今日, 公司高管们相聚, 曾国藩的思想仍是最受欢迎的话题之一。

那么, 曾国藩缘何能成为如此之多的成功者的精神导师和学习楷模呢?后世的学者对其成功之道进行了泼墨如云的研究。有人认为他注重人格修炼、韬光养晦和阴阳调和;有人将其人生智慧归结为志存高远、屡败屡战、有恒、知过、求过、改过、广交朋友;也有人就其某个方面的成功要因进行了思辨性的分析, 如韩增海对其管理之道进行了归纳总结:外表真诚、厚道, 内心精明智慧、日日学习, 天天进步、名正言顺、会做秀、识时务、打造优秀团队、抓思想、拿得起放得下;还有人对曾国藩中庸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 认为他的为官之道是“隐忍克制, 适度谦退”;治家之道是“慎独自修, 改过自新”;处世之道是“忠恕宽容, 以德报怨”;修身之道是“至诚尽性, 谨慎谦忍”, 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但笔者认为, 曾国藩之所以成功, 还有两点特别重要, 就是知人之智和挺忍之明。

曾国藩成功原因之一:知人之智

看一个人的知人之智, 首先要看他的心胸有多大, 能容下多大能耐的人。

左宗棠自恃才高, 与人写信, 不署自家姓名, 只署“今亮”, 自以为就是当今的诸葛亮。他不懂礼貌, 见谁损谁, 对曾国藩更是能损即损, 且常常用词刻薄, 很不给人面子。

“涤生这些年也算是青云直上, 比我只大得一岁, 侍郎都已当了四五年。论人品学问是没得说的, 但论才具来说, 不是我瞧不起他, 怕排不得上等。”左宗棠多次在公众场合如此评价曾国藩。

中国人历来很爱面子, 文人更是如此, 曾国藩也不例外。左宗棠、郭嵩焘、郭崑焘、江忠源与曾国藩等人一起议论国事, 大家的兴致都很高。左宗棠才思敏捷、口若悬河, 总抢曾国藩的风头, 曾国藩为此有些不快, 临别时笑着对左宗棠说:“我送你一句话:季子自称高, 仕不在朝, 隐不在山, 与人意见相左 (话中嵌着“左季高”三字) ”。左宗棠当众马上以“藩臣当卫国, 进不能战, 退不能守, 问你经济有何曾”还击 (也恰好嵌着“曾国藩”三字) 。左宗棠不给曾国藩面子, 且用词刻薄, 由此可见一斑。左宗棠晚年有两大嗜好:一是不分场合、不看对象强迫他人与他一起反复回味收复新疆的美妙感觉;二是骂曾国藩。

靖港惨败后, 曾国藩给皇帝的遗折和家人的遗书都已准备就绪, 正寻思是通过投水还是上吊的方式来自裁时, 左宗棠循迹而来, 大骂曾国藩不忠——刚刚出师, 便以受挫而自杀, 置皇上殷殷期望于不顾, 视国家安危为身外之事, 不孝——令尊大人实望你为国家作出一番烈烈轰轰的事业, 流芳千古, 使曾氏门弟世代有光。你今日自杀, 使父、祖心愿化为泡影, 不仁——全然不顾一万多湘勇嗷嗷待哺之处境, 撒手不管, 使湘勇成为无头之众, 结局只能落魄回乡, 过无穷尽的苦日子, 不义——众多朋友放弃自己的事情来做你的助手, 你如今只图自己省去烦恼, 却不想因此会给多少朋友带来烦恼。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好听的话不真实, 真实的话往往不好听, 但人性使然, 绝大多数人总喜欢听好听的。而曾国藩则表现出了超人的自知与知人之明, 不待左宗棠说完, 他从床上霍然而起, 握着左宗棠的手说:“古人云‘涣乎若一听圣人辩士之言, 涊然汗出, 霍然病已’, 这不是指今日的我么?国藩一时糊涂, 若不是吾兄这番责骂, 险些做下贻笑万世的蠢事。眼下兵败, 士气不振, 尚望吾兄点拨茅塞。”

后来, 由于各种原因, 自金陵攻克之后的整整八年间, “左宗棠始终没有一纸亲笔信给曾国藩, 寄来的函件全部是冷冰冰的公文”。但这些年来, 每当想起湘军创建之初, 左宗棠所给予的大力支助, 尤其是靖港败后欲再度自杀的那个夜晚, 左宗棠一席与众不同的责骂所起的巨大作用, 曾国藩就觉得对左宗棠有所亏欠, 甚至连左宗棠骂他虚伪——这对一向以诚自命的曾国藩来说, 是伤透了他的心——他也能予以体谅宽容。

曾国藩苦盼了八年之后, 远在万里之外的左宗棠终于给他寄了一封“曾涤生仁兄亲启”的私人信件。左在来信中, 将他与曾之间在他人看来的“不和”一一做了详注。“八年不通音问, 世上议论者休止千百!然皆以已度人, 漫不着边际。君子之年争者国事, 与私情之厚薄无关也;而弟素喜意气用事, 亦不怪世人之妄猜臆测。弟与兄均年过花甲, 垂垂老矣, 今生来日有几何, 尚仍以小儿意气用事, 后辈当哂之。前事如烟, 何须问孰是孰非;余日苦短, 惟互勉自珍自爱。戏作一联相赠, 三十余年交情, 尽在此中:知人之明, 谋国之忠, 自愧不如无辅;同心若金, 攻错若石, 相期无负平生。”

纵观曾左一生交往的风风雨雨和起起落落, 左始终是主动的, 左之才, 赛过三国时的魏延, 而他不拘小节, 得意必忘形, 又远非彭羕所及, 但他所遇到的权势人物不是诸葛亮, 而是很欣赏他才气的曾国藩, 一个对他“虽然偶有不快但一直很欣赏”, 一个使他有机会从浙江、福建一带从平民起步, 一直做到闽浙总督, 并有机会收复新疆而立下盖世之功的智者。曾国藩的知人之智、心胸之宽广, 由此可见一斑!

看一个人的知人之智, 还要看他欣赏并使用什么样的人。曾国藩不仅是人才管理的理论家, 更是人才管理的实践家和受益者。“办事不外用人, 用人必先知人。知人之道, 总须多见几次, 亲加察看, 方能得其大概。”与诸葛亮对人才的考核标准过于苛细, 对他人缺点无限扩大化的倾向相比, 曾国藩对人才个性的包容度要高得多。“天下无现成之人才, 亦无生知之卓识, 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革命期间的心腹兼贴身保镖康福, 本是“没有继承康氏家风, 无德无才, 浪荡岳州城”的迷失青年, 但曾国藩通过长达半天的观察与交谈, 知康福孝母爱弟, 正直诚实, 颠沛流离却不入邪途, 更知“他家风纯良, 祖德深厚”, 于是一番“自古以来, 因时势不到, 英雄受困的事多得很。秦叔宝也有卖马的时候, 那时谁能料到他日后会辅佐唐太宗打天下。且足下不仅棋艺出色, 武功也出众, 望好自为之, 出人头地的一天总会有的”的愿景激励, 就使康福人生开始走向正轨, “以后再不自暴自弃, 定要奋发努力, 为康氏先祖争光”, 屡立奇功, 彰显史册。

“人才以陶冶而成, 不可眼孔太高, 动谓无人可用。”曾国藩还强调后天的培养对人才的改变。“人之气质, 由于天生, 本难改变, 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 并言读书可变换骨项, 欲求变相之法, 总须先立坚卓之志。”曾国藩特别善于培养人才。他主张多用奖励, 少用苛责, 他有两句名言, “扬善于公庭, 规过于私室。”

李鸿章身材修长, 五官俊美, 言谈文雅, 举止倜傥, 但心气高傲, 性格疏懒, 为人不够实在, 细节上不大检点, 爱睡懒觉, 公子哥习气很浓, 但曾国藩的一番严厉的私室规过后, 顿使李鸿章醍醐灌顶, 洗心革面。“从那天起, 李鸿章一改过去骄懒的文人习气。”当然, 对于李鸿章的超常洞察力和变通圆润, 曾国藩是非常欣赏的。“很佩服这个比他小十二岁的门生的见事之明。在湘勇主要将领中, 有彭玉麟的忠贞, 有杨载福的朴直, 有鲍超的勇猛, 有李元度的策划, 有曾国荃的顽强, 但无一人有李鸿章这样洞察全局的清醒、机巧应变的手腕!人才难得呀!”于是将其纳入重点培养对象。在重大事情上, 曾国藩常常找李鸿章一起出谋划策并对其进行有意训练。正是曾国藩竭尽心思的发现和培养, 李鸿章才有机会走上大清王朝的高层管理岗位。

曾国藩身处的晚清时代, 是一个信仰崩溃、价值趋向多元化的时代。由于曾国藩的包容与因势顺导, 他几乎揽尽天下英才, 军事上的人才自不必说, 在政治上有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郭嵩涛, 在洋务上有薛福成、冯桂芬、容闳等, 在科学上有徐寿、华蘅芳、李善兰等等。他的个人智慧由此也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扬光大, 个人智慧变成了一个统治集团的智慧, 个人的力量也变成了整个统治集团的力量得以无限扩大, 这种力量足足影响了中华民族一个多世纪, 无怪乎梁启超感言:“曾文正者, 岂惟近代, 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 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已。”

曾国藩成功原因之二:挺忍之明

湘军从衡阳出师到武汉的这七八个月里, 曾国藩经历过兵败投水自杀、湘军溃逃四散、湖南军政两界的讥讽、长沙城闭门不纳等等羞辱, 直到武汉打下, 才一洗满面羞惭。经过一段短暂的胜利, 曾国藩来到江西后, 很快又处于战事胶着状态。从咸丰五年到咸丰十年的五六年里, 曾国藩在江西、安徽一带的军事行动一直在低迷中徘徊不定。这期间, 曾国藩遭遇到江西官场的排斥、湖南官场的指责、朝廷的不信任、友军的不配合, 他再一次投水自杀未遂, 又被朝廷冷落了一年多。

面对这一切, 曾国藩都忍了。他拿其师穆彰阿的一句俗话来安慰、激励自己:“好汉打脱牙齿和血吞”。和血吞牙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不示人以弱, 不求人怜恤, 一切痛苦自己担当。二是将仇恨吞到肚子里, 让它生根发芽, 变成东山再起的动力。

在这位立下“不世之功”的清朝大员一生中, 艰难隐忍之时不可谓不多。这种时候, 若忍不住、挺不过, 便是末路, 再没有后面的柳暗花明。“困心横虑, 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古来大有为之人, 每于艰险之时, 坚韧撑得住, 可做出非常事业。”曾国藩用这些话来鞭策自己, 也鼓励他人。这种“忍”的精神和功夫, 正是自古以来成就大事者的必要条件——须知躬身入局之后, 要面对的艰辛困苦、惨重代价和复杂情势, 远远会超出人们预先的设想。单以科学研究上来说, 爱迪生发明灯泡之前, 未必会想到竟然要试验两千多种材料。法国微生物学家卡默德和介兰, 在发明卡介苗之前, 也一定想不到活结核菌灭毒成疫苗竟然要花费十三年的培养时间。再以古人来说, 韩信受胯下之辱, 隐忍不发, 勾践为吴王喂马三年, 卧薪尝胆, 这些都是挺忍而后成大器的例子。

有野史上说, 幕僚给朝廷拟奏折说湘军“屡战屡败”, 曾国藩将“战”“败”两字易了一个位置, 变为“屡败屡战”。这一字之易, 体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精神气慨:决不屈服, 决不退缩, 倒下了再爬起来, 前人死了, 后人再继续。这是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精神的生动体现, 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挺忍到最后的胜利。

“古之成大事者, 不惟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曾国藩的挺忍功夫, 精神动力源自他尽忠报国的人生志向。曾国藩一心要尽忠报国, 干出一番大事业, 所以他的人生格局理所当然地定位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安危而不是个人和小团体利益。“自是以后, 余益当尽忠报国, 不得顾身家之私。”“人苟能自立志, 则对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若自己不立志, 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 亦彼自彼, 我自我矣, 何与于我哉!”

在其著名的《拟选聪颖弟子出洋学艺折》中, 国家自强始终是他上折的中心话题。“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 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今中国欲仿其意而精通其法, 当此风气既开, 似宜亟选聪颖子弟携往外国肄业, 实力讲求, 以仰副我皇上徐图自强之至意”。

人生格局其实就是一种宏大的组织责任感。只有个人责任感而没有团队责任感者, 必是自私之人;只有团队责任感而没有国家和民族责任感者, 必是偏狭之人;惟有国家和民族责任感者, 方可称为有人生格局之人。特别重要的是, 行胜于言, 人生格局更重要的体现是要有真实的行为和效果。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 总是无益, 必须躬身入局, 挺膺负责, 乃有成事之可冀!”在局外呐喊议论, 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文人的风气。但说出来的道理到底能不能通, 坚持的论点到底能不能果, 却要看一个字——做。在实际做事的过程中, 常常会面对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复杂险恶的局势, 那时, 即使是满腹经纶才气纵横, 也不能断言成败利钝。因此, 怕失败的人不敢做, 怕惹事的人不肯做, 怕劳累的人不屑做……曾国藩不娴兵法, 却能以书生之身投入血战杀戮, 其勇气可见一斑。

日常生活中, 很多喜欢在局外评论问题的人。袖手旁观的时候, 说起话来都头头是道、振振有辞:这个企业有什么管理上的弊端, 那个人有什么能力性格上的缺陷等等。虽然他们好像凡事都看得清清楚楚, 但若问一句“你认为该怎么办?”大多就缄口不言, 或者说几句大话而已。

如果换成自己会怎样?敢不敢千辛万苦去趟浑水, 敢不敢降下自尊四面碰壁, 敢不敢承受他人落井下石的非议, 敢不敢卧薪尝胆苦撑五年十年?把这些具体的艰难困苦摆在眼前时, 还能说出“敢”字的人已寥寥无几, 还能真正干下去的人更是屈指可数。所以, 那些真正能够“躬身入局、挺庸负责”的人, 就是国家和社会的栋梁, 是我们立身立业的楷模。

心胸是安身立命、凝智聚力之本格局是挺忍之明、大功告成之源

近有史家评论曾国藩为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阅罢开篇所提及诸书与文献, 笔者认为这些评价恰如其分, 一点都不为过。

首先, 心胸宽广是曾国藩安身立命、凝智聚力之本。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人生旅程, 不如意是正常现象, 如意是偶然现象。但成大功享全名者, 非必才盖一世。大抵能下人, 斯能上人;能忍人, 斯能胜人。曾国藩不求虚名功利、知足而乐、心之坚挺以及忍术之强皆凡人不能企及。曾之所以能游刃于朝野之中, 自立于乱世之时, 与其非凡的个性修炼和处世原则密不可分。对其碎齿和血以吞的忍辱气魄倍感敬意, 纵然世人能已所见所知去赞颂那种心境, 但真实的感知是无法言喻的。其言易其行却难, 但能行者必有佳径。其实, 曾国藩已经将破除障碍排除万难的秘方告之众人了:低调以行, 避开因锋芒所惹及的祸端;行而坚, 思而实, 有足乐之心而不失志;能伸能屈, 海量心胸, 包容万人, 结伴以行。

曾国藩认为, 交朋友要有雅量, 即能敞开心胸容纳人。“待人以诚, 容人以恕”, “驭将之道, 最贵推诚, 不贵权术”, “吾辈总以诚心求之, 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 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 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心虚则不动客气, 不挟私见, 终可为人共谅。”由此诸人以为是, 李鼎芳先生说:“曾国藩能成大事, 亦由于其幕府宾僚之群策力互助建功也”。曾国藩的主要敌手石达开说他“不以善战名, 而能识拔贤将”;近代著名军事家、民主革命家蔡锷将军也说, 曾国藩“以知人晓事为职”;方宗诚则称“搜求人才, 容纳众议”是曾国藩“最得力处”。

其次, 格局宏大是曾国藩挺忍之明、大功告成之源。曾国藩格局之宏大, 在他弥留之际给子女留下的遗嘱中可见一斑。“人无一内愧之事, 则天君泰然, 此心常快足宽平, 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 第一寻乐之方, 守身之先务也”, “修己以安百姓, 笃恭而天下平”, “我与民物, 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 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孔门教人, 莫大于求仁, 而其最初者, 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为天下计, 则必己饥己溺, 一夫不荻, 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 逸则夭, 勤则有材而见用, 逸则无劳而见弃, 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 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由于曾国藩时刻践行慎独、主敬、求仁、习劳而心安、身强、人悦、神钦, 所以他人生虽多遇挫折, 但每每都能靠他的挺忍之明而逢凶化吉, 伟业终成。

篇4:时代楷模 中国精神

而在那些优秀共产党员聚集的地方,生发出了星火燎原的井冈山精神、铄古铸今的长征精神、党风大成的延安精神、兴亡思辨的西柏坡精神、平凡见真的雷锋精神、科技攻坚的载人航天精神……这些精神代表了中国精神的内核。

何为“中国精神”?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崇高的追求。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迫切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先进模范人物的崇高精神,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广泛开展向时代楷模学习活动,发挥时代楷模引领作用,培育文明社会道德风尚,进一步凝聚起促进改革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时代在变,追求不变;时代在变,信念不变。这些时代楷模正是一代代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在他们的心中,党员的身份就意味着奉献,人民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火红的时代有着火红的事业。新时代的优秀共产党员秉承着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

篇5:时代楷模硬骨头六连精神学习心得

现在,硬骨头六连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用坚定理想信念铸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在一定意义上说,“硬骨头精神”就是吃苦耐劳的精神。总书记肯定“硬骨头精神”,就是要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吃苦耐劳。

作为当代的党员干部,应该培养吃苦耐劳的“硬骨头精神”,应该努力的锻炼自己的能力,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不怕苦不怕累,面对困难不是找理由,就是找方法解决问题,面对困难不退缩。树立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矢志不渝的决心攀登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去夺取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当然,要让党员干部具有“硬骨头精神”,就必须让吃苦耐劳在一个地方蔚然成风。这就既要靠党组织良好的激励机制,营造一个“干事者不吃亏”的氛围;要靠正确的导向激励,让想干事的干部放心大胆地干、甩开膀子干。也要靠优胜劣汰的机制,党委在重用那些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干部的同时,也要对不敢担当,在其位,不谋其政,遇到问题绕道走,不敢啃“硬骨头”的老好人给予批评教育,在干部选拔任用的时候,把他们排除在外,这对激励更多的干部敢担当,敢啃“硬骨头”,肯定是大有益处的。

篇6:时代楷模硬骨头六连精神学习心得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斗海”的技术型硬汉,从小家境不错没吃过苦,几年前刚入伍的时候,还是个“引体向上都拉不了”“一看书就犯困”的新兵。后来他不仅苦练身体素质、狠抓学习,当上了优秀士兵,而且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的方队中,光荣地擎起了“英雄硬六连”的战旗。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如王开所言,六连的“硬”,是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硬骨忠魂的“硬”。

穿越历史硝烟,六连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有着铁心向党的血脉。一把拼弯的刺刀、一封诀别的家书、一根带血的挑杆,成为六连官兵的传家宝;组建以来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大大小小161次战斗的战功,是六连人心里永恒的丰碑。

少数民族大学生士兵艾力扎提·艾合买提初到六连时,生活习惯不一样、训练节奏跟不上,一度令他对军营生活有些沮丧。指导员冯杰专门找他谈心,并培训他担任连史馆解说员。

瓦子街战斗、小尖山战斗、1998年抗洪……一场场战斗历程、一位位英模事迹,让艾合买提的梦想重新点燃:“六连战士个个都这么硬,我也不能落下。”

为了练强体能,他主动给自己加码,每天一次3公里武装越野,还要多背一把枪,参加体能训练时把30斤的沙背心穿在身上,一段时间下来把沙背心都给磨破了。如今,艾合买提军事素质越来越好。

“我们也要像革命前辈一样,坚决完成党赋予的任务!”每一次训练和比武之前,六连战士李加侯都郑重对待,给自己和战友们鼓劲。

战旗有魂,英雄后继有人。

篇7:时代楷模硬骨头六连精神学习心得

铁心向党,传承“硬骨头”的红色基因,筑牢强军之魂。党旗所指即军旗所向。听党指挥、服务人民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和宗旨。从传统步兵的革命年代到陆海两栖的新型战场,“硬骨头六连”党支部始终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每次急难险重任务,党员干部都挑重担、冲在前;每次比武考核,党员干部都站第一排、跑第一棒、打第一枪;每次险难课目训练,党员干部都驾第一车、乘第一舟、当第一攀。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赓续辉煌的密码。在今年抗疫防汛的主力战场,人民子弟兵的红色基因一脉相承,淬火成刚,才战疫情、再赴灾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累计出动72.5万人次、协助地方转移受灾群众13.7万人,打赢了人民生命保卫战。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解放军向世界12国军队提供防护服、医用口罩、额温枪等防疫物资,有力维护了国际公共卫生安全。

尖刀向内,接续“硬骨头”的变革魄力,开拓强军之路。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获得发展进步的生机活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硬骨头六连克服改革的阵痛,直面武器装备更新、体制编制调整、战场驻地变换带来的一系列挑战,积极探索新体制新编制下部队战斗力转型,他们多次圆满完成重大演训任务,摸索形成战场信息共享、近距离火力支援等10余种新战法,在改革强军路上不断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国庆阅兵场上,人民军队以改革重塑后的全新面貌接受党和人民检阅。领导指挥方队、火箭军方队、战略支援部队方队、联勤保障部队方队、文职人员方队等新名称、新方队,展示着新时代人民军队的新构成、新风貌。实现新时代强军目标,需要进一步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释放改革效能,激活部队发展潜能,推动不同军兵种部队信息互联,提升联合作战能力,把政策体制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

精兵向学,发挥“硬骨头”的聚才效应,夯实强军之基。千金易得,一将难求。实现强军目标,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硬骨头六连在全旅率先走开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的训练路子,指挥士官全部达到优秀“四会”教练员水平,人人掌握机降、狙击、攀崖等至少一项战场实用技能,全连官兵精通驾驶、炮手等2个以上专业,连队干部战士中,大专以上文化占78%,还有博士和硕士生,充分发挥了聚才效应。强军兴军硕果的取得,需要为军事人才提供更丰沃的土壤。要进一步拓宽从士兵中选拔生长军官渠道,吸引 “双一流”在校生士兵免试攻读军校,军校要全方位重塑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专业化水平,使培养出来的指挥员能打仗、打胜仗,锻造大批对党忠诚、堪当重任的强国强军事业可靠接班人。

篇8:深化改革,得有“啃硬骨头”精神

国家卫生计生委对2014年工作的整体部署有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强调“改革”。增强问题意识、改革意识, 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推进改革, 破解制约事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二是强调“务实”。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 以“啃硬骨头”精神抓攻坚, 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抓协调, 以一丝不苟的精神抓管理, 一抓到底, 抓出成效。三是强调“统筹”。注重顶层设计, 统筹协调和重点突破, 坚持分类指导, 因地制宜, 加快推进卫生计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 好吃的肉都吃掉了, 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今后一个时期是深化改革在新起点上取得新突破、朝着2020年基本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目标迈进的决战决胜阶段, 改革任务艰巨繁重。所谓“啃硬骨头”精神, 就是遵照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加大改革力度, 奋勇攻坚, 拿出锲而不舍、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的劲头来, 切实解决摆在我们面前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确保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得以实现。

以“啃硬骨头”精神抓改革, 必须鼓励大胆创新、努力实践。今年要抓的重点工作任务已经明确, 要求也十分具体、清晰, 完成好全年的工作任务, 不是上面一个指令、一个政策、一个会议要求就能全面催生的, 只靠自上而下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不断进取, 在不断增加卫生资源总量的同时,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增加产出, 把蛋糕做大, 让基层卫生面貌发生一个更大的变化。

以“啃硬骨头”精神抓攻坚, 必须为改革者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允许尝试、允许敢为天下先、允许失败。强基层是本轮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 也是改革攻坚的主要目标, 各地急需涌现出一批心系百姓、敢于担当, 有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扎实工作的改革者, 注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释放改革红利, 让基层卫生工作更上一层楼。

篇9:时代楷模硬骨头六连精神学习心得

一、“硬骨头”严标“硬杠杠”,才有群而效之的号召力。

政治标准是党员干部的“硬杠杠”,旗帜鲜明讲政治,要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要把严苛的政治要求入脑入心入行,在政治历练中转化成果,重牵引、强指导,自觉监督和接受监督。

二、“硬骨头”支撑“硬肩膀”,才有锐意进取的贡献力。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党员干部把“民心”作为“刚性需求”,克服“自我”意识和“畏难”情绪,不找借口,不推脱扯皮,自觉承担践行“我是党员,我先上”。

在抗击“病毒”的自我革命中拧紧“总开关”,深耕细耕“责任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敢于认错纠错、承担责任,在践行公仆情怀中办实事、出实绩。

三、“硬骨头”下足“硬功夫”,才有攻坚克难的战斗力。

不怕骑生马,犹能挽硬弓。不论是“指挥部”还是“战斗部”,共产党人是历经无数挫折困难而依旧挺立、不断壮大,靠的是过硬的政治素养和执政本领。

四、“硬骨头”苦练“硬拳头”,才有狠抓落实的执行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党员队伍秉持“做了不等于做好”理念,在积累经验中狠抓执行本领,严格规范行为,保障执行高效运转,既凝聚合力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又要响鼓重锤强化紧迫感。

制度和执行必须做到有机统一,完善执行环节,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执行机制。关键时期更要从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出发,让数据“说话”,严督实导、决胜出战,瞄准点铆足劲,发扬钉钉子精神,多积尺寸之功推动落实,不偏不浮、不庸不虚。

五、“硬骨头”发挥“硬作风”,才有共筑防控的向心力。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硬派”作风积极落实到行动中,公权重器不容丝毫私用,贯彻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以“严”的主基调狠抓上推下交、相互交办等现象“抬头”,核实核准、通报约谈,执行到底、反面震慑。

站在新的起点上,责任与梦想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弘扬“硬骨头精神”,引导和激励中华儿女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这种精神牢牢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心灵,见之于人民群众的行动。

篇10:时代楷模硬骨头六连精神学习心得

今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给连队全体官兵回信,勉励他们牢记强军目标,传承红色基因,苦练打赢本领,把“硬骨头精神”发扬光大,把连队建设得更加坚强。

八一前夕,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了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回望“硬骨头六连”80多年的岁月征程,我们的军队经过骡马化、摩托化、机械化、信息化的嬗变,我们的国家历经抗战、建立新中国、改革开放,走进了新时代,连队也从四处征战到驻防杭州再移防岭南乡村,“硬骨头精神”历久弥新,与时代共生长。

篇11:时代楷模硬骨头六连精神学习心得

强军兴军,需要大力弘扬这种“硬骨头精神”。

大力弘扬“硬骨头精神”,就要铸就坚决听党指挥、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始终坚持党指挥枪,永远听党话、坚决跟党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不动摇,像六连一样,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让铁心跟党走的坚定信念融入官兵血脉灵魂,成为一代代官兵的“命根子”“生命线”。

大力弘扬“硬骨头精神”,就要铸牢赓续红色基因、矢志强军打赢的使命意识。始终坚持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燃旺信仰火炬,激发军人血性、铸牢精神支柱,当好红色传人。始终坚持积极投身强军实践、践行强军目标、争当强军先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扛起强国强军的时代重任,不断激励官兵矢志强军打赢,用生动实践回答新时代军队“为什么传承红色基因、如何赓续红色基因”的重大课题。

大力弘扬“硬骨头精神”,就要凝聚严格练兵备战、淬炼尖刀铁拳的钢铁精神。始终坚持强化军队根本职能,瞄准强敌抓战备,紧贴实战抓训练,让“言必谋打仗,行必抓打仗”成为常态,不断提高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素质,在备战打仗中磨砺胜战铁拳,加速锻造全面过硬、所向披靡的精兵劲旅,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让党和人民放心。

大力弘扬“硬骨头精神”,就要培育狠抓连队党建、守纪严如铁的优良作风。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指向。始终坚持严格遵守法纪,严格依法抓建基层,推动基层战备、训练、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等全面正规化、法治化,运用法治方式纠风肃纪,推动基层部队法纪严明、风清气正。

篇12:时代楷模硬骨头六连精神学习心得

一、鲁迅硬骨头精神形成的原因

1. 出生时代和家庭衰落景况为他播下叛逆精神的火种。

鲁迅出生及其少年时代, 是中国在列强铁蹄践踏下, 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中国人民身受水深火热、风雨飘摇之深重灾难。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对少年鲁迅的刺激特大, 使反帝反封建的思想、爱国主义思想在他心中逐渐萌芽和发展。鲁迅十三岁时, 家里发生了惨痛的变故, 祖父因科场案件被捕入狱, 父亲久病离世。家庭因而衰落, 一贫如洗, 寄人篱下。正是出入当铺、药店和被称为乞食者的屈辱、歧视的冷酷、势利的环境, 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叛逆精神和硬骨头精神的火种。在无可忍受的境遇中, 他坚决要“走异路, 逃异地”。于是他背井离乡, 独赴南京, 先后考进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

2. 求学的经历和所接触的学说促使他要用笔来改变国人精神。

鲁迅到南京后, 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思想。他受到康有为、粱启超等维新派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中“物竞天择”的进化规律。他悟出了中华民族落后和危险的处境, 如果不彻底变革, 就不能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上立足, 从而初步形成了斗争精神。1905年, 鲁迅就读的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放映了战争新闻纪录片, 一个中国人被日本人捉住杀头示众时, 周围站着许多中国人麻木的神情给了鲁迅莫大的刺激。他因此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 第一要著, 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 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3. 在与反动势力作斗争的艰苦岁月里磨砺出硬骨头精神。

1909年, 鲁迅为改变国人的精神, 为了以笔作刀枪与敌人血战到底, 毅然回到祖国。在绍兴, 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一革命中。但不久, 他就看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革命果实被大大小小的军阀所篡夺了。紧接着的, 是袁世凯复辟, 二次革命失败, 封建势力大肆屠杀革命党人。鲁迅极为愤慨, 极为痛苦, 他说:“见过辛亥革命, 见过二次革命, 见过袁世凯张勋复辟。看来看去, 就看得怀疑起来, 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他在深深的苦闷和寂寞中深化了对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本质的认识, 痛苦地思索着中国今后的出路。鲁迅投入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去。他以更加激进的态度, 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清算。“五四”退潮后, 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阵线分裂, 他在文化战线上顽强地苦斗着, 执著地进行着“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 对于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形形色色的复古主义、为统治者粉饰和辩护的各类文狗给予揭露和批判。

由于北洋军阀的通缉, 鲁迅离开了北京, 先到厦门, 再去广州, 最后定居在上海。在这十几年中, 在敌人制造的白色恐怖的暴虐中, 在国民党的血腥镇压下, 鲁迅冒着被通缉逮捕、杀头的风险, “敢与魔鬼争高下, 不向霸王让寸分”, 坚决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 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 痛斥敌人杀害柔石等革命作家, 屠戮刘和珍等进步学生, 滥杀无辜群众, 献媚“友邦人士”, 投降卖国的滔天罪行。在斗争中, 鲁迅先生的硬骨头精神, 坚定的民族气节日趋成熟并充分表现出来了, 无愧于毛泽东同志称赞的“伟大的民族英雄”。

二、鲁迅硬骨头精神在其作品中的表现

鲁迅硬骨头精神的核心所在, 就是其文的批判斗争性, 亦即战斗性。纵览《鲁迅全集》, 其战斗性洋溢于字里行间。

1. 用笔作为匕首解剖封建社会, 揭露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号召国人清醒起来, 勇敢斗争。

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祝福》和杂文《坟·灯下漫笔》中充分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狂人日记》中, 鲁迅借狂人之口, 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本质。文中写道:“我翻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既狂, 必得就医, 请得医生摸脉, 开了处方, 医嘱‘赶紧吃吧’。狂人想:摸脉为的揣揣肥瘦, 赶紧吃的不是药, 而是人。”这就既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狂人的心态, 又深刻地揭露了封建道德是吃人的道德。

揭露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在鲁迅《坟·灯下漫笔》中也可清楚地洞悉。“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贴了, 有贵贱, 有大小, 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 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 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 不能动弹, 也不想动弹了。所谓中国的文明者, 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谓中国者, 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 否则, 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对于封建社会及其制度的吃人本质, 鲁迅先生的态度是鲜明的、坚定的。他号召国人清醒起来, 勇敢地站起来, 与之斗争到底。他说:“这人肉的筵宴现在排着, 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 掀掉这筵席, 毁坏这厨房, 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由此, 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先生对于封建制度的揭露是何等深刻, 批判是何等有力, 战斗性是多么强烈, 这充分体现出文学巨人的铮铮铁骨。

小说《祝福》更是无比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文中刻画鲁四老爷这个刽子手, 借用“封建礼教”这把软刀子, 直接残忍地杀害祥林嫂一类的劳动妇女。鲁四老爷是一位杀人不眨眼的凶手, 受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毒害, 也以此害人的柳妈、堂伯等也充当了杀死祥林嫂的帮凶。经受一系列惨痛打击的祥林嫂, 在富人祝福的浓烈欢乐气氛之中, 惨死在北风凛凛、大雪纷纷的街头。鲁迅以祥林嫂的血泪史, 控诉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滔天罪行。

2. 用笔作为武器, 戳穿蒋介石的假面具, 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卖国的阴谋, 号召革命人民奋起同反动派斗争。

鲁迅生命的最后十年, 正是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年代。鲁迅这位民族英雄, 几乎把全部精力集中在杂文的写作上。他的杂文, 有如投枪、匕首, 直刺敌人的五脏六腑, 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声名狼藉。他在《答文艺新闻社问》中尖锐地指出, “九一八”事变, 是日本帝国主义“惩膺”中国人民, 企图进攻苏联, 奴役全世界劳动人民的第一步。鲁迅愤然疾书《“友邦惊诧”论》, 及时戳穿“国联”的假面具, 它正和日本是一伙, 并进一步抨击这些所谓“友邦”要中国人民“身受宰割, 寂然无声”, “略有越轨”便加屠戮。针对蒋介石的血腥镇压, 鲁迅在《文章与题目》、《战略关系》、《中国人民的生命圈》、《天上地下》等杂文里, 揭露了反动派投降媚外的阴谋, 指出他们“对外要安, 对内要攘”, 实则是“迎外以安内”, 把刺刀、枪口对准人民, 屠戮无辜百姓, 葬送大好河山。鲁迅对蒋介石反共卖国罪行的深刻揭露, 激发了人民群众对卖国贼的无比仇恨。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 国民党反动派对文艺界实行白色恐怖, 进行反革命文化围剿, 又在新闻界实行反革命高压政策, 这充分证明了国民党反动派是灭亡中的黑暗动物, 也证明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阵营的力量”的成长使敌人害怕。为了纪念遇难烈士, 揭露敌人的罪行, 激发革命者的昂扬斗志, “直面惨淡的人生, 正视淋漓的鲜血”, 以当真的猛士, 鲁迅再次冒着被逮捕、监禁、杀头的危险, 冲破敌人的封锁, 继1931年4月25日发表《中园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后, 又于1933年2月, 即五烈士遇难两周年时, 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篇对敌斗争的檄文。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成千成万的先烈, 为着人民的利益, 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 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 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鲁迅写此文的意义即在于此。

3. 用笔作为挖锄, 挖掘出民族的劣根性, 揭露长期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对人民群众精神状态的严重毒害。

鲁迅为了批判精神胜利法, 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之间, 成功地创作了小说《阿Q正传》。这是鲁迅最著名的一篇小说,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上的高峰。小说被四十种不同文字所翻译, 流传世界。阿Q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 而且是世界文学史上“精神胜利法”的典型形象。

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 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典型。阿Q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者, 他无家无职业, 甚至无姓 (因为赵太爷不准他姓赵) 。他的现实处境十分悲惨, 但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他穷困潦倒却常夸耀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 你算是什么东西?”“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他没有老婆, 焉有儿子?被别人打了, 不敢还手, 就在心里想是儿子打老子。当各种“精神胜利法”都用不上时, 他便用力打自己的脸, 打完后, 便觉得挨打的是别人, 他又得胜满足了。或者, 被别人打后, 就去欺侮小尼姑, 摸她的头皮, 然后陶醉在旁人的赏识和哄笑中。“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

“精神胜利法”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不断入侵, 帝国主义扩张浪潮不断冲击, 封建统治阶级日趋没落的情势下, 现实环境迫使被毒害的人们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病态心情。鲁迅说过, 他是通过阿Q试着“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 这个灵魂被围在“未经革新”的“古国人民”用“古训所筑成的高墙”里, 它像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 已经有四千年”, 他认为被围在这个“高墙”里的愚弱民众, 还很少有觉醒, 从而走出高墙的。因而他感到这是一种“孤寂”悲凉的事情。他精心创作了这篇最负盛名的脍炙人口的小说, 意在唤醒“沉默的国民灵魂”, 完成辛亥革命的未竟事业, 奋起推翻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充分表现了鲁迅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封建主义政治和思想统治的革命精神。

三、鲁迅硬骨头精神的现实意义

鲁迅一生追求进步, 坚持真理, 顽强斗争。他那种卓尔不群、独立自强的人格精神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范, 启示和引导我们新一代人。超越历史的局限和政治气候的影响, 深挖其精神实质, 我们发现, 鲁迅硬骨头精神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他启迪着当代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正确面对以下两个方面的现实问题。

一是如何面对物质生活水平的相对低下。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社会获得了空前的巨大发展, 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物质的丰富。市场经济对知识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直接创造生产力, 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和物质价值。知识经济的到来也是以知识对经济活动的参与为基点的。而从事人文研究的知识群体对社会物质文明的影响是间接的, 并不能直接推动社会的物质生产并产生经济效益, 也很难给自己带来直接的收益, 这就是说, 人文知识分子相对知识分子群体来说, 相对是清贫的, 物质上比较匮乏, 容易产生生活享受上的失落感。

二是如何面对外来文化的进入。

二十一世纪, 中华民族重新建立了自己的信心, 有人认为十九世纪是英国的世纪, 二十世纪是美国的世纪, 而二十一世纪就是中国的世纪。民族自信心的重建, 使中华民族有可能重新审视外来文化, 更加客观地对待外来文化, 接受外来文化, 以自己的文化为本, 客观、包容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如果不能汲取外来的、有益的文化来充实自己, 并不断地扬弃本民族文化中不利于自己发展的东西, 将阻碍自己的发展。只有以自己的文化为基础, 不断地融合汲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因素, 才有助于自己文化的发展。西方文化中先进的成分也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 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也应予以借鉴吸收。

以上两个问题, 都对我们新一代知识分子, 尤其是从事人文研究的知识分子提出了挑战, 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地继承和发扬鲁迅的硬骨头精神, 耐得寂寞, 耐得贫穷, 吸收、借鉴和传播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分,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构建一种适应时代要求, 富有社会责任感、独立自主精神及坚韧意志的新型知识分子的人格, 以对社会和时代负责的精神再造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人民出版社, 1991, 6, 2.

[2]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1.

上一篇:礼服设计个人简历下一篇:我国净水器发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