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昆虫记读后感

2024-05-02

看昆虫记读后感(通用16篇)

篇1:看昆虫记读后感

《昆虫记》这本书是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杰作,它不仅是一本文学著作,还是一本科学百科全书。作者法布尔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以及优美的句子来体现出各种昆虫的习性以及特点,很生动。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蝉和蚁》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开头是讲述了一个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告诉了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凡事都不要等到最后一天才瞎着急,要提前做好准备才行。并且这篇文章中语言非常地有趣,把蝉家族写得好像变得互相关照,气氛非常的和谐。就连他们争斗食物的关系也描绘得如此清晰有条理,反驳了寓言故事中蝉向蚁讨食物这个关系,而事实中却不是这样的。说明了寓言故事是不可信的,我们还是要根据百科全书中才能真正知道真理。

总体来说,《昆虫记》这部书是有利于我们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使我们开拓视野,对各种昆虫的了解能更加深刻与全面。

这本书其实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昆虫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要学会去保护与尊重他们,因为昆虫的生命也值得保护!

[看《昆虫记》的读后感]

篇2:看昆虫记读后感

读着《昆虫记》,我不禁疑惑:这还是我讨厌的,不断嚣张鸣叫、丑陋的昆虫吗?我感觉他笔下的昆虫并不是那么讨厌甚至还有几分可爱,昆虫们似乎都是他的宠物,语言之生动诙谐,让我身临其境。我必须要重新面对这些我原来厌恶的小生灵们,他们的生活也教给我们许多道理,他们也是人类之师:蚂蚁的辛勤劳作告诉了我们要团结一致;石蚕幼虫的小鞘告诉我们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一切来保护自己。

法布尔出生于一个穷苦的家庭,本来连饭都吃不饱,父母都不喜欢昆虫,也反对他研究这些稀奇古怪的小东西。在这样的环境下,法布尔依旧乐此不疲的观察着他的小宝贝们。究竟是什么,让法布尔为这些小虫子奉献了他的一生一世,呕心沥血的观察、写作呢?我读完《昆虫记》和作者简介终于找到,是法布尔对昆虫的兴趣,使得他对昆虫十分痴迷,也正是兴趣,使得他成为一代昆虫学家。

我们也应该向法布尔一样,多多培养自己的兴趣,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兴趣是的老师,有了兴趣,我们才会乐此不疲地研究,对学习充满了动力,效率也会提高很多。也只有兴趣,才能使我们获得启发和激励,百折不回的顽强奋斗精神。你去喜欢它,你才会去做好它!从法布尔身上,我

篇3:看昆虫记读后感

关键词:小品文,逆境,美景,知己

“小品”一词, 据专家考证, 晋代就已经出现。后又有人认为后秦高僧鸠摩罗什对《般若经》的翻译, 即这类佛经的简本通常称为“小品。”到晚明后期“小品”一词开始普遍地应用于文学, 专指某种类型的作品, 有用以名集者, 如《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 (陈继儒) 、《无梦集园小品》 (陈仁锡) 、《文饭小品》 (王思任) ;亦有用以名各种选本的, 如《苏长公小品》、《闲情小品》、《皇明十六家小品》。

小品文的体裁多种多样, 有游记、速写、随笔、杂感 (或称杂文) , 寓言、序、尺牍等。小品文是属于“行有余力”而可为之的文字。与正宗的高文大册 (如策论、碑传) 庄重严肃、高古浑朴的风格相比, 小品文的风格则比较自由活泼, 以随意抒发感情为目的。它犹如那种且细且长画轴, 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它又如小家碧玉一般, 淡雅、高洁, 惹人喜爱。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正是如此, 亦因其独特的气质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绽放魅力, 也让两位文人在艺术长廊上不期而遇。

一、逆境抒胸怀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于1037年生于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 。1079年 (元丰二年) , 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 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 被捕入狱, 史称“乌台诗案”。当时, 苏轼反对新法, 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是文坛的领袖, 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宋神宗的默许下, 苏轼被抓进乌台。

苏轼坐牢103天, 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 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 苏轼被降职为黄州 (今湖北黄冈市) 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 并无实权。远离了政治中心的苏轼, 居于闲职, 甚至与一介平民无异, 于是公职之余便带领家人种田帮补生计。他们当时开垦了城东的一块坡地, 于是“东坡居士”的别号便由此而来。《记承天寺夜游》便是写于这一时期。

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1597年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学渊源, 家世显赫, 他享尽了富家子弟的奢靡生活。他特别喜爱繁华热闹, 喜欢美轮美奂的房子, 喜欢娇俏可人的婢女, 喜欢精美细致的服饰, 喜欢古玩美食, 喜欢骏马梨园。

张岱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但他却在仕途上不甚顺利, 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但在公元1644年, 满清入主, 社稷倾覆, 民生涂炭, 家道破败后, 年届知命的张岱“披发入山”避兵隐居浙江剡溪山, 以消极避世表示其民族气节。明亡后, 安贫著述。在此期间, 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 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 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二、美景显深情

《记承天寺夜游》先写月色诱人, 作者欲睡又起, 前往承天寺邀友张怀民赏月;然后写与友一起散步赏寺中秋夜月色, 最后自嘲闲人, 在随遇而安、旷达自适中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失意苦闷的思绪。《湖心亭看雪》先写西湖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 作者乘小舟独往湖心亭, 途中看湖上冬夜雪景, 再写到湖心亭不期遇客, 三人对酌, 临别才互道名姓。最后借舟子喃喃, 表达自己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 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这两篇小品文都有叙事、描写和简洁有力的议论, 特别是其中的描写, 实在称得上是“写景双壁”。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庭院、清水、藻、荇、竹、柏, 这六个形象全是比喻。先是明喻, 庭院下面犹如注满了晴水的深潭。人们常用的比喻是“月光如流水”, 苏轼却能变幻出新意, 而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 本是无色之物, 看不见, 却实有其物, 似有若无的。秋夜的月光不正是如此, 似有若无、澄澈空明吗?第二句则用借喻, 以客代主, 干脆就直接把庭中当作水来比喻, 说“藻、荇交横”, 虚实相生、动静相宜, 最后以“盖竹柏影也”作结, 点透真情。这样先客后主, 明暗交替, 抑抑扬扬, 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了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真是一幅水墨晕染朦胧的雪夜湖山图!作者先用大笔点染, 绘出湖上水气凝成的冰花到处弥漫的样子, 迭用三个“与”字, 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联成白茫茫一片、浑然难辨的景象。整个意境苍茫寥廓、纯洁幽静。接着作者以白描的手法, 迭用几个“一”字, 别具匠心地选用了几个表示微小的量词如“痕”、“点”、“芥”、“粒”等, 不仅选词新奇, 而且用之以极小反衬天地之极大, 写尽湖山雪景的迷蒙混茫, 传尽西子雪妆的风姿神韵。值得一提的是, 还将赏雪人他自己融入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得生动逼真。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苏轼在承天寺欣赏如此澄澈空明的月色, 可见当时他的心情是闲适、平静, 再结合他当时的处境, 令人可以感受到他的旷达自适、随遇而安。月景与心境浑为一体, 极富诗情画意。张岱在湖心亭看到如此寥廓寂静的雪景, 表达了作者看雪的惊喜, 不随流俗的遗世独立。他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进行组合, 令人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在天地之间的渺小、茫然、无所寄托的深沉的思考。

三、知己解真意

苏轼“念无与为乐者”, 既写尽了他的寂寥, 也不由自主地透漏出张怀民就是他的真知己。张怀民当时也被贬谪到黄州, 但是他坦然自适, 还在长江边筑亭以陶冶性情。苏轼帮他取名为“快哉亭”, 并赋词相赠, “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 (苏轼《水调歌头快哉亭作》) 。苏轼的诗文看似是写给张怀民的, 可是, 这又何尝不是借安慰知己的话也来安慰自己那颗沧桑的心呢?

当苏轼来到承天寺, 张怀民也没入睡。这时的张怀民没有酣睡而被苏轼叫醒, 也没有与他人欢宴, 不然, 苏轼就成了不速之客。或许怀民也想到要去找苏轼, 只不过苏轼想到就行动了。一个不经意的“亦”字让我们读出了两人相知相怜、情怀旷达的心灵默契, 也体味到了“知己两相知”的难能可贵。

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 却没想到亭上已有人先他而至;这意外之笔, 写出了作者意外的惊喜, 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 反写二客“见余大喜”, 颇有意味。

偶遇的知己“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杯而别”不觉道破天机。酒逢知己, 自是痛快淋漓, 遗世孤立的他不期然而遇知音, 酣畅至极!这样的画面给寂静清冷的西湖雪夜增添了几分暖意。

畅快饮酒, 纵情交谈之后分别之时, 才想起“问其姓氏”, 然而作者此时故意地忘却了知己的回答, 只记得他们说“是金陵人, 客此”。“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 曾是明朝的京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此”, 不自觉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这二位湖心亭上偶遇的知己原来是客居此地的他乡游子, 而作者想到自己也是客居清朝的前朝遗民, 大家都漂泊如浮萍一般, 心中愁绪又起。

结语:

苏轼和张岱, 在时空上没有交集的两个人, 却在文学艺术的长廊上不期而遇。他们都来到人生的低谷, 他们却又都保持了旷达自适的闲情雅趣, 他们用精妙的笔触描绘了千古共赏的“寺中秋月图”和“湖上冬雪图”, 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贡献了两轴不可多得的画卷。

语文教学中, 这两篇小品文同属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的课文。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语文教师, 我大胆地设想, 若将这两篇小品文放在同一课, 编为《小品文两篇》, 或许更好。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小品文的特点, 更好地比较两位作者的经历, 更好地理解两篇文章的相同相异之处, 更好地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穿越时空的默契。

参考文献

[1]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J].名作欣赏, 1983, (3) .

篇4:看昆虫记读后感

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蝉、蜘蛛、飞蛾、螳螂、泥蜂、蝎子、天牛、萤火虫、金龟子、蝗虫、甲虫、蚂蚁、蟋蟀、毛毛虫,燕子、麻雀……关于它们的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一段段栩栩如生的描述,使我第一次进入了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原来昆虫们有这么多的奥秘呀!读过这本书后,我知道蝉怎样脱壳,屎壳郎如何滚粪球,蚂蚁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小蜘蛛如何从卵袋里出来,胭脂虫的幼虫怎样过冬,食粪虫为什么能“长寿”,蜜蜂怎么造房,蝗虫怎样孵化……书中人性化的虫子们纷纷登场,多么奇异而有趣!书里所写的许多情形,令我觉得比侦探故事还精彩,法布尔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令我感动……

法布尔一生最大的兴趣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这位研究昆虫的科学家,通过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的细微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四十年如一日地去窥探昆虫世界的秘密,终于写成了《昆虫记》。

当再一次翻阅着《昆虫记》中许多昆虫的精美图片时,我仍然会被眼前的景象打动:童年的玩伴螳螂、知了、蝗虫仿佛又跳跃在身旁,我似乎看到了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吃掉新郎的螳螂新娘……这一个个可爱、神奇的小精灵,把我带进神奇的昆虫王国……

在《昆虫记》中,法布尔用月光一样的宁静之眼、大地一样的悲悯之心,观照着一个更细微而又更广阔的空间。他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熔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及其日常生活习性、生物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如今,当我们通过法布尔的眼睛,享受着这份读书的乐趣,无不感受到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艰苦劳动。法布尔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研究作风,更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精神”博大精深的内涵。

篇5:看昆虫记读后感

多么可爱的小生命啊!我终于知道它为什么被鲁迅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了。《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文学经典,更是一部永垂不朽的昆虫史诗。昆虫学家法布尔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的宝藏。这位感情细腻的伟大科学家用哲学家一般的思考,文学家一般的叙述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向昆虫世界的大门。

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昆虫记》让我眼界开阔,理解问题的深度也将超越以往。《昆虫记》是值得阅读的好书,无论是谁,只要认真地阅读《昆虫记》,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作者的精神让我很有启发:我们应该有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应该有始有终的去把它做好,相信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篇6:看昆虫记读后感

法布尔出生在一个名叫圣莱昂的小村子里,他从小对昆虫十分着迷,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和优异的环境,才让他走进了科学的殿堂,才让他成为了大名鼎鼎的昆虫学家。

我一开始对昆虫的感觉是不喜欢,因为昆虫里面有可怕的黄蜂、恶心的苍蝇、毛毛虫。可是我看了昆虫记以后,我的想法完全改变了,因为他把各个昆虫的特点全都写出来了,而且写得是那么的生动有趣,那么的栩栩如生。在《昆虫记》里,他把我们平时说的“绿头苍蝇”比作腐蚀清洁工。这些苍蝇其实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恶心。你知道它们是怎么清洁腐尸的吗?其实它们不是在吃尸体,而是在尸体上产卵。几天以后,你会惊讶的发现,动物的尸体变成了一摊液体,里面有千万条头尖尖的小虫子在蠕动。你一定觉得这种方法实在令人反胃,可是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好更快的方法了。正是这些让我们捂鼻的绿头苍蝇,分解了动物的尸体,并为其他生物提供了营养。如果这些尸体没有经过绿蝇幼虫的处理,而是暴露在大自然中,他会被渐渐风干。可是这样的话,它们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消失,而且,它们会长时间地发出难闻的气味,传播各种病毒。

篇7:《昆虫记》读后感:昆虫的史诗

蒋乐言

又是暑假读书时……

潘老师笑眯眯地走上讲台,拿着书目单,在黑板上写着:《昆虫记》《寂静的春天》《唐山大地震》……

看到《昆虫记》,我的心情就不好了!小学,老师推荐我看过,里头都是那些另我讨厌的小昆虫,有狼蛛、黄蜂、松毛虫……

妈妈劝我说:“这本书多看几遍,对你初中科学有好处的。”

我反驳道:“早着呢!”

如今,我再一次翻开《昆虫记》,怀着求知的心态去阅读着……

这是昆虫的王国。辛勤的蜜蜂、威武的螳螂、歌唱得蝈蝈……

我知道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昆虫常识和生活习性:螳螂在饥饿时会吃自己的同伴;螳螂的眼睛在白天时是透明的,在晚上就变成不透明的;小条纹蝴蝶是利用嗅觉来找到异性的;大孔雀蝶求偶是在黑暗中进行的;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

法布尔就像一个孩子,喜欢爬在树上、趴在地上观察昆虫,让我想起了儿时的我,东爬西爬的,好不开心!可现在因繁重的学业而早就淡忘了这种快乐,而这本书又让我重温往日的快乐!

当我被《昆虫记》所吸引时,我似乎就在那个伊甸园中,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的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为下一次实验做准备。

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这一次读书,我感觉到了“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不过“多读书,读好书,每次读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是我得出最值的结论。

《昆虫记》读后感

沈欣悦

科普作品在我的心中向来是枯燥乏味,无聊至极的,没有生动的语言,又没有丰富的剧情色彩。而就是《昆虫记》一书,打破了我对科普作品的偏见。虽然这是一部的科普作品,却又写得妙趣横生,仿佛把我引进了另一个世界。

拿起这本书,眼前的不再是枯燥,让人不自觉打哈欠的文字,书中的昆虫们在作者的笔下一个个都是那么独一无二,每一只昆虫都有自己的个性,作者总是很了解他们,知道他们的脾气和习性,与其说是对昆虫的介绍,不如说是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它们喜爱,每一章的介绍,更像是一篇小小的故事,猜测着接下来的情节,好奇的同时也让我知道了一些鲜为人知又很有趣的昆虫小知识,如饥如渴的从中获取知识,让我明白原来昆虫界里也有这么大的奥秘呀。

《昆虫记》是法国文学家法布尔的一部不朽的著作,他用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来观察昆虫,又耗费了毕生心血来完成了这部作品,他拥有着“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样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和抒写”。他的探险精神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昆虫世界的奇妙之旅。在法布尔的眼中,昆虫性格各异,可却个个都是能工巧匠,蝗虫是追逐阳光的歌手,被管虫是聪明灵巧的裁缝,蜘蛛是织网的能手……文笔就如散文般的优美,让人爱不释手。

篇8:看昆虫记读后感

害虫防治,意义重大

在与周祖基教授交谈的过程中,他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亲切与热情,尽管已经是古稀老人,他始终保持着一位科研人员的精神风貌,对自己的科研工作兢兢业业,矢志不渝。从1979年至今,30多年的岁岁月月,在他的心目中,病虫害的防治对国家,对人民有着重大的意义。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破坏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业界人士都知道,川硬皮肿腿蜂是危害树木的天牛、吉丁虫等林木钻蛀性害虫的克星,所以大量使用川硬皮肿腿蜂对树木进行防护,既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又能降低农药等成本的投入,对树木的自然生长非常有益。于是,周祖基教授从1995年就开始了川硬皮肿腿蜂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经过十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在2005年获得突破。川硬皮肿腿蜂人工繁殖技术主要包括寄主养殖、接蜂与育蜂。寄主养殖是以黄粉甲初化蛹的蛹体为中间寄主,包括幼虫养殖、老龄幼虫的养殖、蛹的挑选、成虫养殖与取卵。接蜂是指将初化蛹的蛹体放入已预放入川硬皮肿腿蜂种蜂的繁蜂管中、让雌蜂在特定的温湿度条件下在天牛幼虫体上完成产卵过程。育蜂是将接蜂成功的寄主移入特定的温湿度条件下令幼蜂完成发育过程。此外繁蜂过程还得有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繁蜂管清洗、制塞、将种蜂—川硬皮肿腿蜂移入繁蜂管中,环境的无菌化处理等等。川硬皮肿腿蜂人工繁殖技术不受自然寄主数量的限制,能够大量繁殖川硬皮肿腿蜂,大幅度提高寄生率。

周祖基教授的科研项目得到了林业部与四川省林业厅的大力支持,他建成了一个川硬皮肿腿蜂人工繁殖中试基地。经中试研究,在2005年申报了“川硬皮肿腿蜂人工繁殖技术”专利。第二年,该中试基地被国家林业局批准扩建为生物防治用天敌产品的生产点。2007年,该专利申报成功。到了2009年,该专利成为国家林业局生物防治基地建设项目。而从目前看,川硬皮肿腿蜂的防治试验、应用与推广已在全国十余个省市地区得到普及和认可,并在业界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度和好评度。

昆虫利用,业界丰碑

周祖基教授在林业资源病虫害防治工作领域里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已经为我国生态资源的保护、社会效益的取得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他依然没有满足,他还有更远大的目标要达成,那就是针对昆虫进行开发利用,做到以虫治虫。周祖基教授说过,全世界目前已知的昆虫大概有100多万种,其中可以食用的有3650多种,现代研究结果也表明,食用昆虫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等多种人体需要的成分,营养价值极高。可见针对昆虫进行深入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让它们为人类更好的服务。

虫草是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蝠蛾属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壳体的复合物,主要活性成分是虫草素、虫草酸、虫草多糖等有益于人体吸收的物质,其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抗肿瘤、抗疲劳等多种功效。可以说它的价值非常高,不过由于其生长条件很苛刻,不但海拔要高、气压要低、紫外线要强,并且还存在着大量的天敌因子,这一系列严酷的条件就使得虫草产量非常低,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基于此,周祖基教授把主要的精力投注到虫草的研究和培育上。由于周祖基教授在微生物、昆虫学等方面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对于虫草的研究可以说是轻车熟路。目前,在周教授的带领下,他的科研团队已经在虫草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并不断向产业化方向迈进。

另外,黄粉甲营养成分全面,营养价值较高,是喂养动物的理想蛋白饲料。不过因为其养殖成本高,目前仍不能代替鱼粉而成为饲料的添加剂。于是周祖基教授与他的同事们从产业化需求出发,对“黄粉甲”和“寄生蜂”进行了潜心、深入的研究,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真正做到了降低养殖成本,实现了产业化道路。当然,除了研究如何让黄粉甲代替鱼粉外,周教授还在进行着更深入的研究,开发黄粉甲的蛋白质为人类所用。

教研结合,实至名归

“森林卫士,昆虫专家”,周祖基教授在这样的称号面前是实至名归的。30多年以来,精勤不倦的周祖基教授在昆虫的防治和利用研究领域中,取得了许多创新和突破,也获得了诸多荣誉。另外他还在核心刊物的科技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副主编“21世纪教材”《园林植物昆虫学》。参编“十一五”教材《森林动植物检疫学》,参编并主审21世纪教材《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概论》,主审21世纪教材《林木保护学》,副主编21世纪教材《森林昆虫学通论》。从1979年起,周祖基教授一直在四川农业大学从事森林保护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为止先后指导培养博士生4名、硕士生40名。他还十分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和实验室的建设。2001年森保实验室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实验室,现如今也已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并三次获得企业颁发的研究生培养优秀教师奖励金。

篇9:昆虫记读后感

法布尔从小钟爱亲近大自然,他不管不顾别人讽刺,一心一意地科学研究这些小昆虫和各种各样花草植物―――日夜不停的演唱家蝉,田园风光中的钢琴家蝈蝈,自然界的舞姬孔雀蝶……在他眼里全是最亲密无间的盆友,在他唯美的语言表达上都看起来那�N活泼开朗。

大家总把要锲而不舍啦,求真务实啦,仔细观察啦挂在嘴上,可真真正正切切实实去贯彻落实的人却非常少,可是法布尔却保证了。从书中的希望之弦都能反映出他观察的专心致志、细腻,把小宝贝们叙述得这般谨小入微。想来是没见过的人,也可以根据惟妙惟肖的描绘对虫类有很品牌形象的掌握吧。它从随便得出结论一直历经了不计其数次试验,要到铁证如山,才肯罢手。这种观察试验也是极其艰辛又艰辛的,他的这一份毅力是多么的极大啊,可以说前空后绝,过去没人做了,以后也许也没有人敢想敢干吧!

以前,爸爸给我买来植物种籽,规定写观察纪录。最初,深厚的兴趣爱好支撑点了我一个星期,求知欲一过,我便懒散起来了。这植物一天、二天不都一个样吗?每日不全是只高了一点点,变大一丢丢,何苦在意这若有若无的一丁点呢?再加上循环往复的浇灌、照阳,使我十分烦厌。便把管理方法植物的重担卸给了母亲,日记也就估计着胡写一通做为适应。一天,读了到《昆虫记》中的一个精彩片段。书中说法布尔在“荒石园”废尽思绪培养出来了一种植物,平常常去观察、搬石,忽然,我想起了家里的那盆植物,禁不住后悔莫及起自身对它的不承担,也感受到坚持不懈这个词说说非常容易,做一做难,这更为深了我对法布尔优秀品格的钦佩。

篇10:《昆虫记》读后感

此书,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在我的心目中,萤火虫是万般的温柔体贴,可万万没想到可爱的萤火虫竟然是一个肉食主义者,而且手段毒辣,猎物竟也是如樱桃般大的蜗牛,这真是我从不曾了解到的事情,一只如此娇小的萤火虫竟然会以比它大好几倍的蜗牛作为下手对象,并且几乎无一不漏,真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啊。这让我联想到一个在动物界、人类界,甚至连昆虫界都可以行的通的道理――“弱肉强食”。心惊肉跳的来到了 “荒石园”――昆虫的乐园、巨著《昆虫记》的诞生地,我便又走进了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听蟋蟀在我耳畔鸣唱;观黄蜂奇特的睡觉姿势;感螳螂残忍的婚俗;品小甲虫为儿女的无私奉献……

游尽天下之昆虫也,美哉!壮哉!恋恋不舍。

“观察和怀疑” 是我在这本书中的又一大收获,也是《昆虫记》要告诉我们的更深层的东西。一切是我们对科学应持有的态度,若没有观察,何来怀疑?若没有怀疑,又怎能攀登科学的高峰?法布尔为了探求毛虫使人痒痛的毒素存在的位置,推翻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在表皮上的这种说法,不惜把自己作为实验品,他从外面捉回来了几只毛虫,从他们的血液中取下了几滴血,滴在了一张吸墨纸上,然后再用一根不透水的绷带将这一小片纸固定在了他的手臂上。深夜,一阵剧烈的疼痛使他从睡梦中惊醒,他既高兴又兴奋,因为他证明了自己的推论是正确的,他又继续推测,血液中的毒素是哪里来的呢?会不会是在尿素中的呢?为此,他又进行了一次实验,他从毛虫的粪便中将尿素提炼、浓缩成几小滴,又像原来一样滴在吸墨纸上,再用绷带固定在手臂上20个小时,晚上奇痒难熬,但他很高兴,因为他终于用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但是,他为此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的手臂上出现了溃疡,又痒又疼整晚不能安睡,后来,为了晚上能安睡一会儿,不得不在伤口处敷上了凡士林。第三天,肿痛得更加厉害,并延伸到了一大块肌肉里面,用手指轻轻敲一下,就颤动,不久,又有大量的液体像小水滴一样渗出,瘙痒在不断增加。五天之内,伤口处的皮已经完全掉了,露出了里面鲜红的肌肉,以至于早晚两次为他换药的人都恶心得要吐,这一大片的伤口直到四五个月后才完全恢复了正常。“保持好奇的意念,不在意旁人;敢于探索,用科学诠释真理。”才是我所学到的精华,才是我所获取的终身受用的东西。

睿智的哲思,人性的思考,徜徉在昆虫的世界,我久久难以忘怀。从《昆虫记》中阅读自然里那些实实在在、原原本本存在的昆虫故事,欣赏如诗歌般优美的语言,感悟其对生命的关爱与敬畏,常常让我沉入法布尔为我们营造的科学氛围里,享受美妙的昆虫故事,等待我们的是更未知渺远的奥秘,让我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与奇妙,科学无尽的探索之路。

★ 《昆虫记》读后感

★ 《昆虫记》读后感400字精选作文

★ 小学生《昆虫记》读后感精选作文

★ 昆虫记文学作品读后感

★ 昆虫记第一章读后感

篇11:《昆虫记》读后感

这个寒假里,我读了《昆虫记》这本书。这本书是由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里面记录了他观查昆虫时的发现,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

整本书所写的昆虫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极。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牙,一共有三个。”“为首的那条松毛虫一面探测,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测定土的性质”等。

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那些平实的文字具体而详细,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更是惹人捧腹。当我继续阅读《昆虫记》时,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我感受到了科学精神的伟大。

篇12:看昆虫记读后感

雨夜,滴答之声还是那么急促,静静地坐在电脑前,思绪又飞到了华山村。我的那些生命还在绽放的暗夜精灵们,你们还好吗?

2015年的夏天,我和成都昆虫拍摄团队将时间交到了大邑华山村。华山村位于大邑县出江镇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林木资源丰富,树木种类繁多,植被茂盛,是昆虫世界理想的家园。这里是我们新的拍摄基地,需要我们去熟悉,去寻找,去认识新的朋友——暗夜精灵。

夜精灵的世界是一个奇妙的天地。它们有的好动,有的好静,有的好歌,有的好舞,有的友好,有的好斗,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喜花,有的喜树,千姿百态,构筑出了一个深奥而奇妙的昆虫世界。这个世界值得我们去探索,去默默坚守,静静观望。静中也会有挥汗如雨,偶尔也会伤痕累累,但收获到的美妙、惊喜,总会超越这一切的辛苦。

每到夜晚,我们总会选中一个位置,就像迎接宾客一样,架起相机,调校好夜拍所需一些器材,给各路即将登场的精灵豪杰,铺就好一条前来赴会的光明大道。

晚上8点左右,夜的盛宴即将开始,精灵们纷至沓来。

最先到达的是蝉,它欢快而轻盈地停在洁白的柔光灯罩上,安静地注视着我,与我两两相望。

跟着出场的是螽斯,包括普通的草螽,中华翡螽在内的一些善鸣的雄虫。具有发达的跳跃式后脚,遇到危急时,快速弹跳避敌是它们自保的方法,它的体形在昆虫界算中等个子。翠绿的外翅包裹着腹部,展开的羽翼达50毫米,纤细的触须与它呈梭形的躯体,形成了粗与细鲜明对比,一动不动的身体与不时晃动的触须,时常显现出一种飘逸之美。

第三位出场的是螳螂。它们喜欢停在靠近光源的花枝花叶上。我们在栀子花、银杏叶上发现了好几只小螳螂,迷你又可爱,都不忍打扰,一只将头探出银杏叶边的小螳螂,像一个俏皮又含羞的小孩,钟老师给小螳螂拍了一个头部特写,留下了它儿时顽皮的一瞬。

螳螂是体型偏大的一种昆虫,头和胸细小,腹部肥大,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一对前足像两把“大刀”,内侧有一排坚硬的锯齿,末端各有一个钩子,用来钩住猎物。头呈三角形,能灵活转动。一对复眼大而突出,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螳螂属于捕食性昆虫,喜欢捕捉活虫,特别是以运动中的小虫为食。

一身浅绿色的绿尾大蚕蛾,像一个穿着春装的姑娘,在这个时候也加入了这场盛宴。宽大的翅膀覆盖一层厚厚的绒毛,一对宽大的前翅中央有一双像眼睛一样的斑块,长长的后翅像一条飘动的裙子,整个身体呈倒三角形。

一只锹甲举着一对巨大的夹子缓慢飞来。它威武的身躯披着一副坚硬的铠甲,“砰”的一声停在了柔光灯罩上,惊走了一群叶蝉和灯蛾。它却原地不动,然后旁若无人地开始慢慢收起翅膀来,将一对相对脆弱,呈半透明的内翅细心折叠,收藏在它坚硬的鞘翅里面。

灯光下,飞来了几只漂亮又娇小的虫子, 有着鲜艳的嫩黄色且修长的身躯, 长着两对透明的羽翼,前大后小,接近退化,这就是昆虫界著名的蜉蝣,朝生夕死的小虫 —— 《 荀子 · 大略 》 中写道:“ 饮而不食者, 蝉也, 不饮不食者,蜉蝣。”

还有两只金龟子。说的金,其中一只是红色的,一只是黄色的,和印象中的不一样。 圆滚滚的身材,显得特别可爱。

一天夜里,打开灯光之后,大群的白蚁由远而近地杀过来。 灯罩已经停不了这些队伍,于是就相继掉入旁边的小池塘。因为有水,打湿了翅膀, 也就飞不动了。 在水面,构成了一幅有趣的画面,钟老师赶紧拿过相机,对着它们一顿狂拍,效果居然出奇的好。看似零乱,却又有序,大大小小,错落有致,不拘泥于寻常的构图,生动又有张力。

白蚁一拨接一拨落水,大队伍也就越来越小,再晚一些,基本就剩几只在那扑腾了。

热辣的夏天,知了是最勤劳的精灵。从早到晚,几乎就没停止过歌唱,它们太热爱生活,太热爱大自然。因为他们小时候在地里要呆3~5年,有的甚至更久。将要羽化时,于黄昏及夜间钻出土表,爬到树上,然后抓紧树皮,蜕皮羽化。当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蜕皮的过程就开始了,头先出来,紧接着露出绿色的身体和褶皱的翅膀,停留片刻,使翅膀变硬,颜色变深,便开始起飞。整个过程需要1个小时左右。6月末,幼虫开始羽化为成虫,刚羽化的蝉呈绿色,最长寿命长约60~70天。7月下旬,雌成虫开始产卵,8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卵多产在4~5毫米粗的枝梢上。夏天在树上叫声响亮,用针刺口器吸取树汁,幼虫栖息土中,吸取树根液汁,对树木有害。

临近中午树林里,回荡着此起彼伏的蝉鸣,这些高亢的鸣叫总会引起钟老师的注意,一阵观望寻找之后,终于发现了它的位置,他迅速取出相机,定位,拍摄,原来这是一只并不常见的蝉,它有显著的特征,一对突起的红眼睛,为它得了一个红眼蝉的名字。

白天溪水畔,还有各色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或俩俩追逐。

拍摄昆虫,需要我们用极大的耐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昆虫生命的尊重。

篇13:昆虫记读后感

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关于松毛虫的一篇,松毛虫一般都是排着队走的,而且还有一个“领队虫”。如果领队虫干了什么事,其他的松毛虫也会跟着“领队虫”做。既然它们只会不假思索地跟着别人走,法布尔就和这些傻傻的松毛虫们开了个玩笑,他引导松毛虫们爬上花园里栽棕树的大花盆盆口的边沿上,排着队形成一个封闭的环,一刻钟后,有整整一圈的松毛虫在绕着盆沿走了。

法布尔描写到:“这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幕有趣的景象在眼前展开了:一群毛虫在花盆沿上一圈一圈地转着,现在它们中间已经没有领袖了。因为这是一个封闭的圆周,不分起点和终点,谁都可以算领袖,谁又都不是领袖,可它们自己并不知道这一点。

如果说这些毛虫会不顾饥饿,不顾自己一直回不到巢,只要没有东西阻挠它们,它们就会一直在那儿打圈子,那么它们就蠢得令人难以置信了。然而,事实上,它们的确有这么蠢。

松毛虫们继续着它们的行进,接连走了好几个钟头……黄昏时分??晚上十点钟左右??十点半的时候??第二天早晨??第三天,一切还都像第二天一样??后来的一个晚上??第二天??一天又过去了,这以后又过了一天。第六天??两天以后,也就是这个实验的第八天,由于新道路的开辟,它们已开始从盆沿上往下爬,到日落的时候,最后一只松毛虫也回到了盆脚下的巢里。

我计算了一下,它们一共走了三百四十八个小时。绕着圆圈走过的路程在四分之一公里以上……可怜无知的松毛虫啊!”

呵呵,好可爱好傻的松毛虫呀!看到这里,笑得我肚子都痛了。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我是那么痛恨啃吃松树,破坏森林的松毛虫,但在法布尔的书中,它们是那么的执拗、愚蠢而又可笑的小生灵,就象我的邻家小弟。

从松毛虫的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人是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不能盲目地相信权威,要运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是非,要有合理的怀疑精神,不能盲从,不能轻信。不然,就连这些松毛虫的智商也不如了。

从这篇文章中也可以看出,法布尔的观察是多么认真、仔细。在描述松毛虫在盆沿上爬行的时,他用了大量的文字来记录时间,通过这些时间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法布尔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观察在记录在研究。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对昆虫发自内心的热爱,使法布尔写出了这部关于昆虫世界的鸿篇巨制《昆虫记》。细细读来,我终于体会到,法布尔一生中最大的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正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这就是法布尔的精神!这是这部巨作之所以产生的源泉!

篇14:《昆虫记》读后感

法布尔的《昆虫记》中的昆虫们,也都是靠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蚂蚁为什么能立足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因为它会抢掠,会省吃俭用,保留下来的粮食足以过冬,并且它们懂得团结协作,在遇到危险时,它们会一致抵抗。这些本领,算不算一技之长?

那么蝉呢,四年黑暗的苦工就是为了生存,为了那五周光明的快乐,为了繁衍后代。蝉的幼虫刚从卵中破壳而出的时候,就要寻找软土,挖一个深深的洞穴。这就是为了防范地上的敌害,从而生存,他们在地下能吃什么?就是用那尖尖的嘴吸取树根的汁液存活。蝉变成成虫后,炎炎夏日,蝉用自己的嘴,在树上掘了一口甜井,而其他昆虫只能望洋兴叹,而蝉却喝得饱饱的。这些本领,算不算一技之长?

螳螂身上的那个锯齿并不是摆设,当有猎物靠近时,它会伸出锯齿,捕捉猎物,让那些猎物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丧命。面对比自己强的猎物,它会恐吓:使自己的身形变得比较大并且可怕,让猎物被吓呆,这时螳螂会迅速伸出它的锯齿,把猎物勾住并吃掉。这些本领,算不算一技之长?

昆虫凭借着自己的一技之长生存着,植物亦是如此。仙人掌本生于沙漠中,那里气候干燥,水分蒸发得很快,因此它把呼吸作用调到最弱,并且只在晚上进行,于是它的叶退化成刺,减少水分的蒸发。在沙漠中有许多饥渴的动物要吃它,生有刺,也可以防范它们。

臭椿树的生命力很强,即使它的地上部分完全遭受破坏,它也会从根部长出新芽,不至于死亡。并且它在遭遇虫害时会释放出毒素,从而避免被吃掉的命运。臭椿就是利用这样的一技之长躲过天灾和虫害,从而生存下来。

篇15:昆虫记读后感

这个国庆节假期,我读了法国自然科学名著《昆虫》。我一拿到这本书,就忍不住饶有兴趣地读了起来。

读了序言,我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寓言。他家境贫寒,不能上学。但他勤于自学,获得了数学、物理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他花了34年的时间来观察和撰写一个250万字的“昆虫故事”。这本书也被称为昆虫史诗。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它对昆虫的生活描写得很细致,很深刻。读这本书就像进入了昆虫世界。在这本书里,就连那只讨厌的屎壳郎也变得有趣起来。例如,粪便龟挖一个粪球,然后设置一个锯齿状的前腿,双手按下粪球,只看到它爬上粪球,扭动身体,在这个方向继续施压,然后打一打那个方向清理粪球的表面。这段话很吸引人。

篇16:看昆虫记读后感

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 寥寥数笔, 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 写景如绘, 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 则“欣然起行”。寒夜寂寥, “解衣欲睡”时, 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 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 主动来与他做伴。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 睡意顿消, 披衣而起, 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 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 在寂寥的寒夜里, 依然来拜访他。短短八字, 欢欣之情, 溢于言表。作者写月夜美景, 惜墨如金, 只用十八个字, 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 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整个意境静中有动, 动而愈见其静。在苏轼笔下, 与他苦难人生形成鲜明对照的冰清玉洁永世常在的水月形象成了他灵魂的舞蹈和逃遁之地。水月的冰清玉洁流动变幻的形质和他高洁孤傲活泼灵动的个性品质是有某种内在联系的。在这篇短文中, 作者将眼前即景推展开去, 兼及身世:“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罹文字狱,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近乎流放, 心情忧郁。苏轼以水月为灵魂的皈依和逃遁之处实在是隐含了他太多的对于人生的无奈、悲哀和空漠的感受。有过诸多惨痛人生经历的苏轼在他后半生的贬谪流徙生涯中, 实际上已经被弃绝在主流的正常社会生活之外, 他的生命存在, 有一种不见天日、不合法的感觉, 所以他只有时时逃遁到深夜的流水和月色中, 在玩弄水月的时候他才流露出童挚的欣喜和清通的达观之情, 但也在同时, 那种隐隐的锥心之痛和空漠之感却怎么也挥之不去。

所以, 这里的水月是他的精神和灵魂的寄托和皈依之地, 它不同于那种一般的寄情于山水的闲情逸致。面对人生的苦难和无常, 面对宇宙的虚无和空旷, 他把阅尽人世沧桑饱受伤害的心灵寄托在活泼灵动的水月形象中, 在其中寻找慰藉和归宿。他用一颗流水明月一样活泼灵动、冰清玉洁的心灵来面对人生的悲凉、无奈、痛苦和空漠的感觉和遭遇, 以最终成就一个如流水明月一样活泼灵动冰清玉洁的永恒的灵魂。

上一篇:数据总结报告下一篇:低学历走向成功的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