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明”教案

2024-05-02

“语言文明”教案(共14篇)

篇1:“语言文明”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2、学会用语规范,侧重文明、和谐的人际交往素养的培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举例子引课。

例:在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科,一位新入院的病人部护士:“小姐,神经科治的都是什么病?”

护士随口答道:“多啦,都是难治的病”。

病人又问:“像我这样的脑病人约多长时间能治好?”

护士不耐烦了,回答:“唉,你只管好好养病得了,问这么多干啥。没听说嘛,神经科,神经科,活的少死的多,剩下一个傻呵呵。”

这几句话对病人无疑是晴天霹雳,使他感到求生无望,当夜就跳楼了。

2、学生分析此例的原因

3、学生明白与人交流应注意交流的对象,那么与人交流还应注意什么?

二、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知识短文,归纳知识点。

1、阅读知识短文。 课本第68页

2、归纳知识点:

① 与人交流要注意对象

② 说话还应注意场合。

③ 说话文明得体。

三、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体验,畅所欲言,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播放赵本山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片段,创设和谐轻松课堂氛围,学生评析主持人尴尬的原因——小品中的老人说话不注意场合,表达不得体。

四、练习(大屏幕显示例子,四人小组合作。)

例:新年之前,几位干部带着两个青年工人去看望退休的老师傅,代表大家送温暖。他们来到一位退休20多年的老师傅家,两个青年工人格外热情,见面后便问:“您老好啊,身子骨硬朗?”

“硬朗,硬朗。”老人直笑。

“您老今年高寿?”

“八十多了,快八十三了!”

“好啊!人生七十古来稀,您都八十三了,厂里数您最长寿,您是冠军吧?”

“哪里,要说冠军得数老宋头,他活了八十六。可是年纪不饶人,他不久前还是去世了……”

“呦!这下好了,该轮到您了!”

1、小组合作

2、交流表演

3、同学点评

4、教师小结

四、作业:完成课后两道练习题。

篇2:“语言文明”教案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语言表达“得体”的方法。能够较好完成语言表达“得体”题,遣词用语得体。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讲授及训练,师生互动,指导学生把话说的得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做一个语言得体,具有良好人格的人。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某地选美,一位小姐被选中。这位小姐打扮漂亮,言谈涵养却不尽人意。当男主持人问她“你心中的白马王子是什么样的”时,她竟然答道:“什么样子?反正不是你这个样子。”主持人因此十分尴尬,但他镇定了一会之后,彬彬有礼的向小姐深深的鞠了一躬,说:“太好了!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观众发出了会心的一笑。

想一想:这位美女的话得体吗?主持人话隐含怎样的潜台词?

美女说话不得体。主持人隐含了这样的潜台词:你这样没有涵养的女子没有看上我,实在是我的荣幸。

“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件事告诉我们:平时说话,语言表达要得体。(板书:语言表达要得体)

所谓得体,就是语言适合语言环境,恰如其分。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

二、怎样才能做到得体?

1、看准对象,掌握分寸

说话写文章首先要看对象,即考虑谁是听话者、阅读者,要充分考虑对象的特征。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什么人说什么话。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职业、年龄、性别、性格、文化水平、心理情绪、生活经验等不同,人际关系又有亲疏、长幼之分,针对这些交际对象的差别要选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形式。一般来说,家庭亲朋用亲昵语体,同事同辈用随意语体,长辈宾客用恭敬语体,知识分子用郑重语体,工人农民用俚俗语体。

同一意思,对不同的人就应有不同的说法。

材料1:《问年龄》

小李在出差途中,与同座的一位老大爷聊天。言谈中他问道:“哎,你几岁了?”老人听了没好气地说:“三岁!”小李听了十分尴尬。

你能说说小李为什么会陷入尴尬境地的吗?

材料2:《悲剧是这样产生的》

在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科,一位新入院的病人问护士:“小姐,神经科治的都是些什病?”

护士随口答道:“多啦,都是些难治的病。”

病人又问:“象我这样的病多久能治好?

护士不耐烦了,回答:“你只管好好养病,问这么多干啥。没听说么,神经科神经科,活得少死的多,剩下一个傻呵呵。”

这几句话对病人无疑是晴天霹雳,使他感到求生无望,当晚就跳楼自杀了。 你能说说造成悲剧的原因吗?

2、分清场合,巧妙用语

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环境场合分为四种类型:①正式场合,说话要庄重、规范,用书面语;②工作场合,用语准确、简要,常用术语;③生活场合,说话自然、灵活,多用口语;④娱乐场合,说话风趣、生动。

语言表达要与环境气氛相协调。在喜庆的场合谈令人伤感的话,在庄重的氛围中“搞笑”,都是不得体的。

3、小结得体的基本要求:

1、看准对象 2、适应场合 3、把握语体 4、讲究礼貌

三、课堂训练

1 、下列说话比较得体的一句是( )

A 喂,去卫校怎么走? B 老头,去卫校怎么走?

C 阿姨,去卫校怎么走? D 小孩,去卫校怎么走?

2、下列标语与张贴场合相协调的项是:( )

A、敬老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B、考场门口:失败乃成功之母。

C、陡坡,慢!(某盘山公路下山方向) D、某一交叉路口竖者:“多拉快跑,争分夺秒”的标语牌。

3、下列句子中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A、一位同学病愈出院,向主治医生连连道谢,医生赶忙回答:“不用谢,不用谢,欢迎下次再来。”

B、当好朋友盛情邀请你看一场有姚明与奥尼尔对决的NBA球赛,你说:“都快中考了,没看我忙着吗?”

C、某镇政府代表在某地举行的招商会上致辞:“为加快我镇建设步伐,我们竭诚恳求各位商家到我镇投资办厂……”

D、张先生在公司不得志向老板投上辞呈。老板挽留他,张先生说:“感谢老板的好意和器重,但我希望多方充实后再回公司效力。”

4、下面是一个中学生写给一位语言专家的信的正文,有三处措辞不妥,请把不当之处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并加以修改。

我能给您写信,很为你感到荣幸①。您是大语言学家②,知识渊博,写了那么多书,给我们这些初生牛犊③以很深的影响。我喜欢读您的书,可当地偏僻,很难买到,麻烦您为我寄一本您写的《古汉语常识》,并一定④复信教诲⑤。

篇3: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文明习惯

一、老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影响幼儿

在幼儿园老师是幼儿亲密的人,在家里父母又是最亲近最信赖的人,老师与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求幼儿运用文明用语要从自身做起,在生活、教学中以身作则,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对幼儿进行语言文明的教育和培养必须以身作则,从自我做起,注重对幼儿的言传身教,成人要用自己的正确言行去感染、影响幼儿。在与幼儿交流中不说粗话脏话,要用规范的语言与文明的语言与幼儿交流。特别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老师的特殊地位成为了幼儿学习的榜样,孩子们会时刻模仿着老师的一言一行,所以,老师一定要注意在平时对自己严格要求,必须尽量提高自身的语言文明修养,这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前提条件,能产生良好的榜样作用。在和孩子们交流的时候,要客气地运用商量的口气与孩子们说:“你能帮老师吗”、“你是一个很棒的孩子”、“请孩子们按顺序站好队”等等,这些语言我们经常会用到。另外,老师要与家长做好沟通,请家长也要提高自身的语言文明程度,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提高家长运用文明语言的意识,对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

二、及时纠正孩子的不文明用语

幼儿对自己的语言运用经常会出现不能很好把握的现象,不小心就会说出一些不良语言,这时老师与家长要及时对他们进行纠正,把不文明的语言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当幼儿在交流中因为一些小事而吵架时,老师要帮他们明辨是非,给出一个公正的判断,并告诉小朋友讲脏话是不好的孩子,老师不充分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并要求幼儿及时改正,保证以后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给幼儿运用文明语言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作为教师,应该预防幼儿的不文明用语,运用多种方法告诉孩子们运用文明用语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引起重视,让他们不会发生说脏话的机会。比如,以前我班孩子,由于父母离异,缺少父母的疼爱,从小到大都是奶奶带着,平时爱讲粗话脏话,别的小朋友都不愿意与他一起玩,我发现问题的严重性,经常与他一起谈心,教育他小朋友们都喜欢与他一起玩,只要他不说脏话就行,并对他承诺说,只要这一周之内小朋友告状不超过三次,老师就会奖励一朵小红花。开始的时候,他还做不到,可以,在老师的不断提醒下,慢慢地,小朋友告状少了,后来就没有小朋友再告他的状,每周我都会发给他一朵小红花。后来,在文明小朋友评比中,他被小朋友们推荐为第一名。

三、在情境中实践文明用语

幼儿的思维还不成熟,还处于形象思维的时期,到了大班开始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还处于主导地位,他们主要是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思维。所以,幼儿老师要研究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主要是引导幼儿对知识进行感知,在教学中,主要运用直观手段,借助于声、像、实物、表演等多种以形象呈现的手段教给幼儿知识,为了达到形象直观的教学目的,我们可以给幼儿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他们处于一定的情境中获取语言实践机会,从而在这个情境中学会运用文明语言。

例如,我在给小班幼儿进行《我们有礼貌》内容的教育时,为了突出语言的教育,我创设了“燕子姐姐飞来送信”这一情境。我扮演的是“燕子姐姐”,请一位家长扮演“鸭妈妈”。燕子姐姐与鸭妈妈有一段文明对话,这些语言就是教学内容,通过表演给幼儿一个规范文明语言的样式,引导学生去学习与模仿,感知什么是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又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等,让幼儿明白到了在什么场合下运用什么样的语言。

四、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习文明语言

文明语言的学习不仅可以运用教材,而且更多的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出现,我们要抓住这一学习机会,让幼儿体验与使用文明语言,比如,在上课上,有一位小朋友忘了带笔,老师要求他用文明语言向别人借一支用,他会说:“你好,可以借我一支铅笔用吗?”其他小朋友就会说:“我有借给你吧。”然后小朋友又说:“谢谢!”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包含了很多的文明用语,老师趁机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对他们进行表扬,并告诉小朋友们在借东西的时候要使用礼貌用语。全班幼儿都因为这几句话受到了教育。

篇4:警惕孩子“抄袭”不文明语言

前几天,我与小俊又在视频中见面了。小俊扑闪着一双大眼睛,紧紧地盯着电脑屏幕,亲热地喊着“大姨,大姨”,我边答应,边表扬他是个好宝宝。正处在模仿期的他,立即羞涩地笑着学话“好宝宝”。

一旁的母亲听了这话,禁不住揭他底说:“哼,还好宝宝呢!最近这孩子添了坏毛病,喜欢对别人说‘你滚’。昨天,他正和乐乐玩得开心时,冷不防就听他对乐乐说‘你滚’。哎哟,这让我特别尴尬,乐乐妈还问小俊,从哪里学来的这句话?”还没等我发表看法,小俊早已开口了“你滚”。母亲赶紧纠正小俊说:“这句话不好听,好宝宝不能说‘你滚’。”

可是任母亲怎样告诫,小俊却依然笑眯眯地说“你滚”。母亲气得不再理他,我连声喊着小俊,告诉他不能再说这句话,孰料,“你滚”又从他的嘴里传了出来。这可让我彻底为难了,同时也在思考,小俊为什么不听话?

不一会儿,小俊出去玩了。我同母亲一起分析他骂人的原因,讨论如何帮他改掉坏毛病的好办法。母亲坦言,“你滚”是小俊爸妈的口头语,一来二去小俊便学会了这句他认为好玩的话。噢,原来在小俊心中,“你滚”不是贬义词,而是褒义词。也许他觉得父母笑着说“你滚”,是一种喜欢对方的表现,当然他也要对喜欢的人这样做。乐乐是小俊最好的朋友,姥姥和大姨都是他最亲的人,他自然要说上一句刚刚学来的“你滚”,以表达他对我们的爱。

听完我的话,母亲若有所悟地说:“大人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不避讳,不然被孩子‘抄袭’走,去依葫蘆画瓢就不好了。”我说:“孩子犯了错误,父母除了要反省外,还要学会忽略。像刚才,咱们着急纠正小俊的错误,结果却适得其反,小俊错以为大家都在关注他,所以越说越起劲。”

对于三四岁的幼儿,他还不能完全领会大人的意思,我们完全可以采取忽略的方法,一旦他失去了关注,自然就会被其它事情所吸引,“你滚”也就悄悄地滚到了一边。果不其然,一个星期后,小俊在视频中对我说“爱大姨,爱妈妈,爱姥姥”,瞧,小俊俨然成了一个博爱小明星!

篇5:“语言文明”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基本的过马路常识,学会文明过马路,知道红灯停,绿灯行。

2.能理解儿歌的内容。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5.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活动准备:

1.图片:红路灯,斑马线。

2.儿歌《过马路》

活动过程:

1.导入:手指游戏:《过马路》

师:小朋友们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玩个手指游戏好不好?

2.谈话,引入主题。

师:小朋友们知道怎样过马路吗?过马路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幼儿讨论)

3.出示图片,提高幼儿兴趣。

师:我个你们带来了图片一些,小朋友们把小眼睛闭上,老师把小图片请出来,3,2,1,好了,睁开小眼睛。这是什么呀?(红绿灯)小朋友们见过吗?(.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小朋友们跟爸爸妈妈上街的时候有没有见过?(幼儿讨论)

4.引导幼儿认识红绿灯

师:这个是红绿灯,小朋友们跟爸爸妈妈上街的时候可以看一看,马路上的十字路口就有了。

5.引导幼儿讨论

师:小朋友那么聪明,那么,你们知道要怎样看红绿灯吗?

6.讲解怎样安全过马路

师:小朋友说街上车多不多?危不危险?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知道怎样看红绿灯是不是。红灯停(出示图片红灯),绿灯行(出示图片绿灯)——(反复教幼儿三遍)

7.引导幼儿认识斑马线,师:小朋友们看,这又是什么呀?你们有没有见过?过马路要走斑马线。

8.引导幼儿学习儿歌。

9.引导幼儿读儿歌

活动延伸:

和爸爸妈妈一起过马路。

教学反思:

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生活情境,画面生动活泼、直观,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富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整个活动思路清晰,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化了情感。遵循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原则。活动中我采用了“观察法、猜测法、讲述法、游戏体验法”等,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使活动变得丰富多彩。

篇6:文明城市语言美

普通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通用语言,它会解除人与人之间的语言障碍。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都是非常团结的,但是由于语言不统一,互相交流起来,会有很大的语言障碍。

我是一名兰州市的小学生。有一次我和奶奶上街买菜,走到一个卖菜的老奶奶前面,我奶奶问:“这个菜卖多少钱?”卖菜的老奶奶说的是兰州方言,我和奶奶怎么听也不明白她的意思,幸亏旁边有一位热心的阿姨能听懂兰州方言,为我们翻译了一下。从那以后,我认识到了讲普通话的重要性,我决心要从我做起讲普通话,也提醒身边的人讲普通话,写规范汉字。

最近,我们学校也在大力推行普通话,组织了很多的活动。我想大家都有因为语言不通遇到麻烦的经历吧,而且大家也都想让我们生活的城市成为一个文明的城市,所以,我们应该多了解普通话,讲普通话。

篇7:文明语言伴我行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师生有约》节目。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几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礼仪是我们的骄傲和财富。古有孔融让梨,这是尊敬兄长的文明;有程门立雪,这是尊师重道的文明;有孟母三迁,这是爱护晚辈的文明;有高山流水,这是朋友互敬互爱的文明,这些都是我们津津乐道的故事,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频繁,文明语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中、在校园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不堪入耳的骂词,动辄还会有一场别开生面的“骂术大赛”; 在班级里,几乎每位同学都有绰号,少则一个,多则两三个。绰号的来由五花八门;有的同学甚至为了一句话就可能大打出手,后果不堪设想。今天我讨论的主题是“文明语言伴我行”今天我请到的是五年级7班的牛老师还有五年级七班的学生代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鼓掌)

主持人:牛老师,您好。嘉宾:主持人好,同学们好。

主持人:我们国家是礼仪之邦,那文明礼仪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而言具有什么现实意义?

嘉宾: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素养的反映,是一个学校的校风、一个班的班风以及一个人的思想作风的反映,也是我们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做文明的小学生,让文明从语言开始。语言是心灵的窗口,所谓

“闻其言而知其人”。一句随意的话,一个细微的举动,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格和修养,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素质。文明用语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的必备素质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更是传承我们中化文明的重要途径。作为小学生,我们要担负起建设文明、繁荣祖国的重任,因此必须从使用文明语言开始。

主持人:看来使用文明语言对我们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那先让我回顾回顾,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不文明的用语现象?

学生代表1:有意识的辱骂别人,伤害对方。学生代表2:有意识的给别人起绰号,侮辱对方。学生代表3:不礼貌地称呼老师和同学。

学生代表4:有意或无意识的习惯性说话带口头语。

学生代表

5、模仿社会上成年人和一些网络、媒体上的垃圾用语,不习惯用普通话

主持人:在我们生活中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可真多啊,牛老师能不能给我们讲不文明用语的危害性?

嘉宾: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伤人六月寒。”一句美好的语言,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使人温暖;可一句伤人的话,让人在炎热的夏天也觉得心寒。当你用一句句锋如刀子的话伤害别人的时候,你可曾知道,它既侮辱了别人的人格,又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还加深同学之间的矛盾与摩擦。而一旦养成使用不文明用语的习惯,可能自己无意识就会说出来了,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让陌生人觉得此人素质不高,不可信,影响了人际交往。再者,语言的不文明现象它破坏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甚至酿成打架、斗殴事件,导致不堪设

想后果,破坏了学校的安全与社会的稳定,更严重的是玷污了语言的神圣性,还会阻碍了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影响国家的形象和尊严。

主持人:看来不文明的语言危害可真大啊!其实,同学们都讨厌这些脏话、粗话,学了之后是不伦不类,滑稽可笑,低级庸俗,害人害已。那么,在校园里为什么还会有这些不文明的用语现象呢?

嘉宾:从客观上来说,是你们年纪小,缺乏辨别力,受社会、网络和媒体的影响,盲目模仿,认为这样很“帅”,很“酷”,很新潮,可以更好的表现自己,显示自己。从主观上来看,是个别同学思想素质太差,品德不好;当然这与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长辈们重智力学习而轻德育教育,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导致了他们对周围人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在争强好胜的心理驱使,非要睚眦必报,就可能出口成脏了。

其实,语言是我们交流的工具,是我们人类文明的象征,恰当地使用语言,不但是生活的需要,更是同学们增长才智,完善品格的需要。

古往今来,语言一直都是智慧和人格的象征。

有这样一个故事。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曾问他的朋友佛印:“你看我坐着像什么?”佛印说:“像一尊佛。”佛印又问苏东坡:“你看我坐着像什么?”苏东坡说:“像一堆牛粪。”苏东坡很高兴,自以为赢了。他的妹妹听后非常不悦,解释说:“其实哥哥你输了!因为佛印禅师的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你像佛,而你呢,心态不正,心里脏 3 的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语言就代表着你的思想、你的品行。

主持人:看来语言中的文明举足轻重,是每个人必须做到的。文明,就像一朵临近枯萎的花朵,需要我们去保护。你的一个小小的举动,都能化成一股甘泉,它就是给文明最好的养料。那我们认识文明用语在生活中是这样的重要,那你了解哪些文明礼貌用语呢?

学生代表1:我知道日常交际中的文明用语有:您、请、谢谢、对不起。再见、不客气、不要紧、好吗

学生代表2:我还知道称呼上的文明语言父: 自己的父亲称家严、;他人的父亲称为令尊

自己的母亲称家慈;他人的母亲称为令堂

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学生代表3: 我知道交际中的文明语言有:见面语:您好:“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 “很高兴认识您”“请多关照”等。感谢语:“谢谢”“让您费心了”“麻烦您了”“谢谢的帮助”等。学生代表4: 致歉语:“对不起”“请原谅”“请稍等” “很抱歉”等。接受对方致谢时:“别客气”“不用谢”“没关系”“请不要放在心上等。告别语:“再见”“欢迎再来”“祝您” 学生代表5:

得人帮助说“谢谢” 祝人健康说“保重” 向人祝贺说“恭喜” 老人年龄说“高寿” 身体不适说“欠安” 看望别人说“拜访”

学生代表6:

与人相见说“您好” 问人姓氏说“贵姓” 问人住址说“府上” 向人询问说“请问” 请人协助说“费心” 请人解答说“请教” 学生代表7:

求人办事说“拜托” 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人方便说“借光” 希望照顾说“关照” 赞人见解说“高见” 归还物品说“奉还” 学生代表8:

言行不妥“对不起” 慰问他人说“辛苦” 迎接客人说“欢迎” 宾客来到说“光临” 等候别人说“恭候” 没能迎接说“失迎”

主持人:看来我们掌握的文明语言很多,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嘉宾:同学们,当我们背起书包,跨进校园的第一天,老师就教育我们要讲文明、懂礼貌。而礼仪的目的与作用在于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的气质变温和,使他敬重别人,和别人和睦相处。

使用语言的礼貌包括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养、有学识,要避隐私、避浅薄、避粗鄙、避忌讳,比如现在对各种有严重生理缺陷的人通称为“残疾人”,是比较文雅的避讳语。如对道德、习俗不可公开的事物行为的避讳。像把到厕所里去大小便叫“去洗手间”等。在生活中只要你用心,你就会很好地使用文明用语,获得别人的尊重与信赖。

嘉宾:你给别人一个微笑,别人给你一个春天。你给别人一份温暖,别人给你快乐无限。你给别人一份谦让,别人给你敬重万千。文明,让人举止文雅;礼仪,让人风度翩翩。让我们争做文明使者,为

别人送去美丽的温暖!让我们牢记:任何事都没有个长久,只有优雅的语言和高尚的品德才会伴随我们一路前行,走过一生。

主持人:同学们,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吧,让“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这些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用友好、诚恳的态度待人,用热情、大方的举止处事,给他人带来愉快和谐,让校园充满爱的温馨,让文明礼貌之花在我们的校园竞相绽放吧!

篇8:谈语文教师的语言文明问题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语言文明问题。

一、尊重学生

从教育学原理角度讲, 学生应尊敬老师, 老师应热爱学生。但是如何“爱”学生, 这则是个学生观问题。正确的学生观应当是把学生当作人来看待, 而在教学中, 应当把学生当作讨论问题的朋友来对待, 而不是把他们当做一群什么也不懂的愚童对待, 更不能像对待奴隶、对待下人那样任意指使。总之, 要使教学正常进行下去, 就必须尊重学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言运用中务必谨慎启齿。在教学语言中, 有一种语言, 我们称之为指令性语言。这主要指那些让学生准备学习用具、进出教室、起立坐下, 指名回答问题等用语。这些用语要多用“请”字, 慎用或不用尖刻语词。课堂上难免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 如不妥善处理, 则必然影响秩序。

二、相信学生

语文教学中有一种语言我们称之为评价性语言。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回答、书写等的评语。这种语言要求公正、合理, 既不溢美, 也不贬低, 并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要提倡鼓励性原则。学生在回答教师的问题、完成各种练习时, 出错是在所难免的, 作为一个教师应当客观地对待这一切。然而有的教师却总以为只要他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了, 学生就应百分之百地接受, 稍有错误, 就怨天尤人, 甚至雷霆大发, 这是不足取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品质各不相同, 是客观存在的, 不可能是一刀切的。教师应分别对待, 因材施教, 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三、理解学生

要使学生理解教师的意图, 首先必须理解学生的心思。学生中有这样两类需要教师特别理解。一类是学习成绩一直优秀而偶有下滑者;一类是学习成绩一直平平而一度上升者。优秀学生一般是备受教师钟爱的, 而一旦出现下滑则令人难以理解。教师不能在这种情况下运用过激言辞, 比如说什么“你真令人失望”“你对得起谁”“这样下去怎么得了”等等。而应当调查研究, 了解病根所在, 或是家庭问题, 或是社会问题, 或是学生心理问题, 区别对待, 因势利导, 不可草率从事。对于后一种学生, 教师不能轻易对他们持怀疑态度, 认为他们的成绩可能不真实。说什么“这是你写的吗”“你抄谁的”“你竟然也做出来了”很难相信这是你做的”等等。这些用语都是对学生有伤害性的, 是对学生实际缺乏了解所致。任何人都会进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或受家庭熏陶, 或受同学启发, 或受某本书、某影视的感染和教育, 突发灵感、突然进步的情况是常有的。总之, 语文教师面对上述两种情况, 都应先行调查之后再下断语, 不能只凭那种固定的思维方式而妄作结论。

四、容纳学生

篇9:及早播下语言文明的种子

见面相互问 “早”、“好”!要人帮助先说“请”,

告别分手讲 “再见”。向人道歉 “对不起”!

助人常说 “没关系”! -------

这是我小班每周必唱的礼貌用语歌。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在幼儿阶段,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培养幼儿语言文明有那么重要吗?我认为很重要。如今我国的独生子女居多,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他们如同温室里的花朵,家庭中的皇帝和小公主,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或他人的帮助漠然视之,而对父母或他人的过失却出言不逊。在学校、在家里,也许你能听到这些语言:“你给我滚” “闭嘴” “摔坏了又怎样”“你他妈的”-----正是因为这些不文明、甚至粗鲁的语言,常常会引起孩子之间的争吵,甚至大打出手。也许你还能听到父母亲的这些埋怨:奶奶要回老家,5岁的儿子都不会说声 “再见”;在路上碰到邻居熟人,他也从来不主动问候。

其实,说话文明有礼,是我们心灵美的表现,是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文明用语是打开心扉的一把钥匙,是人与人交流思想的窗口,是人与人沟通感情的桥梁,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它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日常生活中,一句不文明的语言,轻则伤和气,重则伤感情。所以,我认为,在培养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及早抓好幼儿语言文明的教育,并逐步养成语言文明的良好习惯。在这里,谈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以身作则-------语言文明的潜移默化

老师和父母都是幼儿最亲近最信赖的人老师和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幼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对幼儿进行语言文明的教育和培养必须以身作则,从自我做起,从教育者做起,既要注重言传也要注重身教,要用自己的正确言行去感染、影响幼儿。首先做到不讲粗话脏话,要用规范、文明的 语言和孩子交往。特别是老师的语言,由于其教育者的特殊地位不但是幼儿语言学习的榜样,而且还客观的指导着幼儿的认识和表达的角度方式。因此,作为教师一方面必须尽量提高自身的语言文明修养,对幼儿语言学习产生良好的影响。在和孩子们相处时,“你能帮老师吗”“你做得真好""真是太感谢你了"----这是我常常表达的语言。一方面还必须做好家长的疏导与配合提高家长对自身使用文明语言的必要性和目的性的认识,增强家长使用文明语言的意识。这样家长与老师形成共识,步调一致,让幼儿在规范、文明的良好语言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受到熏陶。

二、及时纠正--------语言文明的认识消除

作为老师和家长要做到及时纠正幼儿的不文明的语言,将不文明的语言消除在萌芽状态。 当幼儿偶尔讲粗俗的话,并对别的小朋友这么说时,我们要立即帮助幼儿明辨是非,并明确告诉幼儿小朋友说脏话不乖,说脏话不文明,老师不喜欢,爸爸妈妈也不喜欢,让幼儿改用文明语言,及时纠正,使幼儿对语言文明有深刻的印象。

当然,作为教师,更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让幼儿从思想上意识到语言文明的重要性。去年,我班上有个王悦的孩子,小时在街上混大的,爱讲粗话脏话,别的小朋友既怕他又讨厌他。针对这种情况,我耐心地给他讲道理,对他承诺,这星期如果小朋友告你的状不超过三次,我就奖励你一朵小红花。这一招还挺灵,慢慢地王悦的粗话脏话减少了,小朋友的告状没了。同时,每个月我还让小朋友自己评比出班上最讲文明有礼貌的孩子。或者这方面有进步的孩子。

三、创设情境------语言文明的体验实践

从幼儿思维的特点来看,幼儿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而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的时期,他们主要是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思维,直接理解明显地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必须借助直观形象的支持才能获得认识。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引导幼儿的感知为基础,运用直观手段,通过声像、实物及表演各种手段,精心创设形象具体的教学情景,引导幼儿从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语言实践,从而学习、巩固、深化知识与认识,逐步达到培养幼儿语言文明习惯的教学目的。

例如,我执教小班语言游戏《我们有礼貌》时,我设计了“燕子姐姐飞来送信”这一情境。由一位老师扮演“燕子姐姐”,我本身扮演“鸭妈妈”。通过“燕子姐姐” 与“鸭妈妈”的文明 对话,给幼儿一个规范文明语言的样式,让幼儿初步学习、感知“您好”、“谢谢”、“对不起” 、“再见”等常用的礼貌用语。同时,也使幼儿初步明白了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该用什么语言。

接着又设计了“鸭妈妈”带“鸭宝宝”“给鸡阿姨送信”和“探望生病的熊伯伯”两个情境表演,由两位幼儿分别扮演“鸡阿姨”和“熊伯伯”,其余幼儿扮“鸭宝宝”。

情境表演之前,先让“鸭宝宝”们说说:①到了鸡阿姨家门口,该怎么做?”(轻轻敲门);②鸡阿姨开了门,我们要说什么?(鸡阿姨您好);③ 我们帮助鸡阿姨做了事,鸡阿姨要说什么?(谢谢你们)我们要说什么?(不用谢);④我们要走了,对鸡阿姨说什么?(鸡阿姨再见),鸡阿姨也应该说什么?(鸭宝宝再见)。

弄清楚怎么做、怎么说之后,再让幼儿“去鸡阿姨家”,开始具体实践文明语言的使用表演。最后,再次通过“探望生病的熊伯伯”这一情境表演得以复习巩固。这样,幼儿不但学得很有趣味,兴致勃勃,而且也学得快,印象深,记得牢。

创设情境不仅可以利用教材,也体现在幼儿日常相处中。平时,有的小朋友忘了带笔或其他东西,别的小朋友马上会说:我有,借给你吧!我抓住这一闪光点,及时表扬了这名幼儿,还让借东西的小朋友不要忘了使用礼貌用语,让全班小朋友受到感染,养成乐于助人、有礼貌的好孩子。有时,布置几个善于表演的幼儿演小品,内容是什么?就是再现一些孩子们存在的一些语言不文明的现象,让全班幼儿从他人的表演中,反思自己做得好不好。

篇10:于阗文明与于阗语言

于阗文明与于阗语言

中国佛教初传于于阗,于阗在佛教东扩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于阗塞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于阗塞语在被迫消亡的.过程中对征服者的语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部分于阗塞语词汇被借入回鹘语中并保留了下来.

作 者:王新青 WANG Xin-qing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语言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刊 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SECOND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年,卷(期):“”(1)分类号:H211关键词:于阗文明 于阗语言 回鹘语中的于阗语借词

篇11:语言文明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我是七年级三班的于铎浩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倡导语言文明,创建和谐校园》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文明的风尚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就一直走在追求文明的道路上,文明是尊重别人,更是尊重自己,文明是一种美德!

争做文明中学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语言文明。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确保做到热情、主动、大方。与人谈话时要说文明话,切不可粗言粗语,恶言相向。在经意间的话语很可能会伤害别人,同窗好友因此反目的事例更是数不胜数。话不投机时,我们更要以微笑面对,体谅他人的难处,万万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这正如伟人卡耐基所说的:“我们要交朋友,就要以高兴和热忱去迎接别人。”

语言文明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它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文明、文化。就一个人来说,如果他谈吐有教养,那么他必是高素质、有文化的人。而若其人言语贫乏粗鲁,那他定是知识贫乏,缺少修养,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国家亦是如此,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的语言文明贫乏到所谓时髦的言语来填充或丰富,那么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如何提高。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绝不可毁于一旦啊!

篇12:文明的语言,对不起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是因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礼仪最精深,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就更应该讲究礼仪了,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

今天,我就来讲一个前几天我在街上看见的关于讲文明的故事吧!

那天,我哼着小曲儿走在放学的.路上。突然,一辆蓝色的轿车,从我身边呼啸而过,只听身后传来“嘭”的一声,轿车把一个卖菜阿婆的菜筐给撞飞了,青菜、萝卜、菠菜洒了一地。轿车猛地停了下来,我也放慢了脚步,想看看这件事会怎么解决。这时从车上走下了一个叔叔,快速走过去扶起吓得目瞪口呆的阿婆,说道:“阿婆,没撞到您吧?”“没,没撞到。”

“阿婆,我们要赶时间,实在是对不起,您看这样好不好,我留个电话给您,再给您一百元,你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有没有受伤,如果很严重,你就打个电话,告诉我您在哪,我办完事就赶过去,帮您付医药费;如果没有事,那您也打个电话给我道个平安,好吗?”那位叔叔边说边拿出了钱包要给老阿婆钱,还说:“我会把你的菜捡起来的。”说着,小伙子认真地捡起了地上的菜。

篇13:“语言文明”教案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语言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表现。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文明就是“语言的文明,或关于语言的文明”刘子琦、姚喜双,2012)。

高校是人类文化的摇篮,是传播人类文明的圣地。高校大学生是传承文明、创造文明的主体,因此,语言文明建设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对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针对高校大学生这一群体语言文明状况的研究非常缺乏,语言文明教育问题也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论文以北京高校为研究重点,围绕语言文明的四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北京高校语言文明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语言文明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建议,以求构建和谐的高校语言环境。

二研究设计

北京高校大学生语言文明状况调查对象的选取采取分层抽样及整群选取的方式进行。首先基于北京高校的不同类型进行分层抽样,然后在被抽取的学校里随机选取若干班级的学生开展整群调查。调查问卷涵盖语言文明的四个方面(脏话使用、普通话的普及、外语与母语学习、口头语使用),涉及35个题目。

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340份,有效问卷325份③,回收率为96%。调查对象中男生13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2%;女生189人,占58%。调查对象以本科生为主,占总人数的83.7%,研究生占16.3%;从专业上看,文科专业占61.8%,理工科占38.2%。调查对象所涉专业分布合理,数据真实可靠,具有分析价值。

三调查结果

(一)脏话使用状况调查

1. 脏话使用状况

大学生使用脏话的情况可以通过问卷中的三个问题来说明。表1显示,近2/3的学生经常说脏话,从不说脏话的学生还不到所调查人数的1/5。这说明,学生说脏话的占大多数。我们选用了几个常见的脏话来了解大学生的使用情况,数据同样显示,只有1/5的学生从不使用这些脏话,可见,学生说脏话的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这一调查结果着实令人担忧。

在问及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词语(即脏话)”时,使用语音近似字(如“靠”)的为50.2%,使用英文对应语(如“shit”)的占31.7%,而使用中文全称(如“他妈的”)的学生占28.3%,使用拼音缩写(如“TMD”)的较少,为21.9%。由数据可知,使用脏话“他妈的”的人数将近30%。“无论是谁,只要在中国过活,便总得常听到‘他妈的’或与其相类似的口头禅。我想,这话的分布,大概就跟着中国人足迹之所至罢;使用的遍数,怕也未必比客气的‘您好呀’会更少。假使依或人所说,牡丹是中国的‘国花’,那么这就可以算是中国的‘国骂’了。”④的确,会国骂的人不计其数,不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也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社会高层、政府首脑。使用语音近似字及英文对应语“shit”的学生超过80%。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认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这样做是为了某种程度上降低骂人话的肮脏度,使骂人显得更加隐晦。试想一下,如果一个高校学生张口闭口“我×”,尤其是女生,总会觉得自己有失身份、粗俗不堪。而使用语音近似字或英文对应语,则不但避开了这种粗俗不堪的字眼,而且还达到了发泄与辱骂的目的,可谓一箭双雕。

为什么脏话能够让高校学生如此青睐呢?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多数大学生是在愤怒、不平、激动、郁闷、无聊、忍无可忍、被惹怒、被欺负之时使用脏话的,也就是说,他们把脏话当作是发泄情绪、释放不满的手段,以此来宣泄自己,进而获得一时的快感与精神的满足。单从宣泄不满、保持心理卫生而言,我们似乎不能说脏话没有一点存在的必要。

问卷调查中部分大学生表示,他们是在与比较亲密的人在一起的时候说脏话的。我们平时也经常会听到或看到两个或三五成群的大学生在交谈中丝毫不避讳脏话的使用,甚至是越脏的话被使用的频率越高,致使不经意间听到这种话语的人赶快逃开,唯恐耳朵受到污染。有人把此种现象称为社交咒骂,当大家放松而愉快时,咒骂是社交性的。一旦你置身其中,不说脏话意味着你不是自己人,会被排斥;要么你会被传染,而身不由己地或不自觉地“出口成脏”。如果有陌生人在场,缺乏合适的听众,说话人会有所收敛、节制。

还有少数大学生是受家庭环境影响而养成了“出口成脏”的习惯,他们表示对自己在说脏话浑然不觉。北美有个叫做“诅咒控制学院”的机构,其院长非常担忧父母咒骂对小孩造成不良影响,他宣称,小孩一开始学咒骂可能是因为叛逆,就像学抽烟,但日后也可能变成根深蒂固的习惯。鲁迅先生曾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父子俩在一起吃饭,儿子指着桌上的一碗菜对他父亲说:“这不坏,妈的,你尝尝看。”他父亲回答说:“我不要吃,妈的,你吃去吧。”④一个从小就把脏话挂在嘴边的人,即使是进入高校深造怕也不好改掉这根深蒂固的习惯。

问卷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汉语脏话中爆裂音和摩擦音特别多,这些音都会使声音多出一种粗粝、情绪化的特质,很适合用来辱骂他人(这与英语的脏语词颇为类似)。这些词不但具有冒犯性,触犯了人们的禁忌,甚至能够造成听者的不自在或愤怒,在说者与听者之间造成紧张气氛,甚至使双方怒目相视、拳脚相向。这就不仅仅是释放不健康的积压情绪,而是带有侵略性的意图。

2. 大学生对使用脏话的态度

大学生对待脏话的态度如图1所示。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近半数的大学生并不排斥脏话,在必要时他们会使用脏话。“坚决抵制”脏话的大学生不到被调查人数的1/4,还有近3成的学生没有表达明确的态度。由此可见,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并不认为说脏话有什么不好,对脏话给个人、学校及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没有明确的认识。

图2显示了他人用脏话骂大学生时大学生的反应,有这三种反应的人数差不多。如果大学生的反应是与对方理论并给予回应的话,虽然发泄了自己的不满,宣泄了情绪,也以为维护了自身的尊严和名誉,殊不知在以脏话进行反击之时,他们已经不自觉地与说脏话者同流合污了。中国文化的这一现状,完全可以引用马克思当年对德国粗俗文学的评价:“它本质上是一种尚未达到人性高度的变态的反抗方式。”⑤有诗赞孔明骂死王朗:“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而《红楼梦》里的焦大酗酒骂府,《水浒传》里的牛二当街骂娘,就实在是太粗俗了。其实骂得斯文也好,骂得粗俗也罢,与我们倡导的和谐校园、和谐社会都是格格不入的。

至于另外两种反应,应该说还是很冷静的,如果大家对此都能理智地处理,那么,高校语言文明状况会有很大的改善。维护词汇清洁,首先得自己想改变才行,其次,需要社会群体的约束、限制。

(二)普通话普及状况调查

关于学生之间交流时是使用普通话还是方言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在教室等教学场所交谈与在餐厅等生活场所交谈时,即使是来自同一方言区,学生也大多用普通话(问卷调查结果分别为62.5%、59.8%),在这些场所使用方言的同学不到1/3(调查结果分别为28.1%和27.5%)。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学生在教室等教学场所或在餐厅等生活场所交谈时,35%左右的学生自己讲普通话,并且主动提醒对方也讲普通话,60%左右的学生自己讲普通话,但并不干涉对方使用方言,5%左右的学生表示自己也说方言。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普通话水平达到一级的有7.5%,达到二级的有15.7%,达到三级的只有2.1%,有74.7%的学生没有参加过普通话水平测试,但是83.7%的学生反映他们在校内各种场合都普遍使用普通话,10.9%的表示只在教学场所和集体活动中使用普通话,在学校内一般都讲方言的学生只占5.4%。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使用普通话的情况与学生的使用情况基本一致,而教辅人员使用普通话的比例要比学生或教师低近25%,具体统计结果见下页图3。

可见,大多数学生及教师能自觉使用普通话,使语言交流顺畅,说明普通话在大学教师及学生中的普及还是比较乐观的。相对而言,教辅人员与学生的交流较少,受教育程度也较低,他们中还有近1/5的在使用方言,普通话在此人群中的普及还需进一步加强。

高校担负着语言文字规范的重要任务,为此应提高对语言文字规范的认识,采取具体措施,促进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在语言的规范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语音规范、词汇规范和语法规范较难的人数相差不大(分别为36.3%、29.3%及34.4%),说明大家认为这三方面的规范存在一定的困难。

语音规范就是大力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从当前的国情及世情来看,国内外使用汉语的人数之多,同英语几乎不相上下,而且汉语的地位、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如果语音不加规范,人们大多只会说自己的家乡话,那么不同地方的人该如何交流?国外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学了又有多大用处?“结果,在他们(指南方人)嘴里,男子变成了‘狼子’,女子变成了‘驴子’。闽南人更好玩,干脆把人统统叫做‘狼’,整个一个‘与狼共舞’。一个闽侯人在朗读《愚公移山》时,因为实在改不过腔来,便把那段名言‘我死了还有子,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念成了‘我死了还有煮,煮死了还有酸,煮煮酸酸是没有穷尽的’。这还是说‘普通话’。要是说家乡话,那就更麻烦了。湖南人把‘捆扎’叫‘tía’,把‘劳累’叫‘nía’,连个同音字都找不到,你听得懂?”⑥汉语方言间最大的差异就是语音差异,所以语音规范既是必要的又是最重要的。

许多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很舍得花工夫模仿标准语音,以至英语语音非常标准,但却说不出像样的普通话,这是一种语言缺陷。事实上,很多人语音、语调方面都只有纯自我的感觉,这种感觉常发生失误。有些学生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说的就是普通话,并且很标准,若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就可以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如果不参加测试,也可以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话语录下来再放出来听,这样很容易找到不足,也是找出差距、弥补差距的很好办法。

学生表达了在词汇及语法规范方面的困难,因而在普通话的普及过程中,需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规范意识,有意识地寻找与方言相对应的普通话词汇及句法表达规则。

(三)外语与母语学习调查

在问及“您认为和英语学习相比,中文是否应该更受重视”时,85.8%的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和英语学习相比,中文应该更受重视,因为现在的大学生中文水平普遍下降,12.7%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在他们看来,中文是我们的母语,本来就会,仅有1.5%认为不应该受到重视,他们更崇尚英语在未来的国际交往中的作用。

或许我们可以说,原本作为工具的英语已经喧宾夺主,在大学生的课程表中实在是过于膨胀了。人民大学一位国内知名法学家在一些非正式场合颇有点自嘲地说:“他们现在都学英语去了,没有时间来学我的法律。”的确,在非外语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生的课程设置中,英语是必修课,本科生及研究生课堂英语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学年,博士生的英语学习至少为一学期,而大学语文的课程只为极少数文科专业的本科生开设,近年来还有把大学语文从部分专业的必修课改成选修课的态势。

大学生对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态度见表2。

从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四六级考试的形式持否定态度,认为四六级考试决定学生能否拿到学位证书的做法是不合理的,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学英语,而在实际工作中用的机会很少。同时,也有一半的学生认为,现在的学生过分重视英语学习,忽视了汉语学习,对四六级考试持赞成态度的学生仅有五分之一。

最初四六级考试的听力只占20%,2006年起增加到35%,而曾经试运行的机考中,听力贯穿了整个考试,不仅是听力部分,后面的读、写、说等部分都和听力有关,你只有听懂了,才知道题目问什么,才能继续后面的答题。虽然大学生不太赞成四六级考试,但不少高校还是将四六级考试成绩与学位挂起钩来。面对这种形势——学校的压力、新型考试形式及难度的增大,学子们除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英语学习和考试上,又有什么办法呢?

我们认为,大学生虽然有学习汉语的意愿,也想重视汉语学习,但是作为弱势的学子,除了苦心攻读外语,又有什么办法呢?继续深造,考研考博,也都要考外语的,其难度丝毫不亚于四六级考试;不仅如此,参加工作以后,参评职称也必须要通过英语考试,否则,是连参评的资格都没有的。

(四)口头语使用调查

口头语指说话时经常不自觉地说出来的词句。从问卷调查发现,口头语“啊、嗯、这个、那个、是吧、是不是啊、那什么、……的话呢、也许、大概、好吧、就是、就是说、知道吧、我觉得啊、这个嘛”等等使用比较普遍。

过多地使用口头语,很容易破坏语言意境,尽管有学生觉得无所谓,可也有学生反映,听太多了心烦,听课无聊时会数数教师在单位时间内说某一口头语说了多少次,甚至将其作为课下的谈资。口头语有的纯粹属于教师或学生个人的语言习惯,习惯一旦养成,说话者本人浑然不觉。有的出于心理方面的原因,如在紧张焦虑之中,经常无意识地反复一些与所说的话毫无意义关联的词语。如在大段话中塞进许多“就是说、就是”,而上下文之间却并不存在可以等价替换或相互阐释的关系。有的是因为词汇贫乏、思维的不连贯从而反应慢, 如“啊、呀、这个、那个、嗯”是说话者在说话时利用停顿、间歇的方法而形成的口头语。另外就是希望得到听话人的认可,认为需要给听话人以消化理解的时间,如“是吧、是不是啊、知道吧、好吧”,最初也许是希望有回应的,这些词本来都是疑问句中的疑问标记,具有五方面的功能:寻求未知,确立共识,建立互动,邀请信号,回馈信号。但是使用过频,不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另外还有一种口头语,是因为说话者的不确定,为显示说话严谨,所以经常使用“也许、大概、我觉得啊、我认为”。

说话时口头语满篇,是语言修养不高的表现。讲话是一种能力,一种基本功,需要有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语文修养。有些学生平时念稿子可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可一到自己即兴发挥,则面露难色,只好用“嗯”“啊”“这个这个”(有的多至五六个甚至七八个)、“这个嘛”“就是说”等作为缓冲,以弥补自己思维不连贯的缺陷。

一般而言,听者总是希望说者的语言丰富多彩。大学生应该尽力使表达多样化,避免多次重复使用同一词汇。即使是一个听者不曾听过的词,如果你在短短几分钟之内把它复述了十几次,那么听者对它的新奇感就会荡然无存,并且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厌倦感。口头语说多了,不管是否与所说的内容有关联,不仅影响说话的质量和效果,而且还很容易被别人当作笑柄。因此,应当下决心、下大力气丢弃这些冗词赘语。

说话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进行口才素质培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对面试、开展工作甚至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口才是取得面试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国家公务员应具备的素质。练就一副好口才并非易事,须下大力气才行。

四调查初步结论

(一)大学生语言文明的意识比较淡薄

从问卷分析结果来看,大学生语言文明的意识比较淡薄,大多数学生(特别是男生)都有说脏话的经历,虽然大学生往往是在泄愤、被惹怒、被欺负之时使用脏话的,为了降低骂人话的肮脏度,他们使用约定俗成的谐音字或英文对应语,但是脏话与礼貌语是相对立的。不管怎样,使用脏话都会带来一些严重后果。

1.影响自身形象,进而失去许多宝贵的机会。

常言道:“言语是个人学问品格的衣冠。”试想一个大学生在与异性交往或求职面试时使用脏话而不自知,即便是人们认为比较容易接受的“国骂”,结果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其实,这些人中的相当一部分并非学问品格不好,只是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不知不觉地染上了这种难以更改的恶习。

2.影响彼此关系,伤害他人感情。

脏话具有冒犯性、侵略性,它就像一把利刃,深深刺痛对方的心,谁都不会原谅你有意无意说话之中顺便辱骂自己的母亲,除非大家彼此都在使用同类的脏话,这样大家“礼尚往来”也许就无所谓谁伤害谁了。

3.造成社会污染。

粗话、脏话是粗俗的、不文明的话语,不管使用者的初衷如何,客观地讲,它是语言垃圾,腐蚀语言,造成社会污染,甚至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4.影响国人整体形象。

2008年3月27日,奥运倒计时500天当日下发的“迎奥运、树新风”活动方案,共有8个实施项目,其中就有一项是倡导拒绝“国骂”。若是大学生在公共场合肆无忌惮地“出口成脏”,那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文化修养问题,而会影响国人的整体形象,与我们所倡导的文明社会、和谐社会不一致。

从问卷调查中也发现,文明用语的使用与性别有关。在325名受访学生中,七成以上的学生认为女生说话更注意礼貌性,文明用语的使用占有明显的优势。而且,语言文明的意识和父母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参加问卷调查且表示经常说脏话的学生中,近2/3学生的父母教育程度为高中以下(含高中)。因此,提高学生使用文明用语的意识应结合学生的性别、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

我们倡导文明用语,坚决摒弃粗话和脏话。目前,有些高校已经采取措施,倡导语言文明。“请人帮忙多关照,求人解答说请教,提醒让路请借光,看望别人说拜访……”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6号楼的学生在进出宿舍楼的时候都能看到这段题为“我们都来学说话”的警示语。这是该楼的宿舍管理员张国华老师继创作“三字劝学篇”之后,结合实际,新近编写的七言警句,提醒学子注意基本礼仪,讲究语言文明。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丛子》中有个生动的比喻:“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管子》也很重视礼:“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记·祭义》说:“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返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虽然是在讲孝道,却宣传了文明用语。清代李子潜的《弟子规》禁止说谎言恶语,如:“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我们应遵古训,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语言文明。

(二)大学生普通话的普及比较乐观

从调查结果我们看到了令人可喜的事实,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处理好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在正式的教学场所和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同学交流时能够主动运用普通话而非方言。

王均先生说,国家通用语言是普通话,提倡普通话,但并不是要消灭方言。⑦普通话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在广播、电视、讲演等正式场合和公共交际场合要说普通话,方言要服从于普通话。当然,在家庭等非正式场合与亲朋交谈时,如果认为用方言更亲切一些,就仍然可以使用方言。法律规定在公务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媒体宣传和出版及公共服务行业应该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目的是在公共交际场合推行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字,以推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调查也显示,学生在普通话的语音、词汇及语法的规范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众所周知,高校承担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普及任务,为了推进语言规范工作的开展,解决学生在普通话规范方面的困难,高校可以适当提供一些普通话学习或普通话语音矫正的课程,同时将普通话规定为学校的教学语言及校园语言,即师生员工在教学、会议、宣传和其他集体活动中使用普通话;要求师范专业和其他与口语表达关系密切专业的学生,普通话水平达到规定等级。

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程度对社会语文生活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只有坚持不懈地做好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才能确保实现在本世纪中叶全国普及普通话、全民族语言文字素质显著提高的工作目标。

(三)大学生普遍忽视汉语学习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前司长杨光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化面临着竞争的态势,英语和英语所承载的文化是强势的,随着英语的传播和使用,英语文化的价值观念向全世界扩展。汉语言的空间及其地位和作用在全球化条件下目前仍处于弱势。”⑧

问卷调查也表明,目前大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而忽视了汉语的学习。项目组在“文化素养”模块的问卷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只有不到1/10的学生表示多次读过四大文学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不到半数的学生只阅读过其中的一两部。极个别学生(1.5%)甚至不知道国学是什么,能背诵50首以上中国古典诗词的大学生也只占被调查人数的60%。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彭国钧老先生曾强调文言文教学,呼吁文言文也像英语一样设四六级考试。我们且不讨论文言文有无必要设四六级考试,单从老先生的呼吁即可看出汉语学习的落寞已到一定程度。

我们认为,大学生重英语学习轻汉语学习是重视各种英语考试的形势所造成的。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应主动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及精髓,承担起传承及弘扬中国文化的重任。一位英国文化官员告诫我国一些希望在外资企业求职的青年说:“请务必牢记,要让你们外国上司或同事的得力助手知道,作为当地人,你们所具有的关于中国、国家、人民和语言的知识,是最不可放弃的优势。”

因而,告诫大学生不要把母语和外语对立起来,多掌握一种语言就多了一种渠道,多了一种了解世界的方法;但我们也决不能舍本逐末,背离学习外语的初衷。

五结语

大学生之间进行言语交际,说话是否得体、适度、有分寸,交际用语是否文明,既是一种个人修养,也常常反映一个群体的文化修养,体现高校乃至国民整体素质和精神风貌。通过对北京高校大学生语言文明状况的调查,我们发现高校大学生基本能摆正普通话及方言的地位,但是他们的语言文明意识淡薄,仍存在不文明的语言现象。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明意识,提高大学生母语文化自觉性。然而,加强大学校园语言文明建设是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学生、高校、语言政策制定者及相关部门共同的努力才能完成。

摘要:本文基于语言文明的四个方面(脏话使用、普通话的普及、母语与外语学习、口头语使用),通过分层抽样的方式选取北京高校32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北京高校大学生语言文明状况。结果表明,北京高校大学生在教学及生活中基本能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但是他们的语言文明意识淡薄,大多数人有说脏话的经历,而且存在重英语轻汉语学习的现象。由此提出提高大学生语言文明意识、提高母语文化自觉性等建议,以求构建和谐的语言环境。

关键词:语言文明,脏话,普通话,汉语学习

参考文献

[1]高静夷.西部大开发中都市语言文明的效能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1,(4).

[2]刘子琦,姚喜双.浅析普通话与方言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使用[J].语言文字应用,2012,(3).

[3]露丝.韦津利.脏话文化史[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

[4]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项目组.教育领域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2,(3).

[5]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6]姚小平.语言文化十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7]郑卓睿.汉语与汉文化[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篇14:“语言文明”教案

张楚廷教授曾说:“像每个人的指纹代表自己,像每个人的手迹代表自己一样,每个人的语言也代表他自己,就是他自己。”①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语言不仅代表他们自己,也代表国家。儿童使用文明语言有利于其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其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健康的人生发展。培根曾说:“一个人的天性不长成药草,就长成莠草;所以他应当以时灌输前者而芟除后者。”②因此,我们要引导儿童使用文明语言,摈弃不文明语言。本文试图通过对儿童使用不文明语言的现象进行分析,向教师提供一些以情感为手段的矫正策略,使儿童“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

一、不文明语言的含义

“不文明语言”在《辞海》中解释为“下流,猥亵的话”;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指粗俗不雅的日常用语。在此,笔者定义“不文明语言”为不礼貌的粗话、脏话。

二、儿童使用不文明语言的特征

(一)无意识性

意识作为一种觉知,意味着个体觉察到了某种“事物”。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某种“事物”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儿童使用不文明语言已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无意识行为,不文明语言已成为其日常交际的口头禅,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在使用不文明语言。

(二)从众性

从众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社会影响的一种方式,是个体在真实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信念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如果同伴使用不文明语言,无形当中就会受到同伴群体的压力,必然地跟随同伴一起使用不文明语言。

(三)盲目性

盲目是指对事物认识不清,目的不明确。儿童由于道德认知能力的局限,使用不文明语言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他们虽然使用不文明语言,但对所使用的不文明语言认识不清,并不明白其真正含义,只是一种有意无意的模仿。

三、儿童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原因

(一)儿童自身内部原因

1. 儿童道德认知能力低下。有关儿童的一项测查表明:大多数10岁以下的儿童的道德推理处于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第1、2阶段水平,10岁以后开始进入习俗水平。③在发展心理学上,一般把儿童的年龄界定在3~10、11岁,其中3~6、7岁为学前儿童,6、7~10、11岁为小学儿童。根据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道德认知尚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及习俗道德水平的第一阶段,没有形成自己内在的道德判断标准,只是看别人的“眼色”行事,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2. 归属与爱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人的基本的社会性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体被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④儿童为了满足自己归属感的道德需求,就会“随大流”,产生一种从众心理倾向,附和其他小伙伴儿,与多数人保持一致,以表明自己是这个群体的一员,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儿童为了和小伙伴儿处好关系,当其他小伙伴儿使用不文明用语时,就会故意迎合,跟着说不文明语言。

(二)外部社会环境原因

现代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人的社会性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形成和改变的,并且认为语言的学习是一种社会性行为学习。因此,语言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⑤

外部环境中不文明语言的使用以及社会舆论对它的评价都会对儿童不文明语言的使用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中,榜样人物使用不文明语言及其后果,对儿童使用不文明语言有着重要影响。儿童通过模仿会习得榜样人物使用的不文明语言。作为榜样的人物首先是与儿童直接接触的父母、教师和同伴。此外,符号化的社会精英人物、社会公众人物、教材中的主人翁、大众传媒宣传的人物等等,他们使用不文明语言也会对儿童潜移默化地产生示范作用。

四、儿童使用不文明语言的矫正策略

儿童使用不文明语言受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由于儿童自我认知发展的局限性,儿童使用不文明语言的矫正主要从外部环境着手。大众媒体、互联网等社会因素我们无法控制;家长对儿童的影响主要是榜样示范作用,要注意日常生活中文明语言的使用,做到家校合一。而教师不仅是儿童模仿的对象,也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者的身份,运用情感手段进行矫正。下面针对教师提出一些策略。

(一)提高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

提高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就是要发展儿童品德中的“认知”成分,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力,就是要儿童认识到使用不文明语言是一种不道德行为,这就需要向儿童阐明学校对儿童的道德要求及评价标准,等等。但是,其有效性取决于儿童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然后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而情感具有疏导功能,即情感能够提高或降低一个人对他人言行的可接受性,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矫正。

1. 教师在表述学校的道德要求时要富有真挚的情感。一般来说,一个人容易接受、悦纳他人真挚的情感及言行,对冷漠、无情或不真实的情感,则易于产生反感而予以拒绝。所以,教师在向儿童阐述学校道德要求时要富有情感。比如,教师在向儿童提出“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的要求时,要声情并茂地表现出对使用文明语言的喜爱,以及对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厌恶,这样,儿童更易接受学校的条条规则。

2. 教师要与儿童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感情。彼此间感情融洽,有利于提高一个人对他人言行的可接受性,反之,则会降低一个人对他人言行的接受性。儿童更倾向于听取喜欢的老师的话,“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与儿童形成融洽的师生感情后,教师要向儿童表明自己不赞赏不文明语言的立场,使儿童摒弃不文明语言。

3. 教师要寓教于乐。当一个人处于快乐的正情绪状态时,更容易接受外界事物,反之,则易于拒绝接受。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寓教于乐,让儿童处于一种快乐的学习心境中,这样儿童更容易接受教师的要求。面对儿童使用不文明语言,教师不要制造压抑的课堂气氛进行说教,而要让儿童在快乐中明白使用不文明语言的不道德性,这样更容易提高儿童的接受性,减少儿童的反感。

(二)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感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有助于儿童摈弃不文明语言的使用。教师可以从两方面来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感,引导儿童使用文明语言。

1. 教师要让儿童获得积极的道德情感的情绪体验。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感的养成有赖于积极的道德情感的情绪体验的积累。积极的道德情感是指与社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相协调的快乐的或不快乐情绪情感。教师富有情感的给儿童提供使用文明语言的榜样及其受到的奖励,和使用不文明语言的榜样及其受到的惩罚,使儿童获得真挚的感受,并由此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的情绪体验。此外,当儿童使用文明语言时及时给予表扬,使用不文明语言时及时给予适当的批评,让儿童获得真切的情感,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的情绪体验。

2. 培养融洽的师生情感,且让儿童认识到教师的好恶。一个人对某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之有关的他人或他物上去,这种情感迁移现象在年龄越小的儿童身上表现得越明显越普遍。融洽的师生情感,会使儿童爱教师之所爱,恨教师之所恶。在融洽的师生感情中,让儿童认识到教师厌恶不文明语言的使用,儿童自然而然地就会摒弃不文明语言,转而使用文明语言。

(三)塑造儿童的道德行为

儿童内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并不必然地表现为外在的道德行为,所以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的塑造同样重要,使儿童做到知行统一。情感具有巩固和改变一个人行为的效能,“快乐”或“不快乐”的情绪体验可以作为一种强化物,影响人的后继行为。教师一方面要让儿童体验到使用文明语言时快乐的情绪,另一方面也要让儿童体验到使用不文明语言时不快乐的情绪。使用文明语言时快乐的情绪体验能够作为一种正强化,增强儿童文明语言的使用。使用不文明语言时不快乐的情绪体验能够做为一种负强化,减少儿童不文明语言的使用。教师面对儿童的文明语言的使用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儿童产生快乐的情绪体验,以巩固儿童使用文明语言的行为。教师在面对儿童不文明语言的使用时,要给予儿童适当的批评和具体的指导,既要使儿童产生不快乐的情绪体验,又要使儿童懂得如何去做,从而改变儿童使用不文明的行为。

参考文献:

①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4.

②[英]弗·培根著,水同天译.培根论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43.

③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33-234.

④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63.

上一篇:抚慰心灵的励志短语下一篇:大学生医学生毕业的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