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的早晨》欣赏教学设计

2024-04-09

《苗岭的早晨》欣赏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篇1:《苗岭的早晨》欣赏教学设计

《苗岭的早晨》是一首小提琴曲,反映的是苗家人民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在听赏中我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爱动,想象力丰富等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突出主题,重在欣赏。第一次我先从导入新课说起,运用苗族特有的舞蹈“芦笙舞”引入主题,让学生们去欣赏去思考,这样的舞蹈属于哪个民族,学生们通过电视等媒介肯定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苗族的风俗、文化,让他们谈谈对苗族的了解。再有教师简单讲解,很自然的把同学们的思路引导“苗族”,一边引出课题《苗岭的早晨》。导入课题以后,就趁热打铁,介绍乐曲作者,完整的欣赏乐曲,让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音乐,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给乐曲划分段落。接着就分段聆听,在分段聆听的过程中,加以讨论、律动。最后,再一次欣赏全曲,让同学们再一次置身于美丽而神秘的大山中,融入美丽。通过教学,感触颇深1、学生的思维发散,教师不要去刻意的指导学生的思维方向。2、在欣赏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不能过多,以防打乱思维。

第二次我让学生们说我国民族的分布情况。然后教师出示图片接过话题:苗族—他们大都生活在长江以南的大山中,这里有郁郁葱葱的森林,这儿山青水秀,这里的一切都体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音乐响起)早晨我们来到了苗族山寨,你听鸟儿悦耳的鸣叫……学生们听得很认真。我问:乐曲中鸟儿的叫声是用小提琴模仿的,我们根据现有的条件怎样模仿。自然过渡到用口哨模仿。这节课的成败关键到了。乐曲中小提琴模仿了一次鸟叫,紧接着是钢琴的模仿,我要求学生只模仿小提琴的演奏。让全体同学抬头看老师的手势、口形,我用锐利的近视眼搜索着可疑目标。就这样多管齐下这个环节做得出奇的好,好的开头注定了好的结尾。我自认为这就是一节上的比第一次好……

篇2:《苗岭的早晨》欣赏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欣赏课《苗岭的早晨》,以欣赏课课程标准要求为准,我对这节课做了以下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抓住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充分聆听”的特点,从开课的律动设计,优美的旋律就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的氛围,接着通过苗族风光、风土人情课件欣赏的形式导入了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师生对唱,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中感受学习音乐的主旋律;再次聆听时,我趁着学生学习情绪兴奋,播放短片,采取视听结合体验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进一步推向高潮。在欣赏完短片的同时让学生注意聆听主题旋律共出现了几次,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主旋律的印象。在学生完全融入到音乐中后,进行“分解欣赏”,学生自己把整个乐曲分成三部分,进行了更加细致地体验。在分解欣赏的同时,为增强学生的兴趣,我还设计了“画旋律”、“找相同句”、“乐句对比”的形式以实现本节欣赏课音乐知识的教学。学生了解了相应的音乐知识后,再次聆听整首歌曲,给学生以整体美的感受。当学生完全沉浸在欢快的音乐时,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充分地调动起来----编排、表演,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了在课的结尾部分再次突现主题,我设计了游戏实践环节,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充分体会苗族飞歌的音乐特点,在学生愉快的歌声与表演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音乐欣赏课比较难把握,我想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尝试,能使自己在“欣赏课”课型上能有一点进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令我意想不到的状况。比如: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是外校学生,学生状态、学情把握不是很准确,刚一开课把学生的状态没有积极调动起来,如果一开始学生的活力就能充分体现,我想会为这节课添彩不少。2、分解欣赏部分,环节太多,听得太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难。如果有机会再上这节课,我会进行以下调整:1、上课之前和学生做一些放松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表扬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2、分解部分,有些环节可以合并,知识教学的难度也可再降低些。3、可以尝试让学生运用形体、语言、绘画等形式去感受音乐。

篇3:《苗岭的早晨》欣赏教学设计

1.欣赏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 感受作品表现的意境、A- BA的结构形式和不同段落的音乐特点。

2.积极参与听、唱、动、奏等音乐实践活动, 跟音乐模唱苗族飞歌的曲调。

3.在音乐活动中初步感受和体验苗族独特的音乐文化。

二、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学唱苗族“飞歌”。

1.师:小朋友们, 老师放假到南方旅游, 那里的景色可美了!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大山, 到处都飘扬着这样的歌曲。 (教师范唱飞歌曲调) 2.情境模唱, 学生初步感受“飞歌”音调。3. (出示旋律图形谱) 老师把这首乐曲中最主要的几个音符写出来, 请学生跟着老师唱, 并用手势帮助唱准音符的高低。4.初步感受飞歌中的特色音b3, 跟着音乐模唱。5.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飞歌”, 要求特别关注色彩音b3, 并跟着音乐哼唱。6.了解这段旋律就是苗族特有的“飞歌”。7.结合短片, 简介苗族。

(1) 头上和脖子上都有漂亮的银饰。 (2) 居住在西南的大山里。 (3) 飞歌是苗族人最爱唱的山歌。

设计意图: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 学生用“回声”来模唱“飞歌”的旋律。通过画图形谱和对比演唱, 初步了解“飞歌”中的骨干音和色彩音, 并能跟着音乐模唱。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飞歌”, 激发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 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 进一步熟悉“飞歌”的音调。

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 细化欣赏“飞歌”主题。

1.师:今天, 老师推荐给大家欣赏的是《苗岭的早晨》, 它是根据苗族飞歌的音调创作的。飞歌的旋律就藏在当中, 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听到飞歌的旋律就跟着哼唱。2.引导学生关注小提琴的音色, 引出乐器, 了解乐曲的演奏形式是小提琴独奏。3.简单了解小提琴: (1) 认识小提琴的外形。 (2) 了解小提琴有四根弦, 最里面的1弦最细, 最外面的4弦最粗。 (3) 跟着老师或同学学习拉奏小提琴, 再次体验小提琴优美的音色。4. 分组演奏小提琴与钢琴, 体验两种乐器的相互配合的效果。

设计意图:模仿小提琴演奏, 初步了解小提琴的外形和音色, 了解弓与弦的粗细, 为后面的欣赏做铺垫。通过模仿小提琴与钢琴的互相对答, 感受两种乐器的不同音色, 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熟悉“飞歌”主题。

欣赏全曲。

1.师:下面我们完整感受乐曲《苗岭的早晨》, 听听飞歌出现在乐曲的什么地方, 出现了几次。引导学生参与“飞歌”的欣赏。2.老师出示色块、图形和线条, 引导学生用色块、线条和图形表现音乐的相同与不同。3.通过学生在黑板上贴图形, 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的结构为三段体。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飞歌”已经相当熟悉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欣赏全曲, 借助“飞歌”出现的次数和位置, 让学生形象地了解音乐结构, 并尝试用图形、色块与线条表现乐曲的ABA三段体结构。

欣赏乐曲第二乐段。

1.欣赏第二乐段的第一主题B1, 并与第一乐段进行对比。2.引导学生跟着音乐拍手, 并用图形谱加以引导。3.边拍手边加上“535”唱一唱, 引导学生发现隐藏在该段乐曲中的“飞歌”主题。4.请男同学在双数小节加上“嘿嘿”的呐喊声, 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5.完整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了解第一主题B1在第二乐段中出现的次数, 感受小提琴与钢琴的完美配合。6.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第二乐段第二主题B2的图形谱) 引导学生跟着图形谱欣赏音乐。 (1) 聆听主题B2开始的比较低的三个音符, 了解是用小提琴的粗弦演奏。 (2) 一边模仿演奏一边唱出句首的三个音符555和111, 了解这段旋律仍然是由飞歌的曲调变化而来的。 (3) 加入响板和铃鼓等打击乐器参与演奏。7.完整欣赏《苗岭的早晨》, 参与音乐演奏。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第二乐段的欣赏加入了演唱、律动、图形谱和打击乐器等,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在体验的基础上加深对音乐的感受。

拓展延伸。

1.拓展欣赏含有“飞歌”的音乐片段:

女声独唱———《苗岭飞歌》 (阿幼朵)

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

女声独唱———《苗岭的早晨》 (吴碧霞)

2.师:老师这里有几段音乐, 你们听听当中有没有“飞歌”的曲调藏在里面, 听到后举手告诉老师。

3.结语:今天我们欣赏了小提琴独奏《苗岭的早晨》, 还听了好几首含有飞歌曲调的音乐作品。同学们对飞歌的旋律一定已经非常熟悉了。课后, 希望同学们到网上下载这些音乐作品来听一听, 体验飞歌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2.设计意图:这个环节, 教师让学生听了三首含有“飞歌”主题的音乐作品, 一是作为检测, 二是再一次让学生了解飞歌独特的主题, 三是为了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三、教学反思

《苗岭的早晨》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这首乐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陈刚先生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独奏曲改编而成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其素材取自贵州黔东南苗族“飞歌”的音调。苗族的飞歌明朗高亢, 多连续的上下跳进, 节奏自由舒展, 往往是几个密集的音符后突然放开, 任意延长, 展现出站在苗岭上纵情高歌的律动特征, b3的运用给旋律增添了独特的韵味。作曲家保留了原曲中苗族飞歌的音乐语言, 同时吸收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 结合小提琴的抒情特性进行创作。这首乐曲深受人们的喜爱, 被编入多套教材, 我选用的教材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对欣赏该乐曲保持“持久的兴趣”, 如何让他们能够熟悉和再认“飞歌”的旋律, 是我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让学生参与听、唱、动、奏等音乐实践活动, 我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音乐带来的美的享受。

1.情境导入, 初步感受“飞歌”音调。好的“导入”, 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即将学习的作品的内容和意境中去, 做好学习的思想准备。根据低年级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特征, 我在课堂伊始, 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小朋友们, 老师假期里到南方旅游, 那里的景色可美了!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大山, 听, 大山里到处都飘扬着这样的歌曲。 (教师范唱飞歌曲调) 接着通过做“回声”的小游戏, 情境模唱, 让学生初步感受了苗族“飞歌”的音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导入法使学生如临其境, 它的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 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

2.参与音乐实践, 强化音乐感受。新课标指出, 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 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 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生成和实现的。

由于三年级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 容易分神。因此, 我设计了多种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反复聆听、模唱飞歌的旋律。如, 运用图谱解决“飞歌”学唱的难点, 把飞歌中最主要的几个音符按照高低写在山的图形上, 直观展现旋律的高低, 引导学生较准确地演唱;请学生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飞歌, 让他们跟着模唱等。在欣赏乐曲的第二乐段时, 引导学生跟着音乐拍手, 并用图形谱加以引导。然后再加上“535”唱一唱, 引导学生发现隐藏在该段乐曲中“飞歌”的主题。请男同学在双数小节加上“嘿嘿”的呐喊声, 将音乐的情绪推向高潮。欣赏第二主题时, 引导学生跟着老师边画图形谱边欣赏音乐。主题开始的三个音符比较低, 是用小提琴的粗弦演奏。教师通过模仿小提琴演奏, 一边演奏一边唱出句首的三个音符555和111, 感受这段旋律仍然是用飞歌的曲调变化发展而来的。最后, 再请学生加入响板和铃鼓等打击乐器参与演奏。

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3.关注母语文化, 开阔音乐视野。在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中, 首次出现了一个词语———“母语音乐文化”。目前, 世界音乐文化研究重点趋向本土母语文化, 重视母语文化的音乐教育, 是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是由55个少数民族以及汉民族各个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组成的。这也是我选择《苗岭的早晨》作为教学内容的初衷。

在这堂课中我紧紧抓住苗族最有特色的“飞歌”音调, 让学生了解“飞歌”是苗族人最爱唱的山歌。通过模唱和参与音乐活动, 不断强化学生对“飞歌”的感受, 让“飞歌”深深印在孩子的脑海中。在课堂教学的最后, 我给学生听了三首含有苗族“飞歌主题”的音乐作品, 一是作为检测, 了解孩子是否记住了“飞歌”的主题, 尤其是色彩音的出现, 能否准确辨别出来;二是再一次让学生聆听“飞歌”独特的旋律, 加深对“飞歌”的印象。三是让学生聆听不同作品中的“飞歌”旋律, 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音乐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欣赏音乐作品, 我们也让学生简单了解了苗族。

篇4:《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

欣赏《苗岭的早晨》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苗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苗族音乐特色。

2、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听赏音乐,引导学生想象音乐描绘的内容和场景,进一步培养音乐感受和欣赏能力。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通过奏音乐、演音乐、唱音乐、画音乐、听音乐等欣赏的形式,探究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及特色。

[学情分析]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已经初步培养起来,如果让他们从音乐要素方面来感知、体会、分析音乐仍有很大困难。但是学生音乐模仿能力已经很强了,所以从游戏入手,从身边的劳动人手,加入适当的律动去感知音乐的旋律与节奏,从而掌握乐曲主题旋律困难不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的美,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并且愿意尝试把生活与音乐联系起来。

[教学重、难点]

听赏《苗岭的早晨》,综合表现。聆听速度和节拍的变化产生不同音乐情绪。

[教学设计亮点]

1、能运用新课程理念来设计整堂课,融入多种表现形式来丰富课堂。

2、通过引导学生律动,做声势动作,让学生来体会音乐节奏和节拍的不同,获得实践经验。

[教学过程]

一、熟悉和表现乐曲第二音乐主题

1、第一遍:随音乐节奏点头或轻拍手——感受节拍。

2、第二遍:听音乐拍半掌感受节奏速度、情绪。

3、第三遍:画图谱,提出问题:有几个乐句?每句有几拍?

4、学生画图谱,并哼唱音乐。

5、老师根据音乐做几个简单的律动动作(如摆手、摇手等),学生模唱。

6、师生共舞,根据音乐跳出节奏感和韵律感。

7、安静聆听,教师提问:这段旋律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8、模仿拉小提琴的手势,最后来一遍主题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充分表现第二乐段的主题音乐这个切入点导入课堂,学生通过声势动作、律动等多种参与方式来充分聆听音乐主题、记住音乐主题等。

二、整体欣赏乐曲第二乐段

1、揭示课题。

师导言:大家知道我们刚才听到的那段音乐是哪个民族的吗?对了,就是苗族的,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听赏一首《苗岭的早晨》,刚才我们听到的欢快、热闹的就是乐曲的第二乐段的片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完整地聆听歌曲的第二乐段,看看第二乐段老师是怎么表现出来?

2、欣赏第二乐段,教师随乐画第二乐段图谱(略)。

3、师生共同表现第二乐段,每个片段配上合适的情境设计,显得颇具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生对第二乐段第三片断尝试进行图谱创作,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直接进入《苗岭的早晨》的主题二,通过这段轻松、活泼、欢快的音乐,营造轻松氛围,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开始这节愉快的音乐课。和学生一起感受音乐节奏与速度,在此环节中,音乐主题出现第二次的时候(也就是片断3),老师留出来不划,留给学生来完成,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来呈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突出学生主体性。

三、聆听乐曲第一乐段

1、初次聆听乐曲第一乐段。设问:大家边听边想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情绪有什么不同?

2、第二次聆听乐曲第一乐段。设问:这段缓慢又舒展的旋律使你联想到苗岭的早晨是什么样的画面?感受到什么样的气氛呢?(播放第一乐段音乐,师念旁白引导学生想象,并作出相应的动作。)

3、第二次聆听乐曲第一乐段。参与活动:用身体动作随乐表现。

四、欣赏乐曲第三乐段

1、聆听第三段主题音乐。设问:刚才我们已欣赏了乐曲的两个第一和第二乐段,接下来我们一起听一听第三乐段,第三乐段的音乐和哪个乐段相似呢?

2、师生探讨并小结:感受到苗家儿女的勤劳、热情、苗家山寨的秀丽;还发现速度、力度在表现音乐形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学唱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1、师导言:同学们,刚才我们聆听的这首乐曲改编自一首非常好听的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2、聆听老师的演唱,感受歌曲与所欣赏的乐曲的异曲同工之处。

3、学唱,出示歌词,老师通过带唱让孩子们感受歌曲的魅力。

六、完整听全曲

1、完整聆听欣赏全曲,

2、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引子+第一乐段+尾声)

3、完整欣赏全曲,随乐用演唱、动作和打击乐器等多种形式参与表现乐曲。

七、小结

篇5:苗岭的早晨教案

织金县城关小学 王婧 教学目标: 1.能感受《苗岭的早晨》优美、欢快的情绪,引起对苗岭早晨的特定联想。2.3.知道苗族音乐的特点,并初步能分辨苗族音乐。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热情和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小视频,请看大屏幕。(播放苗族飞歌视频)你们知道这是那个民族的歌曲吗?谁来说一说?(生回答苗族)对了,是苗族,(出示苗族的简介幻灯片: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在我们织金的各个乡镇就有歪梳苗(相应出示图片)白苗、黑苗、长角发苗等等,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既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他们的服饰以银饰为主,(出示一张苗族银饰的图片)我们比较熟悉的手工艺品就是苗族的蜡染刺绣(出示织金洞旁的蜡染刺绣图)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它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每逢过节。他们就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民族的节日。(出示芦笙图片一张和一张苗族人吹奏芦笙的图片)好了,同学们,了解了这样一个能走路就会跳舞的少数民族,能说话就会唱歌的少数民族以后,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在苗族的乐曲中去感受苗家儿女的生活。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音乐欣赏《苗岭的早晨》(出现课题幻灯片)

二、完整欣赏 初步感知

苗族的民歌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五种。我们马上欣赏到的是以苗族山歌体裁中的“飞歌”曲调为素材,明朗清新的旋律到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老师一起在美妙的乐曲中感受感受,在听的时候注意感受乐曲旋律的速度和节奏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并试着用你的小手记录乐曲发生了几次变化。(播放小提琴版《苗岭早晨》的音乐完整版)

好了,同学们,现在谁来说一说刚才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苗家美景呀?(生回答,引导学生想象,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你们注意到乐曲中有几次变化了吗?对了,有三次变化。这是一曲小提琴演奏的曲子(出示小提琴和简单介绍)每段中乐曲的旋律速度节奏怎么样呢?让我们来细听各段,比较它们之间的变化和联系

1.聆听第一段音乐主题(播放第一小节音乐)

这段舒缓又舒展的旋律使你联想到苗岭的早晨是什么样的画面?感受到什么样的气氛呢?

(师生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苗家早晨的美丽图片)

2.聆听第二段主题音乐

在动听的乐曲中,我们感受到了苗岭上美丽清新的早晨,在这美好的早晨里,苗族同胞们在做什么呢?音乐速度和节奏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我们接着往下听(播放第二小节音乐)

师提问:这段音乐表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课件展示苗家儿女在山上劳作舞蹈的场景)

同学们,刚才我们介绍了,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大家想不想学学简单的苗族舞蹈呀?我们请几个同学上来试试(播放简单易学的苗族基本舞步视频)感受一下苗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欢快场景

3.聆听第三段主题音乐

我们接着往下听,仔细听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聆听并分辨出与第一段主题音乐的异同。

那如果没有这一段,又会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交流发现这一段起到尾声的作用,同时与第一段遥相呼应,使山寨的秀丽景色再次出现,突出主题)

我们在小提琴演奏的乐曲中感受到苗家儿女的勤劳、热情、苗家山寨的秀丽,下面我们来听听其他乐器版的演奏,(播放竹笛版演奏的《苗岭的早晨》),我们再次欣赏美妙的音乐,欣赏时可以配上老师刚才教你们的苗族的基本舞步,看谁的记忆最好,谁的表现最好(播放完整版《苗岭的早晨》

好,从刚才的乐曲中我们知道了不同的乐器表现出来的音乐感受也不相同。在优美的竹笛声中,我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苗家山寨,面对如此的美景,我们应不应该保护它呀。可是现在呀,有一些不道德的人恶意捕杀鸟类,乱砍伐树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呢?(教师引导学生提高环保意识,)

三、课堂小结

欣赏完这首作品,你有哪些收获?谁来谈一谈?(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篇6:苗岭的早晨作文

快看,苗家的小姑娘正背着一个竹篓,头戴一个花草帽,穿着一条花裙子,成群结队的去自家茶园里采清香的茶呢!

快看那边,青年人正穿着一件短袖外衣和短裤,在田里工作呢!只见他们黝黑的皮肤上已经像才洗过澡一样湿湿的了。

那边还有几个儿童穿着小衣服,迈着轻轻的步伐,正带着牛去小山坡上吃新鲜的草呢!

慢慢的到了中午,老人们累了。他们悠闲的躺在摇椅上,手里拿着一杯茶,眯着眼睛,前后摇晃着。一旁的小猫懒洋洋的趴着,闻着一阵阵茶的清香。

篇7:苗岭的早晨作文

“咕咕”随着鸟鸣,一轮红日升起来了。太阳越升越高,阳光照在湖面上波光粼粼,远处的一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太阳完全升起来了。云雾慢慢的散了,几只小鸟在空中跳着舞,互相追逐、戏耍,唱着欢快的歌。溪水哗哗的流着,空气中夹杂着草木的清香。

这时,有欢快的歌声传来。一看,原来是一群头戴草帽,身穿花裙手拿竹篮子的小姑娘。她们要去采茶哩!她们边走边唱,不一会儿就到了茶山。而有一些少年在田里耕地,他们不停的除着杂草。还有一些少年,他们背着铁桶,来到河边下去捉鱼,一下子抓住了好几条鱼。他们把鱼放入铁桶,铁桶里的鱼活蹦乱跳。过了一会儿,他们捉满一桶鱼,背着桶,面带笑容把鱼放到家里。这时,在山里采茶的姑娘正用手轻轻地折断茶叶,把上面的茶叶一个一个的轻轻地放进篮子里,没过多久就采了许多茶。她们把茶带回家,家里的老人正戴着手套在大锅里炒茶叶,只见老人把茶叶翻来翻去。炒完茶,老人躺在摇椅上轻轻地摇晃着,欣赏着远方的风景。大狗跟在老人旁边,不时蹭一下他的腿,真可爱。

上午一下子就结束了,人们用捉来的鱼做菜,用炒好的茶叶做茶水喝。这就是苗岭的早晨。

篇8:《苗岭的早晨》欣赏教学设计

一、歌曲《苗岭的早晨》的艺术特色分析

1、歌曲的结构特征

作曲家白诚仁以苗族“飞歌”特有的旋律音调, 以及采用了苗族生活素材来进行创作的。描绘了一幅很美的苗岭早晨风景画, 并且是具有发展脉络的一首“A-B-A”对比明显的曲式结构的声乐作品。是一首抒情、写景、叙事相结合的歌曲。

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实际上是一个较长的描绘性引子, 由两个乐句组成, 建立在主调民族调F徵调上, 节奏自由、曲调缓慢而宽广。以富有苗族特色的“飞歌”旋律, 描绘了优美的苗寨早晨的风光。歌词只有两句, 曲调进行的非常缓慢和相对自由。突出了抒情性, 使歌曲具有十分的强的感染力。在引子的结尾, 乐句由跳音写成, 这些跳音起到了模拟鸟儿在晨曦中的歌唱;第二个部分是整首歌的主体, 其篇幅较长。有几个取材于引子部分的音调加以发展。整个乐段开始就采用了小快板, 节奏较鲜明、情绪活泼。这是本曲的高潮和升华部分。第三个部分速度非常慢。再次描绘了苗岭的优美景象。再现了歌曲的第一个部分, 将‘引子’压缩了。与第一部分自有节奏相呼应, 形成了完整的乐思。也可以把它当做是一个尾声, 歌曲在第二个部分结束时就可当做在F宫调上结束了。而这个尾声在宫音上结束, 让人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而且对整个画面充满遐想、回味无穷。

2、歌曲的旋律风格特征

作曲家在歌曲《苗岭的早晨》创作中, 广泛运用丰富的民间民族音乐语汇, 以苗族“飞歌”作为重要的素材, 并对其进行了大胆且合理的重塑。使该歌曲具有传统的典型性又具有时代的创新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该歌曲的旋律特征在作品中最为明显。

(1) 调式音列

作品采用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五声徵调式。虽然, 在尾声中的最后一个音落在宫音上, 但是, 其在整个曲子来看, 它应该是属于徵调式的民歌。苗族用音很简练, 多数为四或五个音的组合。这首歌的调式音列为“5613”。其中“6”用的很少。有时也会加入“2”, “2”也是极少用的。它们都是起到装饰和过渡的作用。

整个旋律中用一个大三和弦“531”, 性格明朗、大调色彩鲜明。在第一部分第一句和第二部分第一句是采用压缩的方法写成。这个大三和弦在歌曲中的运用, 非常有特色。

(2) “3”音的运用

在整首曲子中, “3”音有时会以不稳定的变化音形式出现。如“降3”, 它大多数出现在强拍上, 而且时值较长。有时会滑向“5”音, 有时会滑向“1”音。它的这种滑进, 均可得到解决, 起到了中心枢纽的作用。使整个旋律集中、紧凑。这种跳跃的手法, 使歌曲更加生动、充满生机。

(3) 装饰音

装饰音在这首歌曲里运用也很广泛。最突出的是前倚音的运用。它使乐句显得更活泼, 更充满生机。而且, 在运用它时大多数是在跳音上, 加上歌词的判断。它的加入, 是模仿鸟的叫声时。前倚音将鸟儿的叫声刻画的更加生动。在音乐上, 也使音乐更加婉转动听。

(4) 平行乐句、模仿乐句

在这首歌曲中, 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有相同旋律的乐句出现。还可以听到句子和句子很像的。这就是歌曲旋律的另一特点:平行乐句和模仿乐句的运用。这也是苗族民歌的一大特点。这种写作手法, 使主题更加鲜明, 风格更加明显。对于旋律本身, 也会起到朗朗上口的作用。

二、歌曲《苗岭的早晨》的演唱分析

这是一首女高音的歌曲, 音域跨度较大。笔者在实际演唱中发现, 演唱这首歌曲时难度大, 存在很多问题和差距, 要求具有很高的歌唱技巧以及情感表达能力。歌唱家吴碧霞演唱这首歌曲时, 表现得淋漓尽致。听她演唱时可以用心去体验字、声、情的巧妙结合。感受流动的旋律与歌词韵律有机结合。

1、声腔处理

在我国传统唱法上, 常提到“依字行腔”、“字领腔行”、“字是骨头, 韵是肉”等一些说法。在演唱中仅仅做到咬字吐字精确清晰是不够的。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 一字既出, 字与声的延长婉转还需要声的控制。这也是所谓的声韵。强调语言的音乐化, 抑扬顿挫、强弱对比明显等等, 这都体现音乐旋律与歌词韵律的结合。

(1) 跳音演唱

歌曲中出现大量模仿鸟儿叫声的句子, 大多出现在每段结尾的地方。这是渲染气氛, 创设情景的一种写法。当演唱“啊哈, 啊哈哈哈”时, 要做到声断气不断, 气息采用顿气。每个音清晰又饱满。这要求演唱者具备很强的演唱能力。

(2) 装饰音演唱

传统民歌中, 有许多装饰性的旋律来表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这首歌曲中, 简略的有以下两种装饰音的运用。

(1) 颤音:每个部分的结尾长音都会加入颤音进去。这种颤音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特色, 节奏要求较严格。颤音的演唱要求灵巧而准确, 在唱颤音时气流要减少, 要适应声带的灵敏度。颤音上方的小三度或大三度, 无论颤动一次或两次, 都不能超越旋律的节奏之内。

(2) 倚音:在歌曲中, 如“蒙”字前和“了”字后, 运用了倚音作修饰。“蒙”字的前倚音运用, 形成了小三度, 使旋律有种柔美的感觉。之前也有提到, 在模仿鸟叫声中, 多出采用前倚音的手法。这使曲子更加生动、自然。在演唱倚音时, 要唱准而且要处理的很轻巧。

(3) 节奏、节拍处理

苗族民歌采用散板和有板两种形式。有板占主导地位, 非功能性的均分律动较常见。一拍之中多呈均分节奏。对于不同节拍、节奏的演唱, 要做到慢而不拖、快而不赶、松紧结合。在演唱长音时, 要唱够时值, 但不能超过时值或者不够时值。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2、情感处理

声乐技巧固然重要, 但是, 缺少了情感也是苍白无力的。演唱中要求演唱者做到“声情并茂”。对作品情绪把握要到位、画面感要强。

歌曲第一部分一开始以平稳的声音, 渐渐的铺叙引入, 声音委婉清澈, 洁净透明。抒情性很强。当“白蒙蒙的晨雾哟……”两句结束后, 开始以动人活泼的情绪演唱“啊哈, 啊哈哈哈哈”模仿鸟儿的叫声这句。演唱这段时, 演唱者一定要用心去描绘一幅苗岭风景画, 而且, 画面是不断流动的;歌曲第二个部分, 情绪较激动, 节奏加快, 演唱者应该表现一种内心很愉快、很喜悦的心情。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劳作及丰收的喜悦之情。尤其是后部分的“啊哈, 啊哈哈哈哈”时, 情绪越来越激动, 演唱者像鸟儿一样快乐的歌唱者。情绪高涨的同时, 要适当的控制气息的用量, 声音要饱满有力而不失灵巧;第三个部分抒情性很强, 对苗岭风景和人文充满赞美的情绪。最后的长音, 有种将画面拉远的感觉和意犹未尽的感觉。演唱时将高音共鸣位置保持不变, 气息继续保持, 控制音量, 将这种感觉表现出来。

歌曲情调开朗、曲调流畅、手法简练。演唱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声乐技巧, 而且还必须对作品的内容、结构、风格和曲式、节奏以及歌唱语言、咬字、吐字行腔、情感表现等方面做全面认真的分析和处理。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更精准作品的风格和情感内涵。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郭建民.20世纪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引论[M].湖北:武汉出版社.

篇9:《苗岭的早晨》的教案

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又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乐曲分三段。

曲首以富有苗族音乐的“飞歌”旋律,一下子就把人们带进了山峦起伏的苗家山寨。接着,小提琴以二胡的滑音、颤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表现布谷鸟婉转清脆的歌唱和百鸟呼应的意境。

第二段,以明快、活泼的节奏,热烈欢快的旋律,巧妙的调性转换,与第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由小提琴和钢琴轮流演奏主旋律,不时地插入模拟鸟儿鸣叫的简单音调,表现出一个欢乐热烈的场面。在伴奏一串刮奏之后,小提琴又在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的音调,速度由慢渐快,此起彼伏、互相呼应,宛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恰似青年男女旋舞于清水江畔,劳动号子回荡在山野田间。高涨而富于情趣的音乐,赞美了苗家的勤劳,表现了苗族人民愉快的幸福生活。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紧缩再现。小提琴再次奏出“飞歌”的第一乐句,接着模拟鸟儿鸣叫的声响,乐句越来越短,与第一段遥相互应,再次重现苗寨的秀丽景色。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2.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

3.了解作曲家俞逊发,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教学难点:

体验音乐的第二乐段,感受其音乐中的欢快。

教学方法:

1、通过音色对比初步感受小提琴和口笛音色的不同。

2、通过体验的方法感受音乐的情绪和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打击乐器、填词卡。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谁知道有多少个民族呢?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文化,今天我们就要到其中一个民族去探访。

2听音乐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

(播放《苗家儿童庆丰收》教师跟音乐律动。)

3介绍苗族

苗族主要聚集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地。

而贵州的苗岭,因是苗族集中聚居区所以得名。(出示图片)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会在闲暇时聚在一起,跳舞唱歌,高兴时还会边劳动边唱歌。(出示图片)

今天我们欣赏的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

二、欣赏

1、简介乐器:

《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

(出示:小提琴图片)师:西洋乐器中的小提琴音色华美,音域宽广,它的表现力极为丰富,所以经常作为独奏乐器来演奏。

(出示:口笛图片)师:口笛是笛子演奏家俞逊发用短竹管发明制作而成的。

听辨:哪段音乐是小提琴演奏的,哪段是口笛演奏的`?(播放两遍用不同乐器演奏的第二乐段的第一主旋)

2、完整欣赏:

(1)让我们来欣赏这首《苗岭的早晨》,边听边想它是由哪种乐器演奏的?音乐中出现了几种情绪?

小提琴演奏,这首乐曲先是优美抒情的旋律,后旋律转为欢快跃动,最后又回归优美,所以音乐可分为三乐段。

3、分段欣赏

(1)第一段

从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它的节奏是怎样的?(鸟鸣,山林。)

这一段开头的旋律富有苗族飞歌的特色。

苗族飞歌是一种山歌体裁,它的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有强烈的感染力,是青年男女在隔山隔水的情况下,为互表诚意,邀约游方而放声抒怀的一种情歌。

让我们跟着音乐也来互相邀请吧。

用“啊”随音乐演唱开头部分。

(2)第二段

听一听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的关系是怎样的?(重复、对比)

乐曲所要表现的是什么场面?速度与节奏是怎样的?

再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一段的旋律演奏时音区有什么变化?展现了怎样的旋律特点?(师生共同分析)

多么欢乐的场面,让我们也加入他们吧!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参与音乐?(小组准备并练习)

唱歌:为学生准备好部分歌词,请学生填写并演唱。

伴奏:用打击乐为乐曲伴奏

跳舞:为音乐编一个舞蹈动作。

劳动:用道具锄头表现苗族人辛勤劳动的场面。

小组展示

(3)第三段

听一听第三段音乐与哪一段相似?

第三段音乐是第一段音乐的再现。音乐最后又把我们带回那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4、再次完整体验音乐

刚才我们一起领略了苗岭的风光,体验了苗族人的快乐生活,下面让我们再听一遍《苗岭的早晨》,请你将在这节课的收获、感想或问题,用一句话写在纸上。

三、拓展:

篇10:《苗岭的早晨》教案2

教学内容:

欣赏《苗岭的早晨》。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听赏《苗岭的早晨》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区分乐曲段落的能力和音乐的记忆力。

情感目标:聆听《苗岭的早晨》这首口笛独奏曲,体验音乐作品的音乐情感,培养学生的意识和想象力。欣赏歌曲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一、区分乐段。

二、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笛、画笔、白纸和打击乐器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欣赏教学

1、导入:播放《爱我中华》。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它流传着几千年的文化,其中民族音乐是我国的瑰宝之一。民族音乐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爱我中华》。

我们的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它的民族特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有关苗族音乐。

2、揭开课题《苗岭的早晨》。

3、初听乐曲《苗岭的早晨》感受乐曲带来的意境。提问:乐曲中有什么乐器演奏?(口笛)

4、出示口笛乐器,简单介绍口笛的构造、音色和表现力。

(这首乐曲是笛子演奏家于孙发创作的一首口笛独奏曲,以苗族“飞歌“的音调为素材,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口笛是一种小巧玲珑、含在口中吹奏的笛子,能吹奏出悠扬起伏、自由舒展的旋律,富有苗族音乐特点。)

5、(出示民间笛子)请一名学生用口笛试吹。试吹后提问:它能模仿出什么声音?

6、复听乐曲,乐曲可分为几个乐段?(三个乐段)

聆听乐曲感受速度的变化。请学生边听音乐边用手势随着音乐速度的变化进行。

7、分段欣赏

(仔细听听第一乐段的速度、力度、节奏、气氛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和画面。)

第一乐段:从缓慢自由的速度中感受乐曲舒展轻柔的情绪,从中想象到苗岭早晨的美丽景色和宁静的气氛。

(用“口笛”把我们引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群山叠翠、美丽恬静的苗岭晨景春色之中。布谷鸟在欢鸣,百鸟在呼应,宁静的气氛中充满了勃勃生气。)

第二乐段:乐曲的主体部分节奏活泼、旋律欢快,描绘了苗族人民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热烈场面。不断出现的鸟声是音乐气氛更为活跃。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再次把我们引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美丽恬静的苗岭晨景春色之中。

提问:A、此乐曲最欢快的乐段是哪一段?(第二乐段)B、第三乐段是哪一段乐段的再现?(第一乐段)

8、列表

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第三乐段 速度 力度 节奏 气氛 缓慢自由

快速

缓慢自由

宽松

紧凑

宽松

宁静

热烈

宁静

9、(出示课件)

A、请学生聆听音乐用不同色彩表现这三段乐段。

提示:气氛热烈可以采用鲜艳的颜色。气氛宁静可考虑黯淡的色彩。

B、加入模仿鸟声的笛子、用报纸模仿自然声源、并加上打击乐器创作出另一个苗族音乐。

10、播放多媒体课件,介绍苗族的风土人情、服饰。

苗族人民主要居住于我国西南地区,其中以贵州省最多。这个民族历史悠久、忠厚朴实、勤劳勇敢、能歌善舞。每逢节日、聚会,都以歌唱来表达祝贺、友情、和对下一代的传统教育。

11、选择喜欢的乐段进行绘画。请三位同学找同伴上台合作苗岭的图画。各组进行评价。谁画的好?为什么?其余的同学一起作画,并选择代表性图画进行展示。

三、扩展

欣赏乐曲《瑶族舞曲》。悠扬起伏的乐曲《苗岭的早晨》是民族乐曲。我国还有许多很好听的民族音乐,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悦耳的民族音乐《瑶族舞曲》。

四、小结

篇11:《苗岭的早晨》欣赏教学设计

荣成市实验小学 三

年级

音乐 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型新授题《苗岭的早晨》时一时设计教师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2、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

3、了解作曲家俞逊发,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教学方法设计听赏法、引导法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

三、欣赏《苗岭的早晨》(1)播放第一乐章音乐

(2)复听第一乐章(3)第二乐章的音乐走进苗族鼓励学生随意说出自己知道的乐器,相互之间是一种交流,让同学们从同学们的嘴里知道更多的乐器。多媒体放映有关苗族服饰、居住、歌舞图片开拓学生的视多媒体播放:让我们再欣赏一遍用口笛演奏的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第一乐章。演示文稿展示乐器口笛,向学生简单介绍乐器口笛。拓展有关乐器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生走进教室。知道我们刚才听的歌曲吗?今天这节,老师要带你们走进一个神秘的地方,去听听那里的音乐。

1、听的时候请你仔细思考,你想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多媒体展示苗岭风景画面(生听完交流感受)(2)这么美的音乐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遍在听的时候,看老师的手有什么变化吗?学生随教师一起用右手走旋律。谁知道这么美的音乐是来自哪个民族吗?(苗族)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知道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互动设计(4)听全曲

二、小结

倾听多种版本的演奏,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苗族,领略了苗族的风光,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由小提琴演奏的《苗岭的早晨》,说说你的收获。(3)现在让我们伴着《苗岭的早晨》第二乐章的音乐走进苗族,谈对苗族的了解。

1、出示“笛子”:同学们听过笛子演奏的《苗岭的早晨》吗?

2、请欣赏:苗族舞蹈《苗岭的早晨》它的伴奏音乐是用笛子演奏的,注意倾听和观赏哟!(学生听赏)板书设计苗岭的早晨笛子、小提琴

篇12:四月的早晨诗歌欣赏

太阳终于走出了

黑夜那间黑房子

带着满脸胜利的光芒

它微笑了

世界一片光明

风因阳光的柔和

有些无所适从

它安静地

悄悄站住了脚

万物的寂静

汇聚成美妙的音乐

我仿佛看见

一条清亮的小河

随心随意

去了它想去的远方

(二)海的那一边

天的颜色

是海的颜色

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

浮在海面上

又与云天相衔

那样的虚幻飘渺

.......一些幻想闪着光亮

从眼前飘过

又悄然地漂离 消隐

收回目光

路面上的沙砾

让我知道

我在海的这一边

(三)其实不是那样的其实不是那样的树的浓荫下的轻唱

那甜美的笑靥

那随风扬起的衣袂

那在风中飞扬的秀发

一切只是瞬间

正是那些外在的.张扬的神态

掩盖了我那些不为人知的哀愁

掩盖了我心怀里小小的忧郁

我常常是独自地坐着

忧郁着

怀着那些不为人所知的哀愁

沉思默想

当欢乐在阳光下飞扬

那些小小的哀愁卷缩着

暂栖在心灵的角落

它不会随着夕阳消隐

它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来找我和我攀谈

让我了解生命的真实

(四)盛夏

晚风清凉

吹过炎夏的傍晚

我漫不经心

站在马路边

看别人笑谈 在远处

广场上舞曲悠扬

这样和生活不远不近的距离

正合我意

这是一个多么惬意的傍晚

自然而轻松

一辆单车从眼前驶过

随风扬起的秀发和裙裾的背影

我想起了匆匆而过的青春

一位少妇

领着她蹒跚学步的孩子

说着我曾经给我孩子说过的话

重复而不厌烦

一切都已流走

如江河如岁月

多么的不情愿

但一切行进着的不会停止

这个炎夏的傍晚

我漫不经心

站在马路边

一直到星光满天 歌散人去

(五)发

秀发如云

这是属于你的词

你是人间的云

你是每一个人的云

你是飘不走的云

你根植于肌肤

血液是你的水

千钧一发

是你的力量

你不会零落为泥

这是你的品质

你高高在上

但你是安静的你不会喧宾夺主

你静默在静默的生命里

你无言

却诉说着沧桑

(六)秋晨

我醒来的时候

夜色还很浓

我又看见了繁星满天

明亮的如钻石

细小的如碎银

在波平浪静的海面闪耀

多么的熟悉

这些我曾经泪眼相望过的我曾经相依相守过的同我一起欢喜

同我一起忧愁过的星星

它们依然明亮如初

此刻

我看见了

那些隔着山隔着海的岁月

在漫天的星光里闪

晨风如水

蛐儿弹唱

我一直看到这些星儿

悄无声息地

消隐在苍灰色的晴空里

(七)无所事事

生活之外

我常常会让自己无所事事

如站在一株花前

看正在开着的花

看旁边那朵已开败却不肯凋零的花

看飘落在地上的残红

片片心碎

看狭窄的院落上面

那一片天空的晴朗或阴沉

看飘过来的云

洁白的美丽轻悠

灰暗的忧郁沉重

看偶尔飞过来的燕子

看高远的天空

虚虚无无

在喧哗已散的马路上行走

漫无目的马路边上那些看了无数次的树

我依然会一一瞩目

它们不会停止生长

它们不会寻找伤心的理由

它们无知无觉

但它们的生命将比我们的生命更长久

我常常在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

消磨着时光

这时,我正坐在门前的台阶上

看街上的人 来来往往

我无所思想

风和风说着话

夕阳是静默的时光正悄然而过

上一篇:本科论文修改下一篇: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