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的认识

2024-05-21

工商管理的认识(共8篇)

篇1:工商管理的认识

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认识

工商管理学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这个专业的范围比较广,所学课程也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因此,工商管理是一门基础宽的学科,个人可以就此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方向。比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会计、企业投资等。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分析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和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

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生产管理。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习、毕业实习,一般安排10--12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何谓管理?管理者的任务是建立与维持内在环境,使组合中各分子,能共同发挥工作效用和效能,为达到组合各项目的而迈进。换句话说,管理者有责任采取各项行动,使各从业人员在为达成组合目标,提倡最佳贡献之可能。管理是科学,亦是艺术。不可否认,管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常须引用有系统知识的科学作为执行的基础,再按照实际情况,收到切实的结果。为做到这一点,实际作业中必须采用一种行得通的方式以求成果。如果完全照着书本上叙述的方式,只靠背熟了的管理原则去经营,则就忽略了事实的需要。我们应明了,除有系统地研讨纯科学之外,艺术是为人类创新最多的技能,了解集体工作如何能发挥效用与效力,是在任何社会组织中都十分重要的一节。许多单位已逐渐重视管理技术,但仍不注重管理观念。这需要教育来配合,培养更多需要的管理人员,如此始可带动整个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经过了近一学期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从一开始的茫然、一无

所知,到现在的,总算是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特征和学习的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工商管理专业隶属于管理类,所以在学校中学习的就是一些基础的和有一定专业性管理理论。而从大一开始学习《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经济类和管理类的课程。大二的时候就是开始学习《宏观经济学》、《运筹学》、《初级会计学》等课程。工商管理可以分为很多专攻方向,不单单就是一个大概的工商管理。

而我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我认为:

1、该专业是所有商科类专业中,覆盖面最广,学科属性最弱的。社会上有“工商管理专业”是最虚的专业的说法,虽不尽然,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该专业的特点,属于大杂烩,比较符合我的兴趣特点;

2、该专业是商科所有专业中对数学基础应用最少的,作为一名数学薄弱的学生,这也比较符合我的这一特点;

3、容易培养国际视野和提高英语水平,这对我这个对外界有极强好奇心、喜欢交流的人也是极为合适的。

我也曾反复的思考,工商管理是什么,我的专业给了我什么等等这样的问题。首先,我不得不承认工商管理是一个非常有学问且复杂的领域,它的出现最初是为了企业以最低的成本运营,而以最高的效率产出最大的利润或财富为目的的。它贯穿企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低层次的管理有对物的管理,高层次的管理有对人的管理,而很多情况下,我们会把工商管理片面的理解为只是对人的管理,而忽略了对物的管理,实际上管理人一直是最困难的,很多人也觉得管理人似乎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但恰恰人是最难管也管不好的,西方的管理学思想就这样在中

国一直艰难的撑着。管理是一项高层次的脑部运动,请记住,这是一项“高”层次的运动,所以它为什么那么高,原因是下面有着坚实的基础为它做铺垫,使它能够发扬光大,而这些才是实现管理的真正基石!没有这些基石,如何为管理垒起大厦?那么什么是大厦的基石?是你对每个业务模块,每个企业管理模块,每个过程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没有这些知识和经验,作不了好的决策,就做不好管理,也就不用做管理了。而我们的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并未给我们授予这样的基石,他只是在我们的脚底下垫了一些虚拟的沙子,让我们软软的踩在上面,并不稳定,让我们暂时看到了管理是什么模样的,仅仅是对工商管理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所以我们还要做的就是为自己打造基石。

是的,其实我们并不应该要求外界给我们什么,关键还是要看自己会不会把握自己,我觉得这是一种最不负责任的观点,但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最至理名言的观点。四年的工商管理专业,我们可能会学到很多知识,但也许在走上工作后是最没用的知识,因为实际工作中并非如书中所说的处事那样严谨。工商管理专业毕业仅仅是学习生涯的开始,如果想做管理,那么在毕业之后,我的目的就是学习,学习我所要管理的某个领域的技能,也许是一些理工类学生的技能,如果学不成,至少要有个大致的了解,同时,还要去了解公司运用的各个环节的过程情况,甚至需要亲手去一台机器上操作一个月等等,为我的管理做好基础,管理越高层,掌握的知识也需要越多,因为必须统管全局,这样才能做出合理的决策。所以我认为,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学的东西是最多的,如果要更好的发挥管理的作用,不仅学了西方的管理方法,而且还通过

实践获得了中国的管理方法和思想,同时也要去了解其他工作岗位上的情况,甚至去掌握那个岗位所需的技能。

目前我对这个专业的认识还只是皮毛,那是因为我的知识有限。在还有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会更加用心的去了解和掌握这个专业的精髓。即使毕业之后我所要学习的也是永无止境的。无论别人怎么看待这个专业,我都会认真学下去的。

篇2:工商管理的认识

第一部分:对管理定义的认识——管理是一种体系 在我看来管理是组织者借助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其参与者下属成员的行为并使其在有形(一般指制度、组织、奖惩措施规定等文件)或无形(一般指组织文化、工作环境、工作氛围、道德规范、人际关系等)的约束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为组织服务的一种行为,一种体系。所谓体系是泛指在一定的范围内若干相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而管理同时也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以人为中心,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从定义层面理解,管理便是一种体系。管理的七种职能: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这些职能的有效运用及协调组合才能保证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实现既定目标。管理活动贯穿于活动的始末,七种职能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在不同的时间场合反复出现,始终作为一个整体来完成管理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出新一轮的管理活动。体系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但单凭个人的力量无法实现的目标。管理既有个人管理又包含企业管理。个人管理包括时间健康情绪学习职业财富人际关系社会活动的管理。这些管理活动的实现与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个人管理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营销管理等。企业管理是为了达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保证企业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增加积累,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企业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可以把千差万别的局部目标或个人目标引向组织乃至社会的共同目标。体系具有动态性。管理是一定社会经济环境的反映,是社会分工所产生的社会劳动过程的一种特殊职能。戴维·B·赫尔茨说:“管理是由心智所驱使的唯一无处不在的人类活动”。随着世界的不断变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更替,管理面临的无序状态会更多。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化的深入,管理的手段也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成功的管理活动已没有固定模式,管理理论也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完善。

第二部分:管理是一种艺术

彼得·德鲁克说:“管理,从根本意义上讲,意味着用智慧代替鲁莽,用知识代替习惯和传统,用合作代替强制。”因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管理最主要的事由一个人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利用有效资源以便收到预期效果,完成既定目标。它不仅表现在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上,也表现在如何运用自己的体力和脑力上。因而,作一名管理者一定要培养理性力量,要将知识理性意志三者结合起来。在管理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果断而不盲目冲动,深思熟虑而不优柔寡断。好的管理者需要在流动与变化的世界里使其管理活动成为动态的、科学的,既不逾越传统又不失鲜活。曾经有人告诉我:“要想做好某一行业的管理者,就必须使自己在这一行业非常精通!”但我却不以为然,我认为好的管理者应该是伯乐,对其管理活动不必亲力亲为!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的事技巧与智慧。

第三部分:管理与领导 学习管理之前,我一直认为管理和领导是一回事。管理与领导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但二者的区别又是显著的。首先,管理与领导并不属于同一范畴,管理的职能里有一项即为领导职能,而且不论从深度还是从宽度来讲管理的范围都比领导的范围更广。其次,它们虽都是协调活动但却隶属于不同的层次。领导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其重点在于做出决策,确立目标规划制定相关政策,为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指引方向,它必须从整体出发。而管理则是为了保证领导确定的目标,作为一个中枢桥梁联系其各个职能活动,协调各个活动环节,优化资源配置,着重于维护和加强组织的正常秩序。

第四部分:管理各个职能的相互关系 管理活动中关键的一环是组织,组织同时也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组织职能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配置,而领导则是为了实现其运作以完成组织目标,领导具有指挥激励协调的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在管理中的作用愈加明显和重要。获取有用信息亦为决策的一个重要基础。计划则是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计划为决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计划决策职能的实现需要控制职能的实现做保证。组织领导与控制是保证计划目标实现的“维持职能”,然而管理在动态环境中生存的社会经济系统,仅有维持是不够的,还必须不断调整系统的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即“创新职能”。创新职能是对其他职能的补充和完善。、管理的各个职能作用不同,范畴不同,却密切联系。它们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完成管理目标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并更好地适应社会潮流。

篇3:学校文化管理的认识与实践

一、学校文化管理的内涵解读

基本概念是正确思维的首要条件,如果对基本概念的内涵没有明确的认定,那么研究的尺度就难以确定,研究也就难以细致深入、切中要害。正如列宁所言:“要进行论争,首先就要确切地阐明各个概念。”[1]因此,我们要探讨学校文化管理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首先就必须对学校文化管理的概念与内涵进行明确的界定。但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人们对学校文化管理的概念和内涵并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阐述。如:孙鹤娟认为,学校文化管理是整合利用学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从而实现学生主体的价值创生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同时促进教师主体行为提升的手段[2];沈颖认为,学校文化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文化的经营整合,如思想观念的确立、价值取向的认同、文化氛围的创设、协作意识的强化等,挖掘干部教师的内在潜质,实现干部教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综观这些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学者们对学校文化管理的界定共同之处在于:都重视人的情感和价值等“软”要素在管理中的作用;都强调以共享的价值观念为核心;都强调把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作为管理的最终目的。

据此,我们可以对学校文化管理作如下界定:是在尊重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以人为出发点,以确立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为核心,通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组织文化和组织精神,从心理和行为两个方面激励和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从而达致管理目的,促进师生员工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一种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学校文化管理摒弃经验管理的人治和过于强调规章制度的法治,是一种基于对人价值观的管理,其核心在于形成师生员工的高度价值认同,形成学校特有的组织文化。正如著名学者马尔库塞认为的那样:“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学校文化管理正是通过确立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来激发师生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在以文化育人实现“人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卓越的教育质量。学校文化管理作为一种学校管理新理念、新策略,已成为当今学校管理的新境界,标志着学校管理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同时也为学校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思路。

二、学校文化管理的模式导入

1. 以人文化的管理理念关照人。

管理的魅力不在其本身而在于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如果说理念是学校的运作“灵魂”,那么人文化的管理则是理念的载体。传统的学校管理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以及各种行为的规范性,不太重视人的情感、个性等因素的作用。而文化管理把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管理的最重要的资源,即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能动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挖掘人的潜力,更强调人的观念和情感在管理中的作用,强调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功能。因而,学校文化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以人文精神为指导,确立人文化的管理理念,从而为打造和谐的文化管理模式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一方面,学校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应该强调和重视“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实现师生员工的自我管理;另一方面,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还要有目的地去锻炼人的意志、智力和体力,使人获得超越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

2. 以人本化的管理队伍服务人。

建立一支既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又懂得科学管理理论和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学校管理队伍,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有力保证,也是推进学校文化管理的基础和关键。但是,就当前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管理人员的管理理论水平普遍不高,管理实践能力偏低,能熟练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开展工作的不多,能创造性地开展管理工作的就更少了。因而,要推进学校文化管理,就必须着力打造一支人本化的管理队伍,以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师生员工。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要增强服务意识,做到定期或不定期从管理实践中探索服务的真谛,拓宽服务的空间,提升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要组织学校各类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与教育思想,培养他们坚定的政治素质、不计较个人得失与淡泊名利的思想品质,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我们还要关心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进修学习等方面对管理人员予以政策上的倾斜,以保证管理队伍的稳定性。

3. 以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引导人。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教育家维多里诺就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制度在任何时代都应该是相同的,那就是作为人而追求人的进步;在于培养人类的智慧,发扬人性、完善人,其目的是‘人’不是‘人力’。”[4]刚性的、基于科层制的制度安排虽是支持学校组织运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本末不能倒置,维护学校组织的文化特性和文化精神才是现代学校制度建构的根本取向。因而,学校文化管理不再仅强调硬制度的约束作用,也不是全部否定科学管理的内容,而是以制度管理作为前提和基础,使规章制度更适合人性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在管理实践中,必须突破传统管理制度清规戒律式的规范功能,赋予规章制度以人性化,让规章制度的“人文性”替代传统管理制度仅有的“规范性”,让各种管理制度运行的渠道畅通无阻,这种运行机制的人文性内涵就是:竞争、激励、参与和发展,最终达到“发展人”的目的。

4. 以人情化的管理氛围激励人。

管理主体的人性化观点认为,对人的价值和效用的判定及其领导方式,将极大地影响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双方,即学校人在管理中的效用发挥和管理成效的大小。文化管理不是传统的控制,而是以“软性”管理为主,即通过文化的力量的引导,彰显文化的感染力,建立起成员内部合作、友爱、奋进的文化心理环境,以及协调和谐的人群氛围,自动地调节组织内全体成员的心态和行动,并通过对这种文化氛围的心理认同,凝聚其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渐地内化为成员的自觉行动,使群体产生最大的协同合力。因而,在学校推行文化管理,还必须营造人情化的管理氛围。具体来说,就是要以文化为基础,以人为出发点,以和谐的团队为组织,以和谐的文化氛围来渲染学校内部管理,促进人与学校、人与人及人自身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进而提升学校内部管理的效力,促进学校整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学校文化管理的实践原则

1. 价值引领的原则。

价值观是内化于人们意识之中的一般行为判断标准,是无形的,它决定着一切具体的外在行为准则之间逻辑上的一致性,并在具体的文化规定发生矛盾和对立时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在学校组织中实施文化管理,必须遵循和坚持价值引领的原则,要通过调整、创新和整合,塑造正确的学校共同价值观,使师生员工深刻领悟到“学校精神”,自觉接受其中蕴含的有关要求,进而努力完成学校教育的目标和自身的发展。

2. 教师优先的原则。

美国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加尔布雷斯在其“权力分配论”中指出:在任何社会中,权利总是与“最难获得或最难替代的生产要素”联系在一起的[5]。教师作为学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承担者,更是最难获得和最难代替的生产要素。无论是提升学校的外部形象,还是保障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最终都取决于教师努力的程度,都必须依靠教师。因此,在学校组织中实施文化管理,还必须遵循和坚持教师优先的原则,重视教师自身主体价值的实现。

3. 崇尚尊重的原则。

崇尚尊重的教育是一种人本化的教育,崇尚尊重的管理是人本化的管理。尊重就是把人当人,离开尊重就无从实现文化管理。在学校的管理关系中,人的要素主要包括学校管理者和管理对象。管理者主要包括各层面领导干部,管理对象则主要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因而,学校文化管理要基于这三部分人群建构“三维尊重管理模式”,即就学校管理者角色而言,要求尊重管理对象——教师,完善尊重人性的管理模式;就教育工作者角色而言,要求尊重教育对象——学生,建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就受教育者角色而言,要求尊重教育者——教师及其教育行为[6]。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4.

[2]孙鹤娟.学校文化管理应如何归于实践.职业技术,2007(4):1.

[3]沈颖.文化管理:学校管理的至善追求.中国教育报,2008-6-10(5).

[4]徐士强.教育:跨越过度功利复归人性关怀.现代大学教育,2002(4):17.

[5]胡军.知识论引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21.

篇4:设计管理的认识

管理虽然算不上是一个全新的学科,但对于现在面临全新形势的中国视觉传达设计界来说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正是针对这样一种状况展开对视觉传达设计管理的研究,在期待这一设计管理变的更加合理的时候,让我们共同加油努力!

关键词:设计管理;视觉传达设计;竞争管理

一、设计管理现状

何为“设计管理”?“设计管理”一词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英国,由英国设计师Michael Farry于1966年首先提出,“设计管理是在界定设计问题,寻找合适设计师,且尽可能地使设计师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解决设计问题”。1976年伦敦商学院的Peter教授对设计管理下的定义:“从管理的角度看,设计是一种合作性的为使产品达到某种目标的计划过程,因此,设计管理是这个计划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也是最为核心的方面。”它通过计划、组织、统筹、规划及监督设计的全过程,协调各种资源,最终使设计达到预期的结果。

目前设计管理是工业设计领域的一支新兴学科。该学科在国外虽然受到越来越普遍的重视,但是也只是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至于国内这一学科的研究也是到近几年才刚刚开始,设计管理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企业实施设计管理的策略发展时间较短,长期以来对设计的管理作用不够重视,这给我们企业实施设计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国际上,设计管理也正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研究方向和定义。

近几年,我国的设计组织、高校和研究机构不断地引进国外设计管理概念和策略及国外企业的实施案例,并作了很多的理论研究。

设计业的成功发展依赖于创新和高技能的管理,它们不断推动着设计业的质量和生产力的提高。设计业管理的自满现象、忽视质量、轻视顾客需求以及完全的短期财务导向均会削弱设计业在经济中的作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临上述压力,设计业有可能像制造业一样在外来竞争面前变得异常脆弱。

设计管理能为设计企业中所有的设计行为提供专门的技术知识及能力,并保证企业外部可咨询的设计师与企业动作保持一致。设计管理在组织设计行为中起了核心作用,因为设计管理能有效地保证企业设计足够的配置;调节企业各设计领域;提高设计方法、技术和综合设计资源;培训设计人员,以保证他们在生产发展中全力参与。

总而言之,当管理者及设计师尝试去了解彼此的观点时,心态在改变,他们就会达成共识。对于管理者来说,设计是可增加产品及服务之附加价值的资源,假使使用得当,就像聪明地把钱花在广告上或是制造系统的流线,设计上的投资可以产生良好的利润并且增加一个企业的获利率。

由于设计企业的特殊性,设计管理在设计企业中显得尤为重要,视觉传达设计企业自然也不例外。

二、视觉传达概念

那么到底什么是视觉传达设计呢?就目前的视觉传达设计来说,它可以分为:形象系统设计、字体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海报/招贴设计……可以这样说有多少种需要就有多少种视觉传达设计。

设计是有目的的策划,视觉传达设计是这些策划将要采取的形式之一,在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中我们需要用视觉元素来传播自己的设想和计划,用文字和图形把信息传达给受众,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设计师的设想和计划。一个视觉作品的生存底线,应该看它是否具有感动他人的能量,是否顺利地传递出背后的信息。

三、设计管理的作用

管理设计越有效能与效率的设计公司,将比其竞争者更具有良好的表现并且获得更高的利润,当然视觉传达设计企业也不例外。设计成败取决的因素有很多,这其中除了设计师个人的技能与修养外,更重要的是设计的管理体制,好的设计需要好的管理。

通过有效地设计管理工作,管理者同设计师之间不断取得有效沟通。设计工作不再是孤立的、附属的行为,而是渗透到产品开发的各个阶段。

视觉传达设计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其企业在管理方面继续延续知识管理作为设计管理的中心之外,更加强调竞争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商品经济更加发达也更趋全球化,竞争也成了全国、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其激烈程度加剧,一个视觉传达设计企业要在这种环境下能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千方百计培育它的竞争能力。因此,对竞争的管理是视觉传达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好的视觉设计作品并不会在企业中自然产生,它需要企业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来达到。设计管理的目标就是将企业的各种设计活动合理化和组织化,充分利用设计这种无形的资源,创造出富有竞争性的产品和鲜明的企业形象。

通过认识设计管理这学科,我意识到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作为设计的一个分支,他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对视觉传达设计管理的认知就要做到与其他专业既要有所区别,又要保持一定内在联系,设计是有目的的策划,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是这些策划将要采取的形式之一,在平面设计中需要用视觉元素来传播设想和计划,视觉传达设计包括很多内容,如形象系统设计、字体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海报/招贴设计等。一般来说,一个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生存底线,应该看它是否具有感动他人的能量,是否顺利地传递出背后的信息。

自己还意识到视觉传达设计管理首先是主动创新的管理,“不创新,则死亡”。在这个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的年代,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一个企业永葆青春。创新管理是设计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

最后人是任何一个设计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了生产。经营的首要要素,而只有人才具有知识,才能使用知识。因此,人本管理就显得比以往更为重要,成为了视觉传达设计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通过认识设计管理这一学科,认识到设计企业应形成完整的机制和具体的措施来保证设计管理的实施,确立视觉传达设计的地位,这样看来,设计管理在不同企业的不同管理方式下都被证明了其重要性,这些都反映了企业的真实需求和恰当的策略取向,发展的来看,设计管理的定位和功能是被市场和企业不断试验并验证过的,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篇5:对工商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徐昊

工商管理隶属于管理类。目的是为了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她能够培养出各种各样适应当今社会生产活动的管理人才,能够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运营,而以最大效率产出最大的利润和财富。工商管理专业教给我们的东西贯穿于企业的整个活动过程,从对物流的管理到对人员的管理。

老师告诉我们学工商出身的人是很能适应社会的人,因为工商管理涵盖的面非常广,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企业投资等。它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让我们学生能够全面、多方向发展。

工商管理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的一门科学。随着全球经济

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需要大量具备现代管理理念,掌握现代管理技能的工商管理人才。这为工商管理专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对于未来我还是充满希望的。因为加入WTO和申奥成功将直接带动我国外经贸的大发展,所以,管理类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大增将指日可待。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转换企业产权、机制以及企业法人实行招标制、年薪制,实际上就是将企业的管理大权交到职业企业家手中。管是外企还是国企,高层管理人员的价值越来越看涨。所以,尽管管理专业的学生刚毕业的时候可能做的并不是管理的工作,但是过几年之后,有管理专业背景的人将会成为抢手货。

篇6:管理学的认识

外语学院 英语1202班 曹静宜 12090121

4管理活动伴随人类社会产生而发展,任何管理活动都是在一定时空背景下、在一定观念指导下进行的。在不同的社会经济阶段,指导人类社会管理活动的基本哲学思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在具体管理实践中因基本哲学思想的差异带来管理行为、管理标准和管理特征等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反过来又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管理学的重要性显得越发的明显。

管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自古至今,不管何种类型的组织都存在管理问题。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以及管理学自身的变革与成长,管理的含义越来越呈现多样性的发展趋势。自1911年泰勒提出科学管理论之后,管理学逐渐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门学科,这首先就意味着,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而不是经济学,不是计量方法,不是行为科学。无论是经济学、计量方法还是行为科学都只是管理人员的工具。”管理的实践自人类社会出现就产生了,管理一直作为人类社会和其他组织实现自身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工具。从宏观角度看,管理不仅出现在经济领域的企业中,而且出现在社会领域的政党和国家组织中,也出现在艺术文化领域中的各种文艺团体中。从微观领域看,管理甚至出现在家庭活动和学校的班级活动中,在今天的社会中,管理已无处不在,所以了解管理对以后自己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

在现实中存在着不同种类的组织,对于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工作

特点和内外部环境。但管理活动依然有许多共性的规律和方法,管理学需要研究各类组织,各种管理活动中的共性的、一般性的问题。从而得出基本规律和方法。而任何管理工作都离不开人的活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即使是同一个人其需求也会随时间而不断变化。现如今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它研究的核心问之一是资源如何在具体的组织中进行有效的配置问题。同时管理学也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科学,其对于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可以看出管理学对于现在经济的发展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管理学有自己的原理和方法。管理学原理对管理活动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而管理方法对管理原理提供了方法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管理原理必须通过管理方法才能在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管理方法必须体现管理原理,为管理原理服务。管理原理涉及很多层面,主要有人本原理、系统原理、效用原理和责任原理。这些原理对于现在的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实现这些原理也有很多方法,主要包括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和技术方法,因为有了这些方式方法的帮助下才使得管理朝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有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同时也要有思想上的支持,这是管理思想显得尤其重要。管理思想来源于人类的管理实践。作为个体的人,限于体力等方面的原因,难以独立生存,因而人类事业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都是在集体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需要一定的合作和组织,需要某种意义上的管理工作,人类的管理思想因此逐渐形成和发展。而影响管理思想形成的因素也现实存在着,随着科学进步制度的变迁以及一些文化因素、管理者因素、战争因素。

管理好一个项目或是公司,不仅需要好的思想、方式,还要有好的管理者。管理者应该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促进企业和员工的进步与发展。在管理过程中,领导起着重要的作用。好的领导不仅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而且对于员工的管理也是非常了解,并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员工进行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员工自身的素质。同时要提高创新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创造力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对于企业的领导者来说,创新显得尤其重要。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有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借用许多科学家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它是一套管理理论体系,它为指导管理实践提供了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人们掌握了系统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就有可能对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

虽然管理是一门科学,但它只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管理科学并不能问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由于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解决的是组织和环境的适应问题。而不同人的心理特点和素质不同,组织就面临的环境又很复杂多变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审视度事,随机应

变。管理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灵活地、巧妙地运用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

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事实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均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至今不过经历了80多年。80多年来,管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管理学的研究者、管理学的学习者、管理学方面的著作文献等等均呈指数级数上升,显示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兴旺发达的景象。然而,管理学仍然需要发展,因为人类将进入21世纪,人类文明需要管理学。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管理活动;凡是有管理活动的地方,就有相应的管理理念;凡是有管理理念的发展与演变,就有管理理论的程式化、系统化、体系化、亦即管理学。

经过大二这一学期的学习,对管理学这一学科有了些许了解。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们的组织性,有组织就有管理,组织是管理的基础与载体。也可以说,没有组织,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现今社会,管理、科学与技术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重点。管理与我们息息相关,无处不在。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一些学生会工作乃至今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我认为,对于有效的管理,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对于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目的,都会有很多个管理的选择,我们要从中间选择一种最有效,最节约,又或是最易实

现的办法,于是,我们必须要首先明确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对于企业管理,那就是使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多的回报。管理是一种艺术,它需要管理者有各方面的能力,需要有很好的创造力。学习这门现代管理学教程,我想,不光是要学习管理学本身的学科内容,它讲的都是一些概念,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以致用,反映到生活中去。利用学习从其他方面全面的提高自己,更要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管理学是一门很需要自己思考和研究、发现问题的学科,并且所有的知识都必须要经得住真正实践的考验。

所谓管理,即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拥有的基本要素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既定目标的活动与过程。就管理的实质内容看,理论层面可以主要概况为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等基本职能,实践层面则可以集中通过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的传导作用而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与过程。在管理决策时,要做到“集思广益”,即做一件事情,在没有最好意见之前最好不要做决定。如果一件事情,看上去只有一种解决方法,则这种方法很有可能是错误的。我想这便说明了我们在做一件事情决策时候应把握的两个基本观点。它教导我们不要“唯心主义”,同时自己也要有自己的观点,想好再下手!有了这些,我们便能有效地制定目标和计划,然后更好的做出决策。其次,在对组织这一章的讲解也有很深的印象,组织有两种类型,包括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在日常的组织工作中要遵循7个原则(目标统一、分工协作、统一指挥、重点与关键、责任利一致、执行和监督分离、精简与效率等

原则)在讲到组织“集权与分权”即所谓的“分权与授权”时,职权在被接受之前必须具备以下四点:1,在做决定时,下属必须能够了解沟通的内容;2,在做决定时,下属必须深信他的要求和组织的宗旨是一致的;3,在做决定时,下属必须深信他的要求跟他本人的兴趣是一致的;4,在做决定时,下属在体力和精力上应能予以配合,职权的行使不能逾越他们的能力和服从范围。

篇7:对于管理沟通的认识

课程论文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题目:对于管理沟通的认识

课程名称:管理沟通

任课教师:戴强

姓名:杨磊

学号:2011086

3班级:11工管(3)班

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无论是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的主观原因,或是外在的客观因素,都会导致沟通的失败,双方无法就某一信息共享受或达成一致的认识。

1.情绪因素。由于身体状况、家庭问题、人际关系等因素而导致的情绪不稳定,波动性大,从而影响沟通正常的进行。其表现有:精神不集中。倒不一定是对对方的话题

不感兴趣,而是仍沉溺于刚刚发生的事情,或其他担心的事情,没有把注意力转移到谈论的话题上来。过分怯场、胆怯。由于岗位的关系,行政文秘人员较之他人,有更多的机会与公司的高层领导接触。本是一个展示自我的良好机会,结果由于紧张、慌乱,没有充分理解上司的指示、意图,反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2.表达方法。说话的语气令听众反感。自大,讽刺、严厉的批评,都会令对方难以接受你的观点,即使你的观点是对的。谈话也就不欢而散。在沟通中选择不合适的媒介来传递信息。选择合适的媒介而不要选择最先进的,当然也要视双方的地理位置、所处的场合而定。一般而言,面谈是最好的方式,可以进行及时的互动、反馈,可以从对方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来洞察他的想法,改变谈话的方式或策略。

3.个人因素。因为世界是多元的,所以每个人的成长背景、性格、人生经验、教育程度、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是不同的,就导致对同一信息的阅读有不同的理解。这样的情况下,求同存异是最好的做法了!

4.环境因素。在沟通过程中,选择不适当的时间、地点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信息传送。在午休的时间谈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在大办公室里谈论薪酬问题,都是不合适的。

管理沟通有一下几个作用

1、收集资料与分享信息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一个企业要想顺利地开展工作,实现企业的目标,必须获得各种有关环境变化的星系,才能使企业确定正确的目标与科学的战略决策,以求得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2、改善企业内的人际关系

在一个企业内部,无论是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个人之间,还是个人与个

人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是极其重要的。

3、调动职工参与企业的积极性

随着社会的并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开始由“经济人”向“社会人”、“文化人”的角色转变。无论是当局者还是旁观者,随着经济的开放,人们从单纯追求物质待遇和享受过去到追求精神满足与自我实现,而这种自我实现与精神满足体现于能否直接参与或者多大程度参与企业的管理。

4、组织创新的重要来源

随着我国管理明主化的不断加强,目前许多企业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在本企业中展开

全方位的沟通活动,如高层接待日、意见箱制度、恳谈餐会、网上建议等,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让员工进行跨部门的讨论、思考、探索,而这些过程往往潜在着无限的创意,所以,一个成功的企业,其沟通渠道往往是畅通无阻的。

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固然重要,但我们应该明白沟通不仅仅是一种临时性的技巧和方法,而且是一种组织制度,要获得有效的沟通效果必须有制度性的措施,我们应该针对本单位的特点及发展的需要,对内部原有的沟通制度进行不断的改革和补充。

建立常用沟通形式。为使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更好地了解情况,可以在单位的内部刊物中开辟一个专栏,刊载职工们的不满和意见,或是印发一些小册子等,还可以建立定期的例会制度,使有关的工作情况在会上得到及时沟通。

职工会议。经常召开职工会议,让各类职工聚集在一起,发表意见和提出看法,这是非常有价值的沟通形式。这种工职会议不是指每年一、二次的职工代表大会,而是针对具体问题,利用会议形式鼓励大家发表意见。例会制度在单位中一般都有,但绝大多数例会属于同级人员的聚会,信息沟通因此而受限制。相反,工职会议则由一定范围内的管理人员和普通工职共同参加,实行不同等级的成员直接接触、直接沟通。

建议制度。这项制度主要针对单位内的普通职工,鼓励他们就任何关心的问题提出意见,实际上也是为了避免向上沟通的信息被滤掉所采取的强行向上沟通的办法。因此,单纯的鼓励是不够的,因为等级和权力的差别肯定会形成阻碍。单位内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建议制度,保证强行向上沟通,诸如接待日、意见箱、领导者直接深入基层、物质奖励等。

篇8:重新认识企业管理的内容

一、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是通过预测、规划、预算、决策等手段,把企业的经济活动有效地围绕总目标的要求组织起来。计划管理体现了目标管理。企业将各项经营活动纳入统一计划进行管理。企业计划管理的内容包括:根据有关指令和信息组织有关人员编制各种计划;协助和督促执行单位落实计划任务,组织实施,保证计划的完成;利用各种生产统计信息和其他方法(如经济活动分析、专题调查资料等)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并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据此评定生产经营成果;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对原计划进行调整,使计划仍具有指导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企业通过对计划的制订、执行、检查、调整的全过程,便能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有效地协调企业内外各方面的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任何一项经营活动只要有了“计划书”,就说明企业的经营活动在执行前经过了科学预测、全面分析、系统筹划,以及对计划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从而确保了企业经营活动结果是可预测、可控制的。反之,没有计划书其经营活动必然是盲目的、盲动的,其经营活动的结果也将是不可预测的、不可控制的,那么这个企业的经营班子也必然是失败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企业任何一项经营活动都不允许处于盲目的、盲动的状态,其经营效果必须处于可控状态下。换言之,计划是企业经营决策者意志和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计划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经营决策者为实现自己的意志和理念必须要不断的夯实和巩固这个基础,不断提高计划的科学性。

计划管理本质上属于控制类管理,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控制,这种控制首先是企业自身的控制,其次才是同级监察、审计部门的控制和上级职能部门的控制。企业自身的控制是计划管理的责任主体,对经营结果负责;同级审计部门和上级职能部门的控制是计划管理的监督主体,对经营活动的质量负责。计划管理责任主体的控制对象是计划执行体系的效率和计划实施过程的有效性;计划管理监督主体的控制对象是计划实施全过程的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程度,发现问题及时纠偏。

二、生产管理

即通过生产组织、生产计划、生产控制等手段,对生产系统的设置和运行进行管理。生产管理是有计划、组织、指挥、监督调节的生产活动。以最少的资源损耗,获得最大的成果。是对企业生产系统的设置和运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又称生产控制。

生产管理的内容包括:生产组织工作。即选择厂址、布置工厂、组织生产线、实行劳动定额和劳动组织、设置生产管理系统等;生产计划工作。即编制生产计划、生产技术准备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等;生产控制工作。即控制生产进度、生产库存、生产质量和生产成本等。生产管理的任务有:通过生产组织工作,按照企业目标的要求,设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算、物质技术条件和环境条件允许的生产系统;通过生产计划工作,制定生产系统优化运行的方案;通过生产控制工作,及时有效地调节企业生产过程内外的各种关系,使生产系统的运行符合既定生产计划的要求,实现预期生产的品种、质量、产量、出产期限和生产成本的目标。生产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做到投入少、产出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三、物资管理

所谓物资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本企业所需物资的采购、使用、储备等行为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物资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物资进行有效管理,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加速资金周转,进而促进企业盈利,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的物资管理,包括物资计划制订、物资采购、物资使用和物资储备等几个重要环节,这些环节环环相扣、相互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对企业的物资供应链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市场异常活跃的今天,物资管理已不能用“计划”、“配额”、“定量”等几个简单概念进行诠释,它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企业成本控制的利器,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作的重要保证,成为企业发展与壮大的重要基础。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国企业的物资管理模式被深深地烙上了“计划”的印记,按产量指标粗略制定物资计划、仅向少量指定供货商采购物资、无限量加大物资库存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创新企业物资管理模式并使其顺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潮流,已经显得愈发重要了。我国企业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与探索,在企业物资的计划、采购、使用、储备等管理环节上取得了诸多进展和成果。

四、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即对企业的生产成果进行监督、考查和检验。关于“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 QM)”这一术语的含义有着不尽一致的表述。

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规定:“质量管理是指全部管理职能的一个方面。该管理职能负责质量方针的制订与实施。”ISO84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标准中,将质量管理的含义进行了扩展,规定:“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并说明质量管理是各级管理者的职责,但必须由最高领导者来推动,实施中涉及到单位的全体成员。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必须考虑经济因素。由此,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所有管理性质的活动。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就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 o t a l Quality Management, TQM)的概念,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客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把企业各部门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中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6 0年代初,美国一些企业根据行为管理科学的理论,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中开展了依靠职工“自我控制”的“无缺陷运动”(Zero Defects),日本在工业企业中开展质量管理小组(Q.C.Circle/Quality Control Circle)活动行,使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迅速发展起来。

五、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成本管理的目的是充分动员和组织企业全体人员,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力求以最少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系统而全面、科学和合理,它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成本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要搞好成本管理和提高成本管理水平,首先要认真开展成本预测工作,规划一定时期的成本水平和成本目标,对比分析实现成本目标的各项方案,进行最有效的成本决策。然后应根据成本决策的具体内容,编制成本计划,并以此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加强日常的成本审核监督,随时发现并克服生产过程中的损失浪费情况,在平时要认真组织成本核算工作,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和各项基本工作,严格执行成本开支范围,采用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安排好成本的考核和分析工作,正确评价各部门的成本管理业绩,促进企业不断改善成本管理措施,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要定期积极地开展成本分析,找出成本升降变动的原因,挖掘降低生产耗费和节约成本开支的潜力。

六、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是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包括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用基金、盈利等的形成、分配和使用进行管理。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

1、筹资管理,筹资是通过一定渠道、采取适当方式筹措资金的财务活动,是财务管理的首要环节。

2、投资管理(investment management),投资管理是一项针对证券及资产的金融服务,以投资者利益出发并达致投资目标。投资管理包含了几个元素,例如金融分析、资产筛选、股票筛选、计划实现及长远投资监控。投资管理在全球行业中有非常重要的责任看管上万亿元的资产。

3、营运资金管理, 营运资金从会计的角度看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净额。如果流动资产等于流动负债, 则占用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是由流动负债融资;如果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 则与此相对应的“净流动资产”要以长期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的一定份额为其资金来源。

4、利润分配管理, 利润分配的一般程序是指企业实现企业经营所得后,应先用于哪些方面,后用于哪些方面的先后顺序问题。为规范企业的利润分配行为,国家制定和颁布了若干法规,这些法规规定了企业利润分配的基本要求、一般程序和重大比例。企业的利润分配必须依法进行,这是正确处理企业各项财务关系的关键。还要正确处理长期利益和近期利益两者的关系,坚持分配与积累并重。

七、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员工的招募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等。即: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选人)、开发(育人)、保持(留人)和利用(用人)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伍爱, 黄瑞荣.现代企业管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3.

[2]王方华.现代企业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3]胡宇辰等.企业管理学 (第三版)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4]王毅主编.企业管理基础.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

[5]骆守俭等.企业管理——使命、流程、工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5.

[6]张存禄.企业管理经典案例评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7]厉以宁, 曹凤歧编.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8]国良, 王进徐.企业管理案例精选精析.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9]徐淑英, 刘忠明.中国企业管理的前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开展小学生植树节活动的总结下一篇:小学修改病句训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