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松子一生影评

2024-04-25

被嫌弃的松子一生影评(共11篇)

篇1:被嫌弃的松子一生影评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影评观后感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影评观后感

观看这部电影的整个过程中,一直发出的感叹是女主角好漂亮,明亮的双眸在爱和被爱中传递的只有坚定和信赖,姣好的面容即使在红尘中也显得出淤泥而不染。她的确脱俗,因为一般人对于爱的渴求远远不及她强烈。

为了爱,人性可以衍生出什么样的变化?初爱上一个人时,心有千千结,剪不断,理还乱;两个人热恋时,可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日日思君却甚是甜蜜;恋情遭遇阻碍时,可以生死相许,死生契阔。可是当被爱抛弃时,人性通常有两种相反的反应:一是由爱生恨,典型的代表是李莫愁和康敏,这种反应也更常见;另外一种却是由爱生爱,因为失去过,所以对同类型的爱非常渴望,无论是谁,只要能给予同种类型的爱,填补那片绝望的空白,这个失爱者便飞蛾扑火。

失爱者的行为在常人看来很难理解。(www.Fwsir.com)作为一个深有体会的人来说,这种人的行为表现是以折磨自己的方式来爱别人,行为目的是换取对方的爱。如果最终不能获得对方的爱,心灵将永远处于绝望的谷底;如果不是通过折磨自己的方式,就永远觉得自己没有真正付出,永远还是有被抛弃的.风险,所以讨好、奉献、折磨自己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

我和松子有很多的共同点:对爱没有挑剔,来者不拒;片刻的自欺欺人的爱让我精神振奋得令人恐惧,其实只要这棵救命稻草拔掉,立刻就掉回绝望的泥潭;生命在每一个时刻都可以戛然而止,因为往回看,没有什么让心灵产生足够的安全感,往前看目标又是不存在的;还有绝望时的暴食和行尸走肉。

松子拥有过亲情,也拥有过别人的爱情。只不过他们都表达得太不激烈,太不及时。她只好用不断摧残自己的方式来获得确定感和安全感。松子对那些男人有爱情吗?在我看来,没有。她爱的是爱,而非人。

全剧我感受最深的台词不是那句“生而为人,对不起”,而是那反反复复被她重复的太多遍的问题“可以永远和我在一起吗?”对松子有爱的人不少,她的家人和情人,如果他们果断地流露出爱的信号,那么松子不会一直处在害怕、恐惧、奢求的状态中,她的命运也许截然相反。所以,情感表达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希望

篇2:被嫌弃的松子一生影评

2.地狱也好什么地方都好,我都跟着他。

3.弯出手臂,掂起脚尖,让我们够得到蓝色天空...

4.无论走那条路,都是前途渺茫。

5.我怀着成为音乐家,这个再普通不过的梦想。

6.我把我的性格、特征都刻成纹身了。

7.小时候谁都希望自己的将来闪闪发光,但是长大以后,自己的梦想,却没有一个能变成现实。

8.给我黑暗的人生带回了光明。

9.只要是女人,不论是谁,都憧憬童话中那可爱的白雪公主啊灰姑娘啊。

10.为了自己的自尊,为了放不下的思念,只为了爱而活着。

11.不配与把人生奉献给文学的我来比较!

篇3:被嫌弃的松子一生影评

一、多种戏剧手法运用

一部好的剧本必然和它的戏剧手法相关系, 那么《被遗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片子中运用了多种戏剧手段, 让这部影片既具有商业性又不失艺术性, 而这些戏剧手法又是和叙事是息息相关的。

(一) 悬念

英国戏剧理论家亨托曾说过:“悬念式戏剧中抓住观众的最大的魔力, 戏剧的悬念是差不多一切成功的戏剧效果的源泉、根据、和生命。”影片紧紧抓住了悬念的重要作用, 在影片的开头部分抛出了三个悬念: (1)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下, 少年阿笙放弃追求梦想, 过着堕落的生活。 (2) 两年不见的父亲出现在阿笙的公寓里, 告诉他他的姑姑松子被杀害了, 委托他去收拾松子的遗物。 (3) 警察拿着一张面部可怕的人的照片问阿笙是否认识, 这个人是不是就是杀死松子的凶手呢?这三个悬念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 而松子又是什么人, 为什么被杀害这样的悬念中开始了漫长的调查之旅, 影片也就此展开。

影片从阿笙去松子的公寓收拾, 看到公寓的样子和警方的来访切入, 围绕松子到底是被谁杀害的展开松子一生的叙述, 随着影片对松子这个人物的刻画, 那么这个谜团却越难解开。悬念的成功设置, 带动着观众将松子的一生看的透彻, 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更是对松子结局表现出一种焦灼的状态, 才使这部影片那么的引人入胜。正是一种期待的心情一直在堆积, 结局才更让人出乎意料。

(二) 发现和突转

发现和突转都是戏剧剧作结构的技巧术语, 松子的一生就是不断在发现和突变的一生。发现是从不知到知的转变。突转是事情向相反方向的突然变化。松子的命运就是再一次又一次的发现和突转中变得波荡起伏, 形成了她戏剧性的一生。

可以说松子生命中的每一次的转变都是一次发现和突转, 比如:从老师到离家出走;恋人作家突然死亡; 当第三者被发现;去做土耳其女郎;杀死自己的自私的合伙人;遇到理发师后进监狱;出狱后和自己曾经的学生相连;被黑社会追杀报警;等情人出狱后背抛弃;孤独堕落的活着后被杀。这一系列的发现和突转都深深的影响了对松子的性格和命运, 松子生命中的每一次突转她都会说一句:“我的人生就此结束了。”就在松子一次次结束的人生中, 她又一次次的燃起希望, 她顽强的把生命力发挥到极致,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发现和突转, 只是好景总是不长。天堂和地狱就在松子的一生中反反复复的出现着, 交替着。

(三) 伏笔

说到伏笔, 是在电影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 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 再予以响应的叙事技巧。影片也巧妙的将这一手法运用, 起到暗示、沟通情节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的作用。

阿龙和阿惠是松子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两个人, 一个是情人, 一个是唯一的朋友。影片开头警察拿着阿龙的照片第一次出现在松子的公寓和阿笙见面, 阿龙狰狞的面部特写是影片埋伏笔的最好证明, 一开始就把这么重要的包袱都出来未免不是一个很好的技巧, 松子在经历了五个男人之后, 阿龙总算得以出现, 这和过去当学生时候的阿龙相呼应, 观众的情绪在阿龙的出场后可谓达到高潮。这个男人是不是杀死松子的凶手总算得以解开, 从质疑到阿龙出现的满足感, 无疑是影片的转折点, 得知阿龙并不是凶手之后, 观众的失落感又再次使影片便得悬疑起来。

阿惠以女优的身份出现在阿笙的视野中的时候, 无疑这也是观众视野中的疑惑点, 为什么有名的AV女优也会出现在松子的公寓楼前, 带着和阿笙相同的疑惑, 阿惠讲述了她和松子相识并且相知的过程。这个伏笔好在从阿笙堕落的生活入手, 在影片开头就三言两语的介绍了阿笙的生活状态, 几乎和松子后半生的状态是一样的, 每天吃吃喝喝, 无所事事, 住在凌乱的公寓中, 不同的是阿笙打发时间的方式是看色情影片, 所以阿惠的出场正好和阿笙的生活相关联起来, 在影片沉重的主题下增添了一抹诙谐。

(四) 冲突

松子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自身的冲突, 社会的冲突, 家人、情人、朋友之间的冲突, 无一不表现出松子性格中矛盾的一面。

松子的爸爸和弟弟, 都是不懂得如何去表达爱, 更不懂得去照顾别人心里感受的人, 父亲对妹妹的疼爱让松子从小就备受压抑, 就弗洛伊德的观点来揽, 一个人的童年对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 在冷漠疏离的家庭关系中, 松子和家人之间存在这巨大的冲突, 渴望被爱但却是冷漠的。松子总是全心全意的为着每一个情人, 对她们付出所有的感情, 松子一味的付出, 只为了有个安稳的家, 一份稳定的感情, 所以她和情人之间的冲突就在于她渴望被爱, 而她的情人却都是自私的, 没有人可以理解松子的感情。然而和阿惠的友情是真挚的, 但是松子脆弱卑微的对爱情的渴望确实阿惠无法安慰的, 她们之间的冲突就在于松子羡慕阿惠的感情, 自己却始终得不到。

虽然松子从未责怪过这个荒诞的社会以及伤害过她的自私日本男人, 但是不得不说松子在这个社会中过得并不幸福, 从松子偷钱替学生隐瞒过错, 想着把过错自己承担却惹祸上身, 从这件事的处理来看, 松子并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法则, 她违规必然遭到淘汰, 所以以至于她变成土耳其女郎, 更乃至变成杀人犯, 最后变成有精神病的疯子都不足为其了, 她和这个社会最大的冲突就在于, 她试图用自己天真的处理方式去解决所有的问题, 但这个社会是建立在父权社会下的, 一个女子的“妇人之仁”又怎会得到允许和谅解!

(五) 戏中戏

影片中反复出现了电视画面, 或从阿笙的视角, 或从松子的视角总是有人站在悬崖边上, 当有医生或者他人来阻止的时候, 站在悬崖边上的人总是选择跳下去, 尽管劝阻的人不停的说着, 你的人生还没有结束。

观众在看影片, 影片中的人又在看电视机中的故事, 这缩小的片段就是松子人生状态的缩影, 她不断的走向人生的悬崖, 一次一次“勇敢”的跳下去。这无疑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对于松子来说, 影片中演绎的故事就是她真实的故事, 她实实在在的存在于影片中, 她淋漓尽致的一生, 就像是义无反顾的跳崖, 她总是爱幻想, 人生的痛苦与快乐仿佛在她看到的电视机里已经演绎的够清楚了, 但是即使如此, 也道不尽她所能感受到的悲苦和快乐, 就如同我们在戏外看松子, 也不能十分真切的感受到她这被人嫌弃的一生。

综上, 影片中用了多种戏剧手法去叙事, 去把松子塑造的立体, 鲜活, 是她深深的留在观众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显然这些戏剧手法是功不可没的。

二、内聚焦型的视角

谈到叙事, 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谁是叙述人?所谓叙述人, 指的是一个叙事文本中给听述者讲故事的人。维林吉洛娃把对叙述人的研究视为建构叙事模式的理论:“叙述模式是指在叙事体中用于创造出一个故事传达者 (即所谓‘叙述者’) 形象的一套技巧和文字手段。”2叙述人是每个叙事文本所不可或缺的 , 热拉尔热奈特说过:“无叙事者的叙事, 无陈述行为的陈述纯属幻想。”3可见叙述者对于一部影片是何等的重要。具体来讲, 影片叙述人包含人称和视点两个层面。

(一) 人称

影片叙述人的身分可以反映出叙述人对所叙之事抱有的态度和距离。影片的叙述人是从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的转换, 在松子每一段人生的讲述之前, 都又一个第三者为作为听众的阿笙讲述松子的故事, 在讲述的过程中, 自然的转换为第一人称。

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被别人塑造的, 所以在这部片子中同样采用了这种方式, 像是《公民凯恩》的叙述方式, 不同的人的讲述构成了松子的一生, 不同的是阿笙是观众的代言人出现在影片中, 这也是影片别具创新的地方, 这和影片的宗教主题也息息相关, 阿笙这个任务的设置, 不仅是观众的代言人, 更是受到松子性格影响最深的人, 透过阿笙看松子, 这个也是导演的别有用心。

(二) 多重视角的叙事伦理

一部电影的“叙事伦理”就是编导借助其对事件的叙述样态而彰显电影所要传达的道德伦理诉求。“叙事伦理”从根本意义上打破了艺术作品“主题学”和“美学”截然分立的研究方法, 将叙事立场、叙事原则、叙事策略统一于编导的叙事层面, 进行互动性理解。《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一部叙事伦理运用出色的影片。影片充分运用多视角完成伦理的多立场诠释。

影片最开始是从松子弟弟的视角, 这里可以理解为大众视角, 引出松子, 那么在弟弟眼中的松子是无可救药的, 她的人生毫无意义, 他对松子极端厌恶和鄙视, 这就是在大众眼中松子样子。松子一生都是一个失败者。随着影片逐步深入, 通过阿笙这一探索者的视角, 我们走进了松子这一主体的生活, 从松子的眼中看到生活的原态。也就是整个电影有三种不同的视角:大众视角——探索者视角——主体视角。

然而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 会借助剪接及其他电影技巧, 完成从大众视角到主体视角的数次曜入曜出, 一来一去完成了价值的重估, 主体的精神世界被成功呈现在观众眼前。

这种技术的魅力在于, 随着视角不同立场也会转换, 使观众充分自相矛盾, 在矛盾的激烈冲突下, 发现新的价值。

所有这些矛盾冲突在每一次视角曜入曜出都会出现, 而且在导演的掌控下充满节奏的美感, 每当我们对观点有所确信必将迎来叙事发展的当头一棒, 当我们不再轻易确信的时候, 我们就走上了重新评估人生价值的探索之旅, 这也是导演想要带给我们的思考。这样的艺术效果是一般叙述手法达不到的!

从人称和多重视角的叙事方法可以断定, 影片采用的是典型的内聚焦型的视角, 从不同的视角转换中塑造松子, 这种叙事方式虽然已被很多影片采纳, 但是这种既有听众又采用多视角叙事的方式, 依旧最引人入胜, 影片的戏剧性和风格化在多重的视角变化中彰显无疑。

三、“非典型”因果式线性结构

从影片的情节结构角度讲, 影片虽然采用的是多重视角的叙述方式, 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倒叙结构, 因为影片并没有先全部呈现结局, 然后再追述原因, 就松子作为主体部分的叙事来看, 也是采用插叙的手法展开的, 把松子的离家出走作为她人生的转折点。之后故事的情节基本上是依正常时间顺序展开的, 并没有游离于情节时间之外的插曲来打断叙事的直线进程。

(一) 倒叙加插叙

像《公民凯恩》、《阿甘正传》、《恋恋笔记本》、《铁娘子》、《英国病人》一样, 影片也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方法, 这是最能使观众进入情绪的经典手法之一。

影片先给我们展示了松子被杀之后, 其家人和警方的状态, , 让我们带着很多悬念进入到故事中去, 那么不同的人在讲述松子故事的过程中, 又添加了插叙, 比如, 松子失败人生的重要的转折点就是学校发生的一起盗窃事故, 松子本想自己揽下所有的罪过, 但是却东窗事发。松子被迫离家出走, 在出走的路上, 影片讲述了松子小时候的事情, 这无疑是影片中重要的插叙部分。

这两种手法的合理运用使影片的在矛盾冲突上更能激发情绪, 推动剧情的合理发展, 使影片不再平铺直叙, 而是充满了戏剧冲突, 更加符合松子跌宕起伏的一生。

(二) 多重线索

影片采用了三条故事线互相穿插。第一条故事线, 也就是电影的主线:松子突然死去, 警方断定为他杀, 她的弟弟拜托自己的儿子——阿生去收拾收拾她的遗物, 阿生通过父亲或者他人只言片语的提示陆续接触到了几个曾经和松子相处过并且了解松子的人, 听他们讲述自己在松子生命中那一部分的故事。

第二条故事线, 就是故事的大部分时间所在呈现的内容, 即松子一生的故事的展现。从松子七岁岁到五十三岁所经历的事情的演绎。

第三条故事线是最让人忽略的, 那就是松子侄子阿生离家出走, 追寻梦想, 但是又放任自己, 漫无目的的活着, 直至他的女朋友和他分手, 离开他的这条故事线, 这条故事线全片几乎是通过几句简单对白就一笔带过了, 所以并不引人注意。但是这条线索确实

由三条线索可以看出, 这种电影的叙事结构让故事内容更有对比性, 不同的故事内容进行对比, 以前与现在对比, 生与死的对比, 这一切都能够为电影的情感起到辅助作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虽然大部分时间在描述松子遇到的悲惨的事情, 但是通过另一条线, 她所影响的人对于她的描述, 让我们对于松子的遭遇更加的同情与怜悯, 感叹她这样的付出却没有美好的回报。另外, 第三条复线, 其实也在像我们暗示松子侄子的生活和松子的生活的相似性, 体现出她侄子是最能懂得松子心情的人, 也是最应该了解松子一生的那个人。

一般来说, 这样的结构方式使叙事关注于对事件的外部运动发展变化上, 通过“故事性”推动情节发展。但本片多重线索的引入, 使得客观的叙述变得主观起来, 经典的“情节结构”模式, 其叙事目的在于强化“幻象真实”, 使观众陷入对事件外部流程的关注而不知不觉成为叙事操纵的捕获物。但本片致力于打破观众对故事的沉溺和信赖, 保持间离, 引起思考, 所以说是“非典型”性的因果式线性结构。

四、缺失的“我”

影片中“我”的缺失无疑是影片叙事最大的亮点, 松子作为一个死去的人, 根本无法作为第一叙述者, 而是通过其亲人, 爱人, 朋友重塑松子的一生, 虽然影片通过各种叙事手段去增加松子的真实性, 但是也无法掩盖松子的一生不过是被他人重新构造的一生的事实, 真相究竟是如何, 我们终究不得而知, 或许也是正因为如此, 阿笙才说:“我对上帝一无所知, 也没想过。但是,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上帝存在的话, 像姑姑一样, 让人欢笑, 让人打起精神, 爱别人, 自己却总是伤痕累累, 那么孤独, 完全跟不上潮流, 傻到透顶, 如果上帝就像姑姑那样我到愿意, 信仰他。”纵观松子一生的经历, 在其性格刻画上, 松子亦没有真正的“我”, 她只是一味的妥协, 如果这是一种宽容, 那么也只能用“生儿在世, 我很抱歉。”这句话来解释了。松子从来只有沉默, 从没有为自己争辩过丝毫。

由上述不难看出,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之所以成功, 其对叙事的现代性处理是功不可没的。选择一个好的故事固然重要, 选择讲述故事的方式更重要。所以在这些叙事技巧的合理安排下, 让我们看到了松子的一生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一生, 尽管她知道爱是泡沫, 爱是麻烦, 但为了这个爱的信仰她甘愿像基督那样去担荷苦难, 她虽然孤独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但却留下了永不消失的爱的背影。在电影叙事的辅助下, 不得不为《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影片喝彩, 虽然影片的叙事技巧的远远不止以上所述, 但是也可从这寥寥数字中体会到电影叙事在影片中的魅力所在。

摘要:中岛哲也的《被遗弃的松子的一生》, 运用多种电影元素去诠释“上帝就是爱”的主题, 其中除了充分的歌舞、音乐、动画、色彩、剪辑等多种手法使影片别具特色之外, 影片的叙事方式也是使影片新颖的重要手法之一, 本文将结合电影叙事学, 对该影片进行分析。

关键词:松子,叙事,内焦距,因果

注释

1[1]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2]M.D-维林吉诺娃主编.胡亚敏等译.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M].华中师大出版社, 1990.

篇4:被嫌弃的松子一生影评

影片中,松子的整个人生是由各个人物“复调似”地讲述出来的,在讲述中,他们有的人认为松子的一生是毫无意义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有的人则认为松子的一生是光彩照人的一生。可无论如何,这部电影实质上是对人生意义的探讨,它触及到了人们心中对存在意义、生命价值的思考,寄托了导演对于人类存在状态的反思。这些思索,无疑都与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息息相关。存在主义首先由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后经萨特、加缪而发扬光大。存在主义是一门关于人存在的哲学,它揭露了世界的荒诞性、人的孤独感,又提倡尊崇人的自由、尊严。在存在主义的视域下,松子所存在的世界和她一生的悲剧可以得到解释。

一、 荒诞的世界

“荒诞”是存在主义的一个基本概念。存在主义者们认为,在上帝隐退、世界被祛魅之后,世界之于人就变得陌生、荒谬。加缪在他的《西绪福斯神话》中就认为:“我们把握不住世界了,因为它又变成了它自己,世界的陌生性,失去了我们赋予它们的幻想的含义。世界的这种厚度和这种陌生性,就是荒诞。”[1]满怀希望的人们往往会在这个沉默的世界中彷徨失落、无所适从,这也是存在主义所言的人之悲剧的背景。

电影中松子悲剧的一生无疑与其所在世界的荒诞性紧密相连。松子的故事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但饶有趣味的是,中岛哲也却极力营造出一个光怪陆离的幻化世界。影片中有诸多的歌舞片段,这些片段以极快的剪辑出现,配着节奏动感的音乐,呈现出后现代社会狂化感,但在这光彩夺目的世界之下,却是人的失落。如影片刚开始,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人相互欺骗;在现代化的居室中,有人忍受着毒品的折磨;在炫目的灯光下,有人孤坐饮酒;在鲜花的舞动中,有人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松子悲剧的一生,同样围绕着这些彩蝶飞舞,鲜花林立的场景。如松子骑自行车离家出走时,她是迎着太阳,骑行在一条笔直的大道上,似乎她奔向的未来也是一片坦途,可不幸的是,等到她的却是没有阳光、道路崎岖的未来。而在与诸多男性的纠葛之中,松子与每一位男人相处的背景似乎都是充满芬芳和鲜花的,但现实却一次次地把这梦境般的美好打碎。比如在阿龙出狱后,天空下着浪漫的雪花,松子一身素装,手捧玫瑰,企图同阿龙重新开始,这一场景在浪漫剧中多次出现,接来下的往往是男女主人公的相拥相泣,但阿龙却出人意料地上前给了松子重重一拳,松子的鲜血伴着眼泪,在白茫茫中格外的刺眼。“这种人和生活的分离,演员和布景的分离,正是荒诞感”。[2]因此,世界的明亮夺目与主人公经历的灰暗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就是荒诞的呈现状态。《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故事,但电影的色调却极为明亮,许多的桥段甚至以喜剧的形式展现,形成了黑色幽默的特质,这都告诉我们,世界之于人是陌生的,它就存在于那里,与人类疏离、分裂,不会因为人的痛苦、悲伤而改变。

而世界的荒诞还体现在生活中事件的偶然性上。存在主义者认为,陌生的世界不以人的意志的转移而转移,人是由一连串偶然因素造成的——“我没法说,我只知道凡是我力所能及的,我都去做,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把握。”[3]因此,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选择。正如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划分的那样,人的存在分作“自为的存在”与“自在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指的是虚无、荒谬、偶然的客观世界。而“自为的存在”是人自由选择的权利,“自在的世界”总是在妨碍“自为的世界”,致使人的命运充满了恐惧和不确定。影片中,偶然性的事件层出不穷。如松子几度在人生低谷时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可她跳楼时却又下意识地抓住了护栏;企图溺水,却因河水水浅而作罢。而在影片最后,松子的死更加充满了荒诞感和偶然性,自暴自弃的松子由于偶然梦到自己给妹妹剪头发而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她准备接受自己好友的帮助,却在夜晚因指责河边不归家的小孩而被他们残忍打死。松子求死不得死,求生不得生,她的“自为的存在”在“自在的存在”的阻拦下频频受挫。所以,尽管人总是严丝合缝、步步为营地规划自己的生活,预知着“自在世界”,“自在世界”却总是出乎意料地给人的“自为存在”开着黑色的玩笑。

二、 人存在的状态

对个体“存在”的探寻是存在主义最核心的关注点。不论是海德格尔还是萨特,亦或是加缪,都把“存在”当作其研究的侧重点,而在其中,人的“存在”居于万物之先,存在主义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人“存在”状态的学说,从而正视了人“存在”的自由与痛苦。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人的“存在”问题无疑是统领全片的核心问题,片中不止一次诘问:“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松子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松子的一生没有意义?”而导演则通过阿笙对松子一生的追寻,来告诉我们人存在状态的困境和本质。

片中松子存在的个体生命状态首先体现在“他人即地狱”上。“他人即地狱”是萨特在其著名戏剧《禁闭》中揭示的人的生存处境。萨特认为,在“上帝”死后,人类失去了统一的信仰,前现代社会把人凝聚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断裂了,每个人都在“自为的存在”中进行选择,而这些选择往往是冲突、对立的,人永远活在他人的眼光中,同时,他人又是地狱。在影片中,松子一生都在与他人的冲突之中。首先是与父亲,松子性格上最大的缺陷,即无休止、盲目地渴求爱与从小父亲对她的疏远分不开,但最后松子在父亲去世后却得知,父亲同样也是十分关切她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可沟通,纵使是父女,也无法互述真实感受,却在彼此误会中伤害对方。而“他人即地狱”的标签在松子与她众多情人的关系上更诠释得淋漓尽致。作家八女川因为缺乏创作灵感而恶毒地殴打松子;作家刚野把松子当作她的情妇只是因为想找回自信;偶遇的男人骗走了松子赚来的血汗钱;阿龙,这个当初松子的学生,因为暗恋松子想引起她的注意,而把偷窃的事栽赃于松子,导致松子失业继而离家出走,若干年后他们再度相见,在短暂的激情后,阿龙又开始厌倦松子,逼迫她去卖淫,去帮黑社会做事,阿龙坐牢出狱后,面对松子的不离不弃,他回报的只是重重的一拳。对于松子来说,这些男人就是地狱,他们有的从未爱过松子,有的虽然爱了,却在“自在的存在”的逼迫下扭曲了他们的关系。松子从未和任何一个人达到过真正心灵的契合。人与人之间在影片中都是对立的,仿佛彼此不能共存,这都展现了“他人即地狱”这一重要命题。

孤独,是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另一种生存状态。没有了上帝,人是绝对自由的,因此每个人在“自为的存在”中的选择不可能相同,人从而彼此相异,所以人是孤独的。松子的一生毫无疑问是孤独的,她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地被抛弃。首先是父亲对她的疏远,这造成了松子心灵的空虚,而后,在她遇到困境,企图返家寻求精神的庇护时,家人们并没有接纳她,松子的弟弟甚至义正言辞地警告松子:“不要再来了。”进而是男人们对她的抛弃,虽然松子竭力地满足男人们的各种欲望,但男人们始终没有真正走进她的世界,他们虽然在身体上和松子亲密,但精神上却从没有和她有过契合。之后,松子疯狂地追星,妄图在孤单的世界里寻求最后的心灵安慰,却也希望落空。松子最终的死也是孤独的,死在一个没有人认识她的河边,没有家人和朋友的陪伴,甚至在死后,她仍旧得不到家人的原谅。松子在这貌似喧闹的世界中孤零零地活着、长大、死去,自由而孤独地作出选择,这体现了人类最普遍的生存悲剧。

最后,人类存在的另一大状态是“畏”。“畏”是存在主义的创始者海德格尔提出的重要命题,海德格尔认为,“畏”是人存在于世最本质的状态之一,“畏”是区别于“怕”的,“畏”是没有具体所指的,是无来由,无目的的。人类大多时候都活在一种非本真的状态之中,由此而“畏”,并在其驱动下寻找最本真的状态。影片中的松子无时无刻都处在“畏”的情绪之下,松子不遗余力地去爱,去依附于各色男人,就是因为“畏”的情绪在从中作祟,如在与阿龙交往时,她一直让阿龙反复说:“不要离开我”。这都是松子因畏惧孤独,畏惧内心的空泛而产生的依附感,因此盲目地去爱,导致了最后的悲剧。这表明了人活在一个不能自我左右的世界中,人极度地缺乏安全感,故而不由自主地感到“畏”。

三、 人存在的意义

既然世界是荒诞的,人的选择是无意义的,那么生命也就是无意义的,一切都是虚无的。存在主义者揭开了世界的真正面纱,让人们看到在虚伪的乐观主义覆盖下世界的严肃性。《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一部探讨生命实质的电影,松子的一生毫无疑问有失败的一面,这是因为她没有认清人存在的实际状态,她一次次地把自己托付给男人,对人充满了盲目幼稚的信任感,却不曾想到“他人即地狱”;同时,松子如此地害怕孤独,殊不知这是人存在的本然状态。

虽然人存在的进程中充满了各种荒诞和偶然,但这不代表人不值得一活。萨特就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命题,即没有一个预设的标准和特定的公式让人去遵守,人是一种“自为的存在”,拥有绝对的自由意志,人虽然被“自在的存在”限定,但他依旧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通过自由的选择给自己下定义,所以,人的最终意义是在他的一系列的选择和行动中实现的。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选择正好说明了存在主义这一基本原则,主人公松子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处在背离与妥协、理智与情感、自由与桎梏的冲突纠葛中,做着艰难的抉择。在受到误会以及家人的疏远后,松子并没有忍辱负重,而是离家出走;在一次次地被男性抛弃后,松子并没有丧失对爱的渴望,反而主动选择拥抱下一段感情;在受尽凌辱之后,她主动选择独居,远离喧嚣与非议,正是由于这些选择造就了松子,完成了她的自我。萨特认为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人唯一确定的就是此时自己做出的自由选择,由于世事难料,我们此刻的选择或许是错误的,但人一旦作出抉择就要为此负责。影片中,松子每次的选择似乎都是失败的,但松子从来无怨无悔,在遭到男人们的毒打、羞辱后,她仍旧安慰自己:“这总比孤独一人好。”在这个层面上来看,松子是勇敢的。

导演在影片的结尾让松子踏着天梯、伴着歌声上了天堂,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导演是称赞松子的,那么被世人嫌弃,被评价为“没有意义的一生”的松子,哪里值得赞许呢?一方面,如上述,是松子总是勇敢地担当了自己选择后的责任。而另一方面则在于松子面对荒谬世界时的反抗。加缪在他的《西绪弗斯》的神话中认为,推石上山的西绪弗斯是幸福的,面对荒诞的处境,他无能为力却仍然在反抗,人的尊严就在此处得以彰显。同样,在影片中,松子从来都是不甘平庸的,从未被挫折所击倒,纵使最后成了一名邋遢的老太婆,却依然还在追寻着爱。在这个冷漠荒诞的世界中,松子努力地实现着自我,她的命运虽然同西绪弗斯一样的荒谬,一次次地失败,但她却又一次次地站起,推石上山,生命残酷的绚丽也由此体现。

结语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一部典型的存在主义电影,它构造的荒诞世界,偶然性的情节,以及对人生存意义的追问,都直面人存在问题的实质。松子的命运无疑是悲剧的,这归咎于她所存在的“自在世界”、她的“自由选择”以及他人构建起来的“地狱”,但松子的一生却并非一无是处,她在荒诞世界中的挣扎让人们看到普通人的强劲生命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松子的命运让人感叹,她的生命曲折又平常,仿若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让人不禁思索人生的困境与意义。

参考文献:

[1][2](法)阿尔贝·加缪.西绪福斯神话[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17,34.

篇5:《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读后感

田所,为什么你想非礼我,为什么你要把我赶出学校?

佐伯,为什么你不保护我?

彻也,为什么你不带我走?

冈野,为什么你要玩弄我?

赤木,为什么你不直接对我求爱?

绫乃姐,为什么你不幸福?

小野寺,为什么你要背叛我?

岛津,为什么你不等我?

阿惠,为什么你要放弃我?

阿洋,为什么你要丢下我离去?

爸妈,为什么你们不爱我?

纪夫,为什么你不原谅我?

久美,为什么你说死就死?

我会变成这样都是你们害的!

其中哪怕只有一个环节是好的,松子的一生也不至于没有光。只要还能呼吸,就是活着,就不会死,呵,为了证明自己活着,松子抓住际遇中可能的稻草,奋力向上,她不知道的是那些只是稻草而已。

神是爱。

篇6:《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读后感

人生一个岔路走错了,要是没有活下去的智慧和勇气,一步错步步错。松子如是,龙一也是,彻也也是…在我看来松子姑姑并不是一个性格缺陷的人,她只是一个芸芸众生,一个直率到可怕的渴望被爱的普通人。故事的最后,神告诉我们要原谅不能原谅之人,神爱世人,不会放弃任何人,所以人们更不该自己放弃自己,松子的缺点是太怕失去爱,因为缺乏爱,最后田所孙女,龙一,乃至明日香的转变,那都是因为他们懂了,自己是天父的儿女,神爱世人,胸中被爱环绕着,活着,忏悔着,祷告着…

这篇小说的写作顺序时刻吸引着我,从开始的倒叙到后来的场景,人物的单独穿插,有点看阿加莎推理的感觉,充满了悬疑的味道,第一视角的作者从一开始的冷漠到感兴趣,到主动去发现姑姑的故事,到最后法庭审判时候为姑姑呐喊的愤怒和委屈,都是人性的亮点。从第一视角写的松子,龙等人物,代入感也相当强烈,对于细节的把握,动作,地点,场景的描写都非常的身临其境,越看越绝望的故事情节,到最后才知道她并不是被嫌弃的松子姑姑,是一个自我放逐的松子姑姑,松子的父母,弟弟妹妹,并不是不爱她,只是表达的方式不那么强烈,她们爱的方式让松子感受不到,因此松子心中无信仰和依托,点滴之爱,涌泉相报。造成了她可怜可悲可叹的一生~

篇7:《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读后感

说起来,看到她说被田所校长猥亵然后自己无声地忍耐下来时,我想到房思琪,心里沉重得差点弃读。由于好奇继续看下去,就发现停不下来了。松子的一生,从20几岁到去世,之间有没有30几年,作者只用了几天(侄子的调查时间)就让我们看完了,总是让我有一种在时空里穿梭来穿梭去的错乱感,但是就是停不下来。

说回大部分人评论松子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为留守儿童长大,并且一直不被爸爸认可的我,很能理解松子的这种缺陷性格。要不是因为我生活在这个时代,看到很多女性的楷模,也看到很多书,里面的人物有和我一样自卑,害怕不被爱,渴望爱的,但是很多人都通过自己某一方面的.努力增强了自信,改变了人生,我恐怕也会如松子一般,为了得到爱和认可,温暖和幸福,而变得毫无底线,丧失理智。

所以我不责怪松子,要怪就怪她的爸爸,怪彼时日本社会的人文环境,怪她的弟弟,都是残酷无情的。所以松子才会那种隐忍,懦弱,委屈求全,为了别人给的一丁点温暖而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尊严,生命。

最后,就怪那几个不懂事的混蛋,我希望他们都受到惩罚,可怜的松子本来已经接近幸福了:打算重新振作,龙洋一也出狱来找她了。偏偏她的生命却戛然而止了!

篇8:《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读后感

纵观松子的一生,的确是坎坷苦涩的,可是所有的结果背后,都不仅仅因为她的“命”不好,更多的原因其实还是要归咎于她自身。

每一件事对松子来说,明明都有更好的选择,可是她的性格缺陷却让她一次次地误入歧途,最终万劫不复。松子的家庭成长环境让她比常人更渴望得到认可、渴望被爱,然而我以为这并不构成她堕落的理由。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面对校长的猥亵行为,她不敢站出来揭发,而是选择沉默;为了所谓的“爱”,她不愿离开常常对她施暴的彻也身边,而是选择继续忍受,甚至听从了他的话,去面试土耳其浴女;而面对小野寺的几句甜言蜜语,她又忘了在冈野身上栽的跟头。

松子是个努力的人,做什么事都力求最好,学生时代成绩名列前茅、在土耳其浴女店当上了头牌,甚至在监狱里也不断升级成为仅有的几个发艺师,她做什么似乎都能做好,明明可以成为一个普通人里的佼佼者,可是对于爱的极度渴求却让她常常做出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行为,她总在别人身上寻找爱,可是她却忘了,真正的爱要靠自己,而不是一味地依赖他人的给予。

篇9:《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读后感

生而为人,就不可避免的会被躯壳给局限,而读书却能让人打破束缚,以一种超灵的形态,感受那些不属于自己人生的精彩。

诚然,看电视、看电影、写作、演戏也都可以达到这种目的,但是愚笨如我,却偏爱读书。

言归正传,如本书书名所示,松子的一生是被人嫌弃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是可怜的一生,但我却觉得也是不该被遗忘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是壮阔的一生。

有人觉得松子之所以会被生活抛弃,是因为其性格软弱,单纯幼稚,极度缺爱,把生活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他人的身上,可命运偏偏又让其遇到一个又一个未被神爱过的人,一致最后孤苦伶仃的一人惨死在出租屋内,全都因为她这种讨好型人格的原因。

可当我经历了松子一生的经历,我却怎么也无法责怪这个如此善良如此真诚的姑娘,如果从一开始,她就能遇到一个真正爱她而且愿意好好生活的人,我想她的一生会多么的幸福啊!我们在对待别人的时候,总是显得太过于冷酷且残忍,我们不是神,我们都是一个个普通人,为什么就不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同情呢?

篇10: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读后感

从小机灵聪明,成绩优异的松子,因父爱被生病的妹妹夺走,一生缺爱而盲目爱,重复经历一波三折的坎坷生活,松子人生轨迹的悲剧结局,或许早已经注定。

听从父亲意愿考上师范学校而在中学当老师的松子,因为长相漂亮,拥有百灵鸟一样的嗓音,在唱歌的时候散发出的迷人光彩,连学生看了都会觉得心动不已。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她会和学校里中意的老师恋爱结婚,拥有幸福安稳的人生,可是一切的美好想象却被一个学生所打破,也可以说因为她错误的处理方式而开启了她从此以后的迷失人生。

因为被学校辞退羞愧,愤而离家出走的她,以为脱离了家庭就能逃避自己所犯的愚蠢的错误。没有得到过父爱的松子,或许一个男人一丁点儿的温暖就足以温暖她整个世界,所以她会不惜一切代价来回报维持那份温暖。先是与一位作家同居,企图从作家那里得到想要的爱与呵护,作家是很爱她,可是也会在醉酒之后对她施加暴力,在一次的爱恨纠缠之后,作家自杀了,她又成了孤单的那只鸟儿,无处可栖。

视爱情如食粮的她,很快的在所谓爱情里迷失自我,当了别人的小三,还曾天真的挑衅别人的老婆,结果可想而知,那个男人并是真的不爱她,只是想占有作家的女人,松子再一次在男人面前栽了跟头,只是却还要在原地摔倒才罢休。

她是相信爱情的,可是在现实面前,人性是自私的,所以在她和所谓情人兼合伙人撕破脸之后,松子杀了他,这一次把她推向了绝望的深渊,想要自杀,却因过分追求仪式感,而中途放弃。

在看到一个男人对她的主动搭讪与关怀,松子以为又遇到了爱情,这次她想和这个男人生活一辈子,可是法网恢恢,杀人总是要进牢狱。警察找到了她,松子必须服刑,当别的犯人都怀着满腔的希望在生活,而松子却像行尸走肉般,每天重复使用着自己的身体,在她的意识里,好像没有可以为之活下去的理由。为了安慰自己活下去,只好把那个曾经一起生活了两个月的男人当作生命延续的寄托,为了那个男人,在监狱中自律学习,把做一名美发师当做未来人生的目标,从而度过一个又一个难捱的日夜。

然而,当她刑满出狱的时候,松子却看到那个男人已经和别的女人结婚生子,她再次觉得自己是个被抛弃的人。即使去美容店当美发师,也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让早已把她忘到脑后的男人,看到自己的努力,连努力工作的初衷都已经偏离了方向,可想而知,松子接下来的人生,一定不会平凡顺遂。

松子总是很轻易的爱上一个人,因为从小爱的缺失,让她很容易放大男人的一丝丝善意,进而沉浸其中,把那一点点爱与善意当作活下去的希望,曾经的学生龙洋一的告白,让她再次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便奋不顾身的投入到新的看似充满幸福的生活当中。殊不知,这又是一个走向绝望处境的深渊。

女人爱上一个男人,好像很容易感受到他的脆弱,激发出自己藏在身体里的母性。然后,为了心中的爱,她就可以披荆斩棘,所向披靡,充满战无不胜的勇气,还真是神奇。连松子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因为这个人的出现,自己的整个世界都变得色彩明快起来。

不管是多彻骨的疼痛,好像轻易就可以谅解别人,最后心心念念的,只剩下美好,哪怕那些美好,更多的是自以为是,自欺欺人。这样的人,都不是好了伤疤忘了疼那么简单了。

总是说好的爱情会让人更加优秀,坏的爱情则会让人愈加堕落,松子和龙洋一的爱情从一开始便注定不是一段良缘,龙洋一也不是所谓的良人。在遇到龙洋一之前的那段时间,松子是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美发师,当内心极度缺爱的的松子坠入爱河时,人生的方向再一次偏离。

龙洋一因犯事被人追杀,而后进监狱保命,在狱中他发誓不再见松子,即使松子在苦苦等候着他。出狱之后的龙洋一,抑郁低迷,性情暴躁,在街头把人打死,而再次进监狱,而此时的松子,感受撕心裂肺的痛心和失望,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消失了,她活下去的希望也渐渐熄灭,从此开始自暴自弃,放弃自己剩下的本该还是很美好的人生。

抑郁与神经是对她十年如一日生活的最好形容,不化妆不工作不出门,每天孤独的等死,最后真的死了,但却是悲哀的死去。

其实反观松子的人生,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除了情感之外,在工作上都能做到比别人优秀,在当老师的那段时间里,长相漂亮,学生缘好,即使被学校开除离家出走之后,在超市做收银员,在风俗店做土耳其浴女郎,在美容店做美发师,她都是其佼佼者,这样的松子原本可以幸福安稳,自由自在的活着。

但原生家庭里亲情的缺失,直接扭曲了她朝着健康快乐成长的方向,一次次错误男人的选择,一次次缺乏情商的抉择,让她在此后的人生中,越来越偏离轨道,贫瘠之地再也无法开出艳丽的花朵。

其实在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人,一生恋爱不断,却始终无法寻找到自己的幸福之路,或许也和松子一样,因为原生家庭亲情的缺失,而不断在男人身上寻找寄托,对方散发一点温暖的光便觉得人生只要有他就光亮了起来,殊不知那短暂的善意和温暖只是昙花一现。

篇11:《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观后感

想来想去,其实人本身就是矛盾的,这个世界也充满着矛盾。渴望爱又得不到爱,拼命付出却得不到自己所希望的,追求的,即使得到了也未必是自己想要的,喜欢的。人生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但这就是人生,一个不完美的人生,但是我们还是要追寻人世间的美好。

松子一生是可悲的,为了得到父亲的爱,拼命扮鬼脸儿逗父亲笑,拼命学习取得令家人高兴的成绩,努力按照家人的要求做事。为了男友不惜牺牲一切,却又被各种抛弃。爱上了只为发泄性欲,不务实的作家。爱上了以前背叛过自己,现在混社会的学生。

他为这些男人(父亲,男友,学生)牺牲了太多,然而他又是那么的不幸,没有一个得到了善果。这些不幸都是因为那些“无情”的男人或者是这个残酷的世界吗?不都是。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有他自己的一部分原因在里面,也有家庭的因素在里面。种种童年的故事、情绪,心理,在某种程度上也奠定了她之后的悲剧。

我想我们有必要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童年的心理,真正去学习下弗洛伊德关于家庭,爱,性方面的知识,如何才能避免像松子一样?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爱和幸福?如何让自己的付出,尽量不被辜负?这也是在看过这个电影深思和启发。

下面呢,从我个人角度分析一下这个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一个人的种种遭遇一定是是他的性格行为和环境的产物。

先说说人物的性格。她本人是一个乐观向上,追求美好,热爱世界的人,但因为小时候父亲的偏爱,让他有一种讨好型的人格,让他有一种为得到他人的爱而丧失自我的能力。用尽心机让对方高兴、希望能让一切麻烦消失,更希望人们能主动将麻烦跳过,换取快乐的人生。她没有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所作所为。

因为依附心理造就了她遇事不经大脑的思考。

因为讨好型的人格,使她毫无保留的爱每一个人。

因为盲目的生存,她会活下去,但一生却过得比较悲惨。

我们渴望世间所有的美好,然而时间教晓我们的,是遗憾与困惑将会陪伴我们的一生,他人身上美好的机遇,星光闪耀的明星我们也许永远不会遇到,这就是人生。

生而为人,我很惭愧。

生而为人,已属不易。

关于松子的爱情:

因为她的性格和童年的心理,他希望拥有一个爱自己的人,随时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因为渴望爱而去爱。而不是为了真正的爱情。每个男人都可以给她爱,每一个男人也都可以让他丧失爱。在她的爱中我没有看到两个人共同的追求,相似的三观,眼里的那种喜欢。只是为了在一起而在一起。只是不希望自己孤孤单单的一个人。而她的人生又很悲催,没有幸运棒,没有五彩星。等待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男人的折磨,殴打,抛弃。潦倒的尚未发迹的才华作家、才华不甚高的有妇之夫、忠厚老实却缺乏深情的理发店老板、小混混般懦弱不担当的学生。拥有这样的另一半,怎么会幸福?

上一篇:校园卫生心得下一篇:总课题第一阶段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