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烈士事迹

2024-04-20

二十六烈士事迹(精选6篇)

篇1:二十六烈士事迹

(西顺河二十六烈士战斗事迹)

1945年春节,正当我抗日根据地军民欢度新春佳节之际,盘据在淮阴(今淮安市)宝应、扬州、仪征、六合、盱眙来安(安徽)等地的日伪军,根据情报获悉驻守在盱眙黄花塘附近的新四军二师主力开赴津浦铁路以西,伺机出动,大规模地向淮南侵犯,妄图围歼我新四军军部。我新四军一师五十团指战员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保卫军部、保卫根据地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在西顺河地区谱写一曲淮北抗战史上的胜利颂歌。

从淮阴出动的日寇天井大队和伪军潘干成二十八师一个团共计1500余人马,企图沿高涧镇蒋坝一线,奔袭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沿途民兵奋力抗击,但因力量薄弱,难以遏制敌人南犯。2月15日(农历正月初三)为迅速阻止日伪南犯,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新四军军部命令完成了守卫原新四军四师防地任务,正从泗洪县朱湖向苏中开进的新四军五十二团迅速奔赴黄花塘(盱眙县境内),保卫军部。2月17日(农历正月初五)早晨该团开到顺河集(现属洪泽县西顺河镇)20里外发现敌情,团首长立即命令担任警戒任务的三营八连轻装跑步占领顺河集,并渡过张福河在洪泽湖大堤上阻击敌人,同时命令七连从顺河集北边向东北方向运动,配合八连阻击敌人,掩护群众向湖滩转移。这时军部通讯员又飞马传来张云逸副军长的命令,要该团快速抢占顺河集,阻击日伪南犯,并立即派两个营的兵力火速南下,保卫军部。团首长接到命令后,立即从团机炮连抽出两个班和四连、六连一起协同七连、八连一起阻击南犯之敌,其余部队奔赴黄花塘。该团素以“老虎团”著称,领受任务后如同猛虎下山,七连迅速赶到小马庄以南,利用一片乱坟地为掩护作侧击陈地;八连跑步占领顺河集后,一排重机枪班向北运动,迅速占领了苹果园,选择城隍庙制高点架起重机枪,以钳制十堡村方向的来敌。另两个排渡过张福河,沿着大堤的交通壕,迅速运动来丁家窑跟前,占领了离十堡大沟敌阵地不足一里的大堤为阵地。

八连三排刚进入阵地不久,就和伪军接上火,激战半小时就打垮伪军两个连的轮番进攻,守住了阵地。敌人就从十堡村北面炮击三排阵地,狂轰滥炸过后日寇,尾随伪军,在机枪火力掩护下,又向三排阵地袭来。八连三排在指导员岳行和排长杜金飞的指导下,越战越勇,接连打退敌人两次冲锋,守住了阵地。一会儿后退的伪军又被日寇用刺刀赶了回来,在猛烈的机枪火力掩护下,再次向三排阵地发起了冲锋。岳指导员倚在交通沟房指挥,不幸中弹牺牲。理发员王有芝急忙冲上去救护,被敌机枪打中牺牲。

在这危急时刻,连长张任远率领二排冲上去,在“为岳指导员报仇”的吼声中,一个反冲锋把敌人压了回去。敌人在大堤上丢下几十具尸体。三排长杜金飞和二排长赵月土在这场恶战中英勇献身。这时二营四连和团机炮班,在当地民兵和群众的支持下,迅速架起浮桥渡过张福河,在副营长李昌义的率领下,火速换防八连,刚进入交通沟部署完毕,几十个日伪军就闯进了二营的伏击圈,被打得措手不及,丢下几十具死尸溃退下去了。

十几分钟后,敌人又从大堤东西两侧分两路向二营阵地冲来,二营把敌人放到阵地100米处,发起猛攻,敌人又被消灭十余人,剩下的往回逃窜,四连一排见敌阵容已乱,在排长唐国平的指挥下,如猛虎般跳出战壕,发起了反冲锋,5个伪军见势交枪投降,余敌被赶到十堡大沟。

日寇见伪军连连折本,便在曲射炮、掷弹筒的掩护下,亲自出击。战士们在持续的战斗中,枪管都已打红,便用小便泡湿毛巾捂在枪管上继续打。激战中,四连长张云龙从望远镜中发现,敌人阵地上有匹无人驾驭的日本洋马,驮着弹药箱在阵地上跑前跑后,立即叫神枪手周阿福将这匹马干掉,切断了敌人的弹药运输。当敌人离阵地30米时,全体指战员扔出一排手榴弹后,端着刺刀趁着滚滚浓烟跃出战壕,与敌展开白刃血战。二班长虞阿品首先戳死一个鬼子,排长唐国平也跟着捅倒了一个。一个大块头鬼子瞪着血红的眼睛向唐国平扑来,被高邮籍小战士韩寿桃一刺刀捅进左眼,鬼子“嗷”地叫了一声,手中枪一偏,戳进了唐国平右腋下的棉袄。唐国平向左一闪,敞开的棉衣被鬼子刺刀挑出丈把远。韩寿桃吆喝了十来个鬼子兵“呀!呀!”地冲了过来,张连长一见,忙把唐国平和韩寿桃一拉,三人背靠背,组成三角形,各对付一面,以守为攻,攻中有守。十来鬼子近不得身,团团转,有胆大的进入三人防守圈内,必死无疑。相持十来分钟,鬼子稍懈,仍不敢接近。张连长眼尖,见左边二班长捅倒了一个鬼子,过来解围,并暗示三个同时发一声喊,朝左边冲出去。在二班长配合下,他们一连捅倒五个鬼子,不幸的是断后的韩寿挑退步时,绊了一跤,未及爬起,便牺牲在敌人的刺刀下。这场白刃血战一直杀到下午2时左右,阵地后面传来喊杀声,鬼子胆怯,仓皇往北溃退了。日寇正面进攻被打退后,就从侧面迂回包围堤上部队。当一股敌人从张福河的暗坝上涉水过河,企图侧击时,遭到埋藏在柳树丛中七连指导员一阵密集的射击,死伤惨重。鬼子大队长天井少佐恼羞成怒。在敌人的密集炮火下,50多个鬼子突破前沿阵地。张云龙连长用驳壳枪一连击毙了4个鬼子后,被敌人打中右胸,他坚强用手捂住冒血的枪眼,继续射击,又击中一个鬼子,不料被侧面跳出的几个鬼子兵刺中数刀,倒在血泊中。卫生员刘长春不顾生命危险,背着急救箱徒手上去抢救时,被鬼子迎住,头皮被刺了一条长长的血口。排长唐国平箭步上去将这个鬼子刺死,解救了小刘。炮班大脚板战士王开全,力大过人。在这次格斗中,他左冲右突,撂倒好几个鬼子,敌人见了他,畏之如虎,往往几个鬼子合在一起也近不得他。两次格斗,前前后后换了6支带刺刀的七九步枪。王开全这般骁勇,引起了鬼子的注意,便向他打冷枪,王开全头部中弹,倒在堤坡上。二排长见状,丢下一个敌人给唐国平排长对付,抡步上前营救王开全。二排长刚要背王开全后撤,一个鬼子冲了过来,二排长一见丢开王开全,与鬼子扭在一起,在地上翻滚,正当二排长骑在鬼子头上,使劲卡鬼子脖子时,不料肩膀被一个鬼子小队长劈了一刀。炮班班长陈彬杀得两眼通红,刺刀捅弯了来不及重换,赶过来抢救二排长。他一脚蹬开那个鬼子,手背被鬼子刺刀刺了一条口子,他不顾疼痛,抡起枪托咂烂了鬼子小队长脑壳,招呼另一个战士,背起昏迷过去的二排长退到战壕里。

阵地上虽然敌人死伤数量较大,但二营减员也越来越多,二排长毛存信、三排长贵瑞兴都在白刃战斗中壮烈牺牲了。

这时,二营六连在团长张宜友的指挥下增援上来,同时担架队、救护队也跟上来了,这使堤上部队士气大振,更增添了必胜的信心。此时胡乾修参谋长带来几个参谋人员,在侦察中观察到一群日伪军簇拥着一个骑高头大马的鬼子军官出了九堡村。胡参谋长断定这就是天井大队长,便翻身下马,从警卫员手中取过步枪,利用一棵老梨树作依托,“叭”的一枪,天井被击落马。顿时枪声大作,敌人失去了指挥,乱成一团,二营唤起冲锋号,向敌人发起猛烈冲锋,敌人抵挡不住,一窝锋似的朝淮阴方向溃逃。

气壮山河的顺河集狙击战,整整激战了一天,二营打垮敌人十四次冲锋,共击毙日寇72人,伪军200余人,26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西顺河地方政府和群众收埋了烈士忠骨,造陵墓,建立了纪念碑。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在追悼大会上高度评价这次战斗,他说:“顺河集这场血战,日寇兵分八路进攻淮南,扫荡新四军军部的部署粉碎了!”

(本文收集整理:朱仰贤。录写:张永)

篇2:二十六烈士事迹

平实 扎实 踏实 求实

——记乌市二十六小学三年级语文组

我们是乌市二十六小学三年级语文组的老师。本组共有五位教师。三名小教高级教师,两名小教一级教师。大家走到了一起,在语文教学研究的道路上,相互学习,相互勉励,在语文教学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兢兢业业,不敢有一丝懈怠。下面,我就几方面对我组的教育教研工作做一汇报。

我组的教育教研情况:

一、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水之积也不深,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师之蕴之不足,则其育长才也无望。”作文语文教师首先要将自己定位为学习型的教师。这就需要我们每个老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因此,为了将教学研究做实,我组教师自工作以来一直沿袭认真的工作作风,在工作之余主动阅读各类教育教学杂志及书籍,学习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新标准。时时关注教育教学的更新信息,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例如讲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利用各种机会聆听各级各类课堂教学大赛实况,并不定期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所想整理成自学笔记,记录心得。

二、夯实常规教学

常规教学首先体现在备课。有句诗这么说:“深夜人们在命中路出笑脸,唯有你的窗口灯火闪耀,映出你伏案备课的身影……”这句诗就是对老师真实的写照。这更折射出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和基础。为了探寻出一条有效备课的教学思路,我组成员在书写每一节课的过程时都本着抓目标落实、抓教学策略的体现、抓学生学法和教师教法的有效运用的原则,安排教学环节,并且做到每课时都凸显课时目标及重难点,使得每堂课都能够扎实推进。除此以外,还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地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力求倡导教育民主,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语文教学是一项纷繁而且复杂的教育任务,仅凭闭门造车是教不好博大精深的汉语的,因此,我组在语文教学研究方面把重点放在了集体备课的方式上。集体备课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共同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它可以集中智慧,整合经验,共享资源。集体备课还能实现群体的优势和个性特长的完美结合,真正打通科研、教研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通道,让科研与教师常态工作相联系,成为一种具有实际教育价值的行为。为了使集体备课真正成为我组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我们悉心研究,慢慢摸索出了一套集体备课策略: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新老教师能够找到专业发展的兴奋点。确立课题——组内讨论——确定主讲(形成初案)——集体研讨(形成共案)——个性化设计(形成个案)——教学实践——课后反思——二次修整——考核评估。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让我们在这样的备课框架中逐渐形成了发现问题——研究探讨——形成共识——反思积累的教研思路。正因如此,我组新进教师王雪霞在学校课堂大赛评比过程中,脱颖而出,她所执教的《迟到》一课得到了大家一致的好评,在校本教研的阅读教学大赛中被评为校级一等奖。更有教师贾惠所撰写的《最后一头战象》经自治区专家组评审,荣获三等奖。当然,在集体备课时效性方面,我们还有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值得研究,例如,学校需要专业引领,但在集体备课的背景下,如何为教师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如何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保护初案设计者的原始设计冲动和瞬间的灵感;何以保证集体备课所用时间的充足,这些都是今后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努力的方向。

四、师徒帮带

为了尽快使我们组的教师队伍强大起来,我们发挥骨干教师的力量。根据本组教师的实际情况,分组搭配。共同商议,借鉴好经验,好做法,制定“青蓝协议”,师徒帮带,签订协议,并严格按照协议执行。两年多的时间,我们已经逐渐形成了老帮新的传统,在老教师的帮助下,青年教师在不断地进步。无论从教学理念、代办经验、还是教学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一年的“师徒结对”,它让我们都意识到自身的诸多不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们一直再努力缩小学科差距,减缓自己的教学盲点。在提高徒弟业务水平的同时,师傅也逐日努力充实自己,勇于向自己的薄弱面进行自我挑战,试图日积月累的教学反思、总结提炼、自我完善中逐步凝聚自己的教学特色,然后才能用“一桶之水中去舀取一瓢之水”,施与他人的同时亦获得自我发展与自我提升。

五、参与课题研究

无论是常规的教学,还是不期而遇的教学事件,都对教师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构成挑战。面对这些问题,既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照搬,也没有人能告诉你一个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探索、学习、反思和改进,才能发现属于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学效果才能更加有效。而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正是由于教育活动的实践性和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具备了教学研究的意识,才能在教学的实践中进行主动的研究,只有经过不断地研究,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为了尽早地向研究型教师靠拢,我们不断努力,树立“问题即课题,过程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认识。升华教学反思中发现的问题,参与到了各种课题的研究。我带领本组教师参与的课题有国家级课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校级课题《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并且与2011年申报了本组小课题《低年级拓展识字教学的策略研究》。在这一系列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汲取营养,逐渐提高了老师们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及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自觉钻研教材教法,共同研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变课堂“主演”为课堂“导演”。课题研究这个教师实现愿望的平台,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一次次地探索、一次次地失败、又一次次地改进,使我们组的教研、课改氛围更为浓厚了,课堂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通过各自不断地尝试,老师们感受到课题研究只有与课堂真正融合在一起才能相得益彰、熠熠生辉。渐渐地,把课题研究融入自己的课堂几乎成为每个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更让人欣喜的是教师们对课题的理解正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反思和提升。今天我们的老师也学会了分享、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不断成长。

岁月能让人得到历练,今天,我组的老师都能在报刊,杂志等教育论坛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为自己争得荣誉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业务知识。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们相信,参加这次评比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次认真审视自己的教学和教研能力的机会,同时也是一次检阅,更是一次深刻的反思。今后,我们还将把教研的着眼点投放在扎实推进平实的教育教研活动中,推进到课堂教学中,求真务实,努力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排头兵。

教师主要成绩:

单婷婷:2001年5月:被授予“第四届中华美全国少儿作文大赛园丁奖”

2002年3月:论文《课堂教学中电教媒体的选择》在乌鲁木齐第八届电教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

2003年4月:撰写的课程改革论文《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乌鲁木齐市小语会第七届年会上荣获二等奖

2004年11月:在自治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验课题论文评比中,论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初探》荣获二等奖

2005年6月:论文《课改实验中的点滴体会》在自治区教学论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2005年5月:论文《浅谈作文评语改革的优势》在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论文比赛中获三等奖

2005年9月:撰写的教学设计《前鼻韵母》在自治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

2006年10月:在沙区首届小学生故事大王比赛中荣获优秀辅导员称号

2006年12月:在自治区2006年小学生现场作文竞赛中,所辅导学生成绩优异,荣获优秀辅导奖

2007年4月:在沙区教育系统举办的教师基本功大赛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2008年9月:教学设计《妈妈的手》在沙区“十一五”课题论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2008年7月:教学设计《妈妈的手》在自治区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评比中荣获三等奖

贾惠:

2005.12

在自治区2005年小学生现场作文竞赛活动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2006.5

在第七届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中荣获辅导奖 2006.12

在自治区2006年小学生现场作文竞赛中荣获辅导奖 2007.9

所撰写的教学设计《最后一头战象》经自治区专家组评审,荣获三等奖

2008.7

在沙区教育系统“爱与责任”征文评比活动中获得三等奖

2008.9

在沙区“十一五”课题论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2009.6

在2009年上半年全国中小学教师“本色教育杯”教学成果竞赛活动中,所撰写的论文《浅谈小学低段作文指导中模仿的作用》荣获三等奖

2010.5

撰写论文荣获全国一等奖,并收录于中华教育丛书 2010.6

说课稿《孔子拜师》荣获全国中小学教师“本色教育杯”教学成果竞赛二等奖

2010.6

在全国中小学教师“本色教育杯”教学成果竞赛活动中所撰写的论文《点亮学生

点亮希望》荣获三等奖

2010.7

沙区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王郡:2011.7被评为全国本色课堂导学总课题组、全国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研究中心2010——2011学年度优秀实验人员

篇3:书道二十讲(十六)书道之品格

古往今来, 所谓的“品”即品格、格调、品质、等第、韵致等的简称, 都具有精神的追求和具体的标准。书道之品格主要是依据来自历代学界和书界的共识, 它既是行业标准, 又是社会欣赏的标准。其思想和做法源于人品、文品等已有和流行的概念, 既有时代色彩, 也反映了普遍的规律。

在南北朝的齐梁时代, 有颍川 (今河南长葛) 人钟嵘作《诗品》 (公元513年) , 在刘勰《文心雕龙》之后第一个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品评诗歌的优劣得失, 为当时及后世诗风的优化作出了突出贡献。据《诗品·序》所言, 当时虽然诗风日盛, 但是十分混乱, 缺少品评的标准, 致使诗坛显得混乱无序。为此, 钟嵘就仿汉代“九品论人, 七略裁士”的先例写成此书, 欲纠正诗坛思想和标准混乱的局面, 共涉及两汉至梁诗人122位, 包括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钟嵘的《诗品》不仅对后代的诗歌批评有很大影响, 对唐司空图, 宋严羽、敖陶孙, 明胡应麟, 清王士祯、袁枚、洪亮吉等在观点上、方法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启发, 对书品评判也有极为重要的借鉴与影响。

钟嵘认为:“诗有三义焉, 一曰兴, 二曰比, 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馀, 兴也;因物喻志, 比也;直书其事, 寓言写物, 赋也。宏斯三义, 酌而用之, 干之以风力, 润之以丹采, 使味之者无极, 闻之者动心, 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 患在意深, 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 患在意浮, 意浮则文散, 嬉成流移, 文无止泊, 有芜漫之累矣。”由此看来, 他十分强调赋和比兴的相济为用, 即强调内在的风力与外在的丹采应同等重视, 需要整体判断。他不仅反对一味地追求形式、弱化内容;又十分强调诗人独特艺术风格的确立;并注重在史诗源流发展的大背景中评判诗人的贡献, 提出了言在、情寄、风骨、雕润、词采、音韵、动心、清便、宛转, 以及才、文、气、秀、质、味等相应的角度、标准和概念。《诗品》不仅在诗坛影响巨大, 对书道品格的评判也有直接、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与钟嵘几乎同时, 仅比其小约20岁的南阳新野人, 时任南朝梁度支尚书的著名文学家、书家庾肩吾 (487—551) 著述了中国书道史上第一部品评书道优劣的专著《书品》。在他之前, 虽有南朝宋王献之弟子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 (记72人) , 有南梁袁昂奉敕撰的《古今书评》论及古代书家25人, 有萧衍的《古今书人优劣评》等, 但由于都只作了简要的风格介绍, 所以还不能取代庾氏此书的地位。该书仅一卷, 载汉至齐梁能书真、草者凡123人 (序言128人, 当为版本传承之误) , 冠以总序, 效《汉书·古今人表》之例, 分上中下品, 每品中又分上中下三等, 合而为九品, 各系以论, 体例严谨。在小序中, 作者提到了“日以君道则字势圆”的思想, 并根据天地尊卑的观念来论述书道作品的长短。在“上之上”品中, 庾氏只列了张芝 (草圣) 、钟繇 (隶楷之圣) 、王羲之 (书圣, 兼长各体) 三人, 并评曰:“隶既发源秦史, 草乃激流齐相, 跨七代而弥遵, 将千载而无革;诚开博者也。均其文, 总六书之要;指其事, 笼八体之奇能;拔篆籀于繁芜, 移楷真于重密;分行纸上, 类出茧之蛾;结画篇中, 似闻琴之鹤;峰崿兼起, 琼山惭期敛雾;漪澜递振, 碧海愧其下风;抽丝散水, 定于笔下;倚刀较尺, 验于字中。真草既分于星芒, 烈火复成于珠佩。或横牵竖掣, 或浓点轻拂, 或将放而更流, 或因挑而还置, 敏思藏于胸中, 巧态发于毫銛。詹尹端策, 故以迷其变化;《英》《韶》倾耳, 无以察其音声。殆善射之不注, 妙斲轮之不传。是以鹰爪含利, 出彼兔毫;龙管润霜, 游兹虿尾。学者鲜能具体, 窥者罕得其门。若探妙测深, 尽形得势;烟花落纸, 将动风采。带字欲飞, 疑神化之所为, 非世人之所学, 惟张有道、钟元常、王右军其人也。张工夫第一, 天然次之, 衣帛先书, 称为‘草圣’。钟天然第一, 工夫次之, 妙尽许昌之碑, 穷极邺下之牍。王工夫不及张, 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 工夫过之。羊欣云:‘贵越群品, 古今莫二。’兼撮众法, 备成一家, 若孔门以书, 三子入室矣。”

由此可以看出, 羊欣论书品, 虽注重人品、书品风貌和综合素养, 也注重书者各自的艺术风格与特长, 其所推崇的三人虽同为最高品“上之上”, 但亦各有所长和特点, 非归于同一模式。羊氏思想虽深受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对人物进行识鉴、品藻的习尚影响, 但确实反映了当时学界、书界对书道品格的思考, 有着不少深切与独到的见解。

在庾肩吾的影响下, 不仅书界的风气与标准有了调整, 相应的研究也后继有人、逐步深化。在唐朝即有孙过庭著《书谱》多有书道精论;李嗣真撰《书后品》将王献之列入“四贤”, 与庾氏所评“上之上”三人并列, 且列“超然逸品”名目, 使书品概念更加鲜明, 其文载80余人, 文辞绮错、条理井然, 对庾文做了很好的补充;张怀瓘《书断》三卷列书体10类, 备述源流, 附之以赞, 次为总论, 由此始分神、妙、能三品, 各以体分, 评百余书家, 前记小传, 后为评鉴, 扬弃古今, 论辩精当, 皆为前载所不及。对书品的关注盛于六朝、隋、唐, 元、明之后著述渐为稀少, 只是到了清末汉学复兴, 又有阮元、包世臣、刘熙载、康有为等再掀波澜, 既论古今, 另立“碑品”, 又品当朝书坛各家, 典型的代表为包世臣《艺舟双楫》中的《国朝书品》。依照包氏的观点:“平和简净, 遒丽天成, 曰神品。”此品只一等, 清朝只邓石如一人。其余“酝酿无迹, 横直相安, 曰妙品;逐迹穷源, 思力交至, 曰能品;楚调自歌, 不谬风雅, 曰逸品;墨守迹象, 雅有门庭, 曰佳品。”以上四品又各分上下, 累为“九品”。仅依据包氏的标准, 于今书坛所尚, 实多在“佳品”层面。究其原因, 书者多囿于“法”与技艺, 而在人品和文品等修养方面均略逊几筹, 故难有深入的发展与“上之上”的追求。

从庾肩吾开始, 品评汉至齐梁著名书家即按三级九品法论列。察其渊源应为《论语》把人分为“上智”“中人”“下愚”的“性三品”之说, 同时参考了汉魏以来荐官论才的“九品中正”制度。当东汉之时为征辟选荐官员, 尝以善恶道德标准制“九品”以察举豪门世族所荐人才, 其中品评人物是必须经历的重要过程。凡获得优良评语, 进可入仕, 退为名流, 遂为风尚, 至魏晋而不衰。

在中国, 自古而下, 论人、论诗文、论书道等, 均以品德为首, 因为在中国的学术界、思想界, 人们都认同, 具有高尚情操襟怀者方能在书道上有上佳的表现。正如唐人张怀瓘在《书断》中所言:“艺成而下, 德成而上。”内在的道德修行是任何书者成就高下的根基所在。人们坚信:“修身为本, 为诸艺生成发展之基, 可得乎上;反之, 则虽有天赋, 仅能得其下。”诚如《大学》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 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书道的表现, 即人品的表现, 字如其人的思想自古就已经形成了传统。这不是“泛政治”“泛道德”的虚浮之论, 而是古往今来世人对“书道为人道”思想的一种明确阐释, 是基于书道本体基本特征和原则精神的自觉追求。

到魏晋之时, 延揽人才是诸侯争霸天下的首要人物, 曹操提出的“唯才是举”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士族豪门对举荐人才的垄断, 也使“德才兼备”的品评原则得到了当时及后世的认可。起初, 除了帝王豪门有权品评任务外, 还有社会上的名士专以品评人物为务, 其褒贬会直接影响被品者的仕途进退与成就高下。而他们主要从家世、状、品三方面来考察判断。所谓家世, 即门第出身;所谓状, 即道德才能;而所谓品, 则是综合考察后的结论性意见。党锢之祸后, 因品评他人稍有不慎就会带来“破族灭身”之祸, 于是评品的内容多由单纯地举荐为官转为对学者才性、知识、能力、气质、格调、风貌、韵致等精神层面的鉴别方面, 转变成为文艺、文化批评方面的重要形式与内容, 既超脱而又趋于专业化。

自汉魏以来, 由于受佛道传统及其思想的影响, 儒家也开始思考自家“道统”的梳理、继承与发展的问题。这对方兴未艾的书道品评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 前人在论及书道品格时也开始有了对渊源师承的关注, 有了对流派与风格的鉴赏, 也才会对书道作品的优劣作具体的审美价值判断, 这在学界和书界几乎成为定式, 一直延续至今。其积极作用在于, 容易把握书者作品的渊源变化与个性特点, 在参照和比较中判断其有否独到之处和个性特征;而消极作用在于, 对自学成才或不依附于某一流派的书家则有可能被边缘化和存在门户之见等, 进而在书道品评方面形成壁垒, 影响了书道充分、自由发展的进程。

在古今论书道品格的诸家经典中, 清人刘熙载的《艺概》可谓卓见丰富。他在文中强调:“高韵深情, 坚质浩气, 缺一不可以为书。凡论书气, 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 皆士之弃也。”从另一个角度形象地论述了书道的品格。他认为:“书要心思微, 魄力大。微者条理于字中 (强调字法的表现要用心) , 大者磅礴乎字外 (强调章法的设计要有胆识和气魄) 。”“凡书, 笔画要竖而浑, 体势要奇而稳, 章法要变而贯。书之要, 统于骨气二字, 骨气而曰洞达者, 中透为洞, 边透为达。洞达则字之疏密肥瘦皆善, 否则皆病。”“学书者, 始由不供求工, 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 工之极也。《庄子·山木篇》曰:‘既雕既琢, 复归于朴’。善夫!”论述了在书道品格的评判中, 对大与小、字与章、奇与稳、工与朴、病与善、骨气与洞达、心思与魄力等表里内外的兼顾, 将传统书论的思想作了精练的概况。

除了就书论书之外, 刘熙载的书道视野相对而言更为开阔。他一方面注意继承历代书论对书品的分析见解;同时又鲜明地指出其存在的局限性, 更突出地强调书道品格的确立需要综合的文化素养。他说:“司空表圣之《二十四诗品》其有益于书也, 过于庾子慎之《书品》。盖庾品只为古人标次第, 司空图足为一己陶胸次也。此惟深于书而不狃于书者知之。”刻意突出了书外功夫、书外思想对书道品格的影响。并说:“论书者曰苍、曰雄、曰秀, 余谓更当益一‘深’字。凡苍而涉于老秃, 雄而失于粗疏, 秀而入于轻靡者, 不深故也。”在前人论及书道各类讲求的基础上, 更强调了书道创作和欣赏品鉴者个人修养和执着探索的重要。

对书道品格的鉴别除了他评之外, 也有自评。在这方面, 书圣王羲之亦开先例 (仅就有限且存疑的文献史料判断) 。他在《自论书》中曾说:“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 或谓过之。”又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余少学卫夫人, 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 见李斯、曹喜等书, 又之许下, 见钟繇、梁鹄书, 又之洛下, 见蔡邕《石经》三体书, 由于从兄洽处, 见张昶《华岳碑》, 始知学卫夫人书, 徒费年岁耳。遂改本师, 乃于众碑学习焉。时年五十有三, 恐风烛奄及, 聊遗教于子孙耳。”一方面, 王羲之有着充分的自信敢与大贤抗衡比肩;同时, 他又善于自省和学习, 53岁时改以众碑为“本师”。可见其确有自知之明和自信自强两方面的超凡能力。

当然, 对于书道品格的评判也是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的。清代学者赵翼所说的“江山代有人才出, 各领风骚五百年”, 对于书道而言亦是如此。而所谓的“各领风骚”, 就是指书者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在书道作品中的充分体现, 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理念在纵向的书史长河与横向的百花齐放中现实的超群个性。我们今天到各地旅游, 经常会看到清朝乾隆皇帝的题诗、题匾, 慨叹其书写娴熟、字体娟秀。但如果我们了解了二王的贡献、知道了赵孟頫日写万字的经历, 再看到汗牛充栋的“馆阁体”, 就会对乾隆皇帝作品的品味有了恰如其分的判断:在书道史上, 其难有地位。

篇4:艺林广记(二十六)

王兰若(1911-)先生以写兰见称于时,早年负笈海上,随刘海粟、王个移、诸闻韵游,后于铁山见丛兰挺拔矫健之态,遂悟写兰之法,自此画风一变。(附图)

诗僧释圆彻,梅县人,久居京华,故自号春明一衲。著有《微尘集》。喜临池,晚病目犹不废纸笔,其挥洒之际,往往因目障而笔滑出纸外而不自知,然犹一招一式,飒飒生风,毫不苟且。伸纸者不忍止之。有卖邮品者,闻法师书名,乞一匾以悬肆前,问内容,曰: “集邮”。法师耳背,曰:“自由不好,写腾飞吧!”客愕然,继而曰:“也可”!时为一九八九年春夏之间。

“文革”中,艺坛一片寂寥,因言获罪者比比皆是,故人人自危。某次画会,有一画家画五只蛐蛐,写毕强韩羽题句。韩羽辞不获允,无奈题:“一、二、三、四、五,五只蛐蛐”。即掷笔不复书,举座大笑。此实为无可写、不敢写而又不得不写之举,与“今天天气哈哈哈”同出一辙。

一九八八年,台静农八十七岁,于台海书一联以寄舒芜。联曰:“忽惊此日仍为客,却想当年似隔生。”借元遗山之句,写此日仍为客,有家回不得之慨,动魂惊心。今此联仍悬于舒芜先生碧空楼壁上,而台氏墓上宿草已深矣。子过碧空楼,每读此联,为之低徊久之。

汪曾祺善鉴味,席间每道菜动筷者不过三,盖求味不求饱也。

黄苗子先生年九十,虽腊月犹可洗冷水澡,此得益于“文革”中秦城七年炼狱也。而尤甚者,冲毕冷水即;中热水,反复如是,自谓此举可刺激血管舒张。今虽九十有四,而满头黑发,健步安闲,不聋不花,真老神仙也。

启功先生有口头禅曰:“节约用电”。意即不作无谓之应酬,浪费时间。

篇5:二十六烈士事迹

鸳鸯湖棹歌 之二十六

作者:朱彝尊朝代:清体裁:七绝 梅花小阁两重阶,屈戍屏风六扇排。

篇6:二十六烈士事迹

病中书怀寄王二十六

作者:李建勋朝代:唐体裁:五律 落叶满山州,闲眠病未瘳。

窗阴连竹枕,药气染茶瓯。

路匪人遮去,官须自觅休。

上一篇:励志的人生感悟句子摘抄下一篇:乒乓球训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