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沉降方案

2024-04-11

防沉降方案(共8篇)

篇1:防沉降方案

建业百城天地

沉 工程名称:建业百城天地施工单位:上海九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编制日期:降 观 测 施 工 方 案

2018年5月20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编制依据 1

三、沉降观测点布设----------------------1

四、沉降观测方法-------------------------2

五、沉降观测资料-------------------------4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巩义新城置业有限公司的巩义建业百城天地,场地位于河南省巩义市紫荆路与伏羲路交叉口西南角。

本工程地下一层为设备用房,地上商业部分为三层,局部夹层。高层四层以上为公寓,共22层。

本工程地下一层层高为5.7m,局部6.8,一层层高为5.6m,二、三层层高为5.1m,四层以上公寓层高为3.3m,屋面标高75.8m,局部83m。

本工程室内地面±0.000所对应的绝对高程为207.800m 二.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3、《建筑施工测量手册》

4、施工图纸 三.沉降观测标点布设

3.1.沉降观测水准基点布设

3.1.1.作为后视的水准基点必须牢固稳定,不允许有沉降、位移变化,据此达到对沉降观测标点的控制作用。

3.1.2.在现场于商业楼的南北两侧侧布设2点,即可满足施工测量要求。

水准基点的布设须达到下述要求:

①水准基点点位布设选择距沉降点不大于80m,且安置1-2次仪器即可直接成沉降观测。

②水准基点点位布设要安全、稳定、不受冻胀影响,通视良好。

第 1 页3.1.3.施测记录时,水准高程值可取绝对高程,也可取相对高程。3.2.沉降观观测标点布设

沉降观测标点采用成品沉降观测点,呈“L”形。一端焊接在带铯埋件上,灌孔浇筑于砼结构外墙内,出露段长100mm,端部磨圆,涂刷红色油漆。

3.3.沉降观测标点埋设要求

3.3.1.沉降观测标点埋设必须稳定牢固,以利长期使用。对标点需加强保护,不得遭到破坏,在工程竣工时移交给建设单位。

3.3.2.根据沉降观测要求,及时建点并编号,以便及时测记到原始数据。

3.3.3.沉降观测标点的位置要避开障碍物,通视良好。标点位置距砼结构阳角不小于200mm,距砼结构边缘不小于500mm,这是考虑到与墙边有一定距离,以便立尺时不致受到上部结构的障碍。

四、沉降观测方法

4.1.沉降观测精度

本工程沉降观测据测量规范以二等水准测量施测,其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为0.40/n mm,其中n为测站数。

沉降观测所用仪器,其望远镜放大倍率≮24倍,气泡灵敏度≯15"/2mm。水准仪精度等级S3即可满足上述要求。

4.2.沉降观测时间

4.2.1.作为单体建筑,第1次观测在沉降观测标点安设稳固、1F结构墙体施工之前进行。

第 2 页4.2.2.作为高层住宅楼,主体结构施工每增高1层即观测1次。4.2.3.本工程竣工时,观测1次。

4.2.4.若工程因故停工(如冬季施工休歇期),在停工时和复工前应予观测沉降量。

4.2.5.若工程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逐日或间隔几天连续进行观测。同时应对裂缝展开宽度进行观测,以提供进一步分析、处理的依据。

4.2.6.据本工程地质勘测和地基处理情况,建筑物沉降预期2~3年即趋于稳定。本工程在主体结构封顶后,第1年内观测4次,第2年内观测2次。

4.3.沉降观测方法

4.3.1.各沉降观测标点首次高程值的确定必须测量及时、准确,这是建筑物沉降观测要求的基础。这些起始数据将是后续数据作以比较的依据。

4.3.2.沉降观测所用仪器须经过检测校正,有有效的检定合格证书。

4.3.3.每次观测时应按固定的后视点和计划的观测路线进行。前后视距相近且≮50m,以减少仪器误差对观测成果的影响。

4.3.4.各沉降标点观测完毕后要回归到原后视点闭合,其闭合误差<1mm。

4.3.5.建筑物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时间的系统观测作业。为求得数据准确可行,宜采用固定人员、固定仪器,按预定时间和计划的观测路线

第 3 页进行观测。

五、沉降观测资料

沉降观测资料应及时整理并妥善保存。作为工程技术档案、竣工资料的组成部分,在工程竣工时移交建设单位。

5.1.每次沉降观测均需认真、翔实地填写“水准测量手薄”和“沉降观测记录”。

5.2.沉降观测最终成果,含:

a.建筑物平面图,含永久沉降观测标点位置和编号; b.建筑物沉降量统计表;

c.建筑物沉降曲线,系沉降量、荷载、时间3者变化曲线。5.3.根据建设单位要求,沉降观测结构按生产月度随工程统计报表同时递报建设单位。

第 4 页

篇2:防沉降方案

(X标段)

XXXX集团有限公司

1、工程概况

南京南站地区农花河建设项目施工招标X标段,河道全长为1.82km五段箱涵(2-4x4m,2-5x4m,3-5x3m,2-5x5m,2-6x4m)长507 m,河道两侧均为驳岸防洪墙长1.32km。

2、编制依据

(1)铁路南京南站地区农花河河道工程X标《施工图设计说明》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3、沉降、位移观测目的和内容

由于目前已进入汛期,农花河河道即将通水,而且结构物物的沉降、位移观测是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通过沉降、位移观测,可以监测结构物的沉降变位情况,不但能为今后河道的正常通水,而且能便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措施,保证工程的安全运行。

沉降、位移观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布设控制网,按相关精度要求,根据施工实况,定期定点对结构物的垂直沉降、水平位移情况进行观测。、测量精度指标与观测仪器的选择

依据<<水运工程测量规范>>中变形观测部分规定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和仪器精度限制,变形观测的观测精度定为三等观测精度。即变形观测点的观测精度:点位中误差为土6MM,高程中误差为土2MM。仪器设备、布设路线、观测方法及人员素质等多方面都会影响观测数据的精度。在位移观测工作我们选择仪器采用天津欧波FTS-632N全站仪,在沉降观测工作我们选择仪器采用苏光NAL232型(1.0mm/km)水准仪,配合精密铝合金水准尺进行作业,位移观测过程我们运用 全站仪进行测量作业,监测所用的观测仪器等设备必须定期经过校核,定期计量监督检测院等鉴定部门对仪器的各项指标进间行技术鉴定,在作业期需多次对仪器进行检核,为观测工作提供了技术保证。

5、点位布设

根据现场控制点布设情况并结合考虑观测的通视条件,观测使用的基准点选用GP04、GP11、Z1、GPO2、Z2、GP03、Z5、GPO7等八个控制点观测。根据本工程需要在河道沿线挡墙布设19个观测点(点位分布图如附表)。观测点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

a、自起始桩号200m设置一个(采用埋设钢筋头、砼灌实、并对其进行编号)

b、遇高土堆或外部荷载大处须加密设置观测点

c、遇挡墙断面变化、转角处、根据现场情况布设观测点,原则上满足观测需要。

本次变形观测工作采用四等水准和二级导线测量方法进行,观测过程中,各项偏差控制及内业数据处理按照国家《建筑物变形测量规程》中各项规定执行。进行变形观测过程中,须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a.每次观测应遵守“四固定”原则,即:观测所用仪器及水准标尺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路线固定;观测环境和条件基本相同, 减少偶然误差的产生。b.每次作业前,对水准仪i角与全站仪精度进行检查,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检验校正。

c.观测时间及环境:不在日出前后1小时、.午时分进行观测,更不能在大风或有雾的情况下进行观测, 以防产生光线折射误差。

6、观测周期

挡墙施工结束后三天开始首次观测,观测频率在汛期内如河道平水时一天观测一次,在涨水时每天观测三次及三次以上。观测时应选择风速较小,大气折光影响较弱的时段进行。观测结果及时进行内业处理分析,每周向监理和代建、业主提供成果报告。如在观测期间发现异常将第一时间汇报。

7、数据分析与整理成果:

结构物变形测量在完成后,对数据记录进行检查、平差计算和处理分析,并且按照下列规定进行成果的整理:

1、观测记录手簿的内容完整、齐全;

2、平差计算结果和分析资料完整、清晰;

3、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4各次沉降量、总沉降量及位移量观测成果统计表;

8、附件

1、浆砌块石挡墙观测点分布图(见附后图表);

篇3:防沉降方案

西安市地铁一号线朝阳门站~康复路站区间1号竖井为4.6 m×6.0 m矩形断面,竖井深25.74 m。竖井南侧搪瓷厂小区4号楼与竖井锁口最小净距4.2 m,房屋基础为灰土基础,7层砖混结构。竖井及横通道的开挖对搪瓷厂小区4号楼会造成倾斜、沉降等危害。通过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组织施工,保障了楼房不发生倾斜或沉降。竖井及楼房位置见图1。

2风险源分析

2.1 工程地质

①-1层杂填土:主要以房屋回填基础组成,较密实,全场地分布,层厚0.5 m~1.3 m。①-2层素填土: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局部分布具湿陷性,层厚0.8 m~2.4 m,层底深度1.5 m~3.1 m。③-1-1层新黄土:褐黄色,大孔、虫孔发育,a¯1-2=0.55ΜΡa-1,属高压缩型土,δs2.0=0.001~0.082,具湿陷性,层厚0.5 m~5.5 m ,层底深度3.0 m~6.5 m。③-1-2层饱和软黄土:褐黄色,大孔、虫孔发育,a¯1-2=0.52ΜΡa-1,属高压缩型土,I=0.94,软塑,局部流塑,层厚2.5 m~10.3 m,层底深度8.7 m~18.3 m。④-1层老黄土:褐黄色,具针状孔隙,含少量钙质结核,可塑状态,a¯1-2=0.26ΜΡa-1,属中压缩型土,层厚3.3 m~9.9 m,层底深度20.3 m~26.2 m。

2.2 水文地质

竖井区域地下水属潜水类型,赋存于上更新统残积古土壤、中更新世风积黄土及冲击粉质粘土等粘性土层。主要含水层为中更新统冲击粉质粘土中2层~3层中砂透镜体夹层,分布不连续,该层透水性好,赋水性强。

3风险源控制措施

根据本工程地理位置、地下水及地质特点,结合西安地铁其他类似工程施工经验,对竖井开挖引起的竖井壁后空洞、土体内部变形引起的楼体沉降、倾斜采取加强竖井支护、设置钻孔灌注隔离桩及竖井开挖严注浆、早封闭技术措施进行防护;对由于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楼体不均匀沉降、倾斜采取设置旋喷桩止水帷幕、回灌井、合理组织竖井降水等技术措施进行防护。

3.1变形控制

3.1.1竖井支护措施

1)设计措施。井口锁口圈梁采用C25钢筋混凝土,井身侧壁采用格栅钢架、网喷混凝土支护,格栅间距50 cm,C25喷射混凝土厚度40 cm,辅以32×3.5注浆导管加固土体措施;竖井采用Ⅰ16型钢铺底,浇筑40 cm厚C25混凝土;横通道采用Ⅰ20a工字钢钢架、挂网锚喷形式支护,钢架间距50 cm,横通道与竖井、正洞交界处格栅钢架并排加固。

2)施工措施。由于1号竖井及横通道周边环境及地质情况的特殊性,竖井及横通道采取短进尺、早封闭、严注浆方式严格控制施工,以防全断面开挖造成掌子面暴露时间过长,引起地面及周边构筑物沉降。

3.1.2钻孔灌注隔离桩措施

搪瓷厂小区4号楼位于竖井南侧,为防止建筑物对竖井产生侧向压力,引起竖井变形,在竖井与建筑物之间紧靠锁口边缘设置隔离桩,隔离桩直径800 mm,间距1 200 mm,共10根,平均桩长29.724 m;钢筋笼外径660 mm,采用Ф25主筋环向布置12根,配以Ф20内箍及12螺旋筋外箍进行加工;桩体采用C30商品混凝土整体浇筑。桩顶上部浇筑0.8 m×0.8 m钢筋混凝土冠梁连接隔离桩为一整体,共同受力防止土体侧向变形。

3.1.3严注浆、早封闭竖井开挖面措施

竖井开挖引起的土体内部应力变化,以及渗漏水引起的竖井井壁背后空洞极有可能导致楼体沉降、倾斜,竖井开挖施工中,必须减少竖井南侧开挖面的暴露时间,对井壁及时进行注浆,早封闭、早成环,保证井壁背后土体的密实性。

3.2建筑物沉降控制措施

3.2.1优化降水设计

根据本地段地质特点,1号竖井及横通道共设置降水井9口,直径800 mm,深45 m,竖井设置降水井3口,横通道设置降水井6口。

根据沉降测算,竖井降水引起的地面累计沉降超过15 cm,但阶段沉降量相对较小,因此,降水分阶段进行,控制水位降落曲线,使之平缓下降,控制总沉降量以减小不均匀沉降。降水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水位降落5 m,第二阶段水位降落5 m,第三阶段水位降至设计要求。降至阶段控制水位时应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待沉降稳定后再进行下阶段降水。

3.2.2采取回灌井回灌应急措施

搪瓷厂小区共设置回灌井7口,4号楼区域共设置4口,成井直径600 mm,成井深度30 m,设置于止水帷幕南侧,由竖井引出输水管路,根据止水帷幕南侧水位变化及楼体沉降监测情况,必要时进行补水回灌。防止地下水位快速下沉引起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3.2.3合理组织降水施工

1号竖井区域地下水位约7.5 m,地下水位的下降与抬升直接影响楼体的沉降与倾斜,对楼体安全影响较大,降水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降水方案要求,精细组织降水作业,分三阶段进行降水,合理有效地控制降水深度,及时掌握地下水位变化情况,以减小降水引起的楼梯不均匀沉降。

竖井隔离桩、旋喷桩、回灌井布置位置(见图2)。

3.3沉降监测

3.3.1沉降监测点布设

4号楼共布设建筑物沉降监测点6个:楼体北侧4个,楼体南侧2个,采用电钻钻眼,将Ф20钢筋制作成L形,安装后用水泥砂浆填充牢固。沉降监测点布置后应稳固,牢靠。

3.3.2沉降监测方法及频率

利用就近水准高程点对监测点进行水准观测,施工前须先进行初始值测定并记录,竖井开挖后每天早、晚两次进行沉降观测,计算沉降量、沉降速率及累计沉降量,汇总后将反馈信息报相关人员,以指导现场施工。沉降观测报警值为24 mm,监测累计沉降值接近报警值时应及时分析沉降原因,商议解决对策。

4结语

西安市地铁一号线朝阳门站~康复路站区间1号竖井施工及隧道开挖到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各项指标全部控制在安全限制范围内。实践证明,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的以上应对措施是可行的,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陈浩.崇文门车站过既有线管棚施工及变形分析[J].隧道建设,2006(2):37-38.

篇4:防沉降方案

关键词:新老路基不均匀沉降技术措施

0引言

平原地区在旧路改造过程中,为最大限度减少工程量,避免大面积侵占农田、水利设施、房屋等,除局部线形调整外,一般均采用利用原有公路,采取单侧或双侧加宽设计。而旧路路基经多年沉降,路基已趋于稳定,新路基成型后必然要经历一个沉降过程,造成了新老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开裂和破损,影响公路的使用性能。目前我国公路部门尚缺乏成熟的、统一的路面拓宽设计方法,有必要在施工中提出较为合理的施工方案,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均匀沉降的产生。

1结合部处治技术的基本思路

为防止结合部位出现不均匀沉降,就必须提高新老路基的整体性能,因此,结合部处治的核心思路就是尽量保证结合处的整体性能。提高结合处的整体性能就要先从地基着手,减少地基沉降,再从路基着手,加宽横向联系,最后才能避免路面不均匀沉降产生。

2技术措施

2.1原地面处理路网改造工程因资金较为缺乏,其地基处理方案都较为慎重,所采用的技术方案要尽量减少资金的投入,从而使原地面的处理通常都采用较为常规的办法

2.1.1无水处地基该处地基水位较深,在清表后,可直接进行碾压施工,或适当对基底30~50cm深范围内进行换填素土,达到规范规定压实度后进行路基填筑即可。

2.1.2常年积水处地基该处地下水位较浅,造成原地面难以压实,一般先在路基内坡角线以外挖排水沟和集水坑,采用集中抽水,排到附近河道,待水位明显下降后,再清除全部淤泥,然后对基底一范围内进行换填紊土、低剂量灰土或碎砖处理,压实后进行压实度检测,或沉降量观测。达到相关要求后,进行正常路基填筑。

2.2路基填筑

2.2.1老路基边坡处理老路边坡处土壤比较松散,垃圾草根较多,一般坡面土要予以挖除(通常在03-0.5米),直至密实的路基接壤处。老路与新路交界的坡面上应挖设台阶,以利于新老路基良好结合,如该路段旧路边坡完整,则第一层台阶的开挖线应自旧路坡脚(清表后的坡脚)水平向内1~1.5米为宜,使其开挖后的台阶底角线与老路边线基本平行:台阶应设成向内倾斜3%左右的坡度。每级台阶高控制在0.5m-1.5m之间,当然也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定最佳尺寸。

2.2.2填筑土方路基,必须根据设计断面,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一般不应超过3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路堤填土宽度每侧应宽于填层设计宽度,压实宽度不得小于设计宽度,最后削坡。填筑路堤一般采用水平分层填筑法施工。即按照横断面全宽分成水平层次逐层向上填筑。如原地面不平,应由最低处分层填起,每填一层,经过压实符合规定要求之后,再填一层。路基填筑压实度检测严格按照《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2008)执行,达到规定压实度后方能进行上层填筑。路基施工完成后,为保证施工质量,通常在路基顶用大吨位(50吨以上)拖振压路机碾压数遍,或在路基封顶20cm~40cm范围做一至两层石灰改善土,以保证路基弯沉达到设计标准。

2.3填料选择路基填料一方面可以影响新路基自身的压缩变形,另一方面影响新老路基的变形模量,进而影响结合部位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路基填料的不同,会导致新老路基变形模量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新老路基抗变形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新路基的填料选择控制极为重要。

路基施工中,新路基的填料最好选用与原路基一致的填料,但实际却很难做到,因为根据公路建设事权划的原则,路基土一般由当地政府提供,造成土质复杂,来源多样,因此,一般情况先对土质进行分析,确定土质,液塑限、塑性指数、有机质、易溶盐含量等。进而确定土质是否可用,如何使用等。稳定性差的填料主要有高液限粘土、粉质土等。高液限粘土粘性高中,塑性指数大,透水性差,干燥时很坚硬,但浸湿后强度急剧下降,不易干燥;干渴循环的胀缩所引起的体积变化很大;过干时成块状,不易打碎和压实,过湿时又易于压成弹簧土,属不理想的填料。粉质土含有较多的粉土粒,虽有一定的粘性和塑性,但不易稳定,水浸后易成流体状态,干旱时则尘土飞扬。毛细水上升高度很大,在季节性冰冻地带会造成很大水分累积,导致严重的冻胀和翻浆,属最差的路堤填土。受条件限制必须使用时,通常应采用翻开晾晒,掺灰拌和等措施处理后,方能使用。

轻质路堤适应于软土地区或者当地有轻质填料(如粉煤灰j的旧路改扩建工程。利用轻质填料,一方面可以增加路堤的稳定性,减少路堤的压缩变形:另一方面,因其减轻了路堤的重量,进而减少了地基固结沉降。目前,常用的轻质填料有粉煤灰、二灰土等。

2.4土工格栅使用土工格栅是以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等聚合物及玻璃纤维为原料制成的网状织物新型建筑材料。是目前国内一种最新的土工建筑材料,它具有拉伸强度高(>100KN/m,延伸率小于千分之十五),尺寸稳定性好,耐腐蚀,抗老化(设计使用寿命120年,地下),使用温度宽(-50~1200C)等特性,已广泛用于险坡防护、松软地基处理、加筋土挡墙工程及一些高承载力的结构中,是建筑行业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型材料。土工格栅用于路基加固防护,格栅和路面材料融合在一起,可有效地分配荷载,提高路基的稳定性,减小不均匀沉降,承受更大的变荷。

施工时土工格网沿线路的横向铺设,将成捆土工格网自老路堤往新路堤方向展开,按设计长度截断,施工时应保证格网铺向与线路走向垂直。

先将铺设在老路堤上的端部锚牢,然后再展开至新路基上,将土工路网张拉紧,使之产生2%~4%的伸长。相领两副土工格网的搭接长度不小于20cm,并用尼龙绳呈之字形穿绑,使之成为一体。土工格网可根据设计多层铺设。每层填土厚度不大于30cm,路床范围内压实度≥93%,其它部位≥90%。

3设计方面

新老路基结合部位易发生纵向开裂、错台,雨水由裂缝或错台处进入,会加剧病害的扩展。为防治此病害发生,就要在结合部位进行大量的处治措施设计,从而增加了工程投资并带来相当的施工难度。在加宽设计中,可在结合部位设置分隔带,可延缓或阻止纵向裂缝和错台对新路基的影响。这样可保证在拓宽道路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节约施工成本并降低施工难度。

4结语

篇5:万达广场沉降观测方案

广

沉 降 观 测 技 术 方 案

荆州市华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六日

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荆州万达广场主体结构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编 写:

校 核:

审 核:

批 准:

荆州市华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六日

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目 录

一、工程概况 ························································································· 4

二、沉降观测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基准点埋设 ············································································ 4

(二)沉降观测点埋设 ···································································· 5

(三)精密水准测量 ········································································ 5

(四)资料整理与提交 ···································································· 8

附图:

一、基准点埋设示意图

二、沉降观测点埋设示意图

三、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荆州市荆沙路和武德路交汇处西北侧。新拟建万达广场建设用地121818平方米,共分酒店、大商业及住宅3个部分,其中酒店、大商业设地下室2层,酒店部分上托1栋17层、1栋7层写字楼及商铺,大商业上托1栋28层、1栋29层及商铺;住宅部分设地下室1层,上托A、B、C三个区住宅楼及商铺,住宅楼共11栋,均32层。采用桩基础,主体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

为了解新建建筑楼在施工过程中及竣工后一段时间内的沉降情况,达到优化设计、确保安全及指导施工的目的,在建筑楼施工过程中,必须对建筑楼主体结构进行沉降观测工作。我司所受建设单位的委托,负责编制本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二、沉降观测方案

本项目沉降观测工作分为四个部分:基准点埋设,观测点埋设,精密水准测量和资料整理与提交。如果观测期间发现沉降异常,则要对建筑物进行水平位移和楼体倾斜的监测。

(一)基准点埋设

基准点是检验和直接测定观测点的依据,要求在整个观测过程中稳定不变。故须埋设在稳定的地方,且离开被测建筑物有一定的距离。为了便于校核,以验证基准点的稳定性,基准点数目应不少于三个。

基准点的具体埋设位置由甲乙双方共同协商,视现场实际情况而定。

根据本项工程的实际情况,拟埋设五个深式永久水准点BM1、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BM2、BM3、BM4及BM5作为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其埋设方法采用钻探成孔法,用钻机钻至中风化基岩面或原状土层,孔径为110mm,把ф40mm的镀锌水管插入孔底,清孔、锤实,用导管浇灌1:1水泥砂浆。管头露出所浇注水泥面2~3cm,顶部焊接预制铜标芯作为观测立尺点,然后设置保护箱盖。

(二)沉降观测点埋设

观测点是固定在待测建筑物上的测量标志,埋设位置应保证施工期间和建筑物竣工后一段时期内能顺利进行观测,并能正确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观测点布设在首层或负一层的承力柱或剪力墙上,应选择在既便于观测又不易受碰撞破坏的位置埋设。根据规范规定及设计要求,拟布设沉降观测点酒店部分32个(编号为JC01至JC08、XC01至XC24)、商业部分56个(编号为SC01至SC56)、住宅部分121个(编号ZA#1-01至ZC#6-05)。具体详见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观测点采用Ф16mm的圆钢预制,一端加工成圆头打磨平滑作为观测立尺点。采用冲击钻钻孔置入法埋设,观测点设在首层或负一层指定柱上高出地坪面20~40cm处。

基准点及观测点埋置好后,应注意保护,严防碰动和破坏。

(三)精密水准测量

1、仪器:①使用EL302A型电子水准仪配合条形码水准标尺进行观测。仪器测量精度为电子读数±0.7mm,人工读数±1.5mm。

②使用苏光DS05型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仪加GPM3光学测微器配合铟钢水准标尺进行观测。仪器标称精度为±2.0mm,观测时精读至

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0.1mm,估读数取至0.01mm,仪器及标尺均在检验有效期内使用,并在作业期间定期进行检查校正。

观测作业由具专业职称的工程师施测,为保证观测精度,在观测过程中遵循三固定的原则,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观测路线。

2、采用规范及依据: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及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3、技术要求及精度分析:按照《工程测量规范》中二等变形观测(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观测时读数取至0.01mm。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若Hg≤24m时,建筑物整体倾斜不大于0.004Hg,若24m<Hg≤60m时,建筑物整体倾斜不大于0.003Hg,其中Hg为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m)。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0.4.8的有关规定,二等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基准点往返观测校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0.3nmm,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每站高差中误差≤0.15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4nmm,前后视距累计差≤3m。

4、观测时的注意事项:

(1)每次观测,均要对基准点进行高差检测校核,验证其点位稳定可用后,才对沉降点进行观测。

(2)应尽量避免在卷扬机、搅拌机等有震动影响的范围内设站。

5、观测周期:

待基准点、观测点埋好稳固后,即可进行首次观测,以后的建设期每增加两层观测一次(约15天一次),直至封顶;封顶后每个月观测一次,连续观测一年。若沉降达到稳定指标,即最后半年内所测各

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点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04mm/天,说明基础沉降已趋于稳定,即可停止观测。若沉降仍不稳定,以后每年观测1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预计观测总次数为23次,观测过程总历时约两年。

观测中如突然发生大量沉降、各测点沉降量严重不均匀或建筑物出现较大裂缝等异常情况,应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并在观测记录中注明这些情况,及时向甲方和设计方汇报。

具体的观测时间,以双方的约定为准,封顶后的观测可根据施工及装修进度作适当调整。

6、施测方法:(1)建立水准控制网

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或城市精密导线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要求:

①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置3个以上水准点,其间距不大于100米;

②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2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

③各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大于1.5米),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与基准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2)基准点联测:每次观测前均首先联测基准点,按照环形闭合网施测,计算闭合差,并按测站数计算各点改正数,以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

(3)沉降观测:布设环形闭合网,尽量选用固定测站,逐点观测,计算环线闭合差并根据测站数进行平差,准确计算出各点的高程。同

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一观测点相邻两次观测间的高程差,即为该点本次观测的沉降量。

(四)、资料整理与提交

每周期观测结束后,应对观测数据和计算资料及时进行整理验算,计算各观测点的沉降量,填制观测成果表,并及时提交给甲方。

沉降观测竣工后,应提交下列成果资料:

1、沉降观测成果表;

2、基准点及观测点平面位置示意图;

3、沉降曲线图;

4、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荆州市华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篇6:高层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该工程地上12层,地下1层,剪力墙结构,基础为筏板基础。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需对建筑物进行沉降变形观测。

二、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三、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DSZ2),水准尺采用铟合金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

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

3、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沉降观测点布置如下:

4、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5、施测要求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6、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一般性的高层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

各项观测指标要求如下:

(1)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 △h=∑a-∑b≤l.0,n—表示测站数。(或△h=∑a-∑b≤1.0,L—表示观测路线距离)(2)前后视距 : ≤30m

(3)前后视距差 : ≤1.0m

(4)前后视距累积差 ≤3.0m

(5)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 :≤1.0mm

(6)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N2级别

7、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四、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1、建立水准控制网

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或城市精密导线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要求:

(1)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置三个以上水准点,水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00米。(2)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

(3)各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

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大于1.5米)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与基准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由场区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3、沉降观测

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稳固后及时进行。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

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高,施测时用DSZ2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直到十0.00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为便于观测可将永久观测点设于+500mm)。然后每施工一层就复测一次,直至竣工,竣工后一年内,每月观测一次。

4、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

确定出沉降量。

5、统计表汇总

(1)、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

(2)、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

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连线,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

(3)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我们可以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的反馈到有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

利用沉降曲线还可计算出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倾斜度:q=│△Cm-△Cn│/Lmn,△Cm,△Cn分别为m,n点的总沉降量,Lmn为m,n点的距离。

6.观测中的注意事项:(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气阿成。(7)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当建筑物每天(24h)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停止施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7、曲线形状注意问题

在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量与时问关系曲线不是单边下行光滑曲线,而是起伏状现象。

这就分析原因,进行修正。

①第二次观测出现回升,而以后各次观测又逐渐下降。可能是首次观测精过低,若回升超过5mm时,第一次观测作废,若回升5mm内,第二次与第一次调整标高一致。

②曲线在某点突然回升。

原因: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致且水准点碰动后标高低于碰前标高,观测点碰后高于碰前。

处理措施:取相邻另一观测点的相同期间沉降量作为被碰观测点之沉降量。

③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 原因:一般是水准点下沉所致。

措施:确定水准点下沉值,与高级水准点符合测量,确定下沉重。

五、各项工程投入:

1、主要机具及材料使用计划 序号 名称 数量 型号 1 水准仪 1台 DSZ2 2 钢尺 1把 50m 3 铟合金钢尺 2根 2m

2、劳动力使用计划

人员 测量工工程师 技工

人数(人)3 5

六、质量保证措施

1、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测量。

2、作业人员进行明确的职责分工:测量人员负责沉降观测的全部过程,并进行司镜。记录人员负责观测数据记录及资料的整理。跑尺人员负责立水准尺。

3、作业环境应具备的条件:天气晴朗,通视良好,风力小于二级。

4、为了保证沉降观测标的准确线,在沉降观测点安装完后,沉降观测标上安装专门的保护

筒。

七、观测频率

1、建筑物出正负零后观测一次,后每施工完一层观测一次。

2、如施工期间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前均应进行观测。

3、从竣工后一年内,每月观测一次。

八、安全保证措施

1、在进行观测作业时,经常要进入交叉作业的危险区域,所以在每次作业前测量人员必须了解现场观测线路及作业点周围的安全情况,然后对记录及跑尺人员进行交底。

篇7:设备基础沉降整改方案11

一、工程概况

进出工段厂房设备基础在2011年5月份完工,根据地质情况我施工单位已经对设备基础位置进行换填羊鼻山石料,换填厚度及碾压层数按照建设单位要求进行施工。在施工完毕一段时间后发现设备基础沉降,至2011年7月30日仍然沉降。我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商议决定对进出工段厂房设备基础整改。

二、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根据建设单位要求,对原有设备基础整改施工,按原有设备基础图纸进行测量及放线。

2、施工现场准备

为保证施工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各工序的顺利进行,在施工队伍进场前,对各工种做好安全技术交底。

3、材料、机械及机具准备

(1)材料:Φ18螺纹钢、C25混凝土

(2)机械:30铲车、60挖掘机自带破碎锤

(3)机具:钢筋加工设备

三、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1、施工方案

拆除原有设备基础上的设备、管道及电缆→对原有设备基础进行机械破碎→基层找平→钢筋铺设→预留孔支模→混凝土浇筑

2、施工方法

(1)对原有设备基础上的设备、管道及电缆进行拆除。

(2)由厂房已经建成,设备基础坐落于厂房一层,层高为4.5米,由于层高限制。我施工单位只能利用60挖掘机(自带破碎锤)对原有设备基础进行破碎。按建设单位要求破碎,破碎厚度为500mm左右。由于场地狭窄,机械作业十分困难,施工工期大约为4天。

(3)根据建设单位要求,对6-10轴/A-B轴、C-D轴地梁、地面及破随后的建筑垃圾进行清理。

(4)基层找平。

(5)对设备基础位置进行放线,用Φ18螺纹钢铺设钢筋,铺设钢筋为通常铺设至6-10轴/A-B轴、C-D轴,宽度为设备基础宽度,钢筋为双层双向@150mm,厚度为500mm。

(6)根据原设备基础图纸进行放线,按原有图纸预留孔位置进行定位支模。

(7)浇筑混凝土。

四、质量保证措施

1、严格按照建设单位要求进行施工。

2、严格按照钢筋图集进行钢筋搭接及钢筋绑扎。

3、预留孔定位在混凝土浇筑前必须进行复测。

篇8:防沉降方案

软土地基变电站不均匀沉降量远超一般典型变电站, 对于户内电气设备设施, 可以通过土建设计控制整体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来实现, 但对于户外 (包括户内外交界) 电气设备设施, 可采取全站地基处理、对电气构筑物作桩基处理、加大基础桩深度以达到持力层等方法, 来减小户外电气设备设施间不均匀沉降量, 因此从电气设计角度对影响电气安全的各类设备设施沉降采取合理有效、经济便捷的改进措施, 保障电网长期安全运行, 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和研究意义。

1 地质情况及设计方案

对杭州地区某220kV变电站开展针对不均匀沉降的电气设计改进。变电站落址在杭州市下沙经济开发区, 下沙位于浙江中部沿海, 杭州湾入海口, 属于沿海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测报告显示, 站区地基土性质自上而下为: (1) 黏土, 层厚0.6~1.30m; (2) 淤泥, 层厚17.20~13.80 m; (3) 淤泥质黏土, 层厚15.30~3.40m; (4) 黏土, 层厚10.50~3.60m等。站区内分布的软土厚度大, 在变电所大面积回填后会发生较大的地面沉降与差异沉降。变电站电气布置为:采用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A-5方案, 即户外敞开式设备变电站 (户外AIS变电站) 。变电站土建设计为:站区浅部土层土质弱, 土建设计户外电气构支架桩基采用预应力砼管桩 (PC-A500、PC-A400) , 根据竖向承载力采用长短桩是较为经济的方案;土建测算, 采用上述预应力砼管桩后, 户外电气设备设施基础间将产生最大达150mm的不均匀沉降。

2 地基沉降对电气设备的主要危害

2.1 导线变紧、线夹断裂的安全隐患

不同桩长构支架间的导线段存在过度拉伸乃至断裂的安全隐患。220kV (110kV) 出线构架与线路电压互感器 (TYD) 支架的桩基采用不同桩长, 易产生不均匀沉降。220 kV (110kV) 出线构架与线路侧隔离开关支架的桩基采用不同桩长, 易产生不均匀沉降。主变和35kV设备支柱的桩基采用不同的桩长, 易形成不均匀沉降。

2.2 垂直隔离开关动触头拉紧、脱落的安全隐患

垂直隔离开关和管母支柱采用不同桩基长度, 会发生沉降差;动触头处过度拉紧甚至会脱落。

2.3 接地体存在拉伸变形乃至断裂的安全隐患

经过桩基处理的户外设备基础与天然地基里的主接地网间易形成不均匀沉降, 会引起户外设备接地引下线在与主网连接处的拉伸变形乃至断裂。

经过桩基处理的建筑物与天然地基里的主接地网间易形成不均匀沉降, 会引起建筑物内引出的接地体或屋顶避雷带引下线在与主网连接处的拉伸变形乃至断裂。

2.4 电缆保护管拉伸变形乃至断裂的安全隐患

经过桩基处理的户外设备基础与天然地基里的电缆沟间易形成不均匀沉降, 会引起户外机构箱的电缆保护管基础与天然地基间连接处的拉伸变形乃至断裂。

以上各类不均匀沉降的危害严重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可能造成设备损坏、接地网断裂、电缆保护管拉断、电缆断裂、保护误动、电网非计划停电等诸多安全隐患。

3 电气防不均匀沉降危害设计改进

3.1 增加导线沉降裕度

对于线路TYD至出线的导线段、线路侧隔离开关至出线构架的导线段、主变本体与中性点隔离开关间的导线段、管母至正母隔离开关B、C相的导线段, 由于常规设计中这些导线段本身就有一定的弧度, 在此基础上适当放大导线弧垂, 就能满足不均匀沉降要求, 也能实现工艺美观。因此, 上述导线段可通过放大导线弧垂, 增加导线沉降裕度, 使导线沉降裕度满足不均匀沉降要求 (200mm) 。

3.2 增加垂直隔离开关动触头沉降裕度

垂直隔离开关动触头有一定的安装范围;经调研收资, 大多设备厂的垂直隔离开关上下限之间有200mm的距离;一般厂家推荐的安装位置在上下限中间。实际工程中, 隔离开关基础桩长小于管母基础桩长;隔离开关的沉降比管母严重。因此, 电气安装时如改变垂直隔离开关动触头安装位置, 将安装位置向下限方向调整, 则最多可满足上下限间距 (200mm) 的不均匀沉降量要求。改进后垂直隔离开关动触头安装示意图如图1所示。

3.3 增加接地体沉降裕度

目前, 220kV变电站最常用的接地材料为扁钢或镀铜钢, 接地体更易断裂, 如果仅将沉降部位的接地材料改用铜接地, 铜钢间宜采用放热焊接, 焊接处理费用高且增加施工难度。关键是, 铜接地体虽相对较软, 但同样不能过度拉伸。因此, 考虑对上述部位接地体增加沉降裕度。分述如下:

(1) 户外设备接地引下线与主接地网连接处:当接地体采用扁钢时, 户外设备接地引下扁钢增设U型伸缩节。每只伸缩节U型弧长450mm, U型口间距200mm, 设于接地引下扁钢基础侧部位。为工艺美观, 伸缩节可预制。

(2) 建筑物内引出的接地体与主接地网连接处:建筑物内引出的接地体包括建筑物内环行接地母线引出线、建筑物内避雷器接地引出线, 一般均采用扁钢;其与主接地网连接处, 增设U型伸缩节;每只伸缩节U型弧长450 mm, U型口间距200mm, 底标高与主接地网标高平。

3.4 增加电缆及电缆保护管沉降裕度

在电缆管从设备机构至电缆沟的中途设置沉降井, 应对沉降井两端电缆管线不均匀沉降;穿电缆沟壁的电缆埋管上方留设50mm裕度并用防火胶泥封堵, 电缆在电缆井中留有200mm的裕度, 相邻电缆管宜合用沉降井。

4 电气防不均匀沉降危害设计改进的技术经济比较

采取电气防不均匀沉降危害设计改进方案, 栅浦变处理不均匀沉降电气危害性增加费用总计15.1万元, 增加施工处理时间总计8天。

采取土建方案:通过增加基础桩桩长、达到相对持力层的方法, 能控制 (不能完全避免) 户外电气构支架基础不均匀沉降。如试图同样处理场地电缆沟和户外接地网的地基, 因地基处理范围几乎覆盖全站, 则费用更高昂、施工时间更长;技术经济性不可行。防沉降电气危害设计的技术经济性比较如表1所示。

5 结语

本文对软土地基变电站电气防沉降危害设计进行分析与改进, 经过总结提炼, 采用的设计改进措施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更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使国网典设适用环境更广、通用性更佳。本文的依托工程220kV某变电站经过近一年的实践运行, 有效避免了不均匀沉降的电气危害, 形成了典型经验成果, 为今后软土地基变电站设计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摘要:浙江沿海地区大多为淤泥黏土地质, 随着电网的发展, 变电站不可避免地落址在软土地基, 地基不均匀沉降超过国网典设的设计值, 会给电气安全性带来严重的威胁。现通过对变电站电气防沉降设计改进的研究, 对存在的各类沉降危害、隐患采取合理有效的设计改进措施, 形成处理变电站地基沉降的典型经验成果, 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解决好软土地基变电站的各类不均匀沉降问题。

关键词:软土地基,变电站,设计改进,不均匀沉降

参考文献

[1]董观生, 鄢东方, 毛志兴.变电所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的防治[J].浙江电力, 2010 (5) :59-64.

上一篇:《工程问题》教学反思下一篇:课时3-1.3_有理数的加减法_教学设计_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