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前景分析

2024-04-30

美国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前景分析(精选3篇)

篇1:美国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前景分析

美国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前景分析

美国为了维护其经济利益和能源安全,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我们运用发展的眼光,通过对影响美国在国际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综合因素的分析,得出美国在未来的国际气候谈判中可能采取的`态度.就它与<京都议定书>而言,美国未来可能在三个不同的时期内采取不同的措施.

作 者:李思锋 LI Si-feng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平原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INGYUAN UNIVERSITY 年,卷(期): 25(1) 分类号:X01.712 关键词:“《京都议定书》   美国   经济利益   能源安全  

篇2:美国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前景分析

一、解释性基础条款

1.《公约》概述性专用术语6个, 技术性术语3个

6个概述性专用术语:

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就是由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物理环境和生物圈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管理下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复原力或生产力, 以及对各社会经济系统和人类健康和福利等产生显著不利的影响结果。

气候变化: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全球大气成份, 因而这些活动就会直接或间接引起气候的变化, 这种变化应该是在类似时期观察到的自然气候改变之外的额外变化程度。

气候系统:是指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地理圈及其他们间交互作用的总称。 (地理圈应指包括由土壤、水、大气及其不同形态组成的地形、地态和地貌的总合。)

排放:是指一个特定地区和时间段内, 排放入大气里的温室气体或 (和) 其前身成份。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能够吸收和重新释放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气态成份。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指一个特定地区由主权国家组成的组织, 该组织在法律上有处理《公约》所管辖诸事项的能力, 并依组织内部程序, 获得适当授权签署、批准、接受、通过和加入《公约》涉及的法律文书。

3 个技术性术语:

库:是指气候系统的一个或多个组成部分, 这 (些) 组成部分可以存储温室气体或其前身成份。

汇:是指任何可以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及其前身和气溶胶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可见汇是一个动态的自然或人为过程, 包括自然的化学、物理或人为设计制度性过程。)

源:是指任何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及其前身和气溶胶的过程或活动。 (可见源也是一种动态的自然和人为过程或活动。)

2.《公约》目标条款

目标分为两个组成部分, 其一就是: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一定的水平程度上, 而在此程度内大气能够足以防止有害的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所造成的干扰;其二就是:上述温室气体深度的水平应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达到, 以确保生态系统能够在此期间充分自然的适应气候的变化, 而不威胁到粮食生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一但超出此期限, 即使温室气体的浓度水平得到维持, 但过长时间的气候不利影响, 以造成生态不可逆的损害, 则《公约》目的仍然要落空的。

3.《公约》的履约原则条款

该条款是《条约》构架的泛义务条款, 即适用于条约各部分, 同时, 也适用于各协定。在实现本公约的目标和执行公约各条款时, 应遵循以下五项《公约》的指导。

(1) 各缔约国为了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应当保护气候系统, 但应基于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承担以及各自能力水平的原则, 因而, 发达国家应在消除气候变化及其导致的负面影响时发挥带头作用。可见本款的公平原则体现的是实质公平原则, 作为人类共同利益各缔约国都要承担责任, 但承担方式和程度因其能力水平而又有区别。

(2) 那些对气候变化导致的负面影响反应特别脆弱的国家和在履行《公约》时可能承受不成比例或不正常负担的国家的具体需求和特定形势,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 应予以充分考虑。本款体现的是可行性原则, 即受益不能以部分国家的严重不均衡损失为代价取得。

(3) 各缔约国应采取预防性措施来预测、防止或减弱导致气候变化的诱因并且削弱其负面影响。当面临严重或不可恢复的损害时, 对此而言科学依据上的不确定性并不能用来作为推迟采取相应预防性措施的原因, 但应考虑所采取上述政策和措施的成本效益, 以确保最低成本基础上所获得的全球效益。因而, 同时应全面考虑不同的经济社会条件, 涉及所有相关的温室气体源、汇和库及其应用, 并组成完整的经济部门。上述努力可以由所涉及的国家来配合实施。本款所体现的是系统性原则, 即不仅是事后恢复性, 还更应是事前预防性的, 不仅要保证经济上的可行性, 还要从社会的完整经济部门出发来配合本《公约》目标的实现。

(4) 各缔约国有权也应当促进可持续性的发展。为保证气候系统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针对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而言应该是适当的, 应成为该国家发展计划的必要组成部分, 应当考虑到就采取上述措施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能力上来说, 各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必要前提和基础。本款所体现的是发展的原则, 即防止气候变体和各国的经济发展应当是相一致的, 防止气候变化是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 各缔约国应合作来推动建立一个相互支持性的、公开的国际经济体系, 并藉此来引领各国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从而确保它们能够更好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以上各款所述的措施, 包括单边措施, 不应在国际贸易中构成一个单方面设定的、不公平的歧视性政策或隐性的贸易限制措施。本款所体现的是相互合作原则, 在本《公约》内各国应就对抗气候系统变化开展坦诚合作, 而不应形成新的歧视或不公平, 特别是在国际贸易领域。

二、《公约》运作机制的核心条款

1. 承诺机制 (第4条)

承诺机制是《公约》以及各议定书动作的基础, 承诺所体现的是各国在落实《公约》时的程序性、实质性义务, 而各议定书所体现的是阶段性目标义务, 如果没有承诺机制, 《公约》目标就失去了实现的保障。

(1) 在考虑到各缔约国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承担, 及其国家的和地区的发展优先顺序、目标和形势的基础上, 按照《公约》第12条的指导, 采用缔约国会议一致认可的能够进行比较的方法, 就非蒙特利尔议定书所涉及温室气体的源的人为排放和汇的吸收清除制作国家清单, 并定期更新并发布, 供公约会议国参阅。

制定、执行、发布并定期更新国家和地区间项目, 其中包括通过解决源的人为排放和汇的吸收清除等方法旨在缓减气候变化的措施。就那些可以控制、减少或阻止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方法和处理程序在发展、应用、传播和转让方面进行合作和推动。促进温室气体汇和库的可持续管理并开展合作, 包括生物质、森林、海洋、其他陆地的、海岸的和海洋生态, 推动和开展合作。就适应气候变化的准备方面进行合作, 推动并制定详细、适当和一体化的海岸地带管理计划, 特别是容易受干旱、沙漠化和洪灾影响的非洲地区。就相关的社会的、经济的和环境的政策和行动上, 在合理的程度范围内, 对气候变化进行平衡考虑, 并应用适当的方法去减弱或适应气候变化, 如国家制定和确定的影响评估法, 就各国所实施项目和措施在降低气候变化对经济、公众建康、环境质量方面的负责影响上进行评估。就有关气候系统的科学、技术、工艺、社会经济和其他方面的研究, 以及系统观测, 建立数据档案等方面推动并合作, 同时, 就气候变化的原因、效果、成度和时间进度以及相应不同的应对策略等方面, 以进一步增进理解, 减少和消除气候变化所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涉及气候系统及其变化, 和相应的应对策略可能产生的经济、社会后果等方面, 就相应的科技、工艺和社会经济、法律信息推动并开展全面、公开和及时的交流合作。就气候变化方面, 推动并开展教育、培训和公众意识方面的合作, 鼓励在此过程中的广泛参与, 包括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2) 发达成员国和附件一成员国应特别承诺的内容包括:

每个该类国家都应采取国家政策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政策和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气候变化水平, 包括通过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保护、提高温室气体汇和库的途径。上述的政策和措施表明了发达国家在与《公约》目标一致的长期的人为排放温室气体发展变化趋势上发挥着领导作用, 并意识到未来十年后二氧化碳等非《蒙特利尔议定书》控制的温室气体人为排放恢复到早期水平有助于这种变化趋势的实现, 但, 同时应就此类国家各自的起点、途径、经济结构、资源基础、维持强劲、可持续经济增长、现有技术和其他个体环境, 以及实现《公约》目标实现所付出的全球共同努力中平等而适当的贡献需求等诸方面的不同水平和层次予以考虑。此类成员国可以与联合实施或帮助其他国家落实上述政策和措施。

此类国家还应在《公约》生效的六个月内以及之后定期, 本着将单独或联合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分别恢复到1990年水平的目标, 向成员国会议通报上述政策和措施执行的详细信息, 以及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和汇的吸收所反映出来的结果。此外, 根据《公约》第7条的规定, 上述信息应在第一次会议以及其后定期由缔约国会议进行评议。

在计算源的排放和汇的吸收时, 应该考虑最适于利用的科学知识, 包括汇的效能和各温室气体分别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力。缔约国会议应在第一次会议上考虑这种计算方法并达成协议, 同时, 在日后的定期进行评议。

缔约国会议在第一次会议时应评议各国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以及相应的信息通报制度的充分性。这种评议应根据最适于利用的科学有关气候变化的信息和评估及其影响, 和技术、经济和社会信息。在评议的基础上, 会议应该采取适当的行动, 包括对各国承诺修改的通过。

各此类成员国应就相关的经济、行政文件与其他国家进行协调;鉴别和定期评议各国自己的鼓励导致更高水平人为排放的活动的政策和作法。

成员国会议应在1998年12月31日前评议相关信息, 以决定是否要对附件一和二的成员名单进行修正。

(3) 发达成员国和附件二所列的其他发达成员国应提供新的、额外的资金来源以满足发展中国家执行《公约》第12条第1款所规定的义务所承受的经协议的全部成本;同时, 提供资金来源满足发展中国家履行第4条第1款中采取相应措施和第11条所涉及的与国家间实体组织达成的措施而所产生经协议的全部新增成本, 包括用于技术转让的费用。但这些承诺的执行应考虑到对现金流充足性和可预测的需求以及各发达国家负担成本的重要性。

(4) 上述国家也应当帮助发展中国家满足其因适应这种负面效应所承受的成本, 特别是容易受气候变化的负面效应所影响的国家。

(5) 为使其他成员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执行《公约》条款, 发达成员国和附件二所列发达成员国应采取实际可行的措施来推动其受让和获取合理的环境技术、秘密方法并提供实施便利和资金, 以用来落实《公约》条款。在上述过程中, 应支持和提高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的能力和技术。

(6) 就附件一所列处于市场经济过渡阶段的成员国而言, 考虑到他们温室气体的历史排放水平, 在其执行第4条第2款的通报承诺时, 应允许保留一定的弹性限度。

(7) 发展中国家对承诺的有效执行取决于发达成员国在落实其资金来源和技术转让方面的承诺, 同时考虑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位且超越其他方面的优先发展顺序。

(8) 优先考虑到几类特别国家的需要和关注事项以及采取相应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应开展资金、保险和技术转让等方面的行动。包括:小岛国, 低海岸国,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森林地区和森林易退化地区的国家、自然灾害常发国, 易发生干旱和沙漠化的国家, 城市大气高污染国家, 生态脆弱国家、山地国, 经济严重依赖石油或生产、加工、出口和消费或相关能源密集型生产的国家, 内陆国和过境国。

(9) 应考虑最不达国家在资金、技术转让方面的具体需求和特别形势。

(10) 根据第10条, 在落实应对措施时, 应特别予以考虑到经济容易受应对措施负面效应影响的和能源严重依赖国在替代能源上的困难等的具体国家情况。

2. 辅助性机制

(1) 研究和系统观察机制, 通过组织成立国家间政府间项目和网络或组织来确定、执行、评估研究并资金支持、包括数据收集和系统观察, 以提高科学技术研究的国家能力和能量。 (2) 教育、培训和公从意思机制, 包括发展教育和公众意识项目活动, 想念信息提供, 鼓励公多参与和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训。 (3) 财经机制, 包括资金来源以赠予和转让为主要方式, 根据政策、项目优先顺序和合格标准来确定资金使用指导, 资金由成员国依平等、平衡原则组织的透明机制来管理, 资金的具体运作由所委托的实体来实施, 包括资助项目选取、资助决定、资金使用汇报和数量确定方法等方面。 (4) 承诺执行的信息通报机制, 由第12条所规定的通报机制也是《公约》的核心条款, 是保证承诺初阶段性落实和目标的最终实现, 主要是配合第4条承诺条款的保障性义务条款。 (5) 有关执行承诺方面问题解决的多边协商机制;和《条约》解释和应用上的争端解决机制, 包括提交国际法院审理和附件仲裁。

3. 机构机制

主要有成员国会议, 负责《公约》实质内容的审议, 采取一致通过和特定多数通过原则, 会议秘书, 负责《公约》事务性内容, 科学技术建议附属机构, 负责科技知识、采取对应措施后果的评估, 鉴别革新的、高效率的更新技术和方法并提出推广建议, 在科技项目和国际合作方面提供建议。

4. 开展再生的替代能源的研究和技术创新。

5. 改革不利的市场缺陷、财政激励机制、税收和义务的豁免补贴等政策, 同时, 利用合理的市场调节手段。

6. 鼓励限排和减排政策措施和政策的改革。

7. 发展限排和减排措施。

8. 通过废物回收利用来减少甲烷气体的排放。

9. 开展协定内部合作来提高各国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单个

或合并的效益, 提高信息交流和经验共享的可比性、透明度和效益性。并开展与国际实体的合作, 如民用航空组织和国际海事组织, 来限制、减少航空和航海燃料的使用。

1 0. 积极采取政策和措施减少对气候变化的负面效应, 对

国际贸易的不利影响, 对其他成员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负面冲击。

1 1. 考虑到各国的具体不同形势和可能承受的潜在影响, 进行政策和措施的协调。

二、排放限额和减排承诺机制

1.减排承诺:《公约》附件一成员国单独或联合保证其协定附件A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不超过其享受的指定排放量, 以使其在2008至2012的承诺期内排放比1990年下降至少5%, 指定排放量根据各国的量化排放限额和协定附件B的减排承诺来计算。同时, 《公约》附件一的每个成员国到2005年时在其承诺上做出可查明的进步。此外, 自1990年以来, 由于真接人为土地使用方式的变化, 林业活动, 造林、再生森和伐林行为的限制等引起温室气体源排放和汇吸收的净变化额应当计入各国的减排承诺。

2.《公约》科学技术建议附属机构应根据各国的信息通报, 分别建立起各国1990年和之后各年的碳存储水平和碳存储的变化状况, 并在《公约》会议第一次会议上决定在农业土壤和土地利用变化、林业活动中, 引起的能改变温室气体源排放和汇吸收的人为活动在减排承诺里累计和扣除的计算方法、规则和指导。

3.各国量化的减排数量计算基准, 其中, 《公约》附件一成员国根据公约第二次会议的9/CP.2决议来确定, 即其1990年度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其他成员国包括附件一中的市场过渡国可以采取除1990年以外的任何历史年度或期间作为基准计算年度, 并应通知《公约》公议。

4.排放限额和减排承诺对任何成员国都不具有弹性, 应严格依《协定》的计算方法来确定和执行。

5.第一个量化排放限额和减排承诺期间为2008至2012年, 对附件一成员国的承诺期排放数额应等于基于其1990年排放当量乘以《协定》附件B所列百分比;对其他成员国和市场过渡国, 不以1990年为其基准年的, 应等于其基准年排放当量的五倍。

6.一成员国依《协定》第6条和第17条可从另一成员国获得任何排放减少单位或指定排放额度内的任何部分, 并计入其指定排放额度, 同时, 转让出中一方成员国应从其指定排放额度内予以扣除相应部分。成员国从《协定》第12条所取得的经证明的排放减少位应计入其指定排放额度内。

第二部分:京都议定书

一、在议定书下的议定书成员国新增泛义务

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温室气体发展汇和库的保护, 特别是提高森林的管理水平, 包括造林和森林更新措施。

3.发展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

三、三种补充性减排机制

1.《协定》第6条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源和增加汇的项目运作而产生的额外的排放减少量应作为本国此积极行为的补偿, 应获得对应的排放减少单位。

2.《协定》第17条排放贸易原则, 成员国为实现其排放承诺可以通过贸易方式取得额外排放量。

3.《协定》第12条规定清洁发展机制来获取额外的排放减少量。

参考文献

篇3:美国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前景分析

《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 全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该条款是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 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二氧化碳的具体排放标准为2008-2012年, 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该条约的生效条件为“不少于55个参与国签署该条约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附件中规定国家在1990年总排放量的55%后的第90天”, [1]目前这两个条件均已满足。目前, 在美、日、加等发展国家的退出或拒绝承诺以及经济发展有很大程度的限制的情况下, 我国于1998年5月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并于2002年8月核准, 对《京都议定书》保持积极态度, 在德班会议上起到积极作用, 并表明从2020年起加入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框架。本文从经济、政治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我国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原因。

二、《京都议定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对经济发展的限制

1.资源成本增高

我国现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 对各种能源的需求量和使用量很大, 我国能源结构主要以煤、石油、天然气等为主, 再加上技术方面的不足, 会有大量有害气体的排放。减少碳排量则意味着我们只能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风、太阳、农作物等转化为能源的过程又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 使得清洁能源的成本往往比较高, 限制我国工业化进程。

2.形成绿色壁垒

2004年2月,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曾发布数据指出:2003年中国GDP达到全世界GDP总量的4%, 却消耗了世界30%的钢产量, 31%的煤炭总产量, 40%的水泥总量, 中国入一氧化碳排放增量占到同期世界总增量的30%。2005年在世界各国“环境质量指数”中和评估中, 144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位居第133位[2]。由于中国的高排放量, 再加之欧洲和一些发达国家现在为《京都议定书》的主导者, 他们很可能会根据中国一些工业出口产品的排放来制定一些标准, 以形成绿色壁垒, 中国高排放、低产出获得的产品, 如钢铁产品以及一些有污染的工业产品可能将最先受到限制[3]。中国的生产和出口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从而减缓发展速度。

3.对国际投资造成影响

由于《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发达国家可以把碳排放量高的项目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所以很多国家可能会将其转移到我国, 而转移进来后就很难再搬出去, 对我国的就业、再就业和经济法展都有着不利的影响。

(二) 为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1.给我国提供了技术引进与改造的机遇

《京都议定书》中规定发达国家既可以在本国实现减排外, 也可以通过向其他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来实现减排, 即清洁发展机制 (CDM) 。因为二氧化碳是在整个大气层中扩散, 不会集中在一个区域, 无论在全球范围内哪里减排, 效果都是一样。我国在这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以及合作空间, 举例来说, 我国电厂现在普遍采用低效率的普通燃煤机组, 若以CDM模式与日本等国合作, 由其提供超临界机组, 我国将大大提高煤发电的效率,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2]。

2.给我国提供了更多融资机会

《京都议定书》的主要内容是二氧化碳排放市场的交易。该协定生效后, 二氧化碳排放作为一种商品将可以在缔约国之间进行自由买卖。中国企业可以从《京都议定书》的CDM得到巨大的融资机会。比如, 从2002年起, CDM项目就已经进入中国。2002年下半年, 荷兰政府和中国政府就中国第一个CDM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某电场项目签署合同。投资该项目的中国企业获得了总计约2.7亿元人民币的收益保证上[4]。面的例子足以证明CDM机制给我国带来的广阔的融资空间, 只要把握这个机遇, 一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三、《京都议定书》签订的政治权衡

(一) 迫于政治压力

1.良好的国际形象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 其在国际上的形象一直是良好、正直的, 并且在国内一直提倡低碳生活和可持续发展, 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则使得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显得苍白无力, 可能无法维持我们一直以来的国际形象。同时“碳政治”是全球最热关注点, 参与其签订也是彰显我国大国地位。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秘书长李恒远也曾表示, 如果我国长期不承担温室气体控制义务, 我国在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活动中遭受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如处置不当, 有可能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2.庞大的碳排放量

我国作为碳排量大国, 是《京都议定书》的利益攸关者。据国际环境署2004年12月10日的统计, 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3%, 位居世界第二, 仅次于位居世界第一的美国, 并有增长的态势。很多国家都把焦点放在了我国, 如果我们没有签订, 那么很多发达国家也可以以此为借口拒绝签订。

此外, 美国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借口之一, 就是议定书没有规定中国、印度、巴西等主要发展中国家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中国的签订和在第二期的承诺可以说使得各国没有了拒绝签订的借口, 挽救了《京都议定书》的存在。

(二) 出于政治策略

1.维护国家利益

由于《京都议定书》大部分是由欧洲制定的, 其肯定对欧洲国家相对有利, 而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 碳排放的问题与我国的发展息息相关, 如果我们不参与签订过程, 则处于被动的地位, 很可能导致《京都议定书》会存在很多对我国不利的因素, 并在国际压力下被迫签订。我们主动参与可以按照我国发展战略积极为我国争取利益, 尽可能排除对我国的不利因素, 并了解整个制定过程, 更好的行使议定书下的权利, 把握其带来的机遇。

2.传播中国理念

让中国走向世界的最好办法是让中国的文化理念走向世界。自古以来, 我国就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我国可以将人们对全球变暖的关注和我们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联系起来。

3.逐渐成为“掌控者”

从近代以来中国进入西方国际体系中, 西方人一直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而中国只有选择进入或不进入的权利, 而很少获得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因此我国一直以来很难参与其规则的制定, 在国际问题上面处于被动地位, 致使我国的利益难以保障。

而这次, 全球“碳政治”刚刚开始, 中国从始至终都参与其中, 对其规则的制定和使用可以说是非常了解。在很多发达国家反对《京都议定书》第二期生效的情况下, 我国作为支持者, 具有主动权, 可以引导国际“碳政治”的发展方向, 使之向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 是政治能力的一种体现, 也为中国未来成为国际谈判工作规则的制定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其他因素

我国的积极签订不仅出于政治、经济两方面的考量, 同时也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环境保护方面, 参与《京都议定书》可以为我国节能减排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并提供不同的渠道和方法, 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低碳生活都提供一定的帮助。

五、总结

《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固然会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和限制, 但是从长远来看, 其签订以及参与签订的过程都对我国有一定的好处, 我国积极签订《京都议定书》不是盲目彰显大国地位, 而是在经济和政治上都有一定的考量, 在其他方面如环境等也有着一定的权衡。总之, 与其被迫签订, 不如主动参与, 把握《京都议定书》给我国提供的政治和经济上的良好机遇。

参考文献

[1]申薇.<京都议定书>背后的政治博弈——全球变暖骗局原因的部分探析[J].社科纵横, 2011 (26) :155-156.

[2]顾丽琴.<京都议定书>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企业经济, 2005, (5) :17-18.

[3]王春燕.<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求实, 2005, (z1) :211-212.

上一篇:读挑战命运有感下一篇:你睡够了吗?有这7个表现说明你睡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